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示例
國共合作與分裂(1924-1937 年)
一、建議教節:3 節(以一節 40 分鐘計算)
二、預期學習成果:
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
1. 認識國共兩黨於 1924-1937 年由合作(「聯俄容共」政策)到分 裂(清黨、五次「圍剿」、二萬五千里長征)到再合作(西安 事變)的史事。(知識內容)
2. 從兩黨分合的歷史進程看兩黨關係轉變的原因,及其對國家發 展的影響。(知識內容)
3. 透過不同形式歷史資料(如短片、圖像)及學習活動(如合作 學習策略),分析及整合史事,最後能歸納所學。(知識內容、
歷史研習技能)
4. 透過協作解難學會尊重不同意見、重視所有組員的貢獻及審視 自己所持的論點是否有充份理據支持。(歷史研習技能、價值 觀和態度)
三、教學建議/備註:
1. 教學/討論須以達致本科課程宗旨及學習目標,以助學生「整全 地認識中國政治演變、民族發展和社會文化的基本史實」,以及
「培養優良的品德,以及對國家、民族及社會的認同感、歸屬感 和責任感」。
2. 具體教學流程建議見教師版工作紙的指引。(套紅文字)
3. 工作紙內容可按學生的學習能力作調適,教師宜靈活安排,並以 客觀持平態度向學生介紹事件,引導學生在探究歷史現象或歷史 問題時,必須立論有據,不應游談無根。
4. 教師可提供適切的補充或安排,作學生預習/延伸學習/自學。
5. 部分資料可能在教師使用時已有所更新,教師可瀏覽網址,以取 得最新資料。
1
國共合作與分裂(1924-1937 年)
2
中國國民黨
成立: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 國 國民黨( 1919 年孫中山改組)
黨員人數: 20 萬至 30 萬人 #
( 1923-24 年)
黨員背景:富從政、革命經驗。
目標:
反軍閥、擺脫列強侵略 困難:(請選擇合適答案)
無力對付軍閥/無力對付共產黨 證據:當時軍閥混戰,孫中山欠 缺軍事力量,只能依靠南方軍閥與北 洋軍閥對峙。
(學生可提出其他符合 史實有理據的答案)
優勢:
是民國的第一大黨,對社會有較大影 響力。
中國共產黨 成立:「中國共產黨」於上海 成立( 1921 年)
黨員人數: 50 餘人(成立時)
420 人( 1923 年)^
黨員背景:多為知識份子,
平均年齡二十八歲 * 。 目標:
反軍閥混戰、反列強入侵 困難:(請選擇合適答案)
力量雄厚/力量較弱
證據:成立初期,群眾基礎不足。
優勢:
蘇聯支持
教師指引:
可引導學生在上一課節:「民初政局 (1916-1928 年 ) 」中 教師指引:
1. 教師可用標題句 作引入活動,詢 問學生是否認同 此說法?並請學 生以個人經歷作 分享。
2.老師延伸追問:
「那麼國民黨和 共產黨是否志同 道合?有否合作 空間?」(學生 可就一己所知作 答,然後再細閱 工作紙的資料作 討論。)
一、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 ?!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史述》第二編)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第三次)
(*按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員計算。)
3
中國國民黨
成立: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 國 國民黨( 1919 年孫中山改組)
黨員人數: 20 萬至 30 萬人 #
( 1923-24 年)
黨員背景:富從政、革命經驗。
目標:
反軍閥、擺脫列強侵略 困難:(請選擇合適答案)
無力對付軍閥/無力對付共產黨 證據:當時軍閥混戰,孫中山欠 缺軍事力量,只能依靠南方軍閥與北 洋軍閥對峙。
(學生可提出其他符合 史實有理據的答案)
優勢:
是民國的第一大黨,對社會有較大影 響力。
中國共產黨 成立:「中國共產黨」於上海 成立( 1921 年)
黨員人數: 50 餘人(成立時)
420 人( 1923 年)^
黨員背景:多為知識份子,
平均年齡二十八歲 * 。 目標:
反軍閥混戰、反列強入侵 困難:(請選擇合適答案)
力量雄厚/力量較弱
證據:成立初期,群眾基礎不足。
優勢:
蘇聯支持
國共合作( 1924 年)
教師指引:
可引導學生在上一課節:「民初政局 (1916-1928 年 ) 」中 找答案。
活動:請參考上述資料,並以分組討論形式完成下表。
4 教師指引:
此部分建議用協作形式進行,教師可將全班分為「中國國民黨員」及「中國共產黨員」兩 大組,然後再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滙報。
此部分以鷹架學習方式設計,若學生能力較高,可刪去題 1、2,直接運用資料討論會否進 行兩黨合作。
假如我是。。。。。。
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 黨員(圈出適用者)
1. 請列出我黨當時的困境:
中國國民黨:軍閥控制政局、我黨軍力不足。/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黨員人數少,力量不足。
2. 你贊成兩黨合作嗎?
