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羽球運動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與休閒運動效益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羽球運動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與休閒運動效益關係之研究"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羽球運動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與休閒運

動效益關係之研究

李建霖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系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羽球運動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與休閒運動效益之關係。以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102 學年度第二學期體育課興趣選項羽球組,6 班 192 位學生為 對象進行調查研究,採用知覺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與休閒運動效益等三個量 表為工具,經採驗證性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與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 計方法處理,顯著水準訂為 α=.05。研究結果發現:1.不同性別學生之間的知覺 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與休閒運動效益的表現不具顯著差異;2.知覺教師專業 能力的「課程與評量」構面與「教學能力」兩個構面均對於「行為性」有顯著的 正向影響關係;知覺教師專業能力的「專業知識」構面對於「認知性」有顯著的 負向影響關係。而知覺教師專業能力的「課程與評量」構面對於「認知性」有顯 著的正向影響關係。3.知覺教師專業能力的「教學態度」構面與「教學能力」兩 個構面均對於「生理效益」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關係;知覺教師專業能力的「課程 與評量」構面與「教學能力」兩個構面對於「心理效益」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關 係;知覺教師專業能力的「課程與評量」構面對於「社交效益」有顯著的正向影 響關係。4.行為涉入對休閒運動效益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關係。最後根據研究結 果,提供體育課教學之參考,以及對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

關鍵詞: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休閒運動效益

(2)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Badminton Sports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Behavioural Involvement and

Recreational Benefits

Ken Lee, and Tzusui Hung

Department of Sports, Health and Leisure, Chung Hwa University of Medical Technology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badminton sports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Behavioural Involvement and Recreational Benefits. Participants were 192 students selected from 6 classes, under PE badminton interest groups, of the second term of 102 academic year in Chung Hwa University of Medical Technology. ‘Percep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apacity Scale’, ‘Behavioral Involvement Scale’ and ‘Recreational Benefits Scale’ were adopted in the study. Data was analyses using confirmatory analysis, single-factor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a significant level of .05. Results have found that 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 in ‘Percep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apacity’, ‘Behavioral Involvement’ and ‘Recreational Benefits.’ 2) 2 items: ‘Course and Evalu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from ‘Percep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apacity Scale’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Behaviour’ item. The item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Cognitive’ item in ‘Percep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apacity Scale.’ And ‘Course and Evaluation’ item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Cognitive’ item. 3) ‘Teaching Attitude’ and ‘Teaching Ability’ from ‘Percep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apacity Scale’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Physiological benefits.’ ‘Course and Evalu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Psychological Effects.’ And ‘Course and Evaluation’ item also had som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Social Benefits.’ 4) ‘Behavioural Involvement’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Recreational Benefits.’ The finding of this study is for the reference of PE teaching, and t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follow-up researchers.

(3)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專業能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e)可定義為從事一種職業所需具備的知 識、技能與情意。專業能力的高低有賴長期、專門、有系統的教育與訓練。專業 能力定義中的認知、情意、技巧、技能知識、所特定的專業標準,會隨著時代的 轉變以及各領域不同的需要而有所改變。專業能力是與個人職務有關,即是當個 人扮演某一社會角色,能充分發揮角色功能所需具備的能力,各專門行業的人員 必須具備各該專門行業領域所需的能力,才能勝任職守(江旺益、黃永寬,2004; 余育蘋,2002;鄭秀琴,2004)。教育亦為專業工作,教師亦屬專業人員,故應 具備專業能力。教師是否具備足夠之專業能力,正攸關教學成效之良莠。 涉入是一種存在個人與遊憩活動之間的認同狀態,透過其活動可由達成愉悅 (enjoyment )和自我表現( self- expression) 的程度來加以描述。所以,自我 涉入也可被描述為一種幸福感(well- being)的心理狀態;而一個人對某一事物之 自我涉入越深,對其相關事物的定見越深(陳肇芳,2007)。涉入可細分為行為 涉入與社會心理涉入;行為涉入係指個體從事某特定活動所投入的時間及精力; 而社會心理涉入係指個體與某一遊憩活動的一種認知及興趣的喚起,是屬於內在 心理所表現的模式(楊哲維,2006;Havitz & Dimanche, 1999)。

休閒效益即為休閒目標之達成,包括參與休閒能達成之目標,以及參與者相 信休閒能幫助他們達成目標並獲得某些好處(Ajzen ,1991)。Driver, Brown, and Peterson(1991)認為休閒效益,指的是參與休閒活動後主觀感覺所得到的生理、 心理與社交等方面的改善。無論是目標的達成,或者是獲得,休閒效益都必須透 過休閒活動參與者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獲得不同休閒的體驗與感受,這些主觀 的感受與體驗再經過個人主觀的評價過程後,進而對個人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些 影響就是所謂的休閒效益( leisure benefits)。

Wankel & Berger (1991)從運動生理學的觀點指出參與體能性的休閒活動可 以帶來許多生理效益,如增強心肺適能、鍛鍊肌力、提升肌耐力、促進柔軟度、 強化骨架以及體重管理等休閒效益。Wilfley & Brownell( 1994)指出,運動能增 加能量消耗、增進代謝效率,還可以抑止高血壓、糖尿病,並具有增進心理健康 等效益。因此從事休閒運動對人們是有好處的,生理、心理兼顧,讓生命更具有 意義。 回顧羽球運動的研究絕大部分注重於運動技巧與體能等,而關於教師的專業 能力、學生的行為涉入以及羽球運動的效益相關研究甚少人探討,乃興起本研究 動機,想要瞭解羽球運動教師專業能力、學生的行為涉入以及羽球運動效益的相

