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08-02-03高一歷史題目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08-02-03高一歷史題目"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精誠中學108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三次段考高一歷史 範圍:B1 L5-2~L8。共四頁

一.單題(38題,每題2分共76分)

1. 西元1973年,發生第四次以阿戰爭,阿拉伯國家為報復以色列及其支 持者,施行石油禁運與減產,引發國際能源危機與全球經濟不景氣, 強烈衝擊臺灣的經濟。當時政府運用哪個政策因應此一局面? (A)加入世界貿易組織(B)擴大加工出口區 (C)設科學工業園區(D)推動十大建設。 2. 日治中期的台灣詩社仍相當活躍,下列有關詩社的說明,何者正確? (A)提倡白話文而成為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中心(B)中部文人創立的『瀛 社』,最具批判性格與抗議精神(C)多帶有民族思想,長抒發不滿日本 統治的心聲(D)反對有閑文學,主張啟發民智 3. 林美容於〈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一文 中,定義祭祀圈為「為了共神信仰而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地域 單位」。而其內涵則包括了共神信仰、地域單位、共同祭祀組織等部 分,其中所謂的共神信仰是指漢人共同祭拜天地鬼神的文化傳統,其 最基本為土地公,次為三界公,在為地方的保護神,最後是孤魂野 鬼,而地獄單位則是指祭祀圈所涵蓋的範圍,其最小的單位為部落, 而以鄉鎮為最大範圍,由此可知祭祀圈有何特色?(A)經由祭祀共同神 明,以凝聚地方居民(B)積極發展商業貿易,以舉辦迎神賽會(C)經由團 員的匯聚,發展地方械鬥組織(D)透過信仰凝聚,發展成全國性組織 4. 沈光文是最早由中國來臺長期定居的文人,他的詩文中流露著思鄉的 愁緒,以及對命運的感嘆。請問:有關其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沈光文跟隨鄭成功來臺,鄭氏政權結束後,即返回中國  (B)沈光文建議鄭經設立孔廟與國學  (C)組織「東吟詩社」,這是臺灣第一個詩社  (D)對教育貢獻良多,學海書院即因紀念沈光文而成立的 5. 有一秀朗社古文契提及:乾隆四十七年二月,有秀朗社番業戶老君孝 與君孝仔二人,將其合管的秀朗三大山外挖石圳對面的溪洲一處,招 漢人張獎開墾。請問:有關清代土地拓墾之敘述,何者錯誤? 
 (A)張獎須繳納「番大租」予老君孝與君孝仔  (B)老君孝與張獎合管土地,即產生所謂「一田二主」現象  (C)凱達格蘭族秀朗社在其逐步失去祖先遺留的土地後也逐漸漢化消失 (D)秀朗社等平埔族人在與漢人接觸的過程中,也學會了漢人農耕技術 6. 日本治臺期間,曾特別成立一項機構。此項機構的成立,除了首次將 近代金融制度引進臺灣,成為日本在臺灣發展資本主義的「基礎工 程」,更可「開發臺灣富源,謀求經濟發展,進而將營業範圍擴大到 南洋地方及南洋諸島……同時逐漸為我國人(日本人)在臺灣辦理事 業給予方便」,請判斷此項機構為何? 
 (A)專賣局 (B)臺灣銀行 (C)農民信用合作社 (D)郵局 7. 「臺灣對日輸出品,主要為農產品,其中米、糖占77%,餘為香蕉、 鳳梨、茶葉、樟腦、煤炭等;輸入臺灣的日本產品中絕大部分是紡織 品、機械、化肥、藥品和日用品。」依據你的歷史知識,這段資料顯 示的主要意義為何? 
 (A)日治初期為謀求臺地的財政獨立(B)使臺灣成為日本南進軍需工業地 (C)臺灣土地肥沃,農民勤勞,日人稍加經營,臺民收穫倍增,農村經 濟因此富庶(D)日本掌控臺灣產銷與貿易,臺灣只是日本廉價原料的供 應地與工業成品的消費市場 8. 魯迅曾說:「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 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表現作家發揚人道精神的心情。日治 時期臺灣文學界的某人,到處行醫濟世,撰寫批判社會現象的文章, 此種行誼曾被比喻為「臺灣的魯迅」。請問:上文旨在描述以下何人 的事蹟? (A)賴和 (B)楊逵 (C)吳濁流 (D)張文環 9. 資料一:「□年代,臺灣的經濟逐漸轉型,工業生產朝向資本與技術 密集轉化,並開始因應國際化與自由化的趨勢而調整政策。」資料 二:「此時政府將機械、電子與資訊工業規劃為策略性工業,並提供 優惠措施加以獎勵。」請問:上述資料所論者應為哪一時期的情況? 
 (A)1950年代 (B)1960年代 (C)1970年代 (D)1980年代 10. 下列何人將中國的白話文運動介紹到臺灣來,其所著的〈致臺灣青年 的一封信〉,除主張新文學外,並批判傳統舊詩人,引發新舊文學論 爭? (A)賴和 (B)楊逵 (C)張我軍 (D)連橫 11. 某人是第一位赴日學畫的臺灣女子,並於1930年代完成《合奏》,贏 得日本畫家最高榮譽,入圍日本第十五屆帝展。請問:這是哪一位畫 家? (A)陳進 (B)陳炘 (C)陳逢源 (D)陳澄波 12. 安安要撰寫一份有關1950年代中期到1960 年代中期臺灣文學特色的作 業,那麼她應該參考下列哪一份刊物? 
 (A)《文學季刊》 (B)《新青年》 (C)《新民叢報》 (D)《文星》 13. 為了要改善臺灣的經濟,國民政府來臺後開始實施土地改革。然而, 國民政府並不是直接發放現金,而是以實物土地債券和四大公營事業

