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然 解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自然 解析"

Copied!
5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Z X C V

00847-03 化  學:名  師/謝志仁 老師      名  師/張 立 老師 生  物:臺南一中/郭人仲 老師      成功高中/張春梅 老師 地球科學:新竹高中/鄭妙靜 老師 【試題.答案】依據大考中心公布內容 發行人∕陳炳亨 出 版∕民國一〇六年二月 總召集∕陳彥良 發行所∕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總編輯∕蔣海燕 編輯部∕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 -1 號 主 編∕江欣穎 電 話∕(06)2619621 #312 校 對∕王進昌‧林泰均‧張心怡‧施玟夙 E-mail∕periodical@hanlin.com.tw 美 編∕李湘悌‧杜政賢  翰林我的網 http://www.worldone.com.tw  本書內容同步刊載於翰林我的網

(2)

精彩解析

 理

106 年學測試題初步剖析

今年的學測命題是第一年依據「99 課綱微調」(因為是 103 學年度開始實施的修 正課綱,所以也有人稱為「103 課綱微調」)的內容作為命題範疇。整體來說,基礎物 理(一)除了《緒論》之外,其餘各章節都有出現在試題中,分布還算合理;基礎物理 (二)A 因為內容與基礎物理(一)大半重複,所以命題分布不均,除了《碰撞》每年至 少出現 1 題,另外《運動學》有 2 題、《動量與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有 1 題,其餘則掛 零。106 年的學測試題在「99 課綱微調」內容中的分布情形如表一。 表一 106 年學測試題的分布情形 課程 章節名稱 課綱制定的 參考節數 出現題數 分數 分數占總分 比例(%) 基 礎 物 理   (一) 緒 論 1.5 0 0 0 物質的組成 2.5 1 2 5.9 物體的運動(含「摩擦力的觀 察」示範實驗) 4.5 3 6 17.6 物質間的基本交互作用 3 1 2 5.9 電與磁的統一(含「載流導線 的磁效應」、「電磁感應」示 範實驗) 4 1 2 5.9 波(含「楊氏雙狹縫干涉」示 範實驗) 6.5 2 4 11.8 能 量 4 3 6 17.6 量子現象 4 1 2 5.9 宇宙學簡介 2 1 2 5.9 基 礎 物 理   (二)  A 運動學 6 2 4 11.8 牛頓運動定律 7 0 0 0 動量與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 6 1 2 5.9 萬有引力 3 0 0 0 功與能量 8 0 0 0 成淵高中 徐國誠 老師

(3)

就試題的內容來看,《物體的運動》雖然出現 3 題,但卻都集中在「克卜勒行星第 二定律(等面積定律)」,值得一提的是,這 3 題是以題組的型態,且是用閱讀短文的方 式放在試題的第貳部分。根據大考中心的說明,試題第貳部分的測驗範圍原則上應為基 礎物理(二)A,而「克卜勒行星第二定律」是屬於基礎物理(一)的內容,或許是加上 說明 24 節氣如何劃分,以及文章和試題都提到的地球與太陽連線平均每秒鐘掃過的角度 (內容其實就是角速度,因為是橢圓軌道的角速度,所以看起來也不屬於基礎物理(二)A 的範圍),因此以科學推理題的姿態出現,就放在試題的第貳部分。 另外,《能量》一章也出現了 3 題,內容分別是功率的 P-t 圖、重力位能、能量守 恆。「99 課綱微調」或「99 課綱」裡並沒有功率的內容,更遑論從 P-t 圖中的曲線與 t 軸 包圍的面積求得能量;雖然大考中心曾經有公告說明:「基於學習的連貫性,國中已學過 的概念應視為考生具有的先備知識。」但弔詭的是,學測基礎物理只有 17 題,在題目不 多的情況下,又何必去考國中教過而高中不教的內容。其實適用「99 課綱」的學測出現 功率的題目已經不是第一次,例如 102 年學測第 40 題,內容是利用核能發電機組停機後 的餘熱去發電,該題也是屬於功率的內容。 其他像《物質的組成》出現 1 題,總算終結連續兩年沒有命題的窘境;《物質間的 基本交互作用》今年有 1 題,但內容偏重在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概念,完全沒有計算;《電 與磁的統一》每年必考電流的磁效應或電磁感應(或兩者皆有),今年電磁感應雀屏中 選;《波》的命題雖有 2 題,也全都是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概念;《量子現象》今年著重在 光電效應和波粒二象性的問題,內容簡單易懂;《宇宙學簡介》從 102 年至 105 年每年都 1 題,今年還是按照以往的慣例。基礎物理(二)A 中的《運動學》以 a-t 圖取代以往較 常出現的 v-t 圖和 x-t 圖,雖不算有創意,但總算有點小突破,只是一次就出現 2 題,有 點偏重;比較令人意外的是,與基礎物理(一)內容重疊的《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 力》今年完全沒有命題;《動量與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考等速圓周運動,這個過去四年 來不受青睞的小單元,今年總算是獲得平反;《碰撞》更是不在話下,五年來年年必考。

(4)

102 年至 106 年學測試題統計分析

表二 102 年至 106 年學測試題分數統計表 課程 章節名稱 各年度學測分數 5 年學測 出題分數 5 年學測出題 分數比例(%) 102 103 104 105 106 基 礎 物 理   (一) 緒 論 0 0 1 0 0 1 0.56 物質的組成 0 1 0 0 2 3 1.67 物體的運動 0.7 4 3 5.5 6 19.2 10.67 物質間的基本 交互作用 2 6 2 2 2 14 7.78 電與磁的統一 4 2 4 5 2 17 9.44 波 5.3 8 4 2.5 4 23.8 13.22 能 量 2 0 2 2.5 6 12.5 6.94 量子現象 4 6 2 3.5 2 17.5 9.72 宇宙學簡介 2 1 2 2 2 9 5 基 礎 物 理   (二)  A 運動學 2.4 2 0 1 4 9.4 5.22 牛頓運動定律 3.6 4 1 3.8 0 12.4 6.89 動量與牛頓運 動定律的應用 0 0 0 0.5 2 2.5 1.39 萬有引力 4 0 2 0.5 0 6.5 3.61 功與能量 2 0 0 3.6 0 5.6 3.11 碰 撞 2 2 3 0.8 2 9.8 5.44 其他 科學推理題 2 2 10 2.8 0 16.8 9.33   從表二上的數據來看,《波》仍然是出題者的最愛,5 年來學測出題分數比例高 達 13.22%;《物體的運動》拜今年 3 題克卜勒行星第二定律之賜,竄升至 10.67%, 為 5 年來分數比例的第 2 高;《能量》雖然今年也出現了 3 題,不過 5 年分數的總比 例只有 6.94%,扣除科學推理題,只能排在第 6 名。各章節從 102 年至 106 年的出題 分數比例由高至低排列,如下頁圖一所示。   如果把《波》、《物體的運動》、《量子現象》、《電與磁的統一》四章的出題分數 比例加總起來,就已經占了43.05%,若不計科學推理題,這四章幾乎就是學測出題分數 比例的一半,的確不容忽視。

(5)

▲圖一 102 年至 106 年的出題分數比例由高至低排列情形   另外有關考題難易度的問題,有人說去年的物理考題是 5 年來最難的一次,而今 年是 5 年來最簡單的一次;今年的考題或許不難,但是不是 5 年來最簡單的一次,還 很難說,因為參與考試的是學生,老師和學生的認定有時候相距甚遠。去年考題會被 認為很難,可能是第 42 和 43 題(鐵塊自由下落碰撞鐵樁,再將鐵樁打入岩層中的問 題),根據大考中心提供的資料(http://www.ceec.edu.tw/AbilityExam/SatStat/105SAT Sat/105SATStatIndex.htm),該兩題的答對率只有 13% 和 26%,基本上和射飛鏢沒 什麼兩樣;可是就整份考題的平均答對率或得分率(多選題以得分率代替答對率) 來說,並不會特別低,反而比 103 年的平均答對率還高 0.5%,如圖二所示。其實過 4 年的物理考題,其難易度是相當穩定,至少在平均答對率或得分率上來說(某種 意義上它也代表一種平均分數),最大差距只有 3.5%,所以我們還是要還大考中心 一個清白,不能老是批評它的考題有多難或過於簡單。         ▲圖二 102 年至 105 年學測物理試題的平均答對率或得分率

F

(6)

