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田園詩與田園文化」為專題,探討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以「田園詩與田園文化」為專題,探討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

Copied!
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以「田園詩與田園文化」為專題,探討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 楊鍾基教授

從前線老師關注的問題談起﹕

● 中四至中七改為高中三年,教學時間減少一年。

●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完成歷史任務、六大篇章取消必教。

● 「文化專題探討」僅為選教單元。

● 九大範疇項目繁多,「中華文化」佔何地位?

● 教多少文化?還用不用「六大篇章」?

● 「文化專題探討」的教學時數容得下「六大篇章」嗎?

策略性分析﹕

● 新高中三年制「中國語文」科應視為「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伸延和發展,

為校本課程提供更大的自主和彈性。

● 科目名稱雖然減少了「及文化」三個字,但是九大範疇除了「中華文化」一 項,還有「品德情意」和「文學」都可視為廣義的文化修養。

● 選修項目除了在名目上標明「文化」二字的「文化專題探討」和「小說與文 化」,其餘六項,至少有三項包含了「文化素養」、「文化內涵」和「欣賞廣納 多元文化」等說明文字,可見文化學習在新課程中更為廣闊、全面和深入。

● 有關文化論述的公開試考核模式,就試題舉例所見,仍是與「中國語文及文 化科」一脈相承,集中考核對文化問題認知、闡釋、反省 和評論的能力,「中

(2)

國語文及文化科」施教二十年的經驗,當能幫助學生適應新課程。

● 要求「文化專題探討」裝載全部文化教學是對此選修單元最大的誤會,因為 根本無此可能。

● 一家之言﹕九大範疇項目雖多,不妨約分為兩大類。「中華文化」、「品德情意」

和「文學」都可視為廣義的文化修養,其餘則歸入廣義的語文學習。「文化修 養」在高中三年之中,佔用三分之一或以上的教學時數是應有之義。

● 「六大篇章」在新高中之文化教學之中的角色,個人以為有多個選項,包括﹕

全部精講、選講、略講、學生自修、開卷考核、棄置不用。

● 在提出我的個人方案之前,有必要澄清語文、文化和文學的關係,並且建立 設計者的教育理念。

● 如所周知,語文是個載體,世上不存在沒有內容的語文,廣義的文化就是語 文的內容,所以語文課程不可能沒有文化內涵和文化論述。

● 至於文學,既是是語文的藝術,也是盛載文化的高級載體,更是文化領域中 的精華部分,所以文學作品能夠對語文和文化學習發揮積極的作用。

● 在中學語文教學的有限時數之中,無論文化的地位如何重要,也不可能教文 化史,更不可能講授大量文化原典,所以「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只講授六篇 綱領篇章,把文化常識留給課外閱讀,而公開考試則集中於文化論述,從而 引致所謂「束書不觀,遊談無根」的誤解。

● 在課程重新出發之際,我想用一個三層金字塔來解構一個課程的三大學習領 域。金字塔的底層是學科的知識,這個底層部分不能缺少,否則上面便變成

(3)

空中樓閣;這個底層必須堅實,否則上層便會崩塌;至於這個底層要多闊多 厚則視乎這金字塔要建多高。

● 對於學習文化而言,這個底層便包括了由淺到深的文化常識、文化語料、文 化著作。沒有這些基礎,上面一層的文化論述,就變成「遊談無根」、變成自 欺欺人的「吹水」了。要避免「遊談無根」當然不能「束書不觀」,可是到底 要讀多少書才足夠?要讀什麼書呢?這便說到課程的要害,容後詳論。

● 文化教育金字塔的第二層,是文化論述,培養對文化問題認知、闡釋、反省 和評論的能力,這在「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文化考卷上充分體認對此的重 視,而且在過去十多年來累積了很好的教學經驗。目前的問題是「中國語文 及文化科」的六篇文化篇章還教 教?怎樣教?亦容後試論?

● 金字塔的頂層,是文化修養。廣義的文化修養,包括了對文化精神的探求和 體認,討論文化問題時能持開放、體諒、包容的態度,對文學藝術的欣賞和 學習,對理想和信仰的追求,氣質、品格、操守、自我期許和個人價值的建 立,推而至於關心社會、盱衡世界,具有仁民愛物的人文情懷。

● 上述豐富的內涵、高遠的理想,似乎是「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也更 可能 通過習作和考試達致,但這是否意味着我們就將之當成假大空的招牌,然後 讓路給考試和操練呢?

● 以下是我在數十年教學事業一息尚存的理念。宋儒陸九淵的一句話啟發了我 對從事教育的信念,這句話是:「我雖不識一字亦須堂堂正正做個人」。文化 教育金字塔有最奧妙的一點,就是倘若缺乏了對塔尖的信念和追求,缺乏了 簡簡單單堂堂正正做個人的自我期許作為動力,則最底層文化知識的築基者

(4)

就無異於「金字塔血淚史」的奴隸,而第二層的文化論述也不過像鳴鑼響鈸 假大空之尤!事實上,在沒有考試範圍的束縛下,這個第三層的興味情趣、

好奇探索的精神,才真能讓我們的自發閱讀趣味盎然,美文詩詞的誦讀滿口 芬芳,而發自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的見解才能夠在文化論述當中得到老師和 同學的欣賞讚嘆。由此養成的閱讀和獨立思考習慣,受用一生;而在公開考 試得以及格,反而僅是順理成章、無足大喜的餘事了。

● 文化修養項目的具體範圍,如前所述包括了九大必修範疇中的「中華文化」、

「品德情意」和「文學」,三者其實都集中在其他六大範疇的教材。我對選擇 教材的理念是一精一廣兩個極端。先說廣闊面,便是「開卷有益」四個字,

同學最受用最獲益的教材,我以為就是自己選擇的書籍,我相信任何書本都 具有或好或壞的「變化氣質」的功能,同時也信任閱讀者的良知,相信人類 有在比較中擇其優者的本能。此一建基於自我期許和師生協商的「大量閱讀」

便是前述金字塔底層的築基工作了。

● 繼而談到老師在本科的選材,我覺得「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在選材上的突破 是六大範疇自然擴闊了文化教材的領域,在這些文化框架功成身退的今天,

老師固然可以駕輕就熟,仍用此六大篇章並且自行設計教考方案,也大可以 因應自己的專長和學生的興趣,另創新天。例如以孫過庭的《書譜》、石濤的

《畫語錄》、王宗岳的《太極拳經》、《新舊約全書》的《哥林多前書》第十三 章和《詩篇》第二十三首以至佛教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教材,而較有 系統的方法,當是仍然使用「中國語文科」的教科書,而以文章的內容(例 如「田園生活」、「月夜幽思」、「山水遊踪」、「東坡詞」、「飲龢食德」)串連成 為具有意義的單元了。

(5)

● 「文化專題探討」是新課程的新猷,我對這個新猷十分欣賞。回顧大學中文 系和歷史系在課程設計上都曾遇到一個難題,就是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 通史和文學史究竟唸多少年才夠?中文系在經歷了文學史從開四年到唸一年 的嘗試,現在只開一個學期的「文學史專題」,而歷史系的課程也由斷代分科 改為增設大量橫跨多個領域的文化專題,這些專題發揮了嘗一臠而知全鼎的 示例作用,尤其是在聚焦於較小的範圍有助於精講細讀,示範方法。我認為 文化和文學教學,從原典切入至為重要,教學課時容許太多的原典,而專題 探討就是用武之地了。我可以用兩三個星期通過《歸園田居五首》教學生欣 賞田園詩和討論田園中的喜懼哀樂和死生煩惱;我可以用兩三個教節讓學生 明白何以「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蘇東坡如何在詞中「指出向上 一路」。總之,精讀教學是最顯老師功架而讓學生學有所得益受用的教學項 目。

● 至於「文化專題探討」探討些什麼課題,我倒認為無施 可,例如上段提到 的選文單元,妨視為許多個具體而微的專題,另一方面,也未嘗可將課程建 議的全部選修項目化為多個小單元,一切視乎同學們與我的溝通和互動,這 就是校本課程的靈活性了。

終於談到今天指定的題目﹕

以「田園詩與田園文化」為專題,探討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

● 如何處理這個題目???

