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毒品法庭的批判性考察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毒品法庭的批判性考察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毒品法庭的批判性考察 A Critical Analysis of Drug Courts. 指導教授:謝如媛 博士 研究生:林俊儒 撰. 2018 年 3 月.

(2) 謝. 辭. 《毒品法庭的批判性考察》這本作品得以完成,首先得感謝指導教授謝如媛 老師,從大學三年級刑事政策課堂結束決定跟隨老師研究的五年多以來,受到許 多照顧,很開心能待在老師身邊研究,看到或想到許多我之前沒有靜下來思考的 問題。同時也相當感謝二位口試委員的建議,聽完許恒達老師意見後,都有之前 研究所聽課的感受,總是精準地點出核心,提供我得以再檢證問題的素材。謝煜 偉老師則溫柔地點出論文理論上得以細緻思索之處,讓我有機會將問題鋪成得更 清楚。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之中,我得感謝呂政諺、羅浩瑋、魏國晉、陳妏瑄、郭 宜甄、戴國耀,他們的認真、幽默與機智,帶給我許多具啟發性的觀點與歡笑。 英文摘要的流暢與易讀,則該歸功於宋欣妍的協助。同時,也很感謝有機會在中 華民國解癮戒毒協會與游雅傑、張瓊文、高羽葇共事,並且得到台北地方法院檢 察署林達檢察官許多寶貴的意見,讓我對緩起訴處分附命完成戒癮治療的實務運 作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此同向於第一線努力的實務家們致敬。 在嘗試以刑事政策作為研究主題的過程,很幸運地能夠在政大刑法中心受到 許多人的鼓勵與幫忙。除了指導教授謝如媛老師及口試委員許恒達老師之外,在 此向李聖傑老師、陳志輝老師、何賴傑老師與楊雲驊老師致謝,他們啟蒙我對於 刑事法的認識、引發我對於刑事司法的興趣,更作為我學術研究的典範。同時也 得向同為謝門的李元棻、許嘉菱、潘曉萱、張蕙、徐珮玉、李欣恩、胡孟郁表示 感謝,讓我得以看見不同的學術風景,並在需要幫忙的時候不吝給予協助。另外, 也很高興能與陳蔚姍、侯羽欣、安真慧、李佳樺、陳彥廷、蘇軒儀、朱清奇、熊 庭志、林秉衡、韓鵬衍一起在刑法中心經歷愉快的時光。 在學術研究的道路,我從許多前輩身上獲益良多。何萬順老師的洞察力與充 滿幹勁的精神,砥礪著我如何在真實世界做得更好,對此我深表謝意與敬意。同 時得感謝江玉林老師在我大學初次投身研究時給予的協助,引領我看見法學的不 同風貌。也謝謝孫迺翊老師在多次討論所提供的睿智建議,拓展我思考的深度。 在修課與閱讀之間受到王曉丹老師、劉宏恩老師、許政賢老師、伍軒宏老師、周 保松老師及紀大偉老師的啟發,都讓我深感幸運。除此之外,也要感謝法學院的 彭子欣、李純忻、吳弘堯、王伶伊、蘇妤庭在工作忙碌之餘,給予諸多協助。 在研究所期間,我有幸參與不少團隊及歷練,從同人身上獲益良多。我衷心 感謝曾經在點亮教育與我共事的夥伴,尤其是近年一起投入課程錄製與點燈人活 動的程莉芬、翁子嵐、羅傳欣、林俐瑜、趙羽婕、柯哲瑜、林家承,他們的創意 i.

(3) 與行動力令人激賞,同時也謝謝這些年在壽豐國中及玉里國中的學生,這些相遇 彌足珍貴。我也感激因為服務於政大新生書院而結識的緣分,尤其是翁瑛梓、黃 彥翔。能夠一同參與廢除英檢門檻運動並與林昆翰、賴怡伶並肩努力,則是我莫 大的榮幸,他們現身說法為我展現了完成一項重要任務所必須的勇氣和決心。另 外,擔任刑法、刑事政策的助教並帶領讀書會,讓我有機會學習如何清楚地表達 概念,在此向同學們的積極與寬容致意。中研院人類學營的朋友帶來不同的視野、 律師訓練 25 期第 5 梯第 4 組的同道帶來難忘的回憶,亦於此一併致謝。 我也想趁此機會感謝結識已久的老友,在研究所期間同樣豐富了我的生活, 或者透過不同方式提供心靈或行動的支持。他們是:趙雅如、王蕙欣、林滋恩、 袁譽和、吳家欣、黃逸釩、謝其錡、吳俊葵、黃則齊、闕禮碁、蔡宗豪、簡德勒、 張立瑾、蔡旻睿、林彥廷、林藝、林家伊、莊得恩、陳彥孝、林子千、蔡嘉駿、 吳仁翔、吳振暉、黃錫田、謝瑋剛、江凱勝。另外,也得謝謝魏佩瑩老師、盧怡 伶老師、朱春華老師從小培養我對於知識追求的熱情,亦師亦友的關係不僅讓我 感到自在,並且帶來許多能量。 最後,我想把這本論文獻給一路相伴的家人。如果沒有父親林楷翔以及母親 游淑霞無悔的支持,我不可能一直任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感謝祖父林連福、 祖母賴秀英、外祖父游政興、外祖母張碧芬的信任與鼓勵,作為我永遠的支柱。 妹妹林思瑀聰穎又幽默的心靈,則是我從小到大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 2018 年 3 月 24 日於花蓮. ii.

(4) 摘. 要. 毒品法庭自美國發展而逐漸影響世界各地,甚至成為台灣修法倡議,是晚近 刑事政策的重要議題。為深入了解毒品法庭,除介紹制度的發展概況與具體內涵 外,尚將進一步考掘歷史成因及改革困境,並從制度構造及程序法理的二方面剖 析其所引發的爭議。最後,將問題帶回台灣,在透過實證數據理解實務現況的基 礎上,將改革情勢與制度問題脈絡化進行比較研究,試圖從刑事政策的觀點提出 評價性建議,以作為台灣毒品施用者處遇的策進方向。 毒品法庭於其權限範圍內,避免對於毒品施用者施加刑罰,而改採治療的態 度與方法,促使其參與以治療為主、多元且細緻的處遇。在此同時,也視其表現 給予懲罰或獎勵,進行嚴密監督以強化治療義務的要求,加深毒品施用者兼具病 人與犯人身分的矛盾。另一方面,程序轉為合作、案主導向、問題解決,則與以 往對抗、案件導向、真實發現有別。藉此反思台灣毒品施用者處遇,重要的毋寧 是檢討制度的各種爭議,以及其背後所顯示的刑事政策的價值選擇。 關鍵詞:毒品法庭、問題解決型法庭、治療式司法、合作式司法、刑事法庭、施 用毒品罪、病患型犯人、緩起訴、緩刑、戒癮治療、特別預防、醫療人權。. iii.

(5) Abstract Drug Courts that have risen from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had a gradual influence on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have even been amended into Taiwanese law. This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recent discussions of criminal polic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Drug Courts in detail,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system, and then explores historical causes and reform dilemmas. It then analyzes the iss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procedural legal principles. To then focus the issue back on Taiwan,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tate of practice through empirical dat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ntext of reform and institutional issues is conducted. Finally, this article will attempt to put forward a proposal for an eval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minal policy as a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drug addicts in Taiwan. Within its jurisdiction, the Drug Court will avoid applying penalties to drug users, and instead adopt attitudes and methods that focus on meticulous and multi-faceted methods that promote participation in treat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punish or reward based on performance, carry out strict supervision aimed at strengthening requirements and treatment obligations, and deepe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dentity of patients and prisoners among drug use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transition of procedures to collaboration, case-director orientation, and problem solving is different from confrontation, case-orientation, and truth discovery. In this regard, it is important to reflect on the problems with the system and the choice of values of the criminal policy seen behind them. Keywords:Drug Court, Problem-Solving Court, Therapeutic Justice, Collaborative Justice, Criminal Court, Drug Use, Patient and Prisoner, Deferred Prosecution, Suspended Sentence, Addiction Treatment, Special Prevention, Rights of Patients and Health Care.. iv.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1 第一項 研究背景................................................................................ 1 第二項 問題意識................................................................................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4 第一項 研究方法................................................................................ 4 第二項 論文架構................................................................................ 4 第三節 用語說明............................................................................................ 5 第二章 制度興起及其具體內涵........................................................................ 7 第一節 毒品法庭的制度興起........................................................................ 7 第一項 問題解決型法庭的風潮........................................................ 7 第一款 兩個世代的發展............................................................ 7 第二款 法庭的數量變化............................................................ 8 第三款 發展路徑與制度概況.................................................. 10 第二項 來自草根的法律發明.......................................................... 15 第一款 可控制的司法.............................................................. 15 第二款 法律現實主義的色彩.................................................. 16 第三項 作為理論基礎的治療式司法.............................................. 16 第一款 運動‧觀點‧領域............................................................ 16 第二款 實踐及其文化淵源...................................................... 17 第二節 毒品法庭的具體內涵...................................................................... 19 第一項 核心要素.............................................................................. 20 第二項 處遇團隊.............................................................................. 22 第三項 程序構造.............................................................................. 24 第一款 進入程序...................................................................... 25 第二款 參與程序...................................................................... 29 第三款 終結程序...................................................................... 34 第四項 定義毒品法庭...................................................................... 35 第三節 小結.................................................................................................. 36 第三章 歷史成因及其改革困境...................................................................... 37 第一節 毒品法庭的歷史成因...................................................................... 37 第一項 針對施用毒品罪的背景...................................................... 37 第一款 旋轉門司法.................................................................. 38 第二款 從懲罰到治療的轉變.................................................. 39 第二項 發生在刑事法庭的背景...................................................... 43 第一款 法官裁量權受到限制.................................................. 43 v.