(4)

關情形,希望透過研究結果,能提供學校推展羽球運動以及後續研究的參考。 二、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以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體育課興趣選項羽球組 192 位學生為調查對象,以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與休閒運動效益為研究變項,擬 探討︰ (一)男、女學生知覺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與休閒運動效益表現的差異情形。 (二)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與休閒運動效益彼此間之關係。 三、名詞解釋

(一)教師專業能力(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專業能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e)可定義為從事一種職業所需具備的知 識、技能與情意。專業能力是與個人職務有關,即是當個人扮演某一社會角色, 能充分發揮角色功能所需具備的能力,各專門行業的人員必須具備該專門行業領 域所需的能力,才能勝任職守(江旺益、黃永寬,2004;余育蘋,2002;鄭秀琴, 2004)。是指個人從事專業工作時,欲成功的執行某一任務,而在認知、技能及 態度上所從事的價值行為。 在本研究中行為涉入的範疇,係針對學生參與羽球課程時對於其體育教師專 業能力的認知程度,本研究以五個層面探討教師專業能力,分別是(一)教學態 度(二)專業知識(三)課程與評量(四)運動技能(五)教學能力。從「非常 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計分給予1~5 分。而總分越高者,表示其覺得教師的專 業能力越高。 (二)行為涉入 (Behavioral involvement) 涉入是在特定情境下,個體經刺激而知覺到的重要性或興趣水準,當個體的 感知重要性與興趣越高則涉入程度越高(Engel,Blackwell and Miniard,1993)。 Kim, Scott, 與 Crompton (1997) 之研究,將涉入程度分為行為涉入與社會心理 涉入,並以此二構面來界定休閒涉入之程度。行為涉入係指個體從事某特定活動 所投入的時間及精力(楊哲維,2006;Havitz & Dimanche, 1999)。

在本研究中行為涉入的範疇,係針對學生參與羽球運動的行為涉入程度,本 研究以兩個層面作探討行為涉入,分別是(一)行為性(二)認知性。從「非常 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計分給予1~5 分。而總分越高者,表示其參與羽球運動 的行為涉入程度越多。

(5)

(三)休閒運動效益 (Leisure Sport Benefits)

效益(benefit)被視為是一種好處,當個人、團體、社會、經濟、實質環境或 其他情境有所改善時的狀態 (Driver, Brown, & Peterson,1991)。張少熙(2003) 認為休閒運動效益,被視為休閒運動者在休閒運動參與過程中,其休閒運動需求 與渴望獲得滿足而產生的利益。

在本研究中休閒運動效益的範疇,係針對個人參與羽球課程學習過程中及參 與羽球運動後的經驗,可以幫助個人改善身心狀況或滿足需求的個人主觀感受, 本研究以三個層面作探討休閒運動效益,分別是(一)生理效益 (Physiological benefits)(二)心理效益 ( (Psychological benefits)(三)社交效益 (Social benefits)。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計分給予1~5 分。而總分越高者, 表示其參與羽球課程學習所獲得的休閒運動效益感受越多。

貳、相關文獻探討

一、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是指個人從事專業工作時,欲成功的執行某一任務,而在認知、技 能及態上所從事的價值行為。專業能力與個人職務有關,即是當個人扮演某一社 會角色,能充分發揮角色功能所需具備的能力,各專門行業的人員必須具備各該 專門行業領域所需的能力,才能勝任職守(江旺益、黃永寬,2004;余育蘋,2002; 鄭秀琴,2004)。 教育既為專業工作,教師既屬專業人員,應具備專業能力。教師是否具備足 夠之專業能力,正攸關教學成效之良莠。Scriven(1991)在探討教師責任及教師評 鑑模式研究中,認為教師專業能力內涵包括:(一)學科知識(二)教學技巧(三)學 生學習成果評量(四)專業精神與態度(五)其他有關學校服務工作。 在有關不同性別專業能力差異的研究上,所獲得的結果並不一致,鄭一龍 (2003)研究發現:體育教師專業能力與性別無顯著差異。王欣茹(2002)指出, 不同性別國中體育教師在整體專業能力實際現況上並無顯著差異。然而王登方 (2001)研究卻發現:不同的性別國中體育教師在「教學專業能力」和「體育專 業能力」項目中,女教師顯著高於男教師。康美文(2003)研究發現:不同性別 的國小體育教師在專業能力上有顯著差異。邱怡文(2008)、劉佳鎮(2008)等人亦 研究發現:體育教師專業能力與性別有顯著差異。 二、行為涉入相關文獻 涉入是個人對事物所感覺到的關心程度,個人基於自身之需求、興趣及價值 觀,對一事或物所認知之攸關程度。

(6)

有關涉入的定義方式非常多,如Engel,Blackwell and Miniard(1993)認為 涉入是在特定情境下,個體經刺激而知覺到的重要性或興趣水準,當個體的感知 重要性與興趣越高則涉入程度越高。Josiam, Smeaton and Clements(1999)認為 涉入對於一個人或活動的態度、促銷刺激的理解力及決策過程都有潛在的影響。 Blackwell, Miniard, and Engel (2001) 與Solomon (2002) 對涉入定義為知覺 個人重要性的程度,在特定情境中,受刺激所喚起的興趣。Wright(2001)認為 涉入是指個人切身相關的程度,會影響消費者接收與處理訊。Krugman(2001)認 為涉入是指注意個人的攸關或重要性程度及處理時的深度。Bettman and Jacoby (2002)認為涉入是激發個人解決衍生問題的行為。Charters and Pettigrew (2002)認為涉入是某一事件所引起的興趣程度。

