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die的先死後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Idie的先死後生"

Copied!
1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

碩 士 論 文

Idie  的先死後生  

I  die,  Idie

 

 

 

 

 

 

研    究    生:梁瀚云  

指導教授:賴雯淑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一 〇 三 年 四 月

(2)

 

Idie  的先死後生  

"I  die,  Idie."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應用  藝  術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stitute  of  Applied  Art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Institute  of  Applied  Arts             April  2014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一〇三年四月 研 究 生:梁瀚云

指導老師:賴雯淑

Student:Han  Yun  Liang     Advisor:Wen-­‐Shu  Lai  

(3)

  摘 要                    本論文為針對作者畢業創作Idie所進行的創作自述。Idie是一本半自傳體的圖像小説,故 事訴說著一個小女孩  Idie  探索外在世界與進入內在深處的過程。這段旅程沒有開始與完結,如 同每個生命的片段。作品給予作者一個與深層自我對話的機會,約十個月的創作與產出裡,作 者像是遊走在夢裡,精神、心靈與身體好似跨越各個不同的時空,進入夢與記憶,彙整、截取, 創造或改編自我的故事,Idie像是牽著作者的手揭露劇幕的另一個我,也像是將作者拉進畫中 體驗不同世界的精靈。  整段過程如同每件生命經驗的到來,作者將其視為必然的發生,從中 幫助作者體認出「我安頓在這裡的意義」。   關鍵字:圖像小說、死亡、自我

(4)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an  artist  statement  of  my  graduate  work  “Idie.”  Idie  is  a  semiautobiographical   graphic  novel.  The  story  talks  about  the  process  of  a  little  girl,  Idie,  exploring  the  outer  world   and  her  inner  being.  There  is  no  beginning  and  no  end  of  this  journey,  just  as  every  piece  of  life   experiences.  Because  of  creating  this  artwork,  I  had  the  chance  to  have  a  long  and  deep  

conversation  with  my  innermost  self.  During  the  ten  months  of  drawing,  I  was  like  walking  in   the  dream.  My  soul,  mind  and  body  passed  through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where  dreams  and   memory  settle;  I  sorted  out  and  picked  up  some  of  them,  and  then  the  story  goes  by  itself.  Idie  is   my  another  self  who  reveals  the  curtain  or  like  an  elf  who  leads  me  to  the  world  of  this  graphic   novel.  For  me,  the  whole  process  of  creating  is  an  inevitable  life  experience.  By  drawing,  I  realize   more  about  the  notion  of  “why  I  am  here?”

(5)

  誌 謝 謝謝你們,我親愛的家人們,爸爸、媽媽,還有姐姐,因為有你們的支持,我 可以老大不小到現在還無憂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很感激。 賴老師,謝謝你,能當老師的學生我好快樂,也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每每進入 老師的研究室,總有一種無以言擬的寧靜與舒適,一切的事情在這個空間裡好像都 會自動的乖乖的歸位似的,是整個空氣氛圍告訴我的,就像是「嘿!進來就會沒事 了」這般,與賴老師談話總能得到力量。賴老師,謝謝你,不論在生活或學習上總 是如此無私耐心的幫助著我們,帶著我們一起認識世界更多的可能、更廣的視角, 然後學習反思,回歸自己。陳老師,謝謝你,總是期待和老師談話或聽老師説話的 時刻,話語雖然停留的如此短暫,但作用卻是非常巨大的,謝謝老師那時的開導, 對我來說那就是即時的呼喚一般。陳老師,謝謝你,能遇見老師是我生命中很大的 禮物。 我坐在桌前,寫下這最後的字句,回憶著這幾年在應藝所的日子,記憶的片 段,破碎凌亂卻又繽紛絢麗,我可愛的朋友們,謝謝你們,我打從心底覺得遇見你 們是我這段生命中最充實、最美好也最歡樂的時光。我幻想著有一天,我們都年 長,但還齊聚一堂天真自然的談笑,那一定會很美好。謝謝你們,在我需要你們的 時候總是無條件的張開雙臂緊緊的擁抱我,因為有你們我學會找到繼續向前走的意 義;謝謝你們,當我們都疲累需要休息放逐時,你們帶領我遊戲生命,因為有你們 我學習到各式各樣的生命經驗,使我富足。謝謝你,我可愛的朋友們,在我心中你 們都如此的美善,像是一本本不斷變幻的故事書,總是讓我驚奇不已,能認識你 們,能有機會閱讀你們的幾篇故事,能交織在你們的故事片斷中,我很幸運也很幸 福,謝謝每一個你和妳,我好愛好愛你們。 因為和你們相遇、學習,我變的更完整。 瀚云 一〇三年四月

