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03 DNA複製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03 DNA複製"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目名稱:生物化學(一)

授課單元:DNA複製(DNA Replication)

(

p

)

Department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Science

Ching-Sheng Yeh Ph.D. Ching Sheng eh h. . E-mailjanson.yeh@msa.hinet.net Teachers’ Office: C533 Teachers’ Office: C533

課程大綱

課程大綱

DNA複製的特性

1

原核細胞DNA複製

2

原核細胞DNA複製

2

真核細胞DNA複製

33

一、DNA複製的特性

DNA複製的特性

• 細胞分裂過程中,生物遺傳訊息必須被忠 • 細胞分裂過程中,生物遺傳訊息必須被忠 實的複製兩套,才能分裂產生的兩個子細 胞依然具有完整的遺傳訊息,以確保子細 胞傳承母細胞的性狀與特徵。 1) 大腸桿菌環狀的基因體DNA在營養充足 時,約42分鐘就能複製一次,整條DNA 時 約42分鐘就能複製 次 整條DNA 含6,639,221 bp(約660萬),總長度約1.4 mm 故每秒約合成1000 bp。 mm,故每秒約合成1000 bp。 2) 真核細胞有多條染色體,每條染色體皆有 一條雙股DNA,複製時以多個起始點同 時開始複製,以人類DNA而言,每秒約 合成100 bp,3×109bp約需要8小時。

DNA

複製的步驟

DNA

複製的步驟

1)

兩股鬆開(解旋酶 h li

)

1)

兩股鬆開(解旋酶, helicases)。

2)

原有兩股為鑄模(template)。

3)

鹼基配對(base pairs)。

4)

DNA聚合酶催化。

4)

DNA聚合酶催化

(2)

複製的過程及方向

DNA複製的過程及方向

1

1.

雙向同步複製

雙向同步複製

• DNA複製開始的位置稱為複製起點(origin) 有時以ori表示 • DNA複製開始的位置稱為複製起點(origin),有時以ori表示, 因起始點具有特殊的核苷酸序列,所以DNA的複製工作不 是在任何位置開始的。 • 每一個DNA複製起點的複製範圍稱為複製體(replicon)。如大腸桿菌環狀基因體DNA只有一個ori 故此環狀DNA稱為一個複如大腸桿菌環狀基因體DNA只有一個ori,故此環狀DNA稱為一個複 製體;大腸桿菌細胞中也有具有多個環狀質體DNA(plasmid DNA), 各自含有自己的ori,故一個大腸桿菌細胞中可含有多個複製體。

複製起點有多個 分段同時

複製起點有多個,分段同時

→即可加速完成細菌染色體

複 過程

複製過程

原核和真核細胞的DNA複製模式

原核和真核細胞的DNA複製模式

雙向複製且能融合

2

半保留複製

2.

半保留複製

半保留複製(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一種雙鏈去核糖核酸(DNA)的半保留複製(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種雙鏈去核糖核酸(DNA)的

複製模型,其中親代雙鏈分離後,每條單鏈均作為新鏈合成的模板。因此, 複製完成時將有兩個子代DNA分子 每個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與親代分子 複製完成時將有兩個子代DNA分子,每個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與親代分子 相同,是1953年華生(J. D. Watson)和克里克(F. H. C. Crick)在DNA雙螺旋 結構基礎上提出的假說,並在1958年得到半保留複製實驗證實。

(3)

半保留複製實驗

半保留複製實驗

• 1958年Meselson(梅爾森)和Stahl(史塔爾)利用氮標記技術在大腸桿菌中1958年Meselson(梅爾森)和Stahl(史塔爾)利用氮標記技術在大腸桿菌中 首次證實了DNA的半保留複製,他們將大腸桿菌放在含有15N標記的 NH4Cl(氯化銨)培養基中繁殖了15代,使所有的大腸桿菌DNA被15N所標 記,可以得到15N-DNA。 • 然後將細菌轉移到含有14N標記的NH 4Cl培養基中進行培養,在培養不同 代數時,收集細菌,裂解細胞,用氯化銫(CsCl)密度梯度離心法觀察DNA 代數時,收集細菌,裂解細胞,用氯化銫(CsCl)密度梯度離心法觀察DNA 所處的位置。由於15N-DNA的密度比普通DNA(14N-DNA)的密度大,在氯

