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实验与习题解答 - 万水书苑-出版资源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实验与习题解答 - 万水书苑-出版资源网"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二篇 习题解答 第 1 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一、思考题及其解答 1-1 在图 1-1 所示的电压 u 和电流 i 的参考方向下,对元件 A、B 而言,哪一个元件的 u、 i 参考方向是关联的?分别写出元件 A 和 B 吸收功率的表达式。. 图 1-1. 题 1-1 图. 解:在图 1-1 中,对元件 A,u、i 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吸收功率 p  ui ;对元件 B,u、 i 为关联参考方向,吸收功率为 p  ui 。无论 p  ui , p  ui ,其计算结果为正时,对应的元 件为负载,否则为电源。 1-2 在图 1-2 所示电路中,U 和 U  各等于什么?a、b 两点哪点电位高?c、d 两点呢?. 图 1-2. 题 1-2 图. 解: U  2V,U   2V ,a、b 两点相比,a 点电位高。c、d 两点相比,d 点电位高。 1-3 若一个电容器通过的电流为零,是否有储能?若一个电容器的电压为零,其储能为 多少?电流是否也为零? 解:电容器的储能取决于电容器上电压,与电流无关。故其电流为零时,只要其两极板 1 间有电压 U ,就有储能 W  CU 2 。若电压 U  0 ,其储能为零,但其电流可以是零(如电容 2 器未接电源时),也可以很大(如电容接通电源充电开始瞬时)。 1-4 电感串联在直流电路中,电感所在支路的开关闭合瞬间,电感中的电流怎样变化? 在该支路的开关断开瞬间,电感中的电流又怎样变化? 解:电感串联在直流电路中,电感所在支路的开关闭合瞬间,便有电压突然加在电感两 端,使其上电压突变,但由于电磁感应,会在电感中的产生与外加电压相反的感生电动势,阻.

(2) 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实验与习题解答. 46. 碍电感中电流随电压突变,而只能逐步增大;在该支路的开关断开瞬间,电感两端电压跃变为 零,但由于电磁感应,电感中产生了与原来电压极性相同的感生电动势,阻碍电流的迅速消失, 使电感中的电流逐步下降为零。 1-5 若电感上电压为零时,是否有储能?若电感上电流为零时,是否有储能?此时电感 上电压也为零吗?为什么? 1 解:电感储能取决于电流,与其上的电压无关,储能 W  Li 2 。若电感中电流为零时, 2 电感无储能,此时电感上电压可能为零;也可能不为零;也可能很大,如电感接电瞬间。 1-6 电路如图 1-3 所示,当 R 增加时,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I1 增加;(2)I2 减少;(3) I3 不变。. 图 1-3. 题 1-6 图. 解:当 R 增加时,R 两端并联 2V 电压源,电压不变,故 I1 减少;但 R 的变化不会影响 4电阻两端电压,故 I 2 不变;于是,由 I 3  I1  I 2 可知, I 3 减小。 1-7 电路如图 1-4 所示,当 R 增加时,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U1 增加;(2)U2 减少; (3)U3 不变。. 图 1-4. 题 1-7 图. 解:当 R 增加时,流过它的电流不变,仍为 2A;而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流过 4电 阻的电流仍为 10-2=8A,故 U1  4  8  32V 不变,而 U 2 =IR 增加,故 U 3  U1  U 2 减小。 1-8. 求图 1-5 所示电路的电流 I 和电压 U。. (a). (b) 图 1-5. 题 1-8 图.

(3) 第二篇 习题解答. 47. 解:(a)图中与 U=10V 电压源并联的有 2A 电流源和 2电阻,流过 2电阻的电流 I= 10V/2= 5A;(b)图中与 5A 电流源串联的有 10V 电压源和 10电阻,故 10电阻上电压 U=5A ×10= 50V。请读者思考一下,5A 电流源两端电压是多少? 1-9 试分析并确定图 1-6 所示的晶体三极管的基极电流 Ib,发射极电流 Ie 和集电极电流 Ic 之间的关系,以及电压 Ubc、电压 Ube 和电压 Uce 三者的关系。. 图 1-6. 题 1-9 图. 解:运用扩展的基尔霍夫定律,用一假想的封闭曲面包围三极管,那么有 I b  I c  I e ;再 以假想的回路连接 c、b、e,应有 U cb  U be  U ce,即  U bc  U be  U ce 。 1-10. 用 KCL 和 KVL 求图 1-7 中的 I、Ubc 及 Ucd。. 图 1-7. 题 1-10 图. 解:类似上题的方法,运用扩展的基尔霍夫定律,用一假想的封闭曲面包围整个电路,有 I  3  ( 4)  1A,U bc  U ba  U ac  U ab  U ac  6V  (3V)  9V 故 U cd  U cb  U bd  U bc  U bd  9  5  14V. 1-11 改变电位参考点,能否改变电路中两点间电压? 解:改变电位参考点,不会改变电路中两点间电压,因这两点的电位会因参考点的变化 同时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值。 二、习题解答 1-1. 指出图 1-8 中电流测量的几点错误。. 图 1-8. 题 1-1 图.

