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全有全無」到「或多或少」-德國保險契約法發展趨勢之借鑒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全有全無」到「或多或少」-德國保險契約法發展趨勢之借鑒"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期末報告

從「全有全無」到「或多或少」-德國保險契約法發展趨勢

之借鑒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101-2410-H-004-046- 執 行 期 間 : 101 年 08 月 01 日至 102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葉啟洲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建安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張一合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林晏如 公 開 資 訊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07 日

(2)

中 文 摘 要 : 在保險關係中,保險人經常以條款約定要保人負有說明、協 力或採取避免危險發生的特定行為義務。基於對價平衡原則 與誠信原則,課予要保人適當的行為義務,固屬妥當。但保 險條款中約定的義務違反效果,經常使得保險人得以免責或 解除契約,進而使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喪失全部保障,有過於 嚴苛之嫌。此時除了由法院對保險條款公平性進行內容控制 之外,主要的規制方法為在保險法上就約定行為義務的要件 或違反效果,設立強制性的規範,以提供要保人及被保險人 最低限度的保障。德國舊保險契約法雖禁止保險人解除契 約,但仍以「全有全無原則」作為規範基礎,要保人或被保 險人若非獲得全額的保險給付,就是保險人完全免責。2008 年新法則揚棄了此一原則,改採酌減給付之原則,對於要保 人與被保險人的權益保障有顯著的提升。類似的問題在我國 若依「特約條款」的規定,保險人亦得解除契約而不負責 任,要保人或被保險人之地位較德國修法前之情況更為不 利,顯有改善之空間。本文擬以德國法的修正與其實施經驗 為主要研究課題,進而從比較法的觀點提出我國法將來可能 的修正方向。 中文關鍵詞: 全有全無原則、行為義務、因果關係、解除權、終止權、除 外危險、損害防阻、特約條款 英 文 摘 要 : 英文關鍵詞:

(3)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保險關係中之平等待遇原則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101-2410-H-004-046 執行期間:101 年 08 月 01 日至 102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與與保險學系 計畫主持人:葉啟洲 計畫參與人員:林晏如、張一合、陳建安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除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09 月 25 日

(4)

2 目次 壹、問題之提出 貳、德國舊法之規範及其改革需求 一、舊法規定 二、改革需求 參、新法之規範及其特色 一、要保人約定義務之規範內容 二、約定行為義務之性質與其創設自由 三、約定義務與法定義務之關係 四、約定義務之主體 五、違反約定義務之客觀要件 六、違反約定義務之效果 七、約定義務與除外危險之區辨 肆、新法之利弊分析 一、值得肯定的修正 二、新法規範下的疑問 三、對台灣保險法之比較法上啟示 伍、結語

(5)

3 中文摘要 在保險關係中,保險人經常以條款約定要保人負有說明、協力或採取避免危 險發生的特定行為義務。基於對價平衡原則與誠信原則,課予要保人適當的行為 義務,固屬妥當。但保險條款中約定的義務違反效果,經常使得保險人得以免責 或解除契約,進而使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喪失全部保障,有過於嚴苛之嫌。此時除 了由法院對保險條款公平性進行內容控制之外,主要的規制方法為在保險法上就 約定行為義務的要件或違反效果,設立強制性的規範,以提供要保人及被保險人 最低限度的保障。德國舊保險契約法雖禁止保險人解除契約,但仍以「全有全無 原則」作為規範基礎,要保人或被保險人若非獲得全額的保險給付,就是保險人 完全免責。2008 年新法則揚棄了此一原則,改採酌減給付之原則,對於要保人 與被保險人的權益保障有顯著的提升。類似的問題在我國若依「特約條款」的規 定,保險人亦得解除契約而不負責任,要保人或被保險人之地位較德國修法前之 情況更為不利,顯有改善之空間。本文擬以德國法的修正與其實施經驗為主要研 究課題,進而從比較法的觀點提出我國法將來可能的修正方向。 關鍵詞 全有全無原則、行為義務、因果關係、解除權、終止權、除外危險、損害防 阻、特約條款 Abstract

“All-or-nothing-principle” is a guideline that influences insurance contract law both in Taiwan and German. “All or nothing” means if an insured act appropriately within insurance regulation or contract, the insured should acquire the entire cover. On the contrary, if an insured act beyond either insurance regulation or contract, it might cause the insured to forfeit the right to seek for policy coverage. This principle concretely demonstrates the objective exclusive hazard also the

legitimate effects when the insured breach the law or contract. Therefore, if the insured slightly breaches the law or contract, in addition even the infringement didn’t practically burden the insurer or causing severe impair, the insured might still lost the policy protection. This phenomenon seems to conflict the fiduciary duty, causing the insured disadvantage. “All-or-nothing-principle” had stir up plenty

objections since 1970. In order to ease off the harsh effect of this principle, German federal court hence established the duty of the insurer

