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之研究"

Copied!
2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指導教授:江志正 博士. 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 與實踐之研究. 研究生:林翠華 撰 中華民國 102 年 6 月.

(2)

(3) 謝辭 在研究所求學的日子,遇到學校任期屆滿遷調他校,初到新校恭逢學 校五十週年校慶辦理系列大型活動,承蒙臺中市教育局託付辦理全國音樂 比賽、臺中市國民中學新生常態編班作業,在蠟燭兩頭燒,分身乏術下, 論文的進度耽擱很長一段時間。寫論文的時候,內心很掙扎,數度質疑自 己,已經是再讀第二個碩士班了,有必要這麼辛苦嗎?得以在走走停停中 繼續完成論文,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江志正老師,當我遲疑不前時,仍然 充分的信任與寬容,讓我保有最大的發揮空間,並時時的關心與耐心的鼓 勵,論文書寫過程中遇到困難的地方,老師總能一針見血的指出缺失,並 提供有智慧的意見,讓我豁然頓悟,老師的恩情點滴在心,無限感激! 感謝台中教育大學研究所所有任課教授在學業上的啟發及教導,還有 口試委員曾榮華教授、賴志峰教授所提供之寶貴意見,俾使論文得以更加 完善。感謝楊銀興主任、游自達主任在論文問卷上提供修正的建議,使我 的問卷內容更符合論文需要。感謝楊思偉校長、陳盛賢教授、黃隆民教授 不時的鼓勵與支持,使我充滿信心再接再勵,如期完成學業,在此向您們 致上最高的敬意與謝意! 感謝同學的鼓勵和協助讓我感到很窩心,增加了完成研究所學業的力 量!感謝光復中小學及大道國中同仁支持我,讓我能兼顧研究所學業,好 多事因為有你們協助,讓我能很有效率地完成寫作,辛苦你們了!謝謝! 重返校園,感謝我的家人,總是支持我所有的決定,在趕寫論文的閉 關期間,能體恤我的忙碌。最後,僅以此論文獻給我最親愛的母親及天上 的父親,您們樸實勤懇的典範,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我會持續努力,在 自己的本分上善盡職責!我愛您們! 林翠華 謹誌.

(4) 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彰投地區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之現況,瞭 解不同背景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之差異,及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 導認同程度與實踐之相關情形。 本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研究」調 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對象為 101 學年度中彰投地區公立國民中學校長共 156 人,回收問卷 134 份,回收率與可用率達 85.89%,將所得的資料以敘述性統 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和探討,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ㄧ、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都達到中高水準的程度,並以社群 連結得分最高,永續領導認同以資源凝聚得分最低,永續領導實踐以全方位學 習得分最低。 二、不同性別、任職校長年資、曾任學校數的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 有差異,但不同年齡、最高學歷、學校規模的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沒有 差異。 三、不同性別、最高學歷、任職校長年資、學校規模的國民中學校長永續 領導實踐有差異,但不同年齡、曾任職學校數的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沒 有差異。 四、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有顯著的正相關性,校長永續領導 認同越高則永續領導實踐度也越高。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做為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學校長、及後 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國中校長、永續發展、校長永續領導。 I.

(5) II.

(6) A Study of the Sustainable Leadership Identific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Advisor: Chih-Cheng Chiang Graduate student: Lin Tsui-hua.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perception on the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leadership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entral metropolitan Taiwan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chools with various background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ustainable leadership of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and its practice. The way of carrying out the research is essentially conducting surveys; the main device of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leadership affi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The target audience consists of the central metropolitan Taiwan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of 101th school year, with a total number of 156, 134 were successfully returned; the returned rate and liable rate are relatively high, 85.89%. By analyzing the result with t-test, one-way ANOVA(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Pe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ethod. The following are the key findings: 1.The sustainable leadership affi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have achieved an above average standard; with the highest score being social links; while the lowest being the resourcing on the acknowledgement of sustainable leadership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2.Taking gender, education background, experience, and the numbers of school III.

(7) employed into account, there is a gap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on the recognition of sustainable leadership; however, despite the age difference and the size of school, principals with similar high education backgrounds seem to have the similar recognition on the subject. 3.Taking gender, education background, experience, , and the size of school into account, there is a difference on the executions of sustainable leadership; nevertheless, the age difference and the numbers of school employed do not seem to have a noticeable effect on the subject matter. 4.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rincipals’ recognitions of sustainable sustainable leadership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is positive; as one rises, the other does as well. Last but not least,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future reference and as guidelines for education departments and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leadership. IV.

(8)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永續發展概念之源起與意涵 .................... 13 第二節 永續領導的意涵與實踐 ........................ 36 第三節 永續領導的相關研究 .......................... 6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10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10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10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112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11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12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123 第一節 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現況分析 ..... 123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之差 異性分析.................................... 128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差 異性分析.................................... 137 第四節 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之相關性分析 . 1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49 第一節 結論 ....................................... 149 第二節建議 ........................................ 153 V.

(9) 參考文獻........................................... 165 ㄧ、中文部分 ...................................... 165 二、英文部分 ...................................... 175 附錄 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調查問卷 ...... 182. VI.

(10) 表 次 表 2-1 國內外各學者對永續發展的定義 ..................... 16 表 2-2 不同環境倫理主義的比較 ........................... 22 表 2-3 國內外各學者對永續領導的定義. .................... 38 表 3-1 受訪者基本資料人數百分比統計表 ................... 111 表 3-2 國中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之調查問卷 內容架構.......................................... 113 表 3-3 專家檢視問卷分析的專家學者 ....................... 115 表 3-4 專家檢視問卷分析百分比統計 ....................... 116 表 4-1 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現況 ..................... 124 表 4-2 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現況 ..................... 126 表 4-3 不同性別之國民中學校長對永續領導認同的獨立樣本 t 考驗 .................................................. 129 表 4-4 不同年齡之國民中學校長對永續領導認同的獨立樣本 t 考驗 .................................................. 130 表 4-5 不同最高學歷之國民中學校長對永續領導認同的獨立樣本. t 考驗 ............................................ 130 表 4-6 不同任職校長年資之國民中學校長對永續領導認同各組人數、 平均數和信賴區間 ................................. 131 表 4-7 不同任職校長年資之國民中學校長在永續領導認同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 ....................................... 132 表 4-8 曾任不同學校數之國民中學校長在永續領導認同各組人數、 平均數和信賴區間 ................................. 133 表 4-9 曾任不同學校數之國民中學校長在永續領導認同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 ...................................... 134 表 4-10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民中學校長在永續領導認同的單因子 VII.

(11) 變異數分析 ...................................... 135 表 4-11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民中學校長在永續領導認同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 136 表 4-12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中學校長對永續領導認同差異情形 一覽表........................................... 137 表 4-13 不同性別之國民中學校長對永續領導實踐的獨立樣本. t 考驗 ........................................... 138 表 4-14 不同年齡之國民中學校長對永續領導實踐的獨立樣本. t 考驗 ........................................... 139 表 4-15 不同最高學歷之國民中學校長對永續領導實踐的獨立 樣本 t 考驗....................................... 140 表 4-16 不同任職校長年資之國民中學校長在永續領導實踐各組 人數、平均數和信賴區間 .......................... 141 表 4-17 不同任職校長年資之國民中學校長在永續領導實踐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142 表 4-18 曾任不同學校數之國民中學校長在永續領導實踐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143 表 4-19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民中學校長在永續領導實踐各組 人數、平均數和信賴區間 .......................... 144 表 4-20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民中學校長在永續領導實踐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 145 表 4-21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中學校長之永續領導實踐差異情形 一覽表........................................... 146 表 4-22 永續發展認同度與永續領導實踐之之積差相關分析 .... 147. VIII.

