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6章民族互動與社會文化的發展.pdf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6章民族互動與社會文化的發展.pdf"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北方胡族

華南土著

北方胡族與華南土著

胡族

蠻越

(3)

1.胡族內徙

(1)兩漢以來─邊疆胡人遷居中國境內

(2)

西晉初年

分布普遍

2.

徙戎論

出現

西晉,

郭欽

江統

(1)背景:

文化差異

→時有衝突

(2)

未能實施

→永嘉之禍→五胡亂華

北方胡族的發展

課本101頁

(4)
(5)

(一)匈奴

1.人數最多,漢化也最早

2.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中南部,緊鄰洛陽地區

3.八王之亂後,首先起兵反叛,史稱「

永嘉之禍

劉淵

劉曜

匈奴人的馬車

課本103頁

(6)

(二)羯

1.徙居於山西境內

2.因貧困為奴而受漢人欺凌

3.

石勒

建立後趙 (漢士

張賓

輔佐)

(7)

(三)氐

1.漢、晉以後,漸遷居中國內地

2.

苻堅

建前秦政權(漢士

王猛

為相),統一北

方,並發兵南下,史稱「

淝水之戰

→失敗

→北方再陷分裂

前秦時期的瓦當

課本103頁

(8)

(四) 羌

1.入居關中地區,在東漢後期成為「羌患」問題

2.淝水戰後,後秦

姚興

成為勢力中心,奉

鳩摩羅什

為國師,提倡佛教

(9)

(五)鮮卑

1.五胡漢化程度最深的一族

2.

北魏

結束了北方十六國政權分立的局面(

太武帝

3.採取「胡漢一體」的政策→

北魏

孝文帝

漢化政策

4.北周宇文政權,更成功融合胡、漢(

宇文泰

兵制

),團結一致,統一北方(

北周武帝

課本103頁

(10)

(一)南蠻

1.兩漢之後:指長江中、上游的諸蠻族群

2.魏晉以後:漢人在江南地區的開發→出現

加冠名的蠻族及新族稱(谿、獠、俚)

3.南朝:

設置特區

(1)

蠻人首領為郡縣首長,設

校尉

統管蠻務

(2)歸附者─賦役優待;變亂者─鎮壓、遷徙

4.隋唐:多已融於漢族之中

華南的蠻與山越

課本104頁

(11)

(二)山越

1.漢末魏晉之際:居於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山

險之區,時稱「山越」

2.三國孫吳時期:長期受山越為患之苦→

孫權

軍事討伐

→設郡縣管理

3.西晉:「山越」一詞不再見於史籍

課本104頁

(12)

對外關係 1.武力征服 2.和平通婚 3.朝貢貿易 4.羈縻政策 籠絡控制

隋唐與周邊部族的關係

隋唐

突厥、回紇

南詔

吐蕃

8世紀末改稱 回鶻 補充資料

(13)

(一)突厥

隋唐與周邊部族的關係

隋文帝時

西突厥

東突厥

突厥

崛起

善冶鐵 6世紀中,滅柔然 隋唐北方 最大外患 唐高宗時納入版圖, 設都護府(658年) 與隋唐關係較密切 隋末擾邊 唐太宗征服630年 583年 高宗末 重建政 權682年 補充資料

(14)

羈縻政策

 羈→用軍事、政治壓力控制 縻→用經濟、物質利益撫慰  方式:保留原社會組織及管理機構 任當地領袖為官 (如渤海國君被封忽汗州大都督)  架構: 道 → 都護府 → 都督府 → 州 唐人長官 當地人長官 政治上歸屬、經濟上朝貢、內部上自治 間接 統治

(15)

都護府 節度使 府兵

天可汗體系範圍示意圖

補充資料

單于 安東 安北 北庭 安西 安南 范陽 平盧 朔方河東 隴右 劍南 嶺南 長安

(16)

盛唐時期的「天可汗」體系

1.背景:長期胡漢融合→唐代盛世

2.「天可汗」體系的建立

(1)起於:

唐太宗

東突厥

天可汗

尊號

→以唐帝國為中心的東亞政治秩序

(2)時間:

唐太宗

貞觀4年~

唐代宗

(762~779)

課本第112頁

(17)

(3)職權

A.

