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接收分析探討社群閱聽人之人際互動實踐–以女性自拍修圖現象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接收分析探討社群閱聽人之人際互動實踐–以女性自拍修圖現象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劉慧雯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從接收分析探討社群閱聽人之人際互動實踐–. ‧. 以女性自拍修圖現象為例. sit. y. Nat. n. er. io. A Reception Analysis of Social Media Audiences’ Interpersonal a l of Female Selfie Editing Interactions – A Case i v Phenomena. Ch. n U engchi. 研究生:張予蓉 撰. 中華民國一○九年十二月. DOI:10.6814/NCCU202100040.

(2) 謝誌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曾幫客戶寫過無數稿件的我,如果彙集成冊可能也是好幾本書,沒想到這部論文 竟成為我的第一部出版作品。轉眼也到了寫謝辭的時候,像是電影散場時片尾字幕緩 緩升起,我也開始回憶在政大的點點滴滴。一直覺得自己在準備論文的路上非常幸 運,在一下就確認了研究方向,雖然當時覺得這個題目非常失禮,也曾一度想要放 棄,沒想到堅持到最後才發現這是維持體面的社交課題。原來做學問就跟人生一樣, 不到最後一刻不會知道結局是如何,這段謝辭算是一個片尾彩蛋,感謝所有天時地利 人和;然而紙短情長,沒深刻描繪或是說不出口的那些,是彆扭的我放在心底最深的 感謝。. 立. 政 治 大. 若要為這兩年半做一個最佳註解,我覺得“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再貼切不. ‧ 國. 學. 過。若不是「求知若飢,虛心若愚」怎會走這一遭,同時也紀念著那些一寫論文就覺 得飢餓、一上課就覺得自己愚笨的日子。. ‧ y. Nat. 感謝吾師. io. sit. 感謝恩師的循循善誘,成為我學術及日常生活中的燈塔。不管我講的多心虛,老. n. al. er. 師總是會耐性地聽我把話講話,總是能填補我的空隙,帶領我走過荒谷和高山,探索. Ch. i Un. v. 詮釋歷程的冒險。感激那些睿智的對話,感恩那些互相傷害的日子。讓我為您刷一排. engchi. 愛心❤❤❤❤❤❤❤❤❤❤❤❤❤❤❤❤❤❤❤❤❤❤❤❤❤. 感謝老師和助教 感謝儒修老師和叉子老師擔任我的口委教授,並給予學生許多細緻且實用的建 議,也感謝傳院大師們的醍醐灌頂,讓我每週沉浸在學術中如沐春風。特別感謝全能 無敵的麗芳助教,苦口婆心地勸我不要休學,讓我在最後一刻懸涯勒馬、無縫接軌學 程。. 感謝 EMA107 的同學. i. DOI:10.6814/NCCU202100040.

(3) 感謝所有 107 的夥伴,在「一孕笨三年」的期間內不嫌棄地凱瑞我,給我源源不 絕的正能量和鼓勵;感謝「論文催狂魔」群組中的認真魔人:Ivan、Pink 和 Wei(依 字母排序),每當軟爛、每當厭世,向中央伍為準永遠是我前進的動力。每天垃圾話 已經成為我的日常,答應我這個群組單飛不解散好嗎!. 感謝受訪者 感謝所有受訪者無私的分享,讓我進入你們的信任圈,給予我討論這個敏感議題 的門票。我很榮幸能和你們一起共塑詮釋的歷程,不僅鍛鍊我的學術思維,原本就先 天不足的情商也在經過訪談後大幅提升!. 感謝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政 治 大. 感謝曉翠的幫忙,督促我在對的時間做了對的決定並予以實踐;感謝郁淇即使忙. 立. 到快沒時間呼吸還陪我到遠得要命的政大傳院聽說明會,不時還要聽我梳理各類期末. ‧ 國. 學. 報告問題與職涯難題,辣虎U。感謝我的謬思女神歐滋滋,雖然她本人可能不知道我 的研究動機來自於她一篇堅決不修圖的臉書 PO 文。. ‧ sit. y. Nat. 感謝我的家人. io. er. 感謝這一路來先生的支持與體諒,一肩扛下照顧塔利班的責任,讓我任性的保有 自己的思緒、空間以及其他身分。特別感謝公婆的神支援,成為我最堅實的後盾。. n. al. Ch. engchi. i Un. v. 黑暗盡頭必有曙光之 2021/1. ii. DOI:10.6814/NCCU202100040.

(4) 摘要 本研究從 Goffman 戲劇理論為出發,旨在探討女性自拍修圖現象中,閱聽人在了 解社群友人前台後台形象不一致的情況下,是否會擔任知情人角色保持展演默契、配 合演出,抑或是延伸出不同的人際互動實踐。同時,也透過詮釋社群與讀者反應理論 掌握影響閱聽人產生詮釋的條件、如何完善詮釋歷程並對人際關係帶來變化。 透過深度訪談法搭配觀察研究法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研究發現在維繫人際關係 的前提下,不論關係親密與否閱聽人都有機會施展陪演策略。此外,陪演策略並非全 然是為了成就對方的演出,反而閱聽人自身的形象與展演才是優先考量重點。. 政 治 大 正人際互動策略,雙方皆受人際關係的牽制而轉向服膺社群規範,並成為社群自拍修圖 立 最後,不僅使用者會依循閱聽人的回饋調整展演內容,閱聽人也會藉由詮釋結果修. 照現象背後的運作機制。. ‧ 國. 學 ‧. 關鍵字:詮釋社群、讀者反應理論、Goffman 戲劇理論、人際互動、社群自拍修圖.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iii. DOI:10.6814/NCCU202100040.

(5) Abstract By applying Goffman’s Dramaturgy Theory,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female selfie editing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hen the audiences are aware of the inconsistent images inconsistency of 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 media users, will they act as persons in the know and go along with the performance, or will there be differen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developed?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concept and reader response theory,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s that might influence the audiences’ interpretation and how they establish the interpretation which brings changes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for data collection, finding. 政 治 大 accompaniment strategy whether they have close relationships or not. In addition, the audiences 立 do not adopt the accompaniment strategy solely for the accomplishment of others’ performance;. that in order to mainta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udiences will implement the. ‧ 國. 學. their own images are the primary concern.. ‧. Finally, not only the social media users (performers) adjust their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from the audiences, but the audiences also modify the strategies of interpersonal. Nat. sit. y. intera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ir interpretations. Both sides are contained by the interpersonal. io. er. relationships and adhere to the communal norms and lead by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behind the female the selfie editing phenomenon.. n. al. Ch. engchi. i Un. v. Keyword: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Reader response theory, Goffman Dramaturgy Theory, Interperson interaction, Social selfie editing. iv. DOI:10.6814/NCCU202100040.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社群自拍夯. 美出新高度 .................................................................................. 1. 第二節 社群時代下的圖像化人際互動 ..........................................................................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看招:自我圖像展演如何建構與他人的關係 .................................................. 9 一、 自我展演的成功,仰賴劇班的共舞 ............................................................... 9 二、 當展演躍上社群舞台:觀眾與劇班的角色逐漸模糊 ................................. 10 三、 當自我圖像做為展演素材,閱聽人如何掌握線索 ..................................... 12. 政 治 大. 四、 小結 ................................................................................................................. 17. 立. 第二節 接招:從接收分析探問社群閱聽人本音 ........................................................ 18. ‧ 國. 學. 一、 接收分析理論源流 ......................................................................................... 18 二、 用「詮釋社群」來詮釋社群文本 ................................................................. 19. ‧. 三、 從讀者反應理論檢視閱聽人接收感知之建構 ............................................. 21. y. Nat. 四、 小結 ................................................................................................................. 24. io. sit. 第三節 出招:社群展演下的人際互動 ........................................................................ 25. n. al. er. 一、 社群人際關係的特色 ..................................................................................... 25. i Un. v. 二、 社群平台功能如何影響人際互動 ................................................................. 27. Ch. engchi. 三、 社群自我揭露與互動策略 ............................................................................. 28 四、 小結 .................................................................................................................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33 一、 深度訪談法 ..................................................................................................... 33 二、 觀察研究法 ..................................................................................................... 34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分析策略 ........................................................................................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7 第四章 研究發現.................................................................................................................... 41 第一節 閱聽人如何辨識文本空隙 ................................................................................ 41. v. DOI:10.6814/NCCU202100040.

(7) 一、 詮釋社群:閱聽人的內建濾鏡 ..................................................................... 41 二、 前在理解與期待視野:與既定印象的碰撞 ................................................. 49 第二節 閱聽人如何縫補意義 ........................................................................................ 59 一、 永不落幕的表演:他者目光的爭奪戰 ......................................................... 59 二、 我曬故我在:看見我、認同我 ..................................................................... 65 第三節 閱聽人的社群互動策略 .................................................................................... 70 一、 閱聽人的社群互動策略分析 ......................................................................... 70 二、 文本擴充與詮釋循環 ..................................................................................... 84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 91 第一節 結論與發現 ........................................................................................................ 91. 政 治 大 參考文獻.................................................................................................................................. 96 立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 94. 附錄........................................................................................................................................ 104. ‧ 國. 學. 附錄一、線上問卷大綱 ................................................................................................ 104. ‧. 附錄二、深度訪談法題綱 ............................................................................................ 106.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vi. DOI:10.6814/NCCU202100040.

