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學習方式、學習評量方式與醫療人員網路學習成效之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網路學習方式、學習評量方式與醫療人員網路學習成效之關係"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網路學習方式、學習評量方式與醫療人員網路學習成效之關係

林傑毓1 莊春蘭2 郭莉雯2 林漢瓊3 1長榮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2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3長榮大學科技工程管理學系 台南縣歸仁鄉長榮路一段 396 號

網際網路的興起逐漸地改變企業組織或個人的學習型態,藉由資訊科技,知識的學習不再 受限於時間與空間的藩離,許多企業已開始運用網路學習來促進組織的知識分享與創新。因 此,本文將針對醫療機構的網路學習議題進行探討,分析醫療機構的網路學習方式對醫療人員 網路學習成效的影響,以及探討採用不同的學習評量方式時,醫療機構必須強化何種網路學習 方式,以獲得較良好的學習成效。本論文將網路學習方式分成多媒體線上課程、多元化課程與 多種溝通方式課程等三種方式,將學習評量方式分成線上測驗、書面報告、填答問卷與同儕互 評等四種方式。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方式,以南部地區某醫療機構之醫療人員為研究對象,來 進行研究分析。根據問卷調查與資料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的網路學習方式對於網路學習成 效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響效果,其中以多元化課程影響最大;網路學習評量方式對於網路學 習方式與網路學習成效之關係具有顯著干擾效果。透過本研究結果,期許能提供醫療機構於規 畫網路學習機制時之參考依據,以建構出符合理想的網路學習環境,達到最佳的學習成效。 關鍵詞:醫療機構,網路學習,網路學習方式,學習評量方式,網路學習成效

Relationships among E-learning Modes,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E-learning Performance for Health-Care Personnel in

Taiwan

CHIEH-YULIN,1CHUN-LANCHUAN,2LI-WEINKUO2and HAN-CHONLIN3

1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hung J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2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Chung J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3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 Management of Advanced Technology, Chung J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396, Sec. 1, Chang Jung Rd., Kway Jen, Tainan, Taiwan

ABSTRACT

The advance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changed learning styles for both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learning is no longer restricted by time and space.

(2)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enterprises have begun to employ e-learning to improve sharing and innovation of knowledg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e-learning in health-care institutions, focusing on the influence of e-learning modes on performance. The study also examined, under different evaluation criteria, which e-learning mode(s) should be reinforced in a health-care institution to increase learning performance. E-learning modes were categorized into multimedia online learning, versatile learning and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based learning.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included an online test, a hard-copy test, a questionnaire and an evaluation by peers. Health-care personnel currently working in an institution in Southern Taiwan were surveyed.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an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 that all of the e-learning modes exhibit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among which versatile learning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had significant disturbing effec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arning modes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On the basis of these results, health-care institutions can devise better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their e-learning systems.

Key Words: health-care institution, e-learning, e-learning modes, evaluation criteria, e-learning performance

一、前言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引發一場學習革命,「終身學習」 在這知識競爭的紀元裏,已變成是必須且重要的,企業的知 識吸收與應用能力已成為經營成功與否的關鍵。Nonaka and Takeuchi(1995)曾研究本田、松下、佳能等知名公司的成 功秘訣,結果發現其關鍵皆在於管理新知以創造成功的方 法;亦即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在於藉由取得外來技 術或知識,結合組織本身的既有知識及創造力,以充分運用 新技術、新產品、與新管理方式的能力。因此,在未來的企 業經營環境,真正的贏家將是善用學習資源進行終身學習者 (Barnett, 1999)。 然而,企業為了要提供一個可以讓員工能夠持續不斷地 學習的良好環境,往往必須耗費相當的資源;而隨著網路資 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已提供企業一個具備低成本、即時性、 便利性及彈性等優點的學習環境建構工具(Gasco, Llopis, & Gonzalez, 2004; Wilson, 2004)。因此,有愈來愈多企業開始 建構網路學習(e-learning)環境;而且隨著網際網路技術之 成熟與應用的普及化,更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故企業 建 構網 路學習 是必 然的趨 勢( Burns, 2005; Macpherson, Homan, & Wilkinson, 2005)。此外,為協助企業推動網路學 習,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於 2002 年通過「數位學習國家 型科技計畫」的構想,預計五年內投入四十億元進行此項計 畫;而經建會擬訂的「挑戰 2008」六年國發計畫,也將數 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列入「數位台灣計畫」中。 雖然網路學習可以克服時間及空間的問題,但也有其實 施上的限制與障礙,畢竟網路學習並不是萬無一失,企業在 建構網路學習時,仍需仔細衡量公司本身的條件;因此,了 解哪些因素會影響企業網路學習的建構,怎樣做才是最適 當,才能使網路學習實施成效最佳,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Govindasamy, 2002)。企業於發展網路學習時,除了成本 的考量與系統的建置之外,網路學習課程的製作往往才是真 正困難的部分(Zhang & Zhou, 2003),故企業在導入網路學 習系統時,必須針對其網路學習方式進行妥善地評估及分 析。至於傳統的教育訓練與網路學習是否有共同存在的必要 性,則須視企業學習活動內容的合適性而定(Svensson, Ellstrom, & Aberg, 2004)。因此,探討企業如何設計與發展 適當的網路學習方式以提昇網路學習成效是一個值得研究 的議題。 而隨著人民健康意識的抬頭,對於醫療人員專業服務品 質的要求也日益提昇。為了民眾的健康,行政院衛生署即規 定醫療從業人員必須持續接受教育,並要求修滿規定學分, 才能繼續執業 (行政院衛生署,2003)。一般而言,國內許 多醫療人員的學習方式,不外乎是參加醫學會、年會、學會、 學術研討會,演講或課堂實體教育等訓練課程。然而目前在 美國,可以透過網路學習進行教育學分的取得,此方法可讓 忙碌的醫療從業人員隨時隨地進行課程的學習。由於醫療從 業人員的工作時間不定,且業務量大,所以須選擇具有彈性 的課程,讓自己閒暇之餘有機會進修學習;再加上醫療新知 不斷的衝擊,所以立即性、彈性高且快速的學習方式對醫療 產業極為重要。而網路學習可不限時間地點,隨時隨地自由