贊成
(合作對我黨的好處)
不贊成
(合作可能引致的問題)
中國 國民黨
得到蘇聯的支持,在短時間 強化軍事力量,有利打破軍 閥割據局面,統一中國。/
完成國民革命事業。
對中國共產黨不認識,難以謀 求合一。/
中國共產黨人數少,黨員欠從 政經驗,對我黨發展的幫助不 大。
中國 共產黨
避免與中國國民黨為敵,亦 可在中國國民黨的蔭庇下擴 張勢力。
中國國民黨當時已是第一大 黨,人數眾多,與之合作會否 被欺壓?
(學生可按資料及史實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上述只為建議答案,學生應按資料內容作推論發揮,言之成理即 可。)
根據上述合作內容,如何體現國民黨「聯俄容共」的政策?
聯俄:蘇聯對黃埔軍校提供各項支援。
容共:1. 黃埔軍校要員由國共兩黨擔任,共同發展。
2. 兩黨黨員均可入讀黃埔軍校。
3. 容許 中國 共產黨 黨 員加入國民黨。
5
二、求同存異 展開合作
兩黨政治理念雖然不同,但在一致反對列強入侵及軍閥割據的基礎下,求同存 異。加上共產國際多次與孫中山聯絡,表示願意協助他們進行革命,並提供援 助;於是孫中山制訂了「聯俄容共」政策,於 1924 年達成兩黨合作。
合作內容
1. 確立「聯俄容共」政策
2. 建立黃埔軍校(孫中山為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 長,中共黨員周恩來為政治部主任,兩黨黨員均 可入校就讀。蘇聯派軍官作顧問,並提供金錢、
武器援助。)
3. 中共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
1. 國民革命軍北伐(1926 – 1928 年)
觀看以下有關蔣介石北伐的片段(0:01-5:38),然後回答 所附問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Hz14IZfwEA
(a) 國民革命軍包括國民黨和共產黨成員,北伐初期他們的共同目標是甚麼?
(可選多於一項)
打倒軍閥
推翻袁世凱統治
尋求中國統一
聯俄容共
(b) 試按照時間發生的先後次序,指出北伐的過程。
擊敗孫傳芳 擊敗吳佩孚 張作霖被炸死
馮玉祥、閻錫山加入國民政府 張學良宣佈效忠國民政府
→→ →→ →→ →→
(c) 試列舉兩項國民革命軍得以順利完成北伐的原因。
北洋軍閥互不信任,不能團結,給予蔣介石逐個擊破的機會;/
馮玉祥、閻錫山與國民革命軍合作,使國軍軍力大大提升;/
張作霖被炸死,奉系勢力不穩 ,張學良最終易幟 。
(任答兩項)
(學生可按資料及史實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6
三、合作無間/分歧衝突?
2. 根據資料一和資料二,摘錄導致兩黨關係轉變的關鍵事件。
資料一: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公報(節錄)
資料二:有關資料一運動的數據
年份 被捕人數 被殺人數
1927 32,416 37,981
整理自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 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
(a) 資料一的「國民政府公報」在何年發放?
1927 年/ 民國十六年
7
對付軍閥是國共兩黨的共同目標,他們在攜手合作北伐期間的關係如何?
(b) 按資料一的通告內容,國民政府要求各地進行甚麼活動?
