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業行為與創業意願之認知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創業行為與創業意願之認知比較研究"

Copied!
9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創業行為與創業意願之認知比較研究. 研究生:張恩齊. 撰. 指導教授:劉常勇. 博士. 李清潭.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一月.

(2) 摘要 創業相關研究中探討「創業家為何會創業?」之相關研究甚多,但探討「一般 人為何不創業?」的相關研究卻不常見。本研究有鑑於此,欲比較創業家與一般 人在創業行為上是否存有顯著的認知差異,試圖找出行為產生的關鍵因素,實現 人人都可成為創業家之觀點。 本研究援引計畫行為理論 ( TPB ) 為研究架構,並以「創業行為」作為分類 標準,將研究對象分為「已創業者」以及「未創業者」兩群組,經實證分析,獲 得以下之結論: 一、此二群組在計畫行為理論中的「態度」變項並無顯著差異: 「態度」變項旨在衡量人們對某特定創業動機的重要性認知,例如創業可以 實現夢想、回饋社會、增加財富收入...等。研究結果顯示,「已創業者」與 「未創業者」對此變項的重要性認知都相當高,意即此變項並非區分人們是 否會產生創業行為的關鍵因素。 二、此二群組在計畫行為理論中的「主觀規範」變項有顯著差異: 「主觀規範」變項旨在衡量人們的決策受到他人影響的程度,例如創業行為 的產生是否需要父母親、配偶、周遭親友的支持鼓勵...等。研究結果顯示, 「已創業者」對此變項的重要性認知甚低,而「未創業者」卻認為此變項相 當重要,說明此變項可作為區分人們有無創業行為產生的關鍵因素。 三、此二群組在計畫行為理論中的「知覺行為控制」變項有顯著差異: 「知覺行為控制」變項旨在衡量人們對創業相關資源的重要性認知,例如所 辨認的創業機會可實行、能掌握資金與資訊...等。研究結果顯示,「已創業 者」對此變項的重要性認知相當高,而「未創業者」則認為較不重要,此變 項也可說明為何會有「已創業者」與「未創業者」之分別。 此外,本研究更將「未創業者」依據其「創業意願程度」高低,將之分類為「未 曾想過創業」的無創業意願者、 「曾經有想過創業」的無創業意願者、 「有一點點 創業念頭」的有創業意願者、「非常想創業」的有創業意願者四群組,旨在更透 徹瞭解各種不同程度的創業意願類型與「已創業者」間的重要性認知差異,希冀 能透過此種比較研究來提供創業相關團體有力資訊,並根據不同情況予以對症下 藥,以收提昇國人創業風氣、挹注台灣下一階段經濟成長之效。 關鍵字:創業行為、創業家、創業動機、創業認知.

(3) Abstract Numerous papers relating “the motives of entrepreneurs” have been published, yet literally few discussed “why do others don’t”. Based on the phenomenon, this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whether significant cognitive differences about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exist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others and to find key factors causing these behaviors in order to test the hypotheses derived from the concept that “everyone could be an entrepreneur”. This research applies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as the foundation and categorizes study objects into two groups by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 “entrepreneurs”, and “non-entrepreneurs”. Results of the thesis are: I.. The two groups posses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ttitude” category of TPB: The “attitude” part aims at measuring the importance of certain entrepreneurial motives cognized by people involved, such as: realizing dreams, feeding back to the society, increasing wealth and so 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entrepreneurs” and “non-entrepreneurs” addres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on the category, i.e. this might not be a key distinguishing factor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II. The two groups posses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ubjective norms”: The “subjective norms” part aims at measuring how one’s decisions are influenced by others, such as whether parents’, spouse’s and others’ support matter when one considering starting a busines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ntrepreneurs” paid significantly less importance on the category than “non-entrepreneurs”, which indicating that this might be a critical factor affecting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appearance. III. The two groups posses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behavior control”: The “perception behavior control” part aims at measuring one’s concept of the importance of resources when considering starting a business, such as practicability, possession of capital and information, etc.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ntrepreneurs” paid significantly more attention on the category than “non-entrepreneurs”, thus this might also be a critical factor affecting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appearance..

(4) In addition, this study categorizes the “non-entrepreneurs” into four categories by their willingness of starting a business, they are: “never thought of / not-willing”, “thought of / not-willing”, “might-be / willing” and “desperately want to / willing”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on-entrepreneurs” who possess different levels of willingness and the “entrepreneurs”.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thesis could be served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domestic entrepreneur-related groups and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for the sake of boosting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citizens and the economy as a whole. Keyword:Entrepreneur behavior, entrepreneur, entrepreneur intention,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5) 致謝辭 「一個人的成功或一件事的完成必須仰賴他人的比例究竟有多高?」日本經營 之神松下信之助認為有 90%。 在沒有完成這篇論文以前,我總認為這只是他個人謙虛的一種誇大之詞,一直 到今天,將近 90 頁的碩士論文完成時,我才能深刻體會這句話的意義。 如果沒有恩師劉常勇教授的啟發與指點迷津,就沒有找到研究方向的可能。 如果沒有恩師李清潭教授的接納與海涵,就沒有我畢業的可能。 如果沒有家人的協助與支持,這篇論文最重要的部分就不可能完成。 如果沒有 MBA97 的幫忙與打氣,就沒有能夠完成論文的信心。 如果沒有好朋友的關心與體諒,就沒有繼續完成論文的動力。 如果沒有以上,我實在無法想像有什麼是我能做的?這些力量對於完成論文這 件事來說,所佔的比例幾乎是 99%,我所做的充其量就只是把文字打出來罷 了...。 我實在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我的感謝,尤其是養育我的父母親以及那些教導過 我的老師們,只求將來有一天能有報答的機會。 最後,我要把這本論文敬獻給不久前往生的外婆,來不及盡孝是我們這群調皮 搗蛋的孫子們最大的遺憾,願以此論文,告慰外婆的在天之靈。. 張恩齊. 2009/01.

(6) 目錄 圖目錄.........................................................III 表目錄.........................................................IV.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範圍.....................................4.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論文結構...........................5.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創業行為相關文獻.............................7. 第二節. 計畫行為理論.................................19.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25. 第一節. 確立研究架構.................................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變項之操作性定義與衡量.............26. 第三節. 研究假說建立.................................32. 第四節. 問卷設計.....................................35. I.

(7) 第五節. 問卷施測與回收...............................38.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40. 第肆章. 實證結果與討論.........................43.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43. 第二節. 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56. 第三節. 相關性分析...................................58. 第四節 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60 第五節 Logistic 迴歸分析..............................6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69. 第一節. 研究結論.....................................69.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建議...............................76. 第三節. 研究限制.....................................80.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81. 參考文獻........................................82 附錄一. 本研究問卷.....................................85. II.

(8) 圖目錄 圖 1圖 2圖 2圖 2圖 2圖 3圖 3-. 1 1 2 3 4 1 2. 研究流程圖...............................................5 創業家精神...............................................8 創立新事業的觀念架構.....................................14 創業研究領域關係圖.......................................17 計畫行為理論架構.........................................19 本研究架構—計畫行為理論.................................25 本研究架構—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34. III.

(9) 表目錄 表 1表 2表 2表 3表 3表 3表 4表 4表 4表 4表 4表 4表 4表 5表 5表 5表 5表 5-. 1 1 2 1 2 3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4 創業過程四階段............................................16 計畫行為理論(TPB)之應用研究...............................23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區分方式..................................28 本研究之變數及衡量方式....................................36 本研究問卷回收情形........................................39 樣本基本資料統計表........................................43 本研究問卷題項信效度分析表................................57 本研究相關性分析表........................................59 本研究之 T 檢定分析表......................................60 本研究之比較平均數分析表..................................61 本研究創業行為之 Logistic 迴歸分析表........................63 本研究創業意願之 Logistic 迴歸分析表........................65 研究假設與實證結果對照表..................................69 三變項平均分數總和表......................................73 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平均分數加總表..........................73 未曾想過創業者與已創業者平均數分佈差異表..................79 曾經想過創業者與已創業者平均數分佈差異表..................79. IV.

(10)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為什麼有些人會創業,有些人不會?」,這是本研究最初所思考的問題。. 在心理學上, 「認知 ( Cognitive )」會產生「態度 ( Attitude )」 ,態度會進而產 生「行為 ( Behavior )」 ,此意即行為之發生必有其誘發因素。. 創業是一種風險高且需要眾多條件與資源才有可能產生的行為,光是產生「想 創業」的決定就已非易事,更何況那些能將「想」轉化為實際「行動」的人,這 些人我們一般稱之為「創業家」。. 相信這些創業家不會不明白創業之難處,但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這些創業家 能產生創業的具體行為?研究創業的學者對此曾提出許多看法與研究,引發創業 家產生創業行為之原因稱為「創業動機」,而在創業動機研究中普遍為人所接受 的是 Benjamin & Philip ( 1986 ) 的分類研究,此二位學者將創業動機的影響因 素分為「推 ( push )」與「拉 ( pull )」兩個構面,可更細分為四種因素:負面 壓力 ( negative displacement )、轉換軌道 ( being between things )、正面拉力 ( positive pull )、正面推力 ( positive push ),只是此研究僅針對「創業家」進行 調查,仍無法說明為何有人會創業而有人不會。. 然而近年來有學者指出我們不應該去區分「誰是創業家」或「誰不是創業家」, 這些學者在經過多年研究以及無數的調查走訪之後,發現創業家似乎不具有共同 的特質或特徵,意即「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創業家」,只要有足夠成熟的條件與 動機,每個人都可以產生「創業」的行為。因此,本研究遂產生比較「已創業者」 與「未創業者」兩者間認知差異之研究構想,檢視是否「已創業者」所擁有的創. -1-.

