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孫中山與馬克思科學觀之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孫中山與馬克思科學觀之比較研究"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 期 第 271-292 頁 2000 年 11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孫中山與馬克思科學觀之比較研究

林賢治

*

摘 要

孫中山與馬克思科學觀之比較研究是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比較研究的基礎 工作。本文首先探討孫中山的科學觀,從「科學觀形成之探源」、「科學作為一 種方法論」、「科學的進化論」和「知難行易的科學知識論」等四個方面來分析 孫中山的科學觀。其次,再從「科學和空想的對立」、「辯證法作為一種方法論」 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的歷史觀」等三個方面來探究馬克思的科學觀。最後, 以「關於科學的意義」、「關於科學作為方法論」、「關於科學觀的哲學基礎」、 「關於知識論」和「關於人類世界的進化和前景」等五個主題來比較研究孫中山 與馬克思的科學觀。 本文除了比較研究孫中山與馬克思科學觀之異同和特別點外,作者在結論 裡,更進一步比較分析兩者之基本背景,以便更能了解兩者科學觀差異之所在, 同時也更能體會兩者在「人和自然的關係」、「唯心和唯物的關係」以及「歷史 進化的動力」等方面,馬克思的論點是有其不足和偏頗之處;相反的,孫中山的 立論是較為周延和深刻的。 關鍵詞:科學觀、進化論、知難行易、知識論、辯證法、歷史觀 * 逢甲大學社會科學教學組專任副教授

(2)

壹、前言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革命思想家,他締造了亞洲第一個民 主國家——中華民國。孫中山不僅是一位身體力行的革命家,也是一位博學多 聞、富於創新的偉大思想家。他的哲學思想不僅啟發了我們整個後代,也使中國 的歷史跨入了一個嶄新的紀元。所以,孫中山的哲學思想可以說是中國哲學思想 的新里程碑。 就哲學思想的內容和形式來考察,吾人說,孫中山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哲學思 想的劃時代創新,是因為他賦予中國固有哲學思想以新的生命和活力。孫中山說: 「余之謀中國革命,其所持主義,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 跡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獲者。」這裡所謂「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跡者」和「吾所獨 見而創獲者」就是孫中山賦予中國哲學思想的新生命和活力。 孫中山對中國哲學最偉大的貢獻就在於他對問題的提法、研究和解決,以至 於哲學思想體系的建構,完全採取了科學的思維途徑。在中國的哲學思想家裡, 以科學的思維途徑去建構哲學思想體系,孫中山可說是一位先行者。因此,在研 讀、探究孫中山的哲學思想之同時,先弄清楚他的科學觀,不僅是必要的,也是 有裨益的。 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是西方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 思想——馬克思主義(Marxism)——在世界的部份地區至今還廣泛地被研究、 討論和批判。馬克思主義是產生於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它的宗旨是在於揭露資本 主義社會的萌芽、運作和滅亡的一般規律,最後論証未來的世界必然走入「各盡 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 馬克思主義有三個來源:一是德國古典哲學;二是法國大革命史;三是英國 古典經濟學。這三個來源使得馬克思的思想體系包羅萬象,涵蓋面極廣。馬克思 主義的內容雖然包括了這三個部份,但它的主要哲學思維是以德國古典哲學為基 礎,亦即以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1770 -1831)的哲學為基礎。黑格爾哲學有兩大支柱,一是唯心主義(idealism),二 是辯証法(dialectics)。馬克思捨棄了唯心主義,採用唯物主義(materialism); 但對辯証法卻完全保留下來,作為分析具體事實的方法。馬克思把自已運用唯物 主義和辯証法為方法論所建構的社會主義,稱之為「科學的社會主義(scientific socialism)」,而把歐文(Robert Owen,1771-1858)、傅利葉(Francois-Charles Fourier,1772-1837)和聖西門(Comte de Saint Simon,1760-1825)等人所建構 之社會主義,稱之為「空想的社會主義(utopian socialism)」。在這裡,吾人可以 探索到一個事實就是:馬克思所自稱的「科學的社會主義」是相對於歐文、聖西 門和傅利葉等人的社會主義而言的;相同的,馬克思稱歐文、聖西門和傅利葉等

(3)

人的社會主義為「空想的社會主義」,也是相對於他自已的社會主義而言的。因 此,馬克思的「科學的社會主義」,這「科學」二字是有其特定的意涵和界定內 容。這是吾人在探討馬克思科學觀之前必須要加以弄清楚的。 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比較研究孫中山與馬克思的科學觀。科學觀的比較是重要 的,因為它是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比較的起點,比較的奠基工作;這個工作做得 好,才有利於其他方面比較的進行。這是吾人在做這項比較前應該有的基本認 識。其次,還有一點應該注意的是,一個思想家的科學觀也就是他的哲學思維模 式,因此,在探究一個思想家的科學觀時,往往會浮現他的哲學思想。為什麼會 這樣呢?因為,一個思想家在建構其思想體系之前,他所藉以進行建構思想體系 的科學觀是一種方法論,一旦他的思想體系建構完成後,他的科學觀便融入其思 想體系內,作為思想理論的一部份,甚至是個主要支柱。就以馬克思主義而言, 唯物主義和辯証法在馬克思建構其思想體系之前,是他的科學觀,是他的哲學思 維模式,但是在馬克思完成其思想體系後,就成為其思想體系的主要內容。孫中 山的科學觀和其思想體系的關係亦不例外。

