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原住民族政策的發展:透過身份、語言、生計的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原住民族政策的發展:透過身份、語言、生計的分析"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原住民族政策的發展:透過身份、語言、生計的分析

伊萬 納威 Iwan Nawi 賽德克族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博士 【摘要】 本文探討臺灣原住民族政策的發展,透過原住民身份、語言、生計三條線索, 評析原住民族現況與現行政策的發展。 身份,係指國家認定原住民個人和民族身份,是國家作為行政的第一步,亦 是政策給付的依據。身分認定政策均為保障及維繫個人及民族身分的邊界,對於 個人身份認定主張刪除「從姓或傳統名字」之規定;以及民族認定,主觀認同凌 駕客觀條件,均是不利於原住民/族身份邊界的關鍵因素。 語言,為民族邊界的首要客觀條件,是原住民族社會整合過程的最後一道防 線。為能平復主流社會要求政策「公平正義」之輿論壓力,以及對原住民族文化 傳承之重視,增訂〈升學優待辦法〉有關「通過族語考試,始可加分」之規定; 以及推動族語振興相關計畫等,帶動原住民族社會對族語的重視。 生計,為原住民族社會整合過程的生計變遷,牽涉人口遷徙、職別及生計等 之改變。是衝擊身份邊界及族語傳承的關鍵因素。就業方案等政策,仍未能改善 其結構性失業,轉而提出「原鄉部落產業發展」政策,試圖吸引族人回流,舒緩 人口持續外流;進而重新與土地連結,以傳承民族文化之命脈。 綜言之,原住民族政策是為保護原住民族生計,具原住民/族身份者,即可 享有其各項權益;語言是維繫民族邊界的重要條件,語言消失,民族就消失。因 此,身份、語言、生計政策是攸關當代原住民族發展的重要條件。 關鍵詞:原住民族發展、原住民族政策、身份認定、民族認定、族語振興、 部落產業

(2)

台湾原住民族政策の発展:身分、言語、生計による分析

イワン・ナウィ Iwan Nawi セデック族 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科 兼任助理教授/博士 【要旨】 本論は台湾原住民族政策の発展についての考察であり、原住民身分、言語、 生計の 3 つの手がかりから、原住民族の現状と現行の政策の発展について評 価・分析を行う。 身分は、国家が認定する原住民個人および民族の身分を指す。これは国家の 行政の第一歩であり、政策給付のよりどころでもある。身分認定政策は個人お よび民族の身分の境界を保証し維持するものであり、「姓または伝統名」によ る規定の削除を主張するものである。また民族認定においては、主観的アイデ ンティティが客観条件を凌駕しており、原住民(族)身分の境界に不利となる 要因となっている。 言語は、民族の境界にとって第一の客観的条件であり、原住民族社会の統合 における最後の防御線である。言語は政策の「公平・正義」を求める主流社会 による世論の圧力を静めることができる。また原住民族文化伝承の重視は「進 学優遇規則」(升学優待弁法)の「民族語試験合格により加点」という規定改 正につながった。さらに民族語振興関連プロジェクトの推進などは、原住民族 社会による民族語の重視につながった。 生計は、原住民族社会の統合における生計の変遷であり、移住、職種、生計 等の変化である。これは身分の境界と言語の伝承に衝撃を与える要因である。 就業プランなどの政策においては構造的な失業を改善できず、「原住民郷集落 産業発展」(原郷部落産業発展)政策に切り替えることで、人々の帰郷や人口 流出の緩和を図り、民族文化の命を伝えるために、改めて人と土地とのつなが りを深めた。 以上をまとめると、原住民族政策は原住民族の生計を守るためのものであり、 原住民(族)身分所有者は様々な権益を享受することができる。言語は民族の 境界を維持するための重要な条件であり、言語が消えれば民族も消えてしまう。 それゆえ、身分、言語、生計関連の政策は現代の原住民族の発展に関わる重要 な条件である。

(3)

キーワード:原住民族の発展、原住民族政策、身分認定、民族認定、民族語振 興、集落の産業

(4)

