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經驗交流座談會紀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研究經驗交流座談會紀錄"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l

研發處

時間: 92年3月20日(星期四)上午10: 00 地點:浩然圖書館地下室國際會議廳A廳 主辦單位:研發處 主持人:張俊彥校長

俊彥校長:

今天研發處辦這個研究經驗交流座談會,立意非常好,希望藉此 機會閒話家常,將大家的研究經驗共享,並希望以後能多舉辦此類活動。 我們最近統計的結果,將SCI、SSCI及EI三種期刊加總後,再除以教授的員額人 數,交大是全國第一。交大一年約發表1,300多篇,除以525(教育部資料),這是以 first auther來計算,平均值是2.62,清華平均2.52,第三是陽明約2.4,台大第四 約1.7,用所有papers來算和用first auther計算,這當中有些差異,請研發處再做 搜尋統計。若以impact factor來算,台灣整體是遠遠落後,美國、歐洲、日本篇數 最多,韓國最近也竄出,和台灣不相上下。我們在每年的科技顧問會議都會拿來檢 討:即如何提昇論文及研究的品質。 今年我們請王又曾院士來演講,他的演講題目是”跨越鴻溝”,意思就是台灣做原創 性的研究較少,改進式及普通的較多,如何落實從事原創性的研究才是努力的目標, 強調跨越鴻溝,就變成行政院科技顧問室及國科會的口號。交大在下十年若要能脫胎 換骨,我們不要去拼SCI、SSCI及EI第一,來拼impact factor的話,交大又是另 一波台灣第一。交大卓越計畫的口號是亞洲第一,世界一流,這是教育部提出的口 號,也是交大的目標。我們鼓勵大家來做比較有特色的研究,尤其是教授級的老師, 更應放開心胸從事這方面的嚐試,要能真正突破,鼓勵教授們跨出去,至於副教授及 助理教授因有升等壓力,可能無法全心全意在此方面用心,我們也不忍心,若他願意 從事這方面的努力也不錯。 據我個人了解,在交大推動這方面的研究,其實有困難,即使老師們有心去做,想做 比較有特色的研究,學生也不願意,所以我有很深的感受,關於這點是需要我們克服

研 究 經 驗 交 流 座 談 會 紀 錄

(2)

的地方。 東方學生比較喜歡被灌輸,而不喜歡自我思考、自我學習。個人覺得很幸 運,從研究所畢業以後,都在自我學習,尤其是開了量子力學的課,真是受 益良多,因為這是基本的觀念。對學生而言,自我學習是值得鼓勵的地方, 現在的學生倚賴性很高,總希望老師講的越詳細越好,詳細固然是好,但如 何從框框中跳出,而非在框框中背得滾瓜爛熟,真正要有特色則不行。 施敏施教授在交大十三年的貢獻及經驗傳承,是我們交大的幸運,施教授今 年七月堅持退休,但交大仍會用約聘方式將他聘回,感謝施教授給交大很多 的支持及指導。

張仲儒研發長:

在各院院長、國家講座及教育部學術獎的傑出教授講他 們的研究經驗之前,研發處非常感謝校長及蔡副校長指示舉辦此活動,本座 談會的主要目的為:希望學校很多傑出研究教授,能將十餘年來的研究心 得、經驗及要領,能傳給其他教授及後進同仁,使同仁們能事半功倍,讓其 研究做得更好。 學校目前在教育部體系中屬研究型大學,其在評薦交大成為研究型大學的指 標中,論文及專利的數量是一重要指標,另一重要指標則為得獎人數,校長 也非常重視此指標,交大要成為亞洲第一,世界一流,不僅在國內,更要走 出國際,研發處希望各位傑出教授能提攜後進,使交大更上層樓,現在先請 國家講座得主施敏施主任來跟我們做經驗分享。

施 敏 主 任 :

