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華語學習者對華語聲調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華語學習者對華語聲調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

Copied!
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外國語文學系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碩士班

華語學習者對華語聲調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

The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of Mandarin Tones

by L2 Learners

研 究 生:鄭詅月 Ling-Yueh Cheng

指導教授:賴郁雯 博士 Dr. YuWen Lai

(2)

華語學習者對華語聲調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

The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of Mandarin tones by L2 Learners

研 究 生:鄭詅月 Ling-Yueh Cheng

指導教授:賴郁雯 博士 Dr. YuWen Lai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外國語文學系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碩士班

碩 士 論 文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Foreign Literatures and Linguistics

Graduate Institute of Foreign Literatures and Linguistic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Graduate Institute of Foreign Literatures and Linguistics

January 2014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華語學習者對華語聲調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

華語學習者對華語聲調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

華語學習者對華語聲調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

華語學習者對華語聲調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

學生:鄭詅月 指導教授:賴郁雯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碩士班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本論文以雙字詞為基礎,探討就聲調﹑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層面,對華語學習者於 聲調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的影響。聽覺感知實驗,受試者針對標的音節的聲調進行標 記。聲調主要效果,顯示學習者能清楚正確感知高平調與高降調,低降調為最難以正確 感知,常與中升調相混。聲調環境部份,第一音節結果指出聲調環境差異於中升調的感 知表現影響達顯著差異。其中,以「中升調後接低降調」最為困難。第二音節聲調環境 結果指出「高降調接高平調」與「高降調接中升調」最難以正確感知。音節位置部份, 結果顯示音節位置差異於中升調的感知表現有顯著差異,第一音節正確率高於第二音節。 口語產出實驗部分,聲調主要效果,顯示低降調於正確產出與好壞程度表現較不理想。 聲調環境部份,第一音節結果指出以「低降調接中升調」的正確產出最為困難。第二音 節聲調環境結果則顯示「低降調接中升調」與「中升調接高降調」最為困難。音節結構 部份,於好壞程度結果有顯著差異。CV 結構的口語產出好壞程度最為理想。總觀聽覺 感知與口語產出結果,可將高平調與高降調分為高正確率組,中升調與低降調為低正確 率組。偏誤分析結果顯示第一音節易與有共通聲學特質之聲調相互混淆(高平調與高降 調,中升調與低降調)。第二音節結果,指出受基頻轉變期影響,各聲調之高偏誤率聲 調均為中升調或低降調。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聲調﹑聽覺感知﹑口語產出﹑音節位置﹑音節結構﹑聲調環境

(4)

The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of Mandarin Tones by L2 Learners

Student:Ling-Yueh Cheng Advisor:Dr. Yuwen Lai

Graduate Institute of Foreign Literatures & Linguistic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uses disyllabic word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one, syllable position, and syllable structure on Mandarin tonal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of L2 learners. In percep-tion experiment, subjects identifying auditory tonal stimuli using Mandarin tonal labels. The results of perception experiment showed that L2 learners had significant difficulty in identi-fying tone 3 and tone 2 while tone 1 and tone 4 showed high accuracy rate. The analysis of tonal context, in first syllable position, acoustic variations of tonal context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perceiving tone 2 especially when tone 3 followed. In second syllable posi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eviation was greater when tone 1 or tone 2 preceded by tone 4. It was also found that syllable position differences influences perceiving tone 2 and further re-vealed that L2 learners’ sensitivity to tone 2 identifications was higher in first position than in second position. In production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one 3 showed the lowest accuracy rate and goodness rate. Learner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roducing tones with CV structure words. In summary, results of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can divide tone 1 and tone 4 into high accuracy rate group while tone 2 and tone 3 as low accuracy rate group. Error analysis of first syllable position revealed that L2 learners showed both perceptual and pro-ductive confusions of tone pairs with similar phonetic features (tone 1-tone 4, and tone 2-tone 3 pairs). By the influences of articulatory transition, the confusion of tone pairs in second position was tended to be tone 2 or tone 3.

Keywords::::tone, tonal perception, tonal production, syllable position, syllable structure, tonal context

(5)

在經歷許多之後,終於要為研究所生活畫下句點。 三年多的時間不算短,但時光荏苒,成為研究生彷彿只是昨日的事情一般,轉眼今 日,已是畫下句點的日子了。寫論文的歷程,像是另一個人生的磨練。謝謝指導教授賴 郁雯老師,不斷地以耐心予以我教導與訓練,讓我在各方面能更臻成熟,除更加了解語 言學相關研究方法外,亦多少窺知於世相處之道。另外,感謝盧郁安老師,不遺餘力地 給予我幫助,指正修改論文。接著,感謝一路走來曾經給予過我指導的劉辰生老師﹑林 若望老師﹑潘荷仙老師﹑許慧娟老師以及竹教大的呂菁菁老師,謝謝你們讓我能夠學習 到各語言學領域的不同知識。 接著,感謝育瑩與慧婷,每個研究室裡一起努力﹑歡笑的時光,總是令人感到溫暖。 還有學長姐們(佳霖學姊﹑小蔓學姊﹑伊凡學姊﹑琬淇學姊與皓志學長),每一個相處 的片段,不論是瘋狂﹑玩笑或是真摯的回憶,都使得這段日子更添色彩。另外,也要感 謝所有的朋友們,一直給予幫助與關心,尤其是阿丁與小夫,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總 是大力相助。也謝謝懿萱,不厭其煩地為我的問題解惑。 最後,感謝我的父母家人,沒有你們的支持,這一切無法完成。 謝謝大家!

(6)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ii 致謝 致謝 致謝 致謝...iii 目錄 目錄 目錄 目錄...iv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vi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vii 一 一 一 一﹑﹑﹑﹑緒論緒論緒論緒論...1 1.1 引言...1 1.2 論文架構...1 二 二 二 二﹑﹑﹑﹑文獻回顧文獻回顧文獻回顧...2 文獻回顧 2.1 華語聲調...2 2.2 華語聲調環境...4 2.3 華語學習者的聽覺感知...6 2.4 華語學習者的口語產出...9 2.5 華語學習者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12 2.6 本研究...13 三 三 三 三﹑﹑﹑﹑實驗方法實驗方法實驗方法實驗方法...15 3.1 參與者...15 3.1.1 受試者...15 3.1.2 聽覺感知實驗發音人...15 3.1.3 口語產出評分人...15 3.2 刺激項...16 3.3 實驗步驟...16 3.3.1 聽覺感知實驗 (Perception)………...16 3.3.2 口語產出實驗 (Production)……….19 四 四 四 四﹑﹑﹑﹑結果與討論結果與討論結果與討論結果與討論 ………...23 4.1 聽覺感知………...23 4.1.1 聲調﹑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23 4.1.2 偏誤分析(Error analysis)………...25 4.1.3 聲調環境(tonal context)………...29 4.1.4 交互作用………...35 4.1.5 各聲調的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分析結果………...36

(7)

4.1.6 聽覺感知的綜合討論………...39 4.2 口語產出(Production)………...41 4.2.1. 正確率分析結果(DV=Accuracy rate)………...41 4.2.1.1 聲調﹑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41 4.2.1.2 偏誤分析………...43 4.2.1.3 聲調環境(tonal context)………...46 4.2.1.4 交互作用………...50 4.2.1.5 各聲調的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分析結果………...51 4.2.2 好壞程度分析結果(DV=Goodness rate)………...53 4.2.2.1 聲調﹑ 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53 4.2.2.2 交互作用 ………...56 4.2.2.3 各聲調的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分析結果 ………...56 4.2.3 口語產出的綜合討論 ………...59 4.3 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結果討論………...6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63 附表一 附表一 附表一 附表一………...67 附表二 附表二 附表二 附表二………...68

(8)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一 受試者相關資訊一………...15 表二 聽覺感知實驗重複量數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23 表三 聽覺感知實驗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高平調……… 36 表四 聽覺感知實驗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中升調………...36 表五 聽覺感知實驗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低降調………...38 表六 聽覺感知實驗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高降調………...38 表七 口語產出實驗的聽辨資料重複量數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41 表八 口語產出聽辨資料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高平調…………...51 表九 口語產出聽辨資料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中升調………...51 表十 口語產出聽辨資料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低降調…………...52 表十一 口語產出聽辨資料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高降調……….52 表十二 口語產出實驗的評分結果資料的重複量數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53 表十三 口語產出評分資料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高平調…………...56 表十四 口語產出評分資料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高平調……...58 表十五 口語產出評分資料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低降調…………...58 表十六 口語產出評分資料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高降調…………...59