(3)

上網,可說是最方便的學習工具。此外,依照目前台灣醫療 產業的走向,主要是朝向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的型態發展, 因為這類型的醫院有較完善的醫療設備與足夠的資金,可提 供較健全的醫療服務(王俊文、葉德豐、陳紫郎,1999)。 醫療機構的管理與一般製造業不同,醫療產業屬於知識 密集的產業,故有系統地運用網路學習來做好知識管理,將 有助於醫療從業人員的成長,以及提昇醫療機構的水平。雖 然有關網路學習的研究議題相當多,尤其是針對學校網路教 學運用之研究,然而學校的學習環境與醫療機構之學習環境 並不完全相同(Beer et al., 2002)。學校一般學生之學習主要 著重在基本知識之培養,其學習環境與時間也比較固定與單 純;而醫療從業人員之學習,則著重在專業新知的吸收,且 由於工作環境關係,其學習環境與時間往往較不固定,故有 必要特別針對醫療人員之網路學習進行探討。而目前亦有許 多針對醫療機構如何運用網路學習來提昇其醫療人員的專 業能力之研究(Beer et al., 2002; Howard, Levine, Davis, & Peek, 2003; Lesley, Oermann, Vander Wal, 2004; Young,

2003);然而國內之相關研究仍不多見(林漢瓊,2003)。有 鑒於此,本研究將針對醫療機構的網路學習進行探討,以提 供醫療機構於規劃網路學習系統時之參考。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希望達成以下之研究目的: 1. 探討不同的網路學習課程方式對於醫療人員網路學習成 效之影響。 2. 探討網路學習課程方式對於網路學習成效之影響,是否 會因網路學習評量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

二、文獻探討

底下將針對網路學習、網路學習方式、學習評量方式、 學習成效,以及彼此關係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一)網路學習 網路學習就其字面上的定義來說,是一種利用電腦透過 網際網路來學習的方式(Rosenberg, 2001),國內一般稱為 電子學習、線上學習、網路學習、網路化訓練、或數位學習 等 (曹世亮,2001;黃貝玲,2001;鄒景平,2000)。經建 會人力規劃處(2001)對網路學習下的定義為:「網路學習 是指運用網路促成的學習,包括:學習內容的製作、傳遞與 擷取、學習經驗的管理及學習社群的交流等。」林聰儒(2000) 指出網路學習就是利用網際網路來傳遞課程,加上超媒體輔 助設計的課程教材,提供一個具有個人化、即時性與兼具同 步式與非同步式的學習環境。網路學習跟一般傳統學習最大 的不同點在於教師與學生並非面對面,而學習也可以不受固 定時間或空間的限制。網路學習對於學習者而言,具備時間 與空間的彈性、成本與時間的節省、自我調整步調的學習、 以及合作學習的環境等優點(Alavi & Leidner, 2001; Beam & Cameron, 1998; Hiltz & Wellman, 1997)。網路學習與傳統學 習方式之差別如表 1 所示。 Rosenberg(2001)認為網路學習是利用網際網路的技 術傳遞一系列能夠增進知識與績效的解決方案,並必須具備 下列三個基本要件: 1. 網路化:有利於即時獲取最新資訊,並更新、傳遞、分 享與儲存知識。 2. 應用電腦及網路技術:目的在於快速且正確地將學習課 程傳遞予終端使用者。 3. 屬於遠距學習的一種:包含傳統學習方式以外的其他學 習方式,但遠距學習不一定就是指網路學習。 (二)網路學習方式 網路學習的方法與工具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不斷 的進步,由於目前醫療體系在網路學習方面,並無一完整有 系統的課程方式,故本文參考許多有關網路學習方式之研究 (吳明隆,1998;李業成,2001;姜榮哲,2001;張基成、 表 1. 網路學習與傳統學習方式的比較 學習方式 比較構面 傳統學習方式 網路學習 教材 1. 制式教材 2. 更新速度慢 3. 眾人集合於同一地點 的學習方式,提供大 量資料,是否符合個 人需求不得而知。 1. 個人化教材 2. 更即時、快速 3. Just-in-Time 的學習方 式,提供個人所需資 訊。 成本 集合教師及學生於同一 地點,徒增旅費及機會成 本 1. 國際化規模,相對成 本較低 2. 虛擬學習可降低旅費 資訊擷取 限定在固定時間內進行 快速達成,無時間限制 績效衡量 不易衡量 藉資訊科技衡量受訓結 果 學習彈性 即時性的訓練較難達成 1. 快速達成 2. 持續進行 互動性 較差 較佳 重心 以授課者為重心 (instructor-centric) 以學習者為重心 (learner-centric) 註:資料來源:欒斌、羅凱揚(2005)

