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解密新列寧式政黨的組織化邏輯: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非軍職中央委員共事網絡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解密新列寧式政黨的組織化邏輯: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非軍職中央委員共事網絡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碩士論文. 政 治 大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非軍職中央委員共事網絡研究 立 解密新列寧式政黨的組織化邏輯:. Decoding the Organizational Logic of the Neo-Leninist Party:. ‧ 國. 學. A Study of the Colleague Network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17th Central Committee. ‧. 賈士麟. y. Nat. 指導教授:熊瑞梅 博士. n. er. io. al. sit. 2014 年 7 月. Ch. engchi. i n U. v.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 誌謝 寫下這段致謝辭,也就意味著我三年的台灣求學生涯要結束了。很慶幸自己 三年前誤打誤撞的決定,讓我從此踏上了奇妙的社會學之旅。我也從一個完全不 知道社會學是什麼的門外漢,成為了一個要以此為一生志業的博士生。在我看來, 社會學不是某特定的知識範疇,而是種宏觀的、超越個人層次分析問題的方法, 正是有了社會學的方法,我才有可能完成這一篇論文。 首先我必須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熊瑞梅老師,正是她的傳授才讓我真正 領會到社會學的視野原來可以如此寬廣。熊老師念茲在茲的「無遠弗屆」的社會. 政 治 大. 網絡「小世界」,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知識上面的收穫,更是做人上的啟發。也正. 立. 是受到了熊老師兩個學期的教學啟發,我才開始嘗試蒐集一份資料,也才有了我. ‧ 國. 學. 的這篇論文。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熊老師對我給予了無比的鼓勵和期許,是我 能順利按時完成論文的重要動因。. ‧. 我也要感謝我的論文口委汪宏倫老師和黃信豪老師。在我在台灣求學的日子. Nat. sit. y. 裡,汪老師對我給予了非常大的關照和提攜,他讓我學習到了跨越國族看問題的. n. al. er. io. 智慧,釋疑了我心中的困惑,他向我傳遞了學術人的精神。而我雖然在之前從未. i n U. v. 有機會向黃信豪老師請教過,但他聽到我的題目後就一口答應擔任口委,並且在. Ch. engchi. 口試中為我提供了非常多的寶貴的修改意見。黃老師的專業性令我非常敬佩。由 於我的論文進度上的匆忙,在整個過程中,我也給我的指導教授和口委帶來了很 多的不便,我要在此再次至上歉意。 能順利產出這一篇論文,我還一定要感謝的是與我合作蒐集資料的政治學系 的李嘉同學。沒有他的專業知識,我不可能能完成資料蒐集的第一關。他對學術 的熱忱亦是我動力的來源。 作為首屆來台的大陸學位生,我要感謝政大社會學系對我的包容。系上的教 授們無私地向我敞開了社會學的大門,打開了我的社會學想像。我也要感謝助教 鄭鳳珠學姐,沒有她的細心工作,我不可能順利地及時畢業。我還要感謝碩班的 i.

(4) 同學,我們在一起的學習過程中形成了良性的競爭與互動關係。其中,我特別要 感謝林峻弘和王嘉瑩同學,我們之間長期的毫無保留的熱烈討論促進了我們的共 同進步。 我很慶幸在政大期間結識了一群好朋友。感謝奕鳴在我無助之際幫我解決了 口試的設備問題,也感謝我的好兄弟發鑾,陪我一路走到畢業。 最後,我必須要感謝我的父母,他們對我的愛與寬容是我能不斷走出去的最 堅硬的後盾。.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5) 中文摘要 在本研究中,我通過對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之間的共事網絡的蒐集和分析,探 索的是胡錦濤時代的黨國權力的集中化特徵。作為一個高度組織化的列寧式政黨,中國 共產黨在 21 世紀初期依然保持了對中國的有效的威權統治,其政權的穩定和不穩定性 是外界高度關注的焦點,但長期以來也因為資訊的不透明而被視為「黑盒子」。因為任 何組織或者制度都是鑲嵌在社會關係中的,而組織內的共事關係是使組織作為組織運轉 的重要社會關係,對共事網絡的研究有助於釐清中共作為一個菁英式政黨的組織邏輯。 研究結果顯示,傳統的恩庇侍從、派系或者官僚模型對中共權力集中化的解釋都是有限. 政 治 大. 的。在胡錦濤的第二屆中共中央總書記任期內,中共政治菁英的共事網絡中出現的是高. 立. 度的團體與團體之間鑲嵌的狀況,結構洞大量地存在。而在控制了政治資歷變項的影響. ‧ 國. 學. 後,開放網絡中的社會資本對十七大政治菁英在十八大後擔任黨國的重要職位的機率有 顯著的正向影響。社會鑲嵌應有助於解釋中共的威權韌性。. ‧. 關鍵詞:國家集中性、菁英政治、組織、社會網絡、中國共產黨.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6) Abstract Through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colleague network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s 17th Central Committee,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arty state’s power centralization in the Hu Jintao era. As a highly organized Leninist party, the CCP still effectively maintains its authoritarian control of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 of the regime has always been of great interest to outside observers, but its elite politics has always been seen as a “black box” because of its lack of transparency. Insofar as all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are embedded in social relations, and. 政 治 大 organization to run as an organization, a study of the CCP’s colleague network would help to 立. colleague relationships inside an organization are key social relationships that facilitate the. ‧ 國. 學. explicate the elitist party’s organizational logic. My finding suggests that classical models of. patron-clientelism, factionalism, or bureaucracy provide only limited explanation of the CCP’s. ‧. current form of power centralization. During Hu Jintao’s second term serving as the General. sit. y. Nat. Secretary of the Party, there exist a great amount of mutual embeddedness and structural holes. io. er. among different groups inside the colleague network of the CCP’s political elites. After. al. controlling the effect of political qualification variables, their amount of social capitals in open. n. v i n C h with their chance network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e n g c h i U of occupying more advanced. positions after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Social embeddedness helps to explain the CCP’s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Keywords: state centralization, elite politics, organization, social networks, CCP. iv.

(7) 目錄 誌謝 ............................................................................................................................................. 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iv 目錄 ............................................................................................................................................ v 圖表目錄 .................................................................................................................................. vii 第一章、前言............................................................................................................................. 1 第二章、文獻回顧和理論探討................................................................................................. 4 第一節 正式政治 vs.非正式政治 ......................................................................................... 4 第二節 組織社會學和社會網絡的分析視角 ....................................................................... 7. 政 治 大 2. 既有的對國家和政黨的社會網絡研究 ...................................................................... 10 立 1. 社會鑲嵌性和弱聯結.................................................................................................... 8. 3. 中共政治菁英的共事網絡的分析視角 ...................................................................... 11. ‧ 國. 學. 第三節 本研究中會用到的關鍵社會網絡概念 ................................................................. 14 第四節 理論和研究假設..................................................................................................... 16. ‧. 第三章、研究設計................................................................................................................... 20. sit. y. Nat. 第一節 資料的蒐集............................................................................................................. 20. io. er. 1. 研究對象的選取.......................................................................................................... 20 2. 工作簡歷的編碼.......................................................................................................... 21. n. al. Ch. i n U. v. 3. 共事關係的抓取.......................................................................................................... 22. engchi. 第二節 網絡測量與分析方法............................................................................................. 23 1. 描述性分析方法.......................................................................................................... 23 2. 變數測量...................................................................................................................... 23 第四章、描述性分析............................................................................................................... 27 第一節 個人資料描述......................................................................................................... 27 第二節 共事網絡描述......................................................................................................... 30 第三節 塊模型和分區......................................................................................................... 36 第四節 十七大中共政治菁英的權力集中化特徵 ............................................................. 44 第五章、迴歸分析................................................................................................................... 48 第六章、結語........................................................................................................................... 56. v.

