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3631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36310"

Copied!
10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臺北醫學大學 保健營養學系碩士論文 Master Thesis School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Sciences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及懷孕期體重增加量與懷孕結果相關 性之研究 Association of prepregnant body mass index and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with pregnancy outcomes. 研究生:蔡一賢 撰 I-Hsien Tsai 指導教授:葉松鈴 博士 Sung-Ling Yeh, Ph.D.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 Dec 2009.

(2) 中文摘要 如何孕育健康的胎兒,一直是政府、學者關切的公共衛生議題 及父母深切的期待與盼望。懷孕期體重增加過多或過少,均會造成 母體及胎兒不良的懷孕結果,因此本研究藉由回溯性設計,以病歷 查閱方式,收集產婦相關人口學資料與懷孕期體重變化及併發症相 關資料,以了解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與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結 果的相關性。研究對象為於 2007 年 4 月至 2007 年 6 月於台北市馬 偕紀念醫院生產之產婦,符合本研究個案數為 860 名。研究工具主 要為本院建置之產房資料庫輔以病歷查詢,內容包括孕婦基本資 料、胎次、胎數、懷孕前身高與體重、懷孕期體重變化、懷孕期併 發症、生產方式及出生體重等。孕婦根據其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分 為三組,而根據其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分為四組。研究結果顯示當產 婦懷孕前體重過重或肥胖(身體質量指數 ≥ 24 kg/m2),其發生懷孕型 糖尿病、嬰兒出生體重 ≥ 3500 公克及巨嬰症的風險增加,而懷孕期 體重增加量 < 10 公斤,則嬰兒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及早產的風險 增加,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4 公斤,則嬰兒出生體重 ≥ 3500 公克 的風險增加,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8 公斤,則發生巨嬰症及子癇前 症的風險增加。 關鍵字:身體質量指數、懷孕期體重變化、懷孕結果。 1/21/2010 of 100. I.

(3) Abstract The effect of maternal weight gain on obstetric performance is less clear and population based studies in Taiwan reporting on the effect of extremes of body mass index (BMI) on pregnancy outcomes are relatively few. Therefore, we designed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for excessive or inadequate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and prepregnant BMI with associated morbidities among women in a medical center. Data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delivery room information bank on all women delivering singleton babies in the Taipei Mackay Memorial Hospital between April to June, 2007. The collected variables including basic information, parity, prepregnant height and body weight,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gestational complications, the delivery method and neonatal birthweight etc. The women were categorized into 3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prepregant BMI and divided to 4 groups depend on the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prepregant BMI ≥ 24kg/m2 increased the risk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macrosomia.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 10 kg increased the risks of low baby birthweight and preterm delivery. On the other hand, gestational. 1/21/2010 of 100. II.

(4) weight gain ≥ 14 kg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higher baby birthweight ; weight gain ≥ 18 kg increase the risks of macrosomia and preeclampsia. Keywords: body mass index (BMI),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GWG), pregnancy outcomes.. 1/21/2010 of 100. III.

(5) 致謝 回想當初就讀研究所的心情,即希望能將臨床實務上遇到的 難題,能以學理與系統化的研究獲得解答,藉以回饋及提昇病人臨 床營養的照顧。其間承蒙恩師 葉松鈴博士的悉心指導與關懷,讓學 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仍能一步一步地解決問題,進而完成論文。 在此致上最深的祝福與感謝,並敬祝恩師與家人一切順心如意。 感謝馬偕紀念醫院醫學研究部. 陳持平教授及本系 劉珍芳. 博士於碩士論文口試期間,撥冗審閱惠予指正,並提供寶貴建議, 使本論文更臻完善,在此深表感激。三年多的研究所期間,感謝所 有北醫保研所 師長們的教誨與勉勵。感謝同事芳如、巧雲、靜如、 淑容的諸多協助及同窗好友們力威、若樸、淑琴的相互打氣與鼓勵。 特別感謝我親愛的父親與母親,多年來的悉心栽培、支持與協 助;感謝公婆的幫忙與體諒,及我三位寶貝女兒維書、維芝與維恩 的乖巧相伴與微笑,讓我忘記辛勞。最後感謝我的先生張嘉峰博士, 讓我無後顧之憂專心求學,並於撰寫論文過程提供諮詢與協助。 能向著目標邁進並完成,過程充滿著由衷地感恩與感激。謹以 此論文獻给我的 師長、同窗、親朋好友與我的家人們。 本論文承蒙馬偕紀念醫院提供相關資料協助,在此特表感謝。 蔡一賢 1/21/2010 of 100. 謹誌於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 2009.12.14 IV.

(6) 目錄 頁數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 致謝............................................................................................................I 目錄............................................................................................................I 表目次........................................................................................................I 圖目次........................................................................................................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 第一節 名詞界定 .................................................................................. 1 第二節 其他各國懷孕期體重建議增加量之建立模式與結果.......... 1 第三節 本國目前懷孕期體重之建議 .................................................. 1 第四節 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對懷孕結果之影響 .............................. 1 第五節 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結果之影響 .................................. 1 第六節 良好飲食管理對懷孕期結果之影響 ...................................... 1 第三章 方法與步驟................................................................................. 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流程 .............................................................. 1 1/21/2010 of 100. V.

(7) 第三節 統計分析 .................................................................................. 1 第四章 結果............................................................................................. 1 第一節 研究對象特質的描述 .............................................................. 1 第二節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對母體分娩方式的相關性...................... 1 第三節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對子癇前症的相關性 .............................. 1 第四節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對懷孕型糖尿病的相關性...................... 1 第五節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對胎兒發生子宮內生長遲緩的相關性.. 1 第六節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對嬰兒發生早產的相關性...................... 1 第七節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對嬰兒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相關性.. 1 第八節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對嬰兒出生體重的相關性...................... 1 第九節 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與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結果的交 互影響..................................................................................... 1 第五章 討論............................................................................................. 1 第一節 影響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與懷孕期體重增加量之顯著因素 ................................................................................................. 1 第二節 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對懷孕結果的影響 .............................. 1 第三節 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結果的影響 .................................. 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 第七章 參考文獻..................................................................................... 1 1/21/2010 of 100. VI.

(8) 表目次 頁數 表 1 美國單胞胎懷孕期體重建議增加量.............................................. 1 表 2 瑞典單胞胎懷孕期體重增加建議量.............................................. 1 表 3 日本單胞胎懷孕期體重增加建議量.............................................. 1 表 4 中國香港單胞胎懷孕期體重增加建議量 ..................................... 1 表 5 子癇前症對母體之併發症及危害.................................................. 1 表 6 子癇前症對胎兒之併發症及危害.................................................. 1 表 7 孕婦之基本資料及嬰兒出生體重.................................................. 1 表 8 以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分組之個案特性 ..................................... 1 表 9 以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分組之個案特性.......................................... 1 表 10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母體分娩方式之相關性 ........................... 1 表 11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子癇前症之相關性..................................... 1 表 12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懷孕型糖尿病之相關性 ............................ 1 表 13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胎兒子宮內生長遲緩之相關性 ................ 1 表 14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早產之相關性............................................. 1 表 15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呼吸窘迫症候群之相關性 ........................ 1 表 16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出生體重小於 2500 公克之相關性 .......... 1 表 17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出生體重大於、等於 3500 公克之相關性 1/21/2010 of 100. VII.

(9) ......................................................................................................... 1 表 18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出生體重小於 2500 公克之相關性 .......... 1 表 19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出生體重大於、等於 4000 公克之相關性 ......................................................................................................... 1 表 20 BMI 未分組時不同的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結果之勝算比 1 表 21 BMI 分組後不同的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結果之勝算比.... 1 表 22 影響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與懷孕期體重增加量之因素 ........... 1 表 23 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對懷孕結果的影響 ................................... 1 表 24 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對懷孕結果的影響 ................................... 1. 1/21/2010 of 100. VIII.

(10) 圖目次 頁數 圖 1 研究架構圖...................................................................................... 1 圖 2 研究流程圖...................................................................................... 1 圖 3 BMI 未分組時不同的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結果之勝算比.. 1 圖 4 BMI < 18.5 組之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結果之勝算比........... 1 圖 5 18.5 ≤ BMI < 24 組之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結果之勝算比 .. 1 圖 6 24 ≤ BMI 組之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結果之勝算比.............. 1. 1/21/2010 of 100. IX.

(11) 第一章 緒論 當母體營養狀況改善時,對胎兒之益處為避免子宮內生長遲 緩、降低低出生體重嬰兒,進一步降低嬰兒之致病率與死亡率,但 營養不均衡或營養過盛也恐造成胎兒生長過大而增加懷孕期併發症 之發生及分娩之風險或導致產後體重滯留之結果。再則女性吸煙人 口增加及追求纖瘦就是美的迷思也恐影響胎兒之生長。且美國內科 醫學會早於 1990 年即指出應根據婦女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之高低而 建議不同的懷孕期體重增加量,以達到更好的懷孕結果。而行政院 衛生署為預防與肥胖相關的代謝症候群,於 2003 年建立屬於國人成 人肥胖標準切點,但衛生署於 2004 年修正之孕哺期營養(媽媽寶寶的 約定),目前仍建議自懷孕第 0 至 3 個月體重僅須增加 1 至 2 公斤, 第 4 個月起建議每週增加 0.5 公斤,整個懷孕期體重建議增加約 10 至 14 公斤,並未依婦女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之高低而建議不同的懷 孕期體重增加量,而若不加思索地套用外國的懷孕期體重增加建議 量並不恰當。 因目前國內研究較著重於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期併發症 與產後體重滯留的影響,而孕婦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對於懷孕結果 的探討與研究則付之闕如。為避免懷孕期間母體與胎兒的相互影響 及其之後世代間的惡性循環,此實為重要且急迫的議題。故本研究 1/21/2010 of 100. 1.

