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鄧煌發@副教授

摘要

911 事件之後,美國窮於應付國際恐怖主義蔓延之際,不再純淨的校園依然發生數起傷亡慘 重的重大槍擊事件,使被美國人視為偏差行為人格養成的美國各級學校教育環境的惡名雪上加霜。 研究指出,存在於各級學校慣常發生的校園霸凌事件,常是包括校園槍擊事件、重大暴力事 件、犯罪事件等重大負向行為的源頭。本文藉助美國「久病成良醫」的防處校園事件之寶貴經 驗,從各項研究、評估文獻中,尤其本文附錄之當前美國教育機構對校間安全防護之具體措施 中,找尋可供臺灣目前還算純淨的各級校園安全規劃之參考依據,期望我國校園可免落入美國校 園之困境,使我國校園依然是社會的清流。 研究同時也指出,學生的學業成績表現、能力分班的教育政黨,以及學生對學校的疏離是形 成校園暴行發生的三個主因;本文也認為,從嚴密監控學生活動、抗制幫會進入校園、設定校園 安全區域,以及加強校園安全管理等消極面的措施,抑或全力改善教育氛圍、確立教育價值準 則,以及其他實務介入的積極處理方式,均是建構安全的學校教育環境的可行方法。然而這些具 體措施,在學校的行政人員與老師若能徹底明暸校園暴力與校園霸凌事件之定義、穎別,尤其注 意防範這類負向行為之擻候之後,當更能發揮防護校園安全之實質效果。 最後,校園之外的社區每一分子,如何扭轉其崇尚暴力正義的價值觀,並從本身拒斥暴力的 實際行為做起,從而建構友善的校園,期使祥和的生活環境,就從校園開始,而至社區,終而再 拓展至整個社會。 關鍵詞:校園安全、霸凌事件、校園暴力、犯罪預防 【咕察大學專任副教授該校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中華民間矯正協會秘書長財團法人向陽公益} 基金會執行長、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犯罪學暨刑事司法學院訪問學者。 黨)8 宙 中等教育伍拾捌春第伍期

(2)

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一一校園槍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治

Huang-Fa Teng@Associate Professor

,

Department of Crime Prevention and Correction

,

Central Police University

Abstract

After the

9/1 1 甘agedy

terrorist attacks

,

the peaceful environment of several school

c紅npuses

has been

des甘oyed

by serious school shooting inci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

us the bad reputation of the

Am

erican

school environment-as a place where deviant student behavior is often manifested-has become sti11

wor-se. Studies have pointed out that shootings

,

other violent and hornicidal incidents are all just more

ex虹'eme

cases of campus bullying. Studies have also pointed out that students' acadernic failure

,

their sense of

alien-ation in and from their schools

,

and the policy of tracking are three of the main

ca闊的 ofviolence

on school

campuses. With the security of Taiwan's own schools in rnind

,

this paper wi11

100k at recently-developed

U.s. strategies for both prevention and treatrnent ofthese violent campus

incidents. 白的 paper

outlines four

steps necessary to the elirnination of crime in schools: the control of student activities

,

con甘01

of gangs

,

set-ting up of a safe area in schools

,

and increased security. Also

,

improving the schools' atmosphere and

estab-lishing the value of education could help to make school campuses safer. However

,

the first step is to help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and teachers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types of campus violence. Finally

,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every member outside of the campus community should change his value of resorting to

violence

,

refuse violence

,

and construct

a 企iend1y

campus. All make a peacefulliving

environment 企om

campuses

,

communities

,

and the society.

Keywords: campus security, bullying,

c缸npus

violence, crime prevention

(3)

壹、前言一一從近年美國校園重大槍擊事件談起

2007 年 4 月 16 日早晨, 1 位韓裔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 (VirginiaTech University ) 研究生,先在宿舍槍殺 2 人之後,返回其宿舍錄製最後宣言之錄影帶,並赴郵局將 之寄送美國知名電視台;之後,再從容進入該校校園教室內瘋狂槍殺正在上課的師 生 30 人;最後兇嫌飲彈自盡。此震撼全美之槍擊案總計造成 33 人(含兇嫌)死亡, 並造成數十人輕、重傷,創下了美國校園槍擊傷亡最為慘重之歷史悲劇。 因著美國獨立建國以及西部拓荒擴張領土的歷史背景,使得正當擁有槍械的權 利,成為其司法保護的對象,此特殊文化與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不同,臺灣尤然。 然而除此一重大槍擊事件外,美國校園發生槍擊以致傷亡之案件層出不窮,發生在 大學校園之槍擊事件(如【表 1 】) ,成因與中小學校園(如【表 2 】)不同,前者 似乎與成績期許、表現有關,而後者則多起因於「雞毛蒜皮」、「你推我擠」、「孩 子就是孩子」的小爭執,或因直接回擊,進而引發更大的暴力惡書,或積怨伺機報 復等。

【表 1 】

近年來美國大學校區發生重大槍擊案件一覽表

時間 地點

.J. .J: • . 4J J

7j草事.

.v件I觀觀述﹒ 戶\三.石

I干.九

I♂~亡叭仟

I于I扎

111有h也

2007.4.16 維吉尼亞州 韓裔研究生在宿舍及教室內開槍射殺師生,共造成 33 人死亡, 20 餘人受傷 2006.9.2 西維吉尼亞川 49 歲父親進入校園內槍殺 2 位各 26 、 24 歲的兒子後自殺 2002.10.28 亞利桑納州 40 歲不滿被退學,兩度攜械進入講師辦公室,共射殺 3 位講師 2002,1.16 維吉尼亞州 42 歲輔被退學之研究生,持槍進入校園射殺院長、教授、同學各 1 人,並造 成 3 位同學受傷 2000.8.28 阿肯色州 36 歲就讀博士班 10 年仍道退學,潛入教授家並將之射殺

-1996.8.15 加州 36 歲研究生就在碩士論文口試現場將 3 位口試教授當場射殺 19,91.11.1 愛荷華州 28 歲物理系中裔研究生因未能獲得學業傑出獎,豆豆系所大樓射殺 5 人並傷及 2 人後自殺 1966.8.1 德州 男子在射殺其母與妻之後,再潛入德州大學校園瞭望台上以來福槍射殺 14 人,並射傷 31 人 資料來源:美國聯合新聞(Associated Press )網頁 h

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ld=9602378 海1O~頁 中等教育伍捨捌卷第伍期

(4)

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 校園槍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治 【表 2 】 近年來美國中小學校園發生重大槍擊案件一覽表

