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志同道合原來不只是因為緣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志同道合原來不只是因為緣分?"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302期

2018/11/18

志同道合原來不只是因為緣分?

許柏悅 報導 俗話說「在家靠⽗⺟,出外靠朋友。」,相信⼤家在求學、出社會的過程中,必 定結交過數位真正的知⼼好友。這些好友往往與⾃⼰像是「⼼靈相通」,也可能 有相同興趣、志向,甚⾄有些朋友之間存在著超過家⼈的情誼。但⼤家是否曾經 好奇,⼀⽣中明明結交的朋友百百種,為什麼最終就是有些好朋友特別懂⾃⼰、 特別投緣?

⼼靈相通?原來是腦袋相通?

「好可怕!你怎麼都知道我在想什麼!」放⼼!這並不是因為你的好朋友是你肚 裡的蛔蟲,⽽是因為好朋友間的⼤腦有⼀定的相似度,⾃然比其他⼈懂你在想什 麼!2018年初,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與加州⼤學洛杉磯分 校(UCLA)的研究學者合作並在《Nature Communication》的報告指出,好 朋友之所以能成為好朋友,與⼤腦內神經活動的相似性呈正相關,看來所謂的 「⼼靈相通」,原來是因為「腦袋相通」?

好朋友之所以成為好朋友,原來是因為腦袋想法相似?(圖片來源/何浚 捷提供)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2)

捷提供) 研究⼈員先以網路調查279位研究⽣的交友情況,分析他們平時在非正式社交場 合最常與誰⼀同參與、與誰居住、先前是否認識等,再分析出哪些⼈互為好友以 及哪些⼈僅是單⽅向的友誼的,最後將這些社交連結(誰與誰熟識,哪些⼈有共 同好友等)數字化、量表化。 第⼆階段的實驗中,研究者再從原先279⼈的樣本中挑選42位⾃願受測者進⾏實 測。實驗⼈員挑選出受測者可能不曾看過且具有較⾼互動性的短片,如政治辯 論、爆笑家庭影片、樂團MV等放映給受測者觀賞,同時利⽤功能性磁振造影 (fMRI)記錄下他們觀影時的腦神經反應。其中,這些影片的挑選⽬的主要是為 了提供各種類別刺激、模擬觀看電視時「隨意選台」的效果以接收每個⼈不同的 喜好反應外,更是為了「約束」受測者,簡⽽⾔之,就是為了減少這些受測者產 ⽣對影片以外的額外反應,故能為實驗提出較精準的反饋。 透過實驗及分析,研究⼈員發現,朋友之間有類似的笑點、哭點,抑或是能理解 彼此感受,可能不只因為兩⼈很「投緣」,⽽是因為關係越親近的朋友,⾯對事 件時,⼤腦神經細胞裡呈現的思考邏輯、處事態度有越⾼的相似性,反之,若是 平時的社交連結度較低(如:朋友的朋友、不曾交談等),其⼤腦反應的相似程 度也會逐步下降。

除了⼤腦 朋友間還有什麼地⽅相似?

過去其實不乏⼈類友誼的相關研究,但⼤部分強調社會網絡內的同質、異質性或 是醫學、基因⽅⾯的探索,⽬前任教於耶魯⼤學的醫學/社會學家古樂朋 (Nicholas A. Christakis)研究了相當多社群網絡的結構及成因,也曾於2014年 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朋友之間擁有的相似基因,遠⾼於其餘周邊的⼈。另 外,朋友之間最接近的基因是嗅覺基因。對於此發現,古樂朋的研究夥伴,也是 此份研究的共同撰寫者福勒(James H. Fowler)教授也在加州⼤學聖地牙哥分校 (UCSD)的新聞稿中針對此點提出解釋,他認為嗅覺基因相似代表朋友之間對 外在環境的感知相似且易受之吸引,故可能在相同環境下認識;福勒教授舉了⼀ 個簡單的例⼦,喜歡咖啡香氣的⼈,⾃然較有可能在咖啡館結識與⾃⼰同樣喜愛 咖啡的朋友。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傅仰⽌也曾於2001年的《台灣社會學》期刊上發表有關社交網 絡同質性、聯繫強度的研究。從他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得知有⾼同質性的個⼈及 群體(如同樣的政黨偏好、同樣的社經地位等)會有更⾼的緊密性,也因此更容 易相互吸引或凝聚相同的態度或意識。 然⽽,本文原先提及的達特茅斯學院研究,則是第⼀次確立了友誼與⼤腦的正相 關性,更有趣的是,實驗者也能依據研究結果反向推測,利⽤⼤腦神經反應的相 似度推敲出兩⼈之間的友誼程度,結果答案同樣是肯定的!這點可說是友誼相關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3)

研究的創舉,也是這份報告如此受矚⽬的⼀⼤原因。說不定⽣活周遭許多與⾃⼰ 思考⽅式相像的陌⽣⼈,都是我們未來交⼼好友的「可能⼈選」喔!

