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2世紀至19世紀漢語聲母的演化規律與方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2世紀至19世紀漢語聲母的演化規律與方向"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12 世紀至 19 世紀漢語聲母的演化規律與方向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3-2411-H-004-042- 執行期間: 93 年 08 月 01 日至 94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畫主持人: 竺家寧 計畫參與人員: 顏靜馨、呂昭明、胡桂瑞、張中典、謝湘筠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1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4 年 10 月 6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

報告

12 世紀至 19 世紀漢語聲母的演化規律與方向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3-2411-H -004 -042

執行期間:93 年 08 月 01 日至 94 年 0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竺家寧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顏靜馨、呂昭明、胡桂瑞、張中典、謝湘筠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處理方式:除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提升產業技術及人才培育研究

計畫、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

開查詢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中 華 民 國 94 年 09 月 30 日

(3)

中文摘要

關鍵詞(keywords):漢語史 近代音 聲母的演化 濁音清化 零聲母 12 世紀至 19 世紀相當於北宋末年至清代末年,前後有八百年的時光。這個階段 正好上接中古音,下開現代音,是漢語音演化的重要關鍵。聲母問題又是漢語演 變最為複雜的部分。 近代音研究是近年來聲韻學研究的主流,海峽兩岸、日本、韓國的學者在這方面 已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大部分的研究成果著重在個別材料的音系研究,以現象 為主軸的研究比較少見,縱貫八百年,探索歷時的演化規律,更為稀少。因此, 我們希望在前人的基礎上,能更進一步,釐清這八百年聲母變遷的趨勢。本計畫 將用一年的時間,把這個問題作一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希望對建構完整的漢語音 韻史有幫助,對現當方言的研究也能提供參考。

英文摘要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Initial Consonant from 12 to 19 Centuries(abstract) Keywords: Chinese Initial Consonant, recent Chinese phonology,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The change of Chinese initial consonant from 12 to 19 centuries is a very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Many phonological aspects transformed and made the system of initial consonant reorganized. We can trace these changes by the research of rhyme books and rhyme tables of those days. We hope to know how these changes are working, how many categories of change we could find, and analysis and describe the change rules as possible as we could.

報告內容

前言 傳統聲韻學多把研究的焦點放在《廣韻》和先秦古音上,近年來逐漸擺脫 尊古薄今的觀念,注意到近代音研究的重要性。近代音有十分豐富的材 料,提供了中古音到現代音演化的訊息。透過這些語料的分析,使我們知 道現代漢語音韻各成分的來源和形成的脈絡。因此,它和我們切身所處的 「現代」的密切性更超過切韻音系和先秦古音。現代方言的研究,特別是 北方方言或官話方言,更不能沒有近代音的知識為之基礎。近代音在聲韻 學者的努力下,獲得了很好的成績,成為近年來聲韻學研究的熱門領域。

(4)

12 世紀至 19 世紀相當於北宋末年至清代末年,前後有八百年的時光。這 個階段正好上接中古音,下開現代音,是漢語音演化的重要關鍵。聲母問 題又是漢語演變最為複雜的部分。趙蔭棠《等韻源流》把近代音材料分為 「北音系統」 和「存濁系統」兩大類,正是以聲母狀況作為區分標準的。 耿振生著《明清等韻學通論》的分類也有以聲母為依據的,例如:屬於「刪 併三十六字母而保存全濁聲母的等韻音系」包括:趙撝謙「皇極聲音文字 通」,辛黼「韻學集成」 (1460),葉秉敬「韻表」萬曆三十三年 (1605)。 另外,屬於「取消全濁聲母的等韻音系」包括:桑紹良「青郊雜著」嘉靖 癸卯 (1543),蕭云從「韻通」明末天啟、崇禎間。 研究目的 把現代學者在近代音方面有關聲母的研究成果作一結集。在現有的研究基 礎上,提出個人之觀點與評論,嘗試找出當前研究成果中,值得借鏡之處。 也嘗試找出有哪些不足之處,以作為日後研究者繼續努力的方向。 把海內外學者研究近代音的方法與特色作一分析,使學界更了解此方面之 現況。對近代音聲母的研究者而言,可藉以知道目前有哪些材料可參考利 用。 文獻探討 以下把本計畫的研究成果以最簡要之方式表列如下: 顎化簡表 書名 精 、 見 系 皆 未 顎 化 精 、 見 系 皆 顎 化 見 系 顎 化 、 精 系 未 顎 化 精 系 顎 化 、 見 系 未 顎 化 無 法 判 定 論文作者 備註 宋金代韻書 皇極經世解起數訣(1241) 陳梅香 新刊韻略(1229) 陳瑤玲 元代韻書 蒙古字韻(1269-1308) 楊徵祥 古今韻會舉要(1297) 李添富 古今韻會舉要(1297) 張宰源

(5)

