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2章社會組織.pdf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2章社會組織.pdf"

Copied!
5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2章 社會組織

(2)

宗族型態的轉變

政治

門閥世族世代為官

科舉取士無法世襲

經濟

莊園

土地自由買賣

文化

累世經學

魏晉~唐代

宋代以後

凝聚宗族

宋代士人家庭

規模變小,地

位較平民化

如何凝 聚宗族?

(3)

「占田法」

蔭民,

主要生產勞

動者是佃客、部曲等依附人口

(4)

重點整理

魏晉南北朝世族

北魏孝文帝

漢化改姓氏

北方漢族加郡望

東吳本地士族

北方士族南遷

元、長孫

宇文、于

王、謝、袁、蕭

朱、張、顧、陸

關中郡姓

韋裴柳薛

山東郡姓

崔盧王鄭

(5)

一、南方世族的衰亡

1.僑姓&吳姓

(1)僑姓:南遷的士族,王、謝、袁、蕭為大

(2)吳姓:南方大姓,朱、張、顧、陸為首

(3)

僑姓享有政經上的特權

「土斷」政策

2.南朝梁武帝末年發生侯景之亂→南朝士族

遭受打擊

3.陳武帝以庶族身分崛起→南朝士族趨沒落

4.隋滅陳→南朝士族與南朝政權同時消失

(6)

二、北方世族的處境

1.郡姓世族

(1)永嘉之亂後,北方的漢人士族,

為了

區別胡漢

, 於姓氏之上冠以郡名

(2)分為

山東郡姓

(崔、盧、王、鄭)、

關中郡姓

(韋、裴、柳、薛)

(3)漢人士族為求自保,或與胡族政權合作,

或建立

塢堡

自衛

(4)胡族國君借助漢人士族,以鞏固政權

(7)

塢堡圖

塢壁圖

塢壁又稱塢堡,永嘉之亂後,

留在中原未遷徙的世族為了

防止盜賊、兵禍侵害,常築

結塢堡以自衛。「塢堡」即

是具有防禦功能的莊園。

(8)

2.國姓世族

(1)北魏

孝文帝

實行

漢化

,改漢姓之胡人士

族(元氏、長孫氏、于氏)

六鎮之亂

(2)

西魏

,由宇文泰專政,國力不如東魏,

但致力融合胡漢

關隴集團

→北周的強

大、隋唐政權的建立

(3)

東魏

(高歡)及北齊,鮮卑貴族排斥漢

人士族

→先強後衰,為北周所滅

(9)

關隴集團

西魏

宇文泰時,占有關隴地區,

建都長安,並制定

府兵制

,培

養了一批融合胡、漢民族的武

力集團,即所謂的關隴集團,

隋唐時期,南方世族已因南朝

末期侯景之亂而衰微,但隋、

唐 的 皇 室 皆 出 身 北 方 世 族 的

「關隴集團」,並得其支持而

建立政權,因此關攏集團的勢

力維持到隋唐時期。

(10)
(11)
(12)
(13)

族規

族長

(14)
(15)
(16)

會館

以經營錢莊、票號

聞名的

山西晉商

→清朝時,晉商遍

布各地的票號,成

為國家金融體制的

重要基礎

(17)
(18)
(19)

明清士紳

士紳與宗族 1) 身為宗族領袖的士紳,地位來自中央所授功名,有官方給予的特權,但實質上 又是民間社會領袖 2) 士紳常為官員謀策,協助推行政務,也會基於地方利益向官員爭取 →介於官與民之間的特殊階層

(20)

清代

明以後

來自各行各業 負苦、在外謀生者

(21)
(22)

黃暐婷,《捕霧的人》

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是努力嘗

試,去挑戰,去衝撞,去流血,

去發現自己隱隱約約、可能的

(23)

第2章 社會組織

(24)

第二節 宗教性社會的組織

(25)
(26)

佛教的發展(外來宗教)

• 佛教源自印度,西元前6世紀由釋迦牟尼創立

• 西元前1世紀,漢代時經由絲路傳入中國(漢傳佛教/大乘佛教,之後傳至

東亞化圈)

• 魏晉南北朝期間,佛教在中國逐漸興盛,出現大量翻譯的佛經,與中國

文化的衝突與調適,並與中國的儒、道思想結合。

• 鳩羅摩什、法顯、玄奘翻譯佛經

• 道安倡導出家人以「釋」為姓

• 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反駁不忠的批評

• 劉勰:父母恩重難報經➔反駁不孝的批評

• 百丈懷海禪師:僧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反駁不事生產的批評

• 隋唐時期佛教鼎盛,形成中國化佛教,有禪宗、淨土宗、華嚴宗等

(27)
(28)

全盛、中國化

逐漸普及

漢代

傳入

魏晉

隋唐

•經由絲路

•西域求法

(白馬寺)