因為今年七月要告老還鄉,所以藉此機會,將個人做研究的 經驗,分享給在座各位,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 校長剛剛提到,交大很多學生畢業後,都進台積電、聯電,他們的薪水固然 不錯,但工作不太愉快,都做些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可是交大不同,尤其是 我們年輕教授,都做些自己喜歡的工作,個人認為,研究發展工作,最重要 的時段是在拿到博士學位後之 10- 15年,交大未來的延展,都在年輕老師身 上 。 個人當年在貝耳實驗室時,有兩點特別好,第一是貝實驗室就像交大一樣, 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環境,各級主管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儘量提供充份經

(3)

費,讓您教書時間不要太多,有較多時間從事研究。第二是自己在這些環境 中儘量努力,努力不一定會有很好的東西出來,但若不努力,絕對沒有成 績,努力佔百分之九十五,運氣則佔百分之五,所以我們鼓勵一些年輕的助 理教授、副教授從事研究,自己好好努力,再加一點點運氣,所有獎項都很 容易拿的。 我們在寫文章的時間,都寫太長、太多,我建議各位文章寫短一點,也不要 寫太多,即重質不重量,這是給大家一點小小建議。

蔡 文 祥 副 校 長 :

自己在這些年來,有幾點小感想,給大家做參考。 第一點是:今天這個會有多重目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校長希望我們 的得獎,或者各種學會的會士、院士,交大能源源不斷地得到及獲得榮譽。 我曾參與國科會傑出獎的評審,瞭解到其中一點,即我們如果想要得到國科 會傑出獎,可能要很密集在最好的期刊, A 級期刊來發表,這是得獎的要 點。另外施主任也提到,寫文章要重質不重量,最好的期刊就是質,密集就 是量,這樣比較會有機會得獎。 第二點建議:我們學校的升等制度中要強調論文的質,升等時要考量 A級期 刊,電資院有 2 -3 年把標準放寬,個人認為那 2 -3 年到幾年後出現了效應, 恐怕就是現在,電機資訊的領域在國科會傑出獎方面得獎較少,所以建議在 升等時用法規規定或鼓勵老師有好的期刊發表再提升等。 第三點建議:我指導的博士班學生,都先鼓勵他們去投稿好的期刊,有些博 士班學生即將畢業,也許到第六年快撐不下去時,都會要求不要叫我投那麼 難的期刊,因為難的期刊可能要 re vi ew 兩三年才能畢業,所以我建議要把 握前面兩三年。現在系所老師升等也要求點數,點數其實是一個問題,有點 數就會變成重量不重質,可是沒有點數又會變得沒有準則,所以這當中如何 求得平衡點,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第四點:我們資深的老師要來做抬轎的工作,暨是來提拔副教授、助理教 授,一起來提計畫,做整合計畫,如此才可以整體提升,大家共勉之。 第五點:做研究可以是很悠閒的,例如集中精神和學生討論,那個美好時刻 就像禪,想通的時候,突破的時候,研究是可以很愉快的,它會變成一種習 慣,會變成一種很樂意去做的事。我常常在開車到學校時,趁車上冷氣還很 舒服時,找一位學生來 me etin g,時間不用太長,只要半小時至一小時,這

(4)

是非常享受的。

周 英 雄 院 長 :