● 回歸到此一教學項目基要中的基要:校本是也!請好好運用你的主宰權和自

(6)

由度。結合你的教育理念、學術興趣、教學優勢、學生程度,建立你的「一 家之言」!

● 野人獻曝,備供參考。

● 宏觀分析:

「田園詩」是文學史的課題;「田園文化」是文化史的課題;「田園文化」可先 上推到「農耕文化」,再上推到「中華文化」。

● 本單元有限的教學時數,絕不容許長篇大論講授文學史或文化史!教學項目 可包括文學常識、文化常識、文化議題、文化精神、作品精讀,課時比重可 作彈性安排。

● 設計原則:仍從「三層金字塔」切入。

● 金字塔的底層是基本知識、語料、文本、關鍵字詞。

適用於本單元的基本常識:

何謂文化 ?

《易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之廣義,包括人類在特定之自然 環境、歷史背景中的生活方式,以至一切活動。狹義方面,則特指其間的宗 教、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創作、社會科學研究、以至科學、技術之發明。

中華文化→農業生產→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

(7)

● 以農業生產維生的社群結構和生活方式。

● 依附土地→聚族而居、安土重遷。

● 協力生產、經驗承傳→尊賢敬老、以史為鑑。

● 四時有序、生生不息→慎終追遠、安時處順。

● 親近自然→天人相濟、天人和諧、仁民愛物、樂天知命。

● 敬畏自然→天道難測、天命靡常、戒慎恐懼、敬而遠之。

● 生產匱乏→刻苦耐勞、安分守己、克己禮讓、知足常樂。

田園文化:廣義文化特徵與前述「農耕文化」相同。

● 耕「田」與「園」居結合的生產與生活方式。

● 自生產規模而言,「田園」有時指較具規模之「農莊」或「莊園」。

● 「田」 「園」用例亦有外內之別,田野在外→生產。園林、庭園在內→

生活。

● 「田」用於較大規模較闊領域之生產→耕田。「園」用於種植家居日用之 蔬以至可供觀賞之花草樹木→灌園。

田園文化:廣義文化特徵與前述「農耕文化」相同。

● 田園生活特指閑居以至隱逸之活動。

● 田園文化狹義特指隱逸閑居、澹泊名利、親近自然之生活及思想。

● 田園文化包涵四大文學元素:

(8)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地理、人與自我。

● 田園詩:以田園風景人物和耕種、隱逸、閑居生活為題材之詩歌,尤指 陶淵明開創之田園詩派之作品。其後名家有王維、孟浩然、范成大……

等。

田園詩之風格:

可以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沖澹」、「高古」、「自然」、「疏野」、「清奇」、

「實境」、「飄逸」、「曠達」形容。

* 參考書:錢穆著《中國文化叢談》台北三民書局 1969

* 程兆熊著《世運之來---中國文化及歷史大勢》台北大林出版社 1979

* 蔡瑜著《陶淵明的人境詩學》台此聯經出版社 2012

● 適用於本單元的語料、文本、關鍵字詞。

讓你自己設計的校本單元,你認為應該教多少?

怎樣教?要求學生記多少?背多少?考多少?怎樣考?

→都要由你因應教學目標、學生程度、教學時數、教師專長……預先訂定。

● 我的信念:

記憶、背誦必不可少!→三層金字塔築基關鍵!

沒有記憶沒有常識!常識是論述的依據!

沒有背誦沒有語料!

(9)

文學作品的文本是興味情趣之所寄,誦來滿口芬芳!含英咀華,引著人入勝 地,畢生受用!量力而為,看你的動員能力。

● 我的要求:

掌握前述有關常識(抓關鍵詞),鼓勵伸延閱讀。

有關陶詩部分高、中、低三個文本背誦要求:

下焉者背誦《歸園田居五首》或《讀山海經第一首》,有進者兼背《歸園田居 五首》、《讀山海經第一首》及《飲酒第五首》,再進者加背《歸去來兮辭並序》

及鍾嶸、蘇軾評語。

此外,適合中學生之重要作品尚有《移居二首》、《和郭主簿第一首》、《擬古 第七首》,可隨宜編配。又,重要評語為切入作品核心之捷徑,最宜熟記。

● 文化教育金字塔的第二層,是文化論述,培養對文化問題認知、闡釋、反省

和評論的能力。新課程的設計與「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無大差異,同工應有 豐富經驗。

● 個人心得:

盡可能不作灌輸式之講授(否則又變成文化史課或文學史課)。建議多作課堂 討論。鼓勵學生自由閱讀、設計論題,培養抓關鍵詞、審題及兼顧正反論據 的能力。教師宜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盡量不要提供標準答案。

論題舉例:田園詩的理念是否有助於對治今日工商業社會的問題?

(10)

文化教育金字塔的頂層,是文化修養。廣義的文化修養,包括了對文化精神的 探求和體認,對文學藝術的欣賞和學習,以至個人價值的建立。要在一個文化 單元的學習甚至是本科全部教學時間達到此一理想,也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然而,我擬作兩點肯定。

第一,無論是文化精神的探求和體認,還是個人價值的建立,都絕不可能用單 向灌輸、死記標準答案的途徑達到,而要通過潛移默化的感召。

第二,文學藝術的欣賞需要精讀、深思、涵泳、體會的培育過程。由此引出我 幾乎在所有演講都說一次的幾段教育信念或心得:

● 孟子:「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 羅素:「教育就是使獨立思考成為習慣。」

● 王國維《人間詞話》:「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 為士大夫之詞。」此語亦適用於東坡。

● 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 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王灼《碧雞漫志》:「長短句雖至本朝而盛,然前人自立與真情衰矣。東坡先 生非醉心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 振。」

● 程頤的提示:「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11)

→含英咀華。「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 等人,便是不曾讀。」→變化氣質。「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 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6.20)

● 為什麼選擇陶詩做精讀教材?

蘇軾《與蘇轍書》「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其詩質而實綺,

癯而實腴。

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後和其詩凡一百有九篇。」

「陶詩初視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

● 陶潛詩是最佳精讀教材!

以下是沿用十年以上的研究院課程「開場白」:

「陶詩最易讀、最難讀、最耐讀。」

似乎很容易: 陶公身後六百年無專註 陶潛詩文入選小學課程 似乎不簡單: 明清以來評註者數百人。

入選小學的同一作品入選中學、大學、研究院課程。

不同時代、不同人生階段,讀來大異其趣。

從來沒有一個文學家有如此跨時代的漠視、重視和爭議!