 學

前 言

自民國 102 年開始,大學學測自然考科是依據 99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綱要》(簡稱「99 課綱」)來命題,截至 105 年止,共實施四年。而本年度(106 年)的 大學學測自然考科是以「微調」後的課綱來命題,對化學科來說,「微調」後的課綱,是 將原基礎化學(一)常見的化學反應單元與基礎化學(二)化學與能源單元對調,因此相 較往年試題內容與題型分布,對學測自然考科化學科試題部分的內容會有些許影響。 對於 106 年大學學測自然考科試題,高中與補教界教師整體的評析認為「本年度自然 考科試題,以整體試卷而言,難易度和去年相當,就分科而言,化學科試題難易適中,生 物、地科試題較往年稍難,而物理試題則是近 3 年來最簡單的一年」,這些評析也為本年 度(106 年)的自然考科試題作了註解;而針對自然考科中的化學試題,個人認為「整體 而言,本年度(106 年)的化學試題敘述簡單易懂,且未有繁複計算,難度較去年低,解 題時若能縝密思考,掌握題目的核心概念,靈活應用化學知識,推理應用,即能輕易獲得 高分」。 本文試著對自然考科中的化學試題依題型、配分、出處章節作分析,歸類試題與大考 中心規劃的測驗內容分配,作分析與討論,最後對未來應考準備提出建議,期能提供莘莘 學子參考。 題型與配分分析

1 試題題型與配分 本年度(106 年)學測自然考科試卷內容,共分兩大部分,總題數為 68 題,每 2 分;其中屬化學科的試題占 17 題,第壹部分的試題中,化學科試題有單選題 7 題 (占 14 分),多選題 2 題(占 4 分),另有綜合題 1 題(占 2 分);第貳部分的試題 中,化學科試題題數共 7 題(占14分),包含單選題 3 題、多選題 4 題。試題數的分配完 全符合大考中心於 104 年 9 月所公布的大學學測自然考科考試說明稿的內容(明訂第壹部 分題數 10 題,第貳部分題數 7 題),本年度(106 年)的試題在第壹部分有綜合題題型 (共 4 小題),其中有 1 題化學科試題。整體而言,本份自然考科化學試題中,單選題 11 題,多選題僅有 6 題。其題號、題型與配分分析如表一。 名 師 謝志仁 老師

(7)

表一 106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題號、題型與配分分析表 試題內容 題 型 題 號 配 分 備 註 第壹部分 單選題 7、8、9、10、11、 12、13 14 分 多選題 26、27 4 分 綜合題 38 2 分 本題為單選題 第貳部分 單、多選 48、49、50、51、 52、53、54 14 分 48、52、54 為單選題; 49、50、51、53 為多選題 進一步分析 102 ∼ 106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單、多選題分布題數如表二;本年 度(106 年)單選題的題數 11 題,而多選題的題數 6 題,分析近五年來自然考科化學試 題題型分布,相較於前四年的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本年度(106 年)化學試題的單、 多選題題數比例與 104 年自然考科化學試題題型相同,相較於 105 年的單、多選題題數懸 殊差距(單選 13 題、多選 4 題),這種單、多選題題數約 2:1 的比例,是個人認為較合 適的題數比,附 102 ∼ 105 年學測自然考科各科試題平均得分率如表三。 表二 102 ~ 106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單、多選題題數分析表 年 度 102 年 103 年 104 年 105 年 106 年 試題內容 題型 題數 題數 題數 題數 題數 第壹部分 單選題 6 6 7 9 7 多選題 2 3 2 1 2 綜合題 2(多選題) 1(多選題) 1(多選題) 0 1 第貳部分 單、多選 7 (3 題單選, 4 題多選) 7 (2 題單選, 5 題多選) 7 (4 題單選, 3 題多選) 7 (4 題單選, 3 題多選) 7 (3 題單選, 4 題多選) 整體分析 單選題 9 8 11 13 11 多選題 8 9 6 4 6 表三 102 ~ 105 年學測自然考科各科試題平均得分率 101 年 102 年 103 年 104 年 105 年 化 學 53% 42% 51% 47% 49% 物 理 50% 52% 49% 52% 47% 生 物 58% 52% 59% 57% 58% 地 科 48% 53% 51% 47% 52% (資料來源:http://www.ceec.edu.tw/Research2/doc_050923/C%E5%AD%B8105-5.pdf)

(8)

2 試題章節出處與配分 依據大考中心公布學測自然考科考試說明稿(104 年 9 月)之說明,化學試題的測驗 範圍:第壹部分為基礎化學(一)內容,第貳部分為基礎化學(二)內容,分析 106 年 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出處與配分如表四;可知本年度(106 年)自然考科化學試題的出 處分布,可清楚歸類屬基礎化學(一)有 8 題,基礎化學(二)有 7 題,但值得注意的 是本年度(106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題號 7 與題號 38 的試題,檢視其概念內容可 發現並無法歸入基礎化學(一)的範圍內,這兩題分別屬化學反應中催化劑與非金屬元素 (碳)單元的內容,較屬於 95 課綱的基礎化學課程內容。 表四 106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出處與配分表 冊 次 章 次 節 次 題 號 配 分 基 礎 化 學   (一)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1-1 物質的分類 1-2 原子與分子 1-3 原子量與分子量 8 2 1-4 溶 液 第 2 章 原子結構與性質 2-1 原子結構 10 2 2-2 原子中的電子排列 26 2 2-3 元素性質的規律性 2-4 元素週期表 第 3 章 化學反應 3-1 化學式及百分組成 3-2 化學反應式與平衡 3-3 化學計量 9、11、13 6 3-4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12 2 第 4 章 化學與能源 4-1 能量與能源的簡介 4-2 化石燃料 4-3 化學電池 27 2 4-4 其他能源 實驗部分 實驗一∼ 實驗四 其 他 7、38 4

(9)

冊 次 章 次 節 次 題 號 配 分 基 礎 化 學   (二) 第 1 章 常見的化學反應 1-1 化合與分解反應 1-2 電解質與沉澱反應 1-3 酸鹼反應與水的解離 52 2 1-4 氧化還原反應 54 2 第 2 章 物質的構造與特性 2-1 八隅體法則與路易斯結構式 2-2 離子鍵與離子晶體 2-3 共價鍵與分子 2-4 網狀固體 53 2 2-5 金屬固體 第 3 章 有機化合物 3-1 飽和烴 3-2 不飽和烴 3-3 芳香烴 3-4 官能基 48 2 3-5 生物體中的重要有機化合物 51 2 第 4 章 化學與化工 4-1 生活中的化學 4-2 化學與永續發展 4-3 化學與先進科技 實驗部分 示範實驗、實驗一 ∼ 實驗二 49、50 4 ※試題中部分題目為跨章節的考題,在歸類上以試題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作為歸類的依據。 本年度(106 年)的化學試題除基礎化學(二)之化學與化工等單元未有考題外,其 餘各章節均有考題;進一步分析 102 ∼ 106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出處章節之分布題數 如表五,可知包含基礎化學(一)原子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等章節,基礎化學(二)常 見的化學反應、物質的構造與特性、有機化合物等章節是學測命題的重點章節,尤其是基 礎化學(一)化學反應、基礎化學(二)常見的化學反應、有機化合物等章節更是重要。 而基礎化學(二)化學與化工單元,至今僅出現過 1 題試題。

(10)

表五 102 ~ 106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出處章節分布表 冊 次 章 次 102 年 103 年 104 年 105 年 106 年 基礎化學(一)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3 3 1 4 1 第 2 章 原子結構與性質 2 2 0 2 2 第 3 章 化學反應 2 4 3 1 4 4 章 常見的化學反應 3 4 4 3 2 實驗部分 (示範實驗、實驗一 ∼ 實驗三) 1 0 1 0 0 基礎化學(二) 第 1 章 物質的構造與特性 3 1 2 2 1 2 章 有機化合物 1 3 3 3 2 第 3 章 化學與能源 0 0 1 0 1 第 4 章 化學與化工 0 0 1 0 0 實驗部分 (示範實驗、實驗一 ∼ 實驗三) 0 0 1 2 2 其 他 其 他 2 0 0 0 2 ※ 106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是以「微調」後的課綱(基礎化學(一)常見的化學反應 單元與基礎化學(二)化學與能源單元對調)來命題,但為方便比較,仍採原 99 課綱 章節順序列表。 試題測驗內容與題目分析