人文社會生態中有個常見現象,很多人去申請某獎項,幾 次未得獎後,就放棄了,這個情形在人文社會中是相當嚴重的;我建議大家 不要棄餒,投籃投幾次後總會投進,反正國科會通過的比例就那麼高,不管 做得好不好,總是會有相當比例的人會被淘汰。 我個人將獎項分為兩種,一種是外面的獎項,另一種是國科會的獎項。先來 講一講外面的獎項,如學術獎這類的獎,個人覺得這跟自己的時機很有關 係,有什麼樣的獎,你在什麼樣的時機去申請就上了;時機不對的話,你做 的東西再好,可能也無法過關,或者是這個獎的特質和您的專長不符合,也 是自己去踫壁,因此,外面的獎,通常要質跟量累積到一定標準才會上。 至於國科會的獎項,像外文學門,四、五年前很多人都寫女性主義,大家寫 文章都撞在一起,根本無法去區分好壞,寫得壞的可能混水摸魚就過去了, 寫得好的,跟人家混在一起,也是很不好的,做學問不要大家一窩蜂鑽 研同 樣的東西。人文社會在做學問的過程中,一定要對全盤有很透徹的瞭解,然 後提出為何要走這方面的路線。一般人做的題目都太大,尤其是人文社會, 都大而無當,小題目是好一點,但小題目一般人做不來,因為小題目要有基 本功,一般人都不願花功夫,但人家不做的你去做,通常成果會比較好一 點 。 計畫案要如何呈現?通常都是將最有心得的提出來,大部份被淘汰的,有一 半以上都是因為自己不會藏拙,懂的也寫,不懂的也寫, 沒有把握的也寫, 把自己的弱點全部曝露出來,整個計畫案再好都 沒用。我建議年輕的老師, 寫計畫書時要提早,不要下個月要提計畫,這個月才來動筆,這樣是不行 的 。 最後一點,人文社會方面,國內社團比較重要,國內的相互檢證是比較重要 的,所以我常勸年輕人,要常參加學術活動,不能完全不參加,期待別人拿 轎子來抬,這是不可能的。

張 豐 志 院 長 :

我今天要講的,跟前面幾位有些不同。個人在美國工作十 六年,回交大時已 46 歲,誠如施主任所言,人生的黃金階段已經過去了, 所以如要有些成就,只好靠努力了,我的學生都稱我是 se ven -el eve n,一個

(5)

禮拜七天,每天早上七點到實驗室,晚上十點,十一點才回家,因為頭腦已 變笨,只好靠時間來彌補。 今天我們來談如何提昇研究,當然是論文要好、多、計畫多;另外要特別強 調的是跟學生之間的互動。本人自覺頭腦不好,但能有今天的成果,有些超 乎自己想像之外,如何做到呢?主要是跟學生的互動,講難聽一點就是利用 學生,如何利用學生來達到目的,是非常最要的。個人以為近幾年來我的論 文多,但品質並沒有下降,主要是我的學生多,他們畢業時需要論文,站在 教育的立場,他們發表的論文不是評價非常高,但對他們是一種鼓勵,當然 品質好的論文也有。最近學校正好在統計論文系, 20 01 年應化系全系有 5 3 篇,個人就佔了 28 篇,而在我所屬領域中,最好的論文數比較,我的論文 是最多的,這是量的部份。 現在與大家經驗分享,像我這麼笨的人,怎麼達到這個境界,主要就是靠學 生,暨是如何吸引學生,啟發學生,讓學生知道自己是否有潛力。幾年前系 上博士班尚未成立,我的學生寫完論文,然後我來做修改,依此進度,我一 年大概只能寫 12 篇,而現在論文數倍增,最主要是啟發學生潛力,由他們 自己動手寫論文,我 只要大略修改即可。而且在英文方面,我一定嚴格要 求,我特地找英文老師來幫他們上課,提昇他們的英文讀寫能力。 另外除學生多外,我還跨好幾個領域,在我們這一行非純物理,都是要做實 驗,跨領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領域成立之後,又會連在一起,有很多新的 東西,都是跨領域得到的,我有很多領域,都是回台灣後跟學生成長的,到 現在這個階段,我都是由學生帶領著我走的。

游 伯 龍 教 授 :

我的經驗在此似乎比較不適用,我在美國教書 30年,畢業 第8年就獲講座教授,這過程最重要的是:第一要專注,把基礎打好;第二 要有貴人提拔,我現在立志要做貴人,來提拔後進;第三是要把自己的領域 打開,拋空自我,看看別人所做的,把心打開後,創意自然就來了。另外, 論文要重質不重量,自己要做好品質管制,前面施主任提到,文章要好又 短,但是文章一短,有時會看不懂,所以這個境界是很難做到的。 當您把自己研究做好後,要能大力推銷,如果我們有好的文章,就寄給相關 的人看,只要有二、三個非常出名的人看到了,就會把您請去,機會就來 了 。

(6)

