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一般》月刊看「立達文人群」的精神品格與文學風格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一般》月刊看「立達文人群」的精神品格與文學風格"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從《一般》月刊看「立達文人群」的精神品格與文學風格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4-2411-H-004-044- 執行期間: 94 年 08 月 01 日至 95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畫主持人: 張堂錡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5 年 9 月 26 日

(2)

摘要: 「立達文人群」是指 1925 年 3 月在上海成立的立達學會中的一批作家、學 者,他們因教育理念接近而共同創辦「立達學園」,為使這所私立中學能穩固發 展,進而成立立達學會。學會以「修養人格,研究學術,發展教育,改造社會」 為宗旨,夏丏尊、匡互生、豐子愷、劉薰宇等為主要發起人,成立時有會員劉大 白、朱光潛、朱自清、陳望道、鄭振鐸、葉聖陶、王伯祥、章錫琛等 51 人,並 於 1926 年 9 月發行同仁刊物《一般》月刊,由夏丏尊主編,開明書店發行,迄 1929 年 12 月出至 9 卷 4 期後停刊,前後共出 36 期。「立達」一詞源自儒家「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軍閥混戰、政局動盪的環境下,他們主張教育 及思想上的獨立自由,投身平民教育,顯現了知識分子堅持學術高於政治、但又 力求學術責任與社會責任並行不悖的精神品格;透過《一般》月刊的編輯、撰稿, 我們可以看這批文人以啟蒙為宗旨的文學表現,踏實簡鍊、平易暢達的文學風 格。目前學界對此一命題的獨立研究幾乎沒有,本計劃將具有對中國現代文學史 學科研究開創性、深入性、多元性的學術價值。 關鍵詞:《一般》月刊、立達學園、立達學會、立達文人群、開明書店

(3)

On Lida Intellectuals’Characterand Literary StyleBeyond Yiban

Abstract:

Lida intellectuals refered to a group of writers and scholars in Xianghai who, in March 1925, founded Lida Xueyuan together with the similar educational ideas. Thereafter they built Lida Academy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Lida Xueyuan and followed thetenetof“personality cultivation,academicresearch,education

developmentand society reconstruction”.XiaGaizun,Kuang Husheng,Feng Zikai and Liu Xunyu were main initiators, and the associators were total 51 members, they were Liu Dabai, Zhu Guangqian, Zhu Ziqing, Chen Wangdao, Zheng Zhenduo, Ye Shengtao, Wang Boxiang and Zhang Xichen and so on. In the same year, they issued Yiban, which was edited by Xia Gaizun and circulated by Enlightening Bookstore. Yiban stopped its publication in Dec 1929 after the 4thof 9thvolume with 36 volumes in all. The word of Lida was from Confucianism that implied: if you want to stand in the world, you must help others stand in the world firstly; and if you want to be brilliant, you should assist others first of all. The intellectuals pursued the liberty of education and opinion, and devoted themselves to civil education. They would shoulder the social and academic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time of war-load’sstruggle and turbulentpoliticalsituation.Wecan sensetheintellectuals’literary exhibi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imple precise literary style from the articles in Yiban. The study will be provided with the characters of creativity,

profundity and diversity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history for there is no individual study about it till now.

Key words: Yiban Lida Xueyan Lida Academy Lida intellectuals Enlightening Bookstore

(4)