依大考中心公布的學測自然考科考試說明稿(104 年 9 月),試卷的第壹部分以測驗 考生學科的基本知識、推理思考及知識應用能力的試題為主,第貳部分則包括學科知識題 型與科學推理題型,且第貳部分科學推理題每科以 5 題為原則,學科知識題每科以 2 題為 原則。科學推理題型是以測驗考生數據分析、資料整理和推理論證相關的科學能力為主, 但不涉及過於艱深的學科知識內容。依此準則,筆者分析化學試題測驗內容歸類如表六。

(11)

表六 106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測驗內容歸類表 試題內容 題 號 測驗內容 基本知識 推理思考 知識應用能力 第 壹 部 分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26  27  38  試題內容 題 號 測驗內容 學科知識題型 科學推理題型 第 貳 部 分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本年度(106 年)學測自然考科試卷化學試題部分,整體而言,需計算的考題僅有 第 9、11、12、13 題。第 9、11、13 題寫出並平衡反應式,配合化學計量即可求解;第 12 題透過反應熱進行化學計量計算;以上 4 題都僅需透過簡單的計算即可輕易解出答案, 並沒有繁複的計算過程,值得注意的是第 49、50 題是屬基礎化學(二)的實驗課程內容, 化學實驗入題,能有效引導重視化學實驗課程,其餘試題皆屬需應用課程中所學的化學知 識,進行相關的推理分析來解題,難度並不高,但對在有限的時間內需完成物理、化學、 生物、地科四科的綜合試題之考生而言,就需注意解題時間的分配。

(12)

結 語

由上述學測自然考科的化學試題題型、配分、出處章節、分析試題與大考中心規劃 的測驗內容分配,再加上對題型、測驗內容分析,可看出本年度(106 年)自然考科化學 試題的樣貌與內容。整體而言,本年度(106 年)的化學試題題目敘述簡單易懂,且未有 繁複計算,難度較去年低,解題時若能縝密思考,掌握題目的核心概念,靈活應用化學知 識,推理應用,即可輕易迅速解題,且試題答案明確,沒有爭議。 建議未來應考的同學在考前可先從了解學測自然考科的測驗目標、測驗範圍、測驗內 容與計分方式下手,並由自然學測級分與答對題數估算建立應考的信心,配合應用基礎化 學(一)、(二)重要概念檢核表的複習方式,來熟悉基礎化學(一)、(二)的課程內 容,有關基礎化學(一)、(二)概念檢核可參考「翰林各年度的學測趨勢分析《自然考 科》」內容(相關資料可於“翰林我的網”網頁下載,網址:http://www.worldone.com.tw/ publish.do?ecId=11),作有效適當的複習規劃,再由學測自然考科的測驗目標與 99 課綱 學測自然考科試題題型分析呼應,應可明瞭學測命題的型式與方向。再透過多做歷屆考題 培養應用課程知識推理的相關能力;由於應考同學需在 100 分鐘內完成 68 題的跨學科考 題,若要在大學學測中求得高分,解題與閱讀速度須多加自我訓練要求。 此外,基礎化學(一)、(二)課程中的實驗主題,每個實驗的目的、步驟、各項器 材的名稱及操作方法、實驗數據的處理分析、實驗圖表的判讀與實驗結果的討論等皆應確 實掌握,不可輕忽。 整理近年學測考題發現:101 年學測自然考科的第 59、60 題、102 年學測自然考科的 62、63 題、103 年學測自然考科的第 58、59 題,甚至 103 年指考非選擇題第 1 題,再 加上 105 年學測自然考科的第 7、8、48、49 題,106 年學測自然考科的第 26 題,都是有 關元素週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序與電子排序之相關考題,這類的考題似乎是熱門的題型,同 學一定要熟悉這類考題的推理與解法。 本年度(106 年)的學測自然考科試題並未出現冗長的文字敘述閱讀題,但此型態考 題仍可能會出現,平時仍應多閱讀吸收與課程相關的時事、新知,相信對未來學測應考時 會有很大的幫助。

F

(13)

 物

生物試題與自然科測驗目標的對應

自然考科的測驗目標著重於測驗考生對自然科學應有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詳細內容如 表一。從分析表可知,今年生物科 17 道試題大多落在科學概念的認識,分析解釋的比例 較往年少,顯然生物科試題與測驗目標不是很搭得起來。當然,只要其他科試題整體能對 應其他項目,試題仍可被接受。 表一 學測自然科測驗目標與生物試題的對應 目 標 說 明 細 目 學測題號 基本的科學 知識和概念 能記憶教材中的重要術語、基 本事實、處理事物的程序,以 及科學法則或理論的要義。能 將所學習的事實完整記憶並內 化為有效的資訊 1a. 能知道重要的科學名詞 和定義 46 1b. 能 知 道 基 本 的 科 學 現 象、規則、學說、定律 1, 2, 3, 4, 23, 24, 41, 42, 43, 47 1c. 能知道科學之局限性 1d. 能知道科學對人類文明 的影響 理解科學資 料和圖表的 能力 能理解並解釋概念或現象,或 利用已知的事實與原理法則, 針對現象作解釋。能將資料轉 譯成另一種形式(如將文字轉 成數字),並說明資料的意義 (解釋或摘要)。能讀取資料 意義之能力 2a. 能了解數據、式子或圖 表等資料的意義 5, 44 2b. 能由數據、式子或圖表 等資料找出其特性、規 則或關係 2c. 能了解並根據圖表作解 釋、歸納、延伸、推論 或結論 37 應用與推理 的能力 能將所學過的原則、方法、概 念、原理、定律和理論,運用 到新奇的、特殊的或具體的情 境中。能運用過去所學在新的 且具體的情境中 3a.能選用適當的資料 3b. 能 根 據 科 學 定 律 、 模 型,解釋日常生活現象 6, 25 臺南一中 郭人仲 老師

(14)

目 標 說 明 細 目 學測題號 分析的能力 學生能夠將事物分成各個不同 的部分,以便了解該事物的組 成或結構,這樣的能力包括找 出組成該事物的各個部分、分 析各個部分間的關係、以及認 識該事物組成的原則與原理 4a. 能根據數據、式子或圖 表說明重要科學原理 4b. 能找出或發現問題的因 果關係 4c. 能根據事實作合理的推 斷 45 4d.能整理分辨事物的異同 生物試題取材概念主題的分布

106 年學測生物科在各主題都有試題分布,因此取材廣度是夠的。其中往年很常考、 難度又大的開花概念與遺傳圖譜分析今年沒有出現,倒是有些意外。統計歷年試題分布, 可發現每個單元都很平均在不同年度曾被命題,因此沒有哪個單元較重要的問題,要全面 準備才是上策。 表二 106 年生物學測試題(題號)及概念主題分布與配分(*表跨主題或單元) 章 次 單 元 題號 題數 第 1 章 生命的特性 1-1 生命現象 1-2 細胞的構造 1-3 細胞的生理 23 1 1-4 細胞與能量 1 1 探討活動 1-1 生物細胞的觀察 2 章 植物的構造與功能 2-1 植物的營養構造與功能 2, 4 2 2-2 植物的生殖構造與功能 3 2-3 植物對環境刺激的反應 探討活動 2-1 花構造的觀察 探討活動 2-2 花粉形態及萌發的觀察 3 章 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3-1 循環 6 1 3-2 消化 25 1 3-3 呼吸與排泄 3-4 防禦 5, 6* 2

(15)

章 次 單 元 題號 題數 第 3 章 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3-5 感應與協調 3-6 生殖 探討活動 3-1 血球與神經元的觀察 探討活動 3-2 生殖腺與生殖細胞的觀察 24 1 4 章 遺 傳 4-1 性狀的遺傳 41 1 4-2 染色體與細胞分裂 4-3 遺傳物質 42 1 4-4 基因轉殖技術及其應用 42* 1 探討活動 4-1 染色體的觀察 46 1 第 5 章 演化與生物多樣性 5-1 生物的演化 44 2 5-2 生命樹 43 44 2 5-3 生物多樣性 探討活動 5-1 生物多樣性的觀察 6 章 生物與環境 6-1 族群與群集 45* 47* 2 6-2 生態系 47 1 6-3 多樣的生態系 47* 1 6-4 人類與環境 45 1 試題形式

106 年試題最大的特色是每題評量的概念主題很單一,鮮少跨章節整合試題,主要是 針對單一概念名詞的理解與概念的認識,因此考得較細而深入,與以往的試題差別很大, 這是否代表考試趨勢改變了?還值得繼續觀察。不過,這種考法有個好處是引導教學在概 念理解的基本功要做得夠,且不能含糊。例如:ATP 的相關概念(第 1 題)、遺傳因子的 概念(第 41 題)、消長的含意與變化(第 47 題)等。 應用推理與分析的試題難度大幅降低,試題所占比例也少很多(第 5、45 題),此與 學測標榜的精神似乎有些落差,但這只是今年的現象,未必是日後趨勢,在準備上仍不能 忽視此能力的培養。