(9)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一 華語高平調﹑中升調﹑低降調與高降調的基頻走向示意圖………...…...2 圖二 第一次與第二次實驗聲調正確率示意圖………..……… 10 圖三 發音人錄音時,透過電腦螢幕的看到的畫面………...………..17 圖四 聽覺感知實驗中,受試者使用的作答方框………...17 圖五 產出實驗刺激項畫面………..……… 19 圖六 聽覺感知實驗中各聲調的正確率示意圖………..……… 24 圖七 聽覺感知實驗高平調各音節位置的聲調偏誤表現結果……..……….... 25 圖八 聽覺感知實驗中升調各音節位置的聲調偏誤表現結果……..……… 26 圖九 聽覺感知實驗低降調各音節位置的聲調偏誤結果……..……… 27 圖十 聽覺感知實驗高降調各音節位置的聲調偏誤結果…………..……… 28 圖十一 聽覺感知第一音節聲調環境分析結果………..……… 29 圖十二 中升調於各聲調環境中的基頻表現………..……… 30 圖十三 中升調於「中升調後接中升調」與「中升調後接低降調」中 的基頻走向表現………...31 圖十四 中升調於「中升調後接高平調」與「中升調後接高降調」中 的基頻走向表現………...…...32 圖十五 聽覺感知第二音節聲調環境分析結果………..……… 33 圖十六 「高降調接中升調」之偏誤分析結果……… 35 圖十七 聽覺感知聲調與音節位置交互作用………...………… 35 圖十八 聽覺感知中升調各音節位置正確率結果………..……… 37 圖十九 口語產出各聲調聽辨的正確率結果………..…… 42 圖二十 口語產出實驗高平調各音節位置的聲調偏誤結果……….….43 圖二十一 口語產出實驗中升調各音節位置的聲調偏誤結果………...44 圖二十二 口語產出實驗低降調各音節位置的聲調偏誤結果………...44

(10)

圖二十三 口語產出實驗高降調各音節位置的聲調偏誤結果………..….45 圖二十四 口語產出第一音節聲調環境分析結果………...…….46 圖二十五 「低降調接低降調」之偏誤分析結果………...…...48 圖二十六 「低降調接中升調」之偏誤分析………...………...48 圖二十七 「低降調接高降調」之偏誤分析………...………..48 圖二十八 口語產出第二音節聲調環境分析結果………...49 圖二十九 口語產出正確產出聲調與音節結構間交互作用結果………..…...50 圖三十 口語產出各聲調好壞程度結果………...……….54 圖三十一 口語產出各音節結構好壞程度結果………...……….55 圖三十二 口語產出好壞程度聲調與音節結構交互作用結果………..…...56 圖三十三 口語產出高平調各音節結構好壞程度表現………...……….57

(11)

一﹑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1.1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華語學習人數於各地逐年增加,來台學習華語者亦為如此。華語屬於聲調語言(tonal language),其他同屬於聲調語言的語言例如泰語﹑越南語等。華語中,一個字即代表一 個音節,而音節在辨識像是聲調﹑重音等的超音段特質(suprasemental properties)時,扮 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另一特性為聲調高低變化的不同,會造成語義傳達上的差異。相反 地,就非聲調語言(non-tonal language)而言,像是英語(English)﹑法語(French),音調的 高低大多用於表達情緒,並不因其高低不同而影響語義。因此,許多非聲調語言使用者 在學習華語時,常感到困擾。 以往文獻針對各母語背景使用者於華語學習發展情形,大多著眼於口語產出的研究, 聽覺感知的文獻則顯得較為少數。而且,其研究重點多以聲母﹑韻母及聲調表現為主。 然而,影響聲調表現的因素眾多,諸如音長﹑聲調環境﹑音節位置或是音節結構等。過 去針對台灣地區華語學習者,於各因素影響聲調表現的研究較為少有。因此,本論文著 眼於探究聲調﹑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對聲調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的影響效應。藉此 了解在台華語學習者,於聲調表現的特質與難處。 1.2 論文架構論文架構論文架構論文架構 除本章以外,本論文架構如下:第二章「文獻回顧」中,首先介紹華語聲調與聲調 環境概念,其後回顧華語學習者於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的相關研究。第三章「實驗方法」 說明本論文使用之實驗流程﹑受試者與資料分析。第四章「結果與討論」,除利用統計 結果檢視各聲調﹑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差異於聲調表現的影響外,亦以 PRAAT(Boersma & Weenink, 2013)進行聲學分析,合併探討各因素是否影響聲調的表現。最後,綜合聽 覺感知與口語產出於聲調﹑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的結果,進行討論。

(12)

二﹑

﹑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

2.1 華語聲調華語聲調華語聲調華語聲調 華語中,每個音節搭配不同聲調傳達各種詞彙或語法意義(Willam, 1967)。因此,

對應到每個字的聲調也被稱為「詞調(lexical tone)」。所謂的聲調(tone),屬於超音段

(suprasemental)的一環,無法單獨存在。在語音學上來說,聲調透過基頻表現,所謂 基頻(fundamental frequency, F0)即說話時聲帶振動的基礎頻率,藉由基頻在時間向度

上的高低起伏(F0 height)與不同的走向(F0 contour)形成各個相異的聲調。一般來說, 帶有重要且明顯的聲調聲學訊息的音段,通常為母音(Ye 和 Connine, 1999)﹑鼻音或滑

音。現今華語除了輕聲調(neutral tone)外,另有高平調(high-level tone, tone 1)﹑中升 調(mid-rising tone, tone 2)﹑低降調(low falling-rising tone 或 low falling tone, tone 3)

以及高降調(high-falling tone, tone 4)四個主要聲調(圖一)。輕聲調由於常用於短且弱

化的音節,無法單獨存在使用,須接在一個字詞或語句尾端,發音短而急促,沒有明確 的聲調走向,且其聲調高低(F0 height)與聲調走向(F0 contour)取決於前接字詞的聲 調的走向(Chao,1968)。因此,部份華語聲調理論傾向於不將其歸為一個真正的聲調。 圖一. 華語高平調﹑中升調﹑低降調與高降調的基頻走向示意圖。 此示意圖取自本研究發音人的/i/四個聲調表現。 音長(duration)經 normalized 處理。 150 170 190 210 230 250 270 290 31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頻率 ( % ) Duration(%) 華語四聲調 高平調 中升調 低降調 高降調

(13)

四個主要聲調中,高平調與高降調屬基頻起調較高且相近的兩聲調。前者為基頻走 向持平在高頻率範圍的聲調,後者基頻走向則由高起調頻率持續下降到至低頻率點。中 升調與低降調的基頻起調範圍落在中間頻率範圍,且基頻走向變化均為經歷一段聲調下 降期之後再度上揚。前者(即中升調)語尾基頻落在與高平調相近的高頻率範圍,而低 降調則落在低頻率區域。關於低降調的基頻走向的說法,各方意見不同。一般來說,低 降調的基頻走向為經歷一段降程後,再度上揚(Chao, 1968)。但除此之外,有文獻觀察 到在一般口語產出對話使用情形中,低降調常常只降不升(Lin 和 W.J.C., 1985)。亦有 研究指出當低降調位在高平調﹑中升調與高降調之前時,常只降不升(Liao, 1994;Xu, 1997;Duanmu, 2007)。 中升調與低降調在聲學上的相似性,不僅對於母語使用者來說,分辨兩者實有困難

(Chuang 和 Hiki, 1972),對華語學習者來說,更為困擾(Kiriloff, 1969)。Huang(2002)

針對十位華語母語使用者與十三位美語母語使用者於中升調與低降調語音差異的感知 表現,以雙字詞進行 discrimination test。透過針對實驗結果的錯誤率與反應時間進行分

析。當刺激項的組成為中升調與低降調相互組合時,華語母語使用者結果,顯示錯誤率 最高反應時間也較長。在感知過程中,除以語音聲學訊息為依據外,受母語音韻系統中

三聲連讀變調(Third tone sandhi)影響,中升調與低降調之間的聲學差異變小,導致兩 聲調更易於相混。美語母語使用者的結果,亦指出高錯誤率與長反應時間。顯示不管語

