• 沒有找到結果。

發展遲緩學齡前兒童扁平足相關因子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發展遲緩學齡前兒童扁平足相關因子之研究"

Copied!
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林巾凱 博士

發展遲緩學齡前兒童扁平足

發展遲緩學齡前兒童扁平足

發展遲緩學齡前兒童扁平足

發展遲緩學齡前兒童扁平足

相關因子之研究

相關因子之研究

相關因子之研究

相關因子之研究

研究生: 鄭惠文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六月

(2)

謝辭

謝辭

謝辭

謝辭

本研究最要感謝的是願意參與實驗的個案及其家庭撥出時間與精神,冒著 孩子被當實驗對象的風險,願意配合我與其他參與研究的工作人員一同完成此研 究。此外也感謝協助我的研究人員張婉瑜、楊致興辛苦的收案,及沙鹿童綜合醫 院復健科醫師、職能、物理及語言治療師與台中榮民總醫院的唐美華治療師共同 的合作,及「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研究資金的協助,沒有各位的協 助將無法完成此研究。更感動的是同事碧珊、純培不斷的熱心鼓勵與教導,感謝 家佶治療師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與遲副院長的支持,他對早期療育服務系統的 積極推動與貢獻。另外,最感謝我的婆婆與媽媽在我兩年來上課的日子為我準備 熱騰騰營養的晚餐,先生與兒子的支持讓我無後顧之憂,也感謝上帝賜給我明智 慧與體力能夠完成學業。 兩年來,在早療所各位老師的薰陶之下,除了學習到研究所必學的發現問題 外,更讓我體會到弱勢兒童與家庭的辛苦與無奈,且發現早期療育的形成與過程 是那麼有意義,更體認自己工作所負予的使命。而在論文形成的過程中,巾凱老 師協助我建立骨架與重要器官、三位口試委員協助我完成這篇堪稱人形的論文, 由衷的感謝各位教過我的老師們,及陪伴修讀研究所的同學,跟我共同討論與成 長。 鄭惠文 謹誌 民國一百零一年六月

(3)

發展遲緩學齡前兒童扁平足相關因子之研究

發展遲緩學齡前兒童扁平足相關因子之研究

發展遲緩學齡前兒童扁平足相關因子之研究

發展遲緩學齡前兒童扁平足相關因子之研究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扁平足為學齡前兒童常見的足部問題,臨床上發展遲緩兒童有類似的問題, 且更為嚴重複雜。扁平足在遲緩兒童的相關研究探討目前不多,因此本研究主要 是研究發展遲緩學齡前兒童扁平足相關因子及扁平足對下肢功能性活動的影響。 本研究收集共 88 位四至六歲的動作遲緩兒童,而適合納入參與研究分析者共 有 50 位個案(重度組與輕中度組各有 25 位);男生有 28 位(56%),女生有 22 位(44%)。以簡便的足印採集,透過足印分析(AI 及 CSI)來判別扁平足嚴重度 及關節鬆弛測試(Beighton score)、下肢動作功能測試(Movement ABC-2),作 為本研究施測工具。統計分析方式以(1)獨立樣本 t 檢定來作差異分析,比較兩組 不同扁平足嚴重度組(輕中度組與重度組)在關節鬆弛、踝關節肌肉力量、與三 項下肢功能性活動(單腳站立;跳格子;墊腳尖行走直線)能力上之差異;(2)以 皮爾森相關考驗,考驗扁平足嚴重度與關節鬆弛、踝關節肌肉力量、及下肢功能 性活動的相關性。 結果如下:一、動作發展遲緩兒童的「關節鬆弛」、「下肢肌力」與其「扁平 足嚴重度」呈中度相關性。二、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重度組」在下肢功能 性活動執行比「輕中度組」有顯著較差。因此,建議臨床上有扁平足的動作發展 遲緩兒童應可以藉由加強下肢肌力,尤其是踝關節蹠曲、背曲肌力,以改善足弓 塌陷的問題及其造成的功能影響。 關鍵詞關鍵詞關鍵詞關鍵詞 : : : 發展遲緩兒童 : 發展遲緩兒童、發展遲緩兒童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扁平足扁平足 扁平足

(4)

Related factors of flat foot in the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in preschool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flatfoot is often seen in pre-school children. The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have the similar deficit and more severe. Researches of flatfoot in the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is less than normal children. Therefore, the main topic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related factors of the flatfoot and the effect of flatfoot on 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lower extremity.

The participants consisted of 88 children with age ranging from 4 years to 6 years. The tools

use in this research are Foot-spirit、Beighton score and Movement ABC-2. 50 participants are

suitable in this study. Boys are 28 (56%), gairs are 22 (44%). They are assigned to two groups:

servere group (n=25) and mid to moderate group (n=25). The method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include (1)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for mean difference to compare the joint laxity , ankle

muscle strength , and the lower limb functional activities ability (one foot standing ; jump grid;

toe walking along straight line) among two groups of different flatfoot severity. (2)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test to test of flatfoot severity and joint laxity, ankle muscle strength, and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activitie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1.there are moderate relation between their joint laxity and

lower extremity muscle strength with flatfoot severity. 2.The lower limb functional activities in

“ severe flatfoot of group “of the motor development delay children is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mild to moderate group. Therefor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trengthening the lower

extremity muscle strength, especially in the ankle plantarflexor and dorsiflexor, could improve

the arch collapse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and flatfoot problem in clinical setting.

(5)

目錄

目錄

目錄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緒論緒論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第二章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足弓的發展與重要性 8 第二節 足印測量與足弓指標 18 第三節 扁平足的相關因子 23 第四節 扁平足對足部功能的影響 27 第五節 發展遲緩兒童與扁平足 30 第三章 第三章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研究方法與設計研究方法與設計研究方法與設計 34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4 第二節 研究工具 36

(6)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40 第四節 資料收集 4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2 第四章 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章 結果結果結果結果 53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53 第二節 足印資料分析 56 第三節 下肢肌力與扁平足之相關性 57 第四節 關節鬆弛與扁平足嚴重度之相關性 59 第五節 下肢功能性活動與扁平足之相關性 61 第六節 預測因子 66 第七節 研究限制 68 第五章 第五章第五章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 結論 70 第二節 建議 7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75 中文參考文獻 75 英文參考文獻 78

(7)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 4-1 基本資料表 54 表 4-2 足印資料分析表 55 表 4-3 扁平足嚴重度與下肢肌力差異比較 57 表 4-4 關節鬆弛與扁平足嚴重度之相關性 58 表 4-5 下肢功能性活動與扁平足之相關性 62 表 4-6 各項因子與扁平足之相關性 65

(8)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 2-1-1 足部骨骼構造 9 圖 2-2-1 單腳站立定點足印測量方法 18 圖 2-2-2 足印分析圖 19 圖 3-2-1 研究架構 35 圖 3-2-2 研究流程圖 38 圖 3-3-1 足印取模板 40 圖 3-4-1 拇指關節的柔軟度測試 43 圖 3-4-2 小指關節的柔軟度測試 44 圖 3-4-3 肘關節的柔軟度測試 44 圖 3-4-4 膝關節的柔軟度測試 45 圖 3-4-5 軀幹的柔軟度測試 45 圖 3-4-6 單腳站立 47 圖 3-4-7 墊腳尖行走直線 47 圖 3-4-8 跳格子 48 圖 3-4-9 踝關節背曲肌力測試 49 圖 3-4-10 踝關節蹠曲的肌力測試 50

(9)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剛出生到滿兩歲的嬰幼兒,由於韌帶鬆弛再加上足部內側有一層肥厚的脂 肪墊,使得足弓看起來並不明顯。而隨著幼兒的成長,在學習走路時,逐漸運用 腳趾、腳跟及腳底的力量,足部肌肉開始發育,足弓便開始形成,所以兩歲以前 的足部扁平足是正常的。到了三、四歲的時候,因為幼兒的活動量大為增加,足 弓此時才快速的成長。但根據國外學者對學齡前兒童所做的大量篩檢,發現 3-6

歲兒童平均仍有 45%的扁平足發生率(Andrea & Isable, 2008; Evans, 2011; Cappello

& Song, 1998)。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探討正常兒童扁平足的盛行率(洪藝純、簡郁佩,2010;