(16)

實作題在今年比例不低,共出現 2 題。第 24 題評量動物生殖腺的細胞觀察,具體評 量到細胞類型與功能,而且也與概念學理結合。第 46 題評量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所 有選項都評量是否仔細觀察,這與以往測驗對概念理解的作法大不同,可能是希望學校確 實進行實作吧?這兩題實作題把概念與技術都考得很澈底,建議要多注意此一命題形式。 爭議試題

筆者認為今年至少有 4 題有爭議: 37 題。其實根據文章只能判斷溫度是最重要因素,其他選項都是依據常識判斷。 而選項A光照度可能造成學生想太多,認為單位面積光照度提高,則輸入的能量增加,故 可提高溫度,因此誤答。由於題幹最後寫的是「依據以上敘述,回答…」,因此其他選項 都不是依據文章回答,這如何計分? 第 41 題。一直以來課本提及孟德爾當年選用的 7 種性狀基因位於 7 對不同染色體, 但實際並非如此,目前已知種子顏色與花色基因都位於第 1 號染色體,豆莢形狀、花的位 置、莖的高矮基因都位於第 4 號染色體。要知道基因是否位於相同染色體,要從實驗數據 並透過推論統計學的卡方考驗(x2),從種子顏色與形狀的實際雜交數據來看,是符合基 因獨立的。問題是這個檢驗概念在高中完全沒有提及,學生無從判斷,實在很不適合這樣 考。課本並無提及豌豆基因連鎖的情況,要學生如何判斷選項B是否正確。學生也沒有學 過卡方考驗,本題也無數據可供推算,概念也超綱,因此本選項應不計分。此外,C選項 多基因遺傳,各基因的遺傳模式屬於中間型遺傳,故無顯隱性,如此一來本題只有A選項 正確,而非「應選 2 項」?本題要如何計分? 45 題。人口問題已經在 99 課綱微調遭到刪除,因此可能涉及超綱。但此題概念在 地理學有學過,對學生而言並非困難。 第 47 題。選項A的概念涉及典型的 S 型成長曲線,經歷加速期、對數期、減速期、 平衡期等名詞,這些名詞在 88 課綱的課本曾出現過,但這幾年由於概念教學與命題之故 已被刪除,也非高中學習重點(重點在趨勢概念),故學生難以判斷,不應計分。 總 結

106 年學測試題四平八穩,幾乎涵蓋所有主題單元,但分布比重不均。就試題認知向 度而言,仍然較偏重記憶。而實作題最令人耳目一新,評量教學與學習現場,有助於教學 正常化。 對於應考準備而言,每個單元都要精熟,而且對於概念的認識不能只是大概,必須清 晰而完整。實作題的投資報酬率很高,因此必須特別準備,研讀時要注重原理的探究與延 伸,也要探討結果的意義,同時也要注意觀察的仔細程度。

F

(17)

地球科學

前 言

106 學年度自然科的地球科學學測題目,基本上是非常簡單而生活化的試題,但若考 生概念不清,就很容易誤判,因為其中許多題目需融合物理科的概念,且缺乏能測驗考生 高層次的解釋現象、分析與推理能力的題目。雖有時事題,但都是較早期而不是最新的時 事。整體來說,整份試題無法鑑別出中上程度的考生,但若是要區分出考生的觀念是否正 確,並測驗考生是否具備基本學力,這份試題確實能夠達到此目的。 題型分析

和地科相關的題目共有 20 題,其中第 55、56、57 題較偏物理領域。若只單分成五大 領域討論,命題似乎頗為平均分布(表一)。若深入討論各試題出處,會發現傳統的天文 題目(如主題二:太空中的地球,其中的周日與周年運動等)沒有出現;但環境變遷及災 害類的命題則大幅出現(表二)。命題者可能希望能夠跨領域並多元命題,因此出現許多 關於大氣與海洋的變動之整合命題,可惜的是若能整合最近一年的時事主題則會更好。本 次命題仍呈現地球系統彼此相關的概念,題幹明顯變長,若沒有仔細將題目看完,有可能 會誤判,以此考驗考生的耐心。 表一 各領域命題數分布狀況 領域 地質 大氣 海洋 天文 環境變遷 題號 33、34、63、 64、65、66、 68 36、62 18、22、35 20、55、56、 57、67 19、21、40 題數 7 2 3 5 3 百分比 35% 10% 15% 25% 15% 表二 各試題出處分析表 主題 主要內容 題目題號 第壹部分 第貳部分 基 礎 地 球 科 學 ︵ 上 ︶ 一、人與地球環境 1 人與地球環境的綜覽 2 探索地球的起源 二、太空中的地球 1 從太空看地球 2 從地球看星空 新竹高中 鄭妙靜 老師

(18)

主題 主要內容 題目題號 第壹部分 第貳部分 基 礎 地 球 科 學 ︵ 上 ︶ 三、動態的地球 1 地球的結構 34 2 大氣與海洋的變動 18、22、35 62 3 固體地球的變動 四、天然災害 1 氣象災害 63、64 2 地質災害 33 68 五、全球氣候變遷 1 氣候變化 19、21 2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 基 礎 地 球 科 學 ︵ 下 ︶ 六、地球古今談 1 地球觀的探索 2 探索時序的根源 55、56、57 七、 地球環境的監測 與探索 1 觀風雲 36 2 測海象 3 探地層 66 4 望星空 20 67 5 地球環境的現代觀測技術 八、地球環境的特徵 1 壯麗的山河 65 2 廣闊的海洋 3 多變的天氣 4 燦爛的星空 九、 地球資源與永續 發展 1 永續發展 40 2 能源的永續性

(19)

結 語

1  本次學測命題使用的時事為多年前的時事,但的確有可能是因為最近的時事因素 過於複雜,可能不適合用來命題,因此缺乏最近的時事。 2  試題可以清楚測驗出考生是否有正確的概念,測驗考生是否具備基本學力。 3  第 55、56、57 題的表格乍看之下似乎很困難,但是只要考生能耐心看完題目,並 且運用簡單的科學原理即可作答,巧妙的讓考生利用真實的數據表格歸納已知的 科學事實,是很漂亮的出題方式。 4  第 63 題有爭議,命題者應是希望考生由圖中做出判斷,但A選項及B選項似乎 無法從圖中資訊來答題,只能憑藉考生經驗做判斷,不過仍很難選出答案是A或 B。 5  整體來說,本屆學測的地科試題目標在測驗考生的觀念是否清楚,並沒有艱澀的 題目,也無須大量練習即可作答。只要考生觀念清楚且具備強大耐心,即能於此 次考試中拿到高分。

F

(20)

精彩解析

原子序、元素符號、原子量:

1H=1.0;6C=12.0;7N=14.0;8O=16.0;9F=19.0; 11Na=23.0;16S=32.1;17Cl=35.5;20Ca=40.1;29Cu=63.5

第壹部分(占 80 分) 一、單選題(占 44 分) 說明: 第1題至第s題,每題均計分,每題有 n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 適當的選項,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2 分; 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ATP 在細胞內扮演能量收支的角色,下列有關生物細胞內 ATP 分子的相關敘 述,何者正確? A一分子的 ATP 含有 1 個高能磷酸鍵 B雙醣分子轉變成單醣時需要 ATP 才能進行 C當 ATP/ADP 的值偏高時可合成體質 D植物行光合作用,光反應產生的能量分子只有 ATP E碳反應要在光照的環境下才能產生足夠的 ATP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1 章 生命的特性 測驗目標 能知道基本的科學現象、規則、學說、定律 詳 解 A  一分子的 ATP 含有 2 個高能磷酸鍵。 B  雙醣分子轉變成單醣是分解作用,通常可以釋出能量合成 ATP;小 分子轉變成大分子為合成作用,通常需要 ATP 才能進行。 C  當 ATP/ADP 的值偏高時,表示細胞有多餘的 ATP,可用於合成作 用以形成體質。 D  植物行光合作用,光反應產生的能量分子有 ATP 和 NADPH。

E  碳反應需要消耗 ATP 和 NADPH 提供能量。

難 易 度 中偏難

物理 成淵高中 徐國誠 老師

化學 名  師 張 立 老師

生物 成功高中 張春梅 老師

(21)

