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年之內容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年之內容分析"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1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第六十三卷第一期 2018 年,63(1),1-31 doi:10.6209/JORIES.2018.63(1).01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60 年之內容分析

黃詩媛

*

陳學志

劉子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鑑如

蔡孟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摘要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針對《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自 1956 年至 2017 年間之發展歷史與所收錄論文進行分析,透過研究內容的分類及統計,瞭解學刊在近 60 年間 之領域發展軌跡及未來研究趨勢。本研究共彙整收錄於學刊之 1,345 篇論文,並依研究目的分 類為七個向度進行資料探究,分別為:期刊收錄內容、研究對象、研究主題、研究性質、研 究方法、作者貢獻程度、引用文獻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學刊自分冊後出版篇數有明顯 增加,平均作者量也逐年增長,顯示國內人文教育領域之研究數量增加,且近期作者多採用 合作模式共同進行研究。二、研究對象以人類樣本最多,其後依序是語文樣本、數測樣本、 其他樣本;而在人類樣本中的研究群體以教師最多,其他年紀樣本的比例也逐年增加,表示 學刊收錄論文的研究對象朝多樣性發展。三、研究主題早期以科學教育、歷史與哲學為主, 但相關論文逐年遞減,近期隨著期刊分冊後,《師大學報》改以語言與文學為研究主軸,《教 育科學研究期刊》則以學習與教學為主,此類研究主題的發表篇數皆逐年攀升,分別顯示兩 類學刊各自的研究主題趨勢,如《師大學報》研究重心逐漸轉移至「語文」,而《教育科學研 究期刊》的研究主軸為「教」與「學」。四、研究性質以實徵性研究為主軸,其次為論述性研 究,而非研究論文之比例最少。五、研究方法是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各占半數,量化研究以 實驗研究法及調查研究法為主;質化研究則以文獻研究法為多數;混合研究法的使用於近 30 通訊作者:蔡孟寧,E-mail: psymorning@gmail.com 收稿日期:2017/07/01;修正日期:2017/11/13、2017/12/03;接受日期:2017/12/27。

(2)

2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年開始增加。六、引用文獻分析中,參考文獻以英文文獻為主,引用類型則以書籍與期刊為 主。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電子資源的引用明顯增加,書籍的引用則是逐年下降。七、針 對國內教育類八本學刊在 2015 年影響係數之比對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在影響係數中 的數據居於首位,且影響係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具有高度影響力,係教育學門專業領域良 好且優質的學術期刊。本研究根據系統性資料整理與回顧性探討內容進行討論,提供未來相 關領域發展之參考及建議。 關鍵詞: 內容分析、師大學報、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3)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3

壹、前言

學術期刊的論文發表反映了作者的研究興趣、觀點、研究議題,以及作者和機構投入研 究的情形;同時,期刊本身的演變也能顯現出當代研究趨勢與領域的核心價值,因此期刊的 回顧有助於學者、研究人員瞭解過去學術領域的發展狀況。透過對學術領域發展的回顧,能 增加對於領域研究的反思,亦可藉此看出未來可能的投入方向與途徑,對於學術發展與實務 應用具有其重要性。 國外已有不少回顧性的研究針對教育研究、教學實踐與學習、人文與社會領域之期刊, 進行一系列的文獻回顧與內容分析,提供教育相關學術實踐與方法應用,並深入瞭解教育領 域及科學研究趨勢與問題進行探究,提出相關研究議題之見解(Alias, Sabdan, et al., 2013; Alias, Siraj, et al., 2013; Bozkurt et al., 2015; Cavas, 2015; Erdogan, 2015; Kiliç-Çakmak, Çebi, Mihçi, Günbatar, & Akçayir, 2013)。如 Bozkurt 等(2015)探討 2009 年至 2013 年期間教育研究領域的 發展趨勢,針對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AJDE)、Distance Education(DE)、 European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EURODL)、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JDE)、Journal of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JOLT)、Open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OL)、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IRRODL)等七本教育領域期刊進行研究回顧,以內容分析法審查 861 篇研究論文, 結果分析出教育領域多以大學生、研究生、教師為研究對象;在研究方法中,有近七成的研 究採取個案研究法(case studies),其次為設計研究法(design-based research),另外在研究分 析方法中,絕大多數研究傾向使用調查法及實驗法;而依據研究主題及關鍵字進行回顧時, 發現隨著科技與網路的進步,許多相關的研究主題也開始逐年增長,如開放與遠距教學(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ODL)。

近幾年,國內亦有許多研究者透過對國內專業期刊的整合分析,探究臺灣教育領域的發 展趨勢,例如:葉寶玲、陳秉華、陳盈君與蔡毅樺(2010)針對《教育心理學報》進行 40 年 (1967 年至 2007 年)之內容分析,依據學報論文與研究內容歸納出九種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主 題,包括:諮商與輔導、教師行為與教學、心理發展與適應、學習議題、測驗與統計、家庭 議題、特殊教育、性別議題及其他;林燕青與林靜雯(2010)以內容分析的方式,探究《科 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在 2004 年至 2008 年間之科學教育研究相關發展趨勢,發現研究主 題中大多以教室脈絡中的學習為主要研究領域,研究類型以個案研究與行動研究為主,在資 料蒐集與分析則以多元資料蒐集方式為主;陳慧蓉、林宜如與邱美虹(2005)針對 SSCI 在 2000年至 2004 年間,科學教育期刊之內容分析,並分成七個向度,分別針對論文主題、論文 類型、實徵研究類型、資料蒐集方法、資料分析方法、量化分析法及受試者族群的分布情形

(4)

4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進行研究領域、研究方向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王佳琪、何曉琪、陳利銘與鄭英耀(2015)則 是透過整合過去期刊內容分析的結果(如 Nolen, 2009)來回顧教育心理學的起源、歷史及發 展歷程,主要發現是早期對於學習者的觀點,大多僅單一考量認知、動機或學習的面向,近 年來的研究則是考量不同面向,強調多向度的架構來理解學習;在研究趨勢中,早期研究強 調學習者的個別差異(如動機、學科),近期除轉向除學習情境脈絡因素的探討外,亦反思研 究假設的價值立場,期以正向的觀點來研究人類內在心理特質與行為。上述研究資料皆實屬 珍貴,可作為瞭解與評估當代教育領域研究現況及未來相關領域發展的參考指引。 但上述三篇針對期刊回顧的研究中,林燕青與林靜雯(2010)及陳慧蓉等(2005)此兩 篇研究的期刊回顧時間範圍低於 5 年,可能無法全面性看出教育發展趨勢,唯有《教育心理 學報》進行 40 年的內容分析,較具有長時間範圍的回顧,但其研究領域偏重於教育心理層面, 亦無法綜合性提出教育領域之進程與觀點。因此,本研究希冀透過回顧《師大學報》(Journal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Sciences)過去 60 年來研究主題之歷程變化,針對研究內容加以討論與分析,以深入瞭解教與 學之議題演進,為教育類型期刊提供學術與實務之發展方向。 《師大學報》於 1956 年創刊,原為提供校內教師及研究人員發表學術論文之園地,刊載 過梁實秋、黃君璧、潘重規、陳可忠、林尹等名家大師之論著。《師大學報》於 1997 年擴大 徵稿對象,並明定嚴謹審稿制度及論文撰寫規範,將學刊分為四大類《師大學報:教育類》、 《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及《師大學報:數理與科技類》,而 後《師大學報:數理與科技類》於 2007 年停止發行;《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於 2008 年 更名為《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於 2009 年更名為《師大學 報》,並將《師大學報:教育類》與《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合併,更名為《教育科學研究 期刊》。因此,現依《師大學報》及《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兩類分冊出版,《師大學報》分冊 類型之演進,如圖 1 所示。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是以出版教育領域的原創性論文為宗旨,含括教學、學習與評量之 原理、教育行政與政策、課程、科學與技術教育等領域,呈現教育理念與研發成果的論文。自 出刊以來,受到教育領域學界之肯定,於 2000 年獲選為 TSSCI 資料庫所收錄之期刊,2012 年 更榮獲全球最大引文索引資料庫 Scopus 收錄。2016 年第 61 卷起,學刊也被 ESCI 資料庫列入 收錄期刊,並榮獲國家圖書館頒贈「最具影響力人社期刊獎」,自 2017 年 11 月起獲 ProQuest 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收錄,顯示學刊在教育學門的專業領域中,係為優質且卓越的學術交流平 台。 《師大學報》出版至今已將近一甲子,為國內外教育、人文和科學等研究社群提供學術 交流之平台,本研究針對 60 年來的內容加以分析與討論,透過《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 究期刊》之發展演進,瞭解臺灣教育領域學術發展歷程,探究學刊收錄研究之主題類型與研