貳、孫中山的科學觀

一、科學觀形成之探源

孫中山在青少年時期除了在家鄉讀了中國傳統的書籍外,大部份的時間都在 檀香山、香港等地接受西方新式的教育。由於孫中山學習西方醫學,因此,在這 一時期,他所接受的西方教育乃以自然科學為主;尤其是十九世紀的實驗科學對 孫中山科學觀的形成影響最大。孫中山除了具備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外,在爾後 周遊西方各國的革命生涯裡,也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社會科學的知識,這一切使他 對西方文化思想有了整體性的了解。孫中山在《上書李鴻章》一文中說: 「幼嘗遊學外洋,於泰西之語言、文字、政治、禮俗,與夫天算 地輿之學,格物化學之禮,皆略有所窺,而尤留心於其富國強兵之道, 化民成俗之規。至於時局變遷之故,睦鄰交際之宜,輒能洞其閫奧1。」 1 《國父全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民國七十年,再版),第三冊, 第一頁。

(4)

在近代西方自然科學知識裡有三大發現,即能量轉化定律、細胞理論和生物 進化論。這三大發現對孫中山科學觀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孫中山特別推祟細 胞理論和生物進化論,他指出: 「至達文氏則從事於動物之實際,費二十年勤求探討之功,而始 成其『物種由來』一書,以發明物競天擇之理。自達文氏之書出後, 則進化之學,一旦豁然開朗,大放光明,而世界思想為之一變。從此 各種學術,皆依歸於進化矣2。」 「據最近科學家所考得者,則造成人類及動植物者,乃生物之元 子為之也。生物之元子,學者多譯為『細胞』,而作者今特創名之曰 『生元』,蓋取生物元始之意也。……。自圭哇里氏發明『生元有知』 之理而後,則前時之哲學家所不能明者,科學家所不能解者,進化論 所不能通者,心理學所不能道者,今皆可由此而豁然貫通,另闢一新 天地,為學問之試驗場矣3。」 孫中山對自然科學的堅定信仰,充分體現在其大量的著作和演說裡,幾乎無 處不談科學,甚至在舉例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群眾說明三民主義的深奧理論時, 也以自然科學的發明或發現為材料。這些都在在說明了孫中山的科學觀是源於十 九世紀的實証科學。

二、科學作為一種方法論

吾人說,孫中山以科學概念建構其思想體系,亦即是說,孫中山以科學作為 一種方法論來建構其思想體系。 任何一種思想體系的建構,基本上都是知識體系的建構,知識是思想體系的 2 《國父全集》,第一冊,第四五四頁。 3 同前揭書,第四二六頁。

(5)

內容。知識是什麼?如何從經驗世界中取得知識?如何辨別知識的真偽?如何整 理現實的材料視為可用的知識?這些都是任何一位思想家欲建構其思想體系 時,所不能逃避且必須解決的問題。 孫中山祟信科學,且以科學的方法來對待知識。孫中山指出: 「夫科學者,統系之學也,條理之學也。凡真知特識,必從科學 而來也。捨科學而外之所謂知識者,多非真知識也4。」 「科學的知識,不服從迷信,對於一件事,須用觀察和實驗的方 法,過細去研究。研究屢次不錯,始議定為知識5。」 由此可知,在孫中山的思想裡,知識和科學是不可分割的,知識的真偽必以 科學來判定,亦即知識之真偽必以觀察和實驗之方法來判定,如此經過科學判定 之知識,才可稱之為真知識、科學的知識。 至於解決問題是要以什麼方法為之呢?孫中山認為,要以科學的方法來解決 問題。在這裡,科學也被視為一種方法論。孫中山在「民生主義」中,多次提及 要以科學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孫中山舉了十八、十九世紀西歐諸社會主義流派 學者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以說明什麼是解決社會問題的科學方法,什麼不是科 學方法。孫中山指出: 「所以後來學者把社會主義的人分作兩派:一派叫做烏託邦派, 這個烏託邦和中國黃老所說的華胥氏之國,意思相同。一是叫做科學 派,專從科學方法去研究社會問題之解決。至於烏託邦派是專從理想 上來把社會來改良,成為一個安樂的國家,便有這種子虛烏有的寄 託。……。至於科學派是主張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6。」 4 同前揭書,第四六○頁。 5 《國父全集》,第二冊,第五四五頁。 6 《國父全集》,第一冊,第一六一至一六三頁。

(6)

最後,孫中山對科學做為一種方法論,提出了概括性的界定。孫中山認為, 科學方法不要單憑學理,「要拿事實做材料,才能夠定出方法,如果單拿學理來 定方法,這個方法是靠不住的7。」運用學理來定方法為什麼是靠不住的呢?孫 中山指出: 「因為學理有真的有假的,要經過試驗才曉得是對與不對。好像 科學上的發明一種學理,究竟是對與不對,一定要做成事實,能夠實 行才可以說是真學理8。」 總括地說,在孫中山看來,研究、解決社會問題要用科學方法,這方法的宗 旨就是「一定要根據事實,不能單憑學理9。」