(12)

顏延之《陶徵士誄》:「文取指達」

沈約《宋書‧隱逸傳》:

「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後代,自(宋)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

《晉書‧隱逸傳》《南史‧隱逸傳》同。

鍾嶸《詩品》「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列於「中品」。《文心雕龍》全無評論。

蕭統《陶淵明集序》:「余嗜愛其文,不能釋手。」

梁簡文帝「置(陶詩)几案間,動靜輒諷味。」

蘇軾《與蘇轍書》「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其詩質而實綺,

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後和其詩凡一百 有九篇。」

蘇軾《與蘇轍書》:「陶詩初視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

朱熹:「淵明詩所以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朱熹:「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 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

辛棄疾《賀新郎》:「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卧龍諸葛。」

黃文煥《陶詩析義自序》:「古今尊陶,統歸平淡,以平淡概陶,陶不得見也,

析之以鍊字鍊章,字字奇奧,分合隱現,險峭多端,斯陶之手眼出矣。」

朱光潛:「陶潛渾身靜穆,所以他偉大。」

(13)

儒家 VS 道家

「人民詩人」「農民文學家」 VS 「地主階級」「沒落貴族」

忠於晉室 VS 叛逆世家

陶淵明其人其詩能舉一言以蔽之乎?

隱士?忠臣?儒者?俠客?道士?佛徒?詩人?

學者?(文、史、哲)農夫?慈父?賢夫?孝子?酒徒?高士?佳人?……

孤高、優雅、閒適、靜穆、溫婉、莊嚴、豪放、冷雋、寂寞、狂熱、怨憤、

虛偽……

喜、怒、哀、樂、愛、惡、憂、恐……

未學道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學道方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達道始悟:山還是山、水還是水,親於山水、冥於山水。

未精讀陶詩已知:其人閒逸、其性溫厚、其詩和易、其語真醇、其境寧靜。

精讀陶詩,經歷其詩之高、深、秀、雅、奇、幻、凝鍊、飄忽。其人之豪、健、

磊落、幽默、歡娛、憂、愁、恐、懼、怨、狷、狂。

真賞定論:其人閒逸、其性溫厚、其詩和易、其語真醇、其境寧靜。

惟其深入,故能淺出,豪華落盡,始見真醇,曾經蕭瑟,也無風雨,攖而後寧 者也。

(14)

陶公集中並無奇山妙水,豐功偉蹟,賢妻孝子,反覆體會不外松、菊、歸鳥、

和風、隻雞、淡酒,只是「無樂自欣豫」,「稱心固為好」,「即事多所欣」,「日 月依辰至」。無非會意,無非感興。

我所體會的陶公,畢竟是一悲劇人物,悲劇精神乃在局限之中追求無限,其結 果不免於似達而未達,似安而未安,雖曰「放歡一遇」,不免「欣慨交心」。

陶公之局限處在於「徒設在昔心」,未能看破。陶公之為偉大之悲劇人物,亦在 於未能看破,不肯看破。

以下是沿用多年的研究院陶詩課業大綱:

「講授《讀山海經》第一首及《歸園田居五首》

習作一:《讀山海經》第一首摘句十問 習作二:《歸園田居》五首三十問 習作三: 陶詩摘選三十句

不設考試

課堂討論必須出席,缺席補交千字《讀陶詩札記》

課堂討論未及發言者,請交二百字書面回應。」

(本科成敗,繫於參與投入,本講亦然)

「陶潛詩文精讀」教學目標:

● 認識陶潛其人、其事、其品、其趣

● 認識田園詩、田園精神、田園中之煩惱憂患

(15)

● 探討讀書之樂、田園之樂、生活之樂

● 活用文學賞析工具

《歸園田居五首》

*參考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師同學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 編—陶淵明卷》北京中華書局 1962

*王叔岷撰《陶淵明詩箋證稿》台北藝文印書館 1975

總評:

黄文煥《陶詩析義》:「歸田諸首最有次第。其一為初回,地幾畝,屋幾間,

樹幾株,花幾種,遠村近烟何色,雞鳴狗吠何處,瑣屑詳數,語俗而意雅,

恰見去忙就閒,一一欣快,極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次言鄉里來往,「相見 無雜言」,一切出仕應俗之苦套,不復入耳目矣。三言苗稀草盛,道狹露多,

田園亦自有田園之苦況。而願既無違,衣不足惜,自解自嘆,與受俗苦、宦 苦,寧受此苦。秤停輕重,較量有致。四言攜子姪問採薪,慨然於鄰里存沒 之感。五言獨策復還,荊薪代燭,田園中真景實事,令人蕭然悠然。前三首 以入俗之苦,形歸居之樂,此從田園外回頭也。後二首以鄰里之死,形獨遊 之歡,此從田園中再加鞭也。

「初首曰「開荒南野」,曰榆、柳、桃、李、桑樹,紛紛種種,亦既不留草 莽之旁滋矣。二首曰「披草」,曰「桑麻長」、「土日廣」、喜前之所開者已成 也。又亟曰「嘗恐零落」,憂茲之已成者復穢也。三首曰「草盛」,曰「理荒

(16)

穢」,於所開成再加功焉。前為「桑麻」,後為「種豆」,地土物宜,次第詳 悉。四首又曰「披榛步荒墟」,「桑竹殘朽株」,此他人之荒墟桑竹也。我之 荒,我所當自盡;人之荒,我所不得代力。荒而開,開而或復荒,宛其死矣,

將如荒何?俗網易脫,死關難避,行且與昔人同化,惟有飲酒而已。章法互 承,一字移易不得。

「返自然」三字,是歸園田大本領,諸首之總綱。「絕塵想」、「無雜言」,是 返自然氣象。「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是反自然方法。至於生死者,天 地自然之運,非一毫人力所得與。曰「終當歸空無」,一一以自然聽之。田 園中老死牖下,得安正命,與一切仕路刑辱不同,死得其所,況存乎?知此 則清淺遇濯,雞酒輒飲,徹夜至旦,所期以享用,此自然之福者,何可一刻 錯過?」

● 五首一體有如《田園交響曲》,道盡田園生活及其間之喜懼哀樂、死生煩惱,

其篇章斷連、起承轉合尤堪注意。

● 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歸園田居」四字如何分隔?「歸」「園田居」耶?

「歸園田」「居」耶?「歸園」「田居」耶?「居」作名詞耶?動詞耶?「歸 園田」與「歸田園」是否有所分別?「歸園田居」可否作「歸田園居」?

[教學小錦囊] :

文學賞析教學鼓勵獨立思考和創意,設問(或曰寓答於問)比較提供標準答案 更為重要。接納 同的答案、欣賞別開生面的答案,是對任教者的考驗。

(17)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 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 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有關第一首章法的兩段評語:

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是《歸園田居》總敘,下四首分賦其事。首四 句賦起,一反一正。「羈鳥」二句,興而比也。作上下文通脈。末二句鎖盡 通篇。」

方東樹《昭昧詹言》:「此詩縱橫浩蕩,汪茫溢滿,而元氣磅礡。大舍細入,

精氣入而麤穢除。奄有漢魏,包孕眾勝。後來惟杜公有之。韓公校之,猶覺 圭角鑱露,其餘不足諭矣。「少無適俗韻」八句當一篇大序文,而氣勢浩邁,

跌宕飛動,頓挫沈鬱。「羈鳥」二句,於大氣弛縱之中,回鞭嚲鞚,顧盼回 旋,所謂頓挫也。「方宅」十句不過寫田園耳,而筆勢騫舉,情景即目,得 一幅畫意。而音節鏗鏘,措詞秀韻,均非塵世喫煙火食人語。「久在」二句,

