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探究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之運用模式/ 20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探究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之運用模式/ 201"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從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探究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之

運用模式

戰寶華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 侯欣彤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研究生

一、前言

為配合 2018 年執行十二年國民基 本教育課程綱要(簡稱新課綱),達成 輔導學生適性發展之目標,所以大學 申請入學制度亦將於 2021 年起,大幅 加重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之書面審查比 例,並由教育部委託國立暨南國際大 學建置學習歷程資料庫填報平台(教 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6a),期 能透過由學校檢核後上傳之高中三年 的學習紀錄、學業表現、自我回饋及 自我學習評估等多元資料(教育部國 民及學前教育署,2016b),協助大學 依科系需求而能挑選適當人才入學。 然而,北一女中楊世瑞校長即指出, 現今招生已面臨少子化衝擊,高中端 想盡辦法送學生進大學、大學端用盡 方法招學生來就讀,誰還會在意人才 培育?尤其是對很多面臨退場危機之 高中及大學而言,根本不會在意檔案 資料之真偽或內容,但卻是可以使其 維持繼續經營的工具,然而對國家而 言,倘若政府努力推動之教育改革, 卻是可能使未來大學文憑價值愈趨式 微,則教育必定產生嚴重資源錯置、 社 會必 將 衍 生更 大 無 形 成本 ( 馮靖 惠,2017.01.07)。是以,考招制度注 重完整學習脈絡與聚焦特色審查之變 革思維,實屬立意良善,但尚需完整 配套機制與專業審查素養,否則恐將 事倍功半。 隨著數位科技與產業快速發展, 依循現有教育學習模式,已不足以應 付未來 工作知能需 求 大幅變 遷之趨 勢,且根據美國勞動部《未來工作-21 世紀工作之趨勢與挑戰》(Futurework: Trends and challenges for work in the 21st century)之研究報告顯示,有 65% 的未來工作,目前尚未存在(Herman, 1999),因此為何學、如何學與學什麼 同等重要,亦即誘因、意圖與環境三 者交互作用之架構,可解釋行為型塑 之關鍵歷程(Bandura, 1986)。而社會 認知生涯理論(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SCCT)即是源於班度拉(Albert Bandura)社會認知理論之基礎上,並 融合自我效能、結果期待與目標選擇 之間的連動關係,亦強調個人認知與 學習經驗對職涯抉擇及未來發展之關 鍵影響性(余民寧、趙珮晴、陳嘉成, 2010),所以可藉此理論探討學習發 展、學習發展成效、以及其與未來職 涯抉擇之間的問題。爰此,本研究藉 由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觀點,探究自 我效能、結果預期、目標選擇、情境 影響之交互作用與職涯學習發展之間 的連動關係,期能進一步瞭解高中學 習歷程檔案之合宜運用模式。

(2)