(11) 業動機與「未創業者」在認知上確實有所差異,若其間確實存在顯著差異,則能 解釋何以會有「已創業者」與「未創業者」之分別;另一方面,我們將能透過各 種方式 ( 例如創業教育、政府補助與倡導…等措施 ) 來去除兩者間之差異,實 現「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創業家」之觀點。. 除此之外,對於已有創業動機但尚未產生創業行為者,本研究也想透過已創業 者之角度來分析其中是否存在關鍵因素,若此關鍵因素存在,則能提供有創業動 機但尚未產生創業行動者一個有用的參考依據,協助其發現遲遲未產生行動之問 題所在,也希冀本研究能對創業的研究領域有些許貢獻。. -2-.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欲透過「計畫行為理論 ( TPB )」之應用兼以實證分析之方法來找出影 響創業行動的關鍵驅動因素或關鍵影響變數,想明白究竟是何種原因讓創業家不 再只是空有創業意願,而是將此意願轉化為具體的行為;另一方面也想瞭解無創 業意願到產生創業意願的過程間是否也有關鍵變數存在?. 因此,本研究擬達成下列具體之目的:. 1、 透過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分析「已創業者」與「未創業者」在「態度」變項 上之顯著性差異,並據此檢視此變項是否為產生具體創業行為之關鍵因素。. 2、 透過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分析「已創業者」與「未創業者」在「主觀規範」 變項上之顯著性差異,並據此檢視此變項是否為產生具體創業行為之關鍵因 素。. 3、 透過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分析「已創業者」與「未創業者」在「知覺行為控 制」變項上之顯著性差異,並據此檢視此變項是否為產生具體創業行為之關 鍵因素。. 4、 透過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衡量出「不同創業意願程度」的「未創業者」在各 變項上之平均分數,並據此與「已創業者」比較。. -3-.

(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界定如表 1- 1 所示。. 表 1- 1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 範圍內容. 本研究範圍. 界定構面 研究類型. 文獻探討,推論研究假設並以實證研究檢定之. 探討重點. 創業行為的認知差異. 研究變項. 態度 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控制 創業意願 創業行為. 理論基礎. 計畫行為理論 ( TPB ). 實證範圍. 有具體創業行為者 無具體創業行為者. 分析對象. 已創業者 未創業者 ( 包含無創業意願者及有創業意願者 ). 時間構面. 橫斷面. 研究工具. 問卷調查、統計方法之實證研究. -4-.

(14)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論文結構 本研究流程如圖 1- 1 所示,論文結構分為五章,各章節內容如下:. Step 1 研究動機引發 與確定研究主題. Step 2 文獻回顧與分析. Step 3 確立研究架構. Step 4 問卷設計. Step 5 問卷調查. Step 6 資料統計與分析. Step 7 結論與建議. 圖 1- 1 研究流程圖. 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及研究問題的本質,並描述過去研究之趨勢及尚待加強之研究方 向,從而導出本論文的研究主題。. -5-.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針對本研究所探討的問題,透過相關文獻的回顧,瞭解與主題相關之各項研究 以及研究變項的理論關聯,並導引本研究之研究方向。.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主要說明研究架構確立之觀點、研究變項的衡量與問卷設計。此外,本章亦將 針對抽樣母體、樣本選擇、問卷設計、資料蒐集、資料分析方法、量表信度及效 度檢定等分別提出說明。.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討論. 依據所蒐集之資料,以 SPSS 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探討所做出的研究假 設能否得到驗證,各個變數之間能否達成統計上之顯著水準。.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依據第四章之實證研究發現,歸納整合,並探討本研究的結果在學術理論與管 理實務上之意涵,並提出一些可供實務界參考之建議與後續研究之建議。. -6-.

(1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業行為相關文獻 一、創業精神相關研究 (一) 創業精神之定義及其分類 學者 Shame (1974) 及 Siropolis (1989) 認為「創業」是創業者依據自己的想 法配合努力的工作來開創一個新的企業,這種行為包括了新公司的創立、較大組 織中新單位的成立、新產品或新服務的提供...等,舉凡能夠實現創業家理想的各 種方法都可算是創業精神的具體展現。. 而對於「創業精神 (entrepreneurship)」一詞,許多學者則對此有不同的解釋。 目前的學術研究中,對「創業精神」的定義主要可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應著重於 「創業精神」之本質、特質上,而另一派則認為重心應放在「創業精神」的結果, 雖然目前尚未有明確的定論,但多數學者主張第一派的說法,意即應注重於「創 業精神」本身的本質與特質 ( Sharma & Chrisman;1999 )。. Sharma & Chrisman (1999) 兩位學者歸納了 Gartner (1988)、Schumpeter (1934)、Stopford & Baden-Fuller (1994) 與 Zahra (1993,1995,1996) 之說法, 將其定義為「創業精神包含現有組織內外之新組織創立、更新及創新之活動」。. 由圖 2- 1 可知, Sharma & Chrisman (1999) 將創業精神一分為二,分別是 獨立的創業精神 ( independent entrepreneurship ) 以及組織的創業精神 (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所謂獨立的創業精神,乃指個人或群體在獨立 於任何現存公司的狀況下,創造了一個新組織;而組織的創業精神則指個人或群 體在與現存公司有關聯的狀況下,創造了一個新組織、更新或創新。. -7-.

(17) 創業精神. 獨立的創業精神. 組織的創業精神. 組織的創業. 組織內部的創業. 策略性更新. 組織外部的創業. 圖 2- 1 創業家精神. 資料來源:Sharma, P. & J.J Chrisman, 1999 “Toward a Reconciliation of the Definitional Issues in the Field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 p.11-27. 而在組織的創業精神之下,又包含策略性更新 ( strategic renewal ) 與組織的 創業 ( corporate venturing )。事實上,在現存的組織內,創業精神包括了三種 可能相關的現象: 1、 在現存組織內新經濟的產生。 2、 重新塑造或轉換原來組織之形式。 3、 創新。 所謂策略性更新指的是對公司之策略或結構方面所做的重大改變,而組織的創 業指的是組織內的創新,組織內的創新又再分為組織外及組織內的創業 ( external & internal corporate venturing )。組織外的創業指的是公司的創業活. -8-.

(18) 動是半獨立或獨立於現存公司所能掌控之外的情況,他們與母公司可能分離的程 度可能不同,但他們的共同特色是不在母公司的完全掌握之下。而組織內的創業 活動則是在現存公司的控制之下所進行的。. 國內學者陳明璋 (1989) 教授指出,創業精神是一種求新求變、求發展的心 態,創業本身是無中生有之歷程,但是在有了之後,並不代表一切都已完美,應 尋找新的機會。所以,有許多學者傾向於使用創業家 (entrepreneur) 一詞來探 討創業的議題。. 鑑於以上對創業精神之分類,本研究之探討範圍應屬於「獨立創業精神」的部 分,而擁有此種獨立創業精神之個人,一般可稱做「創業家」,因而下段將針對 「創業家」一詞進行更深入的文獻探討。. 二、創業家相關研究 (一) 創業家辭源及其定義 依據全美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America》,最早論述創業家這個觀念的是 理察‧坎提隆 ( Richard Cantillon , 1680~1734 年 ),係指 15 世紀的中歐將官 組成軍隊,藉著遠征探險而圖利,這些人的基本特質就是承擔風險。Schumpeter 在其《經濟發展論》一書中指出,創業家就是經濟發展的帶頭人,或者能夠實現 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的創新者。認為市場經濟的原動力就是企業家的創新 (innovation),他稱之為創造性的破壞 ( creative destruction )。而他對創業家 ( entrepreneur ) 所下的定義為: 「創業家乃是透過引進新產品和服務,創造新的 企業組織型態,或是開發新原料等方式,而將現有的經濟秩序摧毀的人」,意即 創業家就是實際執行創業活動的個人。. 然而國內外研究學者對於創業家的定義因其環境、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其 個別對創業家的定義有:Drucker ( 1984 ) 指出,在美國創業家常被定義為開創. -9-.

