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王銀麗之戲曲藝術研究:以唱腔與容妝為對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王銀麗之戲曲藝術研究:以唱腔與容妝為對象"

Copied!
2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 研究與保存組 碩士論文. 王銀麗之戲曲藝術研究:以唱腔與容妝為對象 A Study of Wang, Ying-Li’s Art of Chinese Opera:About Singing and Makeup. 指導教授:呂錘寬教授教授 研究生:洪詩雅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一月.

(2) 摘要 戲曲,是從前人民的主要休閒活動,其中所蘊藏的內涵也深入到生活中。王銀麗作為 少見的多方位戲曲藝人,同時兼具多劇種演唱功夫、身段基礎與戲曲容妝技術等多項技藝, 是了解戲曲藝術的絕佳對象。 筆者以訪談、實地參訪調查、資料歸納來進行研究。其一,以王銀麗為訪談對象,進 行其生平經歷、戲曲相關經驗等了解;其二,以實地參訪記錄王銀麗的工作現況,最後就訪 談及採錄的影音樂譜等作整理與記錄。 本論文的架構共分四個部分:序論,主要針對中國傳統戲曲在臺概況、各中國傳統戲 曲在臺發展之現象作探討。第一章,生平與養成訓練,主要針對王銀麗的成長背景、學校 教育、工作經歷,對其戲曲藝術之養成訓練作一概述。第二章,戲曲演唱藝術,介紹王銀 麗跨足多項中國傳統戲曲、分析其各劇種唱腔、與其所知各劇種之異同知識,唱腔分析中, 筆者以對照的方式將王銀麗與該劇種另一知名藝人演唱的同首曲目做詳細分析比較。第三 章,戲曲容妝藝術,簡介戲曲臉譜、介紹王銀麗的傳統三白妝及傳統彩妝,各分為容妝用 道具、分析其化妝、梳頭步驟、參訪記錄等。最後,筆者於結論中將其戲曲藝術做一總結。. 關鍵詞:王銀麗、在臺中國傳統戲曲、大陸地方戲曲劇種、戲曲唱腔、戲曲音樂、戲曲容 妝. I.

(3) II.

(4) 前言 筆者在此之前,除了對某些戲曲音樂特有的腔調較熟悉,以及文學上的了解外,對於 中國傳統戲曲可以算是生疏的。隨著一次次的親自參訪裡,越了解越覺得有趣,無論是戲 曲唱腔其中包含的內涵,或是戲曲容妝仿若魔術的手法都讓筆者大開眼界。 感謝指導教授呂錘寬教授長期對戲曲文化圈經營所累積的人脈與口碑,讓學生能得到 訪談對象之首肯與信任,使調查研究順利進行,老師嚴謹且細膩的指導風格,不厭其煩地 為學生一次次地修正論文的組織架構,解析文章之脈絡及邏輯性,處處提醒學術研究之意 義及態度,及為人處事的道理,為經師亦為人師,在此對老師致上最誠摯的謝意與敬意。 感謝口試委員施德玉教授和萬裕民教授,在繁忙之餘為學生仔細閱稿,在寒凍的天氣 裡千里迢迢至師大為學生進行論文口試,鉅細靡遺地指出論文中需要修改之處與提供了許 多建議。 感謝王銀麗老師之幫助,在筆者訪談與實地參訪期間,不厭其煩地講解與聆聽疑問、 非常有耐心地一次次校正訪談稿內容,還不吝提供了許多照片與參考資料,訪談期間也讓 筆者認識到王銀麗老師的積極向上的動力,除了戲曲藝術相關內容外,王老師也以自身的 人生經驗給予筆者莫大的啟示,令筆者由衷感佩。 在研究所就學期問,感謝許瑞坤教授、錢善華教授、黃均人教授、陳漢金教授、溫秋 菊教授之教導,使得學生在各研究課題上受益匪淺。 感謝研究所的同學們,使筆者能從互相切磋中尋求正確解答。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朋友們在論文寫作期間,盡心地提供紓壓的環境、適當的建議、 滿滿的鼓勵與關心。 本論文以訪談、實地參訪調查、資料歸納來進行研究。其一,以王銀麗為訪談對象, 進行其生平經歷、戲曲相關經驗等了解,其二,以實地參訪為記錄王銀麗的工作現況,最 後就訪談及採錄的影音樂譜等作整理與記錄。 影音資料與照片多為筆者於 2011 年至 2014 間所參與之訪談與容妝工作實地調查所得 III.

(5) 之第一手資料。訪談與參訪之使用器材包括筆記型電腦(Lenovo ThinkPad X220i) 、數位相 機(SONY) 、單眼數位相機(CANON 550D) 、錄音筆(SONY ICD-UX71F) 、數位攝影機 (SONY HDR-XR350)等。. IV.

(6) 凡例 本論文中使用之照片,除了劇照外皆為訪談參訪時所攝,或是由王銀麗所提供。 本論文中涉及之京劇名稱用法,除了「陸光國劇隊」、「國劇月刊」等專有名詞外,一 律以「京劇」稱之。 1. 符號定義: 《》用以標示戲曲劇目名、中文書名,如《王魁負桂英》。 〈〉用以標示戲曲折目名、期刊、論文、單篇文章,如〈情探〉。 【】用以標示曲調名、曲牌名,如【綿搭絮】。 「」用以標示特殊之詞彙、專有名詞、引言、強調語詞,如「苦音」 ()用以標示附加說明。 2. 關於樂譜: (一) 本論文之樂譜均統一轉換為首調記譜,除完整之樂曲有記錄其調性外,其他不涉 及調性。 (二) 本論文之樂譜,除少數筆者另外註記出處者,皆為筆者聽寫採譜,完整樂曲之右 上方另標記演唱者與採譜者。 (三) 本論文之樂譜以 finale2010 製作,圖檔以 300dpi 輸出。 3. 圖表譜例格式: (一) 本論文內圖與樂曲之標示說明置於圖之下方。 (二) 本論文內表與譜例之標示說明置於圖之上方。 4. 數字表示法: (一) 本論文行文中年代之年、月、日皆以阿拉伯數字表示,除引文外皆以西元年紀錄。 (二) 本論文中其他數字,如人數、年紀等以中文數字表示。. V.

(7) 目錄 摘要 ............................................................................................................................I 前言 ........................................................................................................................ III 凡例 .......................................................................................................................... V 序論 ...........................................................................................................................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二、. 中國傳統戲曲在臺概況 ............................................................................................. 2. 三、. 各中國傳統戲曲在臺發展簡介 ................................................................................. 5. (一)皮黃腔系 .......................................................................................................................... 5 1.京劇 .................................................................................................................................. 5 2.湖北漢劇 ........................................................................................................................ 10 3.湖北楚劇 ........................................................................................................................ 12 4.福建閩劇 ........................................................................................................................ 13 5.廣東粵劇 ........................................................................................................................ 16 (二)梆子腔系 ........................................................................................................................ 21 1.河南豫劇 ........................................................................................................................ 21 2.秦腔 ................................................................................................................................ 23 3.四川川劇 ........................................................................................................................ 25 (三)其他 ................................................................................................................................ 28 1.河北評劇 ........................................................................................................................ 28 2.湖南花鼓戲 .................................................................................................................... 31 3.湖南湘劇 ........................................................................................................................ 32 4.浙江越劇 ........................................................................................................................ 35 5.江淮戲 ............................................................................................................................ 38. VI.

