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園多元文化教育活動—衣服大不同/ 304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兒園多元文化教育活動—衣服大不同/ 304"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幼兒園多元文化教育活動—衣服大不同

李依儒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胡多加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一、前言

臺灣是一個擁有不同族群與文化 的寶島,有 16 族的原住民族、閩南人、 客家人、外國人……等,就像是一盤 有不同蔬菜水果的沙拉,大家一起生 活、互相包容,使得小小的臺灣有了 不同的色彩。然而,大家互相包容、 一起生活,是彼此「了解」這些文化 還是只是「知道」有不同的文化呢? 自己又了解自己的文化多少了呢? 在幼兒園的課程當中,有些幼兒 園進行在地化的課程,這些在地化的 課程讓幼兒了解自己的文化是什麼, 同時也讓其他幼兒認識不同的文化。 以下我們會以泰雅族服飾為例,來介 紹多元文化的教育目標、實施方法等。

二、多元文化教育文獻

多元文化重要理論基礎為保守派 的 多 元 文 化 主 義 ( conservative multiculturalism)、自由主義的多元文 化主義(liberal multiculturalism )、複 合 論 多 元 文 化 主 義 ( pluralist multiculturalism)、左派本質論多元文 化 主 義 ( left-essentialist multiculturalism)、批判性多元文化主 義(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其中自 由主義的多元文化主義理論主張每個 人不論其種族、性別、階級背景為何, 都生而平等、享有同等地位,可以在 社會上公平競爭,面對不同的差異, 要彼此互相包容尊重(國家教育研究 院,2005)。而詹棟梁(1993)提出多 元文化的特色有三:一為人們應多瞭 解自己的文化;二為人們不能忽視其 他的文化;三為人們必須學習其他文 化(引自國家教育研究院,2005)。 在先前閱讀何映虹(2008)《阿美 族野菜文化融入幼稚園植物教學之研 究》這篇文獻時,其中研究者提道他 發現原住民幼兒的能力較一般漢族幼 兒弱,也發現到雖然他們所在地擁有 歷史悠久的阿美族文化,但對於阿美 族文化並不了解。 因此我們的活動理念是以自由主 義 的 多 元 文 化 主 義 ( liberal multiculturalism)為基礎,讓班上的幼 兒不論自己是甚麼樣的族群,都能夠 擁有相同的地位,並且藉由主題課程 的進行,了解自己的文化,並且學習 欣賞他人的文化。

三、多元文化教育活動內容

(一) 多元文化教育活動之目標 1. Tiedt 與 Tiedt(1995)主張多元文 化應達成概念、價值、發展技能、 表現個人行為和社會行為這四大 目標(引自劉美慧等人,2016)。

(2)

2. 本多元文化教育活動將目標重點 放於了解概念、發展技能以及獲得 價值這三部分。透過主題課程的進 行,讓幼兒可以了解不同族群的服 飾,在了解之後幼兒可以分析服飾 之間的異同,最後可以學習欣賞不 同族群服飾的美。 (二) 多元文化教育實施方式 1. 課程模式 我們的活動採用 Banks(1993)所 提出之附加模式(引自劉美慧等人, 2016)。在不改變主題課程的架構,將 文化概念主題與觀點加入課程當中。 我們的主題為服飾,從帶領服飾主題 的過程當中,帶入多元文化的概念。 2. 鉅觀、中觀與微觀(劉美惠等人, 2016) 鉅觀(macro-)就像是鳥瞰(bird’s view),飛到高處能夠綜觀全局。影響 多元文化教育的鉅觀層次包含教育如 何回應全球資本與人口的快速移動、 少子化的人口變遷、國家(state)在教 育中的角色、其他教育政策與多元文 化教育的關聯與影響⋯⋯等,本文不針 對鉅觀的多元政策做討論。 中觀(meso-)為介於鉅觀的大結 構 制 度與 微觀 的日 常 互動 之間 的 中 介。以多元文化教育而言,學校文化、 學校領導、學校政策與行政、甚至班 級作為一個小型社會 ,有關班級經 營、班級文化、班規與領導等,都屬 於中觀層次的議題。以「衣服大不同」 此主題活動教師擺設的益智區為例: (1) 硬體器材:矮櫃、桌子、椅子 (2) 生活自理教具:紙娃娃(可以製 作不同的娃娃衣服)、扣扣子拉拉鍊 (3) 手眼協調教具:織布機(可編織 不同花紋,做成手鍊、項鍊、頭飾) (4) 感官教具:奇妙箱(感官練習, 用手觸覺不同材質的布料)。 (5) 童玩:果實陀螺、竹槍、竹笛。 微 觀 , 多 元 文 化 教 育 的 微 觀 (micro-)為校園中日常生活的作為 (doing)與實踐,特別是師生、學生 同儕之間的互動,不管是言語、表情 或肢體等,無論正式課程或學校活動 等潛在課程皆涵蓋其中。而我們設計 「衣服大不同」這個主題,為針對多 元文化而設計,從活動中、角落中可 看到幼兒與同儕、師生間的互動。 本文內容較針對中觀的教室角落 擺設與 微觀所設立 特 定的多 元文化 「衣服大不同」活動來討論。 3. 多元文化教育帶入活動中  活動一:了解衣服材質與特性 (1) 拿出神秘箱,裡面放了許多不同材 質的布(斜條紋布、滑溜布等)讓 幼兒觸摸後說明觸感,最後把神秘 箱裡面的布拿出來,向幼兒介紹布 的特質。 (2) 老師與幼兒共同討論,剛才有穿上 或摸著這些衣服,有什麼感受嗎? 這些衣服哪些適合現在這個天氣 穿呢?(夏天、冬天)