涉入可細分為行為涉入與社會心理涉入;行為涉入係指個體從事某特定活動 所投入的時間及精力;而社會心理涉入係指個體與某一遊憩活動極其相關產品之 間的一種認知及興趣的喚起,是屬於內在心理所表現的模式(楊哲維,2006;Havitz & Dimanche, 1999)。Kim, Scott, 與 Crompton (1997) 之研究,將涉入程度分 為行為涉入與社會心理涉入,並以此二構面來界定休閒涉入之程度。行為涉入是 指追求某項休閒活動,而付出的時間或者金錢等可以實際被測量的一種行為傾 向,可以藉由頻率、花費、距離、設備、願付成本、停留時間以及參與頻率等等 可直接被觀察或記錄的外顯行為來做為行為涉入層面的衡量(陳肇華,2007) 在運動領域中,持續涉入被認為與一種正在進行中與熱衷於身體活動有關, 而個人持續涉入運動是根深蒂固的、有強烈興趣、對運動著迷,並將運動視為一 種嗜好 (Venkatraman, 1990)。 在有關不同性別行為涉入差異的研究上,郭淑菁(2003)以登山社會員為研究 對象,研究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關係,發現男性的行為涉入高於女性。賴韋伶(2008) 研究發現:在涉入程度構面上不同性別運動舞蹈社團參與者皆無顯著性差異;在 休閒效益構面上性別有顯著差異。王慶田(2009)研究國小教師在休閒涉入、休閒 效益與幸福感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結果顯示休閒涉入對於不同性別、生活背景 達到顯著差異。 三、休閒運動效益相關文獻 效益(benefit)被視為是一種好處,當個人、團體、社會、經濟、實質環境或 其他情境有所改善時的狀態 (Driver, Brown, & Peterson,1991)。Ajzen (1991) 指出,休閒效益即為休閒目標之達成,包括參與休閒能達成之目標,以及參與者 相信休閒能幫助他們達成目標並獲得某些好處。Berger and Wankel(1991)認為 評估休閒效益最重要的是去評估休閒活動是否能夠幫助他們達成目標,而非以一 種客觀的態度去評估達成目標的過程。

(7)

Driver, Brown, 與 Peterson (1991)編撰的「休閒的益處」 (Benefits of Leisure)一書中,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休閒的益處,這些項目大致分為身體及身 心性的益處、心理的益處及社會性的益處三大類。並強調效益對人或實質環境中 是需求獲得正向的改善,包含人際關係、體適能、預防社會問題或穩定群體等, 在個人方面可說是一種特別的心理滿足的經驗。Cordes and Ibrahim(1999)透 過休閒活動的參與,能夠獲得生理、情感、心理,以及社會四個方面的效益。蔡 文慈(2006)將休閒效益定義為個人在自由時間裡基於個人自願、自主意識,對 於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所產生之體驗,主觀評估其對於身心有正向助益之個人感 受。以休閒運動為休閒方式來定義。吳怡靜(2006)則認為休閒效益是個人在參 與活動過程中及體驗之後,可以改善個體身心狀態或滿足個體各方面需求的現象。 在從事有關體能性的休閒或動效益上,張少熙(2003)認為休閒運動效益, 被視為休閒運動者在休閒運動參與過程中,其休閒運動需求與渴望獲得滿足而產 生的利益。Wankel & Berger (1991)從運動生理學的觀點指出參與體能性的休閒 活動可以帶來許多生理效益,如增強心肺適能、鍛鍊肌力、提升肌耐力、促進柔 軟度、強化骨架以及體重管理等休閒效益。Wilfley & Brownell( 1994) 指出運 動能增加能量消耗、增進代謝效率,還可以抑止高血壓、糖尿病,並具有增進心 理健康等效益。因此從事休閒運動對人們是有好處的,生理、心理兼顧,讓生命 更具有意義。 綜合以上學者的論述可將休閒運動效益的定義為,在工作餘暇時,依個人喜 好所從事的身體活動,在體驗過程後能得到生理、心理、心靈的滿足感。 在有關不同性別專業能力差異的研究上,所獲得的結果並不一致,陳中雲 (2001)研究發現國小教師參與休閒活動獲得的休閒效益上,於不同背景變項中, 不同性別並無明顯差異。而Philipp (1997) 在「種族、性別與休閒效益」的研究 中,顯示出非裔美國人男性的休閒效益中放鬆及自我表達的效益較高,而女性則 以增進親友情感(社交)及自我肯定的效益較高。張國振(2008)、余瑋舲(2009) 研究發現:不同性別自行車參與者的休閒效益具差異情形。陳文啟(2009)探討國 中小教師生活型態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與休閒效益存 有差異性,女性之整體效益比男性高。林昕翰、畢璐鑾(2010)研究結果顯示,不 同性別之學員在休閒效益上具有顯著性差異,其中男性對於「社交效益」之感受 較女性明顯。李祐綺(2011)探討參與音樂舞蹈活動之老年人心理效益,研究結果 顯示男性在「自覺預期效益」上大於女性。 假設一(H1):男、女學生知覺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與休閒運動效益的表現具 有顯著的差異。 四、行為涉入與休閒效益之關係

