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電視新聞記者獨家新聞之資訊分享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電視新聞記者獨家新聞之資訊分享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清河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電視新聞記者獨家新聞之資訊分享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張騄遠 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 1.

(2) 目. 第一章 緒論. 錄. ..........................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 一.科技與資訊的發展.....................2 二.新聞趨同(同質化) ...................3 三.即時通訊軟體.......................6 四.會稿文化的盛行 ..................... 7. 政 治 大. 第三節. 研究動機........................10. 一.. 同中求異的工作精神消失 .................10. 二.. 獲得獨家新聞的難度增加 .................10. 三.. 記者使用 MSN 造成新聞產製的改變 ............12. 第四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問題 ..................14. 立. ‧. ‧ 國. 學. y. Nat. sit. 一.問題意識 .........................14. n. al. er. io. 1. 會稿文化盛行下電視台記者獲得獨家新聞,是否考慮分享?... 14. i n U. v. 2. 慣用即時通訊 MSN,是否影響記者處理獨家新聞的態度?....15. Ch. engchi. 二.研究問題 .........................16 三.研究目的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17. 資訊分享理論 .....................17. 一.資訊的操作型定義與網際資訊空間 ..............17 二.資訊分享理論 .......................19 第二節. 獨家新聞 .......................24. 一.何謂獨家新聞 .......................24 2.

(3) 二.獨家新聞定義的改變 ....................25 第三節. 社會交換理論 ......................26. 一.社會交換論 ........................26 (1) Homans 的交換行為主義論 ................27 (2) Blau 的結構交換論 ...................27 二.人際交往理論 .......................30 三.會稿文化 .........................32 第四節. 電腦中介傳播 ......................35. 治 政 大...........38 二.超人際傳播(Hyp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立 一.即時通訊軟體 MSN.....................35. ‧ 國. 學.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40 第一節 研究方法簡述 ......................40. ‧.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42. sit. y. Nat. 第三節 深度訪談問題設計.....................45. al. er. io. 一.瞭解受訪者的背景 .....................45. v. n. 二.深度訪談 .........................46. Ch. engchi. i n U. 三.情境設計 .........................47 第四節 資料的分析........................48 一.資料分析步驟 .......................48 二.信度與效度 ........................49.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解釋....................50 第一節 記者一般使用 MSN 會稿的情況 ...............50 第二節. 描繪新聞場域中的資訊分享.................57. 一.記者會稿與資訊分享的時間.................57 3.

(4) 二.記者會稿與資訊分享的內容.................60 三.記者會稿與資訊分享的可能原因...............62 第三節. 記者對獨家新聞的資訊分享 ...............68. 一.記者對獨家新聞的定義 ..................69 二.記者對獨家新聞分享的態度 ................73 三.記者面對獨家壓力的因應對策 ...............78 四.情境引導下記者分享獨家的態度 ..............82 五.網路文本的意外 .....................87. 政 治 大 研究發現.......................91 立. 六.本章小結 ........................90. 在某些條件下,獨家新聞是可以分享的 ..........91. 學. 第一節. ‧ 國. 第五章. 一.會稿增加了獨家新聞被分享的機會 .............91. ‧. 二.會稿可能減損記者找獨家的能力 ..............92. sit. y. Nat. 三.發獨家壓力反而促成獨家的分享 ..............94. al. er. io. 四.分享獨家新聞的原因與理由 ................96. v. n. 五.是否分享獨家的六大變數..................101 第二節. Ch. engchi. i n U. 記者對獨家新聞分享的三大類型..............102. 一.專業自主型........................102 二.公司至上型........................103 三.與人為善型........................105 第三節. 台性對獨家新聞分享的影響 ...............106. 第四節. 記者分享獨家新聞的思考流程...............10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0 4.

(5) 一.以自利為出發點的訊息交換.................110 二.獨家定義的混淆不清....................111 第二節. 研究的限制與建議....................113. 一.研究限制.........................113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114 三.對電視台新聞採訪作業環境的省思...............114. 附錄. 問卷內容.......................116. 附件一使用 MSN 會稿背景瞭解..................116. 政 治 大 附件三情境問題設計......................120 立 附件二深度訪談問題大綱....................118. ‧ 國. 學. 參考文獻. ...........................123. 中文書目.............................123. ‧. 英文書目.............................126.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n U. v.

(6) 圖表目錄 圖 1-1 MSN 帶給電視新聞記者工作內容變化簡圖 ............ 9 圖 1-2 資訊蒐集流程改變圖......................13 圖 1-3 記者利用 MSN 蒐集資訊過程..................13 圖 2-1 分享電腦程式的理論過程引導..................22 圖 2-2 給予電腦協助的理論過程引導..................22 圖 2-3 Blau 的結構交換論簡圖.....................30 表 3-1 訪談對象人口特性資料分佈狀況 ................42. 政 治 大 圖 3-2 研究範圍示意圖 .......................44 立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3. ‧ 國. 學. 表 4-1 受訪者使用 MSN 會稿的情況..................50 表 4-2 受訪者使用 MSN 在新聞工作上的使用狀況............51. ‧. 表 4-3 受訪者會在 MSN 上分享較私密的訊息..............53. sit. y. Nat. 表 4-4 訊息擁有權的歸屬-新聞訊息..................54. al. er. io. 表 4-5 訊息擁有權的歸屬-獨家訊息..................56. v. n. 表 4-6 訊息擁有權的歸屬-人脈訊息..................57. Ch. engchi. i n U. 圖 4-1 公稿的分享在社會結構交換中的流動 ..............67 表 4-7 受訪者對獨家新聞的定義 ...................71 表 4-8 受訪者對獨家新聞分享之態度..................75 圖 4-2 獨家資訊的不分享在社會結構交換中的流動............78 表 4-9 故事情境一&二 記者針對兩種不同情境所做獨家新聞分享之判斷 ..83 表 4-10 故事情境三 記者針對情境三所做的獨家新聞分享之判斷 .....85 圖 5-1 電視台記者分享獨家新聞的思考流程...............109. 6.

(7) 論 文 謝 辭 每當論文寫不下去的時候,總在幻想著謝辭要如何如何寫,才能讓自己繼續 往下寫下去,但真的到了這一天還是不知該如何下筆。 這篇論文寫得是一波三折,歷經了我調職、升官、以及兩個孩子的依序降臨, 每一次的變化,都需要停下研究的腳步,把生活中大小事處理好,慢慢等待重新 提筆的時機到來。有時一擱好幾個月,甚至數年,但總有良師益友不斷在我身旁, 用各種方式提醒我,催促我把這件大事完成。 謝謝指導教授陳清河老師,他給了我最大的自由來寫這篇論文,即使他教職. 政 治 大 用了最大的忍耐,讓我拖了這麼久才完成論文。感謝口試委員關尚仁老師、黃新 立. 公務繁忙,仍在關鍵時刻提點我基本的方向,讓我自己思考,給我鼓勵;也對我. ‧ 國. 學. 生老師與黃葳葳老師,給了我許多的建議與指導,讓這篇論文更形完備。一路上 更要謝謝張文強老師,謝謝你給了我自信,文強老師總像朋友一樣,只是遠遠的. ‧. 在遠處觀望,卻讓我知道他對我的期望與督促,讓我不致於停下不願再走下去。. sit. y. Nat. 傳院的麗芳助教,也謝謝妳沒有忘記我,為我加油。. al. er. io. 當然,要謝謝所有接受我訪談的受訪記者們,尤其本研究是要挖出每位記者. v. n. 在掌握獨家新聞時的自我衝突,重新審視內心最深處的人性光輝與黑暗面,問話. Ch. engchi. i n U. 與來回詢問總讓受訪者大喊後悔,但他們仍願意為了我而坦承相告。 最後,當然要謝謝我最愛的家人,愛妻麗芬不論在生活照應上、思考討論上, 都對我有莫大的幫助,有了她才讓我能無後顧之憂的把論文完成。一對可愛的兒 女,更是在我每天下班累癱的時候,讓我重新灌注精力,也才有力氣讓我每晚在 全家都睡著的時候繼續挑燈夜戰。還有我的超級好朋友瓊文,因為愛妻和妳的刺 激,才讓我願意花那麼多精力,在繁重的工作之餘再重新投入學術的懷抱,享受 洗滌世俗心靈的樂趣;當然還要謝謝妳對我的幫助。 謝謝爸爸,謝謝媽媽,我終於可以把心上的石頭放下來了。. 7.

