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冠肺炎相關網路謠言框架分析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冠肺炎相關網路謠言框架分析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學位論文. 政 治 大 新冠肺炎相關網路謠言框架分析之研究 立 ‧. ‧ 國. 學. A Study of Frames of COVID-19 Internet Rumors. er. io. sit. y. Nat. al. n. iv n C 指導教授:陳憶寧 h e n g c h i U博士 研究生:劉玟妤 撰. 中 華 民 國 一一〇 年 一 月. DOI:10.6814/NCCU202100158.

(2) 謝誌 時光飛逝,轉眼間兩年多的研究所生活已經到了尾聲。回想兩年多前帶著 理想與焦慮的心情踏入政大傳院,從一入學所感受到的挫折感,到兩年多後完 成論文的此刻,帶著滿滿的收穫,為我的求學生涯劃下句點。 這本論文的誕生,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憶寧老師。在撰寫論文的 這段時間,老師總是給我很多自由發揮的空間,讓我在茫茫的學術海中,可以 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研究。在當我遇到瓶頸的時候,老師又有如明燈般, 適時地給予我許多建議,並及時修正我的論文方向。同時,也要謝謝意菁老師. 政 治 大 以及怡卉老師百忙中願意擔任我的口試委員,並給了我很多寶貴的建議,使我 立. ‧ 國. 學. 的論文臻於完善。. 另外這本論文的完成,也要感謝尤昱跟小麒願意擔任我的編碼員,謝謝你. ‧. 們在我無數次的叨擾及編碼員訓練後,仍然耐心地幫我完成枯燥的編碼工作。. y. Nat. io. sit. 此外,在書寫論文的過程中,有許多迷惘、混沌的時刻,在政大結識的好友們. n. al. er. 便成為我精神上的良藥。謝謝英慈、婕恩、阿洋、愷愷、乃禎及竹惠,每當寫. Ch. i Un. v. 論文寫到精神耗弱時,總在跟你們吃頓飯、大聊特聊後,就可以有滿滿的能量. engchi. 繼續奮鬥。也謝謝宜臻跟許悅,在最後這幾個月並肩作戰,一起完成論文。 最後,感謝一路陪伴我的家人及朋友。謝謝爸爸媽媽的支持,讓我可以無 後顧之憂地讀研究所,並且恣意妄為地做自己,你們是我最堅強的後盾。也謝 謝 Sean、狗玟還有小膩,謝謝你們在我最痛苦的時刻,帶給我很多歡樂並聽我 訴苦,讓我在枯燥乏味的研究生生活中可以堅持下去。 這本論文的完成,代表著我即將踏入下一段人生旅程。在未來的日子裡, 我會繼續努力並成為更好的人,謹以此論文獻給所有我愛的人與愛我的人。 劉玟妤 2021.1.26 於國立政治大學. DOI:10.6814/NCCU202100158.

(3) 摘要 2020 年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在各國忙於防疫的時刻,謠言與不實訊息卻趁 虛而入且不斷地擴散。而台灣一樣也深受其害,這樣的情況可以從台灣事實查 核中心所查核的謠言數量看出,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從 2020 年 1 月至 7 月共發布 了 157 篇查核報告。此外,許多過去的研究指出,任何新聞產製者及訊息來 源,可能帶有原先的預設框架產製訊息,並影響訊息再現的樣貌。而謠言的形 成可能與框架有類似的過程,因此本研究即是從框架角度切入,進一步分析新 冠肺炎網路謠言的主題框架。另外,為更加深入了解新冠肺炎網路謠言,本研. 政 治 大 究亦探究新冠肺炎網路謠言的內容特徵與呈現方式,並探討不同主題框架間在 立. ‧ 國. 學. 內容特徵與呈現方式之間的差異。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 示,新冠肺炎網路謠言以八個主題框架再現,以防疫作為、疫情失控與病毒來. ‧. 源三個主題框架的數量最多。內容特徵則是多描述特定國家,沒有明確的發生. y. Nat. io. sit. 時間與地點;最常利用照片/影片作為佐證證據;類型則是以重組訊息較多;. n. al. er. 主要的謠言主張則是以分享新知為主,且多數謠言皆來自社群媒體/通訊軟. Ch. i Un. v. 體。呈現方式部分,則是以 1 字~999 字、第三人稱敘述及描述型為主。而不. engchi. 同主題框架的內容特徵,彼此之間有所差異,不過在呈現方式上差別就不大。. 關鍵字:新冠肺炎、網路謠言、框架分析、內容分析. DOI:10.6814/NCCU202100158.

(4) Abstract COVID-19 has become a pandemic in 2020. However, rumors and misinformation have spread continuously when every countries are busy with epidemic prevention. Taiwan has the same situation. It can be observed from the number of rumors checked by Taiwan FactCheck Center(TFC) . Moreover, lots of past studies pointed out that journalists and sources might product information through default frames. The formation of rumors might have similar process to the frames, so this study discoursed the issues frames of COVID-19 internet rumors. This. 政 治 大. study also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nts and formats of COVID-19 internet. 立. rumors, and difference by issues frames. This study used content analysis to. ‧ 國. 學. investigate COVID-19 internet rumor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 most issues frames are epidemic prevention, epidemic out of control, and virus. sit. y. Nat. sources. COVID-19 internet rumors commonly described the influence of “particular. n. al. er. io. country”; also most of the COVID-19 internet rumors don’t mention when or where. i Un. v. the events happened. COVID-19 internet rumors provide “photos or videos” as. Ch. engchi. evidence and proof. Most of COVID-19 internet rumors involve various forms of reconfiguration. Furthermore, most of COVID-19 internet rumors sources try to share new knowledges with audience. Almost all of COVID-19 internet rumors come from social media. Most of COVID-19 internet rumors would describe the events in third person narrativ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nts between issues frames, but in characteristics of formats there is not much different.. Keywords: COVID-19, internet rumor, framing analysis, content analysis. DOI:10.6814/NCCU202100158.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框架理論................................................................................7 第二節 假新聞與謠言......................................................................12 第三節 謠言研究..............................................................................15 第四節. 政 治 大 網路謠言與傳播..................................................................21 立. ‧ 國. 學. 第三章 研究方法..................................................................................27.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27. ‧. 第二節 選擇研究樣本......................................................................28. y. Nat. io. sit. 第三節 分析框架與類目建構..........................................................31. n. al. er. 第四節 分析單位與測量..................................................................42. iv. C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說明......................................................................45 Un hengchi. 第一節 分析對象描述......................................................................45 第二節 新冠肺炎網路謠言內容特徵交叉分析..............................52 第三節 新冠肺炎網路謠言呈現方式交叉分析..............................85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95. 第一節 研究摘述..............................................................................95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9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01. i DOI:10.6814/NCCU202100158.

(6) 參考文獻................................................................................................104 附錄一 新冠肺炎網路謠言編碼表....................................................110 附錄二 編碼須知................................................................................1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ii DOI:10.6814/NCCU202100158.

(7) 表次 表 3-1:新冠肺炎謠言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核報告分類統計................................30 表 3-2:謠言主題框架類目........................................................................................31 表 3-3:新冠肺炎網路謠言「內容特徵」觀察項目................................................32 表 3-4:指涉目標類目................................................................................................33 表 3-5:謠言佐證證據類目........................................................................................34 表 3-6:謠言類型類目................................................................................................34 表 3-7:謠言主張類目................................................................................................35. 政 治 大. 表 3-8:謠言訊息來源類目........................................................................................35. 立. 表 3-9:謠言內容字數類目........................................................................................38. ‧ 國. 學. 表 3-10:謠言內容敘述人稱類目..............................................................................39. ‧. 表 3-11:謠言內容事件陳述方式類目......................................................................39. sit. y. Nat. 表 3-12:信度分析結果..............................................................................................43. n. al. er. io. 表 4-1:新冠肺炎網路謠言主題框架........................................................................46. i Un. v. 表 4-2:新冠肺炎網路謠言所述之對象....................................................................47. Ch. engchi. 表 4-3:新冠肺炎網路謠言佐證證據........................................................................48 表 4-4:新冠肺炎網路謠言主張................................................................................49 表 4-5:新冠肺炎網路謠言訊息來源........................................................................49 表 4-6:新冠肺炎網路謠言內容字數........................................................................50 表 4-7:新冠肺炎網路謠言內容陳述事件方式........................................................51 表 4-8:主題框架與新冠肺炎網路謠言所述之對象交叉分析................................53 表 4-9:主題框架與新冠肺炎網路謠言發生時間交叉分析....................................58 表 4-10:主題框架與新冠肺炎網路謠言發生地點交叉分析..................................62 iii DOI:10.6814/NCCU202100158.