(6)

4

to inform and the “relevance theory” to bind the insurer from alleging the disclaimer or terminate the contract. The German law also amended its “all-or-nothing-principle” standards in 2008, by restricting the insurers to disclaim the coverage, in other word based on the insured’s conduct to decide the responsibility, using the cause-effect to decide the final coverage. This is also known as “more-or-less-principle”. Briefly, the tendency of German insurance law from

“all-or-nothing-principle” to “more-or-less-principl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toward Taiwan’s insurance theory.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insured’s rights, further study needs to be completed.

Key Words

All-or-nothing-principle、Fiduciary duty、Causation、Cause-effect、 Recission right、Termination right、Exclusive hazard、Special provisions、 More-or-less-principle、Loss prevention

(7)

5 壹、前言與研究目的 在保險關係中,保險人為了估計、控制危險,並期於保險事故發生之後能夠 正確地瞭解損害發生的原因及其範圍,經常需要要保人的說明、協力或採取避免 危險發生的特定行為(包括作為與不作為)。例如重複投保之通知、設置防盜設 備、不得將保險標的物置放於危險處所或不得於保險標的物內存放危險物品、危 險發生之通知,以及詳實說明保險事故發生經過等等。由於保險標的之危險情況、 危險之發生與否以及其原因如何,在通常情況之下多掌握在要保人(及被保險人) 之一方,或受要保人之行為的直接影響,基於對價平衡原則以及誠信原則,課予 要保人適當的說明、行為或通知義務,應屬妥當。此等行為義務的種類與範圍眾 多,某些義務因為在不同險種之間具有共通性,或在特定險種中具有特殊的重要 性,所以已為立法者明定於保險(契約)法中,可稱之為法定行為義務,但有更 多的行為義務則是因應險種特性而於保險契約中加以約定(約定行為義務)。保 險人於契約中課予要保人的特定行為義務時,也常在保險條款中一併約定其違反 效果。不過,在德國以及台灣保險實務上,保險人在保險條款中所約定的義務違 反效果,經常是使得保險人得以主張免責或解除契約,進而使要保人或被保險人 喪失保險的保障。相較於各種約定義務的目的、內容以及義務違反之情節,保險 人全部免責或解除契約的法律效果,有時顯得過於嚴苛,進而引發許多合理性的 爭議。 處理此種現象的法律機制主要有二種:第一種為由法院依據定型化契約內容 控制之理論與規定,在個案中審查保險契約條款的合理性,例如德國民法第 307 條以下以及我國的保險法第 54 條之 1 與消費者保護法第 12 條關於定型化契約的 內容控制規定,即屬之。第二種為在保險法上就約定行為義務的要件或違反效果, 設立強制性或半強制性的規範,以提供要保人及被保險人最低限度的保障,例如 德國保險契約法第 28 條、第 32 條以及台灣保險法第 54 條第 1 項。上述二個機 制的目的相近,彼此亦可相容併存。本文則將研究範圍內限縮在第二種規制。就 此,德國保險契約法在 1908 年制定時之規範(第 6 條)規定了保險人得約定免 責之要件,並以所謂的「全有全無原則」為規範基礎。在此一原則下,要保人或 被保險人若非獲得全額的保險給付,就是完全不能獲得給付。2008 年大幅修正 的新法則揚棄了此一原則,並將免責約定之要件大幅嚴格化。依照新法的規範, 在要保人或被保險人違反約定義務時,若非出於故意違反,原則上保險人僅得酌 減保險給付,不能免責或解除契約,學說上可稱之為「或多或少原則」。相較於 舊法規範,德國新法對於要保人與被保險人的權益保障有顯著的提升。 我國保險法與此相近的規定為保險法第 66 條至第 69 條關於「特約條款」以及同 法第 98 條保險標的物保護義務的規範。義務違反之效果,分別為保險人得解除 契約(保險法第 68 條第 1 項)或直接免責(保險法第 98 條)。在保險實務上, 有時保險人也會將課予要保人特定行為義務的條款置於「除外責任」之下。不論 保險人係依「特約條款」之違反而解除契約、主張違反約定保護義務或主張「除

(8)