(2)

股票做為補償。請問:下面哪一個並非四大公營事業的股票? 
 (A)臺泥 (B)臺玻 (C)臺紙 (D)工礦 14. 下表為清治時期今台南地區府城三郊的輸出入貨物表: 試問該表反映出清朝台灣貿易的哪一特色? (A)入口取向帶動台灣手工業的繁榮發展 (B)與中國間存在著區域分工的現象 (C)轉口貿易的興盛為台灣賺進大量白銀 (D)台灣島內長距離貿易均透過航運進行 15. 附表為某族的歲時祭儀,依 表中提供的資料,顯示的原 住民族為何?
 (A)泰雅族 (B)邵族  (C)阿美族 (D)達悟族 16. 「……如何膏梁子,氣味日差池。豈知教與養,所貴在並施。讀書真 種子,乃國之羽儀。笑彼貲郎輩,名尊而實卑。」這段摘錄自《北郭 園全集》〈感時〉的文句為何人所作? 
 (A)林占梅 (B)沈光文 (C)謝琯樵 (D)鄭用錫 17. 宥鎮依據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來分類戰後台灣的經濟發展如下: 甲.傳統落後經濟階段1950年代 乙.經濟起飛前階段1960年代 丙.騰飛階 段1970年代 丁.成熟階段1980年代,其中騰飛階段應是台灣經濟發展的 哪些階段? (A)出口擴張到第二次進口替代 (B)第二次進口替代到經濟轉型 (C)第一次進口替代到出口擴張 (D)經濟重整到第一次進口替代 18. 附表是二十世紀上半葉,臺 灣某項物產的生產與輸出統 計。這項物產是? (A)茶葉(B)稻米(C)樟腦(D)香蕉 19. 棠棠戶外教學時,在某鎮看 到開漳聖王與三山國王廟,其 中三山國王廟的建廟年代早於開漳聖王廟。但根據文獻記載,該鎮是 以泉州移民為主。對於這個現象,下列解釋何種最為合理? 
 (A)漢人的宗教信仰主張自由與寬容,此事反映該地居民自由選擇信仰 的結果   (B)此事說明該地本為客家移民開發,因客家移民喜好遷徙, 不久即棄地他去   (C)大陸的漳州與客家原本就是比鄰而居,彼此並無 隔閡,所以形成此種現象   (D)該鎮最早的開發者有可能是客家移民, 後因械鬥等因素遷移或與閩人融合 20. 臺灣歌謠《媽媽請你也保重》:「若想起故鄉,目屎就流落來,免掛 意,請妳放心,我的阿母。雖然是孤單一個,雖然是孤單一個,我也 來到他鄉的這個省都,不過我是真勇健的,媽媽請妳也保重。」依上 文所述,歌詞描述農村青年來到大城市工作的時代背景為何? 
 (A)臺灣青年被日軍徵調到南洋作戰 (B)國共內戰,政府準備遷臺  (C)清鄉運動 (D)臺灣農業社會轉型工業社會 21. 唐贊袞在《臺陽見聞錄》提及清代臺灣普渡的盛況:「臺俗盛行普 渡,門貼紅箋,大書慶讚中元。家家燈燭輝煌,並結綵燈多至千百, 笙歌達旦;名曰『放水燈』」可見清領時期臺灣的普渡宛如盛會,關 於「普渡」的敘述何者正確? 
 (A)從普渡中可以看出臺灣人對於得道神衹的尊敬 (B)普渡與清領時期 的械鬥有極大的關係 (C)臺灣的普渡盛況源自中國大陸的風俗 (D)普 渡活動與有應公的信仰一樣,與社會安定有關 22. 臺灣第一首流行歌曲發端於1932年由歌手純純演唱的《桃花泣血 記》,爾後也出現許多膾炙人口且至今仍然傳唱的歌曲。關於臺灣流 行歌曲的發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日治時代的流行歌曲以日語為主  (B)政府遷臺後,臺語歌曲成為主流  (C)國民政府遷臺後,以政治干預音樂創作,有些歌曲遭到禁唱命運  (D)近年來,臺灣流行創作音樂萎靡不振,香港傳來歌曲甚為風靡 1900 286 44 15 1920 500 100 20 1934 900 430 48 1938 980 520 53