(7) 第二款 重新挽回公眾信心...................................................... 43 第三款 法庭的專業分工.......................................................... 45 第四款 複合式法律運動.......................................................... 46 第三項 採取具獎懲性質司法監督的背景...................................... 48 第一款 席捲而來的監禁大浪.................................................. 48 第二款 趨向中間制裁的社區處遇.......................................... 50 第三款 行為主義風潮的影響.................................................. 52 第四款 社會復歸概念的轉化.................................................. 54 第二節 毒品法庭的改革困境...................................................................... 55 第一項 改革的政治需求與危機...................................................... 56 第一款 兩股政治力量的合流.................................................. 56 第二款 擱置問題所潛藏的危機.............................................. 57 第二項 在刑事法庭匍匐前進的限制.............................................. 60 第一款 刑事法庭的機構視角.................................................. 60 第二款 有限資源下的功能擴張.............................................. 60 第三款 權力分立下的積極司法行動...................................... 61 第三項 改革路上的問題.................................................................. 63 第一款 標準設定與經驗教訓.................................................. 63 第二款 社會運動與毒品法庭.................................................. 66 第三節 小結.................................................................................................. 67 第四章 毒品法庭的爭議與檢討...................................................................... 69 第一節 制度構造的疑慮.............................................................................. 69 第一項 病犯的概念.......................................................................... 69 第一款 在犯罪與疾病之間...................................................... 69 第二款 毒品法庭內的病犯...................................................... 70 第三款 特別預防下的醫療人權?.......................................... 71 第二項 病人與犯人身分的鬥爭...................................................... 73 第一款 間接強制與自願治療.................................................. 73 第二款 再犯罪與再施用.......................................................... 76 第三款 進入標準與醫療需求.................................................. 77 第四款 畢業標準與戒癮成效.................................................. 79 第三項 病人與犯人身分的融合...................................................... 80 第一款 等級制裁制度的問題.................................................. 80 第二款 令人懷疑的治療義務.................................................. 83 第四項 身分與治理技術.................................................................. 83 第一款 從身分切換到身分融合.............................................. 84 第二款 自我治理的技術.......................................................... 85 第二節 程序法理的質疑.............................................................................. 86 vi.

(8) 第一項 合作式司法與正當程序...................................................... 87 第一款 合作式司法.................................................................. 87 第二款 與正當程序的對話...................................................... 88 第二項 訴訟主體任務轉變的風險.................................................. 94 第一款 對於法官中立性與獨立性的質疑.............................. 94 第二款 律師權與律師倫理的變動.......................................... 99 第三款 被告權益保障不足.................................................... 104 第三項 衝突中的程序價值............................................................ 105 第三節 小結................................................................................................ 106 第五章 毒品法庭帶給台灣的省思................................................................ 108 第一節 台灣毒品施用者處遇的現況與問題............................................ 108 第一項 現行處遇模式概述............................................................ 108 第二項 處遇的具體內容與困境.................................................... 110 第一款 緩起訴處分附命完成戒癮治療................................ 110 第二款 觀察、勒戒與強制戒治............................................ 117 第三款 緩刑、易刑處分與禁戒處分.................................... 118 第四款 入監服刑.................................................................... 120 第五款 保護管束.................................................................... 122 第二節 改革浪潮與制度比較.................................................................... 124 第一項 面對改革浪潮.................................................................... 124 第一款 第三波醫療化改革?................................................ 124 第二款 美國毒品戰爭下的國際潮流?................................ 126 第三款 難以撼動的施用毒品罪?........................................ 128 第二項 制度框架與處遇內容的比較............................................ 129 第一款 緩起訴處分附命完成戒癮治療................................ 129 第二款 緩刑附命完成戒癮治療............................................ 131 第三款 保安處分.................................................................... 132 第三節 對毒品法庭的省思與建議............................................................ 133 第一項 制度的評價性建議............................................................ 133 第一款 強化進入處遇的自願性............................................ 133 第二款 再施用與再犯罪的脫鉤............................................ 134 第三款 以醫療需求作為進入標準........................................ 135 第四款 以減害理念作為畢業標準........................................ 136 第五款 不應引進等級制裁制度............................................ 137 第六款 建構多元細緻的處遇內容........................................ 138 第七款 打造符合尊嚴的處遇制度........................................ 139 第二項 即將邁出的改革步伐?.................................................... 139 第一款 尚待釐清的倡議........................................................ 140 vii.

(9) 第二款 在檢察官與法官之間................................................ 141 第四節 小結................................................................................................ 143 第六章 結論.................................................................................................... 145 第一節 本文回顧........................................................................................ 145 第二節 未來展望........................................................................................ 146 參考文獻.................................................................................................................... 148. viii.

(10) 圖. 次. 【圖 1】美國毒品法庭程序構造簡圖....................................................................... 25 【圖 2】美國毒品法庭開啟程序模式簡圖............................................................... 26 【圖 3】美國毒品法庭開啟程序模式分布概況(2016)....................................... 27 【圖 4】美國 18 歲以上物質使用疾患與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病現象(2014)..... 32 【圖 5】美國民眾對機關的信任度(1993)........................................................... 44 【圖 6】美國監禁與釋放人數(1978-2015) ......................................................... 49 【圖 7】美國監禁率(1978-2015) ......................................................................... 49 【圖 8】美國監禁人數(1925-2015) ..................................................................... 50 【圖 9】:台灣現行毒品施用者處遇模式簡圖....................................................... 110 【圖 10】:台灣緩起訴處分附命完成戒癮治療比率統計(2008-2017/2) ........ 113 【圖 11】:台灣緩起訴處分附命完成戒癮治療遭撤銷比例(2008-2016) ....... 115 【圖 12】:台灣監獄在監毒品罪收容人數(1998-2014) ................................... 122. ix.

(11) 表. 次. 【表 1】美國毒品法庭的逐年數量變化(1989-2014) ........................................... 9 【表 2】美國各類毒品法庭的數量變化(2009、2014)......................................... 9 【表 3】美國其他問題解決型法庭的數量變化(2009、2014)............................. 9 【表 4】毒品法庭、少年法庭與少年毒品法庭比較表........................................... 11 【表 5】物質使用疾患的診斷標準(DSM-V) ...................................................... 40 【表 6】美國民眾對刑事司法系統的信任度(1993-2017) ................................. 44 【表 7】美國丹佛毒品法庭成立前後案件量比較表(1992-1998) ..................... 64 【表 8】傳統刑事司法程序與問題解決型法庭程序比較表................................... 88 【表 9】:台灣緩起訴處分附命完成戒癮治療人數統計(2008-2017/2) .......... 113 【表 10】:台灣實施戒癮治療及新入所受觀察勒戒人數統計(2006-2015) ... 114 【表 11】:台灣緩起訴處分附命完成戒癮治療遭撤銷比例(2008-2016) ....... 114 【表 12】:台灣緩起訴處分附命完成戒癮治療遭撤銷原因統計(2008-2017/2) ............................................................................................................................ 115 【表 13】:台灣受觀察、勒戒與強制戒治人出所再犯罪情形(2008-2015) ... 118 【表 14】:台灣施用毒品裁判確定有罪執行情形(2006-2015) ....................... 119 【表 15】:台灣監獄施用毒品收容人出獄再犯罪情形(2008-2015) ............... 121 【表 16】:台灣施用毒品犯付保護管束案件收結情形(2006-2015) ............... 123. x.