(8) 表 4-11:主題框架與新冠肺炎網路謠言佐證證據交叉分析..................................66 表 4-12:主題框架與新冠肺炎網路謠言類型交叉分析..........................................73 表 4-13:主題框架與新冠肺炎網路謠言主張交叉分析..........................................78 表 4-14:主題框架與新冠肺炎網路謠言訊息來源交叉分析..................................82 表 4-15:新冠肺炎網路謠言各主題框架內容特徵..................................................84 表 4-16:主題框架與新冠肺炎網路謠言內容字數交叉分析..................................86 表 4-17:主題框架與新冠肺炎網路謠言內容敘述人稱交叉分析..........................88 表 4-18:主題框架與新冠肺炎網路謠言陳述事件方式交叉分析..........................92. 政 治 大. 表 4-19:新冠肺炎網路謠言各主題框架呈現方式..................................................94.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iv DOI:10.6814/NCCU202100158.

(9) 圖次 圖 2-1:假新聞與其他概念的關聯...........................................................................14 圖 2-2:研究架構圖....................................................................................................26 圖 3-1:樣本選擇舉例說明........................................................................................29 圖 3-2:謠言指涉目標範例圖....................................................................................36 圖 3-3:謠言佐證證據範例圖....................................................................................36 圖 3-4:謠言類型範例圖............................................................................................37 圖 3-5:謠言主張範例圖............................................................................................37. 政 治 大. 圖 3-6:謠言訊息來源範例圖....................................................................................38. 立. 圖 3-7:謠言字數範例圖............................................................................................40. ‧ 國. 學. 圖 3-8:謠言敘述人稱範例圖....................................................................................40. ‧. 圖 3-9:謠言內容陳述事件範例圖............................................................................41. sit. y. Nat. 圖 4-1:治療主題框架謠言所述之某種食品/用品................................................54. n. al. er. io. 圖 4-2:病毒特性主題框架謠言所述之某一普遍存在的事件或情境....................55. i Un. v. 圖 4-3:歧視與仇恨言論主題框架謠言所述之特定國家........................................56. Ch. engchi. 圖 4-4:治療主題框架謠言發生時間為持續發生....................................................59 圖 4-5:疫情失控主題框架謠言發生時間為模糊時間............................................60 圖 4-6:防疫作為主題框架謠言發生地點為無地點................................................63 圖 4-7:疫情失控主題框架謠言發生地點為模糊地點............................................64 圖 4-8:治療主題框架謠言佐證證據為無證據........................................................67 圖 4-9:病毒來源主題框架謠言以專家/專門團體/研究報告說法作為佐證證據. ........................................................................................................................69. 圖 4-10:歧視與仇恨言論主題框架謠言以照片/影片作為佐證證據..................71 v DOI:10.6814/NCCU202100158.

(10) 圖 4-11:治療主題框架謠言類型為憑空捏造的全假訊息......................................74 圖 4-12:病毒來源主題框架謠言類型為重組的半真假訊息..................................76 圖 4-13:防疫作為主題框架謠言主張為注意/警惕或建議進行動作..................79 圖 4-14:病毒來源主題框架謠言主張為分享新知..................................................80 圖 4-15:病毒來源主題框架敘述人稱為第三人稱..................................................89 圖 4-16:疫情失控主題框架敘述人稱為第一人稱..................................................9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vi DOI:10.6814/NCCU202100158.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019 年底,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有民眾感染病毒性不明肺炎,也就是現在蔓延全球 的新冠肺炎。從 2020 年 1 月下旬在中國爆發,並散播至亞洲地區,接著傳播至歐美地 區後,更是爆發嚴重疫情。截至 2020 年 4 月,全球的確診人數已經突破 300 萬人,死 亡人數也達到 21 萬人,其中美國為疫情最嚴重的國家。 然而,在這個全球忙於防疫的時刻,謠言與不實訊息卻趁虛而入且不斷地擴散。. 政 治 大. 尤其是中國與俄羅斯更是抓緊這個機會,企圖破壞民主機制。根據《風傳媒》報導. 立. (簡恒宇,2020),包括《紐約時報》以及《華盛頓郵報》,都有針對中國與俄羅斯散. ‧ 國. 學. 播新冠病毒相關不實訊息的報導。該則報導提及,《紐約時報》說明中國仿效俄羅斯手 法,散播陰謀論使民眾感到恐懼;而《華盛頓郵報》則是提到新冠肺炎的疫情給了中. Nat. sit. y. ‧. 國與俄羅斯一個傳播不實訊息絕佳的機會。. io. er. 此外,簡恒宇(2020)在報導中提到,俄羅斯的官媒利用公衛危機的名義來包裝. al. 不實訊息,並將美國視為攻擊的主要對象,其目的是讓美國民眾心生恐懼、不安,進. n. iv n C hengchi U 而增加美國民眾對於政府防疫政策的不信任。不過該報導也指出,由於俄羅斯對於疫 情未來走向的不確定性,使得俄羅斯這次的攻擊較為收斂。相對於俄羅斯,中國的攻 擊顯得較為猛烈。 除了中國與俄羅斯散播有關新冠肺炎的不實訊息,《風傳媒》報導(簡恒宇, 2020)亦指出伊朗也參與其中。根據美國社群平台研究機構 Graphica 的報告 (2020),伊朗的網路組織「國際虛擬媒體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Virtual Media,. IUVM)」在臉書以及推特上,散播關於新冠病毒的錯誤訊息(Makena, 2020)。該報告指 出,IUVM 是一個親伊朗以及親巴勒斯坦的組織,並在此次的疫情中,在社群媒體上. 1 DOI:10.6814/NCCU202100158.

(12) 大量傳播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不實訊息。而這些不實訊息的內容,包含了指責美國製 造病毒以及讚揚中國的訊息。 針對新冠病毒不實訊息的傳播情形,路透社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日前所發表的研究報告〈新冠肺炎不實訊息的類型、來源與內容 (Types, sources, and claims of COVID-19 misinformation)〉,該報告即是深入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3 月共 225 篇經事實查核員查證有關於 COVID-19 的英文錯誤訊息。 該研究團隊指出,從 1 月至 3 月關於疫情的查核報告增長了 900%,且由於查核人 員的人力與資源限制,無法查證所有的錯誤訊息,使得不實訊息成長的速度更為快. 政 治 大. 速。若從不實訊息的形式來看,近六成的訊息為重組訊息(reconfiguration),這類訊. 立. 息經常是由真實的資訊扭曲、重新製作而成;而完全憑空捏造的訊息(fabricated)大. ‧ 國. 學. 約佔了 38%。除此之外,這份報告也提到關於疫情的不實訊息傳播,以政府相關措. sit. y. Nat. 2020)。. ‧. 施、病毒傳播以及健康方面的資訊為三大宗(Brennen, Simon, Howard, & Nielsen,. n. al. er. io. 而關於新型冠狀病毒不實訊息滿天飛的情況同樣在台灣發生。中央社也曾針對此. i Un. v. 事報導,該報導提到臉書發現中國網軍向台灣民眾散播有關新冠肺炎的不實訊息,更. Ch. engchi. 是下架超過 60 個帳號(吳家豪,2020)。此外,自 1 月疫情爆發以來,為了防堵新型 冠狀病毒的不實訊息,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與全球各地的查核組織合作,查核許多關於 新冠肺炎的不實訊息與謠言,其中包含許多不同的類型。截至 2020 年 7 月 31 日,在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官方網站中的「COVID-19 專區」,已經有 157 篇關於新冠肺炎的查 核報告。其所查核的內容十分廣泛,根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分類總共有 17 個類別, 包括偏方篇、個人防疫作為篇、病毒特性篇、疫情失控篇、病毒源頭篇以及封城隔離 篇等。. 2 DOI:10.6814/NCCU202100158.

(13) 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所查核的 157 篇查核報告中,有許多即是 「重組訊息」,有些謠言挪用照片或影片,有些則是有偽代言的問題,或者也會出現曲 解原意的不實訊息。此外,在這 157 篇所查核不實訊息的來源大約有以下幾種,包括 社群平台、通訊軟體以及內容農場等,其中也有媒體報導。不過大部分不實訊息的來 源是社群平台,也就是說這些謠言大多是在社群媒體上廣為流傳。 綜觀上述,新型冠狀病毒的謠言除了數量十分可觀,謠言的主題及內容非常多樣 且以各種樣貌呈現在閱聽人面前。因此本研究將依循著上述的研究背景,探究這次新 型冠狀病毒的不實訊息如何在台灣肆虐。.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 DOI:10.6814/NCCU202100158.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從上述的研究背景可以得知,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開始,各式各樣的謠言四起, 不管是國外或台灣都深受其害。新型冠狀病毒的謠言內容擴及許多面向,包括偏方、 病毒特性、病毒源頭及個人防疫作為等。即便內容不盡相同,但有很大一部分的訊 息,都是屬於重組、半真半假的謠言。 根據 Brennen et al.(2020)的研究報告,若從不實訊息在社群媒體上的互動情況 來看,可以發現重組訊息大約佔 87%,而憑空捏造的訊息僅佔 12%。Brennen et al. (2020)便指出,重組訊息的說服力較強,讓閱聽眾較容易相信進而留言、按讚並且. 政 治 大 分享,使得這類的不實訊息傳播得更加廣泛。 立. ‧ 國. 學. 台灣過去也有類似的研究結果,根據傅文成、陶聖屏(2018)的研究顯示,「半真 假謠言」被複製的持續時間及在社群媒體上被複製的次數明顯高於「全假謠言」。也就. ‧. 是說,比起「憑空捏造」的「全假謠言」,閱聽眾比較容易相信「半真假謠言」。. y. Nat. io. sit. 傅文成、陶聖屏(2018)更指出,在社群平台上按讚、轉傳、分享、發文等形. n. al. er. 式,會加速謠言的傳播與流通。且依據他們的研究,謠言在社群媒體上的傳播能力明. Ch. i Un. v. 顯高於傳統媒體。此外,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engchi. Information Center, TWNIC)網路使用調查,2019 年台灣 12 歲以上曾經上網的民眾約 有 1898 萬人,曾上網率高達 89%。由此可知,上網儼然成為台灣民眾生活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 綜合上述所言,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謠言,比起憑空捏造的不實訊息,重 組、半真半假的訊息更值得研究,因為閱聽人可能容易信以為真。加上謠言在社群媒 體上傳播的速度快,且台灣人使用網路的比例也高,由此可知台灣人遇到這些不實訊 息的機會也隨之上升。因此本研究即是希望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謠言,是以什麼形式 出現在台灣的閱聽人面前。這些重組、半真半假的訊息,如何將原先的真實訊息重新 4 DOI:10.6814/NCCU202100158.