鍾孟容,2009;Evan, 2011; Chang & Wang, 2009; Pfeiffer, 2006; Lin, 2001; Rose,

1985)與相關因素,其中造成足部扁平的因素,包括有關節鬆弛、肌肉無力、低

張及軟趴趴的嬰兒、肥胖等,這些因素可能會使得足弓降低,且扁平足好發於男

生及年齡較小的(Evans, 2011; Lin, 2001; Fixsen, 1998; Claire, 1994; Rose, 1985)。

在關於病童的扁平足相關研究,大多是針對某種障礙類型之足部問題及臨床

處理探討,如低張力的唐氏症兒童,發現其足弓塌陷而引起足底壓力分佈情形異

(10)

偉,2001);而高張的腦性麻痺兒童,因踝關節阿奇里氏肌腱(Achilles tendon)太

緊所造成的扁平足,易有持續性疼痛症狀,需要臨床的積極介入及拉筋處理

(Cappello & Song, 1998; Bourelle & Cottalorda, 2004);另外,研究發現具有脆性 X

染色體的遲緩兒,通常會伴隨全身性的低張及關節鬆弛的問題,進而引響其足部 功能(Ruiz, 2009)。學者們也認為因某種病理問題而引起的扁平足,通常伴隨嚴重 足跟歪斜等變形(董莉貞、蕭佩琦、周偉兒、許正澂、林彣芷、杜詠文,2008), 因此研究者認為在病童身上,則更需強調及早發現及早處理足部的相關問題。 經由許多學者研究可知,扁平足是學齡前兒童常見的足部問題(Lin, 2001; Fixsen, 1998);而研究者本身在臨床上也發現,許多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有類似的 足部問題,這些遲緩兒童大多有為中、重度的扁平足加上後腳跟外翻的情形;在 董莉貞等人(2008)提到,遲緩兒具有扁平足的比例顯然較正常兒童高出許多, 而且大多成因為原因不明。然而許多的文獻集中於正常兒童扁平足發生率與相關 因子的探討,發展遲緩兒在扁平足這方面的探討真的是少之又少,有董莉貞等人 (2008)針對發展遲緩兒童作扁平足的篩檢,及陳長錄(2009)探討發展遲緩兒 扁平足對下肢功能性活動的影響,這也是為何本研究要朝發展遲緩學齡前兒童扁 平足相關因子方向去探討的原因。 另外具有動作發展遲緩的兒童由於本身動作的障礙、平衡及本體感覺的失 調,若再加上臨床常見的足部問題,是否會造成其下肢動作功能受到影響,也是

(11)

本研究想深入探討的。 藉由本研究,期望能使得臨床工作者瞭解到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的相關 因子,並且能及早評估及處理足部問題,將可使動作發展遲緩兒的下肢動、靜態 功能受到足部問題影響因素降到最低,且可預防將來足部結構的變形及疼痛的問 題。

(12)

第二

二節

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為探討可能影響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的相關因子與扁平足對下肢功能性 活動的影響,所以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分為三個部份來探討: 一、探討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的相關因子。 二、分析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嚴重度對下肢功能性活動的影響。 三、瞭解預測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程度的因子。

(13)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與假設

研究問題

與假設

與假設

與假設

本研究針對研究目的:1、探討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的相關因子。2、分 析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嚴重度對下肢功能性活動的影響。3、瞭解預測動作發 展遲緩兒童扁平足程度的因子,提出以下研究問題及對立假設。

壹、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一、針對「探討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的相關因子」之研究目的提出下列問題: (1)關節鬆弛與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是否相關? (2)下肢踝關節肌力與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是否相關? 二、針對「探討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嚴重度對下肢功能性活動的影響」之研 究目的提出下列問題: (1) 動作發展遲緩兒童之「重度扁平足組」與「輕中度扁平足組」二組,在下肢靜 態平衡與動態功能性活動執行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針對「瞭解預測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程度的因子」之研究目的提出下列 問題: (1) 三、針對「瞭解預測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程度的因子」之研究目的提出下 列問題: (1) 關節鬆弛、下肢踝關節肌力、三項下肢功能性活動對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

(14)

預測力有多少?

貳、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一、關節鬆弛、肌肉力量與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有顯著相關性。 二、動作發展遲緩兒童「重度扁平足組」在下肢功能性活動執行比「輕中度扁平 足組」有顯著差異。 三、關節鬆弛、下肢踝關節肌力、三項下肢功能性活動對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 足有某種程度預測力。

(15)

第四

四節

節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壹、

、扁平足

扁平足

扁平足

扁平足

扁平足大致上可以分為柔軟性扁平足與僵硬性扁平足,大多數的學齡前兒童 扁平足多屬於柔軟性扁平足,其臨床特徵是在承重狀態下足部的內側縱弓會下降 或消失,但在非承重狀態下足弓仍明顯可見;而僵硬性扁平足則不管腳無承重,

足弓都呈現扁平(Lin, 2001; King, 1999; Fixsen, 1998)。

本研究是以足印參數 Arch index 與 Chippaux-Smirak index 為扁平足指標,當

Arch index 大於 0.6 或 Chippaux-Smirak index 大於 30%以上則為扁平足。本研究

扁平足指的是柔軟性扁平足。

貳、

、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兒童

兒童

兒童

兒童

一般發展遲緩兒很難在臨床上找到確定疾病的病因,而兒童在一個或更多的 發展領域上無法達到正常的發展里程碑,包括動作、本體感覺、語言、認知及行 為等五種領域中至少有一項,使其身心發展有遲緩現象者,且經醫院發展評估孩 子在某項領域上發展商數慢 25%以上就稱為遲緩(李慶良,1999;Chen, 2002; Bayley, 1993)。 本研究之發展遲緩兒童是指四歲以上未滿六歲的動作發展遲緩兒童,經聯合 評估中心早期療育專業團隊,確定其發展至少在動作領域上遲緩於同年齡兒童。

(16)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的相關因子、及瞭解動作發展遲 緩兒童扁平足嚴重程度對下肢功能性活動的影響。其中文獻主要蒐集足弓結構、 扁平足的判定與治療、及扁平足之相關因子與對下肢功能性活動的影響等資料。 所以,在文獻探討方面分為五個部份整理:第一節、足弓的發展及重要性;第二 節、足印測量與足弓指標;第三節、扁平足的相關因子;第四節、扁平足的影響; 第五節、發展遲緩兒童與扁平足。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足弓的發展及重要性

足弓的發展及重要性

足弓的發展及重要性

足弓的發展及重要性

壹、

、足部的構造

足部的構造

足部的構造

足部的構造

人類之足部包含腳踝、腳掌、及腳趾的部分,其中藉由足骨、肌肉、關節及 韌帶之間的結合與複雜協調,使得足部能夠支撐起全身的重量並保持身體平衡, 特別是保護身體避免運動傷害及達到避震的效果。本節足部結構分為三部份來探 討:一、骨骼;二、足弓結構;三、足弓的發展。

(17)

一、

、骨骼

骨骼

骨骼

骨骼

足部在骨骼構造可分為 26 塊骨頭和 57 個關節。其中 26 塊骨頭區分為 5 塊遠

端趾骨(distal phalange)、4 塊中端趾骨(middle phalange)、5 塊近端趾骨(proximal

phalange)、5 塊蹠骨(metatarsal)、3 塊楔狀骨(cuneiform)及各 1 塊的長方骨

(cuboids)、舟狀骨(navicular)、距骨(talus)及跟骨(calcaneus)所構成(Matthews,

1998)。

足部構造一般區分成前足區(forefoot)、中足區(midfoot)與後足區(hindfoot)

三個部份來討論(圖 2-1-1)。

前足區:是由趾骨(phalange bone)端到跗蹠關節(tarsometatarsal joint)間,它

包括五個趾骨和蹠骨(metatarsal bone)。

中足區:由跗蹠關節到橫跗關節(tarsverse tarsal joint)之間,此段足區包括了舟

狀骨、長方骨、三塊楔狀骨,骨頭之間的關節包括距骨間關節、距舟關

節、篩骨關節,關節間是靠著強力的韌帶,而成為有伸縮彈性的足弓構

造,這五塊骨頭形成了跗骨橫弓(tarsal transverse arch),是內側縱弓

(18)