(3)

23. 1981年,政府成立「文化建設委員會」,其目的在於保存臺灣文化資 產,並推動各項文化活動。「文化建設委員會」成立的原因與下列哪 一時代現象最有關係? (A)由於美援的關係,大量滲透西方文化 (B) 文化大革命,中華文化遭受大量破壞   (C)動員戡亂時期政府為了灌輸 民眾中華文化思想 (D)社會邁向多元發展,民眾重視本土文化 24. 星材最近到臺北市立美術館觀賞日治時代臺灣繪畫特展。請問:她在 館內有可能會看到哪些藝術家的作品?(甲)郭雪湖;(乙)林玉山; (丙)陳澄波;(丁)江文也;(戊)黃土水;(己)蔡瑞月 
 (A)甲乙丙 (B)乙丙己 (C)乙丙戊 (D)甲乙戊 25. 附圖是1868至1895年臺灣的貿易進出口貿 易統計圖,有關此圖的分析,下列何者正 確?
 (A)此統計圖顯示清領前期,兩岸對渡貿易 的興盛   (B)自1860年代起出口大幅增加, 主要是受到鴉片戰爭的影響   (C)1884年進 出口有下滑的現象,應是英法聯軍之後, 英商壟斷臺灣對外貿易   (D)在1895年以 後,進出口皆急速下跌,其原因為甲午戰爭後臺灣割予日本 26. 在臺灣歷史發展過程中,客家人向來居於劣勢,但在某時期後,其經 濟地位卻逐漸上升,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為何? 
 (A)清政府對於客家人的保護措施 (B)客家人深入山區,與原住民族融合  (C)茶、樟腦的大量出口  (D)客家人協助平定民變有功,清政府予以提升地位 27. 透過土地稅收、強制收購,以及肥料換 穀這三種方法,國民政府每年約吸收臺 灣米穀生產利潤的30%。據1955-1959年的 統計,這些糧食的分配方式如附圖。根 據圖表,以下何者是政府在1950年代制定 農業政策時的重要考量? (A)透過加強米糧收購的方式來穩定 臺灣社會秩序 (B)削弱臺灣地主的經濟實力,以利於 鞏固政府的威權統治 (C)以糧食生產作為平衡中日貿易逆差的重要籌碼 (D)供應軍公教人員及其眷屬的糧食所需和支援工業發展 28. 某日愛信參加大學同學會,出社會後同學們許久未見,同學會中聊起 了1970年代的那些事。請問:在他們的回憶中,符合事實的有哪些? 
 (A)熙星:從未受過學院教育的素人洪通辦畫展,名噪一時  (B)東邁:當時的校園民歌風潮,學生們以「唱自己的歌」投入創作  (C)愛純:臺灣電視公司的開播,臺灣正式進入電視時代,家裡客廳 有電視的同學人緣最好  (D)陽花:政府在對岸發生文革的隔年,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二.題組