(12) 希冀能了解並探討台灣婦女於不同的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及懷孕期 體重增加狀況與懷孕結果的相關性,並藉由統計分析的手法了解孕 婦人口學特性對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及懷孕期體重增加量的影響 力,以期藉由懷孕前與懷孕期的營養教育與介入,使母體及胎兒達 到最佳之懷孕結果。. 1/21/2010 of 100. 2.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名詞界定 以國際疾病分類條碼(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code ; ICD)或國民健康局醫療衛生統計名詞詮釋來定義: 一、單胞胎妊娠(singleton pregnancy):指同一妊娠之胚胎或胎兒數量 僅為一個。 二、多胞胎妊娠(multiple pregnancy):指同一妊娠之胚胎或胎兒數量 多於一個。 三、懷孕週數(gestational age):自當次懷孕前最後一次月經周期的第 一天開始計算之,若無法確認最後一次月經周期或以臨床評估 判斷懷孕週數與胎兒大小不符時,則以超音波評估確認懷孕週 數。 四、懷孕期體重增加(gestational weight gain; GWG):最後一次產前檢 查或分娩時所測量之體重與當次懷孕前體重之差異。 五、活產(live birth):係從產婦完全產出或取出胎兒之意,而不論其 懷孕期之長短,該胎兒在與產婦分離後,能呼吸或顯示任何其 他生命現象如心臟、臍帶搏動或明顯之隨意肌活動,不論臍帶 是否已切斷或胎盤是否仍附著,凡如此出生嬰兒,都被認為是 活產。 1/21/2010 of 100. 3.

(14) 六、流產(abortion):胚胎或胎兒過早從孕婦子宮被排出,可分為自然 流產及人工流產。 七、早產( preterm delivery):妊娠滿 37 週前的(自發性)分娩。 八、不足月(pre-term):指妊娠胎齡未滿 37 整週。 九、足月(full-term):指妊娠胎齡滿 37 週至未滿 42 週。 十、自然分娩(single spontaneous delivery):包括下列二種方式 1.單胎自然分娩(single spontaneous delivery):包含在完全正常的 病例使用最低限度或沒有輔助情況下分娩,伴有(合併或併發) 或未伴有(未合併或未併發)會陰切開。 2.使用產鉗及真空吸引器的單胎分娩(single delivery by forceps and vacuum extractor)。 十一、經剖腹(術)的單胎分娩(single delivery by caesarean section)。 十二、台灣出生體重(birth weight)的定義: 1. 極低出生體重(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 ELBW): 即嬰兒出生體重小於 1000 公克。 2. 非常低出生體重(very low birth weight ; VLBW): 即嬰兒出生體重小於 1500 公克且大於、等於 1000 公克。 3. 低出生體重(low birth weight ; LBW): 即嬰兒出生體重小於 2500 公克且大於、等於 1500 公克。 1/21/2010 of 100. 4.

(15) 4. 正常出生體重(normal birth weight ; NBW): 即嬰兒出生體重小於 4000 公克且大於、等於 2500 公克。 5. 巨嬰症(macrosomia): 即嬰兒出生體重大於、等於4000公克。 十三、體重不足( P05.0 light for gestational age):通常是指體重低於 妊娠週數的10個百分位,但身長卻大於妊娠週數的10個百分 位。 十四、身體過小( P05.1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通常是指體重 及身長均低於該妊娠週數的10個百分位。 十五、身體過大(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 LGA):通常是指體重及身 長均低於該妊娠週數的90個百分位。 十六、胎兒生長遲滯(P05.9 slow fetal growth, unspecified; 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 IUGR)。 十七、未伴有(未合併或未併發)明顯蛋白尿的妊娠性高血壓(O13 gestational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without significant proteinuria):包括妊娠性高血壓(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及輕 度子癇前症( mild pre-eclampsia)。 十八、伴有(合併或併發)明顯蛋白尿的妊娠性高血壓(O14 gestational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with significant proteinuria): 1/21/2010 of 100. 5.

(16) 包括中度子癇前症(O14.0 moderate pre-eclampsia)、重度子癇 前 症 ( O14.1 severe pre-eclampsia)及 子 癇 前 症 , 未 特 定 者 ( O14.9 Pre-eclampsia, unspecified)。 十 九 、 妊 娠 期 糖 尿 病 (diabetes mellitus in pregnancy ;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二十、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之定義: 定義為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單位為公斤/公尺 2(kg/m2)。. 1/21/2010 of 100. 6.

(17) 第二節 其他各國懷孕期體重建議增加量之建立模式與結果 在英國,Hytten and Leitch (1971)認為對於單胞胎 40 週足月產 (full-term)的懷孕過程,懷孕期體重平均增加 12.5 公斤與理想的懷孕 結果具相關性。而懷孕初期 10 至 13 週的體重增加約佔懷孕期總體 重增加的 5 %,而其餘的體重則於之後的懷孕期以平均每週 0.45 公 斤的速度增加 (Williamson, 2006) 。 在美國,國家研究諮詢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於 1970 年建議懷孕期體重增加為 9.1 至 11.3 公斤(平均為 10.9 公斤) (Committee on maternal nutrition.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70)。而 內科醫學會(Institute of Medicine)重新評價有關理想的懷孕期體重增 加的研究證據後,表示當考量理想的懷孕期體重增加時,應將懷孕 前的體重一併考慮,故根據單胞胎足月產嬰兒出生體重介於 3.0 至 4.0 公斤為具理想的懷孕結果前提下,於 1990 年根據懷孕前身體質 量指數(BMI; body mass index)之差異,分別建議不同的懷孕期體重增 加與懷孕 12 週後的每週體重增加速度,如表 1 所示(Institute of Medicine (U.S.). Subcommittee on Nutritional Status and Weight Gain during Pregnancy. et al., 1990)。. 1/21/2010 of 100. 7.

(18) 表 1 美國單胞胎懷孕期體重建議增加量 Table 1 Recommentation of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in singleton pregnancy in USA Recommended weight gain Pre-pregnancy BMI lbs 28~40 25~35 15~25 15+. Low (BMI < 19.8) Normal (BMI:19.8~26.0) High (BMI > 26.0~29.0) Obese (BMI > 29.0). kg 12.5~18 11.5~16 7~11.5 7+. 出處來源:Institute of Medicine, 1990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於 1995 年回顧 20 個 國 家 『 母 體 體 位 與 懷 孕 結 果 (Maternal Anthropometry and Pregnancy Outcomes)』的協同研究資料,結果為出生體重介於 3.1 至 3.6 公斤(平均為 3.3 公斤),顯示對單胞胎足月產嬰兒而言與理想的 母體及胎兒的懷孕結果,包括懷孕、分娩併發症風險最低及低出生 體重的降低具相關性,而與此理想的出生體重有關的母體懷孕期總 體重增加範圍為 10 至 14 公斤(平均為 12 公斤)(WHO, 1995)。 在瑞典,Cedergren 學者(2007)分析 1994 年至 2004 年醫療出生 登記資料,於 2007 年發表以降低母體及胎兒負面懷孕結果之勝算比 (OR;odds ratios)小於 1 為目標,建立根據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建議不 同的懷孕期體重增加,如表 2 所示。. 1/21/2010 of 100. 8.

(19) 表 2 瑞典單胞胎懷孕期體重增加建議量 Table 2 Recommentation of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in singleton pregnancy in Sweden BMI categories Pre-pregnancy BMI Recommended weight gain(kg) BMI < 20 20 ≤ BMI < 25 25 ≤ BMI < 30 30 ≤ BMI. Underweight Average Overweight Obese. 4~10 2~10 <9 <6. 出處來源:Cedergren, 2007 在 日 本 , 婦 產 科 醫 學 會 (The Japan Society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於 1997 年為預防懷孕型高血壓相關併發症等的發生,而 根據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建議不同的懷孕期體重增加,如表 3 所示 (Committee of Nutritional Guideline. Japan Society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990),但 Takimoto 等人(2006)的研究顯示,為達到理想 的胎兒生長前提下,懷孕期總體重增加應達到懷孕週數 37 週的 50 百分位至 41 週 75 百分位,即範圍為 9 至 13 公斤。而 Tsukamoto 等 人(2007)指出嚴格限制懷孕期體重增加並無法有效地降低生產前後 的併發症,且為降低日本逐年增加之低出生體重率及避免負面生產 前後併發症的發生,建議理想的懷孕期體重增加範圍為 8 至 14 公斤。 表 3 日本單胞胎懷孕期體重增加建議量 Table 3 Recommentation of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in singleton pregnancy in Japan BMI categories gestational weight gain(kg) BMI < 18.0 10-12 7-10 18.0 ≤ BMI ≤ 24.0 BMI > 24.0 5-7 出處來源:The Japan Society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997 1/21/2010 of 100. 9.

(20) 在中國香港,Wong 等人(2000)的研究顯示,為達到良好的懷孕 結果,包括出生週數介於 37 至 42 週、自然產、活產、嬰兒出生體 重介於 2.5 至 4.0 公斤且母體無生產前後併發症的發生,建立根據懷 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建議不同的懷孕期體重增加,如表 4 所示。 表 4 中國香港單胞胎懷孕期體重增加建議量 Table 4 Recommentation of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in singleton pregnancy in China BMI category Pre-pregnancy BMI Recommended weight gain (kg) BMI < 19.0 19.0 ≤ BMI < 23.5 BMI > 23.5. Underweight Normal overweight. 13.0~16.7 11.0~16.4 7.1~14.4. 出處來源:Wong, 2000 Ko 等人於 1997 年表示白種成人適孕女性的理想體重範圍的身 體質量指數為 19.8 至 26 kg/m2,而中國人則較低為 18.9 至 22.4 kg/m2,且 Paeratakul 等人於 1997 年表示此種差異可能主要是因不同 種族有不同的身體質量指數及身體組成(Kelly et al., 1996)所致,而非 單純為營養狀況耗損的影響(Ko et al., 1997; Paeratakul et al., 1998), 若將白種人之懷孕期體重增加建議範圍不加思索地套用於台灣婦女 可能並不適用。. 1/21/2010 of 100. 10.

