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以1997 至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以1997 至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Copied!
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公共行政學報‧ 第四十二期 〈研究論文〉 民101年3月 頁33-71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 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 以 1997 至 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莊文忠、吳穎年* 《摘要》 台灣公共行政的發展迄今僅有近 50 年,學門的研究重點與發展趨勢 一直是值得關注的課題。本研究選擇以碩士論文為研究客體,期能從不同 視角深入地檢視公共行政學門的發展現況。本文的主要目的包括:(1) 藉由分析碩士論文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瞭解此一學門的發展以及檢視 學門的教育現況;(2)在時間面向,藉由分析近 12 年來碩士論文的研究 領域與研究方法的變化,瞭解此一學門在不同時期的演變趨勢;(3)在 空間面向,藉由分析系所所在地區,對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的應用是否有 差異,以瞭解此一學門的地方發展特色。 本研究獲得幾個重要且值得討論的研究發現:(1)論文篇數呈現增 長的趨勢,反映出公共行政學門的蓬勃發展,不過,超過半數以上的碩士 論文集中在北部地區,東部地區的比例不及一成。(2)在研究領域方 面,公共政策、公共管理與政治學為主要研究主題,但有關法制與政府預 算方面的研究則仍嫌不足;另一方面,研究主題選擇在地理區域出現較大 投稿日期:100 年 1 月 12 日;接受刊登日期:101 年 3 月 7 日。 * 莊文忠為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e-mail: jwj@cc.shu.edu.tw。 吳穎年為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e-mail : aska0115@hotmail.com。 ‧33‧.

(2) ‧公共行政學報‧. 第四十二期. 民101年3月. 的差異性。(3)在研究方法方面,有半數左右屬於質性論文,使用量化 研究方法的論文比例偏低。(4)在抽樣設計方面,多數論文採取非隨機 抽樣方法;統計分析方法則以單變量分析和雙變量分析居多,仍有進一步 提升的空間。 [關鍵字]: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碩士論文、內容分析、公共行政. 壹、前言 相較於美國公共行政的百年發展過程,台灣公共行政的發展迄今約 50 年的歷 史,此一發展時間雖不算長,但是在行政學先驅張金鑑教授等學者的帶領及後進學 者先後出國深造,引進國外最新的公共行政理論與知識,逐漸形成一個學術社群。 迄至 2011 年為止,「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TASPAA)已有 34 個會員系所,此一學術社群構成台灣公共行政學門的教學與研究主體,致力於理論 觀點的探微與實務政策的析論、培育行政管理與政策分析的人才、甚至參與政府部 門相關政策的制定過程,是以,此一學門的研究重點與發展趨勢,自然十分值得關 注。就此而論,無論是公共行政系所的課程規劃、教授的專書著作、學術期刊所發 表的論文、抑或是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其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的選擇與應用,一方 面可以反映出學門的發展現況及其所關注的議題,另一方面也是瞭解與掌握學門研 究重點的最佳途徑,可說是很好的研究素材。 事實上,每一個學門都有其範疇與特色,也是學門主體性的象徵。而眾多的研 究主題皆可以依據摘要與內文加以歸納成不同的研究領域,探討研究領域的重要性 在於:(1)瞭解此一學門的研究重點與發展趨勢,描繪出學門的整體圖像;(2) 暸解不同研究領域受重視之程度,藉此呼籲後續研究者多朝較缺乏研究的領域邁 進,補足冷門研究領域之研究知識;(3)提供各系所未來教學的改進與課程設計 的比重。另一方面,研究方法的運用也有其值得探討之處,研究方法主要可分為兩 大類:一是質化研究方法,一是量化研究方法,這兩類方法還可細分為不同的資料 蒐集方法與資料分析方法。雖然研究方法無優劣之分,但是,由於方法論具有指導 方法之選擇與使用的作用,也代表一種知識體系的世界觀,因此,在不同的研究目 ‧34‧.

(3)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以 1997 至 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標、問題、取向及系絡中,應當考量方法論上的差異和不同的研究方法(江明修、 陳玉山、王雯玲,1996;詹中原,2004)。換言之,無論是採取量化或質化的方 法,一篇嚴謹、有系統、有說服力的研究,最重要的研究過程莫過使用一套適當 的、眾人所接受的研究方法,才能獲致客觀可信的研究結論。由此可知,探討研究 方法的重要性實不亞於研究主題的分析。 在多樣化的研究素材中,本研究選擇以碩士論文為研究客體的主要原因在於: (1)相較於期刊論文有篇幅字數的限制,對主題的論述與方法的說明較為簡要, 而碩士論文的分析層面及分析方法較為完整或多元;(2)研究主題及數量較博士 論文為豐富;(3)碩士論文的作者可能成為未來學術界的新血,其對研究主題的 興趣與所受研究方法的訓練攸關公共行政學門未來的發展;(4)已有其他學者針 對專書著作、期刊論文、博士論文或課程設計進行探討(江明修,1997;孫同文, 1998a;王雯玲,1998;黃朝盟、王嫚謙,2004 年 9 月;謝俊義、王俊元,2004; 余致力、林嘉隆,2005 年 11 月),但針對碩士論文進行分析的研究仍屈指可數 (詹中原,2005 年 11 月)。是以,本研究期能從另一個視角,深入地檢視公共行 政學門的發展現況。 再者,從公共行政教育的角度來看,探討碩士論文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在教 學上具有幾個意涵:(1)可以瞭解公共行政教授的研究專長與研究興趣,因為研 究生的論文主題主要是與指導教授討論而得,或者是從指導教授的研究計畫中衍生 創作,透過論文主題的分析便可以瞭解指導教授當下的研究專長及關注的議題; (2)可以瞭解各系所碩士課程設計的重點,因為碩士生在修課期間所修習之課 程,對其個人思索未來之研究方向與研究設計可能有很大的影響,透過論文內容的 分析便可以瞭解哪些課程對其助益較大,或是有哪些需要加強的訓練;(3)可以 瞭解學生的專業背景與研究興趣,因為有些碩士生會以其大學所獲得之專業知識為 基礎,在研究所階段延續其專業訓練或關注相關的議題,選擇個人較有能力處理的 主題進行研究。 綜言之,論文主題的選擇反映了時下的理論發展潮流與重大政策議題,而從質 化與量化方法的使用情形亦可得知,台灣公共行政學門在方法論與方法上的取向, 對學門的學術發展具有重要指標意義。基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1)藉由 分析碩士論文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以瞭解公共行政學門的發展以及檢視公共行 政教育的現況;(2)在時間面向,藉由分析近 12 年來碩士論文的研究領域與研究 方法的變化,以瞭解公共行政學門在不同發展時期的演變趨勢;(3)在空間面. ‧35‧.

(4) ‧公共行政學報‧. 第四十二期. 民101年3月. 向,藉由分析系所所在地區,對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的應用是否有所差異,以瞭解 公共行政學門在各個地方的發展特色。在研究客體的選擇上,本研究扣除僅有大學 部、僅有碩士在職專班以及未分出公共行政組別的系所,實際分析對象為 17 間系 所自 1997 至 2008 年的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碩士論文。. 貳、公共行政學門的發展與研究概況 本研究對於公共行政學門研究進行發展回顧,主要分為台灣公共行政與美國公 共行政兩方面進行介紹。在台灣方面,本研究參酌吳穎年(2007)的研究成果,就 公共行政學門的發展特色與研究成果,歸納為三個時期:萌芽發展期、快速成長期 與立足展望期,三個時期皆有不同的特色與研究成果。在美國方面,因有關美國公 共行政學門發展的著作有如汗牛充棟,基於篇幅考量與參考價值的篩選,本研究僅 針對博士論文與期刊論文做內容分析的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一、台灣公共行政學門的發展與研究 1963 年至 1995 年可說是台灣公共行政學門的萌芽發展階段,台灣大學政治學 系大學部與碩士班在 1963 年分出公共行政組,政治大學也於同年成立公共行政學 系,可說是公共行政學門在台灣落地生根的一年。在此一階段,學門的研究重點在 於探索公共行政理論發展趨勢、檢討學門教育的過去與未來(張潤書,1972;張金 鑑,1982;吳定,1983;江明修,1993;吳瓊恩,1993),研究性質大部分屬於質 化研究,多以陳述現況的方式,提出問題與改善建議。本期的研究特色著重在於理 論與實務結合(黃一峰,1993)、合適研究方法的選擇與研究方法論的探討(江明 修,1992;吳瓊恩,1993)、公共行政的本土化(華力進,1983;吳瓊恩,1989; 吳瓊恩,1992)、研究與教育的公共性(江明修,1991 年 12 月;林鐘沂,1991 年 12 月,施能傑,1991 年 12 月,陳金貴,1991 年 12 月)。研究方法雖然多為文獻 分析或現況的概要性論述,較缺乏實證資料的輔助,但卻是開啟此一學門研究的重 要鎖鑰,也培育了不少優秀的師資,為下個階段的發展奠立堅固的知識基礎。 1996 年至 2001 年是公共行政學門的快速成長階段,許多大學陸續成立相關系 所,教師需求量大增,學界又陸續新增另一批留美歸國學者,帶來更多新的西方理 論知識與新興研究領域。本期的研究特色在於開始大量使用量化方法進行學門相關 研究,將學門發展現況轉為量化資料呈現,所提出之建言更為中肯客觀。綜言之, ‧36‧.

