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階段「死亡教育」課程反思/ 19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階段「死亡教育」課程反思/ 193"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小階段「死亡教育」課程反思

林素珍 新北市安和國小教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教學碩士班

一、前言:不可避談的人生事--「生」與「死」

人之一生必經「生、老、病、死」, 有初生就有離開世界的一天,但「死 亡」向來被視為禁忌話題,尤其面對單 純的孩子,父母長輩基於保護立場,或 考慮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到可以了解生 死,總是採避而不談的態度,面對「死 亡」如此避諱,反而增加孩子的好奇、 迷惘與恐懼。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在分 析死亡的意義時曾說:「逃避死亡的話 題,只會使自己更遠離生命本質的真 相(引自李智揚, 2007)。」死亡是生 命本質的一環,誰也逃避不了,只有正 視、了解它,才能接受、放下它,而不 再只是畏懼或焦慮。 當孩子在不了解生命真相的情況 下,突然面臨生命中的生離死別,對心 靈的衝擊與悲傷更難平復(張淑美, 2001a),而失落的傷痛與情緒的壓抑 也將影響其人格發展(紀潔方,2000)。 透過「死亡教育」,讓孩子學習如何面 對死亡、如何適當抒發悲傷情緒,此為 「死亡教育」之預防性價值;藉由了解 生命的有限性,讓兒童與青少年懂得 珍惜生命,體悟生命的價值,進而開創 生命的意義,即為「死亡教育」的建設 性意義。

二、兒童的死亡概念與發展

「死亡」就生物學上的定義是:生 物體的呼吸和心跳功能永久終止。近 來,「死亡概念」除了生物性成份外, 還加入「精神」、「靈魂」相關的次概念, 是一個複雜性概念。國內外研究死亡 概念的學者普遍同意最重要的五項次 概念(張淑美,1996,2001b) 如下: (一) 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能了解 凡生物體一旦死亡,則其「肉體無 法再復活」(不包括精神或靈魂的 層面) (二) 無機能性(nonfunctionality):能了 解「所有界定生命的機能均停止」 (三) 普遍性(universality) :能了解「所 有生物體都會死亡,包括自己在 內」 (四) 原因性(causality):能了解「導致生 物體死亡的原因,包括內在自發 因素或外力因素等」 (五) 有 關 「 非 肉 體 的 延 續 性 」 ( noncorporeal continuation) 的思 考:涉及「吾人肉體死亡之後的以 其他形式繼續存在的觀點」(死後 認知概念) 關於兒童死亡概念的發展,國內 外學者研究結果紛歧,但多少來源自 匈牙利學者 Nagy(1948)建立的「年 齡發展模式」(引自張淑美,2001a):

(2)

第一階段(3-5 歲): 否認死亡是一定且最終的過程, 視「死亡」為可逆,是暫時性的。 第二階段(5-9 歲): 是擬人化的階段,認為被死亡先 生抓走的人才會死。此階段孩子已知 道死是生命的終止,但不會經常發生 也不普遍,聰明或幸運的人不會被死 亡先生抓走,也不希望自己會死。 第三階段(9 歲以上): 知道死亡是普遍、真實且不可避 免的。 張淑美(1989)研究發現我國國小 兒童的死亡概念已相當成熟,國小六 年級兒童對死亡概念雖未能達到百分 之分「完全成熟」的年齡,但高年級以 上兒童也大都能了解死亡的生物性意 義(即前四項次概念),同時也能開始 以精神性或靈魂的角度來解釋死亡。 兒童的死亡概念發展有其階段性,隨 著年齡發展會趨於成熟,成熟年齡雖 不全然相同,但若能透過學校教育系 統性的課程,運用相關繪本、影片或個 人經驗,藉由團體討論與同儕分享,揭 開死亡的神祕面紗,便能建構兒童對 「死亡」的認知。