冊封

「蕃邦」諸王及調派聯軍之權

B.

仲裁

各國糾紛、維持和平的義務

C.在西域

駐兵

安西

北庭

安北

單于

(18)

天可汗體系

定 義 天可汗:可汗中的可汗 西北部族推唐天子為盟主 時 間 唐太宗征服東突厥 ~唐代宗(由回紇繼承) 範 圍 東、西突厥、蔥嶺以西 權 責 1.徵集各汗國軍隊 2.冊封可汗及繼嗣 3.仲裁糾紛,穩定國際秩序 意 義 榮銜→國際組織體系 以唐為核心

(19)

1.回紇興起 滅後突厥(前8世紀中) 稱霸北亞 2.回紇與唐的關係:和平 助唐平安史之亂 受唐影響,游牧轉向農業定居

互市:絹馬貿易

回紇人像

隋唐與周邊部族的關係

1匹馬=40匹絹 (每年五千至數萬匹馬) 東突厥被滅後,突厥貴族在唐 高宗時復國,建突厥汗國

(二)回紇

補充資料

(20)

隋唐與周邊部族的關係

(三)吐蕃

1.吐蕃興起 棄宗弄贊擴張 青藏高原強國 娶泥婆羅(尼泊爾)公主 引進印度佛教 2.吐蕃與唐的關係 遣使朝貢 文成公主和親 引進中國佛教、文化 侵西陲、斷絲路 中唐最大外患 君長稱贊普 補充資料

(21)

棄宗弄贊與兩位公主

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象徵吐蕃對外來文化的吸收。

棄宗弄贊為迎娶兩位公主,修建了布達拉宮。

(22)

崛 起 8世紀(738年)皮羅閣統一六詔建國,初與 唐交好,受封雲南王 與 唐 關 係 玄宗時 與唐衝突,依附吐蕃,唐軍攻 伐失敗 安史之 亂後 南詔擴張,與吐蕃聯合擾唐境 9世紀末 國力疲弊,不再入寇 亡 國 10世紀初(902年),被權臣鄭買嗣篡奪

隋唐與周邊部族的關係

(四)南詔

中唐後嚴重外患 補充資料

(23)

絲路與文化交流

•張騫通西域 •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西漢

•印度貴霜王朝,削弱 東漢經營(1~3世紀)

東漢

•往來不頻繁

曹魏、北朝

•再度繁盛

隋唐

start 課本第112頁

(24)
(25)

(一)陸上絲路與中亞、西亞的聯繫

1.唐帝國強盛、「天可汗制度」建立→控制

長安到中亞的絲路

2.唐在西域擴增許多通道→陸上交通網絡

(1)北路:長安→蒙古或河西走廊、新疆

→中亞、西亞、南亞

(2)南路:長安→吐蕃或南詔→印度

3.商業貿易或文化交流達到最高峰

唐代絲路與外來文化的傳入

課本第112頁

(26)

陸上絲路

東:朝鮮 西:敦煌→蔥嶺→拂菻、大食、波斯 南:天竺 出口:瓷器、絲綢 進口:香料、珍寶 奢侈品 以長安 為中心 東羅馬帝國 阿拉伯 印度 長安成為 歐亞經濟、 文化交匯 中心 西域粟特人, 善經商 課本第112-113頁 東 突 厥 回紇

(27)

粟特商人

陸上絲路最活躍的商人。粟特位 於陸上絲路的中站,男子約在10 多歲即隨商隊踏入旅途,他們攜 帶大量西方物品到長安的東、西 市進行貿易;另外,亦有不少粟 特人選擇移居中國,因通曉多種 語言、善於交際,而攀至上位, 如安祿山即是一例。

(28)

(二)海上絲路與南亞、西亞、東非的交通

1.