接起處換筆另收。」

● 「少無適俗韻八句當一篇大序文」,即是以詩為序,以此詩之首八句為五首之 序。八句序文,自具起承轉合。

● 「首四句賦起,一反一正」:就四句而言,前兩句為正,後兩句為反﹔就首二 句而言,首句為反,次句為正。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18)

● 黄文煥《陶詩析義》:(「少無適俗韻」句)入道必有高韻,適俗亦必有媚韻,

體骨不媚,無以合彼之韻中。」

● 黄文煥《陶詩析義》:「沃儀仲曰︰有適俗之韻則拙不肯守,不肯守拙便機巧 百端,安得返復自然?此句如負重乍釋,真覺快樂。」

● 三個「少年陶淵明」:

一,「少學琴書,偶愛閒靜。」

二,「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

三,「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

● 陶公自道本性:一, 「性本愛丘山」二,「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三,「性 剛才拙,與物多忤。」

● 陶公性格、志向、思想之多面性,構成其自身之矛盾及研究者之間之爭論。

然而其 諧於俗韻,則無疑議者也。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 「落」:王叔岷《陶淵明詩箋證稿》(以下簡稱《箋》)引車柱環謂「落借為絡」,

並引莊子秋水「落馬首」及陶詩「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為証。

●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誤落」二語率。

● 俗塵虛空卻如羅網,為網所絡,無從超拔。形象入微。

塵 → 俗、塵雜、塵想。

網 → 落(絡)、羈鳥、池魚。

(19)

● 劉履《選詩補註》:「三當作踰,或在十字下」

王叔岷《箋》:竊以為作「三十年」 誤。程傳引《與子儼等疏》「少而窮苦,

東西游走。」計之,是也。必執著陶公初為州祭酒時計之,遂異說紛紜矣。

且「一去三十年」與第四首「一世異朝市」句正相應,三十年為一世,則此

「三十年」無誤。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 王叔岷《箋》:楚辭九章哀郢:「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守丘。」王粲七哀詩 二首之二:「狐狸馳赴穴,飛鳥翔故林。」……謝靈運晚出西射堂詩:「羈雌 戀舊侶,迷鳥懷故林。」亦皆言 忘本也。

● 二句對偶工整,師古之意而不純用古之辭。

● 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羈鳥」二句,興而比也,作上下文通脈。

● 方東樹《昭昧詹言》:「羈鳥」二句,於大氣弛縱之中,回鞭嚲鞚,顧盼回旋,

所謂頓挫也。

● 注意:

在首八句所作之「序文」中,二句承「一去三十年」之賦筆,轉入「羈鳥」、

「池魚」自比,則此三十年來為塵網所絡之苦況,以至不忘本家本性依戀之 情,賴此暗喻,形象地表露無遺,此陶詩貌似平淡而實則精煉之所在也。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 前引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在「羈鳥」二句後,接言「末二句鎖盡通篇」,

不論邱氏所指之末二句為首八句中之「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抑第一

(20)

首末之「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鎖盡通篇」之評語均十分切當,而將 此兩組配稱為「末二句」之詩句比觀,正可見此詩前後呼應之章法所在,此 亦前引方東樹評語所云「『久在』二句,接起處換筆另收。」者也。

● 二句「鎖盡通篇」可就其高度概括性理解。「歸園田」正點五首總題中之「歸 園田」三字,「開荒」乃其所事,「南野」為其地(「開荒」由野地之邊際開始,

「南野際」用字精確),「守拙」則兼見其「歸園田」之心情及哲思。

● 陶公自稱「性剛才拙與物多忤」,故其云「守拙歸園田」,固有自謙以至自嘲之 意,且其「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亦只能選擇「返自然」之道路。然而「大 巧若拙」,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之智慧,亦未嘗 可 推至於「知其巧」而「守其拙」也。若然,陶公之「歸園田」而云「守拙」,

亦未嘗無自得之情也。

● 總結八句,脈絡井然:

「俗韻」→「塵網」→「羈鳥」→「池魚」→「樊籠」

「少無適俗韻」→「守拙」

「三十年」→「久在樊籠裏」

「丘山」→「舊林」→「故淵」→「南野」→「園田」

「性本愛丘山」→「歸園田」→「返自然」

「方宅十餘畝」至「虛室有餘閑」:

● 方東樹《昭昧詹言》:「方宅」十句,不過寫田園耳,而筆勢騫舉,情景即目,

得一幅畫意,而音韻鏗鏘,措詞秀韻,均非塵世喫煙火食人語。

(21)

[教學小錦囊] :

活用賞析工具、有法之法,神理氣味即存於格律聲色之中,「每有會意、便欣然 忘食」,反正我信了。

 句式多變:221;212;23;1121;212。

 無一律對

 起、承、轉、(轉)承、合

 疏、密、疏、略密、密

⑤ 靜、動、靜、動、靜

⑥ 放、收、放、放、收

⑦ 全景、近景、遠景(見、聞)、由景入事理(一切景語皆情語)

方宅句:

全景、環周、俯瞰、疏落布置。十餘八九不定之數,漫不經意之印象。

榆柳句:

以屋為觀察之主體,而有前景後景。榆柳取其蔭,得居屋之清涼。桃李取其花 果,桃紅李白,得觀賞之美。榆柳高桃李矮,桑榆上舉而柳下垂。四者人工所 種,生活所資,蔭、羅生動傳神,句法緊密繁富。

曖曖句:

疊字傳神。視點外延。借景。節奏由繁、緊、密、轉而為疏、舒、緩。距離由 近而遠,景物由實轉虛,悠然深得遠近合宜之妙。

狗吠句:

(22)

王叔岷《箋》引《困學紀聞》:「古辭『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陶淵明歸 田園詩傚此,唯改高為桑、宮為巷。」

● 吴汝綸《古詩鈔》:「姚云:『狗吠二句學古樂府,興象全別,不嫌其詞同也。』」

●《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 至死 相往來。」《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由是或謂,羲農理想世界,即在雞鳴狗吠之園 田之中。

● 二句亦遠景、借景, 唯目所見,更添耳所聞,與前二句帶出農村之閑適景 象。

戶庭句:

● 二句前句實,後句虛﹔前句外,後句內﹔前句因,後句果。

● 二句承前八句總結,由景入理。「户庭」「無塵」「無雜(雜物、雜事)而「室」

「虛」是外境,「餘閑」是心境。

● 二句亦起下,下首「虛室絕塵想」即為二句之綜合。又「塵雜」遙應「塵網」,遙 啟「塵想」。無雜事則無雜慮,虛靈之心由是而出,從生活體驗引出生活智慧。

久在句:

● 方東樹《昭昧詹言》云「二句接起處換筆另收」,可謂將八句序文縮為二句。

● 黄文煥《陶詩析義》:「返自然三字,是歸園田大本領,諸首之總綱。」

●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家在丘山,丘山在大自然

(23)

中,取法自然之自由自在,各安其位,各順其性。

《歸園田居》(第二首)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 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以長,我土日已廣。常恐 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王夫之《古詩評選》:「鍾嶸目陶詩出於應璩,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論者不 以為然,自非沈酣六義,宜不知此語之確也。平淡之於詩自為一體。平者,

取勢不雜﹔淡者,遣意 煩之謂也……陶詩恆有率意一往,或篇多數句,句 多數字,正惟恐愚蒙者不知其意,故以樂以哀,如聞其哭笑。斯惟隱者弗獲 已而與田舍翁嫗相酬答,故習與性成,因之放不知歸爾,夫乃知鍾嶸之品陶 為得陶真也。」