(4) 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实验与习题解答. 48. 解:在图 1-2 中,电流测量有以下几点错误:①电流表的接法不对,应串联在电路中,并 注意极性;②电流表的量程太小,由于 E R =6mA,应选量程为 10mA 的电流表。 1-2 流入某元件的电流 i(t)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 1-9 所示。求 0~4s 内进入元件总电荷。 仅从这一时段来看,该电流是不是直流电?. 图 1-9. 题 1-2 图. 解:在 t  0 ~ 4s 内,进入元件的总电荷为曲线内的面积。用初等数学直接计算曲线内的 面积,即可求出 0~4s 内进入元件总电荷 q(t )  4  6 / 2  12C 仅从这一时段来看,电流是大小变化而方向未变的脉动直流电。 1-3 空间有 a、b、c 三点,已知电压 Uab= 4V,Uac=2V,若选 b 点为参考点,求 a、b、c 点的电位及 Ucb、Uba、Uab。 解 : 若 选 b 点 为 参 考 点 , 令 U b  0,由 U ab  4V,U ac  2V,可 知 U a  4V,U c  U cb  U ca  U ab  U ac  U ab  2  4  2V 。并且 U cb  U c  2V , U ba  U ab  4V 。 1-4 2C 电荷由 a 到 b 通过元件时,能量变化为 6J。若①电荷为正,且能量减少;②电荷 为正,且能量增加;③电荷为负,且能量减少;④电荷为负,且能量增加,求 Uab。 W 解:由 U ab  ab ,可知 q 6J 6J  3V (2) U ab   3V 2C 2C 6J 6J (3) U ab   3V (4) U ab   3V 2C 2C 1-5 图 1-10 中标出了电压的参考极性和电流的参考方向,试确定图中元件哪些是电源, 哪些是负载。对应的电压、电流数据为: (a)U = 2V,I = 2A; (b)U = -2V,I = 2A; (c)U = 3V,I = -3A; (d)U = -5V,I = -5A。. (1) U ab . 图 1-10. 题 1-5 图. 解:(a) U、I 为关联参考方向,故 P  UI  2  2  4W (消耗功率,负载).

(5) 第二篇 习题解答. 49. (b) U、I 为非关联参考方向,故 P  UI  (2)  2  4W (消耗功率,负载) (c) U、I 为关联参考方向,故 P  UI  3  (3)  9W (产生功率,电源) (d) U、I 为关联参考方向,故 P  UI  (5)  (5)  25W (消耗功率,负载) 1-6 图 1-11 所示电路是计算装置中用来作加法求和的最简单电路,图中三个电源 E 是一 样的,三个电阻 R 也是一样的,试证明开路电压 U 与可变电阻 R1、R2、R3 三者之和成正比。. 图 1-11. 题 1-6 图. 解:显然有 R3 R R E E  2 E  1 E  ( R1  R2  R3 ) R R R R 所以 U 与 R1、R2、R3 三者之和成正比。 1-7 求图 1-12 电路中的电流 IAB 和电压 UCD。 U. 图 1-12. 题 1-7 图. 解:(a)应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作一虚拟封闭曲面,包围电路右边回路,.  i  0 ,故. 可知 I AB  0 ,即 AB 支路上无电流,A、B 两点为等电位点。左右两个回路各自独立,故可选 A、B 两点为参考点,C、D 两点电位比 A、B 两点低。对左边回路有 E1 23 I1    1A R1  R2  R3 10  8  5 于是 U D   R2 I1  8V. 同理,对右边回路,有 I1 . E2 6   0.5A R4  R5  R6 7  4  1.

(6) 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实验与习题解答. 50. 于是 U C   R5 I 2  2V U CD  U C  U D  2  (8)  6V. 1-8. 求图 1-13 中电路 ab 端之间的等效电路。. 图 1-13. 题 1-8 图. 解:如解图 1-14 所示, (a)图中与 5V 电压源并联的 2电阻不能影响 5V 电压源的作用, 在等效电路中可以省去。(b)同(a)图,图中与 2V 电压源并联的其他元件均可以省去。(c) 图中与 2A 电流源串联的其他元件均可以省去。 (d)依次作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即得。 (a). (b). (c). (d). 图 1-14. 1-9. 题 1-8 解图. 电路如图 1-15 所示,求 I0(提示:用电源互换简化)。.