(8) 四、. 相關研究概況與研究方法 ....................................................................................... 40. 第一章. 生平與養成訓練 .................................................................................... 45. 第一節 生平背景與教育 ......................................................................................................... 45 一、祖先來源與家族 ........................................................................................................... 45 二、戲曲教育 ....................................................................................................................... 46 第二節 養成訓練 ..................................................................................................................... 48 一、京劇 ............................................................................................................................... 48 二、學習其他中國地方戲曲 ............................................................................................... 49 三、戲曲容妝 ....................................................................................................................... 49 第三節 工作經歷 ..................................................................................................................... 50. 第二章. 戲曲演唱藝術 ........................................................................................ 57. 第一節 跨足中國其他地方戲曲劇種 ..................................................................................... 57 第二節 唱腔分析 ..................................................................................................................... 63 一、京劇 ............................................................................................................................... 63 二、崑劇 ............................................................................................................................... 70 三、川劇 ............................................................................................................................... 80 四、湖南花鼓戲 ................................................................................................................... 88 五、漢劇 ............................................................................................................................... 96 六、秦腔 ............................................................................................................................. 103 第三節 所知各劇種之異同知識 ........................................................................................... 117 一、身段做表 ..................................................................................................................... 117 二、舞臺表現手法 ............................................................................................................. 117 三、行當扮相 ..................................................................................................................... 118 四、服飾造型 ..................................................................................................................... 118 VII.

(9) 五、音樂 ............................................................................................................................. 119 第四節 小結 ........................................................................................................................... 120. 第三章. 戲曲容妝藝術 ...................................................................................... 123. 第一節 戲曲臉譜簡介 ........................................................................................................... 124 第二節 傳統三白妝 ............................................................................................................... 128 一、容妝道具介紹 ............................................................................................................. 129 1.化妝道具 ...................................................................................................................... 129 2.梳頭道具 ...................................................................................................................... 130 3.旦行頭飾 ...................................................................................................................... 137 二、化妝步驟 ..................................................................................................................... 145 三、梳頭步驟 ..................................................................................................................... 149 四、化妝角色差異 ............................................................................................................. 154 1.旦行差異 ...................................................................................................................... 154 2.生行差異 ...................................................................................................................... 157 五、參訪紀錄 ..................................................................................................................... 158 第三節 現代彩妝 ................................................................................................................... 164 一、容妝道具介紹 ............................................................................................................. 165 1.化妝道具 ...................................................................................................................... 165 2.梳頭道具 ...................................................................................................................... 165 二、化妝步驟 ..................................................................................................................... 167 三、梳頭步驟 ..................................................................................................................... 169 四、參訪紀錄 ..................................................................................................................... 172 第四節 小結 ........................................................................................................................... 174 一、臺灣其他戲曲容妝師 ................................................................................................. 174 二、王銀麗容妝的特色與貢獻 ......................................................................................... 174. VIII.

(10) 結論 ......................................................... 177 附件一:王銀麗中國傳統劇種部分演出資料 ........................ 181 附件二:1949 年後在臺之中國傳統戲曲部分演出資料 ............... 191 一、湖北漢劇與楚劇 ................................................................................................................. 191 二、福建閩劇 .............................................................................................................................. 193 三、秦腔 ...................................................................................................................................... 200 四、河北評劇 .............................................................................................................................. 204 五、湖南湘劇與花鼓戲 ............................................................................................................. 207 六、江淮戲 .................................................................................................................................. 211. 引用資料 ..................................................... 215 一、影音資料 .............................................................................................................................. 215 二、文字類 .................................................................................................................................. 216. IX.

(11) 圖目次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1 小大宛時期照片 .................................................................................................. 47 2 小大宛時期照片 .................................................................................................. 48 3 陸光時期照片 ...................................................................................................... 52 4 結婚照 .................................................................................................................. 52 5 陸光時期照片 ...................................................................................................... 52 6 全家福照片 .......................................................................................................... 55 7 川劇《闖公堂》節目單 ...................................................................................... 61. 圖 圖 圖 圖 圖. 8 湖南花鼓戲《劉海戲金蟾》節目單 .................................................................. 61 9 川劇《二十四忘娘灘》節目單 .......................................................................... 61 10 湖南花鼓戲《劉海戲金蟾》劇照 .................................................................... 61 11 川劇《二十四忘娘灘》劇照 ............................................................................ 61 12 整臉臉譜範例-包拯......................................................................................... 127. 圖 圖 圖 圖. 13 老臉臉譜範例-黃蓋......................................................................................... 127 14 三塊瓦臉譜範例-馬謖..................................................................................... 127 15 十字門臉臉譜範例-張飛................................................................................. 127 16 無雙臉臉譜範例-項羽..................................................................................... 127.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17 碎臉臉譜範例-巴杰......................................................................................... 127 18 歪臉臉譜範例-鄭子明..................................................................................... 127 19 破臉臉譜範例-司馬師..................................................................................... 127 20 粉白奸臉臉譜範例-曹操................................................................................. 127 21 象形臉臉譜範例-孫悟空................................................................................. 127 22 傳統三白妝化妝品 .......................................................................................... 130 23 吊眉帶 .............................................................................................................. 130 24 吊眉帶 .............................................................................................................. 130.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25 膠帶 .................................................................................................................. 133 26 化妝膠水之黃膠 .............................................................................................. 133 27 黏材 .................................................................................................................. 133 28 片子 .................................................................................................................. 133 29 片子 .................................................................................................................. 133 30 網子 .................................................................................................................. 133 31 片子 .................................................................................................................. 134 32 假片子 .............................................................................................................. 134 33 水紗 .................................................................................................................. 135. 圖 34 假片子 .............................................................................................................. 135 圖 35 假片子 .............................................................................................................. 135 圖 36 線尾子 .............................................................................................................. 135 X.

(12)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37 簪子(扁方) ....................................................................................................... 135 38 簪子(扁方) ....................................................................................................... 135 39 大髮與髮包條 .................................................................................................. 135 40 髮包條 .............................................................................................................. 135 41 前半頂假髮 ...................................................................................................... 135 42 銀頭面配件示意圖 .......................................................................................... 138 43 王銀麗自製的黃色系水鑽頭飾 ...................................................................... 139 44 廖瓊枝贈王銀麗的橘色系串珠頭飾 .............................................................. 139 45 機器製作的水鑽頭面 ...................................................................................... 139. 圖 圖 圖 圖 圖. 46 水鑽頂花 .......................................................................................................... 141 47 水鑽正鳳 .......................................................................................................... 141 48 水鑽小丁類插飾 .............................................................................................. 141 55 水鑽耳挖子 ...................................................................................................... 141 50 水鑽偏鳳 .......................................................................................................... 141. 圖 圖 圖 圖. 51 水鑽長條(壓條) ............................................................................................... 141 52 水鑽後三件 ...................................................................................................... 141 53 水鑽後三件 ...................................................................................................... 141 54 水鑽泡聯 .......................................................................................................... 141.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56 水鑽耳挖子 ...................................................................................................... 141 57 點翠頭面各項頭飾名稱 .................................................................................. 143 58 絹花 .................................................................................................................. 144 59 鳳冠 .................................................................................................................. 144 60 鳳冠 .................................................................................................................. 144 61 如意冠 .............................................................................................................. 144 62 女用斗笠 .......................................................................................................... 144 63 女用斗笠 .......................................................................................................... 144.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64 道姑巾 .............................................................................................................. 144 65 三白妝旦行化妝說明,人物:張吉生 .......................................................... 146 66 三白妝旦行化妝說明,人物:張吉生 .......................................................... 146 67 三白妝旦行化妝說明,人物:張吉生 .......................................................... 146 68 三白妝旦行化妝說明,人物:張吉生 .......................................................... 147 69 三白妝旦行化妝說明,人物:張吉生 .......................................................... 147 70 三白妝旦行化妝說明,人物:張吉生 .......................................................... 147 71 三白妝旦行化妝說明,人物:張吉生 .......................................................... 147 72 三白妝旦行化妝說明,人物:張吉生 .......................................................... 148. 圖 73 三白妝旦行化妝說明,人物:張吉生 .......................................................... 148 圖 74 三白妝生行化妝說明,人物:賴看真 .......................................................... 148 圖 75 三白妝旦行梳頭說明,人物:毛漢琴 .......................................................... 149 XI.