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由家居省事及於在外農談,甚有次第。」

方東樹《昭昧詹言》:「此既安居以後事。起六句由靜而之動。「相見」二句 為一篇正面、實面。「桑麻日以長」以下乃申續樂意耳。只就桑麻言,恐其 零落,方見真意實在田園,非喻己也。」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淡永,有《十九首》風度。」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 全詩無難解或有待深解處,可注意者,一則在首四句與前首「户庭無塵離,

虛室有餘閑」二句互相扣連、互相發明之處:

(24)

南「野」→「野外」

「無」塵雜 → 「罕」人事

「塵雜」→ 「雜」事 → 「人事」

深「巷」→ 窮「巷」

∵ 罕人事 ∴ 寡輪鞅

∵ 寡輪鞅 ∴ 無塵雜

∵ 罕人事 ∴ 掩荊扉

「戶」→ 荊「扉」

∵ 掩荊扉 ∴ 絕塵想 虛室有餘閒→ 虛室絶塵想

● 黄文煥《陶詩析義》:「絕塵想乃返自然之氣象,得大解放,大自在。」

● 曰「罕」、曰「寡」、曰「掩」荊扉、曰「絕」塵想、曰「無」雜言,所謂「為 道日損」者耶?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 野外 → 窮巷 → 荊扉 → 虛室 → 墟曲 由外而內再及於外

野外(虛)→ 窮巷(實)→ 荊扉(實)→ 虛室(虛)→ 墟曲來往(實、

動)

「墟曲」應前首「墟里」、「遠人村」

「披草」形象生動,前應「開荒」,後應「披榛」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25)

温汝能《陶詩彙評》:「相見」二語,逼真田家氣象,陶詩多有真趣,此類是 也。

● 相見無雜言≠相見無言

● 無雜言 → 但道 → 桑麻長 →「桑麻長」以外,都是「雜言」!→ 「君子 懷德,小人懷土」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王夫之《古詩評選》:得後四句,乃引著人入勝地。

●「引著人入勝地」,或指其深入田園中人之體會,或指其峰迴路轉,跌出憂恐 之情。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心花怒放,手舞足蹈,搖曳生姿。動態節奏,

來自「日已」兩字之重覆。

● 試比較「桑麻日已長」二句與《古詩十九首》「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二句。

黄文煥《陶詩析義》:二首曰「披草」、曰「桑麻長」、「土日廣」,喜前之所 開者已成也。又亟曰「嘗恐零落」,憂兹之已成者復穢也。

《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 人之遲暮。」

楊雍建《詩鏡》:「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又「衣霑 足惜,但使願無 違」,深衷隱隱欲逗。

●「恐」→ 由愛生憂,患得患失→由珍重引出憂恐,自其憂恐更見珍重之情。

(26)

王叔岷《箋》:結二語蓋自喻恐與草莾同朽之意,非僅恐桑麻零落也。

● 此詩於平淡、平實處見深衷,當把握比興之分寸。「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

此詩末二句妙在似直陳而又似未盡,所直陳者,就開荒之真實經驗、真切體 驗而發,是歸園田居之正面實面,不宜以「香草美人」之文化符碼輕輕掩蓋。

另一方面,其似盡而未盡者,在只道桑麻,而留下可供想像之空間。霜霰 期而至,桑麻隨時零落,所帶出者正是農耕文化對天命無常的戒慎恐懼、珍 重之情。由珍重而恐其蕪穢者,既是眼前現實的榆柳桃李桑麻豆竹,而此生 生所資者正是陶公得以實現其歸隱生活的命根所在,桑麻零落的現實後果,

即是再墮塵網、奔走逢迎,「違己交病」。另一方面,抽象引伸,則恐其零落 者,乃是生命、抱負(「疾沒世而名 稱焉」)、世運、自然、宇宙以至任何 賦予價值之事物,所謂「常恐負所懷」也。

● 點唱時間。請聽下列歌曲: "The exodus song""Edelweiss"

[教學小錦囊] :多媒體工具大有助於教學, 言而喻!

《歸園田居》第三首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 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方東樹《昭昧詹言》:「此又就第二首繼續而詳言之。而真景、真味、真意如 化工,元氣自然,縣象著明。」

黄文煥《陶詩析義》:「三言苗稀草盛,道狹露多,田園亦自有田園之苦況。

(27)

而願既無違,衣不足惜,自解自嘆,與受俗苦、宦苦,寧受此苦。秤停輕重,

較量有致。」

王夫之《古詩評選》:「此作之佳,正在空中鳥道,非以其和麗可喜也。能不 為可喜之容,即頡頏《十九首》矣!」

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前言桑麻,此言種豆,皆田園中事,亦有次第。」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逯欽立《陶淵明集》校注:「種豆南山,是即事,也是用典。表示唾棄富貴,

種田自給。《漢書‧楊惲傳》︰「『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 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

即事→ 農事實錄 → 田家語

用典 → 農事實錄加寄託(「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雖然拙於農事但仍 自得其樂,不慕富貴→ 「豈直為田家語耶」→隱逸生活之肯定→「古今隱 逸詩人之宗也」

● 「種豆」二句遙接

①「性本愛丘山」②「開荒」→「種豆」,③「南野」→「南山」④「際」

→「下」⑤「拙」→「草盛豆苗稀」⑥「守拙」→「種豆」

近接 ①「披草」→「草盛」②「桑麻長」…… ③「零落同草莽」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晨興」四句,風度依依。

(28)

温汝能《陶詩彙評》:「「『帶月』句,真而警,可謂詩中有畫。」

● ∵「恐」「零落同草葬」∴「晨興理荒穢」

● 問:《庚戍歲於西田穫早稻》:「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其中「日入負耒 還」與「帶月荷鋤歸」所詠之事及句式均相似,何以一則平平無奇,一則為 千古名句?

試作比較:

客 vs 主;實 vs 虛;事 vs 情 ﹔景 vs 境;賦 vs 興畫境 vs 畫境+詩境經驗 vs 體驗 → 表現

● 「山月隨人歸」、「明月何時照我還」

● 請問一天工作之後,你會帶什麼回家?

● 我的加國金秋手信: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古直《陶淵明詩箋》:王仲宣從軍詩:「草露霑我衣」

(29)

衣。」

● 倘從古直所引,見陶公信手套用古人成句於即景即事﹔倘若會心於丁福保所 引,則有所寄託。或曰:夕露沾衣,除為即景即事,亦有泛兼農事及開荒之 苦之象徵意義,然而未必指涉政事者也。

蘇軾《東坡題跋》:「删其三「種豆南山下」覽淵明此詩,相與太息。噫嘻!

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媿者多矣。元祐九年正月十六日李端叔、王幾仁、孫 子發皆在。東坡記。」

孫人龍《陶公詩評註初學讀本》:世人多以沾衣故而違所願者,自嘆自解,

卻有情致。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方東樹《昭昧詹言》:「末二句當換意。古人之妙,只是能斷、能續、能逆、

能倒找、能回曲頓挫,從無平舖直衍。」

● 比較第二首及第三首結句,前者既得而患失,由愛而生憂,只是隱憂。後者 面臨「草盛豆苗稀」來自大自然適者生存之殘酷現實,不待霜霰已 敵草莾 叢生,不惜辛勤而仍所願渺茫,「但使」云云,更見隱憂再深一層。

● 〈閑情賦〉:「考所願而必違,徒契契以苦心。」本詩曰「恐霜霰」、曰「違願」、 曰「死沒無復餘」、曰「終當歸空無」,田園小宇宙之中仍 免於死生煩惱。

莊子云「天下有大戒」,真無可逃耶?「不擇地而安之」耶?快飲以忘之耶?