化銫密度梯度離心(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時,兩種密度不同的 DNA分布在不同的區帶。

DNA複製是半保留的形式

1) 在含有放射性15N的培養

DNA複製是半保留的形式

1) 在含有放射性15N的培養 基培養細菌 。 2) 接著移至含14N的培養基 中,一次分裂後,發現只 中 次分裂後 發現只 15N和14N的DNA存在於培 養基 養基。 3)) 二次分裂後,DNA分子有 一半14N和15N,而另一半 是14N和14N。 是14N和14N。 因此,經過二次分裂後,半數的細菌具有N15和N14的DNA

3

複製起點(origin of replication)

3.

複製起點(origin of replication)

複製起點

具有特殊的核苷酸序

複製起點(origin of replication)具有特殊的核苷酸序

列 經常是由長度很短的序列重複並排而成;可被

列,經常是由長度很短的序列重複並排而成;可被

負責啟動DNA複製反應的複合體所辨識。

負責啟動DNA複製反應的複合體所辨識

大腸桿菌的DNA複製起點

大腸桿菌的DNA複製起點

大腸桿菌的基因體DNA上複製起點稱為Ori C 涵蓋約250大腸桿菌的基因體DNA上複製起點稱為Ori C,涵蓋約250 bp,其中有3組含13 bp長度、富含AT的重複單元,稱為13-mers;隨後跟著4組9 bp長度的重複單元,稱為9-mers。

(4)

• 在DNA的複製過程中,會有各式各樣的蛋白質及核苷酸參 與,在DNA開始複製前,一些特殊的蛋白質會尋找到一個 叫作「複製起始點 的位置 叫作「複製起始點」的位置。 • 當複製開始時,雙股的DNA會如拉鏈般地打開,分開後的 • 當複製開始時,雙股的DNA會如拉鏈般地打開,分開後的 單股DNA會各自作為模板,因DNA具有方向性,故只會朝 某一個方向進行複製(5‘→3‘)。 • 參與DNA複製的 酵素包括有: 酵素包括有: 1) 解旋酶 2) 引子酶 3) DNA聚合酶 4) RNA聚合酶

4

遲緩股和領先股

4.

遲緩股和領先股

• DNA分 子 的 合 成 是 有 方 向 性 的 下 一 個 核 苷 三 磷 酸 • DNA分 子 的 合 成 是 有 方 向 性 的 , 下 一 個 核 苷 三 磷 酸 (nucleotide triphosphate, NTP)一定以5’位置的三磷酸功能 基與上一個核苷酸的3’位置OH功能基反應,即由NTP的γ-酸 酸 酸 磷酸分子與合成中DNA的3’端核苷酸形成磷酸酯鍵,故合成 方向一定是5’→3’,但適用來複製DNA的模板股線是呈相反 方向 定是5 →3 但適用來複製DNA的模板股線是呈相反 的方向。 • 5’→3方向合成(以3’→5’方向合成(以 為模版)能夠連續合成, 為連續性模式-先導性股 (Leading strand)(Leading strand)。 • 3’→5’方向合成(以5(→3’ 為模版)以岡崎片段複製, 為不連續性模式-後遲性 股(Lagging strand)。 股(Lagging strand)。

DNA複製區的結構

DNA複製區的結構

(5)

5

引子

5.