二、文獻探究

(一) 學習歷程檔案 學習歷程檔案(portfolio)乃是有 系統地蒐集及呈現學習者資料,有助 於全面瞭解學習之過程與成果,並確 實提供反思成長之檢核機制(Cavaller, 2011; Lougheed, Bogyo, Brokenshire, & Kumar, 2005),而結合網路形式之數位 化學習歷程檔案(e-portfolio),克服以 往紙本檔案建構過程中的資料查詢、 修改、儲存與管理之限制,可進一步 聯結思考以促進師生互動溝通,並增 加學生反思學習之機會(Barrett, 2010; Strudler & Wetzel, 2008)。Palmer、 Holt、Hall 與 Ferguson(2011)研究亦 發現,善用數位化學習歷程檔案蒐集 課業文件、展示學習成果、撰寫反思 回饋,有助於學生之知識儲存、分享 與創新。是以數位化填報平台之學習 歷程檔案至少需包含基本學籍資料、 自我學習評估、修課成績表現、多元 學習紀錄、自我覺察回饋等項目,期 能藉由歷程檔案完整記錄學習過程, 以利檢視學習目標、建構特色學習、 呈現成長軌跡、深化自我反思、應用 創意回饋,促使學習歷程檔案成為自 我反思回饋之樂園、而非自我禁錮設 限之窠臼。Metz 與 Albernhe-Giordan (2010)即指出,反思可以激發學習 者之創新思維,且藉由系統化數位學 習檔案之及時回饋,更能透過反思將 其心得與知能回饋於提升未來思考細 緻度、創意連動力與修正應用性,進 而衍生學習正向循環效果(Akçıl & Arap, 2009; Buyukduman & Sirin, 2010; Cavaller, 2011)。 學習歷程檔案之製作過程,須思 考資料關聯性與結構邏輯性,因而可 衍生學習效果、蓄積知識成果,所以 學習成長情形、努力實質證據、工作 表現結果、諮詢輔導紀錄等面向,皆 可促使學習者瞭解自己在特定期間內 之學習、反思、改變與進步的脈絡(李 坤崇,2007;張基成、陳政川,2010; Bozhko & Heinrich, 2011, July; Palmer et al., 2011)。廖淑慧與張基成(2013) 研究亦發現,藉由自我目標設定與自 我反思歷程,能確實孕育深具自我調 整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能力 之學生 。因此依據 新 課綱架 構 之內 容,涵蓋部定必修、校訂必修、加深 加廣選修、多元選修、補強性選修、 每周彈性學習、團體活動等七個不同 領域,依序著重培養核心基本學力素 養、提供校本發展特色課程、銜接不 同進路大學教育、提供個別差異適性 課程、確保學生基本適性學力、非正 式課程之學習體驗等。其中,加深加 廣選修、多元選修與補強性選修共計 54-58 學分(李文富,2015),即是引 導目標設定自我反思,象徵教與學之 實務上變革意義及價值。爰此,學習 歷程檔案極為重視自我評估與反思、 觀摩學習與回饋,並偏重於培育無法 透過考試測驗出來之規劃能力、創意 思維、自省反思與適應變遷等軟實力。 (二)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SCCT)乃是 Lent 等人經過一系列整合 Bandura 之 社會認知理論與 Krumboltz 之社會學 習理論而漸次發展成形,強調個人、 行為與 環境等三方 面 之相互 影響歷

(3)

程,可用於瞭解人們如何由教育中發 展職業興趣,並做出職涯選擇以及達 成 不 同成 就表 現之 脈 絡( 余 民寧等 人,2010;林蔚芳、賴協志、林秀勤, 2012;Lent, Brown, & Hackett, 1994; Lent, Hackett, & Brown, 1999),其理論 架構涵蓋興趣發展模式、職業選擇模 式與表現及成果模式(田秀蘭,2003; 謝依儒、郭俊良、曾維國、徐維均, 2014),其中,興趣發展模式包括自我 效能、結果預期以及興趣等三個主要 變項;職業選擇模式再增加目標選擇 變項;表現及成果模式則再增加行動 選擇以及表現成就等兩個變項。Lent、 Brown 與 Hackett(2000)鑑於環境因 素對興趣與選擇行為之重大影響,而 再次融合個人認知與環境互動兩大層 次,將理論架構分為認知-個人變項 (cognitive-person variables)與外在個 人變項(extra-person variables)等兩大 部分,前者包括最具影響力之自我效 能(self-efficacy)、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tions ) 與 個 人 目 標 ( personal goals)等三個變項,而後者則包括影 響生涯抉擇之情境關聯(contextual) 影響因素,諸如,性別、種族、特定 學習經驗、社會增強與阻礙等變項, 以 利 描繪 出個 人職 涯 發展 之完 整 歷 程。易言之,自我效能著重成功完成 特定任務之能力信念;結果預期注重 行為背後衍生結果之價值誘因;個人 目標偏重心力投注於目標活動而產生 效益之抉擇引導;情境影響因素加重 環境變因於整體模式中的交互作用、 支持網絡與阻礙環結之重要性。 班度拉(Albert Bandura)認為自 我效能植基於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 並深受過往表現、口語勸導、替代經 驗、以及生理或情緒狀態等層面之影 響(戰寶華、陳惠珍、余怡芳,2015), 因此過往成功經驗、工作難易程度、 認知信心強弱、社會支持系統,皆會 持續影響自我效能。倘若結合職能培 育之學習過程,自我效能則可促使個 人盡其發揮潛能,並追求較感興趣之 學習方向,而正向預期結果會誘發更 多心力投入學習(Lent et al., 1999), 且透過直接觀察獲得之學習經驗、間 接互動反應之認知深化,皆會交互影 響學習規劃及職涯抉擇(Krumboltz, 1999),同時社會支持亦會經由自我效 能間接影響職涯興趣之選擇(Bandura, 2009)。此外,郭俊良、朱財義、李筱 婷與吳佩琪(2012)研究亦發現,自 我效能、專業承諾與社會支持皆與個 人職業興趣呈現高度關連性與關鍵影 響性。爰此,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乃是 藉由結合自我效能、結果預期與目標 選擇 等內在 影響因素 , 以及環 境互 動、學習經驗與背景條件等外在影響 因素,聚焦探討職涯發展影響歷程與 抉擇脈絡之間的關係,對未來生涯發 展相關之學習歷程建構、學習效果預 測、學習發展規劃,皆具有舉足輕重 之影響性,且能明確解析抉擇與發展 之間的連動關係。