(4)

唐宣蔚,2000;盧宜玲,2001;Collis & Strijker, 2001; Gasco et al., 2004; Govindasamy, 2002; Hiltz & Wellman, 1997; Macpherson et al., 2005; Piotrow, Khan, Lozare & Khan, 2000; Svensson et al., 2004; Zhang & Zhou, 2003),歸納出「多媒體

線上課程」、「多元化課程」及「多種溝通方式課程」等構面, 分別說明如下。 1. 多媒體線上課程 學習的課程方式如果只是一成不變,將會降低學習效 果,現今網際網路的技術進步,為了加強學習者的興趣,可 於網路學習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加上如動畫、影像等 內容,可提昇教育訓練之成效(Zhang & Zhou, 2003)。盧宜 玲(2001)認為理想的網路學習課程除了課程內容外,應善 加利用多媒體,可以提昇網路學習教材製作效果。張基成和 唐宣蔚(2000)與李業成(2001)也提出網路學習應具備線 上課程區,利用本文或多媒體提供非循序的教材內容,學習 者可以動態學習有興趣的課程內容,設計符合個人化的教 材。 2. 多元化課程 吳明隆(1998)認為一個完整的網路學習環境設計包 括: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個人化的學習環境、合作式的學習 方式、建構式的學習理念、多人化的學習參與、豐富化的學 習內容、導向式的學習指示、跨文化的學習素材、全球化的 學習方式、彈性化的學習時間、人性化的學習環境、簡易化 的操作介面、多樣化的學習機制。於規劃網路學習時,必須 針對所欲訓練或學習課程的特性,分析評估是否適合進行網 路學習;網路學習有時必須搭配實體教學,方能提昇學習成 效(Gasco et al., 2004; Svensson et al., 2004)。

3. 多種溝通方式課程 姜榮哲(2001)認為科技的使用將影響組織的溝通型 態,經由電子郵件、電子佈告欄、視訊會議、傳真等,提供 多樣化的溝通管道。網路學習不但能創造出個人的便利性, 線上溝通的立即性也能提供另一種共同學習的環境。常見的 線上溝通方式如下: (1)同步討論區:可利用視訊的方式進行同步性的學習。 (2)非同步討論區:係利用網路論壇或佈告欄的方式如 BBS 站,進行非同步的溝通。 (3)新知公佈欄:可提供有關教育訓練方面的新知。 (4)個人信箱區:屬個別式的溝通與討論管道。 (5)訓練資源連結區:採超連結的方式獲取與教育訓練有 關的資源及資訊。 (6)常見問題與解答區:運用此方式溝通可減少重複性的 問題產生。 (三)學習評量方式 評量是一種價值評斷的歷程,透過持續性地蒐集多方面 的資料來評量學習者的學習效果,評量的結果更能作為課程 以及教學方法改善的依據(廖培瑜,2002)。姜榮哲(2001) 認為教學與評量可以說是學習活動一體的兩面,一個好的學 習模式,需要一個評量機制,以利學習者與授課者進行學習 活動。所以,一個好的學習系統必須具備一個好的評量機 制。所謂好的評量機制,是在評量的規劃與運用上,依學習 者情況做適當的調整。而傳統的評量方式是以考試成績作為 判斷學習成效的標準,但事實上,學習是一種動態的行為, 需要用不同的評量方式來衡量及發掘最適的學習方式,僅參 考考試成績並無太大意義。在學習評量方式上,謝銘勲 (2002)提出五個主要功能: 1. 瞭解學生潛能與學習成就,以判斷學生努力的程度; 2. 診斷學生學習的困難,作為補助教學及個別輔導的依據; 3. 獲得學生進步的情況,可引發學習的動機; 4. 可幫助學生瞭解如何改變或發展自己的行為; 5. 可提供學生資料,做為進一步決定的基礎。 在了解學習評量方式的功能後,可知單純地依據傳統評 量方式是不夠的。最常見的評量工具是用紙筆測驗,這是一 個最簡單且快速檢測學習結果的方式;但其評量結果的正確 性有時令人質疑,須靠不同的評量方式來彌補其不足之處。 在企業界內,最常採行課後問卷調查或考試兩種方式來衡量 學習成效,然而當學習加上網路之後,在評量方式上就要有 所調整,才不會產生學習上的缺口。本研究將網路學習評量 方式分成「線上測驗」、「書面報告」、「填答問卷」及「同儕 互評」等四種類型(莊雅婷,2001;廖培瑜,2002;謝銘勲, 2002;劉旨峰,2002;簡茂發,1999;Govindasamy, 2002; Macpherson et al., 2005)。 所謂線上測驗,是藉由管理系統記錄學習者網路學習的 狀況,以方便教學者進行分析與評估,此評量方式具方便性 與即時性。再者,由於線上測驗並非全面性的方式,傳統的 書面報告、填寫問卷仍有其效果。最後,在同儕互評的方式 上,是透過學生們的互評,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教學者參考 的依據。