(8)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56 第二節 研究限制和展望..................................................................................................... 58 附錄 1 簡歷中特殊情況的錄入原則....................................................................................... 59 附錄 2 資料架構...................................................................................................................... 65 附錄 3 共事關係的抓取原則.................................................................................................. 68 附錄 4 共事網絡中位置與位置間密度矩陣 .......................................................................... 71 附錄 5 局部兩年以上共事網絡圖.......................................................................................... 72 參考書目 .................................................................................................................................. 7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9) 圖表目錄 表 4-1 第十七屆非軍職中委個人資料的描述統計 ................................................... 27 表 4-2 十八大召開時尚有晉升可能的十七大中委的資歷條件——類別變項 ....... 29 表 4-3 十八大召開時尚有晉升可能的十七大中委的資料條件——連續變項 ....... 29 表 4-4 十八大前的中共政治菁英網絡的基本特徵 ................................................... 33 表 4-5 十七大中委和在世正國級元老所工作過的條塊單位(次數分配前十名)36 表 4-6 中共政治菁英結構相等分區 ........................................................................... 38 表 4-7 中共政治菁英共事網絡中的角色分類 ........................................................... 39. 政 治 大 表 5-1 網絡變項的回歸模型 ....................................................................................... 49 立 表 4-8 位置間縮影矩陣 ............................................................................................... 40. ‧ 國. 學. 表 5-2 十八大後位居副國級以上要職的邏輯回歸模型 ........................................... 51 表 5-3 未曾擔任過省委書記且高齡進入中委會的副國級以上領導人資料 ........... 55. ‧. Nat. sit. y. 圖 3-1 中共中央的權力階梯 ...................................................................................... 20. n. al. er. io. 圖 3-2 薄熙來的個人網絡 .......................................................................................... 26. i n U. v. 圖 4-1 十八大前中共政治菁英共事網絡圖 .............................................................. 33. Ch. engchi. 圖 4-2 半年以上共事網絡的中心度分佈 .................................................................. 35 圖 4-3 半年以上共事網絡的結構限制分佈 .............................................................. 35 圖 4-4 位置間網絡關係圖 .......................................................................................... 43 圖 4-5 十七大政治局共事網絡層級圖 ...................................................................... 46 圖 4-6 十七大政治局共事網絡圖(包括在世前正國級元老) .............................. 47 圖 4-7 十八大後政治局共事網絡層級圖 .................................................................. 47 圖 5-1 結構限制 vs. 中心度 ....................................................................................... 52. vii.

(10) 第一章、前言 國家作為具有一定自主性的行動者,早已經是國家與社會關係研究中的焦點 (Skocpol 1985) 。而權力的集中化(centralization)則是國家的形成與鞏固的重要面向, 對國家政策的實施有著深遠的影響。在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國家往往扮演的是協調、整 合不同社會勢力的角色(Block 1987) ,在後進發展型國家,國家在保持自主性的同時與 產業界進行鑲嵌,被認為是成功帶動經濟發展的秘訣(Evans 1995) 。在共產極權國家, 以菁英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政黨則會消滅一切的社會反對勢力,實行無產階級專政 (Carnoy 1984: 56-61)。. 政 治 大. 共產黨的一黨獨裁與傳統的專制政權不同的是,共產黨的統治是建立在嚴密的現代. 立. 化組織之上的。如 Samuel Huntington(2006: 8)所寫到的,「共產黨人向現代化中國家. ‧ 國. 學. 提出的真正挑戰並不在於他們善於顛覆政府,而在於他們善於創建政府。」 然而,隨 著蘇聯和東歐的共產主義國家在 1990 年前後相繼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冷戰格. ‧. 局以西方自由民主陣營的勝利而告結束。造化弄人的是,在這樣一股風潮之中,從 1970. Nat. sit. y. 年代末即已實行「改革開放」的中國共產黨政權卻異軍突起,不僅沒有遭受「和平演變」. n. al. er. io. 的命運,在保持了超過三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並渡過了 2008 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之後,. i n U. v. 儼然已經成為了全球範圍內無人可忽視的強權。其政權的穩定性是如何可能的呢?. Ch. engchi. 一方面,中共政權已經很大程度地拋棄了計劃經濟模式,擁抱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即便是中共自己也不會講中國是共產主義國家。另一方面,中共的列寧式政黨組織沒有 改變,作為全球最龐大的政黨,其依然對內保持了很嚴密的組織紀律,緊抓意識形態不 放,對外則將一切有可能挑戰其權威的社會力量滅殺於萌芽之中。雖然中國的社會矛盾 也日益加劇,但是中共的統治在進入 21 世紀超過十年之後看起來依然是穩固的。這個 進入了新世紀的列寧式政黨又是如何保持其權力的集中的呢? 要回答上述的問題,就需要對國家的行動者進行分析,研究他們之間的權力關係與 結構。以「革命先鋒隊」自居的列寧式政黨是菁英式政黨,對黨國核心菁英之間的權力 關係的研究,自然就是分析權力的集中性的重要途徑。由於資訊的不透明,黨國的核心 1.

(11) 菁英政治一直以來被外界視為「黑盒子」 (“black box”) 。在政治學界,早期的研究和爭 論主要是聚焦在菁英之間的派系政治之上(Dittmer 1995; Dittmer and Wu 1995; Nathan 1973; Pye 1995; Tsou and Nathan 1976),非正式政治(informal politics)是主要的研究面 向。而晚近隨著中共政局的穩定和領導人接班制度的確立,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 和正式政治(formal politics)成為了很多學者的主要研究面向(Bo 2007; Nathan 2003; 寇健文 2010) 。然而,前者過度地聚焦在個人和小團體的特質之上,而且需要倚賴難以 獲取並驗證的內部秘辛,後者則將抽象的制度和規範作為研究對象,有可能走向另外一 個極端而忽略了人治的面向,也忽略了政治的能動性。. 政 治 大 是最好的例證,其一方面再度突顯了派系鬥爭的殘酷性,然而另一方面,中共領導人的 立 實際上,在兩個極端中間的光譜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2012 年初的薄熙來事件就. 權力接班在年底的第十八屆全國代表大會上依然平穩地完成了。那麼,派系政治和制度. ‧ 國. 學. 政治這中間的廣大空間究竟應該被如何研究呢?什麼面向是既有研究中缺乏的呢?. ‧. 儘管社會學界鮮有涉足中共的核心政治菁英的研究,然而我認為社會學的取向將非. y. Nat. 常有助於探索制度與個人之間的廣大的社會空間。正如 Padgett 和 Ansell(1993: 1310). er. io. sit. 在方法論上所提出的,「要理解國家的建構,研究者必須穿透正式制度的飾面以及表面 明確的目標,到人們實際生活中的關係的層次」。社會鑲嵌性(social embeddedness)、. al. n. v i n 弱聯結(weak tie)以及個人與群體的二元性(person-group duality)都是個人與正式制 Ch engchi U 度相連接的重要機制。在這方面,組織社會學可以為權力的集中化研究提供豐富的理論. 和方法論的基礎。既有的中共菁英政治研究中所缺失的也正是組織的面向。Richard McGregor(2010)的暢銷書 The Party: The Secret World of China’s Communist Rulers 將 「黨」 (the Party)重新推向了外界所矚目的前台,實際上,組織化一直以來都是布爾什 維克政黨的最重要法寶,成功地解決了領導人接班問題的中國共產黨也早已好比沒有了 賈伯斯的蘋果公司。而要理解這個在外界看起來依然神秘十足的組織,就要超越局部的 小團體或者抽象的制度的層次,而是在組織中的人與人的整體網絡結構之中尋找答案。 本研究將分析的是中共第十七屆非軍職中央委員的共事網絡。這一些關鍵人物是 2.

(12) 2007-2012 年期間處於黨國權力核心的政治菁英。這一段時間也是以胡錦濤為首的中共 第四代領導人的第二屆任期,在任期結束後,第四代和第五代之間的權力轉移將在中共 第十八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發生。研究者從研究對象的工作簡歷中獲取了所有可知的他們 之間的曾經的組織共事關係。共事關係既是他們之間的社會關係的基礎,也是他們在組 織之中所留下的痕跡。對他們之間的共事網絡的分析將有助於理解胡錦濤時期的中共權 力核心的組織特徵。 具體地來說,本研究可以回答的問題是: (1)從描述性的角度出發,中共的政治菁 英之間的共事網絡呈現的是什麼樣的形態?是較開放的還是較封閉的?不同屬性、不同. 政 治 大 的角度出發,共事網絡會產出什麼樣的影響?網絡中什麼樣的關係亦或什麼樣的位置更 立. 背景、來自中央地方不同黨政部門行動者分別處在網絡中的什麼位置?(2)從因果性. 有利於行動者在十八大中進入權力更核心?回答以上的問題,將有助於重新理解恩庇侍. ‧ 國. 學. 從、派系、官僚等傳統模型對中共政治的可解釋程度,也有助於概念化傳統模型中所缺. ‧. 乏的中共組織化特徵中的「新」的面向。而通過本研究所分析出來的「新」的面向,或. y. Nat. 許就能成為解開中共這個 21 世紀初期最龐大的列寧式政黨的權力集中和鞏固的秘密的. 國的權力核心是否會分裂等問題提供新的視角。. n. al. Ch. engchi. 3. er. io. sit. 鑰匙。除此之外,本研究的發現也將對重新理解薄熙來危機、胡錦濤的政治遺產以及中. i n U. v.