(13)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76 三白妝旦行梳頭說明,人物:毛漢琴 .......................................................... 149 77 三白妝旦行梳頭說明,人物:毛漢琴 .......................................................... 150 78 三白妝旦行梳頭說明,人物:毛漢琴 .......................................................... 150 79 三白妝旦行梳頭說明,人物:毛漢琴 .......................................................... 150 80 三白妝旦行梳頭說明,人物:毛漢琴 .......................................................... 150 81 三白妝旦行梳頭說明,人物:毛漢琴 .......................................................... 151 82 三白妝旦行梳頭說明,人物:毛漢琴 .......................................................... 151 83 三白妝旦行梳頭說明,人物:毛漢琴 .......................................................... 151 84 點翠頭飾配戴說明,人物:盧奕璇 .............................................................. 152. 圖 圖 圖 圖 圖. 85 點翠頭飾配戴說明,人物:盧奕璇 .............................................................. 152 86 點翠頭飾配戴說明,人物:盧奕璇 .............................................................. 152 87 點翠頭飾配戴說明,人物:盧奕璇 .............................................................. 152 88 點翠頭飾配戴說明,人物:盧奕璇 .............................................................. 153 89 點翠頭飾配戴說明,人物:盧奕璇 .............................................................. 153. 圖 圖 圖 圖. 90 點翠頭飾配戴說明,人物:盧奕璇 .............................................................. 153 91 三白妝生行梳頭說明,人物:楊長慧 .......................................................... 153 92 青衣、花旦、花衫、刀馬旦、武旦的臉妝,人物:陳淑萍 ...................... 155 93 老旦臉妝,人物:許秀好 .............................................................................. 155.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94 翅股燕,人物:毛漢琴 .................................................................................. 155 95《梅妃》中二旦丫環(花旦),人物:張印萱 ................................................ 156 96《春香鬧學》中的女主角春香(花旦),人物:徐鳳儀 ................................ 156 97《春香鬧學》中的女主角春香(花旦),腦勺抓髻圖,人物:徐鳳儀 ........ 156 98《斬經堂》中吳漢之母凌氏(老旦) ,人物:許秀好 .................................. 157 99 崑劇《遊園驚夢》柳夢梅(小生),讀書人,人物:賴看真 ....................... 157 100 京劇老生,會武功,人物:楊長慧 ............................................................ 157 101《女起解》裡的蘇三,王振寰飾 ................................................................. 160.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102《武家坡》裡的王寶釧,毛漢琴飾 ............................................................. 160 103《梅妃》裡的梅妃(右,張吉生飾)與丫環嫣紅(左,張印萱飾)................ 161 104《春香鬧學》裡的春香(右,徐鳳儀飾)與杜麗娘(左,嚴暖暖飾)............ 162 105《遊園》裡的杜麗娘,盧奕璇飾 ................................................................. 162 106《戰中山》裡的衛王后,陳淑萍飾 ............................................................. 163 107《戰中山》裡的哀章,周員基飾,化妝者王冠強 ..................................... 163 108《斬經堂》裡的凌氏,許秀好飾 ................................................................. 163 109《斬經堂》裡的王蘭英,蔡麗香飾 ............................................................. 163 110 彩妝化妝品 .................................................................................................... 165. 圖 111 彩妝道具組 .................................................................................................... 165 圖 112 假睫毛 ............................................................................................................ 165 圖 113 前半頂假髮 .................................................................................................... 167 XII.

(14)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114 全頂假髮 ........................................................................................................ 167 115 各式髮包 ........................................................................................................ 167 116 各式黑髮夾 .................................................................................................... 167 117 各式髮飾 ........................................................................................................ 167 118 各式髮飾 ........................................................................................................ 167 119 各式髮飾 ........................................................................................................ 167 120 彩妝旦行化妝說明,人物:哈憶平 ............................................................ 168 121 彩妝旦行化妝說明,人物:哈憶平 ............................................................ 168 122 彩妝旦行化妝說明,人物:哈憶平 ............................................................ 168. 圖 圖 圖 圖 圖. 123 彩妝旦行化妝說明,人物:哈憶平 ............................................................ 168 124 彩妝旦行化妝說明,人物:哈憶平 ............................................................ 169 125 彩妝旦行化妝說明,人物:哈憶平 ............................................................ 169 126 彩妝生行化妝說明 ........................................................................................ 169 127 彩妝旦行梳頭說明,人物:王銀麗 ............................................................ 170. 圖 圖 圖 圖. 128 彩妝旦行梳頭說明,人物:金孝萱 ............................................................ 170 129 彩妝旦行梳頭說明,人物:金孝萱 ............................................................ 170 130 彩妝旦行梳頭說明,人物:金孝萱 ............................................................ 171 131 彩妝旦行梳頭說明,人物:金孝萱 ............................................................ 171. 圖 圖 圖 圖. 132 彩妝旦行梳頭說明,人物:金孝萱 ............................................................ 171 133《碧波情緣》裡的張珍,曾韻清飾 ............................................................. 172 134《碧波情緣》裡的鯉魚精,哈憶平飾 ......................................................... 172 135《碧波情緣》裡的金牡丹,金孝萱飾 ......................................................... 172. 表目次 表 1 王銀麗家譜 .......................................................................................................... 45 表 2《牡丹亭.學堂》中三曲【掉角兒序】押韻比較 ........................................... 74. 樂曲目次 樂曲 樂曲 樂曲 樂曲. 1 京劇《霸王別姬》【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 ............................................ 64 2 崑劇《牡丹亭.學堂》【掉角兒序】 ............................................................ 71 3 川劇《王魁負桂英》〈情探〉【綿搭絮】 ...................................................... 81 4 湖南花鼓戲《劉海戲金蟾》【採蓮船調】 .................................................... 89. 樂曲 5 漢劇《秋江》【鴛鴦鳥】 ................................................................................ 97 樂曲 6 秦腔《紅鬃烈馬》〈三擊掌〉【老爹爹莫要那樣講】 ................................ 106 XIII.

(15) 譜例目次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1【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上句一 ............................................................... 66 2【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上句二 ............................................................... 67 3【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下句一 ............................................................... 67 4【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下句一 ............................................................... 68 5【掉角兒序】比較分析第一句 ....................................................................... 74 6【掉角兒序】比較分析第二句 ....................................................................... 75 7【掉角兒序】比較分析第三句 ....................................................................... 75.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8【掉角兒序】比較分析第四句 ....................................................................... 75 9【掉角兒序】第一至四句板位分析 ............................................................... 75 10【掉角兒序】比較分析第五至八句 ............................................................. 76 11【掉角兒序】第五至八句板位分析 ............................................................. 77 12【掉角兒序】比較分析第九至十一句 ......................................................... 77.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13【掉角兒序】第十二至十四句 ..................................................................... 78 14【掉角兒序】第九至十四句板位與落音分析 ............................................. 78 15【綿搭絮】片段 ............................................................................................. 83 16【綿搭絮】片段 ............................................................................................. 83.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17【綿搭絮】片段 ............................................................................................. 84 18【綿搭絮】片段 ............................................................................................. 84 19【綿搭絮】片段 ............................................................................................. 84 20【綿搭絮】片段 ............................................................................................. 85 21【綿搭絮】片段 ............................................................................................. 85 22【綿搭絮】片段 ............................................................................................. 86 23【綿搭絮】片段 ............................................................................................. 86 24【採蓮船調】前奏 ......................................................................................... 91.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25【採蓮船調】片段 ......................................................................................... 91 26【採蓮船調】片段 ......................................................................................... 92 27【採蓮船調】間奏 ......................................................................................... 92 28【採蓮船調】片段 ......................................................................................... 93 29【採蓮船調】片段 ......................................................................................... 93 30【採蓮船調】片段 ......................................................................................... 94 31【採蓮船調】片段 ......................................................................................... 94 32【鴛鴦鳥】片段 ............................................................................................. 98 33【鴛鴦鳥】片段 ............................................................................................. 99. 譜例 34【鴛鴦鳥】片段 ............................................................................................. 99 譜例 35【鴛鴦鳥】片段 ........................................................................................... 100 譜例 36【鴛鴦鳥】片段 ........................................................................................... 100 XIV.

