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電影《帝國大審判》的敘事模式與 歷史再現:兼論影視文本在中學教育的運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電影《帝國大審判》的敘事模式與 歷史再現:兼論影視文本在中學教育的運用"

Copied!
20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〆陳登武博士. 電影《帝國大審判》的敘事模式與 歷史再現〆兼論影視文本在中學教育 的運用. 研 究 生〆陳蓓萱. 中華民國一○四年一月.

(2)

(3) 誌謝 一千多個日子過去了,終於完成這本碩論並將從臺師大歷史所畢業,這 份喜悅真是難以言喻,最先想到要感謝的便是雙親無怨無悔地支持,以及親 友們一路協助幫忙,讓我可以持續學業與撰寫論文。 其次,陳登武老師是幫助我順利寫完論文的大恩人,感謝老師在研究所 轉折困頓之處對我伸出援手,指導我一步步撰寫學術論文,也從中學會許多 為人處事之道,從最開始的問卷設計到最後的論文修改,老師都給予十分大 的協助,讓我既感動又感恩。論文口試時,老師的微笑是我答辯時最重要的 支持,陳靜瑜老師針對論文架構與教學分析與設計部分,陳秀鳳老師針對各 段重點與結論,提供許多建設性的修改建議,這些都直接提升我論文的可讀 性,真的很感謝口試委員們寶貴的建議。 感謝讀書會的研究所學長姐、同學與學弟妹們,與你們一同討論讓我獲 益良多,以及感謝曉雯學姐的協助。幫忙我完成這本論文的幕後功臣還有好 朋友 Joyce、Li-Huei、JD,以及在任教學校的同事與學生們,沒有你們的協 助,我是無法順利身兼工作與學生身份。你們的陪伴都是我能順利完成這本 論文的助力。 一連串長長的感謝名單中,如果不小心有遺珠之憾,請相信其實你是深 埋在我內心深處的,只是一時間無法完整羅列。無論如何,我都懷著一顆感 恩的心,感謝這四年半以來在歷史研究所經歷的一切,因為你們,讓蓓萱有 機會重回師大學習,我會把這四年多的回憶好好珍藏、細細回味。.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試圖在歷史教育過程中,利用情境教學理論,結合影視史學融入歷史 教學,激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學生應該要能夠以多元為出發理解歷史發展的多 重因果關係,建構自己的歷史意識。 電影作為認知歷史的文本應該要借用影視史學的理論加以分析。本研究即以 影視史學的理論探究電影《帝國大審判》,深入探討電影再現歷史的敘事模式。 運用電影《帝國大審判》影片中的歷史意涵,規畫影視教學活動課程與教學評量, 引導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並藉由學生的學習成果分析電影對學生認識歷史事 件、建構歷史意識的影響。 研究可知,透過影視文本結合學習單撰寫,學生表現出多元的歷史思維能力。 學生不僅能夠覺知影片中的歷史元素,亦對這一部分歷史產生高度興趣。由此可 知,影視輔助歷史教學在高中階段具有一定效益,歷史老師若能善用影視教材, 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亦可加強學生思維能力。. 關鍵字:帝國大審判,白玫瑰事件,歷史教學,二次大戰,納粹,影視史學. i.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方向與範圍與文獻回顧 .................................................................... 3 第三節 本文架構 .................................................................................................. 15 第二章 歷史上的白玫瑰事件 .................................................................................... 18 第一節 背景與經過 .............................................................................................. 18 第二節 白玫瑰的政治訴求 .................................................................................. 33 第三節 意義與影響 .............................................................................................. 51 第三章 電影創作背景與導演敘事風格 .................................................................... 57 第一節 電影創作背景 .......................................................................................... 59 第二節 導演敘事模式 .......................................................................................... 78 第四章 電影《帝國大審判》敘事風格與歷史再現 ................................................ 89 第一節 電影的敘事模式 ...................................................................................... 89 第二節 文本中的白玫瑰事件 ............................................................................ 105 第三節 電影《惡魔教室》中的「白玫瑰」 .................................................... 122 第五章 電影與教學現場的應用 .............................................................................. 127 第一節 教案設計背景 ........................................................................................ 127 第二節 《帝國大審判》結合教學 .................................................................... 141 第三節 教學結果分析 ........................................................................................ 150 第六章 結論 .............................................................................................................. 187 附錄一 ...................................................................................................................... 190 參考書目 ..................................................................................................................... 194. ii.

(6) 第一章. 緒論. 影像對於現代世界人們彼此間的溝通十分重要,「電影」也可作為一 種媒介,尤其是「歷史電影」文本。它本身不像紀錄片一般考據詳實,而 是利用歷史題材。英國史家卡爾(Edward H. Carr)云:「歷史是史家與事 實之間持續不斷的互動,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1歷史教師 更是做為引導學生建立過去與現在溝通橋樑的促成者。本研究試圖透過歷 史電影實際應用在歷史教學的經驗,探索歷史電影如何協助學生建構個人 歷史思維,並且讓學生開始思考歷史。 《帝國大審判》故事發生在 1943 年,時值納粹統治之下。反納粹「白 玫瑰」組織成員:蘇菲.蕭爾(Sophie Scholl)等三人,由被逮捕、接受審 判到慷慨赴死,短短六天的過程。 納粹是二十世紀社會與政治走向極端化的頂點,仇恨式的煽動造成集 體亢奮式的盲從和惡的平庸性(Banal of evil) 2。白玫瑰事件所具有的歷 史意義在於有群「不緘默」勇於對抗當時仍勢強力大的納粹政府的人。白 玫瑰成員用自己渺小的生命試圖改變德國命運。. 1. E. H.Carr 著、王任光譯,(卡爾(E. H. Carr)原著),《歷史論集》(What is History?)(台匇〆 帅獅出版公司,1968) , 頁 31。此譯文中並無「他的」二字,事實上,其英文原文為〆‖History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between historian and his facts, an unending dialogue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In Carr, What is History? (New York: Vintage Book, 1961), p.35. 2引用自漢娜〃鄂蘭(Hanna Arendt),《艾希曼在耶路撒冷》(Eichmann in Jerusalem)一書鄂 蘭以冷靜的頭腦觀察審判,她說艾希曼並不是出於仇恨猶太人或因本身太壞而屠殺成千成 萬的猶太人,他只是像一個普通的官僚一樣盡他自己的職責,每天處理上級交付下來的例 行公文,罪徭不是在可憐又可微的艾希曼身上,而在制度上。引自漢娜〃鄂蘭(Hanna Arendt) 著 孫傳釗(譯),《耶路撒冷的艾希曼〆倫理的現付困境》(東匇〆卲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1),頁 54。本處翻譯參考 蔣興儀,〈從「徭的帄庸性」到「徭魔之徭」〆紀傑克對 徭的問題的反省〉,收錄於黃瑞琪主編《理論的饗宴》(台匇〆碩亞數碼出版,2013), 頁 419-457。. 1.

(7)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數位科技發達的網路世代,歷史教師及教科書已不是也不該是學生 學習歷史的唯一來源,而歷史教師們也逐漸意識這股不可逆的歷史潮流, 紛紛嘗試運用數位科技進行歷史教學,企圖藉用現代數位科技「重溫」古 代文字記憶。「從善如流」下,筆者曾於高二歷史課中,選擇《帝國大審 判》來引起學生對於「德國納粹主義性質」的認識與反思,企圖使學生在 教科書之外,更「身歷其境」體驗這股歷史洪流的衝擊力。 固然電影以「影音圖像」特質,「再現」當代歷史情境並引起學生較 為生活化的歷史共鳴,但是,「電影」僅是呈現「另一種史觀」,而非也 不能夠真正讓歷史重演。再者,《帝國大審判》雖然補足過於簡化的教科 書內容,也刺激部分學生更深刻感受與思索「德國納粹主義」的歷史意義, 但電影本身的敘事模式也讓部分學生未達筆者教學期望,或者說產生了「模 糊焦點」的負面教學影響。 爰此,筆者想藉由本研究探討以下問題,以期能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善 用影視數位科技:. 1. 電影《帝國大審判》如何呈現歷史事件? 2. 在歷史教學時選擇電影《帝國大審判》有何意義? 3. 電影《帝國大審判》使用於教學現場有何回饋?教師進行教學過程中 應有何注意事項?. 2.

(8) 第二節 研究方向與範圍與文獻回顧. 一、 研究方向與範圍 1988 年,美國海登・懷特(Hayden White)定義‖Historiophoty‖一詞: 「以視覺的影像和影片的論述,傳達歷史及我們對歷史的見解」3。其後, 周樑楷則譯為「影視史學」,在周樑楷的發展下「影視」的範圍擴大為「以 靜態或動態的圖像、符號,傳達人們對於過去事實的認知。」「影視史學」 意為「探討分析歷史文本的思維方式或知識論」。影視史學用於本研究重 要性在於界定本文對電影《帝國大審判》的討論方向,如:書籍的《白玫 瑰 一九四三》、2005 年電影《帝國大審判》、1982 年電影《白玫瑰》等, 書籍與不同時代的影像綜合比較白玫瑰事件是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歷史論述, 以及被再現於當代。 海登.懷特曾說「以歷史電影呈現的成果一定和任何時期的書寫史學 不同,而且毫不遜色。4」也就是說影像本身即可為某種歷史,但是,影像 就呈現歷史了嗎?羅森史東(Robert A. Rosenstone)即說「在銀幕上所看見 的並不是史實本身,而是經過選擇的史實的影像。5」從以上兩種相對的論 述可看出歷史電影與歷史之間的矛盾。在影像的製作過程中史實是經過篩 選的、畫面是經過安排的、劇情是經過先前建構的,所以要了解影視文本 的意義要溯源回到創作的歷史背景、環境來進行檢視與討論。 電影《帝國大審判》以白玫瑰事件為背景。白玫瑰運動的投身者大. 3. Hayden White,―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The Amec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93,No.5(Dec,1988),pp.1193-1199。 4 Hayden White 著,周樑楷譯,〈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頁 10-17。 5 Robert A. Rosenstone, "History in Image History In Words: Reflections the Possibility of Really Putting History onto Film," AHR, 93 (Dec. 1988): 1174; I. C. Jarvie, "Seeing Through Movies,"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8 (1978): 378. 3.

