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索五位理工科女性世界中的創造力:她們對創造力的詮釋以及理工背景對其創造力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探索五位理工科女性世界中的創造力:她們對創造力的詮釋以及理工背景對其創造力的影響"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宋玉英、高振耀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55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第六十四卷第三期 2019 年,64(3),55-84 doi:10.6209/JORIES.201909_64(3).0003

探索五位理工科女性世界中的創造力:

她們對創造力的詮釋以及理工背景

對其創造力的影響

宋玉英

高振耀

* 小天使婦兒診所 國立臺南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

摘要

本研究從理工科女性的角度探討其如何詮釋創造力,同時瞭解她們的生活經驗對其創造 力展現的影響。研究者從女性主義的立場出發,採用質性研究中的敘事研究法進行闡述,以 立意取樣選定五位研究參與者,並透過半結構式的深入訪談、非參與性觀察及文件檢視以蒐 集資料。研究結果發現,五位理工科女性的共同特質包括處事態度嚴謹、目標導向、喜歡彈 性靈活的模式、對學習與工作充滿自信、多樣的興趣嗜好及正向積極六項特質;另外,從能 力的觀點,她們定義創造力為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挸更多新問題的能力、表達的能力及改變 的能力,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其核心,此反映出科學創造力的本質;至於富有創造力產品的 元素,除了新穎,她們還提到成本效益、滿足客戶需求、美感、好玩等。此外,五位理工科 女性基本上皆認為理工科系嚴謹的邏輯思考訓練對於創造力展現是有所幫助的,此與文獻所 提出創造力的展現不僅需要擴散思考亦需要聚斂思考的論點不謀而合。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 是,五位研究參與者皆提出創造力不僅可以表現在藝術方面且可以涵蓋各個領域的看法,此 乃支持了創造力存在於人類各個活動領域之論述,也說明了過去有些實證研究以學生的主修 領域來區分高低創造力組是不適宜的,同時給予將來有關創造力的實證研究可資參酌之提醒。 關鍵詞: 理工科女性、創造力、聚斂思考、擴散思考 通訊作者:高振耀,E-mail: leonardkao@mail.nutn.edu.tw 收稿日期:2018/12/19;修正日期:2019/03/28;接受日期:2019/07/31。

(2)

56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宋玉英、高振耀

壹、緒論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變遷,如今有愈來愈多具有數理學習潛能的女性學生選擇學習理工科 系,成為女性科學人(于曉平,2005;周保男,2013)。同時,亦有研究指出,臺灣兩性學生的數 學和科學成就差距逐漸縮小(余民寧,2008)。而探討理工科女性與女性數理資優生的特質, 或其成長歷程的相關研究,則逐漸成為學術研究的新領域(于曉平,2002,2005;余民寧, 2008;吳淑敏,2009;吳慧敏,2002;周保男,2013;洪秀珍、謝臥龍、駱慧文,2013;高 振耀,2011;陳雅婉、陳雅姿,2012;郭靜姿、王雅奇等,2009;郭靜姿、林美和、胡寶玉, 2006;郭靜姿、林美和等,2009;郭靜姿等,2007;蔡麗玲,2009;Kao, 2008)。但是,目前 有關臺灣理工科女性的研究仍然不足,在有限的文獻當中,包含了理工女性大學生的學習歷 程(周保男,2013;洪秀珍等,2013)、臺灣傑出女性科技人才的成長經驗或生涯發展歷程 的探討(余民寧,2008;吳淑敏,2009),以及在科學領域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余民寧,2008; 洪秀珍等,2013;蔡麗玲,2009)等。相較之下,國小、國中、高中數理資優生的相關議題 探討較多(于曉平,2002,2005;于曉平、林幸台,2010;余民寧,2008;高振耀,2011;郭 靜姿、林美和等,2009;Kao, 2008, 2011, 2015)。然而,探討有關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之文 獻,幾乎闕如,因此本研究嘗試探討此議題,希望對臺灣理工科女性的研究有所貢獻。有鑑 於理工科系所涵蓋的學科繁多,為使研究對象較為集中,本研究以「科學領域部門」中的「自 然科學學門」及「電算機學門」的女性畢業生或研究生作為研究對象。 美國著名作家 Woolf(1957)曾提到女性的價值觀和男性有所不同,然而男性的價值觀卻 主導著社會文化。尤其在社會科學領域中,過去數十年主要知識系統多為男性(特別是西方 白種男性)所掌控。有關創造力相關的知識體系,檢視其歷史發展,從早期的重要學者群 Guildford、Torrance 與 Williams 等人至晚近的 Sternberg、Lubart、Runco、Kaufman 與 Silvia 等人之研究,很容易看出有此問題(Sawyer, 2017)。因此,本研究從女性的觀點,特別是臺灣 理工科女性的觀點,來看待此議題,而本研究在探究創造力時,希望彰顯女性主體,分享女 性經驗,以充實創造力的理論內涵。

一、理工科女性與性別刻板印象

在談及理工科女性的生活世界時,必然會先提到有關性別刻板印象的議題。雖然近年來 有愈來愈多的女性選擇理工科系就讀,男女數理成就差距也在逐漸縮小中,但女性在數理領域 代表性不足(under-representation),且參與人數比例過低的問題仍舊存在(Berg, Sharpe, & Aitkin, 2018; Jouini, Karehnke, & Napp, 2018; Oh & Lewis, 2011; Shi, 2018),造成這些問題的原 因在學術界中一直存在著先天遺傳或後天環境的爭議。然而,研究指出實施有關自我效能的 訓練能顯著提升女性的數學學習成就,同時也指出,在數學天分相仿的男女學生中,男學生

(3)

宋玉英、高振耀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57

在大學選擇數學相關科系是女學生的好幾倍,由這些研究結果來看,後天環境的因素至少在 數學成就的性別差異具有若干決定性的影響力(Davis & Rimm, 2004; Niederle & Vesterlund, 2010)。社會文化是後天環境的主要成分,社會文化中的性別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不 僅影響深遠且難以根除,而其中的數理性別刻板印象─「男性擅長理工,女性擅長人文」─ 對女性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產生負面的影響,進而降低她們未來參與高科技產業的意願 (Jouini et al., 2018; Moè, 2018; Passolunghi, Ferreira, & Tomasetto, 2014)。簡言之,性別刻板印 象是一種僅根據性別就評斷某人所具備的能力或特質之先入為主的偏見(Best, 2009)。性別刻 板印象反映出傳統社會對於男性與女性的期望,個體行為若能符合社會的角色期望,在生活 上所遭遇的困難或甚至壓迫將會減少許多。而延續傳統社會期望的主要媒介就是父母、教師、 同儕等重要他人的期望,男孩往往被期待能夠獨立、勇敢與積極進取;相對地,女孩則被期 待能夠溫柔、順從與關心他人,並且能夠擔任照顧養育的角色,而非創造發明的角色;再者, 較少人認為數理相關的職業生涯適合女孩(Berg et al., 2018; Kao, 2008)。在數理性別刻板印象 之影響下,女性在數理領域上的卓越表現,未必為她們帶來肯定或榮耀;同時,社會大眾對 職業的性別角色期待,也可能帶給女性學生在追求自我實現與迎合他人期待之間的掙扎(洪 秀珍等,2013;Oh & Lewis, 2011)。

二、理工科女性的人格特質

從小立志就讀理工科系的女性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動機較一般女生強烈,也較容易克 服數學性別刻板印象所帶來的壓力,這使她們在數理方面的成就相對較高,而在面對日後的 生涯規劃時,她們也會有較高的意願投身於理工相關職業(余民寧,2008;洪秀珍等,2013; Schmader, Johns, & Barquissau, 2004)。本研究在探討理工科女性的成功因素時,綜合各家文 獻整理出以下人格特質:

(一)目標導向

在決定未來時,理工科女性會看自己的興趣為何,尤其是對數理和科學的興趣(吳慧敏, 2002;洪秀珍等,2013;郭靜姿等,2006;Marra, Rodgers, Shen, & Bogue, 2009);而且,她 們通常立志較早,有較長的時間去儲備未來該有的能力(吳淑敏,2009)。

(二)不喜歡死板的生活模式

理工科女性偏愛靈活的思考模式,喜歡可推理或分析的科目,或可動手操作的工作;相 反地,她們不喜歡背誦的科目(如歷史、語文類)或太過自由隨性、無從理解的藝術領域科 目(周保男,2013)。

(三)善於自我評估

理工科女性非常清楚攻讀理工科系所需要的條件和基本能力,而在未來就業時,她們希

(4)

58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宋玉英、高振耀 望能從事與科技相關的工作,以發揮所長並回饋社會 (吳淑敏,2009;周保男,2013;郭靜 姿等,2006)。

(四)對學習數理充滿自信

理工科女性知道自己的數理科成就較強,也很清楚自己的數理成績相對優於同儕,因此 對於數理領域具有優越感(吳淑敏,2009),日後在業界工作時較有自信,對於工作也較有 成就感(郭靜姿等,2006;Schmader et al., 2004)。

