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別再說我懶!大腦天生不愛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別再說我懶!大腦天生不愛動"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296期

2018/10/07

別再說我懶!⼤腦天⽣不愛動

陳盈璇 報導 我們都知道「規律運動」對於⾝體健康的重要性,也有過付諸⾏動的想法,但是 多數⼈都是以失敗告終,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個⼈的「惰性」驅使 嗎? 針對此種情況,研究者稱之為「運動悖論」。先前已有相對單純的⾏為理論作為 ⼤致參考的依據,卻不⾜以詳細說明發⽣這種⾏爲背後的真正因素,以及驅動的 「主使者」。因此,英屬哥倫比亞⼤學(UBC)研究團隊著⼿進⾏研究,發現真 正的原因可能來⾃於我們的⼤腦,⽽且此種「吸引⼒」會隨著⼤腦的發展過程中 進⾏強化作⽤。

接近與遠離 腦電波觀察⼤腦活動

此次研究結果先前已被刊登於《神經媒體學》(Neuropsychologia):「⼤腦 天⽣被賴在沙發上所吸引」。 這項研究先以問卷調查的⽅式找來29位年輕受試者,分別為擁有規律運動習慣, 以及擁有強烈運動意願兩種。接著,這些受測者被帶到隔⾳室參與⼀項「接近 ——遠離任務」,他們被要求坐在電腦螢幕前,畫⾯上會不固定的出現「活動」 或者「不活動」其中⼀種圖片,受測者需以鍵盤上下按鈕控制圖標⼈偶。 在每次測試過程中,會先出現⼀⿊⾊⼗字架於螢幕中央,並且持續250~750毫 秒,接著,圖標⼈偶會隨機出現在畫⾯的上⽅或是下⽅,與此同時,描繪著「活 動」或是「不活動」的其中⼀種⽣活⽅式的圖案,會取代⼀開始的⿊⾊⼗字架, 出現在螢幕正中間,成為測試受測者反應的「刺激因素」,最後,接受到刺激的 受測者,必須快速的做出反應:快速接近或遠離這些圖片。在過程中,研究⼈員 會以腦電圖(EGG)紀錄受測者的腦電波變化,進⽽分析其⼤腦⽪層的活動。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2)

接近——遠離實驗。(資料來源:哥倫比亞⼤學官網) 此外,這項實驗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其⼀,為了了解「刺激」(活動與不活動 兩種圖片)、「反應」(接近或者避免)兩者間的關係,在實驗的上半部份包含 兩個區塊,受測者被要求先快速的接近活動圖片,遠離靜⽌影像;接著在下另⼀ 個區塊以相反的⽅式重新測試。其⼆,檢測中性的圖片對於實驗的顯著性。研究 ⼈員將兩類圖片分別以相同⼤⼩及數量的⽅形、圓形替代,並讓受測者以相同的 ⽅式接近或是遠離圖片。 接近——遠離實驗三種刺激元素。(圖片來源/陳盈璇重製)資料來 源:《神經媒體學》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3)

接近—遠離實驗過程。(圖片來源/陳盈璇重製)資料來源:《神經媒體 學》

對抗⼤腦⾃動化歷程 消耗較多資源

關於⼤腦的認知歷程有兩種處理⽅式:控制歷程、⾃動化歷程。控制歷程由於認 知處理尚未⾃動化,故在這類⽅式上需要耗費較⼤的注意⼒;⾃動化歷程則相 反,由於已經⾃動化,故不需要花費太⼤的⽪層資源進⾏處理,⽽此類⾃動化⽅ 式⼀旦開始,便會難以改變或是抑制,甚⾄隨著時間演化更加強化,⽽⼈類對於 不動⾏為的偏好即屬於此種⾃動化歷程。 ⼤腦兩種認知歷程處理⽅式。(圖片來源/陳盈璇製作)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4)