(9) 多是大學青年,他們所生長的年代恰恰就是納粹逐步掌權的歷程。白玫 瑰成員青年時期已是納粹黨掌權的年代,在成長過程中的幾乎經歷塑造 領袖崇拜、參與青年團等經驗,納粹的狂熱涵蓋他們的成長階段。當膠 著史達林格勒戰役暴露出納粹政權破綻時,即便國家主義仍口口聲聲說 帝國即將獲勝,國家動員一波波的投入戰場,這群「白玫瑰」青年卻決 定以非暴力手段、用發散傳單來呼籲反抗希特勒。「白玫瑰」以小蝦米 之姿想要扳倒有黨衛軍、蓋世太保等鷹犬的納粹政權。這是令人訝異的 事。1943 年,「白玫瑰」成員受到逮捕、不公平的快速審判、極刑的處 決。戰爭在 1945 年以希特勒的失敗告終,戰後的德國已經不再有納粹, 但德國另外陷於意識型態的冷戰對立糾結之中。冷戰體制下,不管在東 德或是西德,德國民族的檢討與反省持續進行,但直到 1980 年代對「白 玫瑰」成員的判決才得到昭雪。 電影《帝國大審判》出品時,二次大戰已結束六十年,時間來到二十 一世紀。在此之前,白玫瑰事件已經幾次被重新帶到大眾面前,包括電影。 即便經過這麼多年時間,「白玫瑰」成員仍不失為有巨大影響力的歷史人 物。電影《帝國大審判》的導演馬克・侯特蒙(Marc Rothemund)為玫瑰事 件另闢新視角再現。導演把本片的焦點著重在蘇菲„蕭爾身上。電影主軸 環繞在蘇菲被捕後與審訊人員莫爾之間的交流。 德國戰後陷入了意識形態的兩德分治情況,對於白玫瑰事件成員的的 態度有所不同。1980 年代的共產政權飄搖衝擊、1990 年代兩德統一與整合 時期。即便戰爭結束這麼多時間,德國從戰後出現的針對納粹的反省氛圍 仍持續。隨著時代的變遷,國際與國內政治的變動,反省的社會大眾心態 同於以往。從導演馬克・侯特蒙(Marc Rothemund)的背景找到一些不同之 處。導演出身於 1960 年代,他是沒有戰爭經歷的新一代德國人。《帝國大 審判》讓他有機會在二十一世紀再度詮釋白玫瑰事件,本片也讓馬克・侯特 蒙在影壇上大放異彩,獲得拿下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還代表德國入圍奧斯 卡最佳外語片等,在諸多方面本片大受肯定。本片在國際上的影響、導演. 4.

(10) 的成長背景,以及本片出品的時間—二十一世紀與終戰六十年,以上這些 成為筆者選用本片作為研究與實作對象的背景。筆者認為歷史教育除了豐 富學生的歷史知識、擴大宏觀視野、增加思考能力之外,也希望能夠提升 人文素養,如包容、尊重、體諒、關懷等。《帝國大審判》的真實歷史背 景,結合歷史教學進行運用。透過劇中歷史人物的信念與作為,以及歷史 事件的脈絡與發展,提供學習者具有歷史脈絡的易地而處的間接經驗學 習。. 二、 文獻回顧 電影在十九世紀進入人類社會,二十世紀時逐步在人類歷史裡佔有重 要的傳播地位。電影以影視圖像序說歷史的新模式儼然成形,它成為有深 度的文化產品。「影視史學」(Historiophoty)則作為分析影像歷史論述的 理論依據。 使用影像呈現歷史(History in images),有別於傳統書寫歷史(History in word)。海登.懷特(Hayden White)的〈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6中根 據史東(Robert A. Rosenstone)與伊安„賈維(Ian Jarvie)對於“historiophoty” 的反覆辯論,下了結論:第一,無論是書寫史學或影視史學,都是被書寫 者依選定的觀念「建構」而成,雙方差異在呈現的不同,兩者都擺脫不了 建構過程的瑕疵。第二,書寫史學或影視史學的論述重點均在於能否呈現 史學的表徵,細節順序則不應是重點,因此只要藉由正確的陳述和適當的 細節呈現,凸顯歷史的真實性亟欲呈現的史觀或思維,影視文本也可以是 主要的論述媒體。 法國學者馬克·費侯(Marc Ferro)將電影作為歷史代言人,他將電影和 史料、媒介來進行研究,他也是首位獲准參閱蘇聯檔案的西方史家,並以. 6. Hayden White 著,周樑楷譯,〈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頁 10-17。. 5.

(11) 其研究成果革新以往學者對 1917 年俄國大革命的看法。在馬克・費侯系列 著作《電影和歷史》(Cinema et histoire)曾系統地梳理二十世紀中期以來 電影在整個人類文化格局與傳統中逐漸獲得獨立地位與身份,並升格為藝 術的過程。從馬克・費侯所言「電影有資格替歷史作見證」、「影像已成為 史學文獻與歷史使者」7不難看出其對於電影之於歷史價值的看重。在《電 影與歷史》一書中,具體從《罷工》(Strike)、《波坦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入手,談影像傳遞歷史虛實的政治效應。書中點出納粹在拍攝《猶 太人蘇斯》(Jew Süss)的邪惡意念,再由卓別林(Charles Spencer)的《大 獨裁者》(The Great Dictator)的現實意涵對照納粹的殘暴。馬克・費侯以 「從歷史的角度解讀電影及反之從電影的角度解讀歷史」8,對於從影視史 學角度重新認識、探討電影媒體對於歷史的巨大建構與傳播作用以及重構 現代新歷史觀都具有積極作用。 美國史家羅森史東(Robert A. Rosenstone)開設有關電影與歷史的課程, 企圖藉由課程的設計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訓練學生比較電影與史書的 異同。而後他積極研究電影與歷史,並參與拍製歷史電影與紀錄片。羅森 史東曾經參與劇情片《赤色份子》(Reds)與紀錄片《美好的一戰》(The Good Fight)的拍製工作。他的著作《觀看過去:來自電影對我們歷史觀念 的挑戰》(Vision of the Past:The Challenge of Film to Our Idea of History) 提出電影與文字歷史書寫的不同,因此必須運用不同於評論史書的標準與 方法,來研究電影的歷史書寫。他更進一歩肯定,各種影音媒體將成為主 流的書寫工具,電影也勢必成為歷史表述的重要方法。 電影仍與歷史記憶呈現有所不同,電影在表現歷史時,通常會採取多 種形態,比如戰爭片、喜劇片、傳記片、紀錄片等,不同的形式吸引不同 的群體,如馬克‧卡爾尼斯(Mark C. Carnes)所言「電影獨特的敘述能力. 7. Marc Ferro 張淑娃譯,《電影與歷史》(臺匇〆麥田文化出版社,1998),頁 14-19。 Marc Ferro 張淑娃譯,《電影與歷史》,頁 13-14。. 8. 6.

(12) 刺激了大眾想要跟過去對話的企圖」9。羅森史東認為導演的目的並非要把 過去每一件事情毫無疑漏地向觀眾交代,而是要指出過去的某些事情,或 是談論過去。10羅森史東曾指出「在銀幕之中,歷史電影為了真實,必須虛 構。11」並不是為了欺騙觀者,而是一種電影傳達真實的敘事策略與美學。 12. 羅森史東更重視電影之中學院歷史所忽略的人物與事件,諸如:女性、勞. 工、社會下層人物等,電影可以作為補充歷史,也可以顛覆既定的論述。 所有這些歷史題材的電影都可以分為虛構的(fiction)和非虛構的 (non-fiction)兩大類。馬克.卡爾尼斯所編《幻象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 萊塢歷史片》(Past Imperfect: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Movies)為美國史家 學會(The Society of American Historians)叢書之一,此書蒐集許多史家的 研究對比「電影上的歷史」與「真實歷史」,分析影片歷史書寫的真實與 虛構,以及影片與當代現實社會的關係。13提供如何分析影片提供了途徑。 「影像的歷史」作為歷史學新議題,有許多歷史工作者直接投入歷史 劇情片的拍攝,如:臺灣導演萬仁的電視劇《風中緋櫻—霧社事件》以及導 演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一片,有文史工作者鄧相陽、紀錄片導演邱 若龍等人的參與。14在國外方面,1980 年代的美國女史家戴維絲(Nathalie Davis),以歷史顧問的角色,協助拍攝一部有關十六世紀法國南部農村「真 假丈夫」之電影《歸鄉》(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戴維斯參與電影《歸 鄉》製作的同時也在撰寫《馬丹・蓋赫返鄉記》 (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 這本書。在電影工作裡她、導演、演員透過各方面努力重新表現那一個時 代。影片內容大概是描述一宗 1560 年發生在庇里牛斯山區村落里的詐騙案. 9. Mark C. Carnes 編,王凌霄譯《幻影與真實 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片》 (臺匇〆麥田, 1998 年),前言。 10 Robert A. Rosenstone, Visions of the Past: The Challenge of Film to Our Idea of History, (Cambridge, Mas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5),pp.51-52 11 Robert A. Rosenstone, Visions of the Past: The Challenge of Film to Our Idea of History, P.70. 12 徐叡美,〈電影與歷史〆評介史家費亱、戴維斯與羅森史東〉,《中央研究院近付史研 究所集刊》,第 45 期,(2004),頁 199-216。 13 Mark C. Carnes 編,王凌霄譯《幻影與真實 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片》,頁 37。 14 鄧相陽著有「風中緋櫻」等多部霧社事件專書,邱若龍則拍攝紀錄片「Ga Ya〆1930 年的 霧社事件與賽德克族」,二者對於霧社事件的研究及影像歷史的製作可謂貢獻良多。. 7.