(8)

盧心炎(2003)在舞蹈休閒活動的研究中,發現涉入與休閒效益呈現正面的 影響,涉入程度越高者,其休閒效益感受程度也越高。姚代平(2004)研究結果 顯示,涉入能夠有效預測休閒效益。陳嘉雯(2006)研究發現持續涉入對休閒效 益具有正向影響關係。徐新勝(2007)發現衝浪者涉入程度愈深,其休閒效益感 受也愈高。李純雯(2008)針對臺北市民生社區發展協會休閒運動學員進行研究, 結果顯示:(一)整體休閒涉入與整體休閒效益之間有顯著相關。(二)整體休 閒涉入對整體休閒效益有顯著預測力。許惠玲(2008)以高雄縣市郊山參與登山 健行之高齡者其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關係為研究發現,行為涉入及社會 心理涉入會影響休閒效益。張月玲(2009)針對家庭露營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 (一)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之間有正向相關存在。(二)持續涉入能有效預測休閒 效益。 假設二(H2):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與休閒運動效益彼此間具有顯著的正向影 響關係。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構 根據本研究之目的以及研究假設,提出本研究架構。本研究之架構如圖 3.1 所示。 休閒運動效益 行為涉入 教師專業能力 H1 性別 H2 圖 3.1 研究架構圖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102 學年度第 2 學期,體育課興趣選項羽球組 6

(9)

班 234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調查,調查時間 2014 年 5 月 24 日至 6 月 10 日 止,計發出問卷 234 份,經檢視問卷後,剔除填答不完全以及填達反應固定式問 卷 42 份,有效問卷 192 份,有效問卷率為 82.05%。 三、研究工具 (一)「知覺體育教師專業能力」問卷編製之依據 本研究所使用的「知覺體育教師專業能力量表」,係依據本研究目的參考王 秋菁(2005)、劉佳鎮(2008)與吳金記(2013)等人之體育教師專業能力量表,修 編為本研究所需之知覺體育教師專業能力量表,共計有20個題項。本量表之目的, 在評量學生知覺體育教師專業能力的狀況。 本量表採用Likert Scale五點量尺,依自己的狀況選答「非常不同意」、「不 同意」、「普通」、「同意」、「非常同意」,分別獲得1、2、3、4、5分。以受 試學生在總量表中得分的高低反映學生知覺體育教師專業能力的情形,得分愈高 代表學生認為其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愈高。量表初稿相關構面與題項如下: 1.教學態度 a1 常常主動關心與詢問我們學習的狀況。 a2 對於同學的問題都能試著回答。 a3 會鼓勵我們好的行為或表現。 a4 經常在課堂前、後詢問同學有無身體不適。 2.專業知能 a5 能夠明確的說明羽球運動的規則。 a6 在課堂上會說明熱身運動的重要性。 a7 在課堂上可以說明羽球動作技巧與要領。 a8 能透過各種學生熟悉的動作來指導羽球運動技巧。 3.課程與評量 a9 能運用多元的評量方式,評量我的學習情形。 a10 能依學生的程度,設計不同的課程內容。 a11 會一一觀察學生學習狀況,了解學習情形。 a12 評量的成績符合我的表現。 4.運動技能 a13 具備良好的羽球運動技能。 a14 具有良好的羽球運動指導能力。 a15 能夠勝任羽球運動比賽的裁判工作。 a16 說明動作會分析運動技巧,使我們可以更快學習動作。

(10)

5.教學能力 a17 善用各種資源來幫助我們學習。 a18 教學時可以明確說明教學的內容。 a19 具備增強學生學習動機的技巧。 a20 會透過各種方法,讓我們學習運動技巧。 (二)「行為涉入」問卷編製之依據

Kim, Scott & Crompton(1997)提出涉入程度包含行為涉入與社會心理涉入等 兩個層面。本研究所使用的「行為涉入量表」,其題項乃參考郭淑菁(2003)與賴 韋玲(2008)之研究設計,依據本研究之目的修編為本研究所需之羽球課程學習「行 為涉入量表」,共計有 8 個題項。本量表之目的,在評量學生羽球課程學習的行 為涉入程度。量表初稿相關構面與題項如下: 1.行為性 b1 即使很忙,我會抽空參與羽球運動。 b2 尚未規劃之閒暇,我便會參與羽球運動。 b3 相較於其他活動,我優先考慮羽球運動。 b4 心情煩躁時,我便會優先選擇羽球運動。 2.認知性 b5 我會關心羽球運動相關資訊。 b6 我對於羽球運動非常了解與熟悉。 b7 我會參加研習活動以提昇羽球運動技能。 b8 我願意花費金錢觀賞羽球運動相關賽會。 (三)「休閒運動效益」問卷編製之依據 洪煌佳( 2002)將休閒效益整理為生理效益、心理效益及社交效益三個面向。 而馬上鈞(2003)、陳錫平(2008)、王慶田(2009)、吳亮慶(2010)等人亦 均認為休閒效益包含滿足生理、心理、社會需求三種效益。本研究所使用的「休 閒運動效益量表」,係參考洪煌佳等人之研究設計修編為本研究所需之「休閒運 動效益量表」,共計有12個題項。本量表之目的,在評量學生認為參與羽球運動 的效益狀況。量表初稿相關構面與題項如下: 1.生理效益 c1 能改善我的睡眠情況。 c2 能讓我控制自己的体重。 c3 能讓我的生活作息正常。 c4 能增加我的運動能力。

