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6-2戰後的政治社會運動.pdf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6-2戰後的政治社會運動.pdf"

Copied!
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2節

(2)

一、民眾的期待與落差

然而行政長官公署,在對待臺籍人士與其他省籍人士 間仍有差別待遇。 1945年臺灣民眾期待脫離日本統治 重要官員中極少臺籍人士,中國大陸籍公務員領有加給 有「同工不同酬」的現象

(3)

頁189 受中國大陸經濟情勢 波及,物價上漲,糧 食供給短缺 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 種種因素使民眾從期待轉為失望 將日本在臺資產納為官營企業,也延續總督府的 專賣制度和貿易統制 來臺部隊軍 紀不佳 接收人員貪 污舞弊

(4)

月報」諷刺政府高官和

窮人兩極生活的漫畫

(5)

陳儀政府接管臺灣後,採取全面性的統制經濟。首先將日人 留下來的237家公私企業,六百餘個單位,交由臺灣省行政 長官公署各處局所設的27家公司經營。

專賣制度和貿易統制

其次是將煙、酒、樟腦、火柴等物品全部納入專賣局專賣。 照長官公署的規定,專賣物品僅限於這五種,但事實上是包 括煤、鹽、糖等物質,都設有專責機構負責專賣統銷。

(6)

二、二二八事件

(一)導火線:查緝私菸事件

在衝突中,查緝員沿街開槍,擊中圍觀群眾。 專賣局查緝員在大稻埕打傷賣私菸的婦人林江邁,引 發民眾不滿。 1947年2月27日

(7)

頁190 1945~1947年間所有累積的不滿就此引爆 民眾至行政長官公署請願 結果遭衛兵開槍掃射 民眾便占領臺灣廣播電臺,向全臺報導事件經過 各地陸續出 現衝突 2月28日

(8)

(二)民眾訴求

要求政府改革並給予臺灣高度自治

處理委員會在各地組成

起初政府一再保證不會以武力鎮壓,並從寬處理。 民意代表與地方士紳為主

(9)

頁191

(三)清鄉

只要是可疑人士皆可直接拘捕,甚至當場處決 然而行政長官陳儀早已要求中央派兵來臺鎮壓

(10)
(11)

2/2頁 黃榮燦木刻板畫「恐 怖的檢查」,以查緝 私菸事件為題材,構 圖充滿戲劇張力,震 撼人心,作者本人最 後也死於1950年代的 白色恐怖。

(12)

照片中的二二 八紀念碑,取 材自竹製口琴, 象徵鎮魂安靈 之意。

(13)

魏道明 出任省主席 頁192

(四)小幅回應

撤廢行政長官公署,成立臺灣省政府 延攬臺籍菁英擔任省府委員,同職等的公務員待遇一致。 減少公營事業的範圍 政策調整有限,且隨著國共內戰局勢變化,採取高壓統治。 二二八事件成為禁忌,臺灣人對政治轉趨冷漠, 與外省人之間的隔閡加深

(14)

上任之後,魏道明結束清鄉,約束軍隊、警察、 憲兵的濫捕濫殺,推動自由經濟體制,公營事 業開放民營,整頓專斷政策及公賣商品數量。 二二八事件後,魏道明成為第一任臺灣省政府 主席。延攬杜聰明、林獻堂等人擔任省政府委 員。 1948年魏道明隨著蔣介石下野也卸下了省政府主席一職,改 陳誠為臺灣省政府主席,其任內延攬之臺籍菁英亦遭撤換。

(15)

頁192

(五)遲來的道歉

同年通過立法,對於受害者予以補償(賠償) 1987年民間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 1990年行政院成立「二二八事件專案小組」 1995年李登輝總統以國家元首身分道歉 並明訂2月28日為和平紀念日

(16)

三、限縮人權

(一)動員戡亂與戒嚴

禁止有潛在危害社會秩序之行為

國共戰況惡化,國民政府下令全國總動員 人力、物力、交通等皆需接受政策管理

(17)

頁193

(一)動員戡亂與戒嚴

總統可下令緊急處分,不受憲法限制 1948年第一屆國民大會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949年5月20日臺灣開始實施戒嚴 衍生出許多管制法令(例如:黨禁、報禁、旅遊限制)