(一)早期清代台灣雖有海禁,然而閩省之泉、漳米量不足,許多私販偷渡 來米穀集散地鹿港從事貿易,兩岸貿易盛行促成專門經營進出口貿易商 人團體『郊』的出現,閩南與台灣地區的商人團體遊走於中國與台灣兩 地從事貿易,不僅造成中國沿岸與鹿港的雙向交流,亦帶動鹿港商機的 活絡。鹿港許家家族兼具米商、雜貨商以及進出口貿易商的多重角色, 建立起一個相互代理買賣貨物、交換市場資訊、商業信用的資金交易以 及船隻運輸等複雜商貿體系。 29. 請問促成貿易商『郊』出現的原因何者為是? 甲.泉、漳米糧不足 乙.米穀私販集散地 丙.跨國走私案頻繁 丁.兩岸貿易之盛行 (A)甲乙丙 (B)乙丙丁 (C)甲乙丁 (D)甲丙丁 30. 續上題,造成鹿港許家繁榮的原因為何? 甲.跨國商貿組織介入 乙.完整商貿網絡支持 丙.閩商台商兩的聯手 丁.兼具多重商業角色 (A)甲乙丙 (B)乙丙丁 (C)甲乙丁 (D)甲丙丁 (二)閱讀以下三則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一:政府於土地調查後首先進行大租權的整理,並公告大租歸戶 冊,要求地主親自確認資料的正確性。有異議者可申請複查,成功讓大 租權獨立於所有權之外,確立小租戶的土地所有權,接著由官方交付補 償金給大租戶,目的是消滅大租權,使土地面積及田賦收入倍增,一舉 消除過去一田二主之積習 資料二:他原擬消除台灣一田多主的現象,但因阻力很大,不得已改將 大租分為十分,仍承認大租權的存在,大租戶得保留其中六份,其餘四 份交由小租戶,並確立小租戶為業主

(4)