(11)

2.心理效益 c5 能增加我的生活的樂趣。 c6 能夠讓我解除憂慮、忘記煩惱。 c7 能夠讓我全身放鬆。 c8 能增加我的安全感。 3.社交效益 c09 能讓我獲得團體的認同。 c10 能讓我學習互助合作的技巧。 c11 能讓我指導及協助別人。 c12 能促進朋友間的情誼。 四、信、效度考驗

調查問卷施測後以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考驗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與休閒運動效益三個量表因素結構的最佳模式,透 過適配性評鑑指標考驗最佳模式及模式內在結構適配度評估以建構其效度、信度。

為驗證本研究之信效度,本研究採用AMOS 17.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處理,利用 較 嚴 謹 之 結 構 方 程 式 中 的 驗 證 性 因 素 分 析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建立量表的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與收斂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等評估指標來驗證「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與「休閒運動效益」 等三個量表之信、效度: 1.教師專業能力量表 本研究透過整體模式適配度的衡量來瞭解「教師專業能力」量表測量模式的 適配度,依Hair et al. (1998)等學者建議,要瞭解整體模式的適配度,則應該 包含三個主要的評量指標:絕對適配度(Measures of absolute fit)、增量適配 度(Incremental fit measures)及精簡適配度(Parsimonious fit measures)。

在絕對適配度各項指標方面:其χ2/df =1.651、GFI=0.940、AGFA=0.872、 RMR=0.016 、 SRMR=0.028 、 RMSEA=0.053 ; 在 增 量 適 配 度 方 面 , NNFI=0.969 、 NFI=0.942 、 CFI=0.974 、 IFI=0.987 、 RFI=0.925 ; 而 在 精 簡 適 配 度 方 面 , PNFI=0.778、PCFI=0.676。上述各指標顯示本研究「知覺體育教師專業能力」量 表已符合「合理適配」指標,整體模式適配評鑑良好。 在信、效度方面,SMC均在.540~.799之間、因素負荷量均在.735~.894之間、 組合信度均在.871~.916之間,AVE均在.628~.731之間;在區別效度方面,變數平 均變異抽取量皆大於變數間的相關係數值的平方。顯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收 斂效度與區別效度。

(12)

2.行為涉入量表 在絕對適配度各項指標方面:其χ2/df =2.144、GFI=.966、AGFA=.968、 RMR=.020、SRMR=.070、RMSEA=.070;在增量適配度方面,NNFI=.974、NFI=.971、 CFI=.984、IFI=.985、RFI=.953;而在精簡適配度方面,PNFI=.590、PCFI=.598。 上述各指標顯示本研究「行為涉入」量表已符合「合理適配」指標,整體模式適 配評鑑良好。 另外,本研究「行為涉入」量表其潛在變數的因素負荷量(factor loading). 均在.639~.874之間,個別項目的信度(individual item reliability)良好;「行 為涉入」兩個構面因素的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分別為.871與.872; 平均變異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分別為.627與.633。顯示本研究 「行為涉入」量表具有相當高的信度與收斂效度。 3.休閒運動效益量表 本研究透過整體模式適配度的衡量來瞭解「休閒運動效益」量表測量模式的 適配度。在整體模式評鑑中,第6題項「能夠讓我解除憂慮、忘記煩惱」的因素負 荷量值低於.50;且絕對適配指標中的GFI、AGFI與RMSEA等指標亦未達適配標準。 經刪第6項後,在整體模式評鑑中的絕對適配度各項指標方面:χ2值(76.609, p< .05)達到顯著,拒絕虛無假設,本研究則改採χ2/df 值作為檢驗依據,其結 果符合檢驗標準χ2/df =1.869、GFI=.945、AGFA=.912、RMR=.015、SRMR=.025、 RMSEA=.061;在增量適配度方面,NNFI=.977、NFI=.964、CFI=.983、IFI=.983、 RFI=.952;而在精簡適配度方面,PNFI=.719、PCFI=.733。上述各指標顯示本研 究「運動效益」量表已符合「合理適配」指標,整體模式適配評鑑良好。 另 外, 本研 究「 休閒 運動 效 益 」量表 其 潛在變數 的因素負 荷量 (factor loading).均在.782~.855之間,個別項目的信度(individual item reliability) 良好;「休閒運動效益」三個構面因素的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分 別為.889、.869與.905;平均變異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分別 為.667、.689與.704。顯示本研究「休閒運動效益」量表具有相當高的信度與收 斂效度。

五、資料處理

本研究利用 AMOS 17.0 統計軟體以及 SPSS for windows 20.0 中文版之統計 套裝軟體進行問卷資料之分析。問卷回收後,先剔除無效問卷,再進行登錄與編 碼的工作。採用驗證性因素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與多元逐步迴歸分析 等統計方法處理,檢定顯著水準訂為 α=.05。

(13)