引子

引 子 (primer) : 是一小段單鏈DNA或RNA,作爲DNA複製 的起始點,存在於自然中生物的DNA複製(RNA引子)和聚合 酶鏈式反應(PCR)中人工合成的引子(通常爲DNA引子) 。 酶鏈式反應(PCR)中人工合成的引子(通常爲DNA引子) 負責合成DNA的酵素稱為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簡稱DNA pol。 在DNA正式複製之前,皆經由特殊的RNA聚合酶(有別於轉錄時使用 在DNA正式複製之前,皆經由特殊的RNA聚合酶(有別於轉錄時使用 的RNA聚合酶)合成一小段RNA,這段RNA與模板3’端形成一小段雙 股核酸結構,引導DNA聚合酶進入DNA複製起點,啟動DNA的複製 反應。這一小段RNA稱為引子 。

合成引子的RNA聚合

酶 稱 為 引 子 酶

(primase)

。 引 子 酶 一

般以原DNA股線為模

般以原DNA股線為模

板,合成約10~30 nts

板,合成約10~30 nts

長度的RNA,末端的

長度的

末端的

3’-OH基提供DNA聚合

酶接合下一個核苷酸。

二、原核細胞DNA複製

二、原核細胞DNA複製

• 原核細胞中DNA需要一系列的因子參與,才能完成複製的 工作 工作。 • 原核細胞中DNA複製的基因通稱為dna基因,在大腸桿菌中原核細胞中DNA複製的基因通稱為dna基因,在大腸桿菌中 有13個dna基因,有的參與DNA複製的啟始複合體,有的是 DNA聚合酶的次單元。

1

複製起始複合體及相關酵素

1. 複製起始複合體及相關酵素

原核細胞DNA的複製啟始複合體的組合步驟:

步驟

原核細胞DNA的複製啟始複合體的組合步驟:

步驟一: 1. DnA(dnaA基因產物)辨識出OriC 中的4個9-mer,於是在9-mer區 聚集約20-40個DnaA分子。 2. 導致其上游的3個13-mer區範圍 內的DNA雙股結構的熔解(雙股 內的DNA雙股結構的熔解(雙股 分開呈單股),形成開放附合體 (open comple ) 此 作 用 需 要 (open complex), 此 作 用 需 要 ATP水解以提供能量(用以解開 負向超纏繞結構 負向超纏繞結構)。

(6)

步驟二: 1. DnaC(dnaC基因產物)類似護送子的角色, 先與DnaB附合體會合,再引導DnaB至開 放附合體。  DnaB以六倍體存在,兩個DnaB六倍 體分別圈住一條分開的DNA股線,朝 欲複製的方向(即5’→3’)解開DNA雙股 螺旋結構。  DnaB的功能是解旋酶,也需要ATP水解以提 供能量 供能量。 2. 被解開的單股DNA需要單股DNA接合蛋白

(single strand binding protein SSB)協 (讓d DNA維持分開狀態) (single-strand binding protein, SSB)協

助,以穩定彼此的結構,SSB成排附著在 單股DNA上,使DNA股線不會自我纏繞。 (讓ds DNA維持分開狀態) 單股DNA上 使DNA股線不會自我纏繞

步驟三:

1. DnaG(dnaG基因產物)是大腸桿菌的引子酶,DnaG附著 DnaB附合體上 形成解旋酶-引子酶附合體,穩定且活化 引子酶參照模板DNA的核苷酸序列互補原則 合成 小 引子酶參照模板DNA的核苷酸序列互補原則,合成一小 段DNA,提供DNA聚合酶合成DNA所需的3’-OH基。

2

原核細胞DNA聚合酶

2.原核細胞DNA聚合酶

大腸桿菌之DNA聚合

酶:

新合成之 鏈由 ’往 新合成之DNA鏈由5’往 3’方向被合成,即DNA 3方向被合成 即DNA 鏈之3’端羥基為親核基, DNA聚 合 酶 將 新 的 核 苷酸之5’ 磷酸根與3’ 苷酸之5 磷酸根與3 -羥基連結,形成新的磷 酸酯鍵。

大腸桿菌DNA聚合酶之特性

(7)

1) DNA聚合酶 I (DNA pol I)

1). DNA聚合酶 I (DNA pol I)

DNA聚合酶 I (DNA polymerase I,

DNA pol I)這是1956年由Arthur Kornberg(阿瑟·科恩伯格)首先發現的 DNA聚合酶,又稱Kornber酶。 DNA聚合酶,又稱Kornber酶