2 下列何者為維管束植物都有的構造? A花 B葉 C種子 D果實 E花粉管 答 案 B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2 章 植物的構造與功能 測驗目標 能知道基本的科學現象、規則、學說、定律 詳 解 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和種子植物,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維管束植物具有根、莖、葉的構造;種子植物具有花粉管和種子;僅被 子植物具有花和果實。 難 易 度 中偏易 3 下列植物的繁殖方式,何者是有性生殖? A西瓜利用種子繁殖 B番薯的塊根繁殖 C蓮藕的莖繁殖 D使茶樹枝條發根,種植後產生新植株 E取金線蓮部分組織,誘使發根發芽長成新植株 答 案 A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2 章 植物的構造與功能 測驗目標 能知道基本的科學現象、規則、學說、定律;能整理分辨事物的異同 詳 解 植物利用根、莖、葉的營養繁殖和組織培養長成新植株,因不涉及 雌、雄配子的結合,均屬於無性生殖。 難 易 度 易 4 植物行光合作用受溫度的影響很大,下列何項敘述最不合理? A溫度影響水分蒸散量的高低 B溫度影響氣孔開口的大小 C溫度影響二氧化碳吸收的速率 D溫度影響酵素反應的活性 E溫度影響光反應步驟的多寡 答 案 E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1 章 生命的特性 基礎生物(上)第 2 章 植物的構造與功能 測驗目標 能知道基本的科學現象、規則、學說、定律;能根據事實作合理的推斷

(22)

詳 解 ABC  溫度影響氣孔開口的大小,進而影響水分蒸散量的高低和二氧 化碳吸收的速率。 D  酵素的成分為蛋白質,其反應的活性受溫度高低的影響。 E  光反應有一定的步驟,不會受溫度影響。 難 易 度 中偏易 5 在血型系統中,Rh 也是一個重要因子。根據紅血球表面是否具有 Rh 抗原可分 為 Rh 陽性(Rh+ )和 Rh 陰性(Rh -),其抗原與抗體的分布情形如表 1。此 外,已知孕婦的血液不與胎兒的血液直接相流通,但若該孕婦血液內具有 D 抗 體,則有可能透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中。且已知生產過程,經由傷口,胎兒 的部分血液可能進入母親的血液中。表 1 為不同 Rh 血型的抗原與抗體分布情 形;表 2 為母親及其所懷胎兒之血型情況,請由抗體與抗原關係,判斷在正常 情況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案例一的懷孕過程,母親會產生 D 抗體 B案例二的懷孕過程,母親會產生 D 抗體 C案例三在生產後,母親有機會產生 D 抗體 D案例四在生產後,母親有機會產生 D 抗體 E案例四母親的血液中若含有 D 抗體,則會引起紅血球凝集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3 章 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測驗目標 能了解數據、式子或圖表等資料的意義;能根據事實作合理的推斷    特徵 血型    紅血球表面的 Rh 抗原 (簡稱 D 抗原) 血漿中抗 Rh 抗原的抗體 (簡稱 D 抗體) Rh+ 有 無 Rh -無 無 表 1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 母親 Rh+ Rh+ Rh -Rh -胎兒 Rh+ Rh -Rh+ Rh -表 2

(23)

詳 解 由題幹敘述,已知孕婦的血液不與胎兒的血液直接相流通,但若該孕 婦血液內具有 D 抗體,則有可能透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中。且已知生 產過程,胎兒的部分血液可能經由傷口進入母親的血液中,所以: A  案例一的母親在懷孕過程不會產生 D 抗體(胎兒雖為 Rh+ ,但胎兒 血液不與母體血液直接相流通,母體不會產生 D 抗體)。 B  案例二的母親在懷孕過程不會產生 D 抗體。 C  案例三在生產後,母親有機會產生 D 抗體(生產過程,Rh+ 胎兒血 液中的 D 抗原有可能經由傷口進入母親的血液中)。 D  案例四在生產後,母親不會產生 D 抗體(胎兒為 Rh -,血液中沒 有 D 抗原)。 E  案例四母親的血液中若含有 D 抗體,也不會引起紅血球凝集(案例 四母親為 Rh -,紅血球表面沒有 D 抗原)。 難 易 度 難 6 某人到醫院進行血液檢查,護士採血並置入含適當的藥物使血液不凝集,且不 改變血液原始狀態的試管中。此試管離心後,收集上層的液體。下列何種物質 最不易存在於此上層液中? A水 B抗體 C電解質 D血小板 E血漿蛋白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3 章 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測驗目標 能根據科學定律、模型,解釋日常生活現象;能整理分辨事物的異同 詳 解 上層的液體是血漿,下層沉澱則為血球。A水、B抗體、C電解質及 E血漿蛋白,都是血漿的成分。D血小板是一種血球。 難 易 度 易 7 下列哪一種物質與適當的催化劑共熱,可得到氧氣? A水 B氯酸鉀 C碳酸鈣 D硫酸鉀 E碳酸氫鈉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無法歸類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常見物質分解和氧氣製備的概念

(24)

詳 解 A H2O 一般需通電電解才能分解成 H2 和 O2。 B 2KClO3(s) MnO 2 2KCl(s)+3O2(g) C CaCO3(s) △ CaO(s)+CO2(g) D K2SO4 不易分解。 E 2NaHCO3(s) △ Na2CO3(s)+H2O(g)+CO2(g) 難 易 度 中 8 只由碳、氫、氧三元素組成的無機化合物,其水溶液受熱會分解產生氣體,試 問此無機化合物的莫耳質量(g/mol)是下列哪一數值? A 28 B 29 C 31 D 58 E 62 答 案 E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基礎化學(二)第 3 章 有機化合物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區別有機化合物與無機化合物性質的概念,和求分 子量的能力 詳 解 該無機化合物為碳酸 H2CO3,水溶液受熱會分解成 CO2 和 H2O 其莫耳質量=1*2+12*1+16*3=62(g/mol) 難 易 度 中 9 硝酸銨(NH4NO3)受熱超過 400 nC 時,會完全分解產生水蒸氣、氮氣和氧 氣。若將 40.0 克的硝酸銨,加熱至完全分解,至多會產生多少莫耳的氣體? A 1.75 B 3.50 C 5.25 D 7.00 E 8.75 答 案 A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第 3 章 化學反應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計算莫耳數和化學計量的能力 詳 解 NH4NO3 式量=14*2+1*4+16*3=80,則 40.0 80 =0.5(莫耳) 由觀察法可知 NH4NO3 受熱分解的反應式為    2NH4NO3(s) △ 4H2O(g) + 2N2(g) + O2(g) 初    0.5 反應  -0.5 +1 +0.5 +0.25 末   0 1 0.5 0.25 若完全分解,至多可得到 1+0.5+0.25=1.75(莫耳)的氣體 難 易 度 中

(25)

0 下列有關任何一個陽離子的敘述,哪些正確? (甲)必定具有質子  (乙)必定具有中子 (丙)必定具有電子  (丁)必定具有原子核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E(乙)(丁)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第 2 章 原子結構與性質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離子組成的相關概念 詳 解 (甲)、(丁)為正確;(乙)不一定,如 H+ 不具有中子;(丙)不 一定,如 H+ 不具有電子。 難 易 度 中 q 某一含有結晶水的草酸鎂(MgC2O4.nH2O)樣品 1.00 克,若加熱至完全失去 結晶水,所得無水草酸鎂的質量為 0.76 克,則 n 的數值為何?(MgC2O4 的莫 耳質量為 112 克/莫耳) A 1 B 2 C 3 D 4 E 5 答 案 B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第 3 章 化學反應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推算化學式的能力 詳 解 由莫耳數比 MgC2O4:H2O=0.76 112 : 1.00-0.76 18 =1:2 即 n=2,化學式為 MgC2O4.2H2O 難 易 度 中 w 已知在 25 nC、1 atm 下,氫氣與氧氣化合產生 1 mol 液態水和氣態水的熱化學 反應式分別如下:   H2(g)+ 1 2 O2(g)→H2O() ΔH=-285.8 kJ   H2(g)+ 1 2 O2(g)→H2O(g) ΔH=-241.8 kJ 若在相同溫度與壓力下,將 l.0 g 的水直接汽化為水蒸氣,則所需的能量(kJ) 最接近下列哪一數值? A 241.8 B 44.0 C 24.4 D 2.4 E 0.3