肆、結果與討論

一、男、女學生其知覺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及休閒運動效益之差異分析 (一)在知覺教師專業能力方面 由表 4.1 可知,男、女學生在知覺教師專業能力上不具顯著差異(Wilks’ Λ =.915,p>.05)。此結果並不支持本研究假設一(H1)。 鄭一龍(2003)研究發現:體育教師專業能力與性別無顯著差異。王欣茹(2002) 指出,不同性別國中體育教師在整體專業能力實際現況上並無顯著差異。本研究 結果與之相同。 然而王登方(2001)研究卻發現:不同的性別國中體育教師在「教學專業能 力」和「體育專業能力」項目中,女教師顯著高於男教師。康美文(2003)研究 發現:不同性別的國小體育師在專業能力上有顯著差異。邱怡文(2008)、劉佳鎮 (2008)等人研究發現:不同性別體育教師專業能力有顯著差異。賴韋伶(2008)研 究發現:休閒效益構面上性別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的結果與之相異。 表 4.1 男、女學生在知覺教師專業能力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構面 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多變量 Wilk ’ s Λ 單變量F值 教學態度 男學生 83 4.054 .665 .915 .851 女學生 109 3.968 .625 專業知識 男學生 83 4.173 .640 .058 女學生 109 4.150 .650 課程與評量 男學生 83 4.130 .654 2.204 女學生 109 3.986 .669 運動技能 男學生 83 4.256 .587 1.083 女學生 109 4.163 .635 教學能力 男學生 83 4.250 .617 2.004 女學生 109 4.117 .665 *p<.05 (二)在行為涉入方面 由表 4.2 可知,男、女學生在知覺教師專業能力上不具顯著差異(Wilks’ Λ =.974,p>.05)。此結果並不支持本研究假設一(H1)。

(14)

賴韋伶(2008)研究發現:在涉入程度構面上不同性別運動舞蹈社團參與者皆 無顯著性差異。本研究結果與之相同。而郭淑菁(2003)以登山社會員為研究對象 發現男性的行為涉入高於女性。王慶田(2009)研究國小教師在休閒涉入、休閒效 益與幸福感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結果顯示休閒涉入對於不同性別達到顯著差 異。本研究結果則與之不同。 表4.2 男、女學生在行為涉入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構面 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多變量 Wilk ’ s Λ 單變量F值 行為性 男學生 83 3.792 .771 .974 .725 女學生 109 3.700 .728 認知性 男學生 83 3.711 .798 3.994 女學生 109 3.486 .750 *p<.05 (三)在休閒運動效益方面 由表 4.3 可知,男、女學生在知覺教師專業能力上不具顯著差異(Wilks’ Λ =.994,p>.05)。此結果並不支持本研究假設一(H1)。 陳中雲(2001)研究發現國小教師參與休閒活動獲得的休閒效益上,於不同背 景變項中,不同性別並無明顯差異,本研究的結果與之相同。而Philipp (1997) 在 「種族、性別與休閒效益」的研究中,顯示出非裔美國人男性的休閒效益中放鬆 及自我表達的效益較高,而女性則以增進親友情感(社交)及自我肯定的效益較 高。張國振(2008)、余瑋舲(2009)研究發現:不同性別自行車參與者的休閒 效益具差異情形。陳文啟(2009)探討國中小教師生活型態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 究,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與休閒效益存有差異性,女性之整體效益比男性高。 林昕翰、畢璐鑾(2010)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之學員在休閒效益上是具有顯著 性差異,其中男性對於「社交效益」之感受較女性明顯。李祐綺(2011)探討參與 音樂舞蹈活動之老年人心理效益,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在「自覺預期效益」上大於 女性,本研究上述結果則與之相異。 表 4.3 男、女學生在休閒運動效益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構面 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多變量 Wilk ’ s Λ 單變量F值 生理效益 男學生 83 4.075 .679 .994 .536

(15)

女學生 109 4.007 .611 心理效益 男學生 83 4.078 .632 .172 女學生 109 4.039 .665 社交效益 男學生 83 4.012 .702 .990 女學生 109 3.908 .727 *p<.05 二、知覺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及休閒運動效益相互影響分析 (一)知覺教師專業能力對行為涉入之影響 由表 4.4 可得知:1.知覺教師專業能力對行為涉入的「行為性」構面的迴歸 效果達顯著(F=29.532,p<.05),具有 23.0%的解釋能力,由個別自變項預測效 果來看,知覺教師專業能力的「課程與評量」構面(β = .307,p<.05)與「教 學能力」兩個構面(β = .213,p<.05)均對於「行為性」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關 係。此結果支持本研究假設二(H2);2.知覺教師專業能力對行為涉入的「認知 性」構面的迴歸效果達顯著(F=17.988,p<.05),具有 15.1%的解釋能力,由個 別自變項預測效果來看,知覺教師專業能力的「專業知識」構面(β =- .226, p<.05)對於「認知性」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關係。此結果不支持本研究假設二(H2); 而覺教師專業能力的「課程與評量」構面(β =.547,p<.05)對於「認知性」有 顯著的正向影響關係。此結果支持本研究假設二(H2)。 表 4.4 知覺教師專業能力對行為涉入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投入變項 行為性 認知性 教學態度 專業知識 -.226* 課程與評量 .307* .547* 運動技能 教學能力 .213* R2 .238 .160 AdjR2 .230 .151 F 29.532* 17.988* *p<.05 (二)知覺教師專業能力對休閒運動效益之影響 由表 4.5 可得知:1.知覺教師專業能力對休閒運動效益的「生理效益」構面 的迴歸效果達顯著(F=42.048,p<.05),具有 30.1%的解釋能力,由個別自變項 預測效果來看,知覺教師專業能力的「教學態度」構面(β = .361,p<.05)與

(16)