言背景為何,中升調與低降調的辨別易於相互混淆。

而區分兩者最關鍵的聲學線索為基頻再度上揚的基頻轉折時間點(turning point)與 聲調起始頻率至基頻轉折時間點間的頻率差距(△F0)(Shen 和 Lin, 1991;Moore 和 Jongman,1997)。基頻轉折時間點部份,中升調轉折點離起調較近,亦即時間點較早; 低降調部份則出現在中間後段部份,時間點較晚(Shen, 1990;Shih, 1997;Liu 和 Samuel,

2004;Jongman, Wang 和 Moore, 2006)。Moore & Jongman(1997)為研究華語中升調與 低降調的差異性,找來七名年齡介於十九到三十歲的華語母語使用者進行口語產出實驗。

(14)

實驗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請受試者念一段約四分鐘長的文章,第二部份為將由華語四 個聲調單字詞兩兩搭配成對的組合刺激項帶入句子當中,請受試者逐句念出,最後,第 三部份則為一個個念出在第二項實驗中使用過的單字詞。結果顯示低降調的聲調下降走 勢維持期間較中升調為長,在聲調起調頻率至基頻轉折時間點間的頻率差距表現上,也 呈現較大的差距。 華語四個聲調雖彼此相異,卻於聲學特質上依然有相似之處,如高平調與高降調的 高起調、中升調與低降調兩者相似的基頻走向等。對於如何分辨中升調與低降調,過去

文獻指出關鍵在於兩者於基頻轉折時間點與△F0 表現上的差異(Shen 和 Lin, 1991;Moore 和 Jongman,1997)。前人研究亦發現低降調的基頻表現,因聲調環境(tonal context)的

差異,而有所不同(Chao, 1968;Lin 和 W.J.C., 1985;Liao, 1994;Xu, 1997;Duanmu,

2007)。 2.2 華語聲調環境華語聲調環境華語聲調環境華語聲調環境 過去研究顯示聲調環境差異於各聲調表現造成影響,如低降調於一般情況下的先降 後升,抑或是於高平調﹑中升調與高降調之前的只降不升。Xu(1997)為研究前後音節 形成的聲調環境(tonal context),於華語聲調表現的影響,對華語母語使用者進行了口 語產出的實驗。受試者為八位於美國就讀研究所的男性華語母語使用者。刺激項設計分

為單音節(monosyllabic words)字表﹑雙音節(disyllabic words)字表與雙音節句型字 表三種。單音節字表的部份,以 CV 結構組成的/ma/作為基礎字詞,搭配華語的四個

聲調構成。雙音節字表亦以/mama/為基礎,各音節搭配華語四個聲調後完成字表設 計。雙音節句型字表部份,則將設計好的雙字詞帶入「我教/叫__連絡/練習」句型

中,完成刺激項的設計。實驗分成三部份,依序為單音節字表,接著為雙音節字表,最 後是雙音節句型字表。受試者須重複念出各字表六次,所有過程均全程錄音。

(15)

由於雙音節字表與雙音節句型字表的分析結果相同,僅以雙音節句型字表結果進行 討論。實驗結果分為遺留效應(carryover effect)與預期效應(anticipatory effect)兩部

份進行探討。 遺留效應結果部份,指出第一音節語尾基頻(pre-tonal offset)對於第二音節的基頻 表現影響達顯著差異,但不影響其語尾基頻。顯示第二音節聲調基頻起調的高低,受到 第一音節聲調的語尾基頻不同而各有所異。當兩音節聲調銜接的基頻調值(f0 value)差 距越大時,兩聲調間的轉變期(articulatory transition)的變動越劇烈。 進一步觀察各聲調與第一音節語尾基頻間交互作用的結果,發現造成此項結果的主 要原因在於遺留效應對高平調與中升調的影響達顯著差異。就各聲調結果來看,當高平 調前接低降調或高降調時,由於低降調與高降調的語尾基頻較低,在進入高平調持平的 基頻走向前,會先經歷一段基頻上揚的轉變期且其語尾基頻亦較其他聲調環境結果來得 低。中升調結果部份,前導聲調為(preceding tone)高平調時,相較於前接低降調或是 高降調,中升調聲調轉折的上揚時間點較晚。研究結果亦顯示遺留效應作用限於相鄰的 聲調,無跨音節作用。此外,遺留效應容易作用在語尾基頻調值高的聲調(即高平調與 中升調),且其聲調的起調視前導聲調的語尾基頻高低而定。換言之,當語尾基頻較低 時(即低降調與高降調),不易受前導聲調的語尾基頻影響。 預期效應結果發現,主要效果方面,後續聲調(following tone)的起調高低對於其 第一音節聲調基頻的影響達顯著差異(p < .005)。結果指出當後續聲調為低起調時, 會提高整體基頻走向。尤其,當第二音節為低降調時,提升第一音節聲調基頻走向的結 果更為明顯。各聲調結果部份,當第一音節聲調為中升調與高降調時,其預期效應影響 更為顯著。

(16)

於各聲調環境中,影響基頻表現的效應,主要有遺留效應與預期效應兩種。遺留效 應影響後續聲調之基頻表現;預期效應則往前影響前導聲調之基頻走向。此外,兩聲調

銜接調值差異愈大,其效應影響效過愈加顯著。除了聲調環境之外,過去研究結果亦指 出許多影響聲調表現的因素,諸如母音的基頻特質(Shi 和 Zhang, 1987;Whalen 和 Levitt,

1995)﹑音節首子音的送氣與否(Xu. C. X 和 Xu. Y, 2003)等等。

2.3 華語華語華語華語學習者學習者學習者學習者的聽覺感知的聽覺感知的聽覺感知 的聽覺感知

除針對母語使用者探討其聲調表現外,亦有研究以華語學習者為對象,探究其於聲

調的感知與產出表現。華語聲調聽覺感知,基頻高低起伏(F0 height)與基頻走向(F0

contour)為重要的依據(Gandour, 1984;Massaro, Cohen 和 Tseng, 1985;Moore 和 Jongman,

1997;Jongman, Wang 和 Moore, 2006)。母語為聲調語言使用者和非聲調語言使用者在 聲調辨識時,有很大的不同之處。聲調語言母語使用者同時運用聲調高低起伏(F0 height)

與聲調走向(F0 contour)進行辨識。相較於聲調語言母語使用者,就非聲調語言母語使用 者而言,由於沒有相對的聲調概念。因此,較仰賴於利用聲調的高低起伏對聲調進行辨

識(Grandour, 1983;Sun 和 Huang, 2012)。

非聲調語言學習者 非聲調語言學習者 非聲調語言學習者

非聲調語言學習者((((non-tonal language speakers)))

Yang 和 Chan(2010)研究了不同學習階段的美國華語學習者,於不同句型環境中

聲調的感知特徵。受試者以學習華語時間長度分為:半年﹑一年半與華語主修的碩博士 生共三組,另一組為對照組的華語母語使用者。刺激項設計以語尾最後一個音節做為標

的音節,疑問句(應聲問句(echo question)﹑是非問句(yes-no question)與陳述句 (statement),搭配華語四個聲調,共十二個刺激項。在聲調辨別實驗中,將各個句子

的句尾音節單獨切音取出後,一一播放,並請受試者判斷其聲調為何,並將實驗結果進 行統計分析。

(17)

研究結果發現,主要效果方面,受試者組別與句子類型皆達到顯著差異(p < .05), 聲調部份也有接近顯著差異的結果。華語母語使用者與華語主修的碩博士生的聲調聽辨 正確率明顯高於另外兩組的受試者;在句子類型的部份,取自陳述句語尾的聲調音節較 容易被受試者辨別為正確聲調,其正確率由高至低依序為高降調﹑高平調﹑中升調與低 降調。疑問句(應聲問句與是非問句)的結果則為高平調、高降調、低降調與中升調。 就各個聲調間辨別的正確率來說,高平調與高降調都有很高的正確率,低降調的正確率 則低於高平調﹑中升調與高降調。 聲調的偏誤分析(error analysis)方面,中升調容易被聽成低降調。作者綜合各項 結果後,認為中升調與低降調在基頻走向上先降後升的相似性,以及華語學習者無法辨 別中升調與低降調在起調上的差異性,皆為致使第二外語學習者混淆兩聲調的可能原因。 此外,切音取自陳述句的低降調亦容易被感知成高降調。為探究低降調被聽成高降調的 原因,分析整句的基頻之後,發現句尾的低降調只降不升是造成低降調被感知成高降調 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可能的原因,則為華語學習者在口語產出低降調時,常常只降不升, 且其起調比一般的低降調還要來得高,而高降調則是起調偏低,所以,造成在感知低降 調時也聽成高降調。