(12) 圖 次 圖 2-1 倫理對象的擴展 ................................... 19 圖 2-2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組織架構 ................. 31 圖 2-3 網絡、連結與結點形成示意 ......................... 49 圖 2-4 人口結構多元化的學校教育新機制 ................... 59 圖 2-5 校長永續領導的分類 ............................... 67 圖 2-6 全方位學習的組成要素 ............................. 69 圖 2-7 探究步驟.......................................... 72 圖 2-8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階段 ....................... 90 圖 2-9 六度分隔理論結構 ................................. 94 圖 3-1 本研究架構 ...................................... 106. IX.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之現況。本章共分成 五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名詞釋 義,第四節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別說明如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幾年算是中小學校長多災多難的時期,新北市 2011 年的中小學午餐專 案清查,導致許多中小學校長有行政瑕疵者被羈押,沒有行政瑕疵者,也因 在調查過程中飽受各界異樣眼光及偵查的壓力,有兩名校長鬱抑而死,有三 十五位校長紛紛提早退休。2009 年至 2012 年臺中市有五位國中校長被降為 教師,他們都是初任國中校長,因為校內檢舉黑函不斷,校務處理不當而黯 然下臺。中小學的校長折損率這麼高,難道,中小學校長的工作有這麼困難 嗎?如果是因為他們的能力差,為何當初能考上又當上校長呢?莫非校長的 舞台是個照妖鏡,一旦站上這個舞台的人都會原形畢露無所遁形?2013 年臺 中市有八位國中校長提早退休,他們都是五十歲以上未滿六十歲的大型學校 的資深校長,退休比率佔臺中市國中學校的九分之ㄧ,比率不算不高,如果 校長替換率太過頻繁,有些校長剛到新學校任期未滿就走人,這對學校的永 續領導及校務的延續傳承會不會導致停頓的現象呢?當校長們大批走人之 後,教育局就會開始忙著辦理校長的甄試與遴選,考取更多的新人做為備 胎,候用校長們也總是在吸收滿腹的教育理論基礎後,磨刀霍霍,急著站上 行政主管的舞台展現雄心壯志,留下美好的掌聲,然而,希望與期待越大, 總也會帶來更大的失望與沮喪,因為掌理校務是件複雜的工作,事先的心理 準備,臨事的應變與調適,都會影響到當事人的工作滿意度與去留。教育行. 1.

(14) 政單位與其不斷更換新任校長,卻又擔心新手上路要應付重重難關,難以委 以重任交辦大型校際比賽活動等工作,不如加強培養校長的永續領導理念與 實踐。因為,沒有永續領導理念的校長就沒有永續發展的學校,缺乏永續領 導實踐的學校就難以永續經營的可能。 站在教育舞臺上的校長雖然都是飽讀許多教育理論知識,各個能說善 道,看起來好像同質性很高,其實,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一旦握有權 力分配資源的空間,都會盡全力做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而校務工作包羅 萬象,一旦被校長選中的重要工作,因為投注更多的人力物力等資源,會漸 漸形成學校的特色,然而,換下一任的校長接任之後,看法也許不同,新任 者又會極力推動他認為比較重要的工作。如果校長的替換率是頻繁又迅速, 那麼,要如何塑造學校教育的永續發展? 不但校長有個別差異,校際之間也存在著一些差異性,以研究者服務教 育界三十多年,執掌校務九年的經歷,見過不少不同類型的校長與不同領導 作風的學校,有的學校校務僅能守成難有突破,有的學校大力整頓後校務蒸 蒸日上,有的學校乏善可陳,校內同仁爭鬥不斷,人心惶惶紛紛請調,校譽 搖搖欲墜幾乎解體,造成這些差異的有一些是環境因素,但其中最要緊的是 與校長的思維與領導作風有關。 永續領導並不刻意凸顯校長的個人才華與魅力,而是整合所有的努力與 實踐,以長遠地影響教師與學生,以分布領導塑造優質的校園文化,以全方 位學習塑造優質學習效能,以社群連結與資源凝聚活化學校的能量,以延續 傳承永續學校特色與命脈。 一所學校的好壞與其中的問題,單從外觀或少數人的描述是難窺其究竟 的,都是要生活其中一段時日,用心體會之後,方能了解透徹,如人飲水冷 暖自知。新任校長常常是「出生之犢不畏虎」,憑藉滿腔教育熱忱,勇於衝 撞舊制,然而由於本身經驗不足,人脈薄弱,能力缺乏,以致碰碰撞撞,結 果不但衝擊了別人也重創了自己,有時不但成不了事,也壞了舊制,十足「 2.

(15) 甲緊弄破碗」。學校內部的問題,看似單一的事件,其實背後都是有許多因 素盤根錯節糾葛著,單是釐清其脈絡,找到癥結,便需一段時日,這期間會 有許多不同的聲音與意見的介入與關心,校長如何保持清明的心,睿智的眼 睛,處理好有關人事上的、經費上的、及制度的問題,都需要一段時間的磨 合,及累積一些能量的醞釀與鋪陳。 陳妍孜(2010)的研究指出:(1)校長領導風格和組織績效兩者之間有相當 的關聯存在,(2)組織科技素養和組織績效兩者之間有相當的關聯存在。吳國 榕(2010)的研究指出:(1)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效能有正向的密切關係,(2)校 長領導風格對學校效能具有預測力。王淳美(2010)的研究指出:(1)校長領導 取向與衝突管理效果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2)運用校長領導取向能預測學校 衝突管理效果。方暄涵(2009)的研究指出:校長領導特質對教師幸福感有正向 影響。陳玉萍(2012)的研究指出:(1)校長領導風格與組織氣氛有顯著的正相 關。(2)校長領導風格對組織氣氛有預測力。張秋燕(2012)的研究指出:(1)「 人際關係」與「工作環境」是教師滿意度高低的主要操作層面,(2)外在因素 的改變有助於提升教師工作滿意度,(3)良性溝通、制度完嚴、適度授權有助 於提昇教師滿意度。可見校長領導作風會影響到整個學校的組織氛圍、老師 的工作滿意度及學校效能,校長領導作風的影響力至深且廣。研究者經歷過 一些校園問題,也聽聞許多的領導困境,想要對領導策略有更多的探討,研 究永續領導的理念與實踐,尋找適當的領導模式與策略,藉以提升辦學校的 效能。 永續發展一詞,發跡於地球環境保育的議題,各企業團體也在追求企業 的永續發展,學校是重要的教育機構更應思考永續發展,不斷朝正確的方向 修正。校長的領導是領航的精神指標,對內要讓校園的設施能永續健康的傳 承下去,對外要讓學校定位成功,成為學區的精神指標,所以學校永續發展 和校長永續領導是掌理校務的最大指標。 永續或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是一可以無限期保持下去的狀態或過程。 3.

(16)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是把”環境、經濟與社會制度”三種緊密關聯的要素整合 成為一個可以無限期保持健康狀態的系統;所以,一項開發或政策除了要能 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要不危及後代子孫滿足其需求之能力,才符合可持續 性發展的理念。目前台灣社會因為政治因素或經濟利益而對土地與各種資源 的過度開發與濫用,一些不符合可持續性發展理念的生活方式或政策,造成 人民生活上的痛苦與缺憾,如生態環境的破壞,極端氣候的形成,造成天災 不斷等種種問題,需要民眾警惕,也需要政府有因應措施,提早預防各種災 難的發生。由於生態環境不斷遭受破壞及產生不可預期的改變,生存及教育 環境也日趨複雜,教育的永續性的議題自然也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議題。 曾榮華(2005)針對國民小學校長進行課程領導時所展現的實踐智慧進行 探究發現:(1)校長在領導學校進行課程發展中,會經歷醞釀期、創造期、指 揮期、授權期、協調期、及合作期六個階段,而每個階段都有面臨危機,也 各有解決危機的成長方式,(2)校長課程領導實踐智慧的展現是直基於對教育 合理性的追求,對當下教育情境的感知、辨別與頓悟,以及對教育道德品行 的彰顯。可見領導理念的實踐必先根植於領導理念的認知與認同的信念,因 此,想進一步瞭解現今國民中學校長對永續領導理念認同的程度,在辦學措 施上對永續領導實踐的執行情形? 張玟慧(2009)的研究指出:(1)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所知覺的校長領導風 格,在性別、服務年資、學校規模、職務變項在四個領導風格上均有顯著差 異,(2)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所知覺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在其他層面皆有顯 著差異。高傳晃(2009)的研究指出:(1)不同服務年資、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在 校長領導之「倡導行為」上有顯著差異,是否曾任領域召集人教師在校長領 導行為知覺上皆有顯著差異,(2)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知覺 上皆有顯著差異存在;(3)是否曾任領域召集人教師,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整 體與其他兩向度知覺上皆有顯著差異存在。因此,想了解不同背景變項的校 長對永續領導理念認同及永續領導實踐的差異性? 4.