(5)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以 1997 至 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本期的研究特色分為三大面向:(1)公共行政方法論之研究,如針對美國公共行 政期刊論文中有關研究品質之研究,分別從研究方法與研究發現的面向進行論述與 省思(江明修等人,1996)。(2)公共行政文獻回顧之研究,如有鑒於此一學門 尚未找出明確定位,尋求制定一套適合公共行政研究的文獻回顧架構與步驟(盧建 旭,1996)。(3)期刊論文與學位論文之研究,如分析博士生的論文集內容,將 實證研究方法導入學門研究之中(江明修,1997);以內容分析法檢驗 1990 年以 前台灣 14 份重要公共行政相關學術期刊的論文內容,分析學者的論文產量以及研 究領域的趨勢(孫同文,1998a;1998b);及回顧台灣公共行政學門發展過程中的 重要議題與研究方法(王雯玲,1998)。 2002 年後,公共行政相關系所的擴增告一段落,至此邁入立足展望階段,在 2002 年「張金鑑教授百齡誕辰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中,多位學者發表有關公共 行政研究與教育的研究,致力共同推動未來台灣公共行政研究與教育的發展,尋找 未來的發展契機。此一階段的研究立足在前兩階段的基礎上,其特色是產出更多的 實證研究,對於學門教育的研究比重也增加不少。本期的研究成果分為五大面向: (1)公共行政系所課程規劃、師資專長及教育多元化之研究(江明修,2002 年 12 月;陳金貴,2002 年 11 月;彭錦鵬,2002 年 11 月;黃一峰,2002 年 11 月;余 致力、林嘉隆,2005 年 11 月)。(2)公共行政資訊科技教育之研究(黃朝盟、 王嫚謙,2004 年 9 月)。(3)公共行政學門歷史發展之研究(詹中原,2004;林 雅惠,2005)。(4)博碩士的學程、論文研究品質、研究趨勢之研究(謝俊義、 王俊元,2004;詹中原,2005 年 11 月)。(5)探討公共行政在理論與實務上的 連結性與連結工具(孫同文,2005)。 綜上所述,公共行政學門在前述各時期各有其發展特色及相關研究重點,社群 成員埋首於相關領域的探索,豐富了此一學門的內涵。本研究即是受到許多先進的 研究所啟發(江明修,1997;孫同文,1998a;王雯玲,1998;詹中原,2005 年 11 月),參考他們對研究領域的分類以及內容分析的方法,因此,可視為這些研究的 後續研究,但在分類上力求細緻,並將焦點著重在碩士論文的探討。. 二、美國公共行政學門的發展與研究 由於台灣公共行政學者多數是取得美國學位後歸國任教,是以,理論發展主要 是跟隨美國的腳步,故有必要針對美國公共行政學門研究的發展做回顧與檢視,但 為求與本研究之旨趣相互引證及囿於篇幅的限制,本研究所檢視之文獻僅就兩大部. ‧37‧.

(6) ‧公共行政學報‧. 第四十二期. 民101年3月. 分作一概要式陳述:一是有關博士論文品質之研究,二是有關學術期刊論文發表情 形之研究。. (一)博士論文品質之研究 McCurdy 和 Cleary(1984)為美國較早重視公共行政學門研究的學者,並以實 證研究探討 1981 年博士論文的研究品質,發現其研究方法不夠嚴謹,並且缺乏實 證研究。其後,White(1986)也針對 1981 年至 1984 年的博士論文進行研究品質 分析,發現大部分論文不符合實證論的標準,超過半數研究不屬於科學研究範圍, 也未清楚說明方法論與研究架構,研究發現所創造的知識更沒有經由出版後傳播, 對知識的成長貢獻有限。Adams 和 White(1994)利用論文摘要索引系統分析博士 論文的品質、內文資訊與研究方法,針對公共行政與其他領域進行排名比較。 White、Guy 和 Forrester(1996)則是統計 1981 年至 1987 年博士生在公共行政相 關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以及其學術背景、所屬校系或機構。 除了前述學者的個別研究之外,Cleary(2000)長期關注此一議題,他接續在 1981 年和 1990 年所完成的研究,再次以 1998 年的公共行政博士論文為研究客 體,探討博士論文的品質問題,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博士論文是否為有品質的作 品?博士論文的品質是否隨著時間而提升?指導教授是否善用其撰寫博士論文的經 驗訓練研究生完成有品質的研究?並就以下六個面向進行評估:(1)研究目的, 是否為執行基礎的研究並提出研究發現。(2)方法論效度,是否有嚴謹的研究設 計。(3)理論的檢證,是否針對既有的理論進行檢證。(4)因果關係的論證,是 否以因果陳述做出結論。(5)主題的重要性,是否為公共行政領域的重要課題。 (6)主題的前衛性(cutting edge),是否發展出新的問題或創造新的經驗。Cleary 指出,相較於 1981 年和 1990 年的研究結果,公共行政博士論文在研究目的和因果 關係陳述方面呈現持續提升的趨勢;使用嚴謹的研究設計和研究主題的重要性方面 雖然亦持續提升,但趨勢較為平緩;研究主題的前衛性方面在 1998 年呈現下滑的 趨勢,至於既有理論的檢證方面則是沒有太大的變化。綜合這六個面向來看,公共 行政博士論文的品質的確是有改善的趨勢。1. 1. 此外,Cleary 比較 1981、1990 和 1998 這三個年度的博士論文指出,仍有其他幾個重要 的研究發現:(1)論文數量有增加的趨勢,由 1981 年的 142 本、1990 的 165 本到 1998 年 的 168 本;(2)女性拿到公共行政博士的比例由一成五左右增加至三分之一;(3)授與博士 學位的大學數目亦呈現增加的趨勢,但單一大學的博士學位人數則有下降的趨勢;(4)論. ‧38‧.

(7)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以 1997 至 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二)學術期刊論文發表情形之研究 專業的公共行政與公共政策期刊是學門的理論發展與實務經驗的知識傳播與對 話的重要平台,也給學術界與實務界的工作者一些指引和方向,其刊登文章的類型 與品質一直受到許多學者的檢視。Perry 和 Kraemer(1986)以 1975 至 1984 年在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以下簡稱 PAR)所發表的研究文章為分析對象, 2 排除了文章評論、書評、審查紀要、特輯等,共計針對 289 篇文章進行編碼工作, 其中有一半的變數是和描述性資訊有關,另一半的變數是和文章的內容有關(如表 一所列)。根據兩位作者的研究發現,在文章主題方面,分佈的範圍頗廣,沒有哪 一個主題的比例超過 20%,比例較高的主題包括:行政理論、公共管理、公共政 策、規劃、人事和財務,但有八成的研究是問題取向而不是理論取向;在研究方法 論方面,多數研究是邏輯論證、法理釋義和經驗分析,所使用的方法論大多和詮釋 理論、批判理論有關;在經驗分析中,多數的研究屬於橫斷面分析和相關分析、個 案研究,僅有很少的研究是和實驗室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及縱時性研究有關。. 2. 文的研究領域亦有所變化,其中,行政理論、政策分析、員工行為與發展的比例呈現下 降的現象,財務與預算、組織理論與行為的比例呈現上升的情形,比較公共行政、府際 關係、人事行政的比例呈現先降後升的情形;(5)純粹描述性的論文比例有明顯下降的趨 勢;(6)實務取向的論文比例呈現先升後降的情形;(7)以分析單一個案為主的論文比例呈 現持續下降;(8)所撰寫主題屬於公共行政領域重要議題之論文的研究設計品質並沒有比 較嚴謹;(9)被公共行政學術社群評為高品質學程的系所持續生產高品質的博士論文。 Perry 和 Kraemer(1986: 218)選擇 PAR 作為分析對象原因有三:(1)此一期刊已被政治 學者和公共行政學者公認為是主要的公共行政期刊,有其代表性;(2)此一期刊具有同儕 審查(peer review)的制度,可確保其所刊登的文章符合專業標準;(3)公共行政學者的 聲望評比和其在 PAR 的發表情形呈現高度相關,顯示 PAR 可代表公共行政的學術聲 望。 ‧39‧.

(8) ‧公共行政學報‧. 第四十二期. 民101年3月. 表一 Perry 和 Kraemer 評估期刊文章中有關公共行政研究的變數 基本資料 出版年、卷、期、題目、作者、所屬機構 主要分析變數. 選項類型 (1)行政理論∕官僚制∕組織理論 理. (3)公民參與∕代表性. 政策評估. 主題. 益價值 關係. (4)公共政策制定∕政策分析∕. (5)規劃∕行政系統. (7)人事. (2)管理者角色∕公共管. (8)其他. (11)都市與區域發展. (6)責信∕回應性∕公共利 (9)預算∕財務. (12)州政府. (10)府際. (13)聯邦政府. (1)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SF) (2)美國海軍研究部(ONR) 研究經費來源. (3)美國司法學會(NIJ) (NIMH). (5)Ford 基金會. (8)其他. (9)聯邦人事管理局(U.S. OPM). (1)問題描述. (2)變數界定. 研究階段∕目的 變數因果關係的建立 策和方案的評估. 憶:描述性. (4). (6)備選政. (8)其他 (2)經驗回憶:歷史學. 論證. (6)演繹式推理:法理釋義. 析). (8)其他. (7)經驗分析(歸納式分. (2)橫斷面分析、相關分析. (6)不適用. (1)理論建立或理論性. (3)經驗回. (5)演繹式推理:邏輯. (9)啟發式類推,如模擬. 經驗分析的方法 式,如路徑分析、LISREL 實驗室分析. (7)未說明. (3)變數關係的確認. (4)演繹式推理:數學. (1)個案研究. 分析焦點. (6)美國能源部. (5)政策制定變數的操縱. (1)經驗回憶:人類學 研究方法論. (4)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中心. (4)縱時性分析. (10)文獻檢閱 (3)結構方程模 (5)控制場域或. (8)其他 (2)問題解決或實務性. 資料來源: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75-1984,” by, J. L Perry, & K. L. Kraemer, 1986,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6(3), 215-226.. Stallings 和 Ferris(1988)延伸 Perry 和 Kraemer(1986)的研究工作,以 1940 至 1984 年間在 PAR 上所發表與公共行政研究相關文章為分析標的,3 以每五年為. 3. Stallings 和 Ferris(1988: 150)選擇 PAR 的考量主要有二:一是該期刊是公共行政領域. ‧40‧.