(5)

(四)網路學習成效 學習成效是判斷學習成果的指標,其結果乃是為了讓學 習者知道自己的學習狀況,並作為學習者與授課者改善的依 據。李淑娟(1992)認為學習成效係指受訓者對學習課程的 學習,以及所做的行為改變對組織的貢獻。林麗惠(2000) 也指出學習成效的重要性如下: 1. 學習成效可以證實學習成果對於組織目標達成之貢獻, 並提供訓練部門繼續存在的理由; 2. 學習成效可以作為判定學習活動是否繼續辦理之依據。 Hudspeth(1997)認為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及良好的學 習環境,可以讓網路學習者感到學習的內容是富有挑戰性 的,且是個人的興趣經驗所在,也可增加其學習的驅動力。 網路學習課程方式將教學過程透過資訊系統之運用,以傳達 並展開課程,能提昇網路學習成效,對組織之學習與競爭力 會有所助益;由此可知,學習課程透過資訊科技的使用,對 網路學習成效將有所影響(Carville & Mitchell, 2000; Gross,

1998)。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1:網路學習方式會影響網路學習成效。 H1a:運用多媒體線上課程可提昇網路學習成效。 H1b:運用多元化課程可提昇網路學習成效。 H1c:運用多種溝通方式課程可提昇網路學習成效。 教學與評量是一體兩面,只有教學活動而無評量,則學 習成效與影響將無從得知,課程的設計、教材的發展以及學 習活動的安排亦無所依據。McDermott(1987)也提到訓練 成效是經由評估所決定的。所以不管是傳統式的學習、網路 學習,都希望能夠針對學習者的能力,加以協助使其有效地 學習。但是如何來評定學習者的能力,所使用評量的方式就 顯得非常的重要。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2:網路學習評量方式會影響網路學習方式與學習成效之 關係。 H2a:線上測驗評量方式會影響網路學習方式與學習成 效之關係。 H2b:書面報告評量方式會影響網路學習方式與學習成 效之關係。 H2c:填答問卷評量方式會影響網路學習方式與學習成 效之關係。 H2d:同儕互評評量方式會影響網路學習方式與學習成 效之關係。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構 根據前述文獻探討結果可知在網路學習過程中,網路學 習方式對網路學習成效應該有所影響;此外,學習成效評量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確有其關鍵性的功能,透過評量的機制, 企業得以了解網路學習的成效以及學習者是否已達成所預 定學習的目標,據此也可改善網路學習活動的缺失。因此, 本研究擬進一步探討不同的學習評量的方式,對於網路學習 方式影響網路學習成效的程度是否有所不同,並將網路學習 評量方式視為一干擾變項。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圖 1 所示。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南部地區某醫學中心之醫療人員為研究對 象,針對網路學習方式、學習評量方式與醫療人員網路學習 成效之關係,進行問卷調查。由於該醫學中心已進行網路學 習環境之建置,該醫學中心大部分從業人員均已具備網路學 習的經驗,故受訪者的填答意見應具有參考價值。根據醫療 法規定,所謂醫療從業人員,基本上可分為以下四類: 1. 醫師:指領有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發之醫師證書之人員。 2. 護理人員:指領有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發之護理師、護 士、助產士證書之人員。 3. 醫事技術人員:指領有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發之藥師、 醫事檢驗師,及其他醫事專門職業證書之人員。 4. 行政人員:指醫院內除醫事人員之外的其他所有工作人 員。 在問卷設計方面,本研究問卷主要分成四大部分,包 括:填答者基本資料、網路學習方式、學習評量方式、與網 路學習成效。共 43 題。問卷中之各問項,除填答者基本資 料之外,其餘均採用 Likert 五點尺度量表進行衡量,而各問 項的計分方式,則是由醫療從業人員對各問項的同意程度, 依照「非常不同意」、「不同意」、「無意見」、「同意」、「非常 網路學習成效 網路學習評量方式 1. 線上測驗 2. 書面報告 3. 填答問卷 4. 同儕互評 網路學習方式 1. 多媒體線上課程 2. 多元化課程 3. 多種溝通方式課程 圖 1. 研究架構

