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Copied!
9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士論文

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及其影響因素

之研究

A Study of Body Image Disturbance and

Related Factors in Adolescence

指導教授:林珊如 博士

研 究 生:陳俐君

(2)

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f Body Image Disturbance and Related Factors

in Adolescence

研 究 生:陳俐君 Student:Li-Chun Chen

指導教授:林珊如 Advisor:Sunny S. J. Lin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教育研究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Education

June 2008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本研究旨在改編並檢驗身體意象困擾問卷(Body Image Disturbance Questionnaire, BIDQ, Cash, Phillips, Santos, Hrabosky, 2004)對我國青少年樣本的適用性,了解青少年身 體意象困擾的現況,並探討社會文化因素(媒體、同儕、父母)、身體因素(BMI、自 覺體型)及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對身體意象困擾的影響。根據上述研

究目的,研究者自編「社會文化因素量表」,翻譯並修改「身體意象困擾問卷」、「身體

意象評價量表」 (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MBSRQ, Cash, 2000)、「身體意象憂鬱之情境量表」(The Short Form of The Situational Inventory of Body-Image Dysphoria, SIBID-S, Cash 2002b)及「身體意象生活品質量表」(Body Image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BIQLI, Cash & Fleming, 2002)等工具,並且參考國內研究者翻譯 之「飲食態度量表」(賴靖薇,2002),作為本研究的測量工具。以立意取樣的方式,從 南部地區四所高中職蒐集二年級的學生樣本共 538 份。 本研究結果發現,身體意象困擾問卷-台灣青少年版在我國青少年樣本具有良好的 信、效度,此問卷適用於我國一般青少年族群。分析身體意象困擾的現況,結果顯示: 女性在整體身體意象困擾及一般性身體意象困擾的程度均較男性為高,且自覺體型較胖 的青少年其身體意象困擾的程度亦大於自覺體型較瘦者。此外,相關係數顯示青少年受 到媒體與同儕影響及父母影響愈大、身體質量指數愈大、自覺體型愈胖,以及為女性者, 其身體意象困擾的程度均較大。進一步探討各變項對身體意象困擾的預測力,結果發現 媒體與同儕影響、自覺體型及父母影響(以預測力依序排列)對身體意象困擾均有顯著 的影響力,其中以媒體與同儕影響具有最大的預測力。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 若干建議供未來研究與教育、心理輔導人員之參考。 關鍵字: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身體意象、社會文化因素

(4)

A Study of Body Image Disturbance and Related Factors in Adolescence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1) to revise and examin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Body Image Disturbance Questionnaire (BIDQ, Cash, Phillips, Santos, Hrabosky, 2004) in adolescence in Taiwan, (2) to understand body image disturbance of adolescence, (3) to explore effects of sociocultural factors (media, peers, and parents), body factors (BMI,

perceived body shape), and background/demographical factors (gender,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body image disturbance.

The measurement tools include: Sociocultural Factors – body image related Scale (author), BIDQ, Body Image Evaluation Scale (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MBSRQ, Cash, 2000), Situational Inventory of Body-Image Dysphoria (SIBID-S, Cash 2002b), Body Image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BIQLI, Cash & Fleming, 2002), and Eating Attitude Scale (Lei, 2002). Five hundred and thirty five students (11th graders of high schools and vocational schools in southern Taiwan) were recruited as participant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BIDQ-Taiwan Adolescent are adequate for Taiwanese adolescence so it can be used as a measurement of negative body image.

2. Girls’ total body image disturbance and general factor of body image disturbance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boys. Body image disturbance of those who perceived their body shape as fatter were higher than who perceived their body shape as thinner.

3. Media and peer influences, parental influences, BMI, perceived body shape and gender ar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dy image disturbance.

4. A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media and peer influences, perceived body shape and parental influences, listed in descendent order of regression coefficient size, successfully predict body image disturbance.

Finally,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for teachers and school counselors.

(5)

碩士生涯兩年的時光稍縱即逝,回首這一路走來有歡笑、有淚水,更有滿滿的感謝 與不捨。在這兩年當中,我遇到了不同的挑戰和困境,幸而身邊總有師長、朋友和家人 的鼓勵與支持,陪我走過這一段難忘的旅程。 猶記得碩一剛進入研究所之時,對於學術研究的深奧有種不得其門而入之感,所幸 有珊如老師細心和耐心的引導,讓我心裡的徬徨與不安減輕不少,慢慢地能夠適應和大 學時代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碩一下學期母親的病況不甚樂觀,珊如老師貼心的關懷、 鼓勵和協助更有如冬日的暖陽,讓我倍感溫馨,也是支撐我繼續努力的一大力量。珊如 老師不僅是恩師、更是慈母,您對學生的照顧和關愛我將永遠銘記在心。 在碩二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其實內心是非常煎熬的,所面臨的挑戰不只是論文研究 上的挫折,更多的是內心深處對自己的懷疑、挑剔和缺乏信心。很幸運的是,在這段艱 辛的路程上有許多好友相伴—梓儀總在我最低潮的時候當我的「心理諮商師」,聽我吐 苦水、並且給我精神上的支持;妤貞是我最貼心的戰友,在論文寫作的戰場上彼此加油 打氣,一起享受豐收的果實;凱迪在我難過沮喪的時候,一直是我最溫暖的避風港,對 我無條件的包容和體諒;還有善媚、玫英、郁惠、湘蘭、孟玲等同窗好友,因為有妳們 才讓我的碩士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此外,我也要感謝淑卿姊姊,您總是不時地給予我溫 暖的問候,並且主動貼心的伸出援手,讓我心裡感到很溫馨、很感動。同時也要感謝黃 芳銘老師給予我的論文許多建議和指點,讓我的研究得以順利進行;還有口試委員劉奕 蘭老師以其豐富的研究經驗,提供我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使我的論文更加完善。更要 感謝熱心協助施測的老師及同學們,因為有你們,我的研究才能夠順利完成。 最後要深深感謝的是我的家人—父親、母親、姊姊和弟弟,感謝您們在我學業上遇 到瓶頸時給予我最溫暖的支持和鼓勵,讓我在擦乾淚水之後依然可以繼續勇敢地走下 去,完成自己小小的目標。 僅以這篇論文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也謝謝所有給予我力量的師長和朋友!

(6)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四節 研究問題………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身體意象困擾………

9

第二節 社會文化因素與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

12

第三節 身體因素與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

21

第四節 個人背景因素與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8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 身體意象困擾問卷之信、效度檢驗………

39

第二節 身體意象困擾現況之分析………

43

第三節 社會文化因素、身體因素及個人背景因素與身體意象困

擾之關係………

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8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58

第二節 研究討論、結論與建議………

6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方向………

66

參考文獻 ………

68

附錄一

………

I

附錄二

……… VIII

附錄三

………

XV

(7)

表 目 錄

表 3-2-1 正式施測之樣本結構……… 29

表 3-3-1 教育程度與職業等級……… 29

表 3-3-2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之換算……… 31

表 3-3-3 社會文化因素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32

表 3-3-4 身體意象評價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35

表 3-3-5 飲食態度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37

表 3-5-1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統計方法……… 40

表 4-1-1 身體意象困擾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41

表 4-1-2 身體意象困擾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42

表 4-1-3 身體意象困擾與各效標變項間之相關摘要表……… 44

表 4-2-1 身體意象困擾之性別差異 t 考驗摘要表………

45

表 4-2-2 青少年最感困擾的身體部位摘要表……… 46

表 4-2-3 外表關注對生活產生的影響摘要表……… 47

表 4-2-4 青少年外表關注對人際交往產生的干擾摘要表……… 47

表 4-2-5 青少年外表關注對課業學習狀況產生的干擾摘要表………… 48

表 4-2-6 青少年外表關注導致逃避事項摘要表……… 49

表 4-2-7 身體意象困擾之學校類別差異 t 考驗摘要表………

49

表 4-2-8 「BMI 分類」在身體意象困擾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0

表 4-2-9 「自覺體型胖瘦程度」在身體意象困擾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1

表 4-2-10 家庭社經地位在身體意象困擾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4

表 4-3-1 身體意象困擾與各變項間之相關矩陣摘要表……… 56

表 4-3-2 各變項預測身體意象困擾之多元同時迴歸模式摘要表……… 57

表 4-3-3 各變項預測一般性身體意象困擾之多元同時迴歸模式摘要表 57

表 4-3-4 各變項預測功能性身體意象困擾之多元同時迴歸模式摘要表 59

(8)

