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之研究

摘要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是星雲大師晚年對人 間佛教的定義,程恭讓教授稱之為星雲大師的「四句教」。

「四句教」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是極為重要的,然而,

此「四句教」為星雲大師何時所提出?「四句教」之確切含 義如何?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定義人間 佛教,是否存在過於重視人間佛教的世俗性,而缺乏神聖性 呢?本文試圖通過爬梳相關材料,以文獻學和歷史分析的方 法,對「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之提出歷史進 行具體而詳細的考察;以思想分析的方法,對其內涵進行深 入的探究。本文得到以下幾個結論:「四句教」作為大師詮 釋佛教的原則與方向;大師對「四句教」有明確的使用特色;

大師在「四句教」中也回應了對於人間佛教世俗化的質疑,

以及說明如何建構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關鍵字:星雲大師 四句教 四悉檀 世俗化 神聖性

陳陶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生

(2)

一、前言―問題之提出

(一)研究對象的確定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是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 的定義,為敘述方便,行文中有時將「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

善美的」簡稱為「四句教」。程恭讓教授在一些公開場合使用過「四 句教」之說法:

2013 年,在一次與佛光山徒眾的交流中,我把大師上述四 句答詞,稱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四句教」,這一「四 句教」揭示了大師關於人間佛教最精微深奧的思想,可以 說是其人間佛教思想的綱領和結穴。1

一般認為,大師最早明確地使用「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

善美的」這12 個字來定義其心中的人間佛教,是於 2003 年與高希 均教授的談話中提出,此可見符芝瑛女士《雲水日月―星雲大師 傳》的記載:

二〇〇三年春節,佛光山舉辦佛教界首度的「國際花藝特 展」期間,高希均教授伉儷來山參訪,大師陪同參觀。置 身一片美侖美奐的花山花海之中,高教授忽然問:「大師,

什麼是人間佛教?」大師不假思索地回答:「凡是佛說的,

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

1.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佛光文化,2015 年,頁 759。

(3)

法,都是人間佛教。」2

(二)「四句教」的重要性

大師晚年才正式以「四句教」作為其人間佛教思想的定義,至 今也不過十多年的時間,但是在大師本人的講說或著作中,據文獻 可查找的,所使用「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之次數達 30 餘次,可見星雲大師對「四句教」的重視,在此,引用兩例大師 對「四句教」的論述,以說明「四句教」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 中的重要性。

大師在《百年佛緣》中說:

後來「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這四句話,就 成為現在我們推動人間佛教必然的宗要。3

可見,大師認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是佛光山「推 動人間佛教必然的宗要」。

再如,大師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中說:

尤其要能把握佛陀化世的精神與特質,如人間性、生活性、

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時代性等。甚至我常說,人間 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我們要

2. 符芝瑛:《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台北:天下遠見,2006 年,頁 411。

程恭讓於《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引用此處的說法,也認為大師是於2003 年說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這12 個字。筆者將於下文對大 師提出的準確時間進行考證。

3. 星雲法師:《百年佛緣》,星雲大師全集電子版(2021.1.20), http://books.

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5729。

(4)

確實把握這些原則與方向去推動、發展。4

大師常說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是 作為發展佛教的原則與方向。

從以上兩段用語,可見大師常用「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

善美的」定義人間佛教,5而且認為這是佛教的原則與方向,是推 動人間佛教必然的宗要。

(三)「四句教」提出的時間和內涵有待考察

以上明確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大師定義人間佛教的「四句教」,

這「四句教」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大 師最早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定義人間佛教是什 麼時候呢?

大師多次使用「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這四個詞 來定義人間佛教,但是沒有對這四個詞進行集中、完整的解釋。因 此,如果吾人要深入了解「四句教」的內涵,必須全面把握大師使 用「四句教」的文脈,爬梳出大師使用「四句教」的豐富內涵。

另外,關於以「四句教」定義人間佛教,我們還需要回答一個 問題:以「四句教」定義人間佛教是否存在世俗化的危險,是否能 體現出人間佛教的神聖性?世俗化的質疑與神聖性的缺失,是當今 對人間佛教的最大批評,大師對這個問題是如何回應的,是否可能 在「四句教」的基礎上建構人間佛教的神聖性?這些都需要冷靜客

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星雲大師全集電子版(2021.1.20), http://

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73。

5. 程恭讓教授深入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後,也認為「星雲大師把這幾句 話視為他六十餘年弘揚人間佛教的獨到之祕」。見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 教思想研究》,頁356。

(5)

觀的學術考察。

以上三點就是本文的問題意識,本文將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

「四句教」提出歷史之分析、「四句教」內涵之分析,以及對於人 間佛教世俗化質疑的回應。

二、「四句教」提出歷史之分析

星雲大師最早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定義人 間佛教是什麼時候(when)?在何種場合(where)下提出的?是 對誰(whom)提出的呢?上文引述符芝瑛《雲水日月―星雲大 師傳》,認為大師最早明確地使用「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 美的」這12 個字來定義人間佛教,是於 2003 年春節,佛光山首度 舉辦「國際花藝特展」期間與高希均教授的談話中所提出。程恭讓 教授於《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中沿用符芝瑛《雲水日月―星 雲大師傳》的說法:

大師這幾句話是答覆其摯友高希均教授的提問, 時間是在 2003 年。 符芝瑛女士在大師的傳記中記載了這次問答。6

《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是非常通行的大師傳記,程恭讓

《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研究》是「第一部系統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思想脈絡與教理基礎的著作」,7因為這兩本書的論述,可能一般 讀者就會認定「大師這幾句話是答覆其摯友高希均教授的提問, 時 間是在2003 年」。但事實上是如此的嗎?