-時間 地點 事件概述 2004.2.2 華盛頓特區 17 歲被害人因爭執,在校內遭同學(兇嫌)槍擊死亡 2003.9.24 明尼蘇達州 槍擊兇嫌為 15 歲學生,造成同學 1 死 1 傷 2003.4.14 路易斯安那州 校外幫派少年潛入校圓射殺仇敵,致 l 死 3 傷 2001.3.5 加州、| 不滿被同學欺凌,槍殺該 2 位同學 2000.2.29 密西根州 小學 1 年級男生因與另 l 位女同學爭吵,憤而槍殺之 1999.5.20 喬治亞州 15 歲失戀學生,在心情鬱悶情況下,槍傷 6 位同學 1999.4.20 科羅拉多州 2 位年輕人潛入校園槍殺的位學生,並造成 20 人受傷 1999.4~16 艾達華州 高二學生在校園走廊擊發 2 發霞彈獵槍示威 1998.5.21 奧瑞岡州 15 歲少年在家殺害其父母後,再到校內槍殺 2 位少年,並槍傷 20 人 1998.5.19 田納西州 1 位 18 歲優秀學生,就在畢業前 3 天,在校園停車場槍殺與其前女友約會 之同班同學 一 1998.4.24 賓州 1 位化學教師在參加 8 年級學生畢業舞會上,當場被槍擊死亡 1998.3.24 阿肯色州 13 歲少年與 11 歲表弟設計闋套,在校間開槍射殺 4 位女孩與〕位教師 1 並 導致 11 人受傷

資料來源:

Siegel

,

Welsh

,

&

Senna

(2006: 284 )

研究發現,常被「司空見慣」的校園霸凌行為(

bullying or punking

)與校園槍擊

事件存著極密切之關係 (Siegel,

et

泣, 2006: 284;

Malecki & Demaray

,

2003: 169-178)

更有研究指出,槍擊犯因長期被霸凌、批評,遂產生復仇動機者,佔絕大多數

(An

derson

,

Kaufinan

,

Simon

,

Barri肘, Paulozzi, Ry阻,

Hamìnond

,

Modzeleski

,

Feucht

,

Potter

,

&

the School-Associated Violent Deaths Study Group

,

2001;

Vossekuil

,

Reddy

,

Fein

,

Borum

,

&

Modzeleski

,

2000)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過去所發生之槍擊案,不論是大學,抑或 小學、國高中等,其共通成因均為犯罪工具(槍械彈藥)之容易取得,此一當代犯 罪學所重視的「機會 J (

opportunity

)因素,成 7 威脅美國校園安全的陰影。 Callahan 與 Rivara (1992) 之研究指出,美國學生攜帶槍械進入校園之情況,既 是平凡而叉普通的一件事;主要是因為他們伴隨有其他各額之偏差:販賣毒品、傷 害、鬥毆等行為,才會攜槍進入校園。男外一項在德州 (Texas

State

)針對高中生的 研究指出,超過半數學生曾經看過同學攜帶刀械進入校園;而見過同學攜帶槍械者, 約為 1110; 同時也發現超過的的學生自陳,唯恐自己將來會成為校園槍械的被害人

(Brown

&

Benedict

,

2004 )

(5)

就目前環境而論,要在臺灣各級學校見著學生攜帶槍械出入校園,應屬不可能 之情事,但逐漸凸顯的個我主義與過度崇尚自由等開放的社會風氣逼催下,此一友 善校園的氣氛能撐到幾時,任誰都不敢斷言。與當前美國青少年所處之窘境相較, 生活在臺灣社會的莘莘學子,是何等安全與幸福?然而,值得警惕的是,與過去時 代相比,目前臺灣校園各類事件的質、量發展趨勢,例如:霸凌事件、中途輯學、 校園幫派、藥物濫用等問題,似乎有趨嚴重之態勢,尤需有關單位密切注意,並及 早研處有關預防措施,以防患於未然。 上述所述之臺灣當前較嚴重之校園事件類型,看似獨立,其實不然,這些校園 問題相互之間,卻依存著互動關係與叢集現象,亦即某個問題是其他問題互動之後 的產物,校園發生某類問題,其他問題卻也同時存在。舉例說明,如霸凌事件可能 會導致被害學生中轍,而中報後之學生可能會增加藥物濫用之情況,藥物濫用之學 生叉可能被幫派吸收,更加劇其他相關負向行為之惡化...。本文將先以其中最常 見,也最容易被忽略,但卻常成為其他嚴重非行或犯罪行為肇因( onset) 的校園霸 凌事件為論述的重點之一,之後再探討美國對於其普遍的校園暴力行為之預防、處 理的寶貴經驗,以供我國有關教育、輔導等單位之參考。

貳、學生霸凌行為與校園暴行

一、霸凌之定義與跨國霸凌事件之普遍性

根據學者專家之定義,所謂「霸凌」係指 1 個或多個學童,對其他 1 個或多個 學童間重複發生的負面行為(

repeated

,

negative acts

)此負面之行為可能是直接以肢

體上或口語上的強力,例如:打、踢、椰捕、嘲諷;或以間接方式,如操弄友誼,

或故意使學童無法參加活動;而且,在霸凌者與被霸凌者之間,存有力量失衡的實

際狀況或主觀之知覺感受於其間 (Nansel,

Overpeck

,

Pilla

,

Rian

,

Simons-Morton

,

&

Scheidt

,

2001: 2094)

解析此一定義,必須符合下列條件者,方得構成所謂之「霸凌 J (一)係一重複發生之行為:亦即在某特定一段時間內,經常發生同額之行為。 (二)該行為必須出於傷害或騷擾之故意,。 (三)該行為須屬負面且具暴力性質者,類型可分: 1.肢體負面行為:男生較常發生此類行為,例如:打、踢、摔等。 2. 口語負面行為:女生較常發生此類行為,例如:直呼同學之不雅綽號、嘲諷、 那瑜、傳播謠言等。 海 12 告 中等教育伍拾捌卷第伍期

(6)

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一一校園檔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治 3. 心理負面行為:例如:操弄友誼關係、故意孤立某人,使之不被同儕所接納。 4. 故意使學童無法參與應有之相關活動。 (四)力量失衡狀態: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間的力量,實際有或隱藏著不平衡之狀態: 恃強(霸凌者)凌弱(霸凌被害人) ,亦即力量較大之 1 人或多人壓制他方 力量較小者。 對於校園霸凌事件問題的重視,源起於 20 多年前美國大學女于聯盟(American

Association ofUniversity Women

,

AAUW) 於 1993 年所從事的一項廣泛性調查研究。調 查結果發現,校園內之霸凌與性騷擾(

sexual

harassment) 事件甚為嚴重; 2/3 的男生 自陳曾經從事霸凌與性騷擾之行為,同時這些男生也最容易成為這些事件的被害人 (鄧煌發, 1997) 該研究也指出,男生因被害經驗較多,往往無法記得第一次的 被害情況,而女生則對第一次被害之記憶清晰 (AAUW,

1993)

一般對於霸凌事件的認知,認係超越時空與文化之限制,各國、各級學校發生 之所有校園事件中之最多者。例如L項針對斯堪地那維亞國家(

Scandinavian countries )

總計 15 萬學童之調查結果指出,有 15%的國中小,學生曾有經歷過霸凌事件,另有 7% 對他人施以霸凌行為, 9% 自陳曾遭受霸凌之所害 (Olweus,

1994)

男一項針對國、高中生之調查研究,他們自陳在就學期間,有 88% 曾親眼目睹

過霸凌事件的發生,並有高達 77%的學生曾遭霸凌之侵害(

Amette

&

Walsleben

,

1998) 。

而一項針對小學 4-6 年級之調查研究,則發現: 21% 的學生自陳在過去三個月內曾經 霸凌別人,在過去三個月內常遭霸凌侵害之學生為 26% '每週至少被霸凌一次者則 為 1110