Broselow, Hurting 和 Ringen(1987)針對五十位英語母語使用者於聲調感知現象進

行究因。實驗以/ti/為基礎字,搭配各聲調組合成單字詞﹑雙字詞與三字詞進行聽辨

(identification)。單字詞結果方面顯示高降調的感知正確率結果最佳。雙字詞與三字詞的 結果指出音節位置(syllable position)對低降調高降調的感知正確率造成影響,當其位 於語尾位置時,感知正確率高於其他音節位置。Broselow et al.針對實驗音檔進行聲學分

析後,指出低降調於語尾位置的感知正確率較佳之原因。當低降調在非語尾位置 (non-final position)時,則常常只降不升。而在語尾位置(final position)時,基頻後部有

(18)

關於高降調於音節位置表現的差異。由於,每個位置的基頻走向表現均一樣。因此

Broselow, Hurting 和 Ringen(1987)認為造成此結果的原因在於自身母語系統的影響。 高降調的基頻走向與英語陳述句(declarative)的語尾相似,因此,當高降調在語尾位置時, 他們可以輕易且正確地進行感知。相反地,由於高降調的基頻走向不會出現在英語中非 語尾位置,增加聽感上的困難度,致使正確率較低。此外,高降調於語尾位置時,易於 錯誤感知為相同起調的高平調。在英語音韻系統中,high pitch 表示強調或是帶有重要語 意訊息,因此,英語母語使用者習慣於感知 high pitch 部份。然而,會將高降調聽成高 平調的原因在於他們僅感知了前面高起調的部份,忽略了後部降程的部份。亦即,當他 們在感知高降調的前部高起調部份時,認為其基頻走向為本身的聲學特質。後部被忽略 的降程部份,則認為是因為受各陳述句換句間,基頻下降的韻律結構影響,而導致產生 的降程,並非原本自身的聲學特質。因此,當高降調為於語尾位置容易被錯誤感知為有 同樣高起調的高平調。 聲調語言 聲調語言 聲調語言

聲調語言學習者學習者學習者學習者((((tonal language speakers)))

華語學習者母語背景的差異性,於華語聲調的表現可能各有所異。Wang(2006) 的實驗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當學習者的母語背景為聲調語言或是 pitch accent 時,對於聲 調的感知正確率是否有所助益。受試者的母語背景為苗族語(Hmong,屬聲調語言)﹑ 日語與英語。實驗刺激項使用不同音節結構(V, CV, CVN, VN,CGV, CGVN )的四十個 單字詞,搭配華語四個聲調。透過聽辨實驗取得正確率後,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指出日 語與英語母語使用者對於聲調感知正確率的表現,兩組間沒有顯著差異,而苗族語母語 使用者則明顯較差。作者認為造成其結果的原因在於苗族語母語使用者,自身母語的聲 調系統對於華語聲調的學習造成干擾,影響其學習成效。So 和 Best(2010)對未曾學 習華語的三種不同母語背景受試者進行聲調感知實驗,以探究其特徵與偏誤現象。受試 者為分別以廣東語﹑日語與英語為母語的使用者各十位,共三十位。刺激項使用 CV 結 構的三個單字詞(/ti/﹑/tu/和/ta/),搭配華語四個聲調。研究結果進行統計分 析後,指出無論母語背景為何,中升調均為最難以正確感知的聲調。除此之外,英語母

(19)

語使用者對高降調的感知正確率較為不理想。偏誤分析結果部份發現,受試者易於將高 平調與高降調﹑中升調與低降調及高平調與中升調相互混淆。作者歸究造成兩聲調相互 混淆的原因在於兩聲調間的聲學相似性(例如:基頻起調與語尾基頻)。另外,結果亦發 現受試者不易將高平調與低降調﹑中升調與高降調及低降調與高降調相互混淆。而兩聲 調間的聲學相異性,則為受試者能區分兩聲調的因素。何平(1997)就其華語教學經驗 提出日語母語使用者在學習聲調時,常將中升調與低降調﹑中升調與高降調﹑低降調與 高降調相互混淆不清。 各項結果顯示無論學習者母語背景為何,於各聲調感知正確率表現,大致以高平調 與高降調為高正確率的一組,中升調與低降調為低正確率組。偏誤結果顯示偏誤聲調組 合間,有共同的聲學特質,如高平調與高降調的高起調,中升調與低降調的相似基頻走 向。而受音節位置差異影響,當低降調與高降調位於語尾位置時,更利於正確感知。透 過比對不同母語背景學習者的結果,研究其表現差異。指出同為聲調語言使用者,學習 者易受自身母語系統干擾,降低學習成效。而非聲調語言母語使用者間的表現,則無差 異。 2.4 華語華語華語華語學習者學習者學習者學習者的口語產出的口語產出的口語產出 的口語產出 非聲調語言學習者 非聲調語言學習者 非聲調語言學習者

非聲調語言學習者((((non-tonal language speakers)))

Guo 和 Tao(2008)為了釐清華語學習者於聲調的學習發展是否相同,進行了兩次 的實驗。受試者為十六位第一年華語學習的美語母語使用者。實驗程序分為兩部份,第 一部份為受試者兩兩成對,進行時間長度為三分鐘的對話表演;第二部份則是針對台上 表演者的對話內容提出問題並要求每位受試者全部至少須發問三個問題,其過程全程錄 音錄影。為追蹤受試者聲調發展情況,施測時間分為兩次,第一次為秋季班,第二次為 間隔六個月後的春季班。錄製好的影音資料經過文字轉寫後,進行聲調準確度的聽辨評 分工作。除了筆者之外,另外還有一名華語母語使用者參與聲調的聽辨工作。聽辨工作 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以音檔中的聲調表現,有多接近母語使用者做為標準進行評分,

(20)

評分範圍為一到五分。接著,以聽辨結果將每位受試者的音檔分為三類:可接受的聲調

表現(acceptable tones)、表達不清的聲調表現(indeterminate tones)與無法接受的聲調

表現(unacceptable tones)。 圖二. 第一次與第二次實驗聲調正確率示意圖。 第一次實驗的結果(圖二)顯示四個聲調的正確率依序為:高平調(75%)﹑高降 調(64%)﹑中升調(57%)﹑低降調(48%)。在聲調的多變量檢定(Multivariate test) 結果中,高平調與低降調以及高降調與低降調之間的比對達到顯著差異(p<.05)。這項 結果顯示出高平調與高降調已有很高的聲調準確度表現,而低降調則有較低的準確度表 現。第二次實驗的各聲調正確率結果:高平調(65%)﹑高降調(61%)﹑中升調(60%) 與低降調(57%)。多變量檢定的結果中,與第一次實驗結果截然不同,各聲調間無任 何顯著差異。其結果表示此階段的華語學習者的各聲調準確度的表現差異,已漸趨微小。 除此之外,也顯示出中升調與低降調在準確率上的表現,較第一次實驗結果來得高,高 平調與高降調的準確率反而降低。作者認為其原因為對於華語學習者來說,高平調與高 降調屬於容易掌握學習的兩個聲調,中升調與低降調屬較難精確掌握的兩個聲調,因此, 在學習好如何準確表達高平調與高降調後,學習者容易放較多的心力在調整中升調與低 降調的表達,進而提高正確率。總而言之,在聲調學習過程中,口語產出的表現發展不 0 20 40 60 80 100 高平調 高降調 中升調 低降調 正確率 ( %) 第一次結果 第二次結果 *

(21)

一,高平調與高降調學習發展口語產出準確度優於中升調與低降調。

聲調語言學習者 聲調語言學習者 聲調語言學習者

聲調語言學習者((((tonal language speakers)))