緒論 一、原住民/族身份 二、語言是民族邊界的指標 三、生計與回流原鄉 結論 緒論 臺灣自 1987 年解嚴之後,臺灣民間社會展現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力,臺灣的 政治改革運動即透過不同類型的社會力結合,國家逐步向本土化及民主化往前推 進。90 年代更是臺灣政治變革最動盪時期,陸續展開的修憲、國會全面改選, 以及多黨競爭,成為臺灣政治發展的常態,也是促使原住民族政策變革的重要推 力。 1983 年興起的原運,既是社會運動,也是民族運動的路徑來看,1987 年具 體把「原住民」個人權利意識,擴及為「原住民族」民族集體權概念,凸顯原住 民族社會發展的困境與根本的解決途徑,必須從民族集體處境著手的事實。為因 應原住民族社會遽變與原住民族政策的變革,在原運兩條路線——街頭及國會路 線1分進合擊,原住民族政策有了轉機,邁入新的里程碑。 隨著臺灣政治社會經濟的變遷,1960 年代起臺灣原住民族也在追求現代化 (都市化/工業化)過程,人口都市化,2 無可避免的捲進整體臺灣社會與經濟體 系,導致內部結構的巨變,致原鄉部落空洞化、語言瀕臨消失的危機、通婚比率 逐年增加、民族樣貌模糊及原住民族意識淡薄等,種種現象均威脅著原住民族存 續與發展。 衡諸近年逐步建制的原住民族政策裡,至關原住民族發展的政策莫過於原住 民身份、語言及生計等政策。身份認定,包含原住民個人/民族身份認定,為國 家施行原住民族政策的第一步。從國家角度而言,原住民身份認定之目的,是為 確立政策實施對象與範圍,也是作為原住民族行政第一步,亦即各項行政政策給 付的基礎。族語,是當代原住民族邊界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意味著原住民族經過 半個世紀的社會整合過程,明顯喪失其傳統文化,多數已被列入世界瀕危語言之 列。族語是僅存作為區辨他族的有利條件。生計,係指原住民族社會整合過程的 生計變遷。原住民族生計方式的改變與整體臺灣社會經驗變遷有極密切關係,原 鄉原住民保留地發揮之效益有限,在地就業機會匱乏,致原住民族人口大量往都 市尋找新出路,因此,牽涉人口遷徙、職業分化及原鄉部落產業發展;也是影響 原住民身份及語言發展的關鍵因素。從民族發展觀點來看,身份、語言及生計三 條線索彼此關係看似不同,卻是緊密的盤節在一起。 1 史稱「二月政改」,促使執政黨國民黨同意成立中央層級原住民專責機構。 2 原民會統計料顯示, 已有 240,482 人(約佔總人口數的 45.03%)遷移都會區。

(5)

一、原住民/族身份 由於原住民族社會捲入主流社會甚深,對身份及族語的體認,相較過去已有 極大落差。〈原住民身份法〉立法過程,爭論「家族主義」與「血緣主義」運作 概念,3 乃至〈身份法〉實施近十多年以來,仍然有不少立委4 數度提案與質詢修 訂刪除具有「家族主義」精神以附加「從姓或傳統名字」之條文規定,試圖達其 「只要取得身份,不要身份認同」之目的,並以「違反人權」、「剝奪基本權益」 等似是而非的理由抨擊維繫原住民身份邊界的重要規定。 也有原住民立委大開方便之門,提案〈身份法〉增訂有關平埔族列入原住民 族行列。此舉不僅不尊重原住民族,也忽視原住民族的感受,甚至影響原住民族 與平埔族之間的和諧關係,由於聲援平埔族的美意過於粗糙,而大打折扣,不僅 未能保護原住民身份,更危及原住民族權益。在標舉「原住民族主義」的同時, 也應全力保護原住民身份,確保其各項權益。 民族認定,依民族學理,民族的主客觀條件 5均要兼顧考量,分辨不同群體 之間民族表體的差異。差異越大,民族邊界越清晰;差異越小,則民族邊界越模 糊。民族認定過程,無爭議案例如邵族、噶瑪蘭族(具原住民身份)及撒奇萊雅 族;有爭議案例,如太魯閣族和賽德克族,因主觀條件凌駕客觀條件,在認定過 程,造成兩族的內傷,影響民族和諧與發展。 二、語言:民族邊界的指標 族語不僅僅作為溝通工具,是承載對民族的認同,更是民族邊界的指標。〈原 住民族教育法〉(1998)是族語教育及原住民族語復振等政策的重要依據。隨著 國家資源競爭越來越激烈,主流社會輿論要求政策「公平正義」;6原住民族社會 也充斥著「升學主義」,而漠視自身民族文化及認同淡薄日趨嚴重。 為權衡外部主流社會輿論壓力及內部原住民族社會巨變,提出族語教育及復 振政策外,最大的改變莫過於修訂〈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辦法〉(2001),增訂原 生通過族語考試作為升學加分的條件。7引起原住民族社會的強烈反彈,在修訂 〈優待辦法〉過程,多數原住民立委及學者也持反對態度,以致原民會相關配套 毫無進展而延宕預定執行期程。其意義不僅與主流社會外部觀點有關,對原住民 族社會也具民族傳承的啟發,更重要是反問現代原住民族享有權益的基礎點或立 3 考量原住民族對身份認同薄弱,最後則兼採「家族主義」及「血緣主義」之概念運作,具體內 容則為「血緣主義及附加『從姓』」,取得原住民身份。。 4 包括原住民及非原住民立委均有提出修訂提案與質詢的紀錄。 5 民族學理觀之,主觀條件為認同;客觀條件則依其重要性為語言、宗教、民俗文化…等。 6 主流社會輿論認為「原住民族多數已在都會區生活、求學及就業,各項環境與平地社會已經沒 有太大差別」,質疑加分優待的正當性。 7 在 1998〈原教法〉立法過程立委蔡中涵即已有提出相關條文,也得到立委范巽綠支持,但未 能取得其他多數原住民立委的支持。雖力爭,但最後則以「附帶決議」方式處理之。