(19) 自己嶄新小型企業的人,Carsrud ( 1986 ) 則指創業家為願意且能夠承擔個人風 險與責任者並能結合生產方式及信譽,以達到獲得利潤或達成其他如權力、聲望 之類的特殊目的之個人。Brockhaus ( 1980 )、Druck ( 1985 )、Yee ( 1991 ) 則 認為,創業家是一位有願景、能利用機會、有強烈企圖心的人,願意擔負起一項 事業,給予組織籌措所需之資金,並承受全部或大部分風險的人。Nelson ( 1989 ) 則認為願意承擔風險是能否成為成功創業家的關鍵,其他條件還包括了運氣、時 機、資金以及毅力。. (二) 創業家的任務與條件 在國內的部分,學者王作榮 ( 1978 ) 表示創業家必須完成下列四種任務: 1、不斷尋找投資創業的機會,開闢新市場,獲取原料來源,研究新的產品及發 展新技術。 2、發揮組織的功能,將各種生產要素組織起來,進行適當的運用。 3、承擔風險,開闢新境界。 4、在管理及技術方面,應不斷的革新。. 而學者許士軍 ( 1990 ) 則表示創業家需具有下列四種條件: 1、創設及經營事業的創新者。 2、創設及管理一個事業並以追求利潤及成長為主要目的者。 3、從事經濟風險事業,且擔負經營風險之組織者。 4、願意並且有能力承擔個人風險及責任,組合生產及信用手段來追求利潤或是 其他權力及聲望之類目的之人。. 另一方面,學者陳輝吉 ( 1993 ) 指出創業家須具備多種能力,能力包含獨具 慧眼,能充分利用某一行業的知識、技巧或創意,能夠提供滿足顧客所需的商品 或服務,也很享受從無到有、由小而大的樂趣,同時也是出色的溝通者、營運成 本合理化的實現者,還必須習慣於「市場的慣性競爭」,且眼光夠遠大以及不斷 追求自我發展與實現。. - 10 -.

(20) 本研究依據以上之相關文獻,界定創業家為創立一家企業並加以組織、管理與 營運之人。「創業家」不同於「經理人」之處在於創業家有創立組織之行為,而 經理人僅負責組織之日常營運與管理之相關活動。. 在瞭解創業家定義及其基本條件後,本研究欲深入瞭解此種行為者的行為產生 動機,一般可稱之為「創業動機」,因而下段將針對此部分研究進行更深入的探 討。. 三、創業動機相關研究 (一) 創業的誘發因素 至於創業家為何要創業?什麼因素吸引他創業?Greenberger & Sexton ( 1988 ) 兩位學者指出,創業家之所以想要創業,主要有下列五種原因: 1、 在市場上發現了可實現的機會。 2、 本身所擁有的專長能夠發展成一項事業。 3、 有自信他們的管理方式會比其他人更有效率。 4、 已經發展了一個產品或服務,而且次產品或服務能在市場上找到利基 ( niche )。 5、 覺得其他的發展機會都有諸多限制,而創業是唯一能實現理想的路。. 而 Ghosh & Kwan ( 1996 ) 兩位學者則針對新加坡以及澳洲之創業家進行研 究,發現他們之所以創業的主要原因包括:創業很能滿足個人想要向上成長的需 求,本身不喜歡為他人工作,創業者本身的家庭傳統延續,創業能擁有使用自己 的知識及經驗的機會,本身想擁有更多的自由,比較喜歡接受挑戰,受到家庭、 師長或朋友的影響...等之原因,使這些創業家有意願產生具體的創業行為。. 除了以上幾種原因外,學者 Dubini ( 1989 ) 則列出了 28 項創業家考慮創業的 可能原因,如下頁所示:. - 11 -.

(21) 1、希望對公司的成功有直接的貢獻。 2、希望能不斷學習,充實自我。 3、希望可以接受挑戰。 4、為了要實現自己的構想。 5、從小就具有創業的意圖。 6、追求個人成就。 7、為了能夠跟喜歡的人一起工作。 8、為了能改善家庭經濟。 9、為了能促進團體福祉。 10、希望可以得到朋友尊敬。 11、覺得創業可以增加在團體中的影響力。 12、覺得創業可以提高社會地位。 13、認為創業可以擁有更多樂趣。 14、需要更多金錢。 15、自己創業較有保障,無需顧慮被解雇的問題。 16、可以擁有較高的報酬。 17、可以避免遇上不合理的老闆。 18、希望逃離不安全的情境。 19、可以在自己喜歡的地方工作。 20、工作較具有彈性。 21、可以和自己所選擇的人一起工作。 22、可以控制自己的時間。 23、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24、能夠維持家族的傳統。 25、為了追隨自己所崇拜的創業楷模。 26、為了出生地的福祉。 27、認為創業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28、創業是自己唯一能做的事。. - 12 -.

(22) 根據以上的 28 個創業動機,Dubini ( 1989 ) 又將此針對 163 位創業家進行問 卷調查,運用因素分析法,將此 28 項因素歸類為下列七項動機因素: 1、成就 ( Achievement ) 2、福利 ( Welfare ) 3、地位 ( Status ) 4、金錢 ( Money ) 5、逃避 ( Escape ) 6、自由 ( Freedom ) 7、效法前人 ( Role Models ). 然而,創業家之所以成為創業家,除了其本身所擁有的創業動機之外,尚須產 生一系列具體的創業行為,只光有創業動機卻沒有具體行動不能稱之為創業家, 所以一個創業家至少需包含創業動機以及創業行為兩部分。另一方面,既然有創 業行為的產生,也就必然有其產生行為的過程,因而要想全面瞭解一個創業家, 必須從其動機、過程以及行為三方面著手才算完整。下段將針對創業家的創業行 為與創業過程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 13 -.

(23) 四、創業行為與創業過程 (一) 創業行為基本概念 關於創業行為之觀念架構分析,學者 Gartner ( 1985 ) 針對創立新事業的各種 狀況,提出創立新事業的觀念架構圖,如圖 2- 2 所示,其內容主要包含了四個 構面: 1、 個人 ( individual ):指創立新事業者。 2、 環境 ( environment ):泛指影響新組織的各種外在力量。 3、 組織 ( organization ):指創立何種類型的新組織。 4、 創設過程 ( new venture process ):指個人所採取創立新事業的行動過程。 以上四個構面彼此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係。. 個人. 環境. 組織. 創業過程. 圖 2- 2 創立新事業的觀念架構. 資料來源:Gartner , W. B. 1985 ”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 - 14 -.

(24) (二) 創業行為階段相關研究 而在創業時,都必須對創業行為之作法加以規劃。學者 Grieco ( 1975) 建議 在創立一新事業時應考慮下列各項因素: 1、 決定所需之資金。 2、 調查市場。 3、 公司的區位選擇。 4、 尋找員工。 5、 獲得法律上之協助。 6、 取得實體設備。 7、 作一獲利計畫。 8、 決定會計程序。 9、 決定資訊之需求。 10、決定所受風險與被保險保護的程度。. 由上列因素觀之,創業行為乃是創業者在創業時成立企業的一連串行動。而學 者 Holt ( 1992 ) 則認為創業過程會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創業前階段 ( Pre start-up Stage )、創業階段 ( Start-up stage )、早期成長階段 ( Early Growth Stage )及晚期成長階段 ( Later Growth Stage ),如下頁表 2- 1 所示:. - 15 -.

(25) 表 2- 1 創業過程四階段 創業前階段. 在此期間創業者作好創業的規劃及初 步的工作,包括獲取資源及組織企業。. 創業階段. 創業的初期創業者需做好事業在市場 的定位並作適當的調整以確保能存活。. 早期成長階段. 在此快速成長的期間事業可能會遇到 市場、財務或資源使用上的重大變化。. 晚期成長階段. 當演化到了一個大企業時,將會在已開 發的產業遇到競爭對手,這時專業的管 理將比創業者的氣魄更重要。. 資料來源:Holt , D. H. Entrepreneurship 1992 “ New Venture Creation , New Jersey:Prentice-Hall “ , 1992. 除了 Holt (1992)的創業過程四階段外,國內學者劉常勇 ( 2005 ) 教授更具體 提出創業行動的五個流程步驟: 1. 構想啟動階段:創業家經由市場機會發掘與可行性評估後,毅然決定展 開創業行動。在這一階段創業家將會初步展開新產品開發活動,並且設 計商業模式與撰寫營運計畫書。 2. 資源發展階段:創業家展開資源籌措活動,包括延攬人才,組成創業團 隊;籌措創業初期所需要的資金;設法與市場關係人發展合作關係等。 3. 組織建構階段:正式成立新公司,並發展企業運作所需要的組織制度與 管理流程。創業初期的組織雖然較為鬆散,但應隨著企業成長而逐漸正 式化。 4. 具體執行階段:具體展開各項行動,完成新產品開發,進行市場營銷, 並設法實現營運計畫目標。 5. 篳路藍縷階段:創業過程必然是充滿了大量的不確定風險,創業家與他 的團隊必須要承擔風險,經歷挫折,突破困難,最後才可能使新事業穩 固的立足於市場。. - 16 -.