清黨
(c) 根據資料二,推論上述活動對國共關係帶來甚麼影響?試舉一項證據說明。
清黨活動導致國共關係破裂。(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形容詞)根據資料 二, 1927 年清黨期間,被捕和被處決的中國共產黨員數萬計,必會影響雙 方關係。
(學生可按資料及史實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3. 細閱以下文字資料及地圖,並配合資料一和二,綜合分析導致國、共兩黨關 係轉變的情況。
資料三:
1927 年起,共產黨開始向農村(下圖綠色部分)的地區發展。
國民政府遂對中共發動「五次圍剿」(1930-34 年),紅軍被迫展開「二萬五千 里長征」。
8 教師指引:
教師可利用此圖,讓學生認識共產黨勢力擴張及其對國民政府的威脅。
看過不同資料,是時候撰寫短文了!!
根據你對課題的瞭解,描述1927-1937 年間的國共關係。
根據資料一和二,國民黨於上海進行清黨,被處決的共產黨員數以萬計。
由此可見,國共關係_破裂/友好_(圈出正確答案)。
根據資料三,_國民黨向中共發動五次「圍剿」, 紅軍被迫展開「二萬五 千里長征」。由此可見,國共關係_破裂, 衝突不斷 。
活動:看看時局
資料一:1930-37 年間發生的事件。
年份 事件 概述
1930-34 五次「圍剿」 國民黨對共產黨發動「圍剿」,迫使共產黨展開 長征,最終抵達延安。
1931 九一八事變 日本入侵中國東北,東三省淪陷。
1932 一二八事變 日本進攻上海,上海成為非武裝區。
偽滿洲國成立 日本扶植溥儀在東北建立傀儡政權。
1935 華北五省自治 日本策劃華北五省自治,中國喪失該區的主權。
9
共產黨農村根據地( 1930 年)
四、內外交困 如何抉擇?
教師指引:
此部分建議讓學生理解當時不斷出現日本入侵中國事件即可,關於各項事件的詳情,可在「日 本侵華與抗日戰爭」一課節教授。
資料二:愛國團體繪製抵制日貨海報 資料三:照片攝於1933 年
1. 根據資料一至三,以下哪個形容詞最能描述 1930-36 年間中國所面對的困境?
內憂外患 地方割據 列強入侵
2. 從資料一至三中,找出相關證據證明你在題 1 的選擇。
題1 的選擇 原因 資料來源及證據
內憂 國共關係破裂 資料一 五次 「 圍剿 」 , 國共軍事衝突 不斷
。
社會不穩 , 資料二 人民發起抵制日貨。
反日情緒高漲 資料三 人民自發組織抗日團體。
外患 日本不斷入侵 資料一 日本不斷入侵,包括 九一八事 變、一二八事變、成立偽滿洲 國、
策動 華北五省自治。
10
國立清華大學 抗日救國會
修路隊 就是制倭奴(指日本人)的死命不買日貨
(資料二、三的圖片轉載自教育局:《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圖片集——徐宗懋藏品選》)
教師指引:
此表格的 設計可因 應學生的 選擇而作 變化。
西安事變
面對日本一連串的入侵,全國紛紛出現民眾抗日救國運動,而追擊紅軍的將領張學良 及楊虎城多次向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與此同時,紅軍在國民黨步步 進攻下,元氣大傷,故蔣介石堅持「先安內,後攘外」。由於張、楊苦勸無效,並遭 嚴厲責斥,遂於 1936 年發動兵諫,軟禁蔣介石,史稱「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國、
共兩黨均派代表到西安斡(音:挖)旋,最終蔣介石同意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至 1937 年,中共發表《共赴國難宣言》,表示紅軍願意接受國民政府改編;國民政府亦 承認中共合法地位,雙方結束 10 年內戰,合作抗日。
國 共 關 係 發 展 歷 程 時
間 線
按 下 年發生的事件 年 份 ( 請 寫 該 )
11
1919 1921 1924 1926
6
1927
6 1928
6
1930 1936
中國國民黨 成立
提示 :
在「一、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 同不相為友 ?! 」一課節可找到答 案。
提示 :
在「一、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 同不相為友 ?! 」一課節可找到答 案。
中國共產黨
成立 兩黨合作 北伐 清黨 北伐完成
提示 :
在「三、合作無間/分歧衝突 ? 」 一課節可找到答案。
提示 :
在「三、合作無間/分歧衝突 ? 」 一課節可找到答案。
提示 :在「四、內外交困 如何 抉擇?」一課節可找到答 案。
提示 :
在「四、內外交困 如何 抉擇?」一課節可找到答 案。
西安事變
總結
五次「圍 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