(Nansel et

祉,

2001:

2096-2097) 。 年齡愈小是否愈容易遭霸凌所害?一項針對年齡介於 12-18 歲之學生的調查研究 顯示,在過去半年內曾遭霸凌經驗者僅有 5% '若再細分教育階段,發現國小高年級 學生遭霸凌被害有 10% '而國中生則降為 5% '高中生曾被霸凌者更降至 2% ;所以 霸凌事件之被害人確實有低年級生較高年級生普遍之現象。此外,研究也發現,男 生從事霸凌或被霸凌所害均較女生為多,而女生大多遭受來自男生之霸凌事件所害

(Philip

,

2007)

,而非一般犯罪學研究發現之對等團體(

equivalent

group) 現象(鄧

煌發,

1997)

霸凌係以暴行、貶抑、羞辱等口語和肢體的外顯行為模式,多發生於男生對男 生之間,亦為所有教育體系中所常見者 (Phil旬,

2007: 158; Baldry

&

Farrington

,

2004:

1-14;

Rei宜; 2003) 。即使絕大多數學校均發生過霸凌事件,但 Dulmus 、Theriot 、 Sowers 和Blackbum (2004) 研究結果卻發現,位居人口較稀少之鄉村學校,其霸凌事件反 而比人口祠密之都市學校要來得普遍,此與一般犯罪學研究結果不盡相同(大多數 之犯罪學實證研究發現,都市之犯罪問題遠較郊區、鄉村嚴重) ,此一超乎常理之

(7)

、':."v

i 、毛、..

- : . . ...

.

~ <:-:; _?~ii~~~:~. ~'

":. ':.:.:1--:. "'ï-';-... . . 現象,頗耐人尋味。 深入探究之後發現,班級學生數之多寡與霸凌事件兩者間關係,研究結果指出, 班級學生人數較少之學校,反而比較常發生校園霸凌事件 (Du1mus

et a

l.,

2004

)。此 一發現與中途輾學問題研究結果相近,此結果並與上述之城鄉分佈差異有關,亦即 班級學生數與城鄉兩者之間存在著多重線性關係 (multi-1inearity re1ations) 臺灣中 途輯學率較高之花東地區(屬鄉村性質) ,其學校班級學生人數亦較少,而導致臺 灣地區中途輯學城鄉分佈迴異之現象,則與漢民族與原住民文化衝突產生之價值觀 與政府教育政策有閱(何進財、鄧煌發,

2001

;鄧煌發,

2001 )

二、霸凌事件形成之惡害

多項研究指出,對校園霸凌事件之當事人:霸凌者以及被霸凌者,都有著短期 與長期之影響 (Du1mus,

et a

l.,

2004; Ba1dry

&

Farrington

,

2004; van der Wa1

,

de Wit

,

&

Hir-asing

,

2003; Eisenberg

,

et a

l.,

2003;

Rei缸;

2003; Nanse1

,

et

祉, 2001;

Limber

&

Nation

,

1998) 。 歸納這些研究結果,茲將校園霸凌事件對當事人以及學校教育環境等方面之負面影 響,整合列述如下: (→)按闢霸淒事件對被害人之影響 1.不敢上學,甚至乾脆長期報學。 2. 經歷之身心困擾問題較多。 3. 有重複被害現象,深信自己無能擺脫霸凌之侵害。 4. 愈低年級遭霸凌者,其後數年依然經常遭受霸凌侵害。 5. 產生低自我期許的悲觀心理。 6. 成年後,罹患抑鬱症或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之風險提高。 (二)韓國霸淒事件對加害人之影響 1.伴隨蹺課、逃學、報學行為增加。 2. 霸凌行為是有效預測其未來淪入嚴重暴行、重大犯罪的關鍵性指標;亦即霸凌 者於未來犯罪、暴行之可能性大增。 3. 早期, 8 歲之霸凌行為,是有效預測其 30 歲以後之嚴重暴行的關鍵因子。 4. 伴隨反社會行為增加,諸如毀損公物、鬥毆、竊盜、醉酒、逃學、遭警逮捕等 負面經歷增加,嚴重阻礙其未來之發展。 5. 經常攜帶槍械進出校園,因而極易引發校園槍擊事件。 (三)接圓霸淒事件對學接組織氛圍之影響 學生會發生霸凌行為,多少受學校整體的不良教育氛圍(

educationa1 climate

)所 影響;相對地,相當程度的學生霸凌行為,同樣也會影響學校氛圍(

schoo1 climate )

~14 e: 中等教育伍拾捌卷第伍期

(8)

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一一校園槍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治 所謂「學校氛圍」係一通泛性之概念,尤指一校之特屬文化;亦即學校如何建構、 管理,其建築設計、校規結構等;擁有正向文化之學校,憑藉不成文之行為準則即 可維繫文化價值觀而不墜,學生與教職員間之良性互動,溝通充分而無阻礙。然而, 校園發生負向之行為,尤其重大之校園事件,或事件發生之頻率過高,均會影響到 上述正向文化,而霸凌事件即常為瓦解校園氛圍最常見之負向行為(

Siegel

,

et a

l.,

2006

)。

四、跨國暴行事件之人物素描

相對於家庭的初級機構 (primary

institution)

,學校是個體人格養成之次級機構

(secondary institution)

,同時也是政府組織中,正式而重要的教育機構。 Siegel 、

Welsh和 Senna (2002) 整理相關文獻,將校園暴行分成霸凌事件與嚴重暴行兩方面, 並將其行為人或被害人之特徵列出,以強化家長、老師、社工員、諮商師等對學生 之鑑別、預防與輔導效能。 (一)韓國霸淒事件當事人之特撤 Siegel 等人 (2002 )仍將霸凌行為人及其被害人之特徵簡單概述如下: l.霸凌行為人之特徵:較寬容暴行,也較常使用暴力獲取其需求;具有強烈支配 他人的慾望,且體能狀況平均比其他同學為佳;同時更欠缺對被害人之同理心, 並具有虛浮、誇張的雄性氣概。 2. 霸凌被害人之特徵:行事過於小心、謹慎,且情緒敏感低度自我期許,平日表 現舉止沈默,對周遭環境、人事物等之感受較無安全感,常感覺孤獨,在校也 少有交往緊密的朋友。 (二)韓國嚴重暴行學生之特骰 到底爆發校園槍擊事件之學生有何特徵?對教師、學生或學校公物施暴之學生 的特徵叉為何?其他嚴重暴行者叉如何?過於細分這些暴行學生之特徵,對實務推 展並無實質效益,故而本文僅以原則性的方式,將這些特性整合列述如下。校園嚴 重暴行學生之特徵為: l.顯現極度之社會退縮行為。 2. 具有下列強迫性情感反應: (1)害怕被孤立、畏懼獨處。 (2) 唯恐被拒絕。 (3)常遭椰諭卻無反應。 (4) 情緒無法有效控制,經常發怒。 3. 曾是暴行之被害者。 4. 現正處於暴行的威脅、恐嚇中。 0帥

(9)