(15) 製作,又以什麼框架呈現,進而使閱聽眾相信。 謝君蔚、徐美苓(2011)指出,任何的新聞產製者以及消息來源,皆可能帶有原 先的預設框架去產製新聞或訊息,並影響新聞或訊息再現的樣貌。而「框架」本身是 一個複雜的概念,林常富(2010)指出過去關於框架的研究,主要會探討以下兩個問 題:「媒體如何框架及呈現一個問題」以及「被框架的問題如何影響人們對於該問題的 理解與詮釋」。此外,過去國內外的學者最常將新聞的議題設定效果用來探討公眾輿 論,藉此檢視媒體如何為輿論設定議題(林常富,2010)。由上述可知,框架的研究對 於新聞工作者以及閱聽人而言,具有高度的關聯性。. 政 治 大. 過去關於框架的研究,無論是國內或是國外,大多是分析新聞媒體上的新聞內. 立. 容,較少有以框架理論為主題分析假新聞或是謠言的研究。但根據過去的框架研究可. ‧ 國. 學. 以得知,新聞產製者如何框架、呈現一個新聞事件,而這樣的框架、呈現方式,又是. ‧. 如何影響閱聽人理解該新聞事件。因此本研究試圖了解與新冠肺炎相關的謠言以什麼. sit. y. Nat. 框架再現,並從中了解新冠肺炎的網路謠言有什麼特徵以及呈現方式。. n. al. er. io. 而本研究所要探討的「謠言」與近幾年來非常夯的「假新聞」又有何差異?「假. i Un. v. 新聞」(fake news)的出現對人們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無論是政治、健康,或是經. Ch. engchi. 濟相關等的假新聞,都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即便假新聞的情況存在已久,但在 2016 年俄羅斯被認為利用假新聞干預美國總統大選之後,才讓各界更加重視假新聞的 危害性。 即使假新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相較於假新聞一詞,與假新聞有著高度相似 的「謠言」歷史更加悠久。此外,杜兆倫(2018)提到,基於假新聞與謠言之間的特 徵,假新聞為謠言在社群媒體時代的一個新樣貌,因此假新聞與謠言的概念相差不 遠,甚至可以說假新聞屬於謠言的範疇之內。 不過,本研究所要研究的主要對象為「謠言」而非「假新聞」。Egelhofer 與 5 DOI:10.6814/NCCU202100158.

(16) Lecheler(2019)曾說明,假新聞是「蓄意且以新聞形式傳播的錯誤內容」。但本研究 發現,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所查核的內容來看,大部分都是屬於謠言的範疇而非假新 聞。因此本研究所要分析的對象為新冠肺炎相關的「謠言」。 綜合上述所言,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即是從框架分析的角度切入,探索新冠肺炎 的網路謠言,以什麼樣的主題框架再現。此外,本研究亦探索新冠肺炎的網路謠言有 什麼內容特徵及呈現方式,以及不同主題框架的謠言之間有什麼差異。最後,本研究 期望透過框架來分析謠言,讓事實查核組織或是一般閱聽人在面對與疾病或是健康方 面的資訊時,能夠更加快速辨認該訊息的正確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6 DOI:10.6814/NCCU202100158.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前一章的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本章將分為四個小節。首先為框架理論的相 關文獻,在這一小節除了探討框架的概念外,將回顧媒體框架的呈現,以及框架理論 在傳播領域的發展與應用。此外,由於假新聞與謠言之間息息相關,加上假新聞在近 年的討論非常多,為了使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新冠肺炎網路「謠言」有更加明確的定 義,因此在回顧謠言的相關文獻前,第二節將先探討假新聞與謠言之間的關聯與差 異。接著第三節則是回顧謠言的相關研究,包括謠言的定義、產生、特性以及類型。 最後,由於本研究是針對網際網路上的謠言傳播,因此在最後的第四小節也將探討網. 政 治 大 路上的謠言有什麼特性、如何傳播,以及健康網路謠言的內容特徵及呈現方式。 立 ‧. ‧ 國. 學. 一、框架的概念. 第一節 框架理論. 框架理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心理學家對基模(schema)的說法,以及社會學家對. sit. y. Nat. io. er. 真實的解釋,因此有關於框架也可以在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研究中看到。心理學者如. al. Minsky(1975)、Kahneman 與 Tversky(1984)提到,框架是人們記憶中的認知結. n. iv n C hengchi U 構,這種認知結構與基模可以被視為人們了解世界的心智代表,如果經啟用後會影響 人類對外界事物的後續詮釋與判斷(轉引自黃惠萍,2003)。若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框 架,根據 Goffman 對框架的定義,認為人們會透過框架解釋外在真實世界的心理基 模,人們會藉此將其作為了解、指認以及界定行事經驗的基礎(臧國仁,1999)。 而 Goffman 曾說明其理論是來自於人類學家 Bateson 所提出的概念,Bateson 的原 始想法認為框架代表個人組織事件的心理原則與主觀過程(臧國仁,1999)。此外,概 念為人們會依賴自己的主觀認知不同面向去看待事物,不同的框架會引起受眾或閱聽 人對於相關事物的不同認知(張明新、夏倩芳,2007)。. 7 DOI:10.6814/NCCU202100158.

(18) 臧國仁(1999)則透過 Goffman 對框架的說明,進一步解釋框架的基礎。他提及 Goffman 認為大部分的事件散佈在社會上各處,且彼此之間皆無歸屬,這時候必須透 過符號的轉換才能成為個人的主觀認知,而這個轉換的過程就是框架的基礎。因此 Goffman 便依據這樣的概念提出了框架的定義:「我們對情境的定義是建立在有關組織 的原則上(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這個原則會掌控(govern)社會事件及我們的主 觀認知,因此我以框架來指涉這些我可以辨識的基本元素」(轉引自劉蕙苓,2018)。 基於上述,臧國仁(1999)將 Goffman 所提的框架與真實歸納為以下三點(臧國 仁,1999,頁 30): 1.. 政 治 大. 所有的客觀社會事件轉換為個人主觀認知時,都要經歷「再現」. 立. (representation)的過程。個人藉由「框架」轉譯社會事件轉為個人的主觀. ‧ 國. 學. 認知,透過語言成為日常言說(discourse). 即便上述的轉換或是言說可以是真實世界的再現,但再現的產物卻無法完美. ‧. 2.. y. sit. n. al. er. 在社會事件轉換為個人主觀認知的過程中,個人也會不斷地受到「其他社會. io. 3.. Nat. 地呈現、複製真實世界的原始面貌,只能是真實的「再造」(reproduce)產物. i Un. v. 人」的影響,這使得個人框架常常也是同一社區框架的反映. Ch. engchi. 綜合上述三點,臧國仁(1999)認為關於框架的論述中,除了指出人們的言說不 過都是出自於個人過去的經驗,而這些經驗便成為了框架的源頭,同時也是人們思考 的基礎根源。除此之外,框架也是一種連結,維繫了個人對外在變動的解釋能力。 上述皆是對「框架」本身的定義,黃惠萍(2003)則提到不同領域對於框架的概 念與定義不盡相同。由於傳播涉及許多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包括主體在互動過程 中,對訊息解讀與處理。因此針對傳播領域中的框架臧國仁(1999)將框架定義為 「人們或組織對事件的主觀解釋與思考結構」。. 8 DOI:10.6814/NCCU202100158.