(21) 第三節 本國目前懷孕期體重之建議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於 1993 年至 1996 年『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 況變遷調查』及 1999 年至 2002 年『台灣老人與國小學童營養健康 狀況變遷調查』與 2005 年至 2008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結果比較,台灣成年女性平均身體質量指數呈現先降後升的趨勢, 而 19 歲至 44 歲成年女性的平均身體質量指數由 22.32 kg/m2 先降至 21.80 再回升至 22.03 kg/m2,且成年女性過重及肥胖的盛行率由 1993 年至 1996 年調查的 31.7 %上昇至 2005 年至 2008 年調查的 36.2 %(行 政院衛生署, 2009)。另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針對受訪者吸煙 行為調查結果發現,台灣 18 歲至 29 歲成年女性於 2005 年較 2004 年有增加之趨勢,且單胞胎足月產小於 2500 公克之低出生體重比 率,由 2003 年的 7.165 %增加為 2006 年的 7.315 %,增加了 0.15 %(行 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8)。且有前瞻性研究收集台灣 2002 年 1 月至 2004 年 1 月之某台北市市立醫院產婦資料,結果為懷孕期總體 重平均增加為 14.23 公斤,而產後六個月體重平均為 55.75 公斤,較 懷孕前的體重平均為 53.35 公斤,增加了 2.4 公斤;身體質量指數由 20.95 kg/m2 增加為 21.89 kg/m2,平均增加 0.94 kg/m2 (羅巧珍.盧立卿, 2004)。故隨著成年適孕女性平均懷孕前及產後六個月身體質量指數 增加、抽菸比率上升及低出生體重比率增加之趨勢而言,具適時確 1/21/2010 of 100. 11.

(22) 認與修正理想的懷孕期體重增加之必要性。且有研究指出,若孕婦 在妊娠初期即施以營養教育或教以適當的產前運動,確實有助於孕 婦的體重控制(張永生等人, 2006)。 在台灣,行政院衛生署於 2004 年修正之孕哺期營養(媽媽寶寶 的約定)(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目前仍建議自懷孕第 0 至 3 個 月體重僅須增加 1 至 2 公斤,第 4 個月起建議每週增加 0.5 公斤,整 個孕期體重建議增加約 10 至 14 公斤,並未依婦女懷孕前身體質量 指數之高低而建議不同的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1/21/2010 of 100. 12.

(23) 第四節 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對懷孕結果之影響 根據過去的研究,懷孕前的身體質量指數是與懷孕結果有關聯 的,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對於懷孕結果的影響區分為下列項目來探 討: 一、 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對剖腹產之影響: 根據美國 1995 至 2002 年參與懷孕、感染及營養研究 (Pregnancy, Infection, and Nutrition Study),統計 641 位足月產初 產婦之資料,顯示對於初產婦而言,懷孕前的身體質量指數為 過重(BMI: 26.1-29.0 kg/m2)或肥胖者(BMI > 29.0 kg/m2)其未調 整之剖腹產風險率(risk ratios)為理想範圍(BMI: 19.8-26.0 kg/m2) 婦女的 1.4 倍,而當經控制母體身高、教育程度、懷孕期體重 增加量及引產分娩(labor induction)後,過重或肥胖者其調整後 之剖腹產風險率分別為理想範圍婦女的 1.2 倍(95 % CI:0.8-1.8) 及 1.5 倍(95 % CI:1.05-2.0),顯示初產婦剖腹產與其懷孕前的身 體質量指數是具有中度相關性的(Vahratian et al., 2005)。 巴西的研究指出,自 1991 至 1995 年間追蹤 4486 位婦女從 懷孕 20 至 28 週起至分娩後,發現肥胖者(BMI: 25.0-29.9 kg/m2 ) 剖腹產相對危險(relative risk)為理想體重範圍(BMI: 18.5-24.9 kg/m2 )婦女的 1.8 倍(95 % CI:1.5-2.0)(Seligman et al., 2006)。 1/21/2010 of 100. 13.

(24) 二、 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對嬰兒出生體重之影響: 美國一前瞻性世代研究顯示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對嬰兒出 生體重經可能影響因素校正後,呈獨立且正相關之相關性 (ß=44.7, P=0.001),發生巨嬰症(出生體重 ≥ 4000公克)的風險隨 著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的增加而上昇(P for linear trend=0.001) (Frederick et al., 2008)。 三、 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對死產之影響: 在瑞典有一研究共包括649位死胎及690位初產婦之個案, 研究結果發現以體重過輕(BMI < 20.0 kg/m2)的產婦為參考組, 理 想 體 重 (BMI: 20.0-24.9 kg/m2) 、 體 重 過 重 (BMI: 25.0-29.9 kg/m2)及肥胖(BMI > 30.0 kg/m2)發生死胎的風險率(odds ratios) 分別為1.2(95 % CI:0.8-1.7)、1.9(95 % CI:1.2-2.9)及2.1(95 % CI:1.2-3.6)。對於足月死胎的結果則是有更高的可能性,理想體 重、體重過重及肥胖發生足月死胎的風險率分別為體重過輕產 婦 的 1.6(95 % CI:0.9-2.6) 、 2.7(95 % CI:1.5-5.0) 及 2.8(95 % CI:1.3-6.0) , 而 懷 孕 期 體 重 增 加 量 則 與 死 胎 無 顯 著 相 關 性 (Stephansson et al., 2001)。 在瑞典另一研究收集於1992至1993年生產之產婦共167750 位,將個案資料經年齡、胎次、抽菸、教育程度、夫妻是否同 1/21/2010 of 100. 14.

(25) 住及母體身高等校正後,研究結果發現對於初產婦而言,以體 重過輕(BMI < 20.0 kg/m2)的產婦為參考組,理想體重(BMI: 20.0-24.9 kg/m2)、體重過重(BMI: 25.0-29.9 kg/m2)及肥胖(BMI > 30.0 kg/m2) 發 生 懷 孕 晚 期 死 胎 的 風 險 率 (odds ratios) 分 別 為 2.2(95 % CI:1.2-4.1) 、 3.2(95 % CI:1.6-6.2) 及 4.3(95 % CI:2.0-9.3)。但對於經產婦則只有肥胖者顯著增加懷孕晚期死胎 的風險率2.0(95 % CI:1.2-3.3) (Cnattingius et al., 1998)。 四、 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對早產之影響: 發生懷孕週數 ≤ 32週早產的情況,對於初產婦而言,肥胖 (BMI > 30.0 kg/m2)者為體重過輕(BMI < 20.0 kg/m2)者的風險率 為1.6(95 % CI:1.1-2.3),而對於經產婦而言,肥胖者為體重過輕 者的風險率則更高(Cnattingius et al., 1998)。 五、 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對懷孕期併發症之影響: 懷孕前病態性肥胖(morbidly obese, BMI > 30.0 kg/m2)的產 婦與懷孕前非肥胖的產婦比較,懷孕前病態性肥胖的產婦明顯 增加懷孕型高血壓(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28.8 vs. 2.9 %, P < 0.0001),懷孕型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24.5 vs. 2.2 %, P < 0.0001), 剖腹產(cesarean section)(15.2 vs. 9.3 %, P < 0.05)和巨嬰症(出生體重 > 4000公克)(32.6 vs. 9.3 %, P < 1/21/2010 of 100. 15.

(26) 0.001),顯示懷孕前病態性肥胖為周產期負面懷孕結果的獨立危 險因子(Kumari, 2001)。 在美國華盛頓州收集1992至1996年的出生資料,個案共 96801位單胞胎初產婦,經懷孕年齡、懷孕抽菸狀況、教育程度、 婚姻狀況、產前檢查開始期數、產前檢查付費方式及懷孕期體 重增加量等後,研究結果顯示懷孕前肥胖(BMI > 30.0 kg/m2)及 體重過重(BMI: 25.0-29.9 kg/m2)的產婦發生懷孕型糖尿病的風 險率為體重過輕(BMI < 20.0 kg/m2)產婦的5.2倍(95 % CI:4.3-6.2) 及2.4倍(95 % CI:2.0-2.9);發生子癇前症的風險率為體重過輕產 婦的3.3倍(95 % CI:3.0-3.7)及2.0倍(95 % CI:1.8-2.2),發生子癇 症的風險率為體重過輕產婦的3.0倍(95 % CI:2.1-4.4)及2.0倍(95 % CI:1.4-2.9)及發生巨嬰症(出生體重 ≥ 4000公克)的風險率為 體重過輕產婦的2.1倍(95 % CI:1.9-2.4)及1.5倍(95 % CI:1.4-1.6) (Baeten et al., 2001)。. 1/21/2010 of 100. 16.