(12) 凡. 例. 1. 本論文引註格式採隨頁註,格式均依照《中研院法學期刊》撰稿凡例。 2. 為避免翻譯不一,外國人名(如 Barack Obama)均不轉譯為中文(如歐 巴馬);專有名詞(如 Paternalism)則將在註解處說明翻譯理由。 3. 內文所引用文獻之完整出版資訊,均臚列在本論文末「參考文獻」處。 4. 為便利讀者檢索, 「參考文獻」之臚列以作者姓名為準,英文名以字母順 序為原則,中文名以筆畫順序為原則,日文名則以 JIS 順序為原則。 5. 引文字體為標楷體,若直引文超過三行以上,則另起新段落。. xi.

(13)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第一項 研究背景 2016 年 7 月,立法委員顧立雄召開「擴大施用毒品罪醫療前置化修法公聽 會」,針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20 條提出修正草案,草案規定涉犯本條例第 10 條施用毒品罪者,應先命戒癮治療,成為觀察勒戒及強制戒治的前置程序,且若 未完成治療,檢察官得命再為治療,同時調整五年內再犯即屬再犯的立法,修正 為兩年內再犯方屬再犯 1。此一草案隨即遭到批評,認為「這樣的修法哪叫向毒 品宣戰 2」 、 「將使得檢察官喪失裁量空間 3」 。然而,在對於修法的檢討聲浪之中, 學者提出毒品法庭(Drug Court)的倡議 4,意外開啟另一波討論。 醫療前置化的修法行動最終暫緩,但毒品法庭卻引起矚目。2017 年初,檢察 官及醫師輪番投書媒體 5,倡議引進毒品法庭。5 月,立法委員蔡易餘、李麗芬 以「設立毒品法庭、有效打擊毒品」為題舉辦記者會 6,並提出具體的修正草案, 希望藉由新增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20 條之 2 引進毒品法庭 7。該提案甚至一路 楊淳卉,毒品問題嚴重 立委提修法勒戒前先戒癮治療,自由時報,2016 年 7 月 5 日,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752016(最後瀏覽日:2018/3/18) 。 2 朱學恒,這樣的修法哪叫向毒品宣戰,ETtoday 新聞雲論壇,2016 年 8 月 2 日,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60802/746849.htm(最後瀏覽日:2018/3/18) 。 3 吳景欽,吸毒醫療前置化已存在,蘋果日報,2016 年 8 月 5 日,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daily/20160805/37336457(最後瀏覽日:2018/3/18) 。 4 即時新聞,毒品醫療前置化引論戰 台大教授提「毒品法庭」 ,自由時報,2016 年 8 月 4 日,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784936(最後瀏覽日:2018/3/18) 。 5 2017 年初,台北地檢署檢察官林達、嘉南療養院副院長王作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成癮防治 科主任黃名琪等人均投書倡議引進毒品法庭。在此僅舉數例:林達,新設毒品法庭翻轉毒品政 策,蘋果日報,2017 年 3 月 16 日,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0316/1077021/ (最後瀏覽日:2018/3/18) ;王作仁,毒品法庭跨領域防治 美國這樣做,蘋果日報,2017 年 4 月 8 日,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daily/20170408/37610961(最後瀏覽日:2018/3/18) ;黃 名琪,這樣做 才有助毒品戒癮治療,蘋果日報,2017 年 4 月 20 日,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70420/37624303(最後瀏覽日:2018/3/18) 。 6 管婺媛,提設立毒品法庭 立委:有效打擊毒品犯罪,聯合報,2017 年 5 月 8 日,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449432(最後瀏覽日:2018/3/18) 。 7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修正草案第 20 條之 2: 「各地方法院應成立毒品法庭,成員不以法官為限(第 一項) 。犯第十條、第十一條之一第二項及第三項單純施用毒品者,應受毒品法庭審理為之(第 二項) 。受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之人,於執行期間,檢察官得隨時徵詢毒品法庭之意見,並得 另為適當之處遇(第三項)。各地方法院檢察署,應配合毒品法庭設置專責檢察官及觀護人,觀 1. 1.

(14) 挺進全國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引發熱烈討論 8。雖然全國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並未 作成結論,但在 8 月總統蔡英文表態支持之後,司法院長許宗力表示將再研究 9, 11 月行政院則研議設立毒品法庭 10,一時成為台灣刑事政策的焦點。 從殷切的引進呼聲與加快的改革步調看來,毒品法庭極有可能是繼 1988 年 將肅清煙毒條例修正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而確立毒品施用者為「病患型犯人」、 2008 年將緩起訴戒癮治療法制化以來,對於毒品施用者處遇最大幅度的改革, 是晚近刑事政策的重要議題。在這場改革倡議中,法庭角色將有所轉變,藉由調 整程序及處遇團隊而被賦予新的任務,同時也得繼續面對「病患型犯人」帶來的 內在衝突。這是《毒品法庭的批判性考察》展開研究的背景,也是問題的起點。. 第二項 問題意識 在傳統的法律解釋研究之中,法庭被理解為遠離政治活動、不涉及價值判斷、 僅消極適用法律的部門,但隨著法庭涉入的事務日趨複雜,功能亦產生質變,對 法庭的典型想像也逐漸模糊。Martin Shapiro 在 1986 年出版的著作《法庭:比較 與政治的分析》(Courts: A Comparative and Political Analysis) 11,便跳脫對於法 庭的典型想像,從法庭與社群的關係重新理解法庭,並指出法庭所具有的多重政 治功能,是當代法庭研究(Court Study)的經典。如果從這個角度思考法庭,我 認為它的功能,可能來自「裁判結果帶來的外溢效應」、也可能來自「訴訟程序 被期待的功能」,前者以政治司法化(judicialization of politics)為首,指出政治 行動者將決策權力轉交給司法的現象;後者則如訴說冤屈、療癒被害者、治療加 害人等功能,顯現在近代刑事司法犯罪被害人程序參加的倡議、修復式司法 (Restorative Justice; RJ)以及治療式司法(Therapeutic Justice; TJ)理論的出現。 這兩方面的政治功能,不僅將影響受裁判影響者的利益,更牽動政府部門權力的 資源分配,使得法庭對於政治社群產生影響。. 護人之組成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第四項) 。」立法院第 9 屆第 3 會期第 13 次會議議案關係文 書院總字 308 號,委員提案第 20750 號,2017 年 5 月 10 日。立法院議案整合暨綜合查詢系統, http://lci.ly.gov.tw/LyLCEW/agenda1/02/pdf/09/03/13/LCEWA01_090313_00052.pdf(最後瀏覽日: 2018/3/18) 。 8 賴佩璇,司改國是會議 兩派論戰是否設「毒品法庭」,聯合報,2017 年 5 月 25 日, https://udn.com/news/story/7315/2484014(最後瀏覽日:2018/3/18) 。 9 蕭白雪,設毒品法庭…蔡英文:該做 司法院長:再研究,聯合報,2017 年 8 月 14 日, https://udn.com/news/story/9939/2640704(最後瀏覽日:2018/3/18) 。 10 林達,創建毒品法庭 升級作業系統,蘋果日報,2017 年 12 月 4 日,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1204/1252792/(最後瀏覽日:2018/3/18) 。 11 MARTIN SHAPIRO, COURTS: A COMPARATIVE AND POLITICAL ANALYSIS 1 (1986). 2.

(15) 從法庭研究的角度切入,可以將毒品法庭理解為「刑事法庭調整訴訟程序來 解決施用毒品罪的問題」,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我打算把毒品法庭拆成三部分來 提問:為什麼刑事法庭將問題鎖定在施用毒品罪?為什麼這場改革會發生在刑事 法庭?為什麼會調整訴訟程序而採取具獎懲性質的司法監督作為手段?在刑事 法庭與政治社群互動的視野之下,本論文將在清楚描述毒品法庭制度之後,進一 步勾勒毒品法庭的歷史成因及其面臨的改革困境,找尋毒品法庭中個人權利與犯 罪防制拮抗關係的根源,並且從不同的視角深化對於毒品法制變遷的理解。 沿著刑事法庭這條考察路線逐漸延伸,這本論文並不希望止步於毒品法庭生 成與擴張的歷史追索,同時也將在追索的途中尋覓超越或突破改革困境的契機。 在此之下,即有必要處理毒品法庭的爭議問題,問題可概分為二面向:制度構造 上,鎖定病人與犯人身分在制度的互動關係進行剖析,釐清制度設計背後的原理 並且指出可能的策進方向;程序法理上,則將重心放在正當程序與訴訟主體,描 述毒品法庭在美國司法實務的發展及其潛在的隱憂。我認為,唯有更為深入而嚴 格地檢視毒品法庭,才可能激起一場「較真」的台灣毒品施用者處遇改革契機, 而不會使得制度修正的結果完全妥協於政治情勢。 簡言之,《毒品法庭的批判性考察》將拉出二條主要的問題意識軸線:其一 受法庭研究啟發,考察施用毒品罪在刑事法庭與政治社群中所扮演的角色,去追 問毒品法庭是在甚麼樣的歷史成因中生成,它在毒品法制變遷又具有甚麼意義。 其二則從制度構造及程序法理的面向進一步深入檢視,探究毒品法庭面臨的種種 問題,思考病人與犯人身分在制度的鬥爭與融合、分析合作式司法造成正當程序 與訴訟主體任務的轉變,並且提出若干思考方向。 最後,則將帶著上述的研究成果,回到台灣毒品施用者處遇重新發問:台灣 能夠從上述對於毒品法庭的批判性考察得到甚麼樣的收穫?在將毒品法庭作為 探討施用毒品罪與刑事法庭互動關係的理解上,既無法脫離法理問題,也不能迴 避現實的改革困境。因此,勢必得先探究台灣毒品施用者處遇改革面臨的問題, 指出制度運作困境、改革的外在情勢,才能在刑事政策制度比較研究的基礎上, 對於制度細節及其理念給予評價性建議,並且與改革現場展開對話。 台灣刑事政策向來不缺少新思潮、新作法,缺少的反而是對新思潮、新作法 的深度理解及其與本土制度的對話,唯有了解制度根源並將它帶回台灣重新發問, 才有機會對於我們所面臨的困境以及掙扎能有更多一點的理解。. 3.