三、科學的進化論

孫中山對於宇宙的形成和人類的起源,是以自然科學知識來研究和考察的。 於此,孫中山擯斥了關於宇宙和人類是由上帝所創造的宗教說法。孫中山於民國 十二年十月二十日在廣州全國青年聯合會作了以《國民以人格救國》為題的演 講。在這篇演講裡,孫中山指出: 「就人類的來源講,基督教說世界人類,是上帝六日造成的。近 來科學中的進化論家說,人類是由極簡單的動物,慢慢變成複雜的動 物,以至於猩猩,更進而成人。……。科學和宗教衝突之點,就在所 見人類來源之不同。由這一點所見之不同,便生出科學與宗教之爭, 至今還沒有止境10。」 7 同前揭書,第一八○頁。 8 同前揭書,第一八○至一八一頁。 9 同前揭書,第一八一頁。 10《國父全集》,第二冊,第五四四至五四五頁。孫中山雖然認為宗教對世界人類起源的解釋是 不對的,但卻沒有否認宗教存在的價值。孫中山說:「至於宗教的優點,是講到人同神的關係,

(7)

孫中山以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進化學說來考察宇 宙的自然進化過程,而認為世界是起源於物質,它的進化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 個時期是物質進化之時期;第二個時期是物種進化之時期;第三個時期是人類進 化之時期。對於這三個時期的進化情形,孫中山以自然科學的知識詳加論說: 「元始之時,太極(此用以譯西名伊太也)動而生電子,電子凝 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質,物質聚而成地球,此世界進化之第一時 期也。今太空諸天體多尚在此期進化之中,而物質之進化,以成地球 為目的。吾人之地球,其進化幾何年代而始成,不可得而知也。地球 成後以至於今,按科學據地層之變動而推算,巳有二千萬年矣。由生 元之始生而至於成人,則為第二期之進化。物種由微而顯,由簡而繁, 本物競天擇之原則,經幾許優勝劣敗,生存淘汰,新陳代謝,千百萬 年,而人類乃成。人類初出之時,亦與禽獸無異,再經幾許萬年之進 化,而始長成人性,而人類之進化,於是乎起源11。」 從上述,孫中山有關宇宙進化的論述中,可以了解到,它雖然是短短的一篇 文字,卻包含了大量的科學知識,諸如「太極」、「電子」、「元素」、「生元」、「物 競天擇」,無一不是十八、十九世紀的重要科學概念,而這些科學概念均是經由 科學家以觀察和實驗的方法,証實可以在現實世界得到印証。這些可以在現實世 界得到印証的科學概念即是一些事實,而不是一些空泛的學理。吾人在前面論述 孫中山的科學方法論時說到,孫中山的科學方法,其核心就「一定要根據事實, 不能單憑學理」。因此,吾人可以說孫中山關於宇宙的進化論是科學的進化論。 或同天之關係,古人所謂天人一體。依進化的道理推測起來,人是由動物進化而成,既成人形, 當從人形更進化而入於神聖。是故欲造成人格,必當消滅獸性,發生神性,那麼,才算是人類 進步到了極點。」第五四五頁。 11 《國父全集》,第一冊,第四五五頁。

(8)

四、知難行易的科學知識論

孫中山於一九一八年完成了《孫文學說》一書,有系統地提出了知難行易的 科學知識論。 在孫中山的思想裡,所謂知識者必從科學而來,「捨科學而外之所謂知識者, 多非真知識也,」而「科學的知識,不服從迷信,對於一件事須用觀察和實驗的 方法,過細去研究。研究屢次不錯,始議定為知識。」觀察和實驗在哲學範疇裡 來講,就是「行」12。因此,吾人可以肯定地說,孫中山認為知識的獲得必須通 過「行」始能完成。 孫中山為了証明知識的獲得,是通過「行」的過程而實現的,特舉飲食、用 錢、作文、造船、築城、開河、電學、化學、建屋和進化等十事,加以說明之。 古人對於上述十事的知識是非常淺薄或完全不知,但是,由於古人於千百年來對 上述十事持續地進行,因而積累了大量的知識,今人之所以擁有這十事的大量知 識,就是奠基在古人對這十事的「行」的基礎上。因此,孫中山指出: 「古人進步的最大理由,是在能實行;能行便能知,到了能知, 便能進步13。」 「古人之得其知也,初或費千百年之時間已行之,而後乃能知 之;或費千萬人之苦心孤詣,經歷試驗而後知之;而後人之受之前人 也,似無意中得之。故有以知為易,而以行為難,此真不思而巳矣14。」 對於「行」和「知」的關係,孫中山認為是「行」先「知」後。孫中山指出: 「其始則不知而行之,其繼則行之而後知之,其終則因巳知而更 12在這裡,我們把「行」視為一個思想概念。「行」的具體表現當然不僅僅只有觀察和實驗而巳, 還包括其他一切人類的具體實踐活動。 13 《國父全集》,第二冊,第四六八頁。 14 《國父全集》,第一冊,第四五九頁。

(9)

進於行。15」 在古代科學知識未發達之時,「行」和「知」的關係,是「行」先「知」後; 然而在科學昌明之現代,「行」和「知」之關係,亦是「行」先「知」後;且人 類之所以有進化,均由於「行」先「知」後的關系。古人遵行這項普遍法則,在 知識領域裡有了很大的收穫,今人亦必須遵行此項普遍法則,才能使知識更加長 足地進步。此項法則「不獨為人類所皆能,亦為人類所當行,而尤為人類之欲生 存發達者之所必要也16。」關於「行」先「知」後這項普遍法則,孫中山作了如 下的詮釋: 「然科學雖明,惟人類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後行之也;其不知 而行之事,仍較於知而後行者為尤多也。且人類之進步,皆發軔於不 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則,而不以科學之發明為之變易者也17。」 對於世界人類之進化,孫中山以「知行關係」來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 期是由草昧進文明,為不知而行之時期;第二個時期由文明再進文明,為行而後 知之時期;第三個時期個科學發明而後,為知而後行之時期18。孫中山雖然對世 界人類進化作如是之劃分,但「行」先「知」後還是世界人類進化的普遍法則。 綜上所述,對於孫中山的知難行易科學知識論可作如下的概括:科學知識(即 真知識)的獲得,必須通過「行」的過程來實現,且在知識獲得後,「行」和「知」 的關係亦是「行」先「知」後,這「行」先「知」後關係是世界人類進化的普遍 法則。 15 同前揭書,第四五九頁。 16 同前揭書,第四八○頁。 17 同前揭書,第四八○頁。 18 同前揭書,第四五九頁。

