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黨內派系競爭與政黨選舉命運-以民進黨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黨內派系競爭與政黨選舉命運-以民進黨為例"

Copied!
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ᛨ̰ࠁրᚮۋᄃ߆ᛨᏴᓝ׻ྻ

ǕǕ ͽϔซᛨࠎּ

*

षϖځ**ăౘᕃౢ***

ၡāāࢋ

本文探討民進黨一九八六年創黨以來,黨內派系勢力變遷,分別觀 察派系於區域立委、黨中央的發展,以及個別派系的勢力消長之後。我 們可以發現派系勢力在區域立委選舉,於一九九○年代初達到顛峰,且 於隨後年度依然維持高度的影響力。除此之外,派系幾乎完全瓜分民進 黨歷年來黨中央權力核心,而黨內提名制度的變革,確實深受個別派系 勢力的影響。至於民進黨中央權力結構,一九八○年代末形成兩極對立 的態勢,這也使得一九八○年代末,民進黨於區域立委選舉處於低度代 表的窘境。而一九九○年代之後,黨中央權力結構轉變為多極化,派系 間結盟空間浮現,此亦使得民進黨於一九九○年代後擺脫低度代表的窘 境。 ᙯᔣෟĈϔซᛨăᛨ̰ࠁրăಏ੃ܧឰഭᏴטăϲ؎Ᏼᓝă೩Щטޘ

*

ώ͛൴ܑٺ 2004 ઼̚߆ڼጯົѐົၱጯఙࡁ੅ົ(έݑĂ઼ϲјΑ̂ጯĂ2004 ѐ 9 ͡ 18-19 ͟)Ąຏᔁ઼ࡊົ૞ᗟࡁտࢍ൪(NSC-92-2414-H-001-019 ̈́ NSC 93-2414-H-001-002)ྃӄĂ̚ࡁੰˠ͛ۤࡊ͕̚ăטޘᄃҖࠎ૞ᗟ͕̚۞έ៉߆གྷඕၹតዏྤ फ़ऱĂ೩ֻ࠹ᙯࡁտྤफ़Ąෞኢˠഫ୻㛄ăᄃົ۰Ăͽ̈́׌ҜઠЩෞᆶٙ೩ֻ۞ᚗෳ ޙᛉĄ

**

̚δࡁտੰˠ͛ۤࡊࡁտ͕̚ӄࡁտࣶ(טޘᄃҖࠎ૞ᗟ͕̚ğĂڌӓ̂ጯ߆ڼրࣘ Їӄநି଱,e-mail: polymh@gate.sinica.edu.tw。

***

߆ڼ̂ጯ߆ڼր౾̀঱ࡁտϠĂe-mail: 94252504@nccu.edu.twĄ ќቇ͟ഇ:95 ѐ 8 ͡ 8 ͟;఼࿅͟ഇ:95 ѐ 12 ͡ 7 ͟

(2)

ಥă݈֏ǕǕࠁր̝ᛨ

二○○四年陳水扁連任總統之後,民進黨作為一個執政黨,卻宣示將 進行重大的黨務改革:首先陳總統表示要卸下黨主席,同時要求派系退出 政黨,尤其是黨務與政務的運作。顯然民進黨與派系的關係面臨新的轉變, 而這個事件也凸顯民進黨發展過程中,「派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此外,民進黨於二○○六年七月二十三日,第十二屆全國黨代表大會 當中,正式通過解散派系條例。此舉一方面要求現有派系解散,一方面明 文禁止以派系名義公開成立辦公室、招募會員等活動。1 明顯的該次全代 會的召開,解散派系條例的通過,似乎成為民進黨宣示改革的具體象徵。 不過派系在民進黨的發展過程中,真的僅僅扮演一個必須被改革,甚至明 文禁止的負面角色嗎? 民進黨內廣為人知的派系,如美麗島、新潮流、康系、正義連線、福 利國連線、台獨聯盟等,幾近公開的派系運作、成立派系專屬辦公室,更 有明確的組織章程。民進黨內各主要派系的態度、勢力消長等,不論是在 歷次的黨內提名制度變遷、中常委、黨主席改選,更是各界觀察、分析民 進黨權力結構發展、政黨發展路線等所不可或缺。由此觀之,若將民進黨 稱之為是一個派系共治、權力結構鬆散的派系之黨,實不為過。 相較之下,國民黨在民主化後,由上而下的領導風格未見褪色,由國 民黨所分裂而出的新黨、親民黨、台聯黨,不是尚未形成穩定的政黨組織、 提名等運作模式前就已經泡沫化﹙新黨﹚,不然就是處於一人領導的狀態 ﹙親民黨﹚,或是廣招各路英雄的時期﹙台聯﹚。泛藍陣營各主要政黨﹙國、 親、新﹚,平時未有如民進黨一般的公開派系競爭以及雜音,但往往在面 臨重大選舉失利、黨內權力接班,屢屢引發嚴重的黨內政治風暴。然而, 派系林立的民進黨,雖然雜音不斷,但卻未有如國民黨一般的嚴重政黨分 裂。

1 ᙯٺϔซᛨௐȈ˟بБ΃ົ఼ٙ࿅۞ྋ೸ࠁր୧ּĂኛણ҂ϔซᛨ̚δᛨొშ৭ http:// www.dpp.org.tw/。

(3)

而 且 民 進 黨 又 如 何 可 能 在 「 複 數 選 區 單 記 非 讓 渡 制 (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under multi-member district system)」,簡稱 SNTV 選制下,

於一九九○年代初擺脫低度代表的困境呢?2 徐永明、陳鴻章﹙2002、 2004a﹚指出這是因為政黨透過選舉,進行政治學習的效果,同時也是受益 於國民黨的分裂。3 但問題是民進黨創黨以來從未有過擁有絕對權力,以 及控制力的領導者,且二○○○年取得中央政權之前,根本沒有如同國民 黨擁有龐大的黨機器、以及行政資源可以動用。所以,將其視為是一個完 整,且有能力進行理性判斷的單一行為者,事實上有其不足與缺失。對於 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回到黨內派系的層次,才有可能了解為何一個平時 即紛擾不斷的政黨,於一九九○年代初能逐漸擺脫低度代表的窘境。 以往對於民進黨內派系的研究,著重於描述各主要派系特質、發展背 景、主要成員特色等。然而,對於民進黨內派系競爭,並沒有嘗試進行解 釋,以及針對其黨內派系勢力進行實際評估。這是除了對於民進黨內派系 發展,以及競爭過程進行描述之外,有必要進一步探討的議題。因為僅是 進行個別現象的描述,只是提供一個現象的紀錄,似乎黨內派系的存在即 有其合理性與必然性,但黨內派系究竟為何存在、其重要性為何?持續競 爭的標的又是什麼呢?各派系勢力的消長又是如何呢?如果沒有針對民進 黨內各派系,其所具有的實力進行評估,僅針對個別現象描述,不但無法 真切的了解民進黨黨內派系,且更沒有可能解釋,派系林立的民進黨,如 何能夠在 SNTV 選舉賽局中,逐漸擺脫低度代表的窘境。 所以,本文以區域立委選舉為例,分析各主要派系在民進黨成立以 來,歷屆區域立委選舉所取得的提名額度、席次佔有比例,以及探究提名

2 ٙᏜҲޘ΃ܑĂӈߏयѨத൑ڱ·̶ͅߍ଀ைதĄ 3 षϖځăౘᕃౢĞ2002ğ޽΍ϔซᛨٺ 1980 ѐ΃Ă̝ٙͽ΍னयѨதϏਕ·̶ͅߍ଀ ைத۞Ҳޘ΃ܑඃဩĂ͹ࢋЯ৵дٺ෹ᗝ೩Щă੨ைεୀٙౄј۞यѨຫεĄ҃षϖځă ౘᕃౢĞ2002ğ၆ٺϔซᛨ̝ٙͽਕૉٺ 1990 ѐ΃ܐ੓Ăు႙ᕚ௲Ҳޘ΃ܑӧဩٙซ Җ۞ྋᛖĂ̙γߏϔซᛨਕૉѣड़ଠט೩ЩᗝޘĄ఺ᇹ۞ኢᕇ׎ࡦޢ۞͹ࢋ઄నĂ̙γ ϔซᛨүࠎ˘࣎நّ۞Җࠎ۰Ăٙͽਕૉ౅࿅Ᏼᓝགྷរ۞௢᎕Ăซ҃ଠט೩ЩᗝޘĄѩ γषϖځăౘᕃౢĞ2004ağٙซҖ۞߆ᛨ̶ЪሀᑢĂᄮࠎϔซᛨቁ၁צৈٺ઼ϔᛨ۞ ̶ෘĂҭ˵Тॡ޽΍ӈֹљੵ઼ϔᛨ̶ෘٙ૲ֽ۞มତᒔӀĂϔซᛨֶ൒ߏдଳϡ SNTV Ᏼט۞ડાϲ؎Ᏼᓝ˯ѣٙјܜĄ

(4)

制度的變遷、重要黨內職務的競爭等,且由此探究民進黨內派系競爭,所 形成的權力結構對於民進黨區域立委選舉表現的影響。相信以歷年來區域 立委選舉為例,進行分析與探討,可以讓我們清晰的了解民進黨內派系, 所持續競爭的標的為何?以及有什麼樣的重要性?並且解釋派系林立的民 進黨,何以能夠於一九九○年代初的區域立委選舉,逐漸擺脫低度代表的 窘境。

෮ă͛ᚥаᜪ

一九八○年代起台灣地區的政治自由化、民主化,最大的特質是政治 市場的開放,一個歷經日據時代、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的 SNTV 選舉制度, 持續被採用至民主化之後的台灣。而國民黨也延續了外來威權所建構的中 央、地方派系的二元侍從結構,除此之外,由威權時期各地方反對勢力山 頭,所集結而成的民進黨,亦呈現派系林立,且相互競爭的態勢,而一系 列關於派系、政黨、選舉的研究,就在這個政治發展脈絡下發展。