• DNA pol I 由一條多peptide鏈組成, 約含1,000個氨基酸殘基(MW=109 KD)) 。分子含有一個二硫鍵和一個-SH基。通過二個酶分子上的-SH基與 Hg2+結合産生二聚體 仍有活性 每 Hg2+結合産生二聚體,仍有活性。每 個酶分子中含有一個Zn2+,在DNA聚 合反應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DNA聚合酶 I (DNA polymerase I DNA pol I )具有兩

DNA聚合酶 I (DNA polymerase I, DNA pol I )具有兩

種核酸外切酶的活性:

1)

)

5’→3’核酸外切酶(5’→3’ exonuclease):位於N端。

(

)

2)

3’→5’核酸外切酶(3’→5’ exonuclease):位於分

子中段。

核酸外切酶切點

核酸外切酶切點

單鏈缺口 切除修復示意圖 聚合酶 可經由 白酶切割成兩個片段 分別為DNA聚合酶 I 可經由蛋白酶切割成兩個片段,分別為36 KD 及67 KD。 及67 KD 67 KD稱 為 klenow 片 段 「 克 列 諾 片 段 」 (klenow fragment),或稱克列諾酶(Klenow enzyme),其保留了 核酸外切酶和 聚合酶活性 催化去除 引子 3’→5’核酸外切酶和DNA聚合酶活性(催化去除RNA引子 並填入DNA的作用)。 並填入DNA的作用) 主要功能是校正新合成的DNA。 若新加入錯誤的核苷酸,則新舊兩股的雙股螺旋結構 將無法維持,此時就由3’→5’核酸外切酶往回切除剛 合成的片段,再由DNA聚合酶活性重新合成DNA。 合成的片段,再由DNA聚合酶活性重新合成DNA

(8)

DNA聚合酶 I 5‘ 3’和3‘ 5'外切酶活性比較 DNA聚合酶 I 5‘→3’和3‘→5'外切酶活性比較 特性 5‘ → 3‘ 3‘ → 5‘ 受質末端 特異性不高:DNA或RNA中配對 非常特異:只識別D-核糖的3‘- 的或錯配的鹼基均可,5‘端帶有-OH或帶有一磷酸、二磷酸、三磷 酸 OH 酸 二級結構 雙股DNA的配對鹼基末端 單股或雙股DNA中不配對的末 端 産物 5‘-單核苷酸占80%,寡核苷酸20% 只有5‘-單核苷酸 內切酶作用 可切割從末端起8-100個核苷酸處 無 內切酶作用 可切割從末端起8 100個核苷酸處 的二酯鍵 無 聚合作用對其 活性的影響 可提高活性10倍,而且寡核苷酸産物增多 完全抑制 活性的影響 物增多 功能作用 缺口轉譯,切去DNA末端的RNA 引子 複製校正確度) (增加DNA複製之準 引子 確度)

2) DNA聚合酶 II (DNA pol II)

2). DNA聚合酶 II (DNA pol II)

1970年,德國科學家羅爾夫·克尼佩爾斯

(Rolf Knippers)發現DNA聚合酶 II (DNA Pol

II),編碼基因稱為polB基因,基因產物為分

子量88 KD的多肽鏈,與DNA聚合酶 I 類似,

具有單股5’→3’方向合成新DNA股線的活性,

也 有

核酸外切酶的活性 故也 有校

也具有3’→5’核酸外切酶的活性,故也具有校

正功能

正功能。

DNA聚合酶 II (DNA Pol II)合成DNA的過程亦需要

SSB蛋白穩定單股DNA模版,也需要DNA聚合酶 III

的 次單元複合體及β次單元的協助

的γσ次單元複合體及β次單元的協助。

DNA聚合酶 II (DNA Pol II)合成DNA的活性不受

DNA聚合酶 II (DNA Pol II)合成DNA的活性不受

低離子(ionic strength)強度的影響。

低離子(ionic strength)強度的影響

DNA聚合酶 III (DNA Pol III)合成DNA的活性受低

DNA聚合酶 III (DNA Pol III)合成DNA的活性受低

離子(ionic strength)強度的影響,當低離子強度

降低時,會抑制DNA聚合酶 III 的活性。

3) DNA聚合酶 III (DNA pol III)

3). DNA聚合酶 III (DNA pol III)