(10)

參、馬克思的科學觀

一、科學和空想的對立

長久以來,馬克思主義的信徒把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稱之為科學的社會主義, 而稱其他社會主義流派的社會主義為空想的社會主義。為什麼前者稱之為科學、 後者稱之為空想?兩者的分野何在?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 一 1895)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一文中,從兩個方面來說明,為什麼聖西門、歐文和傅利葉等人的社會主義是空 想的社會主義。 第一:恩格斯認為,解決社會問題之答案,也只能在社會本身裡面去尋找, 因此,社會本身的發展總是制約著人們尋找解決社會問題的答案。解決資本主義 社會問題的良丹妙藥,也只有等到資本主義發展至成熟階段,才能有效地提出 來。聖西門、歐文和傅利葉等人的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階段被提 出來的,因此,他們的社會主義是注定要失敗的。恩格斯指出: 「不成熟的理論,是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 級狀況相適應的。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還隱藏在不發達的經濟關係 中,所以,只有從頭腦中產生出。社會所表現出來的只是缺點,消除 這些缺點是思維著理性的任務。于是就需要發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 會制度,並且通過宣傳,可能時通過典型示範把它從外面強加於社 會。這種新的社會制度是一開始就注定要成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 詳盡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純粹的幻想19。」 第二:恩格斯認為,十五世紀後,自然科學的發展,獲得了很大的成就,但 19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一 九七九年九月,第一版),第十九卷,第二一○頁。

(11)

卻在哲學中產生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20。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缺點, 恩格斯指出: 「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雖然在相當廣泛的,各依對象的性質而 大小不同的領域中是正當的,甚至必要,可是它每一次都遲早要達到 一個界限,一超過這個界限,它就要變成片面的、狹隘的、抽象的, 并且陷入不可解決的矛盾,因為它看到一個一個的事物,忘了它們互 相間的聯系;看到它們的存在,忘了它們的產生和消失;看到它們的 靜止,忘了它們的運動,因為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21。」 總之,恩格斯認為,由於受到資本主義發展的限制和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的 影響,聖西門、歐文和傅利葉等人的社會主義,必定是空想的、幻想的。唯有克 服上述的影響,社會主義才能由空想變為科學。 關於第一個影響,恩格斯認為,時至今日,資本主義由於大工業的發展巳經 到達了成熟階段,各種內在矛盾和衝突巳明顯地暴露出來,是達到巳經能克服它 的影響的時候了22。因此,現時提出來的社會主義是符合客觀環境的發展23,但 首先必須把社會主義的提出置於「現實的基礎上」24 要克服第二個影響,恩格斯指出,唯有捨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採用辯証 法,才能實現。恩格斯說: 「事物的過程是極為複雜和曲折的,事物和事物是彼此對立的, 但又是彼此相互參透的,原因和結果經常交換位置。因此,形而上學 20恩格斯所謂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參閱前揭書,第二二○至二二一頁。 21同前揭書,第二二一頁。 22參閱前揭書,第二○九頁。 23參閱馬克思、恩格斯合著,《共產黨宣言》,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四七一至四 七二頁。 2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二一八頁。

(12)

的思維方式是無法充分解開事物過程的複雜和曲折的。恰恰相反,辯 証法就能完成這項任務25。」 綜上所述,在馬克思主義裡,所謂的科學是相對於空想而言。空想就是不站 在現實的基礎上來考察事物,就是以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來考察事物;而科學就 是站在現實的基礎上來考察事物,就是以辯証法來考察事物。

二、辯証法作為一種方法論

在馬克思主義裡,所謂的科學是和辯証法分不開的;因此,了解辯証法,就 能道出馬克思的科學觀。 辯証法不是馬克思發明的,而是源自於黑格爾。馬克思給予黑格爾的辯証法 很高的評價,完完全全地接納了它,但卻澈底地否定其唯心主義的價值。恩格斯 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說,黑格爾哲學有其革 命面也有其保守面,革命面是辯証法,保守面是唯心主義,要徹底批判其保守面, 要絕對發揚其革命面26。對於黑格爾的辯証法,恩格斯有如下的論述: 「但是,黑格爾哲學(我們在這裡只限於考察這種作為從康德以 來的整個運動的頂峰的哲學)的真實意義和革命性質,正是在于它永 遠結束了以為人的思維和行動的一切結果具有最終性質的看法。哲學 所應當認識的真理,在黑格爾看來,不再是一堆現成的,一經發現就 只要熟讀死記的教條了。現在,真理是包含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包含 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而科學從認識的較低階段上升到較高階 段,愈升愈高,但是永遠不能通過所謂絕對真理的發現而達到這一 25同前揭書,第二二二頁。 26參閱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 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五年三月,第四次印刷),第四卷,第二一二至二一三頁。