李 昭 勝 教 授 :

我的情況比較特殊,我在美國做了 26 年事情, 19 92 年時 回交大做了統計所創所所長。以前在貝爾實驗室時,我做一些市場行銷的工 作,現在則將所學應用在財務方面,我自己現在做了一些跨領域的工作,不 要怕做跨領域,但要懂得尊重對方,要學習對方的語言,如此才會有實質的 貢獻。我現在正在寫財務的書,教財務的課,實質好的文章還未出來,我和 幾個碩士班及博士班的學生一起做,交大好學生很多,而且也很優秀,有了 好學生,又有機會從事跨領域的研究,這是非常令人慶幸的。

曾 國 雄 教 授 :

我在大同工學院就讀時,承蒙多位恩師指導,奠定了在企 業經營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數學、集合論與邏輯學等方面之研究基 礎。研究所畢業後服務於交通部運輸計畫委員會,服務一年八個月後,申請 到日本大阪大學經濟學研究科攻讀博士,此時模糊理論亦在日本發展,因此 使在模糊理論的研究、思維與研究方法論奠下深厚基礎,在日本留學期間共 發表期刊論文十餘篇。回國後任教於大同工學院,一年後即轉到交大管理學 院運輸工程研究所。任教滿三年後,即到美國阿岡國家研究院參與研究。返 國後即有一系列國際期刊發表,並於 74 年獲第一屆傑出研究獎,研究跨越 多領域研究,以統計多變量分析、模糊理論與決策、多目標決策等為基礎理 論對各種主題進行研究。 每一研究計畫案至少一篇或多篇之期刊論文,相繼於 82 年度、 84 年度連續 獲四年的「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86 年度及 89 年度再度成為兩次三年度的 國科會特約研究員、 89 年獲得第四屆人文及社會科學類國家講座,研究成 果獲得肯定。希望在有限的教學生涯中,能夠將之傳承於年輕後代之學者, 以提升台灣的研究水準並帶動邁向國際化,走向世界一流之水準。

吳 重 雨 院 長 :

剛剛聽到施主任及張校長的談話,深感敬佩,因為我們都 是踏著兩位的腳步在前進。施主任說在大風雪中還要開車到貝爾實驗室去做 實驗,校長說要跨越鴻溝,昨天孔祥重院士在李立台揚研究中心的演講也提 到要找到鴻溝,然後跳過去,這在研究上是一種很好的啟示,我們每天要想 一下我們要做的事情是自己不敢做的事情,要訂自己達不到的目標,才能有 所前進,要常常警悌自己,不要去做很安穩的事情,不要訂很容易達到的目 標 。 我看過一本書,書中提到:「優秀是傑出的敵人,傑出是卓越的敵人。」類

(7)

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常以此來警告自己。另外施主任提到,主管們要 提供很好的環境,讓教授們都能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力。

張 仲 儒 研 發 長 :

今天座談會中所列各院長、國家講座及教育部學術 獎的 得 獎 者 的 經 驗 交 流 已 經 說 明 完 畢 , 結 論 就 是 我 們 要 w o r k h a r d 、 w o r k sm ar t,要做跨領域的研究,記得以前電信系有位教授曾說過,我們要做結 婚的論文,就是把某個領域的東西和我們領域互相結合,就會有好的成果。 現在請今天來參加的教授同仁先提問題發問。

黃 經 堯 老 師 :

今 天 大 家 在 制 訂 升 等 及 評 薦 的 標 準 時 , 若 這 些 條 件 沒訂 好,會迫使要達到目的的人用比較投機的方式來滿足這些條件,各位大老在 此,尤其是在制訂這些方法的人,是否思考一下,制訂比較具鼓勵性的方法 來評審。

吳 重 雨 院 長 :

電資院最近就會制訂一個讓您很滿意的方法提供給您。

周 倩 教 授 :