三、運用模式

(一) 4R 模式強化學習歷程檔案之效果 面對大幅提高學習歷程檔案比重 之未來大學考招連動趨勢,本文研究 者認為可藉由記錄(recording)、反思 (reflection)、精煉(refinement)、加

(4)

強(reinforcement)之 4R 模式,產生 知識學習正向循環以及強化學習歷程 深化效果,亦即記錄學習成長情形、 反思學習努力軌跡、精煉學習自省回 饋、加強學習卓越成果。易言之,經 由活動(activity)之記錄與反思,增 加經驗(experience)萃取與增強學習 (learning)動機,再經由精煉與加強, 促進知識內化(internalization)與強化 表現成就(achievement),進而達成優 越(superiority)目標。茲簡述其關係 如圖 1 所示。 圖 1 學習歷程檔案 4R 模式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構思繪製 (二) 運用作法與策略 1. 活動--宜加重經驗自省回饋機制 國內學習歷程檔案之建置可參酌 2016 年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公布之 「扭轉潮流(Turning the Tide)」報告, 內容指出大學應改變招生方式,並從 激發高中生對社區關注、減少課業活 動壓力、為不利條件學生創造更大公 平 性 等 角 度 切 入 ( Making Caring Common, 2016),其中建議即有強調活 動重質而非重量(prioritizing quality- not quantity-of activities),以利透過深 度參與經驗以及自省回饋來界定學生 之成就潛能。

2. 記錄--宜著重增強自我效能信念 活動紀錄即是學習脈絡與心力軌 跡,因此可利用自我觀察、自我評價、 自我強化等三步驟(Wood & Bandura, 1989),增強自我效能之信念。亦即可 從紀錄中檢視自己之行為表現,並針 對自己表現給予評量,再從評量中獲 得增強或再加強之認知。因此學校應 樹立標竿學習之榜樣且協助引導成功 經驗,並重視學習策略規劃能力之培 養,促使學習歷程檔案之記錄具備行 為激勵作用,以強調學習者之自我效 能與自律行為,期能達成由外在制約 增強轉為內在自我增強之功能。 3. 反思--宜注重結果預期深化誘因 結果預期注重行為衍生之價值誘 因,因此正向結果預期會增強抉擇誘 因,但負向結果預期亦是不可忽略之 重要影響因素(Lent & Brown, 2006)。 因此面對新舊課綱過渡期的師資調配 與課務安排之衝擊;選修課程產生大 校不夠空間跑班、小校開課人數不足 之窘境;以及資料造假、城鄉差距、 成績缺乏鑑別度之問題,都會產生負 向結果預期,亦是教育部應該正視且 設法解決之疑慮(鄭語謙、洪欣慈, 2016.12.12),否則學習歷程檔案之推 動必將面臨極大挑戰。

(5)