(6)

同意」的順序,分別給予 1、2、3、4、5 分的分數。 於探討網路學習方式對於學習成效之影響時,本研究將 「多媒體線上課程」定義為透過線上課程區,利用本文或多 媒體提供非循序的教材內容,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有興 趣的課程內容;其教學活動之設計為將課程完全利用圖片、 動畫、以及各種教學、演講、醫療照護過程影片等方式於教 學網站呈現教學內容,提供學員視覺與聽覺的學習效果,並 可自行調整學習進度。將「多元化課程」定義為結合網路線 上學習與實體學習的授課方式,實體學習包括專題演講、教 室授課等方式;其教學活動之設計為將課程分成網路線上自 行學習課程以及授課者面對面教授課程兩大部份,前者可讓 學員透過網路自行閱讀與下載課程內容,後者則讓學員能透 過與授課者面對面的互動進行課程內容討論。將「多種溝通 方式課程」定義為透過討論區、電子郵件、或佈告欄等方式, 讓學員與授課者能進行意見交流與討論的學習方式;其教學 活動設計為將線上或實體課程內容的討論利用線上討論 區、電子郵件或線上佈告欄等溝通方式進行,讓學員可以針 對課程內容發表個人意見,並與授課者或其他學員能進行即 時或非即時的集體討論。 至於「網路學習成效」之衡量,鑑於醫療人員的學習主 要著重在專業能力的提昇,並是否能有效地運於醫療工作, 不像一般學校的學習可運用學科成績的高低來衡量其學習 成效。因此,本研究主要由受訪者根據其接受網路學習之 後,對於本身專業能力的提昇以及工作效率的提昇是否有顯 著的幫助來填答,較著重受訪者的「學習感受」。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基本資料分析 本研究係針對南部地區某醫學中心的醫療從業人員發 放問卷,共發出 1,000 份問卷,總計回收 630 份,扣除填答 不全之問卷,有效問卷共 606 份,有效回收率為 60.6%。茲 將所有回收之有效樣本的基本資料整理如表 2 所示。 本研究所探討之醫療機構已開始進行網路學習環境之 建置,於回收的有效樣本中,發現所有受訪人員均已有網路 學習經驗,根據問卷回收結果發現,有 23% 的受訪者主要 透過多媒體線上課程方式來進行網路學習,61% 的受訪者 主要透過多元化課程方式來進行網路學習,16% 的受訪者 主要透過多種溝通方式來進行網路學習。由此可知,該機構 之醫療從業人員的網路學習方式主要還是結合網路線上學 表 2. 樣本之個人基本資料 項目 類型 樣本數(人) 百分比(%) 男 256 42.2 性別 女 350 57.8 24 歲(含)以下 28 4.6 25~34 歲 378 62.4 35~44 歲 156 25.7 45~54 歲 38 6.3 年齡 55 歲(含)以上 6 1.0 高中職(含)以下 34 5.6 大專(學)院校 540 89.1 教育程度 研究所(含)以上 32 5.3 未婚 272 44.9 婚姻狀況 已婚 334 55.1 1 年(含)以下 72 11.9 2~5 年 220 36.3 6~10 年 200 33.0 年資 10 年(含)以上 114 18.8 行政 156 25.7 護理 110 18.2 醫師 112 18.5 服務單位 性質 醫技 228 37.6 一般員工 520 85.8 基層主管 62 10.2 中階主管 16 2.6 在院內層級 高階主管 8 1.4 註: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習與實體學習的多元化課程方式。 此外,本研究得出整體問卷與個別構面的Cronbach’sα 的整體信度均達 0.8 以上,如表 3 所示,符合 Nunally(1978) 及 Wortzel(1979)有關具高信度之判斷準則,Cronbach’sα 值大於 0.7,由此可知,本研究問卷中的問項均具有高度的 內部一致性。 (二)研究假設之統計分析 1. 網路學習方式對網路學習成效之影響 本研究以複迴歸分析來探討網路學習方式對網路學習 成效之影響,以各網路學習方式構面為自變項,而依變項為 網路學習成效,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 所示。由表 4 可知,網 路學習方式對於網路學習成效的確有顯著的影響,多媒體線 上課程、多元化課程、多種溝通方式課程對於網路學習成效 均有顯著正向影響。因此,研究假設 H1 成立。其中,又以 多元化課程的效果較佳。由於多元化課程的標準化廻歸係 數,大於多媒體線上課程及多種溝通方式課程的標準化迴歸 係數,顯示多元化課程的網路學習方式對網路學習成效的提