資料三:本條例施行後,地主得保留其出租耕地七則至十二則水田三 甲,其他等則 之水田及旱田,依左列標準折算之…徵收耕地地價,依照各等則耕地主 要作物正產品全年收穫總量之二倍半計…徵收耕地地價之補償,以實物 土地債券七成及公營事業股票三成搭發之。 31. 請將上列資料時間先後進行排序? (A)一二三 (B)三二一 (C)二一三(D)二三一 32. 關於這三份資料,下列說明何者正確?(A)文中的政策皆提高三個時期 的政府田租收入,有助對內的建設(B)資料一的措施引發大地主激烈反 抗 (C)三料三的土地調查使政府得以與資本家合作,取得珍貴的林業資 源(D)資料二比資料一政府展現更高公權力 33. 關於資料一的土地調查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由於經費缺乏,僅在北 部進行(B)大租戶損失中,因而群起反抗 (C)大租戶自此負起唯一繳交 地租之責(D)許多山林被總督府收歸國有,原住民族的權益被嚴重侵害 (三)1927年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在日本總督府的支持下成立,設立西洋畫、 東洋畫兩部,台灣美術逐漸受到東洋話的影響,開展具本土特色的寫生 畫風,傳統水墨畫則在全數落選好日趨衰微,台展成立後,進入東京美 術學校,先參加春天於日本的帝展在參加秋天的臺展,成為當時候台灣 美術家成名的不二途徑,台展的舉行一直到1935年止,1938-1945年改由總 督府文教局主辦,稱為府展。 34. 比較清治和日治時期,台灣繪畫風潮出現什麼轉變?(A)由膠彩畫轉向 水墨畫(B)從重視寫真到臨摹為主 (C)由文人畫會轉向政府扶植(D)從台 展、府展到帝展建立完整體制 35. 請問下列哪一選項可說明台展到府展的改變意義?(A)反映現實政治局 勢(B)從傳統跨越到現代 (C)台灣畫家展露頭角 (D)兼容東、西洋畫風 (四) 以扶鸞為主的鸞堂在清末傳入臺灣後納入寺廟系統,兩者相互合 流,扶鸞的儀式已非鸞堂所專有,很多神廟設有扶鸞進行神人互動,有 些鸞堂也不再扶鸞,如臺北的行天宮雖仍奉祀鸞堂的恩主公,但已成地 方性的香火大廟。鸞堂除了恩主公崇拜,也有祭祀文昌帝君、慈濟真 君、保生大帝和地藏王菩薩,信徒參與扶鸞時,經常能感應仙佛降臨鸞 堂,透過鸞筆施以教誨及指引人生方向。鸞堂可以隨著信眾四處建壇, 因此二戰後的鸞堂積極向外拓展,1960年代後成長更快。
 清代的正鸞大多是鄉間的知識分子,日治時期正鸞的教育程度雖不一 定高,但都過專業的漢學訓練,熟悉儒釋道的宗教文化,戰後鸞堂也是 由知識分子與庶民大眾共同參與。知識分子透過扶鸞,以神佛降臨開示 來為信徒排憂解難,並教導信徒忠孝節義,重視道德教化,有受訪者表 示:「仙佛要來之前會先有護衛告知大家,……每次扶鸞時都會有感 應,剛開始站兩個小時會逃避覺得很累,但後來我們是左右護法,很自 然的放鬆情緒,融入其中,什麼痛都不會有了。」扶鸞結束時會吟頌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內容含有儒釋道的思想,鸞堂運用宗教哲理進 行世俗的教化,根據調查,由於主觀相信神佛顯靈,所以信徒願意實踐 宗教教義,鸞堂因而具有穩定社會秩序的潛在功能。 資料來源:
 ①鄭志明,《臺灣宗教的發展與變遷》,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
 ②張家麟,《當代臺灣宗教發展》,臺北:蘭陽出版社,2009年。
 36. 鸞堂在臺灣社會普遍存在,最早於何時傳入臺灣? (A)荷治時期 (B)明鄭時期 (C)清領末期 (D)日治初期 37. 下列為鸞堂從傳入臺灣到蓬勃發展的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A)扶鸞是由正鸞寫出神明旨意,副鸞唱出神意  (B)即使經過皇民化運動的寺廟整理,鸞堂仍快速擴張  (C)鸞堂又稱「儒宗神教」,以儒家義理教化百姓  (D)臺北的行天宮是頗具知名度且仍在扶鸞的鸞堂 38. 有關鸞堂在臺灣的發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初傳入臺灣多由中下階層的農民設立 (B)日治時期遭總督府打壓,發展受挫 (C)二戰後被國民政府認定為迷信而遭打壓 (D)1960年代後成長速度加快,應與經濟成長有關

三.混合題(共24分)

資料⼀:

某些製糖廠的補貼款則採取所謂的「⽶價⽐準法」。對蔗農⽽⾔,種蔗 的機會成本是種植稻作或其他作物可能得到的收⼊。由於⽢蔗⽣⻑期間 ⻑達18個⽉,在此期間稻⽶價格可能波動。若⽶價上楊,選擇種蔗之農 ⺠事後的機會成本便隨之上升。為彌補農⺠可能的損失,「⽶價⽐準 法」規定在⽢蔗⽣⻑期間內,若⽶價上漲,糖廠便發給與⽶價漲幅相對 應的補貼款。 採⽤⽶價⽐準法的製糖廠都集中在台中州ー帶。1930年代初期,⼤⽇ 本製糖會社在⻁尾、北港、烏⽇及⽉眉各設有製糖廠,前兩廠在台南 州,後兩廠在台中州。在新式製糖廠發展之初,台灣的⽢蔗主要是在濁 ⽔溪以南較乾旱的⼟地上種植。台中以北的地區,⽔利較發達,以種稻 為主。新式製糖廠成⽴以後, 蔗⽥逐漸由南部地區往中北部擴張,侵⼊稻 作的勢⼒範圍。為與稻作爭地, 糖廠必須重視⽶價對於農夫選作的影 響。這或許是⽶價⽐準法⾒⽤於中北部地區的原因之⼀ 。 根岸勉治(1932) 認爲台灣的蔗價主要是由本地的⽶價決定。本⽂則強 調國際糖市的景氣左右了⽇本的糖價,我們可以推論國際糖價的波動亦 牽動了台灣的蔗債,並影響到台灣蔗農的種植意願。在⼀次⼤戰期間, 歐洲甜菜糖減產,致世界糖價⾼漲,也刺激了台灣蔗⽥⾯積的銳增。