5. 在校學業成績表現不佳。 6. 對上學了無興趣。 7. 行為舉止間充滿暴力意涵的言語、文字、圖畫。 8. 經歷負面家庭之管教問題。 9. 曾有暴力攻擊行為之病史。 10.身心殘障。 11 酒精或藥物激化。 12期望擁有槍械。 當然,上述校園嚴重暴行學生之特徵'亦可提供鑑別校園霸凌行為學生特徵之 參考依據;惟需注意的是,擁有某一項或某幾項特徵,不一定就會成為霸凌或嚴重 暴行之人。但不管是嚴重暴行或霸凌事件,擁有上述特徵越多之學生,預測其爆發 嚴重暴行、霸凌或遭霸凌被書之可能性即越大;若發現學生具有其中之特徵,即應 注意加強監督、預防與輔導措施,以預防嚴重暴行之發生。

參、學校環境與校園暴行之關係

Gilligan

(1997) 認為霸凌事件是個體成長過程中,為確認自己的存在而自然形 成的方式,特別是男生;傳統上常以「男孩子嘛! J (

boys w

i11

be boys

)自然、輕鬆

地帶過,但卻不得不正視此問題接腫而來的男性暴行(

male violence

)。這種發揮男 子雄偉氣概(

masculinity

)是男子天生具有本性,可此使人力爭上游,設若趨向霸凌 行為發展,卻可以便個體佔有所謂男子氣概邊際 (Margin

of masculinity

)的一席之 地;最初之時,某些男生會立即以嘲弄或羞愧方式回應,某些男生則會壓抑、積蓄 他們所感受到的羞愧,而且清楚記得每一件嘲弄與羞辱,並藉一再重複的拒絕、羞 辱、羞愧、氣憤行為,將規範邊際化 (marginalization) ,遂而以霸凌或嚴重暴行回 擊,以給人強硬的( tough) 外表,勇敢地跟生存搏鬥(

Garbarino

,

1999

)甚至表明、 實現可以蟻牲所有,以維護他的「自尊、尊嚴 J

(pride

,

indignity and self-esteem) (

Gil-lig妞, 1997 )。教育專家與犯罪學家所擔憂的,就是後段所描述的這群人。當然,產 生這種氣概的人,其來必有自,除了最重要的家庭教養環境外,接著可能就是他當 下所處的學校環境相關的直接成因。茲分成學業成績表現、能力分班政策、學生疏 離等三方面探討如下 (Gi11igan,

1997)

一、學校成績不良與少年非訂閱係

(一)非行少年低智商之比例甚高,此提供為何非行少年在校學業成績不佳之解釋。 海 16 建 中等教育伍拾捌卷第伍期

(10)

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一一校園檔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治 (二)非行少年家庭狀況極不穩定,以致影響穩定就學而使學業表現低於標準之下。 (三)非行少年多有低自控、衝動性等,此負面特質嚴重影響學校成績表現。 (四)學校表現不良加上從事非行之少年,極可能結合藥物濫用、抑鬱、營養不良、 被虐待、疾病等,這些都是困擾型之生活方式。

二、能力分班之影響

(一)自我實現預言:後段班學生被看成是成績不佳,而不良行為卻特嚴重之一群, 此預言將他們推向信守這些暗示假說之行為而行。 (二)污名烙印:被分到後段班學生的標籤效應,導致他們失去自我期許,加劇他 們校內學業失敗與校外好惹麻煩的可能性。 (三)產生學生次文化:被分到後段班之學生會發展出強化其不良行為的價值觀, 甚而不屑學業高成就之心理與行為表現。 (四)影響教師效能:教授前段班的教師比較努力且敬業地教導學生,其生動、活 潑有趣、接受挑戰的態度遠高於教授後段班學生之教師。 (五)失去未來的期許:後段學生較不順從,因為他們認為學校教育對未來沒有影 響,何況他們對未來也不抱任何希望,同時也認為他們的未來不會因不良紀 錄或學業成績不佳而受到威脅、影響。 (六)造成成績評定不公:後段學生成績較其他學生之成績低,即使完成作業之品 質相同時亦然,因評定成績時考量這些學生既然不想繼續升學,得到優異之 成績叉有何用?

三、學生疏離學校之歸因

(一)學生人數多寡:規模較大的學校,學生感覺不其個人人格,只有相當少數的 學生摸著參與其中的門道;教師與職員也比較沒有機會去處理學生學習困擾 或行為適應問題等,而這些早發成因卻是預防少年非行的重點所在。 (二)課程設計失當:有些學生也許無法瞭解他們在學校所學的重要性與跟實際生 活的關連,存在教育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更讓他們感覺在校的學習生活,等 同是在浪費生命。 (三)缺乏未來收益之憧憬:許多學生,尤其來自低收入家庭者,他們相信學校教 育對他們的未來幫助不大,因為他們覺得教育的合法管道並無意義,因此非 法的替代管道對他們的吸引力便逐漸增加,他們既不打算上大學,也不利用 高中文憑去影響他們的生涯。 (四)普通高中與職業技能教育的偏失:許多中等學校將大學預備課程的普通高中 。由脂', 2007Sec州的 Edu叫on ~17 毫

(11)

立於卓越的地位,而貶低職業技能課程,使之僅能位居次等的角色,致使在 次等學校之學生產生疏離感;而反應次等的風俗、語言、習慣之教材與教法, 對這些處於劣勢之學生而言,幾乎沒有任何實質的幫助。

肆、建構校園安全防護措施的其體作法

學校一直被肯定為最純淨的社會機構,曾幾何時,此一「聞道、授業、解惑」 的主要場所竟也會成為犯罪的疆場之一;吾人不願看到臺灣的校園會淪為像美國般

地窘境:部分學校採取所謂「零容忍」政策 (zero

tolerance

policy) 以嚴密管理失控

的校園犯罪,導致每年超過 3 百萬的學生,因一些瑣碎的、無心的不良行為而被迫 休學接受調查,以致每年有將近 10 萬學生最後被開除學籍,終引發「過度反應」

(

over-reacting) 之議,甚至多所學校負責人遭控之不良示範教育 (Fuent白, 2003 )。 美國國土廣大,校園事件類型無奇不有外,發生數量亦極為可觀,其教育行政 單位因而具有豐富之實務經驗;與之相較,臺灣的校園事件之預防與處理經驗較缺 乏。故而本節內容將參考美國為主之校園暴力犯罪事件預防處理經驗。面對校園頻 仍發生之霸凌事件以及其他少年非行,為有效降低校園之犯罪,美國的經驗或可提 供臺灣教育行政機構思患預防之參考依據。若依其手段之性質,可概分為消極面與 積極面等兩層級之措施。

J 、消極面:直接處理犯罪閥題

(一)有娘抗制幫會遠遠 有些學校直接引進校園反幫會 (on-campus anti-gang) 之創新作法,例如:延聘 警官講授之教育計畫之抗制幫會教育暨訓練 (Gang

Resistan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G.

R.E.

A.T.)

