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共應對美國「重返亞洲」策略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共應對美國「重返亞洲」策略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指導教授:魏 艾博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中共應對美國「重返亞洲」策略之研究. n. al. er. io. sit. y. Nat. Research of China’s Countermeasures againt the U.S.’s “Asia Rebalancing” policy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馬順隆. 中華民國 103 年 6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中共應對美國「重返亞洲」策略之研究 摘. 要. 中共自 1979 年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入快速成長軌道, 隨著綜合國力的日漸崛起,牽動著亞太區域乃至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並引發周邊國 家對其國家戰略及軍事意圖產生疑慮,即使中共一再闡述「和平發展」及透過對話方 式,以期化解各國對其崛起發展的疑懼,但由於開放資訊程度的不透明,在短期內迭 起的「中國威脅論」難以改觀。 盱衡當今全球局勢, 「中」美關係的發展確是重要考量因素。美國當前全球戰略與. 政 治 大 起,美國己展開「重返亞洲」再平衡策略等一系列的遏制舉措,中共則展現企圖掌控 立 其國家安全利益,即是防止區域霸權崛起,威脅美國的區域安全利益。面對中共的崛. 亞太霸權的動機極其明顯。中共與美國戰略利益衝突勢難避免,可見未來的「中」美. ‧ 國. 學. 關係將更為嚴峻,這是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上台後及美國總統歐巴馬第二任期內. ‧. 的極大挑戰。從區域政治、經濟、安全的視角,無論是亞太區域權力競合、經濟資源. y. sit. io. er. 長。. Nat. 開發或軍事策略運作、東海及南海主權爭議等,在在影響「中」美戰略競逐與形勢消. 美國自 2008 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後,經濟頹勢與財政困頓,而中共的市場經濟持續. al. n. v i n Ch 發展,對於美國恢復經濟動能十分重要。由於經濟的互賴日漸加深,雙方處於一種既 engchi U. 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在此種競合交錯的複雜環境下,美國重返亞洲的策略布局,已然. 被中共視為遏制其崛起的一大挑戰。因此,全力在經濟、外交與軍事上採取各種反制 的作為。在「中」美戰略競逐的新形勢下,中共應可體認自身實力與限制因素,在國 際戰略情勢中,尋求對自己最有利的位置。 關鍵字:中共崛起、美國重返亞洲、再平衡策略、 「中」美競合、新型大國關係. i.

(6) Research of China’s Countermeasures againt the U.S.’s “Asia Rebalancing” policy Abstract Sinc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released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in 1979, its socialism-oriented market economy has gone into a fast-growing orbit. With the rise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PRC has influenced the shape of Asia-Pacific region, even the global geopolitics, and resulted in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doubt on its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military intentions. Although PRC seeks to dissolve other countries’ doubt and fear through expounding on its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dialogue, the opacity of information makes it difficult to change their views in a short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United States relations is indeed a major consideration in current global situation. The global strategies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s of United States. 治 政 大 strategy “Pivot to Asia” as Facing the rise of PRC, United States has implemented rebalancing 立 one of the containment measur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motivations which China is. are to prevent the rise of regional hegemony from threatening its regional security interests.. ‧ 國. 學. competing for the leadership in Asia-Pacific are obvious. The conflict of strategic interests between PRC and United States is inevitable, and their relations will be more difficult in the. ‧. foreseeable future. It will be a great challenge for Xi Jinping’s administration, the PRC fifth leadership generation, and United Sates President Obama’s second term. In the perspective of. y. Nat. sit. regional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ecurity, whether the power competition in Asia-Pacific,. al. er. io.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resources, implementation of military strategies, or the sovereignty. n. disputes in the East and South China Sea, they are all influencing the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Ch. i n U. v.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 and situation betwee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engchi. Sinc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the economy and finance of United States have suffered from recession. However, the market economy of PRC is continuing to grow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provide momentum for United States’ economy to recover. Due to the deepening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the relations of both sides can be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PRC has regarded Unites States’ “Pivot to Asia ”strategy as a challenge to contain it’s rise and therefore implemented economic, diplomatic, and military countermeasures.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China-United States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e PRC shall be aware of its strength and limitations to find its most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circumstances. Keywords : the ris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S.’s“Asia Rebalancing”, rebalancing strategy, Sino-U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 new model of major power relations. ii.

(7) 中共應對美國「重返亞洲」策略之研究 目 摘. 次. 要 ..............................................................................................................................................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五節 研究架構................................................................................................................... 15. 政 治 大. 第二章 中共崛起之發展情勢及影響 ....................................................................................... 19. 立. 第一節 中共改革開放之發展路徑與崛起模式................................................................... 19. ‧ 國. 學. 第二節 中共崛起之國際環境與結構轉變........................................................................... 24 第三節 中共崛起之當前挑戰與限制................................................................................... 28. ‧. 第四節 中共崛起之國家發展策略與對美國之影響........................................................... 33. y. Nat. io. sit. 第三章 美國重返亞洲之策略作為與意涵 ............................................................................... 39. n. al. er. 第一節 美國調整亞太政策之動機因素............................................................................... 39. i n U. v. 第二節 美國重返亞洲之策略布局與思維........................................................................... 43. Ch. engchi. 第三節 美國重返亞洲之策略定位與意涵........................................................................... 48 第四節 美國重返亞洲之機會與挑戰................................................................................... 52 第四章 「中」美「競爭」與「合作」關係發展趨勢 ........................................................... 57 第一節 「中」美雙方應處模式之思維與選擇................................................................... 57 第二節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之交流及發展....................................................... 62 第三節 亞太周邊相關國家應處態度及立場....................................................................... 70 第四節 TPP 與 RCEP 對區域經濟整合之效應 ................................................................... 76 第五章 中共面對美國遏制情勢之應處策略發展 ................................................................... 83 第一節 中共對美國之外在遏制情勢評估........................................................................... 83 iii.

(8) 第二節 中共之區域經濟發展策略....................................................................................... 88 第三節 中共應處策略之形成思維....................................................................................... 94 第四節 中共對外關係之經濟發展運用............................................................................... 99 第六章 結論 ............................................................................................................................. 10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0 參考文獻 ..................................................................................................................................... 11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9) 圖目次 圖 1- 1 中共應對美國「重返亞洲」策略之研究流程圖 .........................................................13 圖 1- 2 中共應對美國「重返亞洲」策略之研究架構圖 .........................................................1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10) 表目次 表 2-1 中共歷屆(近 9 屆)「三中全會」重點分析表 ................................................................. 21 表 2-2 胡溫體制下的中共經濟發展成效表(2012 年) ................................................................ 23 表 4-1 歷年「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之推進歷程表 ................................................................ 6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共)1自 1979 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隨著整體 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帶動綜合國力提升,已為其軍力增長提供物質的基礎。伴隨著經濟及軍 事力量的日益增進,中共在全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必然引起世界超級強權─美國之警惕。 此一國際情勢以及冷戰結束之後,中共所面臨國際安全環境的重大變局,對中共崛起已形 成深遠影響。 美國「國家情報會議」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nference,NIC)在 2012 年 12 月 10 日公. 政 治 大. 布「2030 年全球趨勢報告」 (Global Trends 2030) ,對未來近二十年間的全球政治、經濟乃. 立. 至人文與自然環境態勢做出評估預測。當中指出,亞洲的經濟、軍事規模與科技發展,將. ‧ 國. 學. 在 2030 年之前超越北美與歐洲的總值,屆時全球不再有單一超級強權。其報告也警告中 共崛起的「嚴重不確定性」。報告與其他獨立機構預測一致,認為中共在 2020 年至 2030. ‧. 年間將超越美國成為經濟第一強國,但世界則變得愈益混亂。2. 有關美國在亞洲的傳統利益主要界定為三大部分,區分為保護美國人民、擴大貿易與. y. Nat. sit. 經濟機會、推廣普世民主價值等。是以,美國長期的亞洲政策,即是防止區域霸權崛起,. er. io. 以免危及美國的區域安全利益。在此一思維之下,美國今日在亞洲所面臨最重大的問題,. al. n. v i n Ch 隨著中共經濟實力與軍力不斷成長,而今美國則受限於國家財政短絀,刪減與下修國 engchi U. 就是應對中共綜合國力與影響力的崛起,及其追求穩固區域主導地位的策略運用。. 防預算,必然牽動整體戰略調整,甚而影響其全球部署。3美國為撙節國家財政支出,將其 戰略重心由歐轉亞,大幅裁減整體兵力,重新調整各區域部署。在亞太地區,除致力主導 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並增加重要盟邦的合作關係,更同時提升與盟國的聯戰能力。4顯見美 國戰略邏輯是以亞洲為核心,經濟為主要著眼,採行聯盟方式,並結合政治、外交與軍事 等手段謀略,全力確保美國國家整體利益與區域影響力。 然而,中共近年在政治、外交與經濟方面,展現睦鄰友好政策,並對地區組織的國家. 本論文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名稱,採以「中共」簡稱,係因考量其以黨領政、以黨領軍之體制,中 國共產黨的領導高於國家意涵,爰以此採用之。 2「亞洲影響力 2030 年超越歐美」,青年日報(臺北),民國 101 年 12 月 12 日,版 5。 3 宋鎮照,「美國勢力重返東南亞對區域權力秩序的衝擊」,海峽評論(臺北),第 237 期(2010 年 9 月 1 日),頁 4-5。 4「不縮減部署-美國防部長重申維護亞太安全」,青年日報(臺北),民國 100 年 10 月 25 日,版 5。. 1. 1.