蔡整瑩和曹文(2002)對二十二名泰語母語使用者進行了聲調的偏誤分析,欲藉由 分析結果尋找其偏誤之原因與對策。刺激項採用五十個雙字詞與數個常用句。實驗中, 受試者逐一念出各個雙字詞三次後,再將雙字詞拆開為單字詞形式,一一念出;常用句 部份則採問答形式進行。各資料經過聽辨及 Wincecil 語音軟體處理後,進行統計與偏誤 分析。結果顯示高平調部份,整體基頻走向較低,常以自身母語系統中的中平調來口語 產出華語高平調。作者探究其原因為根據 Abramson(1985)實驗結果,發現泰語母語 使用者在聽到高平調時,大多會感知為其母語中的高升調。在他們的認知裡,高起調是 用於高升調,而非平調。而這或許是他們在發華語高平調時,會傾向於口語產出成自身 母語中的中平調的原因一。中升調部份為起調過低,降升調則多為只降不升。高降調部 份,除起調較低之外,音長(duration)亦較其他聲調來得長。作者認為造成音長較長 的原因以泰語中降調音程最長為其ㄧ。而在泰語中,降調音節發得過於短促是種不禮貌 的行為。因此,在口語產出華語的高降調時,也習慣將它拉長。此為另一個造成音長較 長的原因。 吳門吉與胡明光(2004)對越南學生進行了華語聲調的偏誤分析(Error analysis), 希望透過實驗結果,比對越南語聲調系統與華語聲調系統之間的異同,進而找出越南語 使用者學習華語聲調時,口語產出偏誤的原因,並尋找對策。受試者為十二名越南語使 用者,男女各半。刺激項設計分為七十八個單字詞與六十四個雙字詞。實驗中,受試者 需依序念出刺激項,且全程錄音。資料分析部份,先將所有音檔以五度標記法進行聽辨 轉寫,接著對照原始刺激項聲調,進行偏誤分析。 結果指出由於越南語中,並無全降調(51 調),因此對於越南語使用者來說,高降 調的口語產出掌握不易,大多產出結果為起調較低或與平調相互混淆。此外,越南語中

(22)

亦無高平調,受試者容易以自身母語中的中平調(44 調)取代華語的高平調,造成起調 過低的情形。中升調部份,易發成越南語中的高升調(45 調),導致起調過高。低降調 部份為最難以掌控的聲調,原因在於其基頻上揚部份的掌握不易,又母語中低降調基頻 上揚的部份,屬急速且短促。致使越南語使用者口語產出華語低降調時,常表現不佳, 更甚者,只降不升。而此研究分析方法採以五度標記法,每位評分者標準可能有所不同, 因而導致結果的差異。 2.5 華語學習者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華語學習者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華語學習者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華語學習者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 Hussein 等(2011)針對德語母語使用者於聲調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表現,進行 正確率與偏誤分析研究。受試者為十三位德語母語使用者。刺激項使用十個雙字詞。聽 覺感知實驗部份,須辨別各音檔中雙字詞的聲調為何。口語產出實驗中,受試者則須念 出雙字詞,錄製成音檔後,進行聽辨處理。根據聽覺感知實驗結果,指出中升調為最難 以正確感知的聲調,且易與低降調相互混淆。低降調亦顯示出低正確率的結果,且與高 降調易於相混。高降調部份顯示出高正確率,為最容易正確感知的聲調。作者認為原因 在於其基頻走向與德語中的重音音節相似,已存在於母語系統中,因此利於感知。口語 產出結果與聽覺感知實驗結果相異,德語母語使用者能夠正確產出高平調﹑中升調與高 降調。低降調的口語產出結果則最為不理想,最為困難。偏誤分析結果指出高平調與高 降調﹑中升調與低降調常相互混淆。 Hao(2012)觀察了母語背景為聲調語言與非聲調語言的華語學習者,對於聲調的 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的表現。受試者為十位英語母語使用者及九位廣東語母語使用者, 學習華語時間長度介 2.5~4 年之間。刺激項設計分為單字詞與雙字詞兩部份,單字詞以 /jo/﹑/ma/﹑/waŋ/和/ji/為基準字,搭配華語四個聲調;雙字詞刺激項部份, 以/waŋ.yi/與/jo.ma/為基準字,各音節搭配以四個聲調。實驗分為聽辨 (identification)﹑模仿(mimicry)與朗讀(reading)三部份。聽辨部份,受試者須標記 聽到的音檔聲調為何(有答案紙,紙上列有各刺激項的拼音,先聽單字詞再聽雙字詞)。

(23)

模仿實驗中,受試者需覆頌聽到的音檔聲調(試著說出從音檔中聽到的字詞)。朗讀部 份,受試者需念出看到的字詞。 研究結果指出,兩組受試者間表現無顯著差異(p = .16),無論是對於聲調的聽覺 感知或是口語產出的正確率表現差異不大。顯示母語背景的差異性,不影響華語學習者 於聲調正確率的表現。韻律環境(prosodic context)分析部份,以單字詞﹑雙字詞中的 第一音節與第二音節為自變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單字詞有顯著較高的正確率(p < .001)。此外,雙字詞的第一音節與第二音節的比較結果,指出音節位置差異不影響 正確率表現。各聲調正確率表現部份,高平調與高降調為正確率高的一組,中升調與低 降調則為正確率較低的一組,兩組間比較達顯著差異,各組內表現則無顯著差異。各聲 調偏誤結果,指出中升調與低降調最為難以分辨與掌握,學習者易於將此兩聲調相互混 淆。除此之外,有別於英語母語使用者,廣東語母語使用者亦於分辨高平調與高降調的 層面,顯示出相當的困難度。 觀察以上各研究結果發現,不論學習者本身母語背景為語調語言或聲調語言,就聽 覺感知與口語產出而言,聲調正確率均以高平調與高降調為正確率高的ㄧ組,中升調與 低降調為正確率低的ㄧ組。其中,以低降調為最難以掌握的聲調。聲調間的偏誤情形亦 有共同點,學習者易於將中升調與低降調相互混淆。顯示出學習者對於兩聲調間的差異 掌握不易。除此之外,有別於語調語言母語使用者,母語背景為聲調語言的學習者,也 出現將高平調與高降調混淆不清的偏誤情形。 2.6 本研究本研究本研究本研究 從文獻回顧,可窺知過去已有針對華語學習者對於聲調感知或產出正確率的研究。 亦可得知影響學習者於聲調表現差異的可能因素,諸如社交因素(social factors)﹑聲學 線索相關性﹑聲調環境﹑音節位置或母語背景等。各聲調表現層面而言,一般認為高平 調與高降調均能有高正確率表現結果,中升調與低降調則較為不理想,且顯示出一定程

(24)

度的困難。就音節位置於華語學習者對聲調表現的影響效應,文獻較少且說法不一。以 同為英語母語使用者結果而言,Broselow, Hurting 和 Ringen(1987)研究指出音節位置

差異,對低降調與高降調感知正確率的影響效應達顯著差異。而 Hao(2012)研究則顯 示音節位置差異,並不影響聲調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就母語背景差異結果而論,一 般發現非聲調語言使用者間,表現無差異(Wang, 2006)。Hao(2012)研究更顯示聲調 語言與非聲調語言背景兩類學習者間,聲調表現無差異。以母語背景而言,當第二語言 系統與自身母語系統有相似之處時,有利於第二語言學習,如高降調之基頻走向與英語﹑ 德語中陳述句語尾韻律結構相似。因此,有利提升此類學習者於高降調的感知正確率

(Broselow, Hurting 和 Ringen, 1987;Hussein 等, 2011)。過去研究結果亦指出非聲調語 言母語使用者間,於華語聲調感知與產出正確率的表現無差異(Wang, 2006;Hao, 2012) 針對音節結構於聲調感知與產出影響效應的文獻研究,則更為少有。 因此,本研究將以非聲調語言使用者為主要受試者,就聲調﹑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 對華語學習者於聲調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的表現進行了解。聽覺感知部份著重於針對 正確感知的探討。口語產出部份,除研究其正確產出結果外,更進一步討論正確產出後, 其表現的好壞程度。希望藉由探究音節位置的先後﹑結構的差異與其前後聲調組合的語 音環境,是否會對華語聲調的各項表現造成影響,又或者聲調間的表現有何異同之處, 以進一步找出其原因。預期各聲調結果,不論於聽覺感知或口語產出表現方面,均以容 易學習掌握的高平調與高降調最為理想,中升調與低降調則因其聲學上的相似性,使得 學習者易於相互混淆。音節位置,由於第二音節位置已屬最後一個音節,一般而言,音 長較第一音節來得長,較能完整表現基頻。因此,預期以語尾位置表現較佳。音節結構, 相較於其他結構,CV 結構組成最簡單且為各語言中均有的音節結構,為自身母語中已 有的結構,有利於學習。因此預期 CV 結構結果表現最佳。