(6)

  目 錄  

摘要... i  

Abstract...ii  

誌謝...iii  

圖目錄... i  

第一章  緒論...1  

1.1    創作動機與背景... 1

 

1.1.1    尋找源頭 ... 1

 

1.1.2    死亡與甦生... 1

 

1.2    創作目的與形式... 2

 

1.2.1    目的 ... 2

 

1.2.2    形式 ...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4  

2.1    流向源頭—神... 4

 

2.2    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 ... 5

 

2.3    由死亡而甦生... 8

 

2.4    相關作品的影響...10

 

2.4.1    宇宙與時間—旅程...10

 

2.4.2    夢境、自我、意識...11

 

2.4.3    死亡與甦生...12

 

2.4.4    影子 ...13

 

第三章  創作過程... 15  

3.1    熟悉漫畫與圖文書形式 ...15

 

(7)

  3.2    為期九個月的創作...17

 

第四章  故事、符號與形式分析... 20  

4.1    簡介 ...20

 

4.2    故事內容與解析...20

 

4.3    符號與我的意義...30

 

4.4    閱讀動線與框格形式 ...34

 

第五章  展覽與作品寄賣 ... 35  

5.1    兩次展覽 ...35

 

5.2    作品寄賣 ...41

 

5.3    檢討與展望...42

 

參考文獻... 44  

附錄一... 46  

附錄二... 49  

附錄三... 58  

   

(8)

  圖 目 錄   圖  1  “EPILEPTIC”  (2005)  DAVID  B. ... 3   圖  2  “EPILEPTIC”  (2005)  DAVID  B.,  P277 ... 8   圖  3 我約七、八歲時寫的作文 ...10   圖  4  和草莓一起創的「小桃子日記」    HTTP://MOMOSPIDER.TUMBLR.COM/...16   圖  5  由左至右為第一、二與三集。第一集為小桃子聽了身旁蟋蟀的歌聲肚子餓了起來。第二集 為身旁的蟋蟀們在跳PARA  PARA舞,開PARTY,小桃子受不了開始列下死亡名單(吃掉吵 鬧蟋蟀的順序)。第三集為,蟋蟀皇后的死去帶來新的小蟋蟀生命,小桃子開心的來做這 些小寶寶們的爸爸。...17   圖  6  草圖 ...19   圖  7 完成的精稿 ...19   圖  8  輸出的精稿需要再次校稿 ...20   圖  9 面對著黑湖的IDIE和兔子...21   圖  10 「一」的世界...22   圖  11  在黑暗的世界裡,IDIE問了自己很多問題,從而瞭解、轉化這個黑。...23   圖  12  IDIE在水晶岩壁裡和另一個自己...24   圖  13  IDIE的鼻子被魔術變成了胡蘿蔔甜筒。聽了大球PAUL的話冷靜下來的IDIE找出方法化解 掉魔咒。...26   圖  14  IDIE與PAUL大球與絕對之洞相遇。...27   圖  15  IDIE在絕對之洞裡用歌唱的方式防止自己陷入這個邪惡又舒適的地方,並解救了螺旋, 他顯現了自己的原貌,一條蛇。...28   圖  16  不斷吞噬絕對之洞的蛇,開始吞食自己,IDIE在過程中遇見自己。 ...29   圖  17 最後一次的投身,IDIE進入最後一個世界,她內在最深的地方。 ...30   圖  18  金變堂展場全貌 ...37   圖  19  我的作品展示全貌 ...38   圖  20 交大藝文空間,我的作品展覽全貌 ...39   圖  21 桌子上的小木頭塊。 ...40  

(9)

 