6 外責任」而免責,其效果均使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喪失保險保障,其情況與德國舊 法時期的規範狀態相似,甚至較德國舊法更為嚴厲。因此,本文擬以德國法的修 正內容與其實施經驗為主要研究課題,進而從比較法的觀點提出我國法將來可能 的修正方向。 貳、研究方法 本計畫主要採取案例分析、文獻探討及比較法研究之方式。首先整理分析德 國法制中關於全有全無原則的各項法律規範(包括主觀除外危險、危險增加及違 反契約約定義務之法律效果規範),以及各該規範的重要指標案例。其次分析探 討德國學界及實務對於各該規範內容以及新法實施結果的看法,再綜合比較不同 的規範模式對於相關當事人之利害關係的影響。最後並嘗試提出較適合我國國情 的規範方式。 參、結論與建議 為使保險制度得以正常運作且不致受到濫用,允許保險人藉由條款設計課予 要保人或被保險人一定之行為義務,以控制其所承擔之風險並確認其責任範圍, 實有其必要性。惟保險制度的目的在於分散要保人與被保險人的風險,輕易地容 許保險人以條款約定之方式來免除自己填補被保險人損害之責任,亦與保險契約 之目的不合。如何設計要保人違反約定行為義務之法律效果,以兼顧危險控制與 保險消費者之權益保護,為保險法上的重要議題。德國 2008 年新保險契約法禁 止保險人因要保人違反約定行為義務而解除契約,僅在其故意違反義務時容許保 險人依保險條款之約定免除保險給付之責;在重大過失之義務違反時,改以按重 大過失之程度酌減保險給付之方式,取代舊法之全有全無原則,並使無過失或僅 有輕過失之要保人保有完全之保險給付請求權,大幅地提高要保人與被保險人在 保險契約上的保護,同時保留保險人運用約定義務條款以控制風險的機會。德國 新法之規範雖然有使保險人給付義務之範圍處於不確定狀態的缺點,但與舊法 「全無」之結果相較之下,此種結果對於要保人的保護作用顯然是積極正面的。 新法實施之後,法院與學界也承擔起立法者所賦予的任務,開始在個案中建立酌 減給付之標準與經驗。 我國保險法實施已近 50 年,關於如何規範課予要保人行為義務之保險條款, 除了保險法第 54 條之 1 的內容控制規定之外,直接規範要保人約定行為義務的 「特約條款」及「標的物保護義務」等相關規定,始終寬鬆地容許保險人解除契 約或直接免責,未曾有所檢討修正。相較之下,要保人與被保險人之利益,在我 國保險法上獲得的保障,可謂相當不足。德國新法在約定義務的法制中,放棄了 使用近百年的「全有全無原則」,使非因故意違反義務之要保人仍得以獲得部分 甚或全部的保險給付,保險消費者的權益保障因而大幅提昇,其新規範與實踐經

(9)

7 驗,應可作為我國法之借鏡。

參考文獻

Armbrüster, Christian, Abstufungen der Leistungsfreiheit bei grob fahrlässigem Verhalten des VN, VersR 2003, S. 675-682.

Armbrüster, Christian, Das Alles-oder-nichts-Prinzip im

Privatversicherungsrecht –Zugleich ein Beitrag zur Reform des VVG-, Karlsruhe 2003.

Basedow, Jürgen/Fock, Till, Europäisches Versicherungsvertragsrecht, Bd. 1, Tübingen 2002.

Basedow, Jürgen/Fock, Till, Europäisches Versicherungsvertragsrecht, Bd. 2, 2002

Beckmann, Roland Michael/Matusche-Beckmann, Annemarie, Versicherungsrechts-Handbuch, 2. Aufl., München 2009 .

Bischoff, Harald, Versichertes Risiko und materielle Obliegenheiten, VersR 1972, S. 799-808

Van Bühren, Hubert W., Alles-oder-Nichts-Prinzip im geltenden

Versicherungsvertragsrecht- Forderungen an die Reform des VVG, NVersZ 2000, S. 417-418

Bruck, E./Möller, Hans, 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 8. Aufl., Bd.I,. Berlin 1961.

Bruck, E./Möller, Hans, 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 9. Aufl., Bd.I,. Berlin 2008.

Bruck, E./Möller, Hans, 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 9. Aufl., Bd. II,. Berlin 2010.

Canaris, Claus-Wilhelm, Verstöße gegen das verfassungsrechtliche Übermaßverbot im Recht der Geschäftsfähigkeit und im

Schadensersatzrecht, JZ 1987, S. 993-1004.

