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太極拳的內與外初探 —太極武者的身體觀、社會觀與內外合一整體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太極拳的內與外初探 —太極武者的身體觀、社會觀與內外合一整體觀"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政大體育研究 第 19 期 頁 35-48(2010 年 12 月). 35. 太極拳的內與外初探1—太極武者的 身體觀、社會觀與內外合一整體觀 蔡佳杕2. 摘. 要. 過去的太極武藝為武術之一種,轉化成為今日太極拳的運動項目。雖然 說是時代與環境的轉型所趨,卻因此而失去許多太極武術才獨具的特質。 筆者透過身體經驗的闡釋、歷史記載的爬梳;整理出透過嚴格傳統的太 極武藝訓練後,會形成太極武者的幾種內在轉化,包含身體觀、社會觀、與 內外合一整體觀,分別予以論述。. 關鍵字:太極拳、身體觀、社會觀. 1 2. 此處所談論的「內與外」 ,指的是個人與大環境的交流作用。 蔡佳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博士班研究生,國立政治大學兼任講師, ahaha.day@msa.hinet.net.

(2)

(3) 太極拳武者的身體觀、社會觀與內外合一整體觀 37. 壹、前 言 筆者依據個人研究得出,關於過去的太極武藝之存在意涵:透過傳統完 整的太極武藝訓練歷程,修練者由身體的鍛鍊可以獲得內化的作用。3其轉化 的流變為:透過外在身體的訓練及鍛鍊→向內形成強化的(自主)精神意志 →轉變為思考模式的指導→加深成為人生態度。是一個不斷向內深化、向外 展現,時刻保持內在省思與外在表現交融的作用。此一內外交融作用的意義 是要達成太極拳修練者身體與意志的和諧,以求在修練者個人身上完成自然 與人文的融通和諧4。這是一種「由技入藝、由藝入道」的單一向度、單一技 藝的深化;但由於現代社會的需求大不同於過往,從前做為傳統武術的代表 之一、刻畫人生意義甚鉅的太極武藝已轉化成今日具有多功能、多層次的太 極拳運動。在這樣的遽變下,我打算探研下列課題:從現代人的需求觀之, 將太極拳視為一項運動,將會有怎麼樣的漏失?接著反思這些過去存在且強 調;而到現代則缺乏的太極武藝精神價值,其內化的內容物是怎麼影響過去 的太極武者:亦即太極武者是怎麼看待自身,形成怎樣的身體觀?並擴大關 係的探討,論述太極武者所看待人際的相互關係的態度,以及其所形成的人 我社會觀?最後論述當太極武者的自我(身體觀)與他人(相互關係)合一 後的整體產物為何。. 3. 4. 關於太極拳的個人內在轉化層次,筆者已呈現在:蔡佳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 士論文, 《自然與文化之會通—太極拳身體的內外交融》,2008。 本研究所強調的「自然」可看成是太極武者將身體做到最大能力的發揮,也就是將自身的 動物性、野性開放到淋漓盡致;「人文」是指風俗、禮教、法律、習慣等,較有制約性、 束縛感的層面。「會通」意指儘管太極武者為了培養極致的武術技擊能力而讓自己趨近於 原始性、野性;但仍不失理智,合於理法的生存於充滿社會制約的環境。.