(12) 第一章 緒論. 提供優惠的經濟措施,隨著中共影響力不斷的強盛壯大,已使亞太地區權力結構逐漸向中 共傾斜。現下美國「重返亞洲」 (back to Asia)調整戰略部署,若採強勢作為遏制中共發展, 勢必影響亞太地區整體經濟繁榮;但美國的盟邦又冀望借助其軍力,抗衡中共的武力威 脅。從區域政經與安全的視角觀察,美國遏制中共的崛起及其爭取對區域影響力的決心顯 而易見。因此,中共應對美國的策略謀劃與運用,不可僅以單一態度因應,必須採以各面 向領域、議題的處理模式與對策應處之;甚而其策略的運用,也勢必對亞太區域之周邊各 國造成顯著的衝擊與影響,此一議題有其深入探究的實用性與必要性。 貳、研究目的 當中共崛起成為全球焦點,美國已正視中共崛起的事實,並思慮其霸權將面臨挑戰, 有關「遏制中國論」以減緩中共崛起的進程,已漸次顯現在美國全球戰略布局的調整。美 國前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R. Clinton)2011 年 10 月在『外交政策』發表「美國的太平洋. 政 治 大. 政策」的專文指出,全球未來國際政治取決於亞洲,而非伊拉克或阿富汗。美國今後 10. 立. 年,將於此地區大幅經營外交、經濟、戰略等資源,同時強化與亞太盟國及友邦的合作。. ‧ 國. 學. 5. 隨著中共崛起及其經貿、軍力的增長,美「中」在亞太的戰略競逐,已從檯面下的權. ‧. 衡,轉為公開的角力。6由於美國不斷強化與日、韓、菲、澳等盟邦軍事合作,更加顯示「重. y. Nat. 返亞洲」 (back to Asia)策略係以制衡「中國威脅」為主要目標。然而,此一問題與以往冷. sit. 戰時期美蘇兩強對峙的局面迥異。儘管中共國防預算可望在未來 10 至 20 年間趕上美國,. n. al. er. io. 且勢將對美國及其盟國友邦的安全利益構成嚴重威脅。可是事實上,美國與中共龐大的經. i n U. v. 貿利益及中共並未向美國發起權力的挑戰,使美國不可能對中共採取冷戰式的圍堵戰略。. Ch. engchi. 中國大陸市場攸關美國的經濟戰略利益,因此其經濟發展的逆轉,必然對美國造成更加嚴 重的經濟與戰略風險,導致美國對中共的政策始終處於投鼠忌器的窘境。 現今中共經濟及軍事等實力持續成長, 「中」美雙方在外交與經貿等層面均存在分歧, 已然頻頻發生摩擦與衝撞。在美國宣示「重返亞洲」的調整戰略局勢迄今,「中」美關係 表面維繫和諧而多有齟齬,但仍使亞太地區陷入潛在的不安。由此觀察,亞太戰略格局已 產生重大變化,舊的戰略平衡已難以為繼,新的權力轉移趨勢日益明顯。在新形勢下的「中」 美之間一場戰略博弈已悄然形成,雙方戰略競逐關係將更趨複雜。 本論文研究的目的,係透過地緣條件、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資源開發運用及國際戰 略情勢布局等研析,探討中共改革開放後的市場經濟快速發展,顯現其總體國力日增,引 5 6. Hillary Clinton, “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Foreign Policy, Vol.189( November,2011),pp.56-63. 費學禮(Richard D. Fisher),中共軍事發展-區域與全球勢力佈局(臺北:國防部譯印,民國 100 年 11 月) , 頁 33。 2.

(13) 第一章 緒論. 發「中國威脅論」相伴而起;以致美國在內政受經濟遲緩困頓之際,轉而尋求亞太地區的 經濟動能及其國家安全利益。7美國聚焦亞太地區的主要著眼在於經濟,保障與鞏固美國在 亞太地區的既得利益,並力圖遏制中共的區域影響力及權力擴張,主要目的是繼續掌控其 在亞太地區的主導權。8因此,中共崛起對於美國及其所維持的世界秩序之挑戰,以及中共 面對美國「重返亞洲」的應處策略調整,已是其雙方對外關係的核心問題。 本研究旨在分析美國宣示「重返亞洲」之後的「中」美雙方戰略競爭。此一中心問題 的意涵,即是世界超級強權的美國如何面對「中共崛起」;而中共又如何看待與應對美國 「重返亞洲」的再平衡策略,並探討研析雙方各自國家戰略意涵。其問題本質在於,後冷 戰時期,因蘇聯解體及中共崛起之際,美國在尋求主導重新界定國際秩序的同時,中共的 國家利益在此情況之下亦將受到牽制與威脅。鑒於「中」美關係的衝突本質,國際體系的 權力結構,是否因而轉向「中」美二元對立格局(G2)。然而,就此問題意識,是在解釋. 政 治 大. 或回答「中」美雙方在國際體系的權力競逐與戰略博弈,係趨向對抗關係(圍困衝突),. 立. 亦或步向競合關係(交往);以及探索解答「中」美雙方展開何種程度的權衡作為。. ‧ 國. 學. 本論文採以跳脫西方學界觀點,運用中共的視角與立場切入,論析美國「重返亞洲」 再平衡策略(rebalancing strategy)對中共的衝擊與影響;從而就國際與亞太區域的戰略局. ‧. 勢等各系統層面,加以深入探究剖析,以全般瞭解中共國家戰略「對外關係」的發展脈絡,. y. Nat. 及其對區域整體利益的深遠影響,進而歸結中共對美國的應處策略導向。. io. sit. 行為主義的政治學者認為任何一項研究,均應遵循適當的程序進行,而其第一部分即. n. al. er. 是研究主題、目標及範圍之界定,與欲探討之問題形成;並且認為社會科學研究的目標-. i n U. v. 發覺嶄新的事實、驗證理論與產生政策建議。9因此,有關本論文主要研究目的,在於探討. Ch. engchi. 中共崛起的挑戰與影響,以致美國「重返亞洲」再平衡策略的意涵及其實質利益,並論析 中共相對應處策略的形成,從而探究「中」美雙方「競爭」與「合作」的關係發展趨勢。. 7. 8. 9. 熊玠,「分析美國大選與歐巴馬連任後的『亞洲主軸』戰略可能走向」,海峽評論(臺北),第 264 期(2012 年 12 月 1 日),頁 8-11。 趙國材,「歐巴馬連任後中美兩國間競爭猜忌日增」,海峽評論(臺北),第 264 期(2012 年 12 月 1 日), 頁 11-14。 呂亞力,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2004 年 1 月 5 版),頁 5。 3.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美國「重返亞洲」 (back to Asia)的區域戰略布局,牽引「中」美關係的互動發展,有 關其中雙方戰略競逐的文獻探討部分,著重在中共崛起的趨勢影響及美國宣示「重返亞洲」 之後,雙方應對策略的轉折發展。並就其各自觀點特徵以及勢力結構等加以論析,以探求 美國推行「重返亞洲」再平衡策略之後「中」美雙方互動衝擊的影響程度。 壹、美國對「中共崛起」的看法與回應 中共自 1978 年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確立改革開放路線後,其綜合國 力快速提升,並在冷戰結束以後,取代蘇聯成為美國主要的潛在挑戰者。就此「中國崛起」 與「中國威脅論」10甚囂塵上,國際體系對中共整體國力發展日益關注。在進入 21 世紀之 後,中共的發展趨勢更加增進,其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影響力,均對國際體系產生. 政 治 大 2010 年中共已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諸多研究中顯示,中 立. 重大且深遠影響。. ‧ 國. 學. 共在本世紀中期將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有如西方學者奎士托福(Nicholas D.Kristof)認為,以中共經濟成長的速度觀察,其在 21 世紀中葉前,就會超越美國而躍居. ‧. 世界第一。11. 國際體系對於中共崛起,自之前的疑慮已轉變為現今的趨勢。美國觀察家沈大偉(David. y. Nat. sit. Shambaugh)認為,亞洲的國際關係發展情勢已發生重大變化,主要原因是中共崛起,其. al. er. io. 關鍵在於中共快速增長的經濟與軍事實力,以及政治的影響力。12此外,奈伊(Joseph S.. v. n. Nye,Jr)則從東亞區域權力結構角度觀察認為,中共在漸次擁有東亞區域權力轉移的實力. Ch. 之下,極有可能成為美國的主要挑戰者。13. engchi. i n U. 中共崛起已使其為國際體系的主要參與者,進而影響世界格局的發展與動向。有關討 論中共發展與其在國際體系的角色,如 2009 年學者賈克(Martin Jacques)著作『當中國 統治世界』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一書,此書以中國朝貢制度的視角,分析未來國際秩序的發展,並探討中 共崛起將改變原有的國際體系與秩序,且預測數百年前主宰東亞的天朝將重返世界舞台,. 10. 11 12. 13. 1992 年 9 月,時任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的拉森上將(Charles R.Larson)在夏威夷就亞洲安全問題發表 講話,首次出現「中國威脅論」的說法,自此各界興起「中國威脅論」的爭論。 Nicholas D.Kristof,“The Rise of China,”Foreign Affairs,Vol.72, No.5(November/December,1993),pp.59-74. David Shambaugh,“China Engages Asia Reshaping the Regional Order,”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9, No.3 (Winter,2004),pp.64-99. Joseph S. Nye,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p.39-41. 4.