(7)

表 3. 問卷信度分析結果 構面 Cronbach’sα值 多媒體線上課程 0.86 多元化課程 0.90 網路學習 方式 多種溝通方式課程 0.95 0.91 線上測驗 0.92 書面報告 0.91 填答問卷 0.83 網路學習 評量方式 同儕互評 0.85 0.86 網路學習成效 0.86 整體問卷 0.88 註: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4. 網路學習方式與網路學習成效之迴歸分析結果 (標準化迴歸係數) 樣本數 多媒體線上 課程 多元化課程 多種溝通方 式課程 網路學習 成效 606 0.284 ** 0.331** 0.245** 註: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 ** 表示 p-value 值 < 0.01。整體 R2為 0.51,F 為 103.689 昇程度大於其他二種學習課程方式。因此,當醫療機構在規 劃網路學習系統,可以透過多元化的課程規劃,搭配實體學 習環境,應可提昇醫療人員的網路學習成效。 2. 網路學習評量方式對網路學習方式與學習成效關係之干 擾影響 為分析網路學習評量方式的干擾效果,以了解不同網路 學習評量方式,對於醫療機構所採用之網路學習方式與網路 學習成效之關係是否產生不同程度的干擾影響。本研究將網 路學習評量方式分成線上測驗、書面報告、填答問卷、同儕 互評等四項,並在不同網路學習評量方式的條件下,分別進 行迴歸分析。以網路學習方式為自變項,網路學習成效為依 變項,並以網路學習評量方式為干擾變項,分項所做之迴歸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 5 所示。 從表 5 的標準迴歸係數可知,採用線上測驗的評量方式 時,多媒體線上課程與多元化課程均對網路學習成效有顯著 的影響;而採用書面報告與填答問卷的評量方式時,則只有 多元化課程對網路學習成效有顯著影響;若採用同儕互評的 評量方式,則只有多種溝通方式課程對網路學習成效有顯著 影響。若與前面研究假設 H1 之迴歸係數相比較,可發現表 4 與表 5 兩種迴歸分析之顯著結果並不相同,亦即網路學習 評量方式對於網路學習課程方式與網路學習成效之關係有 干擾影響。因此,研究假設 H2 成立。 表 5. 干擾效果下的標準化迴歸係數 多媒體線上課程 多元化課程 多種溝通方式課程 線上 測驗 0.447 ** 0.455** 0.176 書面 報告 0.087 0.223 ** 0.005 填答 問卷 0.112 0.330 ** 0.123 同儕 互評 學 習 成 效 -0.032 0.063 0.205** 註: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 ** 表示 p-value 值 < 0.01 就線上測驗的學習者而言,這類型的評量方式,除了注 重多媒體線上課程外,也更重視多元化課程。因為從表 5 可得知,多元化課程的標準迴歸係數大於多媒體線上課程的 標準迴歸係數。因此,對於線上測驗評量方式的學習者而 言,多元化課程方式對學習成效的影響力大於多媒體線上課 程方式的影響力。因為喜好這種評量方式的學習者,注重方 便性、即時性及學習式、情境式,正符合多元化課程方式之 性質,以幫助其在學習課程上的效益,故相較於多媒體線上 課程方式而言,應更能提高這類評量方式學習者之學習成 效。至於多種溝通方式效果,在採線上測驗評量方式下,對 學習者之學習成效無顯著影響,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學習者在 此種學習方式下,較費時費力,因學習者必須互評與討論, 無法滿足其便利性。 就填答問卷及書面報告評量方式之學習者而言,多元化 課程方式的效果顯著,也就是說對於填答問卷與書面報告評 量方式之學習者,在各種學習課程方式中,以採用多元化課 程方式對學習成效有明顯提昇的效果,而多媒體線上課程與 多種溝通方式課程的效果不顯著。此可能是因為課程多元 化,係為了因應不同學習理論的需求,而線上測驗較不那麼 地感受到其學習成效,故而須採傳統填答問卷及書面報告評 量方式。就同儕互評之學習者而言,對該項評量方式,僅多 種溝通方式課程的效果顯著,可能是因為這類型評量方式首 重學習者相互討論、互評及建議,與多種溝通方式課程內容 相符。 此外,本文研究假設 H2 係從不同評量方式之學習者來 進行比較,但若從個別學習方式進行比較,其在何種評量方 式下較為適用時,本研究亦有另外之發現如下。 首先,當醫療機構採多媒體線上課程方式來作為網路學