(16)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第一項 研究方法 《毒品法庭的批判性考察》將以各類文獻分析為主,並從比較制度的角度進 行檢討。外國的立法例及其評價,主要以美國為中心。在文獻上,則將蒐集官方 及民間機構報告書、相關學理與實務統計。透過上述文獻的分析與檢討,確立毒 品法庭的基本事實,以奠定批判性考察的基礎。 相較於刑事政策的制度比較分析,批判性考察更側重於制度與社會的互動, 去探尋制度是在甚麼樣的條件誕生、是透過甚麼樣的方式被論述。這樣的研究方 法認為,制度的生成與變遷是特定脈絡下的歷史性產物,必須跳脫制度與制度所 預設的價值。因此,在毒品法庭的制度評介之外,《毒品法庭的批判性考察》將 同時將毒品法庭的歷史發展及其制度爭議問題化。當然,毒品法庭問題化後仍舊 是美國故事,無法與台灣故事直接連結,勢必得回到台灣脈絡解讀,前述對美國 故事的批判性考察只能作為借鏡,是探索台灣問題的線索。. 第二項 論文架構 第一章〈緒論〉簡要說明台灣引進毒品法庭的倡議情況之後,便從法庭與政 治社群的關係切入,將毒品法庭的歷史成因問題化,並且進一步探討毒品法庭制 度構造與程序法理的爭議,以作為回到台灣重新發問的考察基礎。 第二章〈制度興起及其具體內涵〉指出,由於毒品法庭源於美國法官的草根 運動,使得各地制度大不相同,為避免追逐制度的細節差異而導致見樹不見林, 有必要先將它理解成一種方法。從制度核心要素出發,藉由探訪處遇團隊與制度 節點來理解制度內涵,以期找到鳥瞰毒品法庭的視點,並試圖給出簡要的定義。 第三章〈歷史成因及其改革困境〉主張,毒品法庭的誕生來自於:法官裁量 權受限、刑事司法不受信賴、法庭趨於專業分工,在複合式法律運動對傳統刑事 法庭的挑戰下,透過嚴密司法監督達成施用毒品罪的除刑化,獎懲性質的司法監 督則是伴隨當代刑事政策思潮而生的產物。另一方面,毒品法庭受制於施用毒品 行為難以除罪化的政治氛圍及刑事法庭的機構視角,有著難以突破的改革困境。. 4.

(17) 第四章〈毒品法庭的爭議與檢討〉認為,毒品法庭的制度疑慮來自於病人與 犯人身分的鬥爭與融合,治療式司法透過合作式司法將非對抗式程序落實則將造 成與傳統程序法理的衝突。本章將從聚焦此二面向,梳理毒品法庭的主要爭議, 並在分析之後提出可能的思考方向。 第五章〈毒品法庭帶給台灣的省思〉藉由規範運作與實證數據分析台灣毒品 施用者處遇的問題,並對照毒品法庭的制度進行比較,進一步對於毒品法庭給予 評價性建議,以期作為台灣制度的策進方向。終究而言,毒品施用者處遇的問題 不僅在於法官與檢察官的位置選擇,更在於病人與犯人的身分鬥爭與融合。. 第三節. 用語說明. 在毒品法制研究中,用語的統一並不容易。這源於:一、道德非難意涵,用 語涉及價值評價,例如:毒品相較於藥物的道德非難程度更高。二、醫學病徵描 述,用語涉及不同狀態,例如:濫用與依賴的病癥便有所不同。三、醫學發展情 況,用語涉及不同階段,例如: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第四版與第五版間諸多差異。四、法制定義,用語有不同規範 意義,例如:台灣管制藥品管理條例第 3 條將依賴性納入標準,毒品危害條例第 2 條卻只將成癮性納入標準。由於本論文所參酌的官方或民間調查報告、學術研 究所涉主題不同;表達醫學病徵、醫學發展與法制度的用語也有所差別,為避免 更動其內涵,原則將依其原有用語描述,若其用語與本節用語說明有別,則將再 予以說明。以下,是本論文用語的基本立場。 「精神物質」 、 「藥物」與「毒品」 :區分從管制角度而來,精神物質(spiritual substance)經一定程度管制後,即被稱為藥物(drug) ,限於醫學與研究之用者, 則稱為管制藥物(controlled drugs) ,台灣是依照管制藥品管理條例第 3 條定義, 從習慣性、依賴性、濫用性及社會危害性分級。若藥物的運輸、販賣、持有與使 用行為被犯罪化則稱為毒品,台灣是依照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2 條定義,從成癮 性、濫用性及對社會危害性分級。本論文用語上,將精神物質視為一種泛稱,內 涵包含藥物與毒品;藥物及毒品則有明確區別,後者僅限於描述犯罪行為所用。 「成癮」 、 「濫用」 、 「依賴」與「使用疾患」 :成癮(addiction)用語並不精確, 泛指緣於各種原因的重複行為,為日常溝通用語。從醫學角度看來,美國精神醫 學會《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區分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及物 5.

(18) 質依賴(substance dependence) ,前者是「未達生理依賴或心理依賴,但呈現反覆 的功能損害或危險的不良物質使用型態」,後者是「除了功能損害及危險之外, 已出現耐受、戒斷症狀,企圖減少施用但卻一再失敗」 。2013 年《精神疾病診斷 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則再將物質濫用與物質依賴的診斷標準整併成物質使用疾患 (substance use disorder),依嚴重性程度(severity)判斷。本論文用語上,將成 癮視為一種泛稱,內涵包含濫用、依賴與使用疾患;概念涉及醫學者,原則上稱 為物質使用疾患,倘有透過不同手冊版次及研究範圍描述之需求,則分別依循上 述對於濫用、依賴與使用疾患的定義理解。 站在上述的立場,由於 Drug Court 處理「犯罪行為」,翻譯為「毒品法庭」 似乎理所當然。其實不然,在此將說明翻譯為「毒品法庭」的選擇並不輕鬆。從 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角度出發,人們對待他人的方式受到命名或是形 容的字眼影響,使用「毒品」一語不僅將製造道德距離,甚至帶有譴責,並造成 污名化。語言社會功能時常被善待動物的社會運動討論,例如:Joan Dunayer 在 《動物平等:語言與解放》(Animal Equality: Language and Liberation)一書便指 出,人們應稱動物園的動物為「囚犯」 、稱牛仔為「虐牛者」 ,促使更多人注意到 動物園、馬戲團等涉及動物虐待的議題 12。回到毒品,毒品施用者歷來承受過多 污名,情緒不穩、容易失控、暴力犯罪緊跟著毒品二字不放,但是這些現象與毒 品並不具直接的因果關係。這是我猶豫是否將 Drug Court 翻譯成「毒品法庭」的 原因,蓋因此翻譯將鞏固語言的社會功能,恐怕不利於污名現象的澄清。 面對這個問題,幾經思考,我最後仍決定將 Drug Court 譯為「毒品法庭」, 主要理由有三:其一出於學術研究,追求明確定義以便進行討論,並與中文世界 的學術文獻對話 13;其二出於台灣狀況,在施用毒品行為仍屬犯罪的台灣,主要 法律(如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稱為「毒品」 ,譯為「藥物」恐會與藥事法規混淆; 其三出於制度本旨,Drug Court 建立在「毒品」的基礎,而非「藥物」 ,只有涉犯 毒品犯罪才有可能進入,藥物則不會。我期望讀者能夠明瞭翻譯選擇的艱難, 「毒 品法庭」的翻譯乃是出於研究所需,而非為社會運動的改革所用。. 12. JOAN DUNAYER, ANIMAL EQUALITY: LANGUAGE AND LIBERATION 8, 87 (2001). 中文世界以 Drug Court 為題的研究共有四篇正式學術論文,除楊士隆、李宗憲於 2010 年發表 在《中國藥物依賴性雜誌》的〈藥物法庭在台灣實施之可行性探討〉外,謝如媛於 2008 年發表 在《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的〈論美國毒品法庭制度:從懲罰到治療的刑事司法實踐〉 (後收 錄於 2011 年出版的《刑事法學的新視野》 ) 、黃正雄於 2013 年發表在《檢察新論》的〈美國毒品 法院與社區監督制度〉及楊冀華於 2017 年發表在《矯正期刊》的〈美國毒品法庭計畫與我國附 命完成戒癮治療緩起訴處分之比較〉 ,都將 Drug Court 譯為「毒品法庭」 。其後楊士隆、李宗憲增 修原文並收錄於 2012 年出版《藥物濫用、毒品與防治》的〈藥物濫用之處遇制度──美國毒品 法庭〉,雖然內文仍稱「藥物法庭」 ,但標題已更動為「毒品法庭」,中文世界翻譯已呈一致性。 13. 6.