(15) 第一章 緒論. 甚而發揮影響力,以主導國際體系的發展。14基此,中共崛起正顯現在其國際政治的影響 力及經濟實力的提升與軍事現代化的推展,已然對世界超級強權-美國造成直接影響與潛 在威脅。 隨著中共經濟活動走向全球,其國家利益逐步向外擴張,對國際事務的參與也漸次增 加,中共即已成為一個國際大國。在『中共邁向全球:不完整的強權』 (China Goes Global : The Partial Power)一書,15作者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從中共崛起的經濟實力與活躍 的外交活動,以及在全球治理領域的重要地位,分析中共邁向全球的現象及其意涵。沈大 偉指出,儘管中共在國際事務的重要性日益增長,但其發展廣而不深入,尚不具備身為世 界強權的內涵。因此,中共目前只能稱得上是「不完整的強權」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評論本書深入分析中共崛起的本質與後果,係一部經過審慎研究的著作。此外, 『經濟學人』指出,本書挑戰一般所認定的中共崛起觀點,也是批判中共擴張主義的重要 著作。. 立. 政 治 大. 當「中」美關係發展不斷的深入,現今美國如何看待正在崛起的中共,而其主張如何. ‧ 國. 學. 處理對「中」關係,均為美國處理美「中」關係的基本議題。自「改革開放」以後,中共 經濟以年均 9.8%的速度快速增長。2010 年中共的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日本,成為當今世. ‧. 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儘管「中」美之間的差距仍相當明顯,但這種差距正在日. y. Nat. 益縮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均預測,按照購買力平價匯. io. sit. 率計算,中共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在 2016 年超過美國。中共的經濟影響力不斷增強,已逐. n. al. er. 步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動力,而美國多項民意調查顯示,愈益增多的美國人已感. i n U. v. 受到中共正在逐漸崛起。基此,美國的「中國觀」產生明顯的主觀性,之所以出現如此認 知,是由多種主要因素造成。. Ch. engchi. 第一,在中共崛起的同時,美國更為關注直接涉及其國家利益的事務,諸如經濟政策 等相關問題。自冷戰結束之後,全球化的加速增進,特別是「中」美相互依賴關係的日益 加深,使得美國對於中共關係的發展明顯提升,但其多從自身的利益為基本出發點。有如 美國將製造業的衰落及失業問題,歸結於「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問題,即所謂的中共「不 公平貿易手段」。 第二,政治文化潛在影響美國的看法。歷經 20 世紀冷戰所強化的反共理念及冷戰後 興起的「民主和平論」,使得美國以一種複雜的心態看待中共的崛起。長期以往,美國一. 14. 15. Martin Jacques,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London:Penguin Books Ltd,2009). David Shambaugh,China Goes Global : The Partial Power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ebruary, 2013). 5.

(16) 第一章 緒論. 直在試圖改造中共,而當今「中」美兩國政治體制、意識型態及社會文化均有亟大差異, 美國對於中共力量的日益增強抱有戒心,其根深蒂固的自我優越感,更使美國難以用平和 的心態面對中共的崛起。16易言之,美國要接受中共日益崛起的現實,仍需要有一個心理 適應過程。 第三,國際環境的變遷影響美國看待中共的態度。1970 及 1980 年代,這個時期的特 點,是「中」美均面臨共同的敵人(蘇聯),並結成某種形式的戰略合作關係。當此戰略 基礎消失,則影響美國對中共的看法。冷戰結束後,「中」美關係起伏不平,當美國遭受 恐怖攻擊,面臨新的非傳統威脅。面對日趨複雜的國際環境,美國在諸多方面需要中共的 合作。在美國遭受金融危機衝擊、經濟陷入低谷之時,中共的合作就顯得更為重要。然而, 中共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與美國經濟的低迷形成鮮明對比,美國心中的危機感更為明顯, 咸認為中共採取不正當的貿易手段。簡言之,面對中共的日益崛起,美國的感受頗為複雜。. 政 治 大. 第四,美國對於中共的認知與看法,受到新聞媒體及菁英輿論的影響。由於意識型態. 立. 的差異、自我優越感及由此而生的對「中」認知,使得美國媒體報導及所謂菁英輿論(主. ‧ 國. 學. 要是指政客及有關專家的看法),潛在引導美國公眾對於國際事務的看法。基於意識型態 的偏執、利益集團的游說、黨派之爭的需要及個人政治收益的考量等諸多因素,使得「中. ‧. 國威脅論」甚囂塵上。17. y. Nat. 第五,美國公眾對於中共的看法與「中」美雙邊關係的發展密切相關。1970 年代,美. io. sit. 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訪問大陸, 「中」美關係實現和解,但此期間「中」. n. al. er. 美關係出現一些波動。有如 1989 年天安門事件、1995 年臺海危機、1999 年中共大使館被. i n U. v. 炸及 2001 年「中」美撞機事件等,均使得美國公眾對「中」看法出現波動。可是,這種. Ch. engchi. 波動難以持久。近年來,「中」美關係總體呈現穩定,雖然雙方之間摩擦不斷。一方面, 是中共力量日益增強,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美國需要中共的合作;另一方面,面對中共 的崛起,美國加強對「中」防範的舉措,「中」美相互博奕與競爭的趨勢也更加明顯。係 因「中」美關係的狀態直接影響美國公眾的對「中」認知,以致也會牽制或衝擊「中」美 關係的發展,這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 由以上可知,美國的「中國觀」是由多種複雜因素交互影響形成,非單一因素所成。 鑒於「中」美關係長期發展的過程,美國對「中」政策也會發生波動與變化,以致面對「中 共崛起」及其經濟發展與區域影響力日益增長之際,美國審度內外情勢發展,順勢推出「重. “Remark by the President in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January 27,2010, http : //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remarks-president-state-union-address/. 17 袁徵,「美國民眾對中國崛起的認知」 ,美國研究(北京) ,2013 年第 4 期,頁 30-33。 16. 6.