(26) 此外,劉常勇教授更針對創業研究之領域描繪了一個整體性的架構,如下 圖 2- 3 所示,倘若由此整體性架構來檢視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應屬創業形成中 之「創業傾向」部分。. 圖 2- 3 創業研究領域關係圖. 資料來源: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 劉常勇教授 ( 2005 ). - 17 -.

(27) 五、本節小結 本節首先針對「創業精神」之定義與類型做了概略性的介紹,隨後探討「創業 家」一辭之緣由以及國內外學者對創業家之定義。在「創業動機」的部分,本研 究也提供了許多學者對創業動機的看法。最後在「創業行為與創業過程」的部分, 本研究提供了一些國內外學者對於創業過程的理論架構,有助於對創業過程的整 體認識。. 至於創業行為本身究竟存在多少變數?有何種理論或分析模式可概括探討? 下節將詳述「計畫行為理論」。此理論為研究個體行為之重要理論,計畫行為理 論指出行為意向直接影響行為,且「個體對行為的態度」 、 「個體對行為的主觀規 範」與「個體對行為執行的知覺認知」會影響個體的行為意向。由於創業行為屬 於個體行為,因而此理論可以作為研究創業行為的參考架構,所以也必須對此理 論有所認識才能進行更進一步的實證分析。. - 18 -.

(28) 第二節 計畫行為理論 一、模式架構 計畫行為理論 (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是由多屬性態度理論 ( 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 ) 及理性行為理論 (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 ) 所發展出來的,由於理性行為理論假設行為之發生,皆能夠由個 人的意志控制;但在於實際之情況下,個人對於行為的意志控制往往受到諸多因 素之限制,而大大的降低理性行為理論對於個人行為的解釋力。因此,Ajzen ( 1985 ) 便將理性行為理論加以延伸,因而提出了計畫行為理論,期望能夠對個 人行為之預測及解釋更具有適當性。計畫行為理論的模式架構如下圖:. 態度 (AT). 主觀規範 (SN). 行為意向 (BI). 知覺行為控制 (PBC). 圖 2- 4 計畫行為理論( TPB )架構. 而其函數式則可表示為:. BI = b1 × AT + b2 × SN + b3 × PBC ( b1、b2、b3為實證所得標準化複迴歸係數 ). - 19 -. 行為 (B).

(29) 二、模式內涵 1、行為意向 ( Behavior Intention;BI ) 所謂行為意向,是指個人對採取某項特定行為之主觀機率判定,它反映了個人 對某一項特定行為之採行意願。此理論認為,個人是否採取某特定行為最直接之 決定因素為行為意向,並且認為所有可能影響行為之因素都是經行為意向來間接 影響行為的表現。許多的研究文獻指出,在給定的狀況下,行為意向是預測個人 行為的最好方法,且行為意向及行為之間存在有高度的相關聯性。. 行為意向受到三項相關因素之影響,一為源自於個人本身,對於採行某項特定 行為所抱持之「態度」( 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AT ) 二為源自於外在, 影響個人採取某項特定行為之「主觀規範」( Subject Norm;SN ),另外,還有 一項「知覺行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PBC )。. 2、態度 ( 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AT ) 個人對於某一項特定行為之「態度」是指個人對該項行為所抱持的正面或負面 的感覺,更明確的說,就是個人對此特定行為之評價經過概念化後所形成的態 度,所以態度之組成成份經常被視為個人對此行為結果的顯著信念 ( Salient Beliefs ) 之函數。且此一態度所指的並非人們對一般事物的廣泛態度,而是對於 所關切行為的「特定態度」( 葉旭榮;1994 )。特定行為之態度比一般的態度更 能準確來預測人們之行為,而且衡量態度的問題越明確,則越能以受測者的態度 來預測其實際行為。. 態度的衡量可經由「行為信念」( Behavioral Beliefs;B ):指個人對採行某項 特定行為所可能導致某些結果之信念,及這些「結果的評價」( Outcome Evaluation;E ) 的乘積和構成。換句話說, 「態度」是「行為信念」及「結果評. - 20 -.

(30) 價」的函數,其函數式如下: t. AT = Σ. i=1. Bi × Ei. B i = 對採行某行為後,所導致第i項結果的信念。 E i = 個人對第i項結果的評價。 t = 行為信念的數目。. 3、主觀規範 ( Subject Norm;SN ) 理性行為理論中,另一項影響行為意向的因素是, 「主觀規範」 ,乃指個人對於 是否採取某項特定行為所感受到之社會壓力;即在預測他人之行為時,那些對個 人之行為決策具有影響力的個人或團體 ( Salient Individual or Groups ) 對於個 人是否採取某項特定行為所發揮之影響作用。. 主觀規範的衡量是由「規範信念」( Normative Belief;NB ) 和「依從動機」 ( Motivation to Comply;MC ) 的乘積和構成。所謂「規範信念」( Normative Belief;NB ) 指的是個人知覺到重要的他人或團體認為是否應該採取某項特定行 為之壓力;「依從動機」則是指個人在是否採取某項特定行為時,對於這些重要 之個人或團體對其所抱有期望之順從意願。其函數式表示如下: m. SN. = Σ. NBj × MCj. j=1. NB j = 個人覺得第j個參考對象認為他是否應該採取某項特定行為的信念。 MC j = 個人依從第j個參考對象的動機。 m = 參考對象的數目。. - 21 -.

(31) 計畫行為理論與理性行為理論不同之處在於,行為意向的預測上,計畫行為理 論除了「態度」 、 「主觀規範」之外,增加了「知覺行為控制」此第三個變項。所 謂知覺行為控制 (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PBC ),即是個人知覺到採取 某一行為容易或困難的程度。. 4、知覺行為控制 (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PBC ) 知覺行為控制反映個人過去之經驗和預期的阻礙,當個人認為自己所擁有之資 源與機會越多、所預期的阻礙越少,對行為的知覺控制就越強。知覺行為控制對 行為的影響包括下列兩種方式:. (1) 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向具有動機之意涵 ( Motivational Implications ): 如果個人認為自己缺乏資源及機會去完成某一件事情,則他就不可能形成強 烈之行為意向,即使自己對該行為抱持正向之態度,或認為重要之參考對象 對此行為之發生也持贊成的意見亦然。此狀況下,知覺行為控制對於行為的 影響是透過「行為意向」來做媒介的。. (2) 知覺行為控制也能直接影響行為: 這種情形在兩個前提之下才成立,一是所要預測之行為完全不在意志的控制 之下;二是知覺行為控制反映出某種程度之實際控制 ( Actual Control ),此 時知覺行為控制並不需要透過行為意向,就能對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 ( Ajzen & Madden;1986 ),其關係以圖 2- 4 中的虛線表示。. 知覺行為控制的衡量,由「控制信念」( Control Beliefs;CB ) 以及「便利性 知覺」( Perceived Facilitation;PF ) 的乘積和所構成。所謂「控制信念」 ,是指 個人對自己所擁有採取某項行為的資源、機會或阻礙多寡之認知;另外,「便利 性知覺」是指這些資源、機會或阻礙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其函數式如下:. - 22 -.

(32) n. PBC = Σ. CBk × PFk. k=1. CB k = 個人覺得其擁有第k個因素多寡的信念。 PF k = 個人覺得第k個因素對其採取行為的重要性。 n = 參考對象的數目。. Ajzen 之計畫行為理論廣泛的為很多研究者應用於探討個人採取某一特定行為 之主要理論架構;在國內外研究中,諸多例子顯示,計畫行為理論成功的應用於 各種健康行為之研究,如表 2- 2 中的藥物成癮行為、臨床醫藥與篩檢之行為、 飲食行為、運動行為、愛滋病預防,以及許多社會與學習行為上。由多篇研究結 果顯示,計畫行為理論在個人行為之預測上,其解釋力確實高於缺少「知覺行為 控制」此變項的理性行為理論。. 表 2- 2 計畫行為理論 (TPB) 之應用研究 應用層面 醫療行為. 藥物成癮行為. 疾病預防. 臨床醫療與篩檢行為 愛滋病預防 飲食行為. 實際應用 戒除菸酒、藥物、食慾 健康檢查、癌症篩檢、乳 房自我檢查、使用保險 套、攝取纖維素、避免咖 啡因. 運動行為. 運動行為. 慢跑、爬山、騎自行車、 規律運動. 社會行為. 社會與學習行為. 投票選舉行為、捐血、志 願奉獻、學習成就、避免 各種違規行為. 資料來源:余家斌,2000,慈善機構捐款人之行為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 23 -.

(33) 三、本節小結 本節提及計畫行為理論乃自理性行為理論中發展而來,此理論說明人們的「態 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三項變數會影響人們的「行為意向」,進 而直接影響人們的「行為」產生,隨後即分述各個變項之內容與函數模式。. 而針對計畫行為理論在創業行為上之應用,蔡繡容 ( 2001 ) 在其研究中指出: 1. 創業者的態度變項顯著影響創業者的行為意向。 2. 創業者的主觀規範變項對創業者的行為意向未達統計上之顯著水準。 3. 創業者的知覺行為控制變項顯著影響創業者的行為意向。. - 24 -.