(5)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5 圖1. 《師大學報》分冊類型演進 究方法、研究群體的趨勢統計、引用文獻之分析及作者貢獻程度,並以系統性的資料整理, 探究領域發展之導向,期能激發各學刊對於回顧性研究之投入與探討,並提供未來相關領域 發展參考。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 1956 年至 2017 年 3 月止,《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所 收錄之 1,345 篇論文,出刊卷期與篇數統計如表 1。

二、研究程序

本研究依據《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之紙本資料及線上原文進行內容分析。 首先,彙整《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收錄之出版篇數、作者量、語文別等三項 計數性資料,接著,針對研究對象、研究主題、研究性質、研究方法進行分類計數統計,並 加以計算作者貢獻程度與引用文獻分析相關內容。根據以上資料加以彙整後,撰寫研究結果 之分析,提出討論及建議。

三、資料分析

本研究採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法進行分析。Berelson(1952)指出,內容分析是一 種研究的技術,透過信息內容以客觀性、系統性、量化的方式進行描述。透過內容分析法, 《師大學報》創刊 分冊出版 《師大學報:教育類》 《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 《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 《師大學報:數理與科技類》 《師大學報:教育類》 《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 《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 ◎停止發行 《師大學報:數理與科技類》 《師大學報:教育類》 《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 《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 更名為《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師大學報》及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1. 《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更名為《師大學報》 2. 《師大學報:教育類》與 《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 合併,更名為《教育科學研 究期刊》 1956 年 1997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至今

(6)

6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表 1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1956-2017 年出版卷期與篇數統計 出刊年/月 卷(期) 篇數 出刊年/月 卷(期) 篇數 出刊年/月 卷(期) 篇數 1956 1 11 1987 32 17 2009/12 54(4) 7 1957 2 9 1988 33 23 2010/03 55(1) 14 1958 3 7 1989 34 19 2010/06 55(2) 14 1959 4 10 1990 35 17 2010/09 55(3) 8 1960 5 7 1991 36 15 2010/12 55(4) 8 1961 6 11 1992 37 20 2011/03 56(1) 12 1962 7 8 1993 38 14 2011/06 56(2) 12 1963 8 22 1994 39 18 2011/09 56(3) 7 1964 9 12 1995 40 23 2011/12 56(4) 5 1965 10 7 1996 41 23 2012/03 57(1) 11 1966 11 25 1997/10 42(革新版) 19 2012/06 57(2) 11 1967 12 10 1998/04 43(1) 14 2012/09 57(3) 5 1968 13 10 1998/10 43(2) 13 2012/12 57(4) 5 1969 14 15 1999/10 44合刊 12 2013/03 58(1) 9 1970 15 11 2000/10 45合刊 27 2013/06 58(2) 13 1971 16 13 2001/10 46合刊 25 2013/09 58(3) 6 1972 17 16 2002/04 47(1) 19 2013/12 58(4) 6 1973 18 13 2002/10 47(2) 18 2014/03 59(1) 14 1974 19 15 2003/10 48合刊 37 2014/06 59(2) 11 1975 20 13 2004/04 49(1) 18 2014/09 59(3) 5 1976 21 12 2004/10 49(2) 18 2014/12 59(4) 5 1977 22 22 2005/04 50(1) 16 2015/03 60(1) 9 1978 23 17 2005/10 50(2) 21 2015/06 60(2) 10 1979 24 16 2006/10 51合刊 38 2015/09 60(3) 6 1980 25 19 2007/10 52合刊 27 2015/12 60(4) 8 1981 26 25 2008/04 53(1) 18 2016/03 61(1) 13 1982 27 34 2008/08 53(2) 19 2016/06 61(2) 11 1983 28 26 2008/12 53(3) 8 2016/09 61(3) 6 1984 29 27 2009/03 54(1) 12 2016/12 61(4) 9 1985 30 22 2009/06 54(2) 13 2017/03 62(1) 5 1986 31 27 2009/09 54(3) 7

(7)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7

研究者能探討相關議題之演進趨勢、瞭解探討議題組織模式、針對探究主題推論其價值觀、 態度或文化模式,此研究法藉由蒐集並組織大量的資料進行分析,以有效發掘研究主題之內 涵(Fraenkel, Wallen, & Hyun, 2014)。故本研究採取內容分析法對學刊資料進行分析,先以論 文出版篇數、語文別、作者量等做基礎分類後,再藉由學刊收錄狀況,對研究對象、研究主 題、研究性質、研究方法、作者貢獻程度、引用文獻分析等做分類與統計,最後統整歸納研 究結果與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 研究對象方面,依據研究對象的性質區分為人類樣本、語文樣本、數測樣本、其他樣本。 「人類樣本」以人類為研究對象,並再依據年齡細分研究群體,包括學齡前兒童、國小、國 中、高中/職、大學、教師、成年人;「語文樣本」係以書籍、詩詞、散文為探究對象,在 1956 年至 1996 年期間多以評論古書、經典著作及歷史人物相關事蹟進行論述;「數測樣本」是以 數學公式、理化樣本等分析與推導,以及非實質研究群體,如虛擬研究群體係以電腦模擬數 據為來源;「其他樣本」則包括生物樣本、生態環境樣本、藝術樣本等少數類別,以及無法歸 類於上述項目之類別。

研究主題方面,參考相關學者之分類方式(葉寶玲等,2010;Chu, 2015; Gül & Sözbilir, 2016; Luo & McKinney, 2015),以及根據學刊收錄論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作為判斷依據, 並由兩位研究者回顧 1,345 篇論文後將研究主題區分為 14 種主題:(一)「學習」:該主題包括 三種向度:1.學習發展:學生透過認知過程、社會脈絡等多方因素之學習發展歷程;2.概念學 習:探究學生受教學影響之概念內化的學習經驗;3.脈絡學習:藉由學習環境、師生互動、同 儕合作學習、親子關係等因素對學生學習之影響;(二)「教學」: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與引導 策略之應用;(三)「課程」:包括課程實施與課程發展;(四)「師資培育」:包括師資培育課 程、教師信念與教學概念;(五)「特殊教育」:探討特殊兒童有關之教育研究、學習探測,以 及對特殊兒童之學習輔導等統合分析;(六)「教育行政」:對教育人員之領導以及教育工作的 組織經營管理;(七)「學習科技」:以電腦媒體結合學習內容及進行學習與評量;(八)「科學 教育」:探討自然科學及科學知識學習融入教育課程之應用;(九)「研究方法」:藉教育領域 中研究方法之探究;(十)「諮商與輔導」:諮商技術與心理輔導之歷程;(十一)「評量與評鑑」: 包括學校、教師、課程評量與評鑑,以及工具發展與使用;(十二)「語言與文學」:以語文樣 本、經典文學著作進行內容探討;(十三)「歷史與哲學」:以歷史人物、歷史文本及哲學議題 進行探討;(十四)「社會與文化」:以有關社會脈絡與人文教育為主軸的範疇進行探討。在訂 定出 14 種主題後,隨機抽選學刊中的 50 篇論文,由兩位研究者各自對 50 篇論文進行研究主 題分類,檢驗兩位研究者分類的一致程度。檢定結果顯示,兩位研究者的分類一致率為92%, 具有可接受的一致程度,顯示本研究之主題分類具有可信度。檢定完畢後,兩位研究者針對 分類不一致的論文進行討論並取得共識,完成後續論文的研究主題分類。 研究性質方面,分為實徵性研究、論述性研究、非研究論文等三種分類型態。並將研究

(8)

