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民族互動與社會文化的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六章 民族互動與社會文化的發展"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六章 民族互動與社會文化的發展 第一節 隋唐的對外關係與文化交流 一、隋唐與周邊部族的關係

隋唐

突厥→回紇

南詔

吐蕃

★對外關係

1.武力征服

2.和平通婚

3.朝貢貿易

4.羈縻政策籠絡

控制

羈縻政策

 方式:保留原社會組織及管理機構任當地領

袖為官

 架構: 都護府  都督府  州

唐人長官

當地人長官

政治上歸屬隋唐、經濟上朝貢、內部上自治

間接

統治

(2)

(一)突厥 1.隋唐與突厥的爭戰 突厥的崛起: 善於冶鐵,原為柔然的「鍛奴」 六世紀中葉滅柔然成為隋唐北方最大外患 突厥的分裂:隋文帝時採分化離間策略 東突厥:地域上與隋唐較接近,關係較密切 A.隋末趁亂騷擾邊境 B.李淵太原起兵,曾向其求援 C.唐太宗時派李靖等人征服 西突厥:唐高宗時派蘇定方等人平定納為版圖,設都 護府管轄

北方草原遊牧民族

匈奴柔然突厥回紇契丹女真 蒙古 2.天可汗體系的建立 定 義 天可汗:可汗中的可汗 西北部族推唐天子為盟主 時 間 唐太宗征服東突厥 ~唐代宗(由回紇繼承) 範 圍 東、西突厥、蔥嶺以西 權 責 1.徵集各汗國軍隊 2.冊封可汗及繼嗣 3.仲裁糾紛,穩定國際秩序

(3)

(二)回紇 1.回紇興起 原臣屬突厥,七世紀反抗東突厥,建立回紇汗國 八世紀中,滅後突厥成為中國北方第一強國 2.回紇與唐的關係尚稱敦睦 助唐平安史之亂 受唐影響,從游牧轉向農業定居 絹馬貿易回紇從中獲得極大利益 後突厥汗國(682年~745年),是東突厥滅亡半個世紀後 突厥阿史那家族在蒙古高原重新建立的政權 草盡泉枯馬病羸,飛龍但印骨與皮。五十匹縑易一匹, 縑去馬來無了日。養無所用去非宜,每歲死傷十六七。 白居易〈陰山道〉 (三)吐蕃 1.吐蕃興起 位於青康藏高原,王室為印度阿育王後裔 棄宗弄贊(松贊干布)向外擴張成為強國 娶泥婆羅尺尊公主引進印度佛教 2.吐蕃與唐的關係 唐太宗年間 遣使朝貢 將文成公主嫁予棄宗弄贊引進中國佛教及文化 文成公主死後不斷侵擾唐帝國的西陲 安史之亂時阻斷陸路絲路與唐朝連結,成為中唐以後最 大敵人

(4)

(四)南詔 崛起 1.隋末唐初,在今日雲貴高原有六大部落,稱為「六詔」 2.八世紀時皮羅閣統一六詔建國,初與唐交好,受封雲 南王 與唐 關係 玄宗時 與唐衝突,依附吐蕃,唐軍攻伐失敗 安史之亂後 南詔擴張,與吐蕃聯合擾唐境 九世紀末 國力疲弊,不再入寇 亡國 十世紀初(902年),被權臣鄭買嗣篡奪 南詔(738~902年)後三朝(902~937年) 大理國(937~1253年)蒙元統治 二、絲路與文化交流 ※與西域的往來

•張騫通西域

•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西漢

•印度貴霜王朝,削弱

東漢經營

(1~3世紀)

東漢

•往來不頻繁

曹魏、北朝

•與西域交流再度繁盛

隋唐

start

(5)