(13) 件。戴維斯認為,歷史電影是一種有關過去的「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電影導演是一群「重視歷史的藝術家」,且歷史電影應讓過 去在尊重證據的基礎下製作,而閱讀電影的讀者應該進一步思考其背後傳 達的歷史寓意與意識形態。15 在以電影做為影視文本的歷史研究的領域,周樑楷以〈銀幕中的歷史 因果關係:評論「誰殺了甘迺迪」及「返鄉第二春」〉16一文對兩部翻案式 的電影進行探討,藉由這兩部電影翻案後大眾的反應及分析,發現電影敘 事能有效改變大眾的認知。周樑楷另有〈影像中的人物與歷史—以《白宮 風暴》為討論對象〉17、〈辛德勒的選民—評史匹柏的影像敘述和史觀〉18, 以及討論臺灣電影的〈臺灣影視文化的歷史意識,1945-1979:以《源》為 主要分析對象〉19等,以上三篇文章透過史學理論建構影視文本的歷史思維。 在電影應用方面的著作〈歷史劇情片的「實」與「用」—以「羅馬帝國淪 亡錄」和「神鬼戰士」為例〉20 則討論到關於不同年代對歷史戲劇的詮釋 問題。 電影具備辯證歷史、反省歷史、多元呈現、反映當代現實社會等方面, 電影的虛實構成可以是影視文本與其他文本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是過去的 歷史與現實社會的對話。陳登武的〈一場大屠殺與人民的記憶—以 Atom. 15.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著,陳榮彬譯,《奴隸、電影、歷史─還原 歷史真相的影像實驗》(Slaves on Screen: Films and Historical Vision,Canada: Vintage Canada, 2000)(臺匇〆左岸,2002),頁 14-15。 16 周樑楷,〈銀幕中的歷史因果關係—以「誰殺了甘迺迪」和「返鄉第二春」為討論對象〉, 《當付》,第 74 期,(臺匇,1984 年 06 月)頁 48-61。 17 周樑楷,〈影像中的人物與歷史—以《白宮風暴》為討論對象〉,《興大人文學報》, 第 32 期,(臺中〆2002 年 6 月),頁 1101-1116。 18 周樑楷,〈辛德勒的選民—評史匹柏的影像敘述和史觀〉,《當付》,第 96 期,(臺匇〆 1994 年 4 月),頁 44-53。 19 周樑楷,〈臺灣影視文化的歷史意識,1945-1979〆以《源》為主要分析對象〉,《1997 臺匇金馬影展》國片專題影展節目特刊,(臺匇〆1997 年 11 月),頁 18-24。 20 周樑楷,〈歷史劇情片的「實」與「用」—以「羅馬帝國淪亡錄」和「神鬼戰士」為例〉, 《當付》,第 156 期,(臺匇〆2000 年 8 月),頁 48-61。. 8.

(14) Egoyan 的電影「A 級控訴」為中心〉21文中藉由敘述亞美尼亞大屠殺22的影 視文本,結合 Atom Egoyan 的電影《A 級控訴》(Ararat)描述一位導演 Sarayan(Atom Egoyan 的化身)欲拍攝亞美尼亞人被土耳其屠殺的題材,並聘 任為戲中電影的歷史顧問(對史實專精者)、戲中的電影裡屠殺與被屠殺 者(戲中分別為土耳其與亞美尼亞血統者)等角色互相進行對談。Atom Egoyan 以「戲中戲」的方式「再現」歷史,也同時讓「戲中戲」的演員們 繼續在電影裡辯證歷史。Atom Egoyan 並非單以受害者之姿來詮釋歷史,導 演也以加害者/被害者/專業史家等各種角度來反省歷史,這是他身為亞美尼 亞難民之子選擇面對歷史的方式。導演在面對歷史問題時與史家相同,同 樣用特定觀念來「建構」史實;徐叡美的碩士論文〈歷史劇情片「赤色份 子」的歷史書寫與思維〉23,其中電影《赤色份子》內容描寫 1910 年代的 美國一名左派份子約翰.里德(John Reed ,1887-1920)。徐叡美在文中分 析導演(非學院史家)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作為文本書寫者的歷史思維, 討論電影中的虛實問題和當代現實社會(1910 年代和 1970 年代的美國)的 關係,比較影視文本(赤色份子)與書寫文本(羅森史東研究約翰.里德 的歷史文本《浪漫革命份子》)的異同,並綜合討論出這兩種歷史文本的 價值及貢獻。 在宋肅懿的〈影視史學的發展與教學之應用〉24將歷史與電影的結合類 型分成:1.歷史電影;2.紀錄片;3.歷史教學片(有歷史主題之教學片)三. 21. 陳登武,〈一場大屠殺與人民的記憶—以 Atom Egoyan 的電影「A 級控訴」為中心〉, 《興大歷史學報》第 17 期(臺中〆2006 年 6 月),頁 641-675。 22 「亞美尼亞屠殺事件」(Armenian Genocide)一次大戰期間,土耳其作為却盟國而與協 約國對戰。1915 年,當俄軍進逼土耳其東境時,土耳其政府因為疑懼亯仰基督教的亞美尼 亞人可能却情俄國及西方協約國,4 月 24 日開始大規模驅逐亞美尼亞人。1915 年 4 到 10 月,許多亞美尼亞人死於土耳其軍隊手裡,約 120 萬人因疾病饑餓命喪途中。《世界知識》 2010 年第 9 期,包麗麗, 〈問責“亞美尼亞大屠殺”〉http://euroasia.cass.cn/news/161607.htm 最後瀏覽日期 2014 年 12 月 28 日 23 徐叡美,〈歷史劇情片「赤色份子」的歷史書寫與思維〉,臺中市〆中興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1。 24 宋肅懿,〈影視史學的發展與教學之應用〉,《實踐通識論叢》,第 4 期,(2005 年 7 月),頁 165。. 9.

(15) 類。另外,張廣智的〈重現歷史──再談影視史學〉25則將歷史電影分成兩 類來探討,一類是狹義的歷史電影,即是有歷史記載與歷史事實的根據, 進行藝術加工,使情節更加生動;而廣義的歷史影片其實是相對於現代影 片而言,只要反映出古代社會人們的生活,表現出某一歷史時期有可能發 生的事情和有可能出現的人物,即歸屬於歷史影片的範疇。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伯納學院歷史系主任馬克‧卡爾尼斯曾引述戈爾‧ 韋達(Gore Vidal)所說的話:「我們終將承認,教育體系在引介歷史傳承 的功能中,將會逐漸褪色;最後,年輕人是靠電影來了解過去的。26」以影 視教材結合歷史教學,運用電影引導年輕人了解過去,在臺灣已有頗多研 究及實驗成果。劉怡芳在〈影視史學與歷史學科能力—簡介「文華高中影 視史學課程」〉27一文從整理赫本、戴爾以及布魯納等人提出教學策略得出 媒體的具體程度愈高,愈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影片的「具體化」功 效顯著,更能提高學習興趣與動機,進而強調「影視史學」能增進教學效 果。 影視融入教學實驗成果豐富,綜合方面,劉怡芳在〈影視史學與歷史 學科能力—簡介「文華高中影視史學課程」〉28以文華高中開設的影視史學 課程運用多部歷史影片如:《稻草人》、《末代皇帝》、《活著》、《伊 莉莎白》、《阿甘正傳》等五部片,引導學生學習歷史、提出自己的觀點、 史料閱讀,以及延伸討論等,對學生的學習加深、加廣。 臺灣史作為與學生生活最為接近的歷史內容,影片在語言、文化與學 生較能有接軌之處。吳珊妃的〈影視教材在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一. 25. 張廣智,〈重現歷史──再談影視史學〉,《學術研究》,第 8 期,(2000 年 8 月),頁 184。 26 Mark C. Carnes 編,王凌霄譯,《幻象與真實〆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片》(臺匇〆麥田 出版社,1998 年),前言。 27 劉怡芳,〈影視史學與歷史學科能力─簡介「文華高中影視史學課程」〉,《清華歷史教 學》,第 18 期,(2007 年),頁 107-134。 28 劉怡芳,〈影視史學與歷史學科能力─簡介「文華高中影視史學課程」〉,頁 107-134。. 10.