明代韻書 洪武正韻(1375) 崔玲愛 韻略易通(1442) ● 楊美美 韻略易通(1442) ● 周美慧 韻略匯通(1642) ● 周美慧 洪武正韻譯訓(1455) 權榮華 中州音韻(1503-1508) ● 丁玫聲 四聲通解(1517) ● 劉教蘭 切韻樞紐(1582) 陳欣儀 書文音義便考私編(1587) ● 權淑榮 青郊雜著(1593-1599) ● 李秀珍 太律(1600) 顏靜馨 四聲領率譜(1602) ● 王曉萍 合併字學集篇(1602) 呂昭明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1602) ● 劉英璉 交泰韻(1603) 趙恩梃 韻表(1605) ● 王世中 音聲紀元(1611) 李昱穎 元韻譜(1611) 林協成 元韻譜(1611) ● 廉載雄 韻法直圖(1612) ● ● 宋韻珊 韻法橫圖(1614) ● 宋韻珊 西儒耳目資(1626) ● 王松木 同文鐸(1633) 穆虹嵐 切韻聲原(1644-1650) ● 黃學堂 清代韻書 四聲均和表(不詳) 蔡幸憫 拙菴韻悟(1674) ● 李靜惠 拙菴韻悟(1716) ● 楊惠娥 等音(1674-1695) ● 劉一正 詩詞通韻(1685) 李美慧 譯語類解(1690) 蔡瑛純 切韻正音經緯圖(1700) 龔秀容 明顯四聲等韻圖(1701) ● 鄭鎮椌 大藏字母九音等韻(1702) ● 李鍾九 等切元聲(1703) ● 張美玲 類音(1706) 羅燦裕

(6)

類音(1706-1712) 李岳儒 類音(1706-1708) ● 向惠芳 五方元音(1710-1727) ● 石俊浩 音韻闡微(1728) 王文相 圓音正考(1743) ● 郭忠賢 華東正音通釋韻考(1747) 邊瀅雨 本韻一得(1751) ● 林金枝 奎章全韻(1792) 金恩柱 李氏音鑑(1805) ● 羅潤基 李氏音鑑(1805) ● 陳盈如 剔弊廣增分韻五方元音(1810) ● 宋韻珊 音泭(1816 or 1817) ● 彭志宏 增補彙音(1820) 郭雅玲 正音咀華(1826) ● 陳瓊琪 正音咀華(1836 or 1853) ● 朴奇淑 等韻輯略(1837-1840) 黃映卿 等韻輯略(1837-1840) 宋建華 音韻逢源(1839) ● 鄭永玉 五均論(1863) 王芳彥 正音通俗表(1870) ● 王燕卿 等韻一得(1883) ● 朴允河 古今中外音韻通例(1888) ● 陳貴麟 八音定訣(1894) 元鍾敏 捲舌化現象簡表 書名 知 章 莊 三 系 合 流 、 未 捲 舌 化 知 章 莊 三 系 合 流 、 已 捲 舌 化 知 章 莊 三 系 分 立 論文作者 備註 宋金代韻書

(7)

皇極經世解起數訣(1241) ● 陳梅香 新刊韻略(1229) 陳瑤玲 元代韻書 蒙古字韻(1269-1308) ● 楊徵祥 古今韻會舉要(1297) ● 李添富 古今韻會舉要(1297) ● 張宰源 明代韻書 洪武正韻(1375) 崔玲愛 韻略易通(1442) ● 楊美美 韻略易通(1442) ● 周美慧 韻略匯通(1642) ● 周美慧 洪武正韻譯訓(1455) ● 權榮華 中州音韻(1503-1508) ● 丁玫聲 四聲通解(1517) ● 劉教蘭 切韻樞紐(1582) ● 陳欣儀 書文音義便考私編(1587) ● 權淑榮 青郊雜著(1593-1599) ● 李秀珍 太律(1600) ● 顏靜馨 四聲領率譜(1602) ● 王曉萍 合併字學集篇(1602) ● 呂昭明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1602) ● 劉英璉 交泰韻(1603) ● 趙恩梃 韻表(1605) ● 王世中 音聲紀元(1611) 李昱穎 元韻譜(1611) ● 林協成 元韻譜(1611) ● 廉載雄 韻法直圖(1612) ● ● 宋韻珊 韻法橫圖(1614) ● 宋韻珊 西儒耳目資(1626) ● 王松木 同文鐸(1633) ● 穆虹嵐 切韻聲原(1644-1650) ● 黃學堂 清代韻書 四聲均和表(不詳) ● 蔡幸憫 拙菴韻悟(1674) ● 李靜惠 拙菴韻悟(1716) ● 楊惠娥 等音(1674-1695) ● 劉一正 詩詞通韻(1685) ● 李美慧

(8)