三、死亡教育的核心內容和課程

目標

「死亡教育」於西方社會已發展 近四十年,是以探討死亡相關主 題的教育(引自生死教育學會),在國 內始於 1979 年,即有學者撰文介紹(徐 敏雄,2007)。一般而言,死亡教育內 容多衍自美國學者 Leviton 所提出的三 個層面:「死亡的本質」、「對死亡及瀕 死的態度和其引起的情緒問題」、「對 死 亡 及 瀕 死 的 調 適 」 (Eddy & Alles,1983) , 綜 合 國 內 學 者 張 淑 美 (1998)提出的相關主題,筆者將死亡 教育的核心內容概分如下: (一) 死亡的本質及意義:生命概念的 發展;認識生命的歷程及循環;認 識老化和死亡的過程及意義;生 死哲學觀;生死宗教觀;生死社會 觀;死亡在醫學、心理學及法律上 的定義或意義;死亡相關禁忌、對 死後世界的看法等。 (二) 面對死亡及瀕死的態度和情緒問 題:當事人的瀕死過程與心理反 應;為死亡預作準備;預立遺囑; 瞭解並照護重病瀕死的親友;臨 終關懷;安寧照顧;死別與哀傷的 情緒處理;如何與兒童、老人或病 人談死亡等。 (三) 面對死亡事件後的處理及調適: 悲傷輔導;喪禮儀式的意義;親友 死亡後的心理調適(尤其是伴侶、 父母或子女的死亡);生活型態的 改變等。 (四) 特殊問題的探討:自殺行為、安樂 死、墮胎、死刑、植物人、器官捐 贈等。

(3)

依據「死亡教育」的核心內容,歸 納整理出下列五項課程目標(張淑美, 1989,1996): (一) 使兒童及青少年了解有關生死及 瀕死等方面的基本事實。 (二) 使個人能獲得有關醫學及喪儀等 方面的知識與訊息。 (三) 幫助個人澄清社會上及倫理上的 一些有關生與死的主題。 (四) 使兒童及青少年能坦然面對重要 他人及自己的死亡,進而能有效 地處理這些死亡事件。 (五) 透過審慮個人的價值及先後緩急 的人生目標,以增進生活的品質 並提昇生命的意義。 以 上 課 程 目 標 涵 蓋 於 各 教 育 階 段。

四、國內死亡教育實施之現況

國內「死亡教育」自 1979 年黃松 元發表相關論文,1993 年傅偉勳出版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以來,已 有二、三十年之久,但多以在大學開設 「生死學」相關課程或學術研討會為 主,直至 2004 年將「生命教育」納入 高中階段選修課程(徐敏雄,2007), 其課程核心能力之一為「思考生死課 題,進而省思生死關懷的理念與實踐」 (生命教育學科中心,2008),死亡教 育始推廣至高中階段。 2001 年教育部將「生命教育」明 訂為九年一貫綜合活動領域之學習單 元,但依目前國中小教育實施現況,筆 者從九年一貫能力指標(97 課綱)中 整理與「死亡教育」直接相關之指標僅 如下: 【健體 1-1-1-1】 知道並描述對於出生、成長、老化 及死亡概念與感覺。(國小) 【綜合 1-4-1-1】 體會生命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並 分享個人的經驗與感受。(國中) 【社會 4-4-5-1】 探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國中) 從以上能力指標看來,國中小死 亡相關課程於生命教育中所佔比例並 不多。筆者於國小教學現場也發現,目 前國內「死亡教育」並未落實於國小階 段的正式課程中,此應加以檢討之。

五、死亡教育於國小階段的實施

方式

於國小階段實施「死亡教育」,或 許有人會問:與小學生談論死亡,會不 會太過沉重?會不會造成孩子的恐懼 與擔憂?其實孩子在生活中多少都有 面對死亡事件的機會,如:家中親友過 世、清明掃墓、寵物的死亡,甚至經過 喪家或看到送葬儀式,這都是機會教 育的好時機。 而學校課程中,如何對國小階段 學童進行「死亡教育」呢?筆者整理歸

(4)