(9)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以 1997 至 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一個間隔,調查其研究設計與方法的變化,其目的在於找出過去 45 年的研究趨 勢。兩位作者也排除了文章評論、書評、審查紀要、特輯等,自 1940 至 1974 年所 發表的研究論文中採取系統抽樣方法選取 176 篇,1975 至 1984 年的研究論文則是 取用 Perry 和 Kraemer(1986)已經編碼的 289 篇研究論文,主要的分析變數可分 為三組:研究途徑、 4 研究方法、 5 公共行政的主題領域、 6 作者特性等, 7 但在 分類上略作調整,以符合選項互斥的原則(如表二所列)。其分析結果發現,在研 究途徑方面,有關「概念」的文章所佔比例是三者之中最高;在研究設計方面,除 了 1945-1954 時期所有的文章均為個案研究外,其他時期無論是個案研究或多變量 分析的文章比例均偏低,幾乎都在三成以下;在政策-管理方面,有關「管理」的 文章在 1955-1959 時期的比例高達九成五,但之後則呈現持續下滑的現象,有關 「政策」的文章比例在 1960 年代達到最高,超過六成;在政府的層級方面,有關 「地方」的文章雖在 1960 年之後增加,但仍不及「州」和「聯邦」的文章。在作 者特性方面,有「經費支持」的文章和文章的資深作者有擔任「重要學術職務」的 比例均呈現增加的趨勢。. 4. 5. 6. 7. 的專業學會所發行的正式刊物;二是該期刊的發行時間較長,可以代表公共行政領域長 期的研究興趣。 在 研 究 途 徑 方 面 , Stallings 和 Ferris 重 新 界 定 3 個 二 分 類 的 變 數 : (1) 概 念 (conceptual),是否為釐清問題或確認未來研究的重要變數;(2)關係(relation),是否 為描述兩個變數間的關係或多個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3)評估(evaluate),是否為分析 重要的政策或方案。 在研究設計方面,Stallings 和 Ferris 建立 2 個新的二分類變數:(1)個案研究(case study),是否從單一個案研究中取得質化資料;(2)多變量分析(multivariate),是否以多 變量統計分析來呈現研究結果。 在研究主題方面,Stallings 和 Ferris 建立 2 個二分類的變數:(1)政策-管理二分 (policy-manage dichotomy),管理變數指的是文章的主題是否為處理行政理論、規劃或 人事等議題,政策變數指的是文章的主題是否為處理公民參與、責信、或公共政策等; (2)政府的層級(level of government),分為地方、州和聯邦三個變數。 在 作 者 的 特 性 方 面 , Stallings 和 Ferris 建 立 2 個 新 的 二 分 類 變 數 : (1) 經 費 支 持 (funding),該文章是否有任何經費的補助;(2)學術地位(academic),該文章最資深 的作者是否在文章發表時擔任重要的學術職務。 ‧41‧.

(10) ‧公共行政學報‧. 第四十二期. 民101年3月. 表二 Stallings 和 Ferris 評估期刊文章中有關公共行政研究的變數 分析面向 研究途徑. 研究設計. 研究主題. 作者的特性. 分析變數. 選項類型. 概念. (0)否,(1)是. 關係. (0)否,(1)是. 評估. (0)否,(1)是. 個案研究. (0)否,(1)是. 多變量分析. (0)否,(1)是. 管理. (0)否,(1)是. 政策. (0)否,(1)是. 地方. (0)否,(1)是. 州. (0)否,(1)是. 聯邦. (0)否,(1)是. 經費支持. (0)否,(1)是. 學術地位. (0)否,(1)是. 資料來源: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Work in PAR,” by R. A. Stallings, & J. M. Ferris, 1988,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8(1), 580-587.. 由於已經有不少學者針對 PAR 所發表的文章進行分析,如 Bingham 和 Bowen (1994)延續 Perry 和 Kraemer(1986)、Stallings 和 Ferris(1988)的研究,並將 年份延長至 1991 年,研究領域的分類更為精細,樣本的篩選更為嚴謹。因此, Houston 和 Delevan(1990)檢視除了 PAR 以外的其他 6 個與公共行政相關的期刊 上所發表的文章,8 分析時間為 1984 至 1988 年,採取系統抽樣的方式,每一年自 各個期刊抽取約 6 至 7 篇文章,分析焦點在於發表目的、研究設計與統計方法。詳 言之,兩位作者接續 Stallings 和 Ferris 的作法,針對每篇文章的編碼包括兩類屬 性:一是文章的一般特性,一是和研究目的及實證方法論有關的特性,但在編碼上 則是採取多元選項設計,9 如表三所示。其分析結果發現,這些文章主要是由大學 8. 9. 這 6 個期刊包括:Administration & Society (A & S)、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PAQ)、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JPA)、Public Budgeting and Finance (PBF)、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ROPPA) 和 Policy Studies Review (PSR)。前三者為探討公共行政的一般性議題的代表,後三者則是探討公共行政的特殊議 題(如預算、人事和公共政策)的代表。 一般特性包括:(1)作者的人數、(2)第一作者是否在大學服務及職級、(3)是否有研究經費 的支持等。研究目的及實證方法論包括:(1)將文章分為概念(conceptual)-詳述或概念. ‧42‧.

(11)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以 1997 至 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中較為資深的學者所主持,獲得研究經費支持的比例較低,主要的發表目的是為了 找出和廓清未來公共行政研究的問題和概念;另一方面,其中有關經驗研究的文章 中,較少運用實驗或準實驗的研究設計,統計分析方法以單變數和雙變數的分析為 主,多變量分析技術則以多元迴歸分析最為常見,所使用的資料亦以橫剖面的 (cross-sectoral)資料居多,較少縱時性的(longitudinal)資料,較為缺乏有關解 釋理論與實務落差的經驗研究。 表三 Houston 和 Delevan 評估期刊文章中有關公共行政研究的變數 分析變數. 選項類型. 作者人數 第一作者所屬機構 大學、非大學 第一作者的職級. 講師∕學生、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研究經費支持. 是、否. 研究經費來源. 無、大學、校外、大學與校外. 主要研究目的. 概念、關係、評估. 研究設計. 前實驗的、個案研究、相關的(correlational)、準實驗的、實 驗的、非實證的(nonempirical). 統計分析技術 (可複選). 單變數分析、雙變數相關、交叉表格分析、卡方檢定、變異數 分析、雙變數迴歸、多因子變異數分析、多變數迴歸、路徑分 析、因素分析、非線性迴歸、其他. 統計假設檢定. 是、否. 統計分析層級. 無、單變數、雙變數、多變數. 資料的型態. 未使用資料檔、橫剖面、縱時性、橫剖面和縱時性. 主要的分析單位. 個人、團體∕組織、市鎮、州、國家、其他. 資料來源: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 assessment of journal publications,” by D. J. Houston, & S. M. Delevan, 1990,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0(6), 674-681.. Streib、Slotkin 與 Rivera(2001)利用 1984 至 1998 年間 PAR 上所發表有關地 方政府管理的 266 篇文章和「國際市郡管理學會」(International City/Coun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CMA)所提出的地方政府管理知識的連結性進行分析。他們. 化可研究的議題,關係(relation)-檢視變數之間的關係,評估(evaluate)-分析特定 的政策或方案;(2)研究設計的類型;(3)其他的變數則包括統計技術、資料型態及分析單 位等。 ‧43‧.