(26)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第 3 章 化學反應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反應熱性質以及赫斯定律的概念 詳 解 由反應式逆寫,則反應熱變號;反應式相加,則反應熱相加,可得   H2O() →H2(g)+ 1 2O2(g) ΔH=+285.8 kJ +)H2(g)+1 2 O2(g)→H2O(g) ΔH=-241.8 kJ   H2O()→H2O(g) ΔH=+44 kJ 即 1 mol 的水直接汽化為水蒸氣,所需的能量為 44 kJ 1 g 的水直接汽化為水蒸氣,所需的能量為 44 18=2.44(kJ) 難 易 度 中 e 銅金屬溶於硝酸溶液的反應式如下:

  Cu(s)+4HNO3(aq)→Cu(NO3)2(aq)+2NO2(g)+2H2O()

若將 6.35 克銅線,完全溶解於 2.00 M 的硝酸溶液,則至少需要硝酸溶液,約 多少毫升? A 50 B 100 C 150 D 200 E 300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基礎化學(一)第 3 章 化學反應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計算莫耳數、體積莫耳濃度和化學計量的能力 詳 解 Cu= 6.35 63.5 =0.1(莫耳) 設需 V 毫升的 2.00 M 硝酸溶液恰可使其完全溶解

Cu(s)+4HNO3(aq)→Cu(NO3)2(aq)+2NO2(g)+2H2O()

則 1:4 = 0.1:2 *V* 10-3!V=200 難 易 度 中 r 下列甲至戊的物理現象,哪些會發生在聲波上? 甲:折射  乙:干涉  丙:繞射  丁:反射  戊:都卜勒效應 A只有甲丁 B只有丁戊 C只有甲丁戊 D只有甲乙丙丁 E甲乙丙丁戊

(27)

答 案 E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第 6 章 波 測驗目標 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概念 詳 解 只要是波動,都具有折射、反射、干涉、繞射與都卜勒效應等物理現 象,聲波是波動,當然都有上述現象。 難 易 度 易 t 下列甲至丁與光有關的敘述,哪些正確? 甲:日光中帶有隨時間變化的電場 乙:X 光中帶有隨時間變化的磁場 丙:微波爐可產生比可見光之波長還長的電磁波 丁:β 射線是一種短波長的電磁波 A只有丙 B只有甲乙 C只有丙丁 D只有甲乙丙 E甲乙丙丁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6-5 電磁波 測驗目標 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概念 詳 解 甲、乙: 光(或電磁波)都具有隨時間變化的電場與隨時間變化的磁 場,日光最主要的成分為紫外線、可見光與紅外線,X 光為高 頻率的電磁波。因為日光與 X 光都是電磁波,所以兩者皆有 隨時間變化的電場與磁場。 丙: 微波爐可產生微波,波長約 10-3 公尺,可見光的波長約 5*10-7 尺,故微波的波長比可見光的波長還長。 丁:β 射線是高能量的電子束,不是電磁波。 難 易 度 易 y、u 為題組   甲生自一樓地面由靜止開始向上爬到一棟建築 物的頂層地板後停止。假設在此過程,甲生消耗的體 能中,用以克服重力的瞬時功率 P 隨時間 t 的變化如 1 所示。已知甲生的質量為 50 公斤,每層樓的高 度為 3.0 公尺,重力加速度為 10 公尺/秒2。 y 甲生從一樓地面爬至頂層樓板,所消耗的能量有 多少焦耳用以克服重力? A 150 B 3000 C 4500 D 6000 E 9000 圖 1

(28)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7-2 能量間的轉換與能量守恆 測驗目標 理解科學資料和圖表的能力 詳 解 由功率的定義:功率= 功 時間= 能量 時間(P= ΔW Δt = ΔE Δt ),可知能量 ΔE 可由 P-t 圖中曲線與 t 軸包圍的面積求得(此關係亦可從速度的定義: v= 位移 時間= Δx Δt ,其位移 Δx=v-t 圖中曲線與 t 軸包圍的面積類比而 得)。因此 ΔE= 30*300 2 =4500(焦耳) 難 易 度 中 u 若甲生爬樓克服重力所消耗的能量,等於上樓所增加的重力位能,則甲生相當 於爬了幾個樓層的高度? A 1 B 3 C 5 D 7 E 9 答 案 B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7-1 能量的基本形式 測驗目標 理解科學資料和圖表的能力 詳 解 由題意可知,ΔE=ΔU=mgΔh,得甲生上升的高度 Δh=ΔE mg= 4500 50*10 =9.0(公尺) 9.0 公尺相當於 3 層樓的高度。 難 易 度 中 i 太平洋的表面鹽度在副熱帶海域中心有極大值。造成這種分布的主要原因為下 列何者? A此區域有洋流的匯合   B此區域的蒸發量大於降雨量 C大洋邊緣有大量淡水輸入   D陸地上的含鹽物質由風傳輸至此區域 E此區域發生大量的垂直混合 答 案 B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3-2 大氣與海洋的變動 測驗目標 控制鹽度的因素 詳 解 鹽度受到蒸發量及降雨量的影響,赤道地區的降雨量大於蒸發量因而 鹽度略低;副熱帶地區則為蒸發量大於降雨量,因此表面海水鹽度較

(29)

o 研究人員在重建地球環境隨時間演變的歷史研究時,可以從很多材料中找尋相 關紀錄。下列哪一選項的材料是最難獲得與時間演變相關的資料? A塊狀石英   B樹木年輪 C珊瑚化石   D極區冰層 E沉積岩層 答 案 A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5-1 氣候變化 測驗目標 分辨每一項材料和時間演變的關係性 詳 解 A 石英形成與熔點、環境有關,與時間演變無關。 B 樹木每一年生長都會形成年輪,可從樹木年輪算出樹木的年齡。 C  珊瑚的生長過程中會有生長紋路(類似樹木年輪),可從生長紋路 計算珊瑚礁形成的時間。 D  極區冬天結冰、夏天融冰,且逐漸形成冰層,冰層也會有一層一層 由年(甚至季節)所形成的痕跡。 E  沉積岩層的層理是地質學家用來估算地球年紀的方法,跟時間演變 有關。 難 易 度 易 p 恆星表面近似黑體。依據黑體輻射,任何 有溫度的物體都會自行放射各種不同波 長的電磁波,其輻射強度與波長、表面 溫 度 的 關 係 如 圖 2 所示。波長 400 ∼ 700 奈米屬於可見光,且表面溫度愈高的 物體,輻射強度最強波段的電磁波愈趨 近短波。根據以上敘述與圖 2,判斷以下 選項何者錯誤? A 表面溫度 8000 K 的恆星,只放射波長400 奈米的電磁波 B如果恆星表面溫度為 3000 K,則強度最強波段的波長比 700 奈米長 C我們看到的月光都是反射自太陽光,但月球本身也會放射其他波段的電磁波 D在完全沒有任何燈源的暗室內,可以透過紅外光攝影機拍攝到裡面的人 E 太陽的表面溫度接近 6000 K,及某顆表面溫度高達 16000 K 的恆星,兩者皆 可放射可見光 答 案 A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下)7-4 望星空 測驗目標 理解黑體輻射與恆星輻射波段的關係性 圖 2

(30)

詳 解 A  表面溫度 8000 K 的恆星不只放射出波長 400 奈米的電磁波,只是其 中 400 奈米的電磁波輻射強度最強。 B  恆星表面溫度 4000 K 時,輻射強度最強的波長在 700 奈米,表面 溫度 3000 K 的恆星輻射強度最強的波長會比 700 奈米長(能量較 低)。 C  根據黑體輻射的定義,只要有溫度的物體就會輻射出電磁波,因此 月球本身也會放射其他波段的電磁波。 D  因為人類本身也會放出電磁波,且主要輻射強度最強的波段為紅外 線,因此可利用紅外線觀察。 E  根據黑體輻射的定義,表面溫度 6000 K 與 16000 K 的恆星能輻射出 所有波段,只是最強輻射強度落在哪個波段的差別而已。 難 易 度 中 a 地球目前以橢圓形軌道繞行太陽,想像如果地球繞行太陽的軌道變成正圓形, 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則對地球的季節有什麼影響? A地球將沒有季節的變化 B原先的夏季會變成冬季,冬季變成夏季 C地球仍有季節變化,但夏季和冬季之間的溫差明顯變小 D地球仍有季節變化,但夏季和冬季之間的溫差明顯變大 E地球仍有季節變化,但和現在相比,沒有明顯的差別 答 案 E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5-1 氣候變化 測驗目標 日地距離與季節的關係 詳 解 目前遠日點距太陽:近日點距太陽約為 100:97。影響地球季節變化的 主要因素是太陽的直射與斜射。若地球繞行太陽的軌道變成正圓形, 而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則季節變化與現在相比沒有明顯的差別。 難 易 度 易 s 漂浮在海面上的海冰(冰山),僅考慮其融化的過程,最有可能造成當地海域 發生下列哪一種現象? A海平面上升 B海平面下降 C表層海水鹽度增加 D表層海水鹽度降低 E表層海水溫度增加