(19) 第二章. 制度興起及其具體內涵. 本章第一節將簡單描述毒品法庭興起的過程,說明這場「來自草根的法律發 明」如何由下而上地開啟問題解決型法庭(Problem-Solving Courts)的風潮、影 響美國的刑事司法。這場帶有濃厚法律現實主義色彩的草根運動,造成各地制度 不同。與其追逐制度細節,第二節認為不如將毒品法庭理解為「一種方法」 (category of approach) ,從核心要素著手,掌握制度重要節點以鳥瞰制度、描繪 毒品法庭的典型圖像,並試圖給出定義,讓人能夠掌握毒品法庭的制度內涵。. 第一節. 毒品法庭的制度興起. 毒品法庭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問題解決型法庭,改變以往法官認事用法、定 罪量刑的責任,主張法官應解決當事人的問題,使其不再犯罪。鎖定的問題從物 質使用疾患逐漸擴及到其他精神疾患、家庭暴力與其他領域,形成兩個世代。這 兩個世代的改革動力都始於實務家,是一場來自於基層的改革。. 第一項 問題解決型法庭的風潮 自從 1989 年第一間毒品法庭在美國成立之後,問題解決型法庭便受到矚目。 除了毒品法庭之外,其他常見的問題解決型法庭類型有社區法庭(Community Courts; CC) 、家暴法庭(Domestic Violence Court; DVC) 、精神衛生法庭(Mental Health Court; MHC)、重返社會法庭(Re-entry Court; RC)、酒駕法庭(Driving While Impaired Court; DWIC) 、退伍軍人法庭(Veteran’s Court; VC) 、性犯罪法庭 (Sex Offense Court; SOC)、性工作法庭(Prostitution Court; PC)及少年自治法 庭(Youth Court; YC)等,有著不同的關切及發展路徑。. 第一款 兩個世代的發展 在二十世紀尾聲,美國各地逐漸出現毒品法庭的蹤跡,甚至成功地獲得州法 院系統的支持及聯邦政府資金的協助,並吸引了媒體關注,從實務家自主發起的 草根運動逐漸成為一個具有規模的社會法律運動(socio-legal movement)。這場 運動在 Joann Miller 及 Donald Johnson 的眼中,可以分為「兩個世代」 14。 14. JOANN L. MILLER & DONALD C. JOHNSON, PROBLEM SOLVING COURTS: A MEASURE OF JUSTICE, 67 7.

(20) 毒品法庭強調透過轉向措施(diversion program)將人從傳統刑事司法中轉 出,參與者須接受常態性藥物檢測、治療處遇方案並參與多元的個人及團體諮詢, 匿名戒癮會(Narcotics Anonymous; NA)及十二步驟方案隨之受到重視。在多元 處遇之中,法官將藉由獎懲的誘因設計監督毒品施用者(常見的懲罰內容如:增 加每週參與匿名戒癮會次數、社區服務、短期監禁處分),如果完成方案,即可 撤銷刑事指控或消除犯案紀錄,同時參加畢業典禮,讓社區及家人知道他的努力。 只要能確保公共安全,毒品法庭因為節省經費而深具吸引力,而這種以毒品施用 者轉向措施為主的設計被稱為「第一代的問題解決型法庭」。 站在第一代問題解決型法庭的成功基礎上,法庭便持續擴大適用的範圍。 1993 年成立於紐約曼哈頓中區的「社區法庭」將解決的目光指向社區的微罪、 1996 年成立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家暴法庭」決心透過跨越民刑事分際解決問 題,這兩條路線分別彰顯了社區團體與紛爭統合處理的面向。1995 年成立於新 墨西哥州的「酒駕法庭」則同樣處理物質使用疾患,期能解決酒駕再犯患有酒癮 的問題 15。另一方面,法庭也開始處理精神疾病患者及受刑人重返社會的問題, 漸漸發展出「精神衛生法庭」以及「重返社會法庭」 ,1997 年佛羅里達布勞沃德 郡及印第安那州馬利安同年成立精神衛生法庭、2000 年前後則開始出現重返社 會法庭。法庭解決的問題範圍逐漸擴張,被稱為「第二代的問題解決型法庭」。. 第二款 法庭的數量變化 問題解決型法庭的推動,雖然起源於法官,但相關團體的倡議也提供相當大 的助益。其中又以全國毒品法庭協會(National Drug Court Institute; NDCI) 、全國 毒品法庭專業人員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rug Court Professionals; NADCP) 及法院創新中心(Center for Court Innovation; CCI)貢獻良多。這些團體每年提 出操作指南、實證數據以及全國發展報告書,甚至在各地說明毒品法庭的制度與 理念、成立毒品法庭人員的訓練中心,讓更多人注意到毒品法庭,晚期更將心力 擴及至其他的問題解決型法庭,是制度的重要推手。 我們不妨就從 2016 年全國毒品法庭協會的研究《描繪現狀:美國毒品法庭 及其他問題解決型法庭的國家報告書》(Painting the Current Picture: A National Report on Drug Courts and Other Problem-Solving Courts in United States)初步了 (2009). 15 從性質上看來,因為同屬物質使用疾患問題,全國毒品法庭協會在報告書中便將酒駕法庭歸 類於毒品法庭,但由於兩者在制度設計及處遇內容上仍有不少差異,且從歷史的角度看來,酒 駕法庭晚於毒品法庭誕生,因此在這裡將它劃出毒品法庭,歸類於第二代的問題解決型法庭。 8.

(21) 解問題解決型法庭的數量變化. 16. 。自 1989 年以來,毒品法庭數量持續增加(見. 【表 1】) ,直到 2014 年底,美國總共成立 4,368 間的問題解決型法庭,其中 3,057 間為各種不同形式的毒品法庭(包括:成年毒品法庭、家庭毒品法庭、少年毒品 法庭等,見【表 2】) 、1311 間為其他類型的問題解決型法庭(包括:精神衛生法 庭、家暴法庭、社區法庭、重返社會法庭等,見【表 3】)。 【表 1】美國毒品法庭的逐年數量變化(1989-2014) 年份. 數量. 年份. 數量. 年份. 數量. 1989. 1. 1998. 347. 2007. 2,147. 1990. 1. 1999. 472. 2008. 2,326. 1991. 5. 2000. 665. 2009. 2,459. 1992. 10. 2001. 847. 2010. 2,633. 1993. 19. 2002. 1,048. 2011. 2,672. 1994. 44. 2003. 1,183. 2012. 2,825. 1995. 75. 2004. 1,621. 2013. 2,907. 1996. 139. 2005. 1,756. 2014. 3,057. 1997. 230. 2006. 1,926. 【表 2】美國各類毒品法庭的數量變化(2009、2014) 類型. 2009/12/31. 2014/12/31. 增加. 百分比. 成年毒品法庭. 1,317. 1,540. +223. +17%. 少年毒品法庭. 476. 420. -56. -12%. 家庭毒品法庭. 322. 305. -17. -5%. 酒駕法庭. 172. 262. +90. +52%. 【表 3】美國其他問題解決型法庭的數量變化(2009、2014) 類型. 2009/12/31. 2014/12/31. 增加. 百分比. 成年精神衛生法庭. 288. 392. +104. +36%. 少年精神衛生法庭. NR. 37. -. -. 家暴法庭. 206. 210. +4. +2%. 重返社會法庭. 26. 30. +4. +15%. 社區法庭. 25. 23. -2. -8%. 16 Douglas B. Marlowe, Carolyn D. Hardin, Carson L. Fox (NADCP), Painting the Current Picture: A National Report on Drug Courts and Other Problem-Solving Courts in United States, http://www.nadcp.org/sites/default/files/2014/Painting%20the%20Current%20Picture%202016.pdf (last visited Mar. 18, 2018).【表 1】至【表 3】數據均取自這份報告並由作者修改繪製。. 9.