報告內容 壹、前言 「立達文人群」不是文學史上習見的嚴謹社團,也不是有共同綱領的流派, 而是社會地位、創作傾向、人生態度和文化理想、教育理念大致相同的作家群, 因此筆者並不贊同有些學者逕以「立達派」稱之,而主張使用較符合實際的「文 人群」一詞。「立達文人群」,應該是兩岸學界首次以此名稱來概括這個文人群體。 這群文人有些曾在上虞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教過書,有些是開明書店的編者或作 者,他們因緣際會地在立達學園或學會共事,形成了一個有特色的文人群體。長 期以來,對這個文人群體的研究一直為人們所忽視,即使偶有論及者,也未能展 開深入的論述。本計劃對此做了較全面的研究,但限於篇幅,只能提供簡要、部 分的成果供學界參考及交流。 貳、研究目的 筆者近年來的研究重心多置於對現代文學史上非主流的文人群體進行系列 的探研,白馬湖作家群、開明書店文人群、東吳女作家群,乃至於本計劃的立達 文人群,都是這一關照視野下的審慎規劃。正由於其非中心的存在,因此相關的 史料、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甚至於有些命題的本身就罕為人知,遑論研究了。以 本計劃的立達學會文人群為例,筆者遍查相關工具書,搜尋「中國期刊網」等網 站,完全沒有相關的詞條或論文資料。即使在少數文學史書籍中曾提到立達學 會,也只是一語帶過。然而,它畢竟是歷史真實的存在,而且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筆者在研究白馬湖作家群時,因這群作家離開白馬湖後,相繼到上海成立和 參與立達學園、立達學會、開明書店的創辦與運作,因此也對立達學會和立達學 園有所研究,但因非論述的重心,因此並未進一步深論。不過,承上海復旦大學 中文系陳思和教授的協助,曾複印一部分的《一般》月刊和立達學園的代表刊物 《立達》半月刊,據他告知,整套完整的《一般》月刊在上海圖書館可以找到, 至於《立達》半月刊則較困難,但有些會員的後人尚在,也許透過查訪可以搜羅 齊全。筆者希望能夠從這些刊物的條分縷析中勾勒出這群文人在立達時期的活動 概況與文學表現。這幾乎是無人研究的學術議題,筆者願意投入此一冷門的領 域,為填補文學史料的空白做一番努力。而筆者一系列對夏丏尊、豐子愷、朱自 清、朱光潛、匡互生等作家於 1920 年代的研究,在白馬湖時期、開明時期之後, 如能補上立達時期,則此一文學地圖的拼湊工作也將可以告一段落。 参、文獻探討

(5)

目前學界對立達學會中的個別作家如夏丏尊、豐子愷、朱自清、匡互生、朱 光潛等都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從文人群體的共性角度來探討立達學會的文章則 少見,目前所見僅有一篇景秀明的論文〈試論「立達」派散文〉(《浙江師大學報》 1994 年第 3 期),對其散文的創作傾向、文體傾向加以分析討論,此外,未見相 關的論文發表;《一般》月刊也是如此,經搜索,目前對《一般》月刊的單篇研 究論文未見,遑論專書研究。 由於立達學園主要是匡互生奔走籌備而成,因此有關匡互生的研究中多半會 提到立達學園和立達學會,以及這批文人活動的情形,如《匡互生與立達學園》 (北京師範大學校史室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匡互生傳》(趙海洲、 趙文健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但著墨不多,主要集中於其辦校的理念與 艱辛。由於夏丏尊曾主編《一般》,因此在夏丏尊的研究中也略有涉及,如《平 凡.文心——夏丏尊》(陳星著,文史哲出版社,2003)中的第 11 章「立達學園」 等;此外零星有朱光潛〈回憶上海立達學園和開明書店〉、豐子愷〈立達五週年 紀念感想〉等幾篇回憶性文章。史料與研究成果的雙重缺乏,這個課題研究的挑 戰性與困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但也正因無人涉及,本計劃的開創性也是可以預期 的。 肆、研究方法 文學社團流派的出現及其歷史性的存在,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極其重要甚至相 當精采的現象,這一現象在現代文學某些歷史階段(特別是五四新文學階段)中 可謂繁盛多姿,但相對而言,對這些社團流派的研究卻相當薄弱。過去的文學史 論述,多以正式社團或主流流派為主,如創造社、新月派、新感覺派等,對類似 「立達文人群」一類非主流、非正式文人群體的注意則十分薄弱,這使得文學史 著作雖有多種版本,卻在結構框架和審美視角上不免陷入過於一致性的單調陳套 中,這種現象對現代文學史學科的整體發展自是一種缺憾。不論從文學史料、文 學史研究或流派研究的角度,對這類文人群視而不見或一筆帶過,已經不符合現 代文學研究日益深化的學科要求。在資料有限的客觀條件限制下,本計劃不免要 帶有「尋找」、「鉤沉」的性質,希望至少先做到將相關的材料盡可能搜羅,再進 一步對其解讀、分析與論述。 在材料搜羅方面,筆者透過上海復旦大學陳思和、欒梅健教授等朋友的協 助,前往上海圖書館清理相關資料,之前因材料太多而只複印一部份的《一般》 月刊,已全數複印,以作為本計劃研究的基礎;此外,已聯繫上夏丏尊的後人夏 弘寧,對其進行了採訪與請益,雖然主要是有關夏丏尊的部份,但對當時背景的 認識頗有助益。 在解讀論述方面,將從文學史料、文學流派等視角切入,做一綜合概括與意 義探掘。客觀的學術描述與詮釋必須建立在正確、完整的史料基礎上,因此,何 謂「立達文人群」?這個命題的背後有何文化義涵?他們的文學表現與教育實踐