˘ă઼ϔᛨ̰ࠁրăг͞ࠁր

SNTV 選制下的派系政治研究,大致上有兩個發展脈絡。第一個是在 Wu (1987) 所提出的威權侍從架構下,探討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二元侍從 結構中的中央、地方派系(陳明通,1995)。陳明通(1995)以派系結構 變遷理論,來解釋蔣中正如何建構一個以至高領袖為中心的中央、地方派 系二元統治結構,以及探討民主化後,國民黨中央派系結構的失衡,所牽 動的政治鬥爭。而在民主化前後,新的至高領袖為了鞏固領導地位,維繫 國民黨的執政權力,地方派系取得更為重要的政治地位。 伴隨著國民黨中央派系的失衡,以及黨中央的權力鬥爭,所呈現的政 治現象是一九九○年代後的政黨分裂。而政黨分裂對於處在 SNTV 賽局當 中的國民黨所造成的衝擊,除了得票、當選席次的降低,不但失去大幅超 額獲利,更讓民進黨間接獲利(徐永明、陳鴻章,2004a)。除此之外,國 民黨為了能鞏固新的至高領袖,以及維繫中央執政權力,地方派系的侍從 者角色亦有所轉變。

(5)

侍從關係的轉變,所呈現的是結盟關係的鬆動,地方派系結盟對象, 由一黨化轉變為多黨化(趙永茂、黃瓊文,2000;趙永茂,2001)。而且 地方派系不再以縣市為界,出現跨縣市的聯盟、全國性政商集團、結合黑 道勢力,且更進一步透過土地開發獲取暴利(陳明通,1995;陳東升,1995; 王振寰,1996;趙永茂,1996;王業立,1998)。這樣的發展,使得國民 黨背負了黑金政治的包袱,但在選舉的壓力下,地方派系勢力在議會,以 及選舉中的地位更形重要(黃德福,1990;1994;趙永茂,1996;王業立, 1998)。 而地方派系對於國民黨的重要性,由區域立委選舉國民黨籍候選人、 當選人,具有地方派系身份者所佔比例可以獲得了解。黃德福﹙1990; 1994﹚,王振寰﹙1996﹚,徐永明、陳鴻章﹙2004b﹚等均指出,一九八○ 年代至九○年代初,區域立委選舉中,國民黨籍候選人、當選人,具有地 方派系身份者所佔比例有增無減,這可以說明地方派系的影響力,以及國 民黨對地方派系的依賴。除此之外,徐永明、陳鴻章﹙2004b﹚更指出:地 方派系與國民黨的關係,於一九八○年代初至九○年代初,呈現「選舉效 率增長」且「深化政黨」,而一九九○年代之後呈現「深化政黨」但「選 舉效率衰退」的型態。這樣的關係型態,解釋了國民黨在區域立委選舉的 成功與失敗,同時也點出國民黨所面臨的困境。 由以上第一類關於 SNTV 選制下的派系研究回顧,我們可以了解於威 權統治時期,蔣氏父子所建構且運用的威權侍從體制,在民主化後持續出 現中央派系的衝突,以及無法完全掌控地方派系,進而對國民黨造成不利 的影響。不過由於選舉所帶來的壓力,使得國民黨不得不持續依賴衰退中 的地方派系。對於國民黨無法再如威權統治時期,由至高領袖完全操弄, 並且有效控制中央與地方派系的情況,正如同 Wang (2004) 所指出:威權 侍從體制,在民主化後已經呈現崩解。然而,未來國民黨與地方派系的關 係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以及如何進行調整將是有待後續研究且持續發展中 的現象。

˟ăϔซᛨ̰ࠁր

相較之下,第二類關於 SNTV 選制下的派系研究,並沒有如同第一類

(6)

研究完整。民進黨的新潮流、美麗島、正義連線、福利國等派系,同樣是 廣為人知、備受各界關注。不論是黨內權力核心改組、提名制度變遷、立 法院黨團幹部的改選,或者是各種政治、政策論述的形成,派系均是各界 分析民進黨所不可或缺。除此之外,對於各派系代表性人物的出身背景、 從政歷程、重大派系競爭事例等,近似於戲劇性的描述,以及紀錄更是不 虞匱乏。 但對民進黨內的派系研究,主要是描述、記錄其黨內各派系的發展與 消長,以及對於民進黨轉型所造成的困擾為主。例如,陳益倫(2001)詳 細記錄了民進黨創黨以來至二○○○年初,各主要派系的變遷、政黨發展 路線、台灣定位、中國政策等的爭議過程。鄭明德(2004)詳細的記錄民 進黨內各派系,從黨外運動時期的淵源、創黨後在各方面的爭議,以及取 得中央執政權後的變遷等,可以說是詳細、廣泛的描繪、記錄了民進黨內 派系,於各方面的發展與變遷。黃家興(1997)主要探討民進黨內派系競 爭,對於提名制度變遷的影響。王業立(2001)以專章介紹民進黨、國民 黨等主要政黨,歷年來黨內各類公職提名制度變遷。亦有從心理學的研究 途徑,探究各主要派系的組織變革與發展(呂弦玲,2000)。 除此之外,對於民進黨的研究,或是台灣政黨政治的相關研究,民進 黨內派系是一個必然被提及,並且描述各派系在各重要黨職,所佔的比例 以及消長(黃德福,1992;彭懷恩,1994)。黃德福(1992)回顧黨外時 期的派系演進以及發展,並且指出派系之間的對立、意識型態差異、公職 掛帥以及山頭主義,對民進黨至一九九○年代初,組織結構的制度化仍然 遲滯不前,有相當大的影響。且民進黨黨內派系的衝突,所引發的整合危 機,更將抵銷與國民黨抗衡的能力。 郭正亮(1998)則是以深度參與者、觀察者的角色,探討派系對於民 進黨轉型所造成的困境。其指出民進黨面臨,᭡派系政治相互猜忌,習慣 用派系的角度思考,無法就事論事面對問題。᭢國會席次、縣市執政版圖 擴增,造成權力的更進一步分化,各行其事難以整合的局面。民進黨縣市 長,透過行政資源切割原有派系網絡,使得政治菁英更加個人化,跨派系 結盟更加複雜化。對於民進黨而言勢必面臨,因為派系政治、權力分化, 形成整合的困境。

(7)

由第二類研究的文獻回顧,可以了解國內對於民進黨的派系研究,停 留在現象的描述,以及主觀的臆測。例如郭正亮(1998)可說是直觀的推 論,派系的競爭必然對於民進黨造成負面的影響。若對照國民黨內派系、 地方派系等相關研究,不難理解之所以會有派系競爭,必然對於政黨造成 不利影響的推論。一方面是國民黨因為黨內派系競爭促成政黨分裂,進一 步造成嚴重的選舉失利,另一方面民進黨內公開化的派系運作持續呈現出 紛擾不斷的狀況。所以,以往的研究對於民進黨內的派系競爭,必然解讀 為「民進黨內的派系競爭,一定是對民進黨造成不利的影響」。

ˬăࠁրᚮۋᄃ߆ᛨᏴᓝܑன

但事實上民進黨於一九九○年代初,就已經擺脫一九八○年代 SNTV 選制下相對被剝削者的角色,能夠逐漸理性化控制提名額度(徐永明、陳 鴻章,2002),且發展出其他政黨相繼模仿,並被視為是能夠有效提名的 提名制度。所以,這樣的情況明顯的反映出,黨內呈現公開化派系競爭的 民進黨,未必如以往的研究所斷言的「民進黨內的派系競爭,一定是對於 民進黨造成不利的影響」。接下來,以下分別簡要討論徐永明、陳鴻章 (2002;2004a)的研究,藉以了解民進黨於 SNTV 選制下的表現。 徐永明、陳鴻章(2002)的研究,考量探討 SNTV 選制的多席次特性, 所以將區域立委選舉單一席次選區排除於探討範圍之內,僅探討複數選區 政黨的提名、配票是否有所失誤。4 在此一研究當中徐永明、陳鴻章(2002) 指出民進黨於一九八○年代確實沒有能夠理性化控制提名額度,且亦曾經 於一九八九年出現高達六個選區配票失敗、一個選區低度提名,以及四個

4 ߆ᛨ೩Щεᄱ޽ᇾĂ͹ࢋΒ߁෹ᗝăҲޘă੨ைεୀඈˬ࣎ࢦࢋεᄱĂѩ˘តีߏϤ ߆ᛨᏴડ೩ЩᗝĞΒ߁ϒё೩Щă߆ᛨଯᖧăಡࣞણᏴğůĞഴğྍ߆ᛨྍᏴડ࿰Ҥ ϒቁ೩Щᇴ(߆ᛨᏴડ଀ைੵͽᏴડщБைᇴ)੨Ъͽ˭ˬ࣎ࣧ݋ซҖᏊณĄ᭡෹ᗝ೩ ЩĈ߆ᛨᏴડ೩ЩᗝůĞഴğ߆ᛨྍᏴડ࿰Ҥϒቁ೩ЩᇴࠎϒࣃĂͷ߆ᛨ༊ᏴᇴҲٺ ϒቁ೩ЩᗝĂѩෛࠎྍᏴડࠎ෹ᗝ೩ЩĄ᭢Ҳޘ೩ЩĈ߆ᛨᏴડ೩ЩᗝůĞഴğ߆ᛨ ྍᏴડ࿰Ҥϒቁ೩Щᇴࠎ࢑ࣃॡĂѩෛࠎྍᏴડࠎҲޘ೩ЩĄ᭣੨ைεୀĈ߆ᛨᏴડ ೩ЩᗝůĞഴğ߆ᛨྍᏴડ࿰Ҥϒቁ೩Щᇴࠎ 0 ॡĂͷ߆ᛨ༊ᏴᇴҲٺϒቁ೩ЩᗝĂ ѩෛࠎྍᏴડࠎ੨ைεୀĄྎ௟۞ᄲځኛણ҂ Cox and Niou (1994)̈́षϖځăౘᕃౢ Ğ2002ğĄ

(8)