(7) 第二篇 习题解答. 图 1-15. 51. 题 1-9 图. 解:如解图 1-16 所示。 (a)将(a)图化简,注意保持待求支路不变,有下列过程:. 图 1-16. 题 1-9(a)解图. 1  3A 2 (b)方法同(a) , I 0  1A. . 1-10. I0  6 . 用支路电流法求图 1-17 中的电压 U。. 图 1-17. 题 1-10 图. 解:如解图 1-18 所示,标出电路中的节点和各支路电流方向。先列节点 1,2,3 的节点 方程 I 3  I1  I 2 I3  I5  7 I5  I6  I 2.

(8) 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实验与习题解答. 52. 图 1-18. 题 1-10 解图. 再列 1321 和 13201 两个回路方程 I 3  3I 5  2 I 2  0 I 3  3I 5  I 6  7. 联立解得: I1  9A,I 2  2.5A,I 3  6.5A I 5  0.5A,I 6  2A,I 4 已知为 7A. 显然. U  3I 5  I 6  14  13.5V. 1-11 用网孔法求图 1-19 电路中的 Uo。. 图 1-19. 题 1-11 图. 解:如图 1-20 所示。假定左右网孔电流分别为 I  和 I  ,各支路电流分别为 I1 、 I 2 和 I 3 , 可列网孔方程组如下:. 4 I  + 6(I   I )  12  24 6(I   I )  I   12 再补充支路电流与网孔电流的关系 I1  I  I 2  I . 又. U0  2I2. 联立解得 I1  6A , I 2  4A , U 0  8V I 3  I1  I 2  2A.

(9) 第二篇 习题解答. 53. 1 I1 + 24V. 4 6. I. _. 4 I3 _ 12V +. + 2 U0 _. I  I2. 图 1-20. 1-12. 2 题 1-11 解图. 列出图 1-21 电路中节点 2 的节点方程。. 图 1-21. 题 1-12 图. 解: 1   1 1 1 1   1 1 1 U1     G3  G4   U 2  U 3  (G3  G4 )U 4  U 6  U 7 R2 Z6 Z7  Z2 Z6 Z7  R2 Z 2 U  Is1  s1  Is2 z6 . 1-13. 用节点法求图 1-22 电路中的电流 I1 , I 2 。. 图 1-22. 题 1-13 图. 解:令 B 为参考节点,列节点 A 方程 4 5 8 1 1 1    U A     1 4 5 8 4 5 8   U  4 13 U  5 15 U 8 40 28 UA  V , I1   A  A , I2   A  A , I3   A  A 23 4 23 5 23 8 23 1-14 在图 1-23 电路中,若电流 I = 0.7A,求电压源 E 的数值。 解:设流过 E 的电流为 I 0 ,方向从负极指向正极。显然有.

(10) 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实验与习题解答. 54. I 0  1  I  0.7. 则. I 0  0.3A. 图 1-23. 题 1-14 图. 于是由 KVL 得: E  I 0 (1  2)  3I  0.3  3  3  0.7  1.2V. 1-15. 用戴维宁定理求图 1-24 中 1k电阻中的电流 I。 10V 6k 8k. 1k. -12V 图 1-24. 题 1-15 图. 解:把 1k电阻当作外电路,先求其两端开路电压 U 0 : 10  (  12) 4 U0   8  12  V 86 7 再将独立源置零,求等效电阻 R0 : 24 R0  8 // 6  k 7 于是戴维宁等效电路为 U 0 、 R0 电压源,将此电压源和 1k电阻连接,有 U0 4 7 4 I    mA 24 7 31 31 1 7 1-16 用戴维宁定理求图 1-25 中的 U。 -240V. +120 20kΩ 1 60kΩ. 40kΩ 2. 3kΩ - U + 30kΩ. 60kΩ. -240V. 480V. 图 1-25. 60kΩ. 题 1-16 图. 解:将一 3k电阻当作外电路拿开,剩余电路的端口记作 1、2(左 1 右 2) ,先求其端口 开路电压 U 0  U 21 ,列节点方程.