(6)

有何文化上的特色與成就?精神樣貌與人格典範對時人、後人的意義如何等等, 都必須以廣泛的材料為根本,實事求是地挖掘其共性與殊性,還原歷史情境,以 求獲得本質性和規律性的整體認識、掌握,這些都是本計劃企圖論述的重點, 伍、結論 在本計劃申請時,曾擬有寫作大綱,經過一年來的研究,對重點材料和切入 角度已能掌握,但限於篇幅,以下僅針對原寫作大綱略加說明結論如後。 一、前言:命題的提出 從 1925 年到 1929 年,在上海文壇出現了一批以「立達學園」、「立達學會」 為中心的文人群體,特別是 1926 年 9 月,他們創辦了立達學會的代表性刊物《一 般》月刊之後,因為有了共同發聲的園地,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關係密切的同 人團體。學會成立之初,會員僅 20 餘人,到 1926 年《一般》創刊時增加為 51 人,以後陸續增為 57 人。不論是曾在立達學園任教的豐子愷、朱光潛、夏丏尊、 陳望道、劉薰宇、劉叔琴、夏衍、白采,還是應邀加入立達學會的文化名人如茅 盾、劉大白、朱自清、胡愈之、陳望道、葉聖陶、鄭振鐸、章錫琛等,都是 20 年代活躍於文壇或教育界的知名人物,這個文學色彩濃厚的文人群體,筆者以「立 達文人群」稱之。這應該是學界首次以此名稱來概括這個文人群體。 二、走向民間:立達文人群的形成及其時代背景 為了落實民間辦學的教育理想,匡互生、豐子愷、朱光潛等人於 1925 年 2 月在上海虹口辦起了一所私立的「立達中學」。由於在春暉中學的經驗,他們刻 意創辦「私立」性質的學校,堅持自籌經費,而且不向當時的軍閥政府註冊,強 調民間本位、私人辦學的宗旨,以擺脫官辦學校受制於官僚體系的束縛與干涉, 至於實施農工生產教育,辦夜校教農民識字、學習文化等,更是走向民間理念的 實踐。所謂「中學」,其實只有兩三張板桌和幾張長凳,但由於校風自由,辦學 認真,學生漸多,那年夏天,匡互生提議在江灣自建校舍,並改名為「立達學園」。 在匡互生的奔走籌備下,當時立達學園的師資陣容和一般中學相比,顯得格外堅 強,有豐子愷、朱光潛、夏丏尊、陳望道、劉薰宇、劉叔琴、夏衍等。 為了讓立達學園能正常運作,並有更好的發展,匡互生、夏丏尊、豐子愷等 人於 3 月間發起成立「立達學會」,校內外知名的教育、文化界多人加入,如茅 盾、劉大白、朱自清、胡愈之、陳望道、葉聖陶、鄭振鐸、章克標、章錫琛、周 予同等。學會的成立起初是為了支持學園的創辦、發展,它有點類似一般私立學 校的董事會,但又不完全相同,這些人不是掛名,而是真正為追求一個共同的教 育理想而結合,因此有人說它是「立達的母親與褓姆」。但學會成立之後,它所 扮演的角色並不侷限於教育事業,而是一個充滿人文色彩的文人群體,特別是