選區高額提名。進入一九九○年代後,民進黨的各種提名失誤大幅降低, 而且當選率均能維持在六成以上。由此不難發現民進黨於一九九○年代 後,提名額度亦有所節制,不再如一九八○年代,且當選率亦在一九九○ 年代有所提升。 透過徐永明、陳鴻章(2002)這個研究已經可以粗略了解,民進黨確 實在經歷了兩屆立委選舉的挫敗之後,能夠理性化控制提名額度,降低 SNTV 選制所帶來的限制。且在一九九○年代後未曾出現負席次紅利的窘 境,並可以獲得些許的席次紅利。5 不過在多席次選舉賽局中,個別政黨的超額獲利,亦可能來自於其他 政黨的政黨分裂。所以,為了解國民黨自一九九○年代以來的分裂,使得 民進黨有什麼樣的間接獲利空間,徐永明、陳鴻章(2004a)進一步探討政 黨分裂於 SNTV 選制下所造成的損失為何?6 雖然,此一研究主要研究對 象為國民黨,於一九九○年代後的分裂使其在 SNTV 選制下造成什麼樣的 不利。不過由該研究的反事實模擬所呈現的結果是,即使將泛藍視為是一 個整體,且可以完全不發生提名失誤、配票失敗,民進黨的席次不比例性 同樣有所降低。 由以上徐永明、陳鴻章(2002;2004a)SNTV 選制下政黨選舉表現的 研究,已經可以明確的了解一個反直觀事實確實出現。因為如果如同郭正 亮(1998)所言:派系使得民進黨面臨諸多困境,那麼民進黨似乎不可能 理性化控制提名額度,進行選票配置。但可惜的是徐永明、陳鴻章(2002; 2004a)的研究均未考量,或是探討民進黨內的派系,這兩個研究均假設

5 यѨࡓӀĞ߆ᛨᏴડयѨּͧů߆ᛨᏴડ଀ைּͧğć଀ைதĞ߆ᛨᏴડ଀ை∕Ᏼડᓁ ѣड़ைğćयѨதĞ߆ᛨᏴડ༊ᏴयѨᇴ∕ᏴડᓁᑕᏴयѨğć೩ЩதĞ߆ᛨᏴડ೩Щ ᇴ∕ᏴડᑕᏴЩᗝğć༊ᏴதĞ߆ᛨᏴડ༊Ᏼᇴ∕߆ᛨᏴડ೩ЩᇴğĄྎ௟۞ᄲځኛણ ҂षϖځăౘᕃౢĞ2002ğĄ 6 ൑εᄱሀᑢࢵАࢋҤზ઼ϔᛨăھᖡٺ።ѨᏴᓝĞ1995Ƃ2001 ѐğĂεᄱᏴડᇴϫ̈́ε ᄱᙷݭĂ҃Ᏼડεᄱᄃӎ̈́εᄱᙷݭ۞ҤზĂ͹ࢋͽᏴડࠎಏҜĂ੨Ъ׎଀ைͧதͽ Droop quota [V/(N+1)+1]ĂซҖ౵੼Ξ༊ᏴᇴҤზĄд౵੼Ξ༊ᏴᇴҤზԆјޢĂГᄃ ၁ᅫ༊Ᏼଐڶă೩ЩᇴĂซҖεᄱᙷݭҿᕝĂ༊εᄱᏴડ̈́ᙷݭҿᕝԆјޢĂӈΞܐՎ ቁؠՏ˘࣎ѐޘεᄱᏴડ̈́εᄱٙౄј۞यѨຫεĄ౵ޢĂܐՎԆјՏ˘࣎ѐޘεᄱᏴ ડĂ̈́εᄱٙౄј۞यѨຫεޢĂତ˭ֽĂಶΞͽซҖεᄱᏴડ᏾ᄱՀϒĂͽՐ଀൑ε ᄱଐڶ˭Ăቁ̷۞ΞᆧΐयѨᇴĄྎ௟۞ᄲځኛણ҂षϖځăౘᕃౢĞ2004ağĄ

(9)

政黨是一個理性的單一行動者。不過這兩個研究,已經凸顯了一個反直觀 的事實。 如何解釋這個反直觀的事實,關於日本自民黨的派系研究,是比較值 得注意的,雖然日本是內閣制,且在一九九四年之後正式施行單一選區兩 票制。但以下所提及關於自民黨的研究,皆是以 SNTV 選制時期為主所進 行的研究,且自民黨內的派系林立、公開化的派系運作等特質,均和本文 所欲探討民進黨的派系相當類似。Fukui (1978) 詳細記錄了自民黨內各派系 所佔有的內閣席次,同時其指出自民黨內的派系政治,幾乎取代了政黨競 爭。而派系成為籌措政治獻金的管道,使得派系有財閥化的趨勢。同時由 於派系政治,造成內閣更替頻繁,也使得公共政策決策無法理性化。但不 可否認的是,自民黨的長期執政,也因為其黨內的派系競爭,不過 Fukui (1978) 對於日本自民黨的研究,主要是對於既存現象的描述。

而 Cox and Rosenbluth (1993; 1996)、Cox and Niou (1994) 則是分別探討 自民黨內各主要派系黨內權力爭奪,對於派系成員獲取政黨提名;競選經 費募集規範的變革,對於個別派系選舉表現、自民黨於 SNTV 選制下的選 舉表現等的影響。Cox and Rosenbluth (1993; 1996) 以個別派系眾議員選舉 得票率變動幅度,間接證實了一九八○年代政治獻金法,將派系募款功能 削弱後,自民黨內各派系選舉表現差異大幅度縮減。除此之外,更分析個 別派系是否取得政黨控制權,對於個別派系候選人獲取自民黨提名的影 響。

這兩個實證研究,使得派系為何能夠存續、爭奪政黨領導權,又存有 什麼樣的利基獲得證實。Cox and Niou (1994) 則是進一步指出,自民黨能 夠在 SNTV 選制下,享有席次紅利的其中一個因素是黨內派系的高度制度 化。此一研究凸顯出,雖然自民黨內派系林立,但是派系於黨內的權力競 爭,甚至更進一步在眾議員選舉提名競爭,不但沒有影響自民黨的選舉表 現,反而成為享有超額席次紅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 Fukui (1978)、Cox and Rosenbluth (1993; 1996)、Cox and Niou (1994) 等人針對日本自民黨的研究,所凸顯的是派系共治的權力運作邏輯,使得 自民黨能夠長期的執政。而郭正亮(1998)雖然也同意民進黨呈現派系共 治的權力運作邏輯,但卻認為派系之間的競爭,必然不利於民進黨的發

(10)

展。不過郭正亮(1998)所關注的僅是表面的派系紛爭,但卻沒有深刻的 探討,一個呈現派系共治的政黨,除了表面上的紛爭之外,派系是否可能 在政黨發展上扮演建設性的角色。不然,僅強調由派系競爭所造成的紛爭, 更進一步推斷必然不利於政黨發展,但事實上在台灣政黨發展史上所呈現 的卻是,權力完全集中、幾乎是寡頭領導的國民黨不斷分裂。 所以,若是要討論民進黨內的派系競爭,對於民進黨造成什麼樣的影 響,至少在理論上需要思考᭡為何要組織派系,而派系在黨內權力的爭奪 有什麼樣的重要性。᭢派系在政黨當中,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並發揮什 麼樣的功能。除此之外,則是要更進一步透過經驗資料加以驗證相關論點, 而非僅是如街頭巷議一般,由表面所呈現的紛爭,進而隨意論斷、臆測派 系的競爭必然對於政黨的發展有不利的影響。首先,為何要組織派系、派 系又能發揮什麼樣的功能,其運作的邏輯正如同 Aldrich (1995) 在 Why Parties? 一書中所提及的,政治人物之所以嘗試組織政黨,不外是面臨᭡集 體行動的難題。᭢取得政治職位,或者是達成政治目標的野心。而會形成 什麼樣的政黨體系,則受到選舉制度影響。 Aldrich (1995) 指出若是沒有如同政黨這樣的組織,那麼國會當中的每 個議員,會因為各有各的利益,進而呈現出無法達成任何決議的集體行動 難題。相對地,若是有政黨組織存在,那麼各種不同的利益,則會透過政 黨加以匯集,進而使原先面對的集體行動難題獲得解決。而政黨的形成除 了因為面對集體行動難題之外,也因為個別政治人物尋求取得政治職位, 或者是達成政治目標的野心。同時因為單一席次相對多數決的總統大選, 促成長期以來的兩大黨競爭型態。 那麼在相同的邏輯下,若是把派系類比為政黨,亦即將派系視為是黨 內之黨。如民進黨這樣一個由各地方反對勢力所集結而成的政黨,在成立 之初同樣面臨集體行動的難題,若是完全沒有個別政治人物嘗試組織派 系,進而將不同的意見集結,那麼勢必不可能制訂任何的黨內規範,或者 能夠形成特定的集體行動。但不可否認的是,為了達成集體行動,派系之 間勢必會所有紛爭。 除此之外,同樣將派系類比為政黨,外在的選舉制度勢必促成不同型 態的派系體系。在多席次的 SNTV 選制當中,個別政黨除非是握有絕對權

(11)

力的政治強人刻意加以限制、壓抑,不然組織派系爭取黨內權力,嘗試擴 張政治勢力,將會是個別政治人物爭取更多政治資源,相當值得嘗試的管 道。 相對地,一個未能提供政治資源的派系,或者運作效率不彰的派系, 也勢必面臨走向衰敗的命運。所以,可以預期的是在特定政黨內,如果沒 有絕對的權威可以刻意壓抑派系的形成,組織派系爭取黨內權力,進一步 獲取政治資源,勢必會成為一個常態性的行動。而派系之間為了黨內權力 的爭奪,進而引發派系之間的紛爭,也會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戲碼。 不過除了表面的派系競爭、權力爭奪紛爭之外,也將因為常態化的派 系競爭,共同分享政黨領導權,進而避免採取分裂政黨的方式爭取生存空 間。尤其當多派系共治的權力結構形成之後,表面上看似權力分散,甚至 毫無紀律可言。但也因為多派系的共治結構,沒有任何派系可以完全壓迫 其他派系,更有可能在紛爭之餘,進而促成更能夠滿足多數派系的決議。 此外,更為重要的是在多派系共治的權力邏輯下,特定派系成為永遠 輸家的可能性相對降低,因為隨著議題的不同,將會形成不同的利益。這 樣的情況使得個別派系在不同的利益結構下,形成不同的結盟關係,進而 使各派系能夠有更大的運作空間,進行利益的交換,而非你死我活的決鬥。 派系長期處於既競爭又合作的共治環境下,除了表面上因為競爭而呈 現出各種紛爭之外,派系也會成為政黨內,匯集各種不同利益,扮演相互 折衝協調,進而達成理性集體行動的重要關鍵性機制。所以,派系在政黨 當中,除了會有利益的競爭衝突之外,也可以扮演不同利益、不同立場, 或者是不同議題的代表,同時也會成為相互折衝、協調,以及約束個別成 員的機制。 基於以上針對國內兩大類派系研究的發展脈絡,以及國外文獻關於日 本自民黨派系競爭與政黨選舉表現影響研究的討論並進行比較,且嘗試由 Aldrich (1995) 所提出的政黨形成、組織的觀點加以衍生解釋民進黨的派系 運作邏輯。我們可以發現目前在這一個研究領域中,針對於民進黨的派系 所進行的研究,仍然有相當的不足。且由現象描述所進行的直觀推論, 或是臆測亦與實際呈現的現象有所脫節,這非但無法有效了解民進黨的權 力運作,反而造成更多的混淆。所以,本文認為可以針對民進黨區域立委