(17) 第一章 緒論. 返亞洲」再平衡政策,以適時遏制中共的區域發展趨勢與空間。 貳、美國調整亞太政策的認知與觀點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R.Clinton)2010 年 2 月在夏威夷東西方研究中心的演說 及 2010 年 10 月 28 日在夏威夷再次發表『美國的亞太交往政策』演說,提出「前沿部署 外交」(forward-deployed diplomacy)概念,確立美國以競爭為主導的亞太新戰略。18 2012 年 2 月 28 日希拉蕊在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為 2013 年預算作證指出,亞 太地區攸關美國經濟及安全願景,美國正強化與亞太盟友關係,以維持太平洋強權地位。 19. 美國在亞洲追求所謂的「前沿部署外交」政策,是在亞太地區建立強大的關係網絡,推. 出新的戰略對話及經濟措施,創造並參與重要的多邊組織,目的在凸顯美國將繼續維持太 平洋強權地位。 然而,美國「重返亞洲」再平衡策略的思想,可與體現均勢建構、地緣政治競爭的現. 政 治 大. 實主義理念相連結。依照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的觀點,美國必須建構確保其. 立. 絕對主導地位的有利地緣政治與均勢局面。此也反映美國決策者,制定「重返亞洲」再平. ‧ 國. 學. 衡策略的指導思想。在實際上,與布里辛斯基所提政策建議大致相同的是「普林斯頓國家 安全項目」(The Princeton Project on National Security)的研究成果--「鑄造法制下自由. ‧. 世界的美國大戰略」,其已構成美國「重返亞洲」再平衡策略的思想基礎及行動指南。. y. Nat. 布里辛斯基認為,從本質上美國作為亞洲地區穩定平衡者而實施的接觸政策,應是 19. io. sit. 世紀及 20 世紀早期英國在歐洲大陸所發揮的離岸平衡作用的翻版,即美國不捲入區域內. n. al. er. 部的角逐,也不試圖在此區域獲得主導地位。20美國在亞洲的「平衡性接觸」也將合乎中. i n U. v. 共的利益,因為美國在政治上及經濟上參與亞洲事務,有助於亞洲地區保持穩定。美國及. Ch. engchi. 中共應該有意識的避免兩國的經濟競爭演變成政治敵對。兩國需要的是雙邊或多邊的密切 接觸,而不是相互彼此排斥。21 此外,「鑄造法制下自由世界的美國大戰略」(以下簡稱「普林斯頓報告」)對歐巴馬 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產生深遠影響。22報告的作者指出,其主要目的是要幫助美國決策者 掌握機遇,以為在各個領域增進美國利益奠定基礎。其報告認為,在經濟與安全領域,中. Hillary Rodham Clinton, Secretary of State,“America’s Engagement in the Asia-Pacific,” (Honolulu, HI, October 28,2010),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10/150141. 19 周永捷(中央通訊社),「美國明年外交預算─重視亞太」,明鏡新聞網,2012 年 2 月 28 日, http://www.mingjingnews.com/2012/02/blog-post_8102.html 20 Zbigniew Brzezinski,Strategic Vision : America and The Crisis of Global Power (New York : Basic Books,2012), p.189. 21 Zbigniew Brzezinski,“Giants,but Not Hegemons,”New York Times (February 13,2013), http : //www.nytimes.com/2013/02/14/opinion/giants-but-not-hegemons.html?pagewanted=2. 22 「普林斯頓報告」作者群,橫跨民主、共和兩黨,涵蓋政界、學界、商界等菁英組成。 18. 7.

(18) 第一章 緒論. 共的崛起是未來美國對外政策制定者,面臨最重要的挑戰。23未來美國可能會喪失保持現 有多邊框架的經濟力量,世界上可能會出現一個擁有影響力,但缺乏與美國建立夥伴關係 動機的經濟力量(這個經濟力量可能是中共,也可能是中共主導的一體化亞洲區域集團), 而中共現正處心積慮以排除美國的方式,發展與亞洲其他部分的經濟與政治關係。24 就「普林斯頓報告」的觀點,中共是導致亞洲出現破壞性變化的潛在主要因素之一, 且是美國的潛在對手(adversary) 。為此,美國要在亞洲加強與日本、南韓、印度及其他國 家之間的關係發展,建立一個新的多邊框架。而「普林斯頓報告」提出的主要建議--美 國政府的決策焦點應離開中東,重回中國大陸及亞洲的其他區域。25此即為歐巴馬政府執 政以來,全力落實與影響深遠的戰略規劃路線圖。 「普林斯頓報告」的主要撰寫者,伊肯伯里(John Ikenberry)對亞太地區的形勢做出 進一步的說明。其指出,「亞太地區大國關係的本質在發生變化,從不完整的霸權體系過. 政 治 大. 渡到不完整的勢力均衡。舊體系對某些國家仍有吸引力,新的勢力均衡並未將美國排擠出. 立. 亞太」,而中共則需要找出符合美國利益之安撫鄰國的方法。26伊肯伯里實際上是以「中」. ‧ 國. 學. 美競爭的角度,檢視中共在變化的亞太形勢中其所發揮的作用。. 客觀而言,「中」美關係的性質,決定亞太地區秩序建構的結局。在此一背景之下,. ‧. 美國對亞太地區的戰略規劃,就是以中共為聚焦,進而推動自身與亞太區域其他國家的關. y. Nat. 係發展。而美國對中共的戰略,也就成為理解美國「重返亞洲」再平衡策略指導思想的關. io. sit. 鍵 。 美 國 對「中」政策帶有鮮明的遏制要素,美國外交圈支持「 接觸加遏制政策 」. n. al. er. (congagement),即軍事遏制與經濟接觸相結合。無論出於何種目的或意圖,遏制加接觸. i n U. 至少自冷戰結束以後,即一直是美國的對「中」政策。27 參、「中」美關係發展的論點運用. Ch. engchi. v. 近年來,隨著中共實力的相對增長,造成「中」美之間的複雜互動,「中」美關係的 發展趨勢成為各界關注及爭論的焦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佛雷德伯格( Aaron L. Friedberg)所著『霸權的角逐:中共、美國及亞洲控制權之爭』,28是研究當前「中」美關. 23. 24. 25. 26. 27. 28. G. John Ikenberry and Anne-Marie Slaughter, Forging A World of Liberty Under Law : US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Final Report of the Princeton Project on National Security),September 27,2006,p.69. G. John Ikenberry and Anne-Marie Slaughter, Forging A World of Liberty Under Law : US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p.11. G. John Ikenberry and Anne-Marie Slaughter, Forging A World of Liberty Under Law : US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p.15. G. John Ikenberry and Anne-Marie Slaughter, Forging A World of Liberty Under Law : US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p.58. Justin Logan,“China, American, and the Pivot to Asia,”Policy Analysis in Cato Institute, No.717 (January8,2013), p.5. Aaron L. Friedberg, A Contest for Supremacy : China, America, and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Asia ( New York : W.W. Norton&Co mpany,2011). 8.

(19) 第一章 緒論. 係的一部著作。本書係對「中」美關係發展可能存在的衝突因素進行分析,並述明衝突因 素可能對未來「中」美關係造成的影響,本書分析中共經濟實力不斷上升的趨勢及「中」 美兩國發生對抗的根源。作者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亞洲國家轉向以市場導向的增 長,以致亞洲經濟由停滯轉變為增長,因之亞洲經濟增長則呈現「中共崛起」的現象。 然而,本書對於「中」美關係的消極與積極因素進行評估,並認為其中消極因素(國 家實力縮小、意識型態及國內政治結構的巨大差異)將促使「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更激烈 的競爭;積極因素(經濟相互依賴、中共走向自由民主的可能、中共參與國際機制、存在 共同威脅、核武器的存在)整體觀之是兩國深化合作的有利因素。作者的論斷,如若中共 實力繼續上升,而且政治體制未發生改變,「中」美關係將會越趨緊張。29 「中」美關係發展從 1949 年至 1969 年,美國執行從外部孤立與遏制中共。1960 年代 末,隨著美蘇實力的轉變以及「中」蘇對抗的升級,致使「中」美關係出現共同利益;但. 政 治 大. 由於意識型態及臺灣問題阻礙「中」美戰略關係正面的建構。1991 年蘇聯解體之後,美國. 立. 開始重新關注中共的意識型態及戰略意圖,並隨之調整推行「接觸加遏制」的對「中」政. ‧ 國. 學. 策,在保持貿易與外交接觸的同時,增強美國在東亞的實力及軍事同盟體系。30 冷戰之後,美國歷屆政府均採取「接觸加遏制」的對「中」政策,雖然歐巴馬政府上. ‧. 任初期採以「接觸」的對「中」政策;然而,終究回歸「接觸加遏制」的政策。美國對中. y. Nat. 共採行「接觸加遏制」的政策,在美國國內有堅實的戰略基礎,但也存在某種風險。31此. io. sit. 外,中共對美國的戰略謀劃。作者認為,中共政府當局評估國家所處的局勢,較少提出具. n. al. er. 體的戰略目標,這可能是有意隱藏戰略目標,但也反應是一種更加靈活與開放的戰略思維. i n U. v. 及規劃模式。對於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的長期戰略目標;作者認為,可以歸結為「避. Ch. engchi. 免衝突,增強綜合國力,逐步推進」。作者認為,中共的國家戰略目標,是在東亞甚至在 亞洲取得主導及優勢地位,以獲取不容挑戰的地位。32中共正在建構「有利的周邊環境」 , 以應對美國的戰略意圖,並且試圖取得某種區域優勢。 「中」美在爭取亞洲影響力的競爭中,美國的目標是維持並增強其同盟體系,而中共 則是阻止鄰國與美國發展以牽制中共為目的的關係。然而,如果美國若未對其盟國與友邦 展現足夠的實力及意圖,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將日趨減緩。冷戰之後,美國對中共採行「接 觸加遏制」的戰略目標,是維護有利於美國利益的實力均衡,以等待中共國內政治體制最 終實現自由化;如若中共未出現美國期望的變化,美國則應當尋求另一種新的戰略途徑。. 29 30 31 32. Aaron L. Friedberg, A Contest for Supremacy : China, America, and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Asia,pp.37-38. Aaron L. Friedberg, A Contest for Supremacy : China, America, and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Asia,pp.70-89. Aaron L. Friedberg, A Contest for Supremacy : China, America, and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Asia,pp.115-119. Aaron L. Friedberg, A Contest for Supremacy : China, America, and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Asia,pp.144-158. 9.