,並含括犯罪與被害、偏見與文化感受、衝突解決技巧、藥物與鄰近情 誼、個人責任感、設定生涯目標等豐富之內容。研究指出,此一施行於全美所有中 級學校之計畫,後經評估結果顯示,非但降低少年非行與幫會參與之層級,同時也 激勵學生積極從事正向之相關活動 (Esbensen

&

Osgood

,

1999) 。

(二)議定按國安全區域

美國各州均有類似零犯罪(

crime-free

)、無槍械 (weapon-free) 或校園安全區域

之立法(

safe-school zone statues)

(Arn

etle

&

Walsleben

,

1998) 。設法延伸學校校園公 共區域,以及透過學校認養、贊助之功能,標定這些為安全區域;學校與司法人員、 觀護人合作,以取得學生犯行資料及受觀護處遇之學生資料,俾以加強該學生之輔

導;並根據各學校校園不同性質,研擬完善且適合各該學校校園性質之危機預防與

(12)

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 校園槍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治 介入處置計畫 (Siege1,

et

泣, 2006 )。 (三)攝密管控學生話動 部分學校設有嚴格監控學生活動之措施,例如:抽屜、儲物櫃之搜查措施、 禁止學生校外用餐、加強藥物濫用之巡邏等。根據一項全美之調查研究結果,許多 採用零容忍政策之學校,對一些特殊犯行:持有違禁藥物、槍械、煙草,尤其是可

供暴行使用之物品等特定處罰納入校規之內執行 (Heaviside

&

Burns

,

1997)

(四)加強韓國內外安全管理 為有效限制危險人物進入校園,各校在校園入口或接近用餐處所,幾乎都樹立 明顯的訪客接待標誌;為防護學生與教職員工之安全,廣泛運用諸如監控攝影機、 防入侵的通電柵欄、金屬探測器、流動安全警衛等軟、硬體設施,有些學校甚至引 用臥底警探 (undercover detectives) 方式,派員一樣跟學生上課,利用親近學生方 式,取得接觸販毒者之機會,並佯裝買毒者,進而逮捕毒害校園學子之毒販 (Jacobs,

1994

)。進入夜間之校園照明設施,視安全考量,有些需關燈以防止入侵破壞,但 大部分空間則要求保持光亮,以發揮嚇阻犯罪之功用 (Kennedy,

2001

)。 為確保學校校規與維護安全秩序,利用金屬探測器預防學生攜帶槍械進入校園 之方式,除有適法性之考量外,各校實施之情況並不是很普遍。調查顯示僅有 4%學 校裝設,並以不定時方式施測, 1% 的學校則採每日檢查方式;學生人數多之學校應 用則比較普遍,約有的%大型學校使用,尤其座落在高犯罪社區內之學校 (Kenne旬, 2001) 。紐約市執行一項開學當日,以手持簡便金屬探測器實施不定時的檢查,結 果學生安全感增強,進而提升學生的就學與上課率,逃學、蹺課、中報情況則相對

減少 (Siege1,

Welsh

,

&

Senna

,

2005)

.。

學校採行各類不同之安全設施,有些學校成立獨立、專責負責之安全單位,有

些則雇用私人保全公司,或與當地警察機關連線合作的方式。澳大利亞維護校園安

全計畫,係在校園各角落廣設隱藏式攝影機(

spy camera )

,兼以雇用安全警衛的方 式推行,其工作範疇包括火災、對學校教職員工與學生造成傷害或威脅事件、將幫 會驅離校園、學生間暴行、教師壓力投訴,甚至學生與父母間之衝突有時也包括在 內(

Co1man

&

Co1man

,

2004 )

此外,節錄 Siege1 等人 (2006 )共同合著之〈少年犯罪:理論、實務與法律〉

( Juveni1e Delinquency:

Theo哼, Practi間, andLaw) 一書中之當前美國校園安全相關措施 (如附錄) ,並將校園安全分成 14 大類, 98 項之具體措施,各級學校可自行逐項檢

視所列之每項措施;這些具體措施係以當代犯罪學研究之顯學:減少犯罪「機會」

( opportunity

)為主之「環境犯罪學 J (

environmenta1 crimino1ogy

)的專業領域(鄧煌

發, 2007) 這些措施執行得越徹底,校園將越趨安全,犯罪也越不會在該校校園

(13)

內發生。

丈後附錄所列之 98 項校園安全防護之措施,係以減少校園內之犯罪機會(

criminal

opportunity

)為核心,透過犯罪學相關理論:理性抉擇論 (rational

choice theory

)、犯 罪鐵三角、防衛空間理論 (defensible

space

theory) 、日常活動理論 (routine

activity

theory

)等所謂「環境犯罪學 J

(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 之理念,透過環境設計

( environmental

desi伊)、情境犯罪預防策略(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strategies) 等 實務推展的具體措施達成,可供我國建立標準化之各級學校檢測校園安全之參考; 有關環境犯罪學之理論基礎與應用實務,﹒請參考鄧煌發 (2007

:

1-20) 之論述,在此 歉不贅述。 對於校園安全措施之效果,各有不同學術之見解。一項以美國國家調查資料之 研究發現,這些措施對降低校園犯罪事件或被書機率,並無具體成效(

Schreck

,

Miller

,

&

Gibson

,

2003

)即使有些措施確實有犯罪預防效果,卻降低教育行政人員與學生 之士氣。嚴厲的措施或許會減少學校暴行或犯罪行為,但也可能將這些犯罪轉移 (re­ place) 至社區,亦即把這些犯罪人從校園驅離至街頭,他們終日無所是事,極可能 促犯更嚴重之犯行。此舉雖降低校園的犯罪行為,但整體的少年犯罪卻未必下降。 但也有學者指出,如此防治作為可盡早鑑別出高危險群學生,並以最實際的策略, 教導他們社會適應技能,至少比動用刑罰當基礎來脅迫他們消極抵抗來得好 (Trem1ow,

2004 )

二、積極面:改善學校環境氛闢

(一)改善教育環境的第國 犯罪學社會結構理論強調社區解組對犯罪之影響,引用此觀點即可從改善教育 氛圍(

educational climate

)著手,重視並解決校園解組現象以預防犯罪。舉美國紐約 市為例, 2003 年,該市市政府為改善校園安全,特別選定犯罪問題最嚴重的 12 所學 校,執行連串的校園安全計畫。這 12 所學校的學生數不到紐約市所有學生數的 1%

'

卻佔了高達 13%的嚴重犯罪數,同時也佔了該市所有違反校園安全事件的 11% 。為 了能有效減少少年非行,紐約市警局 (NYPD) 選派了比一般校園多兩倍的警力協助 維護這些學校的校園安全,並組成含 150 位警察的特勤隊,專賣密集監控這些學校 的自助餐店或通道等危險區域;他們同時協助警戒校園周圍的安全,監控並掃蕩學 生有計葷的蹺課行為。此外,還特別成立多個由警官、社區工作員與教育專家所組 成的校園安全小組(

school-safety teams )

,密集訪視這些學校,並提供問題解決的相 關諮詢。評估結果顯示,這些接受額外警力的學校,與當初開始執行比較,其犯罪 事件發生比率下降 9% (Bowm妞, 2004) ,功效顯著。目前此計畫仍持續推展執行。 海 20 <E臣 中等教育伍拾踹飾期

(14)

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 校園槍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治

(二)強化教育準則

男一項改善學校氛圍的措施是強化教育準則 (educational standards) 。此一措施

之重點係以改善教師與行政職員,以及學校內的教育氛圍,增加適性的課程,並提

供與法律相關之教育內容課程。美國司法部協助犯罪被害人辦公室(

Office for Victims

ofCrime

,

U.