我是一個女生,又是人文社會科學的老師,所以有一點不同 的意見就教於各位。第一點是關於做研究,今年又得一次國科會傑出獎,評 審的標準:第一是要有學術的 id en ti ty ,因為如周英雄院長所說,在人文社 會學中,即使是最熱門的,也不能一窩蜂去做同一個領域,什麼都做也不是 很好的狀況,這樣國科會分案子給您審或人家請您去演講,才會因為您清楚 的學術 id en ti ty 而請您。第二點是要開創一條研究的路,第三點是 r es ea rc h th e pa radi se 。 身為一個媽媽,一方面要做研究,一方面要照顧小孩,如何取捨呢?我做為 一個媽媽,我必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數奉獻給我的家庭;但做研究則不 行,所以我必須想辦法安排到一個程度,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當初最甜美 的時光是每天早上七點到九點的時間,在這段期間,我強迫自己只做與研究 相關的工作,不回 e- ma il ,不處理公文,不要小看這一個多小時的時間, 如果在這段時間,每天只要讀、寫,面對您的問題,想問題、想解答,這時 候是您腦筋最清楚、精神最好的時刻,所以那幾年清晨時光的研讀,幫我奠

(8)

定了很大的基礎。 人的一生是要排排序的,事情的輕、重、緩、急要分得很清楚,如升等時, 寫論文就是最重要的,不要再理會其他雜七雜八的事,有很多可以讓您沽名 釣譽的時候,譬如到台北演講,或是不是很學術性的場合,我就必須捨棄, 所以排順序及時間的掌控,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點是要有貴人相 助,在交大有很多貴人幫助我,很感謝交大給我這麼好的環境。

莊晴光教授:

在1975年我年輕時,施敏施教授曾到舊校區電子計算機中 心演講,講的是一個 IC 的題目,從那一 剎那開始,就延伸了我做研究的生 命。在做研究方面,雖然很辛苦,從早上到晚上,不知道星期幾,不過十幾 年下來,感覺還是非常愉快的,我的人生已到中場,要考慮下半場要做什 麼,我有兩點,提出來給大家做參考。我們在做研究時,有很多是前人已經 做過的,如何從這些工作中整理出一個頭序出來,把題目做對,這是我個人 的研究經驗。另外我個人從事三個領域的研究,目前才放掉一個,另外有兩 個領域,我目前也在做國家的矽導計畫,所以在研究一些題目時,要考慮到 當時國家的策略及世界的潮流。

林 進 燈 主 任 :

提出幾點看法來跟大家分享,不過都是驗證前面幾位傑出 教授所說的。第一點:要專注,我從回國到現在已經 11 年,從博士時代做 的東西,到現在都沒太大變化,所做的東西其實滿狹窄的,這樣有好也有不 好,好的部份是如此可以建立明確的 id en ti ty ,我剛回國時,花了三年的時 間寫書;當時有很多人認為寫書是中年以後做的事,應該多寫一些論文。但 因當時有寫書的理想,所以那三年幾乎是日以繼夜的在寫書,如施主任所 言,人生的黃金十年,就這樣過了三年,後來回想起來,如果用那三年的時 間來寫論文,應該可以寫不少論文,但是另外得到的好處是國際間或在台 灣,一想到某個領域就會想到我,這就是 f oc us 和 id en ti ty 。 校長之前有提到跨領域的研究,我做的是屬於結婚型的論文,從兩個領域來 做些結合,甚至擴大跟生科的合作,剛剛也提到要尊重對方,要用對方的語 言來思考,或是進到對方的實驗室來做實驗,這樣比較容易找到研究的題 目 。 至於貴人相助,交大真的有很多貴人,從校長、吳院長、好幾位老師都對我

(9)

幫助很大,另外,學生本身也是貴人,有好的學生和我一起努力研究,這也 是貴人。找個鴻溝,努力想辦法跳過去,就像寫書,那的確是很辛苦的工 作,但是我卻完成了,這也是可以給各位做參考的。

蔡文祥副校長:

我建議請陳秋媛教授發言,因為陳教授是我們建立傑出 教學獎之後,連續兩次榮獲此獎的老師,所以希望從傑出教學獎的老師身 上,瞭解她對研究這方面的看法如何?

