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個熟悉卻全新感受的教育經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個熟悉卻全新感受的教育經驗"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靜 宜 大 學   師 培 實 習 輔 導 通 訊 P11

一個熟悉卻

全新感受的教育經驗

一個熟悉卻

全新感受的教育經驗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 / 胡憶蓓 副教授

前言

考試、考試,不斷考試的場景,對台灣教育下的孩子一點也不陌生,雖然不喜歡這種方式,卻也練就一番 忍耐的工夫。我就是帶著這股耐力到美國唸書進修。第一學期修了三門課,兩門課出自同一授課教師,他在第一 節課及課程大綱內就明說:課程乃採用mastery learning方式。回去查生字,喔!「精熟學習」,嗯…但還是不懂意 思;直到期末,透過親身經驗,我越來越能領悟其精義。

全新感受的考試經驗

老師每週上課一章,下週就小考該章,並且繳交該章作業。每週考試和寫作業,不足為奇;但怪就怪在居然 可以「重考」與「重寫」,而且不限次數!老師解釋說,每個人狀況不同,有人需要多點時間、有人可能因身體 不適、忙碌、或小貓生病(我心想老師居然會相信這種藉口?!)等狀況而耽擱,他要給大家足夠的時間學習與完 成。 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重考、重寫,老師不會強迫。每次小考和作業成績各為10分,如果考了8、9分,老 師沒有硬性規定一定要重考或重寫。然而,對台灣學生來說,能拿10分的話,怎會放過機會呢?!更何況英文不 怎麼好的我,剛開始甚至看不懂英文題目,5、6分是常見的分數。 每週上課前10分鐘小考。每一章考卷,老師擬了五份不同卷子(Form A到E),每份考卷大約包含2-3題是非 題、3-5題選擇題,及一題簡答題。每次考試不見得拿到哪一類型。所以不能保證第二次考得較好,甚至可能更 差。當然,若拿到相同考卷呢?我曾發生過一次,當下立即很誠實地告訴老師,我已經考過該張考卷。老師竟回 答:「這考卷是我抽取的,如果以前考不好,現在考好了,那表示你會啦!」 當我看到自己小考成績記錄表上各章成績,從5分→被劃去變8分→又被劃去變10分。分數竟可以不斷地修 訂,且是持續「美化」。那種看到自己可以進步、可以更好,想要不斷求好的心變得愈來愈強烈。 老師每次見到我去重考,他總是開心的說「沒問題!妳要考哪一章?」然後從書櫃上課程檔案匣中抽取一份 考卷給我。多去了幾次,我開始感到些許焦慮,深怕老師覺得「怎麼又是妳(來重考)!」,所以向老師道歉。老 師居然說:「憶蓓,妳是我見過最用功的學生!我那些美國學生他們根本不在乎,妳總是希望能不斷進步。我非 常感動,也非常高興。」 我的作業也如此。每週作業是列在教科書該章最後的作業題,自行選擇一題,約1-2頁的練習即可完成。負 責評核我作業的TA(博士生),每次都告訴我作業扣分的原因,我也總因為獲得領悟而感謝她、且修訂重繳。有一 次,我只是文法錯誤被扣一分,我狐疑地問只要修改錯誤再交,就可輕易地得滿分嗎? TA說,當然!就是這麼 簡單! 若想反正可以重考,因此藉機怠惰與拖延,那就大錯特錯,因為每週都有考試和寫作業,拖延只會讓期末陷 入恐慌。而且,我有兩門課耶!每週得考兩章、寫兩份作業。課程全學期除了約12章次的小考和作業之外,還包 含期中上台報告與期末考。所以,還是乖乖地按進度準備與複習,會比較妥當。 Dr.Russell對待學生的態度與方式,讓我這從小受台灣教育制度與老師教學方式根深蒂固的舊思維受到極大 的衝擊,常常陷入深思… 從小到大,考試往往一次定終生!若真有第二次機會,還要和第一次成績平均;從來沒有第二次可以「掩