圖 目 錄

(9)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針對此研究在學術上的背景作描述;第二節說明研究動 機;第三節根據前述研究背景及研究動機,提出本研究目的;第四節詳述具體的研究問 題;最後於第五節針對重要名詞說明其概念性及操作性定義。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身體意象的學術發展由來已久。早在二十世紀初期,由於某些病患因腦傷而產生身 體知覺扭曲的現象,使得許多神經病理學家及神經心理學家開始注意到身體意象的概念 (Thompson, Heinberg, Altabe, & Tantleff-Dunn, 1999)。Head 為當時的代表學者之ㄧ,他 於 1926 年創造了「身體基模」(body schema)這個名詞。身體基模係指個體對自己身體 的姿勢、移動和位置的認知,此種基模的產生是來自於神經生理的機制(Pruzinsky & Cash, 2002)。

1920 年代,Paul Schilder 首先將身體意象的概念帶入心理學及社會學的領域,因此 他可說是以心理學及社會學的觀點來研究身體意象的始祖。Schilder 對身體意象的定義

為:「個體心中對於自己身體的描繪,換句話說,就是個體怎麼看待自己的身體外型。」

(黎士鳴譯,2001)他同時也強調要從神經、心理及社會文化三個面向來瞭解個體的身體 意象(Pruzinsky & Cash, 2002)。

1960 和 1970 年代早期,學者的研究焦點轉向臨床病患,包括飲食以及和體重問題 有關的疾患。在飲食疾患的研究領域當中,身體意象的概念受到相當大的重視。許多學 者都指出,身體意象困擾是厭食症的根本問題之一;DSM-IV 中厭食症的臨床診斷指標 也指出,身體意象困擾為厭食症必然的特徵(孔繁鐘,2006)。至 1980 年代早期,有關暴 食症的研究亦發現個體對於身體的不滿意和此疾病有密切關係。然而,在這個時期也有 許多研究發現:即使是非飲食疾患的個體,同樣也有身體意象的困擾,這個發現引發學 者對於非臨床樣本的負面身體意象之關注。Rodin、Silberstein 和 Striegel-Moore 即於 1985 年提出「常態性的不滿意」(normative discontent)一詞,來描述許多女性對自己身體外表 普遍性的負面感受(Thompson et al., 1999)。近年來,有關身體畸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之研究在身體意象的領域再度受到重視,此病症也和個體的身體意象困擾有 關。事實上,身體畸形症在臨床領域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起源於對身體外表有極度不 滿的個案之研究,但此病症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歷史較短,不過近來已有愈來愈普遍的趨 勢。

(10)

從上述身體意象研究的發展歷史來看,身體意象困擾原本為臨床上飲食疾患和身體 畸形症的診斷指標,後來由於一般社會大眾的負面身體意象有逐年增加的趨勢(Cash, 2002a),因此身體意象困擾的概念遂擴展至非臨床樣本(Cash, Phillips, Santos, & Hrabosky, 2004)。不過這也引發身體意象困擾出現兩個有待釐清的問題:一為此變項在測量上的 「連續性」問題,二為身體意象困擾和身體不滿意在構念上的區分。為釐清上述問題, Cash 及其同事於 2004 年以美國 295 位男女大學生為樣本發展身體意象困擾問卷(body image disturbance questionnaire),將此問卷應用於非臨床疾患之對象,研究結果顯示此問 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因此,本研究將以 Cash 等人(2004)所修訂之身體意象困擾問卷 為工具,檢驗此問卷對我國青少年的適用性,以瞭解我國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的現況, 並進一步探討與身體意象困擾有關的社會文化、身體及個人背景因素。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青少年期是個體迅速成長與變化的時期,此時不論是生理或心理的改變均極為顯 著,並且影響著個體的心理適應(Sprinthall & Collins, 1995)。在這個階段,青少年最重要 的發展任務之一便是建立自我認同(ego identity),而此認同即奠基於個體在生理和心理 的改變,包括外表、思考和感受的轉變(Erikson, 1968)。其中,身體意象的建構是青少年 發 展 自 我認 同 相 當重 要的 一環 , 也 是個 體自 我 表徵 (self-representation)和自我評價 (self-evaluation)中很重要的面向(Jones, 2001)。尤其對於青少女而言,身體意象更是她們 定義自我的核心,她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相信:「外表」是自我評價及被他人評價 的重要基礎(Clay, Vignoles, & Dittmar, 2005)。可見在青少年階段,個體如何看待自己的 身體外表對於其心理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近年來,青少年的身體不滿意逐漸受到重視,有相當多的青少年對自己的外表和身 材感到不滿意(Thompson et al., 1999)。內政部統計處(2003)針對我國 12 至 17 歲的青少 年所進行的「台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指出:有高達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對自己的身 材儀表(容貌)感到不滿意。Stice 和 Whitenton(2002)以美國青少女為樣本調查影響身 體不滿意的危險因子,也發現研究對象中有四分之ㄧ的青少女對身體外貌表示不滿意。 許多研究發現,個體對身體外表的負面評價往往會造成各種身心適應的問題,諸如飲食 困擾(eating disturbances)、社會焦慮、憂鬱、性功能障礙(sexual difficulties)和低自尊(poor self-esteem)等(Rieves & Cash, 1996; Thompson et al., 1999)。由此可知,負面的身體意象 對於青少年在身心發展過程中所造成的危害,確實不容忽視。高中職學生正值青少年中

(11)

期,為身體意象發展的關鍵時期,為避免青少年形成負面的身體意象,研究者有必要先 行暸解與青少年的身體意象困擾有關之因素。

身體意象是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受到許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可說是個 體與社會互動的產物(Pruzinsky & Cash, 1990)。個體不僅在家庭中接收到來自父母所傳 遞的價值觀,內化為對自己身體的態度;同時也受到同儕及媒體的影響,而形塑個體對 自我外表和身材的看法(Levine & Smolak, 2002)。在現今大眾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青少 年接觸各種電子及平面媒體的機率大增。唐妍蕙(2004)調查高二學生接觸媒體的頻率發 現,男生平均每週看電視的時間為 16.2 小時,女生為 21.2 小時;另外,有 39.8%的男 生有固定閱讀雜誌的習慣,女生則為 37.4%。王麗瓊(2001)針對國中生進行的研究也發 現,青少年週間每日收看電視節目的時間為 2.41 小時,假日則高達 5 小時,為平日的二 倍之多。青少年在大量暴露於媒體訊息的情況之下,對媒體中窈窕美麗或健壯勇猛的理 想體型容易不自覺地內化為自身標準,並以此標準來審視自己的外貌。以研究者的自身 經驗,從高中時期開始接觸美容時尚雜誌之後,便對於自己的身體外表投注相當大的關 注。翻開這些雜誌,上面的模特兒各個臉蛋姣好、身材苗條,而且穿著打扮時尚有品味。 雜誌中的每一個單元都是在教導女孩們要如何讓自己更美麗、更苗條,或者更受男性歡 迎。它們慣用非常斬釘截鐵的字句告訴妳:要怎麼穿才是最 in 的、紫外線無所不在,所 以防曬不分晝夜全年無休、要用什麼保養品來對付肌膚夏天出油冬天乾澀的狀況、要怎 麼吃才可以維持身材窈窕健康……。這些「教條」反反覆覆地出現在整本雜誌當中,而 且隨著不同季節定期推出新一季的版本。就在這些訊息長期包圍之下,我對於美麗的要 求也愈加吹毛求疵。出門的時候擔心曬黒,於是便全副武裝—擦防曬油、撐洋傘、戴墨 鏡和口罩、穿長袖外套,即使遭受同學的揶揄也不以為意。甚至連坐在室內的窗戶邊都 會感到侷促不安,覺得自己正暴露在紫外線的侵害之下。漸漸地我才驚覺到,自己受到 那些美容雜誌的「毒害」竟然如此之深!這些關於外表的規準不僅透過媒體為管道,來 自同儕和父母的評論和壓力,亦是造成身體意象困擾的因素之一。因此,由自身經驗出 發,研究者欲進一步瞭解大眾媒體、同儕及父母等社會文化因素,對於青少年的身體意 象是否產生負向的影響。 除了上述社會文化因素之外,由於社會中不斷強調「瘦即是美」的觀念,因此用來 作為個體胖瘦指標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也會影響青少年的身體意象。國內外許多研究 均發現,身體質量指數較高的個體相較於正常體重或過輕者,對於自己的體型較不滿意 (McCabe & Ricciardelli, 2001)。此外,青少年不論男性或女性,即使其 BMI 屬於正常範