陳 秋 媛 教 授 :

自己剛到交大的時候,心中有很大的爭扎,因為我覺得把 書教好,讓學生能在課堂上學到東西,跟把研究做好,這兩件事對我來說是 同等重要。我從來沒有把教學排在做研究的後面,因為教學是對別人的孩子 負責,對下一代負責,而做研究則對整個學校及國家有提升的作用。剛剛聽 周倩老師的談話,我心中非常感動,因為身為一個女生,女生的經驗對我才 是最重要的,最有幫助的。我是非常辛苦的,每天早上做完家務後就馬上趕 到學校,然後在十點之前在門上掛上「請勿打擾」,不做其他事,把這段時 間用來讀論文,想想學生做的東西,對女生而言,要同時兼顧家庭、學校和 工作,是非常難的事情。傍晚我接完小孩,一回到家就開始做家事,所以我 要把時間算的很精準才行,有時覺得我對學生的付出比對我小孩多。所以我 有個感概,如果我的同事是男生,而他升等又比我晚,我就會對他大笑三 聲 。

張 俊 彥 校 長 :

怪不得交大的女老師都特別優秀,像溫 岸教授、楊啟瑞 教授等等,所以我們男性要特別努力才行。

莊 紹 勳 教 授 :

我已經到了可以退休的年齡, 個人最近比較積極在國際上 走動,但是這給我一個感覺,要跨過太平洋就好像馬英九要跨過濁水溪一 樣,很困難,這一點讓我感觸很深。藉校長、各位院長在座,講一個比較實 際的,美國很多史丹佛、 柏克萊的名教授,跟我相同年紀,或比我小一點 的,出道都比我快,因為差別在於台灣這個 logo ,人家還不是很認同;但 是從另一層面來講,台灣不比他們差,有一點他們做得很好,這些學校聘請 一個老師來,是把他們當成寶貝,今天如有機會代表學校去,就會給他們機

(10)

會去嚐試,可惜在台灣這麼多年,這個機會幾乎沒有,舉一個實際的例子, 我 第 一 年 到 交 大 , 補 助 的 設 備 費 只 有 3 2 , 0 0 0 元,這如何做研究?相較之 下,學校對於新進人員或後續能做比較大研究方向的人,在幫助上很少,這 是我最大的感觸,所以希望學校將來能多重視,多給同仁們嚐試的機會。 國科會評審各類獎項,其實不是很公平,所以請那些未得獎的老師不用太在 意 。

施 敏 主 任 :

我一開始講人生的黃金階段在博士畢業後的 1 0- 15 年,那是 指普遍的說法,但也有很多例外,可以開創個人研究的第二春、第三春,不 要說前面十五年一過就放棄了。

蔡 中 川 教 授 :

我提一闕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詞供大家參考,他把人生 的意境分做幾個階段,談到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之三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為了比喻一個人做研究的心路歷程,我增加了一境界如下述: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蔡文祥副校長:

蔡中川教授非常資深,有些年輕教授可能不太認識,蔡 教授是台灣第一部電腦的設計者、製造者。 散會:1 2: 1 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此處的排序給分係依照受訪者認為總選項中具重要性的其中三個所作之排序,而權 重之賦予係採反序原則,亦即排序 1(最重要者)給 3 分,排序 2(次重要者)給 2

綜觀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佛教始終是最重要的載體之

這次的實驗課也分成兩個禮拜完成,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幾乎都很順利完成了課堂上要達到的目標

他們會回到中間,這是打羽毛 球很重要的一環。目標是為了 準備下一球。試想想如果你在

數學上有很多的定義,也有很多定理,定理是必須經過證明才能確立的事

要讀書,就是提醒我們要了解和重視前人研究的成果。要有心得,則

流通性 流通性、 、 、基礎性 、 基礎性 基礎性、 基礎性 、 、 、重要性 重要性 重要性

圍村內的居民用了那麼多 防衞設施,他們的房子一 定很大很美觀了!他們的 房子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