(34) 第參章.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確立研究架構. 根據前章諸多文獻之探討,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 ( TPB )」作為主要研究 架構 ( 圖 3- 1 ),比較「已創業者」與「未創業者」在此研究架構中「態度」 、 「主 觀規範」以及「知覺行為控制」三變項間之差異性。. 態度 (AT). 主觀規範 (SN). 行為意向 (BI). 行為 (B). 知覺行為控制 (PBC). 圖 3- 1 計畫行為理論 ( TPB ) 架構. 相關研究指出「已創業者」的「態度」變項對創業意圖之相關性達統計上之顯 著水準,「知覺行為控制」變項對創業意圖之相關性亦達統計上之顯著水準,但 「主觀規範」變項對創業意圖卻未達統計上之顯著水準 ( 蔡繡容,2001 )。本 研究欲探討「未創業者」與「已創業者」在此三變項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找出 「已創業者」與「未創業者」所存在之認知差異。此外, 「未創業者」可依據「創 業意願程度高低」再細分成「未曾想過創業」的無創業意願者、「曾經有想過創 業」的無創業意願者、 「有一點點創業念頭」的有創業意願者以及「非常想創業」 的有創業意願者四類,分別探討四種不同程度的「未創業者」在此三變項上是否 與「已創業者」存在顯著差異。. - 25 -.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變項之操作性定義與衡量. 一、創業行為 ( 行為 ) 本研究所稱之「創業行為」可區分為「已產生具體創業行為者 (簡稱已創業者)」 以及「未產生具體創業行為者 (簡稱未創業者)」兩大類。. (一) 已創業者 在「已創業者」之部分,本研究將依據國內學者 劉常勇 ( 2005 ) 所具體提出 的「創業行動五個階段」作為鑑定某人是否具有「創業行為」之準則,意即當某 人尚未產生「初步展開新產品開發活動」 、 「設計商業模式」 、 「撰寫營運計畫書」、 「組成創業團隊」…等之「具體創業行為」者,皆非本研究所稱之「已創業者」。 由此觀之,本研究為保險起見而將目前已有開設公司且正常營運的「創業家」視 為本研究所定義之「已創業者」,此對象即為本研究之主要參照對象。. (二) 未創業者 本研究所定義之「未創業者」乃指目前尚未產生「具體創業行為」者。意即未 達「創業行動五個階段」中之「構想啟動階段」者皆視之為「未創業者」,此階 段之具體創業行動為「初步展開新產品開發活動」 、 「設計商業模式」以及「撰寫 營運計畫書」。. - 26 -.

(36) 二、創業意願 ( 行為意向 ) (一) 無創業意願者 本研究所定義之「無創業意願者」乃指目前暫時不考慮產生任何具體創業行為 者。此部分為研究便利起見,尚可依其創業意願高低分為以下兩類:. 1. 「未曾想過創業」的無創業意願者: 此指填答問卷者目前沒有任何創業意願,而且也從來沒有想過創業,創業意願 非常低者皆屬此類。. 2. 「曾經有想過創業」的無創業意願者: 此指填答問卷者雖然曾經有思考過創業行動,但卻未曾有創業行為的產生且目 前也不會想創業謂之,此類型的創業意願高於「未曾想過創業」的無創業意願者, 創業意願較低者皆屬此類。. (二) 有創業意願者 本研究所定義之「有創業意願者」乃指雖具有創業意願,但目前仍尚未產生任 何「具體創業行為」者。此部分為研究便利起見,也可依其程度分為以下兩類:. 1. 「有一點點創業念頭」的有創業意願者: 此指填答問卷者雖然想創業但目前意願並不高,而且也還沒有產生出任何具體 的創業行為。此類型填答者之創業意願高於「無創業意願者」,創業意願較高者 皆屬此類。. 2. 「非常想創業」的有創業意願者: 此指填答問卷者目前非常想創業,有非常高的創業意願,但也仍舊尚未產生出. - 27 -.

(37) 任何具體的創業行為。此類型填答者之創業意願高於「有一點點創業念頭」的有 創業意願者,創業意願非常高者皆屬此類。. (三) 已創業者 此部分所定義之「已創業者」等同於「創業行為」所定義之「已創業者」,此 類型填答者所擁有之創業意願為了與前面四者做區別,因而將其創業意願列為最 高級,意即此類型填答者有最高程度的創業意願。. 綜合以上,本研究將研究對象區分如下表:. 表 3- 1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區分方式 未創業者. 以創業行為區分 研 究. 已創業者 以創業意願區分. 無創業意願. 對 象. 未曾想過創業 曾經想過創業. 有創業意願. 有一點點創業意願 非常想創業 已創業者. - 28 -.

(38) 三、研究變項 本研究依據 TPB 理論中之「態度」變項、 「主觀規範」變項以及「知覺行為控 制」變項作為主要研究變項。此三大變項都各自有其子題項,本研究對各子題項 皆以「重要性程度」予以衡量之,重要性程度越高表示填答者的創業意願受到此 題項之影響越大。. (一) 態度變項之題項 態度變項之細部題項如下所示: 1. 可實現夢想: 指填答者認為創業能實現夢想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程度。 2. 可回饋社會: 指填答者認為創業能回饋社會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程度。 3. 可增加財富收入: 指填答者認為創業能增加財富收入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程度。 4. 可提升成就感: 指填答者認為創業能提升成就感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程度。 5. 可提升社會地位: 指填答者認為創業能提升社會地位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程度。 6. 可選擇工作伙伴與地點: 指填答者認為創業能自行選擇工作伙伴與地點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 要性程度。 7. 可避免被解雇危機: 指填答者認為創業則無須擔心被他人解雇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 程度。 8. 可選擇工作時間: 指填答者認為創業能自行選擇工作時間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程 度。. - 29 -.

(39) 9. 可增加生活樂趣: 指填答者認為創業能增加生活樂趣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程度。 10. 可提高工作滿意度: 指填答者認為創業能提高工作滿意度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程度。 11. 可不用投履歷找工作: 指填答者認為創業則無須投履歷表找工作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 程度。. (二) 主觀規範變項之題項 主觀規範變項之細部題項如下所示: 1. 受到父母親的支持鼓勵: 指填答者認為受到父母親支持鼓勵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程度。 2. 受到配偶或交往對象的支持鼓勵: 指填答者認為受到配偶或交往對象的支持鼓勵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 要性程度。 3. 受到尊敬師長的支持鼓勵: 指填答者認為受到尊敬師長的支持鼓勵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程 度。 4. 受到好朋友或同儕的支持鼓勵: 指填答者認為受到好朋友或同儕的支持鼓勵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 性程度。 5. 受到信任或崇拜對象的支持鼓勵: 指填答者認為受到信任或崇拜對象的支持鼓勵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 要性程度。 6. 自己過去的創業經驗: 指填答者認為自己過去的創業經驗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程度。 7. 周遭親友成功的創業經歷:. - 30 -.

(40) 指填答者認為周遭親友成功的創業經歷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程 度。. (三) 知覺行為控制變項之題項 知覺行為控制變項之細部題項如下所示: 1. 所辨認的創業機會可實行: 指填答者認為所辨認的創業機會可實行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程 度。 2. 能掌握創業所需之資金: 指填答者認為能掌握創業所需之資金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程度。 3. 能掌握有助於創業的相關資訊: 指填答者認為能掌握有助於創業的相關資訊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 性程度。 4. 有足夠的自信能創業成功: 指填答者認為有足夠的自信能創業成功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程 度。 5. 有信心創業伙伴能成功: 指填答者認為有信心創業伙伴能成功對於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重要性程度。. - 31 -.

(41) 第三節. 研究假說建立. 本研究根據「計畫行為理論 (TPB)」之應用與前述變項與對象之定義,欲實 證之研究假設如下:. 一、研究假設: (一) 以「創業行為」區分之研究假設 假設一 (H1):「未創業者」之「態度」變項在創業行為顯著性分析上與「已創 業者」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 (H2): 「未創業者」之「主觀規範」變項在創業行為顯著性分析上與「已 創業者」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 (H3):「未創業者」之「知覺行為控制」變項在創業行為顯著性分析上 與「已創業者」有顯著差異。. (二) 以「創業意願」區分之研究假設 1. 未曾想過創業的無創業意願者. 假設四 (H4):「未曾想過創業」的無創業意願者之「態度」變項在創業意願顯 著性分析上與「已創業者」有顯著差異。. 假設五 (H5):「未曾想過創業」的無創業意願者之「主觀規範」變項在創業意 願顯著性分析上與「已創業者」有顯著差異。. 假設六 (H6):「未曾想過創業」的無創業意願者之「知覺行為控制」變項在創 業意願顯著性分析上與「已創業者」有顯著差異。. - 32 -.