(19) 另外,臧國仁(1999)提到框架在每一種真實中都有著類似的結構,分別有高層 次、中層次以及低層次三個層次。高層次指的是事件中較為抽象的意義或主旨,而這 個層次通常難以辨識;中層次則由主要事件、歷史、先前事件、結果、影響、歸因以 及評估幾個環節所組成,有些事件包含以上所有環節,有些則只包含幾項;低層次通 常指的是框架的表現形式,大多由語言或符號所組成,範圍包含字、詞、語、句以及 由這些基礎語言所形成的修辭或譬喻。 而在真實轉換的過程中,又包括了框架的形成過程(或可稱為機制)方面,臧國 仁(1999)指出選擇與重組可以被視為展現真實最重要的手段。他認為真實的片段常. 政 治 大. 透過「一隻看不見的手」重塑真實,而這隻「看不見的手」經常「選擇」真實的部分. 立. 片段並加以「重組」。選擇代表的是排除,對事件有分類的效果;重組則是排序,對事. ‧ 國. 學. 件強調的部分。. ‧. 張明新等人(2007)亦指出框架理論的中心問題在於媒介的生產,他們認為框架. sit. y. Nat. 理論即是「持續不斷地選擇、強調和遺漏」的過程。Gitlin(2003)提到,框架是選. n. al. er. io. 擇、強調以及呈現的原則,並藉此告訴人們存在什麼、發生什麼以及什麼是重要的。. i Un. v. 此外,Gitlin(2003)認為媒體框架是選擇、強調和排斥的持續性認知、闡釋以及表達. Ch. engchi. 模式。而這種模式會透過符號處理者定期地組織有關話語或是視覺的論述(Gitlin, 2003)。 最後關於框架理論的分析過程,Gamson(1992)提到,框架理論可以分為三種分 析的層次。首先第一個層次是將焦點放在文本的產製過程;第二個分析層次則是探 索、考察文本;最後一個層次則是主動的探討受眾如何與文本互動(Gamson, 1992)。. 9 DOI:10.6814/NCCU202100158.

(20) 二、媒體框架的呈現 根據 Entman(1993)針對框架的研究,他指出媒體的框架存在於消息來源、新聞 文本、新聞工作者、閱聽人以及社會文化等(邱柏勝,2014)。此外,繆傳杰(2015) 也指出框架的呈現會隨著主題、報導內容、閱聽人、組織以及消息來源而有所不同。 事件發生後,新聞會受到消息來源的組織框架影響。而新聞工作者也會因為個人 的生活背景、經歷及意識形態的差異,在新聞產製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個人框架。此 外,新聞文本可能為了符合特定目的而有不同的文本框架。最後閱聽人也會因為自身 的背景與認知,進行選擇其閱讀的新聞內容,進而產生閱聽人框架(繆傳杰,2015) 。. 政 治 大. 基於上述,若將上述框架在媒體上的呈現來解釋新冠肺炎網路謠言,新冠肺炎的網路. 立. 謠言一樣會隨著謠言的主題、內容、消息來源以及閱聽人本身的背景差異,進而產生. ‧ 國. 學. 不同的框架。. ‧. 姜采蘋(2010)曾指出過去學者也以議題的不同「命題」來分類框架。而本研究. sit. y. Nat. 所要探討的為新冠肺炎網路謠言即有許多不同的主題類別,加上本研究欲探索新冠肺. n. al. er. io. 炎網路謠言所呈現的立場,並從中觀察這些網路謠言的建構事件訊息的方式為何,包. i Un. v. 含內容特徵及呈現方式。因此本研究將以「謠言主題」為主,進而分析謠言的「主題 框架」。. Ch. engchi. 而姜采蘋(2010)提到了主題(新聞)框架的內涵。他指出媒體及新聞工作者產 製新聞內容時,會受到本身的認知架構、社會意義等因素影響其所產製的新聞內容, 這使得媒體以及新聞工作者會藉由選擇、強調及重組的方式產製新聞,讓特定的框架 會在新聞中被凸顯出來。因此他認為,新聞工作者或媒體常被視為中介,同時也是各 個不同框架彼此間競合的場域。即便如此,媒體還是有屬於自己的獨立框架,包括對 事件的呈現方式、消息來源意見分析,或是新聞的鏡頭、畫面等,都是報導中的框 架,並進而產生不同的主題框架。 10 DOI:10.6814/NCCU202100158.

(21) 綜觀上述,框架可以定義為人們對於事件的主觀解釋與思考結構,且在這個過程 中,選擇與重組為框架形成的重要過程。而新冠肺炎網路謠言的形成就如同前述所 說,可能與框架形成有著相同的過程。此外,由於新冠肺炎網路謠言的主題多樣,不 同主題的謠言也可能有不同的主題框架。因此,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問題一: 研究問題一:新冠肺炎網路謠言以什麼主題框架再現?. 三、框架理論在傳播領域的發展與應用 從 Goffman 提出框架理論以來,便引起了各領域對於框架的興趣,傳播學界當然 也不例外。而框架理論為傳播領域中的新聞研究帶來新氣象,劉蕙苓(2018)便指. 政 治 大. 出,框架理論提供新聞一個解釋建構社會真實的新視角。此外他也提到,由於媒體是. 立. 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對媒體的框架研究便成為傳播領域中所關注. ‧ 國. 學. 的焦點。. ‧. 劉蕙苓(2018)更進一步指出在框架被傳播學者廣泛引用之後,框架理論的概念. sit. y. Nat. 顯得更加詳細、細緻,他說明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其一為深入探討框架的內部結. n. al. er. io. 構;其二則是區分「框架」與「框架化」(framing),而框架與框架化最大的差異在於. i Un. v. 兩者之間的動態過程。Entman(1993)便闡述框架化的概念,他認為框架化包含了選. Ch. engchi. 擇(selection)以及突出(salient)兩個作用。而框架的意思是選擇自己感知現實的某 些方面,並且使其在傳播文本中更加突出,也就是將自己對該事件所了解的觀點顯現 出來,藉此促進對該事件的特定問題定義、歸納事件的因果關係、道德評估以及提出 解決的方式及相關建議(Entman, 1993)。而具有診斷、評估以及建言的特性是最典型的 框架(劉蕙苓,2018)。 不過有學者提到利用框架理論做媒體研究時,應關注框架的「界限」(bundary) 問題,也就是說那些未被媒體所「框架」到的部分,可能被有意或無意地忽略 (Gamson, Croteau, Hoynes, & Sasson, 1992)。由於人們高度依賴媒體框架來詮釋環境、 11 DOI:10.6814/NCCU202100158.

(22) 判斷因果與賦予價值,劉蕙苓(2018)便提到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思 考:那些沒有被媒體「框住」的社會真實是什麼?對社會及閱聽人會不會有影響?都 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問題。. 第二節 假新聞與謠言 近幾年假新聞(fake news)的討論非常多,即便假新聞的現象存在已久,但近幾 年逐漸受到重視。加上科技越來越發達,社群媒體與網路等新興的傳播科技出現,讓 假新聞有了更多動能(胡元輝,2018)。而本研究所要探討的「謠言」與假新聞之間的 關係密不可分,因此在這一小節將先探討何謂假新聞,接著探索假新聞與謠言之間的 關聯與差異。. 立. ‧ 國. 學. 一、假新聞. 政 治 大. 即便假新聞逐漸受到關注,不過到目前為止假新聞(fake news)一詞一直沒有一. ‧. 個明確精闢的定義,但這個詞彙卻時常出現在每一位閱聽人的生活中。大家對於假新. y. Nat. io. sit. 聞的理解都不盡相同,對某些人而言,它單純是指「自己不喜歡的新聞或是與自己觀. n. al. er. 點不同的新聞」。但它大部分多指包含全部或部分不正確、有錯誤內容的新聞。而假新. Ch. i Un. v. 聞出現的原因有很多且複雜,可能出於單純的失誤,但它同時也有可能來自於人為的 刻意操弄(羅世宏,2018)。. engchi. Tandoc、Lim 與 Ling (2018)的研究指出假新聞一詞在 2016 年的美國總統大選 時已經成為一個流行詞彙,並認為這場選舉是一場以錯誤訊息以及虛假的新聞為標誌 的民主演習。當時美國的主流媒體廣泛地報導假新聞,世界各地的政府甚至開始思考 如何遏止這樣的情形發生。但假新聞已經不是新的名詞,它的歷史十分悠久,可追溯 至羅馬時代,在十八世紀的中國也有出現假新聞的情況。不過在經過這麼久的時間 後,假新聞的意義已經逐漸改變。. 12 DOI:10.6814/NCCU202100158.