S.

DepartmentofJustice) 所執行的「安全避風港 J (

Safe Harbor

)計畫即屬

一例。此計畫針對校園暴行之預防及支持被害人之措施,由下列 5 項核心要素所組

成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

0血ce

for Victims of Crime

,

2003 )

l.提供 10 堂有關暴行預防與被害人協助課程。 2. 提供犯罪被害人與社工員及學校諮商員個別與團體輔導。 3. 提供親職與壓力管理之預防工作坊(

prevention workshops )

,協助父母與教師瞭 解現代學生所面對的種種問題,並協助孩童與學生建立合宜的人際關係。 4. 提供學生團體活動(藝術、體能、休閒課程)與討論團體課程(

discussion group )

,

透過討論以協助學生瞭解時事,並教導他們如何以非暴力方式與同儕解決衝突 等係此活動設計之目標。 5. 納入全校反暴力為主題之壁報比賽、學校社聯會系列活動,以及舉辦透過藝術、 工藝等方式呈現,這些活動提供學生在此領域社群領導幹部之機會,以及以非 暴力、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 由官方執行自評的結果,認為此「安全避風港」計畫實施成功;顯示參與此計 置之學生,有效改善他們本來衝突解決問題之技巧,並改變他們以往有關暴力的負 向態度。 (三)執行世區討畫 畢竟學校也是社區一部份,兩者關係密切可謂「唇齒相依 J 故欲有效控制校 園犯罪,自然不能自外於社區,以及組成社區重要的部分一一家庭。特別是當社區 失業狀況愈趨嚴重,單親家庭結構關係改變時,社區之犯罪率必然隨之增高;此時 社區若未加強下列諸般措施,例如:防止犯罪份子入侵、敦促當地警察機關發展社 區安全計畫、加強矯正措施之效能、保障校園安全立法、促使父母為其子女行為擔

負更多的責任等 (Menacker,

Weldom

, &

Hurwitz

,

1990:

-80

)屬於整體性的措施,學

校單方面加強校園安全,其效果將是事倍而功半的浪費與微渺。 因此,有效控制校園犯罪,學校應主動與社區合作,並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美 國有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學校均透過與校外社會福利機構合作機制,適時 地將學生問題轉介給這些專業機構處理;例如 70% 的公立學校將物質濫用(

substance

abuse) 問題之學生移轉予校外專業機構處遇, 90% 的學校為實施校內藥物濫用防治 教育課程,並延聘校外專家學者等社區資源參與 (Siegel,

et a

l.,

2006:

291) 。

(15)

簡言之,學校推展社區層級之計畫,具體步驟包括:校一警聯繫,聯合社區力 量淨化學校附近場所,實施巡邏站崗監控;召集學生家長討論校園各項犯罪事件, 進而結合家長力量,建立安全走廊,並在學校附近或學生交通路線的重點區域加裝 監視器等。

三、其他實務介入措施

(→)預防韓國暴行之一般原則 依照 Bukoski (1985) 之觀點,學校處理各項校園犯罪問題,包括霸凌、暴行、 幫派,尤其藥物濫用等方面的棘手問題,可以從下列措施,由內而外、由抽象而具 體的 5 項步驟逐步實施: 1.認知上:激發學生徹底認清非行與各類犯罪之本質與危害。 2. 情感上:改善學生自我形象,並提供充足能力以抵抗各項反社會行為的能力。 3. 行為上:積極訓練學生反抗來自不良友儕的壓力源。 4. 環境上:建立學校有效嚇阻暴行的管理與管教計畫,例如書包抽檢、檢查儲物 櫃等措施。 5. 輔導上:提供校園犯罪行為人與被害人相關之諮商輔導措施,協助其脫離犯罪 與被害之陰霾。

(二)韓國霸淒事件之介入措施

降低發生在學童間的校園霸凌事件的實務措施,第一個也是最受重視的是在瑞 典與挪威所推展成效極為豐碩,係由 Olwus (1 993) 所提出的三層級的介入措施。在 該實務政策研發之前,北歐國家連續發生數起學生不堪長期遭受霸凌之苦,而導致 自殺身亡之重大校園事件,終於導出這多重層級之介入措施 (intervention

at multiple

levels) 。是項政策首先施行於挪威、瑞典,被證實有效之後,加拿大、英國、美國 遂陸續引進實施;經實施兩年之後評估發現,此項措施的確有效降低 112 的國中小 學生的反社會行為,同時附帶降低逃學、毀損公物、竊盜等少年非行之發生,而且 也將校園教育組織氛圍朝正向積極發展,功效確受各國極大之肯定。茲將此多重層 級之介入措施介紹如下: 1.學校層級:實施全校霸凌事件之總調查,加強監控措施、掃除校園死角(廁所、 走廊、樓梯轉角等) ,結合其他學校建立校際聯合抗制犯罪機制,並舉辦教師 在職訓練;利用親師座談會宣導校園霸凌事件之防治措施,提高教職員生重視 校園霸凌事件,並促請家長參與防治霸凌事件對策之研擬。 2. 班級層級:建立處分霸凌事件之班規,定期召開班會討論校園霸凌事件,並利 用角色扮演方式,使學生充分認識校園霸凌事件之本質與侵害。 海 22 告 中等教育伍拾捌卷第伍期

(16)

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一一校園槍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治 3. 個人層級:教導學生鑑別霸凌事件行為人與被害人之特徵,並積極協助被害人 重新建立妥適之人際關係。

伍、結語

法國社會學家 Dur恤eim 曾經說過,-犯罪是社會無可避免的正常現象之一。」 犯罪學家 Tannebaum亦曾說,-犯罪是無法消滅的。 J (蔡德輝、楊士隆,

2006)

,

不管吾人如何採取完善而有效的措施加以預防,犯罪事件依舊會發生在吾人的生活 周遭。適度、適量的犯罪,是社會前進發展的原動力;然而,如果因此不予控制而 任由犯罪發生,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將逐漸遠離後代子孫。 學校是僅次於家庭的人格養成之次級機構 (primary

institution)