(16)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37【鴛鴦鳥】片段 ........................................................................................... 101 38【鴛鴦鳥】片段 ........................................................................................... 101 39【鴛鴦鳥】片段 ........................................................................................... 101 40 歡音腔音階 .................................................................................................. 106 41 苦音腔音階 .................................................................................................. 107 42【老爹爹莫要那樣講】片段 ....................................................................... 110 43【老爹爹莫要那樣講】片段 ....................................................................... 110 44【老爹爹莫要那樣講】片段 ....................................................................... 111 45【老爹爹莫要那樣講】片段 ....................................................................... 112.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46【老爹爹莫要那樣講】片段 ....................................................................... 112 47【老爹爹莫要那樣講】片段 ....................................................................... 112 48【老爹爹莫要那樣講】片段 ....................................................................... 113 49【老爹爹莫要那樣講】片段 ....................................................................... 113 50【老爹爹莫要那樣講】片段 ....................................................................... 114.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51【老爹爹莫要那樣講】片段 ....................................................................... 114 52【老爹爹莫要那樣講】片段 ....................................................................... 115 53【老爹爹莫要那樣講】片段 ....................................................................... 115 54【老爹爹莫要那樣講】片段 ....................................................................... 115. XV.

(17) 序論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看戲」是中國各地人民非常重要的休閒娛樂之一,古來戲曲不只有娛樂作用,更兼 具教育功能。各地方戲曲使用語言各異,音樂也不盡相同,隨著流傳時間日久,戲曲音樂 經常在器樂中被引用、改編。筆者從小學習古箏,箏樂曲中常可見戲曲音樂的痕跡,因此 引發了筆者想了解中國傳統戲曲的好奇心。大陸關於中國傳統戲曲的研究繁不勝數,然筆 者思及所在,自當以在臺灣的中國傳統戲曲為優先對象。故經由呂錘寬教授的建議與引薦 下,決定以王銀麗之戲曲藝術研究為論文之題,從臺灣罕見的多方位戲曲藝人著手,探討 其本身的戲曲藝術,與在其生命歷程的研究中反映出該時代的戲曲背景。 臺灣的戲曲活動眾多,除了本地的歌子戲、南北管、布袋戲等等之外,尚有許多中國 傳統戲曲。在本土意識抬頭後,各類本地戲曲研究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數量質量上都 有一定的累積。反觀在臺的中國傳統戲曲,除了較為普遍的京劇與豫劇之外,只有極少數 研究資料,幾乎可以說是沒有專門針對性的研究。 筆者分析造成此況的原因有幾個,其一,中國傳統戲曲中,許多劇種至今已無搬演活 動;其二,各劇種劇團留下資料甚少,大多數老演員、老觀眾已經逝世;其三,各劇種使 用語言大多與臺灣慣用語言不同,深入研究有難度。以上若干緣由導致在臺的中國傳統戲 曲研究極少,因此相對而言,此領域存在廣大的研究空間。 王銀麗是少見的多方位戲曲藝人,同時兼具多劇種演唱功夫、身段基礎與戲曲容妝技 術等多項技藝。作為京劇科班出身,同時她也跨足出演了眾多的其他中國傳統地方戲曲劇 種,從她的戲曲生涯中,可以窺見其他劇種近數十年來在臺灣的興衰歷程。同時,她另外 跨足戲曲容妝,容妝已成為她事業的主要項目,在許多化妝方式的不斷嘗試與累積經驗中, 她成為臺灣戲曲容妝界的第一把交椅,也為這個產業奠定了基礎。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為記錄王銀麗之個人生平、戲曲藝術,筆者亦試圖從王銀麗的戲曲 1.

(18) 歷程中,呈現出一些同時期的在臺中國傳統戲曲之發展,期許本文可以讓讀者對藝師王銀 麗有更多的認識,也希冀本文可以對中國傳統戲曲在臺發展的相關研究略有助益,透過本 論文的記錄,可以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一點棉薄之力,進一步對中國傳統戲曲在臺灣的歷 程完整性產生正面的幫助。. 二、. 中國傳統戲曲在臺概況. 1949 年,國民黨撤退來臺,同時有許多中國傳統戲曲藝人也隨著軍隊撥遷到臺灣。臺 灣地區的中國傳統戲曲約有二十幾種,其中部分早在清代就由中國大陸傳入,傳統戲曲作 為凝聚民眾情感的活動,多在廟會酬神祭典中演出,或是以自組或地方性社團表演。主要 劇種包括北管、南管、皮影戲、傀儡戲、布袋戲、歌子戲與民間歌舞小戲如車鼓戲、牛犁 戲等,演出劇團有職業戲班,亦有業餘劇團。 中國傳統戲曲在臺灣的發展,因京劇受到政府提倡與保護,其發展最為完善。清末至 1949 年之間,有很長一段時間上海京班絡繹不絕地來臺灣巡演,演出時間多能維持數月之 久,奠定了當時(清末至 1949 年之間)京劇在臺灣的觀眾群。時逢戰亂,世局不穩,京劇班 結束演出後,常有演員因此留在臺灣,其中部分加入了軍中劇團的延攬,有些演員也跨足 中國傳統戲曲的舞臺,成為奠定臺灣中國地方戲劇的基礎。1 京劇之外,隨著 1949 年政府遷臺,大量各省移民的遷入,同時也帶進各地方聲腔劇 種。因為移民多隨軍來臺,早期各地方劇種團體多歸屬於軍中,為解鄉愁,各地同鄉會鄉 親們召集伶人、票友們,也紛紛組成班社、劇團。在各種不利條件下,各地方戲劇團仰賴 少數演員與同鄉的支持,努力延續地方戲藝術生命。解嚴開放後,兩岸交流漸多,尤其近 年來,兩岸文化交流活動頻繁,大陸各地方劇種劇團與本地各劇種劇團經常交流演出,大 陸傳統地方戲曲在臺灣的艱辛傳承迎來新的展望。 在兩岸開放前,政治局勢動盪,其中大陸於 1966 年起展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行動更 是文化浩劫,因此臺灣雖幅員小,在維繫中華傳統文化上卻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 1.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上)》第 84 頁。 2.