譯語類解(1690) ● 蔡瑛純 切韻正音經緯圖(1700) ● 龔秀容 明顯四聲等韻圖(1701) ● 鄭鎮椌 大藏字母九音等韻(1702) ● 李鍾九 等切元聲(1703) ● 張美玲 類音(1706) ● 羅燦裕 類音(1706-1712) 李岳儒 類音(1706-1708) ● 向惠芳 五方元音(1710-1727) ● 石俊浩 音韻闡微(1728) 王文相 圓音正考(1743) 郭忠賢 華東正音通釋韻考(1747) 邊瀅雨 本韻一得(1751) ● 林金枝 奎章全韻(1792) ● 金恩柱 李氏音鑑(1805) ● 羅潤基 李氏音鑑(1805) 陳盈如 剔弊廣增分韻五方元音(1810) ● 宋韻珊 音泭(1816 or 1817) ● 彭志宏 增補彙音(1820) 郭雅玲 正音咀華(1826) ● 陳瓊琪 正音咀華(1836 or 1853) 朴奇淑 等韻輯略(1837-1840) 黃映卿 等韻輯略(1837-1840) 宋建華 音韻逢源(1839) ● 鄭永玉 五均論(1863) ● 王芳彥 正音通俗表(1870) ● 王燕卿 等韻一得(1883) 朴允河 古今中外音韻通例(1888) ● 陳貴麟 八音定訣(1894) 元鍾敏 輕脣化簡表 書名 非 敷 已 經 合 流 非 敷 未 合 流 微 母 保 留 輕 重 唇 混 淆 和 幫 系 仍 存 輕 脣 化 論文作者 備註

(9)

結 合 宋金代韻書 皇極經世解起數訣(1241) 陳梅香 新刊韻略(1229) ● 陳瑤玲 元代韻書 蒙古字韻(1269-1308) ● 楊徵祥 古今韻會舉要(1297) 李添富 古今韻會舉要(1297) 張宰源 明代韻書 洪武正韻(1375) 崔玲愛 韻略易通(1442) ● ● 楊美美 韻略易通(1442) ● 周美慧 韻略匯通(1642) 周美慧 洪武正韻譯訓(1455) ● 權榮華 中州音韻(1503-1508) ● ● ● 丁玫聲 四聲通解(1517) ● 劉教蘭 切韻樞紐(1582) ● ● 陳欣儀 書文音義便考私編(1587) ● ● 權淑榮 青郊雜著(1593-1599) ● ● 李秀珍 太律(1600) 顏靜馨 四聲領率譜(1602) ● ● 王曉萍 合併字學集篇(1602) ● 呂昭明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1602) ● 劉英璉 交泰韻(1603) ● ● 趙恩梃 韻表(1605) ● 王世中 音聲紀元(1611) ● 李昱穎 元韻譜(1611) ● ● 林協成 元韻譜(1611) ● 廉載雄 韻法直圖(1612) ● 宋韻珊 韻法橫圖(1614) 宋韻珊 西儒耳目資(1626) ● 王松木 同文鐸(1633) ● 穆虹嵐 切韻聲原(1644-1650) ● 黃學堂 清代韻書

(10)

四聲均和表(不詳) ● 蔡幸憫 拙菴韻悟(1674) 李靜惠 拙菴韻悟(1716) ● ● ● 楊惠娥 等音(1674-1695) ● 劉一正 詩詞通韻(1685) ● 李美慧 譯語類解(1690) ● 蔡瑛純 切韻正音經緯圖(1700) ● 龔秀容 明顯四聲等韻圖(1701) ● 鄭鎮椌 大藏字母九音等韻(1702) ● 李鍾九 等切元聲(1703) ● ● 張美玲 類音(1706) ● 羅燦裕 類音(1706-1712) 李岳儒 類音(1706-1708) ● ● 向惠芳 五方元音(1710-1727) ● 石俊浩 音韻闡微(1728) 王文相 圓音正考(1743) 郭忠賢 華東正音通釋韻考(1747) 邊瀅雨 本韻一得(1751) ● ● 林金枝 奎章全韻(1792) ● 金恩柱 李氏音鑑(1805) ● 羅潤基 李氏音鑑(1805) 陳盈如 剔弊廣增分韻五方元音(1810) ● ● 宋韻珊 音泭(1816 or 1817) ● ● 彭志宏 增補彙音(1820) 郭雅玲 正音咀華(1826) ● ● 陳瓊琪 正音咀華(1836 or 1853) ● ● 朴奇淑 等韻輯略(1837-1840) ● 黃映卿 等韻輯略(1837-1840) 宋建華 音韻逢源(1839) 鄭永玉 五均論(1863) 王芳彥 正音通俗表(1870) ● 王燕卿 等韻一得(1883) 朴允河 古今中外音韻通例(1888) ● 陳貴麟 八音定訣(1894) 元鍾敏 零聲母化簡表

(11)