後足區:是由橫跗關節到足跟,位於脛骨(tibial)的下端並且支撐著脛骨,此區 有距骨(talus)與跟骨(calcaneus)。其中重要關節有踝關節與距骨下 關節。此足區若過度的旋前(pronation)則易形成足弓扁平,而過度的 旋後(supination)易形成高足弓(陳長祿,2009;Muscolino, 2006)。 圖 2-1-1 足部骨骼構造 引自:張炳龍、林齊宣(1988)。解剖學原理與實用。 台北市,合記圖書出版社。

(19)

二、

、足弓結構

足弓結構

足弓結構

足弓結構

要瞭解足弓的發展可先由足弓的解剖學來看,足部的中足區形成二個互相交

叉的足弓(arches of the foot),一為縱弓(longitudinal arch),另一為橫弓(transverse

arch),它們支撐著身體的重量;足弓(arch)是由跟骨、距骨、舟狀骨、楔狀 骨及蹠骨所構成,內部還分佈了許多肌肉、肌腱和韌帶,一方面藉由骨骼發育 形成,另一方面則仰賴關節韌帶隨著年齡變緊變強而支撐起整個足弓 (Matthews, 1998)。 正常的足弓藉由足部骨頭及關節結構組合成類似弓箭的「弓」,再由足底的蹠 膜及後脛骨、肌肉、肌腱組合成類似弓箭的「弦」,足弓結構可分為內側縱弓(medial

longitudinal arch)、外側縱弓(lateral longitudinal arch)及橫弓(transverse arch),

而內側縱弓於足部承重時與地面的高度,一直是被認為是定義足弓高度的主要參

考,能反應出足弓是否扁平(廖華芳,2004;Cavanagh & Rodgers, 1983)。

三、

、足弓的發展

足弓的發展

足弓的發展

足弓的發展

許多研究指出,嬰兒一出生因為足底脂肪較厚且韌帶較鬆弛,足部幾乎呈現 扁平,從出生到兩歲嬰幼兒扁平足機率也將近 90%,此時有足底扁平或足弓不明 顯算是一種正常生理發育的現象,一般正常足弓會在出生後前十年間逐漸的發

(20)

展形成(Andrea & Isable, 2008)。藉著走路的過程及足底肌肉的運用,在 3-4 歲之

後足部縱弓會隨著年紀而生長出來,約在 4-5 歲時會明顯的形成,在 12 歲才會發

育完全(Andrea & Isable, 2008; Cappello & Song, 1998; Volpon, 1994)。

足弓藉由骨頭的排列、韌帶支撐及肌肉力量提供穩定的角色,這些精密而複 雜的結構使得足弓能夠保持良好的彈性,當我們做出走路、跑步等動作時,足弓 除了提供適當的緩衝避震能力之外,也能夠協助支撐身體重量並維持平衡,及減 緩在活動時足部所承受來自地面反作用力,成為天然的避震器(Barry, 1983; Andrea & Isable, 2008)。 小結 小結小結 小結::: 由文獻統整可知,良好的足弓構造與發展對於人類在走路、跑步等動作時, 能使足部能夠保持良好的彈性,減緩在活動時承受來自地面反作用力,提供適當 的緩衝避震能力,協助支撐身體重量並維持平衡。

(21)

貳、

、足弓異常與扁平足

足弓異常與扁平足

足弓異常與扁平足

足弓異常與扁平足

對於有正常足弓的人而言,在腳著地行走或跑步時,足部關節及足底韌帶能 夠發揮良好的吸震、適應地形及有效率推進的功能(樊志成,2011);反之,若足 弓的結構有異常或韌帶損傷、肌肉無力等,足弓便塌陷形成扁平足,此時足弓的 生物力學會受到改變(周玉萍,2002;鄭凱文,2008;Lin, 2001)。 扁平足與正常足內部結構有很大的差異性,扁平足的舟狀骨、距骨、跟骨下 降位移,骨頭間排列角度發生變化,造成足部骨骼結構異於正常足,使得足部力 學功能與活動機制的改變(鍾麗民,2005)。當人類足弓結構產生異常時,就容易 引發足部各樣問題,其中扁平足是學齡前兒童常見的足部問題之一(Fixsen, 2009)。扁平足長期下來除了造成足部變形、肌肉的不平衡、韌帶及骨頭相對位置 的改變,更可能影響下肢功能的表現(Lin, 2001)。而為要瞭解扁平足的影響,我 們先由兒童常見的足弓結構異常來探討。

一、

、足弓結構異常

足弓結構異常

足弓結構異常

足弓結構異常

當足部結構正常排列(骨頭、關節在正常的相對位置上)時,便能維持足弓 正常的高度也能發揮足部正常功能,如果內部結構產生變形則會引起足部活動度 不正常的過大,而常見的足弓結構異常有前足內翻、前足外翻、後足內翻等(Thomas & Gary, 1995)。

(22)

由於遲緩兒經常合併先天性韌帶鬆弛,而且是全身性的不限於足部,尤其具 有整體性遲緩及粗大動作發遲緩的孩子常合併有足弓發育遲緩(董莉貞等人, 2008);學者 Kanaya 與 Wada(2002)也提到足外翻與遲緩的相關性很高。臨床上 發展遲緩兒常見的足部變形問題包括扁平足、嚴重足外翻、足內翻、踮腳尖等(董 莉貞等人,2008)。可見遲緩兒的扁平足狀況較正常兒童的扁平足複雜許多,且足 部變形問題更為嚴重。

二、

、扁平足臨床特徵及分類

扁平足臨床特徵及分類

扁平足臨床特徵及分類

扁平足臨床特徵及分類

一般足型常以足弓高低來做區分,大致可分為扁平足、低足弓、正常足、高 足弓;內側縱弓塌陷稱為扁平足,而內側縱弓過高則為高足弓(魏寶翁,2008)。 扁平足、高足弓足在下肢疼痛及傷害之發生率比正常足高,其傷害與疼痛發生的 比例由高至低分別為膝傷害、踝關節、足底筋膜炎、跟骨、阿基里斯腱炎、髖關 節等。有些傷害常發生在高足弓群、有些則發生在低足弓群,有些則是同時出現 在兩種足型上(蔣至傑、王博民、駱榮欽、陳俊忠,2005)。而扁平足乃指足部 內側縱弓消失或塌陷,是為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的足部問題之一(Fixsen, 2009),扁

平足大致上可以分為柔軟性扁平足(flexible flatfoot)與僵硬性扁平足(rigid flatfoot)

二種,其中柔軟性扁平足是沒有伴隨足部結構上的異常而僵硬性扁平足則有,而

(23)

2004;Lin, 2001);其特徵是在承重狀態下足部的內側縱弓產生下降或消失,但在

非承重狀態下足弓仍明顯可見,是屬於可回復性的扁平足,其骨骼結構是正常的,

只是支持足弓的韌帶鬆弛,造成踝關節活動度過大而足弓塌陷;而僵硬性扁平足

則是不管腳有無承重,足弓都呈現扁平狀態,是屬於先天結構異常的腳,常見有

先天性垂直距骨、附骨連結、歪足畸型(Lin, 2001; King, 1999; Fixsen, 1998)。

三、

、扁平足常見症狀及處理

扁平足常見症狀及處理

扁平足常見症狀及處理

扁平足常見症狀及處理

一般兒童的扁平足,以柔軟性扁平足最為常見。而柔軟性扁平足嚴重度,依肉 眼觀察其足弓塌陷程度可分成 3 級:輕微(足弓些微下降)、中度(足弓已消失不 可見)、重度(足部內側已因舟狀骨下掉而突起)(康琳茹,2003;董莉貞等人, 2008)。 在症狀方面來說,柔軟性扁平足很少會伴隨足部的不穩定,在兒童時期通常 是沒有症狀的,對於動作發展也不會影響,且考量到兒童足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