(20) 第一章 緒論 33. 「中」美之間經貿關係密切,而政治利益與目標分歧。如果中共實力繼續增長,美國 應當採取「實力制衡」策略。作者認為,經濟接觸仍為必要,可是美國不能對「中」保持 龐大的負債,如此將會束縛美國的行動自由。此外,美國仍要與其盟友密切合作,保持軍 事優勢以制衡中共崛起,尤其是應對中共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整體觀之,本書主張 美國應當對「中」採取「實力制衡」的強勢態度,此為了解美國對「中」政策的另一面向。 34. 因此,應對當前「中」美關係面臨的複雜局面,宜應更加深入關注美國對「中」戰略走. 向及各種不同的觀點,尤以美國對「中」的強勢觀點為要。 2013 年 6 月 7、8 日,習近平與歐巴馬在美國加州莊園會晤,習近平提出「新型大國 關係」之後,歐巴馬相應提出「新合作模式」。習近平提出「新型大國關係」主要目的, 是避免「權力轉移理論」(power transition theory)所提及「你死或我亡」二擇一假定的宿. 政 治 大. 命,或是「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所揭示大國政治的悲劇。. 立. 先從「權力轉移理論」觀點,當新的大國崛起就欲想改變現狀而挑戰原有的大國,結. ‧ 國. 學. 果若不是新崛起的大國取代原有的大國,就是原有的大國擊敗新崛起的大國;35另就「攻 勢現實主義」觀點,大國政治就是達爾文式弱肉強食的悲劇,恃強凌弱的零和遊戲。因此,. ‧. 永遠不能信任其他國家的善意。大國政治就是追求權力的極大化,只有獲取權力才能確保. y. Nat. 自己國家生存之道。兩強併存僅是一時的現象,發生衝突甚而無所不用其極擊倒對方是為. sit. 常態。基此,中共採用「新型大國關係」加以規範「中」美關係,係以避免「權力轉移理. n. al. er. io. 論」提及「你死或我亡」的宿命或「攻勢現實主義」揭示大國政治的悲劇。36. i n U. v. 針對「權力轉移理論」(power transition theory)者認為,37崛起而強大的國家亟有可. Ch. engchi. 能成為國際體系的挑戰者。在現實主義者認為,崛起的大國與原有的強權,在權力轉移過 程中必然經歷權力的較量或磨合期。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文明的衝突與世 界秩序的重建」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一書,提及東 方文明對西方文明的潛在挑戰。38從文明的進程角度,在歷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 33 34. 35. 36. 37. 38. Aaron L. Friedberg, A Contest for Supremacy : China, America, and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Asia,pp.213-263. Andrew J. Nathan, “What China Wants-Bargaining With Beijing,”Foreign Affairs, Vol.90, No.4 (July/August, 2011),p.153. Ronald L. Tammen, et al, Power Transitions-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 Chatham House,2000), p.xvi. 陳一新,「習李體制下的中國大陸外交戰略」 ,中共研究(臺北),第 47 卷第 8 期(民國 102 年 8 月),頁 81-82。 George Modelski, Long Cycles in World Politics(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7); Jacek Kugler and A. F. K. Organski,“The Power Transition : A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Evaluation,”Handbook of War Studies Unwin Hyman(1989),pp.171-194.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 Simon& Schuster, 1996). 10.

(21) 第一章 緒論. 法國、英國、德國、俄羅斯、日本、美國等九個大國崛起,均是西方文明勝出的崛起,渠 等均採用現實主義的思維「一個大國的崛起必然導致另一個大國倒下」。 然而,「權力轉移理論」對於國際體系中霸權的認定,是指掌握國際體系權力資源優 勢的霸權國,其擁有國際體系內最大部分的資源,維持相對於潛在對手的權力優勢,以及 運用可滿足其他國家需要的規則,管理國際體系,以常保其優勢地位。霸權國創造所謂的 現狀,希望其他國家能夠遵守現狀。在維持現狀方面,物質權力是霸權國用以壓制新興大 國崛起的工具,而價值性的權力則是維護其霸權的結構性力量。39 中共可以選擇不同於傳統大國崛起的思維與路徑,但在崛起的過程中,必然遭到霸權 國的質疑與挑戰。霸權國與崛起國的交手中,通常採以遏制與交往等方式,以減緩崛起國 對它的挑戰。. 政 治 大.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立. 研究途徑(Research Approach)係指選擇問題與相關資料的標準,是一種常被用於同. ‧ 國. 學. 一學科的方向標準,此方向標準因研究對象、課題的差異,致有不同的途徑。易言之,研 究途徑是在確立研究方向與標準之後,選擇使用的研究方法;而研究者則選擇從那一個層. ‧. 次作為出發點、入手處或著眼點,進行觀察、分類、歸納與分析之研究。研究方法與研究. y. Nat. 途徑其差異性懸殊,研究方法是用於指導資料蒐集、處理、鑑定與運用。40本論文係探討. io. sit. 美國宣示「重返亞洲」後之「中」美關係互動,並以「現實主義」理論基礎的觀點加以研. n. al. er. 析。基此,本文採用「歷史研究途徑」,並藉由文獻分析法,針對「中」美關係之相關文. i n U. v. 獻資料進行檢索、閱讀、整理、歸納等方式,採有系統的將文獻資料匯注於本論文之中。 有關說明如次:. Ch. engchi. 壹、研究途徑 「歷史研究途徑」(Historical Approach)係指通過時間延續而成的變化過程,從事務 本身產生及發展的具體過程中,研究與揭示發展規律的一種方法,其目的在描述從歷史事 實,以某一種特定時空所發生的歷史事實其前因與後果;或從個別歷史事實的因果關係之 中重建過往的一種工作,同時也可以此歷史事件及其過程提出另一種解釋方法。41由於「中」 美關係的展現係牽動過往所發生的作為、過程、影響等,均為本論文探討的範圍,採去蕪. 39. 40. 41. Ronald L. Tammen, eds., Power Transitions :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Seven Bridges Press,2000,6). 黃營杉、汪志堅編譯,Fred N.Kerlinger、Howard B.Lee 著,研究方法(臺北:新加坡商亞洲湯姆生國際出 版有限公司,2002 年 9 月),頁 53。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93 年),頁 165。 11.

(22) 第一章 緒論. 存菁方式蒐集,並引為本論文相關理論說明之歷史背景資料。 貳、研究方法 本論文係採取質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進行,透過縝密之思考邏輯,對相關文 獻進行分析,並藉由詮釋主義(interpretivist),就美國重返亞洲之「中」美關係互動的意 義進行討論,最後經由嚴謹的文字推理,以達成主觀意義分享價值判斷之研究成果。至於 研究方法方面,則以文獻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為主。文獻分析法主要是蒐集與 研究主題相關的國內外論著、期刊論文、學術機構的研究報告等資料,進行分析、比較、 整理與綜合,並從理論與實務等構面進行分析探討,其分析步驟依序:閱覽與整理、描述、 分類及詮釋。42 文獻分析法是一種十分傳統典型的分析方法。文獻研究乃是針對某一問題,由過往的 有關研究之中蒐集其文獻,並加以分析而形成一研究內容,是研究工作的最普遍方法,也. 政 治 大. 是每一個研究工作必須經歷的步驟。43依據魏鏞所謂「非實驗性的方法」 ,是有別於全憑臆. 立. 斷解說事理,而是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透過各種既存的史料,驗證學者對某一事物的看. ‧ 國. 學. 法,並剖析其涵義,以利推論其淵源及影響,甚或發掘真相。44因此,其主要目的在「瞭 解過去、洞悉現在、預測未來」。45. ‧. 本論文採行「文獻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亦即分析與歸納所蒐集的相關文. y. Nat. 獻資料。一般而言,文獻資料的來源可分為三大類:一是正式的官方文件,如政府機關的. io. sit. 文件等;二是發表於學術期刊或媒體的文章或論述;三是私人日記、書信、傳記等。析言. n. al. er. 之,所謂文獻分析法,乃是透過引用官方資料、正式的學術論文或原始文件等,以作為論. i n U. v. 文研究論述的資料來源與分析基礎。其所採取之歩驟包括:第一,文獻選擇之標準乃著重. Ch. engchi. 於美國「重返亞洲」之前後「中」美關係互動之相關資料,主要來源為圖書館(國立政治 大學綜合院館圖書分館、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圖書館)之館藏書籍,以及相關期刊(Foreign Affairs、International Security、Security Studies、Survival、Orbis、National Interest、Asian Survey、Issues & Studies、問題與研究、中國大陸研究、遠景季刊、美歐月刊、東亞研究、 世界經濟與政治、美國研究季刊)刊載之論文。此外,運用重要資訊網站,如智庫網站(德 蘭公司、美國新世紀計畫、傳統基金會、布魯金斯學會、國際戰略研究所、外交關係委員 會)、美國官方網站(白宮、國務院、國防部、參議院、眾議院、國會圖書館)、中共官方 網站(外交部、國家統計局)、新聞媒體網站(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Los Angeles. 42 43 44 45. 蔡學儀,中國的全球戰略與主權基金(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0 年 9 月),頁 23-24。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2000 年 4 月),頁 54。 趙明義,國際區域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 83 年 4 月),頁 3-4。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23-24。 12.