(17)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樂之者,校長是學校的靈魂人物,學校 的永續發展校長扮演著重要的推手,校長必需先對永續領導的理念具有基本 的認同贊成與支持,才能進一步努力於永續領導的實踐,期望藉由研究及問 卷的調查分析,提供國中校長省思本身的領導,並激發具有永續領導的理念 與實踐。 永續領導是來自西方先進國家的理念,在東方國家的教育現場是否可以 發揮良好的效果?值得關注,現今國內探討永續領導的實證性研究很少,校 長永續領導更鮮少被論及,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以量化研究方式探討國民 中學校長永續發展認同與永續領導實踐之現況,期望能夠拋磚引玉,讓更多 有興趣研究學校領導方法的人,能朝這個方向思考,找到更大的力量或更好 的方法,如果可能,進一步解決學校的種種問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ㄧ、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動機,本研究要瞭解中彰投地區國民中學校長對永續領導的認 同程度與實踐現況,進一步分析不同背景校長、不同學校背景間的差異情 形,並提出具體可行建議,提供行政單位、學校提升領導效能及未來研究參 考,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中彰投地區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之認同程度。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中彰投地區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之差異. 5.

(18) 情形。 (三)了解中彰投地區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之實踐情形。 (四)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中彰投地區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差異 情形。 (五)分析中彰投地區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之相關情形。. 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學校 長辦學及未來研究參考。. 二、待答問題. 依據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本研究將探討下列問題: (一)中彰投地區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之認同程度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中彰投地區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之差異情形 為何? (三)中彰投地區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情形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中彰投地區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之差異情形 為何? (五)中彰投地區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之相關情形為何?. 6.

(19) 第三節名詞釋義 為使研究範圍與對象更加明確,重要名詞意義應該明確,茲就本研究的 重要名詞意義界定如下:. ㄧ、國中校長 本研究所指的國中校長係指服務於中彰投地區之公立國民中學(包括完 全中學)校長,中彰投地區係指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 二、永續領導 永續領導係指在領導過程中,重視組織的永續發展和成員的專業發展, 激勵被領導者能夠建立分享責任觀念,整合所有的努力與實踐,善用人力、 物力資源,提升共同學習,透過組織效能的持續改進及整體的長期效果,塑 造優良的學習環境,以促進組織永續發展和發展學生學習為目標,所表現出 的領導行為與歷程。 本研究將永續領導之行為內涵界定為五個層面包括:全方位學習、分布 領導、社群連結、資源凝聚、延續傳承。 (一)全方位學習係指校長在永續發展的辦學過程中,重視全方位的學習 方式,建構多元學習網絡,培養學生全人格的學習,讓學習範圍變得更加深 廣,提升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 (二)分布領導係指校長重視教師的專業自主權,鼓勵教師專業成長與分 享,建立分布領導的文化,提供資源設備,鼓勵教師成立專業社群,培植行 政人才,鼓勵增能賦權,以權力的轉移來換取學校更大的進步,讓學校永續 發展。 (三)社群連結係指校長能建立社群網路,開拓學校的人力與物力資源, 7.

(20) 與週遭社群進行知識經驗與物力資源的交流連結,獲得社群的認同與協助, 讓校務欣欣向榮。 (四)資源凝聚係指校長能整合各方意見,尊重不同的聲音,容忍親師生 的差異性,並給予彈性發展的空間,集結各方資源,廣為學校所用,為學生 爭取最大的福益。 (五)延續傳承係指校長能認清學校的優良傳統,保留並發揚光大,透過 與前任者及校內教師的交流對話了解學校問題與未來發展的方向,任內努力 解決問題,也能將學校發展藍圖延續給下任校長做參考,以促成學校的永續 發展。. 三、認同與實踐. 認同情形係指校長在處理學校相關事物及領導的歷程中,認可、同意、 贊成的態度。藉由研究者自編的問卷工具「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 踐調查問卷」第一部分的分量表「校長永續領導認同量表」加以進行測量, 得分越高,代表校長對永續領導的認同程度越高,反之則越低。. 實踐情形係指校長在處理學校相關事物及領導的歷程中,能夠確實做到 的範圍、能夠堅持貫徹的作為、或行政上的變通措施。 藉由研究者自編的問卷工具「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調查問 卷」第二部分的分量表「校長永續領導實踐量表」加以進行測量,得分越高, 代表校長對永續領導的實踐越高,反之則越低。. 8.

(2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ㄧ、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根據文獻探討並參考相關問卷工具,編製研究工 具,初擬之研究工具,洽請專家學者五人審核並修訂,專家學者包含中部地 區大學教授二位,國中校長三位,國中校長以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經建立 內容效度之後,再進行正式問卷施測,問卷回收整理後,經由統計分析後, 進行綜合討論,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人 員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二、研究步驟 本研究所進行的步驟如下:. (一)確定研究主題:廣泛蒐集、閱讀相關文獻,確定研究主題。並釐清 問題的範圍與性質。. (二)擬定研究計畫: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廣泛蒐集、閱讀相關文獻, 進行文獻探討。並依初步結果擬定研究計畫並確定研究對象及方法,建構可 行的研究架構,並經指導教授指導後,完成研究計畫。. (三)編製問卷:經由文獻探討與參考相關問卷後,自編「國民中學校長 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之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初稿,並經專家檢視問卷分 析修正後,再請指導教授審核修正後,編製成問卷。. (四)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依正式樣本對象以親送或郵寄方式進行問. 9.

(22) 卷發放,並請求問卷在一定期限內送回或寄回,如有遲交、未繳回情形,逐 一以電話催繳,直到回收率達到八成左右。. (五)資料處理與分析:問卷收回後,進行資料的檢查、整理、登錄,以 SPSS18.0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的統計分析。. (六)分析研究結果、整理與撰寫論文:完成資料的統計分析後,根據所 得結果予以歸納、解釋,並與國內外相關之研究文獻相互比較後,研擬結論 與建議,撰寫研究論文。.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ㄧ、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探討中彰投地區之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之現況,係 以中彰投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為研究對象,依據 101 學年度中彰投地區公立國 民中學學校名單,其中包含彰化縣國民中學校長 45 人,南投縣國民中學校長 32 人,台中市國民中學校長共 79 人,調查對象共計 156 人,其中不包含中彰 投地區之私立中學校長。. (二)研究內容 1.背景變項: (1)校長個人背景變項包括校長性別、年齡、最高學歷、擔任國民中學校. 10.

(23) 長年資、曾任幾所學校校長。. (2)學校環境變項包含學校規模。. 2.結果變項: (1)校長永續領導認同係指校長針對全方位學習、分布領導、社群連結、 資源凝聚、延續傳承,五個構面的認可、同意、贊成的程度。. (2)校長永續領導實踐係指校長針對全方位學習、分布領導、社群連結、 資源凝聚、延續傳承,五個構面的領導行為表現與行政措施。.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的問卷工具「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調 查問卷」為研究工具。.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限制,可分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等三方面。. (一) 研究對象之限制: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調查現況,取樣以中彰 投地區的國民中學校長為研究對象,僅能依實際所填資料分析推論,未擴及 全國,涵蓋所有母群體,由於各地教育區域性不同,因此在應用本研究結果 時,應注意其推論範圍的限制。. (二) 研究方法之限制:國民中學校長永續領導認同與實踐之研究現況 應採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較為客觀、深入。但限於研究者時間與能力之不 足,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法作量化研究之綜合分析。對於實際問題之個別 探討,尚需加入更多質性研究,才能深入瞭解。而且問卷調查施測時,受試 者可能在填答之際,難免受到主觀判斷、身心狀況和認知差異等因素之影. 11.