(4) 38 政大體育研究第 19 期. 貳、時代的轉型:太極―一門「武藝」vs.一項「運動」 現代人擁有許多幸運,其一就是選擇的自由。於是對古人制約至深的技 藝學習;對現代人而言可以視為活動的一種、眾多的選項之一。然面對這樣 的選擇自由,大多數人會發生的遭遇是:往往不待深化便可能改絃易轍。我 以為現代人的確可以用輕鬆的態度與心情來看待一種技術,只是如此一來, 面對一門高深技藝的態度會是可有可無、隨時可取代。這是現代人能享有的 一種優渥,卻也是一種遺憾。 我列出過去太極拳大師談論到接觸太極武藝的數階段心態表現,與現代 人視太極拳為運動的態度做為相對應,並析論將太極拳視為運動的得失,見 表 1:. 表 1 以太極為「武藝」與「運動」之心態對照 階. 段. 視為武藝. 甫接觸. 正式練習. 功夫有成. 人生整體. 人生終結. 離. 順. 展. 堅. 終. 大方舒適. 修養身心. 興趣之一. 無絕對關聯. 視為運動 優雅、健身. 以下將逐一論析五個階段心態對照的得失:. 一、甫接觸階段 視太極拳為一項運動,則對太極武藝採取的是一般的認知,只知外型上 極優雅、極和緩、益身等等;而對太極前哲面對的掙扎一無所知,無法深刻 看待。由於心態與認知的起點極低,對後續能夠發展出的效應也會缺乏正確 觀念。而阻滯個人與太極拳之間所可能產生的密切互動。.

(5) 太極拳武者的身體觀、社會觀、與內外合一整體觀 39. 二、正式練習階段 進入太極拳的練習後,以為太極拳的動作就是大方舒適、看起來意境深 邃遠高。在身體塑造上,不知道可能的身體素質劇烈改變與可以引領體能到 極致的正面效應;在心境上,不會經歷由極度抗拒到將其當成是使命、天命、 志業、家業一般的承受與承繼。也不會培養出捨我其誰的精神,產生超越的 情操。. 三、功夫有成階段 不知也從未看過太極功夫的真正展現,並不會了解太極拳具有高深技術 性的層面,不知純粹武術形式的交流,也不知面對險惡爭鬥可促進生命深度。 視太極拳為一種運動的人,無法知曉上述的層次與內容,自然容易畫地自限。 於是,所謂太極功夫的增進,只能說是在修養功夫上的提升,卻不知道真正 能透視生命深度,乃是在面對其極限之時。這一部分卻是傳統武術中的精髓, 亦是傳統武術中應當提倡的傳承與流傳。. 四、人生整體 既然太極拳只是眾多運動項目的一種,又與太極拳同質性的運動項目也 是為數眾多,於是對整個人生而言,太極拳變成一種可有可無的活動;變成 是可以依樂趣感的高低、新鮮感的有無而決定是否替換的運動項目之一。太 極拳運動者未必會耐心的投入大量精力與時間,去細細體察太極武藝的深度 與內涵,靜待其成為整體人生的活動主軸。.

(6) 40 政大體育研究第 19 期. 五、人生終結 既然人生中關於樂趣的活動與運動有成千上萬種選擇,對現代人而言, 把太極武藝當成人生的依歸變成是不需要的負累與沉重。更不用說在整個生 命的終點之際,還將太極一道放在心中念茲在茲。這種終生依之的情志要展 現在現代人身上,是有其難度的。 由上,筆者以為視太極為一項運動會產生的現象,有以下幾種特點:1. 不 會堅持做到底,隨時可以中斷。2. 涉入程度低,無法了解太極武藝的眾多面 向與層次。3. 強度難以到達引起內化、引發思考、影響生命的程度。4. 缺乏 掙扎與恐懼,就直接缺乏造成自我省思的機制。5. 不知道太極不僅可以練到 生理的極致,也可以練到生命的深處。總觀之,此乃是失大於得。 因此堅持傳統太極武藝訓練的修煉者,終究可以獲得遠多於現代太極拳 運動人的收穫。就是屬於獨特的太極思維的觀念。. 參、太極武者的身體觀 太極武藝思維薰陶後的身體觀所討論的,是受太極武藝體系訓練影響後 的修煉者,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如何使用自己的身體?筆者認為,這樣的 身體觀除了從生理性、生物性的角度詮釋以外,更必須從太極拳的思維內涵 層面入手,才能正確獲取將太極武藝思想內化後的個人,看待自己身體的特 性。筆者析論如下:. 一、消弭悍戾之氣 太極武者視自身為一把藏鋒的寶劍。「強化」身體是個理所當然的概念 與常務,要求身體是精實、健壯、隨時保持在極佳狀態的;但這樣的強,最.