(11) 第二篇 习题解答. 55. 1 1  120 240  1   U1    2   20 30  60 20 30  1 1  240 480  1  U 2    2   40 60  60 60 40  2 解得 U1  20V U 2  34 V 7 2 2 所以 U 0  U 21  U 2  U1  34  ( 20)  54 V 7 7 再求其等效电路,将独立源置零得 1 R0  20 // 30 // 660  60 // 60 // 40  27  7 2 1 得等效电压源 U 0  54 V,R0  27  ,将它与 3k电阻相连,得 7 7 2 54 U0 7  3  5.4V U 3  1 R0  3 27  3 7 1-17 电路如图 1-26 所示,求: R1 10 + -. RL 20V R2. 图 1-26. 10. 题 1-17 图. (1)RL 获得最大功率时 RL 的值,其最大功率是多少?20V 电源提供的功率是多少? (2)R1 和 R2 消耗的功率又是多少? (3)此电路的传输效率 是多少? 解:应用戴维宁定理,将 RL 当作外电路,端口记作 ab,显然 R0  Rab  10 //10  5 ,故 当 RL  5 时得到最大功率: PLm . U 02 4 R0. 这里 U 0 是戴维宁等效电路的 U 0 ,也即是 ab 端的开路电压为 U 0  20 . 10  10V 10  10. 所以 PLm . 20V 电压源提供的功率为. 102 5 W 45.

(12) 56. 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实验与习题解答. P0 . U2 Rdx. 1 Rdx 为全电路的等效电阻, Rdx  10  10 // 5  13  。从而有 3 2 20 3 P0   400   30 W 1 40 13 3 此电路传输的效率 为 P 5 1   Lm    16.67% P0 30 6.

(13) 第 2 章 正弦交流电路和电磁现象 一、思考题及其解答 2-1 正弦交流电的最大值和有效值是否随时间变化?它们与频率、初相位有什么关系? 用电器的额定电压为 220V,实际上它承受的最大电压是多少? 解:正弦交流电的最大值和有效值不随时间变化。最大值和频率、初相位共同组成正弦 交流电的三个特征,有效值是最大值的 0.707 倍。用电器上所标额定电压 220V,是有效值。 它所承受的最大电压为 2  220  311V 。 2-2 用双踪示波器测得两个同频正弦交流电压的波形,如图 2-1 所示。如果此时示波器 面板上的“时间选择”开关放在“0.5ms/格”挡,“Y 轴坐标”开关放在“10V/格”挡,试写 出 u1(t)和 u2(t)的瞬时值的函数式,并求出这两个电压的相位差。. u1 u2. 图 2-1. 题 2-2 图. 解:从图示波形可看出,两交流电的周期 T  0.5 ms 格  8格  4ms 故 f  1 T  250Hz ,角速度   2π f  500π rad s ,振幅 U1  10 V 格  2格  20V , U 2  2π π 10 V 格  1格  10V ;而 u2 滞后于 u1 ,相位差    1  。故 u1 和 u2 的表达式为 8 4 u1  20sin (500π t )  u2  10sin (500π t  π 4) 2-3 下列表示式中,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 U U i I I  CU R L U u u I i i R R Xc U U u I  I i j L L C.

(14) 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实验与习题解答. 58. 解:正确的是 i . u  U U U ,I  ,I  ,I  。其余的均不正确。 R j L L R. 2-4 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在交流电路中的作用有何不同?在直流电路中,其电阻、 容抗和感抗各为多少?为什么?为什么高频电流容易通过电容,而不易通过电感? 解:电阻器在交流电路中的作用主要有限流、分压、分流、消振和作为振荡元件等;电 容器在交流电路中的作用有充电、放电、隔直通交,交流短路,分频、移相、滤波、限流、分 压、分流,作为振荡元件或耦合、退耦元件;电感器在交流电路中的作用有隔交通直,直流短 路,分频、移相、滤波、限流、分压、分流、作为振荡元件或耦合、退耦元件等。在直流电路 中,电阻可以通过欧姆定律计算,容抗为无穷大,感抗为零。对于交流电路,电容容抗随频率 升高而减小,电感感抗随频率升高而增大,高频电流频率高,容易通过电容,而不易通过电感。 2-5 如图 2-2 所示,Ce 是交流旁路电容。试说明它具有稳定发射极电位 ue 的作用?(提 示:发射极电流同时具有交流和直流成分)?. 图 2-2. 题 2-5 图. 解:由于 ie 含有交流成分,如无旁路电容,则发射机电位 ue  ie Re 会不稳定。有了旁路电 容 Ce 后,交流成分从 Ce 短路,仅直流成分流过 R ,能使 ue 稳定。 2-6 如图 2-3 所示电路,外加电压 u 是一直流电压与一频率为 f 的正弦交流电压之和, LC 串联或并联的固有频率为 fo,试问当 fo=f 时,在通过负载 R 的电流中可有直流或一频率为 f 的正弦交流成分?(电感 L 的电阻不计)。. 图 2-3. 题 2-6 图. 解:(a)图中,LC 回路发生串联谐振,阻抗为零,对频率为 f 的交流成分短路。但对直 流成分开路,于是只有直流成分通过电阻 R 。 (b)图中, LC 回路发生并联谐振,阻抗为  ,对频率为 f 的交流成分开路,但就直流 成分而言,电感 L 对其短路,电容 C 对其开路,于是在电阻 R 上只有交流成分通过。 (c)图中, LC 回路发生并联谐振,阻抗为  ,对频率为 f 的交流成分开路。只有直流.