(8) 圖目錄 圖 1-1:2014 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中的好萊塢巨星自拍 ........................................... 3 圖 1-2:Google Play 台灣區 2018 年度榜單......................................................................... 4 圖 1-3:女星自拍修圖照激起眾多網友討論 ........................................................................ 6 圖 2-1: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自畫像 ................................................................................. 13 圖 2-2: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自畫像(Self-Portrait at the Easel, 1556) ........................ 13 圖 3-1:本研究研究架構 ...................................................................................................... 35 圖 3-2:本研究研究設計 ...................................................................................................... 3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vii. DOI:10.6814/NCCU202100040.

(9) 表目錄 表 2-1:自畫像、肖像照與自拍修圖照之比較 .................................................................. 17 表 2-2:三種人際關係之特色 .............................................................................................. 2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viii. DOI:10.6814/NCCU202100040.

(10) 第一章. 緒論. 個案一:A 打開 Facebook 一如往常地快速瀏覽動態牆,其中有張照片發文動態引起他 的注意,「這個人是誰啊?我有加她成臉友嗎?」他又努力看了好幾次,才發覺原來那 是許久未見的高中同學。隨即,他把圖分享到高中密友 LINE 群組,伴隨著一句「你們 看得出她是誰嗎?這也修太大了吧,我剛還以為是哪位明星嘞!」瞬間掀起同學間熱烈 的討論,同時也順便更新了發文者的最新生活動態,彷彿開啟了線上同學會。 個案二:B 工作到一半,LINE 突然跳出訊息視窗,好友 C 這樣寫道「你有看到某某剛 PO 的照片嗎?」B 還來不及上 Facebook 上爬文,C 就直接貼上截圖並讚嘆「你看她保. 政 治 大. 養的好好,真令人羨慕!為什麼一樣是媽媽竟差那麼多?」B 瞧了一眼便說:「好的修 圖讓人上天堂。」話鋒一轉兩位媽媽開始聊起生活中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大小事,更延伸 到豬隊友1和媽媽經的話題。. 立. ‧ 國. 學. 個案三:D 看著螢幕噗哧一聲笑了出來,原來是臉友 E 故意把自己的臉修成了外星人般. ‧. 的「錐子臉」,2再配上「我有美嗎?」的文案,引起網友紛紛在圖下留言。有的網友稱 讚他「美的冒泡」,有的揶揄他「你有事嗎?」,連 D 也忍不住了,動手幫 E 的照片旁. y. Nat. 第一節 a 社群自拍夯. er. io. sit. 畫了一個火星並回覆 E 說「地球是很危險的,你還是回火星吧!」。. n. 美出新高度 iv l C n hengchi U 前文記載的三則故事,皆出自於研究者或周遭朋友的真實生活經驗,相信在大部 分人的身邊也都曾上演過類似情節,網路自拍修圖現象昭然若揭。隨著攝影科技從定 點演進到隨身可攜,人們隨時隨地皆可拍攝、紀錄身邊的細微場景與自己或朋友的身 影,更重要的是數位相機或是智慧型手機隨拍即看、可大量拍攝卻不需要底片耗材以 及容易與電腦或多媒體軟體連結等特性,也讓使用者趨之若鶩、爭相擁抱數位拍攝裝 置並將日常生活以圖像方式留存下來(王雲鵬,2010)。. 源自於網路遊戲中的金句「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就怕豬一般的隊友」,豬隊友意旨專門扯隊友後腿、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夥伴。此處係指先生、孩子的爸爸。 1. 2. 意即如同錐子一樣尖的臉型,因為女星范冰冰而為聞名。錐子臉若再搭配不成比例的大眼,則被戲稱. 為外星人的臉型。 1. DOI:10.6814/NCCU202100040.

(11) 此外,網際網路的發達也提供了一個契機,尤其在 Web 2.0 的時代,人們的網路行 為從單方面地瀏覽、下載變成了雙方面的資料交換,促使人們能輕易地將這些圖像記錄 上傳並與朋友或陌生人分享。在此架構下,也衍生出了部落格與社群媒體等網路服務, 強調使用者創作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之生成並可藉由社群平台互動與 集體協作(鄭宇君,2016)。自此閱聽人不再只是訊息接受的最末端,而會再度傳播、 創造內容並與之互動,激發社群使用者愛創作(Create) 、分享(Share)和評論(Comments) 等行為,其中分享相片或自拍照也因訴諸直覺、圖片為王的社群特色而蔚為主流。這點, 從早期 PChome 相簿、無名小站至最近火紅的 Instagram 網美自拍照片便可窺知一二。 「自拍」(self-timer)一詞最早出現在 1984 年,是指相機設定拍照時間、倒數的 功能,其後延伸為自行拍攝並以自己或與他人為主角的攝影行為(黃婉婷,2012)。在. 政 治 大. 詞性上,自拍具有動詞與名詞兩個詞性。做為動詞時,意指不假他人之手而自行拍攝照. 立. 片的攝影行為;做為名詞時,自拍指的是自行拍攝後的攝影作品,畫面構圖多以個人半. ‧ 國. 學. 身肖像照(portrait)為主,但不限於此(王雲鵬,2010)。在科技與社群網路的推波助 瀾下,自拍文化風行草偃。「自拍」(selfie)一詞在 2013 年獲選為牛津字典年度關鍵. ‧. 字,並可從此關鍵字在一年內使用頻率暴增 170 倍看出自拍的流行趨勢。根據牛津字典. y. Nat. 的定義,「selfie 特指自己透過智慧型手機或網路攝影鏡頭拍攝並上傳至社群媒體的照. io. sit. 片。」(Oxford Dictionaries,2013),自拍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攝影動作或作品,而包含. er. 了上傳至社群網站與他人分享的意涵。. al. n. v i n Ch U 自拍風潮席捲全球,其中最代表性的即為 e n g c2014 h i 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主持. 人艾倫·狄珍妮(Ellen DeGeneres)於會中衝進座位席並由布萊德利庫柏(Bradley Cooper) 舉起手機與眾多好萊塢知名影星的自拍。此自拍同框的照片先是被發佈在庫柏的推特 (Twitter)上,後續更瘋狂轉發於各大社群媒體,其轉發分享次數高達約 330 萬則,成 為推特轉發量最高的照片之一,極具代表性(蘇鈺雯,2019)。. 2. DOI:10.6814/NCCU202100040.

(12) 立. 政 治 大. 圖 1-1:2014 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中的好萊塢巨星自拍. ‧ 國. 學. 圖片來源:Twriiter,2014 年 5 月 3 日。. ‧.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為滿足自拍的需求,相關攝影工具及配備也不斷推陳出新,. sit. y. Nat. 這些技術的變革大多源自於使用者對「美」的追求。例如:因為手臂不夠長,取景不夠. io. er. 好看而發明的自拍棒、希望自拍時也能自主形象管理而在智慧型手機內建鏡頭旁加了一 面鏡子、而後甚至生成了前置鏡頭,各類的「自拍神器」孕育而生。而修飾自拍照中影. n. al. Ch. i Un. v. 中人的方式也從一開始調整攝影角度及構圖,演進成透過修圖軟體應用程式或相機內建. engchi. 功能便可快速、便利地完成任務。根據 Google(2018)發表之「Google Play 台灣區 2018 年度榜單」,在「年度最具娛樂性應用程式」及「年度最具潛力程式」綜合性榜單中, 皆有相片編輯相關應用程式雀屏中選,就此可窺探台灣民眾對於手機修圖軟體應用軟體 的喜愛程度。雖然修圖軟體已脫離下載量的快速成長期而未被納入 Google Play 2019 年 的榜單中,但既有使用者的高黏著度與其所帶來的影響力仍是不可小覷。. 3. DOI:10.6814/NCCU202100040.

(13) 政 治 大. 圖 1-2:Google Play 台灣區 2018 年度榜單. 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取自 Google Play,2018。. ‧ 國. 學. 此外,「美圖秀秀」、「美妝相機」、「美拍」等美顏修圖軟體應用程式用戶快速. ‧. 成長,根據媒體 2018 年的報導,美圖(Meitu)公司全球月活躍用戶突破 5 億,台灣 月活躍用戶超過 500 萬。此外,在台灣每 10 個女生就有 7 人在使用美圖的產品(唐子. Nat. sit. y. 晴,2018 年 8 月 15 日;唐子晴,2018 年 8 月 22 日)。同時,美圖公司(Meitu)針對. er. io. 台灣用戶進行線上的《美圖台灣自拍粉皮書》調查發現,美圖的女性用戶佔 9 成之多。. al. v i n Ch 主題依序為自己(36%)、與朋友(25%)及小孩(17%),超過六成的比例顯示出對於 engchi U n. 一年間,台灣用戶使用美圖旗下 App 產生超過 7 億 5,000 萬張照片,最愛拍的前三大. 自拍的熱愛。此外,高達 9 成台灣民眾分享照片前一定要修圖,近 5 成台灣用戶表示分 享照片到社群前,得花 10-30 分鐘修圖,凸顯台灣民眾對於「後製修圖」的高依賴程度 (Hsuann,2019 年 3 月 7 日)。. 第二節 社群時代下的圖像化人際互動 網際網路的出現徹底顛覆人類的生活與想像,從科技發展、經濟結構、工作與組織 型態,到人際互動與關係建立與個人風格展演,皆因網際網路而產生巨大的變革(邱正 強,2010)。網路讓使用者可以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進行資訊的傳遞,使網路逐步形 成一種溝通、互動的場域,改變過去單向地傳播以及人與人單點式地實體交流,讓人們. 4. DOI:10.6814/NCCU202100040.