而發展,所以通常是不需矯正和治療等特別處理(廖華芳,2004;Garcia & Martin,

1999; Cappello, Teresa & Kit, 1998);但在某些兒童身上,卻可能有走路易痠痛、步

態異常、運動平衡能力差等症狀出現,並造成步態及下肢生物力學不正常的改變,

長期下來可能導致下肢的傷害,這類兒童扁平足就需要及時矯正和治療(陳昭縈,

(24)

扁平足常見的處理方面,臨床上對於有症狀的柔軟性扁平足預防及改善的方

式,可藉由穿著鞋墊及運動訓練兩方面來著手(康琳茹,2003;董莉貞等人,2008)。

許多研究顯示,有症狀的柔軟性扁平足如果長時間穿矯正鞋及鞋墊矯正,可使症

狀得以改善(鄭凱文,2008;Wenger, Mauldin, Morgan & Lieber, 1989; Hefti F &

Brunner, 1999; Jani, 1986; Rao, 1992),其原理是藉由支撐的內側足弓墊,來減低足

部內外方向傾斜角度,將足部擺在較正常的位置,並限制後足過度的活動,使之 合乎人體工學,提供足部在正常結構下行走(康琳茹,2003;鄭凱文,2008;董 莉貞等人,2008;陳昭縈,2008;Bordelon, 1980; Rao, 1992)。研究也證實客製化 鞋墊可以改善兒童的下肢運動學功能(康琳茹,2003;鄭凱文,2008;陳昭縈, 2008;吳心慈,2003),如改變步態(步頻;步距)(鄭凱文,2008)、下肢運動功 能(陳昭縈,2008)及靜態平衡(吳心慈,2003)。 另外,臨床上也常藉由足部訓練運動來增強足部肌群力量,提昇踝關節足弓 的穩定性(董莉貞等人,2008)。如果柔軟性扁平足伴隨腳跟肌腱太緊,可能會產 生症狀而需要拉筋治療,若有持續性、局部症狀等特殊狀況時就需要開刀介入(廖 華芳,2004;Cappello et al., 1998)。 僵硬性及病理性扁平足大多是由於胚胎期足部的小骨頭未分離完全,而造 成後足的關節活動度受限而形成。其處理方式需視個案狀況給予治療或開刀,一 般此類的扁平足會同時需多種類的療法來緩解症狀及促進功能,使用適合的足部

(25)

輔具及運動訓練可以避免其症狀惡化(廖華芳,2004;Cappello & Song, 1998;

Matthews, 1998; Manicol & Voutsinas, 1984)。

小結 小結小結

小結:::由以上文獻整理可知,扁平足是學齡前兒童常見的足弓異常問題之一,其:

症狀判別及臨床處理方式要依個案的各別狀況而定,且早期發現早期矯治不但可

(26)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足印測量與足弓指標

足印測量與足弓指標

足印測量與足弓指標

足印測量與足弓指標

壹、

、評估兒童扁平足的方法

評估兒童扁平足的方法

評估兒童扁平足的方法

評估兒童扁平足的方法

目前沒有標準的評估兒童扁平足方法,對於扁平足嚴重程度也沒有明確的定 義與診斷。一般常被用來評估兒童扁平足的方法有以下三種:1.足印評估、2.X-光 檢查、3.目測法(Evans, 2011)。所謂「足印評估法」,是將足部踩在塗有染料器材 上,將踩得的足印以設定的足印參數來表示足弓情形,此法較為簡便且無侵入性 危險,常被用來作扁平足篩檢;而「目測法」,則是讓兒童赤腳站立在地面上,以 肉眼觀察足弓高度情形,若足弓有塌陷扁平、舟狀骨往內側突出或有跟骨歪斜情 形表示可能有扁平足的問題,此法較不客觀;「X-光檢查」,以 X-ray 測量足弓相關 的角度,是一種較精準的方法,但有輻射曝露的危險,且花費較為昂貴(董莉貞 等人,2008)。 目前有許多學者使用足印分析法對正常兒童族群進行扁平足的篩檢,利用足 印參數(footprint paramete)作為扁平足嚴重程度的評估,是一種簡便且廣泛被採

用來篩檢的方法。足印常用的參數指標有 Arch index 及 Chippaux-Smirak index 兩

種,均是足印指標中判別扁平足嚴重度敏感性較高的指標(Gilmour, 2001; Andrea &

(27)

小結 小結小結 小結::: 由以上評估兒童扁平足方法的文獻整理,研究者考慮針對動作發展遲緩兒童 扁平足的評估,使用無輻射危險,且花費較低、孩童易配合的足印評估法。足印 測量方式採單腳站立定點測量,如下圖 2-2-1。 圖 2-2-1 單腳站立定點足印測量方法。

貳、

、足印參數

足印參數

足印參數

足印參數

足印參數中,以足弓指標 Arch index(AI)與 Chippaux-Smirak index(CSI)兩種,

最常被使用為足印評估之指標,此兩種指標對於扁平足嚴重度判別敏感性極高。

足弓指標計算方式如下(圖 2-2-2):將足部劃出 a、b、c 三條線,a 線為大姆趾掌

趾關節中心點與第五掌趾關節中心點連線之足印區長度,b 線為舟狀骨位置中心點

(28)

點連線之足印區長度,此三條線將足部等分為三區域,分別為前足、中足與後足

(Gilmour, 2001; Andrea & Isable, 2007)。

在足印資料及分析部份,Arch index(AI)為 b/c(如圖 2-2-2);而 Arch index

的標準為:0.3~0.59 為正常,0.6~0.89 為輕中度扁平足,≧0.9 為重度扁平足(Gilmour,

2001; Andrea & Isable, 2007)。

在足印資料及分析部份,Chippaux-Smirak index (CSI)為 b/a%(如圖 2-2-2),

而 Chippaux-Smirak index 的標準為:0.1~29.9%為正常,30~29.9%為輕度扁平足,

40~44.9%為中度扁平足,≧45%為重度扁平足(Gilmour, 2001; Andrea & Isable,

2007)。 圖 2-2-2 足印分析圖 (圖中 a 為大姆趾掌趾關節中心點與第五掌趾關節中心點連線之足印區, b 為舟狀骨位置中心點與第五掌骨基部中心點連線之足印區,c 為內踝關 節中心點與外踝關節中心點連線之足印區。)

(29)

一 一一

一、、、、足弓指標足弓指標足弓指標(足弓指標(((Arch index)

在所有的足印參數中,其中足弓指標 Arch index 是較具代表性的一種(Kanatli;

Gilmour, 2001; Andrea & Isable, 2007)。其效度可由以下學者研究來證實,李幸華

(2009)研究發現 Arch index 與足弓高度有顯著的關聯性,即能夠做為評估足弓

高低的依據;在 Kanatli 等人(2001)的研究支持足印所得的 Arch index 參數與 X

光所得的角度有足夠相關性;Gilmour(2001)與 Patrick 等人(2005)認為足印所 得的 Arch index 參數,是臨床上有效而簡單的測量內側縱弓的方法,且是決定扁 平足發生率的有效指標,足弓指標 AI 值可以評估出足部病理性的狀況,也可以提 供及早警覺到結構式或功能性的足部問題。 二 二二 二、、、、足弓指標足弓指標足弓指標(足弓指標(((Chippaux-Smirak index))) 在 Forrior 與 Pascual(1990)使用足印分析扁平足嚴重程度,是以

Chippaux-Smirak index(CSI)為指標;在 Andrea 與 Isable(2007)等人研究,比

較評估足弓的各種足印參數中,認為 Chippaux-Smirak index 為評估兒童足部最好

的指標,因為它提供較好的嚴重程度分類。CSI 指標連低足弓也很容易計算出來,

是學齡前兒童扁平足篩檢敏感度最高的指標,其敏感度高於 Arch index 與 Clarke’s

angle(Chen, Yeh, Kuo, Hsieh, Yang, & Wang, 2011)。

(30)

小結 小結小結 小結::

由以上研究可知,足印採集是一種簡單而不昂貴的扁平足測試方法,其所得

的足印指標也具有篩檢效度,可以當作臨床上簡便的篩檢工具,而研究者欲以篩

檢敏感度極高的 Arch index(AI)與 Chippaux-Smirak index(CSI)指標為本研究判別

扁平足程度的指標。

(31)