安史亂後

→海上絲路成東西主要交通路線

2.路線

(1)廣→越→馬→麻→ 斯→阿→非

(2)廣→北上泉州、揚州→長安 (內陸交通)

3.對外貿易樞紐:

廣州

(1)

市舶司

:管理海外貿易

(2)

蕃坊

:外商居住處所

課本第113-114頁

(29)

海上絲路

北:登州、揚州→朝鮮、日本 南:廣州→馬來半島、天竺、波斯灣 北路 南路 廣州設 市舶司 出口:瓷器、絲綢 進口:香料、珍寶 奢侈品 課本第113-114頁

(30)

大食旅人俑

大食商人活動範圍遍及歐亞非三 洲,從事中介貿易,如中國絲綢、 瓷器,東南亞香料、糖,中亞寶 石、東非象牙、金、北歐蜂蜜、 毛皮等。唐代時廣州、泉州、揚 州等地都有大食商人聚居。 長安出土的波斯 銀幣

(31)

唐代黑人俑

兩俑卷髮厚唇、上身赤 裸或斜披帛帶,具東南 亞及南亞黑人特徵。唐 代從海路來華的黑人不 少,因力氣大、個性溫 和,成為富豪人家的奴 僕,被稱為崑崙奴。

(32)

經由西域傳入中國的文物

菠 菜 甘 藍 胡 椒 水 仙 鴕 鳥 胡 餅 葡 萄 酒 砂糖 (來自 印度) 課本第114-115頁

(33)

東羅馬金幣

龜 茲 樂 印 度 樂 摩 尼 教 景 教 伊斯 蘭教 波 羅 球 ( 馬 毬 ) 唐代打波羅球 人俑

(34)

飲食

衣著

樂舞

胡 餅 葡 萄 酒 ( 夜 光 杯 ) 胡 服 ( 窄 袖 緊 身 ) 胡 帽 馬 毬 西 域 雜 技 胡 旋 舞 胡 床 ( 今 椅 子 ) 胡旋舞

住行

唐代壁畫─打馬毬

(35)

敦煌胡天像 敦煌285窟窟頂壁畫, 繪於西魏。圖中顯示中 國的天結合了佛教、祆 教諸神。 摩尼教 位於福建晉江的草庵是 現存世上唯一完整的摩 尼教寺院遺址,也是唯 一的摩尼浮雕座像。

(36)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玄宗後一百年間,是景教全盛期,各 大城市都有景教寺廟(大秦寺),唐 德宗時(781年),景教徒在長安集會, 立碑記錄傳教盛況。 197 公分

(37)

懷聖寺-伊斯蘭教

貞觀元年(627年)建於廣州,是中國最早的清真寺,

1695年重建。寺門西南側的懷聖塔(光塔)圓塔尖 頂,具阿拉伯風格。

(38)

唐代舶來品

瑪瑙杯 琵琶 琉璃瓶 波斯琉璃盤 象牙雕騎象菩薩造像 打開有每面有25 小格,浮雕佛祖 生平事蹟。 15.8 公分

(39)

唐代舶來品

菠菜 古 名波斯菜, 7世紀由 波斯傳入 中國。 胡椒 胡椒在唐代大規模傳入, 用來調味肉品。 絲路樞紐的高昌故城 (今新疆吐魯番) 波斯銀幣、東羅馬金幣、阿 拉伯金幣

(40)

反映胡風盛行的

唐代文物

(41)

1.中西交通頻繁→大城市(

廣州

揚州

長安

2.唐代全盛時期,長安城近百萬的人口→大

量的外國的商旅、使節、僧侶和留學的人

→歐亞大陸的重要貿易、文化中心

3.商業活動集中於東市、西市(

市坊分離

→胡商多在西市經營

國際大都會—長安城

課本第116頁

(42)

4.對外族採

寬容態度

(信仰

自由、參加科舉、擔任

官職)

景教

摩尼教

祆教

廟宇遍布其中

5.唐代藝術作品中,常以境

內的胡人作為描繪對象

唐代胡風盛行,藝術作品 中常見以胡人為描繪對象

(43)

唐代長安城

奢侈品 舶來品 有110座坊,每坊再分16塊 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 棋盤式格局 市坊分離 人工園林 皇帝居所 宗廟、官 府、園林 太極宮 (隋至唐初) 大明宮 (唐中宗後) 興慶宮 (唐玄宗)

(44)

1.隋唐國力強盛→中國文化廣被東亞地區

(日本、朝鮮半島與越南)

東亞文化圈

2.共通的文化要素:漢字、儒家思想、律令

法制、中國化佛教、科技(天文、曆算、

醫學)、節慶習俗(春節、端午、中秋)

隋唐時期東亞文化圈的形成

課本第118頁

(45)