(12)

圍之內,仍然會對自己的身體外表感到不滿意,並且期望擁有更瘦的體型(伍連女, 1998;林宜親,1998),可見個人主觀感受自己體型的胖瘦程度,也是影響身體意象的 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探討個體本身的實際體型(以身體質量指數為指標)及自覺體 型如何影響青少年的身體意象困擾。

過去身體意象的相關研究中,大多以女性為主要研究對象,較少關注男性對自己身 體的看法(McCabe & Ricciardelli, 2001)。隨著近年來男性身體在媒體上曝光的頻率大 增,強調男性必須要有結實健壯的體格,此現象引發許多學者對於男性身體意象的重 視。不少研究發現,男性對於自己的身體外表也會產生負面感受,但一般而言不滿意的 程度較女性為低(Hargreaves & Tiggemann, 2004; Rosenblum & Lewis, 1999)。Cash 與其同 事(2004)所進行的身體意象困擾研究也指出,女性身體意象困擾的程度較男性為高。由 於身體意象困擾不是青少女獨有的現象,本研究中以男性和女性青少年為樣本,以瞭解 男女兩性在身體意象困擾的狀況是否有所差異。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擬以青少年中期的高中職學生為樣本,探討社會文化因 素(媒體、同儕、父母)、身體因素(BMI、自覺體型)及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家庭 社經地位)對於身體意象困擾的影響。由於過去以一般非臨床樣本為對象進行負面身體 意象的研究時,多以「身體不滿意」(body dissatisfaction)為變項,至於以「身體意象困 擾」(body image disturbance)為變項所做的研究則為少數(Cash et al., 2004; Cash & Grasso, 2005)。因此本研究作相關文獻的回顧時,主要仍以過去探討負面身體意象或身體不滿 意之研究結果為立論的根基。以下將根據研究背景及研究動機,提出本研究之主要目的。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改編並檢驗「身體意象困擾問卷」(Body Image Disturbance Questionnaire, BIDQ, Cash et al., 2004)對我國青少年樣本的適用性,並探討青少年的社會

文化因素(媒體、同儕、父母)、身體因素(身體質量指數、自覺體型)、個人背景因素

(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和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 改編並檢驗身體意象困擾問卷在我國青少年樣本的信度與效度。 二、 探討我國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的現況。

(13)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問題分述如下: 一、 改編並檢驗身體意象困擾問卷在我國青少年樣本的信度與效度。 1-1 效度: 1-1-1 身體意象困擾問卷的鑑別力如何? 1-1-2 身體意象困擾問卷的因素結構如何? 1-1-3 身體意象困擾問卷與效標間的關聯如何?

1-1-3-1 身體意象困擾和身體意象評價(body image evaluation)是否有關? 1-1-3-2 身體意象困擾和身體意象憂鬱(body image dysphoria)是否有關? 1-1-3-3 身體意象困擾和身體意象的生活品質(body image quality of life)是

否有關? 1-1-3-4 身體意象困擾和飲食態度(eating attitudes)是否有關? 1-2 信度:身體意象困擾問卷的內部一致性如何? 二、 探討我國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的現況。 2-1 男生和女生的身體意象困擾是否不同? 2-2 高中和高職學生的身體意象困擾是否不同? 2-3 不同身體質量指數的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是否不同? 2-4 自覺體型胖瘦程度不同的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是否不同? 2-5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是否不同? 三、 探討我國青少年社會文化因素、身體因素、個人背景因素對身體意象困擾的影響。 3-1 我國青少年的社會文化因素(媒體、同儕、父母)和身體意象困擾是否有關? 3-2 我國青少年的身體因素(身體質量指數、自覺體型)和身體意象困擾是否有關? 3-3 我國青少年的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和身體意象困擾是否有關? 3-4 我國青少年的社會文化因素、身體因素、個人背景因素對身體意困擾的預測力 如何?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本節將針對本研究中重要變項的概念性定義和操作性定義進行說明,以釐清各變項 之意涵。

(14)

一、 青少年(adolescence)

青少年時期係指從青春期開始到身心漸臻於成熟的發展階段,是兒童到成年的過渡 時期,一般來說青少年期的起點比較清楚,始於性徵成熟(puberty),終點比較模糊,常 要到結束教育,步入職場,開始經營婚姻,才算結束。很多心理學者認為女性的青少年 期約自 12 歲至 21 歲之間,男性約自 13 歲至 22 歲之間(張春興,1995)。因為青少年期 的發展變化劇烈,因此學者(如 Smetana, Campione-Barr, & Metzger,2006)還將青少年 階段細分為三期,才能充分說明這段時間的身心變化起伏狀況:青少年早期(10-13 歲)、 青少年中期(14-17 歲)、青少年晚期(18-20 歲初期)。本研究所指稱的青少年屬於青少 年中期,目前就讀於高中或高職二年級的男女學生,約 17 歲。

二、 身體意象困擾(body image disturbance)

(一) 概念性定義:身體意象困擾包含個人對其身體外觀的負面評價(不滿意),以及此負 面評價對於個人生活各面向所產生的困擾。身體意象困擾的早期研究乃由臨床心理 學者提出,這是飲食疾患(eating disorders)和身體畸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的根本問題,Cash 將身體意象困擾的概念延伸到一般人、也就是非臨床樣 本,主要原因在於近年來男性和女性的負面身體意象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本研究根 據 Cash、Phillips、Santos 和 Hrabosky(2004),將身體意象困擾定義為:「一般人對

身體意象的不滿意,導致情緒痛苦或憂鬱,產生生活功能受損或障礙失能」。

(二) 操作性定義:本研究採用 Cash 等人(2004)所修訂的「身體意象困擾問卷」(Body Image Disturbance Questionnaire, BIDQ),以該問卷總分測量青少年身體意困擾的程 度,得分愈高表示身體意象困擾的程度愈大。

、 身體意象(body image)

身體意象是個人對自我身體的評價、認知和行為的態度傾向,包括評價、感受和關 注(Much & Cash, 1997)。本研究以「身體意象評價」、「身體意象憂鬱」、「身體意象的生 活品質」作為身體意象困擾的效標,以下分別說明三者的概念性定義及操作性定義: (一) 身體意象評價(body image evaluation)

1. 概念性定義:係指個體對於自我的身體外表是否具有吸引力的感受,亦即個人 對自己的身體外表滿意與否(Cash, 2000)。

(15)

(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MBSRQ)中的「外表評價分 量表」(Appearance Evaluation Subscale)來測量青少年對自己整體外表的評價 (Cash, 2000),該量表得分愈高表示對自己身體外表的評價愈正向。

(二) 身體意象憂鬱(body image dysphoria)

1. 概念性定義:係指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中,對於自我身體外表所產生的負面感受 (Cash, 2002b)。

2. 操作性定義:本研究採用 Cash 所編製的「身體意象憂鬱之情境量表—簡要版」 (The Short Form of The Situational Inventory of Body-Image Dysphoria,簡稱 SIBID-S)來測量青少年在不同的特定情境中,對自己身體外表產生負面感受的 頻率(Cash, 2002b)。該量表的總分愈高,表示在不同情境中對自己身體外表產 生負面感受的頻率愈高。

(三) 身體意象的生活品質(body image quality of life)

1. 概念性定義:係指青少年的身體意象對其生活中各個不同的面向所產生的影 響,該影響可能是正面、負面、或是沒有影響(Cash & Fleming, 2002)。

2. 操作性定義:本研究採用 Cash 和 Fleming(2002)所編製的「身體意象生活品質 量表」(Body Image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簡稱 BIQLI),以該量表測量青少 年的身體意象對其日常生活中各種經驗產生影響的程度(如:對自我的感覺、 人際關係、性行為、飲食、運動、打扮等),該影響可能是正面、負面、或是沒 有影響。量表的總分愈高表示青少年的身體意象對於其生活經驗的影響愈正 向,總分愈低表示青少年的身體意象對於其生活經驗的影響愈負向。 四、 社會文化因素(sociocultural factors) 本研究所探討的社會文化因素包含大眾媒體、同儕和父母對於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 的影響。以下分別就媒體、同儕和父母影響的概念性定義和操作性定義說明如下: (一) 媒體影響 1. 概念性定義:係指青少年對媒體所傳達的理想體型訊息之內化、與媒體人物作 外表的社會比較,以及接收媒體訊息後對自我外表和身材的壓力感受。 2. 操作性定義: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自編「社會文化因素量表」,以該量表測量媒 體對於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的影響程度,得分愈高表示青少年的身體意象困擾