(31)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 3-2 大氣與海洋的變動 測驗目標 分辨海冰與陸冰融化對環境的影響,理解冰層融解產生的淡水對海水 的影響 詳 解 若冰的密度為 0.9 g/cm3,則 90%的海冰體積在海水面下。當海冰融化 成水,密度變大則體積縮小,總體積只有原本冰的 90%,因此水位不 變。海冰融化並不會影響海平面高度,只是變成淡水稀釋表面海水鹽 度。 難 易 度 易 二、多選題(占 28 分) 說明: 第d題至第n題,每題均計分。每題有 n 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 選項,請將正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 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 2 分;答錯 k 個選項者,得該題 n-2k n 的分 數;但得分低於零分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d 下列物質進入細胞的方法,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水以滲透作用進入仙人掌之根細胞 B氧經由簡單擴散進入狗之肺泡細胞 C酒精經主動運輸通過人腦細胞之細胞膜 D澱粉由運輸蛋白進入馬鈴薯之塊莖細胞 E碘離子以促進性擴散進入海帶之葉狀體細胞 答 案 AB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1 章 生命的特性 測驗目標 能知道基本的科學現象、規則、學說、定律;能整理分辨事物的異同 詳 解 A 水以滲透作用進出細胞。 B 氧、二氧化碳等氣體經由簡單擴散進出細胞。 C 酒精具有脂溶性,經擴散通過人腦細胞之細胞膜。 D  澱粉是大分子,需分解為小分子後,才能由運輸蛋白進入馬鈴薯之 塊莖細胞。 E 碘離子主要由運輸蛋白以主動運輸方式進入海帶之葉狀體細胞。 難 易 度 中偏易

(32)

f 某人製備老鼠睪丸的組織切片後,拍攝照片一張, 並標示甲∼丙三種細胞類型如圖 3。下列敘述哪些 正確?(應選 3 項) A甲細胞具有雙套染色體 B甲細胞行有絲分裂形成乙型細胞 C乙細胞具有減數分裂的能力 D乙細胞之形態近似儲存於副睪的生殖細胞 E 丙細胞於青春期受損,可能導致第二性徵發育不 全 答 案 ADE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3 章 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測驗目標 能知道基本的科學現象、規則、學說、定律;能了解並根據圖表作解 釋、歸納、延伸、推論或結論 詳 解 A 甲細胞是精原細胞,具有雙套染色體。 B 甲細胞行減數分裂形成乙型細胞。 C  乙細胞為精原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的精子,具有單套染色體,不具 有減數分裂的能力。 D 乙細胞將移至副睪儲存,故形態近似儲存於副睪的生殖細胞。 E  丙細胞是位於細精管之間的間質細胞,可分泌睪固酮等雄性激素, 若於青春期受損,可能導致第二性徵發育不全。 難 易 度 中偏難 g 王同學的午餐共有下列五項:牛排、麵包、薯條、可樂及芭樂,進食後哪兩項 食物所含的主要成分最先開始被消化?(應選 2 項) A牛排 B麵包 C薯條 D可樂 E芭樂 答 案 BC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3 章 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測驗目標 能根據科學定律、模型,解釋日常生活現象 詳 解 A 牛排所含的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在胃開始被消化。 B 麵包所含的主要成分為澱粉,在口腔開始被消化。 C  薯條所含的主要成分為澱粉,在口腔開始被消化。 D 可樂所含的小分子醣類,在小腸開始被消化。 E 芭樂所含的主要成分為不能消化的纖維素。 難 易 度 易 圖 3

(33)

h 四種不同原子的代號為 X、Y、Z、W。若已知穩定的 X+ 和 Z 離子都具 有 10 個電子,Y 的電子較 X 多 9 個,W 的電子較 Z 多 7 個,則下列有關此四 種元素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 Z 為非金屬元素 B X 的最外層電子在 L 層 C Y 與 Z 所形成的穩定化合物可以用 YZ2 表示 D Y 與 W 所形成的穩定化合物可以用 YW2 表示 E X 與 W 所形成的穩定化合物可以用 X2W 表示 答 案 ACE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第 2 章 原子結構與性質 基礎化學(二)第 2 章 物質的構造與特性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原子序 1 ∼ 20 常見原子的概念,以及電子組態和形 成穩定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詳 解 由穩定的 X+ 和 Z- 離子都具有 10 個電子,知 X 為 11Na、Z 為 9F;再 由 Y 的電子數比 X 多 9 個,知 Y 為 20Ca;又 W 的電子較 Z 多 7 個,則 W 為 16S,故: A Z(9F)為非金屬元素。 B  X(11Na)的電子組態為(2,8,1),最外層的電子在第三層,即 M 層。

C  Y(20Ca)和 Z(9F)所形成的穩定化合物為 YZ2(CaF2),因 Y2+

(20Ca2+)和 Z-(9F-) 為符合鈍氣電子組態的安定離子。

D  Y(20Ca)為 W(16S)所形成的穩定化合物為 YW(CaS),因 Y2+

(20Ca2+) 和 W2-(16S2-)為符合鈍氣電子組態的安定離子。

E  X(11Na)和 W(16S)所形成的穩定化合物為 X2W(Na2S),因 X+

(11Na+)和 W2-(16S2-)為符合鈍氣電子組態的安定離子。 難 易 度 中 j 由甲與乙兩個半電池以鹽橋相連,形成一種化學電池,示意圖如圖 4。如果甲 是以鋅為電極,硫酸鋅水溶液為電解液,而乙是以 銅為電極,硫酸銅水溶液為電解液,鹽橋內是硝酸 鉀水溶液,則可構成鋅銅電池。下列有關鋅銅電池 的敘述, 哪些正確? ( 應選 2 項) A鋅電極發生氧化反應 B發生氧化反應的電極稱為正極 C在半電池乙中,銅離子獲得電子,還原成銅 D外電路中,電子從正極經導線流向負極 E鋅銅電池放電後,可以充電再使用,符合環保設計 圖 4

(34)

答 案 AC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第 4 章 化學與能源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電池原理以及電極名稱的概念 詳 解 電極的命名,若從化學的觀點,陽極為 進行氧化半反應,即失去電子;陰極為 進行還原半反應,即得到電子,電子會 從陽極經過金屬導線而流向陰極;從 物理的觀點,正極(+)具有較高的電 位,負極(-)則具有較低的電位,電 流會從高電位流向低電位;而電流與電 子流的流向相反,故陰、陽極和正、負極並沒有字面上的對應關係。 A 鋅銅電池中,鋅的還原力(活性)比銅大,故易失電子而為陽極,   發生氧化反應:Zn(s)→Zn2+(aq)+2e-。 B 發生氧化反應的電極為陽極,電池的陽極為負極。 C 乙杯的半電池為陰極,發生還原反應:Cu2+(aq)+2e-→Cu(s)。 D  外電路中,電子從陽極(Zn)經導線流向陰極(Cu),而電流則從 正極(Cu)流向負極(Zn)。 E 鋅銅電池不是二次電池,故無法充電再使用。 難 易 度 中 k 下列關於物質間基本交互作用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原子核內兩質子間不存在重力交互作用 B靜電力的作用範圍大於弱力的作用範圍 C原子核內兩質子間同時具有靜電力與強力 D原子核內的質子與在外環繞的電子間同時具有靜電力與強力 E四種基本交互作用力的量值,均與兩物質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答 案 BC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第 4 章 物質間的基本交互作用 測驗目標 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概念 詳 解 A  兩質子間有重力交互作用,但強度相較於強力、電磁力要小很多, 所以並不明顯。 B  靜電力是長程作用力,而弱力的作用範圍只有 10-18 m,故靜電力作 用範圍大於弱力的作用範圍。 C  質子帶正電,彼此有靜電排斥力;又兩質子間具有強力的吸引,因 此可以形成穩定的原子核。

(35)