(30)

《歸園田居》第四首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試攜子姪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壟間,依 依昔人居。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棌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 向我言,死沒無復餘。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 空無。

黄文煥《陶詩析義》「:四言攜子姪問採薪,慨然於鄰里存沒之感。……四 首又曰「披榛步荒墟」,「桑竹殘朽株」,此他人之荒墟桑竹也。我之荒,我 所當自盡;人之荒,我所不得代力。荒而開,開而或復荒,宛其死矣,將如 荒何?俗網易脫,死關難避,行且與昔人同化,惟有飲酒而已。章法互承,

一字移易不得。……至於生死者,天地自然之運,非一毫人力所得與。」曰

「終當歸空無」,一一以自然聽之。」

方東樹《昭昧詹言》:此又追叙今昔,是題中「歸」字汁漿。前半叙事,「一 世」論嘆作收。

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前言桑麻與豆,此則耕種之餘暇,憑弔故墟,

而歎其終歸於盡。」

孫人龍《陶公詩評註初學讀本》:存殘生感,自具深情。

● 此詩乃五首組詩中最為戲劇化之一首,而此戲劇效果,必須結合前三首之鋪 墊蓄勢始克彰顯。就章法之起承轉合而觀,第一首起點題中「歸園田」,第二 首承前「户庭」二句,由家居及於農事,第三首仍就農事而詳言之,故二、

三兩首乃「雙承」之章法。至第四首,事轉、景轉、情轉、理轉(此首之中,

自有起承轉合),然後總合於第五首之還家作結。

(31)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

● 定居之後,田事之外,乃思山澤之遊、林野之娛。陶公「性本愛丘山」,對久 疏之山澤林野,自然有所嚮往期待。

「試携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

● 首次提及家人後輩。

● 前曰「披草」,今曰披榛﹔前曰「墟里」、「墟曲」,今曰「荒墟」,其地更為荒 涼殘破。

● 「丘隴」可解為墳墓或僅作山丘之通稱。倘取前說,則先見墳墓,後見「昔 人居」,觸目驚心之效果較早出現;若取後說,徘徊所見,仍為一般山野,

而依依於昔人居所,心情仍無巨大波動,戲劇效果要待後四句始行出現。個 人較傾向後說。

「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 「井竈」二句極凝煉。「井竈」「有遺」,此外無遺!「桑竹」「殘」存,所存 者「朽株」而已!何止「人面全非」、「桃花」亦非「依舊」矣!

● 「井竈」「桑麻」既是昔人經營之成果,亦為衰敗之見證,對比「榆柳蔭後簷,

桃李羅堂前」「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之一片興旺,終歸塵土,而心底 所憂所恐所不願見之「零落同草莾」則正在當下,「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 都到眼前來」,能不觸目驚心?!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餘!」:

● 「借問」四句,轉中之轉,三虛一實,實句僅「死沒無復餘」五字,五字一

(32)

意而曰「死」、曰「沒」、曰「無復餘」,三叠三頓, 啻驚雷轟頂。

● 「借問」四句,自古樂府《十五從軍征》化出。

● 在文氣轉折吃緊之際,忽然出此似閑非閑之人,宕開一非緊實緊之筆,此陶 公之 可及也。

● 注意「採薪者」之身分及角色:

→ 千古興亡,付與漁樵閒話?

→ 歷史的見證者?旁觀者?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

古直《陶淵明詩箋》:古出夏門行曰:「市朝人易,千歲墓平。」

丁福保《陶淵明詩箋注》:三十年為一世。……「一世異朝市」蓋古語。言 三十年間,公眾指目之朝市,已遷改也。」

方東樹《昭昧詹言》:「一世」論嘆作收。

● 在章法上仍是宕開一筆,不抒情而説理,「此語」既「真」又且「 虛」,一 意兩叠,突出強調之意。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古直《陶淵明詩箋》:列子周穆王篇:「有生之氣,有形之狀,盡幻也。知幻 化之 異生死也,始可以學幻矣。」淮南精神訓:「化者,復歸於無形也。」

郗超〈奉法要〉︰「一切萬有歸於無,謂之為空。」支遁〈詠懷詩〉﹕「廓

(33)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人生』句,率達者之言,終不以語率為累。」

查初白《初白菴詩評》:先生精於釋理,但不入社耳。

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人生似幻化』二句真可謂知天地之化育者, 與 遠公白蓮社人見識相去何啻霄壤!」

● 二句為全首結穴所在,而二句出處為道家典籍抑佛家哲理,則關乎陶公思想 之歸趨。尤有進者,更在此二句見其通達灑脫耶?抑此田園交響曲之高潮竟 為絕大之悲愴無奈耶?個人以為,王羲之《蘭亭集序》所云之「向之所欣﹐

俯仰之間﹐已為陳蹟﹐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故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最能 切合陶公此時之心境。

● 總結陶公「山澤遊」「林野娛」意料之外的終極之思:

→ 荊榛草莽

→ 廢墟荒墳

→ 死沒無餘

→ 終極空無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麈」

「運生會歸盡」「我無騰化術」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榆、柳、桃、李、桑麻(草莽)→ 豆(草木)→ 桑竹(榛)→ (榛)

(34)

「歸」園田 → 「返」自然 → 帶月荷鋤「歸」 → 終當「歸」空無 →???

讀此詩亟宜注意語言節奏及戲劇效果。

聲音﹕終當歸空無五字平聲,連用四陰平,有發聾啓聵之震撼。

動態:游 → 娛 → 擕 → 步 → 徘徊 → 依依 景物:林野 → 荒野 → 丘壠 → 昔人居

→ 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荒山廢墟,見證歷史,切入人生︰

俯仰終宇宙,終當歸空無?!

餘韻︰此戲劇化一幕如何結束?

答案不在第四首,卻在第五首。

《歸園田居》第五首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隻 鷄招近局。日入室中闇,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前首悲死者,此首念生者,以死者不復還,而 生者可共樂也。故耕種而還,濯足纔罷,即以斗酒隻雞,招客為長夜飲也。」

方東樹《昭昧詹言》:此首言還, 特章法完整,直是一幅畫圖,一篇記叙。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35)

悵恨「獨」策還→棄子抛姪,還歸何處?「歸園田」?「返自然」?「荷鋤 歸」?「歸空無」?

策還之後,漉酒殺雞之前,請問陶公做了些什麼事?何所見?何所聞?何所 思?何所感?

答案全在「遇以濯吾足」!

● 首句直承前首而來,又前首言「披榛」而此首言「歷榛曲」,在章法上深得嶺 斷雲連之妙。

● 由「悵恨」而「獨」「還」,到舉燭而招友,心情轉變,一則在經歷榛曲崎嶇,

而關鍵更在山澗之濯足。就白描即事而言,在經歷辛勞之後,濯足休息之餘,

悵恨之情,漸漸平伏﹔然而,水清而可濯足,在古籍中有著名的有關出處進 退的討論:《楚辭‧漁父》云「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陶公倘用此典,則是在濯足之際,重新肯定歸隱之抉擇也。

「漉我新熟酒,隻雞招近曲。日入室中闇,荊薪代明燭。」

删「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荊薪代燭,真致曠焉。

● 光陰苦短,及時行樂。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黄文煥《陶詩析義》:「其五『悵恨獨策還』歡來映洗悵恨,昔人多不存,獨 策所以生恨也。此身尚存,夜燭宜秉,有一念之恨生,則一念之歡來矣。『來』

字下得奇。」

● 然而,雖有一念之歡來,亦何嘗未有一念之恨生也。

(36)

總結一字,歡耶苦耶?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總結五首之心境:

初歸之樂 → 樂中有憂 → 亦苦亦樂 → 樂往哀來 → 樂以忘憂 歸田園 → 居 → 耕 → 遊 → 還家

樂 → 恐 → 苦 → 恨 →樂 (?)

