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梅妃傳〉中的鏡像托喻手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梅妃傳〉中的鏡像托喻手法"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九期 2013 年 6 月 193-218 頁. 〈梅妃傳〉中的鏡像托喻手法 趙修霈 ∗∗. 摘 要 宋傳奇〈梅妃傳〉雖不以「楊貴妃」為主角,但其實是透過貴妃故實設想 根本沒有的梅妃故事;同時以〈梅妃傳〉文本為鏡,安排了三個層次的鏡像修 辭手法:一是〈梅妃傳〉將白居易詩作〈長恨歌〉 、 〈上陽白髮人〉視為創作梅 妃的重要參考,在〈梅妃傳〉中投射出相應的人物與情節;二是〈梅妃傳〉寫 梅妃為梅花的化身,因此梅妃品格的高潔是重點之一,而楊貴妃在〈梅妃傳〉 內雖未強調其性格喜好,但以〈梅妃傳〉為鏡,呼應楊貴妃在前文本中楊花水 性、輕薄俗豔的特質;三是「史鑑」的功能,藉著玄宗為俗豔楊花的貴妃疏遠 高潔梅花的梅妃,呼應史書中玄宗對父親不孝、對兒子不慈的記載,映襯出玄 宗才是真正必須為唐代國勢的衰敗負責之人。 關鍵詞:楊貴妃、梅妃、江采蘋、梅妃傳、宋代、傳奇. ∗ ∗. 2012/02/18 收稿,2012/06/24 審查通過,2012/06/30 修訂稿收件。 趙修霈現職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感謝本文的兩位匿名審查者的寶貴意見,使本文更臻完善。本論文獲國科會計畫編號 100-2410-H-020-018-補助,特此致謝。.

(2) 194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九期. Mirror Image in “Mei-Fei Legend” Chao Hsiu-pay∗. Abstract The protagonist in “Mei-Fei Legend” is a sharp contrast to the historical figure Yang Gui-Fei.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Yang Gui-Fei and the poems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 and “White-Haired Woman of Shang-yang Palace” by Bai Ju-Yi, “Mei-Fei Legend” means to mirror history and reveal the main cause of the collapse of Tang Dynasty.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plot and characters in “Mei-Fei Legend” so as to see how they mirror history and in turn reinterpret it. If Mei-Fei symbolizes integrity and decency, Yang Gui-Fei is the total opposite of her. By using a “mirror image”, the text implies it is Tang Xuan-Zong who chooses Yang Gui-Fei over Mei-Fei and if he tha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n-Shih Rebellion and the decline of the Tang Dynasty. Keywords: Yang Gui-Fei, Mei-Fei, Jiang Cai-Pin, “Mei-Fei Legend,” Song Dynasty, legends. ∗. Assistant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梅妃傳〉中的鏡像托喻手法 195. 一、前言 玄宗貴妃故事,自中唐以來便是文人創作的常見題材,1五代、北宋詩文 仍多以此為主題、背景,而宋傳奇〈梅妃傳〉2雖同樣以唐玄宗為背景,但脫 離以「楊貴妃」為主角的寫作,反而另述唐玄宗的另一寵妃─梅妃江采蘋, 在以玄宗貴妃故事為主的〈長恨歌〉 、 〈連昌宮詞〉 、 〈長恨歌傳〉 、 〈楊太真外傳〉 等一系列敘事詩或傳奇中,更可見〈梅妃傳〉的獨特。 事實上,梅妃能從眾多以楊貴妃為主角的文本中出場現身,正有賴於前代 豔稱的貴妃,也就是說,〈梅妃傳〉其實是透過於史實有的貴妃故實設想根本 沒有的梅妃故事。以〈梅妃傳〉為文本之鏡,透過梅妃的遭遇及角色喚起前文 本中貴妃的種種形象,進而凸顯虛實兩者一正一反的差異。 為此,本文藉著「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的修辭手法,探討〈梅妃傳〉 以〈長恨歌〉為主的情節投射,再以古籍中以「鏡」為喻的兩種概念:洞察及. 1. 2. 陳寅恪 Chen Yinke: 《元白詩箋證稿》Yuan Bai shijian zhenggao(北京[Beijing]:三聯書店 [Sanlian shudian],2001 年 4 月),頁 45。汪辟疆說:「楊妃事,為唐人豔稱。大歷以後, 其見於歌詠叢談者尤備。」見汪辟疆 Wang Bijiang 輯校: 《唐人傳奇小說》Tangren chuanqi xiaoshuo(臺北[Taipei]:世界書局[Shijie shuju],2000 年 12 月),頁 123。 李劍國將《梅妃傳》視為唐代曹鄴所作的傳奇小說,他認為《梅妃傳》在宋時僅見《遂 初堂書目》著錄,且前後皆為唐人書,再加上陶宗儀《說郛》卷 38 題唐曹鄴為作者;因 此認為魯迅稱此傳為宋人偽作的論點頗誤。故而其《宋代志怪傳奇敘錄》及《宋代傳奇 集》皆無此書。然而,程毅中則以為現藏於北京圖書館內的 2 本《說郛》─一是魯迅 當時所見的明鈔本、一是涵芬樓原藏的 91 卷明鈔本─皆不題撰人,甚至嘉靖間所刻的 《顧氏文房小說》本也無作者姓名,因此後來重編《說郛》卷 38 及《唐人說薈》等書雖 然都作曹鄴撰,但是否確為曹鄴所作值得懷疑,也不知他們據何而書。程氏再由《梅妃 傳》跋語說: 「略加修潤而曲循舊語」 ,推測現存的《梅妃傳》已是一個經修潤後的新本, 非當時「得自萬卷朱遵度家」的原本;至於尤袤《遂初堂書目》已著錄此傳,且葉廷珪 所編、成書於紹興 19 年以前的《海錄碎事》也引用了《梅妃傳》,可見本傳出現的時間 大約在南渡之前,與跋語稱: 「葉少蘊與余得之」時間相彷。因此,程毅中《古體小說鈔: 宋元卷》收有《梅妃傳》 ,其《宋元小說研究》亦將此傳列為北宋傳奇的代表作。相關討 論請參考李劍國 Li Jianguo: 《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Tang Wudai zhiguai chuanqi xulu(天 津[Tianjin]:南開大學出版社[Nankai daxue chubanshe],1998 年 9 月) ,頁 547-551。程毅 中 Cheng Yizhong: 《宋元小說研究》Song Yuan xiaoshuo yanjiu(南京[Nanjing]:江蘇古籍 出版社[Jiangsuguji chubanshe],1999 年 2 月),頁 17-23;程毅中 Cheng Yizhong:《古體 小說鈔:宋元卷》Guti xiaoshuo chao: Song Yuan juan(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1995 年 11 月) ,頁 344。本文所引〈梅妃傳〉情節、文字俱依程毅中《古體小說 鈔:宋元卷》據《說郛》為本,以《顧氏文房小說》本校補數字,頁 344-347。後皆出 於此。.

(4) 196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九期. 涵容,3探討〈梅妃傳〉利用梅妃為梅花的化身,對照前文本杜甫〈麗人行〉、 樂史〈楊太真外傳〉的貴妃形象,說明〈梅妃傳〉或正面學習貴妃故事,或反 面襯托貴妃形象,以創造「根本沒有」的梅妃;最後,再以梅妃映襯開元天寶 史實,表現〈梅妃傳〉「史鑑」的功能及作者對安史之亂的歷史評議。. 二、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 :以〈長恨歌〉為主的情節投射 〈梅妃傳〉以梅妃為傳主,而開元天寶年間的玄宗、貴妃故事自盛唐以來 就為人「豔稱」,但當時或時代稍晚的文人所作的筆記、詩歌或傳奇〈長恨歌 傳〉皆無一字記梅妃,因此梅妃在歷史上是否存在頗令人懷疑。在曾昭岷等編 著的《全唐五代詞》中, 〈一斛珠〉及其本事下「考辨」曰: 「江采蘋其人其事, 〈梅妃傳〉 不見史傳,唐人野史筆記亦未稱引,當為小說作者所虛構。」4再則, 稱江采蘋喜愛梅花,因此玄宗「上以所好,戲名曰梅妃」,這個「戲」字,至 少可見「梅妃」並非一個正式的封號,甚至我們可以由「梅」/「沒」諧音來 推測:根本沒有這個妃子, 「梅妃」只是一位作者無中生有、杜撰出來的妃子。 因此,梅妃從無到有的過程,即為本文論述的重點。 首先,談到李、楊愛情不得不提到白居易〈長恨歌〉 , 〈長恨歌〉是完整講 述玄宗貴妃故事的早期名篇,同時的〈長恨歌傳〉或後來的〈楊太真外傳〉皆 可見其影響,5〈梅妃傳〉也不例外。 〈長恨歌〉首句「漢皇重色思傾國」,白居易以漢武帝非常寵愛李夫人, 比喻唐玄宗同樣寵愛楊貴妃。一方面避免直言玄宗重色,6又說明楊貴妃的美 3. 4. 5. 6. 錢鍾書說:「我國古籍鏡喻亦有兩邊。一者洞察:物無遁形,善辨美惡。……二者涵容: 物來斯受,不擇美惡。……前者重其明,後者重其虛,各執一邊。」。詳見錢鍾書 Qian Zhongshu:《管錐編》Guanzhuibian 第 1 冊(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1986 年 6 月 2 版),頁 77。 曾昭岷 Ceng Zhaomin、曹濟平 Cao Jiping、王兆鵬 Wang Zhaopeng、劉尊明 Liu Zunming 編著: 《全唐五代詞》Quan Tang Wudai ci(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1999 年 12 月),頁 1278-1279。 陳寅恪: 「考此種故事之長成,在白歌陳傳之前,故事大抵尚局限於人世,而不及於靈界, 其暢述人天生死形魂離合之關係,似以〈長恨歌〉及〈傳〉為創始。」又說: 「明皇與楊 妃之關係,雖為唐世文人公開共同習作詩文之題目,而增入漢武帝李夫人故事,乃白、 陳之所特創。詩句傳文之佳勝,實職是之故。」詳見氏著 Chen Yinke: 《元白詩箋證稿‧ 長恨歌》Yuan Bai shijian zhenggao:Zhanghenge,頁 13、45。宋初樂史〈楊太真外傳〉雖 集楊妃故事之大成,但承襲白居易之創造,補入道士致神、入蓬萊仙山訪貴妃、及長生 殿密誓情節,足見白居易〈長恨歌〉的影響。 張中宇於《白居易〈長恨歌〉研究》中,提到白居易為避諱當朝而不稱「明皇」 、稱「漢.