(14) 有機會探索新的人際交往方式,締造出新的社會關係(盧諭緯,1999)。由此可知,網 路使人際關係邁向嶄新的章節,而文本的創造與交流成為網路人際互動的基礎。1994 年 網際網路的訊息傳遞由純文字變成可以圖像與文字並存的格式更成為社群圖像化人際 互動的濫觴(賴建都,1998)。此外,隨著科技的推進以及數位拍攝裝置的普及,使得 「拍照」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使用者無時無刻都產出照片,因此帶動影像內容的呈現 大幅提升,逐漸取代文字主導的文本素材(Sontang, 1977 / 黃燦然譯,2007)。現在, 只要打開社群媒體平台便可看到大量的照片佔據整個視覺領域,這些照片不再被沖洗出 來放在相簿中,偶爾才拿出來觀賞,而是可以立即與他人分享並開啟另一段互動關係。 社群文本圖像化使得人際互動更加「視覺導向」,日前藝人舒淇於 Instagram 分享 一則發文指稱:「你過得好不好沒人知道,但你胖不胖一眼便知。」3即為該社群行為最. 政 治 大. 好的註解,意指在社群媒體上的內容不一定能窺視個人真實的生活品質與滿意度,但透. 立. 過圖像的呈現或比較,很容易可以判別出體態或是樣貌的差異。Kaplan 和 Haenlein(2009). ‧ 國. 學. 對社群平台的定義中,有一項指標為「自我呈現」(self-presentation),顯示出社群平 台不僅做為一項便利的網路服務,也提供使用者一個可以自我呈現的空間,甚至成為可. ‧. 以打造個人品牌的平台。Zhao 和 Martin(2008)的研究顯示,使用者在線上建構自我形. y. Nat. 象時,喜歡以視覺性做為最主要的呈現方式,例如:發佈相片或影片,使用者期待透過. io. sit. 影像呈現出最理想的形象,因此對照片總是精心雕琢、細細挑選。此外,社群媒體做為. n. al. er. 個人影像展演的場域,除了分享、紀錄日常生活的點滴,社群媒體的特性也使得展演內. Ch. 容有機會獲得他人的關注、回饋以及認同。. engchi. i Un. v. 特別是女性,更願意在社群平台上進行自我揭露,並會上傳如:朋友、家庭、活動 等主題影像(Bond, 2009)。不論自拍或被拍,她們總會有意無意地擺弄能呈現更好自 我的角度入鏡或透過後製加工修飾照片,讓自己有更完美無瑕的外型。此時影像呈現出 的自己已跟現實生活有所差距,是美化過的自己(Shusterman, 2012)。受惠於後製修圖 軟體的風行,使用者可以將手與眼介入照片之中,並在產製修圖照的過程中,融入了美 感、經驗以及對理想我的追隨。. 舒淇於 2020 年 4 月 1 日在 Instagram 上的發文內容。取自 https://www.instagram.com/p/BXcisBnTlw/?hl=zh-tw 3. 5. DOI:10.6814/NCCU202100040.

(15) 然而,若後製修圖的程度太大,容易被識破而被視為照「騙」4並成為他人議論的素 材。網路上流傳著許多女星修圖被揭穿的新聞,例如:安以軒曾在微博分享自拍美照, 卻被眼尖的網友抓包,疑似是修圖美肌太過頭,一邊的鼻孔竟然消失不見。網友紛紛留 言笑說「尷尬了」、「呼吸是不是有點困難」,但也有粉絲覺得無傷大雅,留言誇獎她 根本美到像女神(許瑞麟,2017 年 2 月 23 日)。可見網友展露出褒貶不一的評價,這 可能涉及網友自身對修圖照的看法、基於安以軒的喜愛和忠誠程度,或是其他值得去探 索的因素。此外,也有偶像故意自曝原圖與修圖照的對比照,同樣帶動網友討論熱度, 例如:徐若瑄和林心如聚會時玩起自拍並開起「美肌特效」,之後還在社群上曬出沒加 工的原圖做比較並提問「Before & After,你說呢?」,引發熱議並邀請網友回應與評價。 此時網友一面倒留言當然是「天然的最美」、「Before 就美到逆天」、「右邊變假人了,. 政 治 大 可得知,自拍修圖照不但可能是使用者追求理想我的方式,也同時向閱聽人留下互動的 立 2 人原本就美,根本不需要美顏。」(黃詩淳,2019 年 08 月 19 日)。由上述兩個案例. 線索,成為社群經營的策略之一。對閱聽人而言,對於自拍修圖照的詮釋不僅會受文本. ‧ 國. 學. 內容的影響,也會根據自身對自拍修圖照的接受程度或對使用者的喜愛程度等因素而有. ‧. 所不同。.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 1- 3:女星自拍修圖照激起眾多網友討論 資料來源:(左)取自微博,2017 年 2 月 22 日;(右)取自 Facebook,2019 年 8 月 18 日。. 4. 照「騙」一詞源自百度貼吧中,衍生成經過修飾、美化,使得照片中的人、景點或事物與現實間的差. 距讓人無法產生有效連結或有被欺騙的感覺。 6. DOI:10.6814/NCCU202100040.

(16)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在自拍與修圖風氣盛行的情況下,研究者的社群圈中經常可以看到女性友人在 Facebook、Instagram、LINE 等社群平台上分享自拍修圖照,然而,細看後便可發現自 拍照中的人物與現實生活中的本人有一定程度上的差距,雖不至會直接留言吐槽,但也 有曾經在 LINE 群組中看到密友針對其他共通女性友人自拍修圖照的討論。這些不管是 讚賞的、有趣的或是帶有揶揄意味的對話,似乎參雜著不同社會脈絡以及當下情境的變 數。這不經讓研究者好奇,究竟社群閱聽人是如何感知這些社群自拍修圖照的呢?在社 群與現實好友圈高度重疊的情況下,是否會因此延伸出不同的人際互動行為、甚至對人 際關係帶來一些變化?. 政 治 大. 近年來針對自拍與修圖的研究包含:「自拍與自戀傾向」(張以鈴,2018;賴福利,. 立. 2017;Sion, 2019;Murray, 2018)、「青少年自拍、修圖對自我及群體的認同」(王雲. ‧ 國. 學. 鵬,2009;蔣辰平,2018;陳偉鳳,2004;Harrison & Hefner, 2014;Chua & Chang, 2016)、 「女性性化自拍、修圖研究」(洪荷善,2017;康庭瑜,2017;康庭瑜,2019;Butkowski,. ‧. Dixon, Weeks & Smith, 2020;Kleemans, Daalmans, Carbaat & Anschütz, 2018)、「手機. y. Nat. 修圖美學呈現」(蘇柔郡、吳筱玟,2017;蘇鈺雯,2019;Caoduro, 2014)等方向,這. io. sit. 些研究對象不論是青少男女或是年輕女性,主要皆是以使用者的角度為出發,研究其自. n. al. er. 拍及修圖的動機與行為;然而,在網路時代,使用者同時具備著「被凝視」與「凝視」. i Un. v. 的雙重角色,使用者與閱聽人的界線已逐漸模糊、無法獨立劃分來討論,因此本研究認. Ch. engchi. 為將閱聽人納入研究視角有其必要性。. boyd 與 Ellison(2007)將社群網絡定義是以網路為基礎的服務,能使個人在有限 的系統中以公開或半公開的方式分享個人概況,並透過「朋友清單」初步設定發言所能 觸及的界線,讓彼此能在這個範圍內瀏覽、遍歷這個系統內的資訊。由此可見,社群使 用者並非對全世界發聲,而是在跟一群特定的群眾釋放訊息,此傳播的過程中無法忽視 他人的存在。劉慧雯(2017)指出社群中的數位足跡皆有明確的對象可循,是與使用者 並在的有意識他人,其稱之為「倫理閱聽人」(ethical audience),重點放置探討「我– 他」的關係。當使用者近用(access)媒介時,將同時考慮到自身的展演、介面功能及 效果以及傳播資訊的對象,此經驗為一次性完成且無法切割的環節。倫理閱聽人指出使 用者總是與他人締結在一起,強調使用者與每個閱聽人的共在的人際關係,以及自閱聽 7. DOI:10.6814/NCCU202100040.