(8) 摘. 要. 即時通訊軟體與智慧手機的問世,大幅縮減了從新聞發生端到受眾端的時 間。以搶快為基調的獨家新聞已經漸漸稀有,加上各種傳播媒體的相互競爭與壓 力,記者被迫從過往的單打獨鬥變成與友台記者相互合作,獨家新聞的獲得與報 導更形困難。 本研究以線上採訪的電視台新聞記者做為研究對象,希望瞭解當記者一旦掌 握獨家新聞時,如何拿捏處理的態度。初步發現,記者在理性上都認同獨家是不 能分享的原則,但是一旦碰到會稿的對象,在迫於人情壓力之下,就會對原則做. 政 治 大 同業的信任」、「記者彼此熟稔程度」與「為將來的交換做準備」 ,都是記者思考 立. 出讓步。 「人情的壓力」只是其一, 「獨家本身的重要性」 、 「長官的取捨」 、 「爭取. ‧ 國. 學. 要不要將獨家新聞分享出去的變數。. 另外,記者本身的性格,也影嚮記者分享獨家的意願。依據本研究發現,記. ‧. 者面對獨家新聞時,依其所受的新聞訓練與所處環境,與自身的性格抗壓性交互. sit. y. Nat. 作用後,大概可以歸納為三類,分別是:「專業自主型」、「公司至上型」與「與. n. al. er. io. 人為善型」 ,而不論記者是基於那種原因將獨家分享出去,都是基於自利的目的。. Ch. engchi. 8. i n U. v.

(9)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Instant Messaging and Smart Phone increasingly enables live coverage in real time, which shorten the news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process. With the exacerbating competition among media, journalists seldom cover the scoop news based upon “timeliness.” Accordingly, journalists are forced to cooperate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by means of sharing news sources and stories to prevent missing out of important news in the future. Without sharing, journalists might be isolated with their. 政 治 大. counterparts. However, those practices impede the covering of scoop news.. 立. ‧ 國. 學. This study examines television reports’ sharing attitudes when they have scoop news in hands and finds that interviewees are reluctant to share the scoop news.. ‧. Nonetheless, they sometimes make a concession, judging from “peer pressure,” “the. sit. y. Nat. importance of the scoop news,” “the decision of editing desk,” “earning trust from. n. al. er. io. counterparts,” “the acquaintances with counterparts” and “future trade-off.”. Ch. engchi. i n U. v. In addition, the studied journalists’ willingness of sharing scoop news is influenced by their personality, journalism education, affiliated newsrooms and news beats, but mainly by the perceived possible benefits. This study categorizes them into three types: “professionalism first,” “newsroom first,” and “being nice to people.”. 9.

(10)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前言 獨家新聞是許多新聞業界評斷跑線記者能力以及媒體在業界中自我評價的 一個重要指標,大陸學者馬健曾經引述密蘇里新聞學院教材中的一段論述: 「人們在讚賞獨家新聞高超的活動才能和才識時,也更加欽佩捕捉高手的膽識, 競爭意識與探險精神,這是記者的基本職業道德.」(馬健,2008)。 不過獨家新聞似乎愈來愈「廉價」 。尤其在 1994 年有線電視合法經營後,各 家有線電視新聞台的「獨家」新聞是愈來愈多,也愈來愈普遍,但仔細看新聞內. 政 治 大. 容,經常是該台記者自己去找的一個題目,做成新聞後就大刺刺的打上「獨家」. 立. 的字樣,即成所謂的「獨家新聞」,而這樣的情況隨著有線新聞台數量增多而有. ‧ 國. 學. 增無減。. 本研究談的是獨家新聞的資訊分享,乍聽之下十分矛盾,既是獨家新聞如何. ‧. 可能分享?但研究者在新聞場域工作近 20 年,漸漸發現隨著獨家新聞的定義被. y. Nat. n. al. er. io. 碼。. sit. 不斷擴大以及新聞競爭激化後,獨家新聞也可能成為隨時可被「交易」出去的籌. i n U. v. 研究者觀察到的另一個現象是,有愈來愈多記者在採訪前以即時電腦通訊軟. Ch. engchi. 體 MSN(MSN Messenger) ,來蒐集新聞資訊,進而分享資訊,以業界術語稱之 為「會稿」;許多記者也從即時通訊的線上人際關係,來協助線下人際關係的進 一步發展(陳泓志,2008),在這雙重發展下,現在的記者對電腦的倚賴程度愈來 愈大。 當需要低調不可曝光的獨家消息,碰上了習慣以電腦即時通訊軟體來蒐集與 分享資訊,以交換同業關係的新一代媒體記者,這些記者究竟是該如何處理兩者 之間的取與捨?另外,網路通訊軟體的使用,會不會造成獨家資訊更容易或提早 分享出去?是本研究主要著墨並欲理解之處(本研究排除掉組織內與正式組織間 1.

(11) 的資訊分享,而著重在非正式管道的獨家資訊分享與互動)。 本研究為一探索性(exploratory)研究,擬對每天處在高度競爭與時間壓力 下,進行資訊蒐集、整理、報導的電視台記者做深入的訪談,希望能瞭解當他們 在掌握獨家資訊後,在 MSN 鋪天蓋地的會稿文化下,獨家新聞資訊是不是還會 是獨家新聞?. 第二節 研究背景 一.科技與資訊的發展 科技與資訊的發展正以令人驚訝的方式不斷大幅前進,以記者在採訪前蒐集. 政 治 大 是只要記者一出了公司大門,就只能靠記者單方面向公司回報,也就是記者在採 立 資料所使用的工具來說,廿年前的記者只能以有線電話的方式和受訪者聯絡,但. ‧ 國. 學. 訪完後,再找公用電話打回公司將蒐集到的資訊轉述給主管或編輯。但問題是, 從記者出門到進行採訪工作再到回報資訊的中間,如果臨時發生了什麼緊急的事. ‧. 件,公司是無法聯絡到記者本人的!也因此在無法臨時調度下,往往在新聞的掌. sit. y. Nat. 握上就慢了好幾拍。過了幾年之後有了傳呼機(也就是當時俗稱的 BBCall)的. al. er. io. 問世,暫時解決了上述的問題,讓新聞單位可以以相對“較快速”的方式對突發. v. n. 新聞做出反應。但就算有了傳呼機,回不回應公司的主控權仍在記者的手上(有. Ch. engchi. i n U. 些記者是怎麼 Call 就是不回電的) 。直到有了行動電話,新聞單位與記者的互動 與反應時間才愈來愈緊密與快速,新聞單位的主管也對記者有了更直接的掌控。 這只是從「工具」沿革的單一方面來看,其實科技與資訊的發展,經常會以 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式改變社會。1978 年的伊朗動亂就是例證,政治與社會控制 嚴格的巴勒維政權,無法阻止有如雪片般經由歐美「傳真」進來的革命「訊息」, 於是舉國動亂不止,1979 年初自動下台流亡,伊朗革命也因此被稱為「傳真機 革命」(陳月霞譯,1996)。 單單傳真機的發明,就讓一個國家的政權倒台!其實,每一項傳遞資訊的科 技發明都直接間接的改變了整個世界。表面上這些改變,都是因為「使用工具的 2.

(12) 不同」而產生出意想不到的變化,但其實究其背後則都是因為資訊的流通由難到 易,才造成所有的改變。再深入的去探討可以發現另一個現象,就是科技與資訊 的發展除了讓兩者間更加緊密分不開外,更令人關注的就是「誰擁有資訊誰就掌 握了權力」 。寫下(Who Owns Information?)這本書的作者 Anne Wells Branscomb 在書的自序中就提到: 「這一、二十年來,我們才領悟到資訊的形貌已有所改變。 昔日的資訊是取得和管理其他資產的工具,現在資訊本身就是一種資產。」另外, 她也提到:「現實社會中,資訊的管理和取用已成為一種權力工具,所以了解其 中價值的人彼此買賣或交換資訊,早已司空見慣。」. 治 政 大 新聞資訊,可能包括了消息來源的私人電話號碼,也可能是某則獨家新聞的消息 立 回到新聞工作我們仔細想想,似乎也印證以上的論述,擁有這些資訊(所謂. 來源,當然也可能是所有台北市某個行政區各里里長的姓名與電話一覽表…),. ‧ 國. 學. 往往就掌握了權力,未能掌握這些資訊的記者,就得低聲下氣向已掌握資訊的記. ‧. 者討教詢問,往往因此「欠下一個人情」,但給不給獨家資訊,仍要看掌握資訊. y. Nat. 者的個人意願及考量,而這就是權力。. er. io. sit. 二.新聞趨同(同質化). 還記得廿年前老三台的時代,只要是總統的新聞,就算沒什麼重點沒什麼內. al. n. v i n 容,卻還是可以做一分半至兩分鐘,而且永遠是頭條(蔡菀瑩,2007)的那個年 Ch engchi U 代嗎?晚間新聞七點鐘開始播出的那一刻起,不論你是轉到台視,中視還是華. 視,只要當天有總統的相關新聞,觀眾看到的第一條新聞,一定都是總統的那一 張臉,而且畫面角度方位一致,因為這些畫面甚至新聞內容,都是由總統府新聞 官或相關單位提供。 在那一個政治力干預新聞的時代,電視台在當時被付予「為黨宣傳,為國家 服務」的任務。但除了黨政新聞外,其他的生活與社會新聞,倒是各台各有千秋, 各台爭著要站上「新聞王國」的寶座,因此,三台記者之間爾虞我詐的新聞角力 不斷發生,在新聞的競爭上一向很激烈。即使如此,當年許多有識之士仍然覺得 3.

