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方書寫的理論與本土實踐比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地方書寫的理論與本土實踐比較"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地方書寫的理論與本土實踐比較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7-2410-H-004-137- 執 行 期 間 : 97 年 08 月 01 日至 98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范銘如 報 告 附 件 : 國外研究心得報告 公 開 資 訊 :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2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0 月 27 日

(2)

台灣當代區域小說 范銘如 一九八○年代後期,台灣發生四十年來最急遽的變化,為台灣新階段歷史 拉開象徵性序幕。台灣社會文化的丕變催化台灣內部對自身歷史文化的重新認識 評估,各種重構國家與族群記憶、致力本土歷史的挖掘與架構都不再服膺於過往 強調單一權威理性的倫理邏輯。這股百家爭鳴的風潮不僅表現在不同民間群體的 批評立場及其文學再現,連政府機構中都出現地方意識抬頭、甚至和中央分庭抗 禮的現象。解嚴之前,自發性的社區運動早已在地方上發揮影響力,音樂舞蹈文 學等藝術層面上亦顯示出本土化的趨勢。經濟奇蹟帶來的富裕使得各縣市有餘裕 開始大量投入文化建設,文化中心陸續舉辦縣市文學獎,打破以往由報社雜誌舉 辦的文學獎競賽模式。九○年代以降,縣市政府紛紛著手編輯出版轄區的史料文 獻、作家作品集、有些甚或編寫該縣市文學史企圖突破文學整體的做法,為自己 爭取更大的文化發言權和重要性; 絕大多數文學獎徵文辦法也逐漸限定為能表 現該地風土民情的作品或是與該地有地緣關係(如出生地、居住地或工作、求學 地)的參賽對象。這些作品的藝術性雖然不夠成熟,在當時也沒有引起太大的批 評關注和迴響,地方中心的風氣卻慢慢引發創作者留意到地誌書寫的方向,而在 下一個十年間形成一股方興未艾的文學潮流。不只文學創作者注意到地誌的書寫 方面,近年來甚至愈來愈多電影以呈現台灣地方美景民風為主要號召,例如《等 待飛魚》、《練習曲》和《海角七號》。它們在低迷的國片市場中皆有亮眼的票房 表現, 而畫面中優美雋永的風景又吸引觀眾實地參觀帶動地方旅遊熱潮。再加 上從《台灣念真情》以來一系列以認識台灣土地、鄉鎮、農作、工藝、美食、文 化的「瘋台灣」主題電視節目,全年在無線有線頻道上播映。地方的魅力在研究

(3)

當代台灣文化中絕對是個不容忽視的面向1 。 地方意識的抬頭不僅只在於文化保存的意義而已,在全球化的均質趨勢裏 顯著的地方特色亦有促進觀光、活絡產業,甚至吸引國際交流的附加價值。縣 市政府以行政區劃為範疇鼓勵地方學的作法無可厚非, 然而文學的版圖畫分絕 不可能完全與地理區塊一致。 更何況台灣土地面積狹小, 鄰近縣市差異不夠 懸殊, 加上交通流動便利, 每一縣市創造獨一無二的地誌書寫的夢想幾無可 能, 即使文學真能全然反映地方特色。既然相鄰的縣市因為自然環境的綿延、 人口組成的性質和移動分佈接近而產生同質性,那麼可不可能幾個縣市形成更 大的區域? 因著地理環境、 住民組成、 地區開發的先後等歷史條件的異同, 形構出幾個文學區域,再現該區景觀、地誌、風俗傳統以及最重要的文化精神? 從美國的區域文學發展來看, 至少已有新英格蘭區、 中西部、南方、大西部 等主要文學版塊。 各區域的文學興衰跟美國政經社會的嬗遞演變有某種程度上 的吻合或呼應,不同年代的區域文學家對於該區的描繪、 想像以及文化意義的 建構亦不盡相同2。當代作家和批評家甚組成大規模的區域研究協會,有組織地 保留和推動他們珍視的區域文學文化。中國當代小說中也出現了具有地域文化 的傾向, 例如北京、 上海、湖南、 山西、 陜西、 蘇浙作家群等3。 雖則關 於區域的地理劃分、 所謂地方文化特質種種, 跟歷史學的斷代一樣, 總是爭 論紛歧莫衷一是。台灣的地方文學是否已有區域化的趨勢、地理範疇與敘事特 質為何,容或尚未明朗,某些初步的雛型卻已經值得密切觀察注意。 本文所討論的地方文學並不包含一般的地方色彩(local-color)的傳說、故事、 軼聞、掌故等具有民間文學性質的文本,也不是如縣市政府泛稱的出生或居住於 1 此處我借用的是 L. Lippard 的詞彙, 雖然我對地方概念在台灣興起的原因與他的說法不盡相 同,見 L. Lippard, The Lure of the Local: Sense of Place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New York: The New Press, 1997).