(五)興趣廣泛

理工科女性興趣多元,好奇心重,又樂於冒險或探索;她們不把自己定型,願意多方嘗 試,以求找出適合自己的路(吳淑敏,2009;周保男,2013;陳雅婉、陳雅姿,2012)。

(六)正向積極

理工科女性較具有正面的人格特質,如堅毅、好奇、熱情、自動自發等,這些美好的人 格特質幫助其容易在業界中成功,並更有利於科技的研發(吳淑敏,2009;郭靜姿、王雅奇 等,2009)。

(七)跳脫性別框架

成功的理工科女性,不會受限於社會中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吳淑敏,2009;陳雅婉、 陳雅姿,2012;郭靜姿、王雅奇等,2009;郭靜姿、林美和等,2009;Schmader et al., 2004), 能夠勇敢迎向挑戰,盡量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努力做到最好。 從以上理工科女性的人格特質來看,若干特質,如不喜歡死板的生活模式、興趣廣泛、 正向積極、跳脫性別框架等特質皆與創造力密切相關(陳龍安,2006;Starko, 2005)。因此, 理工科女性能為創造力相關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訊息。

三、理工科系與創造力

根據西方歷史文化的發展,Glǎveanu(2018)提出三種定義創造力的觀點,分別為藝術創 造力(artistic creativity)、科學創造力(scientific creativity)與技藝創造力(craft creativity)。 顯而易見地,科學創造力與本研究所探究的問題關係較強,故將有較多的敘述,但為顧及整 體性,這三種創造力亦會在此一併介紹。第一種藝術創造力受到文藝復興(Renaissance)與浪 漫主義(Romanticism)的影響,將創造力與藝術緊密連結,著重在自發性(spontaneity)、自 我表現(self-expression)、獨創新穎的特性及擴散思考(divergent thinking)。此種創造力的影 響長久深遠,一般大眾傾向認為從事藝術的人富有創造力,而這種想法可能太過強烈而形成 所謂創造力上的藝術偏見(art bias)(Glǎveanu, 2014),也就是高估藝術與創造力之間的關聯 性,總是認為創造力需要藉由藝術來表現。

(5)

宋玉英、高振耀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59

第二種科學創造力受到理性主義(Rationalism)與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的影響,將 創造力與科技連結,強調發明與發現,重視問題解決及實際效益(Glǎveanu, 2018),又稱為科 學創造力或功能性創造力(functional creativity)(Cropley & Cropley, 2005)。此種創造力的觀 點較第一種不普及,但也對創造力的研究提供了指導方針,尤其是認知與創造力間,以及智 力與創造力間的關聯性等方面。因為此創造力的主要目標是要成功解決實務或技術上的問 題,所以要求較高水準的洞察力(insight)與聚斂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自然也又涉及 分析與推理能力,對於高科技發展的追求即是反映這個創造力取向。就創造力的內涵而言, 第二種創造力側重功能效用,此可視為平衡第一種創造力對於新奇變異的偏愛,除此之外, 科學創造力看中聚斂思考勝過擴散思考,也多少呈現出藝術與科學創造力兩者間的不一致之 處(Glǎveanu, 2018)。 第三種技藝創造力則是受到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ty)的影響,將創造力與技藝連結; 所謂的技藝包含許多活動,手工技藝為最具代表性者,這些活動皆需要長期的技巧練習才能 達到精熟的地步,它們延續與更新了文化傳統及民間習俗,超越了固有的擴散與聚斂思考的 界線(Kaufman, Glǎveanu, & Baer, 2017)。第三種技藝創造力與第一種藝術創造力的區隔實際 上愈來愈模糊了,因為許多知名的藝術家也刻意運用傳統技藝在他們的藝術創作中,同樣地, 也有愈來愈多的技藝師傅不斷提升其作品的美感與藝術性(Glǎveanu, 2018),如此一來,原先 的三種創造力就剩下藝術與科學兩種。

隨著時代的演進,藝術與科學兩種創造力的互通也愈來愈頻繁,其實早在 1950 與 1960 年代,美國學者如 Guilford 及 Torrance 等提出美感設計和創意思考的重要性後(Kowaltowski, Bianchi, & de Paiva, 2010; Sternberg, 2006),很多專家都提倡應在高等教育中加入創造力。近年 來,許多美國大學的電機工程、航太工程和建築工程等科系,將創新設計課程列入基本課程 中。美國高等教育界欲透過創造力的相關訓練,使學生的思考不致死板僵化,而是反應靈活、 善於應變與突破困境。當學生的創造思考提升後,將使他們所設計的產品同時具有新穎(new) 和實用性,而且更有賣點地吸引顧客(高振耀,2011,2012;Kowaltowski et al., 2010; Turner, 2009)。 至於在國內的創造力相關研究中,高振耀(2011)提及一個數學資優生應該以判斷性、獨 立性及創造性來面對具挑戰性的問題,意指一位具創造力的數理資優生應能以新穎或具有深 度的見解去解決問題,或以全新的角度去面對舊有的難題。同理可推,理工領域的科學人應 能以新的角度或視野去觀察現有的困境,針對其所探究的問題創造出新產品,或改良現有的 方法使之更精進,並解決客戶或自身所遭遇到的困難(Kowaltowski et al., 2010)。沿襲過去的 經驗已不足以應付現今多變的環境,創造力已是現代科技人的重要核心能力,若能在理工科 系的課程中適切地融入與創造力相關的內容,學生將在進入職場後受益。然而較為可惜的是, 現今創造力融入科技領域課程仍不夠普及,有待教育界在此方面做更多的努力(Dumas,

(6)

60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宋玉英、高振耀

Schmidt, & Alexander, 2016; Morin, Robert, & Gabora, 2018)。

四、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有文獻指出,相較於高創造力的男性數學家,高創造力的女性數學家較沒有自信心,發 表作品較少,所任職位較低(Reis, 2001)。當探討此複雜的議題時,可以從「潛在能力」與 「實際表現」的觀點切入。從創造力的潛能來看,有研究提出,因為男女在人格特質、偏好 傾向、思考風格、認知策略等方面有所差異,進而導致各有擅長之處,但整體而言男女在創 造力上是相對平等(relatively equal)的(Abraham, 2016; Baer & Kaufman, 2008; Kogan, 1974)。有研究甚至指出,女性擴散性思考能力較男性為佳(Baer & Kaufman, 2008),那麼 為何在創造力的實際表現上,男性看起來較高?Reis(2001)指出,女性對創造力的看法、進 行創造的過程及表現創造力的方式與男性不同,因此她們的創造力發展會被社會中男性主導 的創造力觀點影響。再者,社會文化因素,如社會性別角色期待與限制、性別歧視的想法、 社會資源在性別上的分配不均等,造成創造性成就上的性別差異(Baer & Kaufman, 2008)。 由此看來,女性在創造力與數理成就發展上都遭遇相似的社會文化問題,探討理工科女性對 於創造力的看法將是一個有意義(meaningful)且饒富趣味的主題。 如同學術界對於創造力的定義迄今仍未取得共識,相信每個人心中對於創造力的看法或 多或少皆有所差異。理工科系注重邏輯推理與問題解決,如此的教育背景及訓練過程,對於 理工科女性創造力的看法是否有所影響?她們有關創造力的行為展現是否有所不同?因此,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一)探討理工科女性的個人特質為何?(二)探討理工科女性 對創造力的看法如何?亦即深入瞭解理工科女性對創造力的個人定義;(三)探討理工科系的 教育背景與訓練過程對理工科女性的創造力有何影響?