(13) 第二章、文獻回顧和理論探討 在文獻回顧上,我首先要與中共菁英政治研究中的正式政治取向和非正式政治取向 的討論進行對話,接下來將會探討組織理論和社會網絡分析如何可以填補正式政治與非 正式政治中間的光譜,在介紹完一些我將會用到的社會網絡的關鍵概念之後,我將會根 據社會網絡的理論提出研究假設。 第一節 正式政治 vs.非正式政治 既有的很多中共政治菁英研究的文獻把基於「關係」1的政治視作非正式政治,而將. 政 治 大 則更多地開始關注制度化和正式政治。 立. 基於規章和制度的政治視作正式政治。早期的研究多聚焦在非正式政治上,晚近的研究. 在研究中共菁英政治的學者中,Andrew Nathan(1973)最早提出了基於「恩庇侍從. ‧ 國. 學. 連結」(“clientelist tie”)的派系政治的模型。其所謂的侍從連結即是具有權力義務交換. ‧. 的不對等的二者關係,這樣的關係的特點就是基於個人與個人的,而不是社團的. y. Nat. (corporate) 。派系會通過既有組織的藤架(trellis)發展非正式的效忠關係。他推論出,. er. io. sit. 基於侍從關係的網絡不會發展成社團,領導人會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而在領導人失勢 或者死去之後,派系將難以為繼。在派系政治之下,權力會是分散的,沒有派系可以取. al. n. v i n 得絕對的主導強權。根據 NathanC 的模型,共事關係並不一定會發展成派系,但可以是 hengchi U 派系關係發展的基礎。. 鄒讜在對 Nathan 的回應和批評中提出,派系只是非正式團體(informal groups)中 的一種,官僚組織中的平級和類似平級的關係也很重要。另外,非正式團體轉變為正式 組織的現象也同樣值得關注。鄒讜認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鬥爭中建立起了高度集權的 組織,所以非正式團體可以通過佔據組織和意識形態的高度擊敗其對手,壟斷權力(Tsou and Nathan 1976)。 Lowell Dittmer(1995)則是第一個對「正式」和「非正式」進行概念釐清的中共菁 「關係」一詞在中國研究中往往被賦予中國特色,在英文文獻中也往往被譯作 guanxi 而特殊化對待。 然而本文並不是要將「關係」當作某種文化上的預設,而是要對其進行解析。 1. 4.

(14) 英政治學者。其採用了康德式的語言,將正式關係定義為「為達成其它結果的手段」的 關係,而非正式關係則是「本身就被尊為結果」的關係,前者亦可稱為「目的理性」的 關係,後者亦可稱為「價值理性」的關係(Dittmer 1995: 10) 。根據這樣的定義,共事關 係算是正式關係,但也是發展非正式關係的基礎。Dittmer(1995: 17)認為,中國與西 方國家不同的是,非正式關係主宰正式關係,特別是在高層政治之中。在另一篇文章中, 他和吳玉山指出,中國文化特別講究運用各種親近的手段拉關係,非正式政治也因此特 別生根,而改革開放之後,派系政治的目的更多地是為菁英獲取物質利益以及達成政策 目標(Dittmer and Wu 1995)。. 政 治 大 治不同於公共行政,沒有正式與非正式之分,在共產黨執政的中國,既沒有一套法理系 立. Dittmer 的區分並不盡能令人滿意,Lucian Pye(1995)就對之不以為然。他認為政. 統也不存在一套內化的道德秩序,非正式政治是中國政治的全部(Pye 1995: 37-39) 。鄒. ‧ 國. 學. 讜認為 Dittmer 的定義存在問題但依然是有意義的,他認為「價值」和 「目的」都是意. ‧. 義模糊的詞彙,他將非正式政治的定義簡化為「與其他人的個人關係當作結果的政治」. y. Nat. (Tsou 2002: 103) 。鄒讜也認為,正式的官僚政治和非正式政治中間存在著很大的連續. er. io. sit. 空間(continuum) ,中國菁英政治的單位行動者是既基於正式制度也基於非正式網絡的 政治行動團體,而且中國的菁英政治會不定期地出現「贏者全拿」的現象。. al. n. v i n 在正式—非正式的維度上,早期的中國菁英政治學者多把更多的焦點放在非正式政 Ch engchi U. 治上,在他們的分析中,正式政治要不然就是全然不重要,要不然就只是發展非正式關 係的基礎亦或進行權力鬥爭的工具。然而,隨著中共政局在進入 1990 年代後變得逐漸 穩定,並且在經濟發展上獲取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學界開始更多地關注起了中國的正式 政治。Nathan(2003)在 Huntington 的理論的基礎之上,又提出了「韌性威權」 (resilient authoritarianism)的概念,認為中共在 1989 年以後呈現出威權政體的韌性,能夠不斷自 我調適,在政治繼承中建立了規範約束,更加地以賢能而非以派系提拔人才,提高了機 構的功能性和專業分工,也提供了一定政治參與管道以保證在大眾中的合法性。寇健文 (2006:41-42)認為, 「中共的菁英政治脫離自己早年的困境與蘇聯等多數共產國家面 5.

(15) 臨的夢魘」,中共的鄧小平等元老作為「個人權威型」的領導者奠定了中共權力接班的 制度改革。另一位中國菁英政治專家薄智躍也認為,隨著中共政治的制度化,「贏者全 拿」的情況已經不再,中共的菁英政治已經走向了非零和遊戲(Bo 2007)。 在制度化的前提之下,學界也開始可以對中共政治菁英的升遷提出解釋和預測模型。 寇建文(2010)的研究指出,1990 年代中期以後制度因素對中共政治繼承的重要性越來 越大,非制度因素只能在制度因素的框架下發揮作用。其所說的制度就包括了年齡限制、 任期限制、階梯式晉升規律和省級地方歷練等因素在領導人流動過程中的影響。黃信豪 (2010;2011)通過貫時性研究發現,隨著時代的變化,中共確實吸納了更多元的人才. 政 治 大 非常必要的選拔條件,因此中共官員的晉升呈「有限活化」的現象。另外,寇建文和蔡 立 成為政治菁英,但是政府的專業化先於黨務部門,而在官員的晉升中,黨職歷練依然是. 歷練和幹部年輕化之間的矛盾(Kou and Tsai 2014)。. 學. ‧ 國. 文軒的研究也提出,中共設計了共青團提拔、掛職鍛鍊和破格提拔等手段,解決了職務. ‧. 制度化的取向傾向於從非關係的角度解釋中共政局的變化,更多地聚焦在正式政治. y. Nat. 中的規章、制度以及典範的確立。誠然,1989 年之後的中共政局確實較 1989 年之前明. er. io. sit. 顯地更為穩定了,但是表面平靜之下依然暗潮洶湧。Victor Shih(2004)發現派系關係 對省級領導從中央獲取稀缺資源有顯著的影響。李成甚至認為 2012 年的薄熙來事件就. al. n. v i n 凸顯了韌性威權的概念中所忽視的派系政治實際上已經到達了氾濫的地步(Li 2012)。 Ch engchi U 無論如何,共產黨一黨專政下的中國不是一個法治國家,制度化對中共政局的解釋勢必 還是有限的。 中共的菁英政治究竟是如制度化取向所認為的正在走向賢能統治(meritocracy)呢,. 還是如派系取向所認為的終難避免內部鬥爭甚至分裂呢?二取向都抓住了部分的現實, 實際上,正如鄒讜所論述的,正式政治和非正式政治的兩個極端的中間尚有很大的空間 有待發掘。光譜的一個極端是明面上的非關係的制度,另一個極端則是檯面下不可告人 的關係,二者實際上都只是理念型,真實世界中沒有純粹的「正式」政治,也沒有純粹 的「非正式」的政治,二者的區分很大程度是概念上的。那麼這中間的綜合在理論上如 6.