(13)

點。……。這不僅在哲學認識的領域中是如此,就是在任何其他的認 識領域中以及在實踐行動的領域中也是如此。歷史同認識一樣,永遠 不會把人類的某種完美的理想狀態看做盡善盡美的;完美的社會,完 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反之,歷史上依次更 替的一切社會制度,都只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 的一些暫時階段。每一階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對它所由發生的時代 和條件來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對它自已內部逐漸發展起來的 新的、更高的條件來說,它就變成過時的和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 得不讓位於更高的階段,而這個更高的階段也同樣是要走向衰落和滅 亡的。……。這種辯証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後的絕對真理,和與之 相應的人類絕對狀態的看法。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絕對的、 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發生和 消滅,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的過程,什麼都不存在。它 本身也不過是這一過程在思維著的頭腦中的反映而已27。」 從上引恩格斯這段文字中,對辯証法的內容可作如下的概括: (一)事物的發展是不具有終點的。 (二)事物的發展是運動著的,由低級的階段向高級階段不斷地爬升。 (三)任何事物的現實狀態只是一種暫時性的,它必然通過本身內在的運 動,走向另一高階狀態。 (四)發生和消滅的往來循環,是事物發展的內在本質。 27 同前揭書,第二一二頁。

(14)

(五)事物發展的這種規律,是一種客觀的規律,只是它在思維著的頭腦中 加以反映,而人們把它說了出來而已。 然而,這種辯証法還不是馬克思的辯証法,亦即在馬克思看來,還不能把它 視為研究人類發展的方法論——科學的方法論,還必須把它頭腳倒置過來,亦即 必須把它從唯心主義轉變成唯物主義。馬克思說: 「我的辯証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証法不同,而 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 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 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 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28。」 「……。辯証法在黑格爾手中神秘化了,但這決不妨礙他第一個 全面地有意識地敘述了辯証法的一般運動形式。在他那裡,辯証法是 倒立著的。必須把它倒過來,以便發現神秘外殼中的合理內核29。」 關於辯証法從唯心主義轉變成唯物主義,恩格斯亦指出: 「我們重新唯物地把我們頭腦中的概念看做現實事物的反映,而 不是把現實事物看做絕對概念的某一階段的反映。這樣,辯証法就歸 結為關於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的運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這兩個系列 的規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現上是不同的,這是因為人的頭 28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三卷,第二四頁。 29 同前揭書,第二四頁。

(15)

腦可以自覺地應用這些規律,而在自然界中這些規律是不自覺地、以 外部必然性的形式、無窮無盡的表面的偶然性中為自已開闢道路的, 而且到現在為止在人類歷史上多半也是如此。這樣,概念的辯証法本 身就變成只是現實世界的辯証運動的自覺的反映,從而黑格爾的辯証 法就被倒轉過來了,或者寧可說,不是用頭立地而是重新用腳立地了 30。」 「而這樣一來,黑格爾哲學的革命方面就恢復了,同時也擺脫了 那些曾經在黑格爾那裡阻礙它貫徹到底的唯心主義裝飾。一個偉大的 基本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 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定的事物以及它們在我頭腦中的思想映象即概 念,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在這種變化中,前進的發展, 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暫時的倒退,終究會給自已開闢 出道路31。」 現在,黑格爾的唯心辯証法經馬克思頭腳倒置式的改造,變成了唯物辯証 法。唯物辯証法認為: (一)辯証法是關於外部世界運動的、且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一般規律的 科學。 (二)關於外部世界運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的辯証法,反映入思維著的頭腦 中,成為人類思維運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且被人類自覺地加以應用。 (三)概念的辯証法本身就變成只是現實世界的辯証運動的自覺的反映。 30恩格斯,《路德維布‧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 第二三九頁。 31 同前揭書,第二三九至二四○頁。

(16)

唯物辯証法就是馬克思用來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方法32,因 此,列寧在《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一文中 說道: 「馬克思和恩格斯稱之為辯証方法(它與形而上學方法相反) 的,不是別的,正是社會學中的科學方法,這個方法把社會看做處在 經常發展中的活的機體(而不是機械地結合起來因而可以把各種社會 要素隨便配搭起來的一種什麼東西),要研究這個機體就必須客觀地 分析組成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係,必須就研究該社會形態的活動規律 和發展規律33。」

三、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的歷史觀

馬克思把唯物辯証法作為一種科學方法,應用於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稱之 為歷史唯物主義;是故,在馬克思看來,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科學方法,它的主 要目的在於發掘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馬克思認為,歷史的發展像自然界的發展一樣,有其的內在規律,歷史唯物 主義的任務就在于發掘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一文中說道: 「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 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 化、轉變和發展中,并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從這個 觀點看來,人類的歷史巳經不再是亂七八糟的一堆,統統應該被巳經 32關於唯物辯証法作為科學方法的詳細論述,參閱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見《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三卷,第二十至二三頁。 33 列寧,《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見《列寧全集》,第一卷,

(17)