貳、研究方法

一、質性研究方法與取向

本研究從女性主義的觀點與立場出發,採用質性研究中敘事研究法的描述方式做詮釋, 研究者透過半結構式的深入訪談、非參與性觀察及文件檢視來蒐集資料,以瞭解研究參與者 對創造力的見解及展現創造力的方式,具注重多元、彈性、省思、動態的研究特性(鈕文英, 2012;Riessman, 1993)。本研究採女性主義的研究取向,本研究的第一研究者是一位女性醫 師,具有扎實的理工背景,希望能透過女性科學人的身分以檢視同為女性科學人的其他理工 科女性的生命歷程、對創造力的看法,以及理工科訓練背景如何影響她們創造力的表現。女 性主義的研究取向聚焦在「女性的聲音」(voices of women),並以此引導研究的方向(Kao, 2011)。

(7)

宋玉英、高振耀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61

二、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預先立定的選擇條件為:(一)女性;(二)畢業於國立大學理工相 關科系、或目前正在就讀國立大學理工科系研究所的學生;(三)年齡在 20~45 歲之間;(四) 對本研究主題感興趣,願意參與研究並分享其經驗者(Patton, 2002)。研究者選定臺灣南部某 兩間國立大學理工科系的五位女性學生,作為本研究的參與者;透過該大學的學生會、師長 或同學推薦可能的人選,研究者再透過書信、網路或電話聯絡後,確認對方為符合上述所列 條件者,再寄出研究邀請函及參與研究同意書,待對方同意及確定接受訪談後再安排訪談事 宜。五位參與者的基本資料如表 1 所示。 表 1 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資料 代號 化名 年齡 學歷 就讀學系 目前工作 A 夙芬 42歲 大學 應用化學 自由攝影師、雕刻師助理 B 伊妏 27歲 大學 生物機電工程 電腦工程師兼科技公司組長 C 曉希 26歲 研究所 微電子工程碩士 資電工程師 D 英珠 25歲 研究所 (在學中) 資訊工程碩士班 專職學生 E 雅蘭 24歲 研究所 (在學中) 電腦與通信工程碩士班 專職學生,兼職礦石設計師及 網拍業者

三、研究過程

質性研究的主要工具即是研究者本身,研究者自身擔負訪談工具、觀察、記錄及分析工 具的角色;本研究的研究者在正式進行本研究之前,已先行找到兩位適合的對象做一次前導 性訪談,透過檢討此次的訪談結果,謹記避免評價、懷疑和預設立場,堅守開放的心境進行 訪談和學習,並隨時修正訪談技巧和訪談大綱(鈕文英,2012),方成為本研究最終使用的訪 談大綱。之後,正式對五位研究參與者進行 2~3 次的深度訪談,每次訪談時間為 1~2 小時。 研究者在徵得研究參與者同意後,將每次訪談錄音,以便日後轉成訪談逐字稿。再者, 研究者隨時把訪問時的細節、心情、想法記錄在訪談手札中。此外,研究者參觀研究參與者 的研究室、辦公室、實驗室或宿舍時,會將所見以速寫或拍照記錄成檔案,並以不介入的方 式觀察研究參與者的日常活動,如居家布置、衣著打扮、喜好興趣等。研究者也會透過網路 蒐集、或實際向研究參與者蒐集各項與本研究相關的文件或檔案,如照片、文字紀錄等,以 深入瞭解研究參與者的各種作品、收藏、照片與回憶,以及其背後的生命故事或創作歷程等。

(8)

62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宋玉英、高振耀

四、資料整理與分析

研究者在設定資料編號時,所使用的原則包括顯示資料的來源、蒐集資料的方法、蒐集 資料的時間或次第,以及單位號碼(鈕文英,2011)。研究參與者代號:A 是夙芬、B 是伊妏、 C是曉希、D 是英珠、E 是雅蘭。而蒐集資料方法的代碼:訪談錄音(V)、非參與性觀察或文 件檔案(O)、照片檔案(P)、網路或網站的資料檔案(E);後面需加上「次第」,以代表蒐集 資料的次序,例如:V1 是指第一次的訪談錄音檔,而 O2 是指第二次簡易觀察的紀錄檔案, P4是指第四張照片紀錄檔。舉例說明,「A-O2-5」意指:研究參與者 A(即化學系畢業生夙芬 的代號)的第二次簡易觀察紀錄,單位號碼-5 乃當日的第五單位的資料。

另外,研究者運用持續比較法以分析資料(鈕文英,2011;Bogdan & Biklen, 2007)。研 究者反覆閱讀訪談逐字稿及手札資料,以發現話題中的關鍵字句,將之分成有意義、可辨識 的描述單元,並做註解,之後再將這些單元逐次歸納成類別。在資料分類的過程中,注意是 否有反面資料的情況,隨時確認類別是否正確及完整,形成類別的實例如表 2 所示。 表 2 形成類別的過程實例 類別 單元 參與者 註解 A 訪談過程很謹慎,先思考再回答 B 主動確認研究者真正瞭解她的意思,會主動畫圖以輔助解釋 C、D 主動提供書面資料,要求研究者描述所接收到的訊息,盡量用研究 者能聽懂的比喻方式作解釋,至達到共識為止 謹言慎行 E 訪談前先反覆確定,達到共識;先備妥書面資料提供參考 A 要求實驗過程、細節、結果符合預設的標準 B、C 極度要求機臺的細節、工作流程及安全度 數據精準 D 實驗時間急迫,但一切還是要按部就班,不能出錯,因為無法重來 A 考慮各種因素,微調修正,至找到滿意解答 B 先假設驗證再找出原因,無法瞭解社會人文科的跳線思考 C 熱愛數字、運算、推理,覺得邏輯很簡單 D 對非邏輯性的事物難以瞭解。透過反覆實驗,以求得到相同結果 處事態度 嚴謹 邏輯思考 E 反覆思索,仔細檢視,直到成功為止 再者,本研究主要採用各種策略以確保質性資料的信賴度(鈕文英,2012;Morse, Barrett, Mayan, Olson, & Spiers, 2002),例如,請一位協同研究者與研究者分別先後核對逐字稿資料 與數位錄音內容,將逐字稿內容寄給研究參與者並請其再次確認逐字稿內容,進行不同資料

(9)

宋玉英、高振耀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63 來源的三角檢定等。除此,研究者與協同研究者分別針對逐字稿的內容進行單元與類別的歸 納,之後並針對不一致的分類在一起進行深度的討論與探索,讓研究的結果更趨客觀。

參、研究結果

本研究首先呈現五位理工科女性的共同人格特質,因為這和創造力的詮釋與展現有所關 聯,並就研究結果做完整的敘述。

一、五位理工科女性的共同人格特質

(一)處事態度嚴謹

在資料蒐集過程中,研究者深入瞭解這五位理工科女性的處事態度與風格,發現她們個 性認真執著,對數據的要求絕對精準,凡事也要求明確的結論。舉例來說,夙芬、伊妏、曉 希和雅蘭會先預備好照片等資料(A-O1-2, B-O1-1, C-O1-2, E-O1-3),先與研究者溝通彼此的 想法並建立信任關係後再接受訪談。其中,曉希和雅蘭除了提供照片,還會主動提供其他書 面資料,供研究者參考;夙芬和英珠在訪談當中,常常對一個問題先加以思考、確定她所聽 見的內容再回答;伊妏、曉希和英珠會先確定研究者接收到的訊息是她真正要表達的意思、 沒有偏差,才願意繼續進行訪談;若伊妏認為研究者不甚瞭解她的作品時,她會主動畫圖, 以輔助解釋她的設計和想法(B-O1-5);曉希則會反覆要求研究者述說或總結自己所接收的訊 息,甚至還會要求研究者稍做總結,以確認彼此沒有產生誤會;當英珠認為研究者沒有真正 瞭解她的意思時,會用研究者能聽得懂的比喻做補充: 就此研究來說你可以用理工科女生的創作作品去看,或從理工科女生打扮上看出一 些東西……這點子可能是你跟老師討論出來的結果。但是你怎樣觀察出理工科女生 的創造力、和理工科女生打扮方式之間的關係,這中間的過程就需要你自己去建立。 (D-V1-49) 再者,夙芬、伊妏、曉希和英珠要求「數據精準」的行為,在訪談的過程中也可見一斑。 此外,夙芬對於烹飪會要求過程、細節、結果都要像做實驗一樣準確,才能符合她心中預設 的標準。她認為做實驗就是一個數據,根據數據去微調、嘗試,直至找到適合的數據為止。 伊妏在工作時極度要求機器、機臺及工作流程等細節要非常準確,以確保大家的安全, 對於研發產品或解決問題也會要求精準到位;曉希在解決機臺元件的錯誤時,也同樣要求機 臺的所有參數都要和發生狀況時一樣,包括溫度、溼度都要與事發之時相同,這樣她才能找 到出狀況的真正原因;英珠則認為做實驗的時間有限又很緊迫,且不能出錯,為求高效率, 只能「照著 SOP 進行,因為沒有多餘時間允許我們的實驗重來」(D-V1-45)。

(10)

64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宋玉英、高振耀 此外,研究者發現,五位研究參與者都具備邏輯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在生活中極為重視 邏輯,邏輯性思考已成為她們生活的本能。例如,夙芬認為不管泡咖啡、煮濃湯或攝影,應 該都要仔細考慮各種因素,不斷地微調再修正,直至她找到滿意的配方或取鏡角度為止 (A-O1-5、A-V3-19)。伊妏則分享她從小就無法瞭解社會人文科的跳線思考,她在處理事情 時都是按部就班地分析,以得到合理的解答(B-O1-1、B-V1-83)。曉希從小熱愛數字與運算, 她覺得邏輯很簡單,而且認為邏輯是她生活的重要元素。而英珠自述她對非邏輯性的東西很 沒轍,無法瞭解,像是與人有相關的一切事物,如歷史、藝術、宗教等,英珠承認她都不行; 反之,她喜歡邏輯,喜歡透過反覆的實驗去求得相同的結果(D-V1-86、D-V1-97)。至於雅蘭, 她也是極為重視邏輯思考的女性,做事情時都會仔細檢視,反覆思索演練直到成功為止,包 括她在進行礦石首飾設計時也一樣(E-V1-315、E-O1-6)。表 2 呈現了形成類別「處事態度嚴 謹」的過程。