(12)

選舉加以深入探討,並驗證是否如以上所推論的派系的競爭對政黨有正面 的影響。

ણăྤफ़ޙၹ

在上一節進行了相關研究的回顧之後,在此我們進一步說明本文相關 資料的建構。民進黨自一九八六年創黨以來,其黨內派系發展與變遷,是 一個被廣泛描述的現象,不過各種說法,並非完全一致。對於民進黨創黨 初期(一九八六 年)的派系生態大致可分為᭡康系、新潮流、前進系、受 難家屬派、辯護律師派,以及高雄縣余家班、台南蔡介雄、屏東邱連輝等 地方山頭(宋朝欽等,1993;陳益倫,2000)。᭢泛新潮流、前進系、泛 美麗島系、康系及超派系(黃德福,1992;彭懷恩,1994;呂弦玲,2000) 等兩大類說法。 以上這兩類說法,以第二種觀點較為合理,因為派系除了成員的特質 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是否具有可供辨識的動員標誌。第一種觀點所點出 的是身份特質,或是世代的集體認同。但所謂的派系,其本質除了二元結 盟關係的建構,或者是具有某些身份特質的相似之外,更需要有一個明顯 可供辨識的動員標誌。所以,本文採取第二種關於民進黨創黨初期派系的 觀點,並且配合不同時期關於民進黨黨內派系的相關學術著作、報導,建 構不同時期的派系類目。在不同時期的派系類目建立之後,接著對於歷年 來民進黨所提名的區域立委候選人、全國不分區名單,透過聯合知識庫、 中時電子報兩大報紙資料庫,進行檢索以及比對。 整個資料比對的原則,是將歷年來民進黨所提名的區域立委候選人、 黨主席,以及中常委名單,逐一透過這兩個報紙資料庫,配合民進黨內不 同時期的派系名稱進行檢索。如果檢索結果呈現出兩個資料來源分別指 出,特定人員於同一個時間點,具有不同的派系身份。也就是說在派系身 份認定上有所衝突,我們就將此一人員認定為無派系屬性。此外,僅有單 一資料來源指出特定人員具有特定派系身份,或者是兩個資料來源的訊息 均指出特定人物具有相同的派系身份,我們就登錄該人具有特定派系身 份。在整個人員名單檢索完成之後,我們即可以此一名單統計出歷年來,

(13)

民進黨內各派系大致所呈現的勢力分佈狀態。 此外,除了進行總體資料的討論之外,為了能更進一步分析,派系於 黨中央的競爭、提名制度、提名結構,以及民進黨是否掌握地方行政首長 職位、選區大小、其他政黨分裂等,對於民進黨選舉表現的影響。我們進 一步以選區為單位,透過線性多元迴歸模型進行分析。而這個多元迴歸模 型的資料檔是以選區為單位建構,例如一九九五年一共規劃了二十五個區 域立委選區,那麼該年度就有二十五筆資料,而只要把歷年度所取得的資 料筆數加總,就可完成此一資料檔。整個資料檔包括三個自變數、三個控 制變數、一個依變數,所以一共會有七個變數,也就是每一筆資料都會有 七個欄位。關於此一多元迴歸模型的相關變數界定,於本文第七小節有更 詳細的說明。以下首先討論歷年來民進黨的提名制度變革,以及區域立委 選舉表現。

དྷă೩Щטޘᄃϔซᛨ۞Ᏼᓝܑன

在探討民進黨黨內各主要派系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回顧民進黨在歷年 來區域立委選舉的表現,以及概略了解民進黨區域立委選舉提名制度變遷 的情況。台灣地區於一九八六至一九九二年間,是增額立委選舉大幅擴張、 解除戒嚴、萬年國會告終、國會全面改選的時期。於此時期政治市場持續 的開放,而民進黨亦處於創黨初期,是黨內制度形成與運作調適時期。 除此之外,此一時期亦是民進黨證明與展現其政治市場價值,以及影 響力的關鍵時期。所以,對於民進黨歷年來的選舉表現,以及提名制度發 展回顧,可以了解此一政黨在政治市場中的價值,以及黨內提名制度調整 的情況。以下,以表 1 呈現歷年來民進黨立委選舉的提名制度,以及選舉 表現。 如表 1 所示,台灣地區於一九八○年代末至一九九○年代初,由於自 由化、民主化,先後擴大增額立委名額,以及進行國會全面改選。這兩度 的政治市場開放,使得區域立委的席次增長率,分別高達 44%、51%。而 另一波的席次擴增,出現在一九九○年代末,為了因應精省使得區域立委 席次有 38% 的增長。對於一九八○年代中突圍的民進黨而言,一九八六至

(14)

一九九二年間的選舉,是證明民進黨其政治市場價值,以及奠定其政治市 場地位的時期。 ܑ 1āϔซᛨડાϲ؎Ᏼᓝ೩Щטޘͽ̈́ᏴᓝܑனĞ1986Ƃ2004ğ 年度 席次增長率 得票率 席次率 席次紅利 區域立委提名制度 1986 0.04 0.25 0.20 −0.05 ---1989 0.44 0.30 0.23 −0.07 黨員投票 1992 0.51 0.31 0.32 0.01 黨員投票 1995 0.02 0.34 0.34 0.00 幹部評鑑、黨員投票 各 50% 1998 0.38 0.30 0.31 0.01 黨 員 投 票 、 民 調 各 50% 2001 0.00 0.34 0.41 0.07 黨員投票 30%、民調 70% 2004 0.00 0.36 0.41 0.07 黨員投票 30%、民調 70% 平均 0.13 0.28 0.34 0.06 ---資料來源:投開票資料取自政大選研中心網站,中選會(1983;1986;1989;1994) 選舉實錄,表格內容由作者自行整理。7

˘ă߆ᛨă೩Щטޘ൴णܐഇ

一九八六年底的增額中央民代選舉,對於草創的民進黨而言,若是其 所能獲得的支持有限,國民黨勢必可能考慮採取激烈的手段,整肅民進 黨。此外,黨外反對大旗下的各主要勢力,亦面臨是否繼續維繫此一政黨 的難題。於該次區域立委選舉,民進黨獲得 25%的選票,以及 20%的席 次。雖然,所獲得的席次,在國會尚未全面改選的情況下,相較於絕對獨

7 ܑ 1 ٙӔன۞ߏϔซᛨ።ѐֽડાϲ؎۞೩ЩטޘໄࢋĄྎ௟۞೩Щఢ݋Ăኛણ҂ϔซ ᛨ̚δᛨొშ৭ http://www.dpp.org.tw/Ăͽ̈́ͳຽϲĞ2001ğĄٙͽĂд̰̙֭͛̚Г ѨොځĂᙯٺϔซᛨ̰።ѐֽડાϲ؎۞೩Щטޘ۞͔ϡ΍఍ĄयѨᆧܜதĞώبᄃ˯ بᑕᏴЩᗝम∕Ğੵͽğ˯ѨᑕᏴЩᗝğć೩ЩதĞϔซᛨ೩Щᇴ∕ᑕᏴЩᗝğć଀ை தľϔซᛨ଀ைᇴ∕ᓁѣड़ைᇴĿćयѨதĞϔซᛨ༊Ᏼᇴ∕ᑕᏴЩᗝğćयѨࡓӀĞय Ѩதů଀ைதğĄ

(15)

大的國民黨,在國會中依然處於絕對少數的地位。但在國民黨掌控各種資 源、且控制言論自由的環境下,草創的民進黨一舉獲得 25% 的選票,實質 證明民進黨在政治市場中的價值,以及發展潛力。 而一九八○年代末的增額立委選舉,是民進黨的另一次考驗。民進黨 於一九八六年雖然獲得兩成以上的得票,但在一連串的示威遊行、流血衝 突,議場內外的抗爭之後,民進黨所面臨的依然是一場資源有限,且是檢 驗其政治市場價值的選戰。一九八九年底的選戰,民進黨於增額立委選舉, 出現 5% 左右的得票成長,一舉得到三成的選票以及 23% 的席次。 經歷了一九八○年代中至一九八○年代末這兩次選戰,草創的民進黨 證明了其在政治市場中的價值,以及發展潛力。民進黨除了是台灣最大、 唯一具有政治實力的反對政黨之外,其所標舉的政治、社會改革路線,更 進一步受到選民的肯定以及鼓舞。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即使民進黨黨內, 對於發展路線、競爭策略等未有一致的共識,但民進黨這個政黨標籤,已 經確實成為黨內有意參選公職者,所極力爭取的稀有財。所以,可以預期 的是,因應選舉提名競爭的需求,黨內派系成員所佔的比例勢必逐漸攀升。 除了選舉表現之外,民進黨於成立之初並沒有提名制度,首度有提名 制度以及制度的運作是一九八九年。於一九八九年元月第三屆第一次臨時 黨代表大會,通過創黨以來首度用以規範公職候選人提名的提名辦法。在 此之前,為何沒有提名規則的制定,除了因為政黨草創之後,立即面對一 九八六年底的增額立委選舉之外。更為深刻且實際的因素,不外是草創的 民進黨,正處於集結各方勢力、驗證其市場價值的時期,所以根本沒有提 不提名的問題。然而,在一九八六年初步證明了民進黨的市場價值之後, 勢必面臨更多有意爭取提名的候選人投入。所以,提名規範的訂定,有其 需求與必要性。 民進黨於一九八○年代末首度制訂提名制度,規定公職候選人若溝通 協調無法達成協議,開放由黨員投票決定產生,若是經由徵召的候選人, 也必須有二分之一黨員同意。在此一制度之下,有意取得政黨提名的參選 人,勢必投入基層黨員的經營,以備協調無效後的提名之爭。且隨選區的 擴大,應選名額的增加,候選人將會有動機尋求其他候選人結盟,進行資 源的交換,進而降低單獨經營基層黨員所需付出的成本。