第三

第三

第三節

第三

節 扁平足的相關因

扁平足的相關因

扁平足的相關因

扁平足的相關因子

扁平足的風險因子包括家族遺傳、幼兒時期穿鞋、肥胖等,雖然引發兒童柔 軟性扁平足的相關因子很多,本研究主要依下列幾項因子來探討:一、下肢韌帶 鬆弛及關節活動度過大,二、下肢肌力不足,三、年齡、性別與肥胖,這些因子 均可能直接或間接引起扁平足。

壹、

、下肢韌帶鬆弛及關節活動度過大

下肢韌帶鬆弛及關節活動度過大

下肢韌帶鬆弛及關節活動度過大

下肢韌帶鬆弛及關節活動度過大

許多學者指出,正常學齡前孩子有扁平足很可能與下肢韌帶鬆弛及關節活動

度過大有關(Fixsen, 1998; Claire, 1994; Wenger & Leach, 1986; Tareco, 1999)。

足部關節過度鬆弛是指支持足弓周圍的韌帶過度鬆弛所致,當踝關節的韌帶 鬆弛,將引起足弓呈現異常結構並演變成扁平足,又稱為高度活動扁平足(Wenger & Leach, 1986)。也有學者提到如果鬆弛這個因子是扁平足重要因素的話,那麼扁 平足的比率應該會隨著種族的不同而不同,因為鬆弛這個因素會隨著種族而改變 (Lin, 2001);例如學者 Cheng(1991)研究提出,中國小孩在三歲時鬆弛機率為 100%,在六歲時鬆弛機率為 67%,十二歲時只有 28%;而在白人孩子此三種年齡 的比率則各為 50%、5%、1%,由此研究證實鬆弛機率顯然在華人身上較白人高, 且年齡愈小愈比率高。

(32)

小結:

由以上文獻整理可知,倘若踝關節的活動度過大與韌帶鬆弛,可能引起足弓

異常而形成扁平足(Fixsen, 1998; Claire, 1994; Wenger & Leach, 1986; Tareco,

1999);而鬆弛因素又與年紀、種族相關(Lin, 2001; Cheng, 1991)。

貳、

、下肢肌力不足

下肢肌力不足

下肢肌力不足

下肢肌力不足

許多學者認為下肢肌力不足是造成扁平足的主要因子(Lin, 2001; Evans, 2011; Rose, 1985),尤其是踝關節的肌力不足,會影響到足弓高度的變化,進而造成扁

平足(Anderson & Pandy, 2003; Kim, 2000)。有些學者研究扁平足與肌力的關係,

更是以下肢肌力測試作為評估標準,如 Rose(1985)評估肌力影響扁平足嚴重度

時,以大拇趾伸直測試作為扁平足的肌力評估指標;吳心慈(2003)則針對扁平

足青年,施以膝關節與踝關節的等張肌力測試,作為肌力影響足弓的評估標準。

下肢肌力對足弓的影響,尤其當踝關節肌力不足時,不只影響正常的步態與

足底壓力的分佈,也易形成足弓塌陷的問題(Anderson & Pandy, 2003; Kim,

2000);足部問題明顯可見於低張的唐氏症兒童,他們由於全身的張力不足而影響

足部功能,進而造成不正常的步態與足底壓力分佈(周玉萍,2002;石正偉,2001)。

另外,研究也發現,脛後肌若損傷或無力也會引發階段性扁平足,這種情形常發

(33)

或是腦性麻痺的小孩也因脛後肌腱太緊而引起足部的變形(Bourelle, 2004);發展 遲緩兒童也常因下肢低張、足底肌群無力,而導致扁平足的產生(Ruiz, 2009; Patton et al., 1987)。 小結: 由文獻統整可以知道,踝關節周圍的肌肉是提供足弓穩定的重要角色,倘若 踝關節附近的肌群無力或不協調(張力過高或過低),都可能間接引起扁平足。

参、

、年齡

年齡

年齡

年齡、

、性別與肥胖

性別與肥胖

性別與肥胖

性別與肥胖

許多研究也證實年齡、性別與肥胖,是影響正常兒童扁平足發生率的相關因 子。 在年齡因子方面,不論國內外兒童均發現年紀愈小的族群,其足弓的百分比 愈低,呈現較扁平的足弓,然而在較小的年紀其內側縱弓仍有持續性生理的發展,

且足弓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變得明顯(鍾孟容,2009;Pfeiffer, 2006; Chang et al., 2009;

Gilmour, 2001; Forrior & Pascual, 1990);多位學者也證實扁平足的發生率,有相當

高的比率發生於學齡前兒童,且比率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降低(Andrea & Isable,

(34)

在肥胖因子方面,學者 Bordin(2001)、Gracia 與 Martin(1999)研究指出,扁

平足發生率與體重有顯著相關,體重過重與肥胖者容易造成足弓塌陷,且扁平足

機率相對較正常體重者高出許多。

在性別因素上,許多學者的研究比較正常男女生在扁平足機率上的差異,發

現男生在扁平足的機率的確較女生高(洪藝純、簡郁佩,2010;鍾孟容,2009;

Evans, 2011; Pfeiffer, 2006; Chang, 2009; Bordin, 2001; Patrick, 2005);而陳嘉祈

(2006)的研究結果則顯示,男生有扁平足的機率是女生的兩倍。

小結:

以正常兒童來說,許多文獻證實年齡、性別與肥胖,是影響扁平足發生率的

(35)

第四

第四

第四

第四節

節 扁平足

扁平足

扁平足

扁平足對足部功能

對足部功能

對足部功能

對足部功能的影響

的影響

的影響

的影響

扁平足到底會帶給幼兒哪些影響呢?除了造成下肢關節疼痛與功能缺失的表 現外,本節就以下幾個部份去分析探討扁平足對足部功能的影響:重心在足底壓 力的分佈、扁平足者在下肢功能性活動與正常足兒童是否會有所不同。

壹、

、扁平足影響重心在足底壓力的分佈

扁平足影響重心在足底壓力的分佈

扁平足影響重心在足底壓力的分佈

扁平足影響重心在足底壓力的分佈

不同型態的足弓在行走過程中,會造成足部的壓力點各不相同。一般正常足 弓的腳印壓力區會分佈在前足、側足與後足;而扁平足壓力區則平均分佈在所有

足部,形成足印面積最大(Aharonson & Arcan, 1992);學者 Cavanaugh(1997)指

出足弓的高度與行走時足底壓力分佈有很強的關聯性。

研究指出低張力的唐氏症兒童,其足部大多呈現低足弓的狀態,足底壓力分

佈有異於正常足兒童的情形(周玉萍,2002;石正偉,2001);另外,也有學者使

用足印測量法,分析 4-6 歲柔軟性扁平足兒童的足部重心及壓力點位置,結果發現

大多數扁平足孩子在足部承重下,其重心壓力多集中於足部後側,而在非承重下

其重心壓力就轉移到足部中間及前面(Aharonson & Arcan, 1992);王素珍(2005)

比較扁平足大專女生,研究發現扁平足在跑步時壓力區主要在足跟區及內、外側

及中足區。而 Tareco(1999)研究則指出,扁平足者其足部施力點多在足底內側。

(36)

小結: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瞭解,足底的壓力點與足弓結構大有相關,當足弓結構 異常時,就很容易產生異常的足部生物力學,影響身體重心在足底壓力的分佈 區域。而扁平足足部壓力區可能分佈全足,與正常足分佈於前足、側足與後足 是不同的。

貳、

、扁平足影響下肢功能性活動

扁平足影響下肢功能性活動

扁平足影響下肢功能性活動

扁平足影響下肢功能性活動

足部是下肢最遠端的關節,相對於其他身體部位可以說是支撐面積較小的部 位,但對於下肢功能性活動卻有著顯著重要的地位。由於扁平足容易造成是踝足 關節構造位置的改變,使得足部軟組織會有過度代償,而造成如韌帶鬆弛、肌肉 損傷等傷害,甚至會影響關節囊及韌帶的機械接受器,進而破壞下肢的站立平衡