(7)

學創作、翻譯,也有學術研究、文化批判和時事介紹等,如此一來,它就成了一 個不折不扣的文人群體,而且是立足於民間的文人群體。 三、立達學園:立達文人群的教育實踐及其精神品格 「立達學園」之所以取名「立達」,源自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 人」之意。「立」指站穩腳跟,堅定立場;「達」指通情達理。其所以叫「學園」, 而不稱學校,是要與一般學校區別,視教師為園丁,把學生當成幼苗來愛護培育, 使他們能正常健康地成長。「立達」二字,也就是堅定立場,通情達理,可以視 為立達文人群的精神品格特質。此外,朱光潛在匡互生授意下所執筆的〈立達學 園旨趣〉,以立達學會的名義公開宣布,可以視為立達文人們共同的教育主張, 在文中提到,他們要「另闢新境,自由自在地去實現教育理想」,而且「堅信學 校要有特殊的精神,才可以造就真正的人材」,「對於現時社會有補偏救弊的效 用」,至於立達學園的「特殊精神」為何,朱光潛進一步申述,提出五點,分別 是互助親愛、誠實誠懇、犧牲、儉樸、獨立思索和科學頭腦,這五點就是學校的 「旨趣大綱」。從這些敘述看來,立達學園在「人格感化」教育理念下,希望培 養出符合以上五點精神品格的學生,而身為教師,自然是身體力行,以此自勉, 事實上,他們的精神品格,透過教育實踐已經充分體現出來。 舉例來說,在立達學園,主要的成員是導師、教師和職員,沒有校長;所有 的教員不僅沒有報酬,而且要「倒賠車費或飯錢」;對學生操行,注重人格感化, 一切形式的獎懲都不採用;學生自行登記借閱圖書館書籍;在校舍附近空地設置 農場工廠,要學生從事勞動;對學校附近的平民進行教育事業等等,都是他們教 育理念的具體實踐。作為學園的負責人,匡互生的教育理念堪稱這批文人的代 表,他說:「教育的真義是『引發』而不是『模造』。教育者的責任,是要使被教 育者在能夠自由發展的環境中,為之去害蟲,灌肥料,滋雨露,使他們能夠就他 的個性自然發榮滋長。教育者決不能製好一個模型,叫被教育者都鑄入那個模型 中的。教育者對於被教育者,又須注意他的全部的教育,決不能偏於一枝一葉, 這種工作,正和園藝家的培養花木一樣。他們很想把園藝家的方法,應用到教育 上來,所以就把學校叫作學園。」(〈立達、立達學會、立達季刊、立達中學、立 達學園〉)劉薰宇也指出:「在我們自己的園地和相信我們的青年自由研究,探索 真理,互相以人格砥礪,建樹一個優美的學風,這卻是我們的宏願。」(〈立達中 學校〉)朱自清則曾對「教育的信仰」大聲疾呼道:「教育者須對於教育有信仰心, 如宗教徒對於他的上帝一樣;教育者須有健全的人格,尤須有深廣的愛;教育者 須能犧牲自己,任勞任怨。我斥責那班以教育為手段的人!我勸勉那班以教育為 功利的人!我願我們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為信仰的人!」(〈教育的信仰〉) 凡此,均可看出立達學園的特色,以及立達文人們辛苦辦學背後所堅持的教育理 想,而從這些理念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群文人的精神品格特質。

(8)