(16)

受到媒體的影響愈大。 (二) 同儕影響 1. 概念性定義:係指接收來自同儕的外表負面評價、同儕間的外表社會比較、與 同儕談論有關外表和身材的話題,以及接收同儕訊息後對自我外表和身材的壓 力感受。 2. 操作性定義: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自編「社會文化因素量表」,以該量表測量同 儕對於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的影響程度,得分愈高表示青少年的身體意象困擾 受到同儕的影響愈大。 (三) 父母影響 1. 概念性定義:係指接收來自父母的外表負面評價、與父母談論有關外表和身材 的話題、學習父母改善身材的方式,以及接收父母訊息後對自我外表和身材的 壓力感受。 2. 操作性定義: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自編「社會文化因素量表」,以該量表測量父 母對於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的影響程度,得分愈高表示青少年的身體意象困擾 受到父母的影響愈大。

(17)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身體意象困擾的定義、測量及其效度指標;第二節探 討大眾媒體、同儕、父母等社會文化因素與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第三節探討身體因素 與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第四節探討個人背景因素與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身體意象困擾

身體意象困擾

身體意象困擾

身體意象困擾

本節第一部分針對身體意象困擾和身體不滿意的區別做描述,並指出臨床上身體意 象困擾的概念,以呈現本研究中所欲探討的身體意象困擾;第二部份說明身體意象困擾 的測量方式;第三部份闡述身體意象困擾與其它身體意象相關變項之間的關係。 一、身體意象困擾的定義

許 多 有 關 負 面 身 體 意 象 (negative body image) 的 研 究 , 常 將 身 體 不 滿 意 (body dissatisfaction)和身體意象困擾(body image disturbance)視為同義詞(Cash, 2002a)。「身體 不滿意」係指個人對某特定身體部位或是整體外表的不滿意,而此不滿意可能會增加個 人情緒困擾和心理社會功能受損的風險(Cash et al., 2004),包括憂鬱、飲食疾患等 (Thompson et al., 1999)。然而大部份研究中對身體不滿意的測量常忽略了個體心理的重 要性以及這些負面身體意象的評價所帶來的後果(Cash, 2002a)。亦即,個體可能對自己 的某個身體部位或整體外表不滿意,然而此負面的身體意象評價對於其日常生活中的身 體意象經驗和心理社會功能所產生的影響可能很大或很小(Cash et al., 2004)。由此可 見,對身體的不滿意未必會造成身體意象困擾。Thompson 等人(1999)對於身體意象困擾 多向度的概念提出定義:「對於身體某部位的外觀持續地感到不滿意、關注和困擾。… 在社會關係、社交活動或職業功能方面有某種程度的損害」(p.11)。由此觀點可知,身 體意象困擾不僅包含個人對其身體外觀的負面評價(不滿意),同時亦包括此評價對於個 人生活各面向所產生的影響。 以往對於身體意象困擾的相關研究主要由臨床心理學者提出,主要是飲食疾患 (eating disorders)和身體畸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的患者有此困擾。Brunch 在 1962 年首先提出身體意象困擾(body image disturbance)是厭食症的一種病理特徵 (Rosen, 1990)。Cash 和 Deagle(1997)的回顧性研究中也指出,身體意象困擾是飲食疾患 的根本問題。Hardy 在 1982 年的研究中發現,身體畸形症的患者和正常的對照組相較, 他們對自己的身體意象較不滿意且認為自己的身體是不被接受的。根據 DSM-IV(2006)

(18)

中的定義,身體畸形症的特徵為:專注於外觀有缺陷的想法,此缺陷可能是假想的,或 即使外觀稍有異常,此人的擔憂程度也太過份;此專注念頭造成重大痛苦,或損害社會、 職業或其它重要領域的功能;且此專注念頭無法以其它精神疾患作更佳的解釋(如心因 性厭食症患者不滿意自己的身材和體型)。由此定義可知,身體畸形症患者除了對自身 外觀的不滿意之外,更在生活功能上嚴重受損。 綜合上述,身體意象困擾不同於身體不滿意,它是一種多向度的概念。除了包含個 體對身體外表的評價和關注之外,也包括此評價和關注對於個體的社交活動、人際關係 或其它重要領域的功能所產生的影響程度如何。 大部分負面身體意象的研究採用「身體不滿意」一詞時,乃是對一般人而言,並以 非臨床樣本為對象(Clark & Tiggemann, 2007; Dittmar, 2005; Hargreaves & Tiggemann, 2002a, 2002b, 2003, 2004; Sinton & Birch, 2006),而「身體意象困擾」一詞則是對病患, 應用的範圍在臨床領域(Cash & Deagle, 1997; Rosen, 1990)。

直到 2004 年,Cash 等人首先將身體意象困擾的概念延伸到一般人、也就是非臨床 樣本,主要原因在於近年來男性和女性的負面身體意象皆有逐年增加的趨勢(Cash, 2002a),且這些負面身體意象對於個體的心理功能和行為亦產生負向的影響,造成個體 生活上的障礙(Cash & Pruzinsky, 2002)。Cash 等人(2004)對「身體意象困擾」的定義為: 「一般人對身體意象的不滿意,導致情緒痛苦(distress)或憂鬱(dysphoria),產生生活功能 受損(dysfunction)或障礙失能(impairment)」。本研究最主要的目標乃是探討「身體意 象困擾」在我國青少年樣本的適用性。

二、身體意象困擾的測量

身體意象困擾為一多向度的構念,因此在測量時必須能含括態度和行為等層面。 Phillips(1996)所發展的「身體畸形症問卷」(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Questionnaire, BDDQ)便包含此多向度的定義,包括:個人對身體某部位外觀的關注(不滿意);專注於 這些關注的部位;因關注而產生的痛苦情緒(distress);對人際關係、學業、工作或角色 功能的干擾;逃避生活中的一些人或事;以及花多少時間在個人所知覺的身體缺陷上。 由於此問卷用於篩檢臨床上的身體畸形症病患,因此以檢核表(checklist)的方式要求回答 「是」或「否」,計分的方式為非連續性。一旦受測者在前面有關外表關注的題項回答 「否」,之後的困擾就不必作答(Cash et al., 2004)。故身體畸形症問卷無法反映受測者在 身體意象困擾的嚴重程度,只能判別其是否符合臨床上身體畸形症的症狀指標。

(19)

為了改善上述問題,使原始的身體畸形症問卷(BDDQ)可用於非臨床樣本,Cash 等 人在 2004 年將此問卷作了如下的修正: 1. 將二分的檢核表(是⁄否)改為五點量表。 2. 修改部分題項的措辭,使能符合連續性量尺的題目且適用於非臨床樣本。例如: 增加指導語;刪除題目中「非常」或「常常」等字眼;把缺陷(defect)改為身體 缺陷(physical “defect”)。

修 改 後 的 問 卷 重 新 命 名 為 「 身 體 意 象 困 擾 問 卷 」 (Body Image Disturbance Questionnaire, BIDQ)。Cash 等人(2004)以美國 220 位大學女生和 75 位大學男生為樣本, 對此問卷進行信、效度考驗,結果發現此問卷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同時效度及區辨 效度。同時,Cash 與 Grasso(2005)以 107 位男女大學生樣本進行「身體意象困擾問卷」 之再測信度檢驗,其結果也顯示該問卷的再測信度良好。不過,Cash 等人(2004)並未檢 測身體意象困擾問卷的因素結構以進行建構效度的考驗,只檢驗其效標關聯效度,因此 本研究欲針對此問卷進行因素分析,瞭解其內在因素架構。 綜合上述,身體意象困擾問卷(BIDQ)可測量身體意象困擾多向度的構念,同時其連 續性的測量尺度可用於非臨床樣本,以暸解個體是否有身體意象困擾及嚴重程度如何。 本研究將翻譯 Cash 等人(2004)的「身體意象困擾問卷」,檢驗量表的信、效度,並且以 此為工具,了解我國青少年的身體意象困擾實況,並探討影響我國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 的社會文化、身體、個人背景等相關因素。 三、身體意象困擾與其它身體意象相關變項之關係 依據前述身體意象困擾的定義,身體意象困擾係指個人對自己的外表持有負面評 價,且此負面評價對於個人的生活功能會產生某種程度的障礙。因此,身體意象困擾必 然與身體不滿意有關,且對個人和身體外表有關的情緒、行為等層面皆產生重要的影 響。許多實證研究皆證實,身體意象和許多心理社會功能有關,且會影響個人的生活品 質(Cash & Pruzinsky, 2002; Thompson et al., 1999)。Cash 等人(2004)的身體意象困擾之研 究即指出,身體意象困擾和其他與身體意象有關的構念之間呈現顯著的相關:身體意象 困擾的程度愈嚴重者,會有較低的身體意象評價、較頻繁的身體意象憂鬱(body image dysphoria)、較差的身體意象生活品質(body image quality of life);在心理社會功能方面, 身體意象困擾愈大者,亦有較大的飲食困擾(eating disturbance)。Cash(2002b)發展身體意 象憂鬱之情境量表(簡要版)的研究發現,身體意象評價和身體意象的憂鬱有關,對自