圖  22 桌子與四乘四矩陣 ...40  

圖  23  M.C.  ESCHER  作品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圖片來源 HTTP://WWW.MERIDIAN.NET.AU/ART/ARTISTS/MCESCHER/GALLERY/IMAGES/ESCHE R-­‐ASCENDING-­‐AND-­‐DESCENDING-­‐MEDIUM.JPG ...41   圖  24  不規則的橫木與鏡子和上面的兩塊木頭。...42   圖  25 四乘四矩陣近照 ...42   圖  26 梯子下的小台子上,放著兩本小書和名片。 ...43   圖  27 掛在牆上的留言本 ...43  

(10)

  第 一 章  緒論   1.1    創作動機與背景   1.1.1    尋找源頭   一直以來,我不斷思索、尋找我是誰、從哪裡來?還有生命的意義、我的夢境與時空是什麼? 對於這些問題,我總是有很大的好奇。  透過畫畫的方式,我能夠與深層的自己對話,在這樣 追尋的過程中,確認自己的感覺反覆浮現、消融又再浮現而後再消融  。這是個和語言思索維 度不同的方式,如夢一般。                    做完畢業創作Idie之後,像是知道必須要等待這麼長的時間似的,如同放逐,我交換到芬 蘭恰好給了自己沈澱的機會,期間曾在歐洲旅行一個多月,在旅行的後期二〇一三年底,法國 南部濱海的尼斯,一天下午我與同所的博班學姊聊天,我說:「我最近有種感覺,好像有些到 過的地方我在夢裡夢過;然後覺得我曾經在台灣生活過的地方,在其他地方也存在在那裡,只 是換個樣子;有點覺得好像是在回顧自己的感覺,像是我好久好久以前曾經在這裡丶經歷過這 裡。」這個經歷讓我相信夢境與不同的時空是相通的,在夢裡的我與這個有著身體的自我,是 多重存在的整體。夢像是倒入太多水的水杯,溢出來到實體的世界,然後不著痕跡的蒸發,融 合到身體的經驗,與遠古累積的感覺相互確認。                    從大學以來到研究所的畢業創作前,我都以單幅的方式繪畫,也就是透過一張圖訴說一個 意象或故事,相對於畢業創作的圖像小說,繪畫時間是非常短暫的,然而這些創作有一個很重 要的共通點,是在繪畫的過程中,有一種像種子浸在濕潤土壤的舒適感與安全感。不論是畫面 或是畫畫的動作與過程,一部份的我因為這個過程得以安穩的沈睡在那舒適安全裡,對我來說 那是很難卻也不需用語言解釋或形容的滿實感。在這裡,我將這個感覺稱為源頭。                在榮格心靈地圖1一書中談到本我的概念,  其中有一段寫到「本我(self)形成了主體與世界 或存有(being)結構共通性的基底。在本我中,主體與客體,自我與他者,都結合在共同的結構 與能量領域中。」本我就像我們活著所必須的氧氣,它分布在空氣、我們的身體裡,萬物裡, 它單純的存在,雖然無法直接看到、聽到、摸到或嚐到,但它仍然佔有空間具有份量;源頭也 擁有這樣的特質,她不是外顯直接的,是在經驗繪畫的時候,我感覺到,體驗到的。 1.1.2    死亡與甦生                初期進行繪製Idie的時候,我對身體和精神體有了不同的想法,其實不只是從那時後開始, 我知道這是慢慢累積起來的。當時的我與另一個自己說了想拋棄掉身體只留下精神體就好的話, 對自己許下了一種精神上的約定,然後著手進行Idie創作。Idie是從這裡開始的,她可以説是

                                                                                                               

1

 

榮格心靈地圖,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2009,p.  196

 

(11)