,尤其少年在國 中、高中階段就學之際,無論從犯罪學理論,抑或從教育行政實務而言,犯罪預防 概念之落實,可以發揮最大之實質效益;易言之,就犯罪預防層級、犯罪統計數字、 教育輔導工作、社會化機構、時代變遷、相關實證研究結果等方面而言,落實國、 高中學生之犯罪預防教育,實屬犯罪預防投資報酬率最高之階段,此誠屬當前教育 機構所應深思、參考之重要課題。 在吾人生活周遭,總是到處可見男童(偶有女童)拿著玩具槍,指著這、瞄準 那,口中不時發出模擬自動機槍的「曬隱隱 ...J 聲音,儼然是一副「打擊犯罪的 正義之士」模樣。令人不得不憂心他們的未來...。 還有,當小朋友見著警察時,總會天真無邪地問說,-警察叔叔,你有槍嗎? J 上道的警察總會無奈地回答說,-有,但是帶槍出來也會傷害到你們小朋友,你怕 不怕? J 小朋友也總是還不滿足地接著問,-警察跟阿兵哥比,誰比較厲害?阿兵 哥有長槍、有大砲,還有戰車、戰鬥機呢! J 在小朋友眼裡,當然是捍衛國土的國 軍戰士比警察厲害。這種崇尚正義暴力的價值觀,雖然天真無邪,卻也可能是校園、 社會暴力事件的發端,不是嗎? 警察職司維護社會公共安全重責大任,工作對象常是作奸犯科、窮凶惡極,甚 至罪該萬死之徒,但是,他們不是戰場上的敵人,他們是我們自己的同胞。在學校 上課時,老師都這麼教我們,-警察工作須本仁愛心,而非軍事所本之仇恨心;警 察以服務,軍人則以殲滅為目的 J 然而本來沒有坦克,也沒有很精良自動槍枝的 警察,曾幾何時變了,變成「黑白兩道,武器競賽」的局面,尤其在親眼目睹我國 警察動用坦克與精良自動步槍,執行極具危險性的遠捕槍擊要犯任務時,實在令人 憂心臺灣未來的生活環境。 最近,巧過從事刑警外勤工作長達 11 年,現刻正在美深造的學弟某君,憶及過

(17)

體詛

往均同曾在刑事局服務的經驗,兩人相談甚歡。該君雖曾參與多次重大逮捕任務(包 括震撼臺灣正確價值觀的楊儒門白米炸彈客事件) ,令人不敢置信地,但卻也替該 君慶幸的,是他從未開過合法配戴的警械一槍一彈,可以不用槍也可順利逮捕歹徒, 這不是逮捕的最高價值嗎?然而,當私人保全公司代表疾呼合法擁有槍械之權力, 甚至有學者高倡開放槍枝管理論調,且有部分立法委員受利益國體挾制時,嚴禁槍 枝開放管理的正義防線能撐得了幾時?誰都不敢說,如果真有那麼一天,類似美國 多起的校園槍擊事件,必然也在臺灣校園內發生。及早思患預防,誠摯呼籲各界, 共同支持嚴拒開放槍枝管理的政策,至少讓臺灣社會的淨土一一校園依然保有無槍 擊暴力事件發生的美名。

參考文獻

何進財、鄧煌發 (200 1)。台灣地區國小聲國中學生綴學概況及其與社會鉅觀因素之比較分析。犯罪 學期刊,7 ' 1-36 。 蔡德輝、楊士隆 (2006) 。犯罪學。臺北市:五商。 鄧煌發(1 995 )。校園暴力成因與防範(上、中、下)。媽正月刊, 38-40 。 鄧煌發(1 997) 。報復或報應?一一台北市高中生非行與被害關係之研究。警察大學學報,30 ' 287-311 ' 鄧煌發(1 998) 。中等學校推展犯罪預防教育迫切性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書學叢刊,29 (1) '105-135 。 鄧煌發 (200 1)。國中生駿學成因及其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鄧煌發 (2007 )。犯罪分析與犯罪學理論一一環境犯罪學理論之應用與評析。中央警察大學聲學叢刊, 38(1) '1-20 。

AAUW(l993). Hostile hallway: The AAUW survey on sexual harassment 的 America'sschool. Washington, D.C. Anderson, M., Kaufìnan, J., Simon, T., Barrios, 1., Paulozzi, 1., Ryan,缸, Hammond,R. Modzeleski, W. Feucl吐,T., Potter,

1. & the School-Associated Violent Deaths Study Group(2001). School-associated violent deaths in the United

Sta-恤,1994-1999.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帥,286, 2695-2702.

Arnette, J.1. & Walsleben, M.C. (1998). Combatingfear and restoring safety in schools.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Associated Press(2007, April 16). Timeline: Shooting at U.S. college Campuses. D妙的 Day.Retrieved June 25, 2007, from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 /story. php? story Id=96023 7 8

Bal旬,A. & Farrington, D. (2004). Evaluation of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the reduction of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in schools. Aggressive Behavior, 30, 1-14.

Bowman, D.H. (2004). Curbing crime. Education Week, 23(30).

Brown, B. & Benedict, W.R. (2004). Bullets, blades, and being afraid in Hispanic high school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presence of weapons and rear of weapon-associated victimization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 Border town.

Crime and Delin可uency,50,372-395.

Bukoski

,

W. (1985). School-based substance abuse prevention: A review ofprogram research. Journal ofChildre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18,95-116.

(18)

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一校園槍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治

Callahan, C. & Rivara, F. (1992). Urban high schoo1 youth and handguns.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帥'.267,

3038-3042.

Colman, R. & Colm妞,A. (2004). School crime. Youth Studies Australia, 23, 6-7.

Dulmus,仁,Theriot, M., Sowers, K. & Blackbum, J. (2004). Student reports of peer bullying victimization in a rural school. Sh臼s.Trauma & Cris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7,1-15.

Esbensen, F.A. & Osgood, D.W. (1999). Gang resistance education and rraining(G.R.E.A.T.): Resu1ts from the national evaluation. Journal of Rω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36, 194-255

Eisenberg, r.止,Neumark-Sztainer, D. & Pe叮,C.(2003). Peer harassment, school connectednes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School Heal,的!.73,311-316.

Feuntes, A. (2003). Discipline and punish. Nation. 277, 17值2 1.

Garbarir悶,J.(1999). Lost Boys: Why Our Sons Turn Vìolent and How 恥 CanSave Them. NY: Free Press Gilligan, J. (1 997). 恥的ce:Rejlections on a national epidemic. New York: Vintage

Green

,

M. W. (1999). The appropriate and ejJective use of security technologi凹的 u且 schools.Washington

,

D.C.: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Heaviside, S. & Bums, J.(1 997) 衍。lenceand Discipline Problem in US. Public School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U.S. Department ofEducation.

Jacob, B. (1994). Anticipatory undercover targeting in high schools. Journal ofCriminal Justice, 22, 445-457. Kennedy, M. (2001). Fighting crime by design.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紗, 73 , 46-47.

Limber, S. & Nation, M.(1998). Bullying among children and youth, in Amette, L. & Walsleben, M叫eds.).Combating

FearandR臼toringSafety in Schools.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Malecki, C.K & DEmaray, M.K. (2003). Carrying a weapon to school and perception of social support in an urban middle

school.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 Disorder

,

11

,

169-178.

Menacker, J., Weldom, W. & Hurwitz, E. (1990). Community influence on school crime and violence. Urban Education,

25,68-80.

Nansel, T.氏,Overpeck, M.D., Pilla, R.S., Rian, W.J., Simons-Morton, B. & Scheidt, P. (2001). 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US youth. Journal of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85(16),2094-2100.

Olweus, D.(1993). Victimization by peers: Antecedents and long-term outcomes, in Rubin, K.H. & Asendo此,J.B.(eds).

Social Withdrawal, Inhibitio肘, andShyness.315-34 1.