(24) 響,而出現未符實情之填答。因此,在內容分析或結果之解釋上,可能產生 一定誤差。. (三) 研究結果之限制:本研究是以中彰投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為研究調 查對象,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私立中學或不同性質學校地區。. 12.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乃是在他人學習的成果上建立起進一步的研究。委此,為達成 本文的研究目的,藉由文獻探討來增進對本研究主題相關理論的瞭解,以奠 定本研究初步觀念與理論基礎。本章將依本研究旨趣,針對永續發展的概念 與永續領導兩項主軸進行文獻探討。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永續發展概念 之源起與意涵,第二節校長永續領導的意涵與實踐,第三節永續領導的相關 研究。. 第一節 永續發展概念之源起與意涵 永續領導的概念源於永續發展的思想脈絡,因此在探討永續領導的理論 與實務之前,必須先對永續性、永續發展的概念源起及發展脈絡加以探討。 本節針對永續發展概念的源起,分別就永續性、永續發展的意涵等方面做概 念分析,再針對永續發展的影響加以探討。. ㄧ、永續發展概念之源起. (一)永續性概念. 最早出現永續概念的是 1972 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舉行了一場人類環境 會議(UN Conferrnce on uman nvironment in tockhoim ),提出人類在開發環境 時應重視環境評估與環境管理的重要(Dubose et all,1995)。. 13.

(26) 首先提出現永續性(sustainability)一詞的是 1980 年的Lester Brown,他在 環境保育領域首創,他將永續社會界定為:「一個社會當他在滿足本身的需 求的時候,並不會削弱或毀損到後代子孫的發展機會的情形。」 環境意識逐漸抬頭,1987 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 提出的 Brundtland報告書正式提出永續發展的理念,並將永續發展定義為: 「既滿足當代之需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機會」 Brundtland的報告書中對永續性的定義:不僅意味延續(last),從初始 狀態而持續發展到現在,甚至發展至遙遠的未來。也指出世界各地的窮人的 基本需求應優先被考慮,並強調各種資源的有限性,而人類的各種需求浩瀚 無邊,環境所供應人類的各種資源總有消耗殆盡的一天。 Hargreaves 和 Fink (2003)將永續定義為不只是意味著某件事物能否持 續,特別強調特定的創始事物能夠持續發展,而不致危害其他周遭的環境, 和現在及未來的事物。 張明輝(2003)認為「永續性」(sustainability)的概念如同「可維持性」 (maintainability),不但要能維持著現在的情況,也包括如何使改變持續到 最後的狀態。 維基百科對永續性的定義:持續性可以指很多事情,它可以是一個想 法,一個性質的系統,生產方法,或一種生活方式。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最常 見的引述來自布倫特蘭委員會,該委員會是由聯合國在 1983 年正式召開的世 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當該委員會成立時,聯合國大會確認,環境 問題是全球性的和堅定的,建立可持續發展政策是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 可持續性從廣義上來講,是能夠保持一定的過程或狀態,但這一詞普遍 常用於研究生態和社會的關係。在生態方面,可持續發展可以被界定為具能 力的生態系統,能自我維持一切生態的過程、功能、生物多樣性和未來的活 力。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個術語,幾乎可適用於每一個方面,地球上的生 14.

(27) 命,特別是許多不同層次的生態環保,包括濕地、草原和森林,並成為了人 權組織的概念,如生態城市,可持續城市,和人類活動和紀律,如可持續農 業,可持續建築和可再生能源。天然資源的使用必須控制在一個能夠還原的 速度,人類生活才具有可持續性。然而,現在有明確的科學證據表明,人類 的生活無法維持,人類需要以集體地減少自然資源的利用,將其消耗速度減 少至一個可持續的限度內。 中文維基百科網站對永續性的定義包括: 1.經濟(Economic)方面:要能有利可圖。 2.社會(Social)方面:要能滿足人類生活的需求。 3.環境(Envioronment)方面:要盡量減少對環境生態的衝擊與破壞。 4.在追求經濟利益與開發環境時:要評估環境,顧及方案的可行性,及 環境的恢復能力。 5.在追求經濟利益與社會發展時:要顧及到社會的公平正義,關懷弱勢 族群。 6.在追求社會發展與開發環境時:要顧及到環境的能耐度、涵容量。 7.在追求經濟利益、社會發展與開發環境時:要顧及到環境、社會的永 續發展。 這個概念與思潮的發展,引起眾多環境科學家、社會人文學家、政治家 的重視,世界各國領袖陸續舉開的地球高峰會議,也提出了節能減碳的公 約,要求各國自制,要救地球,不要債留子孫,充分展現人類對永續發展新 思維的認同與努力的決心。. (二)永續發展的意涵 永續發展的定義,在各家學者主張下各有異同,研究者對永續發展之相 關定義整理如表 2-1 所列。. 15.

(28) 表 2-1 國內外各學者對永續發展的定義 研究者. 定義. 年代 WECD (1987) IUCN, UNEP. 永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之需要,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 需要的發展機會。 永續發展是在生存不超過維持生態系統涵容能力的情. and WWF(1991) 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Braat (1991). 永續發展是經濟系統要朝向最大福利所做的活動、組 織與結構,應建立在生態永續上。在永續發展的層次上 ,永續生態環境為最基層,其次為永續經濟,最後為永 續社會。. Pronk and Haq (1992). 永續發展是為全世界而不是為少數人的特權而提供的 經濟增長的機會,不會進一步消耗世界自然資源的絕對 量和涵容能力。. World Bank (1992). 永續發展是要建立成本效益比較和審慎的經濟分析基 礎上之發展和環境政策,要加強環境保護,從而導致福 利的增加和永續水準的提高。. UNCED. 永續發展是人類應享有與自然和諧的方式與過健康而. (1992). 富有成果之生活的權利,並公平地滿足今世與後代在發 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與權利。. Pearce and Warford (1993). 永續發展是當發展能夠保證當代人的福利增加,同時 也不應使後代人的福利減少。. 16.

(29) 研究者. 定義. 年代 Munasinghe (1993) Munasinghe. 永續發展的目標在於經濟的成長、社會的公平及生態 環境的穩定性。 永續發展是在連續的基礎上保持或提高生活質量,經. and Mcneely. 濟上的永續發展是在自然資源中不斷得到供給情況下,. (1996). 使經濟增長的淨利益最大化。. 劉昌明 (1997). 永續發展是社會發展能以資源生態環境與經濟等組成 相互和諧的條件下,在時間與空間方面具有循序協調的 動態連續發展的系統。. 張明輝 (2003). 永續發展是指不但要能維持著現在的情況,也包括如 何使改變持續到最後的狀態。.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 其中最常被引用的為 WCED 在 1987 年對永續發展所下之定義,目前 世界公認的對永續發展概念的定義源於 1987 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 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 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development which satisfies the current needs of society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needs of future generations)」 綜上可知,永續發展是指在保護環境的條件下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 不損害後代人的需求的發展模式。. 17.

(30) 二、永續發展的相關理論 (一)環境主義 環境主義是指保護自然環境的社會運動,以及對這種保護所作的哲學上 的關注。環境保護主義(Environmentalism)也是一種常用在政治言論鬥爭中 的意識型態,是指與自然環境的保存、恢復和改善,諸如自然資源的保護、 污染防治和適當的土地利用的一切行為。環境保護主義常涉及綠化、環境管 理、資源利用、減少浪費,以及環境義務、道德規範、公平公正等相關議 題。 早期美國重要的環境思想,包括Henry David Thoreau的「整體論」思想, John Muir的「大自然解放運動」等。Thoreau是一位自然主義哲學家,其「整 體論」思想認為大自然是由許多部份組合成的完美單一整體,也認為地球不 是死的物質,而是一個有機的個體。John Muir是第一位認為大自然擁有「權 利」的學者。他提倡「大自然解放運動」希望大自然能從人類的剝削之中解 放出來。1864 年,Muir前往加拿大Huron湖北邊的荒野地區,旅途困頓之 時,看見稀有的白色紫羅蘭,他仔細思考這朵白色紫羅蘭的存在意義,他認 為這朵花的存在,甚至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它們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 值,與人類的利益無關。 美國Massachusetts的Henry David Thoreau是一位著名的自然主義哲學 家,主張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反對以效益主義的價值觀利用大自然。他認為 地球不是死的物質,相反的,它是一個有機的個體,大自然不應該成為被壓 迫的少數。 1864 年George Perkins Marsh(1801-1882)在《人與自然;或者因人類而 改變的物質地理》(Man and Nature;Or, Physical geography as Modified by Human Action)一書中,描述人類文明對自然環境的衝擊 (Nash,1989) 。 Marsh以「人類中心主義」的角度,要求人們應該以謹慎的以及長遠的思考態. 18.