(Claire, 1994; Tropp & Odenrick, 1988);連下肢動態功能,如用腳尖或腳跟走路、

單腳跳等,也跟著變差(Winter, 1995; Lin, 2001; Evans, 2011)。因此踝關節結構的

變形而形成扁平足,將會對身體姿勢平衡及步態穩定度產生影響。

有學者認為,不同的足部型態會對下肢功能,包括靜態平衡、動態功能造成

影響(Karen, 2005);學者林淇炫(2004)及 Andrea 與 Isable(2008)等人,也

提到扁平足使得兒童的足部相對位置受到改變,而造成下肢靜態平衡及動態功能

(37)

在靜態平衡方面,發現身體姿勢穩定度會因足部類型而有所不同,而扁平足 在身體姿勢穩定度會較正常足差(Karen, 2005)。 在動態功能方面,Winter(1995)也發現在人類行走與站立時,踝關節是控制 步態姿勢及平衡非常重要的部份;在身體站立時重心轉移的控制也扮演相當重要 的角色(Eadric, 2010);吳心慈(2003)認為扁平足所引起的足部過度旋前,會造 成站立平衡和本體感覺不佳,而影響步態的生物力學表現。 針對下肢功能性活動而言,有學者以正常學齡前兒童做下肢功能測試,結果 發現具有中度及重度扁平足的小朋友,在下肢功能表現如用腳尖或用腳跟走路、 單腳站、單腳跳等項目,與正常足的小朋友比較有顯著較差的情形(Lin, 2001 ; Birmingham, 2000);而學者林香里(2009)針對正常七歲扁平足兒童,測試單足 動態平衡與下肢功能性表現,實驗結果發現如下:1.正常足弓的兒童在單足動態平 衡較扁平足兒童佳、2 不同足部型態兒童在功能性活動上並無差異、3 扁平足兒童 單足動態平衡表現與功能性活動有隱含的相關趨勢。這些研究顯示扁平足的確會 使下肢平衡表現及動態功能性活動受到影響。 總結: 由文獻可知,踝關節在下肢功能如靜態平衡及動態功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般足弓有變形而引起扁平足的人,可能造成下肢靜態平衡與動態功能的影響。

(38)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兒童

發展遲緩

兒童

兒童

兒童與扁平足

與扁平足

與扁平足

與扁平足

壹、

、 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之定義

發展遲緩

之定義

之定義

之定義

兒童的發展意指身體各個方面的成熟與成長,包括量方面的成長,如身高、 體重、牙齒等各樣的發育;成熟則較屬於質方面的改變,如動作、語言、認知、 生活自理等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發展成熟,這些能力的發展會受到兒童 之環境因素、健康狀況、個人興趣而影響(廖華芳,2004)。大部份兒童的發展會 依循一定的順序與速率進行,也就是按著「發展里程碑」發展,而「發展里程碑」 指的是兒童能達成某項技能的平均年齡,一般在平均年齡內發展出某項技能是正 常的。然而「發展遲緩」一詞是指,兒童在一個或更多的發展領域上無法達到正 常的發展里程碑,包括動作、本體感覺、語言、認知及行為等,由於不同的相關 疾病存在而有不同的發展失能,其發展狀況與能力無法在預期時間範圍內發展出

某項技能,即無法達到發展里程碑,是為遲緩(Cheng, Cheng, Wong, Chung & Sun,

2002)。

「發展遲緩」的定義,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第六條」﹙1994﹚,「發

展遲緩兒童,指在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

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情形,並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可

(39)

一次」。另外,教育部(1999)在「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鑑定原則及鑑定基準」中

對發展遲緩的定義為,「未滿六歲的嬰幼兒,可能因生理、心理或社會環境等因素,

於動作、知覺、認知、溝通、語言、社會情緒、生活自理等發展,較一般同年齡

嬰幼兒顯著遲緩而稱之」。

「發展遲緩」常被引用的標準有二:兒童能力低於同年齡兒童 15~50%以下

(Brown & Brown, 1993; Effgen, 2000);與常模平均值作比較,低於 1~2 個標準差

(Bayley, 1993; Petersen & Kube et al., 1998)。而一般醫學診斷則常使用發展商數來

量化兒童發展遲緩的程度,即在動作、知覺、認知、溝通、語言、社會情緒、生 活自理等方面,有任一領域所得的發展商數小於 70,則表示該領域有發展上的遲 緩(鄒國蘇,2000)。 常見發展遲緩類型可分為認知發展遲緩、語言發展遲緩 、動作發展遲緩、社 會情緒發展遲緩、全面性發展遲緩、非特定性發展遲緩等六類。而語言發展遲緩, 包括說話發展、語音表達、語音接受、混合型語言遲緩;動作發展遲緩,包括粗 動作、細動作、動作協調;社會情緒發展遲緩,包括情緒失調、社會適應;非特 定性發展遲緩,包括視覺、聽知覺、感覺統合、其他。大多兒童只有單項或二項

(40)

貳、

、 發展

發展

發展遲緩兒童與扁平足

發展

遲緩兒童與扁平足

遲緩兒童與扁平足

遲緩兒童與扁平足

一般發展遲緩兒童常會伴隨著全身多處關節鬆弛及肌肉低張等情形,他們的 軀幹、下肢通常呈現低張、韌帶鬆弛且足底肌群無力的情形,容易造成足弓塌陷、 踝關節變形,甚至產生不正常的足部承重。研究顯示足弓塌陷及扁平足的情形, 常發生於以下種類的遲緩兒身上:不明確的發展遲緩所導致的結締組織異常

(Patton, Tolmie, Ruthnum, Bamforth, Baraitster, & Pembrey, 1987)、動作發展遲緩

嬰幼兒(Jaffe, Tirosh, Cohen, & Taub, 1988)、低張力((((Hypotonia))))的遲緩兒童(Jaffe,

1988)、低體重出生伴隨異常肌肉張力的嬰幼兒(Georgieff, Bernbaum, Williamson,

& Andrea, 1986)等孩童身上,這些孩童多半被評量出有動作上的遲緩情形且有足 弓塌陷問題。可見足部扁平與遲緩問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研究病童足部的學者提到,具有整體性的發展遲緩,通常合併足弓的發育遲 緩(董莉貞等人,2008);且關節鬆弛、、、、肌肉力量不足、關節活動度過大等因素, 容易合併於動作發展遲緩兒身上,這些因素長期下來可能會引起足部結構的改 變,如中、重度扁平足及後腳跟外翻(董莉貞等人,2008;周玉萍,2002;石正

偉,2001;陳長祿,2009;Ruiz, 2009; Patton et al., 1987; Jaffe et al., 1988)。

参、

、遲緩兒童扁平足對於下肢功能性活動影響

遲緩兒童扁平足對於下肢功能性活動影響

遲緩兒童扁平足對於下肢功能性活動影響

遲緩兒童扁平足對於下肢功能性活動影響

(41)

討發展遲緩兒童足弓高度與靜態站立平衡控制能力的相關性,其研究結果發現發 展遲緩兒童的足弓高度與靜態站立平衡反應是無關的,且正常足與扁平足的發展 遲緩兒童在靜態平衡的表現上是無差異的。另外,也有學者探討遲緩兒童扁平足 對步態的影響,發現扁平足兒童其踝關節常處於較鬆動的狀態,因此在步態時由 於足部無法提供足夠的穩定度,造成足踝內旋及外翻的角度較大、行走速度較慢、 且步頻較小(鄭凱文,2008);也有學者反應,發展遲緩的孩子在本體感覺輸入往 往較差,而影響其足部在適應不同地面環境的能力及控制力(Milna, 2000);再加 上他們下肢伴隨一些疾病的因素,如關節活動度過大、肌肉無力、軟組織鬆弛等, 進而影響到踝關節控制姿勢的平衡及對外在環境反應的症狀(Robert, 1996)。 小結: 綜合以上文獻整理可知,發展遲緩常會伴隨關節韌帶鬆弛、肌肉無力、關節 活動度過大等因素,而這些因子皆可能使得足底肌群無力與韌帶鬆弛,而造成足 弓塌陷,導致扁平足的產生。而動作遲緩兒本身已有動作障礙的問題,若再合併 扁平足,可能將進一步影響下肢動作表現的能力。