(42) 2. 曾經想過創業的無創業意願者. 假設七 (H7):「曾經想過創業」的無創業意願者之「態度」變項在創業意願顯 著性分析上與「已創業者」有顯著差異。. 假設八 (H8):「曾經想過創業」的無創業意願者之「主觀規範」變項在創業意 願顯著性分析上與「已創業者」有顯著差異。. 假設九 (H9):「曾經想過創業」的無創業意願者之「知覺行為控制」變項在創 業意願顯著性分析上與「已創業者」有顯著差異。. 3. 只有一點點創業念頭的有創業意願者. 假設十 (H10):「只有一點點創業念頭」的有創業意願者之「態度」變項在創 業意願顯著性分析上與「已創業者」有顯著差異。. 假設十一 (H11):「只有一點點創業念頭」的有創業意願者之「主觀規範」變 項在創業意願顯著性分析上與「已創業者」有顯著差異。. 假設十二 (H12):「只有一點點創業念頭」的有創業意願者之「知覺行為控制」 變項在創業意願顯著性分析上與「已創業者」有顯著差異。. 4. 非常想創業的有創業意願者. 假設十三 (H13):「非常想創業」的有創業意願者之「態度」變項在創業意願 顯著性分析上與「已創業者」有顯著差異。. 假設十四 (H14):「非常想創業」的有創業意願者之「主觀規範」變項在創業 意願顯著性分析上與「已創業者」有顯著差異。. 假設十五 (H15):「非常想創業」的有創業意願者之「知覺行為控制」變項在 創業意願顯著性分析上與「已創業者」有顯著差異。. - 33 -.

(43) 綜合第一節至第三節,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如下所示:. 態度 (AT). (1) (2). 主觀規範(SN). 行為意向 (BI). (3) 知覺行為控制 (PBC). 圖 3- 2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 TPB 理論之應用. 圖 3- 2 中: (1):H1、H4、H7、H10、H13 (2):H2、H5、H8、H11、H14 (3):H3、H6、H9、H12、H15. - 34 -. 行為 (B).

(44) 第四節. 問卷設計. 本研究問卷之設計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並延續蔡繡容(2001)所設計之問卷 題項,其探討構面包括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創業意願、創業行為以 及填答者基本資料等部分。本節將針對各研究構面的組成因素與衡量變項加以探 討,並說明衡量的方式,如表 3- 2 及附錄一所示。. 本研究問卷共分成 6 個部分;分別為:. 1. 態度變項: 以七種不同程度的重要性認知予以區別,共有 11 個題項,以七點量表予以衡 量,屬於連續變數,1 代表完全不重要、7 代表非常重要。. 2. 主觀規範變項: 以七種不同程度的重要性認知予以區別,共有 7 個題項,以七點量表衡量,屬 於連續變數,1 代表完全不重要、7 代表非常重要。. 3. 知覺控制行為變項: 以七種不同程度的重要性認知予以區別,共有 5 個題項,以七點量表衡量,屬 於連續變數,1 代表完全不重要、7 代表非常重要。. 4. 創業意願: 以五種不同類型的創業意願予以區別,僅 1 個題項,屬於類別變數,1 代表未 曾想過創業的無創業意願者、2 代表曾經想過創業的無創業意願者、3 代表只有 一點點創業意願的有創業意願者、4 代表非常想創業的有創業意願者、5 代表已 產生具體創業行為的創業家。. 5. 創業行為: 以兩種不同的創業行為予以區分,僅 1 個題項,屬於類別變數,1 代表未創業 者、2 代表已創業者。. - 35 -.

(45) 6. 填答者基本資料: 此部分以創業行為作區分,皆包含性別、婚姻、年齡、居住地區、學歷、學習 領域、家中排行、家族成員創業與否等之問項,針對「未創業者」另有目前工作 狀態之問項,共 9 題;而針對「已創業者」則另有家中排行、幼年家境、創業當 時學歷、創業時年齡、創業前工作年數、有無擔任主管及擔任年數、與先前工作 經驗是否相關等之題項,共 15 題,請填答者依據實際情形勾選之。. 表 3- 2 本研究之變數及衡量方式 構面. 衡量變數. 量表. 態. 1. 可實現夢想. ( 屬於連續變數 ). 度. 2. 可回饋社會. 1 = 完全不重要. 變. 3. 可增加財富收入. 2 = 很不重要. 項. 4. 可提升成就感. 3 = 有點不重要. 5. 可提升社會地位. 4 = 普通重要. 6. 可選擇工作伙伴與地點. 5 = 有點重要. 7. 可避免被解雇危機. 6 = 很重要. 8. 可選擇工作時間. 7 = 非常重要. 9. 可增加生活樂趣 10. 可提高工作滿意度 11. 可不用投履歷找工作 主. 1. 受到父母親的支持鼓勵. ( 屬於連續變數 ). 觀. 2. 受到配偶或交往對象的支持鼓勵. 1 = 完全不重要. 規. 3. 受到尊敬師長的支持鼓勵. 2 = 很不重要. 範. 4. 受到好朋友或同儕的支持鼓勵. 3 = 有點不重要. 變. 5. 受到信任或崇拜對象的支持鼓勵. 4 = 普通重要. 項. 6. 自己過去的創業經驗. 5 = 有點重要. 7. 周遭親友成功的創業經歷. 6 = 很重要 7 = 非常重要. - 36 -.

(46) 知. 1. 所辨認的創業機會可實行. ( 屬於連續變數 ). 覺. 2. 能掌握創業所需之資金. 1 = 完全不重要. 行. 3. 能掌握有助於創業的相關資訊. 2 = 很不重要. 為. 4. 有足夠的自信能創業成功. 3 = 有點不重要. 控. 5. 有信心創業伙伴能成功. 4 = 普通重要. 制. 5 = 有點重要. 變. 6 = 很重要. 項. 7 = 非常重要. 創. 1. 請問您目前有創業的意願嗎?. ( 屬於類別變數 ). 業. 1 = 沒有,也未曾想過. 意. 2 = 沒有,但曾經有想過. 願. 3 = 有,但只有一點點 4 = 有,而且非常想 5 = 已有在創業. 創. 1. 請問您現在有具體的創業行為. ( 屬於類別變數 ). 業. 嗎?( 如擬定創業計畫書、擬定營運. 1 = 沒有. 行. 模式、籌措創業資源以及建立創業團. 2= 有. 為. 隊之具體行為 ). 填. 皆包含性別、婚姻、年齡、居住地區、 依據實際情形勾選. 答. 學歷、學習領域、家中排行、家族成. 者. 員創業與否,另外針對「未創業者」. 基. 增加目前工作狀態之問項;而針對「已. 本. 創業者」則增加幼年家境、創業當時. 資. 學歷、創業時年齡、創業前工作年數、. 料. 有無擔任主管、擔任主管年數、與先 前工作經驗是否相關等基本資料。. - 37 -.

(47) 第五節. 問卷施測與回收. 本研究之問卷施測對象可分成「已創業者」與「未創業者」兩部分。. 在「已創業者」部分,其研究母體本應為台灣地區中小型企業之創業家,但為 將焦點置放於創業行為本身,目的在研究不同對象之認知與行為間關係,以及能 力與時間限制之故,因而本研究將寄發對象聚焦於中華民國國際獅子會成員以及 中部地區兩家會計事務所所服務之中小型企業為主,輔以研究者本身所親自走訪 之有具體創業行為者。. 「已創業者」問卷回收的結果,在中華民國國際獅子會的部分,寄發與回收期 間為民國 97 年 4 月 15 日至民國 97 年 5 月 2 日,共寄發 150 份問卷,回收 92 份,其中有效問卷為 80 份;在會計事務所及研究者所認識之創業家部分,寄發 與回收期間為民國 97 年 4 月 16 日至民國 97 年 5 月 11 日,共寄發 95 份問卷, 回收 57 份,其中有效問卷為 52 份;總計「已創業者」之有效問卷為 132 份。. 在「未創業者」部分,本研究之研究母體本應為尚未產生具體創業行為之一般 大眾,但礙於諸多限制以及研究目的乃以創業行為與意願為主軸之故,因而此部 分研究問卷之發放一部分為網路問卷,另一部分則為研究者本身親戚朋友中未產 生具體之創業行為者。. 「未創業者」問卷回收的結果,網路部分乃張貼問卷至各大創業相關網站以及 以學生族群為主的 BBS 等相關網站、部落格,張貼與寄發回收期間為民國 97 年 4 月 15 日至民國 97 年 4 月 30 日,網路部分共回收 229 份問卷,其中有效問 卷 213 份,研究者自身親友部分共回收 113 份,其中有效問卷 104 份; 「未創業 者」之有效問卷總計 317 份。回收結果整合如表 3- 3 所示:. - 38 -.

(48) 表 3- 3 本研究問卷回收情形 創業行為. 已創業者. 未創業者. 總計. 樣本數. 147. 342. 489. 無效問卷. 15. 25. 40. 有效問卷. 132. 317. 449. 有效問卷比率. 89.79%. 92.69%. 91.82%. - 39 -.