(17) 人延展出去的傳播活動。綜上所述,藉由社群平台的介面效能,使用者可以完全掌握他 在對誰說話並有權力設立觀眾篩選機制,因此這群被納入「朋友清單」的人有其特別的 意義,他們一個個皆是接受過使用者檢視、認可過的個體,對使用者而言是一群擁有社 群特權的重要他人。在這個社群系統中,使用者所有的內容皆是為對方所設置的訊息, 不是等著被看見,就是等著他人對此做出反應。社群媒體使用者如不是抒發自我想法, 就是在分享資訊或是獲取他人分享的訊息,是一種面向他人、與他人遭遇的行為模式。 既是面向他人且無法與他人切割的傳播行為,將閱聽人及其接續之行為含括在研究架構 中固然有其重要性。 「自拍+修圖+上傳(社群媒體)」已成為一個模組化的新展演行為,修圖、修修臉 彷彿也成為使用者與閱聽人間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社群自拍修圖現象顯示出一種視覺. 政 治 大. 化的人際互動,社群使用者透圖像化的方式進行自我展演,追求更好更美的自我形象並. 立. 期待獲得更多的互動;然而,閱聽人是否完全買單或將迸發不一樣的火花?這是否會讓. ‧ 國. 學. 人際關係產生變化或修正呢?這是本研究希冀了解的問題。因此,本研究將以「倫理閱 聽人」概念為基礎,探討「我–他」閱聽人間的關係,並透過接收分析來了解社群閱聽. ‧. 人如何看待女性自拍修圖照,以及其所展開的社交行為是否會對人際關係帶來攪動與變. 2.. y. sit. al. n. 類型與特色?. er. 以社群平台所賦予的功能為基準,閱聽人針對自拍修圖照所展開的互動行為有哪些. io. 1.. Nat. 化。根據前述敘述,以下為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問題:. Ch. engchi. i Un. v. 社群閱聽人如何評價女性自拍修圖照?他們如何感知、詮釋這些照片?什麼樣的條 件會影響他們對自拍修圖照的評價與詮釋?. 3.. 社群閱聽人對於女性自拍修圖照不同的看法及互動,是否以及會如何對人際關係的 行為帶來變化?. 8. DOI:10.6814/NCCU202100040.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了解社群閱聽人如何感知與詮釋自拍修圖照片,以及其所推展出來的人際互動可 能情形,本章節將從展演者如何透過自我圖像文本建構與他人的關係出發,再以接收分 析與讀者反應理論為框架,從閱聽人的角度檢視文本與讀者共同顯義、意義填空和否定 的過程。最後,再透過人際關係相關文獻的梳理,藉以掌握相關理論架構並試圖回應研 究問題。. 第一節 看招:自我圖像展演如何建構與他人的關係 一、自我展演的成功,仰賴劇班的共舞. 政 治 大 社會學家 Goffman 在 1959 年出版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The Presentation 立.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其中的戲劇理論(Dramaturgy Theory)以劇場的概念來解釋. ‧ 國. 學. 日常生活之情境。Goffman 認為社會即為一系列需要配合演出的場景,每個人都是演員. ‧. 而生活就是表演的舞台,表演中「自我」(self)的展現是為了要與他人互動,並透過語 言(verbal)或非語言(non-verbal)的方式試圖塑造、維持或保護自身的良好形象(image) ,. y. Nat. n. al. Ch. er. io. (Dominick, 1999;轉引自楊璨瑜,2015)。. sit. 並期待能獲得肯定或認同。這種展演行為,Goffman 稱之為「自我呈現」 (self-presentation) 。. i Un. v. 此外,Goffman(1959)也將舞台切割為前台和後台,前台即為在一群特定觀眾前. engchi. 進行表演的場域,通常透過前台的表演,表演者必須較為小心與保守;後台則為個人放 鬆與可以顯露真我的場域。前台由「外部裝置」 (setting)及「個人門面」 (personal front) 所組成,前者包括舞台設備、佈景及道具,為了特定表演建構了獨特的展演空間,以及 表演者與表演場域間的關係;後者則是表演者如何與觀眾建立認同的關係,並投射於外 表(appearance)及舉止(manner)兩個層次。外表指的是表演者將自己打扮的夠體面, 試圖將最好的一面表演給觀眾,如同自拍修圖照中使用者透過軟體後製,將自己打造成 擁有無暇的肌膚與水汪汪大眼的美女,向社群閱聽人展現出更好、更美的樣貌;舉止則 是基於禮貌,表演者會在情境中替自己挑選最適合的角色來前台表演(Goffman, 1959 /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 9. DOI:10.6814/NCCU202100040.

(19) 當人們進入角色,就需要順從社會對於該角色的要求。在此情況下,人們會透過刻 意給予(given)和自然流露(given-off)兩種方式進行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 前者為表演者刻意營造出的形象態樣;後者是表演者不經思考下自然展露出來的成果, 通常表演者比較著重刻意給予的表現並希望能呈現出符合期待的形象(Goffman, 1992[1959];轉引自楊璨瑜,2015)。此外,為達到印象管理的目標,表演者會反覆咀 嚼觀眾的回應和反饋以進行演出調整,並持續性地思考如何控管他人對自己形象的想法 與了解。 Goffman(1959)也提及為確保演出效果,表演者會對觀眾進行「觀眾隔離」 (audience segregation),使觀眾只會看到表演者的一種角色,不會看到表演者另一種演出,若這 種隔離狀態被打破,則可能打亂演出節奏、甚至破壞與觀眾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表演. 政 治 大. 者必須把看過他其他表演,或是「過去曾看過表演但演出內容已與現今不同」的觀眾排. 立. 除在外,否則可能會增添印象管理的困難。在此同時,觀眾在情境中也會進行自我調節,. ‧ 國. 學. 根據自己的信仰價值而接受表演者的暗示,說服自己相信表演者所設計出的展演內容, 進而對他留下良好印象。. ‧. 然而,一場成功的表演,除了表演者的獨角戲以外,更多時候需要表演劇班的配合. Nat. sit. y. 演出,透過這些參與者的幫忙可強化印象管理的效果。在前台,所有演出者不分主角配. er. io. 角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他們必須彼此合作、配合並相信對方不會刻意放棄或破壞表演,. al. n. v i n Ch 為作伙併肩演出,他們皆知道對方是「知情人」(people e n g c h i U in the know),了解對方在前. 才能在觀眾面前維持特定的情境演出,彼此間存在著一種信任的締結關係。同時,也因. 台後台的形象不一致,為了維持表演情境,演出者擁有共同的默契不會在出演時揭穿這 個秘密(Goffman, 1959 /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 二、當展演躍上社群舞台:觀眾與劇班的角色逐漸模糊 Goffman 的戲劇理論專注於日常生活中人們面對面的互動,並且可具體描繪出展演 者前台後台中的行為差異。然而在數位匯流的今天,展演的行為不再侷限於線下生活, 一舉躍上網路平台。Hogan(2010)將社群網站中的自我展演從 Goffman 所提的日常生 活展演(performance)轉化為屬於個人的展覽會型態(exhibition),將社群網站當成舞 台,取代傳統的展覽空間。其中,展覽的物品即為社群媒體中展演者所發佈的各類動態. 10. DOI:10.6814/NCCU202100040.

(20) 內容,亦被視為是個人形象建立的基礎(Hogan, 2010;轉引自簡娉亭,2019)。此外, boyd 在身份展演(identity performance)的論述中也呼應著 Goffman 的自我呈現與印象 管理概念,並提及現實生活中人們會將自己的身體視為媒介,透過如:穿搭、面部表情 及語言表達等外在行為傳達出設定的訊息,並透過他人對該行為的回饋評估如何優化自 我表達的預期效果。然而,社群網站則是以電腦為媒介,面對面的展演形式被文字、影 像及圖片所取代,透過社群網站人們能更小心選擇想傳達的訊息以及刻劃理想個人形象, 並擁有高度掌控權(boyd, 2007;轉引自簡娉亭,2019)。社群媒體提供一個展演與被 觀看的舞台,讓使用者可以管理、控制在上面所呈現的個人檔案、貼文及照片等內容, 並進行一連串的印象整飾運動以呈現更完美、精雕細琢後的理想形象,藉以爭取觀眾(社 群閱聽人)的關注或認同。. 政 治 大. 透過上述,我們可以得知社群上的展演可讓表演者更能掌控並精心刻劃自己的形象,. 立. 使之符合社會的理解與期待。然而在社群展演中,Goffman 所提及前台後台、觀眾隔離. ‧ 國. 學. 以及表演劇班等元素,是否也有所變化呢?吳皓筠(2015)指出上班族使用者會依據熟 識程度的親疏遠近經營多重 Facebook 帳號,藉以區隔不同層次的人際互動並依據目標. ‧. 群眾的變化,形塑多元的自我形象。這不僅暗示著社群舞台上的前台後台的機制可以同. y. Nat. 時存在,更顯示出社群展演中的觀眾隔離戰術,至於如何劃分群眾取決於與互動對象關. io. sit. 係的緊密程度,例如:傳統人際權力中佔掌控位置的主管與家長,不會被加入較親密的. n. al. er. 帳號;而生活風格、理念較親近的主管和長輩,則會釋放較多不同層面的訊息。進一步. Ch. i Un. v. 解釋,當較有威嚴的主管與家長期待的形象是一個認真工作、有上進心的人格設定,則. engchi. 使用者會表演出被期待的樣貌;而當患難與共的小主管與性格開朗的家長期待「像朋友 一般」的互動時,因對觀眾有歸屬或認同感,使用者則有可能顯露出更多真我。 此外,不只前台後台的界線逐漸模糊,社群媒體即時、高互動性的特性,召喚著閱 聽人一同參與演出。這個平台的機制中,預留了閱聽人的位置並邀請其成為演出團隊裡 的一員,因此我們也可以觀察到觀眾與劇班的角色重疊的情況。一方面,社群閱聽人扮 演著觀眾的角色,接受表演者的暗示並沉浸於觀賞表演之中;另一方面,社群閱聽人可 能同時扮演著戲班的角色,透過回應與互動的方式陪著表演者一同進行演出,協助情境 的塑造。此點打破了表演者觀眾隔離的策略,一不小心印象管理將遭遇困難,因為社群 好友多半與現實交友圈重疊,多數的閱聽人皆為「過去看過表演但演出內容已與現今不 同」的觀眾,例如:在現實生活中看過表演者本人樣貌,可察覺與社群自拍修圖照中的 11. DOI:10.6814/NCCU202100040.