6. 程恭讓:《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頁 356,註 7。

7. 王雪梅:〈《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評介〉,《世界宗教研究》2015 年 3 期,頁 172。

(6)

我 們 先 檢 查 兩 書 在 此議題上所提出的論據。

《 雲 水 日 月 ― 星 雲 大 師 傳 》 是 通 俗 著 作, 全 書 沒 有 註 釋, 不 知 其 在 此議題上所參考的資料;

《 星 雲 人 間 佛 教 思 想 研 究 》 則 僅 僅 引 述「 符 芝 瑛 女 士 在 大 師 的 傳 記 中 記 載 了 這 次 問 答 」, 沒 有進行具體的考證。

筆者遍尋《星雲大師全集》,發現大師最早以「佛說的、人要 的、淨化的、善美的」定義人間佛教,有幾處相關記載,現按照提 出的時間,列舉如下:

首先是大師在專門論述人間佛教思想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一書中的記載,此為現存記錄中最早的提出時間:8

8. 星雲大師在《華嚴經普賢十大願》(此書的最早版本收錄於 2016 年《星雲大 師全集》第一類「經義」,2018 年出版單行本)中提及「不過『隨緣』是有原 則的,不能是非不分,不能立場模糊,而是要符合『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

善美的』真理,真心誠意為社會的祥和美好而努力奮鬥」。本書「編者的話」

中提及本書的編輯因緣是「一九八九年,大師於香港麻油地梁顯利社區服務中 心,第一次開演「普賢十大願」法要,將隱含於十大願背後之諸佛本懷,以現 代語言,重新詮釋,成為當今社會不管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於圓滿自我人格、

成就立身處世時皆易解易行之規諫參考。《全集》將其結集、收錄於「經義類」

中,期望普賢十大願之現代意義能為更多人了解與受持」。如果大師1989 年 於香港演講時即提及「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則大師提出「四 句教」的時間還可以往前推移十多年,問題在於,《華嚴經普賢十大願》是在 編輯《全集》時所編輯而成的,時間較為晚出,而且大師在這次演講中只提出 了「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並沒有將之作為人間佛教的定義。

現將這筆材料記錄於此,還有待進一步考察。

符芝瑛所著之《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

(7)

說起人間佛教,記得在二〇〇〇年春節時,威斯康辛大學 終身榮譽教授高希均先生住在佛光山,有一天早上,我陪 他吃早餐,他是佛教之友,突然問我:「什麼叫做人間佛 教?」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不過,在教授的問題前面,

我總應該要提出一個說法回答他。我就說:「人間佛教就 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教法。」9

從以上這個記載可以看出,大師是於2000 年春節,在佛光山回答 高希均教授時提出「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 的教法」,與《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所記載的2003 年,在 時間上有所不同。

其次,大師在一次演講中也提出了:

所謂「人間佛教」,凡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都是人間佛教。10

根據編輯者的記錄,以上這句話出自大師「佛教對『民間信仰』的 看法」演講,時間是2001 年 10 月 6 日,在佛光山如來殿大會堂對 一般信眾千餘人的開示,由滿義法師記錄。

再次,大師在其晚年回憶錄《百年佛緣》中還有一個不同的記 錄:

二〇〇二年的農曆春節,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 希均教授,與幾位朋友到佛光山過年。一天早晨在雲居樓

9.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星雲大師全集電子版(2021.1.20),http://

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87。

10.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第 5 冊,星雲大師全集電子版

2021.1.20),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1836。

(8)

談話時,高教授忽然問我:「什麼是人間佛教?」我一時 覺得對這些學者、教授,也不能提出什麼大道理來談,我 就扼要的對他說:「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之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11 這個記載與第一條類似,也是大師一次春節期間回答高希均教 授時提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是人間佛教。」

但是不同之處在於,這個記載明確說明提出的時間是2002 年春節,

並非是2000 年春節。

筆者將以上幾處有明確時間的記載綜合分析,用以下表格表示 之:

文獻材料 時間

(when)

地點

(where)

對 象

(whom)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2000 年春節 首度

「國際花藝特展」 高希均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

座談會》 2001 年 10 月 佛光山如來殿大會堂 一般 信眾

《百年佛緣》 2002 年春節 佛光山雲居樓 高希均 另外,大師在多處回憶中,都說過曾和高希均教授的問答時提 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至此,我們可以明確知道,大師確實在回答高教授提問時提出 過「四句教」,他在晚年多次提及此事,雖然在大師記憶中問答的 時間有所不同。這也很可以理解,一般人對時間的記憶是困難的,

但是對事件的記憶比較可靠,如虛雲老和尚在晚年的回憶中,對早

11. 星雲大師:《百年佛緣》,星雲大師全集電子版(2021.1.20),http://books.

