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國際化人才觀點看科技大學大一英語課程/ 146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國際化人才觀點看科技大學大一英語課程/ 146"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從國際化人才觀點看科技大學大一英語課程

廖瑗玲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 王如哲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長

一、前言

2012 年 由 牛 津 經 濟 研 究 院 (Oxford Economics)所調查的全球人 才 2021 報告摘要中指出:趨勢顯示臺 灣即將面臨人才荒,主要是由於產業 結構上的更替正重塑全球各地的人才 供需,為因應多變的商業環境,雇主 需要員工具備新的技能,卻經常發現 人才供不應求,筆者認為這是我們教 育人員應該注意且值得各產、官、學 領域人員深思的。 技專在課程上長期注重理論,泛 學術化的過程導致產、官、學之間的 連結不夠深化、技專定位不明、和學 用 落 差的 結果( 張國 保、李寶琳, 2013),在產業界面臨國際化競爭與挑 戰之下,技專的學生在就業後,也備 受產業界批評:學校培育不出產業所 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國內相關的研 究顯示在國際化人才中最缺乏的是外 語能力(王健全、林嘉慧,2008;莊 小玲、汪正青、和郭碧照,2011;張 國保、袁宇熙、林清南、和李寶琳, 2013)。英語是目前國際上普遍應用的 語言,令人擔憂的是:應當與產業接 軌的技職體系學生,其英語能力成就 低落(張武昌,2007;劉東遠,2008), 對即將進入職場的他們,是否能接受 國際化產業中新經濟環境的挑戰,是 教育工作者應該關注的議題。

二、語言在國際化人才以及人力

資本理論的概念下所扮演的

角色

所謂國際人才是指人員能因不同 地方的文化及語言, 迅速地適應且進 行 積 極 的 互 動 ( Knight, 2004 )。 以 Knight 的定義而言,互動的根本就在 於語言能力。亦即,以國際化人才應 具備的語言能力來看,英語能力的培 養,應著重在溝通的部分,而不只是 語言知識。英語能力的培養可視為一 種教育投資,教育投資是指人們透過 學習,以增加人力資本存量,提升個 人的智識及生產力,教育主要是透過 學校教育進行的,亦即:教育投資是 增進人力資本的方法,而增進人力資 本 是 教 育 投 資 的 目 的 ( 劉 姿 君 , 1993)。在變動的國際化新經濟環境 中,Becker 和 Gerhart(1996)認為, 只有那些有效利用人力資本的國家和 地區,才能持續增長。意即,國際化 人才是國家的人力資本,英語能力則 是國際化人才的必要條件。對於人力 資本的投資,科技大學身為技職教育 的最高教學機構,培養國際化人才責 無旁貸。 人力資本的概念來自於經濟學基 礎,經濟學者們對於教育與經濟的關 聯問題,所提出的主要理論有三種(簡 明忠 ,2005),茲分述如下:

(2)

(一) 傳統的人力資本論 在經濟思想上,傳統的生產因素 包括勞力、土地、資本及管理,主張 教育可以提升人的生產力,將人視為 資本,著名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即是 如此主張。傳統的人力資本論對於教 育訓練與經濟成長、所得的關係上, 認為技術進步以及有資格的人數是其 影響因素。 (二) 新人力資本論(即新內部成長理 論) 新人力資本論對於教育訓練與經 濟成長、所得的關係上,特別強調技 術進步以及技術進步所扮演的功能, 如研究、發展、創新、勞動力所接受 的教育與訓練等等,都屬於人力資源 素質的課題。新人力資本論者認為人 的技能與經濟成長有密切關係,能力 已經取代傳統上認為的有資格人數, 亦即,能力素質高者才能勝任市場上 的人力需求。 (三) 篩選理論 人力資本論主張教育可以提高人 的生產力,篩選理論者則反對這種論 調,他們認為教育的過程不是提高人 的效率,只不過是一種篩選的工具, 他向雇主揭示已包含於未來雇員的生 產性特徵。篩選理論者認為社會上成 千上萬的技術員按能力分類是一項巨 大的工程,雇主須要借助可靠方法選 擇雇員,教育是實施這種分類的有效 工具,這是教育的經濟效益。 基於以上所述,就定義上來看, 各學者皆持不同看法,但都未能將語 言能力 考慮在內。 臺 灣的實 證研究 中,亦鮮少將語言列入為人力資本的 變項之一。本文以 Patrick Henry Smith 和 Luz A. Murillo b(2012)人力資本 理論中對語言的詮釋,重新定義科技 大學大一英文在國際化人才觀點下的 課程觀。