(12) ‧公共行政學報‧. 第四十二期. 民101年3月. 根據 ICMA 所提示的八大管理實務進行文章內容的編碼和紀錄後再進行統計分 析:(1)員工效能;(2)政策催化;(3)服務傳遞管理;(4)策略領導; (5)民主回應;(6)組織規劃和管理;(7)溝通;(8)廉潔。在這些文章中, 以組織規劃與管理有關的比例為最高(27%),其次是策略性領導(19%)和服務 傳遞管理(17%),其他類別都在一成以下。此外,作者們亦針對這些文章的資料 蒐集方法進行分析,其中抽樣調查法(郵寄問卷和電話調查)是最常見的方法,個 案研究的使用情形亦相去不遠,其他方法如檔案分析和訪談法則是較為少用;在統 計方法的使用方面,雖然較高深的統計技術有增加的趨勢,但並不明顯。 Wright、Manigault 和 Black 在 2004 年發表一篇有關公共行政的量化研究測量 的文章,針對在 1996 年至 1998 年的 6 份公共行政期刊中的量化研究論文,每年每 份隨機抽出 10 篇,總共抽出 143 篇使用量化研究的期刊論文,而在這個 143 篇論 文中統計出 3,211 個測量單位,並且分類出 6 種量化資料蒐集方法。他們發現在 143 篇論文中,自填式問卷的比例為 55.2%,次級資料分析的比例為 35.7%,這兩 類合計高達 90.9%,其實不難發現,這兩種方法也是成本最低與時間最少的方法, 因而使用頻率最高。另外,在 3,211 個測量單位中,測量對象是不特定對象的有 59.7%,而特定對象僅有 14.1%,這也能夠解釋自填問卷或電話訪問的對象通常是 一般民眾,而面訪或參與觀察多是特定對象或族群。而在測量評估方面,信度與效 度分析僅有 11.1%,相關性分析則有 78.9%,一般測量描述也有 73.2%,可以見得 大多數的期刊論文都沒有進行信度效度分析,數據分析會有一些問題存在。 Bernick 和 Krueger(2010)以公共行政領域的 39 個期刊為研究對象,結合菁 英認知和引用排名這兩種途徑,一方面複製 Forrester 和 Watson(1994)的菁英主 觀評價意見,另一方面納入 ISI 影響力因素分數的客觀指標,對這些期刊提供一個 整合性的排名,以評估這些期刊的相對價值與品質。根據 Bernick 和 Krueger (2010: 102)以期刊的主編和編委會委員所做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 37% 的受 訪者認為,一個高品質的期刊,在方法論上通常是偏向有利於量化研究,而僅有 7% 的受訪者認為,一個高品質的期刊,在方法論上通常是偏向有利於質化研究。 Raadschelders 和 Lee(2011)以 PAR 在 2000 至 2009 年這十年之間所發表的 文章為研究對象,就研究論文的主題來看,在作者所劃分的 21 個分類(包括責 信、官僚制、公民參與、發展行政、教育、倫理、預算和財務、治理、行政歷史、 府際關係、資訊與電子化政府、行政法、管理、組織、公共行政評論、人事管理、 政策、政治、社會、研究本質)中,發表比例的前六類分別是:管理、人事管理、. ‧44‧.

(13)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以 1997 至 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組織、政策、研究本質、官僚制。最後,就研究論文的方法論來看,量化統計的比 例最高(33.4%),居次是經驗研究(27.8%),第三是分析性(18.1%),以質化 為基礎的研究卻是較少。 由此可知,無論是在台灣或是美國,有關公共行政的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的分 析與討論雖不少見,但相較於其他性質的研究,仍有值得深入探究的空間,尤其是 在研究客體方面,台灣學者過去的研究主要是以規範性論述為主,檢討與反省公共 行政在各個時期的發展與研究的困境與契機,僅有數篇文章利用期刊論文進行實證 分析;而美國的實證研究雖然較多,但分析對象亦是以期刊論文或博士論文為主。 由於台灣的公共行政博士論文年產量十分有限,而碩士論文數量遠多於博士論文, 足以進行量化分析,是以本研究乃以此作為研究分析的客體,後文將說明資料的蒐 集過程,並就分析結果進行討論。. 參、實證資料來源與描述 在資料蒐集方面,本研究以 1997 年至 2008 年這 12 年內,17 所公共行政與公 共事務相關系所之碩士學位論文作為分析對象(但不包括碩士在職專班之學位論文 在內),先行整理各校歷年畢業之學生人數,採取普查方法,至國家圖書館、政治 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各校圖書館查閱歷年論文紙本或電子全文檔。扣除 26 篇 無紙本及未上傳的論文外,共計查閱 1,880 篇碩士論文,各校的碩士論文篇數與比 例如表四所整理,其中,以政治大學的的論文篇數為最多(333 篇),其次是台北 大學(277 篇)和中山大學(272 篇),私立大學的論文篇數除東海大學外,其他 均不及百篇。 表四 1997 年至 2008 年台灣各大學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論文篇數 學校名稱. 篇數. 百分比.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公共行政組. 102. 5.4.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333. 17.7.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277. 14.7. 66. 3.5. 272. 14.5. 58. 3.1. 警察大學大學行政警察系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公共行政與政策組. ‧45‧.

(14) ‧公共行政學報‧. 第四十二期. 民101年3月. 表四 1997 年至 2008 年台灣各大學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論文篇數(續) 學校名稱. 篇數. 百分比. 129. 6.9. 96. 5.1. 156. 8.3.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55. 2.9.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31. 1.6.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64. 3.4. 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 57. 3.0. 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57. 3.0.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 52. 2.8.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 47. 2.5. 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 28. 1.5. 1,880. 100.0. 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 總. 和 資料來源:本研究. 在資料處理方面,公共行政雖然是研究有關「政府的行動」、「政府的行 政」、「憲政的運作」、「公共問題的解決」等議題,不過,在研究議題的分類上 迄今仍沒有一致的標準,目前並無一致共識的分類方式,此由前文所檢視之諸多作 者的分類互有出入即可得證,Raadschelders 和 Lee(2011: 20)指出,其因在於要 將研究作品依主觀的方式加以分類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若是依照傳統的分類 (如組織理論、政策分析、人事管理、預算與財政等)則是過於一般化,很難反映 出研究興趣的明顯變化,也無法抓住當前智識發展的真實情形;但若是依照文章的 名稱來分類,則又可能陷入時下流行的危險,難以歸類併入傳統的分類,因之,各 學者的分類不僅粗細有別,甚至定義也不盡相同。 10 有鑑於此,本研究並未以單 一學者的分類為依據,而是參考 Perry 和 Kraemer(1986)、Stallings 和 Ferris (1988)、Cleary(2000)等人的作法,並依據台灣的發展與研究的特色,將論文 主題分為 12 大研究領域的分類,其下再細分為數個次領域(研究領域判別方式詳 見附錄一),期能兼顧公共行政知識的直向(vertical)和橫向(lateral)的發展,. 10.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Raadschelders 和 Lee(2011)的文章中,表一所整理之各個學者 的主題分類。. ‧46‧.

(15)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以 1997 至 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11. 掌握碩士論文研究主題的延續性與變化性。 由於內容分析法的本質就是一種編碼的操作過程,為了避免主觀認定的偏差,. 必須針對編碼結果進行檢定,才能確定內容分析的效度與信度。基此,在將各篇碩 士論文編碼成這 12 個研究領域之前,本研究先建立一套編碼規則,由接受相同訓 練的二位具有公共行政碩士學位的助理分別針對這 1,880 篇碩士論文的主題與內文 進行分類編碼,編碼結果共有 1,728 篇的研究領域歸類相同,僅有 152 篇的歸類不 同,在進行「評分者內部一致性」檢定後所得信度係數為 0.96,顯示此一編碼具有 高度的一致性,可進行後續的分析。. 相互同意度( A) =. 信度( R ) =. 2×M n1 + n2. n×A 1 + (n − 1) × A. =. =. 2 × 1728 1880 + 1880. = 0.92. 2 × 0.92 1 + (2 − 1) × 0.92. = 0.96. 另一方面,研究方法的歸類雖然相對較為明確,但仍有一些模棱兩可的現象存 在,例如在資料蒐集方法方面,問卷調查法雖以封閉式問題目居多,也有可能採取 開放式題目設計,偏向質化形式;內容分析法較常見的是文本意義的分析,但也有 一些是針對字詞進行計數,再利用統計方法進行分析(Morcöl & Ivanova, 2010: 261)。是以,本研究參考 Houston 等人(1990)、Wright、Manigault 和 Black 等 人(2004)、Morcöl 和 Ivanova(2010)的作法,研究方法的傳統分類及統計學上 的分析技術,除文獻分析法外,先將資料蒐集方法分為質化與量化兩大類,並再細 分 18 種方法。其次,在編碼方面,主要是採取顯性內容(manifest content)的編 碼方式,逐一將所蒐集之各系所的碩士論文作一判讀、編碼與輸入。最後,針對研 究變數的各個選項的初步分析結果,將次數較少的選項進行合併,再利用適當的統 計方法加以分析,呈現清楚且易解讀的結果。 就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變數而言,在解釋變數方面,本研究主要是從時間與空 間的面向切入(如表五所示)。就時間而言,各年度的碩士論文篇數中,以 2007 年的比例為最高(13.5%),其次為 2006 年(12.6%)和 2008 年(12.4%),比例. 11. 知識的直向發展和 Kuhn 所稱的常態的、累積的科學是相呼應的,某一篇文章是建立在 另一篇文章之上;橫向發展則是致力於修正和重新形塑先前的知識及發現新的知識 (Raadschelders & Lee, 2011: 21)。 ‧47‧.