  一個抹殺掉部份的自己而生的作品。在剛開始一兩個月的創作裡,我與所上的兩位老師賴老師、 陳老師以及博士班的學姊有過幾次談話,這些對話對我來說相當珍貴,也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正面回應「我要在這裡」的決定,這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轉捩點。從那時過後,我和自己和解, 選擇好好一起守護自己的身體和精神體,因為他們同等重要缺ㄧ不可,也因此我放下與自己的 約定,再次的甦生,從創作Idie開始。                    因為這次的覺知,我接受並決定直接面對這個經驗。我直白地將「我死」(I  die)的英文單 句組合成單字:Idie,作為書中主角的名字。這個名字是在我內心最不平靜的那段時間確定的, 但也因為有那段經歷,我得以與另一個自己和解,在創作的過程裡,我無意識的帶著由死亡而 甦生的期待開始畫,然後走進畫的世界,走進自己的源頭。這部作品一直都伴隨在我身邊,創 作Idie的時間因為比較長,Idie就像是被解放出來的小精靈,我和Idie聯繫的通道像是被打通又 像是延伸擴張,我感到更平衡也更深入,整段創作的過程被我確實的提取起來、活化。因為畫 出Idie與我的故事,我得以被慰藉並抽離對生命的恐懼,到後來引領我重新面對生命,進入深 層平靜的狀態  ,至今也是。     1.2    創作目的與形式   1.2.1    目的   面對龐大的個人生命經驗與夢境,透過這次創作Idie的過程,讓我有機會更完整的去回溯 與回應長久以來追探的源頭問題。相信這個過程會讓我所找尋的源頭更清晰也更完整,因為答 案不會只有一個。每個事件的發生,每個創作的到來都有難以言說的連結性,有的時候是事前 給出的徵兆,有的時候是事後回憶拼湊而成的片段,但種種的這些,似乎都是幫助我透過更多 的面相來瞭解自己。所以重點已經不在那黑與白,死滅與甦生,而是透過自身去經驗一切和他 們實質承載的訊息。     1.2.2    形式                    和圖像小說  (graphic  novel)正式接觸的那天如同時機到了一般。                    那是二〇一二年初,在紐約讀書的同時,我去了出版社Random  House實習。實習的第一 天因為等待內部IT人員協助設定帳號密碼,可愛的指導阿姨Anne  Diaz在放滿書的櫃子上揀選 了幾本給我,我隨手挑起的是David  B.的Epileptic,因為這本書,我才瞭解原來出版書籍裡有

(12)

  個特別的分類─「圖像小說」,是一種將「圖像作為敘事的寫作方式2」。因為看了Epileptic, 對作者描繪的生命經歷,我感到一種理解與被理解的歸屬感,接觸到這本書對我來說是很重要 的啓發。Epileptic可說是一部作者的家族自傳圖像小說,故事敘述的主軸圍繞在哥哥的癲癇症, 從小的時候直到成年,由於哥哥需要治療與被照顧,雖然是一個人的疾病但全家人卻也像是繼 承了疾病的一部份似地,過著無限付出、瘋狂與幻想掙扎的生活。                  

同年,我去了在紐約MOMA  PS1辦的NY  Art  Book  Fair,有各式各樣的小雜、漫畫與藝術 書,內容從攝影、插畫、日記到詩集、版畫應有盡有,是個相當多元豐富的展覽會,那時開始 有了「想要畫一本書」的念頭,當時又因緣際會參加了The  Sketchbook  Project  (SBP  2012),是

個不限年齡國籍每個人都能自由參加的藝術小冊創作,我做了一本書,前半部由抽象形狀與線

條所構成的系列插畫,名為family  line,後半部是圍繞在「線」的意象中的抽象圖面,穿插幾 幅過去的插畫作品,名為with  lines。同年夏天,我回來應藝所,心裡確定了想畫出一本書的想 法,單純地想畫一個長篇的小女孩的故事。  

                                                                                                               

2  此文章來自Random  House出版社為Marjane  Satrapi的新書Persepolis所做的對談紀錄,當中談論到了作者為何使 用圖想小說來講述她的故事,而非傳統的文字小說。文中作者如此説到:「圖像小說不是一般傳統我們閱讀的文字 小說,但並不代表它是次要於小說之下的。它是一種以圖像作為書寫敘事的創作形式。當同時被賦予了寫作與繪畫 的才能時,只能擇一去做豈不是太可惜了,所以我想同時並行是最好的方式。」  Marjane  Satrapi,  “Behind  the  Book   on  Writing  Persepolis”  

https://www.randomhouse.com/acmart/catalog/display.pperl?isbn=9780375714573&view=printauthdesk   圖  1  “Epileptic”  (2005)  David  B.    