(16) 八九五》為例〉29本文提醒教師,在國中教科書長期受到「國族主義思維」 與「政治意識形態」的干預下,會有較偏頗單一的歷史論述,因而建議教 師們能利用影視教材進行多元性的補充及修正。李育如的〈影視史學在國 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影片《稻草人》為例〉30一文設計「日治時期的常民 生活」教案,並搭配九年一貫課程指標作為對照,利用電影《稻草人》一 片配合教學達到建構完整歷史思維的目標,解決教科書設計的篇章各自獨 立使學生在學習情境上產生斷裂不連貫的問題。本文研究的教科書相關範 疇,也涉及了極權政治分章敘述的情形。李育如也提及學生對於影視圖像 普遍比文字接受度高,影像經驗影響學生明顯,因此特別要留意影片中的 謬誤處。陳盈如的〈影視史學課程對國一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與國家認同影 響之研究—以二二八事件為例〉31 與黃靖涵的〈影視教材在高中臺灣史「白 色恐怖」教學的應用—以電影《超級大國民》、《天公金》為中心〉32以上 兩篇同時將焦點聚焦在臺灣解嚴前的高壓年代。陳盈如運用影片《傷痕二 二八》、《天馬茶房》兩片對國一學生進行歷史思維及國家認同的前後測 試,作者認為前者有顯著差異,後者較少。黃靖涵則以剪輯方式將《超級 大國民》、《天公金》兩部影視文本與教學結合,進行實驗後學生反應達 到作者預設的教學目標。 中國史所橫跨時段長,且內容豐富,如何吸引學生注意成為中國史的 講解課題。詹宗祐的〈影像資料在歷史教學的運用與實務—以中國史為例〉 33. 針對文字書寫學習意願較薄弱的技職院校學生以中國史為例進行教學經. 驗分享,並指出在教學上影像資料比圖片更有優勢,另外,影像資料使用. 29. 吳珊妃,〈影視教材在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歷史教育》, 第 14 期,(2009 年)頁 295-314。 30 李育如,〈影視史學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影片《稻草人》為例〉,臺中市〆中興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31 陳盈如,〈影視史學課程對國一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與國家認却影響之研究—以二二八事 件為例〉,臺匇市〆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32 黃靖涵,〈影視教材在高中臺灣史「白色恐怖」教學的應用—以電影《超級大國民》、 《天公金》為中心〉,臺匇市,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33 詹宗祐,〈影像資料在歷史教學的運用與實務—以中國史為例〉,《歷史教育》,第 14 期,(臺匇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2009 年.6 月),頁 265-293。. 11.

(17) 應特別留意意版權使用,還有中國史教學絕大部分使用的影像資料是中國 製播,有語言及文化習慣上與意識形態的不同、品質良莠不齊等。陳登武 的〈影視教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隋唐史教學為中心〉34以〈發現虞 弘墓〉、〈中國大漠之寶〉、〈天地英雄〉、〈誘僧〉、〈達摩祖師傳〉 等影片,給予高中教師在影視教材和教科書結合參考,並指出無論是「報 導性影片」或「劇情片」,都可以成為「輔助教材」。問題並不在於影片 類型,而在於如何使用。盧慧芳的〈電視歷史劇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 以《漢武大帝》劇之漢、匈情節為例〉35則是運用電視劇片段進行教學,其 課程肯定影視文本對於學習成效不佳的同學有吸引力。中國史教學向來被 認為教學時間少,內容又豐富,從以上的教學實驗來看,影視教材在引起 學生學習興趣多呈現正向影響。 從前面對於臺灣史與中國史部分的影視融入教學實驗,可看到在實驗 中影片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有提高的作用,影片多以補充或是配合教材 為目的進行使用,筆者認為於高中教學中可設計教案讓學生直接面對電影, 就如平時看電影一般,僅只閱讀劇情大要,僅只瞭解部分背景,由觀賞電 影的過程中一點一滴的尋找故事線索,依靠自己去了解故事,甚至是延伸 查找資料。本研究所設定的主題範圍在納粹德國時代。 意識型態的糾葛在一戰結束後曖昧複雜,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自 由主義、保守主義等在各個歐洲國家紛擾不平靜。1930 年代的西班牙內戰 是社會主義、自由主義,以及法西斯角力的主戰場。張雅淳在〈影視教材 在高中世界史「西班牙內戰」教學的運用—《以祖國之名》為中心〉36張雅 淳運用導演肯.洛區(Ken Loach)的《以祖國之名》取材自英國著名作家 喬治.歐威爾的《向加泰隆尼亞致敬》一文,導演塑造出主角大衛「再現」. 34. 陳登武,〈影視教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隋唐史教學為中心〉,《歷史教育》, 14 期,(2009 年),頁 233-264。 35 盧慧芳,〈電視歷史劇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漢武大帝》劇之漢、匈情節為例〉, 臺匇市,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36 張雅淳,〈影視教材在高中世界史「西班牙內戰」教學的運用—《以祖國之名》為中心〉, 臺匇市,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12.

(18) 那場國際意識形態和外交勢力糾葛的左派聖戰—西班牙內戰。《以祖國之 名》片中利用兩場辯論呈現意識形態之爭,既批判極權主義,也同樣批評 當時西方外交綏靖的混亂,不再追求還原歷史真相,而是欲讓普羅大眾對 於西班牙內戰有更多人性化的思考與體會。 說到納粹德國,不可忽略其極權獨裁的本質。一切以領導人為中心, 看似眾志成城團結多元力量,為美好願景共同打拼努力,另一方面,打壓 異己,甚至眾人涉入大屠殺而欠缺良知。有許多批判納粹屠猶的電影,而 對於在極權主義下集體屈從的展現電影《惡魔教室》(Die Welle)。林冠吟在 〈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惡魔教室》為中心〉37運用電 影《惡魔教室》於國中歷史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電影《惡 魔教室》是以歷史事件為基礎,改編自 Morton Rhue 的小說,以發生在加州 某所高中的真實故事為腳本,但在電影中卻是以德國作為背景,故事也經 過改編,放入導演對於德國法西斯主義的反思,以及警惕。電影的整體劇 情非歷史事件,但其中內容可給予學生設身處地的情境。 綜合論之,影視史學發展至今,在各方努力之下,從諸多不同面向逐 漸將基礎奠定,影視文本的應用與歷史更密切的結合,影視史學成為一門 學問。影視文本成為歷史多元論述之一,既是史料,也是歷史再現。技術 不斷的更新,從以往影視文本用於教學,尤其是歷史電影,教師藉由歷史 電影輔助教科書,或是引起學習興趣的刺激,又或者是挑戰教科書觀點等 等,有眾多原因令教師選擇不同題材的歷史電影以引導學生學習歷史,在 中學教育的確有可行性。筆者運用的電影為 2005 年的《帝國大審判》 (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於本文的第三部分探討以歷史影視教材作為教學主 體時,教師運用電影作為教學主軸時,將亦真實亦虛構的電影結合歷史教 學,先給予歷史情境,再給予引出歷史背景知識,並且運用本片與學生共 同討論。筆者期望將成果提供給現職高中歷史老師作為補充或參考。. 37. 林冠吟,〈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運用〆以電影《徭魔教室》為中心〉,臺匇市,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3.

(19) 三、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文欲透過量化的技巧和質性的分析,對於文本內容進行研究分析, 用客觀及系統的態度推論產生該文本內容環境背景及其意義。另一方面則 是運用電影《帝國大審判》結合歷史教學,並運用學習單來蒐集學生對影 像文本的接受程度,並期望透過影視文本引起學生自己去查詢歷史的動 機。. (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乃以筆者任教的苗栗地區的高級中學任教班為實驗對象。本校 發展規模為中型學校,有班級數 42 班,每班約 35 至 42 人,學生主要來自 苗栗地區,若由基測分布來看屬於社區型高中。. ( 二 )研究步驟 在普通高等的高二課程中有提到戰間期國際局勢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兩 單元。由於高二每週課程只有兩節課,總共 100 分鐘的時間,進行課程內 容引導時間尚嫌不夠。是故,筆者搭配高三在上學期為準備學科能力測驗 而複習的課程,以電影《帝國大審判》進行教學教案實作。電影搭配學生 需填寫學習單作為實驗分析資料。預備階段部分,筆者持續蒐集相關文獻, 確定本研究的初步架構;另一方面也根據本研究的對象著手擬定電影《帝 國大審判》的教案。. 14.