(27) 第五節 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結果之影響 懷孕期體重增加過少,易導致胎兒生長遲緩(IUGR; 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早產(preterm delivery)(Dietz et al., 2006)及低出生 體重(LBW; low birth weight)之風險增加(Institute of Medicine (U.S.). Subcommittee on Nutritional Status and Weight Gain during Pregnancy. et al., 1990) 。 而 子 宮 內 生 長 發 育 不 良 可 能 使 胎 兒 計 畫 (fetal programming)其於成人期有關心血管、代謝性及內分泌疾病的發生 (Kaiser & Allen, 2002)。 懷孕期體重增加過多,對母體而言則與懷孕型糖尿病(GDM; gestational diabetes)(Kabiru & Raynor, 2004)、懷孕導致高血壓(PIH;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子癇前症(pre-eclampsia)(Johnson et al., 1992; Cedergren, 2006)、分娩誘導法失效(failed induction)(Kabiru & Raynor, 2004)、剖腹產(cesarean delivery)(Kabiru & Raynor, 2004)、 產 後 出 血 (postpartum hemorrhage) 、 產 後 感 染 (postpartum infection)(Kabiru & Raynor, 2004) 與 體 重 滯 留 (postpartum weight retention)(Kac et al., 2004b)的風險增加(Johnson et al., 1992; Parrish et al., 1994; Major et al., 1998; Steinfeld et al., 2000; Baeten et al., 2001) 有關外,並易使胎兒創傷(fetal trauma)、巨嬰症(macrosomia)(Johnson et al., 1992; Cedergren, 2006)與新生兒評估法於五分鐘評估分數較低 1/21/2010 of 100. 17.

(28) (low 5-min Apgar score)發生之風險增加(Stotland et al., 2006a)。 一、懷孕期體重增加對早產(Preterm labor)之影響: 美國國家慢性病預防及健康促進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與國家疾病管 制局(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研究自1988收集 國家母體與嬰兒健康調查(National Maternal and Infant Health Survey)之個案共3511對母子,結果發現經排除其他可能影響因 子後,與懷孕前為理想體重範圍且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在建議量 範圍內之產婦比較,懷孕前體重過輕(BMI < 19.6)且懷孕期體重 增 加 不 足 ( < 0.5 磅 / 週 ) 之 產 婦 的 早 產 風 險 率 為 6.7 倍 (95 % CI:1.1-40.6)、懷孕前體重於理想範圍(19.6 ≤ BMI ≤ 26)且懷孕期 體重增加不足之產婦的早產風險率為3.6倍(95 % CI:1.8-8.0)及 懷孕前體重過重(26 < BMI)且懷孕期體重增加不足之產婦的早 產風險率為1.6倍(95 % CI:0.7-3.5),可知母體懷孕期體重增加不 足將增加早產的風險,而風險的程度依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而 異,即懷孕前體重過輕或理想體重範圍之產婦發生早產的風險 較高(Schieve et al., 2000)。 二、懷孕期體重增加對胎兒呼吸窘迫症候群(fetal distress)之影響: 回溯性研究收集非糖尿病、單胞胎且足月(懷孕週數 ≥ 37 1/21/2010 of 100. 18.

(29) 週)之個案共 20465 位,以 1990 年美國醫學會懷孕期體重增加 建議量為指南,研究結果發現與懷孕期體重增加於建議範圍比 較,當懷孕期體重增加量超過建議量之產婦,其胎兒產後 5 分 鐘 時 有 較 低 的 Apgar score 的 風 險 為 1.33 倍 (95 % CI:1.01-1.76)、癲癇發作的風險為 6.50 倍(95 % CI:1.43-29.65)、 低血糖的風險為 1.52 倍(95 % CI:1.06-2.16)及胎兒過大的風險為 1.98 倍(95 % CI:1.74-2.25)。而懷孕期體重增加量低於建議量 時,與其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日數的風險降低為 0.66 倍(95 % CI:0.46-0.96) 及 胎 兒 過 小 的 風 險 增 加 為 1.66 倍 (95 % CI:1.44-1.92)的風險有關(Stotland et al., 2006b)。 五、懷孕期體重增加對低出生體重(low birth weight)及巨嬰症 (macrosomia)之影響: 美國一前瞻性研究顯示懷孕期體重增加與嬰兒出生體重呈 現正相關(β=19.5, P < 0.001),而低出生體重與早產(β=–965.4, P < 0.001)、初產婦(β=–48.6, P=0.015)及嬰兒性別為女性(β=–168.7, P < 0.001)具相關性。低於懷孕期體重增加建議量的一半者,發 生低出生體重的風險增為二倍(RR=2.04, 95 % CI:1.34–3.11),發 生巨嬰症的風險則隨著懷孕期體重的增加而上升(P for linear trend < 0.001)(Frederick et al., 2008)。且因為遺傳對於出生體重 1/21/2010 of 100. 19.

(30) 僅佔少部分的影響(Carr-Hill et al., 1987),巨嬰症(出生體重 > 4500公克)則與產科併發症、出生創傷及新生兒致病率與致死率 增加(Williamson, 2006)有關。 有鑑於低出生體重(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除了與新生兒、 嬰兒致病率與致死率增加(Fujita et al., 1994; Alexander et al., 2003)及生長與心智發展缺陷(impaired cognitive capacity)如腦性 麻痺(cerebral palsy)、癲癇(seizure disorder)有關外,長期影響並 與 其 後 成 人 疾 病 如 中 央 肥 胖 (central obesity) 、 肺 部 疾 病 (pulmonary disease)、高血壓(Davies et al., 2006)及高血脂症、糖 尿 病 (Barker & Bagby, 2005) 、 冠 心 病 ( coronary heart disease)(Barker et al., 2005)及中風(stroke)(Martyn et al., 1996)有 關。 七、懷孕期體重增加對發生子癇前症(pre-eclampsia)與子癇症 (eclampsia)之影響: 懷孕前血壓正常,但懷孕 20 週後於任 7 天內間隔至少 4 至 6 小時的任兩次血壓量測,其收縮壓(SBP;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 140mmHg 或舒張壓(DBP;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 90mmHg , 即 定 義 為 懷 孕 型 高 血 壓 (PIH;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1/21/2010 of 100. 20.

(31) 若懷孕型高血壓且伴隨著蛋白尿(proteinuria)的發生則定 義為子癇前症。而蛋白尿的定義為收集 24 小時的尿液含有 ≥ 300 毫克的蛋白質或任 7 天內間隔至少 4 至 6 小時的任二次尿 液中蛋白質濃度為 ≥ 30 mg/dl。 瑞典一前瞻性族群世代研究,收集 1994 至 2002 年為單胞 胎足月產之相關資料,個案共 245526 位,經校正懷孕年齡、 胎次、抽菸狀況及出生年份後,發現產前肥胖之產婦若懷孕期 體 重 增 加 量 <8 公 斤 , 則 對 於 子 癇 前 症 (OR:0.52;95 % CI:0.42-0.62)、剖腹產(OR:0.81,95 % CI:0.73-0.90)、使用引產 (instrumental delivery)的生產方式及胎兒過大(OR:0.66;95 % CI:0.59-0.75)有較低風險。而懷孕前為理想體重或過重者若懷 孕期體重增加 > 16 公斤,則發生子癇前症及胎兒過大增為 2 倍,而對於所有產婦而言若懷孕期體重增加過多,則增加剖腹 產的風險(Cedergren, 2006)。 懷孕期發生子癇前症的併發症,影響並非僅為母體懷孕期 高血壓、蛋白尿及水腫等症狀或胎兒生長遲緩,其對於母體及 胎兒的急性期及長期危害如表 5 及表 6 所示,且若前胎發生子 癇前症的併發症,則下一胎再發生子癇前症的機率為 22-35 %,發生子癇症的機率為 1-2 % (Sibai, 2005),而下一胎再發生 1/21/2010 of 100. 21.

(32) 子癇前症的機率亦與前胎發生子癇前症時的懷孕週數有關,隨 著懷孕週數的增加,再發生子癇前症的機率則有降低的趨勢, 但懷孕週數 ≥ 37 週時仍有 20 %的再發生機率(Sibai et al., 1991)。 表 5 子癇前症對母體之併發症及危害 Table 5 Maternal complications in preeclampsia 急性期 子癇症(Eclampsia)/中風(stroke) 胎盤早期剥離(Abruptio placentae) 血管內凝血(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救救我症候群(HELLP syndrome) 肺水腫(Pulmonary edema) 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急性腎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死亡(Death) 長期 慢性高血壓(Chronic hypertension)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慢性腎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中風(Stroke) 早期死亡(Premature death) 出處來源:Barton et al, 2008. 1/21/2010 of 100. 22.

(33) 表 6 子癇前症對胎兒之併發症及危害 Table 6 Fetal/Neonatal complications in preeclampsia 急性期 胎兒生長限制(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早產(Preterm delivery) 缺氧(Hypoxia) 酸中毒(Acidosis) 周產期死亡(Perinatal death) 長期 慢性肺疾病(Chronic lung disease) 早期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 心智發展遲緩(Mental retardation) 成人疾病(Adult diseases) (cardiovascular, preeclampsia,diabetes mellitus) 出處來源:Barton et al, 2008 八、懷孕期體重增加對懷孕型糖尿病(GDM; gestational diabetes)之影 響: 美國一回溯性研究,收集於 2001 至 2004 年參加甜蜜成功 糖尿病與懷孕計畫(the Sweet Success California Diabetes and Pregnancy Program)的單胞胎且併發懷孕型糖尿病的個案,個案 共 31074 位,以 1990 年美國內科醫學會的懷孕期體重增加建議 量為指南,研究結果顯示當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大於懷孕期體重 增加建議量時,則胎兒過大(OR:1.72, 95 % CI:1.53-1.93)、早產 (OR:1.30, 95 % CI:1.14-1.48)、剖腹產(OR:1.52, 95 % CI:1.26-1.83) 等風險增加;當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小於懷孕期體重增加建議量 時,則胎兒過小(OR:1.39, 95 % CI:1.01-1.90)的風險增加且以飲 1/21/2010 of 100. 23.