(7) 太極拳武者的身體觀、社會觀、與內外合一整體觀 41. 好是存於內在、真實的強;不是在外表顯現、不是把肌肉練得盤糾錯結、不 是強調身型的碩大、不是空有蠻力的炯炯武夫狀;而是在戰鬥狀態能夠發揮 最大實力的強。李寶玉受董英傑邀至蘇州旅遊時,接受當地梨園武生挑戰, 於蘇州某場園會試較技。武生氣宇軒昂,身著短衣緊練功服, 「在原地騰空跳 躍而起,一個筋斗,身子凌空翻過籬笆到場內,兩足輕輕著地,悄無聲息,…」 5. ;李寶玉則是一副長衫文生打扮,「面含微笑,攸然踱步從門而入。」6,最. 後無論是文比武比,李寶玉皆以壓倒性實力勝之。. 二、堅韌 太極武者視達到真正的「強」為終生目標,能夠忍受不斷重複的枯燥, 接受單一動作一再一再的重複練習,接受每個動作不斷的被修正達成千上百 次。以楊氏廣法一系的概念認為,一個動作要能夠應用,必須打合於規範的 十萬次才有可能。王子和太師父追憶跟隨呂殿臣師祖練拳的情況: 「殿師常於 解說指點後,不知所蹤。及練至渾身既痠又痛,方欲稍歇,先生倏乎出現身 側云:『爾練是不練。』只好咬牙關苦撐,而功夫亦因此日漸增長。」7。陳 龍驤在四川隨李雅軒學太極拳: 「每次練後汗透衣裳,穿的工作服一擰汗水就 滴滴嗒嗒地往下淌。練太極拳的步法一走就是幾小時,練太極拳的腿法一踢 就是幾百腿」8。. 三、敏銳的覺知 太極武者以聽勁、懂勁、化勁、發勁為重要功課,亦即是過人的觸覺敏. 5 6 7 8. 黃順意著, 《太極禪武學論叢(一)》 ,台北:太極禪武學社,1999.01,90-94。 黃順意著, 《太極禪武學論叢(一)》 ,90-94。 王子和輯錄,《太極拳涵化文集》,台北:養正堂,2002.03,71。 陳龍鑲 李敏弟著, 《李雅軒楊氏太極拳法精解》,台北:逸文,2003.08,13。.

(8) 42 政大體育研究第 19 期. 銳度的培養。李雅軒描述宗師楊澄甫的功夫,是所有增進太極武藝為職志者 的理想境界,即使僅是搭手,也能感受到其階及神明的水準: 「楊師之手雖是 輕輕的往我身上一放,我便感覺到這一手來得非常嚴重,使我動也不行,不 動也不行,用大力不行,用小力也不行,快動不行,慢動也不行,用剛勁不 行,用柔勁也不行,無論如何動,總是不行。」9,面對高段的太極武藝所具 備的令人驚異的覺知力,李雅軒做了很好的感受闡釋: 「自己之倒與不動操之 於人,自己不能自主。」10. 四、伺機而變的反應 太極武者要求自身能順應狀況而產生正確有效的回應。太極武藝訓練有 多個階段與層次、與敵應對會有千萬端個變化,因此一個深受太極武藝內化 者,會依據局勢、需求的不同,調整個人表現也隨之不同。如為所當為的主 動積極與求穩重的沉著內斂是兩種特性,但在太極武者身上卻會是一種協 調,既非刻意造作、亦非強力為之。孫祿堂於 1919 年完縣大旱時,「傾其家 資散錢於鄉農,不取本息。」11,平日對武林同道更是「周濟武林同道之事更 不勝枚舉」12;但在面對外侮勢力的侵凌時,則絲毫不做退讓: 「年近半百時, 曾信手一拳擊敗挑戰的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時,力挫日本天 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五名技擊高手的聯合挑 戰。」。傅鐘文的事跡:「…出差,他乘船坐車,常常一動不動地一坐就是半 天、一天,不吃東西,不上廁所。有一次他與運動員一起外出參加比賽,一 個星期不脫衣服,不洗腳,不蓋被子睡覺,都能頂得住,一切正常。」13則在 9. 陳龍鑲 李敏弟著, 《李雅軒楊氏太極拳法精解》,107。 陳龍鑲 李敏弟著, 《李雅軒楊氏太極拳法精解》,107。 11 孫劍雲著, 《孫氏太極拳‧劍》,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01,9。 12 孫劍雲著, 《孫氏太極拳‧劍》,9。 13 嚴翰秀編著,《太極拳奇人奇功》,台北:大展,2001.07,18。 10.