2

參見 Kent C. Ryden, “New England Literature and Regional Identity” in A Companion to the

(4)

該轄區的作家著作,本文聚焦的是創作者以現代小說形式、能具體描繪想像台灣 真實的地理環境及其人文景觀的文學作品。根據米勒(J. Hillis Miller)對《地誌 學》(Topographies)的三重定義,第一重是對特定地方具體細微的白描,刻劃地 形特徵、山岳湖泊、道路聚落的樣貌,並隱含對其區域歷史的了解。第二重是指 根據某些常用符號圖誌系統運作下的景觀再現。第三重則是關於地名學等圖誌體 系的指涉,包括預設了我們對地方及其地理特徵的觀看位置的地圖和地名的慣例 演變4。本文採用的地誌書寫,至少要符合第一重要求,而非僅僅是情節發生的 背景或寓言性的擬托。簡言之,本文採取空間再現的定義必須是具體地誌的摹寫 臆想,不管作家的籍貫和地緣關係。我希望探討九○年代以降的創作者,處在台 灣身分認同的重新建構和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如何書寫想像地方並藉由形塑地 方思索文化的定位。空間實踐或想像皆無法自外於表義系統的運作,地方再現的 模式常依循特定的軌跡反複表述。從筆者個人實際批評裏觀察,目前台灣的區域 書寫裏南部和東部離島文學裏已然別具特色, 但除此之外的北部區域猶混沌不 明,未見區域性的書寫模式。文本裏的南部,涵蓋的範圍約略為西部平原台中縣 市以迄屏東縣等,北區則包括台北縣市、桃竹苗等縣市,東部和離島包括基隆和 中央山脈以東的宜蘭花蓮台東,以及蘭嶼澎湖金門馬祖等外島。 台灣的地誌書寫經過二十年的累積, 在二十一世紀已經看到了初步的成 果。 透過不同地方的書寫, 讓幅員這麼狹小的台灣竟然呈現出這麼多不同的 樣貌以及論述立場。 他們的再現不僅擴展我們對以往不熟悉的地域的人文歷史 地理景觀的認識, 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了異質化的台灣面貌, 這不只是呈 現台灣多元社會的精神, 更防止台灣民族主義走向過度膨脹的單一想像共同體 思維 。 不同地理區域的物質條件對激發敘述和想像是充分的基礎條件。 空間是文 學生產有密切關聯, 地誌書寫無法憑空捏造, 鄰近的相似的地方在敘事模式 上會產生共同性而結集成為文學區域。 但是地理位置的鄰近不是唯一的條件, 4

(5)