Felsch, Joachim, Neuregelung von Obliegenheiten und Gefahrerhöhung, r+s 2007,S. 485-497

Fischer, Robert, Treu und Glauben im Versicherungsrecht, VersR 1965, S. 197-202

Grote, Joachim/Schneider, Christian, VVG 2008: Das neue Versicherungsvertragsrecht- Auswirkungen für gewerbliche Versicherungen, BB 2007, S. 2689-2702

Günther, Dirk-Carsten/Spielmann, Stefan, Vollständige und teilweise Leistungsfreiheit nach dem VVG 2008 am Beispiel der

(10)

8

Sachversicherung ,Teil 2, r+s 2008, S. 177-186

Haidinger, Oskar, 50 Jahre 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 Hat sich das 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 bewährt?- Eine Umfrage, VersR 1958, S. 351-352

Hübner, Ulrich, Differenzierung nach der sozialen Sensibilität in den „Jedermannversicherungszweigen“ – Tendenzen und rechtspolitische Konsequenzen-, VersR 1989, S. 989-994

Katzwinkel, Annette, Alles-oder-Nichts-Prinzip und soziale Sensibilität von Versicherungen, Karlsruhe 1994.

Klaiber, Gebhard, Die Rechtsfolgen der Obliegenheitsverletzung des Versicherungsnehmers, VersR 1966, S. 713-715.

Kramer, Helmut, Zur Leistungsfreiheit des Versicherers bei Obliegenheitsverletzungen, NJW 1972, S. 1974-1980.

Kurzka, Wieland, Alles, nichts oder ein bisschen?, VersR 2001, S. 698-701. Römer, Wolfgang/Langheid, Theo, 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 München

1997.

Langheid, Theo/Wandt, Manfred,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Versicherungsvertagsgesetz, Bd. 1, München 2010.

Liebelt-Westphal, Ulf, Schadenverhütung und Versicherungsvertragsrecht, Frankfürt a. M. 1997.

Looschelders, Dirk, Schuldhafte Herbeiführung des Versicherungsfalls nach der VVG-Reform, VersR 2008, S. 1-7.

Looschelders, Dirk, Quotelung bei Obliegenheitsverletzungen: Alles, Nichts oder die Hälfte, ZVersWiss 2009, S. 13-33.

Looschelders, Dirk/Pohlmann, Petra, VVG-Kommentar, Köln 2010.

Lorenz, Egon, Der subjektive Risikoausschluss durch § 61 VVG und die Sonderregelung in §§ 152 VVG, VersR 2000, S. 2-11.

Maier, Karl/Stadler, Martin, AKB 2008 und VVG-Reform: Auswirkungen auf die Kraftfahrtversicherung, München 2008.

Marlow, Sven, Die Verletzung vertraglicher Obliegenheiten nach der VVG-Reform: Alles nichts, oder?, VersR 2007, S. 43-47.

Marlow, Sven/Spuhl, Udo, Das neue VVG Kompakt, 4. Aufl., Karlsruhe 2010 Nugel, Michael, Kürzungsquoten nach dem VVG, 2. Aufl., Bonn 2012 . Pohlmann, Petra, Beweislast für das Verschulden des Versicherungsnehmers

bei Obliegenheitsverletzungen, VersR 2008, S. 437-443.

Prölss, E. R./Martin, A., 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 28. Aufl., München 2010.

(11)

9

in der Reformdiskussion, VersR 2003, S. 669-675.

Rixecker, Roland, Rechtsfragen der Quotenbildung nach dem VVG, zfs 2009,S. 5-10.

Römer, Wolfgang, Reformbedarf des Versicherungsvertragsrechts aus höchstrichterlicher Sicht, VersR 2000, S. 661-679.

Römer, Wolfgang, Zu ausgewählten Problemen der VVG-Reform nach dem Referentenentwurf vom 13. März 2006,Teil I,, VersR 2006, S. 740-745.

Rüffer, Wilfried/Halbach, Dirk/Schimikowski, Peter,

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Handkommentar, Baden-Baden 2009. Schimikowski, Peter, Überlegungen zu einer Reform des

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es, r+s 2000, S. 353-359.

Schimikowski, Versicherungsvertragsrecht, 4. Aufl., München 2009. Schwintowski, Hans-Peter/Brömmelmeyer, Christoph, Praxiskommentar zum

Versicherungsvertragsrecht, 2. Aufl., Münster 2011.

Steinbeck, René, Die Sanktionierung von Obliegenheitsverletzungen nach dem Alles-oder-Nichts-Prinzip, München 2007.