(8)

習課程方式時,在這四種評量方式間,只有對線上測驗方式 的學習者有顯著的影響效果,其他如書面報告、填答問卷及 同儕互評等評量方式的學習者並無顯著的影響效果。表示線 上測驗方式的學習者對醫療機構所提供的多媒體線上課程 方式,將產生更高且正向的學習成效反應,然而此種多媒體 線上課程學習方式對採書面報告、填答問卷及同儕互評等評 量方式的學習者之學習成效並無顯著提昇效果。本研究認為 主要的可能原因是因為多媒體線上課程學習方式本身具備 線上課程區,利用本文或多媒體提供非循序的教材內容,學 習者可以動態學習有興趣的課程內容,設計符合個人化的教 材,故其評量方式對採線上測驗方式之學習者,其學習成效 的提昇應有顯著強化的效果。至於其他三種評量方式,可能 與其課程內容較不適合,故對其學習成效的提昇並無強化的 效果。 另外,以多種溝通方式學習課程的效果而言,只有對同 儕互評評量方式的學習者有顯著的影響效果,其他三種評量 方式的學習者並無顯著的影響效果。顯示採同儕互評方式的 學習者對醫療機構所提供的多種溝通方式學習課程,也將產 生更高且正向的學習成效反應,至於另外其他三種評量方式 的學習者,在此多種溝通方式學習課程下對學習成效並無顯 著提昇效果。本研究認為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多種溝通方式學 習課程內容本身較注重在互動討論互評與建議,故配合此同 儕互評評量方式,其學習成效的提昇應有顯著強化的效果。 至於其他三種評量方式,可能無法像多種溝通方式課程一 樣,互動性強度不大,較不適多種溝通方式課程。因此,對 其學習成效的提昇並無強化的效果。 最後,從表 5 中可得知,線上測驗、書面報告及填答問 卷等評量方式,在多元化學習課程學習方式上對網路學習成 效皆有顯著的影響,也就是當採用多元化課程方式進行網路 教學時,不論採何種評量方式(即線上測驗、書面報告及填 答問卷等),對學習成效的提昇均有顯著影響。

五、結論

醫療機構屬於知識密集的產業,有系統地做好知識管 理,將有助於醫療從業人員的成長,以及提昇醫療機構的水 平。網際網路的普及化,使得網路學習將成為日後的趨勢, 尤其對於忙碌的醫療從業人員,如何快速的吸收新知且不斷 的學習,導入網路學習是必要的,但要如何實施及採行哪種 學習方式並配合何種評量方式,將是醫療機構所要面臨的一 大難題。本研究主要是以南部某家醫學中心為研究對象,探 討醫療機構的網路學習方式對於醫療人員網路學習成效的 影響,及網路學習評量方式對於網路學習方式與網路學習成 效關係之影響。藉由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結果可發現,不同 的網路學習方式對於網路學習成效具有不同程度的顯著影 響效果,多媒體線上課程、多元化課程、多種溝通方式課程 對網路學習成效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尤其以多元化課程最 為顯著。因此,醫療機構日後若要實施網路學習時,可運用 這三類學習課程方式,並可以多元化課程為優先。此外,網 路學習評量方式對於網路學習課程方式與網路學習成效之 關係具有顯著干擾效果。多媒體線上課程只受到線上測驗之 影響,多種溝通方式課程也只受到同儕互評之影響,但多元 化課程方式則均受到線上測驗、書面報告和填寫問卷之影 響。透過研究結果,本研究期許能提供醫療機構在規畫網路 學習機制時之參考依據,以建構出符合理想的網路學習環 境,達到最佳的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王俊文、葉德豐、陳紫郎(1999)。健保新時代醫療產業之 生態與因應。醫院,32,23-30。 行政院衛生署(2003)。http://www.doh.gov.tw。 吳 明 隆 ( 1998 )。 以 網 路 為 主 的 教 學 環 境 ( Web-Base Instruction)內涵及規畫原則。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 簡訊,8712,22-38。 李淑娟(1992)。訓練移轉之研究-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機 構之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李業成(2001)。企業導入網路學習系統(e-learning)關鍵 因素之探討。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 林麗惠(2000)。成人學習評量面面觀。北縣成教:輔導季 刊,17,4-13。 林聰儒(2000)。e-learning 輔助知識管理之初探。國立臺 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漢瓊(2003)。醫療機構網路學習機制之研究。長榮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姜榮哲(2001)。網路化訓練環境學習成效之影響要素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

(9)