(13) 新聞不夠自由。為了讓政治勢力退出電視,不少學界及政界菁英甚至組成「黨政 軍退出三台聯盟」 ,希望三台能擺脫黨政軍的控制。但其實直到 1994 年政府公佈 實施有線電視法,使有線電視台得以合法經營後,有線電視迅速成長,台灣的電 視新聞才開始步入百家爭鳴的激烈競爭時代,電視享有的新聞自由才漸漸提升 (羅文輝,陳韜文,2004) 。 根據一些研究調查,十多年前,也就是 1999 年十月底,台灣地區就已經有 94 家有線電視系統商與 52 家頻道公司(陳炳宏,鄭麗琪,楊雅雯,2000)。在 2003 年,台灣每天定時播放新聞的電視頻道大約有 15 個,其中 7 個頻道是專門. 治 政 大 天、三立等) (羅文輝,陳韜文,2004) 。從政府種種作為看起來,似乎台灣的電 立 播報新聞的新聞專業頻道(TVBS、TVBS-N、東森、東森 S 台、民視有線台、中. 視新聞已經打破了一言堂的弊端。蕞爾小島居然有這麼多新聞頻道,倒也令人嘆. ‧ 國. 學. 為觀止!. ‧. 但是,市場導向運作的結果,台灣的新聞媒體並沒有如自由主義所奉行「獨. y. Nat. 占產生一致、競爭造成多元」的理念發展,反而產製出高同質性的新聞內容!許. al. er. io. 1999;程宗明,1999)。. sit. 多研究發現,各台新聞報導的題材選擇內容雷同度甚高(邱鈺婷,2007;黃國棟,. n. v i n 這幾年來的發展,台灣電視新聞的趨同(同質化) 現象,已經漸漸從「偶 Ch engchi U 1. 一為之」變成了「常態」 ,這和很多民眾,甚至是學者的想像與期待都相去甚遠。 他們總以為在媒體開放之後,會有更多元的聲音與立場出現,但是從黨政軍背景 的無線三台獨占市場,到 1994 年政府公佈實施有線電視法,使有線電視台得以 合法經營後,包括 TVBS、真相新聞網、民視、非凡、力霸友聯、傳訊與三立等 電視台相繼開播,電視台雖然多了,但是各家電視台背後所代表的勢力也多元 了,這些電視台還都成立了專業的新聞台,標榜廿四小時播送新聞!看起來台灣 的電視新聞事業該是會在眾多競爭下蓬勃發展,但是匆匆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 1. 新聞趨同與新聞同質化具有相同意義,為免讀者混淆,本論文統一使用「新聞趨同」一詞 4.

(14) 真相新聞網已經結束,力霸友聯變成了東森電視台,傳訊電視則成為了中天電視 台,各家電視台的幕後老闆也一換再換,但各家新聞的播放內容,不但沒有多元 化,反而更趨向一致。 這種「多元環境下的一言堂」現象,不只是發生在台灣,其實許多新聞發展 較開放的國家都有類似的狀況發生。法國社會學大師 Bourdieu 就分析過,他明白 的表示,新聞記者的產物,比人們所相信的更具同質性。最明顯的差異和新聞媒 體的政治色彩有關(然而我們也必須指出,這種政治色彩正在沖淡中…) 。Bourdieu 更將這種「多元環境下的一言堂」現象,歸因於同樣的限制條件:「我當然並不. 治 政 大 體之間進行的時候,當他們臣服於同樣的意見調查、同樣的廣告主的時候(我們 立 反對競爭,但我卻只是觀察到,當競爭是在受到同樣的限制條件的記者或新聞媒. 只要看看電視新聞記者們由一個新聞媒體跳槽到另一個新聞媒體是多麼地容. ‧ 國. 學. 易),這裡的競爭卻會產生出同質化的後果」(林志明譯,2002) 。. ‧. 美國學者 Luhmann 則是從系統的觀點來分析新聞趨同化的現象,Luhmann. y. Nat. 提出新聞產製的封閉性(operational closure) ,他認為新聞媒介產業的運作,除了. er. io. sit. 以監看外在的社會環境,勾勒出第一層真實環境,更有從系統內成員間相互觀 察,監視而形成的第二層現實;後者所呈現的是新聞媒介組織為了降低經營上與. al. n. v i n 同業競爭的不確定感,所內化的一項慣例(胡育祥、陳逸淳譯,2006) 。 Ch engchi U. 洛杉磯時報記者大衛.邵(David Shaw)就承認: 「記者坐在編輯室或酒店. 房間裡即使在撰寫自己的報導時,也會同時觀看 CNN 或電腦連線所報導的同一 事件。這種同步雷同的趨勢已到了難以抗拒的地步了。」他還指出:「在今天的 記者群中,多的是『膽小的乖孩子』 , 『搗蛋無羈的頑童』則太少見了。」他們工 作的環境變得愈來愈企業化,也愈加墨守成規了(楊月蓀譯,1995)。 不止是新聞事業先進的美國是如此,就連向來不被認為是新聞高度發展(甚 至是某些人認為沒有新聞自由)的中國大陸,都有新聞趨同的狀況,他們對新聞 趨同的現象關注與討論也是相當多。山東省《青年記者》期刊中,苗文利就直接 5.

(15) 下了斷論:電子信息時代已經到來,新聞資源的共享已成定局,真正意義上的獨 家新聞也越來越少。陝西當地的期刊《新聞知識》中,李克強與羅雲羽則認為, 新聞的同質化還可分為兩個層次,其一是內容層次,其二是報業營運層次,都表 現出同質化。 至於國內的新聞趨同現象,正如同前文中 Bourdieu 所觀察到的: 「當競爭是 在受到同樣的限制條件的記者或新聞媒體之間進行的時候,當他們臣服於同樣的 意見調查、同樣的廣告主的時候……這裡的競爭卻會產生出同質化的後果」。各 家電視台主管每天在評比的,都是來自ACNielsen(尼爾森收視率公司)所提供. 治 政 大 力量的介入,以置入性行銷的方式影響整體新聞的呈現,劉蕙苓指出,置入性行 立 的收視率數據;各大電視台新聞頻道,也在媒體開放後,不斷地受到政府或商業. 銷傷害新聞倫理至深已不容贅言,而這個現象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愈來愈普遍,新. ‧ 國. 學. 聞界似乎也見怪不怪(2011,劉蕙苓) 。因此,不斷有學者或閱聽眾對台灣電視. ‧. 新聞趨同現象大加抨擊。. y. Nat. 而這樣的改對,對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態度與心理也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因. er. io. sit. 為新聞的趨同與獨家新聞,猶如記者追求的兩個相反的方向,新聞趨同化的愈 多,代表獨家新聞愈少;相反的,趨同化的新聞愈少,獨家新聞才會愈多,所以,. al. n. v i n 從目前看起來,台灣電視新聞趨同的情況愈普遍,似乎對記者取得獨家新聞的企 Ch engchi U 圖心也起了變化。. 三.即時通訊軟體 傳播媒體歷經報紙,收音機,電視的變革後,開始進入電腦及 3C 的時代, 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使得傳播媒體集合了電腦科技,出現新的傳播媒體生態(王 毓莉,2000) 。一般認為,有了網路之後,我們已經進入到「資訊社會」 。在一切 講求快!快!快!的時代,上圖書館查資料已經變的不可思議。因為科技的快速 發展及演進,現在記者資訊的蒐集已經由傳統的文字資料,轉向圖像、數位化方 6.