8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方法分為三大類:量化研究、質化研究及混合研究法,其中實驗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數值 模擬研究等歸類於量化研究;訪談研究法、觀察研究法、文獻研究法等歸類於質化研究;若 同時採用量化及質化的方法,則歸類於混合研究。 此外,本研究針對《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收錄文獻之作者進行分析,計 算其貢獻度,作者貢獻度分數之計算方式,係參考 Howard、Cole 與 Maxwell(1987)的作者 生產力公式,計算出個別研究者之貢獻值,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作者貢獻值 1 1 1.5 1.5 n i n i i − − = =

n 為該篇論文作者的總人數值;i 為該篇論文中此位作者之排序。若該論文為單一作者,給 1 分,多位作者則依論文作者人數及其排序,將數值引入公式中求得其貢獻值。若研究由兩位 作者共同完成,第一作者貢獻值為 0.6,第二作者為 0.4;三位共同作者,第一作者為 0.47、 第二作者為 0.32、第三位作者為 0.21;四位共同作者,其貢獻值依序分別為 0.42、0.28、0.18、 0.12;五位共同作者,其貢獻值分別為 0.38、0.26、0.17、0.11、0.08。 最後,本研究將引用文獻分為四個層面進行資料分析,包括參考文獻量分析、引用文獻 類型分析、引用期刊分析及學刊影響係數分析。「參考文獻量分析」係進行文獻引用量之統計, 並依據語言區分為中文、英文、日文文獻;「引用文獻類型分析」將收錄論文其引用的參考文 獻區分為期刊論文、書籍、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技術報告、電子資源、測驗工具、報紙、 其他等九類;「引用期刊分析」則統計在 2007 年至 2017 年間,最常被學刊投稿作者所引用之 中文期刊及西文期刊;「學刊影響係數」之數據統計,係透過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 料庫,搜尋 2010 年至 2015 年學刊被引用數。

參、研究結果

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就《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所收錄內容、研究對象、 研究主題、研究性質、研究方法、作者貢獻程度、引用文獻分析等七項進行探究,以下為內 容分析研究結果。

一、收錄內容

自 1956 年創刊至今,以 10 年為單位進行《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之內容 探究,發現論文收錄的數量,在第三個 10 年間(1977 年至 1986 年)有明顯提升的趨勢,較 前 10 年成長了約 100 篇。學刊的前四個 10 年皆以年刊發行,於 1997 年至 2006 年《師大學 報》發行革新版,由年刊轉變為半年刊,每年出刊兩期,故出刊篇數達 295 篇;2008 年至 2017

(9)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9 年起,《師大學報》及《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改以季刊形式出版,論文收錄數量達 60 年來之 高峰,高達 369 篇(如表 2)。 表 2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每 10 年之出版篇數與作者量統計 1956~ 1966年 1976年 1967~ 1986年 1977~ 1996年 1987~ 2006年 1997~ 2017年 2007~ 篇數 129 128 235 189 295 369 作者數 平均作者量 133 1.03 141 1.10 278 1.18 248 1.31 487 1.65 681 1.85 再者,《師大學報》綜合類不分冊期刊發表篇數,每 10 年平均達 170 篇,在第五個 10 年 發行革新版後,篇數有大幅提升,發表篇數變化較大,少為 12 篇,多則達 38 篇。自《師大 學報》轉型及《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更名後,篇數控制較為穩定,《師大學報》每期約四至八 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每期約五至九篇,若以每年發刊篇數分析,前 40 年平均發表 10 至 12篇,近 20 年則為 22 至 25 篇,顯示學刊自分冊後的論文篇數有明顯增加之趨勢(如表 1 及 表 2)。 若以每篇論文平均作者分析,可發現每篇論文的平均作者量也有逐漸成長的趨勢(如表 2),自創刊時期每篇約 1.03 位作者,至近 10 年來約 1.85 位作者共同撰寫發表論文。 在語文類別方面,由表 3 可知,學刊以中文形式發表的論文為主,占總出版數量 84%; 英文形式發表的論文則占少數(16%)。以 10 年為時間單位來看,英文發表的篇數在各年代呈 現起伏的情況,經過前期 20 年後開始顯著提升,從 1977 年開始由 18.8%增加至 26%;但在《師 大學報》革新版分冊發行後,於 1997 年至 2017 年的 20 年間,英文論文的比例呈現下降之情 形,從 27.5%降至 6.2%。 表 3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每 10 年之出版語文類別篇數統計 1956~ 1966年 1976年 1967~ 1986年 1977~ 1996年 1987~ 2006年 1997~ 2017年 2007~ 總計 中文篇數 (81.4%) 105 (81.2%)104 (74%) 174 (72.5%) 137 (88.8%)262 (93.8%)346 (84%) 1,128 英文篇數 (18.6%) 24 (18.8%)24 (26%) 61 (27.5%) 52 (11.2%)33 (6.2%)23 (16%) 217 總計 129 128 235 189 295 369 1,345 註:( )內為以 10 年為單位之出刊百分比數值。

(10)

10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綜合學刊出版篇數、作者量、出版語文別三項內容進行統計分析後可發現,出版篇數自 《師大學報》轉型及《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更名後,論文數量呈現逐年增長的情形;此外, 每篇論文的作者量,從創刊至今皆有逐步成長的趨勢;最後,在語文類別方面,《師大學報》 英文形式的論文僅占少數,雖於 1977 年開始成長,但在 1997 年《師大學報》革新版分冊發 行後,英文形式發表的論文則呈現下滑情況。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收錄於《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之 1,345 篇論文,除進 行數量統計外,並將其區分為「研究對象」及「研究群體」兩類樣本。研究對象含括人類樣 本、語文樣本、數測樣本、其他樣本;研究群體則將人類樣本依年齡細分為學齡前兒童、國 小、國中、高中/職、大學、教師、成年人。表 4 呈現「研究對象」之四種樣本類別的數值 統計,分類採計是以整體論文的研究對象為主,表 5 則針對研究對象中的人類樣本進行「研 究群體」數值統計,若同一篇論文包括不同研究群體,則該群體分別各採計乙次。 表 4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每 10 年之研究對象統計 1956~ 1966年 1976年 1967~ 1986年 1977~ 1996年 1987~ 2006年 1997~ 2017年 2007~ 總計 1. 人類樣本 (4%) 5 (17%)22 (34%) 81 (40%) 75 (75%) 220 (76%) 279 (51%) 682 2. 語文樣本 (47%) 61 (43%)55 (28%) 65 (17%) 32 (12%) 38 (22%) 82 (25%) 333 3. 數測樣本 (16%) 20 (20%)25 (27%) 63 (28%) 54 (8%)23 (1%)7 (14%) 192 4. 其他樣本 (33%) 43 (20%)26 (11%) 26 (15%) 28 (5%)14 (1%)1 (10%) 138 4-1. 生物樣本 (21%) 27 (12%)16 (6%)15 (4%)8 (1%)3 (0%)0 (5%) 69 4-2. 生態環境樣本 (11%) 15 (8%)10 (3%)8 (5%)9 (0%)0 (0%)0 (3%) 42 4-3. 藝術樣本 (1%) 1 (0%)0 (2%)3 (6%)11 (4%)11 (1%)1 (2%) 27 總計 129 128 235 189 295 369 1,345 註:( )內為以 10 年為單位之出刊百分比數值。

(11)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11 表 5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每 10 年之研究群體統計 1956~ 1966年 1976年 1967~ 1986年 1977~ 1996年 1987~ 2006年 1997~ 2017年 2007~ 總計 學齡前 兒童 1 (10%) 1 (4%) 5 (5%) 7 (7%) 14 (6%) 10 (3%) 38 (5%) 國小 2 (20%) 3 (10%) 12 (12%) 11 (11%) 39 (16%) 51 (17%) 118 (15%) 國中 2 (20%) 6 (19%) 18 (18%) 21 (22%) 39 (16%) 50 (17%) 136 (18%) 高中/職 1 (10%) 6 (19%) 11 (11%) 17 (18%) 32 (14%) 36 (12%) 103 (13%) 大學 3 (30%) 10 (32%) 19 (19%) 15 (16%) 42 (18%) 49 (17%) 138 (18%) 教師 0 (0%) 2 (6%) 27 (27%) 24 (25%) 41 (17%) 76 (26%) 170 (22%) 成年人 1 (10%) 3 (10%) 7 (8%) 1 (1%) 30 (13%) 23 (8%) 65 (9%) 總計 10 31 99 96 237 295 768 註:( )內為以 10 年為單位之出刊百分比數值。 由表 4 可發現,從 1956 年創刊至 2017 年之 60 年內,研究對象中以人類樣本最多(占 51%),進一步檢視研究主題後發現,學刊在前期 20 年間,人類樣本數量是偏少的,於 1977 年起,學刊多收錄教育領域之教學、學習與評量之原理、課程、科學教育等主題之學術論文, 其研究對象大多以學生、教師、成人為主,因此「人類樣本」為研究對象的型態逐年增長。 接著,語文樣本則居第二(占 25%),回顧研究對象之性質後發現,在創刊至分冊後(《師大 學報》、《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多收錄文學、歷史、哲學等主題之學術論文。學刊在前 40 年不分冊時,以語文樣本、數理公式推導研究及生物樣本居多,以論述歷史與文學、統計 方法驗證、生物樣本實驗為主,但於 1997 年至 2017 年間,數測樣本及其他樣本的數量大幅 下降,其原因與 2007 年《師大學報:數理與科技類》停止發行後,收錄論文類型改變有關。 接著,透過分析研究對象為「人類樣本」的統計發現,學刊的研究群體以教師的數量最 多(占 22%),顯示大多數的研究是針對教師進行探討,其次為大學生及國中生(各約占 18%), 比率最低的為學齡前兒童(占 5%)。除了教師之外,其他層級的學生樣本比例接近,如國小 群體(占 15%)、高中/職群體(占 13%),顯示教育的研究領域保有多元化,各個層級的學 生皆受到研究者的關注。