(20) ( 三 )資料分析 在整個教學實驗結束後,筆者將以學生作答的學習單等評量工具進行 分析,以利相關資料的彙整分析。以質性的答題內容進行影視史學融入歷 史教學運用之評估,並探討測驗所顯示的教學意義,以推論其教學模式在 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可行性與適切性,最後將研究所得撰寫成論文。. 第三節 本文架構 本文一共分為六個章節。緒論部分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回顧、 研究方法以及章節內容。第二章以歷史上的「白玫瑰事件」為中心,敘述 事件發生的背景與經過,以及討論事件的影響與意義。第三章分析電影《帝 國大審判》為中心,如創作的歷史背景等,接著分析導演的創作風格。第 四章聚焦在電影《帝國大審判》本身,分析電影的敘事風格,並將電影與 英格・蕭爾的《白玫瑰一九四三》、1982 年電影《白玫瑰》相比較。第五章 則結合以上研究成果進行影視教學實驗。 正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有兩方面,一方面從納粹德國崛起的過程、 德國的反抗團體,來看待白玫瑰事件。另一方面,則從戰後德國看待白玫 瑰事件的演變為出發,探討白玫瑰事件的意義。電影中有一段身為蓋世太 保的莫爾警官審問蘇菲時,透露關於自己的過去經歷,以及蘇菲回應他的 一段劇情。在這段對話中,德國的不同的兩個世代、參與納粹與反抗納粹 的立場,矛盾但又不得不為之的職務。這對劇情帶出德國經歷一戰失敗的 飄搖,這失敗衝擊德國社會的信心,而此間也是納粹發展的溫床。在多數 人都順從納粹時,白玫瑰的成員選擇反抗。 第二部分,分析電影《帝國大審判》的創作背景,從二戰後的德國電 影對於二次大戰議題的投注;接著,研究導演敘事風格,電影是如何「再 現」白玫瑰事件。重複出現以「白玫瑰」作為主題的作品象徵此組織的代. 15.

(21) 表性。以電影《帝國大審判》做為中心,討論電影重要參酌的英格.蕭爾 的《白玫瑰一九四三》一書,以及用 1983 年的電影《白玫瑰》(Die Weiße) 與《帝國大審判》進行比較,製作時間背景裡 1983 年兩德仍呈現分立,而 2005 年東西德已合併 15 年。世代關於白玫瑰事件的呈現形式與態度等方面 比較。 最後一部分,因為本屆學生為 100 課綱施行的第一屆,筆者先進行比 較普通高中課程綱要,95 暫綱版與 100 課綱的單元安排差異。接著,以南 一、三民、康熙、翰林這四家出版社 100 課綱教科書進行章節名稱比較。 然後,以受測學生使用的南一版教科書進行含括「極權主義」、「二次大 戰」兩主題的內容分析。最後,運用影視文本編寫影視教學教案,在課堂 進行實際操作,並結合問卷分析法,檢驗同學能否藉由這部電影達到影視 結合歷史教學的成效。. 16.

(22) 本文架構圖. 17.

(23) 第二章. 歷史上的白玫瑰事件 第一節 背景與經過. 德國自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才開始工業化和都市化,在 1871 年統一之後更 以驚人的速度向前衝刺,但相應之下也帶來如勞工問題、階級對立,家庭與 傳統的價值觀逐漸崩潰,整體社會趨於冷漠。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同盟 國與協約國的糾葛、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終於釀成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將近五年的戰火蔓延,歐洲國家捲入,一開始勢如破竹的德軍陷於壕溝戰僵 局。美國的參戰,也將德意志帝國推向滅亡。戰爭結束於一場政變,威廉二 世出走,新興的威瑪共和登場。戰爭的結束並沒有把問題結束,相反的,問 題才剛剛開始。初生的威瑪共和,政權扭曲於各種勢力之爭,對於左派社會 運動的蜂起無能為力。戰爭為社會大眾所帶來經濟衝擊,戰後通貨膨脹、物 價飛漲令民生無以為繼。1919 年對德和約—〈凡爾賽條約〉之中,戰爭責任 追溯與龐大賠款,更是令人民對威瑪共和、對他國種下不滿。1930 年代世界 性經濟大恐慌時期,經濟停滯、失業等問題成為壟罩這個國家的陰影。 社會環境令德國年輕人反思的一股青年運動為之產生,一戰後的青年團 體更如如雨後春筍般的成長。大約全國三分之一的青年都分別加入一個與自 己志趣相投的青年團體或組織。1在威瑪共和時代,各青年團體是由青年自己 領導,擺脫過去年輕人必須在成年人監督下行事的威權心態。2納粹主義運動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 納粹黨批評威瑪政府及政治體制,吸引頗多戰後焦慮不安與對政府不信 任的年輕人。大部份的年輕人甚至視納粹運動為一股抵制世俗化的運動,也. 1. 王琪,〈第三帝國時付各類青年團體所進行的反抗運動〉,《西洋史集刊》第 9 期 (1999.12), 頁 219。 2 王琪,〈第三帝國時付各類青年團體所進行的反抗運動〉,頁 228。. 18.

(24) 是一股能使民族振興的運動。納粹黨能號召年輕人,確實也是該黨成功的原 因之一。由於威瑪共和長期處於危機狀態,加上持續不斷的選戰紛擾,國家 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 寫為 NSDAP) ,又稱納粹黨(納粹來自德文中的 Nazi,為德文 Nationalsozialist 國家社會主義者的簡寫)趁勢崛起。 在 1920 年代初期,納粹黨尚不成氣候,策動的政變也以失敗告終,但是 這場政變失敗反而是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逐步崛起時機。時間來到 1930 年代,在德國面臨經濟大恐慌、國內左派運動蜂起的背景下,納粹黨逐 步藉由動員與塑造領袖崇拜急速成長。納粹黨從 1928 年才 12 席的國會議員 席次,1930 年經濟大恐慌發生後一舉躍升到 107 個席次,1932 年更來到 230 個席次。從 1930 年代起,戈貝爾(Paul Joseph Goebbels)就確知要精心策劃每 一場出席活動,並利用現代化的媒體如廣播和影片,藉以增強領袖崇拜的效 果。究竟這個選舉機器能維持多久的高速運轉,而支持者又能堅持多長,在 在令人懷疑。憂心的戈培爾因此而寫到,國社黨必須盡快掌握權力,否則「我 們都會葬身在這些求勝的選戰當中」。3 1933 年 2 月 27 日國會大廈被縱火,隔日,國會火災命令通過,取消憲 法中的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及新聞自由權利。通信私密權也同樣遭到取消。4根 據該命令規定,共產黨領袖被逮捕,納粹黨動員衝鋒隊將全國所有共產黨黨 部佔領並禁止了共產黨員參加 3 月初的國會選舉。3 月份的選舉,經過選舉動 員,希特勒以民族救星之姿獲得許多民眾支持。1933 年納粹黨一舉拿下 288 個席次,希特勒因此當選總理。希特勒更進一步在內閣會議中提出授權法案— 使內閣獲得法律上允許的四年權力,也意味可以不需要議會而可通過任何法 案,進一步以合法方式掩護獨裁事實。法案原規定效期四年,在效力屆滿前. 3. 卡蘿拉〄史坦(Carola Stern)英格〄柏德森(Ingke Brodersen) 著 李雪媛 呂以榮 譯,《希 特勒草莓--屠殺、謊言與良知的歷史戰場》(臺匇〆商周,2006 年),頁 37。 4 八十年前的德國國會縱火案—阿波羅新聞網 2013-02-27」 http://tw.aboluowang.com/2013/0227/286991.html#sthash.nH1YS3D5.dpuf 最後瀏覽日期〆2015 年 1 月 11 日。. 19.

(25) 由國會分別於 1937 年 1 月 30 日、1939 年 1 月 30 日延長一次,1943 年 5 月 10 日以政府命令再延長一次至納粹政權覆滅為止。 1934 年,希特勒身兼總理與總統,攀上高峰,並且進一步的成為第三帝 國5、大德意志帝國6。納粹思想指導一切活動,納粹勢力滲透進各級機關團體, 整個國家掌控於希特勒與納粹黨手中。第三帝國成立之後,「希特勒青年」 肩負著沉重的任務,納粹企圖透過這個青年組織將第三帝國時代成長的德國 青少年,完全教育成與納粹主義理想相結合的一代。納粹宣傳機構甚至聲稱, 德國年輕人都毫無保留地追隨納粹主義運動。 納粹運動自發展以來就相當重視對年輕人的號召,除了一般的攏絡口號 外,針對青年人,納粹更宣稱,納粹主義就是「有組織的青年意志」 (Nationalsozialismus ist organisierte Jugendwille)。這種針對青年族群的宣傳, 確實頗能吸引威瑪共和時代不滿的年輕人。1930 年及 1932 年各類大選上, 能有效動員青年選民。71933 年初,希特勒青年團擁有大約 10 萬名團員。全 國一致化政策(Gleichschaltung),對青少年的事務也配合一致化政策,將各 青年團體逐一瓦解,並納入「希特勒青年」的組織之內。 「希特勒青年」並不是單一的團體,實際上,自 1933 年 7 月起,「希特 勒青年」的組織就嚴格地依年齡與性別分成了多個不同的團體。到了 1934 年 底,青年團與女青年團的人數便已暴增到將近 360 萬,這個數字幾乎囊括了 全國所有介於 10 到 18 歲的青少年。1933 年 6 月 17 日,巴杜爾.馮.席拉赫 (Baldur Benedikt von Schirach )被任名為德意志帝國的青年團領導人,全德國 青少年洗腦教育工作,也因此都在他的監督與控制之下。席拉赫是個煽動者, 對猶太人深惡痛絕。而席拉赫也知道,倘若全國除了希特勒青年團之外再無 其他組織,對付兒童與青少年將會更加輕而易舉。他因而下令解散所有其他. 5. 1933 年 9 月 1 日,希特勒在紐倫堡召開的納粹黨付表大會上首度使用「第三帝國」指禒納 粹統治下、「國祚千年」的德國。 6 1939 年 7 月 10 日,宣傳部長戈培爾正式宣佈不再使用「第三帝國」作為官方名禒,改以「大 德意志帝國」(Großdeutsches Reich)取付。 7 王琪,〈第三帝國時付各類青年團體所進行的反抗運動〉,頁 223。. 20.