(22) 第三款 發展路徑與制度概況 在問題解決型法庭的發展之中,毒品法庭引領風潮,也帶動其他問題解決型 法庭的發展。在概念以及實務運作上,呈現相互支援、裡應外合的關係。 一、第一代問題解決型法庭 隨著 Harry Anslinger 開始籌畫起毒品戰爭 17,從 1914 年哈里森法案 (Harrison Narcotic Act)將單純施用毒品行為入罪化、1930 年成立麻醉藥品管制局(Federal Narcotic Bureau)、1956 年通過麻醉藥品控制法(Narcotic Control Act)、1969 年 Richard Nixon 總統透過制定管制物法(Controlled Substance Analog Act; CSA)向 毒 品 宣 戰 , 至 1973 年 麻 醉 藥 品 管 制 局 改 制 為 緝 毒 局 (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DEA) ,美國毒品政策日漸趨嚴,1980 年代 Ronald Reagan 總統更 藉由管制物處罰法(Controlled Substance Penalties Amendments Act of 1984)、反 藥物濫用法(Anti-Drug Abuse Act)加重刑度 18。如此朝向嚴罰化的政策導致刑 事司法系統難以負荷,使得監獄充滿了毒品犯,甚至進一步造成監獄超收,美國 也因此被冠上監禁大國的稱號 19。 在以嚴刑峻罰對付毒品犯的同時,研究不僅發現監獄塞滿毒品犯 20,更發現 毒品的再施用(relapse)比率極高且容易往返監獄。根據調查,若未接受專門戒 癮治療或相關處遇,70%的受刑人出獄後將會再施用,並且有 32%會在 12 個月 內被逮捕或重返監獄 21。因此,在監獄超收、毒品犯罪難以對付與量刑改革法明 訂最低刑期下,法官開始找尋另一種對付毒品犯罪的方式 22。 1989 年佛羅里達州達德郡開始出現類似於現今毒品法庭的形式,這是由基 層法官發起的司法草根運動,他們在國會尚未立法之際,便利用法官原有權限(例. 關於毒品戰爭,參照:Johann Hari 著,李品佳譯,追逐尖叫:跨越 9 國、1000 個日子的追 蹤,找到成癮的根源,以及失控也能重來的人生,頁 26-73(2017 年) 。 18 1990 年代晚期,反毒部門的預算已經超過 10 億美元;2000 年底聯邦罪犯有 56.9%為毒品犯 罪;1996 年州法院有 350,000 件的毒品重罪判決。關於美國毒品政策日漸嚴厲的簡史,參照: Lawrence M. Friedman 著,劉宏恩、王敏銓譯,美國法律史,頁 812(2016 年) 。 19 森村たまき,ドラッグ・コート前史―アメリカにおける薬物政策の変遷,石塚伸一編,日 本版ドラッグ・コート―処罰から治療へ,頁 74-75(2007 年) 。 20 根據美國司法部研究,在 1991 年,31%的監禁人口在犯行時施用毒品、49.9%的監禁人口在 犯前一個月內施用毒品、79.4%監禁人口一生中曾施用毒品,此數據 1997 年略有上漲,詳細數 據,參照:Christopher J. Mumola, Substance Abuse and Treatment, State and Federal Prisoners, 1997, http://csdp.org/research/satsfp97.pdf (last visited Mar. 18, 2018). 21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 and Crime, Investing in drug abuse treatment: A discussion paper for policy maker, https://www.unodc.org/docs/treatment/Investing_E.pdf (last visited Mar. 18, 2018). 22 森村たまき(註 19) ,頁 76。 17. 10.

(23) 如:撤銷起訴、免訴、減刑或免刑等)迴避監禁,轉向社區處遇,並由法庭作為 處遇中心尋找專家(包括:醫療、心理、社會工作)一同參與、協助施用者戒毒。 該模式隨後受到各界矚目,各地開始效法起這種法庭模式 23。 1992 年 William Clinton 總統執政之際,便曾設置「毒品法庭專案辦公室」 (Drug Court of Program Office)進一步推廣。邁阿密毒品法庭推手之一的州檢察 官 Janet Reno 甚至因此成為全國性知名人物 24,並在擔任聯邦司法部長後極力推 廣毒品法庭,受到民主黨及共和黨政治人物歡迎,每年撥款數百萬美元 25。2009 年 Barack Obama 總統上台,2010 年預算中亦有 5,900 萬美金投入其中。 除了成人毒品法庭,毒品法庭也拓展至少年。在 1995 年,少年毒品法庭數 量便已超過 140 間 26,它以原本即較為柔軟的少年法制為基礎 27,進一步結合社 區與學校提高司法的監督密度、強調少年的責任,並且賦予家庭、學校及社區積 極參與司法的空間,在具體制度上,與傳統少年法庭有別(見【表 4】 28)。 【表 4】毒品法庭、少年法庭與少年毒品法庭比較表 比較. 毒品法庭. 少年法庭. 少年毒品法庭. 處遇對象. 施用毒品成年犯. 一般的少年犯. 施用毒品少年犯. 個人責任. 較強調個人責任. 較不強調個人責任. 較強調個人責任. 家庭及社區. 加強運用. 有限運用. 加強運用. 誘因及制裁. 多元、等級制. 有限運用. 多元、等級制. 藥物檢測. 頻繁且隨機. 間歇. 頻繁且隨機. 聽證程序. 頻繁. 較少. 頻繁. 在制度內容上,相較於毒品法庭,少年毒品法庭彈性較高且考量少年身心發 展狀況,似乎較為柔軟;相較於少年法庭,少年毒品法庭強化監督 29、強調少年 毒品法庭發展史的考察,參照:謝如媛,論美國毒品法庭制度─從懲罰到醫療的刑事司法實 踐,收於:國立政治大學刑事法學中心編,刑事法學的新視野,頁 244-245(2011 年) 。 24 Janet Reno 於 1993 年被 William Clinton 總統任命為聯邦司法部長,是美國史上第一位女性司 法部長,直至 2001 年方卸任。See BERMAN, TRIAL & ERROR IN CRIMINAL JUSTICE REFORM: LEARNING FROM FAILURE 28 (2010). 25 BERMAN, supra note 24, at 28-29. 26 Caroline S. Cooper, Juvenile Drug Court Program, https://www.ncjrs.gov/pdffiles1/ojjdp/184744.pdf (last visited Mar. 18, 2018). 27 美國設立少年毒品法庭指南便是以少年法庭為基礎,透過步驟指引及對處遇方案及資源的評 估,提供建議。See Betty Gurnell, Meg Holmberg and Susan Yeres, Starting a Juvenile Drug Court: A Planning Guide, http://www.ncjfcj.org/sites/default/files/NCJFCJ_JDC_PlanningGuide_Final.pdf (last visited Mar. 18, 2018). 28 【表 4】為作者自行製作,相關資訊係參考自:Gurnell, supra note 27, at 66-71. 29 全國毒品法庭專業人員協會認為,強化司法監督是少年毒品法庭有別於少年法庭之處,也是 推動的關鍵。See Douglas B. Marlowe, Research Update on Juvenile Drug Treatment Courts, https://www.nadcp.org/sites/default/files/nadcp/Research%20Update%20on%20Juvenile%20Drug%20 23. 11.