「教學能力」兩個構面(β = .241,p<.05)均對於「生理效益」有顯著的正向 影響關係。2. 知覺教師專業能力對休閒運動效益的「心理效益」構面的迴歸效果 達顯著(F=71.767,p<.05),具有 42.6%的解釋能力,由個別自變項預測效果來 看,知覺教師專業能力的「課程與評量」構面(β = .341,p<.05)與「教學能 力」兩個構面(β = .360,p<.05)均對於「心理效益」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關係。 3.知覺教師專業能力對休閒運動效益的「社交效益」構面的迴歸效果達顯著 (F=65.828,p<.05),具有 25.3%的解釋能力,由個別自變項預測效果來看,知 覺教師專業能力的「課程與評量」構面(β =.507,p<.05)對於「社交效益」有 顯著的正向影響關係。上述結果均支持本研究假設二(H)。 4.5 知覺教師專業能力對休閒運動效益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投入變項 生理效益 心理效益 社交效益 教學態度 .361* 專業知識 課程與評量 .341* .507* 運動技能 教學能力 .241* .360* R2 .308 .432 .257 AdjR2 .301 .426 .253 F 42.048* 71.767* 65.828* *p<.05 (三)行為涉入對休閒運動效益之影響 由表 4.6 可得知:1.行為涉入對休閒運動效益的「生理效益」構面的迴歸效 果達顯著(F=33.191,p<.05),具有 25.2%的解釋能力;2.行為涉入對休閒運動 效益的「心理效益」構面的迴歸效果達顯著(F=51.2297,p<.05),具有 34.5% 的解釋能力。3.行為涉入對休閒運動效益的「社交效益」構面的迴歸效果達顯著 (F=45.390,p<.05),具有 31.7%的解釋能力。由個別自變項預測效果來看,行 為涉入的「行為性」與「認知性」兩個構面均對休閒運動效益的『生理效益』、 「心理效益」與「社交效益」三個構面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關係。上述結果均支 持本研究假設二(H)。 盧心炎(2003)在舞蹈休閒活動的研究中,發現涉入與休閒效益呈現正面的影 響,涉入程度越高者,其休閒效益感受程度也越高。姚代平(2004)研究結果顯 示,涉入能夠有效預測休閒效益。陳嘉雯(2006)研究發現持續涉入對休閒效益 具有正向影響關係。徐新勝(2007)發現衝浪者涉入程度愈深,其休閒效益感受 也愈高。李純雯(2008)針對臺北市民生社區發展協會休閒運動學員進行研究,

(17)

結果顯示:整體休閒涉入對整體休閒效益有顯著預測力。許惠玲(2008)以高雄 縣市郊山參與登山健行之高齡者其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關係為研究發 現,行為涉入及社會心理涉入會影響休閒效益。張月玲(2009)針對家庭露營者 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持續涉入能有效預測休閒效益。本研究上述結果與之相同。 表 4.6 行為涉入對休閒運動效益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投入變項 生理效益 心理效益 社交效益 行為性 .274* .287* .228* 認知性 .268* .343* .375* R2 .260 .352 .324 AdjR2 .252 .345 .317 F 33.191* 51.229* 45.390* *p<.05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男、女學生其知覺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及休閒運動效益的表現均不具顯 著差異。 (二)知覺教師專業能力對行為涉入的「行為性」構面具有 23.0%的解釋能力,知 覺教師專業能力的「課程與評量」構面與「教學能力」兩個構面均對於「行 為性」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關係;知覺教師專業能力對行為涉入的「認知性」 構面具有 15.1%的解釋能力,知覺教師專業能力的「專業知識」構面對於「認 知性」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關係。而覺教師專業能力的「課程與評量」構面對 於「認知性」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關係。 (三)知覺教師專業能力對休閒運動效益的「生理效益」構面具有 30.1%的解釋能 力,知覺教師專業能力的「教學態度」構面與「教學能力」兩個構面均對於 「生理效益」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關係;知覺教師專業能力對休閒運動效益的 「心理效益」構面具有 42.6%的解釋能力,知覺教師專業能力的「課程與評 量」構面與「教學能力」兩個構面(均對於「心理效益」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關係;知覺教師專業能力對休閒運動效益的「社交效益」構面具有 25.3%的 解釋能力,知覺教師專業能力的「課程與評量」構面對於「社交效益」有顯 著的正向影響關係。 (四)行為涉入對休閒運動效益的「生理效益」構面具有 25.2%的解釋能力;行為 涉入對休閒運動效益的「心理效益」構面具有 34.5%的解釋能力;行為涉入

(18)

對休閒運動效益的「社交效益」構面具有 31.7%的解釋能力。由個別自變項 預測效果來看,行為涉入的「行為性」與「認知性」兩個構面均對休閒運動 效益的『生理效益』、「心理效益」與「社交效益」三個構面均具有顯著的 正向影響關係。 二、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的對象只以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體育課興趣選項羽球組學生為研 究對象,後續研究可再增加其他不同組別學生,亦或擴大至其他學校學生, 以祈做更廣泛的分析討論,使研究更具參考價值。 (二)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僅以羽球運動「教師專業能力量表」、「行為涉入量表」與「休 閒運動效益量表」為工具,若能增加其他行為量表,進行更廣泛的探討,則 其研究結果必能提供學校推展羽球運動更好的參考價值。 (三)研究人口屬性變項方面 本研究只採取性別人口屬性變項來探討「教師專業能力」、「行為涉入」 與「休閒運動效益」的差異情形,在很多研究的驗證上,均證實樣本人口屬 性均會影響很多研究的結果。因此,可增加其他人口屬性變項進行研究,以 使研究層面更廣泛,研究結果更精確。