(23) 第一章 緒論. Times、New York Time、Washington Post、CNN、人民網、新華網、新紀元網、中時網、 聯合網、自由網)等。第二,針對所蒐整的資料進行區分,基本分為美國對中共政策的文 獻、中共對美國政策的文獻等二類。第三,從上述二類之中再細分政治、外交、經濟、軍 事等議題。第四,就所蒐集資料閱讀與綜整歸類,並透過合乎邏輯的演繹思考程序,歸納 「中」美關係發展趨勢的模式,以作為分析美國重返亞洲之「中」美關係互動的基礎。有 關本論文之研究流程如圖 1-1 所示。. 國際體系. 超級強權 美國. 立. 崛起挑戰 政 治 大. 崛起強權 中共. 霸權維護. ‧ 國. 學 ‧. 美「中」 戰略競爭. sit. y. Nat. al. er. io. 圖 1- 1 中共應對美國「重返亞洲」策略之研究流程圖. n.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Ch. engchi. i n U. v.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論文的研究主題在於探討美國「重返亞洲」之「中」美關係互動發展,其中牽涉諸 多因素,回顧「中」美之間的發展,係由尼克森擔任美國總統之後針對中共進行實質接觸。 隨著國際局勢的演變,美國的外交政策不斷的改變,歷經尼克森、福特、卡特、雷根、布 希、柯林頓、小布希、歐巴馬等 8 位美國總統,其對中共所採取最主要的政策,乃因應世 界局勢發展,掌控美國在亞太區域甚或全球的國家整體利益及其影響力的主導權。然而, 中共自與美國接觸進而建交之後,其對美政策,係就各時期內部環境需要與外部局勢發 展,從而制定及施行對外關係的策略運用。因此,本論文的研究範圍區分為時間、主體與 13.

(24) 第一章 緒論. 特定領域等三方面加以說明。 一、時間層面界定: 本論文所欲探討「中」美雙方的戰略布局,其主要內涵乃在於中共與美國各自國內環 境因素與國際戰略局勢的轉變,但每一位國家領導人任期內的戰略決策常因個人的人格特 質因素而有所不同。是以,為切合本論文主題的需求,有關研究時間層面限定在 2009 年 美國總統歐巴馬宣示「重返亞洲」策略調整作為迄今,並將此期間華盛頓與北京所採取的 相關舉措與對策一併納入研析推論。 二、主體層面界定: 本論文主題為中共對美國「重返亞洲」應處策略之研究,其主體層面集中在北京與華 盛頓之間相對權力的競逐。當就中共崛起的脈絡中審視亞太區域的局勢轉變,其中驅策中 共與美國進行戰略競爭的主要力量,係源自於「雙方不平均的國內發展」、「權力之間的轉. 政 治 大. 移」、「權力重新的分布」。因此,本論文採以「現實主義」理論基礎觀點,全面深入檢視. 立. 中共與美國的權力互動關係。. ‧ 國. 學. 三、特定領域層面界定:. 本論文重點置於美國「重返亞洲」之「中」美關係互動的實質內容,為求研究內容聚. ‧. 焦於特定領域,茲將「中」美戰略布局區分「外交、經濟、軍事」等三個層面進行蒐整,. y. Nat. 並以經濟層面為研究主軸,就國際關係理論、東西方學者觀點、主流媒體意見等學術與實. n. al. er. io. 貳、研究限制. sit. 務觀點匯入研究內容,以強化本論文的概念架構。. i n U. v. 社會科學不同於自然科學研究,其最大特點即在於假設事項。假設事項的提出主要是. Ch. engchi. 為解決問題意識中較難解決的問題,必須先設定預先立場。本論文有三項假設事項:在經 濟上雙方均希望獲得最大經濟利益,其策略將採以合作多於競爭(TPP 與 RCEP 雖為競爭, 但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整合上仍會趨同);在政治上有競爭有合作(雙方均在鞏固地區的邦交 國家);在軍事上則是競爭多於合作(空海整體戰 VS 反介入與區域拒止)。因此,本論文的 研究限制區分為對象、角度層面及資料蒐集等三方面予以說明。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為求研究內容深入與完整,並考量研究時間的限制,本論文所述的「強權」限縮在「超 級強權-美國」與「崛起強權-中共」為研究的主要對象,排除其他新興強權的研究。 二、角度層面的限制: 在 21 世紀中,經濟議題的重要性有時凌駕於政治議題之上。緣於英、美兩國在 19、 20 世紀成為全球霸權的案例,其憑恃的是無可比擬的經濟實力,以致在不同時期成為國際 14.

(25) 第一章 緒論. 體系的主導勢力。是以,就當前「中」美關係互動發展情勢觀察,採以經濟面向為核心, 並輔以外交、軍事等面向,深入探討「中」美之間戰略競爭問題。 三、資料蒐集的限制: 國際關係錯綜複雜,由於各家立論互異,以致其理論或學說各成一門。然而,國際關 係各國家間之互動彼此牽引,非以單一理論全然涵蓋。本論文採用「現實主義」理論觀點 以為立論依據,自難以涵蓋各個面向,是為本論文之限制。是因單一理論的運用,可提供 自某一專門視角的精準研究結果,並使本論文之論述主軸明確與架構單純,利於對理論的 深入探討。. 第五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結構係源自中共崛起的演進變遷,衍生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威脅論」的深. 政 治 大. 遠憂慮,而企圖遏制中共的崛起。46在面對美國「重返亞洲」戰略布局的衝擊與影響,本. 立. 論文以此為中心,就政治、外交、經濟、軍事等各層面,並以經濟為主體,探析論究中共. ‧ 國. 學. 的應處策略,藉以觀察中共國家戰略發展的導向。. 中共自 1980 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國家經濟每年平均以 10%的幅度成長,其國防預算. ‧. 隨著經濟發展,以每年兩位數的幅度增長,雖其標榜以「和平發展」的意涵;但由於在外. y. Nat. 交與軍事方面均採強勢作為,並在亞太地區展現影響力與爭取主導權甚為明顯,其與美國. io. sit. 的戰略競爭已由檯面下較勁,轉為公開角力。而美國為確保其國家整體利益與亞洲的戰略. n. al. er. 優勢地位,在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第一任期內已制定「亞洲主軸」 (Asian Pivot)的策略,47嗣. i n U. v. 後提出「重返亞洲」的口號,其有關的政策與布局漸次成形,並以制衡中共崛起(威脅) 為主要目標。. Ch. engchi. 2009 年美國總統歐巴馬高調宣示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亞太,為美「中」的亞太戰略競爭 正式拉開序幕。此期間,美國明顯強化與中共周邊國家關係,讓中共如刺在背。部分學界 評論美國此番連串舉措解讀為「圍堵中共」,在此情勢下,中共如何因應,不僅決定「中」 美關係發展,也決定亞太的未來。中共前總理溫家寶在 2012 年 3 月第十一屆「全國人民 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深化周邊睦鄰友好」、「積極參與 周邊合作機制」 、 「營造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等,其主要變數正是來自美國的「重返亞洲」 (back to Asia)─「前沿部署外交」(forward deployed diplomacy)─「亞洲軸心」(pivot to. 趙國材,「歐巴馬連任後中美兩國間競爭猜忌日增」,海峽評論(臺北),第 264 期(2012 年 12 月 1 日), 頁 11。 47 熊玠,「分析美國大選與歐巴馬連任後的『亞洲主軸』戰略可能走向」,海峽評論(臺北),第 264 期(2012 期 12 月),頁 9。 46. 15.