東亞文化圈

日常生活崇尚 西域風氣

新羅、日本、越南

仿效唐代文物制度,沾染華風

唐代文化兼容並蓄、具開放性

(46)

儒家經典為國家教育、 科舉、留學核心 以漢字為媒介 中國化佛教 中國法律制度 中國曆法、醫學、 算學、天文 上層社會

東亞文化圈 特徵

(47)

漢字對東亞文化圈的影響

吏讀 朝鮮官方行政文 書以漢字書寫, 圖為19世紀的 《儒胥必知》。 15世紀創諺文, 作為非正式之用, 即今日韓文。 喃字由兩個漢字組成,一 個表音,一個表意。

朝 鮮

(48)

(一)日本

1.接觸中國文化

(1)漢魏時期─開始接觸

(2)隋唐時期─

遣隋使、遣唐使

2. 唐化情形

(1)政治:發展成中央集權律令國家

A.

聖德太子

─推行新政

B.

孝德天皇

─進行

大化革新

課本第118頁

(49)

(2)文化:大量唐化

A.從漢字→

平假名

片假名

B.佛教傳入(

鑑真和尚

→佛教繪畫、雕

刻作品與寺院(奈良

東大寺

(3)國都的興建:仿唐長安城

A.呈現整齊的棋盤狀

B.奈良的

平城京

、京都的

平安京

(50)

大化革新

背 景 豪族壟斷朝政,皇室政變奪回政權 開始時間 645年(孝德天皇即位) 目 的 學習中國皇帝制度,成為以天皇為首的 中央集權國家 內 容 定年號(大化),引進律令制,仿唐中央 官制(八省百官),地方設國、郡、里 中央設大學,地方設國學,培養官吏 仿唐代均田制、租庸調法,實施班田制 授田 行徵兵制

(51)

遣唐使對日本的影響

引進唐制,革新 日本社會制度 大寶律令參考唐代律令 開設學校教授漢學, 培養人才 818年,天皇下詔改變禮儀,並 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曆 法、節令、習俗盡量仿唐 汲取盛唐文化 帶回漢籍佛經、文學,借漢字 造日本假名 輸入唐朝書法、繪畫、雕塑、 音樂、舞蹈、茶道等

(52)

鑑真法師

鑑真為揚州高僧,學問廣博。鑑真在日本留學

僧邀請下,決定東渡。經過六次嘗試,才在753年

順利抵達日本。在天皇禮遇下,先後於東大寺、

唐招提寺講佛,成為日本律宗始祖。此外,在建

築、書法、醫學方面,也留下深遠影響。

唐招提寺

(53)

日文片假名係取自漢字楷書體偏旁;平假名則是由 漢字草書體演化而來。

(54)

佛教傳入日本後,朝廷自聖德太子時代開始推廣 佛教,至聖武天皇更興建了現在日本位階最高的 東大寺,體現了佛教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55)

(二)朝鮮半島

1.4世紀時(魏晉南北朝):朝鮮為三國

高句

百濟

新羅

分據的時代

2.盛唐時期:

新羅

統一朝鮮半島,大量仿效

唐制(中央政制、國學、科舉,或姓氏、

服飾、節令風俗)

→ 「

君子國

西元640年之後,新羅學 生來唐者日眾,人數為 外國學生之冠

(56)

(三)越南地區

1.秦漢以來

(1)設置郡縣

(2)傳入中國的漢字、曆法、儒學與工藝技

術等文化

2.隋唐時期

(1)流通中國官方鑄行的貨幣

(2)佛教成為重要信仰

(57)

105指考

一座古城,遺址中有綾羅綢緞、漆器、藤器、圍棋、 香料、葡萄乾、杏乾等。這座城市曾有佛寺、道觀、 景教教堂、火祅祠、摩尼寺等,彼此共存。明朝一 位使臣記錄該地景象時,寫到:「城郭蕭條市肆 稀」、「遺跡尚存唐制度」。這座古城最可能在今 日哪一地區? (A)阿富汗 (B)印尼 (C)西藏 (D)新疆

(58)

時代背景:

東漢末年 1.政治不安 2.貧富不均 3.社會動盪 4.天災疾疫 5.儒學衰落

道家

神仙

道教

道教的形成與發展

人心求慰藉 宗教興盛 課本第105-106頁

(59)