(5)

1918年⾄1919年間,台灣的蔗糖外銷瑞⼟、芬蘭、⻄班⽛、⼟⽿其等 國,這是台灣糖業的⿈⾦時代。相反地,在1930年代初期的經濟恐慌 中,台灣蔗作⾯積則⾒萎縮。 《論⽶糖相剋》古慧雯•吳聰敏

資料⼆:

為緩和「⽶糖相剋」問題,⽇⼈採取價格調整與⽔利政策兩⼤⼿段。前 者是利⽤調整⽶糖價格⽐率,或是提⾼⽢蔗收購價等⽅式確保原料來 源,但⽇本稻⽶市場需求的誘因仍在,這並不能完全抑制⽶糖相剋現 象。另⼀⽅⾯則釜底抽薪的藉著嘉南⼤圳,採取分區供⽔的「三年輪作 制」,依照強制規定輪流種植⽔稻、⽢蔗和雜糧作物(如番薯等)。所以台 灣農⺠其實並沒有決定要耕種什麼作物的⾃由。⽇本學者⽮內原忠雄就 指出,台灣當時的蔗糖業,是「為了獲得原料,⽽置蔗農於奴隸的地 位」。 由於進⼝稻⽶讓經濟⼤恐慌時期的⽇本農村經濟雪上加霜。⽇本政府 在1933年頒布「⽶穀統制法」,限定殖⺠地稻⽶進⼝數額。次年台灣總 督府亦採取⾏政措施,限制台灣⽔利開發、⿎勵稻⽥轉作,試圖抑制台 灣⽔稻栽種⾯積的增加。儘管⽇本政府採取了各種⼿段,但直到中⽇戰 爭爆發後的1938年,台灣⽶輸⽇的總量仍然持續增加。總督府殖產局⻑ ⽥端幸三郎甚⾄認為,台灣農⺠「在溫室般的保護下⽽沈溺於安樂,對 台灣農業的前景影響甚⼤」。 1939年總督府開始實施「台灣⽶穀移出管 理令」,採取稻⽶專賣政策。之前台籍⼈⼠(主要是上層的地主和糧商)從 稻⽶獲得的⼀些利益,也遭到殖⺠當局更進⼀步的壓榨。其後⽇本開始 改採「⼯業台灣」政策,試圖把台灣建設成「南進基地」,因為戰爭及 ⼯業化的趨勢導致台灣在1940年代末期⽶糖相剋問題告終。 39. 關於資料一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單選,2分) (A)米價比準法是在1920年代以後才會開始實施,因為在來米研發成功 (B)米價比準法普遍實施於中南部地區,因為種稻的人多 (C)台灣糖價的亦受到國際市場影響,在一次大戰後價格高漲 (D)在1930年代因為台灣實施軍國主義,造成不再重視農業,因此蔗糖 種植面積萎縮 40. 根據資料二,請引用內文說明政府如何讓相剋問題解決呢?台灣的米 糖相剋問題的到何時才真正結束?(4分) 資料三: 臺灣的⽩話⽂運動始於1920年代初期,⿈呈聰和⿈朝琴⾸先為⽂介紹 中 國 五 四 ⽩ 話 ⽂ 運 動 的 成 效 , 主 張 「 普 及 ⽩ 話 ⽂ 是 ⽂ 化 普 及 的 急 先 鋒」,因此⽂⾔⽂的改⾰有其急迫性,還指出臺灣與中國⾎⾁相連,使 臺灣這場⽩話⽂運動具有聯繫中國⼤陸⽂化、抵抗⽇語同化和改⾰⽂⾔ ⽂的特殊意義。此後,不到四年的時間裡,⽩話⽂打敗⽂⾔⽂,新⽂學 ⽔到渠成,締造富有⺠族性,⼜能反映臺灣本⼟⾊彩的臺灣⽂學。1924 年,在北京求學的張我軍受到新⽂化運動洗禮,回到臺灣後對舊⽂學展 開猛烈抨擊,他反對當時臺灣⼠紳從事的政治改⾰運動,並嚴厲批判整 個舊⽂學內容及其弊害,因此引來名儒連雅堂及舊⽂⼈的反擊,雙⽅展 開近⼗年的筆戰,這是臺灣⽂學史上第⼀場新舊⽂學之爭。