(16) 式,愈來愈多的新聞部門將「線上檢索」變成每天例行性工作之一。在美國,有 愈來愈多的記者將上網查詢,當成其消息來源之一(Garrison,1997:80)。根據 王毓莉(2000)的研究,有了網際網路,新聞記者反而減少了對特定消息來源的 依賴,使記者更獨立和客觀。這樣的發展本來是件好事,在個人電腦普及的頭幾 年也的確是如此,但是,微軟公司 Microsoft 設計的(MSN),這種即時通訊軟體 IM(Instant Messaging)在 2000 年開始進入台灣後,隨著使用人數的愈來愈多, 尤其當資訊傳遞者「記者」也開始使用 MSN 當做溝通及聯絡事情的管道後,事 情卻好像出現了學者所沒有預期到的改變!. 治 政 大 原本該是網際網路取代或減少記者對傳統固定或特定消息來源依賴的關 立. 四.會稿文化的盛行. 係,在 MSN 迅速的搶攻了資訊處理者的桌面後,反而變成記者透過線上即時通. ‧ 國. 學. 訊軟體 IM(Instant Messaging),開始和線上同業記者互相進行「資訊分享與交. ‧. 換」的重要工具。根據研究者在新聞業界 15 年來的觀察,記者蒐集資訊已經從. y. Nat. 傳統的受訪者轉變成了同業記者,甚至與同業彼此產生了強烈的依賴。尤其是在. er. io. sit. 時間壓力極大的電視新聞採訪記者,在面對 Daily News 時狀況更是嚴重!記者 的消息來源從「權威消息來源」變成了「記者同業」!一段時間之後,根據研究. al. n. v i n 者在台灣南部擔任地方新聞主管近五年的觀察,發現「駐地記者」常以「會稿」 Ch engchi U 的方式蒐集與整理新聞資訊,而且隨著傳播工具的進步,會稿的情況更加嚴重, 而且行之有年,早已成為一種文化,不少研究者也注意到這個現象(李曉青, 2006;詹益錦,2007) ,但會稿文化究竟從何而來? 早期各電視台駐地記者人力少,因此發展出來特殊的「會稿」文化,一位曾 在彰化擔任電視台駐地記者的同業,在他的碩士論文中明白清楚的描述了,每天 早上同業記者們,共同到某一個地方「會稿」的實際情況(詹益錦,2007)。 從這裡可以發現總是缺乏人力的電視台駐地以及地方記者,一向不敢輕忽同 業的影響力。而且研究者從自身所處的新聞工作環境中觀察發現,「會稿」這種 7.

(17) 蒐集新聞採訪資訊的模式,已經由人力較少的駐地記者,擴展到人力相對較多的 地方中心和台北的各電視台採訪中心總部,漸漸成為一種記者圈內普遍的「作業 模式」。 不只本台記者透過 MSN 向研究者“報稿”的內容,會和他台呈現「高度的一 致性」,甚至友台新聞主管和研究者在討論新聞時,也會以便利性極高的 MSN 來「分享」所獲得的訊息,此時居然發現,兩台記者報稿的內容也會出現高度的 一致性,有時甚至是直接在網路上用「貼」的,把可能是「不知那一台的某位記 者」整理好的所有採訪通知,全部「拷貝」過來,貼在給研究者的 MSN 對話框. 治 政 大 根據研究者的觀察,某些記者「服務」再好一點,連那一則新聞,要去找那 立. 中直接傳送過來。. 位受訪者訪問,都 PO 出來與各友台記者分享。例如一則新聞需要向某一里的里. ‧ 國. 學. 長伯訪問,這位被眾電視台記者「鎖定」的里長家地址是什麼?電話是多少?像. ‧. 這樣屬於記者好不容易問來的「資訊」,也會全都貼出來「分享」給同業!當然. y. Nat. 本台記者拿到新聞資訊後,就立刻出門採訪去了。等記者採訪回來,做完新聞播. er. io. sit. 出後,研究者看了攝影記者拍回來的畫面後,大概就知道,所有電視台南部新聞 中心跑同一路線的記者,全都抵達了那位里長伯的家,因為里長伯面前的麥克風. al. n. v i n 數量給了研究者答案。再觀察久一點,研究者發現,就連各台不同記者做出來的 Ch engchi U 新聞都是大同小異,連「風格」都像是各電視台「拷貝」出來的。. 這一連串因為通訊科技的進步,導致記者蒐集資訊習慣改變的觀察讓研究者 發現,記者與記者間的資訊分享,透過電腦即時通訊軟體的平台變得快速且頻 繁,這和研究者在五、六年以前的個人採訪經驗與流程(傳統的新聞採訪)是大 相逕庭的。 以前是記者直接和受訪者聯繫,現在是記者和記者聯繫;以前是一個個打電 話去問主跑線路的各單位有沒有新聞可挖掘發展,現在是某一台記者先約好受訪 8.

(18) 者,再和所有同業雨露均霑,「大家一起」去跑這條新聞。以前會避免在採訪前 和同路線的同業記者聯絡,大家靠各自的本事找新聞來採訪,現在是大家沆瀣一 氣,一起追同樣的新聞,訪問同一位受訪者。 研究者在工作場域做了多年的觀察,對記者使用 MSN 做為協助採訪的工 具,在使用的內容與範圍上畫了一個簡圖,以呈現目前線上記者是如何利用 MSN 即時通訊軟體來做資訊整合與搜集的工作題:. 圖 1-1 MSN 帶給電視新聞記者工作內容變化簡圖 電視台記者 . 立.  . ‧ 國. 使用傳呼機時代 . ‧. io. al. n.                      .                    . y. 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時代. Ch. engchi. i n U. v.   網路蒐集資訊 . 即時線上檢索 . 藏. sit. Nat.  .    . 使用行動電話時代 . er.  . 使用自動電話時代 . 學.  . 政 治 大.  . 分. 私. 享. 雲端網路人脈 . (同業會稿場域)    9.

(19) 這其中所涉及到的現象非常多,但其中最令研究者困惑的,就是獨家新聞的分 享問題。誠如前文所言,新聞趨同與獨家新聞如同是天平的兩端,再仔細看看目 前記者大量使用 MSN 來做為協助採訪的工具,如果記者大量利用 MSN 來蒐集並 分享資訊,那到底在 MSN 的平台上記者是如何對手上的獨家新聞加以取捨?是 分享還是不分享?不分享會不會傷害同業人際關係?分享了會不會就少了一個 記功領獎金的機會?或是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兩全其美,取得平衡?. 第三節. 研究動機. 站在受眾閱聽人的角度來看新聞趨同,可能是一種負面的新聞發展趨勢。但. 政 治 大 的效率大幅提升,這似乎又是一種進步。 立. 站在新聞工作從業者的觀點來看,以科技的工具進行快速的會稿,使得新聞產製. ‧ 國. 學. 我們從新聞產製的流程中往上推究其原因發現,極大部份尋找新聞線索的電視 台文字記者都在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MSN”聯絡聊天,MSN 成為一個平台,讓. ‧. 所有的記者得以在這個園地中觀摩學習,分享與交換情報和資訊,甚至監控友台. sit. y. al. er. 同中求異的工作精神消失. io. 一.. Nat. 並交換信任,進一步交換新聞訊息與內容,所以導致以下的結果:. v. n. 記者感到興趣的東西,經常是「例外」的。一個有名的新聞定義是紐約太陽報. Ch. engchi. i n U. (The New York Sun)的包葛特(John Bogart)在 1880 年所說的: 「當狗咬人時, 那不是新聞,但是假如人咬狗,那是新聞。」(When a dog bites a man, that is not news, but if a man bites a dog, that is news!) (李茂政,1987)這句話很傳神的告訴 了我們新聞是什麼,就是要找不一樣的,例外的東西來報導。 還記得當研究者還是新聞菜鳥的時候,研究者所服務的電視公司新聞部主管, 對我們同一批被錄用的新進記者耳提面命的,就是要我們「想出辦法如何在大家 都去的新聞採訪中,找出不同點,切出不一樣的角度」去做報導。而這也是研究 者在從大學的新聞教育進到社會中,所學到的第一堂課。 但是就這 15 年間的變化,現在的新進記者已經不再著重在「同中求異」 ,而 10.

(20) 是退而求其次,心中阿彌陀佛所默唸的是「只要不被漏就好」。而所謂「只要不 被漏」換句話來講,就是「你有我有,大家通通有」。也就是當你拿著電視遙控 器在各台間轉來轉去時,你會發現,各家電視台所報的每則新聞是近乎一模一 様,頂多是內容有點「大同小異」;而同一則新聞,各家內容更是差不多。 二.. 獲得獨家新聞的難度增加. 或許這正是 Luhmann 所說的,從系統的觀點來看各家電視台的新聞記者,都在 彼此互相監控,也都多少明白對方今天要發的新聞題目是什麼,走向與內容會是 什麼,以降低心中的不確定感,也因此,讓新聞產製愈來愈走向封閉。當然,能. 治 政 大 步。從早期的室內電話,到俗稱 BBCall 的傳呼機,再到隨時帶著走的行動電話, 立 夠讓大家在短時間內達成互相監控的主要方法,正是因為通訊設備與科技的進. 以及現在隨時隨地即時通訊的網際網路即時通訊 MSN, 「當各家電視台的新聞主. ‧ 國. 學. 管開始能積極掌握底下的記者時,同時發生的是,各電視台的記者也幾乎都無法. y. Nat. 志與工作熱情。. ‧. 擺脫掉同業的監控力量」,以致於讓現在的記者似乎喪失拿下獨家新聞的豪情壯. er. io. sit. 大陸學者馬健也分析了這個新聞實務上的現況,他提到,“E”時代的到來, 使信息傳播速度加快,“信息資源共享”愈來愈普遍,獲取獨家新聞的難度增. al. n. v i n 加。做為紙質媒體,不僅受到廣播電視打壓,還面臨網絡等新媒體的挑戰 (馬健, Ch engchi U 2008) 。除了媒體的特性外,馬健也以新聞事件剛發生時的採訪現狀來印證他的. 說法:在一個重要事件的發生地,不僅當地媒體記者會聞風而動,連外地的媒體 也會蜂擁而至,集聚展開激烈的新聞競爭, 「撞車」現象比比皆是(馬健,2008)。 當新聞記者外在的激烈競爭及新科技的進步,讓他沒有時間與力量施展,內 在的工作倫理與熱情,又因為「常規」而消磨迨盡時,要取得像前輩記者們拿到 的全國「大獨家」,的確是難上加難。 所謂的「大獨家」或是「含金量高」的獨家,在研究者個人認為,舉凡記 者所得到的訊息或拍攝到的畫面,具有足夠的新聞價值,在經過反覆求證為真 11.