(49)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有資料之整理乃利用 SPSS 12.0 for Windows 統計應用軟體作為分 析問卷之工具,所採用之統計方法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描述性統計是用以描述或摘要研究者所蒐集到的資料統計方法,分析回收問卷 樣本的次數分配結構與各變數的平均數、百分比、標準差等,以瞭解樣本特性及 受測者在各變數的一般反應狀況。本研究將以描述性統計之方法來描述「已創業 者」與「未創業者」的基本資料。. 「已創業者」的基本資料包含性別、婚姻、年齡、居住地區、學歷、學習領域、 家中排行、家族成員創業與否、幼年家境、創業當時學歷、創業時年齡、創業前 工作年數、有無擔任主管、擔任主管年數、與先前工作經驗是否相關等基本資料 以對「已創業者」屬性特徵有所瞭解。. 「未創業者」的基本資料包含性別、婚姻、年齡、居住地區、學歷、學習領域、 家中排行、家族成員創業與否、目前工作狀態等基本資料用以對「未創業者」屬 性特徵有所瞭解。. 二、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 因素分析是一種利用相關係數找出一份測驗潛在共同建構因素之複雜統計方 法,其目的在透過共同因素的抽取而歸併出較少的變數,同時又能保存原有資料 結構所提供的大部分訊息 ( 何金銘,2001 )。所謂「信度」乃指衡量沒有誤差 的程度,即此測驗重複測試多次,均為產生類似的結果,即結果越穩定,測試可 靠程度越高,則表示信度越高,結果的誤差也越小 ( 古永嘉,2003 )。. - 40 -.

(50) 信度分析的目的在檢定量表的可靠信、一致性與穩定性,並確定每一個衡量變 數信念所使用的測量項目與尺度間具有一定程度信度之分析工具,而信度係數 ( Cronbach’s α ) 是代表信度的高低,意即瞭解量表的可靠程度,因此本研究採 用 Cronbach’s α 係數作為評鑑標準。 Nunnally (1978)在其著作「Psychometric Theory」中表示,Cronbach’s α 係數值在一般研究中,至少要大於 0.70 才能確 保問卷有一定的信度。. 三、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旨在探討兩個變項之間的關係,用來檢驗各向度因素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採用 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來求取不同變項之間的相關係數,並用以分 析「態度」 、 「主觀規範」 、 「知覺行為控制」與「創業意願」變項以及「創業意願」 與「創業行為」變項彼此間之相關性。. 四、獨立樣本 T 檢定 所謂獨立樣本是指兩個樣本之間彼此獨立沒有關連,兩個獨立的樣本各接受相 同的測量,主要目的在瞭解兩樣本之間是否有差異性存在。獨立樣本 T 檢定主要 在比較不同樣本的平均數差異,每一個常態樣本的平均數要能夠相互比較,除了 需符合常態分配假設外,必須具有相似的離散狀況,也就是樣本的變異數必須具 有同質性,稱為樣本變異數同質性假設。. 獨立樣本 T 檢定在 SPSS 中,除了可計算出兩獨立樣本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 之外,在報表中也提供了兩種 T 值,分別為相等變異數和不相等變異數;至於是 否違反兩獨立樣本變異數同質性之假設,可利用變異數相等 Levene 檢定,以變 異數分析 F 檢定之概念計算兩樣本變異數的值;若 F 檢定達到顯著水準,表示 兩個樣本的變異數不同質,這時就需要變異數不相等的 T 值來決定這兩群組平均. - 41 -.

(51) 數是否顯著 ( 吳明隆、淦金堂,2006 )。本研究將藉由獨立樣本 T 檢定來瞭解 不同類型間群體所具有的因素是否有顯著的差異性存在。. 五、Logistic 迴歸分析 此分析方法是用來分析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類別變數所形成的不同群體,在連續 變數上有無顯著差異的產生。因此本研究將用以分析「態度」 、 「主觀規範」 、 「知 覺行為控制」三項連續變數與「創業意圖」 、 「創業行為」兩類別別變數間之顯著 性差異,並以此驗證本研究之研究假說。. Logistic 迴歸分析和線性迴歸模式類似,但是在變數類型選擇的分析上有所不 同,線性迴歸能探討類別變數 (Y) 與連續變數 (X) 間之關係,但卻無法用以分 析連續變數 (X) 與類別變數 (Y) 間之關係,欲探討此種關係需採用 logistic 迴 歸才能進行分析。. 依據本研究主題,「態度」、「主觀規範」以及「知覺行為控制」變項是以其認 知重要性程度高低分成非常重要至完全不重要的七種不同程度,在變數類型上屬 於連續變數 (X),而在「創業意願」變項上本研究則將資料分類成五種不同的意 願類型,屬於類別變數 (Y)。雖然「創業意願」的五種類別間也具有程度上之不 同,但在統計分析上只有一個題項不可將之視為連續變數並進而採用線性迴歸模 式分析,因此「創業意願」變項仍須視之為類別變數。另外在「創業行為」變項 上,本研究將創業行為區分為「已創業者」 、 「未創業者」兩類,屬於類別變數 (Y)。 由以上觀之,本研究以 logistic 迴歸分析來進行假說檢定分析較為適當。. - 42 -.

(52) 第肆章. 第一節. 實證結果與討論. 描述性統計分析. 一、樣本基本資料統計: 本研究針對有效問卷部份分別探討「已創業者」與「未創業者」之基本資料, 包含變項名稱、組別、樣本數目以及所佔總數百分比,如表 4- 1 所示,隨後再 針對各變項予以敘述說明並賦予些許研究意涵。. 表 4- 1 樣本基本資料統計表 變項名稱. 樣本數目 ( n ). 組別. 百分比 ( % ). 已創業者. 性別. 男性. 92. 69.69. 女性. 40. 30.30. 總數. 132. 100. 未創業者 男性. 140. 44.16. 女性. 177. 55.83. 總數. 317. 100 ( 接續下頁 ). - 43 -.

(53) 變項名稱. 樣本數目 ( n ). 組別. 百分比 ( % ). 已創業者. 婚姻狀況. 已婚. 120. 90.90. 未婚. 12. 9.09. 總數. 132. 100. 未創業者 已婚. 177. 55.83. 未婚. 140. 44.16. 總數. 317. 100. 已創業者. 年齡. 20~29. 2. 1.51. 30~39. 15. 11.36. 40~49. 28. 21.21. 50~59. 56. 42.42. 60~69. 25. 18.93. 70 以上. 6. 4.54. 總數. 132. 100. 未創業者 20~29. 116. 36.59. 30~39. 53. 16.71. 40~49. 48. 15.14. 50~59. 69. 21.76. 60~69. 29. 9.14. 70 以上. 2. 0.63. 總數. 317. 100 ( 接續下頁 ). - 44 -.

(54) 變項名稱. 樣本數目 ( n ). 組別. 百分比 ( % ). 已創業者. 居住地區. 北部. 87. 65.90. 中部. 25. 18.93. 南部. 17. 12.87. 東部及外島. 2. 1.5. 總數. 132. 100. 未創業者 北部. 210. 66.24. 中部. 57. 17.98. 南部. 49. 15.45. 東部及外島. 1. 0.31. 總數. 317. 100. 已創業者. 學歷. 國中以下. 23. 17.42. 高中(職). 42. 31.81. 專科. 29. 21.96. 大學. 28. 21.21. 研究所以上. 9. 6.81. 總數. 132. 100. 未創業者 國中以下. 7. 2.20. 高中(職). 61. 19.24. 專科. 66. 20.82. 大學. 114. 35.96. 研究所以上. 69. 21.76. 總數. 317. 100 ( 接續下頁 ). - 45 -.

(55) 變項名稱. 樣本數目 ( n ). 組別. 百分比 ( % ). 已創業者. 學習領域. 商管. 19. 14.39. 文法. 9. 6.81. 理工. 20. 15.15. 公共事務. 11. 8.33. 高中以下. 63. 47.72. 其他. 10. 7.57. 總數. 132. 100. 未創業者 商管. 96. 30.28. 文法. 34. 10.72. 理工. 55. 17.35. 公共事務. 25. 7.88. 高中以下. 68. 21.45. 其他. 39. 12.30. 總數. 317. 100 ( 接續下頁 ). - 46 -.

(56) 變項名稱. 樣本數目 ( n ). 組別. 百分比 ( % ). 已創業者. 家中排行. 老大. 46. 34.84. 老二. 27. 20.45. 老三. 21. 15.90. 老么. 17. 12.87. 其他. 21. 15.90. 總數. 132. 100. 未創業者 老大. 126. 39.74. 老二. 72. 22.71. 老三. 36. 11.35. 老么. 56. 17.66. 其他. 27. 8.51. 總數. 317. 100. 已創業者. 家族成員創業與否. 有. 86. 65.15. 無. 46. 34.84. 總數. 132. 100. 未創業者 有. 171. 53.94. 無. 146. 46.05. 總數. 317. 100 ( 接續下頁 ). - 47 -.