(24) 責任,則顯得較為嚴厲。在處遇團隊上,以藥物專業為重且設有處遇協調員,並 讓學校代表及社區代表能夠提供意見。因為多方介入及強調治療成效,對於保密 原則執行及少年最佳利益有所影響;由於強調監督與制裁,使少年社區處遇內容 趨向中間制裁(intermediate sanctions),例如:對未到校上課或未通過藥檢者實 施短期人身自由拘束(short-term detention) 30。 在具體操作上,少年毒品法庭將毒品法庭的精神帶進少年法庭,但仍會視少 年的生心理特質而有所調整,例如:少年有英雄化自我的傾向,認為沒有任何事 能夠傷害到自己,這將影響少年對施用毒品的認知,以為自己不會因此成癮,此 時處遇內容便有調整的必要 31。這顯現在許多制度上,無論是對於少年違反要求 的行為實施制裁、透過家庭與社區介入少年處遇,都有必要考量少年成長狀態的 情緒與生心理特質,甚至將少年的次文化考量在內。 二、第二代問題解決型法庭 第二代問題解決型法庭有不少的種類,在此僅簡介台灣較少討論的精神衛生 法庭及重返社會法庭,除勾勒法庭概況,也同時說明其與毒品法庭的關係。 (一)精神衛生法庭 美國精神醫療去機構化政策實施之後,由於強制住院標準嚴苛、缺乏適當社 會支持且社區精神醫療服務不足,在精神病患較一般人易遭逮捕而進入刑事司法 系統之下,使得監獄裡有為數眾多的精神病患 32。根據美國司法部統計,在 1998 年,精神疾病患者便占了州監獄人口數的 16%、聯邦監獄人口數的 7% 33。這些 在監精神疾病病患,除了造成戒護管理困難及社會復歸的不易之外,再犯率也成 為刑事司法關注的議題。為解決精神疾病患者墜入刑事司法所生的問題,精神衛 生法庭是一次積極的嘗試,它主要處理由嚴重精神疾患造成或影響的犯罪問題。 關於精神衛生法庭的歷史發展有兩種說法。多數見解認為,最早的精神衛生 法庭可以追溯至 1997 年印第安那州馬利安郡及佛羅里達州布爾德郡. 34. 。以佛羅. Treatment%20Courts%20-%20NADCP_1.pdf (last visited Mar. 18, 2018). 30 Scott W. Henggeler, Juvenile drug courts: emerging outcomes and key research issues, 20(3) CURR OPIN PSYCHIATRY 242-246 (2007). 31 KEVIN WHITE, DRUG COURT JUSTICE: EXPERIENCES IN A JUVENILE DRUG COURT 39-42 (2008). 32 吳文正,由治療性司法觀點探討以精神衛生法庭整合刑事司法與精神衛生二大體系,全國律 師,15 卷,5 期,頁 22(2011 年) 。 33 Paula M. Ditton, Mental Health and Treatment of Inmates and Probationers, https://www.prisonlegalnews.org/media/publications/bojs_mental_health_and_treatment_of_inmates_a nd_probationers_1999.pdf (last visited Mar. 18, 2018). 34 Allison D. Redich,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Mental Health Courts, in PROBLEM SOLVING COURTS: SOCIAL SCIENCE AND LEGAL PERSPECTIVES 147, 149 (Richard L. Wiener & Eve Brank eds., 12.

(25) 里達州為例,設置精神衛生法庭是受到邁阿密州達德郡毒物法庭成功經驗鼓舞, 建立結合精神醫學與刑事司的處遇團隊法降低再犯。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早在 1960 年代,芝加哥市法院及紐約州高等法院就已經有類似的模式,芝加哥設有 法院附設精神機構,若犯罪屬於重罪,以強制住院方式替代;若犯行較輕時,則 透過附條件緩刑(conditional probation)方式給予社區處遇。不同於芝加哥在法 庭審判時實施轉向措施,紐約則在逮捕之際便實施,且轉向後須接受 30 日評估 觀察,若建議採取醫療處置而非司法處理時,則須一併提出治療計畫 35。 精神衛生法庭重視公共安全,因此排除重大犯罪以及暴力犯罪史者適用,透 過快速篩選以及轉介分流的方式,以「充分告知的選擇」 (informed choice)為前 提,避免進入監禁,引導至合適的社區系統,提供個人化治療服務,執行程序則 由法官主導,強調監控、獎勵、連結資源 36。無論對精神衛生法庭歷史發展採取 何種見解,它確實受到毒品法庭的成功經驗所鼓舞,乘著去機構化浪潮、解決監 禁困擾以及降低再犯的背景蓬勃發展,甚至發展出少年精神衛生法庭。 (二)重返社會法庭 在 1920 至 1970 年代,美國一直保持著穩定的監禁率,直到 1973 年才開始 攀升,雖然 2006 年後隨著假釋的大量運用,監禁率已經趨緩 37,但直到 2009 年 仍然約有 160 萬人在監。伴隨著高監禁率,從 1990 年每年約 40 萬人離開監獄, 乃至 2005 年起每年有將近 70 萬人離開監獄而重返社會,數量相當可觀。重返社 會者多數不被原本的家庭接受、欠缺工作經驗及技能、求職困難,難以找到落腳 之處,不少人還罹患物質使用疾患,或者有著嚴重程度不等的精神疾病。這些困 境造成他們難以復歸社會、容易再度回到監獄。 在司法專案辦公室(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 OJP)1999 年的研究報告之中, 就已經揭示當時各種對於假釋者重返社會的協助系統十分不足,並指出此一情形 亟待改善 38,從監獄之門重新返回社會門檻並沒有被降低。一個理想且成功的重 返社會方式可能是:受刑人將要符合假釋資格時,在矯正官員協助及合適的假釋 2013). 35 Bureau of Justice Assistance, Emerging Judicial Strategies for the Mentally Ill in the Criminal Caseload: Mental Health Courts in Fort Lauderdale, Seattle, San Bernardino, and Anchorage, https://www.ncjrs.gov/pdffiles1/bja/182504.pdf (last visited Mar. 18, 2018). 36 John Petrila, Norman G. Poythress, Annette McGaha and Roger A. Boothroyd, The Broward Mental Health Court: process, outcomes, and service utilization, 26 INT J LAW PSYCHIAT 55, 55-56, 67-70 (2003). 37 Jeremy Travis & Joan Petersilia, Reentry reconsidered: a new look at an old question, 47(3) CRIME DELINQUENCY 291, 291-313 (2001). 38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Reentry Courts: Manag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ison to Community, https://www.ncjrs.gov/pdffiles1/ojp/sl000389.pdf (last visited Mar. 18, 2018). 13.

(26) 制度設計之下,受刑人準備回到社會,在監獄裡的假釋官員會協助媒合工作、接 觸家庭、提供精神衛生及其他服務,假釋計畫也將會被完整的落實。 雖然不少假釋辦公室(parole office)成功完成了這個任務,但失敗的經驗所 在多有。從實證數據看來,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受假釋者在三年內被重新逮捕、近 50%重回監獄 39,而在重新回到監獄的實證數據之中,有違反假釋者,也有犯下 新犯罪者,假釋失敗率非常高。另外,假釋支援系統的相關經費遭到削減,在沉 重的案件量之下,假釋辦公室更難以照顧到每一個假釋個案。然而,假釋不僅牽 涉監禁率以及監獄超收,一個不健全的假釋制度將造成嚴重的社會安全風險,不 少人直接犯下其他罪行,除違反假釋條件導致假釋遭到撤銷,也造成危險。 這時候的挑戰在於如何讓重返社會門檻降低,並同時讓公眾的社會風險得以 受到控制,這也影響到社會對刑事司法體系的信賴以及政府預算(畢竟監禁成本 遠高於假釋所需費用)。對此,美國有非常多的改革方案,包括:重返社會夥伴 倡議(Reentry Partnership Initiative)、重刑犯重返社會倡議(Serious and Violent Offender Reentry Initiative)、前科犯的再融合計畫(The Reintegration of ExOffenders program)以及坐落在第二次機會法案(Second Chance Act)的重返社 會法庭 40,都在為了這個目標努力。其中,重返社會法庭期待透過重構政府、私 人、社區以及個人責任,提供有利假釋者重返社會的道路,是改革的焦點。它主 要服務於那些有嚴重社會服務需求(serious social service)的假釋者,希望能夠 讓他們重新融入(reintegration)社區 41。 毒品法庭的成功經驗提供了重返社會法庭成長的沃土,替重返社會法庭勾勒 較完整適用架構的 Jeremy Travis 也同意這個看法. 42. 。舉例而言,2009 年懷俄明. 州就開放假釋者參與毒品法庭,以法庭監督處遇專案積極拓展 43。然而,許多州 已脫離與毒品法庭的合作模式,成立專門處理假釋的重返社會法庭。此倡議最早 在 2000 年國家重返社會法庭倡議(National Reentry Court Initiative; RCI)中創立, 並已經於 2007 年的第二次機會法案中正式規範,且陸續在各地成立。. 39 Patrick A. Langan & David J. Levin (BJS Statisticians), Recidivism of prisoners released in 1994, https://www.bjs.gov/content/pub/pdf/rpr94.pdf (last visited Mar. 18, 2018). 40 Christine H. Lindquist, Bryn Ann Herrschaft, Pamela K. Lattimore, Reentry Courts, in ENCYLOPIDIA OF 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JUSTICE 4351, 4351-4360 (Bruinsma, Gerben, Weisburd, David ed., 2014). 41 Marlowe et al., supra note 16, at 12. 42 Jeremy Travis, But they all come back: rethinking prisoner reentry, 7 SENT CORR ISS 21 CEN 1, 1-9 (2000). 43 Daniel M. Fetsco, Early Release From Prison in Wyoming: An overview of Parole in Wyoming and Elsewhere and an Examination of Current and Future Trends, 11 WYO. L. REV. 99, 99-122 (2011).. 14.