(42)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研究方法與設計

研究方法與設計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之相關因子及扁平足對下肢功能 性活動的影響。研究對象由台中西海岸地區聯合評估中心醫院,針對四至六歲接 受門診治療的動作發展遲緩兒童,以簡便的足印採集及相關功能性活動測試,來 探討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的相關因子、及扁平足對下肢功能性活動的影響。 本研究的方法與步驟分為五個部份:研究對象、研究設計與實施流程、研究 工具、資料收集、資料處理。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對象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本研究個案來源為台中西海岸地區某聯合評估中心醫院,對象為學齡前四至 六歲兒童,經由聯合評估中心評估與復健科醫師診斷,至少在粗大動作領域發展 遲緩於同年齡的動作發展遲緩兒童。 參與研究之個案,是選取符合以下標準的個案作為本研究對象:(1)生理年 齡為 48~72 個月大;(2)經聯合評估中心評估,結果為動作發展低於常模平均值 2 個標準差以上,語言、認知程度發展低於常模平均值在 1 個標準差之內,且經復 健科醫師診斷為動作發展領域遲緩;(3)已在醫院接受治療約一年(10~14 個月) 的治療,平均每週接受兩堂動作治療課程(兩堂物理治療或一堂物理一堂職能課 程);(4)動作功能可以維持靜態單腳站立 10 秒鐘以上,且可達到用單腳來做定

(43)

點足印測量分析。 並排除符合以下條件之個案:(1)在受測前六個月內有扭傷等足部疾病問 題:若有扭傷等足部疾病可能會影響動作控制品質,而干擾動作施測結果;(2) 腦性麻痺或神經退化性疾病者:腦性麻痺個案因為中樞神經受損,其發展與動作 型態不同於一般發展遲緩個案,他們除發展遲緩問題外,尚有動作控制品質的差 異;而具有神經退化性疾病個案,其疾病所造成的退化也可能影響下肢動作的表 現;(3)因情緒、行為問題而無法全程配合施測者;(4)正常足者:因本研究是 探討扁平足者對動作功能的影響。

符合上述納入與排除條件之個案,研究者向有接受研究意願的家長,說明本 研究的目的及程序,使家長充分瞭解本研究相關訊息,且徵求受試者家長同意後 簽署受試者同意書,即為本研究之個案。 本研究亦經聯合評估中心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核通過允許實施,並堅 守同意書內容,測試前後確實保障受試者的權益與資料保密的原則。

(44)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流程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流程

研究設計與實施流程

研究設計與實施流程

壹、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台中西海岸地區某聯合評估中心醫院,四至六歲動作發展遲緩兒童 為受試者,收集所有相關測試資料後,依扁平足嚴重度將受試者分成「重度扁平 足組」與「輕中度扁平足組」兩組,並控制兩組在性別、年齡、BMI 等基本資料 無統計上的差異,然後進行統計資料分析,主要探討動作發展遲緩兒童扁平足相 關因子與扁平足嚴重度對下肢功能性活動的影響、並瞭解預測扁平足程度的因子。 本研究之自變項為扁平足嚴重度(重度扁平足、輕中度扁平足)。控制變項為: 一、動作發展遲緩兒童因素:包含性別、生理年齡、診斷、BMI;二、治療因素: 接受治療時間。依變項為關節鬆弛、肌肉力量、下肢功能性活動(圖 3-2-1)。 自變項自變項自變項自變項 依變項依變項依變項依變項 重度扁平足 關節鬆弛 輕中度扁平足 肌肉力量 功能性活動 控制變項控制變項控制變項 控制變項 兒童因素 治療因素

圖 3-2-1 研究架構

(45)

貳、

、研究時間與地點

研究時間與地點

研究時間與地點

研究時間與地點

研究測試時間與地點,考慮下列因素:不影響兒童接受治療權益、施測時不 受其他治療兒童與不相干人員的干擾、及如果另約家長別天來接受施測則又太耗 費家長路程時間而易流失個案。因此研究測試時間,定於受試者到醫院接受復健 治療當天,在復健治療結束後,經研究者向家長口頭與書面說明本研究目的與流 程,並徵求受試者家長同意後簽署受試者同意書,使動作遲緩兒童於復健課程結 束後休息十五分鐘,再行研究測試,全部測試時間約花十五分鐘。 另外,研究地點則考量到施測時降低不相干人員的干擾、且保障受測者的隱 私,因此測試地點選擇約七坪大小獨立之評估測試空間,裡頭設置一組足印取模 板、一台測量體重的體重機、及貼在牆面上量測身高的皮尺、M-ABC 施測工具, 包括 4.5 公尺直線、五塊方行墊子。 以下為研究時間與地點,研究時間:復健治療下課休息十五分鐘後;研究地 點:一間獨立專做測試的小教室。

参、

、實施流程

實施流程

實施流程

實施流程

本研究實施流程依下列次序進行 (1)向聯合評估中心醫院復健治療中心,收集所有符合四至六歲動作發展遲緩兒 童,其在醫院接受一年左右(10~14 個月)治療療程、平均一週兩次的動作訓練治

(46)

療課程(兩堂物理或一堂物理一堂職能),符合條件的動作發展遲緩兒童且家長有 意願接受研究測試的,經研究者口頭向家長解釋研究目地及流程,並請家長填寫 同意書。 (2)研究者進一步篩檢符合上述條件的動作發展遲緩兒童,確定其認知功能可理解 指令與動作功能能模仿測試動作,並且能夠維持靜態單腳站立 10 秒鐘以上,可用 單腳來做定點足印測量分析,有能力執行足印及施測測驗整個程序者,才接受以 下測試流程。 (3)記錄兒童基本資料如:身高(公分)、體重(公斤)、生理年齡(月)、性別 (女=0;男=1)。 (4)以油墨式足印器向受試者採集足印。 (5)測試個案關節鬆弛、下肢功能性肌力與下肢功能性活動等相關能力。 (6)事後,向家長告知且分析受試者足部狀況、測試結果並提供相關醫療建議。 以下為本研究流程圖(圖 3-2-2)。

(47)

受測兒童家長填寫同意書

與兒童基本資料

認知測試

單腳站立 10 秒測試

定點足印採集

測試下肢動作功能

測試關節鬆弛度

測試下肢肌力

圖 3-2-2 研究實施流程圖

(48)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使用的研究工具,有足印取模板、Movement ABC-2 之 3-6 歲 動作測量表、Beighton score 關節鬆弛測量表。

壹、

、足印取模板

足印取模板

足印取模板

足印取模板

足印採集,本研究是由接受過足印施測訓練的治療師來執行扁平足施測。使 用方法是以定點足印採集方式取得足印,請動作發展遲緩兒童以單腳站立於足印 採集板上,一次只取得單腳足印,同樣步驟需進行兩次以取得兩腳之足印。 定點足印在本研究除了做為扁平足的判定外,藉著油墨在紙上印出足印,以 此進行測量分析作為扁平足嚴重程度之參考。 一 一一 一、、、、足印採集使用方法足印採集使用方法足印採集使用方法如下足印採集使用方法如下如下如下(圖 3-3-1) 第一步,在足印板橡膠片紋路狀面塗上藍色油墨,再用滾輪將油墨塗開均勻,在 藍色塑膠板上置中放上白紙,並蓋下先前塗好墨之橡膠板層,即可使用。 第二步,將足印器預備好,受試者與肩同寬站立,足印器置於受試者雙腳前,請 受試者將非慣用腳先往前站在藍色塑膠板上,另一腳站上橡膠墊,請受試者不動 ,施測者以壓舌板垂直受試者之腳外緣服貼順著劃壓,使油墨在白紙上產生腳形 ,換腳亦同只需將足印器旋轉換邊並更換紙張。 第三步,垂直描畫出腳外圍之壓線,找出並標出以下 8 條位置線、長各約 2 公分,

(49)

(1)第二三趾中間上方縱線 (2)後跟骨中間後方縱線 (3)大姆趾掌趾關節中心點內 側橫線 (4)第五掌趾關節中心點外側橫線 (5)舟狀骨位置中心點內側橫線 (6)第 五掌骨基部中心點外側橫線 (7)內踝關節中心點內側橫線 (8)外踝關節中心點外 側橫線。