(16)

不過於一九八○年代中期、晚期的這兩次區域立委選舉,民進黨均呈 現出負的席次紅利,由此可見民進黨於一九八○年代,將得票轉換成席次 的能力是有所不足的。但更為有趣的是,若就席次紅利的變化觀之,未有 提名制度的一九八六年,出現負 5% 的席次紅利。但一九八九年實行以黨員 投票決定提名的制度之後,不但沒有改善得票與席次的不比例性,反而進 一步出現了負 7% 的席次紅利。 時序進入一九九○年代初,對於民進黨而言是一個新紀元的開始,但 也同時處於階段性挑戰的時刻。一九九○年代初民進黨長期抗爭的萬年國 會即將全面改選,不管是國大或是立委,可供競逐的席次數大幅度擴張。 如表 1 所示,區域立委席次增長幅度高達 51%,全面改選造成的大幅度席 次擴張,可以讓民進黨獲得等比例的政治實力展現。選舉結果將不再如萬 年國會時期,即使獲得三成的得票,但在議場中卻仍是絕對的少數。 這一波政治市場的開放,民進黨於一九九二年的區域立委選舉,一舉 獲得 31% 的選票,以及 50 席的立委。由此可以得知,對民進黨而言,並未 造成不利的衝擊,反而更確立其最大在野黨的地位,且可以在議場中充分 反映政治實力。一九九二年為止,民進黨這一個創黨僅六年的政黨,已經 掌握三分之一左右的立法院席次。 而且若由一九八六年創黨以來,至一九九二年區域立委選舉,得票率 是否可以充分轉換為席次率觀之,一九九二年是首度擺脫低度代表的選舉 年度。同樣的民進黨於該次區域立委選舉,採用的是黨員投票決定提名與 否的制度,但有所不同的是,於該次選舉大幅度改善得票與席次的不比例 性。

˟ă߆ᛨᘦؠ൴णă೩Щטޘតࢭॡഇ

經歷了政黨發展初期之後,於一九九○年代初民進黨奠定了最大在野 黨的地位,同時亦初步形成提名制度。而一九九○年代至二○○○年初, 可說是民進黨穩定發展的時期,但另一方面提名制度卻進入頻繁修改與變 革的階段。如表 1 所呈現的得票、席次比例,自從一九九二年區域立委選 舉,民進黨得票與席次比例皆首度突破三成之後,至二○○一年第五屆立 委選舉為止,得票率最高為 34%,但也未有低於三成的得票率表現。除此

(17)

之外,在席次率方面,以二○○一、二○○四年獲得 41% 為歷年來最高。 由區域立委選舉的表現,可以得知民進黨呈現穩定發展的態勢。 除了選舉表現之外,民進黨的區域立委選舉提名,完全由黨員投票決 定的提名制度,於一九九五年黨員投票決定候選人提名與否的制度,被修 改成為幹部評鑑、黨員投票各佔 50%。8 這項提名制度的變革,黨員的影 響力大幅降低,具有公職或黨職者的權力大幅度擴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 雖然於該次區域立委選舉,民進黨引進了幹部評鑑制度,但相較於一九九 二年區域立委選舉的表現而言,並沒有呈現出什麼樣的差異,同樣是呈現 出席次率反映得票率的狀況。 然而,僅於一九九五年施行的幹部評鑑制度,於一九九○年代末由民 意調查取代。於一九九八年的區域立委選舉,民進黨採用民調、黨員投票 各佔 50%。類似的情節,於二○○一年再次上演,區域立委選舉提名的民 調所佔比例調整為 70%,而黨員投票僅佔 30%。然而,在首度引進民調制 度的一九九八年,同樣是呈現出席次率反映得票率的狀況。不過較為有趣 的是,隨著民調制度在二○○一年、二○○四年,分別佔有區域立委提名 比重的七成之後,這兩個年度的席次紅利大幅擴張。 綜觀民進黨從一九八六年成立,至二○○四年的區域立委選舉,以及 區域立委選舉的黨內提名制度發展與變遷。我們可以得知一九八六年至一 九九○年代初國會全面改選,民進黨處於創黨的奠基時期,除了政治市場 持續開放的大環境之外,黨內提名制度亦在一九八○年代末設置。進入一 九九○年代後,得票持續維持在三成至三成四之間,而黨內提名制度開始 呈現調整與變革。 若就其提名制度變革的趨勢觀之,政黨在提名過程中所擁有的權力集 中程度,以幹部評鑑制度佔 50% 的時期最高,其次則是完全以黨員投票決 定提名與否。而引進民調制度之後,不論是佔 50%或是 70%的比重,相

8 ຅ొෞᝥѣᝋણᄃԸை۰Ĉ᭡ᓁ௚ăઘᓁ௚ć᭢࠷ܜć᭣઼΃ăϲ؎ăۡᔑξܜă࠷ξ ᛉࣶăᎩξܜĞϲੰă઼΃ă࠷ξᛉົ̣̂ᛨဥăᎩξܜͽ˯Җ߆ࢵܜă̚ે؎ă̚ෞ ؎ğć᭤ᎩξᛉࣶăฏᗉξડܜĞੵ݈ˬᙷγѣᝋણᄃԸை۰γᕖᆧฏᗉξડܜăᎩξ ᛉࣶăྍᎩξᛨొે؎ăෞ؎ğć᭥ฏᗉξϔ΃ܑăՅ֧ܜĞੵௐαᙷѣᝋ۰γᕖᆧฏ ᗉξϔ΃ܑăՅ֧ܜăྍฏᗉξડે؎ăෞ؎ğĄ

(18)

較於幹部評鑑或是完全由黨員投票決定,民調制度引進之後可說是權力集 中程度最低的制度型態。若就提名制度的型態與歷年來選舉表現而言,呈 現出負 7% 席次紅利的一九八九年區域立委選舉,是在完全由黨員投票決定 提名與否的時期,不過首度出現些微席次紅利的一九九二年區域立委選 舉,同樣是在完全由黨員投票決定提名的制度環境下。 而採取幹部評鑑佔 50% 的一九九五年,以及首度引進民調制度佔 50% 的一九九八年區域立委選舉,基本上並沒有進一步提升民進黨於區域立委 選舉的席次紅利。一直到二○○一年、二○○四年區域立委選舉,民意調 查佔 70% 之後,民進黨所能獲得的席次紅利才進一步提高。由這樣的發展 情況觀之,我們似乎可以發現的是,在民調制度引進之前,民進黨的選舉 表現已經有所成長,不過在民調制度引進並且更進一步擴張之後,民進黨 呈現出更好的選舉表現。 此外,在這段政黨草創至提名制度生成,且迅速變革的時期,民進黨 黨內派系所呈現的發展趨勢為何呢?接下來,我們分別觀察歷年來區域立 委選舉,派系所佔的比例。由此即可得知派系勢力,在民進黨發展過程中, 所具有的重要性。亦可由派系勢力的消長,進一步了解提名制度的變革, 是否由派系勢力消長所牽動。

ˬă೩Щטޘᄃࠁրͧࢦ

表 2 所呈現的是民進黨於一九八六年至二○○四年間,歷屆區域立委 選舉,具有派系身份者在民進黨的提名、得票、當選席次所佔的比例。而 當選率則是以所有具有派系身份候選人數為分母,具有派系身份當選人數 為分子,兩者相除所得到的當選比例。在此並不細分個別派系屬性,僅觀 察總體派系勢力,於民進黨歷年來區域立委選舉所佔有的比重。由此我們 可以配合政黨,以及提名制度發展的時期與特質,進而觀察整個派系勢力 在不同的時期有什麼樣的變遷。 一九八六年的增額立委選舉,是民進黨成立後首度面臨的中央公職選 舉,且此一時期並沒有提名制度。這樣的情況一方面由於民進黨匆促成 立,所以未必能於短期內訂定具體的提名法。此外,依然處於廣招各方勢 力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組織或參與黨內派系的動機,並沒有那樣的強烈。

(19)

所以,如表 2 所呈現的,具有明確派系身份候選人,所佔的比例為 46%。 但值得注意的是,佔民進黨提名人數四成六的黨內派系候選人,所佔的得 票比例高達 79%,而所佔有的席次比例更高達 82%。由此可以得知,具有 派系身份的候選人,幾乎佔有絕大部分民進黨所獲得的得票以及席次,且 當選率也高達 75%,這已經明確展現黨內派系,其所能發揮的效用。 ܑ 2āϔซᛨડાϲ؎Ᏼᓝࠁրٙҫּͧľ1986Ƃ2004Ŀ 年 度 提名率 得票率 席次率 派系當選率 1986 0.46 0.79 0.82 0.75 1989 0.77 0.91 0.94 0.46 1992 0.97 0.96 0.95 0.64 1995 0.88 0.90 0.93 0.62 1998 0.81 0.87 0.90 0.72 2001 0.93 0.96 0.99 0.91 2004 0.72 0.75 0.72 0.77 平 均 0.83 0.88 0.89 0.71 註:民進黨籍候選人基本得票資料取自中選會(1986;1989;1994)立委選舉實 錄,以及政大選研中心網站。9 資料來源:表格內容由作者整理 經歷一九八六年的選舉之後,一九八○年代末民進黨正式制定了提名 制度。在一個以黨員投票做為提名依據的制度環境下,明顯的具有派系身 份候選人的比例攀升到 77%。而這七成七具有派系身份的候選人,所獲得 的選票數佔民進黨得票數的 91%,並囊括了民進黨當選席次的 94%。 雖然,整體的派系當選率僅 46%,但已經呈現派系佔有九成以上民進