四、《一般》月刊:立達文人群的文學理想及其創作傾向 《一般》月刊從 1926 年創刊到 1929 年終刊,共出版 9 卷 36 期,第 1、2 卷由夏丏尊主編,第 3 卷起由方光燾主編。《一般》月刊內容廣泛,文學作品、 文學評論、書報評介佔顯著地位,同時刊登討論一般社會問題、特別是青年和教 育問題的文章。立達學會同人之外,當時有不少著名作家為它撰稿,如葉聖陶、 朱自清、鄭振鐸、胡愈之、沈端先、鍾敬文等,他們對文化、文學、教育等問題 提出的看法,扣緊現實,獲得良好的迴響。刊物叫《一般》,從發刊詞看來,是「想 以一般人的真實生活為出發點,介紹學術,努力於學術的生活化。」「預備給一 般人看的,所說的也只是一般的話罷。」「我們將來想注重趣味,文學作品不必 說,一切都用清新的文體。力避平板的陳套,替雜誌開個新生面。」追求生活化、 普及化、大眾化、趣味化,也就成了立達文人們共同追求的文學理想。從《一般》 月刊的專欄編排及作品內容來看,可以發現以下幾點突出的特色: 1.文風平實自然,真誠表現自我:這是立達文人群在創作上的共同宗旨與審 美追求。他們創作的散文,不論是取材自身邊瑣事,還是重大社會問題,都是他 們自我性格、情感、思想的真實呈現。朱自清的散文主張是「真誠」,他強調:「說 一句話,不是徒然說話,要掏出真心來說」,要「意在表現自己」;豐子愷也認為 藝術家要注重內心體驗,以達到「物我一體的境界」;夏丏尊說:「文藝是作家自 己的表現」,葉聖陶也說:「文藝本是內心的流露」,由此可看出這群文人的文學 觀是接近的,都主張真誠表現自我,再加上平實而富有理趣的優美文筆,難怪他 們的作品在當時或以後,都能一直深受讀者的歡迎。由於這群文人大都同時在教 育崗位上,因此對青年學子在生活、學習、思想上的關懷與啟發格外重視,在《一 般》中處處可見這樣的文章,充分顯現出這群文人在文化啟蒙上的盡心與使命 感,然而,他們的啟蒙不是上對下的「教導」或「訓誡」,而是如老友般娓娓談 心,自然而親切。例如朱光潛膾炙人口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就是在《一般》 上發表的,其中對青年的殷切叮嚀與發自真心的關懷,只要讀過的人莫不因此感 動的,他談的都是學生關心的話題,從日常生活取材,不說空話,更不說假話, 真實而誠懇的態度,受到廣大青年的歡迎。 2.關懷現實、積極為人生的創作傾向:這群文人對現實的關懷也是發自肺 腑,整份刊物鮮明的特色之一就是對時事、政治的反映與反省,如朱自清的〈哪 裡走〉、胡愈之的〈英俄衝突與二次世界大戰〉、夏丏尊的〈關於濟南事件日本論 客的言論二則〉等,都充滿強烈的現實色彩,充分表現出知識分子秉持良知、憂 心國事的赤忱。立達文人群中的代表作家如朱自清、夏丏尊、葉聖陶、豐子愷等, 早在 20 年代就加入以「為人生」為創作宗旨的「文學研究會」,因此他們的創作 傾向多為關懷現實,反映各種社會問題。然而,他們和當時文壇主流的匕首、投 槍式的戰鬥散文風格並不相同,基於他們的人生態度和思想傾向,作品中呈現的 較多是對時局的不滿、焦慮與不知「哪裡走」的苦悶與痛苦。他們的「革命色彩」

(9)