(12)

12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三、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方面,本研究依據論文主題分類為 14 項,包括學習(學習發展、概念學習、脈 絡學習)、教學、課程、師資培育、特殊教育、教育行政、學習科技、科學教育、研究方法、 諮商與輔導、評量與評鑑、語言與文學、歷史與哲學、社會與文化,研究主題的分析結果如 表 6。 表 6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每 10 年之研究主題統計 1956~ 1966年 1976年 1967~ 1986年 1977~ 1996年 1987~ 2006年 1997~ 2017年 2007~ 總計 1. 學習 (4%) 5 (2%) 3 (11%) 25 (11%)20 (22%)64 (17%)64 (13%)181 1-1. 學習發展 (2%) 2 (1%) 1 (4%)9 (2%)4 (4%)13 (4%) 13 (3%) 42 1-2. 概念學習 (2%) 3 (1%) 1 (5%)12 (7%)12 (10%)29 (9%) 35 (7%) 92 1-3. 脈絡學習 (0%) 0 (1%) 1 (2%)4 (2%)4 (8%)22 (4%) 16 (3%) 47 2. 教學 7 (5%) 12 (9%) 16 (7%) 9 (5%) 30 (10%) 35 (9%) 109 (8%) 3. 課程 7 (5%) 10 (8%) 17 (7%) 13 (7%) 20 (7%) 33 (10%) 100 (7%) 4. 師資培育 (1%) 1 (1%) 1 (1%)3 (6%)11 (4%)12 (4%) 16 (3%) 44 5. 特殊教育 (0%) 0 (2%) 2 (1%)3 (1%)2 (1%)4 (1%) 4 (2%) 15 6. 教育行政 (0%) 0 (2%) 3 (3%)7 (1%)1 (3%)10 (5%) 19 (3%) 40 7. 學習科技 (0%) 0 (0%) 0 (1%)1 (6%)11 (9%)28 (6%) 21 (5%) 61 8. 科學教育 57 (44%) 35 (27%) 46 (20%) 28 (15%) 26 (9%) 19 (5%) 211 (16%) 9. 研究方法 7 (5%) 12 (10%) 37 (15%) 37 (20%) 12 (4%) 16 (4%) 121 (9%) (續)

(13)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13 表 6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每 10 年之研究主題統計(續) 1956~ 1966年 1976年 1967~ 1986年 1977~ 1996年 1987~ 2006年 1997~ 2017年 2007~ 總計 10. 諮商與輔導 (0%) 0 (0%) 0 (0%)0 (0%)0 (1%)4 (1%) 4 (1%) 8 11. 評量與評鑑 (0%) 0 (2%) 2 (6%)13 (5%)10 (7%)20 (7%) 27 (5%) 72 12. 語言與文學 (5%) 7 (2%) 3 (6%)15 (9%)19 (13%)37 (20%)72 (11%) 153 13. 歷史與哲學 25 (20%) 29 (22%) 33 (14%) 12 (6%) 6 (2%) 14 (4%) 119 (9%) 14. 社會與文化 13 (11%) 16 (13%) 20 (8%) 17 (8%) 22 (8%) 25 (7%) 113 (8%) 總計 129 128 235 189 295 369 1,345 註:( )內為以 10 年為單位之出刊百分比數值。 由表 6 可見《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 年來整體總計以「科學教育」為主 要研究領域,占總發表數的 16%,而進一步細究科學教育內的研究可發現,前 40 年的研究以 自然科學的研究為主,如生物、生態研究或理化現象、公式的驗證;而近 20 年則開始出現科 學知識如何融入課程的研究。此現象同樣反應在研究群體的改變,前 40 年由於科學教育主要 是針對生物樣本或理化樣本,這些難以分類的群體皆被歸類至其他樣本中,因此前 40 年其他 樣本占了研究群體中的多數;而近 20 年科學教育轉往以人為本的研究,因此其他樣本的數量 有明顯的下降。以科學教育為主題的論文數量雖占 60 年來最多,但比例從創刊前 10 年的 44% 逐年減少至近 10 年的 5%,顯示期刊或研究者重視的議題不再只著重在自然科學現象的檢驗, 而是有更多元的研究主題。 「學習」主題占總發表數的第二多數(13%),同樣以 10 年為時間單位之發表百分比分析 其變化狀況,可以發現與「學習」主題有關的研究數量變化趨勢與「科學教育」恰好相反,「學 習」在創刊前 20 年的篇數較少,在 1977 年至 1996 年間開始增加,近 20 年間則達到高峰, 顯示學刊及研究者對於教育領域的研究重心已不單僅止於對於科學知識的探究,學生的學習 歷程及學習經驗也是近年來相當重要的研究主題,其中又以「概念學習」占超過半數。 「社會與文化」主題則是自創刊以來皆維持穩定的發表篇數,雖然所占比例從創刊前 20 年的 11%下降至近 20 年的 7%,但每年仍維持一定的發表數量,顯示社會與文化一直以來都 是當代教育研究者持續投入研究的主題。 其中較特別的是「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在創刊前 20 年約占 10%,於 1977 年至 1996 間則大幅度成長至約占 20%,近 20 年則又減少至 4%,顯示教育領域中的研究方法曾一度受

(14)

14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到研究者的重視而使相關的研究數量在這 60 年中有過大幅度的成長,惟近 20 年的研究數量 已減少至與創刊初期相當。 此外,在分析研究主題皆以語文樣本為主要對象的「語言與文學」及「歷史與哲學」的 發表數量變化可以發現,在創刊初期此類主題著重在歷史與哲學,細究題目可以發現,在創 刊後的前期 30 年間以歷史人物、歷史文本、哲學探究居多,但自 1987 年起,歷史與哲學之 相關論文則逐漸遞減。相對的,自 1987 年起,語言與文學之相關論文則逐年增加,到近 10 年發表的比例已占總數的 20%,題目以語文樣本、經典文學居多,顯示研究者的研究重心已 由回顧歷史轉往探究當代文學以及語言、文字的性質及應用。 最後,觀察其他研究主題的發表數量變化趨勢,可發現從創刊初期至今,教學、課程、 師資培育、特殊教育、教育行政、學習科技、評量與評鑑等研究主題,其論文的發表比例皆 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顯示對於教育議題的研究愈來愈多元化,除了過去對於自然科學的知識 探究之外,一方面研究重心逐漸轉移到「教」與「學」的本身,因此學習、教學、課程、評 量等主題的發表數量皆逐年增加;另一方面,也更加重視對於整個教育環境的探討,因此師 資培育、教育行政及學習科技的發表數量也在近 20 年間有明顯的成長。除此之外,近 20 年 來學刊也開始收錄有關諮商輔導方面的研究,顯示教育領域也開始重視諮商輔導對學生的重 要性。 根據上述統計結果可以發現,隨著 2009 年以來學刊依《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及《師大學 報》兩類分冊出版,研究主題的數量也隨之改以「教育與學習」及「語言與文學」為多數。 顯示隨著時代的演進,《師大學報》除了保有對於文學、歷史與哲學領域的研究之外,同時大 幅度的增加對於教育領域研究的投入,其中又以教學、學習與課程的相關主題為多數。另外, 學習科技、教育行政與評量為近 20 年來興起的研究主題。