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5729。

(9)

年發生事件的時間敘述多有錯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認為這些事件 子虛烏有。

高教授的回憶可以作為一個佐證,他於《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

的序言〈台灣的「星雲奇蹟」―人間佛教在寧靜中全球興起〉中,

提及大師親口對自己說出這12 個字,但沒有說明問答的時間:

我親自聽過他的答覆:「『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 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

都是人間佛教。」12

關於大師提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的歷史,

存在兩個疑問:一是,大師與高希均教授的問答是在何時?2000 年春節(《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記載),2002 年春節(《百年佛緣》

記載),還是2003 年春節(《雲 水日月―星雲大師傳》記載)?

二 是, 大 師 在2001 年 10 月的一 次演講(後來收入在《人間佛教 當代問題座談會》),是否有明 確提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 的、善美的」此說?

首 先, 關 於 第 一 個 問 題,

大師與高希均教授的問答是在何 時?在大師的回憶中有2 種不同 的時間,而《雲水日月 ―星雲

12. 高希均:〈台灣的「星雲奇蹟」―人間佛教在寧靜中全球興起〉,收於滿 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之「導讀」,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5 年。

高希均2013 年偕同友人到佛光山拜會 星雲大師

(10)

大師傳》又提出第三種時間,但第三個時間並不見於《星雲大師全 集》。根據筆者目前掌握的材料,還不足以斷定二人問答的確定時 間,但有幾個線索可以提出,以供未來進一步探究。《雲水日月―

星雲大師傳》特別說明這次的問答是在佛光山舉辦佛教界首度的「國 際花藝特展」期間,這個花藝特展確實是在2003 年春節舉辦的,可 見〈佛光山大事記〉,13而高希均教授確實也有出席,可見〈佛光 山國際花藝特展圓滿閉幕〉的報告,14《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

明確提出這樣的場合,似乎不是杜撰。而大師在後來的回憶中給出 的兩個時間點是2000 年春節與 2002 年春節,根據大師的描述看來,

應該不是不同的兩次問答,應是大師將時間誤植,大師弘法超過半 個世紀,對早期時間的誤記,是很有可能的。現在的疑問是,大師 給出的兩個時間都是誤記?還是其中一個是正確的呢?如果兩個時 間都是誤記,那麼《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給出的2003 年春節 則可能性極大。因為大師問答的對象是確定的,必然是高希均先生,

我們可以根據高先生2000 年、2002 年春節是否有到佛光山,作為 一個推斷的線索。

其次,關於第二個問題,大師在2001 年 10 月的演講中是否明 確提出過「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在大師後來的回 憶中,他從來沒有說起曾在這次演講中提出過「佛說的、人要的、

淨化的、善美的」,大師印象最為深刻的回憶是在與高希均教授的 問答中提出的。而且2001 年 10 月這場演講是由滿義法師記錄,後

13. 「 佛 光 山 大 事 記 」, 星 雲 大 師 全 集 電 子 版(2021.1.20),http://books.

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4636。

14. 「FGS 佛光山國際花藝特展圓滿閉幕」(2021.1.20),http://www.lnanews.

com/news/29/FGS%E4%BD%9B%E5%85%89%E5%B1%B1%E5%9C%8B%E9

%9A%9B%E8%8A%B1%E8%97%9D%E7%89%B9%E5%B1%95%E5%9C%93

%E6%BB%BF%E9%96%89%E5%B9%95.html。

(11)

來必然經過潤色,不排除是根據大師後出的講話而調整早期演講的 語句。

十分可惜的是,筆者現在掌握的材料,還無法明確回答以上兩個 問題,筆者正在嘗試連繫、詢問相關人士,希望調閱相關原始紀錄,

通過訪談和爬梳原始資料,希望能夠對以上問題提出明確的回答。

三、「四句教」內涵之分析

教界中對「四句教」並不陌生,學界對「四句教」也有一些相 關分析,然而,通過大師提出「四句教」的文脈深入分析其具體內 涵,卻還沒有見到。大師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這四個詞來定義人間佛教,但這四個詞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呢?需要 根據大師使用「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的文脈進行分 析,以期勾勒出其具體內涵。

2006 年 3 月 19 日,大師應湖南知名畫家李自健先生之邀,在 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演講「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這是大師最早於 公開演講的場合給出「人間佛教」的完整定義。

我對「人間佛教」所下的定義為:「佛說的、人要的、淨 化的、善美的;凡是契理契機的佛法,只要是對人類的利 益、福祉有所增進,只要是能饒益眾生、對社會國家有所 貢獻,都是人間佛教。」15

程恭讓教授曾經對之進行分析,認為:

15. 星雲大師:〈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收錄於《人間佛教論文集(上)》,星 雲大師全集電子版(2021.1.20),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

artcle602。

(12)

上面三句話中真正屬於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獨創、因而能夠 彰顯其人間佛教思想的詮釋方法的特徵的,是在第一句話。16 本文重點在於「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之內涵分析,

意亦在此。

筆者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和「佛說的,人 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為關鍵詞檢索「星雲大師全集電子版」,