9 ܑ 2 ٙӔன۞ߏϔซᛨ።ѐֽડાϲ؎ᏴᓝĂ׍ѣᛨ̰ࠁրࡦഀ࣏Ᏼˠ̶Ҿٺϔซᛨ۞ ೩Щă଀ைăयѨඈٙҫ۞ּͧĂ҃ٙᏜ۞༊ᏴதĂӈߏ૟ٙѣ׍ѣᛨ̰ࠁրࡦഀ༊Ᏼ ˠᇴĂੵͽ׍ѣᛨ̰ࠁրࡦഀ࣏ᏴˠᇴĄҌٺߏӎ׍ѣᛨ̰ࠁրࡦഀĂߏགྷϤᓑЪۢᙊ ऱă̚ॡ࿪̄ಡ׌̂ಡ৽ྤफ़ऱĂ̶Ҿͽϔซᛨ࣏ᏴˠˠЩĂซҖྤफ़ऱ۞ᑭ৶ͽ̈́ͧ ၆ĄТᇹ۞ώ͛׎΁ܑॾٙӔன۞ྤफ़ĂЧ࣏Ᏼˠ۞ࠁրᛳّТᇹߏϤ఺׌̂ྤफ़ऱᑭ ৶ăͧ၆Ă൒ޢซҖ଀ைᇴăयѨᇴඈྤफ़۞በᏭĄͽ˭Ă࠹ᙯܑॾٙӔனྤफ़ĂӮͽ Тᇹ۞͞ёซҖྤफ़ޙཉĄ

(20)

黨得票,並且瓜分絕大部分當選席次的狀況。而這樣的情況,在一九九○ 年代初進一步加深,可說是黨內派系發展的顛峰時期。一九九○年代初的 區域立委選舉,民進黨所提名的候選人,高達 97% 具有派系身份。這樣的 情況下,派系所佔有民進黨的得票比例高達 96%,而所佔有的席次亦高達 95%。 時序進入一九九○年代中,民進黨的提名制度調整為幹部評鑑、黨員 投票各半。此時派系候選人所佔的提名比例,降為 88%,但依然佔有九成 的得票,以及九成三的席次比例,當選率為六成二。而一九九○年代末, 民進黨的提名制度再次修改,民意調查、黨員投票各佔 50%。一九九○年 代末的區域立委選舉,具有派系身份候選人所佔的提名比例,下降至八成 一。除此之外,分別在得票、席次比例各佔有八成七以及九成。 而二○○一年區域立委選舉的提名制度,民意調查比例擴增為 70%。 具有派系身份的候選人所佔比例,大幅回升至九成三,所佔得票比例有九 成六,而佔有的席次比例更高達 99%。而值得注意的是,二○○四年區域 立委選舉,具有派系身份候選人,所佔比例降為 72%,且同時在得票、席 次佔有比例呈現大幅度下降。 由以上區域立委選舉,派系勢力所佔有的比重,以及民進黨黨內提名 制度的探討。我們可以發現,派系勢力在一九九二年達到顛峰,且在後續 的幾個選舉年度雖然有所降低,但依然佔有絕大部分民進黨的提名、得票、 席次比例。而且如預期的,當民進黨於一九八○年代中,初步證明其政治 市場價值之後,因應選舉提名的需求,派系候選人所佔比例逐漸升高。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對民進黨黨內的個別行動者而言,籌組或是參與 特定黨內派系,是何等的重要。然而,有趣的是一九九二年黨內派系勢力 發展至顛峰時期,亦是民進黨首度擺脫低度代表窘境的時期。那麼為何民 進黨會在派系勢力發展到極致的時期,開始可以理性的控制提名額度呢﹖ 對於這個問題,有必要針對黨內權力結構進行探討。

ЁăࠁրᏴᓝܑனᄃܐᏴטޘតࢭ

於上一節探討民進黨歷年來,區域立委選舉派系所佔比重,同時概略

(21)

了解其區域立委選舉提名制度的變革情況之後,我們可以得知,派系佔有 絕大部份區域立委的提名、得票以及席次。由此雖然可以了解,對於民進 黨內有意參選公職者,籌組或是參與特定黨內派系是何等的重要,但卻未 能了解為何提名制度,於一九九○年代不斷的修改。 而制度並非憑空出現,制度是由參與者於一定的規則下所共同創造, 進而對參與者產生影響。制度的形成將對行為者產生一定的限制,同樣的 行為者亦對制度的形成與存續與否有所影響。所以,可以預期的是,民進 黨的提名制度變革,勢必與各黨內派系勢力消長息息相關。以下,分別以 表 3、表 4、表 5,呈現各主要派系於區域立委所佔提名、席次、得票,以 及當選比例。 ܑ 3āડાϲ؎ᏴᓝϔซᛨЧ͹ࢋࠁր೩ЩּͧĞ1986Ƃ2004ğ 年度 美 麗 島 新 潮 流 正義連線 福 利 國 其  他 1986 0.36 (9) 0.04 (1) --- --- 0.08 (2) 1989 0.46 (22) 0.31 (15) --- --- 0.00 (0) 1992 0.29 (17) 0.14 (8) 0.14 (8) 0.22 (13) 0.17 (10) 1995 0.17 (12) 0.13 (9) 0.17 (12) 0.32 (22) 0.09 (6) 1998 0.22 (17) 0.22 (17) 0.13 (10) 0.18 (14) 0.06 (7) 2001 --- 0.21 (17) 0.33 (27) 0.16 (13) 0.22 (18) 2004 --- 0.26 (23) 0.27 (24) 0.17 (14) 0.03 (4) 平均 0.28 (77) 0.20 (90) 0.22 (81) 0.21 (76) 0.10 (47) 註:括弧()內的數字為各個派系獲得提名的人數 資料來源:表格內容由作者整理 如表 3 所示,一九八六年美麗島系所佔的提名比例為三成六,為各派 系之最。相較之下,新潮流系僅佔有 4%,而其他派系所佔比例亦僅有 8%。 然而,一九八○年代末首度制定以黨員投票決定提名的制度之後,美麗島 系所佔有的提名比例,成長了 10 個百分點。而且新潮流系所佔有的提名 比例,亦大幅度擴增為 31%,但其他派系,則完全沒取得提名。由此可以 得知一九八九年所制訂的提名制度,美麗島以及新潮流系皆是此一制度下 的獲利者。

(22)

但進入一九九○年代之後,黨員投票決定提名的制度受益者,則有完 全不同於一九八○年代的命運。一九九○年代初的區域立委選舉,正義連 線、福利國等新興派系崛起,美麗島以及新潮流兩大派系,所佔有的提名 比例,皆出現大幅度的下降。相較於一九八○年代末,美麗島出現一成七 的降幅,新潮流同樣也有 17 個百分點的降幅。而正義連線、福利國,則分 別佔有 14%,以及 22% 的提名比例。除此之外,台獨聯盟、超派系、進步 系等規模較小的派系,亦取得一成七的提名。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九九○ 年代中民進黨的區域立委提名制度,被修改成為幹部評鑑、黨員投票各佔 50%。 此一提名制度於一九九○年代中施行的結果,正義連線、福利國等兩 個派系為此一制度下的獲利者。一九九○年代中的區域立委選舉,正義連 線所獲得的提名比例擴增為 17%,而福利國所獲得的提名額度,達到 32%, 相較於一九九○年代初,有 10 個百分點的漲幅。而新潮流些微下降至 13%, 但美麗島系損失最為嚴重,大幅降低 12 個百分點,僅佔有 17% 的提名額 度。如同一九九○年代初一般的劇本再次上演,幹部評鑑遭到廢除,並以 民意調查取代。 一九九○年代末的區域立委選舉,民意調查制度首度引進,且佔有 50% 的比重。在這一個新的制度之下,美麗島、新潮流皆是制度下的受益者, 其中又以新潮流取得 22% 的提名額度,相較於一九九○年代中,出現 9% 的漲幅,美麗島系所獲得的提名額度,亦成長 5%。除此之外,正義連線、 福利國連線等皆有不等的損失,正義連線出現 4% 的降幅,而福利國一舉 出現 14% 的降幅,僅獲得 18% 的提名額度,為民調制度引進後最大的受 害者。 此一制度使得兩大派系獲得利益後,民意調查的比例進一步被提高。 二○○一年的區域立委提名,民意調查所佔比例,提高為 70%。在此一制 度之下,僅有正義連線獲利,福利國、新潮流所獲得的提名額度皆有所下 降。但美麗島系於一九九○年代末分裂為新世紀、新動力,打亂了原先的 權力結構。所以,至二○○四年為止,區域立委的提名制度未有進一步的 變革。二○○四年的區域立委選舉提名,新潮流、福利國均有所增長,而 正義連線則出現 6% 的降幅。但三大派系之外的派系,則出現了極大的降

(23)

幅,僅佔有 3% 的提名額度。 由以上民進黨各派系歷年來所佔有的提名比例,以及提名制度的變 革,所進行的探討,可以得知提名制度的變革,和各派系所能爭取的提名 額度消長存有一定的關係,可以讓多數派系獲利的制度,將有成長的空間, 反之則會遭到廢除。但以上的探討僅可得知,提名制度遭到修改的動機。 然而,是否真有實力發動此一制度變革,則需要進一步探討民進黨中央的 權力結構,才有可能進一步證明派系有能力發動此一制度變革。關於各派 系於黨中央所具有的政治實力,以及民進黨中央所呈現的權力結構,將於 第六節進行詳細的探討。接下來,我們繼續討論各派系的選舉表現。 取得政黨提名僅是投入選舉賽局的第一步,而更為重要的不外是能夠 瓜分多少得票以及席次。一個政黨往往有一定的群眾基礎,組織或參與特 定派系,除了爭取黨內提名之外,如何可能有效當選將是派系的另一個重 要功能。以下,分別以表 4、表 5,呈現各派系所瓜分的得票、席次比例, 以及當選率。 如表 4 所示,美麗島系於一九八○年代,皆可佔有五成以上的得票以 及席次比例。其中又以一九八○年代末,佔有六成一的席次,以及六成一 的得票,為美麗島系顛峰時期。但一九九○年代之後,不論是席次、得票 均大幅度的下降。一九九○年代初,正義連線、福利國等新興派系崛起, 美麗島系所佔有的席次比例大幅下挫至 24%,且得票亦僅剩兩成一。一九 九○年代中,美麗島系勉強維持取得兩成四席次、兩成得票,而於一九九 ○年代末,美麗島系僅取得一成七席次、兩成的得票。 新潮流系於一九八○年代中,並未佔有席次,且僅佔有百分之四的得 票。而一九八○年代末,新潮流系呈現大幅度擴張,一舉佔有三成三的席 次,以及兩成九的得票。如同美麗島系一般,新潮流系於一九八○年代末, 達到最高峰;進入一九九○年代之後,新潮流系於一九九○年代初,僅佔 有一成八的席次,以及兩成的得票比例。而一九九○年代中,新潮流系席 次佔有比率進一步下降至 12%,且僅佔有一成六的得票。 隨後,於一九九○年代末,新潮流取得兩成五的席次,以及兩成四的 得票。雖然,二○○○年初,新潮流系所佔有的席次、得票,並沒有再次 擴張。相較於美麗島系,新潮流系在新興派系衝擊下,展現較為強韌的生