(21) 實,並且同業都還沒有獲得前,而率先透過平面或是電子媒體披露報導出來的, 就是「大獨家」。 但以目前的新聞環境來觀察,現在電視新聞頻道上的「獨家」 ,都不再是什 麼了不起的獨家,舉凡記者自己去做的專題報導,即使是個火鍋店的美食新聞, 也因為「同一天」 、 「這家火鍋店」 、 「沒有其他台」記者報導,而可以「自封」為 「獨家新聞」。或者是記者自己想做的題材;或長官今天指定要做的一則新聞, 只要是和今天的「通稿」類新聞不同,都可以泛稱之為「獨家新聞」,但這究竟 算不算獨家?業界認定已經出現分歧,也的確值得商榷。. 治 政 大 一定要有一則獨家」,以致於記者背負著沉重的獨家「業績」壓力,才會把「獨 立. 根據研究者私下瞭解,由於有線電視新聞台的長官常要求記者在「多久以內. 家新聞」定義擴大化解釋。以致於以往的「獨家」新聞的定義,若比照現在的新. ‧ 國. 學. 聞報導的所謂獨家,就自然的「升格」變成了「大獨家」。但如前所述,現在的. ‧. 環境下,要想拿到大獨家真的很難!所以記者們只好把「不是通稿類」的新聞,. y. Nat. 全部都掛上了獨家的輝煌金牌。所以造成的現象是,現在在電視頻道上打出的「獨. er. io. sit. 家」字樣的新聞,其實早已經不是早期或學者所認知的獨家。. 因此究竟什麼是獨家新聞?獨家的定義是什麼?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媒體、. al. n. v i n 甚至是不同的主管或記者,都可能各自有各自的界定與看法。本研究為涵蓋最多 Ch engchi U 的面向,因此並不對「獨家新聞」做出操作型定義,而是以受訪者的自我認知與 界定為準。 三.. 使用 MSN 造成新聞產製發生變化. 造成記者失去追求獨家熱情與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一項因素則是新科技 的演進。 「獨家」新聞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搶快」 ,但是隨著衛星轉播車 SNG 的廣泛運用,以及電腦網路即時通訊軟體 IM(Instant Messaging)的流行,每 一位記者靠 MSN,幾乎已經可以做到接近零時差,所以要在時間上「搶快」已 經難上加難。MSN 的使用不僅讓真正的獨家新聞消聲匿跡,而就在 MSN 這個即 12.

(22) 時通訊軟體進入到每一位記者的電腦中時,其實另一項重大影響則是新聞的產製 已經發生了改變。 根據研究者在 2007 年針對各電視台新聞部南部中心記者所做的一份研究 發現,有了 MSN 後,記者在未出門採訪前的搜集資訊流程,已經發生了改變。 以往需要打電話詢問路線採訪單位,翻報紙及看採訪邀請單的三件事,現在全交 由 MSN 上的眾同業們分工分批完成,最後的翻報紙只是讓訊息更清楚一點:. 圖 1-2 資訊搜集流程改變圖: MSN 出現之前:. 立. 政 治 大. 〈打電話問受訪單位→翻報紙→看採訪單〉→與新聞主管討論→出門採訪. ‧ 國. 學. MSN 出現之後:. 拿報紙→〈開電腦→MSN〉→翻報紙→MSN 會稿→與新聞主管討論→出門採訪. ‧ y. Nat. er. io. sit. 圖 1-3 記者利用 MSN 搜集資訊與會稿過程: 拿報紙(隨便翻看,或細讀做記. n. al. Ch. 者交換訊息資料籌碼). engchi. i n U. v. ↓. 上 MSN(聯絡同業,分工看報) ↓ 張貼新聞通稿,交換讀報心得 ↓ 分工打電話聯絡受訪時間地點 ↓ 貼上採訪資訊,報告各自主管 13.

(23) ↓ 與同業相約採訪地點見,出門. 從以上的觀察可以發現,記者有了 MSN 後,不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 個「整體」 。藉著科技的輔助,新聞戰從「單兵作戰」演變成了「兩兩相互支援」, 而且支援的人還不是同僚,而是以往新聞主管視之為競爭電視台的同業記者!究 其原因,極可能就是因為新聞時段長了,所需要的新聞多了,眾多報紙所刊登的 新聞,編輯台全部都要!唯一變少的只有記者的人數。因此在「通稿」上,幾乎. 政 治 大 所有新聞的人事時地物,再共同分享資訊(張騄遠,2008)。 立. 所有南部電視台的記者都以打「整體戰」的方式分工合作,在最短的時間內約好. 也因此,MSN 的使用,確實可能直接或間接地促成了新聞同質化的情況,. ‧ 國. 學. 不但約同一個人做訪問,在同一個地點接受訪問,問的題目也是一樣,做出來的. ‧. 新聞與觀點當然也是高度的相似(陳泓志,2008)。. sit. y. Nat. io 問題意識:. al. n. 四.. er. 第四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問題. Ch. engchi. i n U. v. 1.會稿文化盛行下,電視台記者遇到獨家新聞,是否考慮分享? 新聞真的完全趨同了嗎?難道記者真的失去競爭意識,不再以追求獨家新聞 為榮了嗎?就算記者失去競爭之心,難道各家電視台都不競爭了嗎?都甘於報導 相同的新聞了嗎? 雖然大陸學者苗文利已經悲觀的認為,隨著電子信息時代的到來,新聞資源 的共享已成定局,真正意義上的獨家新聞勢必越來越稀少。雖然愈是資訊發達的 時代,要想找到獨家新聞是愈困難,但從目前的觀察看起來,這並不代表各家電 視台記者不去尋找以往所謂的大獨家,也就是那些「含金量高」的獨家新聞,大 部份的電視台仍把記者能跑到獨家新聞,視為是記者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 14.

(24) 至於另外那些不論內容如何,「含金量」不高的專題報導或消息,只要是記 者自己「發想」或是「發掘」的新聞題材,依目前各家電視台,尤其是長時間帶 狀播出的有線電視台,往往也都在播出時的鏡面上打上「獨家」兩個字。這樣的 獨家新聞依舊是突顯出各家電視台與眾不同之處,因此仍是受到各家新聞電視台 的重視。 或許很多記者仍勇於追求獨家,但是面對會稿文化的常規,記者往往不得不 低頭。誠如社會學大師 Weber(顧忠華譯,1993)所說,常規是在既定的社群中產 生,而被視為一種「有效」的共同意見,如果團體中的個人不順從常規的話,也. 治 政 大 如此問題產生,一旦「獨家」遇到了「會稿」,記者該如何兼顧這兩者?會 立. 會受到非正式的杯葛與制裁。. 稿是為了提高績效,用最短的時間找到最多的新聞題材或訊息;但一旦有了獨. ‧ 國. 學. 家,又要防著別人,做到保密工夫,才能讓好不容易拿到的獨家不要走漏消息,. ‧. 更怕因為違反了「常規」,使得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線上與線下」人際關係會. y. Nat. 受到傷害,甚至害怕被報復,從獨家變成獨漏?在這樣的壓力下,做獨家新聞真. er. io. sit. 的做的到嗎?就有如天平的兩端,到底該如何拿捏其中幽微的變化?. al. n. v i n 2. 慣用即時通訊軟體 MSN,是否影響記者處理獨家新聞的態度? Ch engchi U.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有了即時通訊軟體 MSN,似乎可以省去很多麻煩,. 直接在網路中建立起「虛擬的會稿場域」,並建立起自己的雲端網路人脈,利用 MSN 配置性的智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蒐集並分享最新消息及採訪資訊。記者有 了即時通訊軟體 MSN 的輔助,似乎更讓新聞圈中「會稿」的「作業模式」起了 推波助瀾的效果。從此之後「找新聞」的壓力似乎減輕了,但是怕「漏新聞」的 壓力似乎卻相對的變大了,要「找獨家」的難度也更高了。大陸學者馬健就觀察 到,「E 時代的到來,使信息傳播速度加快,信息資源共享越來越普遍,獨取獨 家新聞的難度增加」(馬健,2008)。 15.