(3)

(3) 老師拿出不同地點圖片(幼兒園、 草原、婚禮),請幼兒當小設計師, 幫忙設計不同的場地要穿著什麼 呢?讓幼兒分 4~5 人為一組,每一 組都不同的主題地點,讓幼兒共同 討論怎樣搭配衣服? (4) 最後請幼兒服裝走秀,邀請幼兒到伸展 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跟大家分享創作 的內容,並請台下的幼兒給予回饋。 ※活動傳達與延伸下個活動:衣服的 種類非常多,穿搭可能要考量天氣、 場合、顏色材質搭配等許多因素,如 果你在家中有發現不同材質的衣服、 或是學校沒有提到的衣服,可以帶來 學校與同學分享喔!  活動二:認識原住民服飾 (1) 老師拿出許多泰雅族服飾圖騰的 圖卡,讓幼兒猜猜看圖騰上有什麼 圖案、顏色呢?再拿出家長所提供 的泰雅族服飾,讓幼兒用手眼觀察 與觸摸感覺,最後共同討論,覺得 泰雅族的服飾跟活動一討論的衣 服有什麼一樣?不一樣?泰雅族 的服飾上有什麼圖案、顏色呢? (2) 老師請到提供泰雅服飾的家長,跟 大家介紹每一件衣服要在什麼場 合穿著?那衣服上的圖騰意義? (3) 老師與家長會出一些問題,是剛才 在上課中有提到的服飾、圖騰、顏 色的問題,請幼兒們聽完問題後, 選擇站去在圈圈或叉叉的位子上。 ※活動傳達與延伸下個活動:讓幼兒 更深入了解原住民服飾與圖騰背後意 義,藉由遊戲也讓老師知道,幼兒的 吸收能力如何?哪裡還需要補充?  活動三:介紹原住民的編織 (1) 老師拿放大鏡,放在多不同材質的 布(斜條紋布、滑溜布等),讓幼 兒去察覺每個材質的布的編法不 太相同,最後去觀察泰雅族服飾的 圖騰是如何編織出來? (2) 在請班上有泰雅族背景也會編織 圖騰的家長,與幼兒們介紹編織 器,製作簡單的編織器,讓幼兒去 體驗如何用線來編織圖騰?(因為 編織器數量有限),沒有操作到的 幼兒,可以先用紙來體驗編織圖 騰,老師會發下 2 張色紙,讓幼兒 去動手編織。 (3) 最 後 請 幼 兒 分 享 編 織 的 心 情 如 何?也請用色紙編織的幼兒分享 自己的作品和製作感受,並請台下 幼兒給予回饋。 ※活動傳達與延伸下個活動:前面活 動都主要介紹服飾,接下來就更深入 介紹原住民特有的編織技能。  活動四:介紹原住民的拓印圖騰 (1) 使用唐香燕(2009)的繪本《彩虹 紋 面 》, 和 幼 兒 介 紹泰 雅 族 的 服 飾、身上的裝扮。詢問幼兒:泰雅 族的衣服有什麼圖案、顏色呢?泰 雅族除了衣服還有什麼裝扮呢? (2) 老師拿正方形的珍珠板,請使用鉛 筆在珍珠板上面輕輕刻畫,畫出屬 於自己的圖騰,刻完後可以塗上廣 告顏料,拓印在白紙上,等拓印的 顏料乾後,可創作頭飾、手環、腳 套等。