(一)海上絲路與陸上絲路 1.海上絲路 往北:登州、揚州→朝鮮、日本 往南:廣州→馬來半島、天竺、波斯灣 廣州設 市舶司

出口:瓷器、絲綢

進口:香料、珍寶

2.陸上絲路 中心點:長安當時世界最繁榮國際都市之一 路線: 往東:到達朝鮮 往西:敦煌→蔥嶺→拂菻(東羅馬)、大食(阿拉伯)、波斯 往南:天竺(印度) 以長安 為中心

出口:瓷器、絲綢

進口:香料、珍寶

(6)

(二)文化的交流 1.外族來唐 目的 經商出售象牙、寶石、香料、藥物等 傳教祆教、景教、摩尼教(波斯三夷教) 、伊斯蘭教 求學、在唐政府任職 影響: 唐代呈現國際風貌 帶來多采多姿文物及文化天竺醫學、數學引進中國 2.唐文化的西傳 陶瓷、絲織品、造紙術經由絲路輸出 造紙術西傳,對西方知識文化普及有重要影響 3.佛教發展玄奘前往天竺取經 當時大月氏(貴霜王朝)的銅 幣是絲路上重要交易媒介之一大食 (阿拔斯王朝) 中國 (唐朝)

時 間

751年(唐玄宗天寶十年)

原 因

唐與西域小國爆發衝突,大食趁機出兵,

擴張勢力

結 果

唐敗

影 響

唐軍戰俘中有造紙工匠造紙術西傳

(7)

4.生活方式的改變 對唐朝而言飲食、服飾裝束都以西域各國裝飾為美 對四周國家而言鄰近諸國均沾染華風 影響: 顯示唐文化的兼容並蓄及開放 造就「東亞文化圈」 三、東亞文化圈 (一)核心:中國文化又稱「中國文化圈」或「漢字文化圈」 (二)範圍:朝鮮半島、日本、越南(必考!!) 最早 最深 最密切

(8)

(三)共通文化要素

儒家經典為國家教育內容

採行科舉、派留學生

以漢字為溝通媒介

中國化佛教大乘佛教

中國法律制度(日本的《大寶律令》

參考唐朝的《永徽令》)

中國曆法、醫學、算學、天文

上層社會 第二節 佛教與道教 一、佛教的興盛 (一)佛教東來 1.起源:西元前6世紀左右,印度釋迦牟尼創立 2.傳入:西元1世紀前後(兩漢之際),經由西域傳入中國初期 並不興盛 (二)魏晉南北朝佛教的發展 1.佛教的興盛 原因: 戰亂頻仍人民需要心靈上慰藉 佛教輪迴觀念期待來世或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結果:在南、北方均迅速發展

(9)

2.佛教與玄學 交流情形: 東晉僧侶以清談與名士交遊 格義僧侶借道家概念解釋佛教教義(必考!!) 結果:佛學與玄學逐漸融合發展 虎溪三笑圖 相傳東晉高僧慧遠 隱居江西廬山虎溪旁,儒士陶淵 明和道教大師陸修靜來訪,送客 時不知不覺已過溪了,三人大笑。 3.譯經事業 背景:佛理見解不一,中土譯經又少 解決: 東晉法顯由西域入印度(路去海回)赴印度取經第一人 西域鳩摩羅什在後秦君主支持下,大量翻譯質量可觀 4.反佛的聲浪 原因: 僧眾剃度出家違反中國人孝道觀念 出家人不跪拜王者引起朝廷人士爭議 僧眾不生產、不納稅服役、寺廟有廣大田產妨礙經濟 結果: 東晉、南朝出現反佛言論,如范縝的「神滅論」 北朝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滅佛事件(若加上後來的唐 武宗,稱之為「三武之禍」)

(10)