(9) 太極拳武者的身體觀、社會觀、與內外合一整體觀 43. 順應生活的變化上做出最佳示範。. 五、隨時遭遇極限 太極武者必須勇於嘗試、挑戰自我,才能求得技藝的精湛。武鬥本就是 有危險性的活動,但對武者而言,提升武藝使其精粹乃是較生命價值更高的 目標,太極武者學習體認身體是隨時會消逝的現實,因此較一般人更重視生 命的價值,濃縮精力與時間面對貢獻。如前所描述的前哲,不論是受到重症 侵襲的身體或是安享高壽的身體,仍皆能展示一個與太極武藝攸關的人生價 值。 綜上觀之,太極武者對自己的身體展現有個共同的觀念,也可說是太極 武者身體觀的整體價值,亦即是「真實面對、戮力提升」。. 肆、太極武者的社會觀 探究太極武藝的深層內涵,其實就是人我對待的攻防概念,擴大而論就 是兵家思想的浸淫培養與具體落實。轉換到個人的社會行為上,即為人際關 係的處理訓練。因此不少修習太極拳多年者認為, 「太極武藝就是人生的指導 原則」的觀點堪說名符其實。因此瞭解太極武者的社會觀,就是觀察修煉者 們用哪些態度處理人我的關係?將哪些太極武藝的兵家思想原則,具體運用 在人際關係、社會運作當中?以下論述個人的發現:. 一、立於不敗之地 是太極拳講與敵對待,首要要求自身能做到的第一原則。在接觸的第一 時間取得攻守皆宜的位置、以得機先、靜待敵動,這是太極武藝特有的隱性.

(10) 44 政大體育研究第 19 期. 的積極,處處展現在其使用上。要做到此點的充要條件頗多,要知道審查敵 方的長處弱點、要知道攻守、要力求不敗勢、要培養膽氣、要能臨敵依舊正 常發揮…等。此一原則的社會性應用,諸如充實自身實力、詳盡蒐集相關資 料,以求得「知己知彼」;不過度暴露自己,使敵對我的虛實難測皆是。. 二、策略的應用 在臨敵的意志上先求心靜。能夠做到不盲動不燥動,才能仔細觀察雙方 的優劣態勢;冷靜的面對,才能直覺與理性並用,施用正確的方式應對敵手。 太極拳主張隱性的積極,不尚強攻,而是在交手的狀況中,運用雙方態勢與 聽勁化勁的功夫把對方帶到我要施展手段的位置。常見的策略如「驚上(下) 取下(上)」 、 「左取右打」 、 「聲東擊西」等14。套用在人際關係、社會溝通上, 就是善於分析雙方的優劣,或是將對方的注意力、關注焦點引到錯誤的方向; 或者讓對方收到正反虛實大量難以分析判斷的資訊,而產生錯置,影響判斷 與回應的速度。. 三、不爭表面之勝 太極武者以平日修練的精神出發,練習的質與量同時並重,講求合乎規 範與增長功力並行,不以表象上、形式上的漂亮為尚;不以僥倖、非實力表 現為勝,不以不光采的結果為榮。在社會對應上,太極武者則會重視清楚分 析局勢、深入檢討事件,謀定而後動,不使力量精神分散在情緒性的、無意 義的消耗;凡事求具實質意義及有用的結果,不做意氣之爭、不做面子之. 14. 可參見馬虹著,《陳式太極拳拳理闡微》,台北:大展,2000.08,253-257。.