(21) 印象不符的「知情人」,此時的社群閱聽人究竟會保持著「默契」配合演出,抑或是會 在什麼樣的情境中脫稿演出呢?他們是否會透過協商產出互動的策略,例如:配合使用 者的展演,留下讚聲或附和,但回過頭來卻跟另一群朋友抒發截然不同的心得。閱聽人 為何會有此舉動,什麼樣的情境選用哪一種互動策略,這箇中奧妙的拿捏,便是本研究 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三、當自我圖像做為展演素材,閱聽人如何掌握線索 承續上文,我們可以得知觀眾會接受表演者的暗示,並說服自己相信演出的內容、 形象即為表演者真實的態樣,顯示出展演文本中的暗示能影響觀眾對於表演者的觀感。 因此,本文將接續討論自我圖像文本中,展演者為觀眾留下了什麼樣的線索與意涵。. 政 治 大. Jay(1988)提出視覺中心主義(ocularcentrism),意旨為生活中的視覺優先準則,. 立. 視覺經驗和影像產物成為現代社會文化中關鍵的角色,視覺影像不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 國. 學. 更建構生活本身(李明璁,2015)。在視覺先決的條件下,人們習慣用圖像、照片做為 展演媒介。如此一來同樣是展演,若不是面對面進行互動,也不是用語言表達,而是透. ‧. 過非語言的圖像來刻劃個人形象,會有什麼特殊性、表演者會透過自我描繪透露出何種. sit. y. Nat. 訊息?. n. al. er. io. 個人透過肖像畫的方式來表達自我、傳達意識可從自畫像(self-portrait)談起。羅. i Un. v. 兆鈞(2008)表示在 1839 年攝影技術發明之前,肖像畫和自畫像是唯一能使個人相貌. Ch. engchi. 留存的方式。在文藝復興的義大利,藝術家自畫像被稱為「鏡中肖像」,一開始藝術家 傾向將自己描繪成士紳或淑女,並未將自己的藝術工作與作品連結在一起。自十六世紀 中起,藝術家開始選擇透過自畫像的細節如:手持調色盤與畫筆,顯露出他們的職業。 因此,每一幅自畫像都可視為一種自我呈現,藝術家將自我形象投射在作品中,定義出 一種角色,自畫像成為藝術家社會角色與自我形象的詮釋與再現。 知名的文藝復興女畫家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 1532–1625)的 自畫像(圖 2-1)中,可以看見背景皆為深色,將重點放在人物、尤其是臉的特寫。穿 著服飾皆十分樸素,幾乎以黑色長外袍搭配白色高領內裡出現,頭髮的造型簡單也無華 麗的髮飾做陪襯。身為藝術家的安圭索拉刻意想推翻女性貪圖富貴、愛慕虛榮的刻板印. 12. DOI:10.6814/NCCU202100040.

(22) 象,因此將自己包裝呈現地樸實、素雅,畫中的安圭索拉亦以堅定且有自信的眼神注視 著觀者(HF CREW, 2007)。. 圖 2-1: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自畫像.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hokkfabrica, 2007)取自 https://hokkfabrica.com/women-in-art-sofonisba立 (左:Self-Portrait, 1610,右:Self-Portrait, 1554). ‧ 國. 學. anguissola/. 此外,安圭索拉 1556 年的〈Self-Portrait at the Easel〉(圖 2-2)作品中,可清楚. ‧. 判讀正在做畫的安圭索拉,彰顯其職業別以及畫中畫的內容呈現出瑪麗亞與小耶穌的. sit. y. Nat. 母子形象,挑戰當時女性無法碰觸宗教及歷史畫的束縛。若以結構來看,可觀察出瑪. io. er. 麗亞與安圭索拉的鏡像關係,顯示作者試圖將女性完美形象投射在自己身上,並向世 人宣告女性也能突破傳統的羈絆(方秀雲,2008;轉引自羅兆鈞,2008)。. n. al. Ch. engchi. i Un. v. 圖 2-2: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自畫像(Self-Portrait at the Easel, 1556) 資料來源:(CURIATOR, 2013)取自 https://curiator.com/art/sofonisba-anguissola/selfportrait-at-the-easel-painting-a-devotional-panel 13. DOI:10.6814/NCCU202100040.

(23) 若提及自畫像,就不得不提到以自畫像聞名於世的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 1890),受到 19 世紀初攝影技術流傳的衝擊,許多畫家因為無法與攝影快速、高度擬 真的特色比擬,為了謀生而不得以改變畫風走向,開啟了印象派的時代。此時的畫家紛 紛從畫室室內走向室外,重視光線和色彩的展現,梵谷便是後印象派知名的畫家之一。 然而再好的繪畫技術也很難跟攝影實像抗衡,這時藝術家不再拘泥於自畫像肖像的相似 程度,轉而透過繪畫抒發內心的感受與狀態,激發表現主義的誕生,梵谷同時也是表現 主義的先驅者。 梵谷認為提升繪畫技巧最快的方式就是畫人物,但因為沒有多餘的錢可以請模特兒, 梵谷的畫作大多為自畫像。通常畫中他的眼神銳利並隱約透露著不安,表情顯得嚴肅, 反映著他畫畫當下的心境以及對自己的看法。特別是他畫作中著名漩渦狀線條,也曾出. 政 治 大. 現在自畫像中,藉此傳達情緒並增強畫面張力。梵谷的自畫像以「表達自我」為目的並. 立. 以創作人物肖像做為手法,藉由繪畫表達出自我主張(卓之玉,2007)。. ‧ 國. 學. 如同前述攝影技術的出現顛覆了繪畫藝術的實踐,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肖像畫。新. ‧. 的複製技術不僅促成畫家畫風的轉變,許多肖像畫師甚至改行成為職業攝影師,而成就 一幅好的攝影作品並非來自過去奠基的藝術基礎,在於攝影師對技術的掌握。有鑑於科. Nat. sit. y. 技的變遷,人們感知與接收的方式也跟著時代而改變,過去藝術品的「在場」比被看見. al. n. 綺玲譯,1998)。. er. io. 重要,而複製技術的介入推動了藝術品的大眾化並強化其展演價值(Benjamin, 1935 / 許. Ch. engchi. i Un. v. 由於攝影技術的普及,過去經營肖畫像的影像舖慢慢變成傳統照相館。相較於繪 畫的主觀表達,照片被認為是客觀寫實的一方;因此,肖像照(photo portrait)較肖像 畫更被認為是具有真實記錄人物片刻時間的存在(肖瑞昀,2019)。班雅明(1931) 提出靈光(aura)的概念,認為其為一種此時此地、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早期照相 技術和感光配件需要長時間曝光,因此被攝影者必須長時間維持固定的姿勢,這過程 中被攝影者「活在那個瞬間」,此時肖像照帶有靈光。然而,光學儀器的優化削減了 長時間曝光的需求,也將靈光從照片中驅逐。而其後攝影師卻也致力於運用各式手法 模仿靈光,例如利用上膠(gomme bichromatée)仿造繪畫沙龍的朦朧美感,這可被視 為修圖濾鏡(filter)的前身。在近代,當人們拍攝肖像照時,照相館的修圖師也會進 行修圖作業以利被攝者呈現出更完美的形象。 14. DOI:10.6814/NCCU202100040.

(24) 自我圖像展演變革與攝影技術的進步有很大的關聯,羅蘭·巴特在(Roland Barthes) 1980 年出版的《明室攝影札記》(La chambre claire)中探討「被攝影者」與「觀看者」 的位置,闡述「攝影將主體變成客體」(photography transformed subject into object)的 論點,甚至將主體變成公開觀賞的「博物館陳列物」(museum object)(Barthes, 1980 / 許綺玲譯,1997;轉引自鄭宏達,2009)。此外,巴特認為當被攝影者面對鏡頭時會 不自覺地修飾自己的行為,因期待呈現出更好的一面而開啟展演行動。 隨著自拍成為當代攝影顯學,在此行為中使用者既是被攝影的客體,亦是攝影的主 體,兩者角色重疊之際加深自我形象策展與傳達的掌握性。自拍是一種視覺化的自我呈 現,女性透過在社群媒體上會分享自拍增加對自我的監控,此外也可視為是一種賦權, 例如:孕婦或女性長者透過自拍感受自己的主體性,企圖扭轉社會的刻板印象. 政 治 大. (Tiidenberg & Cruz, 2015;轉引自黃家茹,2019)。此外,自拍可以自行調整鏡頭與拍. 立. 攝角度自主性高,再加上數位裝置及修圖軟體的普及,使得人們對自我影像的掌握度也. ‧ 國. 學. 隨之提升。數位時代下的自拍照可以經過本人過濾審核、修飾等步驟,展現使用者欲呈 現之形象並透過社群分享出去與他人互動,自拍成為圖像中介,搭起人與人之間建構社. ‧. 會關係的橋樑(黃家茹,2019)。. Nat. sit. y. 承上文,新的複製與修圖技術建構出新的美學(aesthetic),肖像圖像傳播方式跟. er. io. 隨著時間與空間的改變被徹底地翻轉。首先,照相技術的出現促使繪畫藝術風格的改變,. al. n. v i n Ch 出來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形象、階級與地位,其帶有更深層的意識形態與理念宣示,此時 engchi U 畫家不再一昧追求刻畫寫實,甚至透過自畫像投射出內心的主張或嚮往。自畫像所傳遞. 個人形象整飾的拿捏仍掌握在畫家手中。在複製技術的推波助瀾下,一開始只讓一兩人 觀賞的繪畫,開始面向群眾、可以共同觀賞,此時凸顯出藝術品的展演價值並營造出社 交的空間(Benjamin, 1935 / 許綺玲譯,1998)。在追尋靈光再現的路上,肖像照中樣 貌呈現與圖像修飾全憑藉攝影師的技術火候。其後,社群時代迎接全新的攝影、圖像修 改與傳播技術,意味著科技將專業門檻降低,使得攝影與形象塑造的技術又重回使用者 手中,自拍修圖照不僅高度彰顯其展演性質,更透過新的傳播手段成為開啟人際互動的 利器。 依照科技演進的軌跡比照自畫像、肖像照與自拍修圖照三種涉及個人形象的圖像展 演方式,可以觀察出人們因應科技轉變所採取的策略及行為之差異。在攝影技術尚未純 15. DOI:10.6814/NCCU202100040.