納以下六種教學實施方式: (一) 隨機教學:運用國際、社會時事或 生活事件,如:天然災害過後、墜 機、自殺、車禍等新聞事件,或學 童的親身經驗,掌握時機進行死 亡相關事件的問題討論。 (二) 主題討論:透過相關主題繪本、影 片、文學作品…做團體或小組討 論,並做心得分享。 (三) 體驗教學:透過參觀相關機構或 場所,如:安寧病房、喪禮等。 (四) 實作教學:透過飼養寵物、試擬遺 囑等方式體會面對死亡的心情。 (五) 角色扮演:透過死亡事件中,各個 角色的扮演,體會該角色的想法 或感受。 (六) 創作教學:透過繪畫、寫作、 (七) 藝術創作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於 「死亡」的想法或感受,以及對死 後世界的想像等。 而身為一個教師,在與孩子進行 「死亡教育」對話時,應採取什麼樣的 態度呢?一、用清楚、誠實的方式來和 孩子談「死亡」,孩子才能了解;二、 正視孩子對「死亡」的任何聯想,聽聽 孩子怎麼說(洪瑜堅譯,1997);三、 教師進行「死亡教育」之前,須先檢視 自己對「死亡」的態度是否坦然,能坦 誠敘述及表達出來,才能真切、自然地 告訴孩子什麼是死亡(張淑美,1996)。

六、結語--「死亡教育」是終身教

哲學家海德格曾說:「生是向死的 存在。」死亡伴隨生命而存在,討論 「死」即在思考「生」,只有活著能思 考的人,才能覺察生死的意義,準備好 活,才能善終(張淑美,2001a)。正所 謂「出生」、「入死」,人生有來就有死, 既是必經之路,若能提早建立起健康 開朗的態度,當死亡的傷痛事件發生 時,也較能坦然面對,舒緩悲傷情緒與 心理調適問題。 「死亡」是任何人都要面對,永遠 無法迴避的自然法則,「死亡教育」應 列為學校持續永久經營的課程(張淑 美,2001b),尤其國小階段正值兒童心 智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應隨時掌握 機會,以尊重、接納和開放的態度進行 生死教育,除了建立孩子對死亡的正 確認知與因應態度外,讓孩子從中理 解生命的終結和存在,才能對人生的 意義有更深入的思考,進而提升自己 的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 生死教育學會。認識生死教育。 2013年6月8日, 取自 http://www.life-death.org/Pages/LnD.htm。  生命教育學科中心(2008)。98 年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命教 育」課程綱要。2013年6月15日,取 自 http//life.ltsh.ilc.edu.tw/discenter/discent er2.aspx

(5)

 李智揚(2007)。幸福本事--從兒童 的 生 死概 念發 展論 生 命教 育實 施 策 略。諮商與輔導,262,6-11。  洪瑜堅(譯) (1997)。與孩子談死 亡:一本由孩子寫給孩子的生死書。臺 北:遠流。  紀潔方(2000)。在樹的源頭澆水。 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樣看待生 命與死亡(序)3-7。臺北:張老師。  徐敏雄(2007)。臺灣生命教育 的發展歷程:Mannheim知識社會學的 分析--臺灣生命教育未來發展的相關 建議,272-287。臺北:師大書苑。  張淑美(1989)。兒童死亡概念之 發展研究與其教育應用(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 育: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發展、死 亡教育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 雄:復文。  張淑美(1998)。從美國死亡教育 的發展兼論我國實施死亡教育的準備 方向。國立高雄師大教育系:教育學 刊,14,275-94。  張淑美(2001a)。兒童「生死教 育」之理念與實施。研習資訊,18(3), 31-39。  張淑美(2001b)。國中生的生命 教育-從死亡概念與態度論國中階段生 死教育之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355-373。

 Eddy, J. M. & Alles, W. F. (1983).

Death Education. St. Louis: The C. 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化學科學實驗輔助自然科學教學之實務性探索」課程大綱(8 節課 李昆展) 學分班:106 年國小自然科學實驗研究課程 2 學分班.

民國 57 年,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 教科書改由國立編譯館主編, 數學教科書之編製 成立有

被告為教育人員之性侵害刑事案件,其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或所屬學校得於

被告為教育人員之性侵害刑事案件,其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或所屬學校得於偵查或審

被告為教育人員之性侵害刑事案件,其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或所屬學校得於

十一、知悉服務學校發生疑似校園性侵害事件,未依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通報,致再

被告為教育人員之性侵害刑事案件,其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或所屬學校得於

六、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實驗教育學生學習歷程填報平臺」說明會交通資訊 如附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