(5) 〈梅妃傳〉中的鏡像托喻手法 197. 貌如同〈李延年歌〉所形容的李夫人一樣:「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 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7足以令人傾國。 至於,原是用以誇飾李夫人之美的「傾城傾國」,在〈長恨歌〉內又造成了一 種暗示效果:唐玄宗因楊貴妃之美而荒廢朝綱,終致安史之亂。 通過「漢皇重色思傾國」 ,可以理解白居易以漢武帝、李夫人比擬唐玄宗、 楊貴妃的完整脈絡,至於〈梅妃傳〉則在「漢武帝」的相關故事中,選擇了較 李夫人更早入宮的陳皇后,作為與梅妃相應的歷史人物,並利用陳皇后先寵後 棄的故實,作為全篇〈梅妃傳〉的線索。這實有其淵源:在白居易〈長恨歌〉 有「金屋妝成嬌侍夜」一句,典故出自《漢武故事》: 「兒欲得婦不?」膠東王曰: 「欲 數歲,長公主嫖抱置膝上,問曰: 得婦。」長主指左右長御百餘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問曰: 「阿 嬌好不?」於是乃笑對曰:「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 也。」8 後代有「金屋藏嬌」一語,原指漢武帝欲建造華麗的屋宇以珍藏陳皇后(阿嬌) , 白居易以此雙關,既以「嬌」暗用「陳皇后阿嬌」的典故,又轉以「嬌侍夜」 一語表示「嬌媚」之意;因此「金屋妝成嬌侍夜」在全篇〈長恨歌〉以漢武帝、 李夫人為主要脈絡下,弱化了陳皇后的典故,轉而單指楊貴妃入宮後的受寵情 況。而〈梅妃傳〉透過〈長恨歌〉情節塑造一位從無到有的妃子時,便在白居 易以漢武帝喻唐玄宗、李夫人喻楊貴妃的基礎下,還原「金屋妝成嬌侍夜」的 典故,以陳皇后的遭遇比喻梅妃,構成〈梅妃傳〉唐玄宗帝妃三人故事,也是 〈長恨歌〉用漢武帝帝妃三人典故的映現; 〈梅妃傳〉既擴大了白居易的譬喻, 也投射出漢武帝、陳皇后、李夫人三人的故實。. 7. 8. 皇」 ,實不可信,但基於文化、習慣及基於婉曲含蓄之需要,而不採尖銳直露的諷諭形式, 轉而使用相對婉曲的「以漢代唐」結構。見氏撰 Zhang Zhongyu:《白居易〈長恨歌〉研 究》Bai Juyi‘Zhanghenge’yanjiu(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2005 年 9 月) , 頁 217-223。 見於﹝宋﹞Song 郭茂倩 Guo Maoqian:《樂府詩集》Yuefu shiji(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 [Zhonghua shuju],2003 年 9 月),頁 1181。 佚名 Author unknown: 《漢武故事》Hanwu gushi,收入《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Han Wei Liuchao bijixiaoshuo daguan(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guji chubanshe], 1999 年 12 月),頁 166。.

(6) 198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九期. 陳寅恪認為〈李夫人〉是白居易為〈長恨歌〉自撰的箋注,因此讀〈長恨 歌〉必須參讀〈李夫人〉 ,始能全盤理解:9 漢武帝,初喪李夫人。夫人病時不肯別,死後留得生前恩。君恩 不盡念未已,甘泉殿裏令寫真。丹青畫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殺 人。又令方士合靈藥,玉釜煎鍊金鑪焚。九華帳深夜悄悄,反魂 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許,香煙引到焚香處。既來何苦不須 臾,縹緲悠揚還滅去。去何速兮來何遲,是耶非耶兩不知。翠蛾 髣髴平生貌,不似昭陽寢疾時。魂之不來君心苦,魂之來兮君亦 悲。背燈隔帳不得語,安用暫來還見違。傷心不獨漢武帝,自古 及今皆若斯。君不見穆王三日哭,重璧臺前傷盛姬。又不見泰陵 一掬淚,馬嵬坡下念楊妃。縱令妍姿豔質化為土,此恨長在無銷 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 不遇傾城色。10 將〈長恨歌〉 、 〈李夫人〉兩詩並觀,可發現白居易寫楊貴妃、李夫人死後,唐 玄宗、漢武帝的反應舉止非常相似:既求助於「方士」 ,又有「九華帳」之說, 前者是「九華帳裡夢魂驚」,後者為「九華帳深夜悄悄」;而〈李夫人〉「此恨 長在無銷期」詩句,亦可對應〈長恨歌〉最後一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 綿無絕期」的「長恨」之說,因此確實可以看到兩詩的對應情況。然而,白居 易創作〈長恨歌〉似乎採取一種愛情悲劇的寫法,對於楊貴妃並未進行直言批 判;但由〈李夫人〉末段:「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 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以李夫人為尤物的白居易,又於〈長恨歌〉首句「漢 皇重色思傾國」以李夫人比擬楊貴妃,似乎從而顯出〈長恨歌〉的諷喻主題: 白居易寫作〈長恨歌〉的言外之意仍在「尤物惑人」上,與陳鴻〈長恨歌傳〉 其實觀點相去不遠。 梅妃被遷入上陽東宮,與楊貴妃一入宮便承恩受寵且嫉妒梅妃關係密切。 宋初樂史的〈楊太真外傳〉有一段情節:「五載七月,妃子以妬悍忤旨。乘單. 9. 10. 陳寅恪 Chen Yinke: 《元白詩箋證稿‧新樂府李夫人》Yuan Bai shijian zhenggao:Xinyuefu lifuren,頁 271。 ﹝唐﹞Tang 白居易 Bai Juyi: 〈李夫人〉“Li furen”,見﹝清﹞Qing 彭定求 Peng Dingqiu 等 編: 《全唐詩》Quan Tangshi 卷 427(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2003 年 7 月),頁 4706。.

(7) 〈梅妃傳〉中的鏡像托喻手法 199. 車,令高力士送歸楊銛宅。」11此為樂史在《舊唐書‧玄宗楊貴妃傳》的基礎 上,引入白居易〈上陽白髮人〉詩的觀點而有此說。12〈梅妃傳〉亦創作楊貴 妃妬悍的情節,為此,透過白居易〈上陽白髮人〉,觀察楊貴妃嫉妒梅妃的情 節脈絡: 上陽人,紅顏闇老白髮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 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采擇百餘人,零落年深 殘此身。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皆云入內便承恩, 臉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妒令潛配 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13 詩中敘述一個十六歲的美麗少女,玄宗晚年被選入宮中,就因為「臉似芙蓉胸 似玉」,所以還沒見到玄宗,「已被楊妃遙側目」、「妒令潛配上陽宮」,於是這 個十六歲的少女從此「一生遂向空房宿」,直到貞元中,女子已經六十歲了。 詩的前面還有〈序〉 : 「天寶五載以後,楊貴妃專寵,後宮人無復進幸矣。六宮 有美色者,輒置別所,上陽是其一也。」可見,楊貴妃專寵後,將許多後宮美 麗的女子送至上陽宮,以遠離玄宗,避免自己的恩寵被其他人所奪走。而梅妃 雖然是史上無有、作者虛構的人物,但〈梅妃傳〉以白居易〈上陽白髮人〉詩 為設想根據,構成梅妃因楊貴妃而遷入「上陽宮」的情節,是眾多送至上陽宮 的妃嬪之一。職是以觀, 〈長恨歌〉有白居易〈李夫人〉為箋注, 〈梅妃傳〉以 〈長恨歌〉為參考對象,亦選擇白居易〈上陽白髮人〉作為相應於〈李夫人〉 的詩作,以此作為塑造梅妃遭遇的根源。 不過, 〈上陽白髮人〉所描寫的女子晚於貴妃入宮, 〈梅妃傳〉之梅妃則較 貴妃早入宮;兩者雖然在入宮時間上有早晚之別,但因貴妃嫉妒而被遷入上陽 宮則一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論早或晚於貴妃入宮的後宮妃嬪,皆可能因. 11. 12. 13. ﹝宋﹞Song 樂史 Le Shi: 〈楊太真外傳〉“Yangtaizhen waichuan”,收入李劍國 Li Jianguo: 《宋代傳奇集》Songdai chuanqi ji(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2001 年 11 月),頁 21-33。 參見趙修霈 Chao Hsiupay: 〈從「禍階」到「禍首」 :樂史〈楊太真外傳〉的書寫手法〉“ Cong ‘huojie’ dao ‘huoshou’: Le Shi ‘Yangtaizhen waichuan’ de shuxie shoufa”,《成大中文學報》 Chengda zhongwen xuebao 第 34 期(2011 年 9 月),頁 131-158。 ﹝唐﹞Tang 白居易 Bai Juyi: 〈上陽白髮人〉“Shangyang baifaren”,見《全唐詩》Quan Tangshi 卷 426,頁 4692。.