DNA聚合酶III (DNA pol III)是大腸桿菌催化基因體DNA複製反應的主要

酵素,於1971年由Gefter(格夫特)等人發現。

• DNA聚合酶 III 是由多個次單元組成的蛋白質具核體,總分子量600 KD 左右 全酵素(holoen me)所包含的次單元(如下所示)

(9)

大腸桿菌三種DNA聚合酶的特性

大腸桿菌三種DNA聚合酶的特性

功能 Pol I Pol II Pol III

功能 Pol I Pol II Pol III

5’ →3’聚合作用 + + + 外切酶活性3’ →5’ + + + 外切酶活性3 →5 外切酶活性5’ →3’ + - + 焦磷酸解作用和焦磷酸交換作用 + - + 焦磷酸解作用和焦磷酸交換作用 模版及引子的選擇 完整的DNA雙鏈 - - -帶引子的長單股DNA + - -帶缺口的雙股DNA + - -雙股而有間障的DNA + + + 一般性質 分子量 109 KD 120 KD >140KD 每細胞中的分子量 400 17-100 10-20

結構基因 polA polB polC

3 DNA複製反應

3. DNA複製反應

※解開雙股螺旋

DNA

複製時分開雙股DNA所遭遇的兩個問題:

DNA

複製時分開雙股DNA所遭遇的兩個問題:

1

如何連續的將DNA之雙股螺旋鬆開

1.

如何連續的將DNA之雙股螺旋鬆開。

如何保護

於核酸酶之

2.

如何保護暴露於核酸酶之單股DNA區域。

• DNADNA旋轉酶在DNA複製時所扮演之角色為在DNA鏈上形成旋轉酶在DNA複製時所扮演之角色為在DNA鏈上形成 一個缺口,造出一個旋轉點(swivel point),此旋轉點在複製 叉(replication fork)之前端不斷的打開及封閉DNA鏈。 解旋酶 促進雙股鬆開 包含有 蛋白質 • 解旋酶(helicase)促進雙股鬆開,包含有:DnaB蛋白質、 rep蛋白質。 rep蛋白質 • 單股DNA結合蛋白(SSB蛋白)可保護單股DNA。 DNA旋轉酶(DNA gyrase)之催化作用

(10)

三、真核細胞DNA複製

三、真核細胞DNA複製

真核細胞的基因體在細胞核中,且呈線型DNA結構,

由於真核細胞的分裂較慢,且每一個細胞週期(cell

cycle)染色體(基因體)才複製一次,故在複製速度上

也不需要像細菌 樣快 伴隨著正確性也提高

也不需要像細菌一樣快,伴隨著正確性也提高。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的DNA複製因子與反應程序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的DNA複製因子與反應程序,

皆源於相同的原始DNA複製機制,且以類似方法解

皆源於相同的原始DNA複製機制,且以類似方法解

決遲緩股複製方向的問題。

決遲緩股複製方向的問題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DNA複製因子的比較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DNA複製因子的比較

(delta) (epsilon) (epsilon)

1

真核細胞DNA複製因子

1.

真核細胞DNA複製因子

• DNA複製的起點(酵母菌為自主性複製序列, autonomously replicationDNA複製的起點(酵母菌為自主性複製序列, autonomously replication sequence, ARS)在細胞週期G1期即接合由6個次單元組成的起點辨識複

合體(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分子量約400 KD),進入S期之前,關

鍵因子Cdc6(Cell Division Control Protein 6 Homolog)的加入,使Mcm 複合體 迷你染色體維持複合體 得以進入起點的位置 啟動 系列的 複合體(迷你染色體維持複合體)得以進入起點的位置,啟動一系列的 DNA複製反應。 DNA複製反應 Cdc6是一種半衰期很短(只有數分鐘)的的蛋白質,可確保每一個細胞 週期染色體只複製一次,故Cdc6-Mcm被稱為是DNA複製的執照因子 (licensing factor)。

(11)