1.中國本土宗教

2.老子為教主─與先秦道家無關

3.早期的淵源─東漢晚期

(1)

五斗米道

(2)

太平道

原始道教教派的創立

課本第105-106頁

(60)

(一)太平道

創 立 東漢靈帝,張角在鉅鹿創 經 典 《太平清領書》 主 張 太平社會,祀奉黃老 勸人悔過 傳教方式 瘟疫時用符水治病,受下層人民 歡迎 起 事 184年,黃巾之亂 瓦 解 黃巾之亂後暫時消失 即《太平經》, 太平理想吸引 下層人民 課本第106頁

(61)

(二)天師世家—五斗米道

創 立 2世紀初,蜀地,張陵 道 規 入道者須捐五斗米 經 典 《道德經》,以老子為太上老君 主 張 吸收儒家思想,重社會秩序及倫理 重視實行、認錯 傳教方式 以符水治病 影 響 張魯在漢中建政權(191~215年) 擁有大批下層信徒,建立穩定宗教組織 張天師,子孫 世代傳承,故 又稱「天師道」 課本第105頁

(62)

張 陵

張陵稱太上老君「授以三 天正法,命為天師」,創五 斗米道。張陵臨死前,將劍 印傳給其子張衡,張衡再傳 子 張 魯 , 三 人 被 稱 為 「 三 師」。

(63)

(三)魏晉南北朝道教的發展

支派林立

改革、

成熟化

系統化

漢末~兩晉 東晉 葛洪 東晉後期~南北朝 陸修靜、陶弘景、寇謙之 1.整合道教 2.回應佛教挑戰 道教沒有死後世界, 故強調長生成仙 課本第106-107頁

(64)

(三)魏晉南北朝道教的發展

道教的系統化

(士族道教徒發起改革) 人物 作 為 北方 寇謙之 齋功為養生求仙之本、 創戒律和齋醮儀式 南方 陸修靜 制定齋戒儀式、整理經典、 確立道館組織 陶弘景 建立神仙譜系、 吸收儒佛,鼓吹三教合流 南朝改革 達鼎盛 成為官 方宗教 課本第106-107頁

(65)

(一)江南的士人道教

1.背景:晉室南渡,道教理論思想與體系日

益完備

2.代表:

葛洪

陸修靜

陶弘景

葛洪 陸修靜 陶弘景 課本第107頁

(66)

3.東晉

葛洪

(1)將玄學與儒道融合

(2)著有《

抱朴子

→道教理論體系(另一

名著《

肘後備急方

》)

(3)倡修練成仙之法→影響上層人士

清嘉慶抱朴子書影 課本第107頁

(67)

4.南朝

陸修靜

(1)整理道教典籍→完成第一部

道經目錄

(2)制定出齋戒之法和禮拜儀式→

南天師道

5.南朝

陶弘景

(1)吸收儒佛兩家思想

(2)構築道教神仙譜系

(3)主張儒佛道三教合流

(4)

山中宰相— 受梁武帝尊崇

(68)

【對應課本P.107】

(二)北朝的道教-

寇謙之

1.改良

五斗米道

→以儒家禮教為主,行服食

閉煉

→建立完整的教規教儀→新道教(

天師道

2. 道教成為北魏的國教→

北魏太武帝

滅佛

(69)

南北朝道教符籙

符籙是符和籙的合稱。 符:書寫於紙、帛上的筆畫、 符號與圖形 籙:記錄符間的天神名諱秘文 道教法術認為符籙可以 召神劾鬼、降妖鎮魔、 治病除災。

(70)

(四)隋唐道教的發展

崇佛

利用、扶植道教

道教地位高於儒、佛

君主信道教、食丹藥

隋代

唐代

利於統治

統治者支持

但唐代道教仍不 及佛教興盛 課本第108頁

(71)

1.皇室的扶植尊崇─尊老子為族祖、道教為

國教、推崇《道德經》

2.唐高祖─派使臣到

高句麗

傳播道教

3.唐太宗─下令學習《老子》

4.唐玄宗─《道德真經》、設崇玄館、科舉

應試《老》、《莊》

【對應課本P.108】

隋唐時期道教的興盛

(72)