(16) ‧公共行政學報‧. 第四十二期. 民101年3月. 最低的是 1998 年的 4.9%。另外,從表五可以看出因為系所的快速成長,碩士論文 的數量增加非常快速,其中以 2003 年的年增加率高達 75.2% 居冠,其次是 2005 年的年增加率為 28.5%,2002 年和 2004 年則呈現 10% 左右的負年增加率。整體 來看,這 12 年來碩士論文篇數的平均年成長率為 10.4%,但若以 1997 年為基期, 至 2008 年為止,總成長率為 140.2%,反映出公共行政學門的蓬勃發展。在下一節 分析中,本研究依據前文有關台灣公共行政發展時期的分類,以 1997-2001 年(論 文篇數為 518 篇)和 2002-2008 年(論文篇數為 1,362 篇)進行比較分析,檢視不 同發展階段的研究特色。 表五 1997 年至 2008 年台灣各大學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論文數量一覽表 變數. 選項. 篇數.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總和. 系所所在地. 百分比. 年增加率. 97 93 103 113 112 101 177 158 203 237 253 233. 5.2 4.9 5.5 6.0 6.0 5.4 9.4 8.4 10.8 12.6 13.5 12.4. --4.1% 10.8% 9.7% -0.9% -9.8% 75.2% -10.7% 28.5% 16.7% 6.8% -7.9%. 1,880. 100.0. 10.4%. 北部. 1,060. 56.4. --. 中部. 285. 15.2. --. 南部. 387. 20.6. --. 東部. 148. 7.9. --. 總和. 1,880. 100.0. --. 資料來源:本研究. 就空間而言,本研究依各系所所在地分為北、中、南、東四個地區,本研究選 擇以區域作為解釋變數的理由是,公共行政實屬於應用學門,雖然有建立通則性理 論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需結合其他學科的理論與知識來解決公共問題,而公共 ‧48‧.

(17)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以 1997 至 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問題的屬性有跨國性、全國性與地方性,因之,藉由檢視不同地區的研究領域與研 究方法是否有差異,可以得知各系所的定位與取向是否有別、在研究方法的取用上 是否有所偏好。由表五可知,自 1997 至 2008 年,各地區的碩士論文篇數中,以北 部的比例最高(56.4%),其次為南部(20.6%),比例最低的是東部的 7.9%。整 體來看,超過半數以上的碩士論文集中在北部地區,呈現出各地區的系所與研究生 數的不均衡分布情形。. 肆、台灣公共行政系所碩士論文研究的發展分析 本研究以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為分析焦點在理論與實務上的意涵可說明如下。 在研究領域方面,長久以來,學者們認為公共行政學門的核心議題為何並無定論, 這 將 是 學 門 認 同 危 機 之 所 在 。 如 江 明 修 等 人 ( 1996 : 111 ) 指 出 , 實 證 主 義 (positivism)學者主張公共行政為應用學科,憲政架構及政治性議題非其所應探 討的範圍,而應偏重於行政管理技術面的知識累積;後實證主義(postpositivism) 學者則主張,任何有關公部門實質的議題都應列為研究的範疇,並以民主行政、公 共性、公共哲學及公共利益列為公共行政理論的核心地位。余致力(2000)亦指 出,從公私管理的比較觀點來看,有部分學者主張,管理就是管理,無所謂的公私 部門之差異;亦有學者指出,企業管理與公共行政有相當不同的意識形態,強調不 同的價值,有其結構性的差異存在。事實上,若比較美國的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碩 士學程的核心課程則可發現,兩者異質性大於同質性,且公共行政碩士學程的課程 規劃也有極大的差異,各校呈現多元紛歧的現象。由此可知,研究領域的範疇與選 擇,與學門的主體性定位密切相關,實值得吾人予以關注。 在研究方法方面,由美國公共行政的發展與研究的經驗來看,由早期的規範性 論述走向實證分析,其中又以個案研究或質化方法居多,採取量化方法的研究較 少,到了 1960 年代,在實證主義典範的引導下,量化研究大行其道,不過,公共 行政領域中嚴謹的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並不多見,此也引起學者之間對量化研究的 效度與信度的論辯,再加上受到詮釋學派與批判理論的批評,促成了後實證主義的 出現。後實證主義在研究取向上,雖然強調量化、客觀、建立通則,但亦主張研究 者應融入社會情境才能建構社會實體,並不否定質化研究的價值及個案研究對個人 經驗的詮釋,實際上,質化與量化方法在研究中交互為用的案例愈來愈常見(江明 修等人,1996;Morcöl & Ivanova, 2010; Foster, McBeth, & Clemons, 2010)。一如 ‧49‧.

(18) ‧公共行政學報‧. 第四十二期. 民101年3月. 所知,雖然研究方法的選擇並不代表研究品質的好壞,但如果方法的使用過於集 中,也可能導致研究的豐富性不足,缺乏多樣化的分析視角,而這也是本研究除了 分析研究領域之外,再針對研究方法進行探討的原因之一。不過,基於深入分析的 考量,本研究再將研究方法細分為資料蒐集方法、研究客體、抽樣方法與量化資料 分析方法,以下再說明這些分析項目的重要性。 首先,在研究所的學程中,資料蒐集方法的訓練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尤其是量 化方法的訓練,在近一、二十年來隨著資訊科技運算能力的提升與統計分析套裝軟 體的普及化而再次受到高度的重視。如 Morcöl 和 Ivanova(2010)針對 2008 年和 2009 年美國 44 所大學和學院的公共政策或政策分析課程進行分析後發現,不論是 碩士或博士學程,有關量化方法的課程佔相當高的比例,分別接近九成和接近八 成,顯見量化方法仍是主流,不過,其中值得思考是問題是:究竟是學生因為學習 這些方法才會在論文寫作中使用?抑或是因為這些方法重要才開授這些課程?如係 前者,則多數的碩士或博士論文應該是以量化方法為主;如係後者,則碩士或博士 論文並不必然多是量化方法。因本研究並未對各系所的課程設計進行調查,無法直 接回答此一問題,但本研究針對碩士論文所使用之資料蒐集方法進行分析,仍可瞭 解不同方法的使用情形。 其次,社會科學的研究是探討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各種現象,包括人、事、時、 地、物都可能是研究的客體。因此,研究客體的選擇不只是決定了研究的方向與重 點,更重要的是,也攸關研究執行的困難程度與研究推論的信效度,包括母體的範 圍如何界定、有無適當的抽樣清冊存在、如何選擇適當的抽樣設計與方法、如何進 入研究場域及與被研究對象互動、應該使用何種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的方法等。此 外,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的主要差異之一即是,前者著重於公部門的管理,後者著 重於私部門的管理,在研究客體上自亦是有所區隔。 第三,在實證研究中,抽樣方法是相當重要的部分,此不僅涉及研究發現的推 論效度與通則化程度,也是評判研究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一般而言,抽樣設計有 兩個幾個值得討論的面向:一是抽樣方法的選擇;二是樣本數的決定;三是失敗樣 本的處理。這些因素均與樣本的代表性有關,其中又以抽樣方法的選擇最為關鍵, 因抽樣方法可分為隨機抽樣和非隨機抽樣, 12 若量化研究採取非隨機抽樣,即使 12. 從研究方法的觀點,抽樣是一種選擇研究對象的過程,隨機抽樣是指,每一個受訪個案 都有相同的被選取機會;非隨機抽樣是指,每一個受訪個案被選取的機率不相等,甚至 有些個案永遠都不可能被選取。. ‧50‧.

(19)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以 1997 至 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樣本數非常大或沒有訪問失敗樣本,仍然很有可能不具有樣本代表性,產生推論上 的限制,這也是本文以抽樣方法為分析焦點的原因。 最後,質化研究的資料分析以文本的詮釋為主,其分析的深淺取決於研究者個 人的訓練與經驗、專業知識、理論涵養及直觀能力等因素,研究品質較難有客觀一 致的衡量標準;而量化研究的資料分析則是依賴統計分析技術,自基礎的描述性分 析至多變量分析模型的建構,有一套標準化的分析程序,從統計分析方法的應用情 形不僅可以瞭解研究者的統計分析技術能力,也可以得知對複雜議題的處理方式, 這對公共行政相關系所未來的課程設計應有其助益。 有鑑於此,本節將針對這些變數的分布作一描述,並與解釋變數進行交叉分 析,以觀察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所呈現的時間演變及空間差異,在下一節再就研究 發現提出綜合性討論。. 一、研究領域的分布與時空差異 誠如前文所述,如果公共行政學門對其核心議題缺乏共識,自然也就無法釐清 學門的定位及其發展是否已經偏離方向,各式各樣的議題都有可能成為研究標的。 本研究發現,單就研究領域來看(如表六所示),在 12 類研究領域中,以公共政 策 的 比 例 為 最 高 ( 20.5% ) , 其 次 是 公 共 管 理 ( 17.0% ) , 第 三 是 政 治 學 (12.8%),顯示這三個領域為碩士生優先選擇的領域,其原因除了可能是受到指 導教授的專長影響外,這三個領域所涵蓋的次領域較廣、公共行政與政治學本是一 家、公共管理為這十多年來的熱門議題等,都是可能的原因。相對而言,有關行政 法制與政府預算等領域各有 1.5% 和 3.4%,則是碩士生較少著墨的主題領域,此 是否與碩士生所修習之法律與財政相關課程較少,或是涉及系所的重點發展方向與 師資結構有關,值得加以深入探究。 若從時間面向而言,有關政府預算、人事行政的研究在 1997-2001 年的比例偏 高,而非營利組織與政治學領域的研究在 2002-2008 年的比例偏高,尤其以政治學 方面的研究最為明顯,詳細檢視政治學的次領域研究情形可以發現,涵蓋兩岸關係 與大陸研究的次領域增加幅度為最多,這應與兩岸交流日趨頻繁有直接相關。就此 一結果而言,非營利組織研究的成長反映出此一學門對第三部門的重視,包括非政 府組織、社區發展等議題在內;而公共行政背景的研究生探討政治活動領域的比例 增加,似乎也反映公共行政與政治運作之間的關係日益密切,難以清楚分割。. ‧51‧.