(8) 200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九期. 為貴妃受寵嫉妒而送至上陽宮,白居易〈上陽白髮人〉寫出了部分實情,〈梅 妃傳〉所描繪的亦是另一些上陽宮人的遭遇。 至於梅妃與陳皇后同樣先楊貴妃或李夫人入宮,亦同樣有著先寵後棄的遭 遇,但兩人的「被棄」卻有著不同的理由,《史記‧外戚世家》敘述陳皇后遭 遇如下: 初,上為太子時,娶長公主女為妃。立為帝,妃立為皇后,姓陳 氏,無子。上之得為嗣,大長公主有力焉,以故陳皇后驕貴。聞 衛子夫大幸,恚,幾死者數矣。上愈怒。陳皇后挾婦人媚道,其 事頗覺,於是廢陳皇后,而立衛子夫為皇后。14 陳皇后身分驕貴,雖然無子,但漢武帝無可奈何,因此陳皇后愈發驕恣,以至 於後來衛子夫深受寵幸,陳皇后大為憤怒,甚至遷怒於旁人,危害旁人的生命, 為此,漢武帝更加憤怒,亦更不願意親近她。但陳皇后的真正被廢,卻與她「挾 婦人媚道」有關,根據錢鍾書考釋,陳皇后的恩寵愈衰,嬌妒益盛,便求助於 女巫方術或「厭魅」,期望能夠藉此化解失寵困境,讓衛子夫失寵遭殃,也讓 自己承恩致福。15漢武帝對於此類巫蠱之事、御男之術深惡痛絕,致使陳皇后驕 貴的身分再也保不住她皇后的地位;而陳皇后被廢後,衛子夫也隨之被立為后。 故而,梅妃的遭遇較陳皇后或上陽白髮人更值得同情,畢竟陳皇后的失寵 被廢不全是因為李夫人或衛子夫的備受寵愛,而是她性格的驕縱,且被廢的導 火線在「挾婦人媚道」;而梅妃不曾做出任何婦德有虧之事。且〈梅妃傳〉特 別強調楊貴妃的「忌智」 、梅妃的「柔緩」 ,可見梅妃絕無可能如陳皇后做出「聞 衛子夫大幸,恚,幾死者數矣」一類令皇帝憤怒失望之事。甚至,陳皇后因「嫉 妒」衛子夫而「挾婦人媚道」、被廢,梅妃卻是因「被妒」而失寵被棄;由此 種種,更顯得梅妃的全然被動與無能為力,從而凸顯梅妃的無辜可憐,及唐玄 宗的負心寡情。16至於上陽白髮人,由「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 14. 15 16. ﹝漢﹞Han 司馬遷 Sima Qian:《史記》Shiji 卷 49(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1997 年 9 月),頁 1979。 錢鍾書 Qian Zhongshu:《管錐編》Guanzhuibian 第 1 冊,頁 296-300。 董上德在〈梅妃形象的深層意義〉中曾有提到最後一點:陳皇后因「嫉妒」衛子夫而「挾 婦人媚道」 、被廢,梅妃卻是因「被妒」而失寵被棄,但對於其他兩項差異並無論及。見 董上德 Dong Shangde:〈梅妃形象的深層意義─楊貴妃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個案〉 “Meifei xingxiang de shenceng yiyi:Yangguifei wenxueshi shang de yige zhongyao gean”, 《中 國文學論集》Zhongguo wenxue lunji 第 33 號(2004 年 12 月),頁 99。.

(9) 〈梅妃傳〉中的鏡像托喻手法 201. 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可知,上陽宮人從未承恩得寵,雖然白頭 宮女令人感慨嘆息,但梅妃曾經備受恩寵,一旦恩移情替,更令人有女蘿無托、 秋扇見捐的棄婦之感。 甚至,當陳皇后被廢後,曾以千金求司馬相如寫〈長門賦〉,欲挽回漢武 帝的心, 〈梅妃傳〉亦稱玄宗遷梅妃入「上陽宮」 ,梅妃在極度傷心之下,同樣 欲以千金拜託高力士為她求取詞人寫賦,又在無人能寫的情況下,最後梅妃只 好自撰〈樓東賦〉;但寫了〈樓東賦〉又如何,仍是「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 此情誰訴?」 (辛棄疾〈摸魚兒〉)梅妃依舊喚不回唐玄宗的心。因此,後來玄 宗派人秘密送去珍珠一斛,梅妃卻賦詩一首拒絕了玄宗的珍珠:「柳葉雙眉久 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可見對於梅妃 而言,一斛珍珠無法安慰她無人欣賞憐愛的寂寞心情。 「長門」 ,是陳皇后失寵 後所住的宮殿,梅妃的「長門盡日無梳洗」正是運用陳皇后之典,在〈長恨歌〉 以楊貴妃之於李夫人的概念下,〈梅妃傳〉進而以梅妃之於陳皇后;原本並不 存在「沒妃」 ,也就因此出現了。 陳寅恪曾說:「明皇與楊妃之關係,雖為唐世文人公開共同習作詩文之題 目,而增入漢武帝李夫人故事,乃白(居易)、陳(鴻)之所特創。詩句傳文 之佳勝,實職是之故。」17白居易用漢武帝「后妃」故事寫唐玄宗後宮妃子, 在當世是匠心獨具,不唯前文所述的「漢皇重色思傾國」及「金屋妝成嬌侍夜」 , 尚有「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亦與李夫人有關,18「姊妹弟兄皆 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則與衛子夫得寵有關。19漢武帝「后妃」故事成為白 居易〈長恨歌〉典故後,全用以指楊貴妃的承恩得寵,而〈梅妃傳〉復原並擴. 17. 18. 19. 陳寅恪 Chen Yinke:《元白詩箋證稿‧長恨歌》Yuan Bai shijian zhenggao:Zhanghenge, 頁 45。 ﹝漢﹞Han 班固 Ban Gu: 《漢書‧孝武李夫人傳》Hanshu:Xiaowu lifurenchuan 卷 97 上: 「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 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 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令樂府諸音家絃歌之。」(北京 [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1997 年 9 月),頁 3952。 ﹝漢﹞Han 司馬遷 Sima Qian: 《史記‧衛皇后世家》Shiji:Weihuanghou shijia 卷 49: 「天 下歌之曰:『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頁 1983。﹝唐﹞陳鴻〈長 恨歌傳〉 : 「當時謠詠有云: 『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 。又曰: 『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 卻為門上楣。』 」見汪辟疆 Wang Bijiang 輯校: 《唐人傳奇小說》Tangren chuanqi xiaoshuo, 頁 117。兩者記錄的民間歌謠非常相近。.

(10) 202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九期. 大白居易詩所用的典故,將梅妃比為當年漢武帝欲以金屋貯之,最後卻因新寵 見棄的陳皇后,作為創作梅妃的重要參考,並完成基本情節。 這是一種「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的鏡像修辭手法,將白居易詩作(主 要是〈長恨歌〉)視為一面文本之鏡,以漢武帝后妃情節照映出真正書寫的對 象─李、楊愛情,而〈梅妃傳〉亦為另一面文本之鏡,在鏡中映現出〈長恨 歌〉及〈上陽白髮人〉所用的典故及隱喻。也就是說,觀看〈梅妃傳〉此面文 本之鏡,不僅看到鏡內(文本內)的情節,甚至〈梅妃傳〉的梅妃遭遇實由另 一面鏡子(〈長恨歌〉)所反映出,如此一來,彷彿手拿數面鏡子,一前一後地 疊映出唐玄宗、楊貴妃、梅妃或漢武帝、陳皇后、李夫人的帝妃愛情,層層現 影、層層交疊、層層掩映,無盡復無盡,錯綜且美好。 換句話說,白居易用漢武帝、李夫人、陳皇后之典寫作〈長恨歌〉 ,而〈梅 妃傳〉並非直接用漢武帝、李夫人、陳皇后三人為典故創作,反而是以白居易 詩作內的漢武帝、李夫人、陳皇后為典故,這種「典故中的典故」的寫法正好 比「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所造成的「眾鏡相照」效果,在〈梅妃傳〉中 投射出與前文本相應的人物與情節。總之, 〈梅妃傳〉作者表面上雖不採玄宗、 貴妃故事為主要內容的寫法,轉而書寫唐玄宗的另一寵妃:梅妃,實際上仍是 以白居易所寫的貴妃故事想像梅妃遭遇。. 三、「涵容」與「洞察」:梅妃角色形象的完成 〈梅妃傳〉除了以白居易詩來構成梅妃先寵後棄的情節外,還利用了其他 唐代詩文,創作梅妃的姓名、封號由來。 〈梅妃傳〉說梅妃由於九歲便「能誦二《南》」 ,且對父親說: 「我雖女子, 期以此為志。」父親因此大奇,故以「采蘋」為之命名。《詩‧召南》有〈采 蘋〉一篇,而《能改齋漫錄》說:「天子立后,以正內治,故〈關雎〉為風化 之始;妃嬪世婦,所以輔佐淑德,符〈家人〉之卦焉,然後〈鵲巢〉 、 〈采蘋〉、 〈采蘩〉 ,列夫人職以助諸侯之政。」20以后妃之德來說明《詩經》各篇,而〈采 蘋〉正表示妃嬪世婦之淑德;可見〈梅妃傳〉作者在創作時,為主角命名的靈 感或來自於《詩經》,且隱然說明梅妃具備妃子之德。那麼,何以不將梅妃命 名為「采蘩」呢?或許又與「楊貴妃」有關。 20. ﹝宋﹞Song 吳曾 Wu Ceng: 《能改齋漫錄》Nenggaizhai manlu 卷 15〈牡丹榮辱志〉 ,收入 《筆記小說大觀》Biji xiaoshuo daguan 第 4 冊(揚州[Yangzhou]: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Jiangsu guanglingguji keyinshe],1995 年 5 月),頁 286。.