(24)

存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二○○四年立委選舉,新潮流取得兩成六的席次, 以及兩成七的得票。 ܑ 4āϔซᛨЧ͹ࢋࠁր଀ைăयѨּͧľ1986Ƃ2004Ŀ 年 度 美 麗 島 新 潮 流 正義連線 福 利 國 其 他 1986 0.64 (.57) (7) 0.00 (.04) (0) --- --- 0.18 (.18) (2) 1989 0.61 (.61) (11) 0.33 (.29) (6) --- --- 0.00 (.00) (0) 1992 0.24 (.21) (9) 0.18 (.20) (7) 0.18 (.18) (7) 0.26 (.28) (10) 0.08 (.09) (3) 1995 0.24 (.20) (10) 0.12 (.16) (5) 0.20 (.17) (8) 0.32 (.32) (13) 0.05 (.06) (2) 1998 0.17 (.20) (9) 0.25 (.24) (13) 0.17 (.16) (9) 0.17 (.16) (9) 0.13 (.12) (7) 2001 --- 0.25 (.24) (17) 0.38 (.35) (26) 0.16 (.16) (11) 0.20 (.21) (14) 2004 --- 0.26 (.27) (18) 0.28 (.26) (19) 0.16 (.18) (11) 0.03 (.04) (2) 平 均 0.29 (.32) (46) 0.30 (.22) (66) 0.26 (.23) (69) 0.20 (.22) (54) 0.10 (.10) (30) 註:第一個括弧()內的數字為得票率比例,第二個括弧()內的數字為各派系所獲得的席次 數,括弧()外的數字為席次率比例。 資料來源:表格內容由作者整理 除了美麗島、新潮流之外,一九九○年代初崛起的正義連線、福利國 這兩大新興派系,呈現不同的發展情況。正義連線於一九九○年代初崛起 時,佔有 18% 的席次、得票比例。相較之下,福利國於一九九○年代初, 就佔有兩成六席次、兩成八的得票比例,為各派系之最。而在一九九○年 代中,正義連線呈現在席次上有些微的擴張,福利國則大幅度成長,佔有 三成二的席次、得票比例,同時再次佔有最多席次,以及得票。 然而,進入一九九○年代末之後,則是另一個完全相反的故事。正義 連線於一九九○年代末,小幅度的下挫,佔有 17% 的席次,以及 16% 的 得票比例。而於二○○○年初,正義連線佔有三成八的席次,以及三成五 的得票比例,為各派系之最。相較之下,福利國於一九九○年代末,所佔 有的得票降至一成六,同時席次比例亦僅有一成七,而隨後的兩個選舉年 度均未能有所擴張。 最後,除了各主要派系之外,台獨聯盟、超派系、進步系等規模較小, 以及成立時間較晚的新動力、新世紀等派系,我們將其合併為其他。如表 4 所呈現的資料,除了主要派系之外,其他規模較小的派系,於一九八○

(25)

年代中,佔有 18% 的席次以及得票比例。但隨新潮流以及美麗島開始擴 張,於一九八○年代末,完全沒有取得任何席次以及得票。 隨後於一九九○年代初,派系勢力發展的顛峰時期,這些規模較小的 派系,亦取得 9% 的得票以及 8% 席次比例。然而,時序進入一九九○年 代中,這些規模較小的派系,分別佔有 5% 的席次,以及 6% 得票。而在 一九九○年代末,所佔有的得票比例升至 12%,席次佔有比例擴張為 13%。 二○○一年,則是因為美麗島系分裂後,新動力、新世紀的出現,使得主 要派系之外的派系,佔有兩成的席次,以及兩成一的得票。最後,二○○ 四年的區域立委選舉,其他派系所佔有的席次比例為 3%,而得票比例為 4%,相較於二○○一年呈現大幅下挫的局面。 由以上對於各派系,佔有民進黨的席次、得票比例,所進行的探討, 我們可以發現,美麗島系自一九九○年代起,受到新興派系的衝擊而有所 下挫。而新潮流系雖然同樣受到衝擊,但相對於美麗島系展現其強韌的生 存能力。除此之外,正義連線、福利國等派系,於一九九○年代中起呈現 不一的發展。正義連線於一九九○年代初形成時規模較小,但於二○○○ 年之後擴張為最大派系。相較之下,福利國於一九九○年代中擴張為最大 派系,但隨後福利國的勢力由盛轉衰,且這樣的情況是在提名制度引進民 調之後。此一發展趨勢若對照福利國,在民進黨提名所佔的比例,於一九 九○年代中之後,持續受到壓抑即可理解為何於得票、席次所佔的比重持 續下挫。 針對各派系佔有民進黨提名、席次、得票等比例進行探討,有助於了 解各派系於區域立委,所呈現的勢力消長。但卻未能得知各派系,於選舉 時所展現的效率為何?接下來,以表 5 呈現各派系的當選率,並進行探討。 如表 5 所示,美麗島系於一九八○年代中,有 78% 的當選率。但隨後 則呈現下降的趨勢,至一九九○年代初為止,其當選率降至 53%。雖然, 於一九九○年代中,回升至 83%,但隨後又再次降至 53%。相較之下,新 潮流系於一九八○年代中,僅有 0% 的當選率。但隨後呈現上揚的趨勢, 至一九九○年代初高達 88%。 雖然,一九九○年代中一度下挫至 56%,但隨後再次上揚,且於二○ ○一年當選率達到百分之百,但二○○四年降為 78%。由此我們可以得知,

(26)

為何美麗島系,在新興派系崛起之後,持續的下挫。而新潮流系,雖然同 樣受到衝擊,但卻可以持續維繫,且與其他派系競爭。 ܑ 5āϔซᛨЧ͹ࢋࠁր༊ᏴதĞ1986Ƃ2004ğ 年 度 美 麗 島 新 潮 流 正義連線 福 利 國 其  他 1986 0.78 0.00 --- --- 1.00 1989 0.50 0.40 --- --- 0.00 1992 0.53 0.88 0.88 0.77 0.30 1995 0.83 0.56 0.67 0.59 0.33 1998 0.53 0.76 0.90 0.64 1.00 2001 --- 1.00 0.96 0.85 0.78 2004 --- 0.78 0.79 0.73 0.50 平 均 0.60 0.73 0.85 0.70 0.67 資料來源:表格內容由作者整理 而一九九○年代初成立的正義連線、福利國,於成立之初分別有 88%、 77%的當選率。隨後於一九九○年代中,正義連線、福利國的當選率分別 降至 67%、59%。而在一九九○年代末,正義連線大幅攀升至 90%,且於 二○○○年初亦有 96% 的高當選率。相較之下,福利國於一九九○年代 末,當選率些微上升至 64%,並於二○○○年初同樣有大幅度回升至 85%。 除此之外,主要派系之外的派系,當選率起伏相當之大,一九八○年 代初高達 100%,隨後於一九九○年代初降至 30% 左右,並且於一九九○ 年代中,上升至 33%。而在一九九○年代末,再次出現 100% 的當選率, 隨後又降 78%,且於二○○四年降為 50%。除了個別派系歷年來當選率的 變化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歷年來平均當選率。以美麗島系的 60% 最低, 而正義連線高達 85% 的當選率,為各派系之最。

ౙăࠁր၆ᛨ̚δ۞ᇆᜩ

除了以上探討各派系,在民進黨提名、得票、席次所佔比例,以及各 派系的當選率之外。民進黨的權力核心﹙中常會﹚,派系勢力分佈情況又

(27)

是如何呢?雖然,民進黨自二○○○年才掌握行政資源,但黨機器在選舉 期間,確實在提名、候選人協調上,扮演重要角色。而且重要的黨內規範 的修改﹙組織、提名辦法等﹚,黨機器亦扮演關鍵角色。 提名制度修改,為全國黨代表大會的權力,而且中常委亦是由全國黨 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中執委後,再由中執委互選產生中常委。所以若是要進 一步證實,是否如上一節所言,提名制度的變革是由派系發動,我們可以 由民進黨中央權力結構進行探討。以下,以表 6 呈現一九八六年~二○○ 六年間,各主要派系所取得的中常委比例,以及黨主席派系屬性。 如表 6 所示,民進黨自一九八六年創黨至二○○六年,進行了十四次 黨中央權力核心的改選,或者是黨主席的更替。雖然,民進黨黨中央採取 合議制,黨主席並沒有如首長制擁有獨斷的權力。但歷屆黨主席幾乎均具 有黨內派系色彩,僅一九八○年代中的江鵬堅、一九九○年代末第一次由 黨員直選的林義雄,以及現任(2006 年)黨主席游錫堃例外。而其中又以 美麗島系,曾經拿下四屆黨主席,為各派系之最。除此之外,有兩任黨主 席具有福利國,一任偏新潮流系背景,而正義連線則是在黨政合一之後, 由陳水扁總統出任黨主席﹙二○○二年、二○○四年﹚。 為何這個合議制下的黨主席,為各黨內主要派系所爭取的職務呢?雖 然,採取的是合議制,但不論是在野或是執政之後,黨主席的言行均為媒 體所關注,即使表明以個人身份提出看法,依然具有相當的影響。例如第 三屆黨主席黃信介,於一九八九年三月以個人身份,公開宣佈其理想的縣 市長候選人名單,一時之間引起新潮流系反彈。而施明德於一九九四年, 直轄市長、省長選舉期間,提出「金馬撤軍論」,亦引起陳水扁、陳定南 兩位黨籍候選人忙於撇清。 雖然民進黨黨主席,在合議制下未能擁有獨斷的權力,但對於提名、 競選依然有相當的影響力。所以,對於各黨內派系而言,此一職位依然有 相當的重要性。除了黨主席之外,更為重要的黨職不外是中常委。由表 6 所呈現的資料,我們可以得知僅一九九○年代末至二○○六年間,派系未 能完全掌握中常委席次,其餘年度的中常委均完全由派系所瓜分。那麼這 一個由派系所瓜分的黨中央,歷年來又呈現什麼樣的權力結構呢?