(20) ‧52‧. 東部. 南部. 中部. 北部. 2002-2008. 1997-2001. 體. 8.0 46 8.9 104 7.6 117 11.0 19 6.7 9 2.3 5. 5.7. 32. 6.2. 75. 5.5. 63. 5.9. 19. 6.7. 21. 5.4 4. 2.7. 橫%. 個數. 橫%. 個數. 橫%. 個數. 橫%. 個數. 橫%. 個數. 橫%. 個數. 橫%. 3.4. 150. 107. 個數. 10.8. 16. 22.5. 87. 21.1. 60. 20.9. 222. 21.0. 286. 19.1. 99. 20.5. 385. 公共 政策. 0.7. 1. 5.7. 22. 3.5. 10. 2.8. 30. 2.4. 33. 5.8. 30. 3.4. 63. 政府 預算. 5.4. 8. 8.0. 31. 10.5. 30. 9.0. 95. 9.5. 130. 6.6. 34. 8.7. 164. 資料來源:本研究. 3.4. 5. 3.1. 12. 7.4. 21. 12.5. 133. 7.9. 107. 12.4. 64. 9.1. 171. 16.2. 24. 16.8. 65. 16.5. 47. 17.4. 184. 16.7. 228. 17.8. 92. 17.0. 320. 2.0. 3. 0.8. 3. 1.4. 4. 1.7. 18. 1.4. 19. 1.7. 9. 1.5. 28. 0.7. 1. 8.3. 32. 6.7. 19. 2.5. 26. 3.7. 51. 5.2. 27. 4.1. 78. 人事 非營利 公共 府際 行政法 行政 組織 管理 關係. 2.0. 3. 5.9. 23. 6.3. 18. 4.3. 46. 5.2. 71. 3.7. 19. 4.8. 90. 48.0. 71. 8.3. 32. 11.9. 34. 9.7. 103. 14.3. 195. 8.7. 45. 12.8. 240. 4.7. 7. 12.9. 50. 1.4. 4. 2.2. 23. 4.6. 63. 4.1. 21. 4.5. 84. 100.0. 148. 100.0. 387. 100.0. 285. 100.0. 1,060. 100.0. 1,362. 100.0. 518. 100.0. 1,880. 電子 政治學 私部門 總和 治理 研究 研究. 第四十二期. 地 理 區 域. 發 展 時 期. 全. 組織 理論. 行政 理論. 表六 台灣各大學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論文之研究領域. ‧公共行政學報‧ 民101年3月.

(21)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以 1997 至 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若從空間面向而言,北部系所的碩士論文以組織理論、人事行政領域的比例偏 高,政治學和私部門的比例偏低;中部系所以非營利組織領域的比例偏高,私部門 的比例偏低;南部系所以府際關係、私部門領域的比例偏高,組織理論、人事行政 和政治學領域的比例偏低;東部系所以政治學領域的研究最為突出,但在公共政 策、人事行政、組織理論領域的比例偏低。整體而言,碩士生的研究主題選擇在地 理區域出現較大的差異性,此究竟反映的是系所師資結構的差異,抑或是系所定位 的差異化,後續研究應可利用其他研究途徑或分析方法加以檢視。. 二、資料蒐集方法的分布與時空差異 除文獻分析法外,本研究從碩士論文中歸納出 18 種資料蒐集方法。在分析之 前值得說明的是,因每一篇論文可能選擇一種以上的資料蒐集方法,故篇數總和會 超過 1,880 篇,百分比總和亦會超過 100%,也因其總和不等於 100%,各選項之反 應分配不能以機率均等的期望值視之,以致於無法做正常的卡方檢定。由表七可 知,文獻分析是碩士論文最基本且必要的蒐集方法,如果扣除文獻分析法不算,每 一篇論文平均使用 1.74 種方法來蒐集資料,若以質化和量化這兩大類作為分析標 的,可以看出八成左右的碩士論文採取質化的方法,僅有二成左右採取量化的方 法。詳言之,在各種質化資料蒐集方法中,以深度訪談法的比例為最高 (50.6%),其次是個案研究法(41.3%),第三是歷史比較分析(16.9%);至於 德菲法、民族誌學、田野調查、口述歷史、焦點團體座談與 Q 方法的比例甚低, 可說是公共行政學門較不普及的資料蒐集方法。另一方面,在各種量化資料蒐集方 法中,郵寄或自填問卷的比例為 22.9%,算是最為普及的方法,其他方法依序是面 對面訪問(8.2%),現有資料分析(6.9%),至於電話訪問、網路調查和實驗研 究等方法的使用情形偏低,也是較為少用的量化資料蒐集方法。. ‧53‧.

(22) ‧公共行政學報‧. 第四十二期. 民101年3月. 表七 1997 年至 2008 年台灣各大學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論文之資料蒐集方法 資料蒐集方法 文獻分析 德菲法 個案研究 民族誌學 田野調查 參與觀察 質化資料蒐集方法 深度訪談 口述歷史 質化內容分析 歷史比較分析 焦點團體座談 Q 方法 電話訪問 面對面訪問 郵寄或自填問卷 網路調查 量化資料蒐集方法 量化內容分析 實驗設計 現有資料分析 次級資料分析 其他 其他 總 和. 篇數. 百分比. 1,880 4 776 1 10 183 951 1 76 317 17 2 27 154 430 20 46 23 129 108 3 3,278. 100.0 0.2 41.3 0.1 0.5 9.7 50.6 0.1 4.0 16.9 0.9 0.1 1.4 8.2 22.9 1.1 2.4 1.2 6.9 5.7 0.2 174.4. 註: 每一篇論文可能選擇一種以上的資料蒐集方法,而百分比的計算分母為 1,880 篇,因 此篇數與百分比的總和會超出 1,880 和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 本研究再根據論文中純粹使用一種以上的質化方法、純粹使用一種以上的量化 方法、或兼用兩種方法進行綜合判斷。分析結果顯示,除了 131 篇論文僅使用文獻 分析法,未使用任何質化或量化的方法外,其餘 1,749 篇論文中,使用質化方法的 比 重為 54.4% , 亦 即 超 過 半 數的 論 文 屬 於 質 性 論 文 ;量 化 研 究 方 法 的 比 例為 16.8%;混合質化與量化方法的比例為 28.9%。若就時間面向而言,1997-2001 年的 碩士論文以同時使用質化和量化方法的比例偏高,純粹使用質化方法的比例偏低, 2002-2008 年以純粹使用質化方法的比例偏高,使用混合方法的比例偏低;若就空 ‧54‧.

(23)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以 1997 至 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間面向而言,北部與中部的碩士生純粹使用質化方法的比例偏高,純粹使用量化方 法的比例偏低;南部的碩士生純粹使用量化方法和混合方法的比例偏高,純粹使用 質化方法的比例明顯偏低;東部的碩士生單純使用質化方法或純粹使用量化方法的 比例偏高,但使用混合方法的比例明顯偏低。 表八 1997 年至 2008 年台灣各大學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 碩士論文使用質化和量化的方法 質化方法 量化方法 混合方法 全. 體. 1997-2001 年 發展時期. 2002-2008 年 北部 中部 地理區域 南部 東部. 總和. 個數. 951. 293. 505. 1749. 橫%. 54.4. 16.8. 28.9. 100.0. 個數. 230. 70. 154. 454. 橫%. 50.7. 15.4. 33.9. 100.0. 個數. 721. 223. 351. 1295. 橫%. 55.7. 17.2. 27.1. 100.0. 個數. 588. 124. 269. 981. 橫%. 59.9. 12.6. 27.4. 100.0. 個數. 179. 20. 64. 263. 橫%. 68.1. 7.6. 24.3. 100.0. 個數. 96. 118. 153. 367. 橫%. 26.2. 32.2. 41.7. 100.0. 個數. 88. 31. 19. 138. 橫%. 63.8. 22.5. 13.8. 100.0. 資料來源:本研究. 此一結果與 Perry 和 Kraemer(1986)的研究發現相近,多數碩士論文運用個 案研究或深度訪談蒐集資料,其方法論和詮釋理論、批判理論有關;在量化研究 中,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郵寄或自填問卷,也缺乏縱時性的研究,其效度和信度仍有 很大的討論餘地。另外,此一結果亦顯示,多數碩士生選擇以質化方法作為論文資 料蒐集方法,僅有一成五的比例是單純使用量化方法,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量 化方法多涉及統計方法的應用有關,導致自認是數理不好的學生不敢嘗試採用量化 方法;二是碩士學程的理論性課程較多,有關量化研究的課程較少,以致於研究生 對量化方法較為不熟悉,因而較少採用之。至於真實原因為何,有待其他研究再深 入探究之。. ‧55‧.