(25) 因此,習慣使用 MSN 來蒐集新聞採訪資訊的記者,可能會遇到兩個層面的 問題, 第一,在獨家新聞尚未播出前,就面臨了是否把手中的獨家訊息分享出 去的掙扎?這樣的分享會不會因為 MSN 而更快速的進行?第二,獨家新聞一旦 播出後,各家電視台同業記者此時要求將獨家新聞或資訊分享出來,要不要分 享?要不要“拷”給同業?以維持獨家新聞的價值;如果不分享?平日線上的網 路人脈或線下聯絡頻繁的同業會如何看待?是否會面臨同業的「報復」? 這樣的掙扎或許古今中外,從有新聞競爭開始後,就一直在無數個記者身上 思考著,那在以前會稿文化不盛行時,和現在又有什麼不同?. 治 政 大 依據問題意識的形成,本研究具體歸納為以下三個研究問題: 立 五.. 在進入數位化時代,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會稿文化的成型,獨家新聞與資訊是. 學. ‧ 國. 1.. 研究問題. 否可能與一般公稿新聞般,被交換或分享出去?若被分享出去,其原因與目. 面對會稿同儕的壓力,長官要求獨家的壓力,記者本身的性格或電視台的台. y. Nat. 2.. ‧. 的是什麼?. er. io. 如果電視台記者獲得了一個獨家資訊或消息,最後不論將獨家資訊分享出. al. v i n 去,或是不分享出去,他思考的流程與判斷因素是什麼? Ch engchi U n. 3.. sit. 性,是否影響獨家新聞的分享?. 三.研究目的 從事新聞工作多年,再重新回到校園進行學術研究,會發現實務與學術之間 仍有不小的差距。實務工作中「獨家新聞」是一塊很神秘的地帶,要跑到獨家新 聞不是光靠著聰明或是勤勞,就一定跑得到獨家,而是要綜合許多採訪的技巧與 跑線的經驗,最後加上臨場的反應,才能拿到獨家新聞。不過在學術圈中,由於 獨家新聞不是一種寫作的體例,並不是一門學問,因此針對獨家的研究相當得 少,甚至對獨家的定義都莫衷一是。 16.

(26) 本研究不是在探討如何獲得獨家新聞,反而是因為近年新聞圈中「會稿」的 盛行,其嚴重的程度衝擊並改變了新聞產製的流程,甚至影響了記者與受訪者, 以及記者與記者之間的人際交往關係。因此本研究反而是聚焦在當電視台的記 者,在獲得獨家新聞時,是不是也會循著固定的會稿模式,將獨家新聞分享出去。 藉由本研究,或許可讓一些為卡在如何處理獨家新聞而傷透腦筋的線上記者 做一些參考;也期望對那些尚未踏入媒體圈的相關科系莘莘學子,能初探記者平 日工作矛盾與衝突的處理樣貌,這正是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立. 資訊分享理論. 政 治 大. 學. ‧ 國. 第一節. 文獻探討. 一.資訊的操作型定義與網際資訊空間. 資訊(information),從英文的字根可以看出,資訊的本義就是告知(inform)。Anne. ‧. Wells Branscomb 安.布蘭絲康在《Who Owns Information?》一書中,並沒有特. y. Nat. sit. 別對這個字詞下任何的定義,但是她在書中所討論的,包括姓名、住址、電話. n. al. er. io. 號碼、病歷、攝影圖像、或電子郵件…都被歸納為資訊。在美國學術界、出版. i n U. v. 界與顧問領域擁有超過四十年資訊科技經驗的 Elias M. Awad 博士,在他. Ch. engchi. 《Knowledge Management》一書中明確定義,資訊是讓做決策更容易的資料聚 集,資訊也是以重新格式化或處理過的資料為主的事實與數字。他認為,資料 是未加以組織和沒有過程的事實,是靜態的,例如,某某人身高 182 公分,這 就是資料。但如果有評價說某某人 182 公分的身高使他成為籃球隊校隊,那這 就變成了資訊。 當然資訊和知識又不同,知識包含的範圍較資訊廣,包括了觀念、技術、訓 練、嘗試和經驗。新聞工作是知識產業的一種,需要大量知識做原料,以生產高 品質的新聞(張文強,1999)。依據張文強的研究,新聞工作者具有新聞工作知識, 17.

(27) 據此記者能夠懂得如何問問題,如何查證並掌握路線;而路線知識又涉及許多只 可意會的知識,所以單一記者往往得藉由不同新聞事件處理經驗,累積屬於某些 屬於個人的知識。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以新聞個案為例來對資料、資訊及知識做一個明確的分 野與操作型定義: 某日,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發生銀樓搶案,兩名歹徒分持刀械與棍棒侵入,搜括 價值約廿萬元的金項鍊等貴重飾品後逃逸。在這一則新聞事件中,本來是屬於資 料的像是路口監視器畫面、里長的電話、銀樓所在地的住址、中山分局某位長官. 治 政 大 重要,但對即將採訪這則社會新聞的記者來說,都因為具有相關聯的聚集,成為 立 的姓名與電話…這些數據、人名或字串等「資料」,對一般民眾來說原本都毫不. 記者所要得到的第一手「資訊」。. ‧ 國. 學. 記者知道銀樓的地址後,直接趕到搶案現場,對被搶的銀樓老板 X 先生做. ‧. 訪問,訪談的內容又因為這起事件成為重要資訊,記者再打電話給里長,到了里. y. Nat. 長辦公室,拍到了路口監視器的畫面,這原本是天天都在錄的畫面資料,又因為. er. io. sit. 錄到搶匪騎摩托車逃跑的畫面,而成為記者報導的重要資訊;當然中山區那某位 長官正是偵查隊長的電話,和他做了訪問,有了官方的說法,這則新聞的素材(資. al. n. v i n 料和資訊)已經搜集夠了,記者返回公司做成電視新聞順利播出。採訪過程中, Ch engchi U 記者如何選擇採訪對象或到那蒐集畫面,以及在面對受訪者所提出的問題是否關. 鍵,都屬於記者的默會知識;而對受眾來說,文字記者把經過邏輯整理,消化吸 收的資訊與資料,透過專業機器製作或或播送,條理分明的呈現在完成的文稿 上,這些原本是資料和資訊的東西,現在已經成為了知識,攝影所拍到的畫面, 也在經過剪接重製後,從資訊變成知識。 瞭解了新聞工作上資料、資訊和知識的不同,我們再看何謂「網際資訊空 間」 。工業社會發展的核心技術是「蒸汽機」 ,主要功能是替代並擴大人類的勞力 範圍;但資訊社會發展的核心技術是「電腦科技」,功能是取代並擴充人類的智 18.

(28) 力活動(游琬娟譯,1994) 。令人感到驚恐的,當全球從工業化社會轉型成資訊 社會時,資訊正已無形且快速的方式在「網際空間」,或「資訊空間」中流通, 而造成這最大變化的就是電腦科技的發明。當有線電視與電話線都和電腦連結在 一起時,與真實世界平行的網際空間於焉產生,我們通常稱之為虛擬世界,因為 它並非實體存在,而是存在於傳播科技的訊號與電子設備中(江靜之譯,2003)。 在《出賣資訊》一書中,作者寫到,今日電子網路的訊息環境相當多變化,IBM 科學科技部門前任副總裁 John Armstrong,曾與同事分析過 IBM 內部網路各種不 同的電子對話方式,他以令人信服的理由指出,電子郵件是一種不同於以前任何. 治 政 大 理、種族、膚色和宗教的溝通管道,對傳送訊息者而言壓力較小,而接收訊息者 立 方式的全新通訊方式,能免去許多面對面交談的障礙,提供跨越語言、時間、地. 也可以在自己選擇的時間地點輕易取閱,其中最令人驚異的差別點在於能讓一大. ‧ 國. 學. 羣人交換訊息(陳月霞譯,1996)。. ‧. 也就是說,當記者的文稿還沒完成之前,其實記者很有可能已經透過電腦上. y. sit. io. n. al. er. 訪工作的完成。. Nat. 的網際空間、資訊空間,和一羣同樣是記者的族群,交換了許多的資訊,以利採. 二.資訊分享理論. Ch. engchi. i n U. v. 早期 1978 年,Kelley 和 Thibaut 發展出互賴理論(Interdependence Theory),是 奠基在於很單純的「自利」與「平等互惠」上對行為加以預測,也就是:「如果 你幫我,我就幫你」 ;或者是: 「如果你破壞我的好事,我就有所保留或不會幫你」 。 他們以單純的兩個個人,以及兩個個人但是在社會與組織的背景脈絡下,兩種狀 態互相做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如果社會或組織對友誼、有禮的行為、利他主義 和好的市民規範等等支持力量愈強,那另一方對不好的負面行為產生報復的心理 會愈小,甚至會以德報怨。 因此,Constant et al.(1994)等三位學者,將組織與社會對個人的影響力量放進 19.