(19) 以下茲以 1949 年政府遷臺起至今,作為討論中國傳統劇種在臺灣的發展之範圍。 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各地域語言、音樂與文化等存在差異性,造成各地有不同的地方 劇種。各地方劇種間主要差別不在於演員動作及外在表演形式,而在於所運用的聲腔,包 括語言與音樂旋律,常結合各地語言、民間小調、流行音樂、故事等,發展出各自風格的 地方戲藝術,其命名方式大多稱某某「腔」、某某「調」,劇種名稱與聲腔名稱相互通用, 如發源於古秦地的陝西、甘肅一帶劇種,稱「秦腔」。之後由於各種聲腔長期發展與交流 下,地方劇種逐漸發展出多種聲腔唱法,因此自明末以來,只要由多聲腔組成的劇種,多 改由地域命名,改稱「戲」或「劇」,如「川劇」就包含了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 戲等五種聲腔。 由於地方劇種受到語言與聲腔的限制,大多只能流行於同樣語言系統的區域,因此雖 然種類甚多,臺灣的中國傳統戲曲生存空間卻非常有限。大部分劇種並沒有職業劇團,多 半由同鄉會支撐業餘同好偶爾演出,這些中國傳統劇種演出的水準多不高,演員多為票友, 又缺少傑出的老師指導,除了作為同鄉的聯誼活動之外,很難吸引到其他省籍的觀眾。 除了少數劇種如越劇與川劇,因為有周彌彌與王銀麗等出身於京劇界的戲曲專業演員 苦心經營而能稍微拓展觀眾群之外,大部分演出都是同鄉聯誼的自娛性質。臺灣也有地方 戲專業演員,早年在臺的越劇名演員不少,如朱鳳卿、吳燕麗、葛少華等,民國四十年左 右曾在臺北的戲院營業演出,也曾有過大型的演出,較能跳脫聯誼自娛性質而受到藝文界 普遍重視,不過由於主要搭配人物多為京劇演員,因此地方戲的「原汁原味」還是未能完 全體現,且多數劇團最終還是敵不過現實的考驗而解散,1980 年代左右,只剩下周彌彌的 再興青年越劇團偶有演出。 河南的豫劇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成功的例子,與其他來臺的大陸戲曲一樣,豫劇團原 先依附於軍中的康樂隊,但因為隨軍的豫劇名演員不少,加上河南同鄉的努力,豫劇比其 他中國傳統戲曲有更好的發展機會。海軍陸戰隊所屬的「海光藝工大隊」早在 1960 年代 初即有「飛馬豫劇隊」的設立,這是臺灣唯一一支中國傳統戲曲職業劇團,培植了王海玲、 劉海燕、朱海珊等優秀演員。與軍中京劇團相同,飛馬豫劇隊除了勞軍外也有定期營業演 3.

(20) 出,其所附設的豫劇訓練班也教育出新一代的豫劇主幹,飛馬豫劇隊經過幾次更名與隸屬 變動後,現今隸屬文化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臺灣豫劇團」。2 大陸傳統地方劇種的演出時機除了同鄉的聯誼活動外,最盛大的演出時機就屬政府所 主辦的各項藝術活動。政府文化部門基於政治考量及響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將輔導中國 傳統劇種列為復興對象其中之一,陸續推出一些藝術演出活動:1971 年起為慶祝建國 60 年,推出「文藝季」,其中包含「中國傳統劇種劇聯合公演」活動;1977 年起臺北市政府 創辦「藝術季」,其中包含中國傳統劇種演出,此外還有 1980 年代起新象藝術中心舉辦的 「國際藝術節」。這些藝術活動帶動了中國傳統劇種劇的傳承,雖然演出的票房多半只有 五成左右,但是多了演出的空間、推廣地方戲的途徑加上政府少許的補助,也是讓各地方 劇團續存的一個動力。 綜觀在臺中國傳統劇種,到了後期各劇團都已名存實亡,只有在政府舉辦大陸戲連演 時可見演出蹤跡。大陸地方劇團通常沒有所謂的固定演員,年代越近觀眾越少就更是如此, 1970 年代後期起中國傳統劇種演員們的來源可分為四種。 第一種「老演員」,他們是地方戲的先鋒,豐富的舞臺經驗及濃郁的鄉音使觀眾感到 親切,但是這類演員逐年減少,還在世的也已歲月不饒人,在臺上只得驚鴻一瞥,客串些 無足輕重的角色;接棒無人,是老演員的悲哀。 第二種「票友」,每種地方戲多少都有些票友,票友為了興趣,演出認真,不乏可取 之人,不過終究為業餘者,多半只能唱不能做,在內行日稀的情形下,票友已成了地方戲 的中流砥柱。 第三種「鄉親之子」,閩劇的演員多為此種,這類演員經由父母的調教,一上臺方音 十足,頗給人好感。但是由於大部分處於求學階段,課業為重,只是偶爾友情客串演出, 流動率極大而無法生根。 第四種是「外請的行家」,這類演員以京劇學校畢業生為最多,多數是兼職賺外快。 他們並不一定瞭解鄉音,但是會以其優異的演技彌補缺憾,需要下功夫學習地方戲唱腔、. 2. 臺灣豫劇團官網 http://bangzi.ncfta.gov.tw/bangzi/Code/about.aspx。 4.

(21) 語言等,否則反而會使地方戲像走調的京劇。這類演員如王銀麗、以及眾多她引介入地方 戲的學弟妹都是,據王銀麗口述,有王齡蘭(大鵬)、李憶平、張素琴、常中容、周象耕、 馮美玲(同學)、周陸麟(陸光)、翟化信(本名翟昌信,復興劇校)、張發珍(本名張承珍,復興 劇校)、劉麗珠、劉宇莊、張詠詠、王冠強、馬寶山、劉光桐(陸光)、唐興琪(復興劇校)、 王友蘭(大鼓書)、李娜亞(後來成為電視主播,藝名李道亞,復興劇校)、王鶯華、哈憶平、 曾韻清、方安仁等等。 在臺灣的中國傳統戲曲眾多,筆者根據整理相關資料,包含訪談資料、報紙、期刊、 1980 年迄 1984 年間,音樂學者呂錘寬教授在中廣音樂組任職期間所整理之地方戲盤帶筆 記等等,可看出中國傳統戲曲在臺有較有公演活動的劇種,除了京劇外有十一種,為秦腔、 豫劇、川劇、越劇、粵劇、湘劇、漢劇、楚劇、湖南花鼓、閩劇、江淮戲。根據筆者所整 理之資料顯示,自 1971 年政府開始舉辦活動推廣中國傳統戲曲起,有能力加入公演的劇 種為以上幾種,但是並非在臺的中國傳統劇種只剩下這些,只是其他戲曲如莆仙戲、潮州 戲等,雖然也有演員在臺,但因表演人手不夠,加上缺乏有力的支援,難得組團演出。 以下以聲腔與唱腔為劃分,分別就以上幾種中國傳統劇種做簡單的介紹。. 三、. 各中國傳統戲曲在臺發展簡介. 以下將京劇、湖北漢劇、湖北楚劇、福建閩劇、廣東粵劇、河南豫劇、秦腔、四川川 劇、河北評劇、湖南湘劇、湖南花鼓戲、浙江越劇與江淮系等十三種劇種以腔系分類,共 分為皮黃腔系、梆子腔系、其他等三種。. (一)皮黃腔系 1.京劇 京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也是在臺灣最蓬勃發展的中國傳統劇種。早在清統時 期,臺灣就有京劇的演出活動了。根據連橫所著的《雅言》一書記載,臺灣目前可考最早. 5.