(11) 〈梅妃傳〉中的鏡像托喻手法 203. 杜甫〈麗人行〉詩敘述了楊國忠兄妹驕奢荒淫的生活,先寫上巳日遊春仕 女體態服飾之美,再寫楊貴妃姊妹所使用的器皿雅潔、肴饌精美,最後寫出了 楊國忠的意氣驕恣: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 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 盍葉垂鬢脣。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就中雲幕椒房親, 賜名大國虢與秦。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 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絲絡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 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 慎莫近前丞相嗔。21 其中,「楊花雪落覆白蘋」一句,杜甫用以影射楊國忠與虢國夫人的兄妹 「萍,其大者蘋」 ,23《爾雅翼》亦云: 「萍,其大者 曖昧關係。22《爾雅》說: 蘋。……五月有花白色,謂之白蘋」 ,24而《廣雅疏證》則考證「俗謂『楊花落 水,經宿為萍』,其說始於陸佃《埤雅》及蘇軾〈再和曾仲錫荔枝詩〉。」25綜 言之,古人認為楊花入水化為萍,萍長得大些則為蘋。而杜甫「楊花雪落覆白 蘋」正是利用楊花、白蘋實出於一物的概念,輔以楊花「覆」白蘋的意象,影 射楊國忠與從妹虢國夫人的曖昧情事。 而〈梅妃傳〉同樣借用古人以楊花、白蘋同為一物變化的概念,以「楊花」 指與「楊」國忠同姓的「楊」貴妃,而白蘋指的是梅妃江采蘋,因此〈梅妃傳〉 以楊貴妃、江采蘋實為一人化身兩角,如同貴妃照鏡,鏡內映現出一個似是而. 21. 22. 23. 24. 25. ﹝唐﹞Tang 杜甫 Du Fu:〈麗人行〉“Liren xing”,見《全唐詩》Quan Tangshi 卷 25,頁 336。 此句「是隱語,也是微詞,妙在結合當前景致來揭露楊國忠和從妹虢國夫人通姦的醜惡。」 蕭滌非 Xiao Difei 選注: 《杜甫詩選注》Du Fu shi xuanzhu(北京[Beijing]:人民文學出版 社[Renmin wenxue chubanshe],1992 年 7 月),頁 31。 ﹝晉﹞Jin 郭璞 Guo Pu 注,﹝宋﹞Song 邢昺 Xing Bing 疏: 《爾雅》Erya(上海[Shanghai]: 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guji chubanshe],1990 年 12 月),頁 138。 ﹝宋﹞Song 羅願 Luo Yuan 撰,石雲孫 Shi Yunsun 點校: 《爾雅翼》Eryayi(合肥[Hefei]: 黃山書社[Huangshan shushe],1991 年 10 月),頁 60。 ﹝魏﹞Wei 張揖 Zhang Yi 撰,﹝清﹞Qing 王念孫 Wang Niansun 疏證: 《廣雅疏證》Guangya shuzheng 卷 10 上(香港[Hong Kong]:中文大學出版社[Zhongwendaxue chubanshe],1978 年),頁 1228。.

(12) 204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九期. 非是的梅妃虛像;也就是說, 〈梅妃傳〉運用杜甫〈麗人行〉 「楊花雪落覆白蘋」 的典故,想像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化身成兩個唐玄宗的寵妃:梅妃及貴 妃,藉此賦予史上無有的「沒妃」姓名:江采蘋─江上的白蘋,26並由此塑 造梅妃「采蘋」之名及九歲「能誦二《南》」 、立下具妃嬪世婦淑德之志的情節。 錢鍾書曾歸納鏡子的功能有「洞察」 、 「涵容」兩種,其中「涵容」一項, 錢氏為之定義為「物來斯受,不擇美惡」,這是著眼於鏡子的物理性特徵:鏡 子沒有個人的喜惡,不因外物之美醜、善惡而有所分別,世間萬物可毫無分別 地、忠實地映現於鏡內。因此, 〈梅妃傳〉創造梅妃形象最簡單的方式即以「唐 人豔稱」、喜聞樂道的楊貴妃作為參考藍本,將於史有據的楊貴妃置於鏡前, 梅妃即為投射在鏡內的虛像,亦即以楊貴妃一人化身為〈梅妃傳〉內楊貴妃、 江采蘋兩個角色。 既然〈梅妃傳〉借杜甫〈麗人行〉「楊花雪落覆白蘋」以楊花喻楊貴妃, 江采蘋之名也由此而來;進一步來看,其封號梅妃之「梅」 ,又與楊貴妃之「楊」 相對應。〈梅妃傳〉寫梅妃性喜梅,「所居欄檻,悉植數株,上榜曰梅亭」,甚 至玄宗因她不畏春寒在花樹下流連賞花,至夜半「尚顧戀花下不能去」,而戲 封為「梅妃」。除了梅妃這個封號外,玄宗還因梅妃才高而對諸王戲稱梅妃為 「梅精」 。在志怪傳奇中,鏡子具有意志即被稱為「鏡精」 ,27而梅妃被稱為「梅 精」,也意味著梅妃展現了梅花的意志精神,彷若梅花精靈。宋人寫梅常比作 姑射神人,如「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 、28「姑射真人冰作體,廣 寒仙女月為容」、29「爭似姑山尋綽約,四時常見雪肌膚」、30「彩筆風流,偏 26. 27. 28. 29. 董上德〈梅妃形象的深層意義〉提到: 「不排除編故事的人牽強附會地從杜詩中牽扯出『江 采蘋』這個姓名的可能性。換言之,杜詩中的這種形象化的語句,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 以牽強附會的空間,文學想像,有時候是有意無意的牽強附會的產物,猶如『杯弓蛇影』 一樣。」見氏撰 Dong Shangde: 〈梅妃形象的深層意義─楊貴妃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個 案〉“Meifei xingxiang de shenceng yiyi:Yangguifei wenxueshi shang de yige zhongyao gean”,《中國文學論集》Zhongguo wenxue lunji 第 33 號,2004 年 12 月,頁 102。 關於具有意志的「鏡精」,可參見黃東陽 Huang Dongyang:〈唐王度《古鏡記》之鑄鏡傳 說辨析─兼論古鏡制妖的思考進路〉“Tang Wangdu ‘gujingji’ zhi zhujing chuanshuo bianxi:jianlun gujing zhiyao de sikao jinlu”,《中國文學研究》Zhongguo wenxue yanjiu 第 17 期,2003 年 6 月,頁 141-143。 ﹝宋﹞Song 張耒 Zhang Lei: 〈臘初小雪後圃梅開二首之二〉“Lachu xiaoxue houpu meikai ershou zhi er”,收入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Beijing daxue guwenxian yanjiusuo)編: 《全 宋詩》Quan Songshi(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daxue chubanshe],1998 年 12 月),頁 13299。 ﹝宋﹞Song 石延年 Shi Yannian: 〈詠梅〉“Yongmei”,收入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Beijing.

(13) 〈梅妃傳〉中的鏡像托喻手法 205. 解寫、姑射冰姿清瘦」 、31「玉質生香,冰肌不粟,韻在霜天曉。林間姑射,高 、33「姑射仙人標格韻, 情迥出塵表」 、32「姑射青春對面。駕飛虯、羅浮路遠」 ,又有著「梅 凝牆粉謝香腮」 ,34〈梅妃傳〉形容梅妃「姿態明秀,筆不可描畫」 精」的封號,兩者頗為近似。此外, 〈梅妃傳〉形容梅妃「淡妝雅服」 ,亦與宋 人讚美梅花的素淡之美相同,如「疏疏淡淡問阿誰,堪比天真顏色」 、35「玉貌 「梅 香腮天賦與,清姿不假鉛華」 。36因梅妃與梅花同樣具有這種清麗絕俗的美, 精」稱號當之無愧。 兩相對照,楊貴妃之於楊花,與梅妃之於梅花,內涵有著極大的差異。北 周庾信〈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37唐代武昌有妓續韋 「春 蟾詩句: 「武昌無限新栽柳,不見楊花撲面飛」 ,38唐代韓翃〈寒食〉詩亦說: 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39不論如何,「楊花」在詩中出場似乎常以 風吹四散的面目現身;至於梅花,則有「飽霜分疏瘦,下笑浪蕊繁。喜無蜂蝶.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daxue guwenxian yanjiusuo 編:《全宋詩》Quan Songshi,頁 2007。 ﹝宋﹞Song 蘇軾 Su Shi: 〈憶黃州梅花五絕之一〉“Yi huangzhou meihua wujue zhi yi”,收 入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Beijing daxue guwenxian yanjiusuo 編: 《全宋詩》Quan Songshi, 頁 9617。 ﹝宋﹞Song 辛棄疾 Xin Qiji: 〈念奴嬌‧贈妓善作墨梅〉“Niannujiao:Zengji shanzuomomei”, 收入唐圭璋 Tang Guizhang 編, 《全宋詞》Quan Songci(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1986 年 5 月),頁 1892。 ﹝宋﹞Song 陳紀 Chen Ji: 〈念奴嬌‧梅花〉“Niannujiao:Meihua”,收入唐圭璋 Tang Guizhang 編,《全宋詞》Quan Songci,頁 3392。 ﹝宋﹞Song 吳文英 Wu Wenying: 〈燭影搖紅‧賦德清縣圃古紅梅〉“Zhuying yaohong:Fu deqingxianpu guhongmei”,收入唐圭璋 Tang Guizhang 編: 《全宋詞》Quan Songci,頁 2915。 ﹝宋﹞Song 無名氏 Author unknown: 〈臨江仙〉“Linjiangxian”,收入唐圭璋 Tang Guizhang 編,《全宋詞》Quan Songci,頁 3641。 ﹝宋﹞Song 辛棄疾 Xin Qiji: 〈念奴嬌‧梅〉“Niannujiao:Mei”,收入唐圭璋 Tang Guizhang 編,《全宋詞》Quan Songci,頁 1892。 ﹝宋﹞Song 無名氏 Author unknown: 〈臨江仙〉“Linjiangxian”,收入唐圭璋 Tang Guizhang 編:《全宋詞》Quan Songci,頁 3641。 ﹝北周﹞Beizhou 庾信 Yu Xin: 〈春賦〉“Chunfu”,收入《歷代賦評注‧南北朝卷》LidaiFu Pingzhu:Nanbeichao juan(成都[Chengdou]:巴蜀書社[Bashu Shushe],2010 年 2 月), 頁 470。 ﹝唐﹞Tang 武昌妓 Wuchang Ji: 〈續韋蟾句〉“Xu Weichan ju”,收入《全唐詩》Quan Tangshi 卷 802,頁 9025。 ﹝唐﹞Tang 韓翃 Han Hong:〈寒食〉“Hanshi”,收入《全唐詩》Quan Tangshi 卷 245,頁 2757。.