Mcm複 合 體 (minichromosomal maintain complex, Mcm

complex,迷你染色體維持複合體)具有解旋酶活性,能形成 一個複製叉(replication fork),可容許後續的因子與酵素進個複製叉(replication fork),可容許後續的因子與酵素進 入複製點。 Mcm10和Cdc45蛋白因子:引導DNA聚合酶α (DNA polymerase α, Pol α)與引子酶的複合體至複製起點,啟 動DNA複製反應。 動DNA複製反應。  複製蛋白A:是真核細胞的單股DNA接合蛋白(single-strand( g binding protein, SSB),負責穩定暴露出來的單股DNA分子。

增 殖 細 胞 核 抗 原 (replicating cell

l f t PCNA) 可在複製

nuclear factor, PCNA):可在複製

因子C(replication factor C, RFC)的( p , ) 協助下,附著在準備複製DNA上, 擔任滑行鉗的角色,使DNA合成反 應 能 持 續 性 進 行 (processing 應 能 持 續 性 進 行 (processing replication)。

2

真核細胞DNA聚合酶

2.

真核細胞DNA聚合酶

• 真核細胞具有三種主要的聚合酶:

1) DNA聚合酶α (Pol α)( l h ):有4個次單元 包括具有DNA

1) DNA聚合酶α (Pol α)(alpha):有4個次單元,包括具有DNA 合成酶活性的Pol 12 (79 KD)、Pol 1 (140 KD)以及具引子 酶活性的Pri 2 (58 KD)、Pri 1 (48 KD)。

2) DNA聚合酶δ (Pol δ)(delta):有3個次單元,包括具有DNA合 成酶活性的Pol 3 (125 KD)、Pol 31 (55 KD)以及Pol 32 (40 成酶活性的Pol 3 (125 KD)、Pol 31 (55 KD)以及Pol 32 (40 KD)。

3) DNA聚合酶ε (Pol ε)(epsilon):有4個次單元,包括Pol 2 (256 KD)、Dpb 2 (78 KD)、Dpb 3 (23 KD)、Dpb 4 (22 KD)。

真核細胞三種聚合酶的功能

真核細胞三種聚合酶的功能

(12)

真核細胞

聚合酶的生化特性

真核細胞DNA聚合酶的生化特性

(epsilon) (delta)

遲鍰股的複製

3.遲鍰股的複製

以哺乳動物細胞而言,岡崎片段長度在100~200

nts之間,整個基因體的複製大約需要合成超過十萬

nts之間 整個基因體的複製大約需要合成超過十萬

個岡崎片段。

個岡崎片段。

岡崎片段延伸到接觸前一個引子時即終止,接下來

的工作就是移除引子,並修補下來的缺口。

真核細胞DNA遲緩股的複製模式

真核細胞DNA遲緩股的複製模式

缺 口 修 補 是 由 翼 片 核 酸 內 切 酶

缺 口 修 補 是 由 翼 片 核 酸 內 切 酶 -1 (flap

d

l

1 FEN1)及RN

H1完成

endonuclease 1, FEN1)及RNase H1完成,

翼片的產生主要由於P l δ

遇到引子之後

翼片的產生主要由於Pol δ

(delta)

遇到引子之後,

繼 續 向 前 合 成 DNA 取 代 不 穩 定 的 RNA

繼 續 向 前 合 成 DNA , 取 代 不 穩 定 的

RNA-DNA雜合結構 以及少數前端的DNA DNA

DNA雜合結構,以及少數前端的DNA-DNA

片 段

導 致 RNA 引 子 懸 掛 的 翼 片

於 是

片 段 , 導 致 RNA 引 子 懸 掛 的 翼 片 , 於 是

RNase H1從RNA與DNA接合點附近產生切

RNase H1從RNA與DNA接合點附近產生切

點,FEN1再將翼片整段切除。

點,FEN1再將翼片整段切除

(13)

遲緩股複製反應的終止與RNA引子的移除

遲緩股複製反應的終止與RNA引子的移除

(翼片核酸內切酶-1 )

4

端粒與端粒酶

4.