4. 精煉--宜偏重個人目標價值引導 目標抉擇取決於特定行動之未來 發展獲益及損失之比較評估(Lent et al., 1999),是以在傳統考招制度下, 出現考試不考、老師不教、學生不學 的扭曲校園生態,亦導致學習缺乏批 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之訓練,不 僅未能符合未來人才培育之需求,更 對國家競爭力造成無法彌補之傷害。 因此可藉由學習歷程檔案引導個人目 標設定之精煉化,亦即透過持續學習 探索個人利基效益,導正偏差學習氛 圍,以發現職涯興趣與未來發展方向。 5. 加強--宜看重關注環境變因影響 環境因素攸關個體興趣與行為抉 擇(Lent et al., 2000),而且社會支持 對於個體之學習、工作及生活滿意度 皆具有相當明顯之影響力(林蔚芳、 游錦雲、李慧純、金樹人,2014)。因 此學校應有效建立學習支持系統,不 僅 須 培養 學生 跨領 域 、動 手做 之 能 力 , 更需 設計 課程 銜 接大 學選 才 需 求,所以課程模組設計、教師授課內 容、學生學習方式、家長傳統觀念皆 須同步改變,始能正向轉化變革為成 長動力。 6. 優越--宜借重內化素養整合導向 2021 年大學考招預計是 XYP 模 式,其中,X 是學科測驗、Y 是分科 測驗、P 是學習歷程檔案,且申請入學 採計 X+P;分發入學採計 X+Y(李文 富,2015),因此運用學習歷程檔案以 追求優越之做法,可參酌 21 世紀學習 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P21)所強調之素養整合導向 的學習架構,亦即整合學習和創新技 能(learning and innovation skills);生 活和職業技能(life and career skills); 訊息、媒體和技術技能(information, media and technology skills),並引導學 生深刻知曉學習之實質價值意涵(P21, 2016),始能發揮學習歷程檔案之預期 功能。

四、結語

未來人才培育著重跨領域之素養 整合,因此確實推動學習歷程檔案可 引導學習發展、有效檢核檔案內容可 促進學習發展成效,同時善用 4R 模式 掌握自我效能、結果預期、目標選擇、 情境影響之交互作用,可協助學生發 現利基優勢,以利職涯抉擇與發展。 然而新舊制度銜接必會產生衝擊,除 應慎思規劃相關措施之外,亦應周延 思考推動盲點,以消除外界疑慮與推 動阻力。事實上,現行之繁星推薦以 及申請入學制度,即已具有學習歷程 檔案之類似概念,只是流於形式與準 備倉促,且缺少系統化資料之蒐集、 規格化文件之填報、數位化檔案之建 置,因此唯有透過更科學化之數據分 析、更專業化之制度設計、更周延化 之實施流程、更法制化之佐證檢核, 始能提升社會認同度與教育公平性。 參考文獻  田秀蘭(2003)。社會認知生涯理 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教育心理學 報,34(2),247-266。

(6)

 余民寧、趙珮晴、陳嘉成(2010)。 以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探討影響選擇數 學職業意圖的因素。教育科學研究期 刊,55(3),177-201。  李文富(2015)。107普通高中課 綱的理念、設計邏輯與特點。107課綱 中的高中圖像與校長課程布局,取自 http://high.ylsh.chc.edu.tw/files/11-1002 -651.php?Lang=zh-tw  李坤崇(2007)。高中新課程綱要 總綱修訂的理念與特色。教育研究月 刊,159,106-120。  林蔚芳、游錦雲、李慧純、金樹 人(2014)。社會認知因子對澳門青少 年學校滿意度影響之研究-SCCT滿意 度模式驗證。教育心理學報,46(1), 27-50。  林蔚芳、賴協志、林秀勤(2012)。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模式之文獻回顧。 輔導季刊,48(3),50-63。  張基成、陳政川(2010)。網路化 檔案評量中學習者反思行為對學習成 效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8(2), 85-106。 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6a)。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歷 程資料庫-學業表現歷程填報平台。國 立暨南國際大學,取自https://ep.cloud. ncnu.edu.tw/LHDB/InfoPage.aspx?infoI D=1029。 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6b)。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學校 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建置作業要點(草 案)。中華民國105年08月26日第八次 修訂。  郭俊良、朱財義、李筱婷、吳珮 琪(2012)。以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探究 男女航海科系學生專業承諾之差異。 航運季刊,21(4),21-45。  馮靖惠(2017.01.07)。北一女校 長:大學文憑愈來愈「不管用」?將 成更大悲劇。聯合報,取自https://udn. com/news/story/9/2216264  廖淑慧、張基成(2013)。數位化 學習歷程檔案內中文寫作目標設定、 自我反思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一 個縱貫性質化研究。資訊傳播研究,4 (1),45-64。  鄭語謙、洪欣慈(2016.12.12)。 大學考招新制 教部次長說不利這些 學生。聯合報,取自http://a.udn.com/ focus/2016/12/12/26400/index.html  戰寶華、陳惠珍、余怡芳(2015)。 自我效能理論於提升行政人員工作績 效之應用。中華行政學報,17,45-64。  謝依儒、郭俊良、曾維國、徐維 均(2014)。以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探究 臺灣海峽兩岸航海系學生上船工作意 願之影響差異。航運季刊,23(4), 99-121。