唐代為何崇道

李淵出身關隴集團,非士族出身,因此利

用與老子同姓李的關係,以抬高自身地位。

老子 → 聖祖

李唐 → 聖裔

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頒布《先老後 釋詔》 : 「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釋教 後興,宜崇客禮,令老先、孔次、末後 釋」,確立官方地位中,道教在儒家、佛 教之上,也利用道教抑制佛教發展

(73)

丹藥金漿

丹藥主要原料為黃金、丹

砂等礦物,價格昂貴,因

此煉丹技巧雖掌握在道士

手中,但有能力吃得起的

多半是帝王貴族之家。

(74)

補充資料

道教初期(東漢~魏晉南北朝)發展表

道教 黃巾之亂 太平道 五斗米道 東漢 張角 張陵 魏晉 民間 上層 張盛 天師道 寇謙之 北天師道 陸靜修 南天師道 南北朝 孫恩、盧循之亂

(75)

佛教東傳

起源

•前6世紀左右,印度釋迦牟尼創立

傳入

•1世紀前後(兩漢之際) •西域 中國 佛教傳入之初 並不興盛 課本第108頁

(76)

西元前3世紀,印 度孔雀王朝阿育王 為了推廣佛教,向 周邊國家派出許多 傳教團,使佛教開 始成為世界性的宗 教

佛教傳播的中心及路線圖

(77)

1.起源:印度、西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

2.傳入中國

(1)西漢開通絲路之後,經由西域傳入

(2)東漢明帝

派人到西域求法為最早紀錄

白馬寺

(攝摩騰、竺法蘭譯經)

(3)主要活動於宮廷及上層社會

佛教的起源與傳入中國

課本第108頁

(78)

東漢明帝時(67年),蔡愔從西域大月氏帶回

天竺僧人和《四十二章經》,以白馬馱經,次 年在洛陽建白馬寺,供僧人居住、譯經。

(79)

魏晉南北朝佛教的發展

1.佛教的興盛

戰亂頻仍

佛教

輪迴觀念

魏晉南北朝

佛教興盛

南、北方皆有發展 庶民、帝王世族皆有信奉 課本第109-110頁

(80)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

佛教發展的背景與概況

1.發展背景

(1)社會動亂→信佛逐漸普及→

曹魏文帝

准許民眾出家為僧

洛陽

建業

成為南

北兩大佛教中心

(2)帝王的提倡→佛教更昌盛→佛經譯著與

佛學理論更發揚

【對應課本P.109】

(81)

2.發展概況

(1)南方重視佛學理論的闡揚

(2)北方重視修功德的禪法,如建寺造像、

開鑿石窟、坐禪誦經

3.三大石窟:敦煌

莫高窟

、大同

雲岡石窟

洛陽

龍門石窟

【對應課本P.109】

(82)

魏晉南北朝佛教的發展

2.佛教與玄學

(1)東晉僧侶以清談與名士交遊 (2)

格義

:借道家概念解釋佛教教義

佛學與玄學融合

虎溪三笑圖 相傳東晉高僧慧遠隱 居江西廬山虎溪旁,儒士陶淵明和 道教大師陸修靜來訪,送客時不知 不覺已過溪了,三人大笑。 課本第109-110頁

(83)

魏晉南北朝佛教的發展

3.譯經事業

(1)背景:佛理見解不一,中土譯經又少 (2)解決: •東晉法顯由西域入印度 赴印度取經回來第一人

取 經

•西域鳩摩羅什大量翻譯 質量可觀

譯 經

課本第109-110頁

(84)

《佛國記》

東晉時(399年)

法顯

自長 安出發,經西域到天竺尋求佛法, 學習梵文,於412年經海路歸國, 《佛國記》即記錄其西行經歷。 →後來西行求法的指南書 →現存有關海外交通的最早紀錄 長安 烏耆 天竺 獅子國 建康

(85)

鳩摩羅什像

他受到後秦君主邀請前往 長安講佛譯經,並建立佛 教學理基礎。 所譯佛經→中國佛教各派 立宗的經典依據 位於克孜爾千佛 洞的鳩摩羅什像

(86)

弘法

(1)格義與般若學

A.

格義

-將佛學與

老莊玄學

合流

B.