(13)

  第 二 章  文獻探討   2.1    流向源頭—神   源頭是一種在言說之前就存有的存在。在Hermann   Hesse的Siddhartha小説中有這麼一段, 當Siddhartha多年過後再次與搖船人Vasudeva相遇,Siddhartha接受他的邀請決定和Vasudeva 一起生活,傾聽河流。有一次Siddhartha問他  「你是否從河川瞭解到這個祕密:時間是不存在 的?」Vasudeva露出了明亮的微笑和Siddhartha分享,他說「你是説河川就在那激流、在瀑布、 在山中、在大海,他同時存在於每個地方,所以對河川來說就只是單純的存在,在不同的地點 但都同在當下,而不是任何未來的形象…也沒有什麼過去的存在,未來的存在,每一事件都如 是,是存在的當下。」3河川本身,如同我們人自己一樣,我們都是存在的當下。而當我們從 客觀的角度去思考時,河川變成一種概念,河川的存在也成為一種概念,作為存在的概念的河 川便成為存在的象徵,在瀑布、山中、大海等等地方存在的河川,不同階段、不同面相或不同 時序的河川的存在,那裡已超越時間的概念或是時間的延續,不同當下存在的河川是不同當下 的存在體。我覺得Siddhartha和Vasudeva這段話是一個以心靈去感知河川(源頭)的貼切形容, 如同神的存在,他都在。   進入源頭這樣的感覺是每每畫到一個段落,或是完成作品後才恍然憶起自己在做什麼,像 是清晨溼露的青草一般地甦醒,又像是擁有太陽的味道般剛晒好的被子,一切再次啓動。繪畫 的過程則像是自我真空,或是把自我完全地交給我信任的源頭,從那一刻起,我在繪畫,而我 也不在繪畫,我仍然執行著畫畫的動作,我仍然多少思考著下一步的可能,但我也從當下在繪 畫的那個我進入了被畫出的角色中,有時候我去挑戰,有時候我需要安慰,有時候我沈思,有 時候我去尋找,但在那些時候我是自由的,是全部的可能。不過這都是當我回頭看才知道的, 源頭原來是如此的親近。在「人及其象徵」裡在本我的部份提到了「宇宙人(cosmic  man)4」的 概念,和本我、源頭一般,都是象徵性的全然存在,文内說到「宇宙人是一些生活在人類個體 內在的東西,並且視為一不朽的部份。這個內在的『高靈』,通過引導個體從天地萬物集各種 苦難中超脫出來,使之回到其原本永恆的境域,來拯救個體,但只有當人們認識到它,並且必 須從昏睡狀態中覺醒過來,以便受它引導時,他才能拯救個體。」   對源頭、本我、宇宙人或高靈這種種的描繪都可以說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不論從哪個 角度進入,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躲藏入高靈的永恆瞭解生命無常;當我富足的時候,我謙 卑進入源頭分享愛的無屆;當我領悟的時候,我感謝本我的指引,當我存在的時候,我與宇宙 人一同踏著那塊青草綠地。一切如同Siddhartha和Vasudeva並肩坐在河邊的樹幹上,傾聽河流

                                                                                                               

3

 

Hermann  Hesse,  Siddhartha,  The  Modern  Library,  New  York,  2008,  p90    

4

 

「宇宙人(cosmic  man)不只是具體的現實,更是內在的心靈形象。『宇宙人』不僅是全部生命的開端,也是整個

天地萬物的終極目標…所有個體的整個內在心靈現實,最終都指向著這個『本我』的原型象徵。」人及其象徵,卡 爾.  榮格主編,龔卓軍譯,立緒文化,1999,p237-­‐238  

(14)