(14) 206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九期. 知,哪與桃李言」、40「素豔不容蜂蝶採,清香自有人知」、41「恥與百花爭俗 態,獨殊群豔占先春」 、42「江梅孤潔無拘束。祇溫然如玉。自一般天賦,風流 清秀,總不同粗俗」43等詩詞吟詠,梅花獨占早春在枝頭綻放,不與群芳爭豔, 連蜂蝶都無法親近;可見,楊花的風吹四散與梅花的孤高芳潔,有著一動一靜 的差異。而楊花的品格也由於隨風飄浮的天性,與水隨勢而流並稱「水性楊 花」,且最後竟以此比擬女子用情不專;甚至,曾鞏〈詠柳〉更直接將飛揚的 柳絮楊花說成小人蒙蔽君王的手段:「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 、 「水性楊花」 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44因此,被說成「蒙蔽日月」 的楊花,其輕薄俗豔的品格更無法與得比古代高潔隱士伯夷叔齊、商山四皓的 梅花45相提並論了。宋人張翊《花經》以九品九命安排各種花的先後次第,其 中,梅花置於地位最高的一品九命,楊花則被列於五品五命,46可見宋人對於 梅花的推崇,同時,楊花地位遠不及梅花。 另外,北宋初樂史撰〈楊太真外傳〉曾依據唐代張祜〈邠王小管〉,敘述 楊貴妃: 「無何竊寧王紫玉笛吹,故詩人張祜詩云: 『梨花靜院無人見,閑把寧 王玉笛吹。』 」其實從張祜〈邠王小管〉全詩: 「虢國潛行韓國隨,宜春深院映 花枝。金輿遠幸無人見,偷把寧王小管吹」47可知,楊貴妃並非「無何」竊寧 王玉笛吹,而是因為唐玄宗背著楊貴妃前去私會她的姐妹虢國夫人,貴妃無從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宋﹞Song 吳可 Wu Ke:〈探梅〉“Tanme”,收入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Beijing daxue guwenxian yanjiusuo)編:《全宋詩》Quan Songshi,頁 13015。 ﹝宋﹞Song 無名氏 Author unknown: 〈臨江仙〉“Linjiangxian”,收入唐圭璋 Tang Guizhang 編:《全宋詞》Quan Songci,頁 3640。 ﹝宋﹞Song 邵雍 Shao Yong: 〈和商守宋郎中早梅〉“He shangshou songlangzhong zaomei”, 收入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Beijing daxue guwenxian yanjiusuo 編:《全宋詩》Quan Songshi,頁 4465。 ﹝宋﹞Song 趙長卿 Zhao Zhangqing: 〈探春令‧賞梅〉“Tanchunling:Shangmei” 十首之一, 收入唐圭璋 Tang Guizhang 編: 《全宋詞》Quan Songci,頁 1780。 ﹝宋﹞Song 曾鞏 Ceng Gong: 〈詠柳〉“Yongliu”,收入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Beijing daxue guwenxian yanjiusuo)編:《全宋詩》Quan Songshi,頁 5585。 ﹝宋﹞Song 陳紀 Chen Ji:〈念奴嬌‧梅花〉“Niannujiao:Meihua”:「清氣乾坤能有幾, 都被梅花占了……除是孤竹夷齊,商山四皓,與爾方同調。」收入唐圭璋 Tang Guizhang 編:《全宋詞》Quan Songci,頁 3392。 ﹝宋﹞Song 張翊 Zhang Yi:《花經》Huajing,收於譚屬春 Tan Shuchun、嚴昌 Yan Chang 注釋:《俗文化四書五經》Suwenhua Sishuwujing(深圳[Shenchou]:海天出版社[Haitian chubanshe],1996 年 9 月),頁 555。 ﹝唐﹞Tang 張祜 Zhang Hu: 〈邠王小管〉“Binwang xiaoguan”,收入《全唐詩》Quan Tangshi 卷 511,頁 5838。.

(15) 〈梅妃傳〉中的鏡像托喻手法 207. 表達她的怨怒,可能是在有些百無聊賴、又有些心懷怨懟的心情下,帶有些報 復心理,拿起寧王的紫玉笛吹奏,楊貴妃行為雖然不當,但可以體會她深宮幽 怨的情懷。然而,此事到了宋人樂史筆下,又以「無何竊寧王紫玉笛吹」的「無 何」兩字來刻意忽視唐玄宗拋下楊貴妃而逕自私會虢國夫人的三心二意,更特 別強調楊貴妃沒有理由即做出如此不檢點的行為;樂史一方面減損唐玄宗在兩 人愛情世界中的不專,一方面又突出楊貴妃的無德,可見樂史筆下的楊貴妃正 符合楊花「水性」的特質。 〈梅妃傳〉亦設計了情節以呼應〈楊太真外傳〉:樂史根據唐代《明皇雜 錄》記載玄宗兄弟間極友愛:「帝友愛至厚,殿中設五幄,與五王處,號五王 帳。」48而有楊貴妃有機會拿起寧王玉笛吹奏之事,對照〈梅妃傳〉同樣針對 《明皇雜錄》創作了玄宗兄弟間極友愛的日常相處場景,並藉此對比梅妃與貴 妃之不同: 是時承平歲久,海內無事,上於兄弟間極友愛,日從燕閒,必妃 侍側。上命破橙往賜諸王,至漢邸,潛以足躡妃履,妃登時退閤。 上命連宣,報言: 「適履珠脫綴,綴竟當來。」久之,上親往命妃。 樂史根據唐玄宗兄弟友愛,撰〈楊太真外傳〉而有楊貴妃無緣無故拿起寧王玉 笛吹奏之事,刻意塑造楊貴妃不守婦德的形象;然而〈梅妃傳〉的梅妃卻連玄 宗在自家兄弟相處時,偷偷以腳輕踩梅妃鞋子表示親昵都無法忍受,立刻退席 離開。不論梅妃是由於無法容忍鞋珠一時脫綴,或者因為玄宗不莊重的行為, 都可以看出梅妃一絲不茍的貞靜性格;因此以梅妃其人絕無可能見玄宗兄弟之 間友愛,而有狹近生輕侮的念頭,更不可能有私取寧王玉笛吹奏的舉止,反之, 貴妃也未必因玄宗輕踩鞋子,造成鞋珠脫綴而立刻離開,故以〈梅妃傳〉文本 為鏡,透過鏡內梅妃映現出鏡外的、前文本中的楊貴妃,兩相對比,品格高下 立時分判。 以〈梅妃傳〉為鏡,鏡內梅妃顯像為玉潔冰清、孤高芳潔的梅花,也反映 出鏡外楊貴妃的本質為輕薄俗豔、蒙蔽日月的楊花;梅花年年占早春開放,蕭 : 「新年鳥聲 綱〈梅花賦〉 : 「梅花特早,偏能識春」 ,49而楊花則如庾信〈春賦〉. 48. 49. ﹝唐﹞Tang 鄭處誨 Zheng Chuhui 撰,田廷柱 Taian Tingzhu 點校:《明皇雜錄‧逸文》 Minghuang zalu:Yiwen,頁 56。 ﹝梁﹞Liang 蕭綱 Xiao Gang: 〈梅花賦〉“Meihua fu”,收入《歷代賦評注‧南北朝卷》LidaiFu Pingzhu:Nanbeichao juan,頁 415。.

(16) 208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九期. 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 ,清明前後才得見「滿城風絮」的景象。也就是說, 春天百花盛開,而梅花花期最早,至於楊花開放已至清明時節;因此,在二月 楊花滿路飛之前,花期就已結束的梅花,就時間先後而言,亦與梅妃先楊貴 妃入宮相符合,當楊貴妃在深宮中因深受唐玄宗寵愛而春風得意時,梅妃嬌 美風光的時節已然結束。至於前文所述杜甫〈麗人行〉楊花「覆」白蘋的意 象,亦可以是楊貴妃欺壓梅妃江采蘋的想像,並由此創生出楊貴妃欺壓梅妃 的情節。 前文提到,錢鍾書曾歸納鏡子的功能有洞察、涵容兩種,「涵容」指的是 「物來斯受,不擇美惡」 ,世間萬物可毫無分別地、忠實地映現於鏡內,以〈梅 妃傳〉為文本之鏡,有賴於真實存在的楊貴妃,鏡內梅妃才從無到有。然而, 除了「涵容」之外,錢鍾書所歸納的鏡子第二種功能:「洞察」─「物無遁 形,善辨美惡」在〈梅妃傳〉中亦有所運用。 〈梅妃傳〉寫梅妃為梅花的化身, 不論是姓名由來、性格喜好、先楊花盛開的花期等,梅妃玉潔冰清、孤高芳潔 的品格亦是〈梅妃傳〉所強調的重點之一;至於楊貴妃,在〈梅妃傳〉內雖未 強調其性格喜好,但若將〈梅妃傳〉視作一面文本之鏡,則可顯現出前文本杜 甫〈麗人行〉 、樂史〈楊太真外傳〉中以楊花水性、輕薄俗豔為特質的楊貴妃, 這也是古來所謂「照妖鏡」的思想根源:「狐狸之怪,雀鼠之魅,不能幻明鏡 之鑑者」 。50楊貴妃表面上的豔麗嬌美,在〈梅妃傳〉之梅妃的對照下才顯得出 真正本質,有此文本之鏡楊貴妃內在本質才得以彰顯,不再為外表的美好所 掩蓋。 前代志怪小說運用「照妖鏡」多以鏡子當成讓妖物現形的工具,而內容多 寫妖物在鏡子出現前的諸般美好與現形後鏡內的諸種醜惡,51〈梅妃傳〉雖然 也運用了鏡子「洞察」 、 「物無遁形,善辨美惡」的特性,但與志怪小說的寫法 有些許不同:志怪小說主要寫的是鏡外妖物,〈梅妃傳〉從頭到尾皆以梅妃為 書寫對象;志怪小說寫鏡前妖物所幻化的人形是虛幻美好的,而反映妖物於鏡 50. 51. ﹝南唐﹞Nantang 譚峭 Tan Qiao: 《化書》Huashu 卷 2,收入《諸子集成續編》Zhuzi jicheng xubian 第 20 冊(成都[Chengdou]:四川人民出版社[Sichuan renmin chubanshe],1998 年 1 月),頁 209。 王明 Wang Ming 撰:《抱朴子內篇校釋》Baopozi neipian xiaoshi 卷 17:「萬物之老者,其 精悉能假託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試人,唯不能於鏡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 皆以明鏡徑九寸已上,懸於背後,則老魅不敢近人。或有來試人者,則當顧視鏡中,其 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顧鏡中故如人形。若是鳥獸邪魅,則其形貌皆見鏡中矣。」 (北京 [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2002 年 3 月),頁 300。.