專 題 報 導

(2)

靜 宜 大 學   師 培 實 習 輔 導 通 訊 P12 蓋」第一次的失敗,遑論容許無數次的失敗!而且,失敗都是因為自己不用功,沒有其他藉口--無論是天生資質 魯鈍、身體不舒服、心情不好、或忙其他作業;若是告訴老師家裡小貓生病要照顧,更會被臭罵一頓。 我的老師總是給予機會,但他從不強迫學生,讓學生一次又一次自願地付出與學習。原來,失敗可以有很多 「藉口」,或許改成「原因」一詞更貼切。重點是:改正錯誤這麼簡單!遮掩失敗也這麼輕易!只要學生願意, 完全不在乎學生花了多少時間或重來多少次,更不計較前面N次慘不忍睹的失敗分數。老師看到的反倒是學生N 次時間的付出與努力,並大大肯定與讚美。 我在思考,這與我們從小一直考到大,有何差異?原來,考試只是讓自己知道哪裡不足;知道自己不足之 處,又知道如何改進。我認為Dr.Russell傳遞的重點不是「不斷考試」的策略,而是「不斷給予機會」的教育理 念。當學生看到自己不斷進步成長,天生內在求好的動機油然而生,老師不再需要威脅或利誘學生唸書!同樣是 一再考試,原來施者(教師)的動機不同,竟讓受者(學生)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不知道是否因為如此被對待,直到如今已工作多年,只要看到自己不足之處,並且知道改善的方法,就會情 不自禁地再努力、不斷地付出。我說「情不自禁」並不為過,因為真的有「不肯罷休」的衝動,不求績效、不為 他人,就只是「想要更好」,就這麼簡單的動機!

精熟學習的定義與意涵

所謂精熟意指熟練,強調學生的學習程度要達到相當的熟練地步則學習成果愈能持久與有效。倡導者包含美 國的莫禮生、卡羅以及布魯姆三人為主要代表,以下簡述其概要(轉引自林寶山,2003,p.57-66)。 莫禮生(1871-1945)強調所有的教學結果都應達到「精熟」,而非「背誦」程度而已。他提出「預先測驗→ 教學→測驗教學結果→修正教學程序→再教學→再測驗→精熟」的公式(mastery formula)。所以,莫禮生強調要 將課程內容分成小單元,確保大部分學生熟悉該單元,再進入下一單元。

卡羅1936年提出學校學習模式(A model for school learning),對精熟學習理論發展有重要影響。卡羅對「性 向」的見解不同於傳統心理學家,傳統上,性向被視為學習的「潛能」,某方面性向較高者,代表其學習該科 目成果會比較好;性向低者,學習成果也較差。換言之,性向高低代表學習成就(learning level)「好與壞」的差 異。然而,卡羅認為性向只是學習速率(learning rate)的指標。性向的高低代表該學生學習該科目所需的時間量不 同而已,也就是說,每個學生學習有「快與慢」之別,所耗時間有「多與寡」差異,不代表該生學習成就之高低 與好壞。他提出兩個公式: 《公式一》 《公式二》 公式一代表每個學生需要的時間量不同(分母),如果學生需要較長的學習時間,而教師也能給予相應的時間 量讓學生去學習(分子),那麼,學生就能夠精熟該課程內容,學習程度就自然會達到目標。 公式二指(3)每人學習速度不同、(4)老師的教學品質、和(5)學生理解能力,使得學生整體所需的時間量(分 母),因人而異。但是,若(1)老師能夠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以及(2)學生肯把握機會,一次次地努力,那麼學生 整體付出的學習時間足夠(分子),亦能達到精熟的程度。 因此,卡羅的教學主張讓學生依其「速度」和「時間量」去學習。老師必須允許學生依照他/她所需要的時 間量去學習,則每位學生皆可達到一定的學習水準。 布魯姆(Bloom)則將卡羅的理念推廣至中小學及大學。他認為沒有一種教學方法適合全班學生的學習需要,