(三)入境隨俗—佛教中國化 1.背景: 兩漢之際自西域傳入 東晉南北朝時期南北佛學風格殊異 陳、隋之際相互融合 隋唐時期達於鼎盛,出現許多中國化特色教派 2.中國化佛教教派的形成 原因:譯經過程中對佛理領悟看法不同 重要教派: 派別 創始 特 色 天台宗 智顗 圓融精神 最早出現的本土教派 派別 創始 特 色 淨土宗 慧遠 阿彌陀佛淨土信仰 修行簡單唸誦佛號 符合儒家倫理(慈孝) 禪 宗 達摩 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最生活化不必出家,不必誦讀佛經 融入儒、道思想 影響: 遠傳至日本、朝鮮,成為東亞文化特色 是成功的境外文化移植經驗 印度佛教 中國自身 文化 呈現新風

+

晚唐後 成主流

(11)

二、道教的形成與發展 (一)特色 1.中國本土發展出來的宗教 2.非形成於一時一地 3.很長時間沒有統一穩定的教團組織 (二)起源先秦時代的道家與神仙家 (三)太平道 東漢靈帝,張角創立 經 典 《太平清領書》 主 張 太平社會,祀奉黃老 勸人悔過 傳教方式 瘟疫時用符水治病,受下層人民歡迎 起 事 184年,黃巾之亂 瓦 解 黃巾之亂後暫時消失 (四)天師世家—五斗米道 創 立 2世紀初,蜀地(四川)張陵創立 道 規 入道者須捐五斗米,天師稱號由張陵子孫傳承 經 典 《道德經》,以老子為太上老君 主 張 1.吸收儒家思想,重社會秩序及倫理 2.重視實行、認錯 傳教方式 以符水治病 影 響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張陵之孫張魯在漢中建 政權215年曹操進兵漢中,當地人民被遷至關 隴、洛陽,五斗米道傳至北方 擁有大批下層信徒,建立穩定宗教組織

(12)

(五)魏晉南北朝道教的發展 1.東晉葛洪的改革 背景: 道教支派林立雜亂 回應佛教帶來的新挑戰 內容: 融合儒道思想吸引上層社會 確立基本教義修道可成仙不死 集仙道方術大成、整理道教文獻 影響:使道教從原始民間宗教,走向成熟 ◎葛洪著有《抱朴子》,分內、外兩篇 《內篇》:宣揚長生成仙的理論和方術 《外篇》:論述經國治世之儒術 2.道教的系統化 時間:東晉十六國後期至南北朝時代 領導者:門閥士族道教徒 代表: 人物 作 為 備註 南 方 陸修靜 • 制定齋戒儀式、整理經典 • 確立道館組織 改革後被稱為 「南天師道」 陶弘景 • 建立神仙譜系將神仙分成 七等,以元始天尊為最高神 • 吸收儒佛,鼓吹三教合流 北 方 寇謙之 • 抨擊五斗米道舊道法(如男 女合氣之術),強調齋功為 養生求仙之本 • 創戒律和齋醮儀式 改革後被稱為 「北天師道」, 一躍成為官方 宗教

(13)

(四)隋唐道教的發展 朝代 發展 隋朝 • 統治者主要崇奉佛教 • 同時扶植道教,以利統治 唐朝 • 追封老子尊號(因皇室與老子同姓) • 頒布詔令確定道教地位在儒、佛之上 • 君主熱愛服食丹藥 • 雖有統治者支持,道教仍不及佛教興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沒有宋以前的數學文本傳世,他們便懷疑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數學成就的真實性,更懷疑

紐西蘭地處大洋,國土分為北島與南島,兩個島的輪廓均呈南北狹長形,北島緯度介於南 緯 34.5-41.5 度間;南島介於南緯 40.5-46.7

周古柯,滑旁小國。普通 元年,隨滑使朝貢,其表 曰:「一切所恭敬,一切 吉具足,如天靜(淨)無

當然,在此所指的南傾,並非意味著唐代北方,尤其泛指江北一

柏楊(郭定生,公元 1920—2008 年)在其名著《中國人史綱》中談到三國時代(公元 220—280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南北朝至唐朝之間,佛教非常鼎盛。佛教徒在一些地方開鑿石窟。其中有三個石窟特別有名 (Buddhism flourished during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 the 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