(25)

三﹑

﹑實驗方法

實驗方法

實驗方法

實驗方法

本實驗主要分為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兩部份,兩實驗使用完全相同的刺激項。共有 十位受試者、一位發音人與四位評分者(rater)參與本實驗。所有受試者必須同時參加 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實驗。 3.1 參與者參與者參與者參與者 3.1.1 受試者受試者受試者受試者 受試者為十名學習華語的時間長度介於一年到四年之間在台居住一年以上的華語 學習者,三男七女,對於華語聲調有基本的聽覺感知與口語產出能力,且沒有任何聽覺 感知與口語產出相關的障礙,其年齡介於二十到四十四歲之間,平均年齡為 28 歲。除 了其中一位受試者的母語是與華語同為聲調語言的越南語之外,其餘受試者的母語皆為 非聲調語言,其第一語言背景請見表一。 表一 . 受試者相關資訊一覽表 Subject 1 2 3 4 5 6 7 8 9 10 性別 性別 性別 性別 女 女 男 女 女 女 男 女 女 男 年齡 年齡 年齡 年齡 22 25 29 31 40 22 22 23 44 20 母語 母語 母語 母語 韓語 印尼語 土耳其語 英語 日語 北印度語 北印度語 德語 日語 越南語 學華語幾年 學華語幾年 學華語幾年 學華語幾年 3 3 3 1 4 1 3 1 2 1.5 3.1.2 聽覺感知實驗發音人聽覺感知實驗發音人聽覺感知實驗發音人聽覺感知實驗發音人 發音人為一位二十五歲女性的華語母語使用者,從小在華語環境中長大,不會說閩 南語和客家話,沒有聽覺感知或是口語產出相關的障礙。 3.1.3 口語產出評分人口語產出評分人口語產出評分人口語產出評分人 口語產出實驗的評分者為四名沒有聽覺感知相關障礙且受過語言學相關訓練的華 語母語使用者,年齡介於三十二到二十七歲之間,平均年齡為 29.3 歲。

(26)

3.2 刺激項刺激項刺激項刺激項

實驗選用六十四個不重複且真實存在於華語裡的雙字詞。標的音節搭配任一聲調音

節後,每個聲調有四種組合方式(例: 高平調+高平調(欺壓), 高平調+中升調(巴

黎), 高平調+低降調(擱淺)與高平調+高降調(撲面)等等。),又華語有四個聲調,

共有十六種聲調組合方式(四個聲調 x 四個聲調)。另外,每個音節依結構細分為 CV、

CVN、CGV 與 CGVN 四種(C=consonant 子音;V=vowel 母音; N=nasal 鼻音; G

=glide 滑音)。聲調組合搭配標的音節結構後,選出六十四個不同的刺激項(十六種聲 調組合 x 四種標的音節結構),完整刺激項見附表一。 3.3 實驗步驟實驗步驟實驗步驟實驗步驟 每個實驗在進入正式實驗之前,都會進行十二題練習題的練習,其流程與正式實驗 相同,確認受試者清楚流程後,才進入正式實驗。實驗進行順序依序為聽覺感知 A 實驗 (標的音節=第一音節)→聽覺感知 B 實驗(標的音節=第二音節)→口語產出實驗, 完成所有實驗流程約需耗費四十分鐘,以下分節介紹兩實驗之程序。 3.3.1 聽覺感知實驗聽覺感知實驗聽覺感知實驗聽覺感知實驗 ((((Perception)) 刺激項錄製 刺激項錄製 刺激項錄製 刺激項錄製 聽覺感知實驗用刺激項錄音部份,使用錄音器材(H4N Handy Recorder(200m)) 和麥克風(Loz Shure SM57 Dynamic)收音。刺激項呈現的部份,為了避免母語使用者

對於中文字聲調認知上的差異,在刺激項中文字的右側都標上了注音符號,並要求發音

人必須依照所標的注音符號,正確且清楚地念出刺激項(圖三)。錄音時,發音人坐在

電腦前,距離螢幕三十公分,麥克風與發音人嘴巴距離五公分,所有刺激項利用 Paradigm 軟體(Perception Research Systems, 2007)透過電腦螢幕播放,每三秒切換一個刺激項,

並以隨機的方式重複播放三次。所有錄製音檔皆透過 PRAAT 聲學分析軟體(Boersma &

Weenink, 2013)進行一個雙字詞一個音檔的切音處理,每個刺激項音檔時間長大約為兩 秒。

(27)

圖三. 發音人錄音時,透過電腦螢幕的看到的畫面。 感知實驗 感知實驗 感知實驗 感知實驗程序程序程序程序 A 實驗實驗實驗實驗(((標的音節為第一音節(標的音節為第一音節標的音節為第一音節)標的音節為第一音節)) ) 受試者使用頭戴式耳機麥克風(Microsoft headset LX-3000),螢幕距離受試者三十 公分,使用 Paradigm 將所有刺激項音檔透過耳機隨機撥放三次,每次播放一個雙字詞 刺激項音檔,受試者在聽到音檔之後,對第一音節的聲調進行聽辨,接著利用滑鼠左鍵 點選螢幕上標有各個聲調的四個方框(圖四)進行作答,作答時間長度不做限制,受試 者作答完後,間隔兩百毫秒(200ms)隨即進入下一題。B 實驗與 A 實驗兩者實驗流程 相同,唯獨在 B 實驗中,受試者則須辨別聽到的雙字詞中,第二音節的聲調為何。 圖四. 聽覺感知實驗中,受試者使用的作答方框。螢幕上共有四個方框, 四個方框採一聲﹑二聲﹑三聲與四聲依序橫向排列,為使受試者能以習慣 的聲調標記作答,每個方框標有各個聲調的中文﹑英文與漢語拼音的聲調標記。

(28)

A 與與與與 B 實驗的資料分析實驗的資料分析實驗的資料分析實驗的資料分析 A 實驗資料分析部份,主要針對音節結構與聲調環境進行分類。音節結構部份,各 受試者所有資料依聲調分為高平調﹑中升調﹑低降調與高降調四類,各聲調資料中,依 音節結構細分為 CV﹑CVN﹑CGV 與 CGVN 四類後,採計各音節結構的正確筆數,並 計算其正確率。聲調環境部份,各聲調資料,依銜接聲調環境細分為高平調﹑中升調﹑ 低降調與高降調四類後,計算其錯誤率。B 實驗資料分類與計算方式和 A 實驗資料處理 方式相同。 聲調 聲調 聲調 聲調、、、、音節位置與結構的感知分析音節位置與結構的感知分析音節位置與結構的感知分析音節位置與結構的感知分析 聽覺感知的資料分析總共進行了一個重複量數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3-way repeated

measure ANOVA)。此部份,將資料彙整後,進行一個依變項(DV, dependent variable) 為正確率,自變項(IV, independent variable)為聲調(高平調﹑中升調﹑低降調與高降

調)﹑音節位置(第一音節位置與第二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CV﹑CVN﹑CGV 與 CGVN)

於聲調正確感知影響程度的統計分析。

四個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2-way repeated measure ANOVA)部份,為了檢

視單一聲調內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對於各聲調感知正確率的影響效應,各聲調資料自 成一類,分別進行依變項為正確率,自變項為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的重複量數二因子變

異數分析。

八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repeated measure ANOVA)的部份,A 實驗(標的音節=第一音節)資料彙整後,四個聲調單獨進行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B 實驗資料部份亦然。目的在於針對單一聲調內,聲調環境於聲調感知錯誤率的影 響進行分析。各聲調資料分別進行依變項為錯誤率,自變項為其銜接聲調(高平調﹑中

(29)

3.3.2 口語產出實驗口語產出實驗口語產出實驗口語產出實驗 ((((Production))) ) 受試者實驗程序 受試者實驗程序 受試者實驗程序 受試者實驗程序 受試者戴上頭戴式耳機麥克風後,將麥克風調整至距離受試者約五公分遠,電腦螢 幕距離受試者三十公分,利用 Paradigm 透過電腦螢幕隨機呈現所有刺激項三次。刺激 項中,每個中文字右側標有注音符號(Bopomofo),下方標有漢語拼音(圖五,刺激項 呈現與圖一相同,僅在下方標記漢語拼音)。每次撥放一個雙字詞,受試者看到刺激項 後,必須對著麥克風清楚地說出所看到的刺激項,每個刺激項停留三秒,刺激間隔 (interstimulus interval, ISI)約兩百毫秒之後進入下一個刺激項。