專 題 報 導

(3)

靜 宜 大 學   師 培 實 習 輔 導 通 訊 P13 老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特性,給予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目標與各自學習的速度,不應強求一致的速度。尤其應該 將教材分成許多小單元,每一單元結束後進行「診斷測驗」,此形成性測驗得以診斷與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找 出可以幫助學生的方式。採用精熟學習,學生的成績不互相比較,通常必須達到百分之八十或九十的熟練標準, 稱之為精熟。

輔大教育學程的教學經驗

剛回台灣時,我在輔大的中教學程兼課,依循美國老師採用精熟學習模式。學生如我當初一般,對看似熟悉 卻又完全不同的考試策略感到相當新奇。然而,當本課程作業考試與其他課程衝突時,學生往往選擇犧牲我的課 程,他們的理由是只有我的課可以有很多次機會,其他課沒有。雖然如此,他們說他們會對我感到內疚,而且, 保證事後一定會補考和補交。同學間開始討論我的教學模式,及其背後的教育理念,以及對學生學習產生的意義 和影響。他們認為這種模式,期末的成績是自己給的、決定權是在自己,不是老師。而成績高低端視學生的努 力,而非天賦資質。 有同學在實習期間代理化學老師,她亦採用此模式,每次下課國中生擠在教師休息室請求重考。若是考不 好,知道自己不熟之處,學生也願意一再重來,就是想要考好。其實,誰不想考好呢?!只不過以前從未給予多 次機會罷了,或是在所謂「公平」的假象下,忽略學生的個別差異。仔細想想,大多數老師認真教學,但最令人 感到無奈的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就是激不起他們的學習動機,不是嗎?! 於是老師只好被迫採取威脅或利誘來促 進學生學習的意願。 不過,這位實習老師遇到了一個問題:那第一次就考好的學生跑來問:「老師,我第一次就考滿分,其他人 考了好多次才達滿分,妳不覺得我們的分數應該不一樣嗎?」從小比到大,樣樣都要比,是台灣社會價值觀的問 題。就算得100分,也要先看別人考幾分才能決定其價值。這種必須踩在別人失敗上才算成功的價值觀,是無法 容許「大家都成功」!

靜宜師培初次嘗試

後來,到靜宜已十數年,我未曾採用此模式,但都會向學生分享此特殊經驗。然而,學生未曾親身體驗,別 人的經驗也僅止於意會罷了。上上學期(100學年度第2學期)教學原理課程,我於期中開始採用此方式,學生大概 被我的經驗分享說服而同意嘗試看看。因此,期中開始小考,共計考了6次,學生若考不好,可以重考,不限次 數(至期末考週止),但不勉強重考。期末時,我利用問卷詢問同學對此精熟學習精神方式的感想,調查學生對此 方式的反應與意見。全班學生皆持肯定的態度,感受與輔大學生、以及和我當初的感受頗為一致。我簡單地整理 分類與說明他們的看法。 1. 想要考好一點而多複習書本:學生為了想要考好,所以選擇再次小考。 「為了想考好去看書」 「比較想要再讀幾遍,因為想要考好一點」 「再一次學習的機會,不是一次定生死」 2. 提升熟悉度:因為多看了幾遍課本,也就能學得更好。 3. 「知道重點何在」 4. 「對課程會更清楚,也可以加深印象」 5. 「多複習自然能夠加深我們的熟識度」 6. 較無考試的壓力 7. 「為了讀書而讀書,沒有考試的壓力」 8. 「可以讓學生主動去學習,不造成壓力。」 9. 「從來沒有老師是這樣小考的,重考壓力就不會這麼大」

專 題 報 導

(4)