D  因為強力的作用範圍只有 10-15 m(原子核內),所以原子核內的質 子與在外環繞的電子間不具有強力。 E  只有重力和靜電力的量值,與兩物質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強力和 弱力不是。 難 易 度 易 l 在圖 5 中,長直導線與導線環固定在同一紙平面上,當長直導線載有向右的電 I 時,下列有關導線環上出現之應電流 i 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當 I 為定值時,i 為零 B當 I 隨時間增大時,i 為逆時鐘方向 C當 I 隨時間增大時,i 為順時鐘方向 D當 I 隨時間減小時,i 為逆時鐘方向 E當 I 隨時間減小時,i 為順時鐘方向 答 案 ABE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5-2 電磁感應 測驗目標 理解科學資料和圖表的能力 詳 解 由右手定則可知,導線下方的磁場垂 直進入紙面,導線上方的磁場垂直穿 出紙面,如右圖所示。 A  當 I 為定值時,垂直進入紙面的 磁力線沒有變化,所以不會產生 電磁感應,故無應電流。 BC  當 I 隨時間增大時,垂直進入紙面的磁力線增加,故導線環內產 生垂直穿出紙面的磁場,以抵消增加的磁力線,因此應電流 i 方 向為逆時鐘。 DE  當 I 隨時間減小時,垂直進入紙面的磁力線減少,故導線環內產 生垂直進入紙面的磁場,以補充減少的磁力線,因此應電流 i 方 向為順時鐘。 難 易 度 中 ; 二十世紀初葉發現光具有波與粒子二象性,為近代光電科技的重要基礎。下列 有關光之波粒二象性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光的頻率愈高,則光量子的能量愈大 B楊氏雙狹縫實驗,驗證了光的波動性質 C入射光的波長愈長,愈容易產生光電效應 D波與粒子二象性乃光子特性,其他物質並無波粒二象性 E愛因斯坦以光能量的量子化,解釋光電效應,驗證了光的粒子性質 圖 5

(36)

答 案 ABE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8-1 光電效應與光子        8-2 物質波 測驗目標 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概念 詳 解 A  光量子的能量 E=hf " f,故光的頻率 f 愈高,能量 E 愈大。 B  楊氏所做的雙狹縫實驗,為光的干涉實驗,干涉是波的特有性質, 因此驗證了光的波動性。 C  入射光的波長愈長,光的頻率即愈低,表示光量子的能量愈小,因 此愈不容易產生光電效應。 D  光子與電子、質子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E  光電效應為光子與電子碰撞所產生的現象,只有粒子與粒子可產生 碰撞,故光量子可說明光的粒子性質。 難 易 度 易 z 下列關於二十世紀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恆星的敘述,哪些正確? (應選 2 項) A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宇宙中存在的時間大於恆星的年齡 B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一定比恆星的表面平均溫度高 C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恆星星光的光譜,都具有不連續的譜線 D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平均波長,一定比恆星光譜的可見光波長還長 E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於空間中垂直通過每單位面積之功率在各方向的分布,比 恆星星光更為不均勻 答 案 AD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9-2 宇宙起源 測驗目標 應用與推理的能力 詳 解 A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大霹靂後約四十萬年就形成了,而恆星是在宇 宙溫度降下來之後才逐漸形成,時間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之後。 B  目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約在 3 K,恆星表面溫度多為數千 K (例如太陽表面溫度約為 6000 K),故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較 低。 C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光譜是連續光譜,恆星的光譜是吸收光譜,具 有不連續的譜線。 D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平均波長約為 10-3 公尺,屬於微波的波段,恆 星發出可見光,平均波長約為 5*10-7 公尺,故微波的波長較長。 E  垂直通過每單位面積的功率稱為輻射強度,由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充斥整個宇宙,恆星的星光只有局部性的分布,所以宇宙微波背景

(37)

x 拉塞福以 α 粒子撞擊金箔,發現偶爾會有大角度的散射,因而提出電子繞原子 核運行,正如行星繞行太陽。下列關於拉塞福實驗與其原子模型的敘述,哪些 正確?(應選 2 項) A α 粒子與原子的電子間沒有靜電力 B α 粒子與原子核間的靜電力為吸引力 C原子中的電子若損失能量,可使電子更接近原子核 D α 粒子偶爾會有大角度的散射,主要是因為與多個電子發生碰撞 E α 粒子偶爾會有大角度的散射,主要是因為原子的正電荷集中於極小的原子核 答 案 CE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2-2 原子與原子核的組成 測驗目標 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概念 詳 解 A  α 粒子(即氦的原子核)帶正電,與帶負電的電子之間有靜電吸引 力。 B  α 粒子與原子核皆帶正電,兩者間有靜電排斥力。 C  拉塞福的原子模型中,電子並無特定的軌道。電子的能量高,軌道 半徑較大;電子的能量低,軌道半徑較小。所以電子若損失能量, 則軌道半徑變小,可使電子更接近原子核。 DE  α 粒子有大角度的散射,是因為與帶正電的原子核距離較接近, 靜電排斥力較大,所以產生較大的散射角。 難 易 度 易 c 2009 年八八風災造成臺灣多處山區發生山崩和土石流,引起我們對土石流災害 的重視。以下對土石流的描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 土石流是指泥砂及礫石等和水混合後,受重力作用向低處流的自然現象,是 一種搬運力強的內營力 B山崩發生時,一定伴隨土石流 C土石流的流動速度可以達到每秒數公尺,所以流動過程中不會有沉積作用 D陡峭的山谷谷口沖積扇,再發生土石流的機率高,不適於定居 E土石流的流速快並具突發性,易造成嚴重災情 答 案 DE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4-2 地質災害 測驗目標 理解土石流的定義 詳 解 A  山坡上的土壤或岩石受到重力、地震、降雨或河流侵蝕、風化作用 影響,常會突然發生移動。若含水量多,以流動方式前進則形成土 石流。地震為內營力;降雨、侵蝕、風化為外營力。

(38)

B  發生山崩時若含水量不夠多,則不會發生土石流。 C  發生土石流災害的溪流可區分為上游發生部、中游流動部、下游堆 積部,在流動的過程中仍有沉積作用。 難 易 度 中 v 地球的固體結構中,最外部的地殼可區分為大陸地殼與海洋地殼。下列有關大 陸地殼與海洋地殼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一般而言,大陸地殼的厚度較海洋地殼為厚 B大陸地殼的密度較海洋地殼小 C大陸地殼主要為矽鎂質岩石,而海洋地殼則以矽鋁質為主 D目前發現最老的海洋地殼為 40 億年 E海洋地殼主要為沉積岩層 答 案 AB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3-1 地球的結構 測驗目標 分辨大陸地殼與海洋地殼的差異 詳 解 C  大陸地殼主要為矽鋁質,海洋地殼主要為鐵鎂質。 D  目前發現最老的海洋地殼約為 2 億年。 E  海洋地殼主要為玄武岩。 難 易 度 易 b 海洋與大氣間會有動量及能量相互轉移的交互作用,對於氣候變遷、颱風發展 等不同尺度現象均非常重要。下列哪些海洋的現象和海洋與大氣間的交互作用 有關?(應選 3 項) A大洋的表面環流 B波浪 C潮汐 D聖嬰現象 E海嘯 答 案 ABD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 3-2 大氣與海洋的變動 測驗目標 理解大氣與海洋之間的交互作用 詳 解 A  行星風系影響大洋的表面環流。 B  風可以形成風浪。 C  潮汐是受到星體間產生的潮汐力之影響,與海洋、大氣的交互作用 無關。 D  聖嬰現象是風影響海洋流動,而海水溫度又會影響低層大氣。 E  海嘯是因為海底火山噴發、海底斷層錯動等因素而形成,與海洋、 大氣的交互作用無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考試日期 106年1月20日(五)~1月21日(六) 考試科目 國文 英文 數學 社會 自然 考試科目 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

近幾年來,學測儼然成為升上大學的主要管道,今年試題是採用 99

2.術科測試辦理單位請依應檢人數準備各試題所需材料。本套試題共十題,每題 術科測試時間為 3.5

(一)初試:採筆試方式,題目類型為選擇題,每科目題數各 50 題(每題 2 分,各題未作 答不予計分,答錯倒扣 0.6 分) 。初試成績達參加複試標準(初試科目其中

黑色色調(bk) 屬於深調(dp) 屬於亮調(v) 灰色調(ltGy).. 兩色比較 兩色調關係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以下簡稱「99 課綱微調」)命題 1 。本考試說明即針對實施 99 課綱微調後,施測之化學 科,說明命題方向與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