•流傳上層

•准民眾出家

•南義、北禪

•三大石窟

•西行求法

(法顯)

•與老莊合流

•玄奘西行

•武宗排佛

•新宗派與中

國化

•禪宗、淨土

宗後成主流

補充資料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29)

佛教符號

法輪

萬字

(30)

菩薩

羅漢

(31)
(32)

山西 雲岡石窟

(5~6世紀)

(33)

洛陽 龍門石窟

(5~8世紀)

(34)

禪宗

拈花微笑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35)

佛教詞語

•剎那

• 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即非常短的時間。 「剎那無常」、「剎那生滅」、「剎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語。現在人們還常用 「一剎那」、「剎那間」等詞。

• 現身說法

• 佛教宣稱釋迦牟尼能顯現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講說佛法,是為現身說 法。後來指以親身經历為例證,對人進行解說或勸導。現身的意思已經由顯現人 身變為親身經历。

(36)

•心無掛礙

• 掛礙即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心沒有任何牽掛。玄奘所譯的《般 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有:「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 倒夢想。」

•群魔亂舞

• 據說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入定的時候,魔王波旬率領眾魔千方百 計地來搗亂、搔擾。佛陀不為所動並降服眾魔,魔王只好率領群魔退 去。與魔王的鬥爭,事實上就是與「自我」、與「心」的鬥爭。戰勝 自我,這是全世界最難的事,而佛陀做到了。

(37)

•三生有幸

•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有幸,形容極大的幸運。三生都很 幸運,形容運氣、機遇極好。

•前因後果

• 因是能生,果為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這就是佛教講的因 果關系。

•解脫

• 佛教指脫離妄想煩惱的束縛,脫離生死輪回的痛苦,獲得自在無礙。

(38)
(39)

第二節 宗教性社會的組織

(40)
(41)

道教的發展(本土宗教)

• 東漢:以符咒驅邪、治病吸引百姓信仰

太平道-張角,黃巾之亂

五斗米道-張陵,天師道

• 魏晉南北朝:追求長生與丹藥,受到上層社會世族的信仰

整理道教理論、系統與文獻,融合道教與儒學、佛教,例

如:葛洪、陸修靜、陶弘景、寇謙之

• 隋唐時代道教發展鼎盛,唐朝推崇道教

,科舉甚至有「道

舉」

• 唐代晚期:外丹(煉丹藥) ➔內丹(氣功)

(42)
(43)
(44)

符籙

(45)

道教神明

三清道祖:玉清、上清、太清

(46)
(47)
(48)
(49)
(50)

第二節 宗教性社會的組織

(51)

• 南宋時創立,可在家修行,教義易懂,元朝時結合彌勒思想,反抗元

朝。明清時期,白蓮教仍時常抗官,清朝嘉慶年間引發「川楚教亂」,

仰賴地方團練平定。

• 明朝羅清所創立,以大運河 漕運船民為傳教對象,信仰「無生老母」,

後來發展為「青幫」(秘密幫派)

(52)

太平天國之亂

(道光、咸豐、同治):1850~1864年

• 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

,教義源自基督教,從廣西起事,

號召推翻滿清

• 1853年(咸豐),定都南京

• 反佛反儒,破壞傳統文化

• 天朝田畝制度:土地公有、計口授田

• 改革社會陋俗、提倡男女平等

• 被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平定

➔清末 地方勢力興起

(53)

19世紀歐洲畫家繪製的太平天國天王

洪秀全的銅版畫。

這是太平天國的士兵,他們使用的武

器是現代化的長槍。

(54)

咸豐三年二月(1853年3月),迅速崛起的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稱天京;拱 衛南京的鎮江和揚州一度成為兩軍的爭奪之地,這幅版畫即反映清軍在鎮江 和揚州抵抗太平軍的情景,但實際上不久以後這兩城即為太平軍所占。

(55)

英國為了保護本身在長江下游的經濟利益,協助清朝鎮壓

太平軍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小王在 228 廣場先向東北方前進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沒有宋以前的數學文本傳世,他們便懷疑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數學成就的真實性,更懷疑

紐西蘭地處大洋,國土分為北島與南島,兩個島的輪廓均呈南北狹長形,北島緯度介於南 緯 34.5-41.5 度間;南島介於南緯 40.5-46.7

分裂後渴望恢復統一的以色列 達味血裔子孫 北以被滅後;幸存南猶大 葉瑟家族成員. 預許新約

遷庇(今山東東平縣西北)、17 代南庚遷奄(今山東曲阜縣東),最 後第 19 代領主盤庚遷黄河北岸,定都於殷(今河南偃師縣西),往後 至商紂時均以此地為國都(

周古柯,滑旁小國。普通 元年,隨滑使朝貢,其表 曰:「一切所恭敬,一切 吉具足,如天靜(淨)無

當然,在此所指的南傾,並非意味著唐代北方,尤其泛指江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