(18)

(二)白色恐怖

白 色 恐 怖 《刑法》一百條、 《懲治叛亂條例》(1949年) 《檢肅匪諜條例》(1950年) 政府也不斷對全民發送宣傳語 檢舉匪諜人人有責 匪諜就在你身邊 殺朱拔毛 槍斃共產黨 嚴 密 監 控 社 會

(19)

圖6-12 白色恐怖

(20)
(21)

3/3頁

為紀念白色恐怖,於2002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正式 啟用為綠島人權紀念園區。

(22)

1950年推動地方自治,進行縣市鄉鎮行政首長及省 以下各級民意代表的選舉。

四、有限民主

中央層級的民意代表不再改選,形成「萬年國會」 政府遷臺之初,臺海兩岸軍事對峙情形嚴重 亟需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支持,故標舉民主憲政

(23)

數位臺籍菁英長期 在省議會為民喉舌, 敢言問政,有「五 龍一鳳」之稱。

(24)

五、總統擴權

1954年行政院的總預算案及重大國家政策 1950年6月韓戰爆發,臺灣轉危為安。 貫徹「以黨領政」、「以黨領軍」 ,使國民黨長期主政。 總統蔣中正開始鞏固內部政局 皆須經過由總統擔任主席的國防會議審查

(25)

黨國體制下,政黨領袖的地位和權力凌駕於國家元首和政 府首腦。

「以黨領政」、「以黨領軍」

「以黨領政」、「以黨領軍」背後的概念其實是黨國體制, 由執政黨掌握絕對權力,代表國家行使主權。 實現從中央到地方行政,黨組織與政府一體化,即黨政一 體。國民若希望參政,得先成為黨員甚至幹部。

(26)

1960年起修改臨時條款,總統得連任不受限制 先前的民主形象招牌吳國楨 、孫立人 和雷震,陸 續受指控 雷震遭捕入獄 吳國楨避居美國 孫立人被解職、軟禁 國家大事都可 任意調整

(27)

吳國楨(1903年10月21日~1984年6月6日)

1953年4月3日,吳國楨差點被刺客殺死。5月24日赴美講學開 會,舉家都遷往美國但次子留在臺灣作人質。1954年,當他的 兒子離開臺灣後,他開始公開批評國民黨政府。 1949年12月15日,在美國建議下,蔣中正任命其 接替陳誠擔任臺灣省主席,利用他「民主先生」 的形象爭取美援。 擔任臺灣省主席期間,致力於推動臺灣地方自治、 農業改革。韓戰爆發後,美國全力支持國民政府 並給予美援,吳國楨地位不再重要。

(28)

獲得英國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及美國功勳勳 章殊榮,是少數不是黃埔軍校出身的軍官。 來臺後,孫立人主張軍隊國家化,對蔣經國 不滿,蔣經國因而向蔣中正構陷孫立人,主 張拔除他所有軍權。 1954年12月3日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不再需要依靠孫 立人來維繫臺美關係。5月28日蔣中正解除了他的職務,將他 軟禁在家,派人監視長達三十三年。

(29)

頁195

六、改革呼聲

1972年舉行定期增額改選中央民意代表,並延攬多名 臺籍人士進入中央服務。 1969年政府以臺灣人口增加及臺籍第一屆中央民意代 表出缺為由,先以增補選的方式處理。 民間要求改選中央民意代表的呼聲日漸高漲

(30)

七、「美麗島」事件

在中央民意代表及地方選舉中,逐漸形成「黨外」勢力 1978年末美國突然與我國斷交 ,政府下令停止進行中 的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活動。 失去選舉舞臺,黨外人士便用群眾集會和興辦政 論雜誌的方式擴張影響力。 1977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中,黨外人士當選席次成長。

(31)

美國與我國斷交

在韓戰以後的1950年代,美國對共 產世界採取圍堵政策,因此對於在 臺灣的蔣介石反共政權相當支持 到了1960年代的越戰,美國國內反戰使其政府重新思考和 共產黨的關係,同時中國與蘇聯的關係因為珍寶島事件有 了磨擦。中、蘇、美的三角關係有了轉化的徵兆。 1978年12月16日凌晨華盛頓與北京已同時宣布,於明年1 月1日起正式建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 民眾抗議與美國斷交