(34) 食控制懷孕型糖尿病(OR:1.47, 95 % CI:1.34-1.63)的可能性增 加,而胎兒過大(OR:0.60,95 % CI:0.52-0.67)的風險降低(Cheng et al., 2008)。 當發生懷孕型糖尿病,則母體易發生早產、子癇前症、腎 臟病、生產創傷、剖腹產及術後傷口的感染等併發症,而胎兒 易發生早期流產、先天異常、巨嬰症、肩難產、死胎、生長遲 緩及低血糖等併發症。若懷孕前肥胖者同時併發懷孕型糖尿 病,則會惡化上述母體與胎兒的併發症。上述短期併發症可經 由良好的血糖控制來調整,然而懷孕型糖尿病對於發生早期肥 胖、孩童時期發生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青少年時 期發生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有關,除此之外,懷孕型糖 尿病為母體早期發生第二型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的一個指標 (Yogev & Visser, 2009)。 九、懷孕期體重增加對剖腹產(cesarean delivery)之影響: 在台灣一回顧性世代研究,於 92 年 12 月 1 日至 94 年 4 月 30 日蒐集臺北縣某一區域教學醫院所有生產資料。研究期間 共有 1960 人次產婦生產,排除早產與計畫性剖腹生產之案例 後,共有產婦 1392 人次,經統計分析顯示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 越 高 (OR:1.10,95 % CI:1.04-1.15) 及 懷 孕 期 體 重 量 增 加 越 多 1/21/2010 of 100. 24.

(35) (OR:1.05,95 % CI:1.01-1.09)之孕婦,初次非計畫性剖腹生產的 風險越高。懷孕期間身體質量指數增加越多也與初次非計畫性 剖腹生產的風險提高相關,但顯著相關僅限於未滿 35 歲之非高 齡產婦(OR:1.13,95 % CI:1.03-1.25)(陳志忠, 2006)。 十、懷孕期體重增加對體重滯留(postpartum weight retention)之影響: 產後體重滯留為適孕年齡婦女重要的營養問題,大部分研究 調查顯示產後一年體重滯留約1.5-3.0公斤(Butte & Hopkinson, 1998),產後九個月約有19.2 %的婦女體重仍滯留7.5公斤,而瑞 典 研 究 結 果 為 產 後 一 年 平 均 體 重 仍 滯 留 1.5 公 斤 (Ohlin & Rossner, 1990)。另一縱向研究顯示經校正懷孕年齡、懷孕前身 體質量指數、身體脂肪量及距第一次懷孕的時間後,懷孕期體 重增加量的35 %為產後9個月時之體重滯留的重量。可知懷孕期 體重增加量為產後體重滯留最重要因素之一,故應系統性監測 懷孕期體重增加量以避免產後體重滯留所造成的肥胖或進一步 因肥胖而衍生出相關的慢性疾病(Kac et al., 2004a)。 另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懷孕及婦女營養研究(The Stockholm Pregnancy and Women's Nutrition;SPAWN)收集於1984至1985 年生產的產婦,個案共2432位,資料包括懷孕前、懷孕中及懷 孕後一年有關飲食、運動及社經狀況等,體位資料經由測量獲 1/21/2010 of 100. 25.

(36) 得。15年後,共563位個案參加後續追蹤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懷 孕前體重過重(身體質量指數 > 25kg/m2)者對於產後體重滯留 並不會較懷孕前為理想體重者有較高的風險。於產後一年追縱 時,56 %的懷孕期體重增加過多(懷孕期體重增加 > 15.6公斤) 者同時也是產後體重滯留較多(產後體重滯留 > 2.2公斤)之產 婦,而產後15年追縱時,懷孕期體重增加過多與產後體重滯留 較多之產婦均有較高之身體質量指數,所以產後一年的體重滯 留狀況可預測15年後的體重過重(Linne et al., 2004)。 在台灣一橫斷式相關性研究,經由結構式問卷針對懷孕滿 37 週之婦女進行相關資料收集,產後體重有效問卷共 185 份。 研究發現懷孕期體重增加平均為 14.97 ± 4.37 公斤,有 39.7 % 的個案體重增加超過 15 公斤,於產後一個月時,個案體重平均 滯留 5.47 ± 3.55 公斤,有 12.2 %的個案於產後一個月時,其體 重仍較懷孕前多 10 公斤以上。研究結果顯示懷孕期體重增加情 形與其產後一個月的體重及產後一個月體重的滯留情形具統計 上的顯著正相關(陳綉鵑., 2006)。 台灣另一橫斷式相關性研究,經由病歷調閱及郵寄問卷方 式收集在桃園縣某一醫學中心生產且產後滿六個月的產婦相關 資料,回收有效問卷共 602 份,反應率為 74.3 %。研究結果顯 1/21/2010 of 100. 26.

(37) 示懷孕前及產後六個月平均身體質量指數分別為 21.5 ± 3.3 kg/m2 與 22.5 ± 3.4 kg/m2;懷孕前體重過重與肥胖率為 18.3 %, 而產後六個月增加為 27.6 %,明顯增加了 9.3 %;懷孕期及產後 六個月的體重較懷孕前平均增加 14.1 ± 4.4 公斤與 2.4 ± 3.6 公 斤,而生產胎次為第一胎(F=3.4,P < 0.05)或吸菸(t=-2.0,P < 0.05) 的婦女其產後六個月體重增加較多。懷孕前體重與產後六個月 體重變化呈現顯著負相關(r=-0.19, P < 0.01),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與產後六個月體重變化則呈現顯著正相關(r=0.51, P < 0.01),即 懷孕前體重較輕或懷孕期體重增加較多的婦女,產後六個月體 重滯留較多(戴芳台, 2006 )。 十一、懷孕期體重增加對胎兒成長之影響: 美國一前瞻性研究調查参與Viva計畫(Project Viva)之母 子,共有2128位符合單胞胎活產,而僅有1585位持續追蹤至產 後六個月。懷孕期體重增加過多與其孩童三歲時之身體質量指 數的z-score (0.13 units per 5 kg [95 % CI:0.08-0.19])、肩頰骨與三 頭肌皮層厚度之總和(0.26 mm [95 % CI:0.02-0.51]及收縮壓 (0.60 mm Hg [95 % CI:0.06-1.13]等較高具相關性。懷孕期體重 增加不足、適量或過多者,其孩童三歲時之身體質量指數的 z-score分別為0.17(95 % CI:0.01-0.33)、0.47(95 % CI:0.37-0.57) 1/21/2010 of 100. 27.

(38) 與 0.52(95 % CI:0.44-0.61),顯示懷孕期體重增加適量或過多 者,其孩童三歲時之身體質量指數的z-score較懷孕期體重增加 不足者高。而懷孕期體重增加適量或過多者其孩童三歲時體重 過 重 之 風 險 率 分 別 為 3.77(95 % CI:1.38-10.27) 與 4.35(95 % CI:1.69-11.24),顯示懷孕期體重增加適量或過多者其孩童三歲 時體重過重之可能性為懷孕期體重增加不足者的3.77及4.35倍 (Oken et al., 2007)。 另一澳洲研究進一步探討母體懷孕期體重增加量與其兒女 21歲時之血壓及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相關性,該研究收集於 1981至1983年在布利斯班市出生的個案共2432位,其中男性佔 了50 %,研究結果為懷孕期總體重平均增加14.8公斤(SD, 5.1 kg)、每週體重平均增加0.4公斤,而其兒女21歲時之身體質量指 數平均為24.2 kg/m2 (SD, 4.9 kg/m2)、收縮壓與舒張壓平均分別 為116.4 mm Hg (SD, 14.5mmHg)與67.7 mmHg (SD, 8.5mmHg)。當校正潛在影響因子,包括母體教育程度、懷孕年 齡、種族、胎次、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及懷孕中抽菸狀況等後, 發現懷孕期體重每星期增加超過0.1公斤時,其兒女21歲時之身 體質量指數平均增加0.3 kg/m2 (95 % CI:0.1-0.4),而收縮壓也平 均增加0.2 mm Hg (95 % CI:0.2-0.6),顯示懷孕期體重增加過 1/21/2010 of 100. 28.

(39) 多,其兒女21歲時之身體質量指數也較高,而過重或肥胖的結 果將導致之後收縮壓較高的可能性增加(Mamun et al., 2009)。 第六節 良好飲食管理對懷孕期結果之影響 影響懷孕期體重增加的因素,包括生物與代謝因素 (biological and metabolic factors),如母體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 (pre-pregnancy BMI)、年齡(age)、胎次(parity)、體位(stature)與 母體脂肪增加決定因素(determinants of maternal fat gain)及社會 因 素 (social predictors) 如 教 育 與 社 會 經 濟 地 位 (education and social economic status)、工作類型與活動量(work and physical activity)、熱量攝取(caloric intake)、全面健康狀態(overall health status) 、 抽 煙 、 酗 酒 與 不 當 藥 物 使 用 (smoking, alcohol, and substance use) 、 飲 食 失 調 (eating disorder) 、 非 計 畫 性 懷 孕 (unintended pregnancy)、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與醫療建議 (provider advice)(Committee on the Impact of Pregnancy Weight o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2007; National Academies (U.S.). Committee on the Impact of Pregnancy Weight o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et al., 2007)。 在台灣某橫斷式相關性研究,經由結構式問卷針對懷孕滿 37 週之婦女進行相關資料收集,研究結果顯示包括「測量體重, 1/21/2010 of 100. 29.

(40) 注意體重變化」、「用餐的量規律」、「吃東西時會細嚼慢嚥」、 「避免吃宵夜」、「吃清淡的食物,如水煮或清蒸的食物」及 「做產前運動皆持續 20 至 30 分鐘」等懷孕期體重控制行為與 懷孕期體重增加情形具統計上的顯著負相關(陳綉鵑., 2006)。. 1/21/2010 of 100. 30.