共有70 餘筆材料,剔除重複編輯的文段,共有 30 餘筆獨立的材料。

以下,將以這些材料為主,分類爬梳,通過大師使用「佛說的、人 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的語境,解明其內涵。

(一)四個詞的含義

大師有時僅僅是引述「四句教」以說明佛教的人間性,有時則 還對四個詞有各個的說明,我們要深入了解「四句教」,首要的依 據是大師自己的解說。

1. 「佛說的」之定義

大師在《華嚴經普賢十大願》關於「請轉法輪」的開示中,專 門說明什麼是「佛說的」:

佛在世時,佛轉法輪;佛滅度後,誰轉法輪?《大智度論》

中說:「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 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

因此,身為佛弟子,每一個人都要義不容辭的轉法輪,凡 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都是佛法,都是我

16.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頁 354。

(13)

們要傳播的真理。17

大師引用《大智度論》說明什麼才能成為「佛說的」,《大智度論》

這段話十分著名,很多高僧大德在講法時都以此定義「佛說的」,

說明「佛說的」不僅僅是「佛自口說」,也可以是弟子說、仙人說、

諸天說、化人說,只要說法符合佛法的根本真理,都可以認為是佛 說的。在大師所引述《大智度論》文段的前面,還有較為重要的話 語,筆者完整引述如下:

佛法非但佛口說者是,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 出佛法中。如佛毘尼中說:「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種人 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

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18

佛法並不僅僅是「佛口說」,「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都 是佛法。星雲法師定義人間佛教「佛說的」,應該不僅僅是「佛口 說」,而是「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

2.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的含義

大師在《百年佛緣》之〈我推動人間佛教〉中對這四個詞有較 為清楚的說明,這是一筆寶貴的材料,筆者轉錄於下: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這四句話,就成為 現在我們推動人間佛教必然的宗要。

17. 星雲大師:《華嚴經普賢十大願》,星雲大師全集電子版(2021.1.20),

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9847。

18. 《大智度論》卷 2,CBETA 2021.Q3, T25, no. 1509, p. 66b2-6。

(14)

說到人間佛教,當初佛陀出生在人間,出家、成道、說法 都在人間,佛陀既未在天上說法,也沒有和地獄、餓鬼開 示,完全是對人而說的道理,這不就是人間佛教嗎?因此,

凡是「佛說的」,我們都把他規範為人間佛教。

佛陀對人所說的法,諸如慈悲、忍耐、智慧、歡喜、自在、

解脫、安樂、富有等,這些不都是「人要的」嗎?所以 當然是人間佛教。只是人間有邪惡的,有醜陋的,有汙穢 的;人間佛教就是要針對人性裡的貪、瞋、痴、嫉妒、我 慢等醜惡的一面,以戒、定、慧來加以淨化,希望把人性 的真善美提升起來,使之達到光明、清淨、善美的境界。

因此,人間佛教就是要從淨化心靈的根本之道做起,但也 不是因此而偏廢物質方面的建設,而是要教人以智慧來運 用財富,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從而建立富而好 禮的人間淨土。所以我說人間佛教是佛說的,是人要的,

是淨化的,是善美的。19

關於「佛說的」,因為佛陀出生在人間,出家、成道、說法都 在人間,所以可以將「佛說的」看作是人間佛教。我們需要注意的 是對「佛說的」範圍的理解,根據上文的分析,「佛說的」不僅僅 是「佛自口說的」,而是「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都是「佛 說的」。

關於「人要的」,佛陀對人所說的法,要麼是世間善法,要麼 就是出世間法,如富有、忍耐、安樂、歡喜等,比較屬於世間善法;

慈悲、智慧、自在、解脫、等,可以歸納為出世間法。不管是世間

19. 星雲大師:《百年佛緣》,星雲大師全集電子版(2021.1.20),http://books.

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5729。

(15)

善法,還是出世間法,都是「人要的」。而大師對於人性了解得非 常深刻,當然知道「人間有邪惡的,有醜陋的,有汙穢的」,這些 是否是「人要的」呢?佛法應該如何看待人的這些欲望,如何處理 呢?這就需要「淨化」和「善美」。

關於「淨化的」與「善美的」,大師認為,針對人性裡的貪、

瞋、痴、嫉妒、我慢等醜惡的一面,應該以戒、定、慧來加以淨化,

而對於人性中清淨、光明的一面,應該將之提升起來。

(二)對「四句教」的詮釋

以上是大師論述中「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 美的」個別的含義。那麼,如何深刻詮釋四者之間的關係呢?程恭 讓教授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中,將「佛說的」、「人 要的」看作揭示人間佛教思想詮釋中屬於「本質詮釋」的一面,即 教體;「淨化的」、「善美的」屬於「功能詮釋」的一面,即教用。

林朝成教授在〈「佛說的」與「人要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的教義新詮與弘傳法門〉中,將「佛說的」、「淨化的」判屬「契 理」,「人要的」、「善美的」判屬「契機」。

筆者在此提供另外一種詮釋,以經典中常用的「四悉檀」解說 大師提出的「四句教」。隋代慧遠《大乘義章》卷2〈四悉檀義〉

對「四悉檀」有如此的解釋:

四悉檀義,出《大智論》。言悉檀者,是中國語,此方義 翻,其名不一。如楞伽中子注釋言:或名為宗,或名為成,

或云理也。……且分四種:一、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 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20

20. 《大乘義章》卷 2,CBETA 2021.Q4, T44, no. 1851, p. 509c10-20。

(16)

「四悉檀」,最早出自《大智度論》。所謂「四悉檀」,是佛 說法的四種範疇,也是佛度眾生的四個宗要或理趣,分別是︰(1)

世界悉檀,(2)各各為人悉檀,(3)對治悉檀,(4)第一義悉檀。

所謂「悉檀」,可以解釋為「宗」,即對法或對教辨明宗要;有時 也解作「成」,即所說義理無有乖反;有時也解作「理」,即諸法 的理趣。

關於「四悉檀」的意趣,

《大智度論》說:

四 悉 檀 中, 一 切 十 二 部 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 實,無相違背。佛法中,

有以世界悉檀故實,有以 各各為人悉檀故實,有以 對治悉檀故實,有以第一 義悉檀故實。21

從「四悉檀」的角度,一切的佛法都是真實,或者是「世界悉檀」

維度的真實,或者是「各各為人悉檀」維度的真實,或者是「對治 悉檀」維度的真實,或者是「第一義悉檀」維度的真實。

什麼是「世界悉檀」呢?《大智度論》說:

有世界者,有法從因緣和合故有,無別性。譬如車,轅、

軸、輻、輞等和合故有,無別車。人亦如是,五眾和合故 有,無別人。22

21. 《大智度論》卷 1,CBETA 2021.Q4, T25, no. 1509, p. 59b20-24。

22. 同註 21,p. 59b24-27。

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

無相違背。

(17)

所謂「世界悉檀」,就是世間法承許的因緣和合而言,如佛經中也 說「車」、「人」等,但只是隨順世間樂欲,並非有常一自在的

「車」、「人」等。

什麼是「各各為人悉檀」呢?《大智度論》說:

云何各各為人悉檀者?觀人心行而為說法,於一事中,或 聽或不聽。23

所謂「各各為人悉檀」,就是根據眾生不同的性格偏向而說不同的 法,例如,佛經中有時說有「觸」、「受」,有時說無「觸」、「受」,

並非是佛經自相矛盾,而是隨順方便的說法。

什麼是「對治悉檀」呢?《大智度論》說:

對治悉檀者,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24

所謂「對治悉檀」,就是佛法是根據眾生的需要而說,有對治的作 用,而沒有獨立的自性,如《金剛經》所說的「汝等比丘,知我說法,

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25佛說法就如同船筏是為過河 而用,有對治的作用,但是不應該執著為實在的,這是隨順對治的。

什麼是「第一義悉檀」呢?《大智度論》說:

第一義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論議語言,一切是法非法,

一一可分別破散;諸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真實法,不 可破,不可散。上於三悉檀中所不通者,此中皆通。26

23. 《大智度論》卷 1,CBETA 2021.Q4, T25, no. 1509, p. 60a4-5。

24. 同註 23,p. 60a15-16。

2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CBETA 2021.Q4, T08, no. 235, p. 749b10-11。

26. 同註 23,p. 60c7-10。

(18)

所謂「第一義悉檀」,就是諸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真實法,就 是聖智內自證的。但是這樣的解釋還不十分清楚,我們可以參考智 者大師在《妙法蓮華經玄義》中的解釋:

第一義悉檀者,有二種:一、不可說;二、可說。不可說者,

即是諸佛、辟支佛、羅漢所得真實法。引偈云:「言論盡 竟,心行亦訖,不生不滅,法如涅槃。」說諸行處,名世界;

說不行處,名第一義。二、約可說者,一切實、一切不實、

一切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皆名諸法之實相。27 智者大師認為有兩種「第一義悉檀」,一種相同於《大智度論》所 說的「諸佛、辟支佛、羅漢所得真實法」,這是「言語道斷」,不 可言語的,也就是《楞伽經》所說的「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 覺境界」。28第二種是可說的,就是用諸如「一切實、一切不實、

一切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這樣的語言來表達諸法實相。

至此,筆者要說明大師所說的「四句教」和「四悉檀」的關係。

關於「佛說的」,「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都是「佛 說的」,因此,「佛說的」就包含了全部的「四悉檀」,即「一切 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

關於「人要的」,可以分為兩類:世間善法和出世間法。所謂

「世間善法」就是隨順世間的喜好、世間的真理,以世間人容易接 受的方式進行說法,這就是相當於隨順世間樂欲的「世界悉檀」;

所謂「出世間法」,世間法可以分為善、惡,「出世間法」是純粹

27.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 1,CBETA 2021.Q4, T33, no. 1716, p. 687a12-18。

28. 劉宋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 2,CBETA 2021.Q4, T16, no. 670, p. 490c9- 10。

(19)