還必須參考其開發的先後或生產方式以及居民的組成。 此外,這些地方身分的 想像常常會需要一個強勢的它者來拉開觀察的距離以便形塑居於劣勢的自我地 理身分。 在常見的身分政治的參照選項, 階級、 種族、 性別、 性向、 宗 教中, 我們又可以增加一項── 地理的身分。 文本裏的地理它者有時候是優 越的壓迫者位置, 有時候只是相對性的對照意義。 南部縣市的對照它者是北 部, 東部相對的是西部,而離島相較的是本島。 在想像位置中居於核心的北 部並沒有共同想像的對照元或所謂北部的共同想像, 他們關心或企圖自我型塑 的方向並不相同, 連一個有區域共質的敘事特質都看不出來。整體觀之, 北 區的六縣市或已有自己縣市的再現芻形, 如台北市和台北縣, 或尚在建構中, 無法如其他南部和東部形成較為同質得文學版塊。 區域文學版圖的形成對創作者、地方文史工作者和縣市政府當局而言不見 得是一件喜事, 因為那意味著地方特色可能隱沒在區域特色中。誠如阿帕杜在 <地方性的生產>中的提示,地方不只跟中央有一種緊張的關係,地方跟地方 之間也彼此競爭區隔,力保自身的獨特和優勢5 。這個現象可見於台南和高雄隱 然爭當南部文化的龍頭, 花蓮和台東屢屢爭議「後山」一詞的轄區所有權。然 而各自為政的細劃卻也無法建構總體意象,無論接下來不同意見團體希冀推動 的實際效益為何。兩難之中,也許目前東部離島文學的敘事模式最能在同質性 中兼顧異質性。文本在思索人和環境的母題中又能凸顯各自地域的歷史文化與 生態文明,再現中的金門、 澎湖、 蘭嶼意象清晰而分明。 地理空間正從在以人物和時間(故事、事件、記憶、歷史)的文學傳統中 浮現, 地方的書寫無疑為敘事文類開拓另一重向度。 不可諱言的是, 做為一 種新的敘事主題, 地誌的比重仍舊不如兩者, 特別是歷史。地方書寫的崛起 同時伴隨著的正是整個台灣社會的歷史敘述熱潮,或者說前者正是後者的部分 副產品。 但也因為遷就歷史, 有時不免變成一樣的歷史在不同區域發生一遍,

(6)

地方的獨特性想像反而難以自由發揮。 這個缺點的部分原因與其歸疚於書寫 者, 不如說是台灣教育體系中長期以來缺乏對台灣地理的關注, 讀者對許多 地方不熟悉、遑論地方史或區域發展史, 以致於作家必須借用較為普遍的歷史 知識做為理解介紹地方的媒介。 少數有心的作家嘗試加入更為專業學術性的新 資料, 如對舊地名、 聚落區域沿革或考古人類學的考察研究, 雖然增添敘述 深度以及教育意義, 但也增加閱讀上的難度。 尤其對於非本地的讀者, 要了 解小說中描述的地名、 路徑和位置如何在人物和情節的進行中發揮何種功能, 或從舊地名舊地形的描述中了解地方變遷的來龍去脈並產生共鳴,並非易事。 如何加強地方圖象卻能兼顧閱讀上的流暢與樂趣,將是地方書寫者未來的挑 戰 ,也是地方書寫能否推廣的重要關鍵。 地方文學的書寫最大的流弊是流於浮面,將地方歌詠為風光明媚地靈人傑 的映像,淪為觀光景點的書寫。 在某些不成熟的地方文學獎作品中的確看得到 這種迎合縣市當局的風景名信片描繪。 幸運的是, 整體來說並無此傾向的出 現,就南部和東部離島的書寫上我們閱讀到的反而對失落的歷史和斲傷的地理 的著墨。 畢竟文化政策雖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大多數優秀的地誌書寫並非倚 賴文化資金的補助, 自發性的文本居多, 因此目前的地誌書寫尚未流於刻板 化。 地方文學因為全球化的趨勢重要性大增, 但地方的同質性趨勢仍舊是地 方書寫最大的威脅。 當許多鄉鎮加速現代化建設, 國際連鎖店蠶食取代傳統 的地方商店時, 台灣的再現如何能不全然依賴過去的、歷史的元素而能呈現出 地方性特質,恐怕是台灣,以及許多現代化國家,的地方書寫者持續的挑戰。

(7)