(20)

己的 身 體 外 表 愈 不 滿 意 者 , 愈 容 易 對 身 體 外 表 產 生 負 面 的 情 緒 感 受 。 Cash 和 Fleming(2002)發展身體意象生活品質量表的研究中也發現,身體意象評價和身體意象的 生活品質有顯著的正相關,亦即個人對自己的身體外表評價愈高者,其生活品質也愈佳。 據此,本研究篩選四個與身體意象困擾有關的變項作為效標,探討身體意象困擾與 這四個變項之間的關係: 1. 身體意象評價 2. 身體意象憂鬱 3. 身體意象的生活品質 4. 飲食態度 並依據過去的研究結果,假設身體意象困擾愈大者,會對自己的外表愈不滿意、較 常產生身體意象憂鬱、身體意象的生活品質較差、以及有較大的飲食困擾(Cash et al., 2004)。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社會文化因素與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

社會文化因素與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

社會文化因素與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

社會文化因素與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

身體意象是在社會文化中建構而成,會受到許多外在的社會環境因素所影響,因此 身體意象被定義為個體與社會互動的產物(Pruzinsky & Cash, 1990)。個體在建構身體意 象的過程中,會受到大眾媒體及重要他人(如同儕、父母)的影響(Stice & Whitenton, 2002)。許多學者在探討影響身體意象的社會文化因素時,常以社會文化理論、社會比 較理論及社會學習理論來加以詮釋。以下分別探討這三個理論的內涵,並以過去相關的 實證研究說明媒體、同儕和父母等社會文化因素與身體意象之間的關係。 一、社會文化因素影響的相關理論 (一) 社會文化理論(sociocultural theory) 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對於身體的美感有不同的認知。90 年代迄今,絕大部分的西 方社會對於「美」持有一套近乎嚴苛的標準—女性必須擁有完美無瑕的肌膚、纖細的腰、 修長的腿,還有豐滿的胸部(Thompson et al., 1999),而男性則要有結實的胸膛和手臂, 以及寬肩窄腰的肌肉猛男體格(黎士鳴譯,2001)。這些被社會文化所認可的理想體型不 斷地透過各種管道向個體傳遞,包括家人、同儕及大眾媒體等(McCabe & Ricciardelli, 2001, 2003)。其中,由於電子媒體(如電視、電影、網路)和平面媒體(如雜誌、報紙)的普 及化,因此大眾媒體往往被視為傳遞理想體型最重要且最有效的影響來源(Raphael &

(21)

Lacey, 1992; Silverstein, Perdue, Peterson, & Kelly, 1986)。當個體反覆不斷地接收這些「理 想體型」的訊息之後,便將其內化(internalize)為自身的價值與標準,並將自己的外表與 身材和社會文化所認可的完美體型相比較,因而對自己的身體產生負面評價(Clay, Vignoles, & Dittmar, 2005; Groesz, Levine, & Murnen, 2001; Hargreaves & Tiggemann, 2004; Tiggemann, 2006a)。 社會文化對於與個人身體外貌連結的相關特質,亦有其隱含的基本假設。例如在大 部分的西方社會中,擁有理想的體型常被視為快樂、成功及年輕有活力的象徵;相對的, 肥胖則被視為懶惰、缺乏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上述西方社會所認同的理想體型對女 性而言是纖瘦苗條,而男性則是勻稱且有肌肉線條。然而,也有少數研究探討非西方文 化的身體意象發現:在一些貧窮國家,瘦被認為是營養不良和疾病的象徵,而胖則代表 健康與財富(黎士鳴譯,2001)。由此可見,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對於不同體型的詮釋 各異。Jackson(2002)以內隱人格理論(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來說明不同社會文化對於

身體吸引力所持有的刻板印象,假定某種外貌和身材的特徵會和某些人格特質連結。「內 隱人格理論」係指人們認為某些特質和行為之間具有關聯的一組假設,這些假設通常是 未經驗證的,且它們經常不被意識所覺察,然而卻會支配我們對他人的判斷(楊語芸譯, 1997)。基於這樣的假設,使得人們經常不自覺地將目前社會上所偏好的理想體型和許 多正向特質連結(如自信、樂觀),而將肥胖和愚笨、醜陋、遲鈍等負向特質連結。此外, 社會文化中也錯誤地傳達出一種訊息,即:只要達到社會所認可的理想外貌就會擁有健 康、快樂和自尊,然而這些社會文化壓力往往使得個體為追求理想體型而導致更多生理 和心理的不適應(Thompson, et al., 1999)。

(二) 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Leon Festinger 於 1954 年首先提出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他主張, 人有正確評估自己意見與能力的驅力;而當外界缺乏客觀的標準時,個人便會透過和他 人的比較來評量自己,且人們通常喜歡和跟自己相似的人(similar others)作比較(張滿玲 譯,1999)。雖然 Festinger 認為:人們以社會比較來認識自己時是理性且沒有偏誤的, 他們會尋求一種穩定而正確的自我評價(Wood,1989),然而此看法已經受到挑戰。後來許 多社會心理學家指出,當人們在評價自我時,會因為個人的目標和動機不同而選擇不同 的社會比較歷程,這些社會比較歷程可分成三類: 1. 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當個體想要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能力與看法時,會選

(22)

擇和相似他人作比較; 2. 自我提昇(self-enhancement):當個體為了保護或提升自尊時,會選擇和比自己 差的 人 作 比 較 , 讓 自 己 感 覺 舒 服 一 點 , 此 即 趨 下 型 社 會 比 較 (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 3. 自我進步(self-improvement):當人們想要確定自己的目標,並且了解什麼是最 好的以作為努力的標竿時,便會選擇比自己優秀的對象作比較,此即趨上型社會比較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此種比較常導致個體對自我產生負面感受(余伯泉、李茂 興譯,2003)。 除了社會比較的「方向」之外,比較對象的特徵也會影響社會比較歷程的情緒感受。 此特徵可依照比較對象和個體的關係遠近分成廣泛性對象(universalistic targets)—指的 是比較遙遠的影響來源(例如大眾媒體),和特定性對象(particularistic targets)—這是比較 親近的影響來源(如朋友和家人)。Irving 於 1990 年的研究中發現:當個體選擇大眾媒體 中的藝人或模特兒作為社會比較的對象時,所引發的心理壓力會比和家人或朋友做比較 時更大(引自 Morrison, Kalin, & Morrison, 2004)。

許多身體意象的研究結果發現,個體會將自己的外表或身材和電視、雜誌中的俊男 美女相比較,此種向上比較的歷程經常導致身體不滿意(Clay, Vignoles, & Dittmar, 2005; Groesz, Levine, & Murnen, 2001; Hargreaves & Tiggemann, 2004; Tiggemann, 2006a)。 Jones(2001)以七年級和十年級的青少年男女為樣本,探討這些青少年以身體特質或個人 (社會)特質的吸引力為標的,和同性同儕及模特兒做社會比較之頻率,以及外表比較和 身體不滿意的關係。結果發現:青少男和青少女在個人(社會)特質方面較常和同儕做比 較,比較的項目包括人格、智力和受歡迎程度等,可見青少年在評價個人特質時較傾向 於從相似他人獲得訊息。不過在比較某些身體外表方面的特質(如體型/體格、臉蛋)時, 和同性同儕或模特兒做比較的頻率則沒有差異,顯示除了同儕之外,模特兒亦是青少年 做外表比較的訊息來源。此外,愈常和同性同儕或模特兒做外表比較,則身體不滿意的 程度就愈大。綜合上述結果可見,當個體進行外表的趨上型社會比較時,不管比較對象 是常接觸的同性同儕抑或擁有完美外貌的模特兒,皆會使個體對自己的身體外表產生負 面評價。