書名 影 以 云 三 母 未 混 影 以 云 三 母 合 流 疑 母 零 聲 母 化 疑 母 未 零 聲 母 化 微 母 零 聲 母 化 微 母 未 零 聲 母 化 日 母 零 聲 母 化 論文作 者 備註 宋金代韻書 皇極經世解起數訣(1241) ● 陳梅香 新刊韻略(1229) 陳瑤玲 元代韻書 蒙古字韻(1269-1308) ● 楊徵祥 古今韻會舉要(1297) ● 李添富 古今韻會舉要(1297) ● 張宰源 明代韻書 洪武正韻(1375) ● ● 崔玲愛 韻略易通(1442) ● ● 楊美美 韻略易通(1442) ● ● 周美慧 韻略匯通(1642) ● 周美慧 洪武正韻譯訓(1455) ● ● 權榮華 中州音韻(1503-1508) ● ● 丁玫聲 四聲通解(1517) ● 劉教蘭 切韻樞紐(1582) ● 陳欣儀 書文音義便考私編(1587) ● ● ● 權淑榮 青郊雜著(1593-1599) ● ● 李秀珍 太律(1600) 顏靜馨 四聲領率譜(1602) ● ● ● 王曉萍 合併字學集篇(1602) ● ● 呂昭明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1602) ● ● 劉英璉 交泰韻(1603) ● ● 趙恩梃 韻表(1605) ● 王世中 音聲紀元(1611) ● 李昱穎 元韻譜(1611) ● 林協成 元韻譜(1611) ● ● 廉載雄 韻法直圖(1612) ● 宋韻珊 韻法橫圖(1614) ● 宋韻珊 西儒耳目資(1626) ● ● ● ● ● 王松木

(12)

同文鐸(1633) ● ● ● ● 穆虹嵐 切韻聲原(1644-1650) ● 黃學堂 清代韻書 四聲均和表(不詳) ● 蔡幸憫 拙菴韻悟(1674) ● ● 李靜惠 拙菴韻悟(1716) ● 楊惠娥 等音(1674-1695) ● ● 劉一正 詩詞通韻(1685) ● ● 李美慧 譯語類解(1690) ● ● ● 蔡瑛純 切韻正音經緯圖(1700) ● 龔秀容 明顯四聲等韻圖(1701) ● ● ● 鄭鎮椌 大藏字母九音等韻(1702) ● 李鍾九 等切元聲(1703) ● ● 張美玲 類音(1706) ● 羅燦裕 類音(1706-1712) 李岳儒 類音(1706-1708) ● 向惠芳 五方元音(1710-1727) ● 石俊浩 音韻闡微(1728) 王文相 圓音正考(1743) 郭忠賢 華東正音通釋韻考(1747) ● 邊瀅雨 本韻一得(1751) ● ● ● 林金枝 奎章全韻(1792) ● 金恩柱 李氏音鑑(1805) ● 羅潤基 李氏音鑑(1805) 陳盈如 剔弊廣增分韻五方元音(1810) ● ● 宋韻珊 音泭(1816 or 1817) ● 彭志宏 增補彙音(1820) ● 郭雅玲 正音咀華(1826) ● ● 陳瓊琪 正音咀華(1836 or 1853) ● 朴奇淑 等韻輯略(1837-1840) 黃映卿 等韻輯略(1837-1840) 宋建華 音韻逢源(1839) ● 鄭永玉 五均論(1863) 王芳彥 正音通俗表(1870) ● 王燕卿 等韻一得(1883) ● 朴允河 古今中外音韻通例(1888) ● 陳貴麟 八音定訣(1894) 元鍾敏

(13)

濁音清化簡表 書名 全 濁 清 化 完 成 未 濁 音 清 化 處 於 濁 音 清 化 過 渡 期 論文作者 備註 宋金代韻書 皇極經世解起數訣(1241) ● ● ● 陳梅香 新刊韻略(1229) 陳瑤玲 元代韻書 蒙古字韻(1269-1308) 楊徵祥 古今韻會舉要(1297) 李添富 古今韻會舉要(1297) 張宰源 明代韻書 洪武正韻(1375) ● 崔玲愛 韻略易通(1442) ● 楊美美 韻略易通(1442) ● 周美慧 韻略匯通(1642) 周美慧 洪武正韻譯訓(1455) ● 權榮華 中州音韻(1503-1508) ● 丁玫聲 四聲通解(1517) ● 劉教蘭 切韻樞紐(1582) ● ● 陳欣儀 書文音義便考私編(1587) ● 權淑榮 青郊雜著(1593-1599) ● 李秀珍 太律(1600) ● 顏靜馨 四聲領率譜(1602) ● 王曉萍 合併字學集篇(1602) 呂昭明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1602) ● 劉英璉 交泰韻(1603) ● 趙恩梃 韻表(1605) 王世中 音聲紀元(1611) 李昱穎 元韻譜(1611) ● 林協成

(14)