(22) 的京劇演出活動是光緒 17 年(1891 年)3,該年臺灣布政使司為了幫母親祝壽而特地請來上 海班演出京劇。不過此時期在臺的京劇演出主要是私人包場,觀眾群少且未普及大眾,所 以並未造成很大的影響。 根據徐亞湘的《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所書,更早之前,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就 曾經商請過福州的徽戲來臺演出4。 西元 1895 年進入日治時期,日治初期,臺灣人覺得本島戲劇過於粗糙,又不喜歡日 本的戲劇,所以開始引進大陸戲班來臺演出,從離臺較近的福州邀請徽班「三慶班」,之 後邀請福州「祥陞班」,演出皆大受臺灣民眾歡迎。到了 1900 年代初,開始延請上海京班 來臺演出,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研究指出,1908 年第一個上海京班「上海 官音男女班」來臺,此後近三十年間常常有上海京班來臺灣巡演,期間臺灣觀賞京劇的觀 眾群不斷成長。 當然來臺商演的不可能全都是上海京班,也包含了來自上海、福建、廣東的其他十幾 種劇種,只是上海京班占其中的絕大部分。到了 1920 年左右,觀賞京劇已經成為臺灣大 眾普遍的娛樂方式之一,上海京班演出頻繁,很多京班的巡演都超過半年以上,尤其在 1924 年臺北「永樂座」落成後,更是上海京班的巔峰時期。 幾年後臺灣主流戲劇變成本土歌子戲、採茶戲與電影,上海京班漸漸被取代,加上之 後 1937 年臺灣抗日戰爭爆發,日據時代上海京班來臺演出的現象也臻結束。 抗日戰爭結束於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宣告無條件投降。戰後幾年,開始有京 劇團來臺演出。自日據時代起,臺灣戲院逐漸發展,商業戲劇演出的風氣漸漸風行,也影 響了戲曲的發展。 1940 年代,臺北有三座重要的演劇場所,分別是「新舞臺」 、 「永樂座」和「第一劇場」, 在戲院競爭下,京劇演出活動也越漸蓬勃。顧正秋率領的顧劇團也是受永樂戲院邀請來臺 演出,顧劇團於臺北永樂座演出的五年,是臺灣戲曲史重要的一環,在奠定臺灣京劇基礎 上有重要的作用。 3 4. 連橫《雅言》 ,《臺灣文獻叢刊》No.166 第 35 頁。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第 10 頁。 6.

(23) 顧劇團在永樂座演出的時間始於 1948 年底,至 1953 年解散。來臺原因為應當時「永 樂劇院」經理之邀來臺演出一個月,結果演出後觀眾反應非常熱烈,因此續約留下來,一 留就是五年。 顧正秋畢業於上海戲曲學校,來臺當年(1948 年)僅十九歲。顧正秋師承正統,曾得過 張君秋、黃桂秋等名家親授,之後更拜梅蘭芳為師,得梅悉心指點。在顧正秋之前已有很 多上海京班來臺,來臺的演員中不乏著名武生、武旦、武淨等,唯獨沒有優秀的青衣正旦, 而顧正秋正統的師承代表其正統京劇流派傳人的身分,也象徵其表演的高度藝術化。而且 不只顧正秋個人,顧劇團的演員整體的唱藝水準整齊,在當時(1940~1950 年代)大多以武戲 或連臺戲為噱頭的京班裡,顧劇團以京劇高度的演唱藝術帶給觀眾更高層次的藝術饗宴, 也開創了永樂演出五年人氣鼎盛的傳奇。5 雖然人氣不減,但是顧正秋劇團終是面臨了解散的命運,經濟壓力是重要的解散原因 之一。雖然顧劇團票房一直很好,奈何期間經過幣制改革、劇團演員的薪資也需要調整但 是票價卻不能調整等等,而且當時(1950 年代)臺灣政治與經濟都還未穩定,因此民眾可能 花費在娛樂上的金錢也不會太多,諸多原因造成營運越漸艱難的情況下,顧劇團最後在 1953 年解散了。 解散後,顧正秋於同年六月與當時臺灣省政府財政廳長任顯群結婚,退出劇壇;其重 要團員多投身軍中劇團,如老生:胡少安、李金棠,小生:劉玉麟,旦行:張正芬,武生: 李桐春,花臉:高德松,小花臉:周金福、于金樺,武丑:景正飛,琴師王克圖、鼓佬侯 佑宗等,成了臺灣京劇重要的演員、琴師或鼓佬。而臺灣的京劇教育始於軍中劇隊,這些 轉投軍中的顧劇團員們就成了臺灣培育本土京劇演員之始的重要師資的一部份。6 如前段所言,抗日戰後臺灣的政治經濟都還未穩定,一般大眾不太可能在娛樂方面花 太多錢,民間京劇團面臨經濟困境,大多無法長久營運,在顧劇團結束後,團員們各自尋 找出路,也曾與其他京劇團合作演出過,但是普遍不易長久維持。 現今許多表演團體的演出經費除了企業贊助外,有時候政府也會補助,但在當時(1950 5 6.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上)》第 29~33 頁。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上)》第 40 頁。 7.

(24) 年代)政經局勢下,政府沒有餘力扶植這些民間劇團,而當時軍方除了從現有的軍中額員徵 求京劇專才調往國劇隊外,也對外招考京劇專才,於是還留在臺灣的京劇演員大部分都投 身於軍中的劇團。 軍中劇團建立在軍中康樂隊的基礎之上,等於是康樂隊底下的京劇分隊。就如同軍隊 中擁有樂器表演技能的阿兵哥很可能會被指派到樂隊裡一樣,擁有京劇表演底子的士兵就 很可能被分派到京劇隊。在大陸早已有將京劇隊置於軍中的形式,於是在 1949 年,國民 政府搬遷來臺時,軍隊連同軍中劇隊也隨著政府來到臺灣。 早期的軍中劇團非常多,各軍種、各階級的康樂隊裡都可能有京劇團,導致這些劇團 的規模大小不一;也由於沒有集中資源與統一的編制,在人力、財力普遍不足下,各京劇 團經常分分合合,其中空軍的「大鵬國劇隊」可以算是最穩定的。大鵬國劇團算是第一個 軍中總部的正式劇團,當時(1950 年)的空軍副總司令王叔銘將軍,不僅是促成大鵬國劇隊 的重要人物,也是後來正式軍中劇團的奠基者。71950 年時王叔銘將軍將所屬的眾多劇隊, 如宵漢劇團、飛虎劇隊等,整編成大鵬國劇隊,除了演戲勞軍外,也對外營業。有了大鵬 國劇隊的例子,之後在 1954 年時,國防部通令陸、海、空三軍康樂團隊整編,各個不同 規模、軍種、階級的京劇團因此有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併,只有軍團級別以上的才能設劇團, 其他一律合併。 臺灣一共分為「陸軍」、「海軍」、「空軍」三軍,加上後勤單位「聯勤」,各軍種原有 的京劇團經過整併後,各自更名而產生七個京劇團,成立時間先後如下: 空軍總部於 1950 年成立「大鵬國劇隊」; 海軍總部於 1954 年成立「海光國劇隊」,同年陸軍軍團級的「大宛國劇隊」和「龍吟 國劇隊」分別成立; 陸軍總部於 1958 年成立「陸光國劇隊」; 臺中陸軍預訓司令部於 1960 年成立「預光軍訓隊」,1964 年改名為「干城國劇隊」; 聯勤總部於 1961 年成立「明駝國劇隊」。. 7.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上)》第 48 頁。 8.