(二)目標導向

五位理工科女性皆承認因為自己的興趣、喜歡理工科目或相關的職業性質,才決定自己 未來的職志,而且很早就立下要鑽研理工相關領域的目標。其實,她們的目標導向也與其善 於評估自我能力密切相關,她們清楚自己的長處在哪裡,也瞭解攻讀理工科系的條件,在她 們的學習歷程中,能力與興趣相輔相成。 夙芬原來就讀化學系,畢業之後雖投入攝影的工作,但其實攝影不僅是藝術,處理相片 也和她的本行化學也有關。她在網路上經營自己的部落格,展示自己的攝影作品(A-E1-6), 頗有名氣。無獨有偶,同樣成功跨越理工與藝術的另一位受訪對象,就是雅蘭。雅蘭在大學 時被告知有設計天分,於是去學精工,並當起了礦石首飾設計師和網拍業者,但因為她心底 其實非常熱愛數學和電機,所以仍不斷自我進修,去年剛考上原校研究所,目前就讀中,雅 蘭說未來仍希望以自己的理工相關能力回饋社會。其他的受訪對象,包括伊妏和曉希,都曾 多次主動提及喜愛本業,目前投身在業界中工作,晉身為科技新貴(B-O1-1、C-O1-2);尤 其是伊妏,她反覆分享自己熱愛與享受目前的工作。至於英珠,她非常喜歡自己目前的科系, 過去她也曾出國進修過,以期能更深入瞭解國內、外電機工程的發展,未來也會繼續在科技 業界中貢獻一己之力。

(三)喜歡彈性靈活的模式

研究者發現,五位研究參與者都提出不喜歡刻板方式的想法。夙芬非常喜歡她現在可以 從事自由創作的攝影工作(A-E1-1、A-E2-1)。伊妏特別提到,從小她就很靈活且善於調適, 因此喜歡理科的靈活變化,相對地,她討厭背誦文史類的東西,她一直不懂歷史事件為何如 此枯燥無趣。而曉希善於安排自由行的旅程,在規劃旅遊動線時充分展現彈性靈活的特性, 盡量滿足每個人的狀況與需求(C-V1-23、C-O2-5)。另外,英珠也曾分享她喜歡改變東西的

(11)

宋玉英、高振耀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65 原有用途,並提到她改良空拍小機器讓使用族群更廣的例子(D-V1-54)。此外,雅蘭在珠寶 設計上討厭墨守成規,時常展現靈活的巧思,以雅蘭所設計的一個戒指為例,她將一顆蛋白 石鑲嵌在一個數學無限符號(∞)的中心點,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創意設計(E-E1-1)。由以上 論點可看出,這五位理工科女性無法忍受無趣、呆板的生活,她們比較喜歡靈活的學習或工 作模式。

(四)對學習與工作充滿自信

本研究中的五位理工科女性都很喜歡數字、運算及邏輯思考,而且在國、高中學習數理 科目的過程中都能感到滿足與成就感,這也成為其日後從事更艱難科技業工作的動力。 五位研究參與者之中的夙芬和伊妏,從小就是數理資優生。據夙芬分享,她從小的數理 能力就很不錯,而且非常喜歡動手做實驗。另一位資優生伊妏,超級喜歡數學運算,從不覺 得數字枯燥艱澀。此外,曉希甚至沉迷於數字,數理推理的能力超強,認為數字愈玩愈好玩: 譬如說就是,教授丟了一個問題出來,對!然後你要去思考,但是你從中發現了, 就是其他方面的問題,讓你會更想要去激發妳自己,更想要去解決它,對!就是, 我覺得有點像是「成就感」,促使你有更多的想法,就是想要做更多的事情。對啊! (C-V1-328) 英珠也非常擅長運算並喜愛數據,她覺得數據可以帶給她安全感,也相信數字會說話,尤其 是大數據。至於雅蘭,她在訪談時分享了大學時的一項報告,內容是有關「開心農場」的設 計,她加入了仿天然意外事件的設計,這是一場無預警的颱風,使得來不及收成的農作物全 部毀於一旦。 有一次,老師叫我們做一個「開心農場」,那時候很流行開心農場。然後他就是要 求說那個程式:你們的程式要可以讓使用者種樹,然後你的樹每天會長大多少,然 後在第幾天死掉等等,這是老師的要求。……就那一次,因為可能主題比較有潮流 吧!所以大家做得很有創造性,然後,我自己是還有加一個那個~天災,是它會隨 機跑一些事件,例如:啊!颳颱風,所以農作物死掉了。(E-V1-238) 這個點子深得教授的讚賞,而來自師長的肯定增加了她的自信與成就感。蘭雅滿意地提到: 「那一次我拿到 110 分的成績」(E-V1-245)。

(五)多樣的興趣嗜好

五位受訪對象都有各自喜歡的興趣或休閒活動。英珠除了對科技新知有興趣,也廣泛閱 讀涉獵各種不同知識;其他四人的興趣也都非常多元,甚至與自己的專長不甚相關。五位研

(12)

66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宋玉英、高振耀 究參與者均願意多方面探索,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樂趣與方式。 當中最讓人驚豔的是夙芬和雅蘭;夙芬轉戰攝影與木雕,而雅蘭已經是在網路上小有名 氣的礦石首飾設計師。她們的本科分別是化學及電腦通訊工程,而她們的興趣卻涉及藝術範 疇;她們的興趣與所學沒有直接相關,甚至現在還變成了她們的另一項專長,不僅可以休閒 娛樂,還能為她們的生活帶來另一筆收入。 另外,伊妏的興趣包括飼養寵物、種植盆栽與多媒體娛樂等,也是興趣多元。而曉希本 身的興趣同樣非常廣泛,從攝影、旅遊、做卡片、畫彩繪、室內布置到烘焙蛋糕等,加上交 遊廣闊,生活可謂多采多姿。由以上所見,本研究五位受訪對象在興趣涉獵上或生活中願意 多方嘗試,但較值得注意的是,這五位理工科女性的興趣與休閒活動大多屬於靜態,雖然伊 妏和英珠有時也從事運動,但不是真正熱愛運動,而只是因為她們瞭解運動的重要性,要有 健康的身體才有工作的本錢。另外,在這些靜態活動中包含觀賞電影和電視劇,因為她們可 以藉此放鬆與獲得一些新的想法。例如,伊妏平日休閒喜歡看電視劇,尤其是韓劇,她認為 韓劇裡面有很多小巧思,或許有朝一日可以應用在她的工作上(B-V1-100);曉希喜歡看電 影,她認為在看電影的兩個小時內可以完全融入到劇情中,將煩惱的問題完全拋到九霄雲外, 達到完全的放鬆,而且在完全休息放鬆後,再重新出發,較能想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英珠 和伊妏一樣,也喜歡看韓劇,她提到:「其實他們做的那個韓劇,你認真去看的話,其實他 們處理很多細節都還蠻細膩的」(D-V2-113),從這些細節中她可以得到一些想法和啟發。蘭 雅在休閒時也喜歡看電視劇,對她而言這是一種放鬆的工具,甚至她還會一邊看電視,一邊 做其他的事。 此外,這些女性的靜態休閒活動中都有至少一種活動能夠呈現美感,如夙芬的休閒活動 之一是做菜,她重視菜餚的擺盤設計,認為透過不同的擺盤和配色可以「給人家一些新鮮感」 (A-V2-163)。伊妏的休閒活動之一是種植盆栽,她認為盆栽會使一個角落變得很有活力、 生氣與美感。曉希的休閒活動之一是烘培,在做蛋糕時,她一定會「要求它的形貌」 (C-E2-24),例如,她會用草莓鋪滿蛋糕表面,在外圍又擠上白色鮮奶油花朵。而蘭雅較特 別,上大學之後因緣際會迷上了蒐集原礦,有空時,她會拿收藏的原礦出來欣賞或把玩,深 深被它們的美麗所吸引。

(六)正向積極

研究者發現,五位接受訪談的理工科女性同時具備好奇心及行動力。以夙芬為例,因為 她對於選美很好奇,於是便去參加「水果公主」比賽,並且得到了冠軍,接著再努力去完成 「水果公主」需到全臺宣傳水果的任務(A-V1-121)。無獨有偶,雅蘭在就讀大學時也是因為 好奇,排除萬難,主動跑去學精工,從此開拓了她的礦石設計師之路,雅蘭在訪談中也提到: 「我常突發奇想,想到就去做」(E-V1-22)。 而伊妏因為在科學雜誌上看到「若使用醋浸泡雞蛋,就可以把蛋殼溶解」,雖然她當時並

(13)