Patrick Henry Smith 和 Luz A. Murillo b(2012)將語言列為人力資本 的中介變項,以英語、西班牙語兩種 語言,運用當地觀點詮釋語言在人力 資本中 的角色, 他們 將人力 資本分 為:跨文化資本、情感資本、認知資 本、學術資本、經濟資本、以及社會 資本,如圖 1,雙語素養(Biliteracy) 為各項資本的重要媒介,但本研究不 討論人力資本的各類型,相反的,將 聚焦於語言在人力資本中的角色和功 能性,進而釐清科技大學大一英文課 程在國際化人才觀點下的定位。 圖 1 語言作為人力資本的中介

As cited in Smith.P.H., & Murillo.L.A. (2012): Repositioning biliteracy as capital for learning: lessons from teacher preparation at the US–Mexico bor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301-323.

雙 語 素 養 為 人 力 資 本的中介

(3)

Smith 與 Murillo 認為無論是哪一 種人力資本,語言都是一項重要的變 項, 重視的是溝通,兩人之間相互的 語 言 溝通 須要 依賴 雙 方共 同語 言 知 識,Chomsky 用 linguistic competence 來 指 涉語 言知 識, 所 謂語 言知 識 包 括:語音知識、語法知識、語意知識、 以及語彙知識。Dell Hymes 則認為, 在一個言語溝通事件中,單靠語言知 識是不夠的,還要加上一些與社會有 關的知識,例如文化知識(引述自余 光雄,2009,p.61)。有別於 Chomsky, Dell Hymes 提 出 溝 通 知 能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 念,不僅含語法知識,更包括與語言 有關的文化知識,以及在社交場合應 有的社交知識。溝通知能強調一個人 具有了解及製造在某一場合裡恰當的 語言表現能力及知識。換言之,一個 人須要知道在何種社交活動中(social interactional setting)如何說出恰當的 話。這樣的溝通知能在職場裡更是如 此,比如說:在一工作場域,你必須 以英文向客戶說明機器的操作或相關 技巧,那麼除了一般性的禮貌性寒暄 與閒聊之外,你還必須懂機器相關的 語彙,若你無法用專業領域的產業語 彙表達,這樣的溝通在職場上是無法 達 到 有 效 溝 通 的 目 的 的 。 Smith 與 Murillo 在人力資本論中對於語言的看 法恰好與 Dell Hymes 的溝通知能看法 不謀而合。

三、科技大學大一英文實施情形

為了梳理科技大學大一英文的定 位,首先必須先了解目前科技大學大 一英文的實施情形。 (一) 政策方面 教育部 2005 年「教學卓越計畫」、 2006 年「頂尖大學計畫」、以及 2009 年「技職教育證照化改革方案」,在學 校配合政策下,很多科技大學大多是 以提升「學生競爭力」或促進「國際 化」為主要論述,因此推動證照考試 以及英檢考試,至此訂定英語畢業門 檻幾乎成為既定的政策。有些科技大 學為了鼓勵學生考取英語證照,學生 除了可以增加學習護照點數外,證照 成績亦會影響下學期期末考的部份成 績。因此,有些學生於大一時就先考 照,等 於提前同學 通 過英語 畢業 門 檻,對於未達標準之同學,大二起還 有其他補救措施,此一系列的規劃目 的在讓同學於四年內順利通過門檻。 基於以 上所述,在 政 策性的 引導之 下,科技大學大一英文課程,始終繞 著證照或是英檢考試的內容為主。 (二) 英語師資方面 「大一英文」課程通常架構在通 識教育編制下,並且要服務校內各種 科系的課程需求,相關師資大多以中 籍教師為主。因此,各科系之間的通 識外語教師,其本有的文學、語言學 甚或是英語教學的專業素養往往被忽 略。甚 至在某些領 域 的專業 教師眼 中,「大一英文」的教師並不需要專業 知識,只要英文好即可。 (三) 課程規劃方面 由於「大一英文」課程通常歸屬 通識教育,所以課程規劃與設計大多