 1930年代,新⽂學運動展開後,臺灣⽂壇出現「臺灣話⽂」與鄉⼟⽂ 學論爭。⿈⽯輝在《伍⼈報》連載⽂章,認為臺灣作家應⽤臺灣話書寫 臺灣鄉⼟⽂學,因為⽂⾔⽂和⽩話⽂都離群眾太遙遠,此觀點卻引發中 國派作家反對,在臺語有⾳無字的局限下,使⽤「臺灣話⽂」的主張終 究未能實現。 筆者認為戰後台灣作家⼼靈充滿沮喪和仇恨,反映這種⼼境的⽂學, ⾃然對中共政權充滿憤懣和仇怨,這種⽂學因⽽成為政策的附庸,令⼈ ⽣厭的⼋股⽂學,⽄⽄計較於意識型態的⾾爭,作品縈繞著作家在中國 的舒適⽣活,與臺灣⺠眾的現實⽣活完全脫節。後來到了1960年代,在 臺⼤就讀的學⼦跟⼀群志同道合的同伴創辨雜誌,以「橫向移植」的⽅ 式把存在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等⻄⽅思潮引進國內,他們⼤多是 中國⼤陸來臺第⼆代作家,未能接受上⼀代的⽂學傳統,也不了解臺灣 的新⽂學運動,故轉向內在、⼼靈⽅⾯的探索,「無根與放逐」是他們 ⽂學的基本精神。⼩說創作⽅⾯,⼀派傾向寫實⽽具思想性,⼀派是徹 底反傳統,熱衷⻄化。
 在社會外交重挫的1970年代,由陳映真、⿈春明、⺩禎和、楊⻘矗等 ⼈帶動了某種⽂學的⾵潮,他們寫實地描繪臺灣中下階層⼈⺠的悲慘⽣ 活,於是在⽂壇上掀起討論寫作⽅向和路線的熱潮。現代主義作家彭 歌、余光中點名批判陳映真、⺩拓、尉天驄等作家的⽂學為共產黨的「⼯ 農兵⽂學」,引發臺灣⽂學史上的⼤辯論。 (1)請依照資料三的內容統整台灣文學發展的過程:(五個階段及其所屬年 代,各兩分共10分,請簡述五十字內即可) (2)資料三中提到的兩次筆戰,各自論戰名稱為何?引用內文說明雙方各自 立場為何?(共8分) ① 第一次論戰: ② 第二次論戰: ③ 第一次論戰雙方立場: ④ 第二次論戰雙方立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校之創始,當遠溯至民國紀元前 14 年(西元 1898)日治時期。本 校初為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增設尋常等科,僅有日籍學生 10 名,為臺 灣中等學校之嚆矢。民國前

各位老師,您聽過「臺灣文史教學研習」嗎?國立臺灣圖書館(以

Secondly, processing religious surveys and drawing up religious laws during early colonial period had made a legal position and standard for future Taiwan religions

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 承辦單位:臺北市新民國中 三、 協辦單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四、

中華民國 110 年 3 月 2 日府授研品字第 1100048247 號函頒.. 一、 臺

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非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

下列何者敘述錯誤?(A)鼎新 ERP 系統可以設定日期格式(西元\民國) (B)鼎新 ERP 系統可 以設定多種幣別資料 (C)鼎新 ERP 系統可以設計表單的簽核

關於萊克多巴胺下列說明何者錯誤?(A)為乙型受體素 (β 受體促進劑) (B)依台灣政 府訂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