(25) 軍中劇團到這裡已經算是擴展完成,幾年後開始有了縮編的動作: 1970 年,「大宛」與「龍吟」、「干城」等三支軍團級京劇康樂團隊,因國防部實施康 樂團隊精簡計畫而奉命裁撤,軍中劇團歸併為陸、海、空、勤四個軍種總隊共四隊:「陸 光」 、 「海光」 、 「大鵬」和「明駝」 ;1984 年,聯勤的「明駝」奉命裁撤;1995 年, 「陸光」、 「海光」、「大鵬」因國軍精實案而奉命裁撤,三個軍劇隊合併成「國光劇團」,改為隸屬 教育部,至此軍中劇團時代全部結束。8 在軍中七個軍團級以上國劇隊成立後,為了培養日後的京劇人才,部分國劇隊開始招 收學生,例如有開設專班招收學生的有軍總部級的「陸光」、「海光」、「大鵬」以及軍團級 的「大宛」。 這些國劇班有其正式的名稱,不過一般較常用的稱呼就是在原本國劇隊名前加一個 「小」字,為「小陸光」、「小海光」、「小大鵬」以及「小大宛」。各國劇班依照開設時間 排列,簡介如下: 大鵬國劇隊於 1952 年時將徐露延攬進團學藝,直到 1954 年才正式成立「大鵬幼年班」 , 即「小大鵬」 ,徐露此時轉為大鵬幼年班第一期生,新招收學生七人,為第二期學生。1955 年,立案為「空軍大鵬戲劇職業補習學校」 ,1963 年正式改制為「大鵬戲劇實驗學校」 ,是 臺灣第一所戲曲教育的學校。培育人才無數,尤其旦行人才眾多、表現出色,包括徐露、 古愛蓮、鈕方雨、嚴蘭靜、卲珮瑜、張安平、朱繼平(李璇) 、郭小莊、廖苑芬、楊蓮英、 王鳳雲、陳美蘭、井玉玲、朱芳慧等。9 陸光國劇隊於 1963 年成立「陸光國劇幼年班」 ,感謝萬裕民教授特別向劉大鵬老師求 證。 「陸光國劇幼年班」即「小陸光」 ,學生依「陸、光、勝、利」字序排名,1979 年改制 為「陸光戲劇實驗學校」。培育人才甚多,包括朱陸豪、胡陸蕙、吳陸君、潘陸琴、李陸 俠、儲陸峰、劉陸勳(劉大鵬) 、程陸賜、張陸龍、劉陸嫻、王陸瑤、歐陽陸鳳、溫陸華、 劉陸雲、吳陸森、李光玉、夏光莉、藍光宗、譚光啟、朱勝麗、郭勝芳、汪勝光、李勝平. 8 9.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上)》第 44~45 頁。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上)》第 58 頁。 9.

(26) (李小平)、王勝全、楊利娟、陳利昌等。10 大宛國劇隊於 1964 年成立「大宛訓練班」,即「小大宛」,不同於大鵬幼年班、陸光 國劇幼年班、海光國劇訓練班,大宛訓練班並未正式對外招生,學生只是隨班學藝,培育 人才較少,包括馬寶山、王冠強、王銀麗、張素琴等。11 海光國劇隊於 1969 年成立「海光國劇訓練班」,民國六十八年改制為「海光戲劇職業 學校」,學生依「海、青、昌、隆」字序排名。培養人才眾多,尤以第一期的學生為甚, 包括魏海敏、王海波、張海娟、張海珠、呂海琴、劉海苑、沉海蓉、王海萍、吳海倫、張 海芬、李海襄、張海順、黃海田、邱海訓、郝海堂、馮青芳、殷青群、黃昌生等。12 1970 年時,大宛國劇隊因國防部實施康樂團隊精減而奉命裁撤,大宛訓練班尚未畢業 的學生則整編入隸屬於聯勤的明駝國劇隊。 臺灣的京劇教育的發展方面,除了軍中京劇隊所附設的訓練班外,在 1957 年時另有 「復興劇藝實驗學校(復興劇校)」創校。1981 年國防部三軍京劇隊附設劇藝實驗學校(大 鵬幼年班、陸光國劇幼年班、海光國劇訓練班) ,整合為「國光劇藝實驗學校(國光藝校)」 。 1995 年 7 月國防部國光劇藝實驗學校改隸教育部,與復興劇藝實驗學校同屬教育部社會教 育司主管。1999 年 7 月國光劇藝實驗學校、復興劇藝實驗學校合併升格為「國立臺灣戲曲 專科學校」 ,之後於 2006 年改制為「臺灣戲曲學院」。13. 2.湖北漢劇 漢劇是湖北的地方劇種之一,根據《中國傳統戲曲音樂集成、湖北卷》,漢劇源於湖 北境內長江中游和漢水沿岸,曾經流行在漢水流域的襄陽樊城,和荊江流域的荊州沙市, 並在舊德安府治的府河一帶、鄂東的黃岡、興國等地活動。本世紀以來又形成以武漢為中 心的據點,分成漢河、荊河、襄河、府河四派,但基本上仍為一個劇種,不過唱白因各地. 10 11 12 13.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上)》第 70 頁。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上)》第 178 頁。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上)》第 79~80 頁。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官網 www.tcpa.edu.tw。 10.

(27) 方言不同,彼此略有差異而已。 漢劇是湖北最古老的地方戲,當皮黃腔由陝西漢南地區傳入湖北以後,即與當地流行 的越調及高腔、崑腔合流,形成一種新腔,叫做漢調,但以皮黃為主要聲腔,其板式亦和 皮黃腔略同,只是節拍快慢有異。行當規定極嚴,分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丑、六 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各不相混。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明代中葉即已形成,劇 本頗豐富,如《醉歸》 、 《掃松》 、 《春秋配》 、 《二堂捨子》 、 《宇宙鋒》 、 《竇娥冤》 、 《二度梅》 等,皆有名的傳統劇目。14 漢劇與楚劇同為湖北的劇種,楚劇因方言的障礙及社會變遷的因素,活動已不似在湖 北家鄉時活躍,非但不能再有專業的劇團出現,而且也沒有獨立的業餘劇團,僅附屬於漢 劇團之下,因此以下兩種劇種在臺的發展將一起討論。 政府遷臺後,臺灣每個時期都只有一個漢劇、楚劇團,沒有多團並立的現象。漢劇在 臺灣本來一直沒有演出,直到 1969 年湖北同鄉慶祝張知本先生壽誕,經多方徵求湊成人 數,才勉強演唱一段,藉娛湖北鄉親,此後始常聚集練唱。 之後湖北同鄉會漢劇、楚劇研究社成立,同年 10 月 10 日,為舉行成立公演與慶祝國 慶日,於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演出,劇目為漢劇《喬府求計》 、楚劇《乾隆遊蘇州》及《白 扇記》 。該團於 1972 年參加了第二屆中國傳統劇種公演,劇目為漢劇《取滎陽》 、楚劇《送 香茶》及《白扇記》,演出者為汪耀卿、彭鐵城、姚樹德。從筆者歸納的資料來推測,該 團有較多演出活動的期間為 1969 年,至 1973 年,楚漢劇團成立後就無演出活動。 1974 年,由周鼎安先生及幾位對漢劇有興趣的票友組成「楚漢劇團」,後又改稱「興 漢漢劇團」,負責人仍為周鼎安,每年約有一至二次的公演機會。團員約二十位,主要成 員有周鼎安、汪耀卿、楊劍平等。其中楊劍平於 1987 年獲得傳統戲劇個人組的民族藝術 「薪傳獎」。 興漢團員有些是湖北同鄉,有些是各劇校畢業生加入的新血,新血例如葉漢雲、劉漢 翔、王友蘭、王友梅、馮美玲、王銀麗等,皆是京劇科班客串,由於漢劇與京劇同屬皮黃. 14. 周巍峙、方光城主編《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湖北卷上》第 129 頁。 11.