成熟了的哲學理性的法庭所唾棄,并最好盡快被人遺忘的毫無意義的 暴力行為,而是人類本身的發展過程,而思維的任務現就在於通過一 切迂迴曲折的道路,去探索這一過程的依次發展的階段,并且透過一 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這一過程內在規律34。」 歷史唯物主義有二個層面,或者說它有二個內涵。第一個層面,是把它視為 研究社會發展的科學方法;第二個層面,是把它論述成為以上述的科學方法來研 究社會發展所獲得的基本原理,亦即論述它作為一個歷史觀的內容。歷史唯物主 義作為科學方法,就是前一節所論述的唯物辯証法的內容。現在就來論述歷史唯 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馬克思認為,現實的人,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是歷史唯物主 義的出發點和前提35。只要有人,他就必須生存,他要生存,就必須解決食、衣、 住等許多迫切的現實問題;他要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就必須從事生產活動;他要 從事生產活動,就必須和他週遭的人即社會,以及自然界發生互動關係。個人、 社會和自然界就構成了人類整個生產活動三個基本要素。因此,個人、社會和自 然界三者之間的互動,就具體地體現了人類整個的生產活動36 馬克思指出,人類從事生產活動,就產生一定的生活方式,這一定的生活方 式就表現出他們是怎樣的人。所謂現實的人是怎樣的人,就必須考察他們的生活 方式,而獲得其內容;因此,人是怎樣的人,就由他們進行生產活動的物質條件 來決定。馬克思、恩格斯強調: 「人們用以生產自已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方式,首先取決於他們得 到的現成的和需要再生產的生活資料本身的特性。這種生產方式不僅 第一四五頁。 34 恩格斯,《反杜林論》,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第二六至二七頁。亦參閱,同上, 第二八頁;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三卷,第二 十至二三頁;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二四卷,第二四二至二四三頁。 35參閱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二三至 二四頁。 36 同前揭書,第一章。

(18)

應當從它是個人肉體存在的再生產這方面來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 上是這些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表現他們生活的一定形式,他們的一 定的生活方式。個人怎樣表現自已的生活,他們自已也就怎樣。因此, 他們是什麼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麼一 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麼樣的,這取決於他們 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37。」 在馬克思主義裡,所謂的人,是指現實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現實的人才 是歷史唯物主義考察的對象、前提或出發點。什麼是現實的人?他和抽象的人有 何不同?馬克思、恩格斯有如下的描述: 「這種觀察方法並不是沒有前提的。它從現實的前提出發,而且 一刻也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 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在於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 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 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 些僵死事實的搜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像主體 的想像活動38。」 馬克思強調,人類的精神文明如政治、哲學、藝術、文學、法律等,是人類 的精神活動和精神創作,它們呈現出怎樣的面貌,亦如人類一樣,是取決於生產 37 同前揭書,第二四頁。 38 同前揭書,第三○頁

(19)

活動的物質條件。這些精神文明,馬克思稱之為「上層建築」,而把人類生產活 動的物質條件,稱之為「下層建築」或「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是取決於經濟基 礎的。因此,馬克思認為,考察歷史的變遷,或解釋一切歷史的事實,就必須以 經濟基礎為考察的前提,不能以上層建築為考察的前提。經濟基礎總括地說,就 是人類的經濟活動;人類的經濟活動,把它作概念性的分解說明,就是生產力和 生產關係的互動。這種互動就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原動力,就是解釋歷史變遷的基 點。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作了如下的論述: 「我所得到的,並且一經得到就用於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 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已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 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 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經 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 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 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 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 只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 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 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快或慢地發生變革39。」 39 馬克恩,《『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第八至九頁。亦參 閱,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二二 八頁。

(20)

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可以作如下的論述: (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二)人在社會中的經濟活動,即經濟基礎,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互動, 是決定或解釋社會變遷的基本前提,或現實前提。 (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即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 藝術和意識形態等。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說了一句話:「在歷史科學中,專靠一些公 式是辦不了什麼事的40。」馬克思的意思是說,不可以把歷史唯物主義當作研究 歷史的現成公式。關於這點,恩格斯亦說: 「如果不把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當作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作 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那末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 對立物41。」

肆、孫中山與馬克思科學觀比較之結果與發現

一、關於科學的意義

孫中山所言的科學,其內容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指的是自然科學的科學, 它不是以批判另一種思想的方式,來把自己的思想稱之為科學,它純粹是指自然 科學範疇裡的科學。相反的,馬克思所言的科學,是馬克思在批判其他社會主義 流派研究社會問題的方法為空想後,而稱自己研究社會問題的方法為科學。所 以,馬克思所言的科學是相對於空想而言。

二、關於科學作為方法論

固然孫中山與馬克思對科學的意涵有不同的認定,但兩者均把科學視之為研 究問題的方法論。孫中山的方法論是取材自十八、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方法論, 亦即觀察和實驗;而馬克思的方法論是承襲自黑格爾的辯証法,但去掉其唯心主 義,加入了唯物主義。兩者方法論的共通之處在於: 40 馬克恩,《哲學的貧困》,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七四卷,第一四○頁。 41 恩格斯,《恩格斯致保‧恩斯特》,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一六六頁。

(21)

(一)強調研究問題要以事實為前提,且要收集大量的事實材料。 (二)孫中山說:「一定要根據事實,不能單憑學理。」馬克思說:「在歷史 科學中,專靠些公式是辦不了什麼事的。」兩者在研究問題的方法論上,均擯斥 現成的學理或公式。