(16) 何可能呢?在方法上又如何分析現實中的資料呢?這正是組織社會學和社會網絡分析 可以介入的地方。 而回到本研究所關心的共事關係上,無論是基於正式政治還是非正式政治的理念型 都很難直接用於共事關係的分析上,共事關係本身是正式政治的組成元素,不過依照純 粹正式政治的邏輯,關係,尤其是既往的關係,並不在正式政治的考量之中。而從純粹 的非正式政治的邏輯出發,共事關係雖然是發展非正式政治的重要基礎,但既不是非正 式政治發展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因此也很難直接用以分析。不過,從組織社 會學和社會網絡的視野出發,共事關係作為組織成員在組織內所留下的痕跡,為成員既. 政 治 大. 提供機會也提供限制,其將變得非常值得研究。. 立. 第二節 組織社會學和社會網絡的分析視角. ‧ 國. 學. 托克維爾說: 「 (人與人之間)結合的學問,是眾學問之母」 ,Huntington 在此的基礎 上點出了政治現代化的秘密正是在於組織,而列寧式政黨又正是組織建設中的佼佼者,. ‧. 是以俄國和中國革命成功的原因也不是在於階級,而是在於黨(Huntington 2006: 5, 31,. Nat. sit. y. 334-343) 。列寧將馬克思主義實踐化的創舉就是建立了現代化的布爾什維克政黨。他認. n. al. er. io. 為無產階級不能自發產生階級意識,因此必須要依賴菁英式政黨以無產階級先鋒隊的身. i n U. v. 份帶領革命(Lenin 1963) 。組織化是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列寧式政黨的最大特徵之一,. Ch. engchi. 「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法寶」之一(毛澤東 1939),「服從組織」是《中 國共產黨黨章》中的基本原則(中國共產黨 2007)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時,提 出了商品作為社會關係中的一般等價物而被拜物化的觀察,有趣的是,在共產黨政權下, 共產黨也成為了這樣的一般等價物(Žižek 2007: 67-92)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雖然也有 個人崇拜高於政黨組織的時期,但是在更多數的時間裡面,是組織化嚴密的列寧式政黨, 特別是在如今已無卡里斯瑪式領袖以後。正如 McGregor(2010: 14)精闢地點出,「胡 錦濤儘管掌握有大權,卻活在黨的影子下,而不是倒過來」。那麼,共產黨作為一個組 織究竟是如何凝聚的呢?其在黨員的社會關係中是如何物化的(reified)?其在結構上 又為組織成員提供了怎樣的機會與限制?在這些的問題上,社會網絡分析可以提供超越 7.

(17) 個人層次的解釋。本文接下來會先將社會鑲嵌性以及弱聯結的概念引入,然後會依此為 線索回顧既有的對國家和政黨的社會網絡研究,並且提出中共政治菁英的共事網絡的分 析視角。 1. 社會鑲嵌性和弱聯結 制度化的取向雖然也可以提供超越個人層次的解釋,但是正如 Mark Granovetter (1985)對制度學派所批判的,一般性的制度和規範並不能解釋人與人交易中的信任問 題,人們之間的交易是鑲嵌在社會關係中的。Robert Putnam 在其對意大利的公共行政 的經典研究中也發現,同樣的制度設計之下,意大利的北部和南部的不同結構的社會關. 政 治 大. 係對施政的結果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Putnam, Leonardi and Nanetti 1993)。在制度論. 立. 的取向下,人被視作原子化的行動者,但是實際上,人們的行動都是在人與人的關係網. ‧ 國. 學. 絡中完成的。一個組織能夠運作,勢必是建立在組織成員之間的人際互動之上的。成員 之間如果缺乏默契,組織的運營成本會很高,再好的制度也很難落實,脫藕(decoupling). ‧. 的情況亦可能會出現。所有的組織都是鑲嵌在人際間的社會關係中的,而每一種制度其. Nat. sit. y. 實都只是一種理念型,在制度之下和微觀行動之上就是社會鑲嵌的空間。. n. al. er. io.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的政黨,但其統治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建立在法理型權. i n U. v. 威之上。雖然中共政權愈加地重視法制,但是黨的地位依然凌駕於法律之上。而黨內的. Ch. engchi. 權力遊戲在進入 1990 年代之後雖然也確實呈現了制度化的趨勢,但是很多不成文的規 則並不是一成不變,不少的規則亦因人而訂做。例如,從中共十五大到十七大,新任的 政治局委員人選幾乎都被有意地維持在了 63 歲之下(寇建文 2010:13),不過這一不 成文的規則在十八大上就因為新的權力佈局而被打破了。比起懸在空中的制度和規則, 更值得研究的問題是黨組織是如何鑲嵌在成員的人際關係中的。 關注社會鑲嵌性並不代表就要回到派系政治的邏輯中去。Granovetter(1973)將「弱 聯結」2帶入了社會學研究的視野中,使得社會網絡研究超越了小團體的層次。他點出,. 2. 關係的強弱可以是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的:時間的長度、情感的強度、親密度以及互惠的程度 (Granovetter 1973: 1361) 。. 8.

(18) 在強關係網絡中,非常不容易出現一個人的好友和好友互不相識的情況。因為好友們都 各自花了不少的心力和他交往,所以通過他而認識的機率是非常高的。這樣的情況造成 的結果是,在強關係網絡中,關係往往是高度重疊的,傳遞的資訊也往往都是重複的。 相比之下,弱聯結就不會受到這樣的限制,其能起到的是「橋」的作用,將關係不重疊 的社會團體連接起來,促進了信息的傳遞,也使得宏觀(中觀)和微觀的社會得以連接。 因此,弱聯結從一定角度上可以說是「強」的。 同樣的邏輯之下,強聯結從一定角度上也可以說是「弱」的。派系和小團體按照定 義,即是建立在強聯結之上,但正如 Nathan 的派系模型所推測的,在高度派系化的組. 政 治 大 分化的弱點,這都是基於強關係的網絡的「弱」的面向,也與中國共產黨的組織特徵並 立. 織中,權力會是分散的,權力的中心化程度是弱的。派系政治還有低度的組織內的功能. 不盡然相符。派系模型只是一個理念型,其中忽略的正是弱聯結。在一個規模龐大、高. ‧ 國. 學. 度分工的組織之內,成員之間的合作勢必不可能都是建立在強關係之上,而理應更多地. ‧. 是建立在弱關係之上。弱關係未必就意味著「弱」的中心化,其扮演的「橋」的作用反. y. Nat. 而讓更高度的中心化有可能。如果我們依照 Michael Mann(1984)的概念化將國家視作. er. io. sit. 高度中心化的場域,那麼在研究中共黨國這個一般被認為具有較「強」的國家能力的政 權的時候,弱聯結或許就是在權力的中心化中扮演著出人意料的關鍵角色。. al. n. v i n 當然,究竟中共的權力核心的組織特徵是呈現什麼樣的形態還需要實證加以分析, Ch engchi U. 但是在只強調非關係的制度與只強調局部強關係的派系的兩個理念型模型中間,就是網 絡分析可以探索的社會鑲嵌的空間。這裡值得特別說明的是,在古典社會學的傳統中, 受涂爾幹的影響,「社會」一詞往往代表的是既有的規範,約束和限制的面向被看得更. 重。但是,在 Granovetter 將弱聯結的重要性帶入之後,社會一詞的維度更大了,社會關 係可以是限制,也可以是機會,行動的面向也被打開了。也因此,社會一詞不再預設秩 序或者非秩序,秩序或者非秩序是需要通過具體的研究發現的。這一點上,Granovetter (1985: 491-493)也有過說明,雖然他的論據有所不同。. 9.

(19) 2. 既有的對國家和政黨的社會網絡研究 如社會網絡的理論大師 Harrison White(2008: 36)所寫道過的,「網絡既是現像上 的現實,也是測量的建構」。在社會網絡的文獻中,關於國家和政黨的權力結構的實證 研究無論是從發現還是方法上,都已經為國家和政黨的理論的豐富提出了不少的貢獻 在國家和政黨的形成方面,Padgett 和 Ansell(1993)對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的菁 英網絡的研究發現,麥地奇家族通過和舊貴族的聯姻以及和新貴家族之間的商業往來, 建立起了只有通過自己才能連接起來的麥迪奇黨的網絡,並最終將政黨轉變為國家。 Slez 和 Martin(2007)在對美國制憲會議的研究中則論證,會議中的各州代表的政治上. 政 治 大 的共識和妥協的基礎之上的。他們寫道:「政治就像是一個多玩家的遊戲,任何一步棋 立. 的集體決議並不是建立在固定的物質或意識形態偏好上的,而是建立在時間上一輪一輪. ‧ 國. 學. 的意義都取決於整體的局勢格局,而整體的局勢格局又是玩家之前的行動的結果」 (Slez and Martin 2007: 45) 。美國制憲會議中的行動者的佈局也為之後的兩黨制的出現設下了. ‧. 輪廓。根據這兩個研究,政治行動者之間的網絡是隨著他們之間的行動在時間中所演變. io. er. 觀層次的國家和政黨的形成提供微觀的解釋基礎。. sit. y. Nat. 的,過往的結合與斷裂為之後的行動提供了限制和機會。社會網絡研究可以為宏觀和中. 各個政體下國家的行動者在權力中心化和功能分化上的異與同也可以通過社會網. al. n. v i n Ch 絡研究而呈現。Laumann 和 Knoke(1987)發明了一套收集特定政策領域內的重要的政 engchi U. 府和非政府行動者的多重網絡關係以及政策偏好的方法。Knoke 和 Pappi(1991)使用 此方法在對德國和美國的勞工政策領域進行比較後發現,美國的支持勞工的團體和支持 商業的團體之間呈現的是截然對立、完全不合作的局面,而在德國,政府和一些公共利 益團體卻可以居中調節,勞工團體和商業團體之間也偶有合作。Heinz、Laumann、Nelson 和 Salisbury(1993: 262-308)在研究了華盛頓的四大政策領域之內的顯要人士的網絡後 發現,這些菁英之間呈現的是高度分化的格局,即便是政府工作的經驗也不會使他們出 現在居中協調的位置上,這些菁英的網絡呈現的是空核(hollow core)的狀況。這樣的 研究呈現的就是美國在內政上的較弱的國家能力。熊瑞梅(2001)使用了相同的方法收 10.