靜 宜 大 學   師 培 實 習 輔 導 通 訊 P14 10. 「壓力比較不那麼大,但也學得到東西,最後也不必累積至期末考」 11. 更多的努力與付出:除了為了想要考好,更代表學生願意學習的毅力,以及為此課程所付出時間量的增 加。 「如果一個人願意在同一章節重複考三次,代表他的重視以及執著和努力」。有意思的是,就考試次數總 量而言,增加不少,但是學生考試的壓力卻不增反減,甚至到無壓力的景況。我相信這不是因為考到最後「沒感 覺」的「麻木」;而是因為此模式之考試,並非判定學生智力與價值的刀俎,對許多人來說,每一刀砍下去,常 常抬不起頭、不敢面對與接受結果所代表的自己。我們應該回歸考試其原始初衷:了解與評估自己的學習狀況, 以進一步找到個別的問題與其解決方法。 猶記得李坤崇教授曾到靜宜大學演講,特別提醒大家要修正「失敗為成功之母」的觀念,應改為「成功為成 功之母」。他說將課程分許多小單元,每一小單元熟練的成功,都會提升孩子的基礎能力與自信,也激發學生持 續不斷努力的動力。失敗,甚至不斷地失敗,只會讓人興起放棄的念頭。我想,這大概就是精熟學習 所要強調的精髓,讓孩子從能力與自信中,找到進步的動力。 上學期(101學年度第1學期),我的課程又再次實施,以後也將持續。我知道學生一 開始都會被嚇到、不甚愉悅,甚至勉為其難地接受,但我也知道期末時他們的感受將是 如何。

結語

有研究說,師培生往往會以被對待的方式去對待她/他們未來的學生,即 使他們曾經對傳統講述方式感到無趣或厭煩,也可能依樣畫葫蘆地對待未來 學生。對我而言,我的老師以身教啟發我,如今我也用他的方式對待我的學 生,期望我的學生能夠因為親身的經歷,體會我所體會的、學到我所學到 的;這種為了學習而學習、單純享受(enjoy)自己成長的經驗與理念,只有親 自體會才能感受其箇中滋味。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一詞響亮,但是每個人天生本就不同,有 些人一生下來就已經輸了,用一模一樣的內容、方式與速度的「假公平」 待之,更讓這些學生永無翻身的機會。期望師培生與現職教師真能體悟 「個別差異」,並願意尊重差異,深思「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 真義。 我認為對教師而言,真正的成功就是激發學生不斷努力學習的動 機、意願和能力。不需要威脅或利誘,也不為父母、老師、分數而拼 命;純粹只希望看到自己一天比一天進步,一種內在促使生命不斷歷練 昇華的動機,這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啟動力,也是老師們應該聚焦與努力 的任務方向。

參考資料

林寶山(2003)。實用教學原理。臺北市:心理出版社。P.57-66。

專 題 報 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了能帶回最多的資訊,我們一團六人於行前便針對每人要參加的會 前會課程做好了分配,包含:醫學教育核心技能課程( Essential skills in

以及高三數學甲Ⅰ、Ⅱ,與數學乙Ⅰ、Ⅱ的選修課程,其中數學 IV 分為 A、B 兩版,B 版 擴充了 A 版的內容,所增加的題材在課程綱要中以◎

推行為智障學生而調適課程的 特殊學校,可按智障學生的學 習能力和特殊學習需要等,在 2021/22學年或以後盡早調適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2 年提出將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 同,以及承擔精神,作為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首要培育的正 面價值觀和態度;並因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於

• 在「心房」進行課堂或體驗 式學習活動後,學生能以表 情符號表達自己的情緒,令 學生能以多元化的途徑表達 情緒,以便老師深入了解學

興趣Motivation 是學習的原動力 John Biggs, 2009... 規劃課程時考慮三個條件: 教師動力、能力 學生能力

 它為小孩們提供 了一個有趣的生 活體驗,體驗了 在江戶時代作為 一個普通人生活 的感受。.. 旅客可以穿上和服,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