看法。 3.致力學術的大眾化、生活化:《一般》致力於學術的生活化、普及化,在 這方面的作品數量最多,成就也最顯著。《一般》的作者群多為學者、文人、教 師,他們努力試圖將許多較專業的知識,以平實的筆調、誠懇的態度,介紹給廣 大讀者,這就使得這份刊物有了自己較突出的文化品格,例如喜愛天文的匡互生 寫〈趣味豐富的秋的天象〉,專研繪畫音樂的豐子愷寫〈西洋畫的看法〉、〈現代 西洋畫諸流派〉、〈音樂的神童莫札爾德及其名曲〉等,劉叔琴的〈談談現代的進 化論〉,章克標的〈芥川龍之介的死〉,方光燾的〈文學之社會的研究〉,夏丏尊 的〈藝術與現實〉等,都是深入淺出的學術性文章,透過這些知識的介紹,希望 能將嚴肅枯燥的知識普及到一般大眾,特別是青年學生,這種對學術生活化的鼓 吹與實踐,早在立達學會成立之初的宗旨上就已言明:「修養人格,研究學術, 發展教育,改造社會」,這些作品使《一般》在知識性、文化性上的定位清晰而 突出。 五、結語:不「一般」的文人典型 立達學會在 20 年代的上海頗有名氣,它是一個貫徹獨立精神、自由組織的 團體,成立後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協助籌辦在江灣新建校舍,成立立達學園; 二是創辦《一般》月刊。一在教育,一在文化,二者都有不容忽視的表現與成就, 而寄寓其中的理念與實踐,構成了這個文人群體的精神品格與人文風格。在教育 上,他們不以教育為功利,而以教育為信仰,全心投入,犧牲奉獻,重視人格感 化、自由獨立精神,強調互助勞動、儉樸勤實的作風,主張平民教育,關懷現實, 可以說是一群具教育理想與教育愛的文人;在文化上,他們致力於落實自由的精 神、獨立的思想,藉著對文化、時局的看法,表達出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見識,試 圖為改造社會盡一份心力;同時,以一篇篇生動介紹學術的文章,啟蒙大眾,普 及知識,以文化的促進提升為己任。不管是教育還是文化,其共同的理想是培養 出既能「立己立人」又能「達己達人」的具健全人格的人,也就是「立達」的人。 20 年代的政局混亂,軍閥混戰,知識分子普遍有不知何去何從的失落感與 苦悶,在這樣的氛圍下,這群文人選擇自力辦學,獻身教育,試圖從最根本的事 業做起,沒有炫人耳目的形式口號,只有腳踏實地的耕耘付出。表面上看,只是 一群沒有太多資源與力量的「一般」文人,但做的實在是不「一般」的事業。朱 自清對 20 年代的教育情況知之甚詳,他就曾經指出其中充斥的應酬、植黨、諂 媚官紳勢力、不學無術、蠅營狗苟等種種弊端,甚至激動地說出:「總之,教育 是到『獸之國』裡去了!」(〈教育的信仰〉)面對種種亂象、時弊,立達文人群 立足於民間教育,致力於文化傳播,關懷青年與平民,發出知識分子的呼聲,這 種態度與精神,在創辦《一般》月刊時,匡互生就說得很透徹:「如果有人要問 本刊的宗旨和態度是怎樣的呢,這就是一個答案了。」這個答案就是:「我們相 信文化的發達,一定在思想學術都在自由獨立的空氣中。思想學術上的皇帝和臣

(10)

僕,簡直是文化的敵人。我們為尊重這自由擁護這自由起見,所以本刊,不敢夢 想做一思想學術之皇,束縛在一種主張之中;凡是在不背反立達學會的很寬大的 宗旨的範圍以內的作品都願意登載;……我們自己以為應該說的話,即使反叛了 政治的社會的歷史的學術的種種權威者,我們也有所不顧,大膽的自由的說。這 是本刊所願自勉的。」(〈立達、立達學會、立達季刊、立達中學、立達學園〉) 只有知道當時的嚴峻背景,才會明白這群以「一般」自居、自勉的文人群,其心 中的不滿、激憤,以及真誠付出、全力以赴的難能可貴。從《一般》的內容與風 格,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這群文人平實中有堅持、踏實中有理念、絕不「一般」 的精神品格與文化理想。 主要參考文獻 一、專著 北京師範大學校史室編:《匡互生與立達學園》,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輯組:《匡互生和立達學園教育思想教學實踐研究》,北京 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夏丏尊:《夏丏尊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夏弘寧:《夏丏尊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陳星:《平凡.文心——夏丏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張堂錡:《清靜的熱鬧──白馬湖作家群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葉至善等編:《葉聖陶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 趙海洲、趙文健:《匡互生傳》,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豐陳寶等編:《豐子愷文集》,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 二、單篇文章 朱光潛:〈回憶上海立達學園和開明書店〉,《朱光潛全集》第 10 卷,安徽教育出 版社,1993。 陳祖懷:〈匡互生:從「五四英雄」到創辦「立達學園」〉,《檔案與史學》,2001 年第 6 期。 景秀明:〈試論「立達」派散文〉,《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 年第 3 期。 趙海洲:〈論匡互生的人格教育〉,《邵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 年第 3