(20) 集了解嚴之後台中的都市政策領域內的重要行動者的網絡,發現派系的結盟是都市發展 的最重要推手。王光旭和熊瑞梅(2014)在對同一筆資料進一步分析後又發現,處於多 重網絡的結構位置核心的政府行政部門並不是完全是派系和資本的代言人,而是具有一 定程度的自主性,有調和不同政策目標的傾向。這些研究都彌補了之前的一些質性研究 只能看到部分現實的缺陷,也為國家理論提供了佐證和補充。 在政黨研究方面,一個核心的組織社會學的問題是,政黨究竟是建立在等級化的侍 從關係之上,還是封閉的強聯結團體之上,亦或是水平的弱關係合作網絡之上?Parigi 和 Satori(2014)在對 1970 年代的意大利的國會議員的聯署網絡進行了分析後,發現意. 政 治 大 結上,也是建立在黨內的不同群裡之間的弱聯結之上。Koger、Masket 和 Noel(2009; 立 大利兩大政黨內的黨員的合作既是建立在社會歧異(social cleavage)所產生的選區強聯. 2010)對美國的政治團體之間的捐款人名單交換網絡的分析也發現,美國的兩大黨之間. ‧ 國. 學. 雖然存在著明顯的壁壘,但是在黨內不同派系之間卻存在著很活躍的合作關係。他們的. ‧. 網絡研究都為政黨研究提供了超越派系的解釋模型以及經驗證據,這樣的視角在中共的. sit. y. Nat. 研究中也將非常相關。. n. al. er. io. 3. 中共政治菁英的共事網絡的分析視角. i n U. v. 迄今為止,學界還沒有針對中共政治菁英的網絡分析研究。由於中共的黨國體制與. Ch. engchi. 資本主義民主國家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用於其他國家的政治網絡分析的方法也不能直接 被照搬過來用於中共研究。接下來,本文就要探討網絡分析如何能夠用於中共研究以及 其意義。 任何社會網絡研究中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設定研究對象的界限(boundary) 的問題(Borgatti, Everett and Johnson 2013: 32-35)。如果要運用網絡分析研究中共政權 的權力集中化,什麼樣的界限是有意義的呢?共產黨政權的特殊之處在於黨是凌駕於政 府之上,黨國合一。國家的相對自主性的概念不能用於共產黨政權的分析,因為共產黨 不會與任何社會團體共享權力。因此,對中共政權的權力集中化的研究中,黨的菁英的 重要性要遠遠高於政府以及社會團體的菁英。但是,也正是因為黨國體制的特殊性,黨 11.

(21) 的菁英也是貫穿在政府以及非政府部門3中的。所以,如果將界限設定在黨的核心菁英 的範圍之上,那麼對中共菁英的分析也是對整個黨國體制下的權力核心的分析。這個範 圍的特點是,即是排他的(exclusive)也是包羅的(inclusive)。 在確定了界限的意義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什麼樣的網絡是有意義的。Laumann 設計的通過訪談關鍵人物獲取網絡資料的方法在中共研究中幾乎不可能實行,要挖掘中 共政治菁英的網絡關係的資料,目標就應該要朝向可信賴的公開資料。本研究關注的是 中共政治菁英間的共事關係。既有的文獻一般認為親屬、同鄉、同學以及同(共)事關 係都是中共非正式政治中的重要關係(Dittmer 1995: 10; Shih 2004: 7-8)。其中,由於中. 政 治 大 的方式精確獲取的,而最後一種關係卻是可以通過公開的工作簡歷而獲取。更重要的區 立. 共的政治菁英對自己的家庭以及成長背景多有所保密,前三種關係都是很難通過系統性. 別是,前三種關係都是組織外的關係,而共事關係是組織內的關係。毋庸置疑的是,前. ‧ 國. 學. 三種關係在組織的社會鑲嵌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過共事關係的網絡特別能夠凸顯. ‧. 組織作為組織的特色。也正因為中共具有的排他、包羅的雙重性,中共的政治菁英在黨、. y. Nat. 政以及非政府部門中的共事關係都可以被視作他們在組織內所留下的痕跡。. er. io. sit. 如本文在之前已經提到的,共事關係在傳統的正式 vs 非正式政治的維度中是有曖 昧性的。從制度的角度講,過往的共事關係不重要,而從派系的角度講,共事關係既不. al. n. v i n 是構成派系關係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其只是有可能發展為派系關係的基礎。 Ch engchi U 但是,在把社會鑲嵌性以及弱關係的視角帶入後,共事關係就有了其自身的意義了。. 從社會鑲嵌性的角度出發,組織外的關係當然也很重要,例如,Gerald Easter(2000) 就發現蘇聯的國家建構實際上是建立在地區菁英革命前的私人網絡之上的。但是,當一 個組織已經運轉了很多年並且完成了好幾代的接班之後,組織內生的社會關係勢必對組 織的運轉的可持續性變得更加重要。一個組織如果能作為一個組織自主而非依賴外部關 係而運轉,共事關係作為組織內生關係所扮演的社會鑲嵌的角色就勢必是更大的,也更 值得研究。而將弱聯結的視角帶入後,共事關係既可以是強關係,也可以是弱關係。研 黨國體制中的非政府部門包括國有企業(如中石油)、事業單位(如新華社)以及社會團體(如工 會) 。. 3. 12.

(22) 究不用再預設一定要分析的是強關係,弱關係同樣可以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共事關係的另一大特徵是具有個人和工作單位的二元性。個人和群體二元性的概念 來自於 Simmel(1955)。Ronald Breiger(1974)將其在社會網絡研究中操作化。依據 Simmel 的思想,因為每個人都屬於不同的群體,所以每一條社會聯結既是人與人之間 的聯結,也是群體與群體之間的聯結,當一個人加入一個團體的時候,其所隸屬的不同 團體也就連接起來了(周雪光 2003:114-115) 。Porter、Mucha、Newman 和 Warmbrand (2005)曾經依此邏輯研究了美國國會議員和國會委員會的二元性。黨國作為一個統治 著幅員遼闊的國土和世界上最龐大的人口的機器,是由很多的黨、政以及非政府部門和. 政 治 大 也將單位與單位連接了起來。共事關係網絡也可以展現出組織內部的功能分化。 立. 單位組成的。中共政治菁英的工作經歷都是發生在不同的單位中,而他們的流動實際上. 當然,共事關係很大程度上不是當事人自主選擇的,一些共事關係對當事人來說也. ‧ 國. 學. 許是偶然而缺乏意義的,也有可能是被迫而不情願的。但是正如 Harrison White(2008:. ‧. 183)所寫道的,. y. Nat. 網絡中的故事並不一定會導致什麼發生,但是如果一包裹的故事放在一起依. er. io. sit. 風格而能形成一套修辭(rhetoric)的話,就足以解釋一個制度系統中所發生的 事情了。在來自於物理以及社會脈絡的一般壓力下,也在為了獲利而操弄的偶. al. n. v i n 然事件下,行動有可能是不規則而且滑稽的。但是通過喚起某一固定集合的故 Ch engchi U 事以及在其中的制度佈置,從解釋這些行動的修辭中就可以導出規則性的理 解:那就是它的主要屬性,其預設了修辭向制度系統的投射。. 也就是說,在個體上未必具有社會學意義的關係如果在系統層次能夠呈現出某些風格, 而這些風格又能用一套修辭進行解釋的話,其就能解釋組織和制度在系統層次所發生的 事情。例如, Porter 等人(2005)的美國國會研究就顯示出委員會的分配並非隨機,而 是存在著固定的模式。由於中共政治菁英的工作經歷多是公開的,共事網絡的收集比較 容易做到完整。對於中共政治菁英之間完整的跨時間的共事網絡的分析勢必就能體現出 一些規律來。而這些規律或者修辭或許就能解釋中共的組織特徵。 13.