宋玉英、高振耀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67 不知道這訊息是真是假,但她毅然決然動手進行實驗,直到她確定此法可行。 我曾經看了一本書,做了一個很蠢的實驗。……就是把三顆蛋放在醋裡,醋酸與鈣 結合看它會變成什麼樣子?最後剩下蛋膜……最後蛋不知怎麼處理,我一直放著。 後來被媽媽發現,差一點被她打死。(B-V2-59) 曉希則是想要自己做蛋糕,就去學烘焙;她也愛試用網路上各種新的程式,只要發現有 趣的新程式,她都會下載來試用看看,從來不怕手機和電腦會因而中毒。由此可見,她們都 具有高度的好奇心和行動力,想到就會去做。 還有英珠,她在大學及研究所的求學過程中,每次遇到難題要提出解決方案之時,因個 性使然,她不喜歡空口說白話,便會以實例來說明解釋,以獲得認同。英珠認為創作者一定 要有執行力將想法記錄下來或呈現出來,以免新點子只存在創作者的腦袋中,別人無從發現、 也無法理解,甚至過沒多久連自己都忘記了。有時候英珠有一些新想法,為了要與同儕進行 有效的溝通,並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有需要的時候,她甚至會透過做好的模型去說服別人接 受她的設計,這也是她深信創造力必須要能兼備思考和行動力的原因。

二、五位理工科女性對創造力所下的定義

從能力的觀點,本研究中五位理工科女性對創造力下的定義主要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 發掘更多新問題的能力、表達的能力,以及改變的能力。

(一)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位理工科女性皆提到創造力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視為是目標導向型的任務處理能 力,夙芬認為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地領導潮流;伊妏提到公司不論是在設廠或開發 新產品時都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曉希心中抱持著創意就是處理與解決問題的一部分,她回 憶讀大學時理工科系的教授不會直接教導學生何謂創造力,只會把創造力融入到任務當中, 透過作業交給學生問題,讓他們設法解決。同時,五位理工科女性皆認為創造力不僅侷限在 藝術,而應該是包含各個領域的,如英珠就提到:「我認為創造力沒有侷限於藝術方面,只要 是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能想出新的方法」(D-V1-19)。 再者,五位理工科女性皆強調要解決問題需有專業知識作基礎,夙芬認為,專業知識和 技術是創作基本的必備條件,她舉攝影創作為例,如構圖(即主題擺放的位置)、視角和視野 (照片呈現的範圍)、光影取捨的技巧、畫面的切割或呈現等,並強調沒有這些基本知識是無 法從事攝影創作的;伊妏則談到,要解決一個問題會優先考慮的因素是專業能力,因為要有 足夠的專業能力,才能找出問題真正的關鍵;曉希提出創造者的專業能力必須足夠堅強,才 能瞭解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清楚每一個工具或配件的特性,如此才能真正去應變或解決問

(14)

68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宋玉英、高振耀 題;雅蘭亦談到創作不能空有天馬行空的想法,也要有足夠的專業能力才能做出好的成品。

(二)發掘更多新問題的能力

頗為有趣的是,除了認為創造力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五位理工科女性還認為創造力是發 掘更多新問題的能力。夙芬提到,創作除了要解決問題之外也在於發掘問題,即是要如何讓 創造出來的藝術品有其他更多的用途,她更舉例要如何讓藝術品結合文創產業以拓展更多的 商機,增加其經濟效益;英珠則提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狀況,可能又發掘了 更多的新問題;同樣地,雅蘭認為創造力之於她,其實是一種製造問題、替自己增加麻煩的 能力。雅蘭提到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她會發現更多的問題,同時也發現自己的能力有 所不足,所以還要再繼續找尋資料、做研究、甚或進修,以增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 雅蘭認為創造力是一種製造問題或麻煩的能力。

(三)表達的能力

五位理工科女性還談到創造力是一種表達或展現的能力,如夙芬提到創造力是一種表達 自己想表達的能力:「我想表達出自己想表達的,譬如說孤單啊!還是說什麼樣的心情,那 時候的心情這樣」(A-V2-115);伊妏則認為創造力是能夠隨心所欲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 就是不一定是按照書本去做那些制定的東西,我覺得所謂的創造力就是,你可以很 隨心所欲地去把你自己內心的東西表達出來。(B-V2-13) 同樣地,雅蘭也同意創造力是一種能夠自由表達內心想法的能力,她認為這種表達是有目的 的,就是「配合完成一個目的」的新想法(E-V1-24)。

(四)改變的能力

此外,五位理工科女性提到創造是一種改變,而創造力是一種能夠改變的能力。夙芬認 為創造力就是一種改變觀念的能力,突破一般人看東西的角度,讓自己的看法有所轉變,而 和原先普遍的看法不同;曉希認為創造力從實務面來說,是能夠改變一個處理的方法或改變所 使用的工具,並相信創造不一定是無中生有,創造也可以建立在一個既有的概念上,加上一些 改變、使用不同的工具或以不同的方式來呈現,然後使結果變得不一樣,這樣就是創造力。 創造力,就基本上就是……(稍作停頓,再補充)不一定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啦!就 有可能就是欸……就是改變~改變舊有的形象,就是原本那個東西的形貌啊!或者 是一些~就是別人沒有的想法。就是做點改變,那就是一個創造力,我覺得。(C-V2-2) 英珠認為創造力需能夠改變思考的方向、改變立場或改變詮釋事物的方法,如以繪畫為

(15)

宋玉英、高振耀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69 例,英珠認為同樣要畫人像,若能改變一般的素材去作畫,就會有與別人不同的創作;雅蘭 也發表類似的看法,她相信創造力改變了她個人的生活,所以她定義創造力是能改變自己生 活的能力。

三、五位理工科女性所提出富有創造力產品的元素

本研究中的五位理工科女性認為創造力產品的重要元素有新穎、成本效益、滿足客戶需 求、美感及好玩。以下針對這些元素做更詳細的敘述。

(一)新穎

對於富有創造力產品的元素,五位受訪者不約而同提到「新穎」這個元素。例如,夙芬 從攝影創作的角度說出:「照片一定角度什麼,都不要跟人家重複,啊!光影也不要跟人家一 樣。……要走自己的風格」(A-V2-106);英珠提到對同一件事物以不同的角度去檢視,或用 不同以往的新方法去進行創作,就是創造力。除此之外,夙芬還提到一個與「新穎」密切相 關的元素─「自由」,她認為富有創造力的產品是一個完全自由、沒有限制的東西,一種沒有 框架與約束的思維,新穎與自由可以增加創作的辨識度,而辨識度就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 的特質」(A-V1-77)。其餘四人也提到諸如「可以隨心所欲地發揮」、「突發奇想」與「可以天 馬行空地想像」等修飾語,都隱含著創造力應有自由的元素。

(二)成本效益

在研究者問到創意產品的重要元素時,伊妏第一個想到的是成本。她身為一個帶線組長, 就是公司的低階主管,非得以公司利益為優先考量;在解決問題時,成本真的很困擾她: 就我導入這一個東西之後,它的使用頻率高不高?然後包括它的維修~維修的次數 會不會很多?然後,再來就是它的人力成本?……其實成本就包含了人力成本,然 後,還有就是我們的那個……金錢上的,就是購買的設備成本,然後還有維修成 本。……維修就是指保養的部分。(B-V2-132) 伊妏又提出一個與成本密切相關的元素─效益。她經常思索如何設計一個元件或方案,既能 降低公司的成本,又能達到相同的效益,並增加公司的收入,因此伊妏的設計要能兼顧成本 效益。 已進入職場的曉希也認為創造新產品或精進原有的產品時,公司必須考慮一個超級現實 的問題─「成本」,她回想「成本」是一個在她學生時代不太會考慮的問題;剛好英珠訪談當 時還在就讀研究所,也提到學生階段所研發的產品,成本只需要略估而不需要精估,「學生屬 於研究導向的……成本還是會算啦!只是初估絕對不會很精細地估這塊多少錢、那塊多少錢」 (D-V1-36)。就成本效益的問題,雅蘭提到她的教授灌輸他們產學需要分界的概念,就學時

(16)

70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宋玉英、高振耀 教授所指派的任務,成本占的角色不會太重,但教授有提醒他們,以後在業界就必須考量到 成本效益。

(三)滿足客戶需求

夙芬認為有創意的點子最好能結合文創產業,使創作產品變成商品,賦予創作真正的實 際用途,讓更多顧客接受、喜愛或甚至產生共鳴。曉希提到在工作上,他們團隊常常要針對 客戶的需求而設計元件或研發程式,有時候她要針對個案或客戶所提出的問題,提交處理的 建議,通常曉希會針對問題,先想辦法找出真正的原因,然後再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所 以,曉希認為滿足客戶需求是創造力中很重要的元素。 因為我們是研發,所以基本上,我們就會要求……(頓了一下)就照客戶的要求去 走啦!(用力點頭,並加強語氣)對!(C-V2-49) 英珠則是提到創作者除了要有新點子之外,產品還要能夠具有人性化的互動這個特色以 滿足客戶需求,她時常在思索電腦程式如何貼近人類的生活並與主人進行人性化的互動,並 以訂餐系統 App、記帳軟體、智慧型健康手環等設計經驗,來分享她的設計要點及重要考量。 英珠提到,若科技產品能更人性化,電腦程式或許可以成為使用者的個人祕書,甚至能促進 自我學習或成長,並幫助使用者得以安居樂業並頤養天年,「如此一來就能夠解決很多獨居老 人的困境,並減少社會不幸事件的發生」(D-V1-64)。