莊雅婷(2001)。線上評鑑之探討。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64, 1-10。 曹世亮(2001)。電子學習(e-Learning)發展現況之探討。 生活科技教育,34,32-39。 黃貝玲(2001)。從線上學習的發展看企業線上訓練。電子 化企業經理人報告,19,12-23。 鄒景平(2000)。問題比答案更重要-企業導入 WBT 應考 量的因素。管理雜誌,309,38-41。 張基成、唐宣蔚(2000)。一個架構於全球資訊網上的知識 分散式網路學習社群。遠距教育,13、14,18-37。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2001)。電子學習(e-Learning)現況 及未來展望(新聞稿)廖培瑜(2002)。企業訓練線上學習成效評量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謝銘勳(2002)。數位電路在虛擬實驗教室的教學評量模式。 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劉旨峰(2002)。網路同儕評量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 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盧宜玲(2001)。網路化訓練課程設計內容之研究。國立東 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簡茂發(1999)。教學評量原理與方法。載於黃光雄(主編), 教學原理(393-423 頁)。台北:師大書苑。 欒斌、羅凱揚(2005)。電子商務(第 4 版)。台中:滄海。

Alavi, M., & Leidner, D. (2001). Technology-mediated learning: A call for greater depth and breadth of research.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2, 1-10.

Barnett, R. (1999). Learning to work and working to learn. In D. Boud, & J. Garrick (Eds.), Understanding learning at

work (pp.29-44). London: Routledge.

Beam, P., & Cameron, B. (1998). But what did we learn …?: Evaluating online learning as process. Proceedings of the Sixteen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ocumentation, Quebec, Canada.

Beer, M., Green, S., Armitt, G., Bruggen, J. van, Daniels, R., Ghyselen, L., et al. (2002). The provis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through the medium of the Internet. Campus-Wide Information Systems, 19, 135-144.

Burns, T. (2005). E-learning: The future of quality training.

Quality Progress, 38, 50-56.

Carville, S., & Mitchell, D. (2000). It’s a bit like star trek: The effectiveness of video conferencing.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 37, 42-49.

Collis, B., & Strijker, A. (2001). New pedagogies and re-usable learning objects: Toward a new economy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30, 137-156.

Gasco, J. L., Llopis, J., & Gonzalez, M. R. (2004).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raining human resources: An e-learning case study.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8, 370-382.

Govindasamy, T. (2002).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e-learning: Pedagogical considerations.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4, 287-299.

Gross, M. (1998). Analysis of human movement using digital video.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74, 375-395.

Hiltz, E. S. R., & Wellman, B. (1997).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as a virtual classroom.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0, 44-49.

Howard, M., Levine, D., Davis, J., & Peek, M. (2003). Overcoming online health education disparity.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Nursing & Health, 9, 57-61.

Hudspeth, D. (1997). Testing learner outcomes in web-based instruction, In B.H. Khan (Ed.), Web-based instruction (pp.353-356). Englewood Cliff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Lesley, M. L., Oermann, M. H., & Vander Wal, J. S. (2004). A nursing interaction approach to consumer Internet training on quality health care. Health Education, 104, 25-32. Macpherson, A., Homan, G., & Wilkinson, K. (2005). The implementation and use of e-learning in the corporate university.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 17, 33-48. McDermott, A. G. (1987). A model of training effectiveness: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raining outcom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ouston, Houston.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on

compan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u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Piotrow, P., Khan, O., Lozare, B., & Khan, S. (2000). Health communication programs: A distance-education class within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Distance Education Program. In M. Khosrowpour

(10)

(Ed.), Web-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technologi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Hershey: Idea Group

Publishing.

Rosenberg, M. J. (2001).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New York: McGraw-Hill.

Svensson, L., Ellstrom, P-E., & Aberg, C. (2004). Integrating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at work.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 16, 479-491.

Wilson, B. G. (2004). Designing e-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flexible activity an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2, 77-84.

Wortzel, R. (1979). New life style determinants of women’s food shopping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43, 28-29. Young, K. (2003). Using e-learning to liberate the talents of

nurse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 35, 137-141. Zhang, D., & Zhou, L. (2003). Enhancing e-learning with

interactive multimedia.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16, 1-1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Music

Rebecca Oxford (1990) 將語言學習策略分為兩大類:直接性 學習策略 (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及間接性學 習策略 (in-directed

就學與就業之職能 治療暨實習、職業 輔導評量學暨實 習、職業復健暨實 習、職能評估與職 業復健暨實習、職 業輔導評量專題研 究、職業輔導評量

• Nearpod allows the teacher to create interactive lessons that are displayed on the student device while they are teaching2. • During the lesson students interact with the program

To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educational needs (SEN) of students that teachers in the mainstream English classroom need to address and the role of e-learning in helping to address these needs;.. O To

educational needs (SEN) of students that teachers in the mainstream English classroom need to address and the role of e-learning in helping to address these needs;.. O To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