三、關於科學觀的哲學基礎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是心物合一論,不僅肯定精神的價值,亦肯定物質的價 值,兩者是相輔相承的。相反的,馬克思是個唯物主義者,不重視精神的價值, 視精神和物質是對立和矛盾的。就具體地來考察,孫中山的科學觀是心物合一的 產物,而馬克斯的科學觀則完完全全脫胎於他的唯物主義思想,甚至可以說,等 同於他的唯物主義思想。 於此,問題的提法就歸結到人和自然的關係。在中國的哲學觀念裡,人和自 然是融和在一起的,人心來自天心,此即「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哲學家方東 美先生在《中國人生哲學》一書中,對闡述中國人生哲學中人和自然的關係,有 非常精闢的見解,他說: 「……因此中國哲學家認為,自然與人雖是神化多方,但終能協 然一致,因為『自然』乃是一個生生不已的創進歷程,而人則是這歷 程中參贊化育的共同創造者。所以自然與人可以二而為一,生命全體 更能交融互攝,形成我所說的『廣大和諧』,內在的生命與外在的環 境流衍互潤,融鎔浹化,在這一貫之道中,原先看似疏離的格格不入, 此時均能互相涵攝,共同唱出對生命的欣賞讚頌。」 因此,以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觀之,人和自然的關係,並非如馬克思所 說的是一種對立和矛盾的關係。

四、關於知識論

孫中山的科學觀是和他的知識論(知難行易學說)分不開的,亦即孫中山的 知識論就是他的科學觀。所以,吾人稱孫中山的知識論為科學的知識論。馬克思

(22)

的知識論(在馬克思主義裡稱之為實踐論(Praxis)42)並不屬於他的科學概念 的範疇,有其獨立的範疇。

五、關於人類世界的進化和前景

孫中山關於人類世界進化有二種觀點:一為物質進化之時期、物種進化之時 期和人類進化之時期;二為不知而行之時期、知而後行之時期和能知必能行之時 期。第一種進化觀涉及了物質、物種和人類這三種形成整個宇宙世界的基本單 元,因而,它所涉及的領域是自然界和人文界。第二種進化觀是以知識論的角度, 來考察人類世界進化的問題。馬克思則是以人類的經濟活動作為考察人類世界進 化的準則,而認為所有人類社會問題均可歸之於經濟活動,人受經濟活動的制 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在馬克思看來,人類世界的進化幾乎等 同於外在經濟環境的進化。 馬克思對人類世界進化的觀點是不周延的,這偏頗的癥結乃在於馬克思對人 的本質過於簡單地概括所致的。在馬克思的觀念裡,人是受外在環境的制約,客 觀條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其實,人受外在環境的制約是有其一受程度 的,並非絕對的。人之所以為人,是有其道德的自主性和意志的自主性。「人之 所以異於禽獸」是由於人有思想,人有生命創造力。人的意志、道德修養和生命 創造力可以超越外在環境的限制。儒家思想所謂的「固窮」、「慎獨」、「人溺己溺」、 「民胞物與」等人文精神,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 平天下」的內聖外王的道德實踐綱領,正說明人是有其自主性、發展性的。人不 論處於何種逆境中,都可以做為其意志的主宰,而不為外物所動。 總之,馬克思對人的本質作如此偏頗的概括,乃由於他只以物質的生產活動 來看待人的本質。馬克思對人本質看法的謬誤,必然導致他的進化論的管窺之 見。相反的,孫中山承襲中國「心物合一」的哲學思想,對人類世界的進化觀點, 較為中肯、周延,並符合科學的實証精神。由此觀之,比較兩者的進化論,孫中 山的進化論是科學的,馬克思的進化論是難稱科學的。 孫中山的進化論只是很貼切地說明人類世界進化的事實,是一種純粹實然的 進化論,而馬克思的進化論則有所不同。馬克思的進化論,即歷史唯物主義,不 僅要說明人類世界進化的事實,更重要的是,他希然人類世界最終地進入他事先 設想好的共產主義社會。其實,馬克思不是希望,而認為是歷史的必然性。因此, 馬克思的進化論,不僅是一種實然的進化論,更是一種應然的進化論。 今天,共產主義世界的崩潰已証明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錯誤的,階級 42 關於實踐論,參閱馬克恩,《費爾巴哈論綱》;恩格斯,《路德維布‧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 的絡結》;Vazouez, Adolfo Sanchez . The Philosophy of Praxis . Translated by Mike Gonzolez‧ London :Merlin Press , 1977 . Hoffman , John . Marxism and the Theory of Praxis . New York : International Pubilshers , 1975.

(23)

鬥爭是歷史進化的基本動力,也是一個不正確的理論。馬克思理論的根本錯誤在 於他把「階級鬥爭」和「歷史進化」這兩個根本扞格不入的概念結合起來。階級 鬥爭或許可以視為歷史現象的一種,但是把它看待為歷史進化的基本動力,則是 一項謬論。 歷史進化的動力,其來源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社 會等諸領域裡的事物。如果深究歷史進化的基本動力來源,則是孫中山所說的「民 生」。孫中山說: 「社會中的各種變態都是果,民生才是因。」 「民生就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原動力。」 所以,關於歷史進化的問題,孫中山明白地指出: 「社會所以有進化,是由於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並相調和,不 是由於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有衝突。」 「社會進化的定律,是人類求生存,才是社會進化的原因。」 據此,孫中山對馬克思的歷史進化論有深刻的批評: 「階級戰爭不是社會進化的原因,階級戰爭是社會在進化的時 候,所發生的一種病症。這種病症的原因是人類的不能生存,因為人 類不能生存,所以有這種病症的結果,便起了戰爭。」 因此,孫中山批評馬克思研究社會問題的結果,只見到社會進化的毛病,沒 有見到社會進化的原理。所以,孫中山認為,馬克思只可以說是一個「社會病理 家」,不能說是一個「社會生理家」43 43 孫中山對馬克思之批評,參閱孫中山之《民生主義》。