(15) 第二篇 习题解答. 59. 成分流过 L、R,在电阻 R 上有直流电压降。 2-7 当通过调节串联谐振电路的电容实现串联谐振时,怎样才能知道电路中发生了 谐振? 解:在电路中串接一个电流表,根据串联谐振电路串联谐振时的特点,此时电流达到最 大值。 2-8 如图 2-4 所示电路,当外加电压的频率由 0 逐渐增大到∞时,电路能否在 L 和 C2 发 生串(并)联谐振的同时又发生并(串)联谐振?为什么?如果不能,是先发生串联谐振,还 是先发生并联谐振?为什么?. 图 2-4. 题 2-8 的电路. 解:先定性分析如下:如图 2-4 所示电路,当外加电压的频率由 0 逐渐增大到  时,L 和 C2 串联电路的阻抗由感性为主向容性为主转化,只有在感性为主时,才有可能与 C1 发生并联 谐振;而后当 ωL=1/(ωC2)时,再发生串联谐振。所以,不可能在 L 和 C2 发生串联谐振的 同时又发生并联谐振,只会先由 L、C1 发生并联谐振,再由 L、C2 发生串联谐振。再定量分析 如下:先写出电路两端阻抗 Z 的表示式,并将 Z/j 整理成最简分式,令分子等于零,解出串联 谐振频率(串联谐振时阻抗虚部为零),令分母等于零,解出并联谐振频率(并联谐振时阻抗 虚部为  )。即: 1 1 Z1  j Z 2  j( L  ) C1 C1 Z . Z1Z 2 1   2 LC2 1  2 LC2  1 1   2 LC2  2 LC2   (C1  C2 )  2 / j(   ) 2 / j( ) Z1  Z 2 C1 C2  C1C2  C1C2  2C1C2 1   2 LC2 1   2 LC2   j j[ 2 LC2   (C1  C2 )] [ 2 LC2   (C1  C2 )]. 令 Z/j 的分子等于零,求得 串 . 1 LC2. 令 Z/j 的分母等于零,求得 并 . 1 1 1 L(  ) C1 C2. 2-9 当调节并联谐振电路的电容以实现并联谐振时,怎样才能知道电路中发生了谐振? 解:主要根据并联谐振时阻抗虚部为  ,在并联谐振电路外串联一个电流表,谐振时电 流趋于零,就能知道电路中发生了谐振。 二、习题解答 2-1 为. 某正弦交流电流 i = 36sin(314t+30°)A,则其最大值为 ,相位为 ,初相位为. ,频率 f 。在 t = 0.05s 时,其.

(16) 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实验与习题解答. 60. 瞬时值为 。 解: 36A,50Hz,314t  30° ,  30°, i (0.05)  36sin(314  0.05  30° )  18A (注意一定要把 30°化成/6(rad)再算) 2-2 某正弦交流电流的频率为 100 Hz , 最大值为 20 A ,在 t =0.0025s 时的瞬时值为 15A, 且 此 时 刻 电 流 在 增 长 , 则 其 周 期 T= ,= ,初相 = ,其瞬时值表达式为 。试绘出其波形。 解:   200π,T  0.01s,  23.41° 瞬时值表达式为 20sin(200π t  23.41° ) ,波形略。 2-3 指出下列各正弦波的振幅、周期、频率和初相角。 (1)5sin(314t+30°) (2)6cos(10t+45°) (3)220sin(4πt-π/3) (4)2sin(5t+π/3)+cos(5t-π/6) 解:记振幅为 A ,周期为 T ,频率为 f ,初相角为  ,则 (1) A  5,T  0.02,f  50Hz,  30° (2) A  6,T  π 5,f  5 π Hz,  45° (3) A  220,T  0.5,f  2Hz,  60° 3 3 (4)因为 2sin(5t  π 3)  cos(5t  π 6)  sin 5t  3 cos 5t 2 2 3  (sin 5t  3 cos5t ) 2 令 B cos   1 , B sin   3 ,联立解得 B  2, tan   3,  π 3 ,于是 原式= 3sin(5t  π 3) 5 Hz,  60° 2π 确定下列各组电压、电流的相位差。. 可知 A  3,T  0.4π,f  2-4. (1) u1 = 220 2 sin(314t+π/3)V. u2 = 380 2 cos314t V. (2) i1 = 10 2 cos(50πt +30°)A. i2 =7.07sin(50πt +30°)A. i = 5 cos(100t-π/4)A π 解:(1)将 u2 改写为 u2  380 2 sin (314t  ) ,与 u1 比较有 2 π π π 1   2     3 2 6 π 可知 u1 滞后于 u2 相位角 。 6 (2)将 i1 改写为 i1  10 2 sin(50πt  120° ) ,与 i2 比较有 1   2  120° 30° 90°, 可知 i1 超前于 i2 相位角 90°。 π 3π (3)将 i 改写为 i  5sin(100t  π 4) ,与 u 比较有 1   2  π   ,可知 u 超前于 i 相 4 4 3π 位角 。 4 (3)u = 110 2 sin(100t + π)V.