(17) 〈梅妃傳〉中的鏡像托喻手法 209. 內的是醜惡真相;〈梅妃傳〉單寫鏡內梅妃之清高美好,自足以顯現鏡外實有 的貴妃品格低下、不如梅妃多矣。簡言之,〈梅妃傳〉不寫鏡外實有的貴妃, 反覆描寫鏡內虛有的梅妃之清美高潔,並以鏡內虛有的梅妃反襯鏡外實有的貴 妃輕薄尤物的形象;這種書寫手法雖然與前代志怪小說稍有差異,但同樣是運 用鏡子「洞察」的特性,讓鏡外妖物現形。 更重要的是,〈梅妃傳〉雖然看似單純為梅妃寫傳,但其實透過寫梅妃所 表現出的鏡子「涵容」 、 「洞察」特性,而將自身塑造為一面文本之鏡;亦即〈梅 妃傳〉在書寫梅妃故事情節、姓名封號的同時,將整體文本建構為一面鏡子, 才能透過此面文本之鏡映照出與史上實有的楊貴妃相應的梅妃,也才能利用文 本之鏡所反映的梅妃形象對照出史上未曾明言的貴妃本質。因此,〈梅妃傳〉 一方面透過寫梅妃所表現出的鏡子「涵容」 、 「洞察」特性,而將自身塑造為一 面文本之鏡;另一方面又透過〈梅妃傳〉成為一面文本之鏡,展現梅妃與貴妃 相應又對照的關係,使〈梅妃傳〉表現出鏡子「涵容」、「洞察」的特性。. 四、映/現:開元天寶史實的顯現 《詩‧文王》:「宜鑒于殷,駿命不易。」52《詩‧蕩》:「殷鑒不遠,在夏 「天有顯德,其 后之世!」53《墨子‧非命下》亦引《尚書》逸篇〈去發〉云: 行甚章,為鑑不遠,在彼殷王。」54皆是以鑑、鏡為喻,要人以史為戒,謹言 慎行以免重蹈覆轍。唐玄宗亦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 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55可見,中 國早有以歷史為鏡,欲藉著鏡中史實來警惕鏡外人事的觀念。這種「史鑑」的 觀念,與鏡子「物無遁形,善辨美惡」的「洞察」特質有極密切的關係,只是 轉可觸的鏡子為不可觸的歷史;而〈梅妃傳〉的鏡像修辭不僅運用多面鏡子「照 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的效果、單一鏡子「涵容」及「洞察」特質表現梅妃 與貴妃兩人對應又相對的關係,再配合「史鑑」的觀念,以〈梅妃傳〉文本為 鏡,剖析真正造成安史之亂的原因。 52. 53 54. 55. ﹝漢﹞Han 鄭玄 Zheng Xuan 箋,﹝唐﹞Tang 孔穎達 Kong Yingda 正義: 《詩經正義》Shijing Zhengyi 卷 16(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1997 年),頁 537。 同上註,卷 18,頁 632。 ﹝清﹞Qing 孫詒讓 Sun Yirang:《墨子閒詁》Mozi xiangu 卷 9(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 [Zhonghua shuju],2001 年 4 月),頁 281-282。 ﹝後晉﹞Houjin 劉昫 Liu Xu:《舊唐書‧魏徵傳》Jiu Tangshu:Weizhengchuan 卷 71(北 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1997 年 9 月),頁 2561。.

(18) 210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九期. 由〈梅妃傳〉末段的〈贊〉,可清楚地看出作者對玄宗的幽明評議: 明皇自為潞州別駕,以豪偉聞,馳騁犬馬鄠杜之間,與俠少遊。 用此起支庶,踐尊位,五十餘年,享天下之奉,窮奢極侈,子孫 百數,其閱萬方美色眾矣。晚得楊氏,變易三綱,濁亂四海,身 廢國辱,思之不少悔。是固有以中其心、滿其欲矣。江妃者,後 先其間,以色為所深嫉,則其當人主者,又可知矣。議者謂或覆 宗,或非命,均其媢忌自取。殊不知明皇耄而忮忍,至一日殺三 子,如輕斷螻蟻之命,奔竄而歸,受制昏逆,四顧嬪嬙,斬亡俱 盡,窮獨茍活,天下哀之。《傳》曰:「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蓋天所以酬之也。報復之理,毫忽不差,是豈特兩女子之罪哉! 這一段話可以分作好幾個部分來看,但無一不是依據正史記載而發的評論。首 先,從「豈特兩女子之罪哉」一語,可知〈梅妃傳〉認為真正需要為安史之亂 負責的人並非貴妃及梅妃,而梅妃為史上無有的「沒妃」,可見〈梅妃傳〉認 為楊貴妃並非導致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為此,本文將進一步觀察正史所載的 楊貴妃是否確實不必擔負天寶之際天下大亂之罪責。 《舊唐書》記載「武德立四妃:一貴妃,二淑妃,三德妃,四賢妃,位次 后之下。玄宗以為后妃四星,其一正后,不宜更有四妃,乃改定三妃之立:惠 妃一,麗妃二,華妃三」 ;56唐玄宗除了後來被廢的王皇后外,有劉華妃、趙麗 妃及武惠妃。唐玄宗在尚未即位前,除了王皇后無子外,劉華妃生玄宗長子琮, 趙麗妃生次子瑛;至於武惠妃是玄宗即位後,才漸承恩寵,57然而,原本受寵 的趙麗妃「及武惠妃寵幸,麗妃恩乃漸弛。」58而原本就不受寵的王皇后更因 此被廢:「開元初,武惠妃特承寵遇,故王皇后廢黜。」59甚至,《舊唐書‧后 妃傳上》說:「玄宗以惠妃之愛,擯斥椒宮」,60由此可知二事:一是帝王情愛 56. 57. 58. 59. 60. ﹝後晉﹞Houjin 劉昫 Liu Xu:《舊唐書‧職官志三》Jiu Tangshu:Zhiguanzhi san 卷 44, 頁 1866-1867。 ﹝後晉﹞Houjin 劉昫 Liu Xu:《舊唐書‧玄宗貞順皇后武氏傳》Jiu Tangshu:Xuanzong zhenshunhuanghouwushichuan:「上即位,漸承恩寵。」卷 51,頁 2177。 ﹝後晉﹞Houjin 劉昫 Liu Xu: 《舊唐書‧庶人瑛傳》Jiu Tangshu:Shurenyingchuan 卷 107, 頁 3259。 ﹝後晉﹞Houjin 劉昫 Liu Xu: 《舊唐書‧楊貴妃傳》Jiu Tangshu:Yangguifeichuan 卷 51, 頁 2178。 ﹝後晉﹞Houjin 劉昫 Liu Xu: 《舊唐書‧后妃傳上》Jiu Tangshu:Houfeichuan shang 卷 51, 頁 2162。.

(19) 〈梅妃傳〉中的鏡像托喻手法 211. 原不得長久,二是唐玄宗寵愛某人時,必疏遠其他人,〈長恨歌〉的「後宮佳 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是寫楊貴妃也應是所有曾為唐玄宗寵愛的妃子的 寫照,因此楊貴妃並沒有受到特別的對待,而唐玄宗寵貴妃而不顧宮中其他妃 嬪,亦未必是楊貴妃好爭好妒所致。 此外,唐玄宗並非僅對楊貴妃的家人特別關照,當趙麗妃得寵時,「其父 元禮、兄常奴擢為京職,開元初皆至大官」 ;61甚至楊貴妃得寵後,楊氏五家權 大,其中楊錡之所以為五家之一,並非全由貴妃,而是因為「錡,侍御史,尚 武惠妃女太華公主,以母愛,禮遇過於諸公主,賜甲第,連於宮禁」 ,62可見武 惠妃過世後,其受寵程度並未減損,其女及女婿仍連帶備受禮遇。因此,楊貴 妃所受的寵愛並無與眾不同,唐玄宗對她亦非另眼相待,〈長恨歌〉的「姊妹 弟兄皆列土」實為唐玄宗對待受寵妃子的一貫方式。 因此,〈梅妃傳〉寫玄宗為了貴妃而將梅妃遷入上陽東宮,未必是貴妃好 爭好妒,而是唐玄宗素有因新寵忘了舊愛的作風;且〈梅妃傳〉敘述玄宗「一 夜密以戲馬召妃至翠華西閣,敘舊愛」,貴妃為爭寵而來到閣前質問玄宗的舉 止實可以理解,畢竟玄宗身為帝王,情愛原不得長久,前有趙麗妃、武惠妃之 鑑,因此楊貴妃面對有威脅性的梅妃時,自然無法等閒視之,畢竟等到愛馳恩 絕時就一切難以挽回了。不過,真正讓人感到難以置信之處,是〈梅妃傳〉對 於玄宗當時言語舉動的描述: 披衣,抱妃藏夾幙間。太真既至,問: 「梅精安在?」上曰: 「在 東宮。」太真曰: 「乞宣至,今日同浴溫泉。」上曰: 「此女已放 屏,無並往也。」太真語益堅,上顧左右不答。太真大怒曰: 「肴 核狼藉,御榻下有婦人遺舄,夜來何人侍陛下寢,懽醉至於日出 不視朝?陛下可出見羣臣,妾止此閣以候駕回。」上愧甚,拽衾 向屏復寢曰:「今日有疾,不可臨朝。」太真怒甚,徑歸私第。 玄宗先是「披衣,抱妃藏夾幙間」 ,當貴妃語氣益堅,玄宗只能「顧左右不答」、 「拽衾向屏復寢」,採取逃避的方式解決;後來唐玄宗雖將「遺舄并翠鈿命封 賜妃(梅妃)」 ,又將送令梅妃「步歸東宮」的小黃門斬首,可見玄宗對梅妃充. 61. 62. ﹝後晉﹞Houjin 劉昫 Liu Xu: 《舊唐書‧庶人瑛傳》Jiu Tangshu:Shurenyingchuan 卷 107, 頁 3259。 ﹝後晉﹞Houjin 劉昫 Liu Xu: 《舊唐書‧楊貴妃傳》Jiu Tangshu:Yangguifeichuan 卷 51, 頁 2179。.