(24)

伍、結論

在完成孫中山與馬克思科學觀之比較研究後,對於造成兩者科學觀差異的基 本背景,吾人也應比較分析和說明。 一、孫中山的思想來源,不僅是中國固有思想,更有西方(歐洲)十八、十 九世紀重要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思想;也就是說,孫中山的思想來源,包括了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而馬克思則是道地的、純粹的西方文化所孕育的思想家。 馬克思對東方文化,尤其對中國文化,一無所知,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大缺失。 因此,馬克思以其思想來處理整個人類世界的問題,焉有不失敗的道理。一九八 九至一九九一年蘇聯和東歐共產政權的崩潰,就是個歷史証明44 二、孫中山與馬克思兩人不僅是革命思想家,更是革命實踐者,但兩者不同 的是:孫中山的革命足跡踏遍亞洲、歐洲與美洲。因此,孫中山能實際地考察並 了解每個地方的社會現況和社會發展,使其革命理論能因地適宜,不致於生搬硬 套、囫圇吞棗。相反的,馬克思只在幾個歐洲國家住過,連資本主義最發達的美 國亦未能親臨考察。因此,馬克思所謂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也只能說是歐洲幾 個資本主義較發達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無產階級革命;因為,在東 方國家,並不存在馬克思所言的無產階級,更不必說無產階級革命了。 三、馬克思終其一生都沒有看見無產階級革命成功。而馬克思給予高度評 價、由法國無產階級所建立的巴黎公社,亦只有短暫的七十二天壽命45。再者, 二十世紀上半葉所建立的許多列寧式的無產階級政權,亦非馬克思所言的無產階 級政權。終究,馬克思自許的科學的社會主義,亦只能是就理論談理論,而無實 踐之可能。反觀孫中山的革命宗旨在為中國解決民族、民權和民生三大問題,把 中國從封建專制的社會建設成民主共和的社會。時至今日,吾人不敢斷然說,台 灣已成為孫中山理想中的社會,但至少已略具規模,且繼續努力邁進中。至於中 國大陸,雖然在共黨統治下,但一九八○年以來的改革開放,亦是逐步走上孫中 山的「實業計畫」道路,亦即逐步走上孫中山的「國際共同開發中國」道路,而 且不斷地擴大和深化中。所以,孫中山的革命建國思想,並非只侷限於理論的範 疇,而是一種在不斷地實踐中的理論。 吾人由以上三點之比較分析,除了更能了解孫中山與馬克思科學觀差異之所 在,也更加體會為什麼兩者在「人和自然的關係」、「唯心和唯物的關係」以及「歷 史進化的動力」等方面,馬克思的論點是有其不足和偏頗之處;相反的,孫中山 的立論是較為周延和中肯的。 44 國際知名歷史學大師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h Obsbawm)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指出,共產主義運 動在二十世紀已經証明失敗。參閱「中國時報」,二○○○年十月十日,第七版。 45參閱張漢清、曹長盛、黃宗良主編,《簡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 九八八年八月,第二次印刷),第二章,第四九至一○二頁。

(25)

Feng Chia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p. 271-292, No. 1, Nov. 2000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eng Chia University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cientific Perspective

between Sun Yat-sen and Karl Marx

Hsien-Chih Lin

*

Abstract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cientific perspective between Sun Yat-sen and Karl Marx is the foundation course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ree Peoples’ Doctrines and communism. Firstly,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scientific perspective of Sun Yat-sen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Origin of Scientific Perspective”, “Science As A Methodology”, “Scientific Evolutionism” and “Scientific Epistemology of `Knowledge is Difficult, but Action is Easy'”. Secondly,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scientific perspective of Karl Marx from three aspect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Utopian Socialism Are Opposites”, “Dialectics As A Method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A Scientific Historical Perspective”. Lastly,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two scientific perspective from five topics of “Meaning of Science”, “Science As A Methodology”,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Scientific Perspective”, “Epistemology” and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Human World”.

In addition to compare the two scientific perspectives,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also compares the background of Sun Yat-sen and Karl Marx,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scientific perspectives. Moreover, on the topics of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Relation between Idealism and Materialism” and “Force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Marx’s thought is poor, on the contrary, Sun Yat-sen’s thought is correct and complete.

*

(26)

Keywords: scientific perspective, evolutionism, “knowledge is difficult, but action is easy”, epistemology, dialectic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在於是否在「知道」與「能做」之外,還 能「識」。而識的媒介與深度,仍然以實

當然,儘管根據以往的經驗,某個問題的解決看似比較容易,但通常事先不會知道困難

¾真實案例 2:美國政府商業部:透過 知識管理,運用資訊科技來開發專家 知識管理 運用資訊科技來開發專家

但是,《華嚴經》中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過程中,第二十八位大善知識,便是參訪

  諱居簡。字敬叟。潼川王氏子也。以其寓北磵之日久。人不敢名字之。故稱北磵

詳細閲讀內容,檢查作 者的資料來源,已確認 其真確性。如果文章觀 點基於客觀事實,或由 專家提供證據,其可信 度較高;反之,如果證

傳統造假主要依靠文字, 最多輔 以造假圖片,但近年來各種深假 技術出現,通過換頭術、真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