⼤腦兩種認知歷程處理⽅式。(圖片來源/陳盈璇製作) 從實驗結果發現,⼈們對於接近體⼒活動、遠離不動⾏為的反應時間較爲快速, 然⽽,在遠離不動⾏為時,需要運⽤到較⾼層次的⽪質資源。這些資源包含了衝 突解決、抑制機能,在上段我們說到,⼤腦對於不動⾏為的偏好為⼀種⾃動化歷 程,若是想要抑制這些這個⾏為則必須耗費較多的⽪質資源,由此可知,受測者 對於遠離不動⾏為的⾼度控制則是為了抵抗⼤腦與⽣俱來對於靜⽌⾏為的偏好。 此外,不只有遠離,只要是有關於靜⽌⾏為的動作,都需要受測者⾼度的注意⼒ 集中,這兩個有趣的結果其實悄悄的告訴了我們關於「運動失敗」的理由,⼈類 天⽣傾向於將能量消耗最⼩化,保存體⼒並且避免不必要的體⼒發揮,以⾄於產 ⽣對於強烈運動的負⾯影響;此外,對於這些受測者⽽⾔(具⾼度意願或是已擁 有運動習慣),這也是⼀個⼲擾他們實現運動⽬標的誘惑。因此,在這次實驗 中,靜⽌⾏為的刺激會⾃動激化⼤腦產⽣⾼度機制,協助他們克服這個「潛在 的」危機。 個體抑制⼤腦偏好過程。(圖片來源/陳盈璇製作)

運動程度不同 仍會影響⼤腦作⽤

比較有規律運動以及平⽇裡不運動的受測者後,發現相較於平時規律運動的⼈, 不運動的受測者對於遠離靜⽌⾏為及體⼒活動,兩種反應時間並沒有顯著改變, 這些數據顯⽰,⼈們之所以意圖無法付諸實現的原因在於:沒有「盡⼒」去避免 靜⽌⾏為。 此外,那些規律運動的青壯年們在實驗過程中,對於接近體⼒活動呈現正向偏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5)

此外,那些規律運動的青壯年們在實驗過程中,對於接近體⼒活動呈現正向偏 向,遠離靜⽌⾏為呈現負向偏向。這些結果反映出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在於和體 ⼒運動的正向情感連結,並且擁有更⾼效率的策略去增加其對於運動的⾃動化正 偏向。

從⽣活習慣改變 減緩⻑時間久坐

儘管研究顯⽰出⼤腦天⽣就受不動的⾏為所吸引,甚⾄這種偏好會越加強烈,但 是這並不能成為我們拒絕運動的理由。近年來因為「久坐」不動所產⽣的疾病甚 ⾄致死的機率⼀直在上升,不論是上班族或是學⽣,⼤多時間都是坐著,其餘時 間也因為疲憊,因此更不可能有運動的機會。 根據PubMed Central上的⼀則研究顯⽰,不論年齡、性別、種族,只要久坐或 是不運動都會導致罹患糖尿病、⼼⾎管疾病、肥胖的機率⼤幅提⾼。在加拿⼤, 每年由於不運動所造成的花費,在健康照護上的⽀出佔了3.7%;在中國⼤陸,則 是超過了15%。 針對此種「文明病」,英國⼼臟協會提出了5個⼤眾於⽇常⽣活中減緩此種情況的 ⽅法。 如何從⽇常⽣活減緩久坐⾏為。(圖片來源/陳盈璇重製)資料來源:英 國⼼臟協會 「⼈類的⼤腦可以被重新訓練嗎?」這是我們⽬前所⾯對的問題。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6)

任何⾃動化歷程⼀旦被啟動,就難以被改變和抑制,就像上述實驗⼀般,我們想 要阻⽌,卻不知道它們何時發⽣,甚⾄可能會失敗。不過UBC的研究者Matthieu Boisgontier說:「⾄少我們現在知道它正在發⽣,這是第⼀步。」 也許未來的⼀切都還是未知數,但是我們仍舊可以從現有的資源做改變,只要我 們「盡⼒」去做即可。 縮圖來源:陳盈璇/製作     記者 陳盈璇 編輯 陳⼦與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從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發覺「主題說話活動」的確能讓學

年青的學生如能把體育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便可提高自己的體育活動能

身體力行: 藉交流及專業發展活動,促進全校教職員認同推動價

• 由於對行文稱謂、格式的不熟悉,乃至於中西格式的 混淆,往往會出現一

界面活動 主體活動 界面活動 產品運送 運輸 顧客服務 排程 存貨管理 水準 廠房位置 訂單流程 通路規劃 採購作業 倉儲

在去年的時候,偶爾會聽到師兄宣傳有關學生大使的活動,那時已對此計

張愛玲說:「我們對於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這句話應

覺得自己在這浩瀚的天地間,是如此的渺小不起眼,不管別人把我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