四、研究性質

研究性質計分為實徵性研究、論述性研究及非研究論文三類,統計結果如表 7。由表 7 可 發現實徵性研究最多,占總數的 54%,自 1977 年至今有逐年增加之趨勢,由創刊前 10 年的 36%增加至近 10 年的 66%。實徵性研究數量逐年成長的原因與前述研究主題的變化有很大的 關聯,從 1977 年開始,教育研究主題逐漸改以學習、教學、課程等為主要研究方向,此類主 題的研究大多以實徵性研究作為探究影響學生學習成效因素的方式,包括實驗法、調查法、 相關研究、行動研究、個案研究等,因此近 30 年來以實徵性研究占多數。 其次為論述性研究,占總數的 41%,在創刊的前 30 年內,發表數量皆維持在 55%左右, 惟自 1987 年開始逐漸下降,近 10 年已降低至 31%。雖然近 10 年所占比例降低,但發表數量 仍在 100 篇以上,顯示雖以歷史與哲學為主題的研究減少,但以語言與文學為主題的研究卻 有所增加,因此論述性的研究仍占有一定的比例。

(15)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15 表 7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每 10 年之研究性質統計 1956~ 1966年 1976年 1967~ 1986年 1977~ 1996年 1987~ 2006年 1997~ 2017年 2007~ 總計 實徵性研究 46 (36%) 37 (29%) 93 (40%) 107 (56%) 217 (74%) 244 (66%) 744 (54%) 論述性研究 71 (55%) 76 (59%) 138 (58%) 77 (41%) 72 (24%) 113 (31%) 547 (41%) 非研究論文 12 (9%) 15 (12%) 4 (2%) 5 (3%) 6 (2%) 12 (3%) 54 (5%) 總計 129 128 235 189 295 369 1,345 註:( )內為以 10 年為單位之出刊百分比數值。 最後,非研究論文部分占總數的 5%,主要研究形式係以簡介、論點說明的形式敘述呈現, 自創刊至今發表數量皆少而穩定,如以每 10 年為單位,平均發表數量約在 5 至 10 篇。整體 而言,此 60 年間收錄的論文研究性質,有由論述性研究逐漸轉為實徵性研究之趨勢。

五、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可分類為量化研究、質化研究及混合研究法三大類,其中量化研究包括實驗研 究法、調查研究法、數值模擬研究;質化研究包括訪談研究法、觀察研究法、文獻研究法。 根據表 8 的彙整統計,期刊所收錄之論文以量化研究(48%)及質化研究(44%)為多數,混 合研究則僅占少數(8%)。進一步細究研究方法每 10 年的分布及比例,可以發現從創刊初期 以來,質化研究一直是以文獻研究法為主,創刊前 20 年發表的比例皆在總發表數量的 50%以 上。而到了近 20 年,文獻研究法雖然是質化研究最常使用的方法,但也開始出現一些訪談研 究法的研究,顯示質化研究的方法也開始朝向多元化。而在量化研究法中,創刊的前 20 年實 驗研究法占多數,調查研究法及數值模擬研究較少;但近 20 年卻轉為調查研究法占多數,顯 示調查研究法在現今的教育研究中有很多的應用空間,使得這類型的研究數量有明顯的增 長。最後,從 1987 年才開始有使用混合研究法的論文發表,且在近 20 年內研究數量有大幅 度的成長,從 1987 年的 6%成長至近 10 年的 14%。顯示近 30 年來,隨著學術探究的精進與 蛻變,研究者在一項研究中不會僅止於使用一種研究方法,而是會合併使用質化與量化之研 究方法,故混合研究法的使用愈來愈頻繁,且具有其研究實用性。 綜合上述的統計結果,可發現從 1977 年開始,量化研究開始有所增長,無論是實驗研究 法、調查研究法、數值模擬研究都變得比創刊初期還要多,顯示隨著電腦科技、測量方式的 進步,在教育領域中進行實徵性的研究成為一種主要方法,且方法也變得多元化。另一方面, 學刊中的質化研究依舊維持一定的發表比例,顯示教育領域中文獻研究法仍然是不可或

(16)

16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表 8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每 10 年之研究方法統計 1956~ 1966年 1976年 1967~ 1986年 1977~ 1996年 1987~ 2006年 1997~ 2017年 2007~ 總計 1. 量化研究 652 (48%) 1-1. 實驗研究法 31 (24%) 25 (20%) 57 (24%) 49 (24%) 60 (20%) 57 (15%) 279 (20%) 1-2. 調查研究法 11 (9%) 12 (9%) 28 (12%) 35 (19%) 79 (27%) 93 (25%) 258 (19%) 1-3. 數值模擬研究 9 (7%) 13 (10%) 35 (15%) 29 (16%) 17 (6%) 12 (3%) 115 (8%) 2. 質化研究 590 (44%) 2-1. 訪談研究法 0 (0%) 0 (0%) 2 (1%) 0 (0%) 25 (8%) 29 (8%) 56 (4%) 2-2. 觀察研究法 8 (6%) 4 (3%) 4 (2%) 5 (3%) 5 (2%) 2 (1%) 28 (3%) 2-3. 文獻研究法 70 (54%) 74 (58%) 109 (46%) 60 (32%) 67 (23%) 126 (34%) 506 (38%) 3. 混合研究法 0 (0%) 0 (0%) 0 (0%) 11 (6%) 42 (14%) 50 (14%) 103 (8%) 總計 129 128 235 189 295 369 1,345 註:( )內為以 10 年為單位之出刊百分比數值。 缺的方法,尤其當研究對象是文學、歷史、哲學時。此外,近 20 年訪談研究的增加,也顯示 教育領域中已不僅只針對語文樣本進行質化研究,也開始出現以人為本的質化研究方法。

六、作者貢獻程度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創刊至今(2017 年)所出刊之論文總篇數為 1,345 篇,本研究依據前述作者貢獻度計算公式,計算投稿學刊之作者貢獻並依結果排序出前 20 名 作者(貢獻值相同時,則依姓氏筆畫排列)。前 20 名作者所發表論文之總篇數為 203 篇,占 總篇數的 15.1%。根據表 9 作者貢獻度與發表概況可知,總貢獻值排序前五位為:王澄霞 (18.46 分)、許榮富(11.00 分)、劉衍淮(11.00 分)、繆端生(10.78 分)及湯廷池(10.00 分),貢獻值皆在 10 分以上。接著,再以發表數量排序前七位則為:王澄霞(25 篇)、繆端生 (17 篇)、姜宏哲(14 篇)、陳世旺(12 篇)、洪志明、許榮富及劉衍淮(皆發表 11 篇)。

(17)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17 表 9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作者貢獻度與發表概況 貢獻排序 作者姓名 總貢獻值 發表總量 研究性質 研究方法 1 王澄霞 18.46 25 實徵性研究23篇 論述性研究2篇 實驗研究法20篇 調查研究法1篇 數值模擬研究2篇 混合研究法2篇 2 許榮富 11.00 11 實徵性研究8篇 論述性研究3篇 實驗研究法6篇 調查研究法1篇 數值模擬研究4篇 2 劉衍淮 11.00 11 實徵性研究7篇 論述性研究4篇 調查研究法7篇 文獻研究法4篇 4 繆端生 10.78 17 實徵性研究17篇 實驗研究法15篇 調查研究法2篇 5 湯廷池 10.00 10 論述性研究10篇 文獻研究法10篇 6 姜宏哲 9.67 14 實徵性研究13篇 非研究論文1篇 實驗研究法13篇 文獻研究法1篇 7 朱雲影 9.00 9 論述性研究8篇 非研究論文1篇 文獻研究法9篇 8 李曰剛 8.00 8 論述性研究6篇 非研究論文2篇 文獻研究法8篇 8 李樹桐 8.00 8 論述性研究8篇 文獻研究法8篇 8 張載宇 8.00 8 論述性研究8篇 文獻研究法8篇 8 陳滿銘 8.00 8 論述性研究8篇 文獻研究法8篇 12 郭禎祥 7.00 8 實徵性研究4篇 論述性研究4篇 實驗研究法1篇 調查研究法1篇 訪談研究法1篇 文獻研究法4篇 混合研究法1篇 13 徐宗林 7.00 7 論述性研究7篇 文獻研究法7篇 14 洪志明 6.92 11 實徵性研究11篇 實驗研究法10篇 混合研究法1篇 15 吳森原 6.60 7 論述性研究7篇 數值模擬研究7篇 16 黃乃熒 6.20 7 實徵性研究4篇 論述性研究3篇 調查研究法2篇 訪談研究法2篇 文獻研究法3篇 (續)

(18)