(11) 太極拳武者的身體觀、社會觀、與內外合一整體觀 45. 四、不求戰、不避戰 太極武者平日無所爭,靜則養身修心,專力在自身的成長為要務15;一 旦臨事,能避該避則避,若有出手的絕對必要,則「搏兒如搏虎」、「蒼鷹搏 兔全力以赴」 ,決無兒戲可言。這樣一個精神的展現是勇於面對、接受挑戰。 在社會對應上,非僅止於與人爭;更重要的是在事務上的處理,太極武者會 盡最大努力去完成設定的每一個目標、交付的每一個任務,因為投入度頗高, 因此每個事件完成後的成長會高於常人,收益與效率也高於常人。. 五、保持獨處 傳統武者多有「隱」的特性。因為武術是極高難度的系統,必須大量的 精力與時間才能有所成就。為達此一目的,武者多半具有專心致志的性格, 喜歡集中精力而求得事情的完美與精粹。因此減少社會性事務的繁雜、避開 人際糾葛的複雜,才能求得節省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提升武術的成長。筆者 觀察所見,太極禪武學社同門中以理工科者為多,且多為研究所以上的學歷, 繼續從事研究者頗多,性格多是樂於獨立作業、不喜交際、喜自我思索、能 耐受離群寂寞者;其次為文科出身,多半是基於某些情懷而投入太極拳修練; 至於法管商科出身者則屈指可數。蓋如筆者前述之屬性,個人之時間與精力 多花在處理人際及社會性事務。 「冷靜以對,善知人我」是筆者為太極武者社 會觀下的註腳。. 15. 嚴翰秀編著,《太極拳奇人奇功》,19:「有一次楊澄甫的一位學生說,聽人說某某老師的 功夫好。楊澄甫說: 『人家好就讓人家好嘛,哪怕別人會飛,讓人家飛嘛,咱練咱們的。』」 , 正是專己的精神。.

(12) 46 政大體育研究第 19 期. 伍、太極武者的整體觀 認知受太極武藝思維內化後的武者之身體觀與社會觀,筆者繼續思考其 融合的整體物為何?筆者以為,太極武藝涉入生命後,其思維進一步成為生 命整體的指導原則,人生也同時接受選擇的兩面性。其正反的性質如不可能 的任務般嵌合入武者的生命,最終融為一體終其一生。. 一、太極武者的外在制約 vs. 內在自由 生存於人世間、社會中的太極武者並無法僅僅簡單的考慮修己、與敵對 待的單純層面;而是隨時都在感應與思索如何求取整體的均衡。武者在尊師 重道與自我成長、個人生活之中企圖掌握微妙平衡;在文化傳承的對己要求 與流行的吸引力擺盪之間尋找中道;在新時代對傳統武術訴求點的改變與重 要性漸趨式微的情結之下堅持自我;在追尋理想境界的達成與家庭、生活基 本社會責任的付出當中善盡義務…。太極武者正是在諸般衝突性裡竭力完成 面面俱到的任務,因此是以多面體為起始,逐漸把外露碰撞的稜角挫磨,終 而達到一種圓滿。這樣的行程是與太極拳的練習同樣與日俱進,起初太極武 藝修練者面對上百成千個要求、注意事項、規範等,總是處處掣肘礙手,一 動便錯但不動也未必合法;隨著苦修與時間的往前,逐漸能在錯誤與正確之 間趨向正確;然後再從正確趨向終極完美;終於能在合於拳法拳理的諸多條 件限制下,無入而不自得,獲取全盤和諧的飄然。. 二、太極武者的內在自由 vs. 外在制約 太極武者的自由來自於對完美太極武藝的追求,彷彿那是唯一的解脫之 道。只有步在朝向完美的道路上,武者的心才得以平靜、才得以安寧,生存.