(57) 針對未創業者之問項 變項名稱. 樣本數目 ( n ). 組別. 百分比 ( % ). 未創業者. 目前工作狀態. 家庭主婦. 18. 5.67. 學生. 59. 18.61. 上班族. 174. 54.88. 中高階主管. 21. 6.62. 退休. 28. 8.83. 其他. 17. 5.36. 總數. 317. 100. 組別. 樣本數目 ( n ). 百分比 ( % ). 針對已創業者之問項 變項名稱. 已創業者. 幼年家境. 清寒. 21. 15.90. 普通. 57. 43.18. 小康. 46. 34.84. 中上. 7. 5.30. 富裕. 1. 0.75. 總數. 132. 100. 已創業者. 創業當時學歷. 國中以下. 25. 18.93. 高中(職). 44. 33.33. 專科. 26. 19.69. 大學. 29. 21.96. 研究所以上. 8. 6.06. 總數. 132. 100 ( 接續下頁 ). - 48 -.

(58) 變項名稱. 樣本數目 ( n ). 組別. 百分比 ( % ). 已創業者. 創業時年齡. 20~29. 58. 43.93. 30~39. 57. 43.18. 40~49. 14. 10.60. 50 以上. 3. 2.27. 總數. 132. 100. 已創業者. 創業前工作年數. 1~5 年. 56. 42.42. 6~10 年. 32. 24.24. 11~15 年. 14. 10.60. 16~20 年. 10. 7.57. 21~25 年. 7. 5.3. 26~30 年. 2. 1.5. 30 年以上. 11. 8.3. 總數. 132. 100. 已創業者 有無擔任主管. 有. 62. 46.96. 無. 70. 53.03. 總數. 132. 100. 已創業者. 擔任主管年數. 未曾當過. 70. 53.03. 1~5 年. 36. 27.27. 6~10 年. 13. 9.84. 11 年以上. 13. 9.84. 總數. 132. 100 ( 接續下頁 ). - 49 -.

(59) 變項名稱. 樣本數目 ( n ). 組別. 百分比 ( % ). 已創業者 與先前工作經驗. 相關. 84. 63.63. 是否相關. 不相關. 48. 36.37. 總數. 132. 100. 由表 4- 1 可看出,本研究所抽樣之已創業者與未創業者基本資料具有以下特性:. 1. 性別: 本研究所蒐集樣本的性別中,已創業者 132 人中有將近 69.69% (92 人)為男 性,30.30% (40 人)為女性, 未創業者 317 人中 44.16% (140 人)為男性,55.83 % (177 人)為女性,顯示本研究產生創業具體行為者男性創業家多於女性創業 家,而未創業者部分則較無明顯的性別差異。. 2. 婚姻狀況: 本研究所蒐集樣本的婚姻狀況中,已創業者 132 人中 90.9% (120 人)為已婚, 9.09% (12 人)為未婚, 未創業者 317 人中 55.83% (177 人)為已婚,44.16% (140 人)為未婚,顯示本研究所蒐集之樣本中,已創業者絕大部分處於已婚狀態, 未婚者為少數,但未創業者部分則較無明顯之差異。. 3. 年齡: 本研究以 10 年為單位,將受試者年齡分成 5 個區間,另外再將年齡 70 歲以 上之受試者歸類為另一區間。在已創業者部分,132 位已創業者中落於 20~29 歲年齡區間者僅有兩人 (佔已創業者百分比 1.51%),30~39 有 15 人 (佔已創業 者百分比 11.36%),40~49 有 28 人 (佔已創業者百分比 21.21%),50~59 有 56 人 (佔已創業者百分比 42.42%),60~69 有 25 人 (佔已創業者百分比 18.93%), 70 歲以上則有 6 人 (佔已創業者百分比 4.54%),顯示本研究所蒐集之已創業者 中,目前處於 50~59 區間的創業家人數最多,其次為 40~49 區間。. - 50 -.

(60) 在未創業者部分,317 位未創業者中落於 20~29 歲年齡區間者有 116 人 (佔 未創業者百分比 36.59%),30~39 有 53 人 (佔未創業者百分比 16.71%),40~49 有 48 人 (佔未創業者百分比 15.14%),50~59 有 69 人 (佔未創業者百分比 21.76 %),60~69 有 29 人 (佔未創業者百分比 9.14%),70 歲以上則僅有 2 人 (佔未 創業者百分比 0.63%),顯示本研究所蒐集之未創業者中,20~29 區間人數最多, 其次為 50~59 區間。. 4. 居住地區: 本研究將台灣地區依人口分佈情形大致分為四個區塊,北部、中部、南部、東 部及外島地區四區,在北部地區已創業者有 87 人 (佔已創業者總人數之 65.90 %),未創業者有 210 人 (佔未創業者總人數 66.24%),中部地區已創業者有 25 人 (佔已創業者總人數之 18.93%),未創業者有 57 人 (佔未創業者總人數 17.98 %),南部地區已創業者有 17 人 (佔已創業者總人數之 12.87%),未創業者有 49 人 (佔未創業者總人數 15.45%),東部及外島地區已創業者僅有 2 人 (佔已 創業者總人數之 1.5%),未創業者僅有 1 人 (佔未創業者總人數 0.31%)。. 以上統計數據顯示已創業者與未創業者在各地區各自所佔的總數比例都相當 接近,並無已創業者與未創業者地區比例相差懸殊的情形發生,例如已創業者偏 重於北部而未創業者偏重於南部...等之狀況。. 5. 學歷: 本研究將學歷區分成五種類別,國中及以下、高中(職)、專科、大學、研究所 以上五類。在已創業者部分,132 人中學歷為國中及以下者有 23 人 (佔已創業 者總數 17.42%),高中(職)者有 42 人 (佔已創業者總數 31.81%),專科者有 29 人 (佔已創業者總數 21.96%),大學者有 28 人 (佔已創業者總數 21.21%),研 究所以上者有 9 人 (佔已創業者總數 6.81%),已創業者的學歷分佈情形以高中 (職)為最多,研究所以上最少,其餘皆相去不遠。. 在未創業者部分,317 人中學歷為國中及以下者有 7 人 (佔未創業者總數 2.20. - 51 -.

(61) %),高中(職)者有 61 人 (佔未創業者總數 19.24%),專科者有 66 人 (佔未創業 者總數 20.82%),大學者有 114 人 (佔未創業者總數 35.96%),研究所以上者有 69 人 (佔未創業者總數 21.76%),未創業者的學歷分佈情形以大學為最多,國 中及以下最少,其餘皆相去不遠。. 6. 學習領域: 本研究將學習領域區分為六大類,商管、文法、理工、公共事務 (土地行政系、 公共行政系、社會系、社工系、財政系屬之)、高中(職)以下以及其他 (非以上五 類者屬之)。在已創業者部分,132 人中學習領域屬於商管相關科系者有 19 人 (佔 已創業者總數 14.39%),文法相關科系者有 9 人 (佔已創業者總數 6.81%),理 工相關科系者有 20 人 (佔已創業者總數 15.15%),公共事務相關科系者有 11 人 (佔已創業者總數 8.33%),高中(職)以下者有 63 人 (佔已創業者總數 47.72 %),其他科系者有 10 人 (佔已創業者總數 7.57%),顯示本研究所蒐集之創業 家學歷為高中以下者佔絕大多數,倘若扣除此部分,則本研究所蒐集之創業家資 料中並無明顯的學習領域分別,意即學習領域可能對創業行為的產生影響並不 大。. 在未創業者部分,317 人中學習領域屬於商管相關科系者有 96 人 (佔未創業 者總數 30.28%),文法相關科系者有 34 人 (佔未創業者總數 10.72%),理工相 關科系者有 55 人 (佔未創業者總數 17.35%),公共事務相關科系者有 25 人 (佔 未創業者總數 7.88%),高中(職)以下者有 68 人 (佔未創業者總數 21.45%),其 他科系者有 39 人 (佔未創業者總數 12.30%),顯示本研究所蒐集的未創業者資 料中,以商管相關科系者最多,理工相關科系者其次,其餘則相去不遠。. 7. 家中排行: 本研究依據受試者在家中之排行順序分為老大、老二、老三、老么及其他排行 (老五以上屬之)五類。在已創業者部分,132 人中家中排行為老大者有 46 人 (佔 已創業者總人數 34.84%),老二者有 27 人 (佔已創業者總人數 20.45%),老三 者有 21 人 (佔已創業者總人數 15.90%),老么者有 17 人 (佔已創業者總人數. - 52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ow does drama help to develop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Forms 2-6,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lf-expression by participating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Radiograph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s 廖振焜 林大弘 吳長晉 戴 瀚成 傅楸善 楊榮森 侯勝茂 2005 骨科醫學會 聯合學術研討會. • Automatic Digital PE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