(11)

豐子愷:〈立達五週年紀念感想〉,《豐子愷文集》第 5 卷,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 羅海兵:〈篤志教改終不悔──匡互生及其教育思想〉,《湖南第一師範學報》,2003 年第 3 卷第 1 期。 計畫成果自評 本計劃是兩岸學界首次針對此一群體進行有系統的研究,藉著本計劃的進 行,可以鉤沉出這群在現代文學史上被忽略的文人群體的活動面貌與文學成就, 為現代文學史這個已經不再年輕的學科,提供新角度、深層次的學術視野觀照。 原本研究計畫中希望能達成的兩個研究目標:一、為 1920 年代文學發展史填補 空白;二、為文學流派、社群研究提供一個外主流的參照系。經過一年的研究與 思考後,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而且益加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義、值得進一步探 索的學術命題,如果相關資料蒐集順利,本計劃其實可以擴充發展為一本《立達 文人群研究》的專著。 在資料有限下,筆者已基本掌握這一文人群的活動、思想與成就等方面的概 況,有助於未來進一步的深研廣究。在成果方面,筆者已完成一篇近二萬字的論 文〈羸疾者的哀歌──「立達文人群」中的薄命詩人白采〉(投稿學報審查中), 針對長期被人忽略的詩人白采做了廣泛而深入的論析,這是兩岸第一篇有關白采 的學術論文,其中有些資料是筆者訪查相關人士所得,對填補文學史空白應有一 定貢獻。本計畫雖由《一般》月刊為切入點,但若不了解白馬湖春暉中學時期和 開明書店的活動背景,將無法真正探掘出這個文人群體的思想全貌和文學風格, 事實上,更全面而有系統地將春暉、立達與開明三階段的歷史發展與文化樣貌加 以統整研究,是未來可以持續鑽研的議題。 文學流派、社群作為文化載體的存在,本身就具有較大的歷史、社會、文學 的容量,過去文學史論述對主流社團流派的開發已有一定成果,筆者願意在一些 次流派(支流)上持續耕耘,在吸收和借鑑前人與今人的研究成果同時,開拓自 己的研究課題與中心。在台灣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和大陸學界相比有其先天上的 弱勢,例如資料探掘不易、研究人力相對薄弱、發表刊物相對缺乏等。然而,筆 者過去對白馬湖作家群的研究,使得一些大陸出版的文學史書籍加入這方面的描 述(如朱棟霖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有關「東吳女作家群」的研究,使得蘇州大學中文系研究現代文學的學者也開始 留意這個與他們切身有關的課題,相信在一定成果的發表積累後,也能「補寫」 現代文學史的內容;至於「開明文人群」的研究,也是學界首次從文學觀點的系 統研究;本計劃「立達文人群」的研究亦復如此,希望將來的現代文學史書寫能 不再忽略這些文人群體的存在與文學成就。 本計劃得以順利進行,有賴國科會的經費贊助與鼓勵,在此深致謝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校要求學生於 上課期間一律住 宿、除可讓學生 專心課業外、更 可藉此機會接受 朝陽精神與文化 薰陶、成為守法

 學校在安排學生參加交流 活動時,參觀古代中國建 築遺存,瞭解建築中展現 的各種特色,認識背後的

趣 趣、 、 、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等的不同,並有不同的學習需要。2.

來自加拿大世界知名的太陽劇團成立不過數年,靠著創新與堅持締造了無數佳績與成

星雲大師尤其強調工作的重要 性,對個人而言工作中才有生 命、有人緣、有財富:「一個 人如果沒有工作,等於行屍走

有一種觀點說:沒有一種事物叫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回顧中國歷史,中華

宋代文化的繁榮與當時人們從文化角度吸收佛教的養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