(6)

基點何在? 對原住民族而言,沒有語言,民族就消失;對國家而言,沒有語言,與主體 民族無異,則已無以施行特殊行政的必要。做為原住民/族,會說族語是天經地 義的事,若抱持著「只要身份,不要語言」,不正意味著只享權利,不負民族基 本義務之責,又遑論民族發展?語言作為民族條件之首要,已是當代原住民族社 會整合過程裡最後一道防線,固然近年透過族語教育及族語復振政策,帶動了原 住民族語運動,但語言的存亡,最終將取決於民族的成員,而非局外人所能左右。 只有民族成員才能作是否與如何復興、維持,與強化族語的選擇〔聯合國教科文組 織 2003〕。 三、生計與回流原鄉 多數社會學者都認為,變遷的動力或關鍵,正是現代化(Modernization) 過程。從近十年原住民族人口分佈趨勢,山地及平地原住民鄉鎮都明顯下降 的趨勢,而遷徙都會區現象則明顯逐年增加。原住民族遷徙都市對個人地位提 升與資源取得上有其正面作用,通常伴隨著職業的變動(job mobility),與促進 通婚現象,是原住民身份邊界及語言瀕臨消失的關鍵因素。而此議題也是原住民 族社會最感到無力的問題。 因此,透過〈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保障原住民族就業及經濟,並規範政 府公部門進用原住民。8 惟隨著國內政經社會環境等之變遷,長期居處勞力市場 劣勢地位的原住民,其失業率仍高於全國勞動人口失業率。9 面對原住民族各種 結構性就業問題,仍存在無法突破的困境,經檢討轉而朝向「開創原鄉產業、強 化原住民就業技能」之政策調整,鼓勵族人回流原鄉部落發展。 為拓展原鄉就業機會,依據〈工作權保障法〉第 5 條、〈原教法〉25 條、「原 住民保留地山林守護計畫」等,保障原住民公務人員、雇用約僱五類人員、原住 民教師、巡山員及醫事人員等的工作機會。原民會近年推動原鄉部落觀光產業, 推出原鄉觀光旅遊路線、民宿經營與溫泉產業,與部落或民族文化特色結合之部 落觀光產業;設置「原住民族綜合發展基金」,作為發展自主創業的需求,提供 重要的助力。在此基礎上,也賡續推動「原住民經濟產業發展 4 年計畫」,創造 原鄉更多的就業機會。 8 明訂各級政府機關、公立學校及公營事業機構進用一定比例之原住民,未達標準者,應繳納代 金;原住民族合作社籌設經營及營運發展輔導;對原住民地區及原住民地區以外區域,有關公 共工程及政府採購之保障;促進就業及辦理職訓;中央主管機關設置原住民就業促進委員會; 勞資爭議及救濟之仲裁及組成等。 9 分析其原因,多環繞在教育程度不高、專業技能、部落工作受限、拓展事業資金不足;以及整 體經濟環境等之影響,造成原住民族長期失業的原因。且似與 90 年代情形並無二致。

(7)

結論 身份、族語及生計是攸關當今原住民族發展的重要政策,也是朝向原住民族 主體性的重要基礎。「只要身份,不要認同」、「只要生計,不要族語」,已普 遍存在原住民族社會,致原住民族身份邊界模糊、族語消失,原住民族失去重要 的憑據,對民族命脈延續與前途發展勘憂。 原住民族政策目的在於保障原住民族生計,保護原住民身份,並維繫民族語 言,原住民族始能發展。惟原住民族社會覺醒與意志,才是原住民族發展及其能 否延續下去的關鍵因素。原住民族要往哪裡去?釐清與體認當前民族處境,重整 對民族責任的認知與價值,應為本世紀原住民族最重要的反省課題。

(8)
(9)
(10)
(11)
(1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包含獨力負擔家計者、中高齡者、身心障礙者、原住民、低收入戶或中低

(四)雇主申請僱用獎助前,未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及原住民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西屯區 國安國小 阿美族語/海岸阿美語 高月仙 3 西屯區 永安國小 阿美語/海岸阿美語 高月仙 1 南屯區 惠文國小 阿美族語/海岸阿美語 高月仙 1 豐原區 豐原國小 阿美族/海岸阿美族

依其採計考試科目成績原始總分增加 3.75%;若同時通過原住民文 化及語言能力並持有證明者,則依其採計考試科目成績原始總分增 加 5.25%。優待錄取名額為 7 名,甲組 3 名(男生 2 名,女生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理論,則認為人的情緒不是單純由事件本身引發的,更多是由當事人對事件的 理解或看法而引起的。ABC 理論的 A 是指誘發事件 (Activ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