(25) 熟前,部分畫家被迫轉換畫風並透過自畫像訴求自我位置,其所投入的成本非常龐大, 例如:具備專業的繪畫技巧、不僅完成畫作的時間長,也需確保溫飽的前提下,能有額 外閒暇的時間進行此活動,因此推斷財富也是其隱形成本之一。此外,自畫像時間投入 成本高、無法量產並且多半放置在私人空間,閱聽人可以接觸、欣賞的機會少,通常是 畫家本人孤芳自賞,缺乏與閱聽人互動的橋樑因而沒有修飾人際關係的動機。 伴隨攝影科技的進步與普及,肖像畫家紛紛選擇轉行變成專業攝影師,並透過技術 與手法對相片進行後製,嘗試模仿靈光的再現。此階段的重點在於,複製技術的介入強 化了藝術品的展演價值,拉近作品與大眾的距離,使閱聽人能更容易聚眾賞析、甚至是 以不同形式的複製樣態如:相片或明信片寄送、流傳出去,為後續人際互動埋下伏筆。 此外,此時透過肖像照進行個人形象的展演的調整空間全然掌握在攝影師與專業團隊手 中。. 立. 政 治 大. 來到社群時代,與前述兩種圖像文本相同,自拍修圖照一樣使用視覺內容的方式來. ‧ 國. 學. 展示自我形象。然而,自拍修圖照所需關照的成本樣貌及面向卻截然不同。相較來說,. ‧. 自拍修圖照所需負擔的時間成本較為低廉,拜科技所賜,從自拍到修圖所需消耗的時間 歷程縮短很多,甚至可以說是彈指之間即可完成並上傳社群平台。再者,科技的賦能也. Nat. sit. y. 讓使用者能以幾近沒有技術與專業門檻的方式,輕鬆打造出一張令自己或他人滿意的自. er. io. 拍修圖照。儘管在科技的加持下,使用者可以減少很多資本付出,但相對的其也需承擔. al. n. v i n Ch 姿態至修圖的標準都容易受閱聽人的觀感而牽動,並期待在此埋下與閱聽人展開溝通、 engchi U 較高昂的人際成本,例如:社群使用者明確知曉他在對誰(社群好友)說話,從自拍的. 互動的契機,這是畫家一開始便未納入的考量,亦是彼時其所無法觸及的領域。 另一方面,雖然科技賦予使用者產製自拍修圖照的能動性,但拍攝與照片後製的內 容呈現仍涉及面向閱聽人的意識,因此需要藉由經驗的累積與外部觀察持續優化技巧與 能力。與此同時,個人肖像影像的修整從調整文本本身轉向「以人際關係為導向」的修 飾,不僅是修飾了文本本身也整飾了人際關係,也容易藉由看到他人修飾文本而產生出 不同型態的人際互動的結果,進而追隨複製一樣的文本修飾技巧,並期待獲得同等社交 成效。此外,網路內容的分享立即性以及多人參與的特色,容易造成使用者的社交困擾, 例如:當自拍照中的主體超過一人,若因修圖耗時而產生與合影他人分享照片之時間差 時,或當修圖照得以與合影他人之照片原圖比較時,皆容易讓「形象修飾」這件事蒙上 16. DOI:10.6814/NCCU202100040.

(26) 負面觀感,帶給使用者壓力進而造成人際關係行為的變化。由此可得知,網路科技雖降 低製作自拍修圖照的時間與技術成本,並提供進行展演的舞台,但也因為閱聽人的目光 與可以介入參與的空間,導致人際成本大幅增加。 上述種種皆佐證了過去個人雖會進行圖像中自我形象的調節,但大致為單方面的宣 揚自我主張,他人並不會也沒有機會給予評論或展開相關討論;然而,社群平台具備資 訊公開且雙向流動等特性,使得自拍修圖照成為削減或增強人際關係的重要變項。在社 群媒體上,閱聽人每天印入眼簾的自拍修圖照機率大幅增高,除了辨識表演者留下來的 線索外,若還需思考是否要配合演出、用什麼方式演出,閱聽人勢必會歸納出更有效率、 效果的互動策略,這將放置後續的章節中來探討。. 政 治 大 自畫像 肖像照 自拍修圖照 立. 表 2-1:自畫像、肖像照與自拍修圖照之比較 比較標的. ‧ 國. 攝影技術尚 未成熟. ‧. 濃烈. 習慣性操 作,意識形 態淺薄. y. 追尋靈光, 後製照片. sit. 意識形態. er. io. al. v i n 本人C h 專業人士 本人 engchi U. n 技術掌握者. 攝影技術大 眾化、行動 裝置與網路 普及. Nat. 特色. 攝影技術逐 漸成熟. 學. 科技條件. 時間成本. 高. 中. 低. 技術成本. 高. 中. 低. 人際功能. 低落. 潛在人際互 動機會. 以人際互動 為導向.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四、小結 本節主要探討日常生活中的展演躍上社群舞台後對表演者及閱聽人帶來哪些變化, 以及閱聽人可以透過自我圖像展演擷取那些線索。綜上所述可以歸納出幾個重點如下:. 17. DOI:10.6814/NCCU202100040.

(27) 1、 Goffman 戲劇理論認為人會因應觀眾的期待進行展演,其強調的是面對面的人際互 動關係,並透過穿搭、面部表情及行為舉措等細節達到印象管理之目的;同時,將 透過觀眾的回應與反饋進行演出調整,藉此迎合觀眾的期待並獲得認同或肯定。 2、 一樣是展演,落實到社群媒體上溝通素材則轉換成以文字、圖片及影像形式呈現, 表演者不但對於「刻劃出的形象」擁有更高的掌控權,更能以即時、準確的方式蒐 集閱聽人的回饋(如:按心情以及留言)並做為進一步整飾形象之依據。然而,社 群媒體使得觀眾隔離變得困難,閱聽人身兼觀眾以及劇班(知情人)的角色,該維 持「默契」配合演出、脫稿演出抑或是從中協商出不同的互動策略,除了劇班間締 結的信任關係外,表演者的「暗示」亦成為關鍵。. 政 治 大 現促使藝術品迎向大眾化並凸顯其展演價值,蘊含潛在人際互動機會。此外,受惠 立. 3、 因應科技轉變個人針對形象圖像展演所採取的策略及行為有所差異,攝影技術的出. 於科技的進步,社群使用者以人際互動為導向,可以高度掌握、快速傳播自拍修圖. ‧ 國. 學. 照的文本內容。對社群閱聽人來說,因為接觸自拍修圖照的機率大幅增加,不僅要. ‧. 辨別表演者所留下來的線索,還需思考是否要配合演出、如何演出,因此勢必會產 出更有效率、效果的互動策略。. sit. y. Nat. io. n. al. er. 第二節 接招:從接收分析探問社群閱聽人本音. i Un. v. 本研究旨在了解當自拍修圖照成為文本時,社群閱聽人如何感知及詮釋自拍修圖照,. Ch. engchi. 以及不同的社會脈絡與當下情境會如何影響閱聽人與文本進行互動。上一節專注於使用 者如何藉由雕琢影像傳遞個人意念及自我形象的討論,本章節將從閱聽人理論中的接收 分析及讀者反應理論來了解社群閱聽人如何賦予文本意義,進而激發出不同的社交行為。. 一、接收分析理論源流 Abercrombie & Longhurst(1998)採用孔恩典範(Paradigm)的觀點,將閱聽人研 究劃分為三個典範,包含行為典範(Behavioural Paradigm, 簡稱 BP)、納編/抗拒典範 ( Incorporation/ Resistance Paradigm, 簡 稱 IRP ) 與 觀 展 / 表 演 典 範 ( Spectacle/ Performance Paradigm, 簡稱 SPP)。行為典範包括傳統社會科學研究的效果研究、使用 與滿足研究以及涵化理論,強調傳播媒介擁有不可抗拒的力量,閱聽人是被動地接收資 18. DOI:10.6814/NCCU202100040.