圖 3-3-1 足印取模板

二 二二 二、、、、足印分析數據足印分析數據足印分析數據 足印分析數據

足印資料及分析部份,本研究採用 Arch index (AI)與 Chippaux-Smirak index

(CSI)兩種參數指標。Arch index 的標準為:0.3~0.59 為正常,0.6~0.89 為輕中度扁

平足,≧0.9 為重度扁平足;而 Chippaux-Smirak index 的標準為:0.1~29.9%為正

常,30~29.9%為輕度扁平足,40~44.9%為中度扁平足,≧45%為重度扁平足(Kanatli,

(50)

本研究在足印採集與分析之信度:由兩位接受過足印分析訓練的治療師,對 同一位受測者取足印,計算出組間信度為 0.88;由同一位治療師施測同一位受測 者兩次,計算出重測信度為 0.9。

貳、

、Movement ABC-2 動靜態平衡

動靜態平衡

動靜態平衡測驗

動靜態平衡

測驗

測驗

測驗

Movement ABC-2 是為標準化動作測驗並且具有良好信效度,其重測信度與內

部一致性均超過 0.95(Chow & Henderson, 2003)。Movement ABC-2 適用於年齡

3~16 歲,其量表分成三組年齡層的動作測量,測驗內容包含三大項能力之動作表

現,分項包括細動作、球類技巧、動靜態平衡之測驗,整個測驗施測完畢約需二

十至四十分鐘。測驗結果可與標準值作比較,常被用來瞭解孩子在動作能力上是

否有障礙(Henderson, Sugden & Barnett, 2010)。

本研究主要選用 Movement ABC-2 之 3~6 歲年齡層的動作測量表,其中以動

靜態平衡分測驗,作為本研究探討下肢功能性活動之施測項目。動靜態平衡分測

驗之測驗項目有單腳站立、墊腳尖行走直線、跳格子三項動作,這三項動作項目

可用來評估孩子下肢動靜態平衡的功能,此分測驗之組間信度為 1.0,重測信度為

0.9(Henderson, Sugden & Barnett, 2010)。

在下肢動靜態平衡功能測驗,本研究是由一位具兩年兒童治療經驗的治療師

(51)

在進行每一次測試後休息約 30 秒再進行下一次測試,且每個不同測驗項目間約間 隔 2 分鐘的休息。

參、

、Beighton score

本研究選用 Beighton score 做為施測關節鬆弛度的指標,它是一種關節鬆弛與 活動度過大的簡易測量方法。Beighton score 分成九點測試,是以被動關節活動測 試雙手拇指、小指、手肘、軀幹及膝關節等部位,一般人總分最高九分,若超過 四分或得分部位超過四個關節處,就表示有全身關節活動度過大的問題,分數愈

高表示全身關節愈鬆弛(Beighton, 1973; Baum, 2000; Lin, 2001; Julic et al., 2000)。

(52)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資料收集

資料收集

資料收集

資料收集

(1) 基本資料:性別(男=1,女=0)、身高(cm)、體重(kg)、年齡(m)。 (2) BMI:計算 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平方;計算至小數點第一位,餘以四 捨五入計。衛生署 BMI 過重標準:四歲為(男生>=17.7;女生>=17.1);五歲為(男 生>=17.7;女生>=17.1);六歲為(男生>=17.9;女生>=17.2)。 (3)足印分析

在足印資料及分析部份,本研究採用 Arch index 與 Chippaux-Smirak index 兩

種參數指標,足印資料取得與分析是由同一位治療師執行。 (4)關節鬆弛分數是以 Beighton score 為指標。給分 0~9 分,總分數愈高表示全身關 節愈鬆弛。關節鬆弛測試與分析是由同一位治療師執行,測試方法如下: 1.拇指關節的柔軟度測試:腕關節屈曲(flexion)下,拇指可向後伸展(dorsiflexion) 碰到前臂,看拇指關節的柔軟度(左右個一分,共兩分)(如圖 3-4-1)。 圖 3-4-1 拇指關節的柔軟度測試

(53)

2.小指關節的柔軟度測試:在坐姿下,將小指向後伸展至 90 度或以上,看小指關 節的柔軟度(左右個一分,共兩分)(如圖 3-4-2)。

圖 3-4-2

小指關節的柔軟度測試 3.肘關節的柔軟度測試:坐姿下,手肘伸直並可向後伸展 10 度或以上,看肘關節 的柔軟度(左右個一分,共兩分)(如圖 3-4-3)。

圖 3-4-3 肘關節的柔軟度測試

(54)

4. 膝關節的柔軟度測試:平躺姿勢下,膝伸直並反屈 10 度或以上,看膝關節的柔 軟度(左右個一分,共兩分)(如圖 3-4-4)。 圖 3-4-4 膝關節的柔軟度測試 5.軀幹的柔軟度測試:站立下,腳伸直後向前彎腰至手掌平貼地面,看軀幹的柔軟 度(一分)(如圖 3-4-5)。

圖 3-4-5 軀幹的柔軟度測試

(55)

(5)下肢功能性活動測試與資料收集

本研究使用具有信效度的 Movement ABC-2 的 3~6 歲動作測量表,之動、靜

態平衡功能測驗分項,比較扁平足輕中度組與重度組於動、靜態平衡表現上之差

異。此分項之測驗項目包含單腳站立、墊腳尖行走直線、跳格子三項動作。每項

動作施測是使用 Movement ABC-2 之標準工具、標準測法與計分。此動、靜態平

衡功能分測驗之組間信度為 1.0,重測信度為 0.9(Henderson, Sugden & Barnett,

2010)。 在計分方面,將每個測驗項目所測得的原始分數對應到該年齡層的標準分 數,標準分數愈高代表此動作表現程度愈佳,並記錄動作過程中所表現的品質。 在每項動作施測前,會有一回合練習;每項測驗只進行兩次測試;每回合間讓受 測者休息 30 秒;每測試完一個項目後需間隔 2 分鐘休息才依序進行下個分項。 動、靜態平衡功能測試方法如下: 1.單腳站立秒數:計算小朋友以左、右腳輪流單腳站立於一方塊墊子上之秒數,兩 腳分別施測兩次,取較好的那次成績,並依對照表算出左右腳標準分數,再將兩 腳單腳站立所得標準分數加總再取平均值,是為此測驗項目之得分。並記錄身體 控制及維持姿勢品質狀況(如圖 3-4-6)。

(56)

圖 3-4-6 單腳站立 2.墊腳尖行走直線上:計算小朋友可墊腳尖連續行走在長

4.5m

直線上的步數,若 腳跟落地之後其步數就不計,施測兩次並取較好的那次步數,並依對照表算出分 數,是為此測驗項目之分數,並記錄身體控制及維持姿勢品質(如圖 3-4-7)。 圖 3-4-7 墊腳尖行走長

4.5m

直線

數據

圖 3-4-10  踝關節蹠曲的肌力,以墊腳尖行走來測試。
表 4-5  下肢功能性活動與扁平足之相關性 下肢功能性活動與扁平足之相關性 下肢功能性活動與扁平足之相關性 下肢功能性活動與扁平足之相關性    下肢功能性活動    扁平足分組 平均數 標準差 r    p      t    單腳站立 輕中 10.12 2.77 -.65 .00 -7.11*** 重 6.35 1.96   跳格子 輕中 10.32 2.84 -.18 .21    -1.98 重 8.44 3.82   墊腳尖行走直線 輕中 11.16    1.67 -.33  .02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Quality kindergarten education should be aligned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laying a firm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learning and growth of

In Paper I, we presen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at took into account the extended source surface brightness distribution, interacting galaxy lenses, and the presence of dust

• 在五歲前,是兒童發展學習能力和建立知識的關鍵時期 (CDC at Harvard University, 2007; Ministerial Council for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nd Youth

Creative approach for counseling individual children in the school setting... Creative approach for counseling individual children in the

Sexual Abuse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Factors that Increase Risk and Interfere with Recognition of Abuse.... ASD –

To enable pre-primary institutions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school culture and support to children, actions can be take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 Caring and

 To address the developmental needs of young children (0 to 5 years)..  An integrated community-based child and family

此種情況在弱智兒童猶為顯著,大部份弱智兒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