(41) 第三章 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 錯誤! 母體懷孕前因素. 1.懷孕前疾病 (1).高血壓 (2).糖尿病. 母體其他因素 1.懷孕年齡 2.生產胎次 3.教育程度 4.婚姻狀況 5.抽菸. 1.懷孕週數. 母體懷孕前因素. 母體懷孕期因素. 身體質量指數. 懷孕期體重增加. 胎兒影響. 母體影響. 1.子宮內生長遲緩 2.早產 3.出生體重 4.呼吸窘迫症候群. 1. 懷孕期併發症之發生 (1).懷孕型高血壓 (2).子癇前症 (3).懷孕型糖尿病 2.分娩方式. 圖 1 研究架構圖 Figure 1 Study design. 1/21/2010 of 100. 母體懷孕期因素. 31.

(4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流程 本研究經馬偕紀念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核通過後,收集 2007 年 4 月至 2007 年 6 月共為期 3 個月,於台北市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 生產之個案,排除死胎及多胞胎後,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現行成人肥 胖標準分類,分為體重過輕組(BMI < 18.5)、體重正常組(18.5 ≤ BMI < 24)、體重過重組(24 ≤ BMI)共三組,並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建議婦 女懷孕期體重增加建議範圍,分為探討當低或高於懷孕期體重增加 建議範圍時,對於負面的母體與胎兒懷孕結果之影響程度。實施流 程如圖 2。 在資料收集部分,經由病歷回顧包括母體年齡、身高、體重、 懷孕週數、胎次、教育與社會經濟地位、醫療史、產程記錄、分娩 方式與出生體重等。懷孕週數根據最後一次月經推算而得,若無法 推算則經由臨床上超音波評估胎兒大小以估計懷孕週數。 在資料轉換部分,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pre-pregnancy BMI)經由 懷孕前體重(公斤)與身高(公尺)計算而得。而懷孕期總體重增加則定 義為產房待產時所測量之體重減去懷孕前體重。. 1/21/2010 of 100. 32.

(43) 2007 年 4 月至 2007 年 6 月(共為期 3 個月) 於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生產之個案 排除條件: 1.死產 2.非單胞胎 3.懷孕年齡≦18 歲 依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分組. 依懷孕期體重增加(公斤)分組. 1.BMI < 18.5 2.18.5 ≤ BMI < 24 3.24 ≤ BMI. 1.GWG < 10 2.10 ≤ GWG < 14 3.14 ≤ GWG < 18 4.18 ≤ GWG 對懷孕結果之影響. 對母體之影響 1.懷孕期併發症之發生 (1).懷孕型高血壓 (2).子癇前症 (3).懷孕型糖尿病 2.分娩方式. 對胎兒之影響 1.子宮內生長遲緩 2.早產 3.出生體重 4.呼吸窘迫症候群. 圖 2 研究流程圖 Figure 2 Outline of the study procedure.. 1/21/2010 of 100. 33.

(44) 第三節 統計分析 使用 SPSS15.0 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描述性統計以平均數、 標準差、最小值及最大值呈現。而推論性統計使用卡方檢定 (chi-square)或費雪精確氏檢定(fisher’s exact test)以決定身體質量指 數分組及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分組之個案特性分析。使用簡單和多元 邏輯斯迴歸分析法(Simple and Multiple Log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以分析經母體懷孕年齡、教育程度、胎次、懷孕週數、胎兒性別、 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及懷孕期體重增加量等調整後的懷孕結果之勝 算比。 另 外 , 使 用 分 層 卡 方 檢 定 (Cochran’s and Mantel-Haenszel statistics)進一步比較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與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 孕結果之協同影響,以定量其對於懷孕結果之勝算比。. 1/21/2010 of 100. 34.

(45) 第四章 結果 第一節 研究對象特質的描述 本研究以 97 年 4 月至 97 年 6 月於台北市馬偕紀念醫院生產且 年齡大於 18 歲之產婦為取樣來源,以本院產房資料庫及護理部成人 護理評估系統取得相關資料並進一步調閱所有病歷審查確認,以探 討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與懷孕期體重增加量與懷孕結果的相關性。 此段期間之產房資料庫個案共 956 位,而內政部同期全國出生人數 統計為 45287 位,故佔同期全國出生人數之 2.11 %。而 956 位個案 扣除因醫療相關問題(如染色體異常、重症地中海貧血)而終止妊娠之 個案為 3 位,死胎為 4 位,雙胞胎為 27 位,三胞胎為 1 位及非於本 院產前檢查或資料不全者(如無身高、懷孕前體重等等)為 61 位,故 不符合收案總數為 96 位,所以進入本研究之單胞胎活產個案數共為 860 位,而不符合收案總數之淘汰率為 10 %。 一、基本資料分析,包括下列各項目如表 7 所示: 1.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 本 研 究 個 案 懷 孕 前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平 均 值 為 21.2 ± 3.3(kg/m2)、最小值為 12.7(kg/m2)、最大值為 43.4(kg/m2)。 2.懷孕年齡、懷孕週數及生產胎次: 本研究個案懷孕年齡平均值為 31.7 ± 4.0 歲、最小值為 20 1/21/2010 of 100. 35.

(46) 歲、最大值為 40 歲。懷孕週數平均值為 38.4 ± 1.9 週、最小值為 20 週、最大值為 42 週。生產胎次平均值為 1.5 ± 0.6,即個案生產 胎次多在第一胎與第二胎、最少為一胎、最多為五胎。 3.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及嬰兒出生體重: 本研究個案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平均值為 14.9 ± 4.6 公斤、最 小值為 1.1 公斤、最大值為 36.8 公斤。嬰兒出生體重平均值為 3123.7 ± 486.3 公克、最小值為 338 公克、最大值為 4818 公克。 二、 個案特性與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之關係: 為了解個案特性與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之相關性,經使用 卡方檢定(chi-square)或費雪精確氏檢定(fisher’s exact test)進行統 計分析,結果如表 8 所示: 1. 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 本研究個案因輕度肥胖(27 ≤ BMI < 30)及中度肥胖(30 ≤ BMI) 個案分別僅為 26 位及 22 位,二者之百分比僅 5.6 %,故依行政 院衛生署現行成人肥胖標準分類,依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之不同 分為體重過輕組(BMI < 18.5)、體重正常組(18.5 ≤ BMI < 24)及體 重過重組(24 ≤ BMI)共三組。體重過輕組為 143 位,佔收案總數 之 16.6 %;體重正常組為 583 位,佔收案總數之 67.8 %;體重過 重組為 134 位,佔收案總數之 15.6 %,故體重正常組個案為最多, 1/21/2010 of 100. 36.

(47) 佔收案總數之 67.8 %。而體重過輕組、體重正常組及體重過重組 之懷孕前平均身體質量指數分別為 17.4 kg/m2、20.7 kg/m2 及 27.1 kg/m2。 2. 懷孕年齡: 懷孕年齡介於 19 至 25 歲者為 51 位,佔收案總數之 5.9 %; 懷孕年齡介於 26 至 30 歲者為 275 位,佔收案總數之 32.0 %;懷 孕年齡介於 31 至 35 歲者為 388 位,佔收案總數之 45.1 %;懷孕 年齡≥36 歲者為 146 位,佔收案總數之 17.0 %。故懷孕年齡以介 於 26 至 35 歲之適孕年齡者共 663 位為最多,佔收案總數之 77.1 %。懷孕前體重過輕組、理想體重組及體重過重組依懷孕年齡分 組後,可以發現懷孕年齡各組多集中於理想體重組,懷孕年齡由 低至高各組分別佔 45.1 %、67.6 %、70.1 %及 69.9 %;體重過輕 組主要集中於懷孕年齡介於 19 至 25 歲組,佔 41.2 %。經統計分 析結果為 P 值為 < 0.001,顯示懷孕年齡為影響懷孕前身體質量 指數之顯著因素。 3. 教育程度: 將教育程度分為三組,高中(含)以下者為 206 位,佔收案總數 之 24.0 %;專科大學者為 581 位,佔收案總數之 67.6 %;研究所 者為 73 位,佔收案總數之 8.5 %,故專科大學(含)以上者為 654 位, 1/21/2010 of 100. 37.

(48) 佔收案總數之 76.1 %。懷孕前體重過輕組、理想體重組及體重過 重組依教育程度分組後,可以發現三組的教育程度主要集中於理想 體重組,分別佔 62.6 %、69.4 %及 69.9 %,而體重過輕組及體重過 重組之教育程度多為高中(含)以下,分別佔 17.5 %及 19.9 %。經統 計分析結果為 P 值為 0.336,顯示教育程度不是影響懷孕前身體質 量指數之顯著因素。 4. 生產胎次: 將生產胎次分為三組,本胎為第一胎者為 513 位,佔收案總 數之 59.7 %;本胎為第二胎為 297 位,佔收案總數之 34.5 %;本 胎為第三胎(含)以上者為 50 位,佔收案總數之 5.8 %,故初產婦者 為最多,佔收案總數之 59.7 %。本胎為第一胎、第二胎及第三胎(含) 以上者,其懷孕前平均身體質量指數分別為 19.4 kg/m2、19.7 kg/m2 及 22.0 kg/m2,即隨著產婦生產胎次增加,其懷孕前平均身體質量 指數有逐漸增加之趨勢。懷孕前體重過輕組、理想體重組及體重過 重組依生產胎次分組後,可以發現三組的生產胎次主要集中於理想 體重組,分別佔 68.8 %、66.0 %及 68.0 %,而體重過輕組多為第一 胎,佔 18.9 %,而體重過重組多為第二胎,佔 20.9 %。經統計分 析結果之 P 值為 0.010,顯示生產胎次為影響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 之顯著因素。 1/21/2010 of 100. 38.