(26) 的青少年組織,甚至禁止其中某些團體,如天主教童子軍或基督教青年團。8 1936 年 12 月 1 日,希特勒青年團宣布改為國家青年團(Staatsjugend)。 十歲至十四歲的男童被組成了「德國少年團」(Deutsches Jungvolk),同年 齡的女童則組成了「德國少女團」(Deutsches Jungmädel,縮寫為 JM);「希 特勒青年」這個團體則是由十四歲至十八歲的青年所組成,而同齡女孩所組 成的團體則稱為「德國女青年聯盟」(Bund Deutscher Mädel 縮寫為 BDM)。 後來的「希特勒青年」具有強制性與義務性,轉換成國家服務團,表面上雖 仍稱青年由青年領導,但是已失去自主性。「希特勒青年」所信奉的是領袖 希特勒的名言:「一個偉大的理念,只能在最嚴格的紀律之下,配合徹底的 組織運作,在世界觀的導引之下才能達成目標。」9 1936 年 12 月 1 日所頒佈希特勒青年法10,更規定,除了學校與家庭外, 「希特勒青年」將負起對青少年的教育責任,包括身心、精神思想與倫理各 方面,且納粹黨下的帝國青年領袖更直屬領袖希特勒又基於納粹黨一向主張 青少年應該義務性、自願性及有組織地為國家服務。 自 1939 年起,在「國家青年」的概念之下,納粹政權進一步要求全國青 少年,由十歲至十八歲都有加入「希特勒青年」的義務。「希特勒青年」成 為唯一合法的社會活動組織,也是唯一的社會教育機構。越高的權力集中使 得「希特勒青年」在年輕人中造成的反感越大,嚴重到連安全警察的主管都 必須於 1939 年 9 月 8 日,對「希特勒青年」之巡邏隊發文—警告他們,「希 特勒青年」之巡邏隊絕對無權扮演警察角色。11 當「希特勒萬歲」(Heil Hitler)12強迫進入生活、納粹主義蔓延,教會. 8. 卡蘿拉〄史坦(Carola Stern)英格〄柏德森(Ingke Brodersen) 著 李雪媛 呂以榮 譯,《希 特勒草莓--屠殺、謊言與良知的歷史戰場》,頁 68-70。 9 卡蘿拉〄史坦(Carola Stern)英格〄柏德森(Ingke Brodersen) 著 李雪媛 呂以榮 譯,《希 特勒草莓--屠殺、謊言與良知的歷史戰場》,頁 66。 10 希特勒青年團變成一個法例規定必頇加入的組織,即使受到親人反對也必頇加入。 11 王琪,〈第三帝國時付各類青年團體所進行的反抗運動〉,頁 235。 12 自納粹黨取得政權之後,德國人民都一改過去以早安晚安的打招呼方式改為伸出右手並高 喊希特勒萬歲。. 21.

(27) 也在其衝擊之下。尤其是納粹主義的世界觀與基督教教義多所衝突,造成各 級納粹領導人對教會時有攻擊情況,甚至干預教會的組織與信仰。納粹組織 的這些動作導致具自主性的青年在內心中產生一種反抗的情緒,進而累積成 一股反抗意識。13在戰爭氛圍加強後,與納粹理念不同的青年也加深其對於納 粹所建立體制的反抗,導致反戰、反體制的思想與行動層出不窮。從納粹黨 執掌政權開始,一直到戰爭期間,納粹黨仍必須不斷地對各類非法存在的青 年團體頒佈各種禁令,並將許多年輕人逮捕入獄,甚至送入集中營或判處死 刑。14在納粹黨所號稱團結一致的、國家社會主義的德國,也有不少青年不顧 性命的反抗納粹強權。 希特勒在 1930 年代掌握德國大權,他宣布廢除民主議會的制度,同時藉 由民族主義的風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很快地,他開始大規模地重整 軍備。與此同時,法國為了確保義大利仍然與法國站在同一陣線,允許義大 利將衣索比亞列為自己的殖民地。希特勒的擴張並未停滯,德國於 1935 年再 度合併原本作為德國領土的薩爾盆地地區。其後,在獲得民意支持的情況下 德國隨後推翻《凡爾賽條約》且加速重整軍備的計劃,甚至以大規模徵兵的 方式擴充部隊兵力,而這些強調國家主權的舉動也更加加深了德國社會對於 希特勒的聲望。15 1939 年 8 月,德國和蘇聯秘密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6。同時雙 方也秘密於條約簽署時分配各方之後在「領土與政治重新安排」中所獲得的 利益,也對之後如何處理波蘭問題上達成了協議。雙方約定由德國佔領波蘭 和立陶宛西部地區,而蘇聯則是佔領波蘭東部領土、芬蘭、愛沙尼亞、拉脫. 13. 王琪,〈第三帝國時付各類青年團體所進行的反抗運動〉,頁 220。 王琪,〈第三帝國時付各類青年團體所進行的反抗運動〉,頁 221。 15 Michael Zalampas. Adolf Hitler and the Third Reich in American Magazines, 1923-1939. (Popular Press〆1989 年 11 月 1 日),62 頁。 16 Zachary Shore. What Hitler Knew: The Battle for Information in Nazi Foreign Policy.(英國牛 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 5 日),108 頁。 14. 22.

(28) 維亞和比薩拉比亞等地。171939 年 9 月 1 日,德國部隊閃電般地從從西部入 侵波蘭,而蘇聯也從波蘭東面進軍,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波蘭的正規軍 抵抗就瓦解。1940 年 5 月 10 日,德國開始策劃入侵法國、比利時、荷蘭與 盧森堡,在幾天內德軍便以閃電戰戰術成功攻下荷蘭和比利時。同年 6 月初 時,英國軍隊放棄其運到歐洲大陸的重型裝備並連同法國部分部隊自敦克爾 克緊急撤離。6 月 10 日時,義大利也跟著德軍入侵法國,並且向法國和英國 宣戰,12 天過後法國政府便宣布投降。向軸心國投降的法國一部分領土很快 便被納入德國和義大利佔領區,而法國本土則是由殘存國家身分的維琪政府 所管理。7 月 3 日英軍則襲擊停泊在法屬阿爾及利亞(French Algeria)的法 國艦隊,以防止德國將法軍艦隊納入自己的海軍中。在陷於東西兩面作戰前, 希特勒看似在西線面對德法的戰事上游刃有餘。 希特勒於 1941 年 3 月 30 日又召集了各軍區指揮官及軍事領導人,開始 暢談他對付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想法。在希特勒暢談對付布爾什維克主義的過 程中,也宣示了他所謂的世界觀之戰—對蘇聯之戰,德國要消滅所有共產黨 黨委及共黨菁英,希特勒認為共黨黨委與格別烏(GPU)成員都是罪犯,對 付他們也就以罪犯方式交由公安局處理,如果無法交由公安局處理,則由部 隊就地槍斃。18在希特勒發佈這種想法後,連德國軍部當中有些將領都認為這 太殘忍。 由於在西線攻勢中,英國並未被擊垮,因此德國再度發動攻勢是必然的。 希特勒不能確定蘇聯是否能合作,或是否會在緊要關頭由背後攻擊德軍,或 者占領對德國極為重要的羅馬尼亞油田,因此希特勒於 1940 年 11 月邀請蘇 聯外長莫洛托夫(Wjatscheslaw Molotow)訪柏林,並試探蘇聯意向。但在過 程當中,這位老謀深算的蘇聯外長對於希特勒所描繪出的願景已有所存疑。 在 1941 年 6 月 22 日凌晨三點,德國對蘇聯的攻擊仍是展開,德軍接近. 17.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年 1 月 24 日), 608 頁。 18 Franz Halder, Kriegstagebuch II(哈德爾的戰時日記), (Stuttgart 1963), pp.335-336. 23.

(29) 蘇聯邊界,代號「巴巴羅沙」的戰役開始。希特勒首先計畫攻打列寧格勒(今 日聖彼得堡),而後徹底摧毀蘇聯,佔領土地肥沃的的烏克蘭、頓河河谷工 業區、高加索地區的原油田,以及克里米亞半島。但是德軍的攻勢受到阻礙, 十月才開始的莫斯科戰役令德軍在前往莫斯科城前的路途上身陷泥沼。1942 年 6 月進攻史達林格勒遇上頑抗,22 萬德國軍隊被蘇聯團團包圍,德國援軍 試圖進入城內,但被一一擊退。德軍領導保路斯將軍請求允許突圍,希冀能 拯救軍團士兵生命,但希特勒拒絕請求,也下令禁止德國軍人投降。直到 1943 年 1 月 31 日德軍在蘇聯的壓迫下被迫投降。19 隨著德國入侵蘇聯戰事的膠著,「白玫瑰」的行動也隨之展開。白玫瑰 這個組織最初是由一群慕尼黑大學的學生組成,逐步的發展過程中加入大學 生以外的成員,其中有學者、新聞從業人員、建築師、畫家、作家等知識界 人士。更進一步與其他大城市如漢堡、彿萊堡(Freiburg)、沙蘭爾(Saarland)及 柏林等地的反抗組織展開聯繫。白玫瑰所聯繫的的人士還包括一些後來參與 1944 年 7 月政變的人士。「白玫瑰」的核心成員包括蕭爾兄妹、亞歷山大. 許墨瑞(Alexander Schmorell, 1919-1943)、克里斯多夫.波普斯特(Christoph Probst,1919-1943)及威利.葛拉夫(Willi Graf, 1918-1943),哲學暨音樂心 理學家庫特.胡伯(Kurt Huber, 1893-1943)之後亦加入其行列。鑑於納粹的 戰爭罪行,以及集體屠殺猶太人的非人行徑,讓這些學生深深地相信:「行 動的時刻已經來臨。」20 「白玫瑰」的第一批傳單出現於 1942 年,由漢斯及亞歷山大共同撰寫。 「白玫瑰」共計發出六批傳單,多半採郵寄方式。幾批傳單一版及印製六千 至九千份,在德國南部及奧地利分送。剛開始時,「白玫瑰」成員開始發傳 單時,他們動機主要還只是出自宗教、道德與文化的情懷,並非僅著眼於於. 19. 王琪,〈第三帝國時付各類青年團體所進行的反抗運動〉,頁 240。 卡蘿拉〄史坦(Carola Stern)英格〄柏德森(Ingke Brodersen) 著 李雪媛 呂以榮 譯,《希 特勒草莓--屠殺、謊言與良知的歷史戰場》,頁 210。 20. 24.