(26) 第一章 緒論. Asia)─「再平衡」(rebalancing)等一系列針對中共崛起的戰略調整作為。48 21 世紀的「中」美互動關係,存在許多共同利益與意見分歧。是以,雙方顯然不宜採 取「決鬥式」的拼搏,只能用「田徑式」的競逐。有關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企圖,及 其對亞太地區發展情勢的影響程度,均有待深入探討,並綜析其中各種影響因素,以為研 論歸結中共應處策略的發展趨勢與後續衝擊。 本論文主在探討中共面對美國「重返亞洲」再平衡策略的推進,從而研採應處策略以 為應對,而其研析立論基礎在於「中」美雙方之競合交鋒。基此,本論文之研究架構如圖 1-2 所示。. 國際關係理論. ‧ 策. 略. sit. n. Ch. 中 美 競 合 交 鋒 之 虛 實. er. io. 位. 討. y. Nat. a 策略之內涵與 l. 探. 美國重返亞洲. 綜合分析比較. 美國重返亞洲. 定. 獻. 中共如何解讀. 美國為何推出 重返亞洲策略. 文.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n U engchi. iv. 中共面對遏制 有何應處措施. 結 論 與 建 議. 圖 1- 2 中共應對美國「重返亞洲」策略之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張登及,「2012 年中美關係評析」,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民國 101 年 9 月第 103 期,頁 20。. 48. 16.

(27) 第一章 緒論. 本論文章節設計區分六章,列述如次: 第一章. 緒論。主要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相關文獻探討與評論、研究途徑與方法、研究 範圍與限制、研究架構等。. 第二章. 中共崛起之發展情勢及影響。敘述說明中共改革開放的發展模式及其策略運用, 以致中共崛起面臨的國際環境多極體系發展及權力結構轉變與「中」美的大國關 係發展,進而綜研分析中共現今乃至未來所面臨的外部國際局勢,尤以其崛起過 程的「中」美雙邊關係,以及上述種種趨勢對中共崛起的深遠影響,以探究中共 後續國家發展策略布局思維與影響,及其所面臨的外部挑戰與限制因素。. 第三章 美國重返亞洲之策略作為與意涵。首先述明美國調整亞太政策之內、外部考慮因 素與動機背景,及其在現今亞太地區的發展趨勢與策略布局思維。其次就美國外 交、經濟、軍事等國家戰略的角度與面向,據以綜析研究美國「重返亞洲」的策. 政 治 大. 略定位及其意涵;併行探究美國「重返亞洲」的機遇走向及其有待克服解決的問. 立. 題;且藉由亞太地區的權力結構與相互間的關係發展,探討美國「重返亞洲」的. ‧ 國. 學. 機會與挑戰,以支持本論文的研究架構。. 第四章 「中」美「競爭」與「合作」關係發展趨勢。本章主以「中」美雙方關係發展與. ‧. 虛實交鋒之演進變化為要,述明「中」美在亞太地區競合形勢及應處模式之思維. y. Nat. 選擇,以致雙方進行「戰略與經濟對話」之交流與推進,從而分析亞太周邊相關. io. sit. 國家面對兩強其所採取之應處態度與立場,並探討當前「中」美雙方在亞太區域. n. al. er. 經濟整合之競逐與發展趨勢。 第五章. i n U. v. 中共面對美國遏制情勢之應處策略發展。本章主在分析中共面對美國遏制情勢的. Ch. engchi. 相關外在因素評估,再就中共在亞太區域的經濟發展策略,思考其機會選擇與可 能解決的途徑,以深入探討中共所面臨的問題及影響程度,並對其外交、經濟、 軍事等各層面的衝擊轉變,進而研析中共對美關係的應處策略形成模式及其對外 關係之發展與運用。 第六章. 結論。首先闡釋中共崛起的發展情勢,並歸納中共崛起對亞太區域權力結構的影 響因素;其次以美國「重返亞洲」的衝擊影響,研析中共應處策略及對區域發展 的影響程度。另以本研究的發現進行整理與總結,分析驗證「中」美之間的互動 關係及中共應處策略的戰略意涵。最後則從政策的角度,就中共應處作為的各項 可能發展提出論點建議,提供兩岸與國際事務參考運用,且就未來研究議題提供 建議方向。. 17.

(28) 第一章 緒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8. i n U. v.

(29) 第二章 中共崛起之發展情勢及影響. 第二章. 中共崛起之發展情勢及影響. 中共自 1978 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隨著中共的經濟日益增長,以致其不斷的融 入世界體系。中共的國家利益觀點,已非全由先前的意識型態為出發點,並由之前國際制 度的反對者,漸次轉變為國際制度或國際組織的積極參與者及建設者。在其積極參與國際 制度及國際組織,已為中共歷經 30 多年實現其國家戰略目標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同時 也推動中共國內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從而為中共經濟持續增長及社會進步奠定有力的制度 基礎。但也致使國際社會引發「中共崛起」的憂慮,並直接衝擊與威脅美國在國際社會的 影響力及在世界的領導地位。. 第一節 中共改革開放之發展路徑與崛起模式 壹、中共崛起之影響因素與政策走向. 立. 政 治 大. 以國家幅員、土地面積、人口總數等審視,中共確實是個大國。經過 30 餘年的改革. ‧ 國. 學. 開放,中共的經濟實力已經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每個國家均力圖崛起並領先其他國 家,且爭取國際地位及具有主導的影響力。問題在於,中共雖宣稱不想成為世界的霸權. ‧. (dominant hegemony),但理應希望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大國。. 首先探究中共在近幾十年內快速崛起的因素。在其內在結構上,「改革開放」與「和. y. Nat. sit. 平發展」當是中共快速發展的關鍵。1此外,改革開放前 30 年的政治社會運動也為中共建. er. io. 立強大的動員體制,這個動員體制為全面性的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動員能力極強的現代國. al. n. v i n Ch 以龐大的國家社會動員能力為基礎;這個基礎是中共迅速崛起的關鍵所在。 engchi U. 家機制,這是所有其他開發中國家及先進國家無法相比的。中共在崛起道路的舖陳,就是 2. 中共自「改革開放」以後,其在國家戰略與對外政策均發生重大演變,由以往「對抗 鬥爭」轉變為「和平發展」的戰略主軸時代。其主要影響因素:第一,國際政治情勢;第 二,國內政經時勢;第三,意識型態思想觀念;第四,領導人主觀理解。3中共政權自初創 以後就一直面臨嚴苛的挑戰,早年應蘇聯要求派出人民志願軍參加南北韓戰爭,導致聯合 國對中共實施禁運,直至「中」蘇交惡後被孤立在社會主義國家集團之外,均使中共在國 際交往及對外經濟貿易之中備嚐艱辛與苦果。與此同時,在美蘇兩大國互爭世界霸權的冷 戰格局下,中共直接捲入的大規模軍事衝突就有南北韓戰爭、臺海危機、「中」印邊界戰. 崔立如,「和平崛起:中國追求現代化的旅程」,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12 年第 7 期,頁 12-13。 張亞中,「中國和平崛起的困境與因應之道」,中國外交(北京),2013 年第 5 期,頁 17。 3 李俊融、李靜宜, 「論和平與發展戰略觀下的和諧世界與和諧社會」 ,展望與探索(臺北) ,第 7 卷第 6 期(民 國 98 年 6 月) ,頁 28-29。 1 2. 19.