(23) Tandoc 等人(2018)回顧了 2003 年到 2007 年的研究中對「假新聞」一詞的定義 後,揭示了六種對假新聞定義的類型。分別是:新聞嘲諷(news satire)、新聞諷刺 (news parody)、捏造(fabrication)、操弄(manipulation)、廣告(advertising)以及 宣傳(propaganda)。這些定義的共同點是假新聞如何佔據真實新聞的外觀和感受,從 一個網站的外觀到如何撰寫文章以及如何歸因照片。假新聞隱藏在看似合法的虛表 下,並試圖使其看起來有如真實的新聞。 此外,超越新聞項目簡單的外觀特性,透過新聞機器人,建立虛假的新聞網站來 模仿真實新聞的情形無所不在。由此可以清楚看出新聞對社會的影響力,但是因為假. 政 治 大. 新聞的猖獗,盜用了新聞的可信度,同時也可能破壞了新聞業的合法性,特別是在社. 立. 交媒體的環境中,因為真實的資訊來源經常被刪除,或者只能在遠方感知這些訊息. ‧ 國. 學. (Tandoc Jr, Lim, & Ling, 2018)。. ‧. 二、假新聞與謠言. sit. y. Nat. 根據 Egelhofer 與 Lecheler(2019)對於假新聞研究,指出假新聞是一種二維現. n. al. er. io. 象,包括假新聞類型以及假新聞標籤。假新聞類型與蓄意製作的虛假訊息有關;而假. i Un. v. 新聞標籤則是指政治人物將假新聞一詞作為政治工具,並使新聞媒體合法化的政治手. Ch. engchi. 段(Egelhofer & Lecheler, 2019)。此外,他們闡述了假新聞(fake news)與蓄意傳播的 錯誤訊息(disinformation)、非蓄意傳播的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謠言(rumor) 及陰謀論(conspiracy theory)之間的關聯。. 13 DOI:10.6814/NCCU202100158.

(24) 而本研究整理了 Egelhofer 與 Lecheler(2019)所提出的假新聞與蓄意傳播的錯誤 訊息、非蓄意傳播的錯誤訊息、謠言及陰謀論之間關係的圖表如下: 錯誤內容. 正確內容. 蓄意傳播 會產生 錯誤訊息. 謠言. (disinformation). (rumor). 以 宣 傳 為 目 的. 以新聞形式傳播. 陰謀論 (conspiracy theory). (fake news. 學. genre). 非蓄意傳播. ‧. ‧ 國. 立. 政 治 大 假新聞類型. 錯誤訊息. y. Nat. n. er. io. al. sit. (misinformation). i Un. v. 圖 2-1:假新聞與其他概念的關聯. Ch. engchi. 資料來源:改寫自” Fake news as a two-dimensional phenomenon: a framework and research agenda.” by Egelhofer, J. L., & Lecheler, S., 2019, Annal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43(2), 97-116. 根據圖一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即是圖一中的「謠言」內容。因為與新冠肺炎相關 的訊息,大多不是以新聞的形式傳播,且也無從得知該訊息是否為蓄意傳播。因此本 研究根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所查核的訊息,相較於「假新聞」,與謠言的概念較為符 合。基於上述所言,將於下兩個小節探討謠言的相關文獻。. 14 DOI:10.6814/NCCU202100158.

(25) 第三節 謠言研究 一、謠言的定義與產生 謠言的歷史悠久,但對於謠言的定義方式非常多。Knapp(1944)提到,謠言通 常與當前事件有關的訊息,且該訊息未經證實,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相信某種宣稱 (Knapp, 1944)。而 Allport 與 Postman(1947)同樣認為謠言是與當時時事相關的資 訊,並且沒有證據可以支持該訊息內容是否正確。而謠言代表著一種信念,會隨著人 們口耳相傳到處流通(Allport & Postman, 1947)。Peterson 與 Gist 則指出,謠言是未經 證實的解釋,且與物件、事物以及大眾有興趣的議題有關,並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政 治 大 (Peterson & Gist, 1951)。此外也有學者提到,謠言是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進而在人與 立. ‧ 國. 學. 人之間產生並流傳的訊息,是一種集體的行為(Fisher, 1998)。. Rosnow(1974)則是認為可以將謠言視為溝通的過程、模式以及產品。謠言非常. ‧. 容易傳播,卻難以停止,且散播的資訊是未經驗證的(Rosnow, 1974)。此外,Rosnow. y. Nat. io. sit. (2001)也為謠言的定義增加了情感的成分,特別是焦慮的感受。他認為由於謠言的. n. al. er. 產生經常與令人嚴重不安的情況有關,因此當人們面對謠言時,焦慮不安是一個無法. Ch. i Un. v. 避免的情緒。此外,輕信也成為謠言的一個重要命題。謠言除了要廣泛流傳之外,還. engchi. 必須使人相信(Rosnow, 2001)。Ma(2008)則是更具體指出,謠言可以透過以下三個 階段概念化:出現、動機和認知處理過程,以及將謠言的流傳視為一種傳播現象。 陶聖屏、張瑋礽(2008)便指出,即便關於謠言的解釋繁多,但大致可以將謠言 定義為沒有根據、憑空捏造的傳聞。除此之外,謠言一直存在於不同文化、時代或社 會,但其反應的不全然是錯誤的訊息。然而,雖然學術界對於謠言的定義較為客觀、 中立,但自古以來對於謠言相關闡釋仍然帶有負面之意。 從上述可以得知,過去學者對於謠言的定義大致有著相同的看法。不過謠言不可 能無中生有,謠言又是如何產生?杜兆倫(2018)提到,當社會上的資訊不足以滿足 15 DOI:10.6814/NCCU202100158.

(26) 人們的需求時,謠言便會油然而生。 有關於謠言的生成,可以回溯至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Knapp(1944) 指出,即便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期間,謠言還未受到社會學家的關注。但隨著二戰的出 現,戰時的謠言不僅損害了公眾的士氣以及信心,謠言更成為敵人宣傳的武器之一, 這使得人們不得不開始重視謠言對社會的危害。 Knapp(1944)認為,戰爭之所以助長謠言的產生,與以下兩個原因相關:軍事 事件與活動的保密必要性,以及戰爭會聚焦並增強公眾的情感生活。首先是與軍事相 關事件與活動都必須保密,在這樣的情況下,事實會變得非常珍貴與稀有,謠言便會. 政 治 大. 藉機將人們的知識空白處填滿,並提供秘密訊息。而在戰爭期間,謠言會使得人們的. 立. 各種情緒升高,讓許多人有不確定性的感受,謠言便可能迅速傳播。. ‧ 國. 學. 而在二戰當時有一位官員便提到,謠言之所以產生是因為缺乏正確的新聞。因此. ‧. 要避免謠言產生並傳播,最好的方式即是快速地把最正確、最完整的新聞傳達給民眾. sit. y. Nat. (Allport & Postman, 1946)。因此在戰爭時人們通常都十分關心戰事,但如果正確的訊. n. al. er. io. 息不足時,謠言便會出現。所以當人們關注一件重要的事件,但人們所接收到的訊息. i Un. v. 卻非常模糊時,更會讓謠言趁虛而入並大肆傳播(杜兆倫,2018)。. Ch. engchi. 對此 Allport 與 Postman(1946)便提出一個謠言的觀念性公式:謠言=(事件) 重要性×(事件)模糊性。此公式為乘法關係,也就是說當事件的重要性等於零,或是 事件本身的訊息很清晰不夠模糊,則謠言便不會產生,更不會流傳(鄭若麟、邊芹 譯,1992) 。杜兆倫(2018)也提及,某些重要的事件引起越多的關注,越可能產生大 量的謠言,甚至是一系列扭曲事實的謠言。 此外,汪志堅與駱少康(2002)更進一步提到了謠言滋長的三個階段:孕育期、 散播期與控制期。孕育期顧名思義即是流言故事的起源,包含惡意製造或是自然生成 的謠言;在散播期的階段時,謠言會因為謠言本身以及傳播媒介的特性,造成不同的 16 DOI:10.6814/NCCU202100158.

(27) 擴散效果;最後控制期的謠言,會因為其自身的新聞性、重要性等因素而自然消退, 或經官方、當事人的說明而使得謠言模糊性降低,讓該謠言趨於平息並消失。. 二、謠言特性 上一部分闡述了謠言的定義與產生,而許多學者也分別提出謠言的不同特性。 Knapp(1944)指出謠言的三個基本特徵: 1.. 謠言有特殊的傳播模式,通常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播. 2.. 謠言提供特定的人、事、物的相關資訊. 3.. 謠言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 政 治 大. Kapferer(鄭若麟、邊芹譯,1992)則指出謠言的內容至少有以下三種特性:. 立. 謠言是通常與現存事實相關的訊息. 2.. 跟過去的民間故事、童話或傳說不同,謠言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相信真有其. ‧ 國. 學. 1.. 謠言會強調可能的真實性,也就是說訊息可能不全然是錯誤的,而是未經證. y. sit. n. al. er. io. 實的訊息. Nat. 3.. ‧. 事,因此內容會盡量與真實情境相符. i Un. v. 除了上述學者明確地說明謠言的特性大致有哪些,更有學者試圖從不同領域的角. Ch. engchi. 度說明謠言的特型。Rosnow(1974)便從社會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心理學的面向,進 而分析謠言的特性。若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當人們面對外部的威脅時,謠言擁有操 縱輿論的控制權。他解釋由於社會不斷地變化,因此每當有既定假設無法理解的新事 件時,謠言就可能出現。且因此新事件違反了現有的期望,所以新的想法也會隨之出 現使社會產生改變。而這樣的改變通常會被視為一種威脅,因此謠言的散播是人們所 開發出用來應對現有秩序的感知威脅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總的來說,謠言是一 項集體解決問題的處置方式(Rosnow, 1974)。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學者對謠言進行了心理分析,認為謠言是宣洩焦慮和敵 17 DOI:10.6814/NCCU202100158.