圖五 . 產出實驗刺激項畫面。 口語產出實驗的聽辨與評分 口語產出實驗的聽辨與評分 口語產出實驗的聽辨與評分 口語產出實驗的聽辨與評分 此部份細分為聲調聽辨與評分兩部份。請來四位沒有聽覺障礙的華語母語使用者進 行聽辨與評分工作。先標記辨識所聽到的刺激項的聲調,再評分資料音檔的聲調準確度, 評分範圍為一到七分,一分最不理想,七分最好、最接近母語使用者的聲調發音。 利用 PRAAT 聲學軟體,將各個受試者音檔切音,一個刺激項(雙字詞)為一個音 檔,並就標的音節所在位置進行分類歸檔後,放入 Paradigm,依標的音節所在位置不同 分為標的音節為第一音節的 R1 實驗檔與標的音節為第二音節的 R2 實驗檔。

(30)

R1 部份,聽辨(Accuracy rate)與評分(Goodness rate)的流程為評分者戴上耳機 調整好音量後,透過耳機先聽到一分與七分評分標準的示範音檔,接著進入十二題練習 題的練習,練習題流程與正式聽辨評分流程相同。評分者在不知道原始刺激項的情況下, 聽到音檔後,須先辨別第一音節聽起來像是華語聲調的第幾聲,並以滑鼠左鍵點選螢幕 上標有各個聲調的四個方框進行標記,然後根據判斷出的聲調,做出評分,點選螢幕上 標有一到七分的七個方框作答,方框採依序橫向排列,最左邊為一分,最右邊為七分, 評分完畢後,隨即進入下一題,所有資料音檔不重複撥放。R2 流程與 R1 相同,唯獨 R2 部份須針對第二音節進行聽辨與評分。 口語產出實驗資料分析 口語產出實驗資料分析 口語產出實驗資料分析 口語產出實驗資料分析 口語產出的資料分析,共進行了兩個重複量數三因子變異數分析﹑八個重複量數二 因子變異數分析與八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重複量數三因子變異數分析與重複 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資料分析,根據依變項的不同,劃分為兩類,一為評分者聽辨結

果的正確率(Accuracy rate),另一個則為評分者評分的結果積分(Goodness rate)。重複

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部份,則以依變項為聽辨結果之正確率進行分析。 聽辨結果資料分析 聽辨結果資料分析 聽辨結果資料分析 聽辨結果資料分析((((Accuracy rate)) 主要針對音節位置﹑音節結構與聲調環境進行資料分析。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部份, 將各評分者的結果資料依聲調分為四大類,各聲調內資料根據音節位置劃分為第一標的 音節與第二標的音節兩類,再依音節結構細分成四類,統計四位評分者的總正確筆數, 計算其正確率。聲調環境資料處理部份,將以標的音節(第一音節與第二音節)為基準 分類後的資料,進一步依銜接聲調環境分為四類(高平調﹑中升調﹑低降調與高降調), 計算其正確率。聽辨結果的資料計算方式,採計所有評分者回答的聲調答案與標的刺激 項聲調一致的總筆數,將其視為正確筆數,並計算正確率。

(31)

聲調 聲調 聲調

聲調﹑﹑﹑﹑音節位置與結構的聽辨結果音節位置與結構的聽辨結果音節位置與結構的聽辨結果音節位置與結構的聽辨結果分析分析分析分析

一個重複量數三因子變異數分析部份,進行了一個依變項(DV, dependent variable)

為正確率,自變項(IV, independent variable)為聲調(高平調﹑中升調﹑低降調與高降

調)﹑音節位置(第一音節位置與第二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CV﹑CVN﹑CGV 與 CGVN) 於聲調的口語產出正確率之影響程度的統計分析。 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主要針對單一聲調內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於聲調的口 語產出正確率的影響效應進行檢視。各聲調資料自成一類,分別進行以正確率為依變項, 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為自變項的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共四個。 四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部份,目的在於觀察各標的聲調與其銜接聲調形 成的聲調環境,對於標的聲調的口語產出錯誤率的影響程度。各聲調於各音節位置(第 一音節與第二音節)分別單獨進行以錯誤率為依變項,銜接聲調(高平調﹑中升調﹑低 降調與高降調)為自變項的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共八個。 評分結果資料分析 評分結果資料分析 評分結果資料分析 評分結果資料分析((((Goodness rate)) 評分結果資料分類方式與聽辨結果資料的相同。評分結果資料的計算方式的部份, 先將各評分者的評分結果換算成標準分數(Z-score)後,僅計算視為正確筆數的積分, 統計出每位評分者的總積分後,採其四位評分者積分總和的平均數為最終分數。 聲調 聲調 聲調 聲調﹑﹑﹑﹑音節位置與結構的評分結果分析音節位置與結構的評分結果分析音節位置與結構的評分結果分析音節位置與結構的評分結果分析 一個重複量數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的部份,進行了一個以最終分數為依變項,以聲調﹑ 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為自變項的統計分析。目的在於針對聲調﹑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於 聲調的口語產出好壞程度的影響效應進行檢視。

(32)

四個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主要針對單一聲調內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於聲調 的口語產出好壞程度的影響效應進行檢視。各聲調單獨進行以最終積分為依變項,音節

(33)

四﹑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與討論

與討論

與討論

與討論

本章節分為聽覺感知的實驗結果(4.1)與口語產出結果(4.2)兩部份進行探討。 4.1 聽覺感知聽覺感知聽覺感知聽覺感知 首先(4.1.1),指出各主要效果(聲調﹑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之分析結果並予以 討論。接著,進一步討論以聲調為自變項的偏誤分析(4.1.2)與聲調環境(4.1.3)分析 之結果。4.1.4 及 4.1.5 章節部份,指出交互作用及其衍生後續分析之結果,並根據其結 果進行探討。 4.1.1 聲調聲調聲調聲調﹑﹑﹑﹑ 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 針對聲調﹑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對於聲調的聽覺感知影響效應進行探討。此部份依 變項為正確率,主要效果為聲調﹑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基於本研究受試者背景不一, 又感知到聽辨作答的過程可能因人而異。因此,另外進行了以母語背景為共變異數,正 確率為依變數,聲調﹑音節位置與音節結構為自變數的線性混合模式分析(linear mixed model)。顯示與重複量數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一致,故以下僅顯示重複量數三因子變 異數分析結果。 表二. 聽覺感知實驗重複量數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 (** p < .01; * p < .05) 主要效果與交互作用 主要效果與交互作用 主要效果與交互作用 主要效果與交互作用 F 值值 顯著性顯著性(p 值顯著性顯著性 值值值) 聲調 F(3, 27) = 14.084 p = .000 ** 音節位置 F(1, 9) = .081 p = .783 音節結構 F(3, 27) = 2.345 p = .095 聲調 x 音節位置 F(3, 27) = 2.994 p = .048 * 聲調 x 音節結構 F(9, 81) = 1.471 p = .173 音節位置 x 音節結構 F(3, 27) = .920 p = .444 聲調 x 音節位置 x 音節結構 F(9, 81) = .784 p = .631

(34)

預期聲調主要效果部份,高平調與高降調為易於正確感知的高正確率組,中升調與 低降調為低正確率組。音節位置則以第二音節表現較佳。音節結構部份,以已存在於母 語系統中的 CV 結構感知正確率較其他結構理想。 結果顯示(表二),主要效果(main effect)中,聲調的結果達顯著差異,音節位置 與音節結構則皆不達顯著差異。四個聲調的正確率由高至低依序為高降調(80.5%)﹑高 平調(76.9%)﹑中升調(59.7%)最後是低降調(49.9%)(圖六)。 圖六. 聽覺感知實驗中各聲調的正確率示意圖。正確率由高至低依序排列。 *:兩聲調間結果達顯著差異。 從聲調的結果發現,以正確率來說,高平調與高降調有極高的正確率,而中升調與 低降調卻相反地有著較低正確率的表現。各聲調間聽覺感知正確率的比較,高平調與中 升調(p = .011)﹑高平調與低降調(p = .003)﹑高降調與中升調(p = .005)以及高降調 與低降調(p = .002)之間的正確率表現達顯著差異。結果與預期相符,大致可將高平 調(80.5%)與高降調(76.9%)分為正確率高的一組,中升調(59.1%)與低降調(49.9%)