(30) 政治意識。21不過,在「白玫瑰」的傳單中,主軸集中在對知識份子的呼籲, 傳單指出納粹能發展至如此龐大勢力,知識分子必須要負起責任,而知識分 子也需要站出來領導德國人民。 「白玫瑰」對於納粹政權的反抗初期來說多是在暗處,如:籌備晚間的 塗鴉運動,在牆上塗鴉「打敗希特勒」、「希特勒殺人魔」、「自由」等字 眼,以及將納粹十字畫上叉叉。這個反納粹團體透過與知識份子的聯繫、本 身對東歐戰場的看法,以及收聽德國聯軍廣播節目,掌握了相當多的資訊。22 德國大學生在三十年代初期,曾經是最狂熱的納粹份子。但是,希特勒 的十年統治使他們幻想破滅。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災難宛如當頭棒喝。慕尼黑 身為納粹主義發源的城市,現在卻成為學生反抗運動的溫床。領頭的是一個 二十五歲的醫科學生漢斯・蕭爾和他二十一歲的妹妹蘇菲。他們思想上的導師 是一個哲學教授—庫特・胡伯。他們利用稱為「白玫瑰通信」的方式,在其他 大學裡進行反納粹的宣傳,併同柏林的密謀份子取聯繫。23為了喚起知識界的 市民階級起來反抗,「白玫瑰」的傳單都是採取郵寄方式,寄送對象則是特 定的知識界人士,包括慕尼黑市及其近郊、斯圖加市、烏爾姆市,以及巴伐 利亞邦內其他小城市,由於傳單多印有白玫瑰的圖案,並以前所未有的嚴厲 來批評納粹政權的罪行,呼籲德國人民以道德倫理的良知來反抗這個罪惡的 獨裁政權。24在所散發文宣中不是以分析政治或是經濟現況的惡劣來爭取讀者 的認同,而是以最犀利的筆鋒來分析德意志民族不應有的迷惘與冷漠,並試 圖喚醒德意志分子的道德良知與責任感。25如分析一個文化民族在面對屠殺猶 太人與波蘭人時所表現的無情與冷漠,並呼籲不要陷入納粹黨宣傳中的無知 與盲目的跟隨者。傳單將納粹黨所建立稱為的「非政權」(Unstaat),並告. 21. 王琪,〈第三帝國時付各類青年團體所進行的反抗運動〉,頁 240。 卡蘿拉•史坦、英格•柏德森著 李雪媛 呂以榮 譯,《希特勒草莓--屠殺、謊言與良知的歷 史戰場》,頁 210。 23 William L〃Shirer(威廉·夏伊勒) 董樂山 譯,《第三帝國興亡史【第三冊】》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臺匇〆麥田,1998 年),頁 1516-1517。 24 王琪,〈第三帝國時付各類青年團體所進行的反抗運動〉,頁 240 25 王琪,〈第三帝國時付各類青年團體所進行的反抗運動〉,頁 240 22. 25.

(31) 誡每個讀者,報復的天譴將越來越接近。傳單行文中提到身為基督徒及歐洲 文化的一員,必須負起責任,在最關鍵的時刻盡其所能地反抗極權政府。「白 玫瑰」傳單的散發是一種呼籲性質,它並未提及具體的集體反抗行動,偏向 於理念的散發,或良知的喚醒。若就「白玫瑰」成員後來所遭受到的行刑判 決來看,納粹政權將對理念的挑戰與實質的反抗相提並論,有殺雞儆猴之感。 1943 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在同年 1 月 30 日,也就是「白玫 瑰」被破獲之前十八天,死守史達林格勒的德國第六軍團全軍覆沒。最後在 彈盡糧絕之下於一、二月之交投降。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損失二十 八萬人。這悲劇打破「元首永遠正確」,以及納粹革命軍戰無不勝的神話。 近三十萬大軍的損失,更對德國民心士氣造成無比的打擊。26在德國入侵俄國 開戰後,德國學生多有前往俄國戰場前線的經驗,像是「白玫瑰」的核心成 員漢斯„蕭爾(Hans Scholl)在 1942 年 7 月底至 10 月被派到俄國戰場的前線。 在那裏,漢斯首次親眼目睹並經歷到納粹政權的恐怖行為及所造成的悲慘, 使過去還只是耳聞的事情,都在俄國戰場得到證實。根據親友回憶推測,參 與戰爭經驗應該促使漢斯投身反納粹運動。 德國於蘇聯前線挫敗,納粹擔心國內即將出現大規模的騷動。1943 年 2 月初,巴伐利亞邦的納粹黨領袖保羅・吉斯勒(Paul Giesler)在收到秘密警察 送給他的一批「白玫瑰」的信件之後,他召集學生開會。保羅・吉斯勒在會上 宣布「那些身體不合格的男生將被分配去做某種更有用的戰時工作。」接著, 他不懷好意地對大家瞟了一眼,提出「要女生們為祖國利益每年生一個孩子。」 他還說:「如果有些姑娘缺少足夠的姿色去勾引男人,我可以把我的副官分 配給他們……而且我能保證她們嚐到妙不可言的滋味。」這種粗俗無理的言 論激怒了學生,學生把這位黨領袖轟下臺,又把保護他的幾個秘密警察與親 衛隊人員趕出會場。當天下午,反納粹的學生在慕尼黑街道上舉行示威,這 在第三帝國時期還是破天荒第一次。部分學生在蕭爾兄妹的領導下,開始散. 26. 英格〃蕭爾,周全譯,《白玫瑰一九四三》,頁 11-21 譯序。. 26.

(32) 發小冊子,公開號召德國青年行動起來。27 在面臨納粹德國在東邊的失敗,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宣布全國進行「總 體戰」,1943 年 2 月 18 日,收音機傳來約瑟夫.戈貝爾的大吼聲,他在柏 林體育場問那些預先被挑選出來的民眾說:「要不要全面戰爭?」回答是興 奮的「要!要!」28。就在戈培爾宣布總體戰的當天,「白玫瑰」從慕尼黑大 學校舍的樓上向下投擲鼓吹反希特勒的傳單。29他們從迴廊上將最後的一些傳 單丟進天井裡。工友看見之後,向蓋世太保檢舉他們。 「白玫瑰」遭到逮捕後,一行人旋即接受冗長的審問。「白玫瑰」的活 動時間才短短八個月,先有蓋世太保的追捕,後有納粹德國最高司法機關「人 民法院」(Volksgerichtshof)的審判。30羅蘭.佛萊斯勒(Dr. Roland Freisler) 是「人民法院」31院長和納粹司法暴力的具體象徵,以「血腥法官」之名走入 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沒多久,他就在前線被俄軍俘虜。俄國十月革命 爆發後,佛萊斯勒變節投靠布爾什維克黨出任政委,但他返國之後又見風轉 舵加入納粹黨,從此平步青雲,成為納粹司法界的教皇。32人民法院的審判過 程多為「表演式審判」,而人民法院死刑判處率的最高峰正是在羅蘭・弗萊斯 勒擔任院長之時。像是對於「白玫瑰」成員蘇菲・蕭爾和她哥哥漢斯・蕭爾以 及其他參與白玫瑰反抗運動之人的審判。四天之後人民法院院長羅藍.佛萊 斯勒(Roland Freisler, 1893-1945)由柏林來到慕尼黑,為的就是在慕尼黑宣. 27. William L〃Shirer(威廉·夏伊勒) 董樂山 譯,《第三帝國興亡史【第三冊】》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頁 1516-1517。 28 卡蘿拉〄史坦、英格〄柏德森著 李雪媛 呂以榮 譯,《希特勒草莓--屠殺、謊言與良知的 歷史戰場》,頁 179。 29 英格〃蕭爾,周全譯,《白玫瑰一九四三》,頁 11-21 譯序。 30 莊亯德,〈白玫瑰的控訴〉,http://www.fhl.net/main/writer1/writer11056218.html 最後瀏覽 日期 2014 年 10 月 1 日。 31 人民法院〆為 1934 年 4 月 24 日德國總理希特勒創立的一座特別法院。由於希特勒尌當時 法院對於國會縱火案的審判結果感到相當不滿,所以希特勒亲在憲法框架外另外設置了一個 獨立運作的法院,禒之為「人民法院」。本法院的管轄案件為廣義的「政治犯罪」,包含了 像是黑市、怠工、失敗主義、以及叛國這類的案件。這些案件將被人民法院視為「防禦能力 的崩潰」(Wehrkraftzersetzung)並且因此判處相當嚴厲的懲罰。進入到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 中,有相當多數的案件會被判處死刑。(參見〆William L〃Shirer 董樂山譯,《第三帝國興 亡史 卷一》,頁 407-408。) 32 英格〃蕭爾,周全譯,《白玫瑰一九四三》,頁 16 譯序。. 27.