(17) 第二篇 习题解答. 61. 已知 u1(t)= 220 2 sin(314t-π/3),u2(t)幅值为 u1(t)的幅值的 3 倍,u2(t)到达最大值的. 2-5. 时刻落后于 u1(t)到达最大值的时刻 0.01s,试写出 u2(t)的表达式。 0.01 解 : 显 然 U 2  220 6 , T  0.02s , 故     2π   π , 因 此 u2 (t ) 的 表 达 式 为 0.02 u2 (t )  220 6 sin(314t  4π 3) 。 2-6 用相量法求下列各组电压或电流之和,并将结果写成瞬时值形式(设各量频率均为 )。 (1) U 1  220 45 °V , U 2  150  30 ° (2) I  2 33°A,I  3  50°A,I  4 90° A 1. 2. 3. 解:(1) U1  U 2  220 45° 150  30°  155.6  j155.6  129.9  j75  296.7. 15.8°. ∴ u (t) = 296.7 2 sin(ω t +15.8°)A (2)仿(1)可得 i (t )  4.56 2 sin( t  37.7° )A 2-7. 试将下列各相量用对应的时间函数(角频率)来表示: I I  10 30°A; jI; j. 解: i  10 2 sin( t  30° ) i   10 2 sin( t  120° ) i   10 2 sin( t  60° ). 2-8 用电压表测量图 2-5 串联电路中各元件的电压,画出测量电路图;并由已知的各元 件电压值,求电路的端电压。. 图 2-5. 图 2-8 图. (1)已知图 2-5(a)中 U1 = 50 V, U 2 =100 V。 (2)已知图 2-5(b)中 U1 = 40 V, U 2 =60 V, U 3 =50 V。 解:画图略,只需用适当量程的电压表依次并联于各元件两端进行测量,再将电压表并 联于电路首尾端测总电压,然后与计算值相比较。计算时注意用相量法。.

(18) 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实验与习题解答. 62.   41.23 14.04° (1) U  111.8 63.4° V; (2) U V 2-9 用电流表测量图 2-6 并联电路各元件电流。画出测量电路图,并由这些电流值求电 路的总电流。 (1)已知图 2-6(a)中 I1 = 2 A,I2 = 2 A。 (2)已知图 2-6(b)中 I1 = 3 A,I2 = 5 A,I3 = 4。. 图 2-6. 题 2-9 图. 解:画图略,只需将适当量程的交流电流表依次串入各支路,测量各支路电流,再将电 流表串入总支路,测量总电流,并与计算值相比较即可。 (1) I  2  j2  2.83  45° A; (2) I  3  j(5  4)  3.16 18.4° A 2-10. 图 2-7 所示各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已知,试求电压 u 或电流 i 的有效值。. 图 2-7. 题 2-10 图. 解:依据 R、L、C 的电流电压相位关系,可得: (a) U  10  j10  10 2 45° ,U  10 2 (串联电路以电流为基准) 。 (b) U  10  j10  10 2  45° ,U  10 2 。 (c) U  j30  j40   j10  10  90° ,U  10 。 (d) I   j10  j10  0 ,并联电路以电压为基准,I=0A。.