(7)

 Akçıl, U., & Arap, İ. (2009). The opinions of education faculty students on learn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portfolio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1), 395-400.  Bandura, A. (1986). The explanatory and predictive scope of self-efficacy theory.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3), 359-373.  Bandura, A. (2009). Cultivate self-efficacy for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E.A. Locke (Ed.), Handbook of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2nd Ed.) (pp. 179-200). New York: Wiley.

 Barrett, S. (2010). A portfolio system of climate treaties. In J. Aldy & R. Stavins (Eds.), Post-Kyoto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 Implementing architectures for agreement (pp. 240-27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Bozhko, Y., & Heinrich, E. (2011, July). Concept map-based framework for learner-centere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Portfolios. I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ICALT) (pp. 160-162). 11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Buyukduman, I., & Sirin, S. (2010). Learning portfolio to enhance constructivism and student autonomy.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 55-61.

 Cavaller, V. (2011). Portfolios for entrepreneurship and self-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2, 19-23.

 Herman, A. M. (1999).

Futurework: Trends and challenges for work in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  Krumboltz, J. D. (1999). Career beliefs inventory: Applications and technical guide.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 Lent, R. W., & Brown, S. D. (2006). On conceptualizing and

assessing social cognitive constructs in career research: A measurement guide.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4(1), 12-35.

 Lent, R. W., Brown, S. D., & Hackett, G. (1994). 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5(1), 79-122.

 Lent, R. W., Brown, S. D., & Hackett, G. (2000). Contextual supports and barriers to career choice: A social cogni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7(1), 36-49.

(8)

 Lent, R. W., Hackett, G., & Brown, S. D. (1999).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7(4), 297-311.  Lougheed, P., Bogyo, B.,

Brokenshire, D., & Kumar, V. (2005). Formalizing electronic portfolios in the SPARC ePortfolio tool. In the

Applications of Semantic Web

Technologies for E-Learning workshop.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Capture.

 Making Caring Common (2016). Turning the tide: Inspiring concern for others and the common good through college admissions. Retrieved from http://mcc.gse.harvard.edu/files/gse-mcc /files/20160120_mcc_ttt_execsummary_ interactive.pdf

 Metz, S., & Albernhe-Giordan, H. (2010). E-Portfolio: A pedagogical tool to enhance creativity in student's project design.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2), 3563-3567.

 P21 (2016). 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Washington, DC: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 Palmer, S., Holt, D., Hall, W., & Ferguson, C. (2011). An evaluation of an online student portfolio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attributes.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19(3), 447-456.  Strudler, N., & Wetzel, K. (2008). Costs and benefits of electronic

portfolios in teacher education: Faculty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24(4), 135-142.  Wood, R., & Bandura, A. (198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3), 361-38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探究式學習 教學類型 (四種類型).. 探究式學習教學 常見模式及實施 Stripling Model of Inquiry.. Connect, wonder, investigate, express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EE )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GIPO)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GICE)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GIEE)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CS IE )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 研 究 生:黃仁性 敬啟 指導教授:楊錦章 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

本研究旨在使用 TI-Nspire CAS 計算機之輔助教學模式,融入基礎 統計學的應用,及研究如何使用 TI-Nspire CAS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