(28) 對情緒的一種管道(Rosnow, 1974)。Kapferer(鄭若麟、邊芹譯,1992)也提到,謠言 可以反映出人們的心理狀態,例如心理上焦慮與負擔的情緒,因此謠言可以是一種發 洩此類情緒的方式,並藉此降低心中不安的感受。 最後則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認為人們總是會抗拒外在環境的混亂。對 此,Allport 與 Postman(1947)就指出,當人們處於情緒高壓的狀態下,就會試圖向 外尋求意義,並從中找到一個看似真實、正確的理由,為眼前令人困惑的情況做解 釋。這樣的情形,也證明了為什麼謠言如此活躍,因為這種尋求「慰藉」(good closure)的行為,助長謠言不斷傳播(杜兆倫,2018)。. 政 治 大. 綜觀上述所言,本研究認為謠言最重要的特性即是:謠言是在大眾之間傳播且未. 立. 經證實的資訊。此外,在人們面臨其所身處的環境發生變化,進而使得人們產生焦慮. ‧ 國. 學. 的情緒時,人們可能會更容易傳遞謠言,讓謠言傳播地更加快速,目的是為了緩解人. ‧. 們心中不安的情緒。因此,若檢視本研究欲探討的新冠肺炎相關謠言,皆貼切地反映. y. sit. n. al. er. io. 三、謠言類型. Nat. 了上述謠言的相關特性。. i Un. v. Knapp(1944)可以說是最早提出謠言類型的學者之一,他提出了三種基本類型 的謠言: 1.. Ch. engchi. 傳遞夢想以及希望的謠言(The Pipe-dream or Wish Rumor),這類的謠言傳達 人們的夢想與希望. 2.. 恐懼的謠言(The Bogie Rumor),與夢想、希望謠言的類型完全相反,這類 謠言來自於人們內心的恐懼. 3.. 具有攻擊性或挑釁的謠言(The Wedge-driving or Aggression Rumor),這類謠 言會造成群體的分裂與破壞彼此間的忠誠,動機大多具有侵略性或仇恨情緒. 18 DOI:10.6814/NCCU202100158.

(29) Rosnow(1947)根據謠言「產生的動機」,將謠言分為蓄意產生型(deliberate) 以及自然產生型(spontaneous)兩種。蓄意產生的謠言通常具有惡意,這種謠言可能 為某一組織為打擊對手所釋出的未經證實的訊息。此類型的謠言,時常在商業界或政 治界中看到它的蹤跡。而自然產生型的謠言則多與天然災害、人為災害等有關,此種 謠言的目的是為了引起人們的不安及恐懼(汪志堅、駱少康,2002)。 Kapferer(鄭若麟、邊芹譯,1992)則是將謠言做了更詳細的分類,他從謠言被利 用的場域,將謠言分為以下六個類型(轉引自杜兆倫,2018): 1.. 犯罪謠言,這類謠言經常出現在司法案件或是調查之中. 2.. 明星謠言,這類謠言具備著謠言擴散的兩個重要條件,包括明星巨大的「重. 立. 政 治 大. 要性」,以及明星通常是遙不可及的對象,使得明星有著神秘色彩,也就是. ‧ 國. 學. 「模糊性」. 職場謠言,在工廠、辦公室、企業或政府部門的職場生活,具有利於謠言產. ‧. 3.. y. sit. al. n. 之一. er. 商業謠言,這類謠言通常用於詆毀競爭對手的產品,並成為商業謀略的利器. io. 4.. Nat. 生的條件,可以減少人們的焦慮. Ch. engchi. i Un. v. 5.. 金融謠言,存在於金融交易市場上的各種資訊,可能影響金融交易的操作. 6.. 政治謠言,可被視為政治鬥爭的武器之一,試圖動搖競爭候選人. 從上述可以看出,過去許多國外的學者都針對謠言進行了分類,而國內則是有學 者利用內容分析法,分析網路謠言。根據汪志堅與駱少康(2002)的研究,他們發現 與日常息息相關的謠言類型比例最高,像是「衛生/健康」以及「消費安全性」的謠 言數量非常多,同時他們指出這些類型的謠言符合「事件重要性」。此外,他們針對這 些類型的謠言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謠言的佐證證據多為難以查證的研究報告、醫學 理論或企業內部機密,這樣的情形也符合了「事件模糊性」的要素。 19 DOI:10.6814/NCCU202100158.

(30) 綜合上述所言,本研究所要探討新冠肺炎相關謠言與汪志堅及駱少康的研究結果 相符。新冠肺炎的謠言屬於「衛生/健康」類型的謠言,且具有事件重要性及事件模 糊性,謠言詳細的分類內容將於第三章說明。. 四、謠言與訊息可信度 謠言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即是讓人們相信謠言的宣稱,並持續的傳播下去。 也就是說,當訊息的可信度越高,人們越會傳播該訊息(Rosnow, 1991)。Bordia 與 Rosnow(1998)更進一步指出,假設謠言的論述內容大多為個人經驗或是權威、專業 人士的觀點時,謠言的可信度以及說服力便會大幅提高。因此若謠言無法為人所信,. 政 治 大. 則謠言的散播便會隨之停止(杜兆倫,2018)。而許文怡與梁朝雲(2007)亦提到,謠. 立. 言是一種具說服意涵的訊息,而說服力取決於訊息的可信程度。由上述可知,可信度. ‧ 國. 學. 對於謠言傳播有舉足輕重之地位。. ‧. West(1994)指出,可信度(credibility)指的是訊息來源被相信的程度以及品. sit. y. Nat. 質。簡單來說,無論訊息的真偽,可信度即是該訊息被相信(believability)的程度. n. al. er. io. (West, 1994)。而 Mehrabi、Muhamad 以及 Hassan(2013)亦指出,可信度可定義為感. i Un. 知者對傳播者相信程度的評判(轉引自徐美苓,2015)。. Ch. engchi. v. 關於可信度的相關研究,除了有來源、組織及傳播內容本身可信度的研究外,還 有媒介可信度的相關研究(徐美苓,2015)。來源、組織及傳播內容可信度的研究主要 與個人、組織、大眾媒體文本相關;而媒介可信度指的則是對新聞媒介本身的相信程 度,且是針對訊息內容的通道進行研究(杜兆倫,2018)。 此外,許多謠言的研究同樣提到可信度在謠言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Kapferer (1990)便提到當人們面對訊息時,會先審視該訊息的消息來源,接著才會進一步決 定該以什麼態度面對該訊息,而消息來源的可靠性、公正性便成為人們鑑定訊息的依 據(鄭若麟、邊芹譯,1992)。而許文怡與梁朝雲(2007)針對議題及網路謠言與可信 20 DOI:10.6814/NCCU202100158.

(31) 度之間的關聯做研究,他們認為在網路謠言的研究中,可信度對於謠言能否成功說服 收訊者或感知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四節 網路謠言與傳播 一、網路謠言 傅文成等人(2018)提到,在謠言形成之後,謠言會透過人際傳播的力量,將其 散播並發揮謠言本身的影響作用。而過去的謠言都是透過口耳相傳的模式傳播出去, 因此其流通的範圍有限,大多侷限於特定的社會或情勢。然而,在網際網路崛起之 後,給予謠言更大的傳播動能,並與過去謠言傳播的模式大不相同。. 政 治 大 謠言可以透過網路的特性散播得更快、更廣,並有助於謠言的產製與流通。其特 立. ‧ 國. 學. 性包括超連結、互動、非同步以及隱匿等,讓使用者容易在網路上轉換身分,網路因 此成為謠言一個不容忽視的溫床(傅文成、陶聖屏,2018)。. ‧. 過去有許多關於「匿名性」的研究。Sproull 與 Kiesler(1986)曾透過電子郵件的. y. Nat. io. sit. 通訊過程,探索社會情境線索的溝通模式。他們發現,當社會情境線索不明顯時,匿. n. al. er. 名感會使人們產生以自我為中心、較不受管束的行為,而網路傳播即是缺乏社會情境. Ch. i Un. v. 線索的一種情況。因此當參與者處於一個匿名的溝通場域中時,不會受到其身分地位. engchi. 所影響(Sproull & Kiesler, 1986)。而 Pissarra 與 Jesuino(2005)則是透過計算機介導的 溝通,來探索匿名的效果。他們的研究提到,匿名可以刺激參與者之間的交流,因為 匿名為傳播場域提供了一個威脅較少的環境,並減少了限制,更會鼓勵參與者互動 (Pissarra & Jesuino, 2005)。 此外,傅文成等人(2018)認為,網路的匿名性有助於人們的溝通與意見表達, 且人們在網路上發表言論時,通常不需承擔社會眼光及壓力,因此降低了人們參與的 社會障礙。而匿名性更提供網路使用者一個去個人化的保護機制,使得他們不會受制 於社會規範,且不必擔心在網路上留下壞印象,甚至毫不猶豫地留下言論。這樣的現 21 DOI:10.6814/NCCU202100158.