(19) 第二篇 习题解答. (f) I  10  j10  10 2 (g) I  10  j10  10 2. 63. 45° ,I  10 2A 。  45° ,I  10 2A 。. 2-11 日光灯电源的电压为 220V,频率为 50Hz,灯管相当于 300的电阻,与灯管串联 的镇流器的感抗为 500(电阻忽略不计),试求灯管两端的电压和工作电流,画出相量图。 解:设 U  220 0°,又由题设 Z  300  j500 ,故灯管两端电压为 300 U 灯  U 300  j500 从而 U 灯=. 300  220 3002  5002. U L.  113.08 V, .  59° I 灯. 而 U 220 I    0.514 Z 300  j500.  59° A. U. 59° U. 灯. 图 2-8. 相量图. 相量图如图 2-8 所示。 2-12 为了测出某线圈的电感,可先用万用表测出它的电阻 R=16,再把它接到 110V, 50Hz 的电压上,测得电流 I=5A,试由这些数据确定线圈的电感。 U 110 解:设 Z  16  jX ,而由题设 I    5 arctan (  X 16) ,所以有 Z 16  jX 110 I 5 162  X 2 求得 又由. X  222  162  38  6  15.1 X   L  2π f L  15.1. 所以 15.1  48 mH 2π  50 2-13 某车间使用一电阻炉,其额定电压为 110V,额定功率为 2.2kW,但车间内只有 220V、 50Hz 的交流电源,为了使电炉在额定电压下工作,通常采用串电感线圈降压的方法,试求线 圈的电感量(其电阻可忽略不计) ,通过线圈的电流以及线圈的端电压;计算电路的视在功率、 有功功率和功率因数;如果采用串联电阻的方法进行降压,试求电阻的数值及功率。 U2 1102 解: R   5.5 P 2.2  103 U 110 I R   20 A R 5.5 U 220 又 I   R  jX L 5.5  jX L L. 故 I. 220 5.52   2π f L . 2.  20 A.

(20) 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实验与习题解答. 64. 并且 X L  2πfL  112  5.52  9.53.   arctan. XL  9.53  π  arctan   R  5.5  3. 所以 L. 9.53  30mH 2π  50 cos   0.5. 视在功率 S  UI  220  20  4400VA  4.4kVA 有功功率 P  UI cos   4400  0.5  2200W  2.2kW 如果采用串联电阻的方法进行降压,应该采用同电阻炉有相同阻值而且额定功率也相等 的电阻。 2-14 一台电动机功率为 1.1kW,接在 220V 工频电源上,工作电流为 10A,试求: (1)电动机的功率因数。 (2)如果在电动机两端并联一只 C=79.5F 的电容器,再求整个电路的功率因数。 P 1.1 解: P  1.1kW,而S  UI  220  10  2.2kVA ,所以 cos     0.5 ,   60°。 S 2.2 若在电动机两端并联一个电容器 C 后,电源电压 U 不变,故电动机电流 I 不变,以 U 为 参考相量,则 I  10  60°。 流过电容器的电流 IC 为 U U 220 IC     5.5 90° 1 1 1 j  90°  90 ° C C 314  79.5  106 所以,总电流 I  I  I  5  j3.16  5.915  32.3° 6.34  29.9°。 0. C. 因此,总电流 I0 滞后电压 U 相位角 29.9°,所以功率因数为 cos    cos (  29.9° )  0.866 2-15 某单相 50 Hz 的交流电,其额定容量 SN = 40kVA,额定电压 UN =220V,供给照明 电路。若负载都是 40 W 的日光灯(可以认为是 RL 串联电路),其功率因数为 0.5,试求: (1)日光灯最多可点多少盏? (2)用并联电容将功率因数提高到 1,这时电路的总电流是多少?需并联多大的电容? 又可多供给多少盏 40W 的白炽灯用电? 解:由 P  S N cos   40  0.5  20 kW ,可点日光灯 N1 . P 20  103   500 盏 40 40. 并联电容后,若未多点灯,电路实际容量 S = 40×500=20×103kVA,总电流为 S  cos   20  103  1 I0    90.9 A U 220.

(21) 第二篇 习题解答. 65. 需并联电容 C. P 20  103  tan   tan      tan 60° 0   2280 μF 2π f U 2 2π  50  2202. 平均每盏日光灯并联电容 2280/5=4.65F,当用并联电容的方法将功率因数提高到 cos    1 ,白炽灯和日光灯为同样性质的负载,可多点白炽灯 N2 . P S N  S 20  103  1    500 盏 40 40 40. 2-16 有一 220V,50Hz,50kW 的感应电动机,可看成是一电感性负载,功率因数较低, 只有 0.5,问: (1)在使用时,电源供给的电流是多少?无功功率 Q 是多少? (2)为提高功率因数到 1,需并联多大的电容?此时电源供给的电流是多少? 解:由 P  UI cos  ,故 I. P 50  103   454.5 A U cos  220  0.5. 由 cos   0.5 ,   60°,所以 Q  S N sin   P tan   50 3  86.6 var. 提高 cos  到 cos    1 ,则 tan    0 C. P 50  103  1.732  tan   tan    5698 μ F   2πfU 2 2π  50  2202. 此时 P  S  50 kW ,因此 S 50  103   227.3 A U 220 2-17 有一 R、L、C 串联电路,已知 R=10,L =0.13mH,C=558PF,外加电压 5mV, 试求电路在谐振时的电流、品质因数及电感和电容上的电压。 解:由串联谐振的特点:阻抗最小、为纯电阻,所以谐振电流 I. I0 . U 5  103   0.5 mA R 10. 而品质因素 3. 0.13  10 L 12 0 L Q  C  558  10  48 R R 10 电感和电容两端电压为外加电压的 Q 倍,即. U L  U C  QU  48  5  240 mV. 2-18 如图 2-9 所示,已知信号源的电动势 E=12V,内阻 R0=1k,负载 RL=8,变压器 的变比 k =10,求负载上的电压。.