  的話語,那是關於生命,關於存在,關於永恆的換變。5                    源頭是彼方,「你」,這個來自Martin   Buber的「原初詞『我—你』則創造出關係世界。」 6透過我與「你」的互聯關係,「你」隨之顯現,「『你』與我相遇,我步入與『你』的直接 關係裏。」7在此「關係的世界是由三種境域(sphere)構成。其一:與自然相關聯的人生,關係 於期間徘徊在語言門檻之外;其二,與人類相關聯的人生,關係於其間具語言之形;其三,於 精神實體相關的人生,其間之關係不可言喻,但它創生語言。」「  人用他的語言建立了『人 間』,就像聖經裡創世紀說的,「太初有道」  (At  the  beginning,  there  is  word.),其中所謂的 「道」就是話語(word)。人因為語言,看到了「人間」的出現…人於是在語言之中安然的生活, 曾經有過的『無聲』生活,日行淡遠…與自然共舞的『神』離開了人間。8」在語言之前,神已 存在,太初的道即是神的話語,在人們言語舉止間,在生生不息的自然與生物間,都能洞察那 神性,神都在9;而我為何畫畫?  那是為了單純的需要,我需要畫畫,因為在那裡我遇見和那 全然存有的「神」,如同修行,「當你愈經驗到這種自由時…希望和恐懼將漸漸消失,而且你 也將更接近無限豐富的『無我智慧』。當你生活在那個智慧之家時,你再也找不到『我』和 『你』、『此』和『彼』、『内』和『外』的藩籬;最後你將回到你真正的家…10  」。   2.2    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                瞭解「圖像小說」最好的來源便是那些圖像小說的創作者,不同的創作者對於自己作品的 形式有不同的詮釋,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個字,創作同名圖像小說與電影「茉莉人生」

(Persepolis)  的伊朗裔法國人Marjane  Satrapi對圖像小說所做的形容相當樸實,她說「圖像小

說不是一般傳統我們閱讀的文字小說…它是一種以圖像作為書寫敘事的創作形式。」11  

在Stephen  Weiner的“Faster  Than  a  Speeding  Bullet:  The  Rise  of  the  Graphic  Novel”書中寫到 近代的第一本「圖像小說」是由資深漫畫家Will  Eisner撰寫與繪畫出來的。他當時為了想要說 服在Bantam  Books的編輯們出版「如書籍長度般的漫畫書」(book-­‐length  comic  book)  ,雖然 後來被拒絕,但這個「如書籍長度般的漫畫書  」的詞卻從此扎根。Will  Eisner自一九三六年開 始投身於漫畫產業,從提供原創故事給出版社,到四〇年代開始專心自己的工作室,替週日的 報紙繪製漫畫別冊“The  Spirit”,它是一個關於打擊犯罪的蒙面俠的故事,故事雖然以悲劇收場

                                                                                                               

5

 

原文是這樣說的:“…listening  to  the  water…the  voice  of  Life,  the  voice  of  Being,  of  the  eternally  Becoming.”  

Hermann  Hesse,  Siddhartha,  The  Modern  Library,  New  York,  2008,  p91    

6

 

我與你,Martin  Buber著,陳維剛譯,p5   7

 

我與你,Martin  Buber著,陳維剛譯,p10   8

 

生死無盡,余德慧,1997,p34 9

 

與指導老師的談話 10

 

西藏生死書,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1996,p107   11  見註2

(15)

 

但卻老少兼宜,諷刺和幽默性引人入勝,造成“The  Spirit”大賣。而後到了七〇年代,因為參加 了在紐約市舉辦的漫畫研討會,受到鼓舞,他進而想要推廣漫畫也是藝術這樣的想法;同時 Will又觀察到那些在四〇年看漫畫的小朋友們到了七〇年中期也紛紛進入三十歲,當漫畫市場 已經放棄這個年齡層的人的時候,他們仍然沒有放棄漫畫,Will便撰寫並畫下這本圖像小說“A   Contract  with  God  and  Other  Tenement  Stories”作為對這些讀者的回應。  