(32) 象使得網路上時常出現論戰與謠言(Cooper, Gallupe, Pollard, & Cadsby, 1998)。 從上述可知,謠言充斥在網路上儼然已成為網路時代訊息傳播的特色,尤其在 Web 2.0 的部落格時代最為顯著。陳燕玲、陶聖屏(2015)即發現在 Web 2.0 的時代, 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弱連結,謠言比以往散播得更快、更廣,即便網路使用者對於網路 上的訊息仍會自行判斷該訊息的可信度。但陳燕玲等人(2015)卻發覺網路使用者對 於謠言的相信程度偏高。也就是說網路使用者對網路上的訊息辨別力弱,無法確切判 斷訊息的正確性。 而本研究主要研究新冠肺炎在網路上的相關謠言,而過去也有學者研究了發生在. 政 治 大. 17 年前 SARS 事件時,謠言在網路傳播的現象。2003 年 SARS 發生時,中國的網路上. 立. 充斥著相關的謠言。在謠言剛開始產生時,人們還會對謠言抱著懷疑的態度,但當越. ‧ 國. 學. 來越多的似真似假訊息出現,並在網路上到處流傳時,人們便可能相信謠言。由此可. sit. n. al. er. io. 二、網路謠言的傳播. y. Nat. (Ma, 2008)。. ‧. 知,謠言在網路上不斷地重複,會改變人們對於謠言的態度,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i Un. v. 談到網路謠言,不能忽視的就是謠言在社群媒體上的傳播。長久以來,傳統媒體. Ch. engchi. 擁有一對多的傳播特權,但在社群媒體出現之後,這樣的特權產生了鉅變(林照真, 2020)。過去也有不少學者針對社群媒體的研究,並定義了社群媒體。White(2011) 指出社群媒體是使用者透過電子傳播的形式,藉此共享資訊、想法、私人訊息以及其 他內容(White, 2011)。亦有學者認為,社群媒體即是人們用來分享、討論資訊的網路與 行動裝置的工具(轉引自林照真,2020)。 無論社群媒體的定義為何,不可否認的是社群媒體已大舉入侵人們的生活。再加 上社群媒體不同於傳統媒體的傳播機制,相對於傳統大眾媒體的一對多傳播機制,社 群媒體著重於每一位使用者皆能傳遞訊息,並且傳播到不同的閱聽人身上。另外,社 22 DOI:10.6814/NCCU202100158.

(33) 群媒體的互動性也較傳統媒體高,這種互動文化可以追溯至部落格以及維基的出現, 藉此創造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可能(Page, 2013)。除此之外,當人們沈浸於使用社群媒 體,加上社群媒體的易完成的特性,諸如「按讚」、「轉貼」或「分享」等行為,讓社 群媒體上的謠言更容易複製並進行傳遞(陳燕玲、陶聖屏,2015)。 根據 Friggeri、Adamic、Eckles 以及 Cheng(2014)的研究,社群媒體上的言論具 有極大的感染力。謠言在臉書傳播時,可以藉由口語、文字與電子郵件等媒介散播, 但社群媒體上的分享鍵造成謠言大肆地複製。舉凡臉書使用者所發佈的狀態更新、連 結、圖片都可以快速地分享出去,這些訊息也有如病毒般迅速地複製、傳播(Friggeri,. 政 治 大. Adamic, Eckles, & Cheng, 2014)。此外,社群媒體的開放性和便利性,使得假新聞與謠. 立. 言更加廣泛地傳播(Jin et al., 2017)。. ‧ 國. 學. 三、網路謠言的內容特徵與呈現. ‧. 根據上述網路謠言的特性與傳播,可以看出網路上的謠言與傳統謠言有很大的不. n. al. er. io. 的組成要素有以下三個(轉引自汪志堅、駱少康,2002):. sit. y. Nat. 同,但網路謠言與傳統謠言的組成要素卻有相同之處。Koenig(1985)便提到了謠言. i Un. 1.. 目標(the target). 2.. 對目標的陳述或主張(the charge or allegation). 3.. 訊息來源(the source). Ch. engchi. v. 汪志堅與駱少康(2002)便根據 Koenig 所提出的謠言組成三要素,將這些要素氛 圍更詳細的項目。他們將「目標」中的人、事、時、地、物細分為:謠言所述之對 象、謠言內容所發生的時間、內容與接受者的關係以及內容發生地點;而「訊息來 源」這個要素則是細分為:提高可信度的來源、敘述人稱以及謠言的主張。 他們依據上述的分類針對網路謠言進行研究,他們指出約有四成六的謠言會明確 指出特定的對象;而謠言所指稱的事件中,有三成五的謠言提到模糊的事件時間;謠 23 DOI:10.6814/NCCU202100158.

(34) 言指稱事件中的地點方面,則有六成的謠言內容並未提供任何地點。 另外,他們亦提及謠言能夠為人所信並繼續傳播的重要性,他們特別指出謠言的 可信程度,因此謠言通常需要證據加以佐證。根據研究結果,有三成的謠言會附上照 片作為作證證據。而他們也進一步將謠言指涉對象與佐證證據進行交叉分析,發現特 定事件的謠言,有很大一部分利用照片作為佐證證據;若是針對特定的食品或用品, 則會引用專有名詞;而在針對特定公司的謠言,則不會提供證據。 除了汪志堅與駱少康針對網路謠言的研究,羅文伶與邱銘心(2015)則聚焦於 「網路健康謠言」。此外,羅文伶與邱銘心更將汪志堅與駱少康延伸,除分析網路健康. 政 治 大. 謠言的內容特徵外,並進一步分析網路健康謠言的呈現方式。而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 立. 顯示,首先為網路健康謠言的內容特徵:. ‧ 國. 學. 1.. 謠言主題:多為保健、預防資訊為主。由於此類主題的目標收訊者多為一般. 謠言指涉目標:大多不會有明確的時間與地點,且其所描述的對象大多為. sit. y. Nat. 2.. ‧. 民眾,不僅止於患者,且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 n. al. er. io. 「特定行為」與「特定食品/用品」. i Un. v. 3.. 謠言主張:主要訴求多以「注意/警惕」以及「分享新知」為主. 4.. 謠言佐證證據:最常見的佐證證據為「專業說法」及「親身體驗」. Ch. engchi. 他們進一步指出,由於健康、醫療相關的訊息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即符合了 謠言生成條件之一——事件重要性。此外,健康謠言的內容大多沒有指出明確的時間 與地點,這樣的情況就是所謂事件模糊性,即符合 Allport 與 Postman(1946)提出的 謠言生成條件,因此這類的謠言更加容易傳播。 除了內容特徵,羅文伶與邱銘心(2015)在研究中也提到健康網路謠言表現方式 的概況。他們指出,大約 50%的謠言字數不到 600 字,更有近八成的謠言字數不超過 1000 字。敘述人稱的部分,有四成的謠言無明顯的敘述人稱,而有三成以第一人稱進 24 DOI:10.6814/NCCU202100158.

(35) 行陳述,發訊者試圖以自身經驗說服收訊者。而拖稱來源則是以親友及醫師說法為最 大宗,且網路健康謠言多採用敘事方式進行敘述。 根據上述可以得知,過去對於網路謠言的研究都明確指出,網路謠言的內容特徵 及呈現方式。而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所要探討的新冠肺炎網路謠言的謠言內容特徵 調整為謠言指涉目標、謠言主張及謠言佐證證據以及謠言訊息來源;呈現方式則是包 含謠言字數、謠言敘述人稱以及謠言陳述事件的方式。此外,過去的研究將不同主題 的謠言進行交叉分析後,特定事件的謠言會有不同的內容特徵及呈現方式。 而本研究所要探討新冠肺炎網路謠言,即屬於健康謠言的一種,加上新冠肺炎的. 政 治 大. 疫情有一定的事件重要性,且有關於新冠肺炎的網路謠言也有相當的模糊性,同時也. 立. 符合網路謠言的特性與網路傳播的條件。最後,新冠肺炎的網路謠言有相當多不同的. ‧ 國. 學. 主題,而不同主題的謠言又會有什麼不同的情形,也是本研究希望探討的。基於此,. ‧. 本研究提出最後三個研究問題:. sit. y. Nat. 研究問題二:新冠肺炎網路謠言的內容特徵與呈現方式為何?. n. al. er. io. 研究問題三:不同主題框架的新冠肺炎網路謠言內容特徵之間的差異。. i Un. v. 研究問題 3-1:不同主題框架的新冠肺炎網路謠言指涉目標差異為何. Ch. engchi. 研究問題 3-2:不同主題框架的新冠肺炎網路謠言佐證證據差異為何 研究問題 3-3:不同主題框架的新冠肺炎網路謠言謠言類型差異為何 研究問題 3-4:不同主題框架的新冠肺炎網路謠言謠言主張差異為何 研究問題 3-5:不同主題框架的新冠肺炎網路謠言訊息來源差異為何 研究問題四:不同主題框架的新冠肺炎網路謠言呈現方式之間的差異。 研究問題 4-1:不同主題框架的新冠肺炎網路謠言謠言字數差異為何 研究問題 4-2:不同主題框架的新冠肺炎網路謠言敘述人稱差異為何 研究問題 4-3:不同主題框架的新冠肺炎網路謠言內容陳述方式差異為何 25 DOI:10.6814/NCCU202100158.