為正確率低的一組,其結果也和過去文獻研究的發現一致(Yang 和 Chan, 2010;Hao,

2012)。高平調與高降調基頻表現易於掌握學習,因此利於學習者正確感知。中升調與 低降調則以其基頻走向較為難以掌握,學習困難,降低正確率。 80.5 76.9 59.1 49.9 0 20 40 60 80 100 高降調 高平調 中升調 低降調 正確率 (%) 聲調 聽覺感知實驗-聲調 高降調 高平調 中升調 低降調

*

*

(35)

4.1.2 偏誤分析偏誤分析偏誤分析偏誤分析((((Error analysis))) 主要針對各聲調於各音節位置的聲調的誤答情形進行討論。預期各偏誤聲調間,有 共通的聲學特質。高平調與高降調因兩者同為高起調,而易於相混。中升調與低降調則 因基頻走向相似,兩者差異掌握不易,而易於混淆。 高平調 高平調 高平調 高平調((((Tone 1))) 圖七. 聽覺感知實驗高平調各音節位置的聲調偏誤表現結果。 高平調於第一音節位置的偏誤分析結果(圖七)顯示誤答為高降調的偏誤率最高 (42.9%)﹑其次為中升調(34.5%),最低為低降調(22.7%)。位於第一音節的高平調在 聽覺感知上最易與起調相近的高降調混淆,和低降調之間的感知則有明確的界線。 第二音節的分析結果依序為中升調(40.2%)、高降調(39.2%)與低降調(20.6%)。 與預期不同,第二音節易於錯誤感知為中升調。推論原因為第一音節與第二音節聲調轉 換之間,基頻走向經歷一段轉變期(articulatory transition)後,再度調整起調為高平調。 而聽覺感知為一段連續行為,且聲調間的感知範疇界線模糊,受轉變期影響,受試者在 聽辨第二音節的高平調時,將轉變期一起列入,聽成先降後升的聲調走向是導致當高平 調位於第二音節時,相較於第一音節容易被聽成高降調,更容易被聽成中升調的原因。 34.5 22.7 42.9 40.2 20.6 39.2 0 20 40 60 80 中升調 低降調 高降調 錯誤率 (%) 聽覺感知-高平調偏誤分析 第一音節 第二音節

(36)

中升調 中升調 中升調 中升調 ((((Tone 2))) 圖八. 聽覺感知實驗中升調各音節位置的聲調偏誤表現結果。 中升調的感知偏誤分析結果(圖八)第一音節位置偏誤率由高至低依序為低降調 (69.6%)﹑高平調(20.5%)最低為高降調(9.9%)。第二音節位置結果則為低降調(69.5%)﹑ 高平調(23.8%)與高降調(6.7%)。一如預期與前人研究相符(Yang 和 Chan, 2010;

So 和 Best, 2010;何平, 1997;Hussein 等, 2011;Hao, 2012),結果指出中升調在兩音節 位置偏誤表現上的一致傾向,最易錯誤感知為低降調。其原因在於感知中升調時,華語 學習者易將中升調與有相同先降後升基頻走向的低降調相互混淆,對於兩聲調於起調﹑ 基頻轉折時間點與△F0 的差異掌握不清。而高平調及高降調和中升調間,有著相異的聲 調起調與走向,因此與中升調在聽覺感知上有明確的界線,不易相混。 20.5 69.6 9.9 23.8 69.5 6.7 0 20 40 60 80 高平調 低降調 高降調 錯誤率 ( %) 聽覺感知-中升調偏誤分析 第一音節 第二音節

(37)

低降調 低降調 低降調 低降調 ((((Tone 3))) 圖九. 聽覺感知實驗低降調各音節位置的聲調偏誤結果。 低降調第一音節位置的感知偏誤分析結果(圖九)為中升調(52.2%)最高﹑高降 調(26.7%)最後為高平調(21.1%)最低。第二音節位置結果與第一音節相同,依序為 中升調(53.2%)﹑高降調(32.9%)與高平調(13.9%)。無論音節位置為何,低降調均 最易於與有相似基頻走向的中升調相互混淆。 21.1 52.2 26.7 13.9 53.2 32.9 0 20 40 60 80 高平調 中升調 高降調 錯誤率(%) 聽覺感知-低降調偏誤分析 第一音節 第二音節

(38)

高降調 高降調 高降調 高降調 ((((Tone 4))) 圖十. 聽覺感知實驗高降調各音節位置的聲調偏誤結果。 高降調結果(圖十)指出第一音節偏誤率由高至低依序為高平調(46.5%)﹑中升調 (32.5%)與低降調(21.1%)。顯示第一音節易與有相近起調的高平調相互混淆。第二音 節結果為低降調(39.7%)最高,接著為高平調(35.6%)與中升調(24.7%)。不同於 So 和 Best(2010)的研究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當高降調位於第二音節時,易錯感知 為低降調。So 和 Best(2010)研究指出高降調不易與低降調相互混淆,而其原因在於

兩聲調間的聲學相異性。但其實兩聲調間存有共通的聲學相似性。Jongman, Wang, Moore 和 Sereno(2006)指出高降調與低降調有聲學的相似性,即兩者基頻走向均經歷一段下 降期。再者,過去文獻亦指出學習者在進行低降調的口語產出時,常有只降不升的情形 (Yang 和 Chan, 2010 ;吳門吉和胡明光, 2004)。歸結以上,高降調於第二音節易錯誤感知 為低降調的原因,除受聲調轉變期影響外,亦有聲學相似性與學習者受其學習成效影 響。 46.5 32.5 21.1 35.6 24.7 39.7 0 20 40 60 80 高平調 中升調 低降調 錯誤率(%) 聽覺感知-高降調偏誤分析 第一音節 第二音節

(39)

4.1.3 聲調環境聲調環境聲調環境聲調環境((((tonal context)))

以錯誤率為依變項,銜接聲調(高平調﹑中升調﹑低降調與高降調)為自變項進行

八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repeated measure ANOVA)。此部份針對標的 音節與其接續聲調形成的聲調環境(tonal context)於聽覺感知的影響進行探討。 第一音節 第一音節 第一音節 第一音節聽覺感知聽覺感知聽覺感知聽覺感知聲調環境分析結果聲調環境分析結果聲調環境分析結果聲調環境分析結果 圖十一. 聽覺感知第一音節聲調環境分析結果。 *:於統計分析結果中,達顯著差異之聲調。 12.3 23.8 17.2 26.6 0 10 20 30 40 50 高平調 中升調 低降調 高降調 錯誤率( % ) 後續聲調 高平調 13.8 13.2 43.5 19.5 0 10 20 30 40 50 高平調 中升調 低降調 高降調 錯誤率 ( % ) 後續聲調 中升調* 20.2 21.3 39.5 19 0 10 20 30 40 50 高平調 中升調 低降調 高降調 錯誤率 ( % ) 後續聲調 低降調 19.7 11.7 24.7 19 0 10 20 30 40 50 高平調 中升調 低降調 高降調 錯誤率 ( % ) 後續聲調 高降調

(40)

結果指出,當標的音節為第一音節(圖十一),後續聲調(following tone)對高平 調﹑低降調與高降調於聽覺感知的錯誤率不造成影響,即不論後續聲調為何,各聲調環 境組合間錯誤率表現差異不大。 反觀中升調,後續聲調對於其感知的錯誤率的影響達到顯著差異[F(3,27)= 4.003, p = .018],錯誤率由高至低依序為低降調(43.5%)﹑高降調(19.5%)﹑高平調(13.8%) 最低為中升調(13.2%)。 圖十二. 中升調於各聲調環境中的基頻表現。(標的音節=第一音節) 此基頻表現示意圖,取自感知實驗中發話人錄製的音檔, 即受試者於實驗中聽到的刺激項。 各基頻音長(duration)經過 normalized 處理。 170 190 210 230 25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頻率( H z ) Duration(%) 中升調聲調環境 後接高平調 後接中升調 後接低降調 後接高降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Basing on the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results,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and problems of learning the polynomial derivatives on different level student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ang Lin’ s Ming Bao Ji (Retribution after Death), which is written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 to exami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rception of animal since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5.1.1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views of businesses collected from the business survey, 12 including on the number of staff currently recruited or relocated or planned to recruit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如何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本計劃旨在根據修訂初中中國歷史課程的調適 課程大綱,發展適合非華語生使用的學與教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