(31) 度來治理大自然,避免破壞大自然的和諧和平衡。因為大自然內部,動植物 之間複雜的交互關連性,並非人類所能了解,而人類對大自然的干擾,也難 以預期它將產生的衝擊。因此,Marsh主張藉由政治和道德層面的改革,控 制人類對科技的使用,促使「地理再生」(geographical regeneration)。 早期的環境保育運動以經濟利益作為考量,對宰殺野生動物的立法保 護,Henry George促使土地免於人類的剝削和利用,他認為應該反對讓少量 的土地擁有者,掌控大量的利益。因為,這對每個國民而言,違背了他們應 有的「自然權利」,而對國家整體而言,也違反了民主的理念。McGee主張 每個人都有平等使用自然資源的權利,「進步保育運動」(Progressive Conservation Movement)主張每個人都有平等使用自然資源的權利,以及自 然資源應該劃歸「國有」,而不是私人所能佔有。McGee主張還給土地應有 的「自然權利」,使土地從人類的剝削利用中解放出來。. (二)環境倫理(Environmental ethics) 1.環境倫理學的意義 「環境倫理」就是對人類和自然環境之 間的道德關係,給予系統性和全面性的定義 和解釋。環境倫理學家認為:沒有倫理的科 學是盲目的,沒有科學的倫理是空洞的。 2.倫理對象的擴展 倫理對象的擴展可以用圖 2-1 來表示(楊 冠政,1996)。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進 展,倫理的對象考量範圍也逐漸的擴大。從 「人類中心倫理」、「生命中心倫理」進入 「生態中心倫理」。在這圖中有兩條重要的 「倫理分隔線」,一條是介於「人類」的「動 圖 2-1(楊冠政,1996) 19.

(32) 物」之間的分隔線,另一條是介於「生命」和「岩石」(無生命物質)之間的分 隔線。能夠跨越這兩條「倫理分隔線」,代表環境倫理重大的突破和進步, 這需要人類的努力和勇氣才能達成。 達爾文(C. Darwin)認為「倫理」也是演化的產物。他認為人類為了求生 存,藉由互助和合作,逐步擴展倫理的考量範圍,從自我、家庭,擴大至鄰 里、族人,以及地區和國家( Nash,1989)。重要的環境倫理,以「人類中心主 義」、「生命中心倫理」、「生態中心倫理」加以區分: (1) 人類中心主義:一切堅持人是世界中心和最終目的觀點,人的價值 是世界運轉的中心,而世界順勢支持人的觀點(Angeles ,1992)。「人是尺 度」的理論(homo mensural theory),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 事物存在的尺度(Angeles ,1992)。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類之外的生物,它 們的存在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大自然對於人類只有工具性和實用性的價 值( White, 1967)。所以,人類中心主義是造成當今環境污染與環境惡化的重 要根源。 (2)生命中心倫理 「生命中心倫理」主張:要重視生命個體價值,只有生命本身具有價 值,物種和生態系則無。生命中心倫理可追朔自 1789 年Jeremy Benthem 的 「動物會感受痛苦」理論,重要的生命中心倫理包括: (a) Bentham 的「動物會感受痛苦」 Bentham認為只要有感受苦和樂的能力,就應該納入道德考量的範圍之 內。他以效益論來說明,我們應該儘量減少動物的受苦的程度和總量(Des Jardins,1993,Nash ,1989)。 (b) Peter Singer 的「動物解放」: Singer 反對將動物做為食物、衣物、科學實驗、休閒娛樂等用途,我們 的道德義務就是儘量減少動物的受苦的程度和總量(Singer,1976,1979)。 (c) Tom Regan 的「動物權」: 20.

(33) Regan提出「動物權」 (Animal Rights)概念,認為個體本身就具有價值, 所有具備天賦價值的個體,都值得相同的尊敬(Regan1980,1983)。 (d)Albert Schweitzer 的「尊重生命」: Schweitzer 在 1915 年提出「尊重生命」(Reverence for Life),他認為 保護生命、彰顯生命,並發揚生命的最高價值是一件善事,而毀滅生命、傷 害生命、壓抑生命的發展,則是一種罪惡(Schweitzer,1923)。 (e)Paul Taylor 的「尊敬自然」學說: Taylor 的「尊敬自然」(Reverence for Nature)學說,認為所有生物都 是「生命目的中心」,使所有生物都具備「天賦價值」,值得道德考量和尊 重(Taylor,1981,1986)。 (3)生態中心倫理 「生態中心倫理」主張:要重視生態系整體價值,在生態系整體之中, 才能決定個體的角色和地位。整體生態系的平衡和穩定重於個體生命的生 存。 (a)Leopold 的「大地倫理」 Aldo Leopold 的「大地倫理」(The Land Ethnic)學說認為:「大地倫 理就是把生命社區的範圍加以擴大,以包含土壤、水、植物、動物;或者統 稱為大地」。而「任何保存生命社區完整、穩定和美麗的行為就是對的行為, 否則就是錯的」(Leopold,1949)。因為生態系統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的結構」, 並且非常複雜;所以,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保存所有生命形態的歧異度。所 以人類對大自然的干擾,必須抱持謙卑和自制的態度。人類輕微的干擾,地 球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但是劇烈的干擾則會為人類帶來災難。而本土的動 植物才是最適合當地的生物。引進外來物種,必定會破壞原有系統的完整和 穩定,導致生態危機。. 21.

(34) (b)Naess 的「深層生態學」 Arne Naess 在 1986 年提出「深層生態學」(Deep Ecology)的概念:地 球上不論人類或其他生物的生命本身就具有「價值」,而此生命價值,並不 是以非人類世界對人類世界的貢獻來決定。生命形式的豐富度和多樣性,有 助於這些生命價值的「實現」(realization)。人類沒有權力減少這樣的豐富 度和多樣性,除非是為了維持生命的基本需求。要維持人類生命和文化的豐 富度,也要維持其他生物的豐富度。目前人類已經對其他生物造成過度的干 擾,並且在快速惡化當中,政策必須加以改變,因為這會影響基本的經濟、 科技和意識形態三者的結構;這將使得最終狀態,與現在狀態完全不同。意 識型態的改變,主要在於對「生命品質」(life quality)的讚賞,而不是追求更 高的生活水準。綜合上述,對於不同的環境倫理學說,作一比較,如表 2-2 所示:. 表2-2 不同環境倫理主義的比較 學說名稱. 人類中心主義. 社會生態學. 倫理特性. 完全肯定人類的. 肯定人類的能. 否定人類的能. 能力,完全以人. 力,不以人類利. 力,不以人類利. 類利益為出發. 益為出發點,人. 益為出發點,人. 點,人類充分扮. 類應扮演「服務生 類應扮演順應自. 演實用主義的角. 」的角色,為大自 然的角色。. 色。. 然服務。.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 22. 生態中心倫理.