參考文獻

王欣茹 (2002)。花蓮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王秋菁(2005)。桃園縣合科與分科教師之研究~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王登方(2001)。國中體育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慶田(2009)。國小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亞洲大學,台中縣。 江旺益、黃永寬(2004)。幼兒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探討。大專體育,72 期,102-106 頁。 李純雯(2008)。臺北市民生社區發展協會休閒運動學員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祐綺(2011)。參與音樂舞蹈活動之老年人心理效益、快樂程度及身體活動能力

(19)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研究 所,南投縣。 余育蘋(2002)。排球運動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 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余瑋舲(2009)。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亮慶(2010)。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屏東縣。 吳怡靜( 2006)。都市公園休閒活動參與者之休閒行為與休閒利益之研究-以豐 樂公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 台中市。 吳金記(2013)。臺中市國中生知覺體育教師專業能力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邱怡文(2008)。臺北縣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與進修需求研究。國 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文郎(1999)。我國訓練問題之探討與分析。1999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論 文集,48-58。 林昕翰、畢璐鑾(2010),社區大學舞蹈課程休閒效益之研究─以臺北市社區大學 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2),82-94。 姚代平(2004)。以休閒為動機之業餘戲劇參與者之態度、涉入與休閒效益之探 討- 以台北地區的大學戲劇社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 事業管理所,彰化縣。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馬上均(2002)。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郊山登山者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徐新勝(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校益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康美文(2003)。新竹市國小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 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陳文啟(2009)。嘉義縣國中小行政教育國民旅遊卡使用行為、生活型態及休閒效 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 縣。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

(20)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錫平(2008)。中部地區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休閒態度、深度休閒對休閒效益 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 陳肇芳(2007)。大學校院學生休閒運動參與、涉入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肇華(2009)。城鄉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活動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臺北市:師大 書苑。 張月玲 (2009)。家庭露營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縣。 張治文(2006)。冒險性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六龜鄉荖濃溪泛 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國振(2008)。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惠玲 (2008)。參與登山健行之高齡者其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關係之 研究-以高雄縣市郊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 理研究所,嘉義縣。 楊哲維(2006)。表演藝術節目觀賞者休閒涉入與流暢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縣。 蔡文慈(2006)。南投縣國小行政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體驗對國民旅遊卡使用 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一龍(2003)。新竹地區高中體育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 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鄭秀琴(2004)。健身俱樂部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與進修需求認知之研究-以亞 力山大健身俱樂部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佳鎮(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體育專業能力之研究。 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賴韋伶(2008)。大專校院運動舞蹈社團參與者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盧心炎(2003)。舞蹈休閒活動參與程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21)

範大學體育學研究所,台北市。

Ajzen,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Driver, B.L., Brown, P. J. and Peterson, G. L.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411-417).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Berger, B. G., Wankel, L. M. (1991). The personer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121-144.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

Bettman, S. J. R. & Jacoby, S. J. (2002). Patterns of Processing in Consume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Beverlee, B. A. ed,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3, 315-320.

Blackwell, R. D., Miniard, P. W., & Engel, J. F. (2001).Consumer behavior, (9th ed). Texas: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Charters, S & Pettigrew, S. (2002). Product Involvement and the Evaluation of Wine Quality, Qualitative Market Research: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9(2), 181-193. Cordes, K. A., & Ibrahim, H. M. (1999). Applications in recreation &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2nd ed.). Boston: WCB/McGraw-Hill

Driver, B. L.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and Recreation,

32(12),pp.38-41.

Driver, B. L., Brown, P. L., & Peterson, C.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 (1993). Consumer Behavior, (7th),Orlando Florida, Dryden Press.

Hair, J. F. Jr.,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9). 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drive properties and paradox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2),122-149.

Josiam, B. M., Smeaton, J., & Clements, C. J. (1999). Involvement: travel motivation and destination selection.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5, 167- 175.

Kim, S. S., Scott, D., & Crompton, J. L. (1997).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ocial psychological involvement, behavioral involvement,

(22)

Leisure Research,29(3), 320-341.

Krugman, H. E. (2001).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 Learning without Involvemen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9, 349-356.

Philipp, S. F. (1997). Race, gender, and leisure benefits. Leisure Science, 19,191-207. Scriven, M.(1991).Duties of the teacher.In TEMP memos-Theteache revaluation

models project.Kalamazoo,MI.

Stone, R. N. (1984). The market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volvement.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1, 210-215.

Venkatraman, M. P. (1990). Opinion leadership, enduring involvement and

characteristic of opinion leaders: A moderating or mediating relationship? In E.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B. L. Driver, D. J. Brown and G. L. Peterson(Eds.),

Benefits of leisure,121-144.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Wilfley, D. E., & Brownell, K. D. (1994). Physical activity and diet in weight loss. In R.K. Dishman (ed.), Advances in exercise adherence (pp. 361-394).

Champaign:Human Kinetics.

Wright, P. L. (2001). The Cognitive Progresses Mediating Acceptance of Advertising,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0, 53-6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ree questions (1) whether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stock selection and timing, (2) to explore the performance of &#34;timing and stock

(2)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as used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ourists’ lifestyle, involvement,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Also, it showed that tourists’

For the next nitrogen delivery system, In this study, the high-tech industry, nitrogen supply, for example,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and whether the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Mainland Chian tourist as survey respond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expertise,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The stud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

中華職業棒球聯盟(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臺灣發展至今已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