元韻譜(1611) ● 廉載雄 韻法直圖(1612) ● 宋韻珊 韻法橫圖(1614) 宋韻珊 西儒耳目資(1626) ● 王松木 同文鐸(1633) ● 穆虹嵐 切韻聲原(1644-1650) ● 黃學堂 清代韻書 四聲均和表(不詳) ● 蔡幸憫 拙菴韻悟(1674) ● ● 李靜惠 拙菴韻悟(1716) ● 楊惠娥 等音(1674-1695) ● 劉一正 詩詞通韻(1685) ● ● 李美慧 譯語類解(1690) ● 蔡瑛純 切韻正音經緯圖(1700) ● ● 龔秀容 明顯四聲等韻圖(1701) ● 鄭鎮椌 大藏字母九音等韻(1702) ● 李鍾九 等切元聲(1703) ● 張美玲 類音(1706) 羅燦裕 類音(1706-1712) 李岳儒 類音(1706-1708) 向惠芳 五方元音(1710-1727) ● 石俊浩 音韻闡微(1728) 王文相 圓音正考(1743) 郭忠賢 華東正音通釋韻考(1747) 邊瀅雨 本韻一得(1751) ● 林金枝 奎章全韻(1792) ● 金恩柱 李氏音鑑(1805) ● 羅潤基 李氏音鑑(1805) 陳盈如 剔弊廣增分韻五方元音(1810) ● 宋韻珊 音泭(1816 or 1817) ● 彭志宏 增補彙音(1820) ● 郭雅玲 正音咀華(1826) ● 陳瓊琪 正音咀華(1836 or 1853) ● 朴奇淑 等韻輯略(1837-1840) ● 黃映卿 等韻輯略(1837-1840) 宋建華 音韻逢源(1839) ● 鄭永玉 五均論(1863) ● 王芳彥

(15)

正音通俗表(1870) ● 王燕卿 等韻一得(1883) 朴允河 古今中外音韻通例(1888) ● 陳貴麟 八音定訣(1894) 元鍾敏 研究方法 鄭再發先生「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一文,曾羅列五十多種近代音語料, 觀察十七項語音演變的先後速度。其中前十項是聲母,包括:1、唇音的 分合 2、 非敷的合流 3、莊章系的合流 4、莊章知系的合流 5、于以的合 流 6、于以影的合流 7、濁聲母的清化 8、微母的消失 9、疑母的消失 10、 見曉系的顎化。其中有很多地方,鄭先生打了問號,表示一時還難以確定 其演變的。這些問號我們希望在本計畫中都能深入的討論。聲母的演化類 型上,我們分為五類,而不用鄭先生的十類。那就是 1、輕唇化的發展 2、 知照系字與捲舌音的問題 3、零聲母的擴大 4、濁音清化 5、見系和精系 的顎化。這五項是大綱目,其下再作層次分類。例如「輕唇化的發展」,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觀察「非敷的混和」、「奉母的清化」、「微母的去鼻音過 程」。「知照系字與捲舌音的問題」,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觀察「章莊混和的 時代」、「知照混和的時代」、「舌尖面向捲舌的發展」。各大類依此類推, 盡可能作比較細緻的分類。至於小類目劃分的細節,需要從實際材料著 手,客觀的依據材料狀況所反映的語音演變,決定最後的分類。 結果與討論(含結論與建議)…等。若該計畫已有論文發表者,可以 A4 紙影印,作為成果報告內容或附錄,並請註明發表刊物名稱、卷期及出版 日期。 研究過程中,可以得知漢語中聲母部分從中古音轉變到近代音的各項變化, 也同時觀看了許多學者所作的研究結果,可以了解從中古到近代的聲母演變是以 濁音清化、輕脣化、零聲母化、捲舌化、顎化這五大現象為主。濁音清化大約在 明代初葉前就已經完成;捲舌化則是在明代時漸漸演變,直到明末清初才完成; 顎化則更是到了乾隆時期才被韻書記錄。但是以往學者再推測這些語音變化的時 代,都較本次計畫中所收集的資料要早,可能韻書對於現象變化的呈現時間較以 往推測的要遲,應該韻書的記載不及口語上變化的快速。

參考文獻

本計畫已經處理之論著資料有: 台灣地區學位論文 宋代

(16)

朱熹傳世音韻資料:金周生 朱熹傳世音韻資料研究 輔仁大學 2001 《皇極經世解起數訣》:陳梅香 《皇極經世解起數訣》之音系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 1992 元代 《新刊韻略》:陳瑤玲 《新刊韻略》研究 文化大學 1991 《蒙古字韻》:楊徵祥 《蒙古字韻》音系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 1995 《古今韻會舉要》:李添富 《古今韻會舉要》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1990 :張宰源 《古今韻會舉要》之入聲字研究 輔仁大學 1994 明代 《洪武正韻》:崔玲愛 《洪武正韻》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 1975 《韻略易通》:楊美美 《韻略易通》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1987 《韻略匯通》:周美慧 《韻略易通》與《韻略匯通》音系比較 ---兼論明代官話的演變與傳承 國立中正大學 1999 《洪武正韻譯訓》:權榮華 《洪武正韻譯訓》之正音與俗音研究 東吳大學 1992 《四聲通解》:劉教蘭 四聲通解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 1990 《切韻樞紐》:陳欣儀 《切韻樞紐》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 2002 《書文音義便考私編》:權淑榮 《書文音義便考私編》音系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 1999 《青郊雜著》:李秀珍 《青郊雜著》 中國文化大學 1996 《太律》:顏靜馨 《太律》之音學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 2001 《合併字學集篇》:呂昭明 《合併字學集篇》一字多音現象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 2002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劉英璉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1987 《交泰韻》:趙恩梃 呂坤《交泰韻》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1998 《韻表》:王世中 葉秉敬《韻表》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 1998 《音聲紀元》:李昱穎 《音聲紀元》音系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2001 《元韻譜》:林協成 《元韻譜》音論研究 文化大學 2002 :廉載雄 喬中和《元韻譜》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 2001 《韻法直圖》、《韻法橫圖》:宋韻珊 《韻法直圖》與《韻法橫圖》音系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1993 《西儒耳目資》:王松木 西儒耳目資所反映的明末官話音系 國立中正大學 1994 《同文鐸》:穆虹嵐 《同文鐸》音系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 2003 《切韻聲原》:黃學堂 方以智《切韻聲原》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1988 清代 《四聲均和表》:蔡幸憫 《四聲均和表》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1997