(36) 圖二所呈現的分析架構,摘述了以上所列的研究問題一至研究問題四。 新冠肺炎網路謠言框架分析. 時間:2020 年 1 月 1 日~2020 年 7 月 31 日 RQ1. RQ2 內容特徵: RQ3. 謠言指涉目標、謠言佐證證據、. 主題框架:. 謠言類型、謠言主張、謠言訊息. 治療、防疫作為、病毒來源、疫. 來源. 情失控、政策、物資、歧視與仇 恨言論、病毒特性、其他. 立. 政 RQ4治 大. 呈現方式:. 謠言內容字數、謠言敘述人稱、. ‧ 國. 學. 謠言事件陳述方式. ‧. 圖 2-2:研究架構圖.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26 DOI:10.6814/NCCU202100158.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 本研究為探討與新冠肺炎網路謠言,將採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許多學者對內 容分析有很多的定義,包括用來檢視記錄資訊的系統性程序(Walizer, 1978);對文本中 的資料可以反覆查證的研究方法(Krippendorff, 2004)。 而國內學者也有提出內容分析的相關解釋。楊孝濚(1991)指出,所謂的內容分 析是指針對具體的大眾傳播媒介訊息所作的分析,任何可以記錄、保存,而具有傳播. 政 治 大. 價值的傳播內容都包含在內。根據蘇蘅(2019)對內容分析的解釋,「內容分析」是有. 立. 系統的量測有關文本、傳播內容,或傳播媒體人工產物的方法。另一位學者王石番. ‧ 國. 學. (1991)則指出內容分析法是處理科學資料的專門化過程。. 關於內容分析的應用,蘇蘅(2019)指出內容分析法適合分析應用的範圍包括:. ‧. 了解宣傳的內容、描繪傳播的態度和行為反應,以及從個人、團體或機構的傳播內. sit. y. Nat. io. er. 容,了解傳播者的意圖等。而王石番(1991)則提到,內容分析法主要的目的在於提. al. 供知識與表明事實。因此王石番(1991)便歸納了內容分析法的五種功能:檢視傳播. n. iv n C hengchi U 內容本質、探究內容的表達方式、分析傳播來源的特性、探測閱聽人的特性以及驗證 傳播內容的效果。 而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新冠肺炎網路謠言,從資料蒐集與分析皆根據 Krippendorff (2018)針對內容分析所提出的六大問題來完成(Krippendorff, 2018)。其所提出的六大 問題為:決定資料分析對象、如何定義、確認抽樣的母體與樣本、發掘與分析資料相 關的情境脈絡、界定分析的範圍與確定推論的目標(轉引自羅文伶、邱銘心,2015) 。. 27 DOI:10.6814/NCCU202100158.

(38) 第二節 選擇研究樣本 由於本研究所要探討的為新冠肺炎網路謠言,因此本研究的謠言樣本為皆已確認 為謠言的訊息。為使得研究的謠言樣本符合上述條件,本研究的謠言樣本皆來自台灣 事實查核中心的查核報告。 而本研究的謠言樣本為台灣事實查核中心「COVID-19 專區」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5 月 31 日的查核報告共 150 篇,以及 2020 年 6 月 1 日至 2020 年 7 月 31 日台 灣事實查核中心仍未將查核報告納入「COVID-19 專區」,但為 COVID-19 相關謠言的 查核報告共七篇,總計 157 篇。. 政 治 大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根據謠言內容的分類,將 COVID-19 的謠言內容分為 17 類。分 立. ‧ 國. 學. 別為:偏方篇、個人防疫作為篇、病毒源頭篇、病毒特性篇、症狀篇、傳播途徑篇、 藥物與疫苗篇、台灣疫情失控篇、政策與紓困援助篇、物資篇、封城與隔離篇、疫情. ‧. 失控篇1、科學夾雜陰謀論篇、病毒不是從武漢來篇、歧視篇、個案篇以及其他篇。. y. Nat. io. sit. 根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核報告的分類,可分為「正確」、「錯誤」、「部分錯誤」、. n. al. er. 「事實釐清」以及「證據不足」。而本研究的謠言樣本,來自於「錯誤」及「部分錯. Ch. i Un. v. 誤」的謠言。此外,本研究整理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之查核報告後發現,一篇查核報. engchi. 告中流傳的謠言可能不只一則,包括原始流傳的謠言,或是相同主題但內容不同的謠 言。因此,本研究依據謠言內容差異,最終將謠言的樣本整理為 175 則。基於上述, 將於下方舉例說明。如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於 2020 年 2 月 27 日發佈一篇名為「網路多 則傳言指稱『台灣疫情失控,並有多起死亡病例,遭到政府封鎖資訊』?」的查核報 告。在此查核報告中,提供 11 則網路上流傳的謠言,但這 11 則謠言的內容有所差異 (如圖 3-1 所示)。因此,此查核報告經本研究整理為 11 則。 1.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官方網站將「台灣疫情失控篇」的查核報告也納入「疫情失控篇」的類別中。然 本研究為避免重複計算,因此在「疫情失控篇」將排除「台灣疫情失控篇」的查核報告,僅計算屬國際 疫情失控的查核報告共 13 篇。 28 DOI:10.6814/NCCU202100158.

(3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 3-1:樣本選擇舉例說明. 29 DOI:10.6814/NCCU202100158.

(40) 表 3-1:新冠肺炎謠言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核報告分類統計 類別. 數量. 偏方篇. 14. 個人防疫作為篇. 20. 病毒源頭篇. 2. 病毒特性篇. 6. 症狀篇. 5. 傳播途徑篇. 7. 藥物與疫苗篇. 立. 病毒不是從武漢來篇. al. Ch. 7. e n g c 10 hi. 歧視篇. 5. 個案篇. 3. 其他篇. 11. 未分類2. 7. 總計. 157. sit er. 13. y. 16. n. 科學夾雜陰謀論篇. io. 疫情失控篇. 10. Nat. 封城與隔離篇. 8. ‧. 物資篇. 學. 政策與紓困援助篇. 8. ‧ 國. 台灣疫情失控篇. 政 治5 大. i Un. v. 2020 年 6 月 1 日至 2020 年 7 月 31 日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仍未將查核報告納入「COVID-19 專區」 ,但 為 COVID-19 相關謠言的查核報告共七篇。 2. 30 DOI:10.6814/NCCU202100158.

(41) 第三節 分析框架與類目建構 一、主題框架類目建構 針對研究問題一,以及根據新冠肺炎網路謠言的現況,本研究將分析新冠肺炎網 路謠言的主題框架。由於新冠肺炎網路謠言的主題設定,可能為吸引閱聽人注意並盡 可能的傳播謠言,因此謠言的產製可能會有選擇、強調或排除的情形,而有不同的主 題框架。所以本研究根據根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以及本研究的分類,共分為以下九種 主題,而各主題的操作型定義如表 3-2: 表 3-2:謠言主題框架類目. 政 治 大 操作型定義 立. 類目. 肺炎的內容. 心 COVID-19 專區之. 謠言主題宣稱可以透過某些行為, 分類 謠言主題宣稱病毒來自何處的內. sit. 容,包含病毒來源地及病毒原宿主. er. io. 等. al. iv n C 關,包含由病毒所引起的症狀及病 hengchi U n. 病毒特性. y. ‧. 以避免感染新冠病毒的內容. Nat. 病毒來源. 學. 防疫作為. 謠言主題宣稱染疫後可以治療新冠 參考台灣事實查核中. ‧ 國. 治療. 類目建構參考來源. 謠言主題與新冠病毒相關特性有 毒傳播途徑等內容. 疫情失控. 謠言主題宣稱新冠肺炎疫情失控的 內容. 政策. 謠言主題與政府政策相關的內容, 包含紓困、援助、封城與隔離等. 物資. 謠言主題與防疫物資或民生物資相 關的內容. 歧視與仇恨言論. 謠言主題與因新冠肺炎傳播所引起 的歧視內容,包括仇恨言論. 其他. 記錄不同於上述類型的謠言主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1 DOI:10.6814/NCCU20210015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2-1 註冊為會員後您便有了個別的”my iF”帳戶。完成註冊後請點選左方 Register entry (直接登入 my iF 則直接進入下方畫面),即可選擇目前開放可供參賽的獎項,找到iF 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