(28) 訊並且直接被其所影響。納編/抗拒典範奠基於 Hall 於 1980 年提出的製碼/解碼模式 (encoding/ decoding)為代表的接收分析為主,為閱聽人的主動性拉開討論的序幕。此 外,觀展/表演典範則由 Abercrombie 與 Longhurst 因應媒介景象(mediascapes)的轉 變而提出,其為自納編/抗拒典範中揉入新的觀點的新型典範,講述沉浸式媒體環境下, 人們透過影像與消費建構與再建構自我形象的循環(張玉佩,2003)。 Alasuutari(1999)將「接收分析」典範歸納為三個世代:第一代接收分析主要係指 Hall 針對電視閱聽人所建構出的製碼/解碼模式,不僅宣示閱聽人自主能動的正當性, 同時揭示其背後的文化意涵;亦即,閱聽人之於媒介文本的接收,實為一種文化意義的 生產過程(陳春富,2008);第二代接收分析轉向民族誌研究取徑並以 Ang(1985)、 Hobson(1982)、Katz & Liebs(1984)等人的研究為主,討論閱聽人所處的生活情境. 政 治 大. 對電視節目的接收影響,試圖瞭解媒介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並強調詮釋社群的影響。. 立. Alasuutari(1999)提出第三代接收分析,認為應將關注焦點從日常生活中重新回到鉅觀. ‧ 國. 學. 的媒介文化(media culture)中,並加入反身性(reflexivity)的思考,重視閱聽人對於 自己成為觀眾的認知以及反思自己與媒介間的關係(張玉佩,2003;蔡佳璇,2019)。. Nat. sit. y. ‧. 二、用「詮釋社群」來詮釋社群文本. io. er. 相較於行為典範的效果研究將閱聽人視為被動承接媒體刺激的載體,接收分析典範 側重人們主動參與及意義詮釋的能力,認為意義是透過文本與閱聽人互動、協商而來的. al. n. v i n 成果,閱聽人有建構意義與歡愉的能力。換句話說,接收分析是探討傳播訊息來源製碼 Ch engchi U 系統與閱聽人解碼系統及社會環境三者的互動關係(Abercrombie & Longhurst, 1998;轉. 引自張玉佩,2003;Morley, 1992;轉引自王駿杰,2012)。Hall 的製碼/解碼模式原先 是針對電視閱聽人的行為探討,根據第二代接收分析,閱聽人在詮釋文本訊息時會受其 所身處的環境與情境而影響。Moores 認為閱聽人看電視的行為鑲嵌在社會情境中,能 與他人有較多的互動機會,因此看電視可說是一種社會行為,並觀察出性別、權利等因 素對閱聽人所造成的影響,以及閱聽人如何消費媒介的問題(Moores, 1993;轉引自張 文強,1997)。因此,以詮釋與解讀文本來說,閱聽人的社經地位、生活文化脈絡以及 當下情境等因素皆為該納入考量的面向。本研究期待藉用 Hall 製碼/解碼模式之概念 延伸至其他的文本與閱聽形式來進行觀察,除嘗試理解自拍修圖照/製碼方與社群閱聽. 19. DOI:10.6814/NCCU202100040.

(29) 人/解碼方如何共建意義外,也將社會文化脈絡等影響因素一併納入考量,成為後續的 觀察重點。 1974 年 Hall 提出閱聽人可以有三種解讀位置: 「主控-霸權的」 (dominant -hegemonic) 、 「協商的」(negotiated)以及「反抗的」(oppsitional),其協商及反抗的解讀位置開 啟了閱聽人主動性的研究大門。1980 年代 Ang 針對美國肥皂劇《朱門恩怨》(Dallas) 進行研究,試圖扭轉單向、片面的主控意識形態(dominant ideology)論點,證明閱聽 人的接收過程中,保有拒絕絕對順從主控意識形態的空間。將此論點發揮到極致的即為 Fiske(1987),他強調大眾媒體的文本具有多義性(polysemy),閱聽人被界定為多義 性文本的詮釋者,並擁有自己的解讀策略(轉引自魏玓,1998)。. 政 治 大 於 1980 年代後期也引發學者的批評反思。學者認為如果閱聽人可以為所欲為地詮釋文 立. 即使閱聽人對文本的主動性論點逐漸獲得肯定,但隨著閱聽人主動性相關研究崛起,. 本,那麼文本的功用即不存在;雖然閱聽人具主動性,但並不是漫無節制的(Livingstone,. ‧ 國. 學. 1993;Nord, 1995;林芳玫,1995;轉引自張文強,1997;魏玓,1998)。Ang(1996:133-. ‧. 149)即表示閱聽人的主動(active),並不等同於有「權力(powerful)」,必須考量到 接收脈絡背後更廣泛的結構性因素以及權力關係(魏玓,1998)。. sit. y. Nat. io. er. Fish(1980)提出「詮釋社群」(interpretive communities)概念,說明真實生活中 讀者為何無法任意解讀文本。他指出因為讀者有著不同的種族、階級、職業等社會位置,. n. al. Ch. i Un. v. 而一群社會位置相同的讀者,會因為類似的生活經驗而形成一個詮釋社群,擁有一套共. engchi. 享的詮釋策略,規範他們思考或感知事務的方式,使其對同一則新聞有著極為類似的詮 釋(Lindlof, 1991;轉引自張文強,1997)。詮釋社群之要義將閱聽人的能動性扣連到 年齡、性別、階級等社會與文化特質之中,提供更鉅觀的分析視野。而在文化研究的脈 絡中,即強調閱聽人的社會結構位置,往往決定其對於文本的特定解讀行為與型態(Ang, 1991;Morley, 1992;轉引自陳春富,2008;Radway, 1991)。然而我們雖然可以發現不 同的性別、教育程度或職業等社會變項可形成一個詮釋社群,但每個閱聽人擁有多重的 身分、佔據不只一個社會位置,因此當一個人同時處於多個詮釋社群中,將擁有多元的 詮釋策略。如此一來,當一個未婚女性上班族在看待自拍修圖照時,她可能從未婚女性、 上班族或其他詮釋視角、策略來解讀文本,其所選擇的策略不同,則詮釋出的意義也將 迥異。透過前述,得知閱聽人的社會背景與結構將影響其詮釋策略的選擇,因此本研究 20. DOI:10.6814/NCCU202100040.

(30) 將藉由掌握閱聽人的社會背景,包含學經歷、專業及興趣等資訊,進一步釐清詮釋社群 對於閱聽人接收自拍修圖照的影響。此外,張文強(1997)也指出雖然閱聽人解讀文本 的能力受到詮釋社群的影響,然而實際研究時很難確認閱聽人會選擇哪一套詮釋邏輯進 行解碼,因此不易找出單一社會人口變項與詮釋類型的關係。循此,本研究也將藉由梳 理讀者反應理論,協助未來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三、從讀者反應理論檢視閱聽人接收感知之建構 誠如上述,我們了解到閱聽人擁有解讀文本的能動性,但其見解易受到詮釋社群的 影響。然而,若將詮釋社群拆解來看,可觀察出受到許多日常生活脈絡的牽制,難以掌 握變項與詮釋策略的對應關係。讀者反應理論與接收分析一樣重視閱聽人對於文本意義. 政 治 大 若延伸至傳播學領域,讀者即為閱聽人,今日的文學或文本意義的表達方式已擺脫過去 立. 的解讀,認為文學意義並非被侷限於文本中,而是必須藉由讀者的閱讀才能實現的過程。. ‧ 國. 學. 傳統紙本,以跨媒介、跨平台的方式展露在讀者面前,讀者反應理論「以讀者為中心」 的概念與社群媒體去中心化並強調使用者得以介入、參與文本意義的形塑如出一轍;因. ‧. 此,接下來將透過讀者反應理論來進一步檢視閱聽人接收文本的細節,期望能拓展更全 面的研究視角(Fish, 1980;轉引自張文強,1997;Wiegand, 1997;轉引自蔡佳璇,2019) 。. sit. y. Nat. io. er. 如同傳播研究的核心從消息來源轉移至閱聽人為主體的歷程,文學批評也有類似的 情形,當研究焦點過度集中在作者及作品兩個層面,可能嚴重忽略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 al. n. v i n 扮演的角色。1967 年羅蘭·巴特便提出「作者已死」的概念,他認為作者完成作品後便 Ch engchi U 與作品斷絕關係,無法再控制其意義,一部作品的意義取決於讀者的閱讀詮釋。文本是 游移的、衍生的,是讀者閱讀時創造出來的場域,文本的意義透過讀者參與生產,強調 的是生產(production)或生產力(productivity)(Freund, 1987 / 陳燕谷譯,1994)。 1970 年代美國語言學家 Louise Michelle Rosenblat 出版〈Literature as Exploration〉 (文學即探究)一書,推翻過去「追求了解作者想法為目的」的閱讀活動,將「作者中 心」轉化成以「讀者中心」,被認為是讀者反應理論的始祖(張湘君,1993;轉引自蔡 佳璇,2019)。隨後源自德國並以 Wolgang Iser 與 Hans Robert Jauss 為其代表的接收美 學(Aesthetic of reception)或稱為讀者反應理論等相關研究自此起點開枝散葉(張文強, 1997;Freund, 1987 / 陳燕谷譯,1994)。. 21. DOI:10.6814/NCCU202100040.