(27) 第二項 來自草根的法律發明 觀察毒品法庭的興起,乃至問題解決型法庭的歷史發展。儘管聯邦政府在毒 品法庭逐漸成熟的過程之中提供資金的協助,但它從未成為領導改革的中心、也 沒有從國家刑事政策的角度擬定完整的毒品法庭方針。相反地,問題解決型法庭 的發展是一種「由下而上」 (bottom up)的現象,而非「由上而下」 (top down) , 它的動力大多源自於實務家,是一場來自基層的法庭改革。 在這波法庭改革中,James Nolan 稱問題解決型法庭為「實踐的法律發明」 (a practical legal innovation) 44。這是因為:問題解決型法庭不僅並非「由上而 下」的政策落實,更非「來自於理論」 (burn out of theory) ,而是面對現實問題的 具體回應,在面對不同犯罪、不同地區及不同文化時,便有不同的設計。 一旦將問題解決型法庭理解為「來自草根的法律發明」,我認為這也就意味 著:任憑實務家的創意如何傑出、如何受到歡迎,他們都難以撼動既有的法律結 構,只能說他們是擅於「戴著腳鐐跳舞」的舞者。在這樣的理解之下,實務家對 於法律適用的看法將受到調整,也使得這場改革帶有濃厚的法律現實主義色彩 45。. 第一款 可控制的司法 Joann Miller 及 Donald Johnson 透過「可控制的司法」(Measured Justice)精 準捕捉到問題解決型法庭實務家對於法律適用的看法。這個概念是指:「藉由司 法裁量的空間給予當事人獨特、合適且符合法律規範的刑事制裁. 46. 」,認為法律. 是一種限制、難以回應當事人的需求,法官在面對獨特的個案之中,必須在法律 解釋限制及裁量權之內、權衡法律事實以外的資訊(包括個人生活史及其所處的 社會結構) ,脈絡化的解讀個案(law-and-literature) ,提出最為合適的方案,解決 造成當事人犯罪的根本問題。在此之下,「法官的所作所為」就是法律本身,司 法決定傾向於不將立法意旨當作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而是將重心放在對於個案的 資訊蒐集,以及各個學科對於人類行為經驗的歸納。. 44. JAMES L. NOLAN, LEGAL ACCENTS, LEGAL BORROWING: THE INTERNATIONAL PROBLEM-SOLVING COURTS MOVEMENT 32 (2009). 45 實用主義(Pragmatism)即法律現實主義(Legal realism)的源頭,其淵源非本論文的主旨, 於此不贅。在此不循中文世界原有的翻譯「法律唯實論」 ,是因為「唯實」的說法容易讓人誤解 為「只問真實」 ,相反地,它不這麼關切真實,是關切生活世界中的「現實」 。這也是為什麼該 理論被認為是「爵士理論」,因為其沒有章法、沒有具體理念,只關切「現實」的處境。 46 MILLER & JOHNSON, supra note 14, at 14. 15.

(28) 第二款 法律現實主義的色彩 Richard Bold 從鉅觀角度看待問題解決型法庭的發展,認為它恰好反映實用 主義者的標準特質,包括:反對共通標準、著重結果成效、從實踐評估而不遵循 客觀標準 47。這些擅於「戴著腳鐐跳舞」的實務家相當著重個案脈絡,導致問題 解決型法庭的理論化程度較低、概念較模糊,在具體適用上偏向道德相對主義 (Moral relativism)的立場,且因為過於關切個人差異而難以建立起統一的標準。 如此一來,各別法庭的不同操作方式僅反映不同實務家的偏好,難以讓各地制度 得以具有規範性,也就難以在規範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檢討。. 第三項 作為理論基礎的治療式司法 毒品法庭並非來自於理論,但它確實在實務工作者的摸索與學院的互動之中, 逐漸發展出一套理論──治療式司法。雖然治療式司法的概念並不完全與毒品法 庭(乃至問題解決型法庭)相一致 48,但是在美國首席法官會議(Conference of Chief Justices)及州法院行政人員會議(Conference of State Courts Administrators) 將治療式司法原則納入問題解決型法庭之後,使得治療式司法與問題解決型法庭 互相影響並且共享著許多目標。使得治療式司法得以被視為問題解決型法庭的理 論基礎、問題解決型法庭則提供理論實踐的場所,也就因此成為毒品法庭的內在 原理,旨在探求如何透過司法程序改善物質使用疾患的問題。. 第一款 運動‧觀點‧領域 治療式司法可以被視為一個運動(movement) 、一個觀點(perspective) ,甚 或是一個領域(filed) 49。從運動的角度切入,它以批評精神衛生法律造成精神 疾病患者負面效果為始,影響精神衛生法律及問題解決型法庭的出現 50;從觀點 的角度切入,它在分析法律及司法程序後,認為「法律」 、 「司法程序」及「法庭 人員」對參與程序者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例如:法庭上的證人、律師私底下與 當事人的互動),進而聚焦在「法律本身具有的治療效力」及「司法程序對參與. Richard C. Bold, Problem-Solving Courts and Pragmatism, 73 MD. L. REV. 1120, 1127 (2014). Bruce J. Winick,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and Problem Solving Courts, 30(3) FORDHAM UB. L.J 1055, 1066 (2002). 49 Robert G. Madden & Raymie H. Wayne, Constructing A Normative Framework For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Using Social Work Principles As A Model, 18(3) TOURO L. REV. 487, 487 (2015). 50 Winick, supra note 48, at 1055. 47 48. 16.

(29) 者心理健康的影響」,希望以法律及司法程序為黏著點,連結其他學科知識處理 社會問題,讓法庭能夠成為處理成癮、家庭暴力、精神疾病的心理社會學機構 (psychosocial agencies) 51,而此連結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 第二款 實踐及其文化淵源 一、治療式司法的實踐 (一)司法及處遇程序變化的實踐 相較於傳統司法追求解決紛爭以及給予制裁的判決結果,治療式司法更期待 透過科學促成司法程序的治療效果,認為司法程序將影響參與者,在減少心理及 社會不利益同時增進當事人的利益。近幾年被廣泛地運用在精神衛生法、家庭暴 力法、家事事件以及刑事案件,甚至已經影響法學院的教學 52。 在治療式司法之中,司法程序面向強調改善人際互動技巧(身體語言及語調 強調關心、同理、真誠及理解)、尊重主體性以避免獨斷專擅、使用說服與激發 動機的技巧(表達同感、了解不同特質與需求、增加參與者的自我效能感)、促 使參與者完成處遇方案(避免法律行話、家人及其他重要他人的加入、對於公眾 的承諾、行為契約的管理),來降低參與者在法庭互動上可能的健康風險以避免 影響治療成效 53;處遇程序面向則強調迴避監禁弊害,避免隔離式懲罰無法妥適 因應特殊個案的情形,這也和當事人與法律互動(例如:精神疾病患者較易觸法) 及當事人與處遇規則接觸(例如:精神疾病患者較容易違反規則、毒品施用者因 其成癮特質容易再行施用)的特殊性有關。這些應用通常落實在單純轉向措施、 附條件緩刑、假釋等規範,形成一個帶有積極司法參與色彩的新司法取徑. 54. 。. Bruce Winick 也立刻補充說明,即便沒有實踐問題解決型法庭的形式,只要在傳 統刑事司法貫徹治療式司法的理念,也應該認為是一種治療式司法的實踐 55。 (二)多學科知識與跨機構資源連結的實踐 由於物質使用疾患既呈現施用精神活性物質產生病理性平衡而需要增強施 用強度的現象,多數時候也同時呈現個人與社會失調的現象 56,部分甚至是過往 Winick, supra note 48, at 1066-1067. Bruce J. Winick & David B. Wexler, The Use of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in Law School Clinical Education: Transforming the Criminal Law Clinic, 13 CLIN L. REV. 605, 605-607 (2006). 53 Winick, supra note 48, at 1068-1089. 54 Winick, supra note 48, at 1060. 55 Winick, supra note 48, at 1061. 56 Johann Hari(註 17),頁 204-206。 51 52. 1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

批判性思考 + 創造力 創造力示例二 創造力 創造力 示例二 示例二: 示例二 : :環境調查 : 環境調查 環境調查 環境調查..

* School Survey 2017.. 1) Separate examination papers for the compulsory part of the two strands, with common questions set in Papers 1A & 1B for the common topics in

 name common laboratory apparatus (e.g., beaker, test tube, test-tube rack, glass rod, dropper, spatula, measuring cylinder, Bunsen burner, tripod, wire gauze and heat-proof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Connectivity Map: using gene-expression signatures to connect small molecules, genes, and disease.” Science 313(5795):..

To reduce the harm of this study point of view to engage in the practice of drug treatment, and ultimately hope that social security will be improved, the researchers refer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