(13) 太極拳武者的身體觀、社會觀、與內外合一整體觀 47. 的目標才存在、才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與意義。追求完美,乍看之下,是人生 最崇高的選擇,是真正無所侷限、真正擁有自我與自由的人才有資格的追求; 然深究這條道路,合乎追求完美的人性需求,其實卻是最大的弔詭。太極武 藝完美之道沒有終點,但同時也是條不歸路。真正深入這條看似大道的路徑 上,許多的選擇變成唯一,無論決定是掙扎還是放棄,答案仍然只有唯一。 於是自由與制約,本就是一體般的融合,太極武者做了選擇的同時,也一併 默默的接受了另一者。. 三、調和 vs. 衝突 出自同源的太極思維而發展的身體觀與社會觀是一致的,但與大眾習慣 認知中的社會成就、社會期待卻是不相符合的。 太極武者強調自我的鍛鍊,追求個人強化與個人體會所佔的比重相當 大,不習慣群體作業,喜歡單打獨鬥;與社會成就希望的群性、和諧、團體 力量幾近背道而馳。強調完美,而對完美的追求則是要窮盡一生,沒辦法做 出最終目標的設定;與社會期盼講求的效率、效益、投資報酬率是不盡相符 合的。雖然不是離群索居、並且重視拳伴,但武者團體強調的是往內在、朝 自我發展,每個武者的個體是各自自我成長的。維繫武者團體的是一條奇妙 的線,這條線的價值卻不屬於現代社會所重視的。 因此傳統武術的價值觀,勢必要面對現代社會的挑戰並且落敗,無論它 所秉持的價值有多高、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有多深厚,不能符應現代的需求, 就勢必會如昨日黃花般的消逝。.

(14) 48 政大體育研究第 19 期. 陸、結論:內外交融之後 筆者以為太極武藝得以融合人文特性與自然特性於個體,其機制就在於 前已述明的內外交融。透過內外交融,修煉者得以在太極前哲的武術模式、 武術表現與現代人的運動需求、身心互動之中尋得平衡;在文本線索與身體 實做之間求得真實;由外至內修整人生且由內向外改變行為;統合身體與思 維。並且加以昇華而達成身與心的和諧,構成自然與文化在個人身上的和合, 最終達到筆者企求的「人文與自然在個人身上最深的相合」。. 參考文獻 王子和輯錄,《太極拳涵化文集》,台北:養正堂,2002。 馬虹著,《陳式太極拳拳理闡微》,台北:大展,2000。 孫劍云著,《孫氏太極拳‧劍》,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陳龍驤. 李敏弟著,《李雅軒楊氏太極拳法精解》,台北:逸文,2003。. 黃順意著,《太極禪武學論叢(一)》,台北:太極禪武學社,1999。 蔡佳杕, 〈自然與文化之會通—太極拳身體的內外交融〉,台北: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嚴翰秀編著,《太極拳奇人奇功》,台北:大展,2001.07。.

(1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或因一意孤行而為形格勢禁,主體便退居被動的陰極而將主動的陽極拱手讓與客

清末明初的中國,正處在危機之秋,人們的內心要求與外在的現實發生了不可彌合的裂

[r]

表 6.3.2 為不同電壓下,驅動整個系統運作所需電流。圖 6.3.2 為 測試情形。其中紅燈代表正常工作。結果證明只要太陽能板能夠提供

The prepared nanostructured titania were applied for the photoanodes of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The photoanodes were prepared by the doctor blade technique and the area

從現存史料來看,圓瑛與太虛的第一次會面,可能是在一九○四年冬月間。那時,太虛

武術的基本特徵包括踢、打、摔、拿、擊、刺等技 擊動作,不僅有變化多端的 徒手技法 ,還有多種令 人嘆為觀止的

首先得承認人類社會也有律則存在,它不因研究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正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