(24) ‧公共行政學報‧. 第四十二期. 民101年3月. 三、研究客體的分布與時空差異 在碩士論文中所選擇的研究客體中(如表九所示),每一篇論文平均有 1.7 種 研究客體,其中,以公部門的比例為最高(69.7%),此與學門的性質高度相關; 非營利組織為比例為 25.2%,此應與第三部門研究風氣的興起有很大的關聯;而一 般民眾的比例亦有 20.8%。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公共行政學門係以政府和公共政策 為主要研究客體,但以私部門為對象的比例亦高達為 17.4%,此應與民營化、公私 協力等議題,或部分系所係以行政管理為核心有關;以專家學者和法律⁄制度為對 象的比重分別是 14.7% 與 10.9%,以大眾媒體為對象的比例則是最低(3.0%)。 此外,值得關切的是,碩士論文中純粹針對理論做研究客體的比例很低(5.6%), 這或許也顯示出碩士生對純理論或哲學層次的研究主題較不感興趣。 若就時間面向而言,1997-2001 年的碩士論文以探討理論為主的比例偏高,非 營利組織和一般民眾的比例偏低,2002-2008 年則正好相反,以非營利組織和一般 民眾為對象的比例偏高,探討理論的比例偏低,顯見理論研究已非碩士論文的主 流,然此一發展對公共行政理論的深化是否有其不利的影響,則仍有待討論。就空 間面向而言,北部的碩士生以公部門為對象的比例偏高,一般民眾的比例偏低;中 部的碩士生以公部門為對象的比例偏高,私部門、一般民眾及專家學者的比例偏 低;南部情形正好與中部相反,私部門、一般民眾及專家學者的比例偏高,公部 門、法律⁄制度和理論的比例偏低;東部的碩士生以法律⁄制度為對象的比例偏高, 一般民眾、公部門和私部門的比例偏低。 綜言之,公共行政學門的研究客體雖是以政府部門為主,但也有不少碩士論文 是以私部門、第三部門或公民為對象,此亦說明了公共行政實際上是跨部門、跨領 域的學科。此外,在後續的研究中,有關公部門的研究客體仍可參考 Stallings 和 Ferris(1988)、Houston 和 Delevan(1990)等人的作法,再就政府層級(中央或 地方)、業務特性(經濟、環保、社福、教育等)等標準再進一步細分,應有助於 瞭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的碩士生較為關注哪一個層級或哪一個業務部門的議題。. ‧56‧.

(25) 90 17.4 237 17.4 171 16.1 31 10.9 107 27.6 18. 362. 69.9 949. 69.7 766. 72.3 228. 80.0 224. 57.9 93. 62.8. 發 1997-2001 年 個數 橫% 展 時 個數 期 2002-2008 年 橫%. 個數. 橫%. 個數. 橫%. 個數. 橫%. 個數. 橫%. 23.6. 35. 21.4. 83. 24.9. 71. 26.8. 284. 28.1. 383. 17.4. 90. 25.2. 473. 13.5. 20. 33.9. 131. 16.1. 46. 18.2. 193. 22.5. 307. 16.0. 83. 20.7. 390. 11.5. 17. 18.6. 72. 10.5. 30. 14.9. 158. 15.3. 208. 13.3. 69. 14.7. 277. 21.6. 32. 5.4. 21. 11.6. 33. 11.1. 118. 11.5. 157. 9.1. 47. 10.9. 204. 6.1. 9. 3.1. 12. 2.1. 6. 2.7. 29. 3.6. 49. 1.4. 7. 3.0. 56. 非營利 法律∕ 一般民眾 專家學者 大眾媒體 組織 制度. 5.4. 8. 1.0. 4. 8.1. 23. 7.1. 75. 4.5. 61. 9.5. 49. 5.9. 110. 理論. 資料來源:本研究. 註:每一篇論文可能選擇一種以上的研究客體,而百分比的計算分母為 1,880 篇,因此百分比加總會超出 100%。. 東部. 南部. 中部. 北部. 12.2. 17.4. 69.7. 橫%. 地 理 區 域. 327. 1,311. 體. 個數. 全. 私部門. 公部門. 表九 台灣各大學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論文之研究客體. 6.8. 10. 3.6. 14. 1.4. 4. 2.8. 30. 4.0. 54. 0.8. 4. 3.1. 58. 其他. 163.5. 242. 172.5. 668. 165.6. 472. 172.0. 1,824. 176.6. 2,405. 154.8. 801. 170.6. 3,206. 總和.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以 1997 至 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 ‧ 57.

(26) ‧公共行政學報‧. 第四十二期. 民101年3月. 四、抽樣方法的分布與時空差異 自 1997 至 2008 年為止,總計共有 1,749 篇論文運用質化方法、量化方法或混 合方法進行實證研究,因而涉及到抽樣方法的設計。然而,並非每種質化方法均涉 及抽樣設計,也非每一本論文均詳細說明其所使用之抽樣設計與抽樣方法,因之, 實際上有交待抽樣設計與方法的碩士論文共有 1,307 篇,各種抽樣方法比例詳見表 十,因每一篇論文可能有一種以上的研究客體,搭配不同的抽樣方法,故篇數總和 會超過 1,307 篇,百分比的總和亦會超過 100%。 表十 1997 年至 2008 年台灣各大學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論文之抽樣方法 抽樣類別. 抽樣方法. 非隨機抽樣. 篇數. 百分比. 配額抽樣. 24. 1.8%. 立意抽樣. 990. 75.7%. 90. 6.9%. 132. 10.1%. 簡單隨機抽樣. 66. 5.0%. 系統抽樣. 10. 0.8%. 分層抽樣. 66. 5.0%. 群集抽樣. 8. 0.6%. 185 1,571. 滾雪球抽樣 便利抽樣. 隨機抽樣. 普查. 普查 總. 和. 篇數. 百分比. 1,236. 94.5. 150. 11.4. 14.2%. 185. 14.2. 120.1%. 1,571. 120.1. 註: 每一篇論文可能選擇一種以上的抽樣方法,而百分比的計算分母,為 1307 篇,因此篇 數和百分比的總和會超出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 由表十可知,在各種抽樣方法中,以立意抽樣的比例最高(75.7%),究其原 因在於多數的碩士論文屬於質化研究,而立意抽樣是質化研究中最常見的抽樣方法 之一,其可操作性高且抽樣成本低廉,因而較受青睞;其次是普查(14.2%),究 其原因可能與此一方法毋須進行抽樣設計有關;第三則是便利抽樣(10.1%);至 於隨機抽樣方法的比例均不高(11.4%)。 表十一呈現不同抽樣方法在不同資料蒐集方法與時空環境的使用情形。就資料 蒐集方法而言,質化方法中使用非隨機抽樣方法的比例明顯偏高,使用普查或隨機. ‧58‧.

(27)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以 1997 至 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抽樣方法的比例偏低;量化方法和混合方法中,雖然多數使用非隨機抽樣方法,但 使用隨機抽樣方法和普查的比例明顯較高。就時間面向而言,1997-2001 年使用隨 機抽樣方法的比例偏高;2002-2008 年使用各種抽樣方法的比例與整體的比例接 近,差異較小。就空間面向而言,北部的碩士生使用非隨機抽樣方法的比例偏高, 使用普查的比例偏低;中部的碩士生使用普查的比例偏高,使用非隨機抽樣方法的 比例偏低;南部的碩士生使用普查的比例偏高;東部的碩士生使用普查的比例偏 高,使用非隨機抽樣方法的比例偏低。 表十一 1997 年至 2008 年台灣各大學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論文之抽樣方法 (合併後) 非隨機抽樣 隨機抽樣 全. 體 質化方法. 資料蒐集方法. 量化方法 混合方法. 1997-2001 年 發展時期. 2002-2008 年 北部 中部 地理區域 南部 東部. 普查. 總和. 個數. 1,236. 150. 185. 1,571. 橫%. 94.6. 11.5. 14.2. 120.3. 個數. 676. 8. 1. 685. 橫%. 104.6. 1.2. 0.2. 106.0. 個數. 133. 40. 55. 228. 橫%. 64.9. 19.5. 26.8. 111.2. 個數. 427. 102. 129. 658. 橫%. 93.6. 22.4. 28.3. 144.3. 個數. 297. 53. 48. 398. 橫%. 93.4. 16.7. 15.1. 125.2. 個數. 939. 97. 137. 1,173. 橫%. 94.9. 9.8. 13.9. 118.6. 個數. 727. 84. 84. 895. 橫%. 97.3. 11.2. 11.2. 119.7. 個數. 171. 18. 35. 224. 橫%. 91.9. 9.7. 18.8. 120.4. 個數. 274. 41. 52. 367. 橫%. 92.6. 13.9. 17.6. 124.1. 個數. 64. 7. 14. 85. 橫%. 82.1. 9.0. 17.9. 109.0. 註: 每一篇論文可能選擇一種以上的抽樣方法,而百分比的計算分母為 1307 篇,因此篇數 和百分比的總和會超出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 ‧59‧.