(三)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23)

實證研究的反覆驗證而衍生;它同時也是對於傳統極端行為主義學派的反動,反對傳統 行為主義學者認為人類只是機械式地受到環境刺激的影響,而忽略了個人的主體因素對 行為的決定作用(Bandura, 1977, 1986)。根據 Bandura 的觀點,人類心理活動的運作模式 是由個人、行為和環境三個因素交互影響的,此即社會學習理論所主張的「三元交互決 定論」(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所謂交互決定是指個人、行為、環境三者之間互 為因果,每兩者之間都具有雙向的互動和決定關係。三者之間相對的交互影響力及其交 互作用模式,在不同情境中、對不同的個體、或在不同的活動中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傳統的行為主義學者對於學習的觀點認為,人類的學習必然要由學習主體親身經驗 到強化刺激,行為的學習才可能發生。Bandura 打破了傳統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只能發 生在個體直接經驗的基礎之上的偏見,而提出「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的概 念。觀察學習亦稱為替代學習(vicarious learning),意指人類的學習可以經由觀察他人的 學習過程為手段,從而獲得間接的學習,不必親身經歷各種充滿危險的嘗試錯誤的結 果。幾乎所有產生於直接經驗的學習現象,都可以透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其結果而替代 性地產生學習成果(Bandura, 1986)。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被觀察的對象稱為榜樣或示 範者(the model),觀察主體則稱為觀察者(the observer)。榜樣透過觀察者的觀察活動而影 響觀察者的過程,稱之為「示範作用」(modeling),因此觀察學習也稱為示範作用過程。 Bandura(1986)指出,示範作用的過程除了可以透過現實個體的行為演示,也可以透過對 有關行為的形象表現(pictorial representation)或語言描述而實現。所有這些由形象表現或 語言描述所引起的示範作用,均可稱為「符號性示範作用」(symbolic modeling)。隨著 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符號性示範作用對於人類的社會生活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人 們在欣賞電視、電影、雜誌等大眾媒體中的影像時,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這些媒體 訊息的影響,將其所傳遞的思想、觀點、情感、態度和行為方式等內化到自己的價值系 統中,並在適當的生活情境中體現出來。因此,社會學習的過程除了以周遭生活中所接 觸的人物為觀察模仿的對象之外,傳播媒體所帶來的符號示範作用亦對於人類態度和行 為的學習產生更為迅速和廣泛的影響。 二、社會文化因素與身體意象困擾的相關研究 (一) 媒體與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 現代社會中,大眾傳播媒體已成為資訊傳遞的主要媒介。社會文化中有關男性和女 性理想體型的標準,反覆不斷地透過電視、電影、網路、報章、雜誌等傳播媒體迅速傳

(24)

遞給社會大眾,Groesz、Levine 和 Murnen(2001)發現多數人接受這些媒體訊息後,將社 會理想體型內化為自身標準,Tiggemann(2006b)也發現青少年和這些標準做比較會產生 身體不滿意,甚至造成飲食疾患。McCabe 和 Ricciardelli(2001, 2003)的研究則發現,由 於某些理想的標準難以達成,許多青少年為了符合社會期許的外貌和身材,因而採取極 端且不健康的方式來改變身體,例如吃瀉藥、催吐、服用類固醇、節食、過度運動等, 這些行為對於青少年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均造成嚴重傷害。 許多國外研究發現,接觸媒體的理想體型訊息和身體不滿意有關。Groesz 等人(2001) 針對 25 篇論文進行回顧性研究,探討電視廣告或雜誌等媒體中呈現的纖瘦理想體型對 於女性身體意象的影響,這些研究的受試者主要為大學生。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受試者 在看完纖瘦的媒體影像之後,其身體意象顯著地比看一般體型、較胖體型或無生命物體 的 更 為負 面, 且 19 歲以下的女性較容易受纖瘦媒體影像的影響。Hargreaves 和 Tiggemann(2004)以 595 位八至十二年級的青少年男女進行研究,欲瞭解受試者接觸媒體 的理想體型後對其身體意象的影響,結果發現:看了有關理想體型廣告的青少女,其身 體不滿意的程度增加;而看了有關理想體型廣告的青少年男、女,其負面情緒和外表比 較的頻率皆增加。Harrison 和 Cantor(1997)的研究也發現,媒介接觸較多會增加大學女 生的身體不滿意、飲食失調、期望瘦身等。 近十年來國內相關的研究也呈現相似的結果:接觸媒體的理想體型訊息和身體不滿 意有關。周雯翎(1998)探討高中職一、二年級學生觀看具身體形象的廣告訊息後,對其 自我身體形象的影響,研究發現:看過身體形象的廣告訊息後,男、女的身體意識(body awareness)都下降,且女性下降的程度達顯著,而男性在觀看過具身體形象訊息的廣告 後,身體自尊下降的程度反而比女性大,且呈現顯著的差異。文星蘭(2004)針對高中職 學生進行的身體意象研究,探討電視媒體的接觸與身體意象的關係,研究發現:感受到 愈多來自電視媒體的社會壓力者,對自己身體各部位的滿意度愈低,且愈重視外表。 國外有些學者以「社會文化理論」與「社會比較理論」的觀點來探討媒體對身體意 象的影響。Morrison、Kalin 和 Morrison(2004)針對 1543 位 15~19 歲的青少年男女進行 研究發現,個體進行廣泛性的社會比較(universalistic social comparison)與身體意象評價 (body-image evaluation)有負相關,而和身體意象的投入(body-image investment)有正相 關;意即當個體愈常和媒體上的標準體型進行社會比較時,其對自我的身體意象會愈不 滿意,且會投注心力進行更多改變體型的行為。Jones(2001)的一項研究中也發現,青少 年男女和同儕或媒體模特兒進行體重的社會比較,與其身體不滿意有關。可見當個體和

(25)

理想化的形象(idealized images)比較時,會因為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而對自己的身 體產生負面評價。 許多研究也發現,媒體訊息對於青少年想改變自己外表、身材的行為和動機有關。 McCabe 和 Ricciardelli(2001)以 1266 位七至十年級的青少年男女為受試者,探討同儕回 饋、父母回饋和媒體對青少年身體改變策略(增重、增加肌肉或減重)的影響,結果顯 示媒體和重要他人的回饋對於青少年男女的身體改變策略皆有影響,且對女生的影響較 大;此外,女生多採取減重的身體改變策略,而男生則多採取增重和增加肌肉的策略。 王麗瓊(2001)以 451 位國中男女學生為樣本,探討影響國中生身體意象的相關因素,研 究結果顯示:對電視偶像明星的身材和外表認同程度愈高者,對自己的體重過重愈關 注,且對於身體外表的修飾也投入愈多心力;此外,承受來自電視媒體所形塑的標準身 材和外表之社會壓力愈大者,對體重的變化愈留意,對身體外表的美觀也愈重視。賈文 玲(2001)針對 481 位 13~18 歲的青少年男女,探討其身體意象與自尊、社會因素的關係, 研究發現:青少年對於媒體中關於外表的訊息內化程度愈高、愈認同且愈關注,則愈傾 向於採取節食或斷食的方式來控制或減輕自己的體重。上述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普遍 受到媒體中所傳達的理想體型和外貌所影響,而採取某些行動以符合社會文化所期許的 身體形象,其中女性為符合纖瘦苗條的體型而多採取節食、使用美容瘦身產品等方式, 而男性則以運動、服用補給品(如類固醇)來鍛鍊體格並增加肌肉(McCabe & Ricciardelli, 2003)。 根據上述相關文獻,本研究將社會文化因素中的「媒體影響」作為自變項,探討此 變項與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並假設青少年對於社會文化中理想體型的內化程度 愈高、愈常和媒體上的俊男美女做外表比較,且感受到較多來自媒體對自我外表和身材 的壓力者,其身體意象困擾的程度會愈大。 (二) 同儕與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 在青春期階段,青少年生活的重心逐漸由父母轉向同儕。同儕團體在青少年成長的 過程中提供了很重要的社會資源,他們同時也是青少年態度和行為的增強者(reinforcing agents)及模仿的對象(social models)(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輔會出版的青少年白皮 書(1993)整理我國青少年的調查結果指出,青少年有困擾時最常商討的對象為同學或朋 友(佔 40.66%),其次為母親(佔 22.42%)與父親(佔 14.62%),可見同儕在青少年階段扮演 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26)