無漏的,因此無須特別說明「出世間善法」。「出世間法」是導向 於「智慧」、「自在」、「解脫」的,相當於可說的「第一義悉檀」。

關於「淨化的」,大師說「人間佛教就是要針對人性裡的貪、

瞋、痴、嫉妒、我慢等醜惡的一面,以戒、定、慧來加以淨化」,

因此,「淨化」就是對治人性中醜惡的一面,就是對治世間惡法,

因此,相當於隨順對治的「對治悉檀」。

關於「善美的」,大師說「人間佛教……希望把人性的真善美 提升起來,使之達到光明、清淨、善美的境界」。要將人性的真善 美提升起來,就要根據眾生不同的性格偏向而善巧地使用相應的法 門,相當於隨順方便的「各各為人悉檀」。用表格表示之如下:

四句教 四悉檀

佛說的 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即全部的「四悉檀」)

人要的 隨順樂欲的「世界悉檀」;可說的「第一義悉檀」

淨化的 隨順對治的「對治悉檀」

善美的 隨順方便的「各各為人悉檀」

根據大師在《百年佛緣》〈我推動人間佛教〉中對這四個詞的 描述,筆者認為,以「四悉檀」進行詮釋是適當的。關於大師所說 的「四句教」,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雖然人性的醜惡面,如財色名食睡等世間的欲望,在世間的學 問中,也可說是人要的,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是大師「四句教」中 的「人要的」不包括這些負面的欲望,亦即僅僅是出世間法與世間 善法,不包括世間的惡法。

關於「淨化的」,大師是要淨化人性裡的貪、瞋、痴、嫉妒、

我慢等醜惡的一面,凡是有這樣功能的善法,就稱之為「淨化的」,

主要對應於四悉檀的「對治悉檀」,但也通於「第一義悉檀」,因

(20)

為其餘三種悉檀都是要通向第一義的。同樣的,「善美的」主要對 應於四悉檀的「各各為人悉檀」,但也通於「第一義悉檀」。

關於「人要的」,我們須清楚在大師的思想體系中有兩個層次:

世間善法和出世間法。世間善法的一面相當於隨順樂欲的「世界悉 檀」,出世間法的一面相當於可說的「第一義悉檀」。隨順樂欲的

「世界悉檀」有利於與世俗的連接、互動,可以說是佛法世俗性的 一面;可說的「第一義悉檀」是引導眾生體悟諸法實相,是「諸佛、

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真實法,不可破,不可散」,可以說是佛法超 越性或者說神聖性的一面。作為普度眾生的大乘佛教,必須要兼 顧、平衡好這兩個面向,才是一個良好發展的宗教,既不會因過度 的世俗化而失去宗教的超越面向,也不會因脫離世間而失去大乘菩 薩道的入世、救世精神。

四、質疑與回應:世俗化與神聖性

(一)世俗化的擔憂及回應

星雲大師作為偉大的理論家與實踐家,當然看出海峽兩岸有不 少人對人間佛教世俗化的擔憂:

也有很多人掛念,人間佛教會不會因為太人間化,而最後 流俗了?其實,人間佛教的精神是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弘 法事業,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所謂傳統,不是一百年前、

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傳統,而是回歸佛陀本懷的傳統。

所以我說,人間佛教是回歸佛陀的本懷。29

29.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星雲大師全集電子版(2021.1.20),

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87。

(21)

對人間佛教世俗化的批評,是對人間佛教最激烈的一類批評,筆者 擬引述一些相關學者的批評、辯護、梳理作為參照,然因文章篇幅 所限,關於「神聖性與世俗化」這個議題,無法詳細展開,將另文 專門討論。

大師提到「也有很多人掛念,人間佛教會不會因為太人間化,

而最後流俗了?」姚彬彬即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有一文〈當 代台灣地區人間佛教發展中的「世俗化」與「庸俗化」〉,認為台 灣佛教在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過分「世俗化」進程中的種種 兩難問題,甚至導致「庸俗化」和推廣偶像崇拜的弊端,無形中充

人間佛教的精神是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弘法事業。圖為1200 位愛書人參加佛光山

2017 年全民閱讀博覽會」。(莊美昭 / 攝)

(22)

當了「一切存在皆合理」這種世俗觀念的辯護士。30大師堅定地否 定這樣的質疑,認為「人間佛教的精神是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弘法 事業」。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所謂傳統,

不是一百年前、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傳統,而是回歸佛陀本懷的 傳統」。

關於「出世」與「入世」的關係,學者多有論述。宇恆偉的〈略 論中國佛教的世俗化與「人間佛教」〉認為,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 世的關係在新世紀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時代課題。31惟善法師 的〈人間佛教大眾化而非世俗化〉認為,人間佛教的精神就是出世 不忘入世,入世不忘出世。32

陳衛星的〈世俗化、庸俗化與當代中國佛教發展中的問題〉認 為,是否避免世俗化的關鍵在於佛教精神及佛教理念是否在當代得 到傳承和弘揚。33程恭讓的〈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三大方向―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依據〉,也認為要真正理解人 間佛教,首先要理解其佛法化的精神品質和價值方向,而僅僅從諸 如推進世間事業的所謂「宗教世俗化」角度來考量人間佛教,就會 在根底上發生了偏差!34