(20) 212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九期. 滿歉意,或有憐愛之情,但玄宗貴為一國之君寵幸後宮嬪妃尚得面對承受楊貴 妃無禮的質問、責怪,內心就算對梅妃感到愧歉與憐惜,亦無法保護梅妃,反 而讓堂堂梅妃有如見不得光之人,受盡屈辱。雖然由此可知貴妃的善妒強悍、 梅妃的委屈悲哀,將楊貴妃的「忌智」 、梅妃的「柔緩」具體深刻地表現出來, 但更重要的是〈梅妃傳〉寫出了玄宗當時的狼狽軟弱無能,在貴為天子的玄宗 身上,予人一種滑稽感,這樣的描寫也說明了〈梅妃傳〉對於唐玄宗的評價並 不高。 另外,貴妃怒言一段,提到「夜來何人侍陛下寢,懽醉至於日出不視朝」, 可見貴妃之所以能夠理直氣壯地表達怒氣,並非單純吃醋爭寵,而是以「日出 不視朝」作為把柄,好借題發揮;而唐玄宗也因為自知理虧,只能「愧甚」, 無言以對,倘若貴妃僅單純與梅妃爭風吃醋,玄宗見貴妃鬧得不像樣,或許還 會惱羞成怒,偏偏貴妃執理而論,玄宗只能用逃避的動作「拽衾向屏復寢」、 逃避的話語: 「今日有疾,不可臨朝」來回應。 〈梅妃傳〉此段情節與〈長恨歌〉: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所描寫的情景相似,但〈長恨歌〉是用 以形容貴妃受寵,而〈梅妃傳〉則是貴妃用以指責玄宗。然而,不論是「從此 君王不早朝」或「懽醉至於日出不視朝」,皆說明了開元晚期玄宗屢屢為了美 色荒廢朝政,從此唐朝走向頹廢、走向墮落;也就是說,白居易或許藉此說明 玄宗荒廢正事、唐代國勢走下坡與楊貴妃受寵有關,而〈梅妃傳〉更深刻地展 現出唐玄宗個人應負的責任:就算沒有楊貴妃,唐玄宗也會有其他寵愛的妃 子,畢竟根據唐玄宗的習慣,寵愛某人必定連連賞賜、忽略其他妃子,因此就 算是品性孤高芳潔如梅花的梅妃,也無法阻擋唐玄宗的荒淫怠惰,故而最後江 山斷送、妃子慘死,玄宗自己要負起最大的責任。 其次,作者針對玄宗身為兒子,對父親不孝;身為父親,又對兒子不慈進 行批判。所謂「明皇自為潞州別駕,以豪偉聞,馳騁犬馬鄠杜之間,與俠少遊。 用此起支庶,踐尊位」,是說唐玄宗是睿宗第三子,在中宗末年兼為潞州別駕 時, 「常陰引材力之士以自助」 ,後來殺韋后、安樂公主,以武力為父親奪權, 使父親即位為睿宗;後來玄宗因平定宗社禍亂之功而被封為平王、立為皇太 子,但仍威勢過大,使父親備感威脅,令父親睿宗屢次讓位於玄宗,甚至玄宗 即位後,為了權勢的集中亦殺了姑姑太平公主。63因此〈梅妃傳〉作者評議玄 宗時,從他為了個人權位而對親人無情開頭。 63. ﹝後晉﹞Houjin 劉昫 Liu Xu:《舊唐書‧玄宗本紀上》Jiu Tangshu:Xuanzongbenji shang.

(21) 〈梅妃傳〉中的鏡像托喻手法 213. 〈梅妃傳〉批判唐玄宗對兒子不慈,則以玄宗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搶奪 兒媳為妃當成批評中心, 〈梅妃傳〉說: 「享天下之奉,窮奢極侈,子孫百數, 其閱萬方美色眾矣。晚得楊氏,變易三綱,濁亂四海,身廢國辱,思之不少悔。」 玄宗在得楊妃之前,生活就已經「窮奢極侈,子孫百數,其閱萬方美色眾矣」, 沒想到還為了「中其心、滿其欲」,不惜「變易三綱,濁亂四海」─搶奪兒 媳楊氏為貴妃;既然「變易三綱,濁亂四海」 ,天下之亂豈非起於唐玄宗自己。 作者又舉唐玄宗「一日殺三子」作為玄宗對兒子不慈的另一證據,這是「開 元二十五年(737 年)……皇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並廢為庶人。太子妃兄 駙馬都尉薛鏽長流瀼州,至藍田驛賜死」事。64此事的起因於太子李瑛母趙麗 妃、鄂王李瑤母皇甫德儀、光王琚母劉才人皆不敵武惠妃受寵,武惠妃「愛傾 後宮,二子壽王、盛王以母愛特見寵異」 ,65因此三子「自謂母氏失職,嘗有怨 望」 。66而武惠妃又與李林甫謀立壽王為太子,因此「以太子瑛、鄂王瑤、光王 琚皆以母失愛而有怨言」構陷三人,玄宗為此大怒而有廢黜太子之意;雖然張 九齡曾上言打消玄宗此念頭,但李林甫又進讒言,最後果然「廢太子瑛、鄂王 瑤、光王琚為庶人」,「其冬……三庶人為祟而薨」。李林甫更進一步地建議玄 宗立壽王瑁為太子,不過玄宗則以忠王李亨仁孝,年又居長為由,立元獻皇后 子李亨為太子。67藉此,一則可見惠妃受寵弄權,與李林甫相善,使得玄宗一 日殺三子;反觀楊貴妃得寵,楊國忠得權,楊貴妃所受待遇與惠妃同,也未必 如武惠妃弄權以致玄宗殺子。二則可見,唐玄宗對於自己的親生子不曾手下留 情,一日殺三子而不心軟,輔以搶奪為妃的兒媳是受寵之子壽王的妻子,更可 見唐玄宗對親生子的無情。〈梅妃傳〉作者不僅在論贊開頭批評玄宗對親人的 不留情,文中仍持續針對玄宗不顧父子親情加以抨擊。 據〈梅妃傳〉作者的看法,正是因為玄宗為了個人權勢及私欲,對待親人 往往殘忍無情,能夠「一日殺三子,如輕斷螻蟻之命」,亦能為「中其心、滿. 64. 65. 66. 67. 卷 8,頁 165-169。 ﹝後晉﹞Houjin 劉昫 Liu Xu: 《舊唐書‧玄宗本紀下》Jiu Tangshu:Xuanzongbenji xia 卷 9, 頁 207-208。 ﹝後晉﹞Houjin 劉昫 Liu Xu: 《舊唐書‧李林甫傳》Jiu Tangshu:Lilinfuchuan 卷 106,頁 3235 ﹝後晉﹞Houjin 劉昫 Liu Xu: 《舊唐書‧庶人瑛傳》Jiu Tangshu:Shurenyingchuan 卷 107, 頁 3259。 ﹝後晉﹞Houjin 劉昫 Liu Xu: 《舊唐書‧李林甫傳》Jiu Tangshu:Lilinfuchuan 卷 106,頁 3236-3238。.

(22) 214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九期. 其欲」而強搶兒媳為妃;甚至玄宗先後寵信李林甫、楊國忠, 「受制昏逆」 ,肅 宗被立為太子後仍數度危險:「及立上(肅宗)為太子,林甫懼不利己,乃起 韋堅、柳勣之獄,上(肅宗)幾危者數四。後又楊國忠依倚妃家,恣為褻穢, 懼上(肅宗)英武,潛謀不利,為患久之。」68因此,玄宗的父子關係始終處 於矛盾而緊張的情況,才會在安史之亂玄宗西幸的途中,肅宗宣告即天子位, 間接向玄宗宣告自身勢力已經足以與父親分庭抗禮;而玄宗於此變局之中,只 能宣布退位,為太上皇。甚至,待得安史之亂平定、玄宗回到長安後,肅宗因 李輔國離間,便遷玄宗於西內甘露殿,又將高力士、陳玄禮等玄宗舊臣遷謫, 使玄宗舉目無故人,愈來愈不快樂。69由此種種皆可以看出肅宗對於父親玄宗 仍十分戒備猜疑,而玄宗之所以落得「窮獨茍活,天下哀之」的境地,全是由 其過去對親人無情的作為所導致,因此〈梅妃傳〉不僅對玄宗絲毫沒有同情之 意,甚至認為這是咎由自取、報應不爽:「報復之理,毫忽不差,是豈特兩女 子之罪哉」。 最後,由中間一段提到梅妃的話,足以說明梅妃「史鑑」的作用:「江妃 者,後先其間,以色為所深嫉,則其當人主者,又可知矣。議者謂或覆宗,或 非命,均其媢忌自取。」一方面藉〈梅妃傳〉中梅妃的出現,襯托出楊貴妃的 善妒霸道,以此回應素有評論者認為貴妃後來之所以死於非命、全家被趕盡殺 絕皆是由於貴妃或楊家的橫行霸道,是自取滅亡;另一方面,藉〈梅妃傳〉楊 貴妃受寵、梅妃被棄,可以得知會為了輕薄尤物遠離高潔君子的玄宗,或許才 是真正「昏逆」之人,亦才真正需要擔負起「奔竄而歸,受制昏逆,四顧嬪嬙, 斬亡俱盡,窮獨茍活」的責任。因此,李林甫、楊國忠固然有錯,但真正惡積 禍滿、大難臨頭的人也只有玄宗,正是「天所以酬之」。若與《舊唐書‧玄宗 本紀》末的〈史臣曰〉,論述玄宗在位得失的話進行對比,兩種觀點的差異便 非常清楚明確: 開元之初,賢臣當國,四門俱穆,百度唯貞,而釋、老之流,頗 以無為請見。上乃務清淨,事薰修,留連軒后之文,舞詠伯陽之 說,雖稍移於勤倦,亦未至於怠荒。俄而朝野怨咨,政刑紕繆, 何哉?用人之失也。自天寶已還,小人道長。如山有朽壞,雖大 68. 69. ﹝後晉﹞Houjin 劉昫 Liu Xu:《舊唐書‧肅宗本紀》Jiu Tangshu:Suzongbenji 卷 10,頁 240。 ﹝後晉﹞Houjin 劉昫 Liu Xu: 《舊唐書‧玄宗本紀下》Jiu Tangshu:Xuanzongbenji xia 卷 9, 頁 235。.