18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表 9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作者貢獻度與發表概況(續) 貢獻排序 作者姓名 總貢獻值 發表總量 研究性質 研究方法 16 鄭秀鳳 6.20 7 實徵性研究6篇 論述性研究1篇 實驗研究法5篇 調查研究法1篇 數值模擬研究1篇 18 鄭湧涇 5.82 8 實徵性研究8篇 調查研究法8篇 19 陳世旺 5.03 12 實徵性研究11篇 論述性研究1篇 實驗研究法5篇 數值模擬研究6篇 混合研究法1篇 20 康鳳梅 3.26 7 實徵性研究7篇 實驗研究法1篇 調查研究法3篇 訪談研究法1篇 混合研究法2篇 細究這些作者所發表之論文性質多為實徵性研究(119 篇)及論述性研究(80 篇),非研 究論文(4 篇)較少;再者,統計其使用的研究方法,依序為實驗研究法(76 篇)、文獻研究 法(70 篇)、調查研究法(26 篇)、數值模擬研究(20 篇)、混合研究法(7 篇)、訪談研究法 (4 篇),顯示上述作者所發表的論文實徵性研究及論述性研究兼具,統計後指出實徵性研究 最常使用的是實驗研究法,論述性研究則偏好使用文獻研究法。 綜合上述可知,排序前 20 名作者所發表之論文的研究型態呈現多元化,其所採用的研究 性質及研究方法含括各種方法,顯示貢獻值高的作者,除了在發表篇數上有良好的表現之外, 亦能使用多種方式去探究研究主題。

七、引用文獻分析

本節針對《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於 1956 年至 2017 年收錄論文所引用的 參考文獻進行統計、各引用文獻類型、引用期刊分析,以及學刊被引用文獻次數等四個層面 進行資料分析。

(一)參考文獻量

學刊在 60 年期間,刊載 1,345 篇論文,共有 45,333 篇引用文獻,其中包括中文文獻 18,390篇、英文文獻 26,372 篇、日文文獻 513 篇、韓文文獻 58 篇。由表 10 參考文獻量分析 可知,近六成參考文獻為英文文獻,其次是中文文獻(占 41%),接著是日文文獻(占 1%)。 細究引用文獻的變化,在英文文獻部分,隨著期刊的發表篇數逐年增加,英文文獻的引用數

(19)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19 表 10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每 10 年之參考文獻量統計 1956~ 1966年 1976年 1967~ 1986年 1977~ 1996年 1987~ 2006年 1997~ 2017年 2007~ 總計 中文文獻量 404 (19%) 1,989 (65%) 2,466 (45%) 1,464 (27%) 3,996 (37%) 8,071 (44%) 18,390 (41%) 英文文獻量 1,681 (77%) 1,023 (33%) 2,958 (53%) 3,845 (71%) 6,810 (62%) 10,055 (55%) 26,372 (58%) 日文文獻量 78 (4%) 65 (2%) 104 (2%) 88 (2%) 59 (1%) 119 (1%) 513 (1%) 引用文獻 總量 2,163 3,077 5,528 5,397 10,865 18,245 45,275 註:因韓文文獻篇數稀少,引用文獻總量扣除韓文文獻 58 篇。( )內為以 10 年為單位之出刊百 分比數值。 量也逐年持續增長,從創刊前 10 年的 1,681 篇增加至近 10 年的 10,055 篇。值得一提的是, 雖然英文文獻量大幅度增加,但近 10 年的英文文獻引用率(55%)比起創刊後第一個 10 年的 77%反而是下降的,究其原因是中文文獻的引用量亦為逐年增加,且成長的倍率高於英文文 獻。中文文獻從第一個 10 年的 404 篇增加至近 10 年的 8,071 篇,成長了近 20 倍,因此中文 文獻近 10 年的引用率也成長為 44%,不再像創刊初期以英文文獻為大宗。而日文文獻之引用 雖然篇數較少,但仍穩定維持 1%的引用率。 綜合上述統計結果,可以發現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不僅是參考國外的文獻, 近年來國內中文文獻亦有很高的引用率,顯示隨著國內教育領域研究發展日漸成熟,研究者 亦會將中文文獻作為重要的參考來源,同時也顯示學刊所收錄論文的參考文獻語文別相當多 元。

(二)引用文獻類型分析

此部分將 1,345 篇收錄論文,針對其參考文獻所引用的各類型文獻區分為「期刊論文」、 「書籍」、「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技術報告」、「電子資源」、「測驗工具」、「報紙」及「其 他」等九類,從表 11 的分析結果可知,60 年來學刊論文主要引用文獻類型為書籍,平均引用 率高達 47%,其次為期刊論文,占 38%。早期引用學位論文、會議論文、電子資源等文獻比 例較低,書籍是主要的引用來源,但隨著近年來各校圖書系統建置全文資料庫、網路資訊引 用愈來愈廣泛及便利,使得資料取得與使用相對容易,因此近 20 年間,期刊論文與電子資源 的引用數量有明顯增加的趨勢,而書籍的引用則逐年下降。

(20)

20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表 11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每 10 年之各類型引用文獻分析 1956~ 1966年 1976年1967~ 1986年 1977~ 1996年 1987~ 2006年 1997~ 2017年2007~ 總計 期刊論文 1,024 (30%) 639 (20%) 1,644 (30%) 2,065 (38%) 4,204 (39%) 8,211 (44%) 17,787 (38%) 書籍 2,159 (65%) 2,358 (75%) 3,512 (62%) 2,592 (48%) 4,576 (40%) 6,990 (38%) 22,187 (47%) 學位論文 10 (1%) 2 (1%) 32 (1%) 80 (1%) 741 (7%) 1,093 (6%) 1,958 (4%) 會議論文 4 (1%) 36 (1%) 168 (3%) 268 (5%) 639 (6%) 559 (3%) 1,674 (4%) 技術報告 50 (2%) 20 (1%) 114 (2%) 244 (5%) 308 (3%) 387 (2%) 1,123 (2%) 電子資源 0 (0%) 0 (0%) 0 (0%) 0 (0%) 198 (2%) 790 (4%) 988 (2%) 測驗工具 0 (0%) 3 (1%) 7 (1%) 30 (1%) 152 (1%) 193 (1%) 385 (1%) 報紙 32 (1%) 16 (1%) 22 (1%) 88 (2%) 19 (1%) 68 (1%) 245 (1%) 其他 0 (0%) 0 (0%) 0 (0%) 0 (0%) 2 (1%) 11 (1%) 13 (1%) 總計 3,279 3,074 5,499 5,367 10,839 18,302 46,360 註:( )內為以 10 年為單位之出刊百分比數值。

(三)引用期刊分析

「期刊論文」在近 10 年引用文獻的篇數達 8,211 篇,此部分深入分析其參考文獻在 2007 年至 2017 年,經常被學者引用之期刊,由表 12 可知有 15 種西文期刊與中文期刊。在西文期 刊部分,最常被引用的為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31 次);其次為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87 次);第三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77 次)。在中文期刊部分,最常被引用的為《教育心理學報》(81 次);其次為《教育研究集刊》 (79 次);並列第三者為《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及《教育與心理研究》(74 次)。表 12 所示之 排序,出現相同之引用次數則以筆畫數排列之。 透過排序可觀察到學刊收錄之論文的參考文獻引用,以教育心理學、科學教育、人格與 社會心理學、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以及測驗研究等學科領域居多,由於學刊以出版教育 領域之教學、學習與評量之原理、教育行政與政策、課程、科學與技術教育之原創性論文為

(21)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21

表 12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引用期刊分析統計(2007 年至 2017 年)

西文期刊刊名 引用次數 中文期刊刊名 引用次數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31 《教育心理學報》 81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87 《教育研究集刊》 7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77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74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教育與心理研究》 74 Computers & Education 54 《科學教育學刊》 63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1 《教育政策論壇》 55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1 《測驗學刊》 49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7 《課程與教學季刊》 39 Educational Research 43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37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3 《教育學刊》 26 Sociology of Education 42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22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1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 22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臺東大學教育學報》 20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6 《臺灣社會學刊》 14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5 《台灣社會學》 12