(四)美感

此元素頗能呼應前述有關這五位理工科女性的休閒活動中都有至少一種活動能夠呈現美 感的發現。夙芬談到創作要有美感的展現,並以其料理創作為例,提到她的東西不僅要好吃, 看起來也要很有美感:「比如我會放一些薄荷在我的咖啡盤上面,然後也要去學拉花」 (A-V1-81);伊妏也提到美感這一項,因為這是公司要求工程師在設計產品時必須符合的基 本要求之一;曉希則認為好的創作就該具備美感的元素,她以甜點製作為例,說明如果蛋糕 賣相不好就勾不起客人的食慾,即使口味再好也無法被別人嚐到;雅蘭所創作的珠寶飾品同 樣也首重美感,「我第一個考慮的,還是美感,就是自己也覺得那個項鍊好看,所以才會做」 (E-V1-336)。除此之外,她做麵包、三明治或餅乾時,也都非常重視這些點心所呈現的美感, 如包裝和擺設的方式。

(五)好玩

伊妏提到她的自由創作經驗,如制服設計、手提袋設計、記事本設計等,從中感覺到有 趣好玩;曉希也提到欣賞自己所創作的彩繪時覺得「好玩」。

(17)

宋玉英、高振耀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71 它就是一個板子,然後它就是會附一些就是~顏料,然後,你就塗顏色這樣子。…… 塗了顏料就可以~就是裱框,然後掛著……掛在那個門或牆上,看著就覺得好玩。 (C-V2-78) 當被問到所重視的創造力順序與其優先順序,雅蘭回答以「自己覺得好玩」為主 (E-V1-323),當行有餘力時,她認為還要讓客戶覺得好玩。除此之外,她還提到一個相似的 概念,即自己創造出來的產品就是要讓自己開心。

四、理工訓練背景對五位理工科女性創造力展現的影響

五位理工科女性認為理工科的訓練對於其創造力表現的影響在於扎實的思考訓練、研究 精神的養成,以及團隊合作經驗的提供。

(一)思考的訓練

夙芬認為理工科的訓練對她的思考能力幫助很大,並提到就讀理工科的女生的思考能力 會比文科的女生好很多,比較清楚別人在講什麼,然後「再去看東西會比較清楚,會激發我 們更多的想法」(A-V1-115)。伊妏則覺得理工訓練強化了她的邏輯思考,有了邏輯,看東西 就比較清楚;伊妏擅長直接看見物體或事情的本相,這使她更容易找出切入事情之關鍵點, 以及事情的真正原因,從而激發她更多的想法,伊妏並提到公司中有些「非理工出身」的主 管,「試了很多次,都找不到問題的關鍵」(B-V1-117)。伊妏在工作上有個成功案例是改良生 產線上的傳統垃圾筒成「懸吊式垃圾筒」,成功解決垃圾及工安問題。 後來我們成功改善這個問題:因為那些垃圾筒有耳朵,我們就用了兩根鋁棒,把垃 圾筒吊在工作桌上,也不會掉下來,也不會被踢到。……起初大家聽到覺得這點子 很天馬行空。……但大家看到成品後,就都蠻滿意的。哈哈(笑得很開朗)!(B-V1-7) 曉希也認為理工訓練著重邏輯思考,她回憶起大學求學時光,教授常常要求他們思辨問 題。理工科學生從這樣的思辨過程中會得到許多啟發,透過改變環境或改變自己的態度與能 力,使事情能夠往好的方向發展。 我覺得比較有刺激的,應該是大學跟研究所,對!因為基本上通常老師會丟很多問 題出來,教授會丟很多問題出來,那你要去思考。我覺得:有思考,你就會激發自 己去想要改變!對!……這是一個原動力,對!那當然,你從中如果得到一些就是 ~啟發,那就是對自己很好。(C-V1-315) 而英珠認為理工科訓練讓她學會透過反思去改進作品(如模型或程式),並透過反思的過

(18)

72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宋玉英、高振耀 程去說服自己與他人,而她已經突破那些困難;在產品進行製作中和產品完成後,創作者都 需要反思,以求使產品更精進。英珠曾說: 反思……呃!應該說成品的前後都要有反思。……然後直到你滿意為止,再交給老 師,或是再呈交出去。(D-V1-51) 在反思的過程中,英珠會進行自我對話,即在腦中進行自我辯論,之後再做決定。此外,經 過多年理工科的邏輯思考訓練後,英珠學會了分析事情的類推能力,她提到:「我認為理工科 的訓練過程,其實對創意是有激發的,像是一理通、百理明的感覺」(D-V1-75)。

(二)研究精神的養成

夙芬對於創作料理秉持著實驗的精神,認為做實驗講求數據,根據數據去微調、去嘗試, 直至找到適合的數據為止,她常常為了調出好喝的咖啡或是烹調好吃的湯品,反覆嘗試配方, 做各種不同的微調,務求找到最好的烹調方式,提供給家人或朋友最美味的食物。 在理工方面,那時候做化學實驗,我們會要求數據,要非常非常接近,比如老師說 出來幾克,我們做出來的實驗要非常的接近,每一個步驟完全都不能有一點的錯誤, 萬一有錯誤,那個步驟有可能會傷害到自己。……當初就是因為很嚴謹,我先生和 我在做咖啡的時候,就像是在做研究一樣。就像我的糖,要加幾分之幾分,一到二 分之一之間,還是要精準,這絕對一定是要準確,所以客人覺得我們的咖啡都比名 店的咖啡好喝。(A-V1-79) 英珠認為在理工科系的訓練下,她養成了研究探索的精神,願意去觀察現象,並且尋找 問題以期改進。 嗯……有幫助啊!理工科的訓練對創造力,第一個……第一個幫助應該就是大概會 希望我們去多觀察吧!……就是我們不應該對於一個現象就是……視而不見。 (D-V2-137) 雅蘭提到理工科重視研究精神,強調主動發掘問題所在;有了一個想要達成的目標,就 去做相關的探討,再來找出解決的方法。雅蘭認為這種研究精神,對創造力的展現其實是有 所幫助的,並以她所創作的「真花項鍊墜子」為例說明,在她進行定色和灌膠的過程中,出 現技術上的困難,而雅蘭充分發揮她理工科的研究精神,才得以解決問題。

(19)

宋玉英、高振耀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73 你要做真的玫瑰花瓣,你要做一些處理,可是就我所知,就是你直接把鮮花放進那 種灌膠的容器裡面,因為那個膠會發熱,所以那個鮮花可能會褪色,然後就找到一 個在大陸有申請專利的東西。(E-V1-315)

(三)團隊合作的經驗

夙芬與伊妏提到就讀理工科系給予她們很多團隊合作的經驗,也認為團隊合作對於發掘 和解決問題很重要,但同時也認為團隊合作進行不易。伊妏提到她曾經當過一個工作小組的 組長,所帶領的屬下清一色都是女性,此與她之前在大學時的團體形式差異頗大,以前的團 體成員都以男同學為主。剛開始伊妏開始與這些女性夥伴相處時不甚順利,有些女性組員認 為她很難溝通或不近人情,為了能夠更加瞭解如何與女性員工和睦相處和有效溝通,她利用 非上班日去某飯店的餐廳服務。伊妏透過在服務業打工學到更多團隊合作的技巧,而且「去 另外一個職場,我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這都可以成為創造力的來源」(B-V1-42)。 曉希認為理工科的訓練讓她擁有許多團隊合作的機會,藉由這些機會相互討論與腦力激 盪,進而得以創造產品和解決困難。 就是我們,其實有很多 project 是跟同學一起合作,就是透過討論,開會討論,然後 分享大家的想法,然後,從中可以得到很多的,激發彼此的創造力這樣……那激發 彼此想法以後,就會有一些新點子、新的做事方法。(C-V1-315) 英珠提到雖然沒有辦法用理工科的邏輯思考去分析與人有關的事情,但人仍然是一個很 重要的影響因素,有人聚集才有團體,有團體才能有分享,有分享才能有腦力激盪,有腦力 激盪才能激發創意,一起破除難題並達成任務。 不過我們做的性質,大部分都是一個團隊一起去做一個東西,就除了「碩論」以 外,……那個計畫就是會有很多人參與,所以過程當中會有不斷地討論跟翻新。所 以理論上,都是一群人集思廣益,點子比較多。(D-V1-57)