(28) ‧公共行政學報‧. 第四十二期. 民101年3月. 此一分析結果中值得討論的是,在質化研究中採取非隨機抽樣方法誠屬適當, 然在量化研究中,仍有六成五左右的碩士論文採取非隨機抽樣方法,究其原因可能 是母體資料的取得較為困難、或執行成本的考量、或研究生的抽樣認知較少等,對 其研究結果的推論效度產生很大的影響,僅適合作為描述樣本之用,難以解釋或預 測母體的態度、意見或行為。. 五、量化資料分析方法的分布與時空差異 在 798 篇採取純粹量化方法或混合方法的碩士論文中,有 732 篇明確說明其所 使用的資料分析方法,本研究將這些方法歸納整理出 21 種,再依分析變數數目分 為單變量分析、雙變量分析與多變量分析(詳見表十二),同樣地,因每篇論文可 能進行二種以上的統計分析,故論文篇數的總和會超過 732 篇,百分比的總和會超 過 100%。 就各種方法來看,在單變量分析方面,每一篇採用量化資料蒐集方法的碩士論 文均進行此一分析,其中以使用敘述統計的比例最高(90.2%),可視為量化資料 分析中最基本的統計分析方法;而信、效度分析的比例為 41.7%,此一分析方法在 問卷調查中有其重要性,因而採用量化研究的碩士論文在信效度的執行上似乎對此 一方法可更加重視。在雙變量分析方面,每一篇採用量化資料蒐集方法的碩士論文 亦均進行此一分析,其中又以變異數分析、t 檢定及其他檢定的比例居多,其次則 是卡方分析和相關分析。在多變量分析方面,僅有半數左右(49.6%)的碩士論文 進行此一分析,其中以因素分析的比例居多,其次是複迴歸分析,其餘方法的使用 程度很低。 若就時間面向而言,1997-2001 年的碩士論文使用單變量分析與雙變量分析的 比例偏低;2002-2008 年的情形正好相反,使用單變量分析與雙變量分析的比例偏 高。就空間面向來看,北部的碩士生使用單變量分析與雙變量分析的比例偏高;中 部的碩士生使用單變量的比例偏高,但使用雙變量分析與多變量分析的比例明顯偏 低;南部的研究生使用多變量分析與其他分析的比例偏高,但使用單變量分析的比 例偏低;東部的碩士生使用雙變量分析的比例偏高,但使用多變量分析及其他分析 的比例偏低(詳見表十三)。 整體言之,在 732 篇採取量化研究的碩士論文中,以使用橫剖面的資料居多, 較少縱時性的資料,主要是進行單變量分析和雙變數分析,但多變量分析及其他統 計分析的使用比例明顯較少,此一結果和 Houston 與 Delevan(1990)的研究發現. ‧60‧.

(29)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以 1997 至 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一致,也反映了碩士生對統計方法的應用係以初階統計技術為主,較少利用高階的 統計分析方法同時分析多個變數,可能難以解釋理論上的多變數關係或實務上的複 雜因果關係。 表十二 1997 年至 2008 年台灣各大學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論文之量化資料 分析方法 量化資料分析方法. 篇數. 百分比. 敘述統計. 660. 90.2. 信、效度分析. 305. 41.7. 無母數檢定. 8. 1.1. 變異數分析. 294. 40.2. t 檢定及其他檢定. 229. 31.1. 卡方分析. 174. 23.8. 相關分析. 207. 28.3. 36. 4.9. 因素分析. 152. 20.8. 複迴歸分析. 131. 17.9. 層級分析法(AHP). 32. 4.4. 結構方程模式. 23. 3.1. 集群分析. 11. 1.5. Logit 分析. 11. 1.5. 區別分析. 3. 0.4. 系統動力學. 9. 1.2. 指標評估. 5. 0.7. 時間序列分析. 4. 0.5. 成本效益分析. 2. 0.3. 線性規劃. 1. 0.1. 其他. 30. 4.1. 總和. 2,327. 317.8. 單迴歸分析. 資料分析方法合併. 篇數. 百分比. 單變量分析. 973. 133.0. 雙變量分析. 940. 128.3. 多變量分析. 363. 49.6. 其他. 51. 6.9. 2,327. 317.8. 註: 每一篇論文可能選擇一種以上的資料分析方法,而百分比的計算分母為 732 篇,因此 篇數和百分比的總和會超出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 ‧61‧.

(30) ‧公共行政學報‧. 第四十二期. 民101年3月. 表十三 1997 年至 2008 年台灣各大學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論文之量化資料 分析方法(合併後). 全. 體. 1997-2001 年 發展時期. 2002-2008 年 北部 中部 地理區域 南部 東部. 個數 橫% 個數 橫% 個數 橫% 個數 橫% 個數 橫% 個數 橫% 個數 橫%. 單變數 分析 937 132.9 284 121.4 689 138.4 488 140.2 95 139.7 338 122.0 52 133.3. 雙變量 分析 940 128.4 279 119.2 661 132.7 466 133.9 63 92.6 356 128.5 55 141.0. 多變量 分析 363 49.6 114 48.7 249 50.0 165 47.4 27 39.7 154 55.6 17 43.6. 其他. 總和. 51 7.0 19 8.1 32 6.4 6 1.7 1 1.5 43 15.5 1 2.6. 2,291 317.9 696 297.4 1,631 327.5 1,125 323.2 186 273.5 891 321.6 125 320.5. 註: 每一篇論文可能選擇一種以上的資料分析方法,而百分比的計算分母為 732 篇,因此 篇數和百分比的總和會超出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 伍、研究發現與討論 台灣公共行政學門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的探討是一個重要且值得持續關注的基 本議題,有學者即愷切地指出,如果公共行政學門的發展缺乏從方法論的層次進行 反省與檢討,研究者會過度執迷於通則性理論的追求,將導致缺乏屬於公共行政領 域的基礎理論;再加上全球化趨勢創造了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行政環境,及大幅引用 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來探討公共問題,也將導致此一學門發展的自主性與主體性的 危機,甚至引發認同危機(江明修等人,1996;孫同文,2002)。本研究雖然並未 採取 McCurdy 和 Cleary、Perry 和 Kreamer、Stallings 和 Ferris 等人的作法,提出所 謂的科學方法之標準來評估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碩士論文的品質,而是利用描述性 的資料分析來呈現出此學門的碩士生在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的演進與發展趨勢,並 藉由交叉分析清楚地描繪出不同時間與空間的發展情況,但也藉此獲得幾個重要且 ‧62‧.

(31) 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碩士生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以 1997 至 2008 年碩士論文分析. 值得進一步討論的研究發現。 首先,在碩士論文篇數方面,就時間來看,自 1997 年至 2008 年為止,這 12 年來論文篇數的平均年成長率為 10.4%,總成長率為 140.2%,反映出公共行政學 門的蓬勃發展,此一趨勢是否已達到高點,仍有待後續的觀察。不過,數量的增加 並不必然代表品質的提升,未來的研究可以就論文內容進行質性分析,以對其研究 品質做出更精確的論斷。再者,就空間來看,這 12 年來,超過半數以上的碩士論 文集中在北部地區,東部地區的比例不及一成,系所與研究生均呈現出地理區域不 均衡分布的情形,雖然與人口分布的趨勢一致,但是北部以外的區域是否可能因研 究生人數太少而導致「在地化」議題研究的不足,實有待後續研究的探討。 其次,在研究領域方面,就比重而言,公共政策、公共管理與政治學為近 12 年來碩士論文的主要研究主題,但有關法制與政府預算方面的研究則仍嫌不足,究 竟是相關的師資與課程較少,抑或是招收較少具備法律與財政背景的研究生所導 致,十分值得檢討與省思。本研究亦發現,政治學領域的研究在 2002-2008 年的比 例偏高,其中以涵蓋兩岸關係與大陸研究的次領域增加幅度為最多,是否與兩岸交 流日趨頻繁有直接相關,頗值得深入分析。從空間面向而言,研究主題選擇在地理 區域出現較大的差異性,北部以組織理論、人事行政領域的比例偏高;中部以非營 利組織領域的比例偏高;南部以府際關係、私部門領域的比例偏高;東部以政治學 領域的研究最為突出,此一現象是否出反映出各系所的發展定位,或許可從各系所 的師資背景與研究專長中找到答案。 第三,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的研究發現可歸納如下:(1)有半數左右的論 文屬於質性論文,其中又以深度訪談法為主,量化研究方法的比重僅有一成五左 右,其中多數以郵寄或自填問卷為主;此外,不同地理區域的碩士生所使用的資料 蒐集方法亦有所差異,如北部、中部與東部的碩士生使用質化方法的比例較高,南 部的碩士生使用量化方法與混合方法的比例較高。(2)有七成左右的碩士論文是 以公部門為對象,以非營利組織為對象的比例佔二成五,此應與第三部門研究風氣 的興起有很大的關聯;另一方面,不同地理區域的碩士生所選擇之研究客體亦有所 不同,北部和中部的碩士生以公部門為對象的比例較高,南部的碩士生以私部門和 一般民眾為對象的比例較高,東部的碩士生以法律⁄制度為對象的比例偏高。(3) 有四分之三左右的論文選擇立意抽樣方法,普查方法約一成五,隨機抽樣方法的比 例僅有一成多,此應與多數碩士論文屬於質化研究有關;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多 數採用量化資料蒐集方法的碩士論文,絕大多數也是使用非隨機抽樣方法。(4). ‧6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The basic ranks of teachers in aided secondary schools are Certificated Master/Mistress (CM) for non-graduate teachers and Graduate Master/Mistress (GM) for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Boston: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The Nature of

第二条 研究生院负责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研究生学位公共课及公共选修课(以

首先,在前言對於為什麼要進行此項研究,動機為何?製程的選擇是基於

Lopez & Manson (1997), “A study of individual computer self-efficacy and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the empowered desktop information system,”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