(23) 第三節 本研究中會用到的關鍵社會網絡概念 在提出理論假設之前,本文還有必要先簡單地介紹並回顧一下幾個關鍵的社會網絡 概念以及其所在的脈絡。 1. 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概念,是社會關係可以被視為一種資本,幫助行動者達 成一定的目標。根據 James Coleman(1988: 98)的經典定義,社會資本「有兩個相同的 元素:它們都具有一定的社會結構,而且它們協助結構中行動者的一些行動——無論是 個人或是團體行動者」 。 Coleman 認為緊密互惠的社會關係網絡就是一種社會資本,可. 政 治 大 現互惠的社會關係有助於公民的民主參與。林南則發展了社會資本的功利的面向,提出 立. 以有效地預防成員發生脫序的行為。Putnam 等人(1993)將其用於政治學的研究中,發. ‧ 國. 學. 「社會資本是鑲嵌在社會網絡中的資源」並且可以協助行動者達到目的(Lin 2001: 2425)。根據林南,一個人通過網絡能夠接觸到資源越豐富、越異質,就越有助於起達成. sit. y. Nat. 2. 地位訊號. ‧. 工具性的目標,成為網絡中的能動者。. io. er. Joel Podolny(1993)將地位(status)的概念運用在經濟社會學中,並對市場的運 作機制提出了修正。他提出,人們並不總是能夠輕易觀測出市場中產品的實質質量,因. al. n. v i n Ch 此需要借助一些訊號(signal)來做出判斷。網絡關係起到的正是這樣的作用。社會關係 engchi U. 可以制約買家做出其他的選擇,買家會選擇有社會關係的賣家,而不會選擇沒有社會關 係的賣家。在網絡中較多地被選擇的這樣的地位即是一種訊號,而如果這樣的對象又越 是與其他高地位的對象進行交易,其的地位就越高,而買家也越不會去關注較低地位的 賣家。高的地位訊號可以幫助賣家降低其的廣告成本以及交易成本。一個市場中的不確 定的因素越多,人們越是需要借助訊號而做判斷(Sauder, Lynn and Podolny 2012)。 3. 結構洞 結構洞(structural hole)是 Ronald Burt 根據 Simmel 的「第三方得利者」(tertius gaudens)所發明的概念,是社會資本的一種。不同於 Coleman 和 Putnam 強調的基於強 14.

(24) 關係的互惠的封閉社會資本,結構洞的社會資本更多的是來自於弱關係的「橋」的作用。 按照 Burt(1992: 18; 2005: 16)的定義,結構洞是「不同群體(cluster)之間的間隔或者 空隙」。佔據這樣的有利位置可以成為中間人(broker),由於不同的群體需要通過他才 能相連,他就有了很大的左右操控的空間。 與結構洞相關的概念是結構限制。結構限制指的是一個點的自我網絡中的重疊程度, 也就是與其相連的點之間相連的程度。如果一個點的鄰點都是相連的,那麼他的結構限 制就很高,其就不太可能成為結構洞。如果一個點的鄰點都是互不相連的,那麼他的結 構限制就很低,就佔據了結構洞的位置。Burt(1992: 54-65)發明了測量結構限制的方 法。 4. 結構相等和塊模型. 立. 政 治 大. 結構相等(structural equivalence)是 Harrison White 發明的用於社會網絡分區的概. ‧ 國. 學. 念。塊模型(blockmodel)是其使用的方法。不同於小團體的探測,塊模型是將網絡中. ‧. 的成員分為互斥的不同位置。每一個位置的成員都和其他位置的成員有著相同或者類似. y. Nat. 的連結。也就是說,如果一個集合的點在網絡中有著相同或者類似的連接的集合以及被. er. io. sit. 連接的集合,這個集合在位置上就是結構相等的,雖然他們之間未必相連(White 2008: 54-57; White, Boorman and Breiger 1976; 熊瑞梅 1995:325) 。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兩. al. n. v i n 個人有相似的想法或者行為,並不一定是因為兩個人互相認識,而極有可能是因為他們 Ch engchi U. 都是處在網絡中相似的位置之上。譬如說,一個局的先後兩任局長有可能擁有過同樣的 部長上司和處長下屬,雖然這兩個人可能互相沒有接觸過,但他們都處在局長的位置上, 所以是結構相等,也因此一些行為和想法或許是一致的。把條件再放寬之後,兩個人即 便不是擁有過同樣的上司和下屬,但是只要他們的上司和下屬都分別屬於同一個位置的 集合,他們的位置也是相似,這就是一般相等(general equivalence)。塊模型找出的就 是網絡中位置相似的子集,有助於研究者跳脫出局部的小團體的分析而能觀察到整體網 絡的佈局。. 15.

(25) 第四節 理論和研究假設 本研究志在於探索非正式政治與正式政治中間的社會空間。派系、制度化對 21 世 紀初期的中共菁英政治當然都還是非常相關的理念型,但也都有各自的缺陷。我認為共 事關係網絡作為組織內生的社會關係網絡可以在既往模型的基礎之上,更多地解釋中共 菁英政治的權力結構。中國的菁英政治究竟是如制度化學派所認為的,已經通過制度和 規則的建立克服了派系關係的干擾呢?還是如派系政治的研究者所認為的,檯面下的派 系鬥爭終將是會引爆的不定時炸彈呢?真實的情況極有可能是在中間的,也只有在這其 中間才能看出中共黨國政治的權力中心化的模式以及其穩定的和不穩定的面向。. 政 治 大 派系和地方領導人的權力的膨脹。在布里茲涅夫時期,地方和地方之間的人事流動變得 立. Easter(2000: 169-170)認為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於布里茲涅夫時期的. ‧ 國. 學. 顯著降低,政治菁英的核心網絡局限於地方,使得地方的菁英處於了絕緣的狀態下。這 樣的因為強關係所造成的弱的權力中心化的結構造成了之後的戈巴契夫的改革的失敗。. ‧. 相比之下,中國共產黨的權力核心一直以來都對「山頭主義」非常警惕,歷史上著名的. sit. y. Nat. 「高饒事件」,實際上就是剷除了高崗和饒漱石在地方的長期工作中所建立起的絕緣小. io. er. 團體(Tsou 2002: 134)。中共也設立了黨政領導幹部的交流制度。根據其的〈黨政領導 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在一個地方或者部門工作時間較長的幹部就需要被調換到新. al. n. v i n Ch 的部門,任職滿十年者必須交流(中共中央組織部 U 。寇建文(2010:15-16)亦提 e n g c h i2002) 出,交流經驗已經成為了中共政治菁英晉升權力核心的重要的條件。因此,我假設,中. 共的菁英政治在 21 世紀的初期並沒有出現小團體絕緣化的情況,網絡中的成員之間存 在著普遍的相互聯繫。當然,較緊密的局部網絡和小團體應該還是會如外界所津津樂道 的那樣是存在的。但是,多數的成員是處在開放網絡中,而不是封閉網絡中。 在派系模型中,只有派系的核心領袖(patron)具有向外連的社會資本,普通的派 系成員與其他派系的成員相連是被禁忌的。因此,在派系模型中,只有少數的派系核心 擁有較低的結構限制,多數的派系成員擁有較高的結構限制,結構限制的分佈曲線應該 是向右偏的。相反,在開放的網絡中,跨團體連結是較無禁忌甚至是被鼓勵的,因此更 16.