肆、討論

本研究中五位理工科女性的共同人格特質包括處事態度嚴謹、目標導向、喜歡彈性靈活 的模式、對學習與工作充滿自信、多樣的興趣嗜好及正向積極六項,這些人格特質與文獻探 討中所整理的各項特質大致相符。雖然本研究未能找到足夠的資料來形成「能跳脫性別框架」 這個主題類別,但這五位理工科女性皆表示她們與男性溝通較一般女性更佳,而且與男性相

(20)

74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宋玉英、高振耀 處時顯得較輕鬆自在,此結果與 Kao(2011)研究九位數理資優女性的同儕關係之發現一致。 這五位理工科女性在定義創造力時,皆提到解決問題的能力,此乃以效用的觀點來詮釋 創造力。本研究在整理各家文獻(吳淑敏,2009;洪秀珍等,2013;陳雅婉、陳雅姿,2012; 郭靜姿、王雅奇等,2009;郭靜姿等,2007)時發現,成功的女性科學人皆具有想要「解決 問題」的傾向,致使她們在做重要決策與執行任務的關鍵時刻,都能藉此邁向成功。她們對 於問題解決的強調也反映了 Glǎveanu(2018)所提出三種創造力中的科學創造力之本質,著 重創造力在解決生活中與專業上的各種問題。理工科女性心中所認知的創造力,與強調自我 表現的藝術創造力是有所差異的。 此外,這五位理工科女性的休閒活動大多屬於靜態,較少包括體育性的活動,此與國內 一些學者提出的論點頗為吻合,國內文獻皆分享到大多數女性的運動動機不高,女性參與運 動的意願與運動人口比男性為低(李志峰、楊慶南、邱志麟,2003;連振杰,2009)。此外, 在這些靜態活動中包含電影和電視劇,因為她們可以從中放鬆並得到一些點子,此可呼應 Clark(1992)所提創造力的本質之一是直覺,而直覺之於創造力首在能夠放鬆。再者,這些 女性從事的靜態休閒活動中都有至少一種活動能夠呈現美感,同時她們在考量富含創造力的 產品時,也都提到美感這個元素,此與中、外文獻的論述一致,如富創造力的產品往往被形 容為能夠傳達美感、高創造力的個體被形容為具有審美的敏銳度(aesthetic acuity)等(陳龍 安,2006;Brinkmann & Sriraman, 2009)。

有關富有創造力產品的重要元素,學術界大致上認為的兩大元素為新穎與有意義,新穎 又可視為獨特、不尋常或出現機率較低的;而有意義則又可視為是有價值的、適切的、有用 的、實際的、有效地等(Hennesey & Amabile, 2010),這兩大元素分別反映出藝術與科學創 造力兩種取向(Glǎveanu, 2018)。本研究中,五位理工科女性除了新穎(以及與相關的自由 性)之外,還提出成本效益、美感、專業知識、滿足客戶需求、人性化的互動等多種元素, 而這些元素都可統攝在「有意義」之下。此外,當她們提到這些元素時是採「創造力普及性」 的面向,並非特定針對某一領域;然而,就讀者看來,有些元素似乎「創造力特定性」的色 彩較強,如成本效益、滿足客戶需求、人性互動等。 另外,伊妏、曉希與雅蘭在被問到創造力的重要元素時,都有提到「好玩」;在創造力的 研究領域中,「玩興」(playfulness)是一個重要的議題。Bateson 與 Nettle(2014)的大規模 (1,536 名研究參與者)調查研究中發現,玩興的展現與創新點子的產出之間有密切關聯性。 所謂的「玩興」是一種不限於功利或實用的觀點,而純粹指參與某一活動本身所獲得的喜悅 及滿足感(Bateson, 2015; Webster & Martocchio, 1992)。在玩興高時,個體的行動是自發的, 受到內在動機的驅使,能夠盡情發揮想像力,擺脫陳舊的模式與習慣,洞察出事物之間的新 關係,結合一般人認為不相干的想法,以嶄新的角度去探索問題,並開發各種可能性(高振 耀,2012;Bateson, 2015)。先前亦有許多學者在其創造力的理論中提到與玩興相關的概念,

(21)

宋玉英、高振耀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75

像是心理學人本學派的 C. Rogers 即提出高創造力者的主要特質之一為具有「玩弄」概念的能 力,L. Vygotsky 則認為創造始於孩童象徵性的遊戲(symbolic plays)(Starko, 2005)。

再者,五位理工科女性認為產品的實用價值是重要的元素,其中所包括的成本效益是過 去大多數文獻未能提及的,但恰與 Savransky(2000)的論點相呼應;Savransky 認為創新的問 題解決包含多種對現況改變的方法,其中一種就是裁減經費(trimming),也就是想辦法將現 有解決問題所需的成本降低,以符合經濟效益。 雖然夙芬與雅蘭認為理工訓練背景對創造力的影響有好有壞,但基本上五位理工科女性 皆認為理工嚴謹的邏輯思考訓練對於創造力展現是有所幫助的,這與文獻上所提出創造力的 展現不僅需要擴散思考亦需要聚斂思考的論點不謀而合。長久以來,擴散思考的四大要素: 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與精進性一直被用來當作評量創造力的指標,也因此擴散思考幾乎 成為創造的代名詞;相反地,聚斂思考則往往被認為不利於創造思考。雖然我們承認擴散思 考在創造力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我們也不能誤解聚斂思考在創造力中的地位,如 Glǎveanu (2018)所提出的科學創造力即是聚斂思考的地位重於擴散思考。然而在許多狀況中,理想的 狀態應是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五位理工科女性一再強調的邏輯思考即是聚斂思考的 關鍵成分,簡言之,聚斂思考乃是基於個體已有的知識或經驗,依照邏輯規則去尋求最佳或 正確的解答(張春興,2009)。只用到擴散思考的創造結果,很可能是盲目的變異,甚至會導 致危險的後果;即使結果是成功的,也是僥倖獲得、機率極低的。經由擴散思考所產生的眾 多想法,需要聚斂思考的批判與理性評估,才能找出其中最有效與適切的點子;因此,聚斂 思考是有效的擴散思考之必備條件(Cropley, 2006)。嚴謹的邏輯性成就了優良的聚斂思考, 進而在充滿各種條件限制的現實情境中決定出最佳的解決方法。 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五位研究參與者皆提出創造力不僅可以表現在藝術方面且可 以涵蓋各個領域的看法。實際上,創造力本來就是一個多面向的心理構念,且存在於人類的 各個活動領域之中(Kaufman, 2012),這些女性參與者的看法為此論述提供了支持。然而,目 前還是有實證研究(Benedek, Könen, & Neubauer, 2012; Rossmann & Fink, 2010)仍以學生的主 修領域來區分高創造力組(設計或美術)與低創造力組(工程或自然科學),此皆為對創造力 狹隘與偏頗的看法,所有的領域應該都是創造力的舞臺,只是運思過程與最後成品的表達可 能有所不同。學術研究應秉持更寬廣的視野與更客觀的態度,實不宜用學科領域來作為高低 創造力分組的依據。

伍、研究限制

本來研究者計畫要實地蒐集研究參與者如何在工作上展現創造力,但科技公司與研究所 的實驗室基於技術祕密的考量,不接受外人參訪或拍照。因此,在公司與學校實驗室的工作

(22)

76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宋玉英、高振耀 情形主要是從訪談中得知。另外,由於本研究立意取樣的標準含有國立大學畢業與對本研究 主題有興趣者,所以這五位參與研究的女性可能無法代表一般的理工科女性,因而使這些研 究發現的推論有所限制。

陸、結論

本研究從理工科女性的角度探索創造力的內涵,同時嘗試瞭解她們的理工訓練背景如何 影響其創造力的展現。這五位優秀的理工科女性都強調創造力的核心在於「問題解決」,此與 先前文獻的論點一致,但也是先前許多文獻所忽略的,同時亦反映出科學創造力重視目的性、 實用性與技術性的本質(Glǎveanu, 2018)。對於富有創造力產品的衡量標準,除了新奇自由之 外,五位理工科女性還提出成本效益與市場需求等,統整這些條件,與學術界的兩大共識元 素─新穎與有意義不謀而合;再者,她們皆認為理工科系嚴謹的邏輯思考訓練對於創造力表 現有所助益,也再次說明了科學創造力對於聚斂思考的倚重。此外,五位理工科女性提到創 造力可以表現在各個領域之中,不應僅侷限在藝術方面,此看法支持了創造力乃存在於人類 各種活動之論述,也說明了過去有些實證研究以學生的主修領域來區分高低創造力組是不適 宜的。雖然這些理工科女性並非在學術界從事創造力研究的學者,但她們對於創造力的見解 與個人的經驗背景,卻能夠帶給創造力的研究者一些啟發及省思。

(23)

宋玉英、高振耀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77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于曉平(2002)。雙親在資優生生涯發展中的角色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141-162。