(35) 綜合上述,環境倫理學說同時注重: (1)生命個體價值: 追求人類和其餘物種生命之間真正的平等。 (2)生態整體價值: 維持生態圈整體的穩定和平衡。 1977 年,聯合國在前蘇聯的伯利西(Tbilisi)召開國際環境教育會議, 會議中曾作出下列建議:「在發展環境教育計畫時必須考慮倫理價值(Ethical Values),環境教育應以產生認知和價值為目的,藉以改進生活的品質。」 「關懷地球—一個永續生存的策略」(UNEP,1991)書中建議,人類應 建立以生態為中心,保育為基礎的世界倫理(World Ethic)。此世界倫理之 要素如下: (1)每個人都有基本的平等的權利。 (2)每個人都是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 (3)每個人都應負起他對自然影響的責任。. (三)環境決定論 環境決定論認為人類的身心特徵、民族特性、社會組織、文化發展等人 文現象受自然環境,特別是氣候條件支配的觀點。 古希臘時代的思想家已開始注意人與氣候的關係。希波克拉底、柏拉圖 和亞里士多德等人都認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氣候決定。18 世紀法國啟蒙思 想家孟德斯鳩曾提出應根據氣候修改法律,以便使它適合氣候所造成的人們的 性格。19 世紀中葉,英國歷史學家H.T.巴克爾認為氣候是影響國家或民族文 化發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並認定印度的貧窮落後是氣候的自然法則所決定 的。德國地理學家 F.拉采爾認為人和動植物一樣是地理環境的產物,人的 活動、發展和抱負受到地理環境的嚴格限制。美國地理學家E.C.森普爾曾誇 大和突出了環境的決定作用。其後美國地理學家E.亨廷頓在他的《文明與氣 候》(1915)一書中,特別強調氣候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 23.

(36) 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環境決定論取得了優勢,人們逐漸認識到,在 人與環境的關係中,人是主動的,是環境變化的作用者。於是對環境決定論 提出了異議或否定。然而,環境決定論並未消失。澳大利亞地理學家G.泰勒 批評「老式」的決定論,認為孟德斯鳩和巴克爾等人把氣候對人類的影響說 得過分了,但他提出一種「決定行止論」,認為人類可以改變一個地區的發 展進程,但如果不顧自然的限制,就一定會遭受災難。 孟德斯鳩認為,地理環境決定人們的氣質性格,人們的氣質性格又決定 他們採用何種法律和政治制度。 黑格爾把世界上的地理環境劃分為三種類型:乾燥的高地,廣闊的草原 和平原;巨川、大江所經過的平原流域;和海相連的海岸區域。他認為各種 不同地理環境中的人們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生活和性格。 在人類文明初期,某一地理環境對成長於其中的那個人類共同體的物質 生產活動情況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並進而決定那個人類文明的類型及其發展 進程。在人類歷史初期,「不同的共同體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 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它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 各不相同」,人類從事物質生產活動以求得生存和發展,但人們不是隨心所 欲地去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人們只能因其所生存的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 件,形成自己的物質生產類型和具體的內容及方式,故有農業民族、遊牧民 族之別,自然條件的差異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物質生產活動。 地理環境對於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地理 環境決定人的氣質性格,人的氣質和性格決定法律及政治制度。地理環境決 定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決定社會、政治及精神生 活。人們的某種氣質性格的形成,關鍵在於參加了在某種地理環境中形成的 具體的物質生產活動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政治和精神生活,才和自 然界發生了聯繫,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 24.

(37) (四)環境影響評估方法論 方法論是把一群資料作較適當的處理,供決策者下決策的技術方法。 環境影響評估方法論,就是研究在資料和決策之間,如何把一群資料予 以適當處理,認定衝擊所在、預測未來顯著的衝擊以及明確評估表達的方法. (陳章鵬,2009)。一般可分下列兩類來發展,1.依實施的程序,研究其較便民 而易獲較佳效果的實施步驟,審查方式等,2.研究評估技巧,如何由個別的 專業主觀判釋,走向群體的客觀共識;如何整合,找出問題重點;如何綜合 整體性的表達。 環境影響的評估方法有以下幾個值得參考: 1.系統分析法 系統分析(System Analysis)由程序步驟(Process/Procedure)與技巧 (Technique)所構成,是一種研究方略,運用多種學術技術,在不確定情況 下,就有關問題找出目標及各種可行方式,比較其可能結果,輔以直覺判 斷,協助決策者獲致最佳抉擇。 EIA就需運用系統分析技巧,探討環境衝擊 程度,以供決策者參考。系統分析可算是一種行動哲學、思維方法、研究方 式、決策藝術、經營管理工具;所以在EIA過程,大量應用此種技巧。其主要 特色是:(1)系統分析以問題為中心,(2)採取系統概念,對各有關因素或關鍵 問題,就其功能與關係全面分析,求其解答,(3)特別重視價值判斷。(4)應用 計量方法;(5)系統分析屬一種科學之推理程序,故任何問題分析,均須符合 邏輯原則。(6)所研究問題多屬未來的不確定性事項,(7)系統分析雖注重經濟 原則來解決問題,但更重視價值與效能。 (8)系統分析是綜合多種科學方 法,需要有相當能力之人員以及較長時間。(9)系統分析雖為決策之有力工 具,但仍不能完全取代經驗與判斷等能力。 2.系統分析法的技術:(1)以統計理論為主, (2)在特定限制條件下,由 目標函數中求求最適解。(3)以系統中參數Parameter關係為工具之各種技術。. 25.

(38) 群體參與方式,EIA是一種多元社會複雜問題之合議形成,期獲得共 識,以供政府做決策參考。其過程須利用:(1)事實判斷,包括人類行為、社 會行為、自然條件、 時間限制、法規制度等限制。(2)價值判斷 (3)後果判 斷,此即運用預測技術,預測未來各種狀況或通過未來假設狀態,再加以事 實判斷及價值判斷。群體參與須藉幕僚作業、專家顧問、利害團體、有關人 士及機構,群體性共同參與提供意見與判斷。已知之技術,有腦力激盪法 (Brain Storming)等。 3.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為近代社會及行為科學蒐集實徵資料方法之一,也可說是對個 人行為與態度之一種測量技巧;特別用於某主要變項之量度。問卷調查是一 種控制式之測量,用一部分變項來瞭解另一部分變項,其結果可能是相關 的,也可能是因果關係。故在建立問卷之前,必須對所研究之問題與假設、 客觀事實與資料性質、模式行為與觀念、問卷方式、樣本大小、問卷設計、 誤差與限制等整個應用運作過程,慎重處理,必要時應進行預試(Pretest), 以求其可能的完善。問卷可分訪問面談(interview)、郵寄、電話調查、集體 填表等法,視情況選用。 4.座談討論與Delphi法 過去運用專家主觀判斷,常採專案小組Adhoc法、委員會法、座談會等 類腦力激盪法,此種方法之共同現象,所參與人員多是面對面開會討論發 言,其共同之缺點如下:(1)意見分歧,難獲一致(2)權威人士或名人或地位高 者或出席開會之當地居民有暴力傾向者之意見,常影響參與者心理,甚或左 右討論內容及結論。(3)心理作用而易產生附會或從眾現象;(4)易發生正反兩 派之堅持己見現象。 Delphi法,自 1948 年實驗以後,針對上述方式予以糾正。對於未來預測 或政策方針,由專家先予書面說明,或將專家意見製成書面問題解答形式與 反對理由,編成資料,由所參與之專家,反覆修正解釋回饋,期各人之回答 26.

(39) 趨於一致。所參與之人員,視研究問題而定,在系統分析時,原以邀請不同 科系專家或專業人員為限。在EIA時,尚可邀請利害團體代表、當地居民等 參與,務使參與層面廣泛。參與人員不一定集中一地,亦不必相互交換意 見,但要求單獨作業,故與討論會不同。此法之限制為:不可能一次即可獲 一致看法,須要時間進行反復回答修正。參與人選素質,將影響最後決定。 5.情況說明法(Scenario Writing Method) 對於未來不確定狀況之前提下,或在某一決定之方針下,由專家們研究 歸納試行敘述說明假定系統(System)之運作情形,對於未來假設及可能變 化,以全面性之觀點,製成各種不同說明詮釋。 6.尺度法(Scaling Technique) 系統分析中,處理計量因素常缺充分資料,處理非計量因素又須以適量 之計量化,其有利工具即為尺度技術(Scaling Techniques)。所謂尺度 (Scale),係用以表示事物大小屬性之尺寸。尺度法(Scaling)為一種規劃及方 法,指派一組數字代表某一事物某特性等級或大小。 (1)非計量尺度(Non-metric Scale)名目尺度(Nominal scale):又分下列兩. 種: 標記(Label)-用數字來方便編號,不做數量分析亦不代表某屬性之多 少。例如身分證編號、公路編號、化學元素編號。 類別(Category)-以數字代表物體團體類別。例如礦物編號、職業編 號。 名目尺度為量測(Measure)水準中最低之一種。其必要之條件,即一個集 合(Set)中所有成員,均被分派至相同數字;在分類時分派至相同數字之所有 物體在某種屬性上應是相似。 等級尺度(次序)(Ordinal Scale) -係以數字標示某事物之順序,並不代 表事物間差異程度之大小;亦即要求一個集合中物體能依操作定義所界定明 確特徵或屬性而排列大小順序。例如學生成績次序之第一名、第二名。 27.