(49) 5. 懷孕週數: 以早產定義週數將懷孕週數分為二組,懷孕週數 < 37 週者為 67 位,佔收案總數之 7.8%;懷孕週數 ≥ 37 週者為 793 位,佔收 案總數之 93.2 %;故懷孕週數 < 37 週之早產者僅佔收案總數之 7.8 %。懷孕前體重過輕組、理想體重組及體重過重組依懷孕週數 分組後,可以發現不論懷孕週數 < 37 週或 ≥ 37 週的懷孕週數主 要集中於理想體重組,分別佔 55.2 %及 68.9 %,而體重過輕組及 體重過重組之懷孕週數多 < 37 週,分別佔 20.9 %及 23.9 %。經 統計分析結果之 P 值為 0.058,顯示懷孕週數與懷孕前身體質量 指數不具相關性。 6. 胎兒性別: 胎兒性別為女性者為 381 位,佔收案總數之 44.3 %;胎兒性 別為男性者為 479 位,佔收案總數之 55.7 %;故男性胎兒較女性 胎兒多 11.4 %。懷孕前體重過輕組、理想體重組及體重過重組依 胎兒性別分組後,可以發現不論胎兒性別為男性或女性,多集中 於理想體重組,分別佔 68.8 %及 67.0 %。經統計分析結果之 P 值 為 0.610,顯示胎兒性別與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不具相關性。 三、個案特性與懷孕期體重增加量之關係: 為了解個案特性與懷孕期體重增加量之相關性,經使用卡方 1/21/2010 of 100. 39.

(50) 檢定(chi-square)或費雪精確氏檢定(fisher’s exact test)進行統計分 析,結果如表 9 所示: 1. 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將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分為四組,分別為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10 公斤組(GWG < 10 kg)、 ≥ 10 公斤且< 14 公斤(10 ≤ GWG < 14 kg)、 ≥ 14 公斤且< 18 公斤(14 ≤ GWG < 18 kg)及≧18 公斤(GWG ≥ 18kg)。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0 公斤組為 106 位,佔收案總數 之 12.3 %; ≥ 10 公斤且 < 14 公斤組為 262 位,佔收案總數之 30.5 %; ≥ 14 公斤且 < 18 公斤組為 298 位,佔收案總數之 34.7 %; ≥ 18 公斤組為 194 位,佔收案總數之 22.6 %,故 ≥ 14 公斤且 < 18 公斤組個案為最多, ≥ 10 公斤且 < 14 公斤組個案次之,而 ≥ 14 公斤者為 474 位,高達收案總數之 57.2 %。 2.懷孕年齡: 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各組依懷孕年齡分組後,可以發現懷孕年 齡各組多集中於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4 公斤且 < 18 公斤組,懷 孕年齡由低至高各組分別為 35.3 %、36.0 %、34.0 %及 33.6 %; 且懷孕年齡各組於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0 公斤組所佔百分比最 低,懷孕年齡由低至高各組分別為 15.7 %、8.7 %、13.4 %及 15.1 %。經統計分析結果之 P 值為 0.107,顯示懷孕年齡不是影響懷孕 1/21/2010 of 100. 40.

(51) 期體重增加量之顯著因素。 3.教育程度: 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各組依教育程度分組後,可以發現教育程 度主要集中於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4 公斤且 < 18 公斤組,分別 佔 33.0 %、34.3 %及 42.5 %,且教育程度各組於懷孕期體重增加 量 < 10 公斤組所佔百分比最低,教育程度由低至高各組分別為 8.7 %、13.6 %及 12.3 %。經統計分析結果為 p 值為 0.021,顯示 教育程度為影響懷孕期體重增加量之顯著因素。 4.生產胎次: 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各組依生產胎次分組後,可以發現第一胎 懷孕期體重增加量以 ≥ 14 公斤且 < 18 公斤組所佔百分比最高, 為 38.0 %,而以 < 10 公斤組所佔百分比最低,僅為 8.7%;第二 胎懷孕期體重增加量以 ≥ 10 公斤且 < 14 公斤組所佔百分比最 高,為 36.7 %,而以 ≥ 18 公斤組所佔百分比最低,僅為 15.2 %; 而第三胎懷孕期體重增加量以 ≥ 10 公斤且 < 14 公斤組所佔百分 比最高,為 32.0 %,而以 < 10 公斤組所佔百分比最低,僅為 12.0 %。經統計分析結果之 P 值為 < 0.001,顯示生產胎次為影響懷孕 期體重增加量之顯著因素。 5.懷孕週數: 1/21/2010 of 100. 41.

(52) 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各組依懷孕週數分組後,可以發現懷孕週 數小於 37 週以 ≥ 10 公斤且 < 14 公斤組所佔百分比最高,為 37.3 %,而以 ≥ 18 公斤組所佔百分比最低,僅為 10.4 %;懷孕週數 ≥ 37 週以 ≥ 14 公斤且 < 18 公斤組所佔百分比最高,為 35.7 %,而 以 < 10 公斤組所佔百分比最低,僅為 10.8 %。經 SPSS 15.0 簡單 和 多 元 邏 輯 斯 迴 歸 分 析 法 (Simple and Multiple Log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統計分析結果之 P 值為 < 0.001,顯示懷孕週 數為影響懷孕期體重增加量之顯著因素。 6.胎兒性別: 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各組依胎兒性別分組後,可以發現不論胎 兒性別為男性或女性,以 ≥ 14 公斤且 < 18 公斤組所佔百分比最 高,分別為 35.4 %及 34.0 %,而以 < 10 公斤組所佔百分比最低, 分別僅為 12.1 %及 12.5 %。經統計分析結果之 p 值為 0.569,顯 示胎兒性別不是影響懷孕期體重增加量之顯著因素。 7.身體質量指數: 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各組依身體質量指數分組後,可以發現懷 孕前體重過輕(BMI < 18.5)及理想體重範圍(18.5 ≤ BMI < 24)者, 其懷孕期體重增加量以 ≥ 14 公斤且 < 18 公斤組所佔百分比最 高,分別為 38.5 %及 35.7 %,而以 ≥ 10 公斤且 < 14 公斤組所佔 1/21/2010 of 100. 42.

(53) 百分比次之,分別為 29.4 %及 30.9 %,且以 < 10 公斤組所佔百 分比最低,分別為 11.2 %及 10.3 %;而懷孕前體重過重或肥胖 (BMI ≥ 24)者,其懷孕期體重增加量以 ≥ 10 公斤且 < 14 公斤組 所佔百分比最高,為 29.9 %,而以 ≥ 14 公斤且 < 18 公斤組所佔 百分比次之,為 26.1 %,且以 ≥ 18 公斤組所佔百分比最低,僅 為 21.6 %。經統計分析結果之 P 值為 0.009,顯示懷孕前身體質 量指數為影響懷孕期體重增加量之顯著因素。. 1/21/2010 of 100. 43.

(54) 第二節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對母體分娩方式的相關性 為了解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母體分娩方式之相關性,經使用 SPSS 簡單和多元邏輯斯迴歸分析法(Simple and Multiple Log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進行統計分析。母體分娩方式經相關可能影響因 素(懷孕年齡、教育程度、胎次、懷孕週數、懷孕前身體質指數及懷 孕期體重增加量)調整後,發現剖腹產於懷孕年齡 ≥ 36 歲者為懷孕 年齡介於 19 至 25 歲者的 3.19 倍(P 值為 0.007),且剖腹產於懷孕週 數 ≥ 37 週者為懷孕週數 < 37 週者的 0.53 倍(P 值為 0.024),如表 10 所示。 第三節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對子癇前症的相關性 為了解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子癇前症之相關性,經使用 SPSS 簡 單 和 多 元 邏 輯 斯 迴 歸 分 析 法 (Simple and Multiple Log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進行統計分析。子癇前症經相關可能影響因素(教 育程度、胎次、懷孕週數、懷孕前身體質指數及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調整後,發現子癇前症於懷孕週數 ≥ 37 週者為懷孕週數 < 37 週者 的 0.15 倍(P 值為 0.006);且子癇前症於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8 公斤 者為參考組的 5.3 倍(P 值為 0.019),如表 11 所示。. 1/21/2010 of 100. 44.

(55) 第四節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對懷孕型糖尿病的相關性 為了解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懷孕型糖尿病之相關性,經使用 SPSS 簡單和多元邏輯斯迴歸分析法(Simple and Multiple Log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進行統計分析。懷孕型糖尿病經相關可能影響因 素(懷孕週數及懷孕前身體質指數)調整後,發現懷孕型糖尿病於懷孕 週數 ≥ 37 週者為懷孕週數 < 37 週者的 0.19 倍(P 值為 0.008);且懷 孕型糖尿病於懷孕期前身體質量指數 ≥ 24kg/m2 者為懷孕期前身體 質量指數 ≥ 18.5kg/m2 且 < 24kg/m2 者的 3.86 倍(P 值為 0.038),如表 12 所示。 第五節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對胎兒發生子宮內生長遲緩的相關性 為了解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子宮內生長遲緩之相關性,經使用 SPSS 簡單和多元邏輯斯迴歸分析法(Simple and Multiple Log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子宮內生長遲緩僅與本研究 所分析相關可能影響因素之懷孕年齡具有顯著相關,即子宮內生長 遲緩於懷孕年齡 26 至 30 歲者為懷孕年齡介於 19 至 25 歲者的 0.12 倍(P 值為 0.021);而年齡 31 至 35 歲者為懷孕年齡介於 19 至 25 歲 者的 0.04 倍(P 值為 0.006),如表 13 所示。. 1/21/2010 of 100. 45.