【Yu, H.-P. (2002). The research of parents’ in gifted’ career development. Bulletin of Special Education, 23, 141- 162.】

于曉平(2005)。高中數理資優女生選擇進入基礎科學科系之歷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29,337-361。doi:10.6172/BSE200509.2901016

【Yu, H.-P. (2005). The process research of the choice entering the foundation science department for math and science gifted girls at the high school. Bulletin of Special Education, 29, 337-361. doi:10.6172/BSE200509. 2901016】

于曉平、林幸台(2010)。角色楷模課程對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 發展影響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1),27-61。doi:10.3966/2073753X20100355 01002

【Yu, H.-P., & Lin, H.-T. (2010). The effects of a mentoring curriculum on gender roles,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in a high school class for gifted girls in math and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Sciences, 55(1), 27-61. doi:10.3966/2073753X2010035501002】

余民寧(2008)。邁向女科學家培育之路─從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評比資料分析探索起。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96-2522-S-004-001-MY2)。臺北市:國立政治 大學。

【Yu, M.-N. (2008). Towards the path of fostering women scientists −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math-and- science achievement evaluation data. Technic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of the Executive Yuan (NSC96-2522-S-004-001-MY2). Taipei, Taiwa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李志峰、楊慶南、邱志麟(2003)。大葉大學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之研究。大葉學報, 12(2),99-108。doi:10.7119/JDYU.200312.0099

【Lee, C.-F., Yang, C.-N., & Chiou, C.-L. (2003). A study of Da-Yeh University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recreation. Journal of Da-Yeh University, 12(2), 99-108. doi:10.7119/JDYU.200312. 0099】

吳淑敏(2009)。傑出女性科學家生涯發展歷程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1),75-103。 doi:10.6172/BSE200903.3401004

【Wu, S.-M. (2009).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eminent female scientists in Taiwan. Bulletin of Special Education, 34(1), 75-103. doi:10.6172/BSE200903.3401004】

吳慧敏(2002)。台灣物理界女性工作者之現況調查。物理雙月刊,24(1),15-16。

【Wu, H.-M. (2002). A surve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emale workers in Taiwan’s physics community. Bimonthly of Physics, 24(1), 15-16.】

周保男(2013)。工程女性大學生學習歷程之質性研究:公立教學型大學為例。科技與工程教 育學刊,46(1),31-43。

(24)

78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宋玉英、高振耀

of a teaching-based university.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46(1), 31-43.】

洪秀珍、謝臥龍、駱慧文(2013)。性別刻板印象與數學相關專業發展之研究:以科技大學工 程女學生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40,77-104。

【Hung, H.-C., Shieh, V., & Lo, H.-W. A. (2013). A study on gender-stereotypes and mathematics-relat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 example to the female engineering major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Education, 40, 77-104.】

高振耀(2011)。探索數理資優學生與普通生在創造思考能力上的差異。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 會年刊,2011,127-151。doi:10.6379/AJSE.201112.0127

【Kao, C. (2011).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thematically gifted students and general students in their creative thinking. Annual Report of Speci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Republic of China, 2011, 127-151. doi:10. 6379/AJSE.201112.0127】

高振耀(2012)。解開創造力的奧秘:創造力的四個 P。特教論壇,12,1-12。doi:10.6502/SEF. 2012.12.1-12

【Kao, C. (2012). Disentangling the intricacy of creativity: Four P’s of creativity. Special Education Forum, 12, 1-12. doi:10.6502/SEF.2012.12.1-12】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重修版)。臺北市:東華。

【Chang, C.-T. (2009). Modern psychology (Rev. ed.). Taipei, Taiwan: Donghua.】

連振杰(2009)。大學生休閒參與型態與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南臺科技大學一年級新生為例。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4,22-33。doi:10.29781/NTCUPE.200906.0004

【Lian, C.-C. (2009). A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leisure participation patterns and leisure attitudes − Taking the freshmen of Southern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NTCU Physical Education, 4, 22-33. doi:10.29781/NTCUPE.200906.0004】

陳雅婉、陳雅姿(2012)。尋找下一個居禮夫人─從傳記探討數理資優女性的成功。資優教育 季刊,6,27-34。

【Chen, Y.-W., & Chen, Y.-Z. (2012). Looking for the next Marie Skłodowska Curie − Discussing success factors of mathematically and scientifically gifted females from biographies. Gifted Education, 6, 27-34.】

陳龍安(2006)。創造力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Chen, L.-A. (200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for creativity. Taipei, Taiwan: Psychological.】

郭靜姿、王雅奇、林美和、吳舜文、簡維君、張靖卿…周佩蓉(2009)。五位高中資優班畢業 優秀女性之人格特質與生涯發展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1),47-73。doi:10.6172/ BSE200903.3401003

【Kuo, C.-C., Wang, Y.-C., Lin, M.-H., Wu, S.-W., Chien, W.-C., Chang, C.-C., ...Chou, P.-J. (2009). Personality traits of five outstanding young females who graduated from senior high gifted/talented classes. Bulletin of Special Education, 34(1), 47-73. doi:10.6172/BSE200903.3401003】

郭靜姿、林美和、胡寶玉(2006)。女性資優生在工作或學業上的助力、阻力、因應及轉變。 教育研究月刊,143,41-56。

【Kuo, C.-C., Lin, M.-H., & Hu, P.-Y. (2006). The assistance, resistance, response and transformation of female gifted students at work or school. Educational Research Monthly, 143, 41-56.】

(25)

宋玉英、高振耀 理工科女性與創造力 79

談資優教育之影響。特殊教育學報,29,87-100。doi:10.6768/JSE.200906.0087

【Kuo, C.-C., Lin, M.-H., Chang, C.-C., Hu, P.-Y., Chien, W.-C., Hsieh, C.-N., & Chou, P.-J. (2009). Influences of gifted education: Viewpoints of young females who graduated from senior high school gifted classe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9, 87-100. doi:10.6768/JSE.200906.0087】

郭靜姿、陳若男、林美和、簡維君、張靖卿、胡寶玉…周佩蓉(2007)。重要他人對於高中資 優班畢業女性生涯發展的影響。資優教育研究,7(2),1-18。doi:10.7089/JGE.200712. 0001

【Kuo, C.-C., Chen, J.-N., Lin, M.-H., Chien, W.-C., Chang, C.-C., Hu, P.-Y., ...Chou, P.-J. (2007). The influences of significant others on career development of young females who graduated from senior high gifted/talented classes. Journal of Gifted Education, 7(2), 1-18. doi:10.7089/JGE.200712.0001】

鈕文英(2011)。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版)。臺北市:雙葉。

【Niu, W.-Y. (2011).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and essay writing (Rev. ed.). Taipei, Taiwan: Yeh Yeh Book Gallery.】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Niu, W.-Y. (2012).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essay writing. Taipei, Taiwan: Yeh Yeh Book Gallery.】

蔡麗玲(2009)。在科學裡看見性別。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6,8-10。

【Tsai, L.-L. (2009). See gender in science.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Quarterly, 46, 8-10.】

二、外文文獻

Abraham, A. (2016). Gender and creativity: An overview of psychological and neuroscientific literature.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10(2), 609-618. doi:10.1007/s11682-015-9410-8

Baer, J., & Kaufman, J. C. (2008). Gender differences in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42(2), 75-105. doi:10.1002/j.2162-6057.2008.tb01289.x

Bateson, P. (2015). Playfulness and creativity. Current Biology, 25(1), R12-R16. doi:10.1016/j.cub. 2014.09.009

Bateson, P., & Nettle, D. (2014). Playfulness, ideas, and creativity: A surve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6(2), 219-222. doi:10.1080/10400419.2014.901091

Benedek, M., Könen, T., & Neubauer, A. C. (2012). Associative abilities underlying creativity.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6(3), 273-281. doi:10.1037/a0027059

Berg, T., Sharpe, A., & Aitkin, E. (2018). Females in computing: Understanding stereotypes through collaborative picturing. Computer & Education, 126, 105-114. doi:10.1016/j.compedu.2018.07. 007

Best, D. L. (2009). Another view of the gender-status relation. Sex Roles, 61(5-6), 341-351. doi:10. 1007/s11199-009-9629-1

Bogdan, R. C., & Biklen, S. K. (2007).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5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3.16 Career-oriented studies provide courses alongside other school subject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They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基礎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溝通能力 明辨性思考 2 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 數學能力 3

 印度教:世界由梵天創造,人有永恆的靈 魂,依循「業力」而輪迴,透過對神、家

好奇 →求真 探究能力 創造力.

誠 5 小白鷺 公義 關愛世界 社會責任 團隊精神 領導能力 公平 6 黑臉琵鷺 智慧與知識 有理想 好奇心 喜愛學習 創造力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

批判性思考 + 創造力 創造力示例二 創造力 創造力 示例二 示例二: 示例二 : :環境調查 : 環境調查 環境調查 環境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