(40) 任何開發行為在未決策定案前,會做評估,衹是評估項目和工具不同而 已。例如有人主張,先經過技術可行性評估後,再進行EIA,以免浪費。評 估時,越早想到環境課題(Environmental Issue,EIA)越好。 政府重大政策和大型開發計畫,例如能源方案、十年電源開發方案等, 均應在研擬之初,先考慮可能發生的環境課題,經評估後再進行後續的規 劃。當然環境課題之評估和一般之各種評估,常難絕對說孰先孰後,端視政 策或方案之特性以及實際狀況而定。由於越早評估,各種問題能藉由充分討 論而化解開發案的阻力。 環境開發案應該先辦理EIA,經由篩選(Screening)步驟。其篩選方法有 下列五類:(1)計畫門檻法(Project Thresholds)(2)敏感地區準則(Sensitive Area Criteria)(3)正面及負面表列法(Positive and Negetive List)(4)矩陣法(Matrics)(5) 初步環境評估(Initial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IEE)直接進行IEE,開發案之規 劃須要相當程度,也需要較多的資訊和時間,其精度遠較其他各法為高。 我國環評法對於篩選程序,採計畫門檻法、敏感地區及正面表列混合方 式,依據環保署發布之『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 凡符合該認定標準者,一律先辦理第一階段EIA。 其篩選程序包括: 1.界定評估範疇:包括衝擊之認定、鑑定潛在衝擊、潛在衝擊之範圍 (Range) 、顯著之潛在衝擊以及其可能造成之問題與風險。 2.界定事項:(1)確認可行之替代方案。(2)確認應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之項 目:決定調查、預測、分析及評定之方法。(3)其他有關執行環境影響評估作 業之事項。 3.評估技術:上述之量測與預測,可予量化;如不易量化者,可用主觀 衡量技術為之,應予評價其重要度或嚴重性。 對環境造成衝擊之開發案事前的溝通協調,會議成員包括:規劃者、開 發者、利害團體、參與公眾、決策者、主管機關、環保機關以及有關團體, 28.

(41) 相互之間的溝通,可運用各種媒介方式,完成相關之間的溝通,最主要之工 具為環境影響說明書或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而其相應對策(Mitigation Measures)必須為可行。 公眾參與(Public Participation)的方式,有很多種,以非正式小型會議、 工作講習會(Workshops)與陳情代表人溝通以及公眾參與EIA審查之溝通效果 最佳。因此,為解決環境糾紛最佳之辦法,就是儘早讓當地居民參與EIA之 範疇界定(Scoping)工作,經常舉辦工作研討說明會,邀請當地居民代表及利 害團體參觀瞭解,多參與共同討論會或顧問諮詢會以及環境評估審議等過 程,增加雙方對話、質詢、澄清、溝通、磋商、會議機會。. 三、永續發展概念的影響. 對於大自然投注熱忱的關切,並積極探究人類對它所負有的責任,是近 幾個世紀以來,重要的思想觀念的轉變。永續發展的概念與思潮對社會、人 文科學所造成了多方面的影響:. (一)體認永續發展的需求 永續發展的觀點讓人類認知到地球資源的有限性、不均勻性和脆弱性, 而追求其「睿智使用」,使資源盡量再生利用,不致浪費,並發揮長期及最 大的效用。. (二)實踐世代公平的倫理觀 不論貧富、國籍和各個世代,應能得到發展所需的合理資源,共享生存 權益。資源的開發利用應該著重「尊重生命、崇尚自然」的法則,應該尊重 弱勢團體和重視公平正義。 環境倫理規範的內涵:靜觀自然、誠敬自然、不擾不傷、合乎自然、關 愛自然、簡樸自然、聖化自然。 29.

(42) (三)環境的互動與整體性 為保護利用現存的各項資源,永續發展的探討不能侷限於狹隘的疆界與 單一層面。必須於現有的體制中,作永續思考之規範與管理,藉由合作或督 促等方式妥善經管,而達到真正永續利用的目標。. (四)永續發展的領域 永續發展係屬跨領域,需有系統整合的觀念,永續發展之內涵係以生態 保育及天然資源的永續利用為基礎,其精神為追求永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間之平衡。. (五)永續能源 為了環境的永續發展,能源的開發運輸、儲存、轉換及利用必需更有效 率、更乾淨,要能兼顧環境、能源、經濟三者調和的發展。. (六)永續社會 永續社會具有以下特質:極為重視自然的價值、普遍關懷、小心計畫與 行動以避免風險、相信成長有極限、建立全新的社會並建立新的政治運作方 式。要使人類能早日步上永續發展之途,教育是社會承先啟後最重要的工 作,也是社會的希望所在。 1992 年的地球高峰會的討論,認為永續社會應具備以下特質:對環境友 善;減廢、回收、再利用的加強;能源效率的提昇、污染及安全的偵測與控 制。永續發展需要建立在人與人之間以及與自然之間和諧的基礎上,因此強 調安全、低污染、省資源、高效率等成為未來發展的要項。 由於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提出永續發展的理念,並 將永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之需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 機會」,要求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上兼顧環境保護、自然保育、文化發展、 社會發展等方面,許多先進國家紛紛加入,我國也從善如流,於 1997 年成立. 30.

(43) 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隸屬行政院,配合環保署共同推展永續發展的工作。其 組織架構如圖 2-2:. 圖 2-2.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組織架構.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網站,2013.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任務如下: (一) 研訂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審議國家永續發展相關議案。 (二) 協調推動水土資源永續利用、國土保安、永續城鄉建設及綠色生活,促 進國人活動與自然環境之融合共生。 (三) 協調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健康風險管理與福祉,以確保國人健康與生 態系平衡。 (四) 協調推動節能減碳、永續科技、永續能源及永續產業,促成高環境品質 及經濟發展之共享。. 31.

(44) (五) 推廣永續發展教育宣導,提昇政府與民間夥伴關係,落實永續發展工 作。 (六) 推動永續發展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永續發展事務,善盡地球村成員 之責。 永續發展願景之落實,有賴於健全完備之組織架構。以臺中市政府永續 發展委員會為例,由市政府召集相關人員派(聘)兼任:民政局、教育局、經 濟發展局、觀光旅遊局、文化局之副局長、專家學者、產業界代表及相關社 會團體代表等,置委員二十二人至二十七人。 臺中市政府永續發展委員會參酌地方特色與施政主軸,以「文化、經 濟、國際城」作為永續發展的願景,勾勒未來發展方向:1.深耕地方生活之文 化產業,2.發展生態環保之經濟走向,3.經山海屯多方觸角與國際舞台相接 軌,以「文化深耕」、「經濟發展」與「國際接軌」三項總目標,呼應永續 發展願景之具體作為。為達成「文化、經濟、國際城」之永續發展願景及「文 化深耕」、「經濟發展」與「國際接軌」三項總目標,推動小組總計由六個 分組所組成,分別為「永續文化組」、「永續社區組」、「永續資源組」、 「綠色產業組」、「永續交通組」及「環境教育組」,其主要召集機關則分 別為文化局、社會處、工務處、建設處、交通旅遊處與教育處。推動小組成 員包括主要召集機關與協辦機關。透過各項溝通機制,積極建立橫向合作平 台,共同擬定規劃永續發展策略、行動方案、指標系統。 永續台灣白皮書綱要草案的內容包括: (一)政治面 1.公共建設計劃應依據整體地理環境規劃,具前瞻性、且可適時、適地 的因應社會發展,政府在進行各項公共建設時應將各項環境與社會成本納入 考量,即外部成本內部化,計算整體公共利益,而非單純工程利益,制定並 落實對環境友善之國土綜合開發計劃,並將各項土地開發及使用一併納入整 合、管理,全面檢討山坡地開發與使用政策,全盤檢討工業區與海岸開發計 32.