(17)

《拙菴韻悟》:李靜惠 《拙菴韻悟》之音系研究 淡江大學 1994 :楊惠娥 《拙菴韻悟》研究 逢甲大學 1995 《等音》:劉一正 馬自援《等音》音系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1990 《詩詞通韻》:李美慧 《詩詞通韻》「通音」研究 輔仁大學 2000 《譯語類解》:蔡瑛純 《譯語類解》所見中國音系之研究 文化大學 1978 《切韻正音經緯圖》:龔秀容 《切韻正音經緯圖》音系研究 逢甲大學 1998 《明顯四聲等韻圖》:鄭鎮椌 《明顯四聲等韻圖》與漢字現代韓音之比較 國立政治大學 1991 《大藏字母九音等韻》:李鍾九 《大藏字母九音等韻》音系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1992 《等切元聲》:張美玲 《等切元聲》音系研究 高雄國立師範大學 2002 《類音》:羅燦裕 《類音》研究 國立師範大學 1996 :李岳儒 潘耒《類音》與吳江方言的比較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1999 :向惠芳 潘耒類音研究 東吳大學 1998 《五方元音》:石俊浩 《五方元音》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 1993 《音韻闡微》:王文相 《音韻闡微》韻譜研究 文化大學 1972 《圓音正考》:郭忠賢 《圓音正考》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 2001 《華東正音通釋韻考》:邊瀅雨 《華東正音通釋韻考》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 1989 《本韻一得》:林金枝 《本韻一得》音系的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 1995 《奎章全韻》:金恩柱 《奎章全韻》「華音」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1993 《李氏音鑑》:羅潤基 《李氏音鑑》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1991 :陳盈如 李氏音鑑中「三十三問」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 1992 《剔弊廣增分韻五方元音》:宋韻珊 《剔弊廣增分韻五方元音》音系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1998 《音泭》:彭志宏 徐鑑《音泭》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 2001 《增補彙音》:郭雅玲 《增補彙音》音系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1996 《正音咀華》:陳瓊琪 《正音咀華》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 1999 :朴奇淑 《正音咀華》音系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1993 《等韻輯略》:黃映卿 龐大坤《等韻輯略》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1997 :宋建華 《等韻輯略》研究 文化大學 1985 《音韻逢源》:鄭永玉 《音韻逢源》音系字研究 東吳大學 1996 《五均論》:王芳彥 《五均論》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1971 《正音通俗表》:王燕卿 《正音通俗表》研究 文化大學 1998 《等韻一得》:朴允河 勞乃宣《等韻一得》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1992 《古今中外音韻通例》:陳貴麟 《古今中外音韻通例》所反映的官話音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1989

(18)

《八音定訣》:元鍾敏 《八音定訣》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2001 綜合論述 蔡瑛純 從朝鮮對譯資料考近代漢語音韻之變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1986 王松木 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 國立中正大學 2000 應裕康 清代韻圖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 1972 台灣地區期刊論文 元代韻書 《古今韻會舉要》 李添富,韻會匣合二母的音讀,林炯陽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113~123,臺北: 洪葉文化 《古今韻會舉要》、《蒙古字韻》 楊徵祥,元代標準語韻書的聲母系統研究,聲韻論叢 10:325~343 《蒙古字韻》 楊徵祥,蒙古字韻輕脣音聲母非敷奉之分合研究,雲漢學刊 3。 《中原音韻》 丁邦新,與中原音韻相關的幾種方言現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 52:4, 619~650。 明代韻書 《洪武正韻》 黃學堂,洪武正韻二十聲母說,中國語文,378:25~37。 應裕康,洪武正韻聲母音值之擬定,中華學苑,6:1~35。 《韻略易通》 吳傑儒,蘭茂《韻略易通》之聲母系統,國立屏東商專學報,3:147~181。 詹秀惠,韻略易通研究,淡江學報 11 期(文學部門):185~206 《日本館譯語》 林慶勳,試論《日本館譯語》的聲母對音,高雄師大學報,4:67~88。 《韻法直圖》 宋韻珊,《韻法直圖》的聲母系統,中國語言學論文集,57~78,高雄復文書局。 《拍掌知音》 林慶勳,《拍掌知音》的聲母,高雄師大學報,5:347~362。 《重編廣韻》 曾進民,《重編廣韻》的聲母系統,第二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67 ~292,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正字通》 林慶勳,《正字通》的聲母,聲韻論叢 11:169~184。 清代韻書 《五方元音》