(22) 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实验与习题解答. 66. 图 2-9. 题 2-18 图. 解:把负载电阻 RL 变换为等效电阻 RL  k 2 RL  800 ,则原边电流 E 12 I1    0.0067A R0  R  1800 原边电压 U1  E  I1R0  12  0.0067  1000  5.3V. 所以负载电压 U1 5.3   0.53V k 10 2-19 某单相变压器的额定电压为 3kV/220V,负载是一台 220V、25kW 的电阻炉,试求 原、副绕组的电流各为多少? P 25  103 解: I 2  2   114 A U2 220 I U 220 I1  2  2 I 2   114  8.36A k U1 3000 U2 . 2-20 一台单相变压器额定容量为 1000VA,额定电压为 380/36V,问: (1)副边接入电阻 R=200时,原、副边电流各是多大? (2)变压器额定负载时负载电阻应为多大? 解:(1)I2 =36/200=0.18A,I1 =I2  36/380=0.017A (2)IN =1000/36=27.8A,R=36/IN=1.3 2-21 有一额定容量 SN=2kVA 的单相变压器,原绕组额定电压 U1N=380V,匝数 N1=1140 匝,副绕组 N2=108 匝,求: (1)该变压器副边额定电压 U2N 及原、副绕组的额定电流 I1N、I2N? (2)若在副边接入一个负载电阻,消耗功率为 800W,则原、副绕组的电流 I1、I2 是多少? 解:(1)变压器副边额定电压 U N 108 U 2N  1N  2  U1N   380  36 V k N1 1140 原、副边额定电流分别为 I1N . SN 2000   5.26A U1N 380. I 2N . SN 2000   55.6A U 2N 36. (2)接入负载后,原、副边电压基本不变,因此可求得原、副边电流.

(23) 第二篇 习题解答. I2 . P2 800   22.2A U 2 36. I1 . N2 108  I2   22.2  2.1A N1 1140. 67. 2-22 某机修车间的单相变压器,原边额定电压为 220V,N1=500 匝,额定电流为 4.55A, 副边额定电压为 36V,试求副边可接 36V、60W 的白炽灯多少盏? 解:先求出变压器的额定容量 S N  U 2N I 2N  U1N I1N  220  4.55  1000V  A 由于副边所接白炽灯的总功率不应超过变压器的额定容量,所以可接的盏数为 P S  cos  1000  1 N≤ 2  N   16.6 P P 60 所以可接 16 盏。 2-23 设图 2-10 中变压器为理想变压器,其变比 k=5,原边电流 i1=105+100sinωtmA,负 载电阻 RL=10,求负载所获得的功率。. 图 2-10. 题 2-23 图. 解:由于变压器是理想的,所以原边电流的直流分量对副边电流没有贡献,副边电流只 有交流分量,其值为 i2  k i1  5  100sin  t  500sin  t mA 因此,负载所获得的功率为 2. 2. i   0.5  PL   2m  R     10  1.25 W  2  2. 2-24 某扩音机的单相变压器,原绕组 N1=500 匝,副绕组 N2=100 匝,副边接等效阻抗为 16的扬声器。今副边改接阻抗为 8的扬声器,问此时副绕组的匝数 N2 应为多少? 解:为了匹配,从原边看阻抗应该相同。设改接后副边匝为 N 2 ,则 2. R1  k 2 R2   k  R2. 得到 2. 2.  N1   N1    R1    R2  N2   N 2 . 所以 N 2 . R2 8  N2   100  70 匝 R1 16.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三是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的电力成本持续下降,更利于提升新能源相对 于化石能源的市场竞争力。截至 2020 年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达到约 5.3

Thomson)也 完成了 电子衍射实验 。 他是在 德布 罗意 理论 的启发下进 行实

这一类系统无论是 在电路理论还是在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中 , 都占

验,通过灵敏电流计指针摆动的幅度可以大致判断感应电动势的 大小;也可用 DIS 实验室装置(图 1-29 )进行实验。 你还可以选择 其他的实验装置,或对图 1-27

(1) 若 A、B 电荷固定不动,在它们连线的中 点放入带电量为+2Q 的电荷 C, 电荷 C 受到的静电力是多少?.. (2) 若 A、B

Plots of the Gibbs energy, G, of the reactants plus solvent environment (l.h.curve) and (r.h.curves) of products plus solvent environment for three distinct cases: (a) G 0

[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