(4)

(3) 作品完成時,請幼兒整理環境,先 坐在位子上,等待大家一起分享作 品。邀請自願的幼兒拿自己的作品 上台前,跟大家分享創作的內容, 也請台下的幼兒給予回饋。 ※活動傳達與延伸下個活動:除了拿 實際原住民服飾、物品介紹外,還可 以使用繪本,藉由圖片讓幼兒更了解。 在活動進行的過程當中,我們會 讓幼兒尋找衣服之間的相同之處,再 找到衣服之間的相異之處,從這活動 當中帶領幼兒學會如何的去欣賞不同 族群的服飾。之後的設計也可將幼兒 帶出教室,走進社區,讓孩子們看看 商店中不同的服飾有哪些材質、花紋 等,若有機會可帶幼兒進紡織廠看衣 服製作的過程或是家中有家長有織布 機等。透過親眼的見到與體驗,更加 印象深刻他們的記憶。

四、活動省思

在一所族群多元的園所當中,可 以看到幼兒的經驗有所不同,家中的 文化也不盡相同,就如同 Stables(2005) 所提到的,多元文化教育會與幼兒生 活經驗有關。Hurtado & Silva(2008) 與 Purnell, Ali, Begum & Carter(2007) 提到多元文化教育是從幼兒生活中去 融入在課程與主題後在加以設計,因 此我們將多元文化尊重的概念帶進幼 兒的生活經驗當中,因為活動與幼兒 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那麼孩子們會 更容易投入情境中。 最初我們以泰雅族為主題,其中包 含泰雅族的慶典、傳說、食物、服飾…… 等,我們常常在角落時間發現扮演區非 常地熱門,孩子們喜歡在扮演區嘗試穿 著不同的服飾,漸漸的也開始對服飾上 的材質、圖案等產生了興趣,我們也透 過日常生活中的討論發現孩子們對於圖 騰、衣服的喜愛,甚至會在美勞說設計 屬於自己的衣服,因此最後將主題漸漸 地聚焦在「衣服大不同」,藉由服飾讓孩 子們了解多元的文化,例如不同族群的 傳統服飾會有所不同,不同的圖騰也將 會代表不同的意思,讓他們察覺的衣服 之間的相同以及衣服之間的不同(材 質、色彩、形式、穿著時機、圖案花紋…… 等)。在活動進行當中可以讓孩子瞭解自 己的文化也可以瞭解他人的文化,進而 從相同中看見不同,學習欣賞。 研究者在活動進行中,常遇到的問 題「幼兒的覺察和思考比預想來得慢」, 我們會覺得幼兒應該要覺察到服飾上哪 些地方不同了,但往往幼兒可能不太明 瞭老師表達的內容或尚未思考到,而導 致活動停頓、卡關,這時也許會遇到挫 折,但換個方式將訊息傳達給幼兒,把 進行的步調放慢,最後的結果卻是超乎 我們所想。 此外,在活動進行中常思考如何將課 程跨越校園的圍牆,讓師生共同學習呢? 我們認為可以將幼兒帶出教室,走進社 區,讓孩子們看看商店中不同的服飾有哪 些材質、花紋等,若有機會可帶幼兒進紡 織廠看衣服製作的過程或是可以透過家中 有織布機的家長合作,讓幼兒看看真正的 織布機等。幼兒透過親眼的見到,會比在 教室中想像來得更加印象深刻。

(5)