(19)

林慶勳,1990,從編排特點論《五方元音》的音韻現象,高雄師大學報第一期: 223~241 《拙菴韻悟》 李靜惠,拙菴韻悟音韻「顎化」商榷,問學集,4:34~44 應裕康,清初抄本韻圖《拙菴韻悟》研究,高雄師大學報,4:25~49。 《五方元音》年氏本、樊氏本 林慶勳,論《五方元音》年氏本與樊氏原本的音韻差異,高雄師大學報,2:160 ~174。 《五音通韻》 應裕康,試論《五音通韻》之體例及聲母韻母之音值,第二屆國際暨第十屆聲韻 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7~117,高雄:中山大學。 《圓音正考》 林慶勳,刻本「圓音正考」所反映的音韻現象,漢學研究第八卷第二期:21~55 《華東正音通釋韻考》 邊瀅雨,《華東正音通釋韻考》之華音聲母與王力「歷代語音」之比較,韓國學 報,11:194~231。 《黃鐘通韻》 應裕康,試論黃鐘通韻聲母韻母之音值,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建館七十八年 暨改隸中央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33~53。 《中州音韻輯要》 林慶勳,《中州音韻輯要的聲母》,聲韻論叢 9:527~566。 《增補剔弊五方元音》 宋韻珊,《增補剔弊五方元音》的聲母系統,聲韻論叢第八集,331~343,台北: 學生書局。 大陸論著一(2000 年以後) 1.黎新第〈對朱熹反切中的全濁清化例證的再探討〉,《古漢語研究》,2001 年第 1 期。 2.陳雪竹〈《黃鍾通韻》聲母簡析〉,《內蒙古大學學報》(人社版),2002 年 第 34 卷第 5 期。 4.董冰華〈二十五年以來《中原雅音》研究之檢討〉,2003 年第 1 期。 5.桑宇紅〈棗強(桑莊)話知莊章三組聲母與《中原音韻》之比較〉,《河北 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 年第 26 卷第 5 期。 6.郭力〈《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的聲母系統〉,《古漢語研究》2004 年第 2 期。 7.韋紹翔〈蘭茂《韻略易通》述略〉,《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04 年第 19 卷第 2 期。 8.葉寶奎〈試論《書文音義便考私編》音系的性質〉,《古漢語研究》2001 年第 3

(20)

期。 9.金勳鎬〈西洋傳教士的漢語拼音所反映的明代官話音系〉,《古漢語研究》2001 年第 1 期。 10.陳鴻〈《增補匯音》的體系及音系擬測問題〉,《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1 年 第 1 期。 11.張偉娥〈論《交泰韻》的語音性質〉,《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3 年, 第 20 卷第 2 期。 12.陳鴻〈《增補匯音》音系與上古音系比較言研究〉,《閩江學院學報》,2003 年 第 24 卷第 4 期。 13.路建彩、張會杰〈論《元聲韻學大成》的語音性質〉,《邢台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002 年第 19 卷第 2 期。 14.張繼平〈古今聲母演變規律及其運用〉,《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1 年第 6 期。 15.陸華〈《資治通鑑釋文》音切反映的濁音清化現象〉,《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 年第 3 卷第 1 期。 16.陸華〈《資治通鑑釋文》音切反映的濁音清化現象〉,《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 年第 3 期。 17.孫緒武〈《廣韻》又音的演變及其規範〉,《廣東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1 年第 1 期。 18.王曦〈《傳音快字》的體例特點〉,《寧夏大學學報》(人社版)2001 年第 2 期。 19.谷秀梅〈《皇極聲音文字通》簡述〉,《山東師大學報》(人社版)2001 年第 1 期。 20.張鴻魁〈《韻略新抄便覽》眉注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 年 5 月。 21.李行杰〈《韻略新抄便覽》陰聲韻同音字表〉,《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4 年,第 21 卷第 2 期。 22.李建強〈關於曉匣影喻演變的研究〉,《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 年第 3 卷第 4 期。 23.藍恭梓〈略論尖團音〉,《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 年 4 月。 24.胡方〈試論百年來寧波方言聲母系統的演變〉,《語言研究》2001 年第 3 期。 25.辛世彪〈濁音清化的次序問題〉,《海南大學學報》(人社版)2001 年第 19 卷 第 1 期。 26.張妮〈《本草綱目》音注所反映明代湖北蘄春濁音清化〉,《青島職業技術學院 學報》,第 17 卷第 1 期,2004 年 3 月。 27.高龍奎〈《韻學集成》中的喻母和疑母〉,《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 25 卷 第 2 期,2004 年 4 月。 28.林亦〈喻四歸匣-古以母演變的另一形式〉,《語言研究》,第 24 卷第 1 期,2004 年 3 月。 29.金基石〈近代音的熱點問題與漢朝對音文獻的價值〉,《延邊大學學報》(社科 版),第 37 卷第 2 期,2004 年 6 月。