Terbille, Michael, Grob fahrlässiges Herbeiführen des Versicherungsfalles i.S.d. § 61 VVG, r+s 2000, S. 45-52.

Veit, Jürgen, Das quotale Leistungskürzungsrecht des Versicherers gem. §§ 26 Abs. 1 S. 2, 28 Abs. 2 S.2, 81 Abs. 2 VVG 2008, VersR 2008, S. 1580-1589.

Von Hippel, Eike, Verwirkung des Versicherungsschutzes bei

Obliegenheitsverletzungen nach dem Versicherungsfall, NJW 1969, S. 1694-1696.

Wandt, Manfred, Versicherungsrecht, 5. Aufl., Köln 2010. Weidner, Ulrich/Schuster, Hartmut, Quotelung von

Entschädigungsleistungen bei grober Fahrlässigkeit des VN in der Sachversicherung nach neuem VVG, r+s 2007, S. 363-365.

Weyers, Hans-Leo, Versicherungsvertragsrecht, 2. Aufl., München-Unterschleißheim 1995.

Weyers Hans-Leo,/Wandt, Manfred, Versicherungsvertragsrecht, 3. Aufl., München-Unterschleißheim 2003.

Zwischenbericht der Kommission zur Reform des Versicherungsvertragsrechts vom 30.5.2002.

http://www.hzv-uhh.de/index.php?eID=tx_nawsecuredl&u=0&file=filead min/Versicherungsrecht/VVG_Reform/Zwischenbericht_der_VVG-Kommissi on.pdf&t=1352826990&hash=a4978d94480d037e806a89b7b67a7b67

(12)

10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對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值 (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是否適合在 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達成目標 2.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從「全有全無」到「或多或少」──以德國保險契約法上約定行為義務法 制之改革為中心(已受政大法學評論接受刊登) 專利:無 技轉:無 3.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值 (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 限) 2008 年德國新法則揚棄了全有全無原則,改採酌減給付之原則,對於要保人與 被保險人的權益保障有顯著的提升。類似的問題在我國若依「特約條款」的規 定,保險人得解除契約而不負責任,要保人或被保險人之地位較德國修法前之 情況更為不利,顯有改善之空間。本文擬以德國法的修正與其實施經驗為主要 研究課題,進而從比較法的觀點提出我國法將來可能的修正方向。使被保險人 能得到更全面之保險保障。

(13)
(14)

101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葉啟洲 計畫編號: 101-2410-H-004-046-計畫名稱:從「全有全無」到「或多或少」-德國保險契約法發展趨勢之借鑒 量化 成果項目 實際已達成 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 數(含實際已 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 分比 單位 備 註 ( 質 化 說 明:如 數 個 計 畫 共 同 成 果、成 果 列 為 該 期 刊 之 封 面 故 事 ... 等) 期刊論文 1 1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3 3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內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章/本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外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15)

其他成果

(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 果如辦理學術活動、獲 得獎項、重要國際合 作、研究成果國際影響 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 術發展之具體效益事 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 列。) 無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目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16)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2008 年德國新法則揚棄了全有全無原則,改採酌減給付之原則,對於要保人與被保險人的 權益保障有顯著的提升。類似的問題在我國若依「特約條款」的規定,保險人得解除契約 而不負責任,要保人或被保險人之地位較德國修法前之情況更為不利,顯有改善之空間。 本文擬以德國法的修正與其實施經驗為主要研究課題,進而從比較法的觀點提出我國法將 來可能的修正方向。使被保險人能得到更全面之保險保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曾擔任以國家、重要城市為名,至少以二個版面以上刊登國際 新聞,且發行對象以全國或全球讀者為目標之平面媒體或通訊 社(例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十五)廠商為押標金保證金暨其他擔保作業辦法第 33 條之 5 或第 33 條之 6

(十二)廠商為押標金保證金暨其他擔保作業辦法第 33 條之 5 或第 33 條之 6

(十四)廠商為押標金保證金暨其他擔保作業辦法第 33 條之 5 或第 33 條之 6

在商業現代化進程中,連鎖化、大型化、資訊化的趨勢不斷演進,門市服務業發展 也從單店經營到多店經營以至連鎖經營的層次,以

(十三)廠商為押標金保證金暨其他擔保作業辦法第 33 條之 5 或第 33 條之 6

二、 監造服務採總包價法計算者,如監造範圍內之部分工程未發包

(十四)廠商為押標金保證金暨其他擔保作業辦法第 33 條之 5 或第 33 條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