30. 姚彬彬:〈當代台灣地區人間佛教發展中的「世俗化」與「庸俗化」〉,《台 灣研究集刊》2019 年第 1 期,頁 77。

31. 宇恆偉:〈略論中國佛教的世俗化與「人間佛教」〉,《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 2 期,頁 99。

32. 釋惟善:〈人間佛教大眾化而非世俗化〉,《2009 年人間佛教的當今態勢與 未來走向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9 年,頁 113。

33. 陳衛星:〈世俗化、庸俗化與當代中國佛教發展中的問題〉,《雲南社會科學》

2007 年第 2 期,頁 116。

34. 程恭讓:〈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三大方向―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 本懷》為依據〉,《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 年第 8 期,

81。

(23)

(二)神聖性的體現

關於人間佛教具足神聖性,大師有明確的論證:

信仰人間佛教,會不會給人感覺到沒有神聖性嗎?

佛陀所說「人人有佛性」,直下承擔「我是佛」,把我們 提高得跟佛陀同等,具有和佛陀一樣的真如自性,這不就 是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嗎?

你依止佛陀的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修 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不是神聖性嗎?

每一個人信仰人間佛教,都能人我和諧、家庭幸福、積極 增上、解脫自在……這不都是神聖性嗎?

人間佛教是以人為本,不假神權,真正的佛法是創造人生 究竟的幸福,「自依止,法依止」,這不是神聖性嗎?

人間佛教走入社會、服務社會大眾,所謂弘法利生,上求 佛道,下化眾生,這樣的胸懷和理想,不都是神聖性嗎?35 以上引文清楚地說明了大師對於人間佛教神聖性的建立,從佛性而 言,人人本具;從修行而言,人間佛教依循佛陀教法而實踐;從結 果而論,信仰人間佛教有現世樂和究竟樂;從能動性而言,人間佛 教是以人為本,發揮人的主動性;從菩薩道而言,人間佛教信徒是 弘法利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上種種,都在說明人間佛教有 其與佛陀精神一脈相承的神聖性,而非西方一神宗教那樣的神聖性。

35.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星雲大師全集電子版(2021.1.20),

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368。

(24)

大師這樣安立佛教的神聖性是契合佛教精神的,而認為人間佛 教丟失神聖性的批評者,基本都是在西方的神聖性和世俗性二元對 立的框架中立論的。但是,神聖性和世俗性二元對立的框架並不符 合佛教教理及佛教思想史。

李向平的〈社會化,還是世俗化?―中國當代佛教發展的社 會學審視〉認為,中國社會與中國佛教的關係並非神聖與世俗的二 元對立結構,而是一種特殊的、相互嵌入的關係。世俗化概念作為 西方啓蒙運動的產物,本非中國宗教與社會矛盾關係運動的結果,

並不適用於中國佛教與中國社會的內在關聯。36唐忠毛的〈人間佛 教發展過程中的世俗化問題辨析〉認為,我們要澄清「世俗化」一 詞的概念史背景與不同言說語境,進而對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有關

「世俗化」問題進行辨析、澄清。我們不應該局限於將世俗化與宗 教興衰進行單線連接的思考進路,而應該以一種開放與多元的態度 來對待世俗化概念,因為不同宗教的現代性也應該是多元的。37鄧 子美的〈人間佛教釋疑〉洞察海峽兩岸都有像貝格爾一樣的「對傳 統的宗教性的持守」者,他們以為傳統的宗教性是一成不變的,並 以此來評估現代宗教的論說。38尹邦志的〈人間佛教釋疑―評鄧 子美教授等著《當代人間佛教思潮》〉引述鄧子美的觀念,認為人 間佛教就是佛教的「世俗化」的論點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所有疑點 不過是以世俗與神聖兩極對立的陳說之推論而已。39

36. 李向平 :〈社會化,還是世俗化?―中國當代佛教發展的社會學審視〉,《學 術月刊》7, 6,2007 年,頁 56-57。

37. 唐忠毛:〈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的世俗化問題辨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6, 9,2013 年,頁 107-115。

38. 鄧子美:〈人間佛教釋疑〉,《法音》2007 年第 12 期,頁 14。

39. 尹邦志:〈人間佛教釋疑―評鄧子美教授等著《當代人間佛教思潮》〉,《世 界宗教文化》4, 3,2009 年,頁 57。

(25)

西方基督教背景下的「神聖」與「世俗」是二元對立的概念,

如彼得.貝格爾的《神聖的帷幕》40在論述了宗教世俗化的起源、

發展過程、定義、特徵和表現之後,提出了宗教在世俗化社會的生 存策略,一種是宗教團體及信徒將自己同外部世俗化的理性社會隔 絕開,以保持對神聖領域的堅定信仰。兩者是對立的,無法圓融並 存。伊利亞德的《神聖的存在》41還是將神聖看作是世俗的對立面,

但對於神聖與世俗兩者對立的性質和模態,他認為沒有一個基本的 公式可以涵蓋與此相關的諸種實施的複雜性。

然而,佛教的「神聖」與「世俗」是圓融並存的,如廣為流通 的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經》,有: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42 可以發現,大乘佛法重在消除相上的對立,消除第一義諦和俗諦的 對立,而提倡一種出世與入世圓融的智慧。