(45) 劃,並落實環境影響評估,全盤檢討運輸開發計劃。 2.加強大眾運輸功能,以抑制汽、機車成長。鐵公路網、機場的建設, 應以保護環境為第一考量,各項工程建設應以自然施工為原則,並訂立評鑑 辦法,鼓勵水泥減量措施,檢討各項資源使用政策,水、空氣、陽光(遮蔽 效應)重新檢討環境影響評估法,將政府各項決策納入行環境影響評估之範 圍,即政策環境影響評估,避免政治干預,尊重法律尊嚴與學術良知。加速 推動修訂各項不合時宜之法規,以符合時代所需,並應將區域生態與社會人 文納入考量。 3.檢討並整合各項環境相關法規、行政命令,提升至法律層級,將國民 擁有自然、健康之生活環境權利納入憲法,予以保障,制訂環境保護基本 法,及其它相關環境法案,如海洋法、海岸法、野生植物保育法與動物保護 法等,制訂資訊公開法,提供民眾或團體調閱,達到行政作業透明化。 4.調整行政組織,提高環境保護專責機構至部會之層級,精簡政府組織 層級,提昇行政效率,增加縣市政府權限,以落實地方自治,各縣市應設置 保育專責機構,加強保育行政,以流域為單位,成立跨縣市之專責機構來統 籌河川事務。 5.環境保護相關部門應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估法」所賦予的權責,立法 授予落實國會聽證制度,賦予立法委員環境調查權,嚴格管制山坡地開發行 為與不當水資源之使用,嚴格取締違法破壞觀光暨環境資源行為,樹立責任 政治,進行全國各項環境涵容量與環境空間之調查,計算整體環境空間的總 量,計算各個水資源區的環境空間,各項環境涵容量總量的管制應根據各地 區不同的狀況而有不同的標準,由政府所徵收之環境稅中撥款,委請學術單 位與環保團體成立監督小組,藉由民間的力量來嚴密監控各類污染源,邀請 民間團體及地方民眾參與地區各項環境資源政策的規劃。如電力、水資源的 規劃,提出全方位垃圾減量計劃,強制業者回收廢電池、塑膠製品等製品, 垃圾處理多元化,以不破壞自然生態、地方產業與歷史文物為原則,並嚴防 33.

(46) 因為處理不當而造成二次污染。 6.能源政策朝向可再生能源的方向制定,對於各項非再生能源的使用訂 定時間表,並研究替代方案,興建海水淡化廠,加速開發環境友善之能源, 並訂定時間表,研發風力發電,修改建築技術規範,鼓勵符合節約能資源的 建築,修訂電器法,強制規範各式電器的用電效率比值,推動乾淨選舉。 (二)經濟面 1.從環境經濟相容之角度,全盤檢討相關產業之產值,納入外部環境成 本,且其對環境涵容量與可再生、不可再生資源之排擠或互補作用調查,提 出永續產業政策白皮書,尊重區域性產業及多樣性產業的發展,應符合各地 區不同的特色。 2.利用生態、地理、地質與區域文化特色,發展小而美、多樣且豐富的 地方產業,規劃推動離島冬季觀光活動,規劃推動符合環境涵容量之農、漁 村休閒活動,發展地方產業,以鼓勵青年返鄉服務,發展地方特產或經濟產 業需符合環境友善原則,根據各地區所能承載之污染總量,對工廠的類型與 數量,進行限制與規範,休閒產業及重要觀光景點,以環境及社會治安友善 為原則,主動結合民間團體及社區居民參與。 3.經濟政策之訂立公開化、民主化,並開放民間團體參與,社會成本之 計算,基於所有能資源、社會文化、環境品質皆為公有財之觀念為之,政府 以稅捐及補償機制來達到資源合理分配之目的,評估引進外勞對社會環境影 響,並將社會成本納入整體公共利益考量,配合相關減稅措施,徵收環境 稅,將環境與社會成本制度化。 4.資源型公共財的保護與資源保護區的劃設,應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 推動鼓勵企業實施綠色生產與行銷,建立綠色文化,並調整利潤來源,增加 售後服務與資源回收分攤比例。 5.農業朝降低環境負荷的方向努力,檢討畜牧、養殖業,推動符合環境 友善之休閒農業與有機農業,具體規劃並推動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產業 34.

(47) 的轉型或轉業,支持低污染、低耗能、低耗水及減少溫室效益之產業。 6.訂定觀光品質與旅遊服務評鑑規範,全方位規劃生態旅遊推廣方案, 鼓勵符合自然生態之觀光旅遊,針對產業不同類別與性質提出全方位環境友 善計畫,提出環境友善工業區開發之產業發展替代方案。 (三)社會文化 1.生活品質的提昇應落實至實際生活層面,而非僅以個人財富增加作為 標準,符合環境友善的國民休閒旅遊,政府持續推動流行病調查,並定期公 布結果。 2.推動火葬、海葬、公墓公園化。 3.維護原住民的風俗習慣與文化多樣性,與原住民生存關係有明顯立即 影響者,原住民擁有最終否決權,台灣原住民各族群之間對彼此之特有文化 應互相尊重,尊重並學習台灣原住民族的思維邏輯與生態智慧。 4.尊重動物生命權與尊嚴,推動動物保護教育,促進人、動物與環境之 和諧互動。 5.台灣地區鄉村的改造與再發展,持續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培育環保義 工,提昇社區意識以及人民對鄉土文化的重視,推動本土化環境教育,認同 地方人文歷史與自然之優越性,尊重不同種族之文化。 (四)自然環境 1.確立「多樣性」為生物與自然環境之最基本原則,響應國際生物多樣性 之潮流,遵守國際公約,民間團體、社區居民與行政單位之間,應以召開說 明會、研討會等方式,共同制訂凝聚各區域共識的永續環境政策,邀請學術 與環保團體成立監督小組嚴密監控各類污染源。 2.全方位規劃並推動符合區域特色與質性之保林、育林及水土保持工 作,推動生態植被復原,保護優良農地,確立農地所具有之維護生態系統、 生產環境、涵養地下水源、區域排水,提供開放空間之功能。 3.推動城市生態化,增加都市綠地,全面檢討各項防洪、防汛、防災工 35.

(48) 程,乃至都市景觀規劃、學校美化等,是否符合環境友善原則,減少水泥舖 面之設施,並以自然施工法為之,嚴格監督工程之進行,建立環境友善的土 地使用績效管制制度。 綜上所述,可知永續發展的觀念已經廣受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政府 與民間所重視,在政府的法令規章中有所規範,要兼顧經濟利益與社會文化 的發展,以對環境友善的倫理觀,共同營造地球生態的永續發展。. 第二節 永續領導的意涵與實踐 永續領導的概念源於永續發展的思想脈絡,由永續性、永續發展的思想 延伸而應用在教育領域,許多教育學者也提出教育上要永續發展應有的哲學 思維。本節文獻分析以永續領導範疇為主,探討教育的永續性、永續領導的 意涵、永續領導的原則、校長永續領導的能力、永續領導的功能、永續領導 的策略,進行深入分析。. 一、教育的永續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Cultural,Organization, UNESCO)在教育的永續性(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的報告書中提出,教育的永續發展性是我們目前還無法預測的,各種教育方 案的目的在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以便迎接未來的種種挑戰。為達成教育的 永續發展,其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具備以下意識(高慧容,2007): (一)生存的永續建立在社會正義、民主和平及生態健全上。 (二)鼓勵團體研討,促進連結專家知識,創造整合性的了解。.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