短期出國研究報告

出國考察暨研究動機

九○年代以來不僅越來越多的創作者以地方為書寫的主題,致力於再現地 方的特色、 地誌的歷史, 形成一股地方文學的熱潮; 許多電影亦以呈現台灣 地方美景民風為主要號召,例如《等待飛魚》、《練習曲》和《海角七號》。它們 在低迷的國片市場中皆有亮眼的票房表現, 而畫面中優美雋永的風景又吸引觀 眾實地參觀帶動地方旅遊熱潮。再加上從《台灣念真情》以來一系列以認識台灣 土地、鄉鎮、農作、工藝、美食、文化的「瘋台灣」主題電視節目,全年在無線 有線頻道上播映。地方的魅力在研究當代台灣文化中絕對是個不容忽視的面向。 縣市政府以行政區劃為範疇鼓勵地方學的作法無可厚非, 然而文學的版圖 畫分絕不可能完全與地理區塊一致。 更何況台灣土地面積狹小, 鄰近縣市差 異不夠懸殊, 加上交通流動便利, 每一縣市創造獨一無二的地誌書寫的夢想 幾無可能, 即使文學真能全然反映地方特色。既然相鄰的縣市因為自然環境的 綿延、人口組成的性質和移動分佈接近而產生同質性,那麼可不可能幾個縣市 形成更大的區域? 因著地理環境、 住民組成、 地區開發的先後等歷史條件的 異同,形構出幾個文學區域,再現該區景觀、地誌、風俗傳統以及最重要的文 化精神? 地方文學的研究在國外也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領域,目前似乎還未健全為 一個整體的研究範疇,遑論台灣國內的主要圖書館裡關於這些研究資料或專書的 收集更是散見。因此,本人藉此機會提請出國(先以美國西部洛杉磯地區為目標) 進修和考察的機會,實地調查幾個重要的大學圖書館,尋找相關的研究文獻。

行程

(8)

進行文獻收集與解讀。主要洛杉磯市各重要大學圖書館為主,蒐集相關的學術研 究文獻,包括 UCLA、 USC、 CSULB 等三所收藏英文中文圖資的大學圖書館。

執行成果分述如下

此次的資料收集主力放在晚近英美學界裏對地方文學的批評方法的閱讀,以 及是人文地理學在文學批評上的運用。例如從 Charles L. Crow 編輯的 A

Companion to the Regional Literature of America, 一書中可知美國的區域文學發

展來看, 至少已有新英格蘭區、 中西部、南方、大西部等主要文學版塊。 各 區域的文學興衰跟美國政經社會的嬗遞演變有某種程度上的吻合或呼應,不同年

代的區域文學家對於該區的描繪、 想像以及文化意義的建構亦不盡相同 。 Eric

Heyne 和 Mark Busby 等人分別編撰扣合 Frontier Writing 傳統的論文集中對於 地方文學與記憶 、歷史、認同、國族、性別的糾葛亦非常具有啟發。Lucy Lippard 的 The Lure of the Local 和 Allen Massey 的 Rethinking the Region 對思考文學藝 術再現地方的技巧和原因也有相當的說明。除了地方文學批評,跟地方與空間有 關的民族學、 地理學、 文化人類學的書籍對於相關的議題有更宏觀的看法, 關 於傳統和當代地方及其書寫的優點或危機提出了不同的思考角度。 以上豐富的前行研究對於當代台灣地方書寫的模式及優缺是重要的參照。 雖然文化歷史脈絡迥異,分析應用上將有絕大的差異,但已為本人在處理台灣不 同區域的書寫實踐的普遍性詮釋架構提供必要的認識基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在 1855 年英國科學家 Lord Rayleigh 於地震研 究領域就發現了表面聲波的存在,此後則將此現象 運用於地震研究上,此表面波亦被稱為 Rayleigh wave ;直到 1965

當 面 取 證、追蹤觀察、寫出報 導。 9 透過嚴謹的研究方法與步 驟,他在 1966 年出版了 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新鮮,有的學者已經進行過探討。 [註 2]

找出書中最 找出書中最 找出書中最 找出書中最開心 開心 開心 開心的地方 的地方 的地方 的地方, , , ,記下那一頁 記下那一頁 記下那一頁 記下那一頁3.

利用 Web Survey 來蒐集資料有許多的好處。許多研究者利用 Web Survey 進行研究的主要原因在於可以降低成本、即時的回覆。然而,Web Survey

地方觀光文化產業,係以地方特色作為「地方行銷」的賣點,各國基於觀光

近年來,國內積極發展彩色影像顯示器之產業,已有非常不錯的成果,其中 TFT-LCD 之生產研發已在國際間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下針對 TFT-LCD 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