(31) Jauss 為接收美學研究的先驅者並主張文學的歷史性,其觀點深受詮釋學的影響, 他認為文學是作品與讀者的辯證歷程並成為連結過去與現在的中介,其歷史意義的彰顯 來自於歷代讀者的接受限制或理解擴充(Holub, 1984)。 詮 釋 學 大師 海 德 格 (Martin Heidegger ) 認 為 人 的 知識 在 「前 在理 解 」 ( preunderstanding)中游移,理解是結構本身的一部份並非孤立在外的認知。讀者之所以擁 有解讀文本的能動性,有賴於過去的既有經驗與知識基礎,也就是「前在理解」的協助。 繼海德格後,高達美(Hangs-Geog Gadamer)認為,讀者與文本各有其承自歷史脈絡下 的文化背景,詮釋是兩者文化背景互動的結果,理解的過程涉及克服理解對象的陌生性, 並轉化成熟悉的事物藉以進一步強化理解的可能。高達美也延續海德格「前在理解」的 概念並結合「視域」(horizon)的觀點,認為讀者會基於既有的「前在理解」對文本進. 政 治 大. 行詮釋,延伸出「期待視野」(horizon of understanding),5意指讀者預先帶入、期待從. 立. 作品中看到的觀點與想法。「期待視野」也成為 Jauss 在接收美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 國. 學. 「期待視野」的變化象徵著當時的讀者如何看待、了解作品,顯現了歷史與當代對於作 品詮釋的積極交流(畢恆達,1996;蔡佳璇,2019;龍協濤,1997;Eagleton, 1983 / 吳. ‧. 新發譯,1993;Iser, 1998 / 單德興譯)。. Nat. sit. y. 「前在理解」與「期待視野」藉由過去經驗與文化背景的引導,塑造出獨特詮釋的. er. io. 視角,此概念與詮釋社群透過既有生活經驗規範思考事物的方式不謀而合,皆強調社會. al. n. v i n Ch 有助於釐清閱聽人與使用者(自拍修圖照主角)間的關係,包含對於使用者的理解、可 engchi U. 與歷史脈絡將主導閱聽人解讀文本結果。然而,與詮釋社群不同之處在於「前在理解」. 以指認辨識的程度等。例如:第一章開頭提及的個案一之描述,由於高中同學太久沒見 了,再看到時的樣貌與既定印象(「前在理解」)不同,造成了「期待視野」的落差與 衝擊,但若是天天都會見面的同事,則不容易察覺到變化。若將「期待視野」構連至社 群閱聽人的對於自拍修圖照的期待時,當文本「超乎預期」則可能產生意外的解讀,甚 至進一步引發互動。因此本研究將依循此架構,藉由探討閱聽人與使用者的關係,追溯 閱聽人的理解與期待來自何處,並領受文本解讀的背後脈絡。. 5. 「期待視野」(horizon of understanding)延伸自「視域」(horizon)的觀點,英文同為 horizon,但. 中文譯本被翻成不同的詞彙,本文保留譯者通用用法。 22. DOI:10.6814/NCCU202100040.

(32) Jauss 注重的是宏觀面社會與歷史脈絡對讀者解讀帶來的影響,而另一個接收美學 的著名學者 Iser 重視的是微觀面文本之於個人的意義以及會造成什麼反應。Iser 認為意 義是文本與讀者互動交流的結果,意義的建構不完全來自於文本、亦不完全取決於讀者 的主觀性,乃是兩者的結合。Iser 受到現象學的影響,特別是英伽登(Roman Ingarden) 的觀點。英伽登與 Iser 指出,文學作品雖是獨立存在的客體,但只是一組未完成的架構 (schemata)充滿斷裂(gaps)、空白(blanks)與不確定性(indeterminacies),需要讀 者用個人經驗填補斷裂,充實文本、使其輪廓化才能成為一個具有完整意義的文本。過 去讀者反應理論相關論述中將讀者劃分成幾個類別,如:真實讀者(real reader,即真正 閱讀的人)、虛擬讀者(virtual reader,讀者想像出並為他/她進行寫作的對象)以及理 想讀者(ideal reader,作者期待能明瞭、理解文本意涵的讀者)等等。Iser 更進一步提. 政 治 大 能選擇性地、有條件地扮演這個角色,隱含讀者成為文本結構中引起讀者反應的關鍵。 立 出隱含讀者(the implied reader)的概念,意即文本中已預留了讀者的位置且每位讀者只. Iser 提及由於讀者無法印證自己的解讀是否正確,所以會接收到來自文本一定程度的引. ‧ 國. 學. 導和控制,進而與文本產生對話,這種被文本控制、具規定性功能的結構被 Iser 稱之為. ‧. 「空白」。而辨別「空白」間隙有賴於讀者的既有經驗或曾接受過的常規,當它顯得過 時或不可依賴時,與期待視野發生碰撞時「否定」便會產生。「空白」與「否定」被 Iser. Nat. sit. y. 視為讀者與文本交流的基本要件,憑藉於此才能進而縫補空白,引領讀者將意義具象化、. er. io. 完成閱讀過程。具體來說,讀者將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檢視及調節詮釋體驗並填補文本的. al. v i n Ch U 回應線索。(蔡佳璇,2019;龍協濤,1997;Eagleton, e n g c h i 1983;轉引自張文強,1997;Holub, n. 空白結構,一如前一章節中提及觀眾會接收使用者透過圖像所傳達的暗示,並填補意義、. 1984 / 董之林譯,1994;Iser, 1978;Iser, 1998 / 單德興譯)。. 如同上述,意義填補這件事,不只受限於文本所提供的線索,也可能來自於過往 經驗所建構的規則中。賴玉釵(2016)運用繪本改編成動畫之文本,探討閱聽人如何 透過既定視域(horizon of expectation)進行互媒詮釋並引發如填空或否定性等跨媒介 參與。其中,既定視域與期待視野不同,指的是閱聽人接收文本前便已被框架之預設 與期待(Iser, 1978;Leitch, 2008;轉引自賴玉釵,2016),既為「既定」期待,可能 來自於詮釋社群以及媒體消費等多元經驗之賦予。論及跨媒介圖像敘事,閱聽人將以 既定視域為依歸,比對繪本原作與改編動畫之相異處,發覺文本之空隙並自行進行縫 補;抑或是察覺改編版本未符合預期而運用否定性推翻預設(McHale, 2010;Freeman, 23. DOI:10.6814/NCCU202100040.

(33) 2014;轉引自賴玉釵,2016)。挪用此概念,研究者認為可將使用者本人視之為原作 之延伸作品,而閱聽人在社群媒體中看到的自拍修圖照視為改編版本,當閱聽人辨識 出改編版本與既定視域或期待視野產生衝突、矛盾或落差時,則可能產生填空、否定 等互動。不論填空這個行為是否來自於文本的暗示,重點在於閱聽人可以明確識別文 本間空隙(樣貌差異),而為了填補這個空隙,閱聽人所採取因應的手段,亦即閱聽 人之人際互動策略。 綜合上述,從接收分析到讀者反應理論,可以得知意義的產生有賴於閱聽人與文本 的互動與關係的建立,詮釋的視角除會受到閱聽人文化背景與社會位置所影響,亦會跟 隨著文本結構的召喚與暗示而進行修正及意義填補。就自拍修圖照而言,該文本如何召 喚社群閱聽人產生互動(如太美或太醜),以及將閱聽人如何詮釋、填空與再造文本意. 政 治 大. 義也將是本研究後續討論重點。此外,就閱聽人的主動性觀點來看,社群時代下的閱聽. 立. 人不但具有詮釋媒介資訊的能力,更具有創作及分享擴散的力量,並可將解碼後的文本. ‧ 國. ‧. 四、小結. 學. 意義以及對其的看法以更積極的形式展露出來,此亦為本研究想探討關照的面向。. sit. y. Nat. 接收分析主要探討傳播訊息來源製碼系統與閱聽人解碼系統及社會環境三者的互. io. er. 動關係。本節運用接收分析第二代的詮釋社群以及讀者反應理論來觀察閱聽人與文本 的互動關係,除察覺社會脈絡對於閱聽人形塑詮釋視野的重要性,亦了解當到文本結. al. n. v i n 構的設定與使用者的既定視域或期待視野所有落差,將帶領閱聽人進入特定的解讀位 Ch engchi U 置並刺激其對此做出反應。以下歸納本節重點:. 1、 詮釋社群強調閱聽人的社會結構位置將影響其對文本的解讀策略與型態,此外人們 往往橫跨多個詮釋社群,使得個人擁有多元的詮釋策略。本研究將藉由掌握閱聽人 的社會背景,包含學經歷、專業及興趣等資訊,進一步釐清詮釋社群對於閱聽人接 收自拍修圖照的影響。 2、 讀者反應理論認為文學的意義必須藉由讀者的閱讀才得以產生,Jauss 認為讀者過 去的先備知識建構出「前在理解」,並營造出讀者預先帶入、期待從作品中看到「期 待視野」。「前在理解」有助於釐清閱聽人與使用者(自拍修圖照主角)間的關係, 包含對於使用者的理解、可以指認辨識的程度等。若將「期待視野」構連至社群閱 24. DOI:10.6814/NCCU20210004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聽了這麼久,你也有 點累吧?不如看看緊 張刺激的羽毛球精采 超長來回球片段,幫 你提提神!. 期間我會隨意停

從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發覺「主題說話活動」的確能讓學

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快的時 候,像我的女兒一樣,每 件事情都只會抱怨,只會 羡慕其他人,希望她看過

選自 李家同校長 我的閱讀專欄(3) 105 年 1 月 6 日

互相交流是改善作品的好方 法。不同人對同一題材有不 同的處理,聽過別人的看法 (新輸入)後會豐富自己的想 法。.

首先得承認人類社會也有律則存在,它不因研究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正因

無論你找到多少個證據,你也會發現,不少答案都是由圖畫告訴你的。先看

從「【A Story】 以巴衝突介紹」的圖片及故事中,你覺得最特別或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