在青少年的同儕團體中,團體成員會根據某些社會規範和期待而塑造出一個屬於該 團體的特殊文化,這個團體的規範和期待會影響青少年在某些方面的態度和行為,例如 學業表現、藥物濫用、抽菸和反社會行為等(Jones, 2004)。同樣地,青少年與其同儕之 間也會共同創造出一種「外表文化」(appearance culture),外表文化的形成通常是同儕間 彼此談論有關外表的話題,或者討論如何節食、鍛鍊體格等而逐漸產生。外表文化中隱 含著許多對於外表的規範和期待,並且透過同儕間彼此示範和增強而更加鞏固(Jones, 2004; Jones & Crawford, 2006; Jones, Vigfusdottir, & Lee, 2004)。同儕間的外表文化不僅會 影響個人自我身體意象的態度和行為,也會影響個體對他人身體外表的看法(Paxton, Schutz, Wertheim, & Muir, 1999)。

Jones 和 Crawford(2006)針對 415 位七和十年級的青少年男女進行研究,結果發現: 對於青少年男性和女性而言,愈常和同儕談論有關外表的話題者,其身體不滿意的程度 愈高;其中女性較常談論有關外表的一般性話題,而男性則多談論如何改變身材的策 略。Jones(2004)以 304 位國中和高中的青少年男女進行長期研究,在第一年進行第一次 施測,一年後再次請同一群受試者填答問卷,其研究結果也顯示:不管青少年男性或女 性,其身體不滿意及和同儕談論外表的頻率皆呈顯著的正相關;且青少女和同儕談論外 表的頻率,可預測一年後的身體不滿意。此長期研究的結果相較於橫斷性研究提供了更 有力的證據,顯示同儕間的外表談論和身體不滿意之間有不容忽視的關係。國內也有相 關研究,例如賈文玲(2001)探討國中和高職學生的身體意象與自尊、社會文化因素之間 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當同儕間常常談論美容瘦身的話題時,則青少年對自己外表的 評價愈低、對外表的重視程度愈高、傾向於認為自己的體重過重,且會採取節食或斷食 的方式來控制或減輕體重。由此可見,經常和同儕談論有關外表話題的青少年,容易對 自己的身體外表產生負面評價,並且會採取某些身體改變的策略來改善外表或身材,以 符合同儕外表文化中的規範和期待。 在校園中,常見同儕間以對方的外表和身材互相開玩笑或是惡意的嘲笑、批評,這 些負面的評價往往造成青少年對自己的外貌和身材產生負向感受,並可能進而採取節食 或鍛鍊肌肉等方式來改變外表和身材(王麗瓊,2001;羅惠丹,2004)。國內外許多相關 的研究都顯示,青少年男女被同儕嘲笑外表的經驗和身體不滿意、飲食困擾、憂鬱、低 自尊等有很大的關聯(Tantleef-Dunn & Gokee, 2002)。Paxton 等人(1999)探討死黨和同儕 影響與青少女的身體意象關注、飲食節制、極端的減重行為和狂食之間的關係,發現同 儕 嘲 笑 可 以 預 測 青 少 女 的 身 體 意 象 關 注 和 節 制 飲 食 的 行 為 。 Lunner 、 Werthem 、

(27)

Thompson、Paxton、McDonald 和 Halvaarson(2000)以瑞典和澳洲的青少年為樣本進行跨 文化研究,結果顯示在所有樣本中,有關體重的嘲笑(weight-related teasing)和身體不滿 意之間皆有顯著的正相關。羅惠丹(2004)針對我國技術學院女學生進行的身體意象研究 結果也發現,青少女受父母、同性同儕或異性同儕對自己體型的負向評價和嘲笑程度愈 高,在節制飲食行為的程度愈高,其中以來自異性同儕的負面評價和節制飲食之間的相 關較高。 根據 Festinger 社會比較理論的觀點,個體經常會選擇與相似他人做比較(Wood, 1989),因此同儕經常成為青少年比較外表的對象,而比較之後的結果經常使得青少年 對自己的身體外表產生負面評價(Jones, 2001, 2004; Jones & Crawford, 2006; Schutz, Paxton, & Wertheim, 2002)。此外,研究發現青少女比男性更常做外表的社會比較(Jones, 2001; Schutz, Paxton, & Wertheim, 2002),且青少女外表社會比較和身體不滿意之間的相 關也比青少男為大(Jones, 2004)。 綜合上述討論,同儕團體中所形塑的「外表文化」,使得青少年自覺或不自覺地將 此文化中所強調的規範和期待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與標準,並且以此標準來要求自己和別 人,因而導致青少年產生負面的身體意象,或是採取某些不適當的策略以求符合理想的 外型。可見,同儕對於青少年的身體意象確實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將社會 文化因素中的「同儕影響」當做自變項,探討此變項與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並 依據過去相關的研究結果假設:青少年愈常和同儕談論有關外表的話題、與同儕做外表 的社會比較,以及接收到來自同儕對外表的負面評價者,其身體意象困擾的程度會愈大。 (三) 父母與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 青少年時期雖然以同儕為主要的生活重心,然而青少年的價值觀、道德感及處世態 度等層面主要仍受到父母的影響(王煥琛、柯華葳,1999;王麗瓊,2001)。此外,家庭 是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最早接觸的外在環境,因此家庭對於個體身體意象的發展具有 不容忽視的影響力。Rieves 和 Cash(1996)針對 152 位女大學生進行研究,探討相關的社 會發展因素對其身體意象態度的影響,結果顯示:女性目前的身體意象經驗和她們所知 覺母親的身體意象經驗之間有顯著正相關,亦即知覺到母親的外表評價愈高者,對自己 的 外 表 評 價 也 愈 高 ; 另 外 , 外 表 重 視 程 度(appearance orientation) 和 對 過 重 的 關 注 (overweight preoccupation)也有同樣的情形。可見母親對女兒的身體意象之態度和行為具 有某種示範作用,會影響其對自我身體的觀感。

(28)

許多研究發現父母對於子女身體外表的回饋,會影響子女的身體意象及其所採取的 身體改變策略。來自父母的回饋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包含:鼓勵子女減重或增重、嘲笑 或批評子女的身材、父母本身行為的示範(如節食、鍛鍊肌肉)等(McCabe & Ricciardelli, 2001, 2003; Paxton, Eisenberg, & Neumark-Sztainer, 2006; Ricciardelli, McCabe, Ball, & Mellor, 2004; Schwartz, Phares, Tantleff-Dunn, & Thompson, 1999)。

McCabe和Ricciardelli(2003)以800位七至十年級的澳洲青少年男女為對象,研究社會 文化因素對身體意象和身體改變(body changes)的影響,結果發現:對青少男而言,「來

自父親的回饋」可預測其身體滿意度、「來自母親的回饋」可預測其服用食物補給品(如

類固醇)的頻率;對青少女而言,「來自母親的回饋」可預測其身體滿意度、身體意象重

要性(body image importance)及服用食物補給品(如減肥藥)的頻率。Ricciardelli等人(2004) 調查47位澳洲原住民的青少年男女,探討其知覺到的社會文化壓力、身體意象關注和身 體改變策略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青少女採取減重的策略和父母要求其減重或增加肌肉 的社會壓力有關,而青少男的身體不滿意則與其父親要求減重的壓力有關。Paxton等人 (2006)針對美國806位早期青少年和1710位中期青少年進行五年的長期研究,探討影響青 少年男女身體不滿意的預測因子,結果也發現對早期青少女和中期青少年男女而言,其 父母本身的減重行為和鼓勵子女減重的行為,與這群受試者五年後的身體不滿意有顯著 的正相關。此長期研究歷時五年,在研究上的困難度及嚴謹性更甚於一般橫斷性研究, 因此所提供的研究結果更具說服力。可見父母鼓勵子女改變其身材的回饋,對於青少年 的身體意象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同時也會促使青少年採取某些策略來改善體型以符合父 母的要求。 Schwartz、Phares、Tantleff-Dunn和Thompson(1999)針對253名大學男女生,調查來 自父母的外表回饋、身體意象和心理功能的關係,結果顯示對女性而言,父母的外表回 饋與其負面身體意象有顯著相關,但對男性則否;此外,父母對於體重的嘲笑可預測女 性的負面身體意象,且父母對於外表的回饋可預測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功能。Ata、Ludden 和Lally(2007)研究177位13~19歲的青少年男女,欲瞭解性別、家人、朋友和媒體對青少 年的飲食行為和身體意象的影響,研究發現:愈常被家人嘲笑體重的青少年,身體自尊 會愈低且認為自己較胖。 綜合上述結果可見,父母對於自己外表身材的態度和行為會對子女產生示範作用, 影響青少年對自己身體的看法。此外,父母對子女有關外表的回饋,包括鼓勵節食或鍛 鍊體格、嘲笑或批評其外表…等,也會讓子女產生負面的身體意象,並感受到自己必須