01吶喊 D.(1994). Annotation: Bullying at school: Basic fa的 andeffects of a

Tremlow, S. (2004). Preventing violence in schools. Psychiatric 刃m剖, 21, 61-65.

(19)

van der Wal, de Wit, C.A.M. & Hirasing, R. (2003). Psychological health among young victims and offender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bullying. Pediatrics, 111, 1312-1317.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for Victims of Crime, (2003). Safe harbor: A school based assistance/violence preven-tion program. Washington, D.C.: OVC Bulleti

n,

Januaη人

Vossekuil,且,Reddy, M., Fein, R., Borum, R. & Modzeleski, W. (2000). Safe schoo/ initiative, an interim report on the prevention oftargeted vio/ence in schoo/.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Secret Service.

(20)

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 校園槍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治

附錄

當前美國海促進各級學校校園安全之具體措施→覽表

(→)防止鹼91>人士入侵

1.公告侵入校園予以懲罰的告示 2. 校園邊界圍籬 3. 校園主要入口設立警衛 4. 特定處所設立歡迎標示牌 5. 汽車停車票販售機 6. 制服或衣著規定 7. 外鎖之外門 8. 針對不到課者之明確處罰規定 9. 偏僻處所裝設攝影機 10. 訪者必得經過接待室之設計 1 1.提供訪者臨時識別章 12. 控留主要入口,並鎖上所有門,內部推條設計之門鎖 13. 必要時,可裝設防彈玻璃 14. 裝設影像閉路監視系統 15. 營造可廣角監控入侵者或犯罪者之環境 16. 於走廊通道或陰暗角落裝置動作感應式照明設備 17. 於學校走廊通道死角裝設凸面鏡 18. 提供全校學生、教職員工附相片之標章,訪者則發予識別證 (二)預防按國打架事件 1.攝影機 2. 警報 3. 警笛 (三)預防毀攘學戲公物行為 1.防塗鴉之特殊油漆 2. 玻璃破損債測器 1 3. 賞心悅目之壁畫 4. 駐衛警住宿於校園內 5. 高 8 呎之圍籬 6. 夜晚校園通明 (四)預防韓國竊盔事件 1.入侵內部之偵測感應器 2. 財物烙印 3. 加裝門桂之窗戶 4. 管制可通往屋頂之入口 Oc帥叫07Sec州的 Educa!ion ~

2

7 毫

(21)

5 攝影機 6. 於門板內側加裝設鏈 7. 電腦與電視以螺桂固定 8. 將名貴財物存放於安全內室 9. 鑰匙控管 10. 進入名貴財物存放內室入口裝設生物測定儀器 1 1.警衛常駐於校園內

(五)預防韓國藥物濫用

1.藥物檢測溶劑 2. 藥物使用毛髮測試儀 3. 毒品犬 4. 撤除儲物櫃 5. 不定時抽查 6. 藥物煙霧偵測器 (六)預防韓國酒精儷用 l 午餐時間校園不對外開放 2. 呼吸測試儀 3. 禁止車輛接近校園 4. 撤除儲物櫃 5. 透明或有網孔之背包 6. 唾液測試儀器

(七)預防跨國檔械入侵

1.通行式金屬探測門 2. 手持式金屬探測器 3. 火藥煙霧偵測儀 4. 發獎金予提供犯罪訊息者 5. 火藥偵測溶劑 6. 不定時抽查儲物櫃、背包與車輛 7. 利用 X 光線檢查書包與皮包

(八)預防韓國惡意破壞行為

1.停車場距離學校主建築不可太近 2. 禁止進入大樓空氣入口處與水源區 3. 所有在校之成人應配戴識別章 4. 主入口與學生聚集處應設置柵欄 (九)停車場管理間題 1.攝影機 2. 停車證 3. 圍籬 4. 停車入口處設置身分辨識系統 5. 區分不同課程之學生停車場 海 28 告 中等教育伍拾捌卷第伍期

(22)

6. 停車場裝設於上課時間禁止進入之偵測器 7. 不定時逃邏 8. 腳踏車巡邏 (--1一)預防按國謊報失害之行為 1.先進之警報系統,在謊報聲響前,自動測試系統真偽 2. 警報箱位置須超過警報啟動處 (--1卡一)預防跨國炸彈恐嚇事件 1.配置來電身分辨識系統之電話 2. 頒發高額獎金予提供情資者 3. 錄下所有來電並在接通後告知此錄音之訊息 4. 所有來電均透過總機室轉接 5. 商請電信公司支持 6. 校園內裝設免付費電話 7. 擬定炸彈恐嚇後延長學年與疏散之對策 (--1卡二)按車管控間題 1.應有校車司機藥物與酒精檢測之機制 2. 校車內配有監視錄影設備 3. 搭乘校車之辨識措施 4. 校車配置安全救護設備 5. 盡量租用小型校車 6. 配備自校車司機控制之警報系統與無線電 (+三)有闢教師安全間題 1.警報系統 2. 不定時巡邏 3. 上課時間應將教室門打開 4. 於教室隱密處裝設攝影機 5. 妥適管控教學區域 6. 教室裝設與學校主控中心連結之內部通聯系統 7. 提供安全巡邏人員或校內人員配備收發兩用之無線電 8. 購置專供危險或緊急事件使用之行動電話 (--1一四)促進韓國安全措施 1.執行學校鄰近區域之守望相助計畫 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一←一校園槍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治 2. 通往學校交通沿線徵募家長提供安全房舍,並協助監控往來學校之「安全走廊」 3. 家長志工參與監控走道、自助餐館、運動場及學校各通道,以增加負責成年人之可見度 4. 設置社區安全監控計畫,結合校車招呼站附近居民共同執行,以發揮犯罪嚇阻防衛學童與 社區居民之安全 5. 善用以聞籬界定校園安全區域 6. 浴室門應以曲折入口設計為宜,俾利監控聲響;在非使用時間,應關閉浴室鐵捲門,以策安 全 資料來源: Siegel et al., (2006: 290 )。 Oc帥叫07Second叫 Education ~封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瞭解各種安全防護 器具(含滅火器、安 全帽、護目鏡、防 凍手套、絕緣手 套、高空作業安全 帶、噪音防護及氣 銲設備回火安全裝 置等)之種類及功 用。.

投票記錄:核准 12 票、修正後核准 0 票、修正後複審 0 票、不核准 0 票、未全面參與 討論 1 票、棄權 0 票。9. 審查結果:核准

依據第 8.12 條第一項規定成立之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 委員會應由下列單位組成:.

凡中華民國國民,體能狀況良好,具有安全維護暨門禁安全管理、校園定 時巡視、校園夜間輪值暨安全警戒及突發狀況處置及通報等工作能力者

[r]

(A)因為用 Terminal Services 可以不用安裝 ERP 的程式在 Client 端上可以減少 MIS 維護系 統的時間(B)沒有防毒軟體 (C)建置防火牆的系統 (D) APP-Server 與 DB

5.運轉中(或復歸中)若遇停電時,氣壓缸 A 立即停止於該位置,氣壓缸 B、C 則停止於該步

1.建設安全優質雅緻、環保的學習環境:規劃學校整體建設及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