(4)

利用通識共同上課時間,安排一至三 學期的英語課程。有些學校還會透過 語言中心規劃執行相關課程安排。課 程規劃基本上都脫離不了聽、說、讀、 寫四大類語言能力的訓練。學生在上 課之前會先進行分級測驗,分級的級 數不一,但大部分以三級為主。分級 的主要目的在於減少學生程度差異所 造成的問題,讓同質性高的學生採特 定的教材及評量方式,以達到因材施 教的理想。另外,還有各種配套措施, 例如:能力編班、語文視聽中心或自 學中心的使用等。然而,這樣的分級 教學卻也難免有以下問題,例如:教 材不適用於某級數、難以精準分級、 以及每位老師之教學內容及進度不同 等等。 (四) 教材和教法方面 教材的選擇因應課程大綱與教學 目標,教法的運用則關係到教材轉化 的程度。「大一英文」課程的教材選 取,不論是統一教材或是教師自編自 選,一般都脫離不了聽、說、讀、寫 的範疇,教師視分級測驗的結果選取 檢定考書籍或原文書籍。至於教學法 方面,除了盛行於 70、80 年代左右的 溝通式教學法外,近年來教學網站、 網路資訊搜尋等等的教學科技也應用 在教學上。 (五) 學生學習方面 「大一英文」課程是必修課程, 學生雖然理解英語學習的重要性,然 而對於部分學生而言,修這門課比較 像拿到畢業的修課通行證。實際上課 程內容若只是安排學生考證照,對許 多大一學生而言,「大一英文」課程所 傳授的不是專業知識,充其量只是語 言技巧而已。 綜合上述對於科技大學大一英文 實施的概述可知,科技大學「大一英 文」課程在整體技專教育中有其特殊 性,在專業導向的分科分系課程結構 上,其展現的知識內涵與意義時常被 矮化為傳遞非專業知識的語言訓練課 程。

四、結論

科技大學和一般大學課程最大的 不同是技職教育和產業界有緊密的聯 繫,因此大部分課程著重於實用性, 不同於一般的大學課程著重理論性。 因此,以英文課程來看,科技大學課 程應著重於就業導向的課程。然而, 以目前科技大學大一英文的實施情況 來看,大一英文課程內容多半為主題 式的內容,例如: 家庭、娛樂、天氣… 等等;也有部分直接以英檢為主,意 即:科技大學大一英文以生活英語為 主,目的是幫助學生達到畢業門檻, 並且藉由證照提高率幫助學校辦學績 效。然而,張國保等人的研究(2013) 卻發現學生畢業進入職場後,在英文 的語用部分是有落差的,亦即,生活 英語在國際化產業中的應用上顯然是 不足的。 臺灣的學生自小學起開始接觸英 文,經歷國小、國中、高中、一直到 大學,接觸的始終是生活英語,對科 技大學的學生來說,即將進入職場的

(5)