(21)

大陸論著二(2000 年以前) 1.陳慶延、文琴 〈晉語的聲母特徵〉 《語文研究》1994 年第 1 期 p50-51/59 2.楊雪麗 〈《集韻》中的牙音聲母和喉音聲母〉 《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 版) 1996 年第 15 卷第 4 期 p52-55 3.黃笑山 〈利瑪竇所記的明末官話聲母系統〉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 1996 年第 24 卷第 3 期 p100-107 4.楊雪麗 〈《集韻》精組聲母之考察〉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 年 9 月第 37 卷第 5 期 p90-94 5.邵榮芬 〈明代末年福州話的聲母系統〉 《中國語文》 1985 年第 2 期 p121-129 6.耿振生 〈《青郊雜著》音系簡析〉 《中國語文》 1991 年第 5 期 p374-379 7.宋珉映 〈《等韻精要》聲母系統的特點〉 《中國語文》 1997 年第 2 期 p150-151 8.邵榮芬 〈吳棫《韻補》和宋代閩北建甌方音〉 《中國語文》 1995 年第 5 期 p321-335 9.蔣冀騁 〈論《爾雅音圖》的聲母系統〉 古漢語研究 1997 年第 4 期 p27-30 10.龍莊偉 〈《中州音韻》的全濁音聲母〉 《語言研究》 1994 年第 1 期 p114-119 11.周長楫 〈濁音清化溯源及相關問題〉 《中國語文》 1991 年第 4 期 p283-288 12.古屋昭弘 〈《正字通》和十七世紀的贛方音〉 《中國語文》 1992 年第 5 期 p339-351 13.李無未 〈南宋《示兒編》音注的濁音清化問題〉 《古漢語研究》 1996 年第 1 期)(總第 30 期)p21-24/51 14.王平 〈從《五方元音》和《中原音韻》的差異看近代漢語語音的發展〉 《語 言文字學》 1989 年 10 月 p25-28/《語文研究》(太原) 1989 年 3 月 p25-28 15.葉寶奎 〈《洪武正韻》與明初官話音系〉 《語言文字學》 1994 年 5 月 p45-49/《厦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 1994 年 1 月 p89-93 16.何九盈 〈《中州音韻》述評〉 《中國語文》 1988 年第 5 期 p374-379 17.李行杰 〈知莊章流變考論〉 《語言文字學》 1994 年 12 月 p39-46/《青 島師專學報》 1994 年 12 月 p19-27 18.劉雲凱 〈歷史上的禪日合流與奉微合流兩項非官話音變小考〉 《語言文 字學》 1989 年 12 月 p42-44/《漢字文化》(京) 1989 年 3 月 p36-38 19.暴拯群 〈試論《中原音韻》的語音基礎〉 《語言文字學》 1989 年 12 月 p42-44/《漢字文化》(京) 1989 年 3 月 p36-38

計畫成果自評

(計畫成果自評部份,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 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值、是否適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 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22)

在執行此次計畫的過程中,發現台灣地區的學位論文,對於單本韻書的介紹 相當詳細,甚至對於某些韻書有 2-3 人作過研究;可是對於共時或歷時現象討論 的論文則相當的稀少。因此本次計畫的結果,應該可以對之後學者要研究跨時代 性質的論文有所幫助,還有從本次的研究計畫中發現了一些問題,應該可以作為 日後繼續研究的課題。 此次計畫,仍有需要補強的地方,因為有時候聲母的變化並不僅是只有聲母 單方面的變化,而與介音及韻母相關,在這方面可能需要再多一些說明。但是單 就聲母的變化上面,本次計畫應該已將可見的資料作了相當完整的描述,只是由 於資料的龐雜,所以不免會有闕漏、錯誤,這是將來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努力之處。

附錄

已發表之論文: 2004.10 《韻籟》聲母演變的類化現象,語言學論叢第 29 輯,129-144 頁,北京 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編,商務印書館出版,北京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習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含教學策略) 時間 學習評量 活動一:小小音樂家(音樂老師)..

有種種性,種種國土人出家,用不正音壞佛經義,願世尊聽我用 闡提之論,正佛經義。佛言:我法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朴不 失其義,令人受解為要。 14 (《大正藏》第

 在公元前第三世紀后期,印度阿育王(公元 前269~232)護持佛教,舉行第三次 結集後,向外地派遣九個傳教僧團,其中一 支由 摩哂陀長老 ( 阿育王的兒子 )

Finally, adding the discussion of cultural causes and the rise of Rome typef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thic script and the renaissance typeface design for the future study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 (1828) An 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加強「漢語拼音」教學,使學生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