(28) 系統,對京劇科班出身的演員也較好入手。 團員們每週日下午,會到團長周鼎安家裡練唱,該社主要要研究漢劇,但楚劇也在涉 獵之內。周鼎安同時也是中國傳統劇種劇研究會的總幹事,漢劇是他的專長,也在江淮戲 與湘劇中擔任文武場指揮-打鼓佬。 「興漢漢劇團」大部分演出活動皆為政府主辦,根據筆者報紙整理資料,自 1974 年 起參加了第四至第十九屆中多屆中國傳統劇種公演,其他尚有臺北戲劇季、中國傳統劇種 劇演藝人員研習成果發表會等,從筆者歸納的資料來推測,該團有較多演出活動的期間大 約為 1973 年至 1990 年。 漢劇、楚劇與其他中國傳統劇種面臨一樣的問題,老觀眾群逐漸凋零,又沒有新觀眾 群撐起市場,市場萎縮的情況下也沒有了技藝傳承者,於是臺灣的漢劇、楚劇活動也只能 逐漸淡出舞臺。. 3.湖北楚劇 楚劇是湖北的地方劇種之一,俗稱湖北花鼓戲,根據《中國傳統戲曲音樂集成、湖北 卷》,楚劇受了弋陽腔的影響,逐漸由講唱演進而為扮飾的小型戲曲。在農村裹,每當農 忙時節,農夫下田工作之時,常另外有人在旁引吭作歌,一唱眾和,藉以減輕農作的疲勞, 這種情形,各地多有。 從原始的清唱慢慢配上樂器,再加上化妝,才逐漸演變成一種簡陋的戲。根據李調元 的「雨村劇話」,弋陽腔之流入湖北的稱清戲,清戲對於漢劇、楚劇都有影響,但漢劇因 受徽調和甘陝調的影響更大,因而演變成為只有以西皮、二黃為主腔的戲劇,所以看不出 高腔(弋陽腔)影響的痕跡來,而楚劇則真正是高腔與地方小曲的結合,故早期的楚劇極 富於弋陽腔的特徵―徒歌、幫腔。 楚劇的始祖既是一種僅講唱而不扮飾的歌謠,所以很接近於彈詞、寶卷一流,後來逐 漸成為農閒時的娛樂―高蹺,形式十分簡單,由獨唱進入對唱,然後廢除高蹺,插入故事, 用一種極簡單的扮飾,在平地上演出。後來因很受一部分鄉民的歡迎,逢年過節,便也搭 起草臺,配上場面,正式演出,那時的角色十分簡單,只是「三小戲班」 ,即小旦、小生、 12.

(29) 小丑。總言之,楚劇是地方生長的小戲,故極富農村生活氣息及地方色彩,且唱詞易懂, 傳統劇目以反映農民、農村小手工業者的生活和農村面貌的比較多,且寫兒女私情的地方 多,與歷史大戲方向發展的大戲―漢劇,在風格上頗不相同,也因這緣故,它所接受的弋 陽腔傳統劇目,也比漢劇為多。15例如《訪友記》、《破窯記》、《珍珠記》、《槐蔭記》等是 漢劇不演,而楚劇經常演出的。這一類的戲,人物雖平凡,但感情極細膩,給人一種親切 之感。 漢劇與楚劇同為湖北的劇種,楚劇因方言的障礙及社會變遷的因素,活動已不似在湖 北家鄉時活躍,非但不能再有專業的劇團出現,而且也沒有獨立的業餘劇團,僅附屬於漢 劇團之下,因此兩種劇種在臺的發展一起討論。 詳細情況請見湖北漢劇處。. 4.福建閩劇 閩劇是福建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根據邱坤良《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福建省因為彼 此間方言不同的關係,所以在戲劇上也有很多不同的系統,流行於閩東閩北一帶的,以福 州班為代表,也就是一般所稱的閩劇。閩戲所包括的內容十分繁雜,它的主要腔調分成四 大類,即江湖、颺歌、逗腔和小調,基本上都是明代弋陽腔在福建的殘餘。它們在清代曾 分別在福建農民與文人之間流傳,先後形成「江湖」、「平講」和「儒林」三種戲曲,原來 是對立的,而後逐漸合併,並加入一些從外地傳來的皮黃、崑劇,到民國初年才匯集成目 前所看到的閩劇型式。 閩戲中較早出現的江湖班,其主要腔調是江湖調,江湖調開始只有童謠、俗曲之類的 徒歌,原為農民閒暇的娛樂,大約在清初時,長樂、福清一帶的農民當地方性的迎神節令 時,在廣場四周用草索圍起來表演,或化裝遊行,稱為牽草索或地下坪。據傳在清道光年 間它吸收了閩南傀儡戲的表演型式,而後又吸收其他民閒俗曲小調,形成江湖調,後改稱 江湖班。 15. 周巍峙、方光城主編《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湖北卷下》第 815~816 頁。 13.

(30) 與江湖班出現年代相去不遠的是平講班,其主要腔調包括颺歌和小調。颺歌很可能同 時包含了傳自揚州的灘黃小調和餘留在福建的明代弋陽腔曲調。小調的曲調一部分是當地 的民謠小調,一部分則由外地傳入,小調和颺歌與江湖班結合便形成平講班,平講即以方 言演唱之意,其曲調和白口都很平白,屬農村小戲的性質。 另外,原屬於文人戲曲的是儒林班,以逗腔為主,逗腔亦屬弋陽腔的系統,其開始時 不用伴奏,只用金鼓鐃鈸按節拍,尾句由後場幫腔,以後才加用噴吶、笛、頭管、二胡等 樂器伴奏。清成豐、同治年間,當平講盛行時,部分文士以其「鄙俚無文,不值一顧」, 其中有蒲三善者在石倉園舊址旁真人廟,組織儒林斑,以逗腔為主要腔調,招收聰敏子弟, 聘請教師授藝,專在酬神和喜慶場合演出。 之後徽斑入閩,徽斑原是一種以徽調為主而兼演崑劇、梆子、吹腔的亂彈戲斑。它的 主唱徽調在閩省並不受人歡迎,以其唱腔囉嗦故,被當地人譏為嘮嘮,於是嘮嘮一詞便成 為閩人對徽調的稱呼。 徽斑所唱的徽調雖不為閩人所喜,但所演崑劇則為「儒林」所重視,因此作了部分吸 收。辛亥以後,嘮嘮班雖不能在閩省立足,戲班解散,部分演員加入了「平講」,使平講 因此而壯大,也因為徽斑技藝為「儒林」與「平講」所共同吸收的關係,也使這兩種戲劇 間的矛盾與對立漸漸消除、融合。 閩戲的唱腔,計有江南閩調,也就是俗稱的四平調、連彈、疊板等,武場身段、劇裝 和京劇相似。其以「主鼓」領導武場,除此尚有笛子、主琴、輔琴、幫琴、堂鼓、哨納、 三弦、大胡等伴奏樂器。在角色方面,可分老生、小生、文生、武生、老旦、正旦、花旦、 貼旦、大花、二花、三花等。16 政府遷臺後,許多閩劇科班藝人遷居臺灣,有些還是來自大陸知名閩劇班,如著名老 生陳開銘、名丑薛依銀、生行劉奕虎、名旦陳麗芳與其師父鄭香官等。 1949 年,這些閩劇藝人在基隆組成「三山閩劇社」,由陳開銘擔任社長,網羅陳麗芳 (旦) 、劉奕虎(生) 、薛依銀(丑) 、王旭樓(編劇、花臉) 、唐超(武生) 、陳桂軒(旦)、. 16. 邱坤良《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第 79~81 頁。 1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各位老師,您聽過「臺灣文史教學研習」嗎?國立臺灣圖書館(以

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強課程統整,「決戰伸展台國際秀」以表演藝術為主,融入視覺藝術及

為釐清中華民國(臺灣)對第 12.04 條所為之承諾,提供金融服務之法人機

夏俊雄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王偉仲 召集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非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

• A2: 黑水指的是臺灣海峽,俗稱黑 水溝。以前的人要冒險渡過臺灣海

明天啟四年至永曆十五年之間(1624─1661)荷蘭以其政治及經濟力量 在臺灣南部先住民之間傳播基督教。4 西元 1636 年開始引進中國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