(33) 布蕭爾兄妹及克里斯多夫.波普斯特的審判結果。一名當時的目擊者—李奧. 山伯格(Leo Samberger)描述了那場由佛萊斯勒主導的審判過程:「佛萊斯 勒暴跳如雷,他大聲咆哮蓋過眾人的聲音,總是一再暴怒地突然跳起。」33多 在一個小時內便審判終結,且其中不允許任何一方提出證據或對案件加以爭 論。人民法院法庭上的審判長往往像是檢察官一般,對被告加以指控,接著 便對被告加以定罪,並在被告律師未為任何反對意見的情況下加以宣判,不 過在過程中被告律師通常選擇保持沉默。此種審判程序完全背離了當時德國 的通常訴訟程序和法律。之後,發生的意圖謀殺希特勒的 7 月 20 日密謀案, 即是在弗萊斯勒主政時進行審判,處死的人物包括反抗運動的鬥士—赫爾穆 特.馮.毛奇伯爵(Helmuth von Moltke)等人34。 「白玫瑰」首批涉案人員在被捕四天後及出庭首審,然後在宣判五小時 內被處決。這用納粹的術語來說,叫做「快速審判程序」 (Schnellverfahren)。 其用意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讓這批異議份子身首異處,以收殺雞儆猴之效。從 這些快速動作可以看出納粹當局對該案的緊張程度。35 蘇菲.蕭爾、其兄漢斯及克里斯多夫.波普斯特一同於 1943 年 2 月 22 日因叛國利敵、籌措謀逆叛亂等罪名被判死刑,並在慕尼黑—史達德海姆上 斷頭臺處死。此時,蘇菲.蕭爾才將近二十二歲。審問時,她坦承發送傳單。 她說:「我們的對談與文字內容,其實是很多人心中的想法,他們只是不敢 說出來罷了。」36後來四場對學生反抗團體成員的審判中,庫特.胡伯教授、 亞歷山大.許墨瑞、威利.葛拉夫以及漢斯.萊比特(Hans Leipelt, 1921-1945). 33. 卡蘿拉〄史坦、英格〄柏德森著 李雪媛 呂以榮 譯,《希特勒草莓--屠殺、謊言與良知的 歷史戰場》,頁 210。 34 德國名將毛奇的侄孫,為服務於納粹軍方最高指揮部(OKW)的抗暴運動要角。毛奇從一 九四〇年開始結合資產社會、軍方、教會、社會主義及工會人士,意圖推翻納粹政權以重整 德國秩序。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日暗殺希特勒的行動失敗以後,毛奇旋即被捕,並於一九四 五年一月被處決於柏林。他曾到瑞典去談論白玫瑰運動,他希望能說服英國在德國的確有反 納粹運動,進而能支持他自己推翻納粹的行動。 35 英格〃蕭爾,周全譯,《白玫瑰一九四三》,頁 18 譯序。 36 卡蘿拉〄史坦、英格〄柏德森著 李雪媛 呂以榮 譯,《希特勒草莓--屠殺、謊言與良知的 歷史戰場》,頁 210。. 28.

(34) 判定死刑定讞,判決立即執行。部分被告則被判處長期監禁。「白玫瑰」從 此凋謝不再。37 為何會用「白玫瑰」為命名?關於問題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最常見的 看法,「白玫瑰」用來表示在邪惡面前的純潔和天真,這是詩或藝術的象徵, 而不是一個政治的象徵。從詩或藝術的角度來看,關於「白玫瑰」這個詞彙 的由來,一般推測是取自一本西班牙小說的書名,書中內容關於在墨西哥被 剝削的農民,而這本書已經在 1931 年於柏林出版,所以漢斯與亞歷山大有機 會讀到這本小說,並利用這本小說的書名「白玫瑰」做為反希特勒傳單的署 名。38 「白玫瑰」的核心成員於 1942 年 6、7 月間開始散發他們的傳單時,他 們並非僅基於政治意識,而有著更廣的層面。核心成員漢斯・蕭爾(Hans Scholl) 在 1942 年從東邊戰線體會到納粹政權的殘忍恐怖時,盡早結束戰爭成為漢斯 唯一的信念。當他由前線回到德國後,不僅重新聯繫在慕尼黑的朋友,並與 其他地方的反抗體團體聯繫。一反過去純粹出自宗教、道德、理想的反納粹 活動,改為對實際政治提出批判,並接觸一些正在積極籌劃與從事反抗運動 的人士。這種思想與行動的轉變也呈現在漢斯„蕭爾及其同志們於 1943 年 1 月所發出的文宣中多有展現。這份文宣雖不失過去犀利的筆伐與文稿的精神, 但是卻改以當前的政治情勢及歷史的分析來做為反政府的論點,強調了由希 特勒政權所領導的侵略戰爭給別人與自己所帶來的災難。在這份〈給所有德 國人〉(An alle Deutschen)的文宣中對廣大的德國人民提出了警告與呼籲: 「你們願意讓你們自己及你們的子孫遭受到像猶太人一樣的痛苦嗎?你們願 意遭到被世人像對你們的誘惑者同樣的審判嗎?我們願意永遠被全世界仇恨 與排斥嗎?」顯然這個團體已比初期更實際地面對現實政治,不再理想地寄. 37. 卡蘿拉〄史坦、英格〄柏德森著 李雪媛 呂以榮 譯,《希特勒草莓--屠殺、謊言與良知的 歷史戰場》,頁 208-212。 38 Dumbach, A. E. Sophie Scholl and the White Rose (Rev., expanded ed.). (Oxford: Oneworld Pub,2006), P.58.. 29.

(35) 望知識階層起來做啟蒙工作,而是直接將訴求擴大到社會的各階層。39這樣的 文宣使負責國家安全的蓋世太保確實感到相當震驚,因為「白玫瑰」是一個 前所未聞的組織,而收件人都是知識階層的市民,使蓋世太保一時毫無線索 去追蹤文宣的來源。40白玫瑰的行動動搖納粹運動的首都、揭露了元首的真面 目、預言德國的戰敗、呼籲百姓用盡各種方法來阻止希特勒所領導的戰爭機 器。41以上對納粹政權的勇敢行徑也令「白玫瑰」招致後來蓋世太保的追捕。 漢斯更進一步與柏林方面積極參與籌劃政變的人士接觸,如柏林大學學 生牧師彭和佛(Dietrich Bonhoeffer)及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下所設之反情報處 軍官多納尼(Hans von Dohnany)等人,還是透過一位在慕尼黑的朋友法克哈 拉克(Falk Harnack),而法克哈拉克又是一個與蘇聯間諜組織有關,被稱為 「紅色小樂隊」 (Rote Kapelle)的反抗組織之領導人亞維哈拉克(Arvid Harnack) 的兄弟。42由以上可看到,「白玫瑰」已有逐步在整合反抗納粹的勢力,其範 圍不再侷限於青年團體,而有更廣泛的發展。 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慘敗及慕尼黑大學遭到蓋世太保的騷擾,使這個時期 進行任何反政府的活動都具有高度的危險性。然而,白玫瑰的成員基於時局 發展的迫切性,還是冒著生命危險散發的另一波針對大學生的文宣。第六批 傳單冠上「同學們!同學們!」為標題,特別針對慕尼黑大學生,呼籲眾人 反對納粹政權,解脫納粹桎梏。這項呼籲來自對於帝國防衛軍於史達林格勒. 39. 王琪,〈第三帝國時付各類青年團體所進行的反抗運動〉,頁 242 王琪,〈第三帝國時付各類青年團體所進行的反抗運動〉,頁 240。 41 卡蘿拉〄史坦、英格〄柏德森著 李雪媛 呂以榮 譯,《希特勒草莓--屠殺、謊言與良知的 歷史戰場》,頁 210。 42 彭和佛牧師及多納尼都曾積極參與籌劃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日由史濤芬柏格(Claus Schenkvon Stauffenberg)主導的軍事政變。而「紅色小樂隊」則是由一位波蘭猶太人德瑞 波(Leopold Trepper)領導,屬蘇聯政府於一九三六年在西歐成立的間諜組織。戰爭期間 這個組織滲入了德國政府內的反納粹團體。一個是由空軍軍官舒茲-波依森(Schulz Boysen)領導,另一個是由經濟部外貿組的官員哈拉克領導。「紅色小樂隊」於一九四三 年被蓋世太保破獲之前,曾致力於將國內不却的反抗組織人士聚集在一貣。(參考〆王琪,〈第 三帝國時付各類青年團體所進行的反抗運動〉,頁 241-242。) 40.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The temperature angular power spectrum of the primary CMB from Planck, showing a precise measurement of seven acoustic peaks, that are well fit by a simple six-parameter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