(23) 〈梅妃傳〉中的鏡像托喻手法 215. 必虧;木有蠹虫,其榮易落。以百口百心之讒諂,蔽兩目兩耳之 聰明,苟非鐵腸石心,安得不惑!70 可見劉昫等史臣認為玄宗雖然開元後期不再如開元之初勤政,稍倦於政事,但 未至怠忽荒廢,至於天寶年間走向衰落,主要在於用人之失,也就是說,玄宗 是受到小人蒙蔽迷惑才導致安史之亂,故有「以百口百心之讒諂,蔽兩目兩耳 之聰明,苟非鐵腸石心,安得不惑」之論;與前文談到宋人曾鞏看待「楊花」, 視為蒙蔽君王的小人相同。而〈梅妃傳〉作者進一步認為玄宗因自己鑄下的諸 過錯, 「奔竄而歸,受制昏逆,四顧嬪嬙,斬亡俱盡,窮獨茍活」 ,這全然是「報 復之理,毫忽不差」 ;且最後引《孟子》 「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暗指玄宗是「不 「蓋天所以酬之也」 ,作為貴妃、梅妃斬亡俱盡的評論。也就是 仁者」 ,71並說: 說,〈梅妃傳〉認為玄宗不仁、殘忍好殺,以至於親生子對自己百般猜疑,得 忍受「窮獨茍活」 、寂寞冷清的老年生活,甚至還連累了自己所愛的妃子俱亡。 是以,〈梅妃傳〉表面上寫梅妃,實為借用鏡中虛有的梅妃對應、反映實 有的貴妃,更藉由鏡中的梅妃遭遇鑑別玄宗的無能殘忍,為前代所論的安史之 亂成因進行翻案;更進一步來說,雖然〈梅妃傳〉不喜貴妃,因貴妃並非理想 中德才兼備的賢妃,在才識品行上或有所虧,但玄宗為象徵俗豔楊花的貴妃疏 遠高潔梅花的梅妃,可知玄宗亦非品行高潔之人,既對父親不孝,又對兒子不 慈,因此,真正必須為唐代國勢的衰敗負責之人並非楊貴妃,仍是作為皇帝的 唐玄宗。. 五、結語 宋傳奇〈梅妃傳〉一改前代眾多唐玄宗與楊貴妃故事的文本以楊貴妃為唯 一女主角,另述梅妃江采蘋的遭遇,以「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的鏡像修 辭手法,將白居易詩作〈長恨歌〉及〈上陽白髮人〉所用的典故及隱喻在〈梅. 70. 71. ﹝後晉﹞Houjin 劉昫 Liu Xu: 《舊唐書‧玄宗本紀下》Jiu Tangshu:Xuanzongbenji xia 卷 9, 頁 236-237。 ﹝清﹞Qing 焦循 Jiao Xun 撰,沈文倬 Shen Wenzhuo 點校:《孟子正義‧盡心下》Mengzi 「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Zhengyi:Jinxin xia 卷 28: 公孫丑問曰:『何謂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 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北京[Beijing]:中 華書局[Zhonghua shuju],1998 年 12 月),頁 953。.

(24) 216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九期. 妃傳〉內映射出來,因此〈梅妃傳〉情節在唐玄宗、楊貴妃、梅妃或漢武帝、 陳皇后、李夫人重重層層的身影中,交疊掩映。 此外, 〈梅妃傳〉又利用鏡子「不擇美惡」的「涵容」特質及「善辨美惡」 的「洞察」功能,專寫虛擬的梅妃,藉著描寫鏡中虛設的梅妃形象對應鏡外實 有的貴妃故實;同時又強調鏡內梅妃高潔的品格如同梅花的化身,而鏡外楊貴 妃在梅妃的對照下才顯出其真正本質如輕薄俗豔的楊花。也就是說,在〈梅妃 傳〉文本之鏡前,對於楊貴妃之美惡必先不加揀擇地反映,才能豐富梅妃此一 「從無到有」的角色;然而,透過專寫梅妃之清美高潔,也由反面表現出楊貴 妃之輕薄俗豔,「楊花雪落覆白蘋」的一人分飾兩角,以至於兩角(梅花及楊 花)之美惡高下在〈梅妃傳〉內判然立見。 甚而玄宗為一國之君,對於柔婉高潔的梅妃無力保護,對於國勢的衰亂無 力挽救,對親人無情、對父親不孝、對兒子不慈,因此玄宗的軟弱無能及殘忍 無情皆被虛有的梅妃及實有的貴妃凸顯出來。換句話說,〈梅妃傳〉雖以梅妃 為傳主,但實藉「根本沒有」的梅妃重新總結安史之亂的歷史成因,表達真正 必須為唐代國勢衰敗負責之人實為唐玄宗。 故〈梅妃傳〉的鏡像修辭,一方面在「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書寫 虛有的梅妃遭遇對應於白居易詩的情節,一方面以鏡子「不擇美惡」的「涵容」 特質及「善辨美惡」的「洞察」功能,令孤高芳潔的梅妃角色對照輕薄俗豔的 貴妃,暴露貴妃的真實本質;另一方面〈梅妃傳〉也具有「史鑑」的功能,鑑 照出玄宗才是真正必須為唐代國勢的衰敗負責之人。 【責任編校:李宛芝】. 主要參考書目 李劍國 Li Jianguo:《宋代傳奇集》Songdai chuanqi ji,北京 Beijing:中華書局 Zhonghua shuju,2001 年。 ───: 《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Tang Wudai zhiguai chuanqi xulu,天津 Tianjin: 南開大學出版社 Nankai daxue chubanshe,1998 年。 汪辟疆 Wang Bijiang: 《唐人傳奇小說》Tangren chuanqi xiaoshuo,臺北 Taipei: 世界書局 Shijie shuju,2000 年。 唐圭璋 Tang Guizhang 編:《全宋詞》Quan Songci,北京 Beijing:中華書局 Zhonghua shuju,1986 年。.

(25) 〈梅妃傳〉中的鏡像托喻手法 217. 張中宇 Zhang Zhongyu: 《白居易〈長恨歌〉研究》Bai Juyi ‘Zhanghenge’ yanjiu, 北京 Beijing:中華書局 Zhonghua shuju,2005 年。 陳寅恪 Chen Yinke: 《元白詩箋證稿》Yuan Bai shijian zhenggao,北京 Beijing: 三聯書店 Sanlian shudian,2001 年。 曾昭岷 Ceng Zhaomin、曹濟平 Cao Jiping、王兆鵬 Wang Zhaopeng、劉尊明 Liu Zunming:《全唐五代詞》Quan Tang Wudai ci,北京 Beijing:中華書局 Zhonghua shuju,1999 年。 程毅中 Cheng Yizhong:《古體小說鈔:宋元卷》Guti xiaoshuo chao: Song Yuan juan,北京 Beijing:中華書局 Zhonghua shuju,1995 年。 ───:《宋元小說研究》Song Yuan xiaoshuo yanjiu,南京 Nanjing:江蘇古籍 出版社 Jiangsu guji chubanshe,1999 年。 黃東陽 Huang Dongyang: 〈唐王度《古鏡記》之鑄鏡傳說辨析─兼論古鏡制 妖的思考進路〉“Tang Wangdu Gujingji zhi zhujing chuanshuo bianxi:jianlun gujing zhiyao de sikao jinlu”,《中國文學研究》Zhongguo wenxue yanjiu 第 17 期,2003 年 6 月。 董上德 Dong Shangde:〈梅妃形象的深層意義─楊貴妃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 個案〉“Meifei xingxiang de shenceng yiyi:Yangguifei wenxueshi shang de yige zhongyao gean”, 《中國文學論集》Zhongguo wenxue lunji 第 33 號,2004 年 12 月。 趙修霈 Chao Hsiupay: 〈從「禍階」到「禍首」 :樂史〈楊太真外傳〉的書寫手 法〉“Cong ‘huojie’ dao ‘huoshou’: Le Shi ‘Yangtaizhen waichuan’ de shuxie shoufa”, 《成大中文學報》Chengda zhongwen xuebao 第 34 期,2011 年 9 月。 錢鍾書 Qian Zhongshu:《管錐編》Guanzhuibian,北京 Beijing:中華書局 Zhonghua shuju,1986 年。.

(26) 218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九期. 審查意見摘要 第一位審查人: 本文有關〈梅妃傳〉的見解雖然大致有迹可循,大抵不出程毅中、 董上德、陳春陽等人的考察,然而卻能巧用「鏡像修辭」 ,將梅 妃、楊妃兩人身影互映,並解析出兩人與前代創作層層疊疊的歷 史映象關係,確實有效地將詩學研究精緻的詮釋手法移植至小說 研究,詩情甚濃,可讀性頗高。 第二位審查人: 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論文,其中洞見連連,作者的批評眼光卻實 不凡,而條分縷析,所論又是秩序井然,更是令人側目。盡管如 此,有一兩個批評概念,作者不妨再作思考。首先,從文學批評 的角度看,作者實則在評析〈梅妃傳〉中的托喻(allegory,或 譯「寓言」 )手法,而托喻固屬修辭學(rhetoric)的範疇,是擴 ,作者仍應將文題縮小 大的敘事性隱喻(an extended metaphor) 為「托喻」 ,或可改題為〈 《梅妃傳》中的鏡象托喻手法〉 。易言 之,原題〈 《梅妃傳》中的鏡象修辭手法〉大而不易捉摸,而且 沒有直指文論概念的核心。其次,錢鍾書對「鏡子」的托喻內涵 固然甚是, 《管錐篇》所談卻非完整的批評概念,作者不妨參看 一本仍然不乏價值的老書:M. H. Abrams 的 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從中看看〈梅 妃傳〉中的托喻修辭與文學呈現或模仿(mimetic theory)之間的 關係,如此則讀來一定會有另番感受。.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佛寺遺址發 掘報告》,《考古學報》2007 年第 4 期,第

Applied Mathematics Beijing Donghong Li H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Zhaodou Chen H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董少華 在伊春公安局工作的董少華 1975 年就開始偷聽鄧麗君的歌曲了。現年 60 歲 ( 按: 2013 年 ) 的 董少華說,自己是在

中國北方遭遇 10 年來最強沙塵暴,範圍涵蓋 12 個省份,北京大部分區域的能見度 甚至不到

本書立足中華文化大背景,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了回族傳統法文化的形成基礎、發展歷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示新喻黃縣尉 示羅知縣 示鄂守熊祠部 示徐提刑 示鮑教授 示妙淨居士 示呂機宜 示快然居士 示妙心居士 示永寧郡夫人 示妙智居士 示張太尉 示曾機宜 示中證居士 示徐提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