(32)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舉行遊行活動 在高雄爆發激烈警民衝突,多名黨外菁英遭到逮捕 1986年民主進步黨宣布成立 美麗島事件後,黨外人士逐漸整合,試圖挑戰黨禁。 蔣經國總統採取了既不承認也不取締的態度,同年增 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中,首次出現多黨參與的局面。 透過媒體對軍法審判的報導,民主改革的訴求獲得更多關注

(33)
(34)

美麗島事件涉案 人及辯護律師團 中,許多人日後 成為民進黨的重 要成員。

(35)

陳文成案

陳文成1950年生於臺灣,從臺大畢業後赴美 取得博士學位,而後在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 擔任統計系助理教授。 1/2頁 在美國期間,積極關心臺灣人權、臺灣民主化議題,並資助黨 外雜誌《美麗島雜誌》,

1981年

7月回臺探親,被「警備總部」 人員以資助《美麗島雜誌》為由從家中帶走調查。 7月3日被發現陳屍於臺大研究生圖書館旁,官方公布的死因是 「自殺」,但驗屍官發現屍體遍體鱗傷,有疑似刑求的傷痕。

(36)

美國聯邦政府就美國公民遭外國特務人員刺殺事件,強力介入 調查,並在監聽電話錄音中,找到當時殺手之一撥打回臺灣的 電話,明確肯定有國民黨政府情治單位介入此案。後來被稱為 「江南案」。 2/2頁 筆名江南的臺裔美籍作家劉宜良,

1984年

10 月15日在美國舊金山住處遭到不明人士槍殺斃 命,震驚美臺政界。 其他國家特務單位去美國領土殺了一位美國公民,對美國而 言是極為嚴重的犯罪與侵犯主權行為。

(37)

頁197

八、解嚴

但臺灣仍處於動員戡亂體制下,自由化、民主 化的改革仍未完成。 國內民間加上以美國為主的國際力量,皆要求國民黨 政府進行政治改革。 總統蔣經國

1987年

7月14日宣布次日解嚴

(38)

年「臺灣地區

解嚴案」在立

法院通過場景

(39)

頁198

九、加速民主改革

1992年修正《刑法》一百條,使思想、言論自由得到保障 解嚴後,要求加速民主改革的聲浪愈來愈高漲,而有 1990年的「三月學運」等 1991年總統李登輝,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懲治叛亂條例》,終結「萬年國會」 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直選,李登輝當選總統,此後可定 期選舉國家元首及國會議員

(40)

數千名大專院校學生集 體靜坐要求「解散國民 大會」、「廢除臨時條 款」、「召開國是會 議」、以及「政經改革 時間表」,因以野百合 為精神標誌,故稱野百 合學運。

(41)

圖6-18 資深國民大會代表辦理退職

總統李登輝接受野百 合學運的訴求,進行 憲政改革,第一屆中 央民意代表必須在 1991年年底辦理退職 手續。

(42)

政黨輪替及政權和平轉移,為臺灣民主政 治的重要里程碑 2000年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總統,完成首次政黨輪替。 2008年國民黨的馬英九當選總統,完成第二次政黨輪替。 2016年則由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再次取得執政權 1997年臺灣逐漸走向多黨競爭時代 有許多具有不同政治主張和立場的政黨

(43)

頁199

十、社會走向開放

(一)解嚴前後社會的改變

1. 報禁解除與媒體開放 逐漸形成限照、限張、限印的報禁政策 損及言論和新聞自由 1947年開始,政府下令限制報紙張數

(44)

早期電視只有「老三臺」,1990年代開放有線電視和第 四家無線電視臺成立。 解嚴後開放報禁,1988年報業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 除了原有的中國時報、聯合報兩大報系外,自由時 報也迅速成長,報社家數、報紙張數都明顯增加。 廣電媒體也逐漸開放民間業者加入 臺視、中視、華視 民視

(45)

頁199

廣播方面,無線電臺頻道也大量開放 網路發達之後,網路傳播更為多元

解禁之後,新聞專業自律、查證及個資的保護、媒體壟 斷 ,都將成為臺灣新聞媒體發展的重點課題。

(46)