般若學

-宣揚「一切皆空」的學說

(2)

釋道安

A.宣揚般若經說

B.出家人姓「

C.僧團戒律

D.整理佛經譯本

【對應課本P.110】

(87)

(3)

慧遠

:晉宋之際

A.融匯佛、儒、老、莊→促進佛教中國化

B.盧山東林寺弘法→蓮社→隋唐淨土宗

C.

沙門不敬王者論

》首篇論述為何出

家沙門無須禮敬國主,終篇則說明形盡神

不滅之理

【對應課本P.110】

(88)

魏晉南北朝佛教的發展

4.反佛的聲浪

爭議作為 反對原因 僧眾剃度出家 違背中國孝道 出家人不跪拜王者 有違君臣倫理 僧眾不生產、不納稅服役 寺廟有廣大田產 妨礙國家經濟 課本第109-110頁 東晉 范縝 「滅神論」 北魏 太武帝 滅佛事件 北周武帝 禁佛道二教 僧尼還俗

(89)

范縝〈神滅論〉

立論:形體和精神合一,不能分開

形體不存在,精神就無法依靠 人死,精神隨之消散

(90)

三武之禍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

的滅佛,加上

唐武宗

毀佛, 這三起佛教史上大規模的 滅佛事件,合稱為「三武 之禍」。

(91)

寺院經濟

南北朝時佛教常獲君主和信眾捐贈,使寺 院擁有大批田地,而奴僕和避役者皆投入其 下,為寺院生產。田地和放款借貸成為寺院 主要經濟支柱。 到隋唐更到達頂峰,而這也成為大地主隱 匿地產逃漏稅的方法,影響國家稅收,引發

唐武宗滅佛

之舉。唐末以後,寺院經濟才衰 退。

(92)

南朝梁武帝 崇佛

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法, 中國佛教吃素,即源自他 頒布《斷酒肉文》,禁止 僧眾吃肉。527年他在同泰 寺捨身出家,三日後返回, 大赦天下;529年又至同泰 寺出家,群臣捐錢一億, 贖回「皇帝菩薩」;546年 梁武帝第三次出家,群臣 則用兩億錢將其贖回。

(93)

北魏道武帝 崇佛

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

拓跋珪尊崇佛教,以

國家之力量推行佛教

政策。道武帝遷都平

城(山西大同)後,

在平城廣造佛寺、佛

像,禮敬僧人。

雲岡石窟第二十窟

象徵道武帝

(94)
(95)
(96)

【對應課本P.109】 約鑿於5世紀中葉,是 首處由皇室主持開鑿的 石窟。對佛教徒而言, 「造像」是一種修行、 教化「功德」的自利、 利他行為;壁畫或佛像 的呈現,皆有助於信徒 對佛法的了解,並以此 作為修行方向的指引。

大同雲岡石窟

(97)
(98)

【對應課本P.109】 該像位於洛陽龍 門奉先寺,建於 唐高宗年間,由 武則天捐獻兩萬 貫脂粉錢資助建 造。

洛陽龍門石窟

(99)
(100)

(二)求法與弘法

1.求法

(1)源起:轉譯佛經有殘缺問題

(2)西行求法名僧:東晉時期的

法顯

A.第一個到印度求經回國者

B.將印度佛經直接翻譯成漢文

C.著《

佛國記

》一書

→後來西行求法的

指南書

→現存有關海外交通的最早紀錄

【對應課本P.110】

(101)

佛教中國化

隋唐出現中國化教派

傳入朝鮮、日本 派別 創始 特 色 天台宗 智顗 圓融精神 最早出現的本土教派 淨土宗 慧遠 阿彌陀佛淨土信仰 修行簡單 唸誦佛號 符合儒家倫理(慈孝) 禪 宗 達摩 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最生活化,修行灑脫自在 融入儒、道思想 較未受唐武宗 滅佛影響 晚唐後 成主流 課本第111頁

(102)

六祖惠能

禪宗從達摩祖師傳到五祖弘忍,弘忍欲傳 承,命弟子們作偈。首席弟子神秀作偈:「身 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 塵埃。」 不識字的惠能聽到後也作偈,請人寫在牆 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 物,何處惹塵埃。」弘忍大為讚賞,教授禪法, 傳衣缽。之後惠能到南方傳教,主張「頓悟」, 神秀則在北方,主張「漸悟」,禪宗遂分為南 北二宗。