(56) 第六節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對嬰兒發生早產的相關性 為了解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早產之相關性,經使用 SPSS 簡單和 多元邏輯斯迴歸分析法(Simple and Multiple Log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進行統計分析。早產經相關可能影響因素(懷孕前身體質指 數及懷孕期體重增加量)調整後,發現早產於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0 公斤者為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0 公斤且 < 14 公斤者的 1.99 倍(P 值 為 0.039);且早產於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8 公斤者為懷孕期體重增 加量 ≥ 10 公斤且 < 14 公斤者者的 0.35 倍(P 值為 0.025),如表 14 所示。 第七節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對嬰兒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相關性 為了解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嬰兒呼吸窘迫症候群之相關性,經 使 用 SPSS 簡 單 和 多 元 邏 輯 斯 迴 歸 分 析 法 (Simple and Multiple Log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進行統計分析。嬰兒呼吸窘迫症候群經 相關可能影響因素(胎次、懷孕週數及胎兒性別)調整後,發現嬰兒呼 吸窘迫症候群於第二胎者為第一胎者的 0.31 倍(P 值為 0.003),而第 三胎者為第一胎者的 0.20 倍(P 值為 0.121);且嬰兒呼吸窘迫症候群 於懷孕週數 ≥ 37 週者為懷孕週數 < 37 週者的 0.20 倍(P 值為 < 0.001),如表 15 所示。. 1/21/2010 of 100. 46.

(57) 第八節 影響懷孕結果因素對嬰兒出生體重的相關性 為了解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或 ≥ 3500 公 克之相關性,及與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或 ≥ 4000 公克之相關性, 故分別以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且 < 3500 公克及出生體重 ≥ 2500 公 克且 < 4000 公克為參考組分別探討之。 一、以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且 < 3500 公克為參考組: 為了解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之相關性,經 使 用 SPSS 簡 單 和 多 元 邏 輯 斯 迴 歸 分 析 法 (Simple and Multiple Log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進行統計分析。以出生體重 ≥ 2500 公 克且 < 3500 公克為參考組,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經相關可能影響 因素(胎次、懷孕週數、胎兒性別及懷孕期體重增加量)調整後,發現 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於懷孕週數 ≥ 37 週者為懷孕週數 < 37 週者的 0.02 倍(P 值為 < 0.001);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於男性胎兒為女性胎 兒的 0.44 倍(P 值為 0.021);且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於懷孕期體重增 加量 < 10 公斤者為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0 公斤且 < 14 公斤者的 3.03 倍(P 值為 0.018),如表 16 所示。 為了解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出生體重 ≥ 3500 公克之相關性,經 使 用 SPSS 簡 單 和 多 元 邏 輯 斯 迴 歸 分 析 法 (Simple and Multiple Log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進行統計分析。以出生體重 ≥ 2500 公 1/21/2010 of 100. 47.

(58) 克且 < 3500 公克為參考組,出生體重 ≥ 3500 公克經相關可能影響 因素(胎兒性別、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及懷孕期體重增加量)調整後, 發現出生體重 ≥ 3500 公克於男性胎兒為女性胎兒的 1.68 倍(P 值為 0.006);出生體重 ≥ 3500 公克於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 ≥ 24kg/m2 者 為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 ≥ 18.5kg/m2 且 < 24kg/m2 者的 2.25 倍(P 值 為 0.001);且出生體重 ≥ 3500 公克於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4 公斤 且 < 18 公斤者為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0 公斤且 < 14 公斤者的 1.60 倍(P 值為 0.045);而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8 公斤者為懷孕期體重增 加量 ≥ 10 公斤且 < 14 公斤者的 2.91 倍(P 值為 < 0.001),如表 17 所示。 二、以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且 < 4000 公克為參考組: 為了解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之相關性,經 使 用 SPSS 簡 單 和 多 元 邏 輯 斯 迴 歸 分 析 法 (Simple and Multiple Log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進行統計分析。以出生體重 ≥ 2500 公 克且 < 4000 公克為參考組,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經相關可能影響 因素(懷孕週數及懷孕期體重增加量)調整後,發現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於懷孕週數 ≥ 37 週者為懷孕週數 < 37 週者的 0.02 倍(P 值為 < 0.001);且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於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0 公斤者為 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0 公斤且 < 14 公斤者的 2.75 倍(P 值為 1/21/2010 of 100. 48.

(59) 0.030),如表 18 所示。 為了解影響懷孕結果因素與出生體重 ≥ 4000 公克之相關性,經 使 用 SPSS 簡 單 和 多 元 邏 輯 斯 迴 歸 分 析 法 (Simple and Multiple Log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進行統計分析。以出生體重 ≥ 2500 公 克且 < 4000 公克為參考組,出生體重 ≥ 4000 公克經相關可能影響 因素(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及懷孕期體重增加量)調整後,發現出生體 重 ≥ 4000 公克於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 ≥ 24kg/m2 者為懷孕前身體質 量指數 ≥ 18.5kg/m2 且 < 24kg/m2 者的 4.54 倍(P 值為 0.001);且出生 體重 ≥ 4000 公克於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8 公斤者為懷孕期體重增 加量 ≥ 10 公斤且 < 14 公斤者的 3.81 倍(P 值為 < 0.001),如表 19 所示。 由上述結果可以發現,當以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且 < 3500 公 克為參考組時,胎兒性別為一影響出生體重顯著因素,但以出生體 重 ≥ 2500 公克且 < 4000 公克為參考組後,胎兒性別則為非影響出 生體重顯著因素,且低出生體重或巨嬰症的風險均為增加。 第九節 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與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結果的交 互影響 為了解不同的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結果之影響,及更進一 步了解不同的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及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結果 1/21/2010 of 100. 49.

(60) 之偕同影響,故將研究資料區分為 BMI 未分組及 BMI 分組後並經 SPSS 分層卡方檢定(Cochran’s and Mantel-Haenszel statistics)分析後 來探討,其結果如下所示。 一、 BMI 未分組時不同的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結果之勝算比: 以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0 公斤且 < 14 公斤為參考組,發現當 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0 公斤者,其嬰兒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為參 考組的 2.96 倍(P 值為 0.003),且發生早產的可能性為 2.27 倍(P 值為 0.014),具顯著的相關性。但對嬰兒出生體重 ≥ 3500 公克、分娩方 式、嬰兒呼吸窘迫症候群、子宮內生長遲緩、子癇前症及懷孕型糖 尿病等併發症則無統計學上顯著的相關性。如表 20 及圖 3 所示。 而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4 公斤且 < 18 公斤者與參考組比較, 就本研究所分析之各項懷孕結果二者之間並無統計學上顯著的相關 性。然而,當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8 公斤者,其嬰兒出生體重 ≥ 3500 公克為參考組的 3.00 倍(P 值為 < 0.001),且剖腹產的可能性為自然 產的 1.64 倍(P 值為 0.016)、發生子癇前症的可能性為 5.19 倍(P 值為 0.012),而發生早產的可能性為 0.33 倍(P 值為 0.019),具顯著的相 關性。但對嬰兒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嬰兒呼吸窘迫症候群、子宮 內生長遲緩及懷孕型糖尿病等併發症則無統計學上顯著的相關性。 如表 20 及圖 3 所示。 1/21/2010 of 100. 50.

(61) 二、 BMI 分組後不同的懷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結果之勝算比: 將研究資料進一步依 BMI 分組後並經 SPSS 分層卡方檢定 (Cochran’s and Mantel-Haenszel statistics)分析後來探討,其結果如下 所示: 1. BMI < 18.5 組: 以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0 公斤且 < 14 公斤為參考組,發現當 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0 公斤者,其嬰兒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為參 考組的 6.33 倍(P 值為 0.023),具顯著的相關性。但對嬰兒出生體重 ≥ 3500 公克、早產、分娩方式、嬰兒呼吸窘迫症候群等併發症則無統 計學上顯著的相關性。如表 21 及圖 4 所示。 當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4 公斤且 < 18 公斤者,其嬰兒出生體 重 ≥ 3500 公克為參考組的 10.72 倍(P 值為 0.027),且早產的可能性 為 0.11 倍(P 值為 0.046),具顯著的相關性。但對嬰兒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分娩方式、嬰兒呼吸窘迫症候群等併發症則無統計學上顯著 的相關性。如表 21 及圖 4 所示。 然而,當懷孕期體重增加量 ≥ 18 公斤者,其嬰兒出生體重 ≥ 3500 公克為參考組的 20.00 倍(P 值為 0.006),具顯著的相關性。但 對嬰兒出生體重 < 2500 公克、早產、分娩方式及嬰兒呼吸窘迫症候 群等併發症則無統計學上顯著的相關性。如表 21 及圖 4 所示。 1/21/2010 of 100. 5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ositive mass theorem states that for an asymptotically flat manifold (M, g) such that g behaves like Euclidean at infinity near each end and suppose its scalar curvature

Center for Faculty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1 School of Medicine,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2.

臺大機構典藏NTU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二 Repository, http://ntur.lib.ntu.edu.tw) 經驗與協助推 動臺灣學術機構典藏TAIR (Taiwan Academi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Tokyo: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Soka University, 2006.. “A Preliminary Study on Meditation and the Beginnings of

Q: Can we at least find the exact string theory background that gives our universe. A: A

(2007) demonstrated that the minimum β-aberration design tends to be Q B -optimal if there is more weight on linear effects and the prior information leads to a model of small size;

Theorem (M.Kalkowski, M.Karonski, and F.Pfender, 2010) ([8]) Every connected graph G 6= K 2 is 5-edge weight colorable1. Theorem (T.Bartnicki, J.Grytczuk,

• Children from this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responsive,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stress; they also have better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self- control; they can no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