(28)

ܑ 6āϔซᛨ̚૱؎͹ࢋࠁրּͧͽ̈́ᛨ͹यࠁրᛳّĞ1986Ƃ2006ğ 年 度 美麗島 新潮流 正義連線 福利國 其 他 Total 黨主席 1986 0.00 0.45 ---- ---- 0.55 1.00 無 1987 0.25 0.17 ---- ---- 0.58 1.00 新 1988 0.55 0.45 ---- ---- 0.00 1.00 美 1989 0.55 0.45 ---- ---- 0.00 1.00 美 1991 0.36 0.55 ---- ---- 0.09 1.00 美 1992 0.36 0.27 0.00 0.27 0.09 1.00 美 1994 0.36 0.18 0.09 0.27 0.09 1.00 福 1996 0.18 0.27 0.18 0.27 0.09 1.00 美 1998 0.27 0.18 0.27 0.18 0.00 0.91 無 2000 --- 0.20 0.18 0.36 0.27 1.00 福 2002 --- 0.20 0.20 0.33 0.20 0.93 正 2004 --- 0.14 0.21 0.36 0.14 0.85 正 2005 --- 0.14 0.14 0.43 0.14 0.85 福 2006 --- 0.13 0.20 0.20 0.27 0.80 無 資料來源:民進黨中央黨部網站、鄭明德(2004)。10 一九八六年民進黨草創時期,新潮流系取得 45% 的中常委,美麗島系 並未佔有任何中常委席次,而其餘的中常委席次則是由康系、前進系、超 派系等取得。在這樣的權力結構下,雖然新潮流未能掌握過半的席次,但 卻可以是黨中央最有權力的派系。但這樣的情況,於一九八七年完全改觀, 新潮流所佔有的中常委席次剩下 17%。相較之下,美麗島系開始擴張,一 舉取得 25% 中常委席次,而其餘的席次,同樣由康系、前進系、超派系等 取得。不過於此一權力結構下,已經呈現沒有任何一個派系能夠獨大的局 面。 然而,隨黃信介、張俊宏等美麗島事件被捕入獄份子於一九八七年相 繼投入民進黨後,民進黨黨內派系逐漸開始有所變化,泛新潮流、泛美麗

10 ܑ 6 ٙ̚ѣϔซᛨ̚૱؎ăᛨ͹यЩಏӮֽҋϔซᛨშ৭ http://www.dpp.org.tw/Ăͽ̈́ ዑځᇇĞ2004ğĂ҃ࠁրᛳّ݋ߏ౅࿅ᓑЪۢᙊऱ۞შӬ http://udndata.com/ă̚ॡາჷ ྤफ़ऱ http://vip.tol.com.tw/CT_NS/CTSearch.aspx ඈ׌࣎ಡ৽ྤफ़ऱซҖߤ८Ă֭ͷซ˘ ՎࢍზЧࠁրҫѣ̚૱؎ּͧĄҌٺ 2006 ѐᔵ൒ϔซᛨௐȈ˟بБ઼ᛨ΃ܑ̂ົ఼࿅ ྋ೸ࠁր୧ּĂҭٺྍѨᛨ̚δᝋ˧८͕Լ௡࿅඀̚ĂЧ͹ࢋࠁր͚ٙ޺۞̚૱؎ֶ൒ ѣ࠹༊ځពΞͽᏰᙊ۞ࠁրҒ૾Ăٙͽԧࣇֶ൒ֶ໰ߊѣ۞ࠁրᛳّΐͽᕩᙷĄ

(29)

島逐漸形成且嚴重對壘。黃信介於一九八七年出獄後,與張俊宏展開全台 23 場演講,主要目的不外是串連各地美麗島政團時代老戰友﹙陳益倫, 2000﹚。這一波串連的效應,促成黃信介於一九八八年當選第三屆黨主席, 且一九八八年美麗島取得 55% 中常委席次,而其餘的席次則由新潮流所獲 得。這樣的情況下,形成了兩極對立的權力結構,派系之間的對立以及紛 爭,隨時處於對決且是全輸全贏的局面,此一兩極對立的權力結構延續至 一九八九年。 一九八九年三月黃信介公開宣佈心目中理想的 16 位縣市長候選人,且 預告陸續公佈省議員、立委候選人名單。此舉引發各地方黨部批評聲浪, 同時也造成新潮流系反彈。雖然,黃信介不以為意,且認為已表明此舉是 以個人身份所為,並非黨主席身份或是代表黨中央的態度。不過新潮流系、 部分地方有意參選者,對於具有泛美麗島系身份的黨主席此一舉動,頗不 能認同、更批評此舉無視於黨內提名制度。而同年六月份,更因為雲林縣 立委提名之爭,引爆更大規模、幾近全面性的對立。 新潮流系所支持的黃爾璇,透過黨員投票的方式取得雲林縣的提名, 此舉引發現任立委朱高正極度不滿,且公開批判新潮流。除了朱高正公開 批判之外,黨主席黃信介更聲援朱高正,且進一步引發準備開除新潮流核 心幹部的「清黨」行動。11 除了因為提名所導致的大規模派系對立之外,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潮流系」,在一九八九年成立新國家連線,此一連線 成員有立委參選人 15 人、省議員參選人 17 人。同時這也是民進黨黨內派 系,首度於選舉期間大規模進行黨內結盟的行動。 然而,此一兩極對立的權力結構,於一九九一年許信良當選第五屆黨 主席,且成功邀請新潮流系邱義仁出任副秘書長後,開始有所變化。此舉 象徵著美麗島系與新潮流系的合作。但這樣的情況,對介於美麗島與新潮 流之間的游離份子而言,造成莫大的壓力。在既有兩極對立的黨內環境 中,選擇以中間偏新潮流、中間偏美麗島,不但可以獲得生存空間,且可 能是對立下的獲利者。相反地,當對立的兩極走向合作之路,不論原先是

11 ᙯٺเܫ̬̳ฟ೩΍׎ᛳຍᎩξܜЩಏĂͽ̈́࠹ᙯۋᛉĄኛણ҂າາჷ׹ಡĞ1989ağĄ ำڒᎩϲ؎೩Щ̝ۋͽ̈́ޢᜈְІĂኛણ҂າາჷ׹ಡĞ1989bć1989cğĄ

(30)

偏向哪一方,這些游離份子均可能是最大的輸家。 同時,在政治市場開放,浮現新的籌組派系誘因,以及黨內兩極對立 趨緩且走向合作的壓力下,一九九○年代初,福利國戰線、正義連線、台 獨聯盟等選舉聯盟紛紛成立,且在立委選後正式成立辦公室,成為民進黨 內的新興派系。而既有的兩大派系,亦分別運作新潮流、政治家工作室﹙美 麗島系﹚兩大選舉聯盟。至一九九二年為止,民進黨黨內正式出現美麗島、 新潮流、福利國連線、正義連線、台獨聯盟、進步連線等六個黨內派系﹙郭 正亮,1998﹚。 而一九九○年代初伴隨新興派系的興起,黨中央的權力結構有所變革, 美麗島系掌握三成六的中常委,並沒有受到影響。相較之下,新潮流所掌 握的中執委下挫為 25%,而中常委亦大幅下挫為兩成七。而正義連線並沒 有掌握任何中常委席次,相較之下福利國連線一舉掌握 27% 的中常委。 一九九四年再次權力核心改組,再一次呈現沒有一個派系能夠獨自掌 握黨中央的情況。即使是獲得 36% 中常委席次的美麗島系,亦需要其他派 系的配合才有可能通過議案。於此一權力結構下,不再如一九八八年至一 九八九年間,兩極對立之下,僅有全輸或是全贏的局面。而這樣的權力結 構,至二○○二年為止,並沒再次出現可以完全掌握黨中央的派系。即使 是在二○○二年,身兼黨主席的陳水扁總統所屬的正義連線,亦僅是掌握 了 36% 的中常委席次。12 由以上民進黨各派系於中常委,歷年來分別佔有的比例,所進行的探 討。我們可以得知,派系幾乎完全瓜分民進黨中央,不論是黨主席、中常 委,幾乎完全由派系掌控。其次,就各派系所佔有的中常委比例而言,一 九八八、八九年間呈現兩極對立的權力結構,而一九九○年代之後,逐漸 形成多極化的權力結構。由此我們已經可以和提名制度變革、各派系提名 比例消長,進一步探討派系是否有能力發動制度變革。 依民進黨黨章規定,有權進行提名制度設置、變革的是全代會,同時

12 ᙯٺϔซᛨ̚ે؎ă̚૱؎ඈٙጾѣ۞ᖚᝋ࠹ᙯఢؠĂͽ̈́ᛨ̰ᛉ९఼࿅ܝᕣĂኛણ҂ ϔซᛨ̚δᛨొშ৭http://www.dpp.org.tw/ᛨౢăᛨჩĄٺϔซᛨᛨౢ̚ځ͛ఢؠâ ਠᛉ९ᅮΗᇴͽ˯఼࿅Ăࢦ̂ՙᛉᅮˬ̶̝˟̚૱؎ՙᛉ఼࿅ĄٙͽĂࡶߏ࣎Ҿࠁր୬ ఼࿅˘ਠᛉ९ĂҌ͌ᅮࢋೠ೪ 50% ͽ˯۞̚૱؎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二十六條之一 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青少年組之選手來源,為教育部

紫柏老人氣蓋一世,能於機鋒籠罩豪傑。於士大夫中最賞馮開之 (馮夢禎) 祭酒,于中 甫

這競賽是在暑假進行,我們團隊在很短的時間內完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去年九合一選舉的政治獻金高達 1 億 2914 萬元,而當時的高雄市長 競爭對手,也就是現任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則是收入

公元前 261 年,秦國派王 齕領兵進攻上黨,趙國派 廉頗領兵二十萬救援。. 廉頗軍到達前線前上黨已被秦軍

「那麼國民黨和 共產黨是否志同 道合?有否合作 空間?」(學生 可就一己所知作 答,然後再細閱 工作紙的資料作

“ Intellectual freedom encompasses the freedom to hold, receive and disseminate ideas.”.. by American

此為 攝於 1927 年 3 月在漢口舉行國民 黨二屆三中全會的合影照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