2. 禁書與禁歌 解嚴後審查工作移交新聞局 戒嚴時圖書內容違反基本國策、「公益良俗」、混淆視聽 者,以及作者背景有疑。 皆在警備總部查禁之列 1999年廢止出版法 禁書範圍縮小

(47)

頁200 解嚴後新聞局開放部分禁歌公開演唱 戒嚴時歌曲查禁理由除政治因素外 此後日漸開放,禁歌也逐漸成為歷史 還包括「靡靡之音」、 「歌詞粗俗」、「涉嫌 妨害社會善良風俗」等。

(48)

• (一)意識左傾,為匪宣傳。 • (二)抄襲共匪宣傳作品之曲譜。 • (三)詞句頹喪,影響民心士氣。 • (四)內容荒謬怪誕,危害青年身心。 • (五)意境誨淫,妨害善良風俗。 • (六)曲詞狂盪,危害社教。 • (七)鼓勵狠暴仇鬥,影響地方治安。 • (八)反映時代錯誤,使人滋生誤會。 • (九)文詞粗鄙,輕佻嬉罵。 • (十)幽怨哀傷,有失正常。

(49)
(50)

3. 出國旅遊

解嚴後,赴中國大陸觀光的限制也逐漸放寬 戒嚴時期政府嚴格管制出入境

(51)

頁200 4. 髮禁、舞禁 2005年教育部正式解除髮禁,校規不再有髮型限制 戒嚴時期,大學以下的學生有髮禁 1970年代初期,政府加強取締奇裝異服和長髮 至1980年代才開始放寬

(52)

4. 髮禁、舞禁

隨著社會風氣開放,舞禁也被解除,1986年臺北、高 雄兩市舉辦中學生舞會

政府長期對學生有舞禁,只能偷偷辦舞會

(53)

頁201

(二)多元訴求的社會運動

1988年集會遊行法 制定後,人民能以合法的遊行示 威行動爭取權益。 1980年代,教育水準提升 國外思潮引進 成為社會運動的訴求 人民自主意識也漸提高 消費者意識 女性主義 環保意識 勞工權益等理念

(54)

1. 消費者運動 1994年消費者保護法出現 隨著中產階級逐漸崛起,消費者意識逐漸抬頭。 1979年發生多起嚴重的食安事件,卻因法規而無法成 立新的消保團體 1980年成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55)

頁201 2. 族群平權運動 2018年文化部推動福佬語(公共)電視頻道 以原住民運動揭開序幕 1988年客家人「還我母語」遊行 之後原民會和客委會相繼成立 推動原住民及客家族群包括語言、文化的發展工 作,並個別成立電視臺。

(56)

3. 居住權運動

房價在2010年前後又上漲,引發2014年「巢運」 都市地價、房價隨經濟進步而高漲

1989年引發無殼蝸牛運動

(57)

頁203 4. 性別平等運動 2000年之後,性別平等教育、防制性騷擾也紛紛完成立法。 1970年代雖已引進女權思想,但發展不易 知識提高且部分財產自主的女性,推動婦女運動。 1996年臺北市先成立婦女權益的保護機制 ,中央政府 隨後也成立相關的委員會 。 男女平等在制度上逐漸確立

(58)

5. 環保運動

1987年行政院成立環保署 ,回應環境保護的訴求。 在1980年代以環境污染及核安問題為重心展開

除工業的環境污染問題外,美國及蘇聯兩個核能先進國 相繼發生核電廠的嚴重事故 ,也引起國人注意。

(59)

新聞大獨家

(60)

「今日的新聞,明日的歷史。」從新聞報導

中,我們能看到時人對於事件的不同詮釋,

例如1925年發生的彰化二林蔗農事件,在臺

灣日日新報與臺灣民報的報導中,說法、評

價就很兩極:

(61)
(62)
(63)

閱讀了左側兩則報導,如果你回到日治時

期,會如何描述二林事件呢?請試著寫下

你的觀察吧!