五、結語

我們活動設計的前提,班上幼兒 來 自 不同 的族 群, 有 的是 泰雅 的 小 孩,有的則是一般的漢族,因此班級 上的組成是多元的;老師在環境、素 材、資源的提供不是單一,我們會在 角 落 上提 供不 同的 素 材、 不同 的 書 籍,運用家長、社區等不同的資源, 使課程更加豐富多元。除此之外,在 《多元文化教育辭典》提到,多元文 化教育是希望透過學校及其他教育機 構,提供學生不同文化團體的歷史、 文化及貢獻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了 解與認同自己的文化,並能欣賞及尊 重 他 人的 文化 (引 自 劉美 惠 等人, 2016)。因此從《多元文化教育辭典》 的 定 義中 來看 我們 自 己所 設計 的 教 案,我們覺得這個活動是屬於一個幼 兒多元文化教育的方案,因為在我們 設計的教案當中,設計了不同的活動 課程,讓幼兒透過衣服了解、認同自 己與他人的文化,從主題課程進行的 過程當中,培養幼兒欣賞的能力。 Banks(1996)提出多元文化有內 容統整、知識建構、減低偏見、平等 教學、增能的學校文化這五大面向(引 自劉美惠等人,2016)。在設計的衣服 大不同這個多元文化教育活動當中, 雖然每個面向都有涉及到一些些,但 研究者主要將多元文化教育的面向放 在減低偏見。 Gallavan& Ramirez(2005)提到 老師與幼兒可藉由各種機會看到自我 認同,讚賞彼此的文化,並能分享文 化特色,以提升對他人與社會的理解 與欣賞。在撰寫活動過程當中,除了 思考 內容之外,還需 要思考帶領方 式、尋找什麼樣的資源、如何引導⋯⋯ 等。未來若有要進行多元文化教育的 老師,我們會建議先思考幼兒的生活 經驗以及文化,從生活中發現多元的 文化,課程的進行會更加順利。 參考文獻  何映虹(2008)。阿美族野菜文化 融入幼稚園植物教學之研究。國立台 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東。  唐香燕(2009)。彩虹紋面。國立 臺灣歷史博物館。  劉美慧、游美惠、李淑菁(2016)。 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市:高等教育。 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5)。外籍配 偶師資培育講義。2016年12月取自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 tach/21/pta_539_68679_58219.pdf  Gallavan, N.P. & Ramirez, M.G. (2005). “The Lunch Date”: A Vedio for Developing Cultural Self-Awareness.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7(2), pp.33-39.

 Hurtado, A. & Silva, J. M. (2008). Creating New Social Identities in

Children Through Critical Multicultural Media: The Case of Little Bill.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120, pp. 17-30.

(6)

 Purnell, P. G. & Ali, P. & Begum, N. & Carter, M. (2007). Windows, Bridges, and Mirrors: Build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cy and the Art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4(6), pp. 419-424.  Hurtado, A. & Silva, J. M. (2008). Creating New Social Identities in

Children Through Critical Multicultural Media: The Case of Little Bill.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120, pp. 17-30.  Stables, A.(2005).

Multiculturalism and moral education: individual positioning, dialogue and cultural practic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4(2)pp. 185-197.

 Purnell, P. G. & Ali, P. & Begum, N. & Carter, M. (2007). Windows, Bridges, and Mirrors: Build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cy and the Art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4(6), pp. 419-4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抽籤及結果公布地點:幼兒園公布欄。(另可於本市公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 招生 E 化作業系統上查詢).

臺南市家庭教育中心從獲獎作品裡選出下營國小陳映岑

分組活動進行之前要先建立幼 兒的常規,例如:輪流等待、玩具 的分類及收拾、遊戲時應遵守的事

作品定位後,裁判評分時間(30 分鐘)。此時段作品崩解或不成形。裁判依 作品完成度比例(主觀分數)扣分。6. 產品須在

4.6 現時日間育嬰園及日間幼兒園的幼兒工作員與兒童的法定比例,分 別是 1:8 及

給予幼稚園彈性,讓其聘請有經驗的在職合格幼稚園教師、持有非幼兒教育學位的

ª創設讓幼兒⾃主探索的環境 ª滿⾜幼兒快樂遊戲的情緒需要

學校收到有非華語幼兒的在家進 行這個活動的片段分享。學校適 時提供個別支援,從中以多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