(29) 研究中,針對一家高科技的電腦公司做研究,並希望試著發展出人們對資訊分享 態度的理論模式,,進而建立了資訊分享理論(Theory of Information Sharing)。三 位學者在研究中將「工作資訊」(work information)分為兩大類:「資訊產品」 (information product)和「專家知識」(information expertise):「資訊產品」被視為像 是一般日用品,例如電腦程式,或是一本書,這一類資訊產品的特色是只要你想 要,花點心思大家都拿的到,是一個已經完成的作品或已經整理出來有形的產 品。另一種被稱為「專家知識」,是如何把電腦程式寫出來的方法與技術,一般 人把這部份視為自己與他人之所以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一種能力的表現,因此,. 治 政 Polanyi(1958,1969)對知識提出外顯知識(explicit大 knowledge)和默會知識(tacit 立. 這類的資訊擁有者會把資訊技術視為自己的一部份,反射出他們的自我與價值。. knowledge)這一個概念,套用在新聞採訪上來說,外顯知識是可以被紀錄下來,. ‧ 國. 學. 寫在教科書中,可以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的知識,像是沉默螺旋理論,像是化身. ‧. 採訪,新聞教科書中所寫的知識,我們可以透過閱讀或聽課來理解學習;而默會. y. Nat. 知識,有點像是傳統教科書中所說的「新聞鼻」,它是長久的新聞工作經驗所累. er. io. sit. 積下來的一種新聞感;或者是新聞工作者長期與受訪者建立的特殊人際關係,平 常沒事的時候,具有默會知識的記者可以找出新聞來發,知道新聞在那裡;遇到. al. n. v i n 大事發生的時候,記者知道如何採訪這條新聞,找誰來查證,可以抓數個不同的 Ch engchi U. 角度來切出不同的新聞點,但當要求這類記者來說明理由時,可能他們自己也不 願意,或也不知該怎麼把這種技巧或知識教給別人。 在 Constant et al.(1994)等三人的研究中發現,一般人在資訊分享時, 「資訊產 品」會被以較理性的經濟交換方式做為考慮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分享這個資訊 出去,對我有什麼利益?是不是可能換回些什麼好處?這樣的分享是不是平等互 惠的?或者我把這個資訊分享出去,是不是比較符合社會的期待?例如做人很慷 慨或是對社會做出有利貢獻之類的。但對「專家知識」則是另一種思維,這種資 訊技術有點像是「Know-how」 ,是電腦程式等產品真的能有效運作的訣竅或是秘 20.

(30) 技,當資訊擁有者分享這樣的資訊技術,當然會增加個人的成本,但他也可能得 到其他的好處,像是提高自尊和自傲、增加自我的效能、增加個人的鑑別度、得 到他人更多的尊重、或是更好的名聲等等。 不同領域的學者,在對我們所學習或理解的事物,以不同的名詞做解釋而有 了類似的看法。Constant 等人所說的「資訊產品」,就有如 Polanyi 所講的「外 顯知識」 ;而 Constant 所講的「專家知識」就類同於 Polanyi 所定義的「默會知識」 。 Constant 等人對工程師分享資訊或知識做了一些研究: Constant et al.(1994)等人在研究設計上,採用了閱讀小品文的方式,讓受測者. 治 政 大 獲得協助,也就是要求員工乙分享資訊(資訊產品或專家知識)但遭到員工乙的 立 進入一段情境之中。小品文是描述員工甲以前在工作上曾經求助員工乙,希望能. 拒絕。Constant, D.等三位研究者要求受測者想像自己在這個情境中,扮演其中一. ‧ 國. 學. 位的角色,然後根據情境的描述去回答誰才擁有此資訊,是組織還是員工乙?另. ‧. 外,受測者分別扮演員工甲和員工乙時,認為到底該不該分享此一資訊。研究共. y. Nat. 進行了三個實驗,實驗一是分享資訊產品的情境,實驗二是分享專家知識的情. er. io. sit. 境,實驗三則包含兩種情境。. 結果指出,實驗一和實驗三都發現,自利(Self-interest)會減少分享行為,. al. n. v i n 但是組織擁有者的規範會增加分享行為,工作經驗(Work experience)和工作訓練 Ch engchi U (Work training)會對利社會態度(Prosocial attitude)以及組織擁有者規範. (Organizational ownership norm)產生正向的影響,員工會把專家知識視為自己本身 的一部份。. 21.

(31) 圖 2-1 分享電腦程式的理論過程引導(資訊被視為產品) - 自我利益 平等互惠. 分享資訊 - 利社會態度 組織擁有者規範 (公司規定). +. + 工作經驗 工作訓練. -:負向影響. 治 政 大 資料來源:Constant, D. et al.(1994) 立. +:正向影響. 實驗二和實驗三的結果則指出,專家知識被員工視為個人的資產,比. ‧ 國. 學. 較是屬於自己的而不是組織的,因此,員工在分享資訊時,會依照資訊的不同類. ‧. 型而有不同的分享態度。所以員工會傾向於分享專家知識,而比較不會分享資訊. y. Nat. 產品。分享有形的資訊產品,是看利社會態度與組織擁有者的規範,但分享無形. er. io. 給予電腦協助的理論過程引導(資訊被視為專業技術). 自我表現 自我一致性. al. n. 圖 2-2. sit. 的專家知識,則是取決於自我能力的展現。. +. engchi. v. 分. 享. 資. -. 自我利益 平等互惠 -. 工作經驗 工作訓練. Ch. i n U. 利社會態度 組織擁有者規範 (公司規定). +. +. -:負向影響 +:正向影響. 資料來源:Constant et al.(1994) 22. 訊.

(32) 另外,Wittenbaum, Hubbell, 和 Zuckerman 三位學者在 1999 年也針對資訊分享 或不分享進行研究,並發現,如果某些資訊被一再的重覆分享,就會被視為是較 重要或較值得分享的資訊(Wittenbaum, Hubbell, and Zuckerman,1999)。Van Swol 等學者則發現,擁有資訊的人,不論這些資訊是分享或還沒分享出去,都有一種 偏見,就是往往自己所擁有的資訊比別人還沒分享出來的資訊更加重要。 不過以上的研究都是著眼於組織內的知識分享,研究的目的在於如何讓資深 員工把工作經驗或是累積而得的專家知識,傳授給新進員工,讓組織能獲得最大 利益。. 治 政 大 根據研究者在新聞場域的觀察,每天記者蒐集資訊的來源也可以概分為兩大 立 回到新聞工作的場域裡,這些資訊分享理論是否可以據以參考?. 類,亦即是「通稿」與「非通稿」。所謂通稿,不外乎當天平面報紙刋出的新聞. ‧ 國. 學. 或受訪單位以傳真或簡訊或 e-mail 要求採訪的資訊,由於這兩種是每個人只要認. ‧. 真看報都可以看到新聞線索還有收到通知,所以我們統稱之為「通稿」。不過通. y. Nat. 稿內還可以再細分為「自來的資訊」及「問來的資訊」,自來的資訊即已經見諸. er. io. sit. 於報章之上,如嫌犯姓名、大安分局偵辦之類;問來資訊,則是部份資訊由記者 再深入追查自己問來的,如嫌犯家地址,被害人的電話等等,這些資訊只要記者. al. n. v i n 開口問相關單位就可以獲得,並不因為不同的「人」去問而有所差別。 Ch engchi U. 而「非通稿」則包括記者自己平時去找的線索,或線民朋友提供的資訊,或. 受訪單位上有意或無意洩露出來的訊息等等,這些非通稿的資訊,能不能發展成 所謂的「獨家」,還需要更多的查證與探究。但還有一個差別,也就是所謂的默 會知識,也就是不同的人問出來的資訊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溝通方式也影響到獨 家訊息是否能夠形成。 若套用 Constant 等學者的資訊分享理論,新聞場域裡的新聞通稿類似於資訊 產品,是有形的產品(報紙、雜誌、簡訊、傳真等);而獨家新聞則類似於專家 知識,是個人累積人脈才問得到的資訊,或是個人努力去找資料才獨得的資訊。 23.