(30) 第二章 中共崛起之發展情勢及影響. 爭、「中」俄珍寶島衝突與「中」越邊境戰爭;如此頻仍的國際衝突,意味有極多的矛盾 無法以和平方式解決,因此在對外思維上,對抗鬥爭成為唯一可行的道路。 其次,在國內政經時勢方面。由於政權初創尚未穩固,希由瓦解資產階級及不斷革命 以迅速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當局發起內部鬥爭;從 1950 年代初的「三反五反」、「反右鬥 爭」及 1950 年代末的「人民公社」、「生產大躍進」與「社會主義總路線」等「三面紅旗」 政策,以及由 1960 延續至 1970 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持續鬥爭的結果,就是政經動盪 與人心社會不安;但也顯現當下「對抗鬥爭」的必要性與急迫性。 再者,同時發生影響的尚有馬克思、列寧主義(Marxism-Leninsm)的意識型態思想觀 念。基本上,馬克思(Carl Marx)、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的辯證唯物論、階級史觀、階級 鬥爭論、唯物辯證法與政治經濟學,以及列寧(Vladimir Lenin)在俄國進行革命的實際策略 運用,均是社會主義國家在實施政策與理論辯論時所運用的基本概念。其基本的認知一貫. 政 治 大. 強調以無產階級為中心,直指西方社會資本主義壓榨勞工是社會動盪的根源,因此認為無. 立. 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鬥爭無可避免。在高度意識型態的堅持下,社會主義及資本主義與帝. ‧ 國. 學. 國主義之間,將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秉持「對抗鬥爭」策略觀點所制定的政策,也是極 為自然的結果。4然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核心領導者個人的主觀理解,如果在國際政治情勢. ‧. 與國內政經時勢均能夠同時趨於緩和或呈現正面發展的態勢之下,此時領導人對於國際局. y. Nat. 勢的主觀判斷將居於關鍵。此情況可由鄧小平復出主政以後的情勢發展,可窺出其端倪。. io. sit. 鄧小平復出以後,推行國防、科技、工業、農業「四個現代化」,在其主導下對內銳. n. al. er. 力推動改革、對外努力進行開放,「改革開放」造就其內部政經迅速發展的情勢,即使出. i n U. v. 現意識型態的路線質疑與爭論,5卻均在經濟及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下,由鄧小平親自拍板. Ch. engchi. 定調,並在 1992 年中共十四大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列為體制改革目標而順利化解及 全力推行。6以此例證中共核心領導人的主觀理解,對於相關國家政策的走向,確已產生絕 對性的影響力。自此,正式開啟「和平發展」為國家戰略主軸的時代。然而,中共面對當 時內外情勢,在其政策轉變當中得知,厚植國家經建力量則是國際交往的有力保證。因此, 「和平發展」概念也將「改革開放」政策加以通盤融合,成為「對外開放及對內改革」 、 「外 在和平及內在發展」之交互運用的根本指導思維,並從第三代至第五代領導人均遵行迄今。. 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年) ,頁 126;列寧全集第 2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 年) ,頁 195。 5 1992 年前有關改革開放政策是「姓資或姓社」的爭論,最後則以鄧小平南巡表態支持改革開放而確定,並 結束路線之爭。 6 中共在十四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公開納入包含私人經濟在內的各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社會主義 體制。 4. 20.

(31) 第二章 中共崛起之發展情勢及影響. 貳、中共對改革與發展路徑之體認推行 中共自 1979 年以後採行「改革開放」的國家戰略,係基於以下三點全局性的戰略判 斷。第一、中共正處於一個建政以來相對和平的時期,美國與蘇聯對中共的軍事威脅明顯 下降,美國需要中共在戰略上牽制蘇聯,在越戰結束後對美國與蘇聯在中國大陸周邊地區 製造局部性衝突的可能性下降;第二、現代科技革命及世界經濟發展對中共產生嚴峻的挑 戰,經過 10 年文化大革命動亂之後,中共與資本主義國家在生產力以及綜合國力的差距 更形擴大,中共生產力增長的速度也遠不及東亞周邊國家,中共在生產力與綜合國力的相 對落後乃是其國家生存的最大隱憂;第三、以美國為首所建立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既壓 制中共的發展機會,也為中共的發展提供一些可以借助的條件,但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之 中,也嚴防西方國家對中共進行「和平演變」,也就是運用滲透及顛覆以改變中共的社會 政治經濟制度。7基於此等戰略研判,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乃制訂「改革開放」的國家. 政 治 大. 戰略,以經濟建設作為國家生存戰略的核心,「改革」是以全面提高生產力為目標,調動. 立. 社會主義體制的積極性為手段;「開放」則是追求獨立自主與自力更生的前提下,選擇性. ‧ 國. 學. 的與資本主義體系進行交換與交流,利用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以推進發展社會主義。8 對中共而言,近幾屆的「三中全會」是從小範圍試點至大範圍推廣的重要實驗,單點. ‧. 的試行成功,幫助中共確立推廣至其它方面的可行性。第十屆「三中全會」仍然存在大部. y. Nat. 分政治意識型態與黨內鬥爭的議題,但自此之後,概以經濟改革與發展的議題為主。9有關. al. n. 會 十屆. 期 領導人 華國鋒. 十一屆 華國鋒. 召. 開. Ch. 期. 間 重. engchi. er. io. 表 2-1 中共歷屆(近九屆)「三中全會」重點內容分析表. sit. 近九屆「三中全會」的重要內容如表 2-1,可進一步瞭解其進程。. i點v n U. 議. 題. 1977 年 7 月 16 至 21 日. 恢復鄧小平職務;粉碎「四人幫」. 1978 年 12 月 18 至 22 日. 工作重點轉到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撥亂 反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十二屆 胡耀邦. 1984 年 10 月 20 日. 經濟體制改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十三屆 趙紫陽. 1988 年 9 月 26 至 30 日.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治理經濟環境 及整頓經濟秩序;國企改革、股份制試點. 朱雲漢、黃旻華, 「探索中國崛起的理論意涵-批判既有國關理論的看法」,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 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7 年) ,頁 42-43。 8 鄧小平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 ,頁 405-406。 9 陳昌宏,「勾勒中國夢與當前崎嶇路徑」,中共研究(臺北),第 47 卷第 12 期(民國 102 年 12 月) ,頁 6。 7. 21.

(32) 第二章 中共崛起之發展情勢及影響. 會. 期 領導人. 召. 開. 期. 間 重. 點. 議. 題. 十四屆 江澤民. 1993 年 11 月 11 至 14 日. 建立市場經濟秩序;建立宏觀調控體系. 十五屆 江澤民. 1998 年 10 月 12 至 14 日. 建設新農村、農業產業化. 十六屆 胡錦濤. 2003 年 10 月 11 至 14 日. 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十七屆 胡錦濤. 2008 年 10 月 9 至 12 日. 「三農」問題、城鄉一體化. 十八屆 習近平. 2013 年 11 月 9 至 12 日. 市場體制開放、財政透明化與效能化、城鄉 一體化、經濟全球化. 資料來源:陳昌宏, 「勾勒中國夢與當前崎嶇路徑」 ,中共研究(臺北) ,第 47 卷第 12 期(民國 102 年 12 月) , 頁 6。. 政 治 大. 「經濟改革」是中共歷屆「三中全會」的主要焦點。從 1978 年第十一屆開啟中共的. 立. 改革開放之後,等於確立其邁向「現代化道路」的契機,並確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 ‧ 國. 學. 產黨集體領導體制,堅持採行「改革開放」及四項基本原則,將工作重心轉移至經濟建設。 對當時的中共而言,經歷近 30 年的政治混亂與經濟跌宕,自此可推行市場化改革的進程。 進一步觀察,近 7 次的「三中全會」,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總計成長 142 倍,進出口總. ‧. 10. Nat. sit. 些成長可說是因第十一屆的「三中全會」改革開放政策所致。. y. 額成長 187 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 71 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 59 倍,以上這. n. al. er. io. 自 1979 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成長率每年幾以平均高達兩位數的成長,1980 至 1990. i n U. v. 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約 8.6%,1990 至 2000 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約 10%,2000 至 2010 年. Ch. engchi. 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約 9.7%,對照當時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尚不到 4%,可知中共的經濟成 就可說是舉世矚目。11 參、中共改革開放之經濟策略發展模式 中共自改革開放以來,從一個計劃經濟的經濟體,逐步藉著市場化與全球化的衝擊轉 變,以及政府扮演強力領導與介入的角色,並運用自訂的發展模式以獲得驚世的經濟發展 成績,且致使中共的綜合國力得以提升。 1979 年鄧小平啓動「改革開放」政策,中共原是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經濟體,經濟 總量非常有限,不僅無法與資本主義的歐美大國相比,甚至與周邊的亞洲四小龍相較其經 濟效率均顯得無法相比。然而,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檢視內外形勢,決定採行「改革. 10 11. 「三中今閉幕堅持市場化改革」 ,旺報(臺北),2013 年 11 月 12 日,A2 版。 陳昌宏,「勾勒中國夢與當前崎嶇路徑」,頁 13。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Seed project, REEL to REAL (R2R): Learning English and Developing 21st Century Skills through Film-making in Key Stage 2, aims to explore ways to use film-making as a means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NCU) welcomes students with a range of qualification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Eligibility  requirements  vary  according  to 

• Kenneth Pomeranz,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 Cowen, Noel , Global History:

The Ttimes history of 20th century (New Edition). London: Times Book.. Oxford: Heinemann Educational. Success in world history since 1945. London: John Murray. London; New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Scriptures and images of the Eleven-headed Guanyin (Ekā daś a-mukha) appeared earliest in the Esoteric system of Avalokiteś vara faith.. At the end of seventh century C.E., u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