(29)

改變身材或外表以符合期待的壓力。故本研究將社會文化因素中的「父母影響」作為自 變項,探討此變項與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並依據過去研究結果假設:青少年接 收到愈多來自父母對其身體外表的回饋,包括鼓勵減重或增重、嘲笑或批評等,會有愈 多的身體意象困擾。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身體因素與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

身體因素與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

身體因素與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

身體因素與身體意象困擾的關係

目前各國普遍皆採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 BMI)作為體重符合健康 標準與否的參考,其計算方式為:BMI=實際體重(kg)/實際身高( 2 m ),然後再根據 BMI 值的大小區分體型為過輕、標準、過重或肥胖(黃囇莉、張錦華,2005),然而其區分的 標準會因不同國家的體型標準及性別、年齡不同而有所差別。根據我國行政院衛生署的 定義,成人的身體質量指數低於 18.5 為過瘦、18.5BMI<24 為正常範圍、24BMI<27 為過重,27 以上則為肥胖;此外,行政院衛生署並針對 2 至 18 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依 據不同性別分別定義其肥胖標準。由於本研究以高中職二年級(約 17 歲)的青少年為樣 本,故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的定義:男生的 BMI 低於 19 為過瘦、19BMI<23.6 為正常範 圍、23.6BMI<25.6 為過重,25.6 以上為肥胖;女生的 BMI 低於 18.3 為過瘦、 18.3BMI<22.7 為正常範圍、22.7BMI<25.3 為過重,25.3 以上則為肥胖。

國內外許多研究發現,BMI 值與身體意象的滿意度有關(McCabe & Ricciardelli, 2001; Li, Hu, Ma, Wu, & Ma, 2005; Sinton & Birch, 2006; Clark & Tiggemann, 2007)。McCabe 和 Ricciardelli(2001)在其研究中指出,BMI 值較高的受試者對於他們的身體有較多的不滿 意,且他們較可能會從事節食或激烈的減重行為。Li 等人(2005)針對中國兒童及青少年 所進行的身體意象研究中發現,身體不滿意和 BMI 或體重的相關會隨著年齡而增加, 亦即隨著年紀增長,兒童和青少年愈容易因為實際體型的胖瘦而影響對自我身體的滿意 度。Clark 和 Tiggemann(2007)對 265 位 9~12 歲澳洲女生的研究也顯示,BMI 和身體自 尊之間呈負相關,且 BMI 值愈高的受試者,其對自我目前體型的知覺和理想體型之間 的差距會愈大。

有些研究者進行長期研究,探討 BMI 是否可有效預測後來身體不滿意的發展。 Rosenblum 和 Lewis(1999)探討青少年的身體意象、身體吸引力和身體質量(body mass) 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男、女青少年在 13 歲時 BMI 較高者,到了 15 歲時身體不滿 意也較高;而 15 至 18 歲則無此關係存在。Stice 和 Whitenton(2002)以 11~15 歲的青少 女進行一年的長期研究,結果顯示一開始比較高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可預測後來身

(30)

體不滿意的增加。Jones(2004)的研究結果也發現,一開始 BMI 值較高的青少女,可預測 其後來身體不滿意的改變較大。Paxton 等人(2006)以早期和中期的青少年男女進行為期 五年的長期研究,結果發現:每個發展階段的青少年男女(早期青少男、早期青少女、 中期青少男、中期青少女),其身體質量指數皆為預測五年後身體不滿意的有效預測因 子。 不過隨著近年來男性身體在媒體上出現的頻率大增,社會文化強調男性必須擁有的 「肌肉猛男」體型也逐漸為男性所關注,並影響其對自我身體的看法以及選擇採取增重 或減重的策略(黎士鳴譯,2001;Jones & Crawford, 2006)。Jones 和 Crawford(2006)將 415 位七或十年級的青少年男女,依照其 BMI 分為過輕、低於平均、高於平均和過重四組, 研究發現:過重的女生比其他組知覺到更多需節食的壓力,且表示較常被同儕嘲笑外 表;而過輕的男生則比其它組知覺到更多要鍛鍊肌肉的壓力,且相較於其它組更常被同 儕嘲笑。就身體不滿意而言,過重的女生身體不滿意度最高,其次是低於平均和高於平 均組,過輕的女生身體不滿意度最低;而男生則是過重組的身體不滿意顯著地較低於平 均組為高。可見因社會文化的標準不同,使得過輕的男性亦承受來自外界的壓力,而必 須努力鍛鍊體格以符合標準;反之,過輕的女性則因為符合纖瘦的理想體型,因而有較 高的身體滿意度。 此外,許多研究也發現,雖然大部分的青少年 BMI 值皆落在正常的範圍內,但不 論男女皆期望有更瘦的體型,且以女性尤為如此(引自范麗娟,2004)。黃囇莉、張錦華 (2005)針對台灣民眾進行身體意象及其預測因子之研究,發現台灣民眾不論性別或年齡 層,其 BMI 的平均值絕大多數都是在「標準體重」的範圍內,但卻對自己的體型普遍 有所誤認,且傾向誤認為較實際胖;BMI 值偏瘦者中有過半(54.3%)的人誤認自己為較 胖,BMI 值為標準體重者中也有三分之一強(38.0%)的人誤認為自己較胖;進一步分析 後更發現,BMI 值偏瘦卻誤認為自己較胖的族群是以女性為主。黃淑貞、洪文綺、殷蘊 雯(2003)對大學生身體意象的長期追蹤研究也發現,追蹤測量的資料中有 26.7%的大學 生對自我的體型有錯誤認知,儘管大多數學生的 BMI 值屬於正常或過瘦,但仍有 24.4% 的受訪學生覺得自己過胖。由上述研究發現,多數人都對於自己的體型有錯誤認知,且 傾向於高估自己的體重,顯示個人的實際體型與其主觀知覺到的體型未必一致,因此有 必要進一步瞭解個人自覺的體型與身體意象間的關係。 雖然多數研究仍以身體質量指數為指標,探討其與身體意象的關係,不過國內仍有 研究者採用個人自覺的體重為變項。文星蘭(2004)以高中職學生為樣本,探討身體意象

數據

表 3-3-5  飲食態度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因素 因素因素 因素  題項題項題項 題項  節食 節食節食 節食  過度食物過度食物 過度食物過度食物 關注關注關注 關注  避免高熱 避免高熱避免高熱避免高熱量食物量食物量食物量食物  過瘦過瘦過瘦過瘦 暴食暴食暴食暴食 11
表 4-1-1 身體意象困擾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題項 題項題項 題項  X SD  CR 值值值 值(t-test) 1A. 對您自己身體特別不吸引人的部位,您有多在乎?  2.89  1.75  11.21***  2A
表 4-1-2  身體意象困擾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因素 因素因素 因素  題項題項題項 題項  功能性身 功能性身功能性身 功能性身體體體體 意象困擾意象困擾意象困擾 意象困擾     一般一般一般 一般性身體性身體性身體性身體意象困擾意象困擾意象困擾意象困擾     4A
表 4-2-1    身體意象困擾之性別差異 t 考驗摘要表  變項  性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值  男  275  1.92    .79  身體意象困擾總分  女  262  2.12    .65        -3.25***  男  275  2.40  1.27  一般性身體意象困擾 女  262  2.78    .90        -4.02***  男  274  1.56    .68  功能性身體意象困擾 女  262  1.63    .65  -1.15  * p &l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he action functional does not discriminate collision solutions from classical solutions...

Anchorage body Sheathed tendon Cement

Generalized LSMA theorem: The low-energy states in gapped phases of SU (N ) spin systems cannot be triv- ially gapped in the thermodynamical limit if the total number of

• Many-body physics is essential for sub-keV detectors of neutrinos and dark matter. • High-quality many-body calculations can substantially reduce

• 一般的內燃機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因為行駛狀況差異,很

Ongoing Projects in Image/Video Analytics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 Goal – Devis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learning methods for scalable visual analytic

Two-scale Tone Management for Photographic Look Interactive Local Adjustment of Tonal Values Image-Based Material Editing..

• Thresholded image gradients are sampled over 16x16 array of locations in scale space. • Create array of ori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