宗旨,因此,所引用之期刊文獻其學科領域係為相符。此外,近 10 年論文引用《教育科學研 究期刊》之次數為 74 次,期刊自我引用率為 0.90%。

(四)學刊影響係數分析

根據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CI-HSS)提供之報告資料,針對《師大學報》 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於 2010 年至 2016 年被引用文獻次數,以及影響係數進行分析,其 結果如表 13 及表 14 所示。此外,針對學刊 5 年影響係數資料與國內教育類期刊進行比對, 如表 15 所示。以下分別列述之。 首先,關於《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被引用文獻次數分析中,以《師大學 報》(未分冊)、《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師大學報:教育類》、《師大學報》(原《師大 學報:語言與文學類》)、《教育科學研究期刊》進行近 6 年內被不同學術書刊引用次數統計分 析。而引用文獻計數項目包括期刊、專書、學位論文、專書論文等四類。由表 13 可知,被引 用次數分析報告資料在 2010 年至 2016 年以《師大學報:教育類》被引用量最多,達五成的 比例,接著是《教育科學研究期刊》與《師大學報》(未分冊),分別占 20%、18%。

(22)

22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表 13 學刊近 6 年內被不同學術書刊引用次數統計分析 刊名 《師大學報》(未分冊) 人文與社會類》 《師大學報: 《師大學報:教育類》 (原《師大學報: 《師大學報》 語言與文學類》) 《教育科學 研究期刊》 總計 期刊 217 (41%) 〔11%〕 160 (72%) 〔8%〕 1,072 (67%) 〔55%〕 33 (83%) 〔2%〕 469 (76%) 〔24%〕 1,951 專書 58 (11%) 〔75%〕 5 (2%) 〔6%〕 15 (1%) 〔19%〕 0 (0%) 〔0%〕 0 (0%) 〔0%〕 78 學位 論文 208 (39%) 〔23%〕 48 (22%) 〔5%〕 498 (31%) 〔55%〕 7 (17%) 〔1%〕 141 (23%) 〔16%〕 902 專書 論文 48 (9%) 〔58%〕 8 (4%) 〔10%〕 25 (1%) 〔30%〕 0 (0%) 〔0%〕 2 (1%) 〔2%〕 83 總計 531 (18%) 221 (7%) 1,610 (53%) 40 (1%) 612 (20%) 3,014 註:( )內為以各學刊被引用文獻次數之百分比數值;〔 〕內為以各類型被引用文獻次數之百分 比數值。 另外,由表 13 中各類型被引用文獻次數排序,「期刊」被引用次數最多者為《師大學報: 教育類》,占 55%,其次是《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占 24%。「專書」引用次數最多者為《師大 學報》(未分冊),占 75%,其次為《師大學報:教育類》,占 19%。「學位論文」被引用次數 最多者為《師大學報:教育類》,占 55%,其次是《師大學報》(未分冊),占 23%。「專書論 文」被引用次數最多者為《師大學報》(未分冊),占 58%,其次為《師大學報:教育類》,占 30%。整體而言,在期刊、專書、學位論文、專書論文等各類型論文中,最常引用的期刊為《師 大學報:教育類》、《師大學報》(未分冊);以各學刊被引用文獻而言,以《師大學報:教育 類》被引用最多,其次為《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其次,分析《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在 2010 年至 2015 年之總被引用數、5 年影響係數、立即引用率、排除自我引用影響係數、自我引用率及引用半衰期。由表 14 得知, 《師大學報》在「總被引用數」及「5 年影響係數」中的成長趨於穩定,在排除自我引用影響 係數中,數據影響不大,表示引用《師大學報》之文獻大多為其他相關類群期刊之引用。 再者,《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在「總被引用數」及「5 年影響係數」中,於 2013 年至 2015

(23)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23 表 14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影響係數分析結果(2010 年至 2015 年) 年代 引用數 總被 影響係數 5年 引用率 立即 引用影響係數排除自我 引用率 自我 半衰期 引用 《師大學報》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8 6 6 7 - 2 0.133 0.105 0.111 0.212 - 0.200 - - 0.083 - - - 0.133 0.105 0.111 0.182 - 0.200 - - - 0.143 - - - >10 >10 >10 >10 - 《教育科學 研究期刊》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99 79 60 38 38 27 0.636 0.609 0.566 0.442 0.550 0.724 0.160 0.045 - - 0.192 0.194 0.529 0.469 0.434 0.407 0.300 0.448 0.192 0.228 0.233 0.079 0.395 0.296 >10 >.788.7 >10 >.788.9 >.788.4 >.788.0 表 15 2015年《教育科學研究期刊》與國內教育類期刊之影響係數分析比對 總被引用數 5年影響係數 排除自我引用影響係數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99 0.636 0.529 《教育心理學報》 256 0.473 0.382 《教育研究集刊》 163 0.438 0.413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 79 0.398 0.359 《科學教育學刊》 118 0.364 0.271 《教育學刊》 84 0.333 0.317 《臺東大學教育學報》 57 0.196 0.152 《教育與心理研究》 119 0.167 0.108 年為被引用之高峰,總被引用數為 60 至 99 次,影響係數介於 0.566 至 0.636 之間,表示在近 年內引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之文獻亦頗多。此外,在報表部分,期刊立即引用率、自我 引用率、引用半衰期等資料並不完整,內容有部分缺漏,此為可惜之處,較無法使用充足資 訊作為相較比對判斷之分析依據,整體而言,能夠藉由相關數據來進行分析概況。 根據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提供之影響係數分析,能瞭解期刊在 2010 年至 2015年各年份的總被引用數及 5 年影響係數。以下針對《教育科學研究期刊》與國內教育類

(24)

24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相關期刊進行影響係數分析之比對。本研究列舉七本學刊分別為:《教育心理學報》、《教育研 究集刊》、《教育與心理研究》、《科學教育學刊》、《教育學刊》、《當代教育研究季刊》及《臺 東大學教育學報》,以瞭解 2015 年教育類期刊被引用數及影響係數為何。 由表 15 所示可知,《教育科學研究期刊》與國內教育類期刊在 2015 年之影響係數分析。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在「總被引用數」部分數量雖不多,但在「5 年影響係數」中的數據居 於首位,影響係數為 0.636,具有高度的影響力,且排除自我引用影響係數,其數據依然高於 另七本學刊。

肆、討論與建議

本研究針對《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進行內容分析,藉此探究研究發表的 演變趨勢,以瞭解研究領域的重要主題及研究方法的改變,分析後得到許多重要的發現,以 下根據上述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未來教育領域研究之參考。

一、研究討論

(一)《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的刊登篇數逐年增加,顯示有愈來愈多的研 究者投入教育領域的研究工作,並將研究成果投稿至學刊,使得教育研究的成果愈來愈豐碩。 在此過程中,《師大學報》歷經綜合單一期刊、四類分冊、到現今的兩類分冊,也反映出教育 領域研究主題的變遷,從過去依據科目主題的分冊方式,演變為現今多元教育主題的集合。 學刊在近幾年的發表研究主題呈多元化,且被不同學術書刊之引用也逐年提升,以及在國內 教育領域期刊之影響係數居於首位,促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被國內、外多個重要資料庫 所收錄,包括 Scopus、ESCI、ProQuest、TSSCI 等,透過資料庫全球流通的特性,可以有效 地增加學刊的能見度。然而,學刊對於英文論文的收錄數量仍有進步的空間,隨著電子資料 庫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快速擴張,各個研究機構都已建置完善的資料庫,使得國外文獻的取得 變得更加便捷,若期望學刊能擠身國際期刊的競爭行列,英文論文的收錄數量提升是不可或 缺的條件,過去對於期刊語言的研究也指出,當非屬英文體系的期刊改以英文呈現時,國際 能見度就有顯著的提升(Dinkel, Berth, Borkenhagen, & Brähler, 2004)。因此,在學刊論文數量 增加的同時,若能再提高英文論文的收錄數量,或是提供研究者將研究結果以英文發表的誘 因,對於推動學刊的國際化會有所幫助。 (二)統計近 60 年來學刊收錄論文的平均作者量後,發現平均作者量亦是逐年增加,從 創刊初期平均 1.03 人增加至近 10 年平均 1.85 人,成長近兩倍,顯示研究者已從單人研究轉 為多人合作研究的模式。這樣的合作模式可藉由資源共享及跨領域的交流,更有效地達成研 究目標,並促成研究經驗的分享,讓缺乏相關經驗的研究者也能快速地累積經驗,對於新進 研究人員的培育有正向的幫助。透過分析學刊的整體作者專長與領域的研究方向,亦可發現

(25)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25

作者們的研究相當多元,除了研究性質包含量化與質化研究之外,同時混合使用多種的研究 方法,顯示未來的教育研究需要多領域的整合,因此作者的專業背景及其所擅長領域多元化 也是自然的趨勢。