(103)

隋唐時期佛教的盛況

1.隋唐時代是中國 佛教的全盛時期

2.以玄奘

的貢獻最大

(1)遠赴天竺取經→《大唐西域記

(2)主持譯經工作→西安大雁塔

【對應課本P.111】 玄 奘

(一)佛教的全盛時期

(104)

玄奘西天取經

唐太宗時(629年),因各家佛法 解釋不一,玄奘便私自西行求法, 途經西域高昌等國,至天竺學習十 多年,於645年回到長安,帶回657 部佛經。 玄奘在長安慈恩 寺建大雁塔藏經, 致力譯經,並口述 西行見聞,由弟子 記錄為《大唐西域 記》。

(105)

玄奘西行求法圖

唐太宗時,玄奘前往印

度取經,攜回六百多部

佛經。玄奘回國後,致

力譯經,並開創法相宗,

著重修行及佛理的探討。

(106)

(二)唐武宗毀佛

1.崇道抑佛─廢佛寺、迫

僧侶還俗

2.

唐宣宗

即位復佛

唐武宗會昌毀佛 【對應課本P.111】

三武之禍

─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唐武宗

(107)

(三)新宗派與佛教中國化

1.新宗派: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等

(唐代,中國佛教有十宗之稱)

2.

禪宗、淨土宗

五代以降成佛學主流

3.中國特色的3個佛教宗派

天台宗

華嚴宗

禪宗

【對應課本P.111】

(108)

全盛、中國化

逐漸普及

漢代

傳入

魏晉

隋唐

•經由絲路

•西域求法

(白馬寺)

•流傳上層

•准民眾出家

•南義、北禪

•三大石窟

•西行求法

(法顯)

•與老莊合流

•玄奘西行

•武宗排佛

•新宗派與中

國化

•禪宗、淨土

宗後成主流

補充資料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109)

92指考

這座佛寺不祇是個宗教場所,同時也是地方金

融中心,寺院借貸給農民並收取高額利息。寺

院擁有龐大的地產和大量的身分依附者,寺院

長老們正和來到寺院的達官貴人們探討著深奧

的佛理。這是什麼時期的現象?

(A)這是佛教剛傳入中國的兩漢時期之特徵

(B)這是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寺院的特徵

(C)這是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繁榮下寺院的寫照

(D)這是明清時期土地財富向寺院集中的表徵

(110)

96指考

某篇論文指出:一位君主因為信佛者甚眾,影響國計民生,所

以強迫僧侶還俗,甚至徵調為兵;又沒收寺產,充為國用,因

此「租調年增,兵師日盛」。這篇論文最可能的主題應是下列

何者?

(A)佛教的傳播 (B)寺院與經濟 (C)稅制的變革 (D)兵制與國防

(111)

96指考

中國有一宗教,淵源於古代巫祝的傳統與方

術中追求長生的思想;因天災疾疫流行,社

會動亂頻仍,信徒日眾;後來受到其他宗教

的影響,也編纂經典、強化教義及組織,影

響漸廣。這是指哪一宗教?

(A)道教

(B)佛教

(C)禪宗

(D)白蓮教

(112)

某網站計畫拍賣一批古物,聲稱是戰國時期的墓葬所 出土之文物,包括:銅鏡、竹簡、毛筆與佛像。我們 根據歷史知識可以判斷至少有一件文物必為贗品。這 件文物應是 (A)佛像 (B)毛筆 (C)銅鏡 (D)竹簡

104學測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此,我體會大師這本書,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即是要從本懷

產」五大社區發展面向,而產生出來的政策性名詞。居住在同一地理範圍內的居民,持續以

道德決策者本身必須意識 ( 知覺 ) 到道德問 題,產生道德感受與認知,才會有後續的判斷

拉丁美洲發展銀行(CAF)針對南美洲國家 1,200 位民眾之 調查報告指出,厄國將近

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2 年提出將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 同,以及承擔精神,作為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首要培育的正 面價值觀和態度;並因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於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綜上所述,僧肇生當東晉之世,魏晉玄學夙已衍盛,而佛教思想亦已流

求生西方;西方念佛,欲生何處?」因此我國初期禪宗的寺院,都只有法堂和僧舍,而無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