(33) 第二節 獨家新聞 一.何謂獨家新聞 獨家新聞不是一種新聞寫作的體例,像是人物特寫、新聞花絮或是新聞評 論;它也不是屬於像是社會新聞,黨政新聞或是財經新聞任何一種採訪路線;獨 家新聞更不限於是平面報紙,或是廣播電視,甚或是現在流行的網路新聞。 獨家新聞,顧名思義其精髓在一個「獨」字!也就是說,獨家新聞是只此一 家,別無分號!獨家新聞不拘型式,它可以是一篇報導,也可以是一張照片,它 更可能只是一個消息,一個簡單的訊息,甚至可能只是幾個字!. 政 治 大. 根據大陸的網站「百度百科」裡對獨家新聞的解釋,「獨家新聞」到現在沒. 立. 有一個公認的說法,所以它節錄了幾種不同的版本,包括《新聞學大辭典》裡指. ‧ 國. 學. 獨家新聞是由一家新聞機構向外界發布的新聞;《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裡是指 只有一家媒體報導或一家媒體率先報導的新聞;《宣傳輿論學大辭典》說,獨家. ‧. 新聞不僅是某一新聞媒介搶先刊載或播發的獨自一家的消息,還應具有特殊的新. y. Nat. sit. 聞價值和一定的權威性。. n. al. er. io. 國內的學者講的比較簡單,馬西屏說,別人沒有就是「獨家」 (馬西屏,2007) 。. i n U. v. 說起來簡單,所謂獨家不過就是一個消息,或者只是幾個字,但獨家新聞卻是任. Ch. engchi. 何一個新聞組織或機構得到社會高度評價與否的重要指標!像西元 1972 年獨家 報導出「水門案」的華盛頓郵報,就因為獨家報導了尼克森總統派出中央情報局 的幹員,潛入敵對陣營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竊取機密文件與安裝竊聽器,而 使得報紙銷售量遙遙領先,更奠定了華盛頓郵報的地位。但獨家新聞那裡來?當 然是從跑線的記者而來,所以能拿到獨家新聞的記者,一向被新聞組織所器重, 一名記者能否在激烈競爭中拿到獨家,或者一年中能採訪到的獨家新聞數量多 寡,都成為新聞媒體評價一名記者的重要指標。 大陸學者馬健認為,發掘獨家是記者的天職,是新聞工作者政治水平、業務 24.

(34) 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綜合反映與集中體現。他將「獨家新聞」區分為「高含金量」 和「低含金量」新聞。相對於低含金量,所謂高含金量當然就是指記者在第一時 間報導,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新聞,需具備獨樹一幟的強烈欲望和敢為人先的 獨創精神,面對困難挫折,不輕言放棄。馬健同時引用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 教材中,對採訪到獨家新聞的記者有精辟論述:人們在讚賞獨家新聞高超的活動 才能和才識時,也更加欽佩捕捉高手的膽識,競爭意識與探險精神,這是記者的 基本職業道德(馬健,2008) 。 另外,大陸學者鍾仕安則依照時代的變遷,對「獨家新聞」下了一個較新的. 政 治 大. 解釋。他在一篇採討新聞策劃的文章裡寫到:在信息時代,獨家新聞應被理解為. 立. 一個動態的概念,被賦予新的涵義。在信息技術發達,媒介競爭激烈的今天,人. ‧ 國. 學. 們對“獨家新聞”的關注點已經從最初的「時效性、獨占性」轉向新聞報導本身 所具有的「深刻性和獨特性」,新聞的內在價值越來越成為獨家新聞的重要內涵. ‧. (鍾仕安,2007) 。. y. Nat. io. sit. 大陸學者劉寧也看到了媒體競爭對整個新聞環境的改變,讓「獨家新聞」的. n. al. er. 意涵發生改變,他認為此時的獨家新聞已經突破以往傳統意義上的涵義。在西方. Ch. i n U. v. 新聞界,這種獨家新聞又被稱為「非事件新聞獨家計劃性報導」,或是「策劃性 新聞」和「話題性新聞」。. engchi. 照以上幾位學者的看法,對能跑出獨家新聞的新聞工作者,都是給予高度且 正面的肯定,不因為時代變化而有不同。但對於獨家新聞本身的定義,已經有了 一些轉變,所謂的獨家不再是傳統的定義,而更擴大到了包括具點前瞻性或深刻 性的策劃性新聞,也可以將之列入做為獨家新聞。. 二. 「獨家」新聞定義的改變 馬西屏更深入觀察到台灣新聞界的現象,而對獨家新聞有更細微的陳述: 「以 25.

(35) 前的獨家指的是重要的新聞,現在因為媒體競爭太激烈,尤其是有線新聞台,台 灣是全世界第一,因此雞毛蒜皮的小事,阿狗阿貓的事,只要別人沒有,就冠個 『獨家』,一直播出,當做好大的新聞處理」(2007,馬西屏) 。 也因此,不少觀眾會發現,某家火鍋店用了什麼樣肉質的高檔牛肉,就可以 當作獨家新聞,只因為這是他們新聞台所「獨家」規劃並採訪的新聞,所以就冠 上了「獨家新聞」。若按照鍾仕安的看法,這樣的新聞符合了策劃性,卻沒什麼 深刻性。而且鍾仕安所謂的策劃性,是對可預知的重要新聞事件先進行規劃並報 導,或是對不可預知的重大突發性新聞事件有深入而獨特的報導角度,或者是已. 政 治 大. 經共有的新聞線索裡,挖掘出自己的重問題性報導。若是以這三個條件來審酌,. 立. 則我國許多電視台裡的「獨家新聞」就實在是稱不上什麼獨家,既不符合傳統的. ‧ 國. 學. 獨家新聞定義,更不符合現代「非事件新聞獨家計劃性報導」,或是「策劃性新 聞」和「話題性新聞」的定義。. ‧. 國內對獨家新聞的研究並不多,李曉青從駐地記者的美麗與哀愁兩個層面來. Nat. sit. y. 看獨家新聞對駐地新聞工作者造成的困境,算是較為深入的研究。李曉青發現,. n. al. er. io. 電視台的駐地記者,因為「一縣一人」的制度,加上每天都要廿四小時的待命,. i n U. v. 使得駐地記者面臨管轄輻員大、待命時間長、新聞事件多、總得要休假的根本問. Ch. engchi. 題。因此經常發生各台間互相代班及互相倚賴的特殊關係。在這個關係底下,駐 地記者的獨家勢必得分享出來,因為平時就是各台分派成群的和平共存,他們承 受不了跑獨家的壓力,所以地方上所謂的獨家新聞,只是同樣的新聞在不同的時 間播出的差別(李曉青,2006) 。. 第三節 社會交換理論 資訊分享理論是從組織與管理者的角度去進行研究,但資訊的分享有很大一 部份是受到自我利益以及成本付出多寡兩項重大的變數影響,因此,社會學中的 26.

(36) 社會交換理論更進一步提出了「信任」的變數,也是極為重要。. 一. 社會交換論 社會交換論是 G.. Homans 在 1961 年時,在其著作中《社會行為:其基本形 式》一書中所提出。Homans 把人視為“經濟人”、“理性人”認為人類的行為 會因為得到報酬而增強其行為。Homans 是拿早期心理學中的操作性制約學習理 論(operant conditioning theory),提出人類行為的六個基本命題:成功(success)、 刺激(stimulate)、價值(value)、剝奪-滿足(deprivation-satiation)、攻擊-讚許 (aggression-approval)、理性(rationality)來做為研究的基礎。(黃光國,1995:. 政 治 大 (anthropology)、衝突社會學(conflict 立 sociology)及行為心理學(behavioral psychology). 188-190)而社會交換論的發端,大致可由功利主義的經濟學(economics)、人類學. ‧ 國. 學. 四個學門探源。. 社會交換理論是著眼於成本-利潤(Cost-Benefit)的觀點來探討人際之間的互. ‧. 動,類似於經濟學上的交換關係(吳盛,林東清,林杏子,2006)。但不論是經. sit. y. Nat. 濟學上的交換理論或社會交換理論都是假設當個人的報酬大於成本時才會採取. al. er. io. 部份的交換,只是經濟交換理論是著重於外的利益,而社會交換理論是著重於內. v. n. 在的報酬(孫非等譯,1991;Blau,1964;Gefen & Ridings,2002) 。另一個不同點. Ch. engchi. i n U. 是,社會交換並不保證所投資的成本將會得到相同的報酬,因為沒有明確的規則 和條約來管理雙方之間的互動,而且也並無特定權利義務,但經濟學上的交換是 可以確保雙方彼此的交換(吳盛,林東清,林杏子,2006)。 正因為社會交換的雙方互動,沒有精確規定權利和義務,所以回報的性質不 能討價還價,而須留給做回報的人自己決定。在這個前提之下,社會交換是建立 在信任的基礎之上,社會交換要求信任別人會履行他們的義務。典型的交換關係 是在一個緩慢的過程中逐漸發展,以小交易開始,這種小交易只要求小信任,因 它涉及的是小風險。如果確實得到了回報,甚至大大超過了自願幫助的感謝程 度,證明了自己值得信賴,就可以繼續給予或接受更大的恩惠(孫非等譯,1991)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1、曾擔任以國家、重要城市為名,至少以二個版面以上刊登國際 新聞,且發行對象以全國或全球讀者為目標之平面媒體或通訊 社(例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Students are introduced to the writing task - a short story which includes the sentence “I feel rich.” They are provided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connect their learning

(g) the existing Financial Assistance Scheme for Post-secondary Students (FASP) be improved by providing post-secondary students with means-tested loans to cover their living

(C) Lockdowns have directly led to eating disorders among teenagers.. (C) They are forbidden by their doctors to log onto social media

視聽 材料 新聞 剪報

無國界記者組織(國際新聞自由監督團體)在本月 17 日公布一項針對全球記者的 最新調查,其結果顯示,今年全球記者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