他們,大一英文很顯然是必須為職業 做準備,有別於一般大學,科技大學 的課程觀在於社會適應觀,如何在競 爭的就業市場與國際化氛圍的產業具 備應有的語言能力,是教育工作者應 該關注的。因此,筆者認為科技大學 大一英文的規劃,甚至是一般大學, 都不應仍著重在語言正確性或是基礎 能力的再加強,而應該強化語言使用 的必要性與實用性。例如:語言能力 除了日常生活用語之外(如:招呼語、 閒談),當工作上需要領域知識時,若 不 能 以領 域的 專業 用 語適 當的 表 達 (如:介紹公司產品在此領域中的優 勢或是關於機器的功能與原理),將不 能 發 揮在 專業 領域 的 知識 移轉 或 溝 通,此外,在表達的過程中若無法有 文化理解的跨文化能力,那麼文化衝 擊就在所難免了(如:工作型態的不同 所產生的認知差異),這也是 Patrick Henry Smith 和 Luz A. Murillo b (2012)所謂雙語素養(Biliteracy) 的角度來看語言在人力資本概念的意 涵。 筆者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裡, 「人才就是資產」,國際化人才的求才 若渴,少了語言這個隱性因素,國家 競爭力是無法有效提升的。此外,從 教育內涵來看,技職教育乃是為了讓 學生得以順利進入勞動市場,所以提 供的是實用性課程內容,以促其獲得 從事特定職業的準備,也就是讓學生 「獲得工作表現上的知識、技術和能 力」(Moran& Rumble, 2004,p. 205)。 亦即,技職體系的英文課程應提供從 事特定職業的就業準備。因此立基於 「語言作為人力資本的中介」之課程 觀,因應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科技大學 大一英文課程,將不再只是強調操練 語言的課程,而應強調溝通知能,在 產業中能應用的語言與知識,亦即產 業英語課程。 此外,筆者也建議技專院校的教 師,應建立一套在各領域產業中的英 文產業知識,藉由實務性的課程,帶 出語言在領域知識的應用、文化與專 業,讓各產業人才能藉由語言這個中 介變項真正培育出國際化人才,培養 學生全球化的競爭能力,厚植國家的 人力資本。 參考文獻  王健全、林嘉慧(2008)。金融 風暴 對臺灣 經 濟及產 業的衝擊與因 應。 經濟前瞻,121,47-51。  余光雄(2009)。英語語言學概 論。臺北市:書林。  莊小玲、汪正青、郭碧照(2011)。 臺灣護理專業之國際化。護理雜誌 , 58,99-104。  簡明忠(2005)。技職教育學。 臺北市:師大書苑。  張武昌(2007)。提升臺灣大學 生英語文能力的政策與策略,教育資 料與研究,79,157-174。  張國保、李寶琳(2013)。我國 技職人才培育的問題與前瞻,教育資 料與研究,112,53-76。

(6)

 張國保、袁宇熙、林清南、李寶 琳(2013)。縮短學用落差-技專學生 專業英語文能力之建立,臺灣教育評 論月刊,12,137-143。  劉東遠(2008)。技職院校學生 的英文能力探究與省思。臺東大學人 文學報,1(2),223-252。  劉姿君(1993)。教育投資與薪 資報酬-人力資本理論之應用(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Becker, B. & Gerhart, B. (1996).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Progress and prospect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 (4), 779-801.

 Knight, J. (2004). 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ed: Definition, approaches, and rationales,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8 (1), 5-31.

 Moran, L., & Rumble, G. (2004).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oran, L., & Rumble, G. (Ed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rough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pp. 1-14). New York: RoutledgeFalmer.

 Oxford Economics. (2012). Global Talent 2021: How the new geography of talent will transform human resource strategies. Retrieved June 23, 2015, from

http://ceo.usc.edu/news/global_talent_20 21_1.html

 Smith, P. H., & Murillo, L. A. (2012). Repositioning biliteracy as capital for learning: lessons from teacher preparation at the US– Mexico bor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26, 301-3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泛指通識中 心所開之 xx 課群、語言 中心所開之 大一英文等 課程、軍訓 室之軍訓、..

泛指通識中 心所開之 xx 課群、語言 中心所開之 大一英文等 課程、軍訓 室之軍訓、..

本計劃的目的是透過 發展具校本特 色的語文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文學 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學校可善用課 程提供的「建議篇章」

泛指通識中 心所開之 xx 課群、語言 中心所開之 大一英文等 課程、軍訓 室之軍訓、2.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校本文化 文化 文化及 文化 及 及文學課程 及 文學課程 文學課程整體規畫 文學課程 整體規畫 整體規畫 整體規畫.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 為協助新來港非華語學生融入學校,教育局 資助啟動課程及適應課程,並為啟動課程畢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