苦樂相尋,欣慨交心。

孔子自道︰「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讀山海經十三首》之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 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

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 此詩是鍾嶸《詩品》品題的兩首之一 鍾嶸《詩品》︰

(37)

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文體省淨,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

每觀其文,想其人德。世歎其質直。至如「懽言酌春酒」、「日暮天無雲」, 風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邪?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

陶公善於「一字立骨」,請舉出最重要或有所會心的一字/二字/三字 [教學小錦囊]﹕

尋找關鍵字/詞、掌握關鍵字/詞、發揮關鍵字/詞、比較關鍵字/詞,是 學習和應考的上佳法門。選擇關鍵詞,可因應 同角度而異,例如就叙事、

抒情、寫景、說理,以至直覺印象、個人感受等等。

過往經驗﹕欣、託、愛、吾、時、還、我、歡、樂、均曾入選。

先從「樂」字切入

「樂」字何以足為關鍵詞?

● 自末句總結「不樂復何如」見

● 自詩中三見「欣、歡、樂」近義詞見 進問所樂何事?

● 曰讀書之樂,曰田園之樂,曰生活之樂 然則此三大樂事,能以一二字括其關鍵否?

● 曰「吾」曰「我」,說詳於後。

淺解全詩,見無難解處

摘句切入﹕請舉詩中最佳/最觸目/最有所會心的兩句

● 過往經驗,每句都曾入選,大異於其他詩人之名篇之集中選擇一二名句。

(38)

兩句一組,獨立賞析,再行連貫。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請問﹕此兩句十字,有何不解待解之處?有何精彩之處?如何切入?如何 定位?

重温蘇黃二氏秘笈,精讀陶詩不二法門

● 蘇軾《與蘇轍書》「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 蘇軾:《與蘇轍書》「陶詩初視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

● 黃文煥《陶詩析義自序》:「古今尊陶,統歸平淡,以平淡概陶,陶不得見也,

析之以鍊字鍊章,字字奇奧,分合隱現,險峭多端,斯陶之手眼出矣。」

● 《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還有陶公夫子自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 語言習得:從「零」開始(陌生化),似曾相識,温故知新。

「孟夏草木長」先求「甚解」,從「甚解」入,從「會意」出。

「孟夏草木長」字字有來歷,你信不信?反正有人信了!

● 《楚辭‧懷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莾莾。」→ 滔滔、莾莾,叠字傳神。

● 「孟夏草木長」用典乎?會意乎?

● 「接受美學」:

作者未必有此想,讀者未嘗不可作此想!諸法無我相,乃可容無量相!

(39)

●《説文》:「孟,長也。」→ 借用訓詁?

問﹕「孟夏草木長」叙事乎?抒情乎?寫景乎?說理乎?

[教學小錦囊]:活用事、情、景、理切入,是有效的賞析工具。

● 「孟夏」至而「草木長」似叙事寫景而旨在說理。何以見得?

● 答曰:所説之理為「日月依辰至」「草木得常理」之理。喜有此理!

用例: 「天地長 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形贈影》) 「日月依辰至。」(《九日閑居》)

「善萬物之得時」(《歸去來兮辭》)

「感物願及時。」(《和胡西曹示顧賊曹》)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颷開我襟。」(《和郭主簿》)

「東園之樹,枝條再榮。競用新好,以招余情。」(《停雲》)

[教學小錦囊]:

賞析陶詩,固宜「反覆不已」,而陶公作詩,亦常於相近之主題「反覆不已」,

顯隱詳略之間,互相發明。是以列舉詩中用例,為研習陶詩之重要步驟。

●「氣之動物」→ 夏(氣)至而草木(物)長(動)

● 由「氣之動物」到「物之感人」,體會「草木得常理」,乃「善萬物之得時」,

生發欣喜感恩之心!

從「孟夏草木長」 到 「繞屋樹扶疏」→由理入景。

大氣候 → 小環境 眼前景

(40)

由「自然景觀」到「人文景觀」

● 「繞屋」形象,「繞屋」親切。

草木長 → 樹扶疎(四布,茂盛也)→繞(吾)屋→欣喜之情,不言而喻 文已盡而意有餘→伸延思考→伸延閱讀:

● 田園詩、田園文化一大課題:人與自然界之關係,人對自然界之觀察。

《列子‧仲尼》:

「初,子列子好游。壺丘子曰︰『禦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曰︰『游之樂,

所玩無故。人之游也,觀其所見,我之游也,觀其所變……』壺子曰︰『禦寇 好游……務外游,不知務內觀,外游者,求備於物,內觀者,取足於身,取足 於身,游之至也。』」

● 「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 「觀其所變」,「取足於身」陶公兼之!

「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用例:

眾鳥欣有託:

《荀子‧勸學》:「樹成蔭而眾鳥息焉。」

「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翮閑止,好聲相和。」(《停雲》)

《歸鳥》:

(41)

翼翼歸鳥,晨去于林。遠之八表,近憩雲岑。和風弗洽,翻翮求心。顧 儔相鳴,景庇清陰。

翼翼歸鳥,載翔載飛。雖不懷遊,見林情依。遇雲頡頏,相鳴而歸。遐路 誠悠,性 愛無遺。

翼翼歸鳥,馴林徘徊。豈思天路,欣反舊棲。雖無昔侶,眾聲每諧。日夕 氣清,悠 然其懷。

翼翼歸鳥,戢羽寒條。游不曠林,宿則森標。晨風清興,好音時交。矰繳 奚施,已卷安勞。

吾亦愛吾廬:

● 「『草廬』寄『窮巷』,『甘』以辭華軒。」《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 「斯晨期夕,言息其『廬』。花藥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橫牀,濁酒半壺。」

《時運》

● 「衡門之下,有琴有書。載彈載詠,爰得我娛。豈無他好,『樂』是幽居,朝 為灌園,夕偃『蓬廬』。」《答龐參軍》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 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歸園 田居》

● 「『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閑止』。『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裏。『好 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止酒》

問陶公﹕子非鳥,安知鳥之欣???

(42)

有能代陶公作答者乎?

玆先了結莊周惠施一段公案:

《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 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 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 之濠上也。」

傳統解法:

莊子玩弄「安知」之歧義,化「怎可能知道」(即「不可能」)為「怎樣知道」,

「請循其本」(回到最初的話題),即在第一句話(子安知魚樂)中,已包含 肯定莊子已知之假設(明知我知而問我),我告訴你好了,我在濠上知道。

●循此解法,莊子有詭辯之嫌。

試作新解:

莊子通過「子非我」的反問,引出惠子之自相矛盾。倘已承認 A 非 B 則 A 不知 B,則惠子既非莊子,所以惠子不可能知道任何有關莊子之感受,亦不 可能作出對莊子任何行為之判斷,因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經已確定了第 一句話中對莊子非魚乃不知魚的認知是不可能成立的。

● 然而惠施不服氣,一再說「子非魚」、「子固非魚」,因為在常識(或謂「科學」) 的認知層面上,人與魚並非同類,惠施認為「異類不相知」是無可置疑的前 提。

(43)

試代莊子反問︰何謂「類」?