友誼「重質不重量」?

⼈的⽣⻑過程中不可能沒有結交過朋友,真正的好朋友也能帶來⽀持⾃已的⼒量 或是讓⾃⼰的⼼靈感到富⾜。我們也從本文強調的研究中得知,好朋友之間就連 ⼤腦運作都極其相似,難道這就代表我們能與現在所有的好朋友維持恆久的友誼 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但是這並不會降低友誼對我們⽣活的重要性。 密⻄根州立⼤學助理教授巧比克(William Chopik)在2017年時發表了⼀份研 究指出,家⼈及朋友關係會對⼈的整體健康產⽣連結,⽽且隨著年紀增⻑,此連 結逐漸只適⽤於有較強友誼連結的⼈⾝上,更有趣的發現是,年⻑者若是有較多 來⾃朋友的壓⼒來源,其患有的慢性疾病也比較多。由此我們能知道,友誼對⼈ 的⼼理健康上有舉⾜輕重的影響。 巧比克也提到,⼀個⼈的交友圈及社群連結可能會隨年齡上升⽽縮⼩,但⼤家也 不必擔⼼,因為我們會盡⼒維持讓⾃⼰感到快樂的友誼關係,並在過程中得到⽣ 理及⼼理的健康,也就是說,我們的確有可能流失⼀些朋友,但⾃然⽽然會更加 重視那些能真正⽀持⾃⼰、了解⾃⼰的友⼈並去認真經營彼此之間的情感,俗話 說的友情「重質不重量」套⽤於此再合理不過了。 隨著年紀增⻑,我們可能會流失⼀些朋友,但⾃然會更重視那些真正能互 相⽀持的友情。(圖片來源/許柏悅攝)

未來等待我們探索

如果我們再套⽤先前提到的幾個研究來討論,那是否我們與朋友的想法相似度、 與朋友的同質性或者與朋友之間的基因,會連帶影響我們的⾝⼼靈健康呢?我們 能否操控腦袋的思考⽽控制⼀個⼈的社交結構呢?有太多種假設的組合值得我們 探索,更有太多我們不甚了解的領域。這⼤概是實驗研究的有趣之處了,每⼀次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4)

探索,更有太多我們不甚了解的領域。這⼤概是實驗研究的有趣之處了,每⼀次 的研究結果看似是給予答案,但實際上他們卻是提供了更多疑問讓後⼈解答。 你也許會說,我們就算知道了與朋友之間的腦袋跟基因相似度⼜如何?這會對我 們的⽣活產⽣什麼影響嗎?沒錯,也許這些研究發現並不會對我們帶來直接影 響,也許也沒有⼈真的會因為與陌⽣⼈有相似的思考路徑就想與他成為好友,但 這些研究都是理解⼈類社交脈絡的重要貢獻。⼀旦我們掌握了越多層⾯的資訊, 我們越能推展到⼈類健康的探索、遺傳學基因研究,⼜或者是在社群⾏銷中如何 透過朋友圈達成商品說服等,不僅幫助我們更理解⾃⾝的交友關係,更能知道其 背後的原理跟運作模式。 聽了這麼多的研究跟理論,不知道⼤家是否對⾃⼰的友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 不妨在⽣活中驗證看看⾃⼰與朋友之間是否真的「頭腦相通」吧!說不定⼤家除 了腦袋跟基因以外,還有更多的相似之處等待我們來發現喔!    記者 許柏悅 編輯 汪彥彤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如果抱持著「愛」來看待這些人事物,那麼就選擇大哥、二哥的軟性改變,或許保持距離也是

因此,許多功能性的周邊商品也就因此而衍生,例如直接相關的錄音套件 組、收音機、高效能喇叭… 等;同時為了改善 iPod

定義 7.4-1 內接與外切.

簡報 6(活動三) 尊重

很多人喜歡去海邊,就是因為覺得蔚藍的大海彷彿能把所有的煩悶也

事實 1: 很多家庭暴力因為社會對受害人的支持不足,而使受害人沒有勇氣公

主持人 我先跟各位報告為什麼今天要請大家來的原因,主要是勞動部勞動

男神封號常見者如:帝、王、君、真人、元帥;女神封號,常見者如:夫人、元 君、母(老母、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