(26) 多的成員都有較少的結構限制,結構限制的分配應該是向左偏。但是,也正是因為多數 人的結構限制都很低,所以幾乎沒有人可以像派系領袖一樣處在沒有他網絡就會斷開的 斷點之上。根據我的理論假設,中共政治菁英的網絡應該是偏向於開放的網絡。我採取 的是和 Parigi 和 Satori 以及 Koger 等人類似的觀點,現代化的政黨是建立在成員的水平 化的合作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派系之上。因此,我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1: 第十七屆中共中央委員在共事網絡中的結構限制的分佈向左偏,換句話說,有 較多的人擁有較少的結構限制。 另一方面,制度化取向的學者傾向於認為中共已走向賢能政治,菁英的能力是維持. 政 治 大 新生代領導人的特徵。根據經典的韋伯式的官僚模型,官僚(Bureaucracy)是追求效率 立. 中共統治的更重要的面向。Hong Yung Lee(1991)認為技術官僚(technocrat)是中共. 的現代化組織模式,其特徵包括專業化的部門、層級化的組織、抽象的規範、非人格化. ‧ 國. 學. 的行事作風以及以才能作為人事選拔的標準(Blau and Meyer 1987: 19-21; Weber 1946:. ‧. 196; Weber 1947: 331-337)。專業化和層級化的組織下的菁英會以技術專長,但也因為. y. Nat. 他們的專業會局限在特定的功能部門中,他們就不會有較多的跨部門的經驗,官僚制度. er. io. sit. 下的行動者的能動性是較弱的。實證上來看,黃信豪(2010)發現中共政治菁英的更新 確實出現了專業化的趨勢,但是黨職部門的專業化進程是落後於政府部門的,中共政治. al. n. v i n 菁英的專業化是有限的。中共的統治並不完全是建立在法理型的統治之上,可以預期的 Ch engchi U 是,專業化官僚的模型對中共權力的集中化的解釋也應該是有限的。. 中國共產黨的共事網絡中應該還會出現第三種模型。其結構與層級化的金字塔式的 結構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中的單位是互相穿透的。具體地換成結構相等的語言來說,派 系的位置在網絡中的特點應該是高度的團體(位置)內互連和低度的團體外連接;專業 化的官僚菁英因為是來自不同的功能部門,他們甚至不能被稱為團體,而只能說是位置 相同,他們的網絡呈現的會是同時低度的位置內連接和位置外連接。這兩種位置都只能 適用於解釋網絡中有限的部分成員。在他們之外,還有第三種位置,會呈現高度的位置 內和位置間的連接。寇健文(2007)的研究發現,胡錦濤時代開始崛起的共青團系統出 17.

(27) 身的幹部(團派)呈現了與傳統派系不同的風貌。共青團起到的是幹部輸送的角色,將 優秀的年輕幹部輸送到「五湖四海」的工作場所。團派即是典型的處於第三種位置的代 表。可預期的是,第三種位置會出現在網絡的中央。三種位置或許都能各自解釋一部分 的現實,三種位置的區別以及基於這三種位置的變異將非常有助於理解胡錦濤時代的中 共菁英政治。因此,我提出的研究假設為: H2: 在中共政治菁英的共事網絡的結構相等分區中,具有較高派系色彩的人物會處 在高度向團體內連接、低度向團體外連接的位置,技術官僚會處在低度向團體內連 接、低度向團體外連接的位置,然而更多的中共政治菁英處在同時高度向團體外和. 政 治 大 除了描述性的臆測以外,我還將提出一個基於社會網絡的中共十七大中央委員在十 立 團體內連接的位置。. 八大後進入權力更核心4的解釋模型。我假設,社會關係對於獲取權力不會是無作用的,. ‧ 國. 學. 但社會鑲嵌的概念並不局限於強的封閉網絡關係,在開放網絡中的鑲嵌對行動者更加有. y. Nat. 的開放性的變項,對進入權力更核心會有著顯著的影響。. ‧. 利。因此,在控制了制度性的變項的影響之後,社會網絡的變項,尤其是代表個人網絡. er. io. sit. 中共的菁英政治具有高度的競爭性,官場中勢必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因素。網絡關 係可以有助於降低菁英之間的交易成本,減低風險。在官場中,政治人物的能力往往並. al. n. v i n 不總是能夠如實地展現出來,與其他重要的政治人物的合作經歷因此可以成為幫助同僚 Ch engchi U 做出判斷的地位訊號。當然,擁有較多的共事關係也有可能暴露能力不足,但是對於通. 過了一定能力考核的官員來說,高地位訊號相較於低地位訊號,應能顯著地幫助其獲得 其他政治菁英的認可。在權力高度整合的官場中,獨立王國的邏輯難以運作,如果一個 官員只是長期在一個部門內工作,只能接觸到有限的同事範圍,其的能力即便很高,也 有可能難以獲得整體官場中的菁英的認可。相反,一個官員即便能力中等,但是卻能夠 與很多的政治菁英保持過合作關係,其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口碑,在政治上是可以被信賴 的。所以,地位訊號應該也能用於解釋政治組織中的鑲嵌空間。 本研究中的「權力更核心」指的是黨國的副國級以上的職務,研究者會在研究設計章節中更詳細地介 紹界定的標準。. 4. 18.

(28) 此外,結構洞作為開放網絡的優勢資源應對獲取權力有正向的影響,其同樣起到的 是彌補能力變項的作用。Burt(1992: 116)認為,處於結構洞上的第三方得利者可以通 過人脈關係,比官僚更有效地掌握組織內的信息,也更早地了解到組織所面臨的問題。 他比官僚更具有靈活性,可以針對特定的合作者提供特定的解決方案。在處理危機的時 候,第三方得利者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結果洞是社會網絡中的緩衝,可以把不同群體 內的成員組織起來,是組織中刺激學習和創新的重要樞紐,和不同群體的人員打交道可 以為處於結構洞位置的人提供腦力激盪的機會。此外,即便成員是被動地處在結構洞的 位置上(非自由選擇的共事網絡中的情況往往是如此),結構洞也有助於提高其在組織. 政 治 大 集中起到重要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結構洞和地位訊號雖然多是被獨立討論的概念, 立. 內的適應性(Burt 2002)。在權力需要高度整合的政治場域中,結構洞應該會對權力的. 但在實際網絡中往往存在著高度的相關,他們之間也可能有互為補充的效果(Burt and. ‧ 國. 學. Merluzzi 2014)。. y. Nat. 假設為:. ‧. 具體地來說,本研究對十七大中共政治菁英在十八大後擔任重要職務的機會的研究. er. io. sit. H3: 十七大中共政治菁英在共事網絡中的地位(中心度)越高,其越有可能晉升並 且在十八大後擔任重要職務。. al. n. v i n H4: 十七大中共政治菁英在共事網絡中受到的結構限制越低,其越有可能晉升並且 Ch engchi U 在十八大後越有可能擔任要職。. 19.

(29) 第三章、研究設計 在接下來的這一章節中,我將介紹我的研究設計。我會依步驟分別介紹資料的蒐集 以及分析的方法。資料的蒐集方面,主要是分三個步驟,首先是對研究對象的選取,然 後是對工作簡歷的編碼,再然後是從工作簡歷的資料中抓取網絡關係的方法。在分析方 法上,我會分別介紹描述分析的方法以及回歸模型的設計。 第一節 資料的蒐集 1. 研究對象的選取. 政 治 大. 本研究意圖探索的是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的共事網絡。根據《中共共產黨章程》 ,. 立. 中國共產黨每五年會召開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由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選舉出中央委員會。. ‧ 國. 學. 在全國代表大會的閉會期間,中央委員會領導黨的全部工作,對外代表中國共產黨(中 國共產黨 2007) 。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的任期為 2007-2012 年,總共有 204 名委員,. ‧. 167 名候補委員。他們來自黨、政府、軍隊以及非政府部門,是中共的核心政治菁英。. Nat. sit. y. 中央委員中的 25 人可以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其中的 9 人為政治局常務委員,9 人中. n. al. er. io. 的 1 人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圖 3-1 展示的中共中央的權力階梯。. Ch. 中共中央總書記. engchi. i n U. v. 政治局常委. 政治局委員. 中央委員. 中央候補委員. 圖 3-1 中共中央的權力階梯 由於解放軍相較於黨、政府和非政府部門是獨立的系統,軍隊和其它部門之間也幾 乎沒有人事流動,所以我排除了軍方的代表,而將本研究專注在非軍方的中央委員上。 第 17 屆中央委員中有 41 位軍方代表,其中 2 人為政治局委員。在排除掉軍方的代表 20.