佛法東流,中國禪宗建立之後,更將這樣的精神發揮到極致,

所謂的「當下即是」,「平常心是道」,在在處處說明「神聖」與「世 俗」的圓融並存。

當然,「神聖」與「世俗」圓融並存並非是「世俗」就直接等 同於「神聖」,如禪宗中有一段著名的話語:

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 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箇入處,見山不是山,

40. 彼得.貝格爾著,高師寧譯:《神聖的帷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

41. 伊利亞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 年。

4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50b12-13。

(26)

見水不是水。而今得箇休歇處,依然見山秖是山,見水秖 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 見老僧。43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停留在世俗層面;「見山不是山,見水 不是水」則已經反轉180 度,也就是禪宗所說的開悟,這個時候已 經領悟到神聖性,44但是此時的「神聖」與「世俗」存在對立,並 不究竟;到第三個階段的「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再次反轉

43. 《續傳燈錄》卷 22,CBETA 2021.Q4, T51, no. 2077, p. 614b29-c5。

44. 此處的「神聖」,當然是內在的超越性。

星雲大師一筆字―南宋.青原惟信禪師悟道詩

(27)

180 度,也就在是原來的基礎上迴旋 360 度,達至「神聖」與「世俗」

的圓融並存,不一不異。45

五、總結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為星雲大師晚年對人間 佛教的定義。大師認為這「四句教」簡單直截地說明人間佛教的特 色,自己非常歡喜,也常常使用,在其人間佛教思想體系中具有極 為核心的地位。

本文分析「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之提出歷史,

以補以往研究之不足。經過徹底的檢索,筆者發現在大師的文章中 有3 種不同的記載,分別是 2000 年春節對高希均先生提出(《人 間佛教佛陀本懷》);2001 年 10 月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人間佛 教當代問題座談會》);2002 年春節對高希均先生提出(《百年佛 緣》)。符芝瑛女士的《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提出第4 種說 法,認為大師是於2003 年春節的「國際花藝特展」期間對高希均 先生提出。筆者通過相關材料的分析,結合當時的時空背景,認為 在星雲大師記憶中,與高希均先生的問答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而 且首屆「國際花藝特展」是於2003 年舉辦,筆者推斷星雲大師與 與高希均先生的問答極有可能是發生於2003 年春節的佛光山。

另外,本文通過大師使用「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的文脈,對其內涵進行深入的研究,發現「佛說的」、「人要的」、

「淨化的」、「善美的」四個詞語之間的關係,不是平列式的,而

45. 關於宋代禪宗修行觀上「迴旋」的解釋,可參見小川隆著,何燕生譯:第二 章〈《碧巖錄》與宋代禪〉,《語錄的思想史――解析中國禪》,上海:復 旦大學出版社,2015 年。

(28)

是總說與分說的關係。「佛說的」是為總說,「一切世間真實善語、

微妙好語」都是「佛說的」,其說法內容可分為「人要的」、「淨 化的」、「善美的」三種意趣。「人要的」又可分為「世間善法」

與「出世間法」,分別相當於四悉檀中的「世界悉檀」與可說的「第 一義悉檀」;「淨化的」是要對治世間惡法,因此,相當於隨順對 治的「對治悉檀」;「善美的」是要根據眾生不同的性格偏向而善 巧地使用相應的法門,相當於隨順方便的「各各為人悉檀」。

關於兩岸存在對於人間佛教世俗化、庸俗化的批判,星雲大師 在其著作中已經做出了明確的回應,以「四句教」而論,即可有力 地回應這些質疑。因為「佛說的」就是「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 好語」,這些說法有不同的意趣,批評者只看到「人要的」中世間 善法的一面,以為人間佛教就僅止於此;只看到「淨化」世間惡法 的一面,以為人間佛教只是世間的道德教化;只看到善巧的一面,

以為「各各為人悉檀」就是迎合世間,而沒有注重宗教本身的神聖 性。其實,大乘佛教重視「聖」,而非重視「神」,與西方的一神 宗教不可混淆。並且大乘佛教所追求的「聖」的境界,並非是離開 世間的,「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因此,以「四句教」為核 心的人間佛教思想,恰恰是圓融地處理「世間」和「出世間」的關 係,既提示了「隨順世間」、「為人」、「對治」的一面,也有趨 向「第一義」的一面,而且兩者是要通過當下的人身來實現,充滿 了創造性與能動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又提出〈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同一時期,慈航法師則在南洋新馬 創辦《人間佛教》雜誌(圖見下頁 1947

為此,我體會大師這本書,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即是要從本懷

24 印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頁

這類文章,不以阿彌陀佛所創建之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為信

有種種性,種種國土人出家,用不正音壞佛經義,願世尊聽我用 闡提之論,正佛經義。佛言:我法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朴不 失其義,令人受解為要。 14 (《大正藏》第

本計劃的目的是透過 發展具校本特 色的語文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文學 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學校可善用課 程提供的「建議篇章」

誠然,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但其實並非新創,而是釋迦牟尼佛一脈相承的教法,是從淨

對外發行。 1 1995 年,星雲大師再次有感於編輯一套面向廣大佛教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