端粒與端粒酶

DNA的端粒(Telomeres): 端粒存在於染色體的末梢 (開頭跟結尾) 。 端粒存在於染色體的末梢 (開頭跟結尾) 。 果蠅學家Hermann J. Muller命名 Telos(末端) + Meros (部分) 合併而成。 端粒的重要意義:端粒的重要意義: 末端染色粒。 避免染色體碰撞或融合。 具有 定特性的鹼基 具有一定特性的鹼基。 不能與其他端粒或染色粒融合。

顯微鏡下的染色體,染色體末端的粉紅色

點,就是端粒(telomeres)

參考資料:Telomeres and Telomerase: Their Implications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 iBioSeminars: Elizabeth Blackburn, June 2008.

端粒(t l

)

是真核細胞染色體的尾端 人類染

端粒(telomere)是真核細胞染色體的尾端,人類染

色體的端粒長度在4~14 Kb左右,端粒的結構非常特

色體的端粒長度在4~14 Kb左右,端粒的結構非常特

殊,呈現重複的核苷酸序列 (TTAGGG)n。

殊 呈現重複的核苷酸序列 (

GGG)

此外,端粒DNA的3’端還「懸掛」一段約100~200

nts長度的單股DNA,這段DNA富含guanidine(G),

且呈現回捲的套環結構,稱為t-套環(t-loop)。

1)

保護DNA末端,免於受到核酸分解酶的攻擊而逐

漸分解。

防止染色體之

相融合 首 接合

2)

可防止染色體之間互相融合(首尾接合)。

(14)

端粒酶(telomerase)

端粒酶(telomerase)

端粒酶是典型的核糖核酸蛋白( ib

l

t i )

端粒酶是典型的核糖核酸蛋白(ribonucleoprotein),

基本結構包括一條RNA(TER)及一個具有反轉錄酵

基本結構包括 條RNA(TER)及 個具有反轉錄酵

素活性的蛋白質次單元(TERT)。

(

)

1. RNA部分稱為TER :一個整合RNA。 2. 反轉錄酵素部分稱為TERT :是一種反轉錄酶,是一種 自身的 當作模板 創造出新的 可用自身的單股RNA當作模板,創造出新的單股DNA, 在脊椎動物中,新的DNA序列為5‘-TTAGGG-3’,其他 在脊椎動物中 新的DNA序列為5 TTAGGG 3 其他 動物種類則又不相同,這些重複的DNA序列就是新端粒 的DNA序列。

端粒如何被端粒酶活化機制

端粒如何被端粒酶活化機制

端粒 以鹼基互相排列 端粒 端粒DNA以鹼基互相排列 端粒酶 端粒酶 RNA模板 端粒酶是一種反轉錄酶 種由 白質和 是一種由蛋白質和RNA 構成的核糖核蛋白體 構成的核糖核蛋白體在端粒酶延長3’-端後,可以藉由正常的 RNA引子啟動(priming)、利用DNA聚合(p g) 酶延伸和接合酶(ligase)相連,補入配對 股。端粒重複片段也可以保護染色體末 股 端粒重複片段也可以保護染色體末 端,以防被外切酶降解。 缺乏telomerase的真核細胞: 造成染色體長度變短 造成染色體長度變短

(15)

端粒酶與癌症

端粒酶與癌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ennisi, Louis L., Gordon, Louis I and Lasher, Sim, Elements of complex variables, 中 央圖書供應社, Taipei, Taiwan,

2-1-1 複變數的概念.

 對人最大的衝擊,就是複製人若稱呼 原來的本尊為大哥或大姊,本尊的父

由不同的物 料製成同樣重量的 降落傘的降落速度 也會不一樣。. 風力、拋擲的方法 、懸墜物的重量等

敦煌患文雖然是禮懺法門的應用文書,有點格式化與過分老套的語言形式,但是卻保存

 MATLAB 程式使用 pass-by-value 的方 式,進行程式與函式間的溝通聯絡,當 程式呼叫函式時, MATLAB

一個運動場由長方形 PQRS 及兩個半圓組成,如下圖。若長方形 PQRS 的長度 PQ 為 100 m,運動場的周界為 400 m。求長方形 PQRS

基因編輯技術以人工核酸酶辨識特定 DNA 位置,並於此處切斷雙股 DNA。DNA 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