(30) 後,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 163 人。 為了不排除已退休的前國家領導人的政治影響力,本研究也另外納入了在 2012 年 十八大召開之前依然在世的 12 位前正國級(國家級正職)領導人,他們都曾經擔任過 政治局常委,曾經是黨國的最核心的統治者。雖然制度化取向的學者一般認為退休以後 的領導人不再擁有任何的正式權力,但為了不排除他們的非正式的權力,本研究還是將 他們納入了。所以,本研究總共的樣本大小為 175。不過,納入這些前正國級領導人的 目的只是為了在研究整體網絡的佈局的時候不遺漏掉依然有可能會有重要影響力的政 治人物,他們並不會被納入晉升的分析。 2. 工作簡歷的編碼. 立. 政 治 大. 在選定完研究對象後,我從政治大學的中共政治菁英資料庫中提取了 175 人的工作. ‧ 國. 學. 簡歷。資料庫中的簡歷均來自於書面資料或者網路上公開的資料,經過人工逐筆的檢查, 並且保持更新(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 ‧. 從資料庫中提取的原始簡歷均是文檔。接下來,我需要對這些簡歷進行編碼並且人. Nat. sit. y. 工錄入到數據庫中。我和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班的李嘉同學聯合完成了這項工作。. n. al. er. io. 原始簡歷中包括了每一位政治菁英的個人背景資料以及他們的每一筆的工作經歷. i n U. v. 的資料。我們將個人資料和工作經歷的資料分別錄入到兩個數據庫中。錄入的個人資料. Ch. engchi. 包括姓名、出生年、籍貫、性別、民族、學歷、入黨年份和參加工作年份。工作經歷則 會錄入到另一個數據庫中,每一筆資料為一件工作經歷。在工作部門方面,中共黨國體 制下的工作部門可以分為條和塊兩種。條為從中央向地方的垂直的功能部門,包括黨、 政府和非政府部門,例如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中華全國總工會。 他們在每一級別的地方行政單位上都會有下屬的部門,如省委和市委的宣傳部、省和市 的發改委以及工會。塊則為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域,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一份工作 經歷有可能是在條之下的,如中宣部組織局局長,有可能是在塊下面的,如北京市海淀 區區長,也有可能既有條也有塊,接受中央和地方的雙重領導,如廣東省發改委主任。 在職位的級別方面,則分別有依等級對應條塊的省/部級、地/廳級和縣/處級。我們錄入 21.

(31) 了研究對象的所有的從副縣/處級到正省/部級的工作經歷5。我們錄入的每一筆工作經歷 的資料都包括了當事人的姓名、其當時所隸屬的省/部、地/廳和縣/處、其職位的級別、 以及職務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所有特殊情況的資料錄入原則見附錄一。 3. 共事關係的抓取 在錄入完所有的工作經歷之後,我們接下來就是要將所有工作經歷中的共事關係抓 取出來。我們編寫電腦程式完成了此一步驟。電腦程式的抓取原則為,如果研究對象中 的兩個人曾經同時在同一部門內工作,程式就會生成一筆共事關係資料。為了確保兩個 人之間確實有過直接的共事關係,我們限定了兩個人級別之間的差距。如果兩個人之間. 政 治 大. 是上下級的關係,他們必須有直接的隸屬關係,如某部的部長/副部長和隸屬於該部的. 立. 廳長/副廳長之間的關係。越級的關係,如部長和部下屬的處長的關係,不是直接的共事. ‧ 國. 學. 關係,原則上不被抓取。而如果兩個人之間是平級的關係,他們則必須要直接隸屬於同 一個上級部門,如某部下屬的兩個廳的廳長即為平級關係。特殊情況的抓取原則見附錄. ‧. 二。. Nat. sit. y. 電腦程式抓取關係後新生成的資料包括每一筆共事關係中的雙方各自的姓名、共事. n. al. er. io. 關係的起始時間、結束時間以及時長。轉化為網絡資料後,175 位政治菁英即為網絡中. i n U. v. 175 個節點(node) 。每一筆關係則為他們之間的弧(arc) ,所有的弧都是有方向的,弧. Ch. engchi. 的發起方(head)為上級,弧的接收方(tail)為下級。在平級關係的處理上,本研究採 取了較為便宜的方式,將平級關係視為既為上級關係也是下級關係,也就是平級關係的 雙方即為一條弧的發起方,也為另一條弧的接收方。在社會網絡的繪圖中,弧的方向是 以箭頭表示的,平級關係顯示的則是雙向的箭頭。每條弧的賦值則為共事的時長,以月 為單位計,代表了關係的強弱。另外,如果兩個人之間曾經發生不止一次的共事關係, 本研究會將多重弧合併,合併後的弧的值為總計的共事時長。. 我們原則上沒有錄入正部級之上的國家級的職務以及副處級之下的科級的職務,因為國家級的職務已 經是權力的頂端,其所產生的共事關係,如國務院總理和副總理,因為權力太大以及事務過於繁忙,更 多地只是停留在形式的層次,與進入權力核心之前的共事關係不盡相同。科級的職務則因為太小而被我 們忽略。更多的登錄原則見附錄一。. 5. 22.

(32) 第二節 網絡測量與分析方法 1. 描述性分析方法 我將會使用社會網絡軟體對資料先進性描述性的分析。社會網絡軟體對網絡的分析 採取的是矩陣的運算。每一個節點數為 n 的網絡都可以被轉化為一個𝑛 × 𝑛的矩陣  a11  A=  a  1n. a1n    ,矩陣中的第 ij 格𝑎𝑖𝑗 的數值即為節點 i 向節點 j 的連線值。社會網絡 ann . 軟體可以通過繪圖對數據進行可視化,以及用不同的方法對社會網絡進行分區。其中,. 政 治 大 我將採用的是 Breiger、Boorman 和 Arabie (1975)發明的 CONCOR (The Convergence立. 比較重要的一個分區方法就是塊模型。. ‧ 國. 學. of-Iterated-Correlations)的計算方法。 CONCOR 的計算原理為將原始網絡的矩陣中的 行或者列之間的積矩相關係數變為一個新的矩陣,反复地這樣做之後會使得新生成的矩. ‧. 陣聚合(converge)成一個只有 1 和-1 的對稱的矩陣。其結果就是將原始的網絡分為兩. sit. y. Nat. 個分區,每一個分區內的節點在結構上較另一個分區更為相似。依照同樣的方法,新分. io. er. 出來的區還可以再進行分區。由於現實的網絡中不可能出現完全的結構相等,塊模型嘗. al. 試做的是把網絡分為近似於結構相等的分區。誤差永遠是存在的,塊模型也沒有絕對正. n. v i n Ch 確的答案。因此,研究者還需要結合對現實中共政治的理解分出有意義的結構相等的分 engchi U 區來。我希望通過塊模型分出的是中共政治菁英網絡中的不同的位置並且分析出位置與 位置之間的權力關係。 2. 變數測量 針對十七大中央委員在中共十八大上的權力的獲取,本研究也將試圖提出基於社會 網絡的邏輯回歸解釋模型。在 163 位十七大中委中,有 38 位在中共十八時年滿 68 歲一 定會退休,故而被排除,樣本大小縮減為 125。 (1)依變項 本研究將以十七大中委是否在十八大後佔據重要政治職位作為依變項。判定重要的 23.

(33) 標準即為其職位是否為副國級以上,副國級以上的領導人包括正國級的政治局常委以及 副國級的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 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佔據重要職位者的十八大後權力 變項被編碼為 1,未佔據重要職位者的該變項為 0。另外,副國級職位中也存在著一些 保障的名額,比如說固定由特定少數民族代表出任的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 席、固定由前任外交部長擔任的國務委員以及屬於司法體系的最高人民檢察長。這些職 位的任免不能由非制度的自變項進行解釋,所以這些職位在研究中並沒有被編碼為 16。 根據這樣的標準,125 位中委中,38 位為佔據重要職位,87 位為沒有。. 政 治 大 年齡,理應繼續擔任副國級或者更高的職務。嚴格地講,本研究應該要使用他們在晉升 立. 對於在十七大時已經擔任副國級或以上職位的中委來說,其只要在十八時未到退休. 副國際以上職位之前的中央委員會中的網絡變項作為自變項。但是本研究並沒有收集十. ‧ 國. 學. 七大以前的中央委員會的網絡,沒有相關的資料,所以只能以他們在十七大的網絡中的. ‧. 推估他們所擁有的社會資本。當然,如此的推估有可能就是誤差的來源,但是為了不減. y. sit. al. n. (i)控制變項. io. (2)自變項. er. 進一步分析。. Nat. 少樣本數,本研究並沒有採取排除的方式處理。十八大之前的晉升還需要後續的研究再.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中控制的變項為工作經驗加分以及第一次進入中委會的年齡。加分變項取自 於寇建文(2010)所總結出的晉升政治局常委及政治局的加分條件。我選取了加分條件 中的三項(是否有過五年以上的正部級工作經驗、是否擔任過省委書記、是否有過部門 間交流經驗)。另外,我也將納入是否曾經在政務功能部門工作的變項,以檢驗技術官 僚經驗的影響。第一次進入中委會的年齡顯示的是是否被早期挑選,早期挑選是黃信豪 (2013)認為的影響中共幹部升遷的「潛規則」,一個幹部越早獲得提拔,就說明其越. 沒有被編碼為 1 的在十八後擔任副國級以上領導人的十七大非軍職中委包括向巴平措(全國人大副委 員長,藏族名額) 、曹建明(最高人民檢察長,司法體系) 、楊潔篪(國務委員、外交名額)和王正偉 (全國政協副主席,回族名額) 。. 6.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rough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Chinese Christian intellectuals’ discussion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that Chinese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