(64)

彰化二林事件之起,在於會社糖廠與蔗農間的立場、階級 的不對等。 蔗農辛苦勞作整年,卻無法收割前得知價格,亦無法和會 社議價,只能被動接受會社開收購價之外,甘蔗秤重常常 被苛扣,肥料亦無法自由購買。 在種種不公平條件下,文化協會的李應章組織二林蔗農組 合,協助蔗農向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提出訴求,然而未有 共識,協商亦不成功。

(65)

頁205 但在這情況下,製糖廠方依舊按過去的模式進行強勢採收, 更為了威嚇農民,聯繫多名巡查警官支援。 農民組合成員一方面喊口號與糖廠方對峙,並有人試圖攻 擊糖廠方阻攔採收行動,巡查亦拔刀保護糖廠方,卻因此 激起圍觀民眾強烈情緒,導致後續衝突中奪取巡查佩刀, 並趕走糖廠人員及巡查,致使事情發展擴大影響及追責。

(66)

若以整體事件論之,責任歸屬並不僅僅是蔗農、農民組合成 員,更須進一步深入理解的是事件背後的社會問題。 是什麼樣的不平等條件讓農民不願意「老實勤奮」地專注於 耕作,而群起組織抗爭? 以史為鑑,不論東、西方皆有農民因無法過生活,在戰亂、 天災人禍影響下吃不飽穿不暖,群起起事推翻統治者。

(67)

頁205 可得知,若非統治方的壓迫、苛征暴政之甚,農民又豈是依 憑幾個文化協會人員幾句話就可群情激憤? 二林事件不只道出勞資雙方對立問題,也顯示糖廠不分日人、 臺人興辦,對蔗農的條件都苛刻非常,所以不能單以殖民者 心態去統一處理。 (以上答案僅供參考,同學可自行參考資料進行寫作。)

(68)

26.下列哪些臺灣鄉鎮市區級地名的變遷,最能反映解嚴後政 府及社會對多元族群及其文化的尊重態度?

甲、吉野→吉安 乙、三民→那瑪夏 丙、番社→東山 丁、吳鳳→阿里山 戊、紅毛→新豐

(69)

檢視以上五個地名名稱變化:甲、吉野位於花蓮,為日治時期 日本政府鼓勵日本人移民花蓮所取的地名,戰後政府為去日本 化,將其更名為吉安;乙、三民位於高雄,戰後政府將縣內三 個村落改名為民族、民權、民生,故該行政區命名為三民,近 年因為原住民族認同意識逐漸抬頭,依當地的卡那卡那富族傳 說,將三民更名為那瑪夏;丙、番社位於臺南,本為清治時期 街名,日治時期升格為區、庄名,戰後政府以此鄉東側有山, 故更名為東山;

解析

(70)
(71)

丁、吳鳳位於嘉義,戰後政府為紀念吳鳳「捨身教化」原住民 所取的地名,1980年代後因出現對吳鳳神話的反思,遂將該地 改名阿里山;戊、紅毛位於新竹,明末清初時,被稱為「紅毛」 的荷蘭人曾在該地登岸而得名,戰後政府認為名稱不雅,便從 當地地名「新庄子」和墾區庄名「萃豐莊」各取一字,將該地 改名新豐。綜觀上述地名變化,以乙、丁最符合政府、社會對 於多元族群之尊重態度,故(C)為正解。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永遠的 0》是百田尚樹在2006 年所發表的小說, 2010年先被改編為 漫畫, 2013年又拍成電影,2015年再 被製作為東京電視臺開臺 50週年的

以下為《三立新聞網》 《自由時報電子報》 《蘋果日報電子報》三家網路新聞媒體 於 2014 年 11 月 19 日先後於其網站上所報導之新聞。新聞內容為講述 103

第2次招考成績複查 108年8月14日(星期三)16時至16時30分。如報名人 數過多,致延後考試期程,而延後放榜時將於放榜公

 因應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下了班回到家卻要摸好久才

因本校開、閉幕式會場(校史館大講堂)座位有限,故開放各報名學校行政人 員或師長代表每校 1 名、社團評選報名社團代表每社團各 1

5.電視表現的形式與風格 從電視螢光幕談起,介紹電視如何傳送畫 面,以及電視的節目內容有哪些風格 6.電視科技發展

看現代中國歷史》為題舉行中五級電影欣賞會,選擇合適的時段播放張 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

Flash 動畫網頁時,會先偵測電腦的 Flash Player 版本,如果是可接受的 Flash Player 版本,SWF 就會順利播放;如果電腦中沒有檢視 SWF 所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