●在莊子的思想中,大自然中本來無類,類由人出,故曰︰「無以人滅天」「萬 物畢同畢異」「天地與我並生……」

莊子最精彩之答案在「我知之濠上」。此答案自理性而言,人在濠‧

上,魚在濠‧ 中,「各得其所‧

」之謂也。自感性而言,帶出無對無待、不可言詮、不必證明 之親知境界、感性經驗,突入宇宙真諦,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 一」者也。

● 然而然而,勝負雖分,真相得否?魚之出游,真從容耶?出游從容,是魚之 樂耶?參破類別,則人魚無殊,人魚無殊,人我果無隔耶?惠子畢竟不知莊 子!

再問陶公:子非鳥,安知鳥之欣?

● 答案當下即是。曰:我知之樹下,我知之廬中也。

所依據的,是另一種「物理」:

→《文心雕龍‧物色》:「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文心雕龍‧神思》:「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王國維《人間詞話》:「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再進一解:類別可齊而泯,推而至於憂樂、死生之殊同又何嘗不可齊而泯之。

知之濠上,知之樹下,一期一會,至實至真!

田園精神:

活在當下,生活秩序與大自然節奏同步,與自然親和。

(44)

● 程顥《偶成》:「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眾鳥欣有託 」引出「吾亦愛吾廬」

因果關係耶?推理所得耶?比耶?興耶?

● 曰同情,曰交感,曰共鳴, 曰情以物興,曰「每有會意」,曰「文已畫而意 有餘,興也。」

「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句不對而意對:

● 鳥託於樹,人寄於廬

● 彼鳥欣彼樹,吾亦愛吾廬

● 樹廬相配,人鳥相親,圓融之境。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用例:

「既耕亦已種」

《庚戍歲九月中於西田穫早稻》: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 開春理常業,歲 功聊可觀。 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

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盥濯息簷下,

斗酒散襟顏。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 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歸園田居》之三)

(45)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宴安自逸,歲暮奚冀!」(《勸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移居》之二)

「時還讀我書」

「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試選一字切入。

過往經驗:「時」、「還」、「我」三字有較高之選取率,其餘各字選者亦不乏人。

● 二句全無深奥難解處,然而大有可供斟酌細味處。

● 二句之次第頗堪注意。承上鋪叙,層層展開,突顯田園生活之節奏,以及讀 書與生活之關係。

● 次第曰:耕 → 種 → 還(吾廬 )→ 讀我書

● 耕種在吾廬之外 → 讀書在吾廬之中

● 耕種是生活責任 →讀書是生活情趣

● 「耕」「種」前後插入「既」「亦已」虛字,搖曳生姿

● 既耕 → 雙聲 亦已 → 雙聲

● 既耕已種,人力已盡,交付天公。信任、期盼、等待,是農耕文化的特色。

進問﹕所讀何書?答曰:我書。然則何謂「我書」?

●詩中提及所讀之書有二:

(46)

周王傳:《穆天子傳》,史書?神話書?

山海圖:《山海經》附圖版,地理書?神話書?

此二書與「我書」有何關係?

● 我書:擁有?主宰?選擇?寄托?滋養?

●「暫得於己」、「每有會意」Vs「長恨此書非我有」

●「還(吾廬 )讀我書」,「還」字帶出「返本」、「安頓」、「歸屬」之感

最後,討論「時」字,先看幾個古籍中著名的用例

● 《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

● 《孟子》:「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又:「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時:按時?定時?及時?適時?即時?有時?

「窮巷隔深轍,頗迴/回故人車」

用例:

「願言懷人,舟車靡從。」(《停雲》)

「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談諧無俗調,所說聖人篇。或有數斗酒,閒飲 自歡然。」(《答龐參軍》)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歸園田居》)

(47)

● 窮巷 vs 深轍

● 物質之匱乏(窮)vs 精神之豐盛

● 深轍二解︰A 大路。B 眾人所走之路。

● 「回車」二解:A,其車回轉,故人不來。 B,回通迴,迂 迴其途而來,更見來之不易。

● 注意二句亦如上句,暗扣「吾廬」。上句是「還(吾廬)讀我書」,此句是「(吾 廬在)窮巷,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用例:

歡言酌春酒:

張衡《東京賦》:「致歡忻於春酒。」

「靜寄東軒,春醪獨撫……有酒有酒,閑飲東窗。」(《停雲》)

「稱心而言,人亦易足。揮茲一觴,陶然自樂。」(《時運》)

摘我園中蔬:

「園蔬有餘滋,舊粟猶儲今。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和郭主簿》)

「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和劉柴桑》)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

● 「歡言」二解:A 「言」作實詞,言語、言談甚歡,與迴車

(48)

而來之友暢叙。B 「言」作虛詞,通「然」,友人回車 來,歡然酌酒,自 得其樂。

● 宜注意「春酒」之時令符碼,「草木依辰至」,「耕」、「種」、釀酒、飲酒、摘 蔬、讀書……莫 順時而行。此亦田園文化之特色。

窮巷四句二解:

A 「有朋自遠方(迴車而)來,不亦樂乎?」

B 故人不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歡言酌酒摘蔬頗有契於「孔顏樂處」。何謂「孔顏樂處」?

《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 貴,於我如浮雲。」

《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 改其樂,賢哉回也。」

《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 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公冶長》: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用例:

「神淵寫時雨,晨色奏景風。」(《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微雨洗高林,清飆矯雲翮。」(《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

(49)

「有風自南,翼彼新苗。」(《時運》)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懷古田舍》)

王夫之《古詩評選》:「微雨從東來」二句,不但興會佳絕,安頓尤好。若繫之

「吾亦愛吾廬」之下,正作兩分兩搭,局量狹小,雖佳亦不足存。

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微雨」二句,好讀書之景。……「微雨」二句是倘景,

適然湊趣。此二句又作詩之緣起。

● 微雨從東來,五字白描,自然沖淡,描出「實境」

● 亟宜細賞者首在「來」字,此字之妙,突出主體,一也;動態傳神,二也。

● 略可注意者為「東」字,就取其白描而言,僅指方位,不必附會。而就「凱 風自南」、「南風之薰兮」、「有風自南,翼彼新苗」之例,亦可由此方位引發 出文化涵義。(東 春  青  木……)此風此雨所以為好也。

● 「微雨」二字可申者,一在描畫雨態;二在「微雨」「好風」互相引發,帶出

「互文見義」之聯想,亦兼言「微風」「好雨」也;三在「微」字聲音之美。

● 次句畫龍點睛,着一「俱」字,境界全出矣,所謂「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所謂「觸景生情」,所謂「心領神會」,所謂「情景交融」者也。

● 着一「俱」字,帶出風雨之互動,及欣賞者之主體性。

● 「俱」字亦為倒捲筆法之關鍵,妙處與「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之「亦」

字相近。

● 「微雨」句,所謂「安頓尤好」,倘在位於「既耕亦已種」之後,則見人事已 盡,當俟天工,此際微雨好風翩聯而來,則豐收可期矣。是以二句非僅寫景、

參考文獻

Outline

相關文件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所謂「意象」,即是用文字寫出可見、可感的事物,這個事物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新鮮,有的學者已經進行過探討。 [註 2]

有一種觀點說:沒有一種事物叫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回顧中國歷史,中華

在探索有關科學、創意、歷史、文化和故事 等知識的同時,體驗與別不同的奇妙學習之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中國傳統農曆劃分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