(三)過去許多領域的期刊內容分析結果會發現大學生是主要的研究對象(Buboltz, Miller, & Williams, 1999; Flores et al., 2006),但本研究發現除了《師大學報》以語文樣本為主之外,《教 育科學研究期刊》的研究對象中,以大學生為主的研究數量雖多,但各年齡階段的對象也同 樣受到研究者的重視,同時,本研究也發現以教師為研究對象的比例甚至高於大學生。顯示 在教育研究中,不同階段的學生及教師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對象,故研究對象的挑選趨向多 元化,並不會因採便利取樣的方式,而使研究對象僅侷限於大學生。 (四)在研究類別的分析方面,以科學教育及學習占大宗,尤其是學習類的研究在近 10 年成長迅速,細究其內容及演變過程可發現,早期收錄的教育研究是以檢驗科學知識及數理 概念內容為主,因此主題多與科學、數學的驗證有關;至近 20 年,教育研究的對象改為關注 學習者與教學者在學習歷程中的角色及影響,因此如何觀察、評量學生的學習歷程及學習經 驗、如何建立良好的教育環境條件、如何有效的課程及師資培育等相關研究的數量皆有穩定 成長。此外,學習科技是早期學刊完全沒有收錄過的研究主題,直到近 30 年才開始有比較多 此類主題的研究,顯示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如何將新的科技應用至教育中,會是教育領域 中新的重要議題。 (五)本研究透過學刊收錄論文的研究方法統計發現,教育領域的研究方法蓬勃發展, 不僅量化與質化研究兼具,也能混合使用不同研究派典及研究方法。量化研究中實驗研究法 的數量一直維持穩定,隨著資料處理技術的發展,近期調查法的研究數量也出現大幅度成長; 而質化研究以文獻研究法為主,但近期也開始有許多質化研究採用訪談研究法,顯示教育領 域的研究方法愈來愈多元化,除了以量化研究為主體外,質化與混合研究的論文也逐漸受到 重視並占有一席之地。

二、研究建議

(一)在探究學術領域的發展歷程時,除了針對單一期刊進行內容分析之外,有些研究 者會採用整合與比較不同期刊的內容分析結果,如 Jenkins(1998),這也是未來探究教育研究 發展時值得嘗試的研究方法。 (二)由於早期的論文通常只以紙本的形式保留,並未有完整的電子資料可以採用,因 此,本研究並未採用電腦軟體輔助內容分析,若能透過電腦軟體的輔助應可做到更細緻的分 析,如針對論文進行潛在語意分析(latent semantic analysis),探究關鍵字、字數統計、領域 分析等向度,讓相關研究能有更豐富、更全面的作法。

(26)

26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立在各項編碼之上,常用的作法是依據特定的概念或架構將研究內容進行分類編碼,並將編 碼結果加以計次,再以量化的方式分析資料。然而,不同研究對於編碼的分類方式可能有所 差異,或是不同年代的研究資料不適用於固定一套的編碼方式,這些問題都可能會導致內容 分析的結果不夠精準。因此,除了內容分析法之外,或許還能加入其他研究方法來探究學刊 內容,如 Chang、Chang 與 Tseng(2010)提出的內容探勘技術,可針對學刊進行發展趨勢的 探究,經由文件關聯計算、多階段主題歸類、比較與印證等步驟,將研究結果做更詳細的探 討。 (四)過去許多研究會針對作者與其所屬機構的貢獻值進行比較,以瞭解學術的分布狀 況,但由於《師大學報》早期僅收錄臺灣師範大學校內教師及研究人員之學術論文,因此本 研究並未針對機構貢獻值加以分析,日後可蒐集國、內外教育領域的相關期刊進行比對,對 於瞭解教育領域的研究分布狀況將很有幫助。 (五)近年來,學術社群的環境、規定、對教授升等的要求等變化相當激烈,學校尤其 重視研究人員的發表數量與發表的期刊類型。為了因應國際化的浪潮,校內進行的教育評鑑、 績效評量、考核的標準,大多以投稿至 SSCI 收錄名單之期刊的論文數量為升等指標,導致研 究者的投稿意願會以受到國外認可的期刊為優先,使得許多具有價值及意義性的研究論文較 少有機會留在國內優質的期刊上。因此,本研究依據期刊內容分析的結果來推論臺灣學術社 群的教育發展趨勢,可能會有偏誤及侷限性。

伍、總結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發行至今已有 60 年的歷史,經由學刊的內容分析 結果及其他相關資料顯示,學刊隨著稿件來源的變化及主題研究的變更,不斷修正出版形式 與方向,使學刊具有良好的發展。除了論文篇數逐年增加之外,學刊論文的被引用數亦有所 成長,使學刊近年來獲得國內、外知名資料庫的收錄,並獲得各項學刊獎項,成為國、內外 教育、人文和科學等研究領域良好的交流平台。從學刊收錄的研究內容來看,現今教育領域 的研究邁向多元化,許多研究無論是研究性質、研究方法及研究對象的選取,都改採綜合型 的研究型態,或是朝合作型態的研究發展,此現象也反映在單篇論文作者人數的增長上。而 從論文的研究主題來看,現今教育領域的研究主題除了探討教師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及課程 安排之外,也開始著重在探究學生的學習歷程與學習發展,並嘗試結合科技的使用,讓數位 學習能夠有效地融入課程之中,顯示隨著科技進步及對認知取向的重視,在未來的教育領域 研究中,將會更強調科技、網路及學生認知歷程的結合,亦會是未來教育心理學領域發展的 新趨勢。

(27)

黃詩媛、陳學志、劉子鍵、張鑑如、蔡孟寧 《師大學報》60 年之回顧 27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佳琪、何曉琪、陳利銘、鄭英耀(2015)。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趨勢。教育研究月刊,252, 80-96。doi:10.3966/168063602015040252006

【Wang, C.-C., Ho, H.-C., Chen, L.-M., & Cheng, Y.-Y. (2015). The trend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252, 80-96. doi:10.3966/168063602015040252006】

林燕青、林靜雯(2010)。2004-2008年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內容分析。科學教育研究與發 展季刊,56,1-28。

【Lin, Y.-C., & Lin, J.-W. (2010). A content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science education quarterly during 2004 to 2008.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Science Education Quarterly, 56, 1-28.】

陳慧蓉、林宜如、邱美虹(2005)。2000-2004 年 SSCI 中科學教育期刊內容分析。教育資料與 研究雙月刊,64,119-138。

【Chen, H.-J., Lin, Y.-J., & Chiu, M.-H. (2005). Content analysis of articles in four science education journals in SSCI from 2000 to 2004.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Research Bimonthly, 64, 119-138.】

葉寶玲、陳秉華、陳盈君、蔡毅樺(2010)。《教育心理學報》四十年(1967-2007)之內容分 析。教育心理學報,41(3),685-702。doi:10.6251/BEP.20090701

【Yeh, P.-L., Chen, P.-H., Chen, Y.-C., & Tsai, Y.-H. (2010). A 40-year content analysis of research in the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67-2007).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1(3), 685-702. doi:10.6251/BEP. 20090701】

二、外文文獻

Alias, N., Sabdan, M. S., Aziz, K. A., Mohammed, M., Hamidon, I. S., & Jomhari, N. (2013). Research trends and issues in the studies of Twitter: A content analysis of publications in selected journals (2007-2012).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03, 773-780. doi:10. 1016/j.sbspro.2013.10.398

Alias, N., Siraj, S., Rahman, M. N. A., Ujang, A., Gelamdin, R. B., & Said, A. M. (2013). Research and trends in the studies of Webquest from 2005 to 2012: A content analysis of publications in selected journal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03, 763-772. doi:10.1016/j.sbspro. 2013.10.397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Bozkurt, A., Akgun-Ozbek, E., Yilmazel, S., Erdogdu, E., Ucar, H., Guler, E., …Aydin, C. H. (2015).

Trends in distance education research: A content analysis of journals 2009-2013.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16(1), 330-363. doi:10. 19173/irrodl.v16i1.195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原鄉踏查紀錄片 四到六年級學生13位 洪雪華老師 呂文雅老師 陳佳萍老師 嘉義博物館教育 五年級全體學生 陳佳萍老師 蔡幸蓉老師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教師 陳文哲 ※中國醫藥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 學士. ※西園醫院 復健科 物理治療師 陳志偉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及清華大學電機系/光電所 博士/碩士班助教群 蔡瑋哲,蘇士祺,劉子齊,林彥州 碩士班. 張宸寧,葉明學,王思婷,廖泓宇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倍思科學」教育系統,是由國內長期推動科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共同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