                 由上面的敘述可知漫畫和圖像小說的關係若即若離,談論的時候無法將其完全獨立分開, 不過從漫畫的角度延伸觀看圖像小說,但我們就能慢慢地型塑它的樣貌。被歸類於圖像小說的 重要作者,根據父親的親身經歷紀錄並創作出猶太人大屠殺故事—“Maus”的美國漫畫家Art   Spiegelman,當談到自己的這部作品的時候,他使用“co-­‐mix”來形容,而非漫畫(comics),他 提到:「使用漫畫(comics)這個詞會引來的問題之一是它本身帶有讓人覺得漫畫必須是好笑的 想法。(...)我喜歡co-­‐mix這個詞,意即把東西攪和在一起,因為漫畫就是把文字和圖像結合起 來說故事。」12而這個把文字和圖像結合起來的概念我們可以更深入地去探討,知名漫畫與圖 文小說家Scott  McCloud在Ted的演講說到:「漫畫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他是個單純只用視覺表現 的媒體,但他試著用視覺去呈現聽覺,觸覺及所有其他的感覺…  而且,在漫畫裡,作品裡的每 個元素永遠跟其他的每個元素都有空間上的關係。」13由此可知漫畫不僅只是把文字和圖像結 合在一起,而且是一個富含有各式各樣感官的文本,當然這些感官需要觀者的參與才會被再次 甦醒,畢竟「漫畫是一種作者與讀者間的相互呼應,漫畫家們呈現漫畫格裡面發生的事情,然 後讓讀者自己去想像分格和分格間發生的事」14這個想法同樣也出現「在圖像小說中,作者用 畫框(frame)組織時間、空間以呈現敘事與觀點,正如人類心智運作的過程。」15因為當人在思 考的時候,腦會「超連結」,也就是當我們提到一個事件時,腦會把相關事件的「事物、經驗 與記憶做聯想」,因此,閱讀過程所引發的聯想同時帶動了我們的感官。在「圖像敘事的超美 學及其藝術教育的意義─從Chris  Ware的作品談起」的文章裡還提到圖像小說的另一個重要特 點—「創作者、觀眾與作品的連結關係」,「圖像小說需要閱讀者主動且不斷地與圖文文本互 動,並且填充圖溝(Gutter)間的缺縫,參與敘事的創作,創造無縫的效果,從中找尋意義,並 與自身的體驗和記憶連結。」文本需要與觀者的個人經驗與歷史背景聯繫故事才能再次的顯現, 從創作者這方提出邀請和觀者互動共同「創造」敘事來充實這個缺縫  。                      此外,圖像小說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許多為自傳性的作品,在上述的例子中,除了“A   Contract  with  God  and  Other  Tenement  Stories”為半自傳體以外,其餘的兩部著作“Persepolis” 與“Maus”以及本文作者接觸的第一部圖像小說   “Epileptic”皆為自傳體的圖像小說。這是為何呢?

                                                                                                               

12

 

在這篇文章中談到「圖像小說」以另一種方式來訴說歷史,同時「圖像小說」本身的歷史發展也是此篇談論的重

點。

Editorial  History  in  the  Graphic  Novel  Rethinking  History”,  Hugo  Frey  &  Benjamin  Noys,  2002,  p.255–260  

13

 

資深漫畫家Scott  McCloud在Tedtalk的演講,從創作者與讀者的雙方角度解釋與分析漫畫是什麼,另外也介紹了

因為新媒體的發展,透過「電腦螢幕」漫畫有機會以不同的方式被閱讀。Understanding  comics:  Scott  McCloud  

on  TED.com  (http://www.ted.com/talks/scott_mccloud_on_comics)      

14

 

同註13  

(16)

 

在  Michael  A.  Chaney的“Terrors  of  the  Mirror  and  the  Mise  en  Abyme  of  Graphic  Novel  

Autobiography”文章裡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為什麼在圖像小說裡有這麼多的鏡像畫面出現

呢?16鏡子作為一個反射的媒介如同許多自傳體圖像小說的作品,自己畫出作品中的自己,而

在畫中的自己也在畫自己,文章提到了  Lynda  Barry的“One  Hundred  Demons”其中一個畫格的 例子,這和David  B.的Epileptic也很雷同,書中第277頁的地方,圖上是Pierre-­‐François(也就是 David  B.)趴在桌上畫圖的樣子,這張圖同時也是現實的David  B.趴在桌上畫出這幅Pierre-­‐ François在畫圖的樣子。                           圖像小說常有自傳體出現,就像自傳或回憶錄裡用第一人稱的我(I)在講述,自傳體圖像小 說則用第一人稱的「我的形象」(I-­‐con)説故事,這些「(被簡單的線條符號化的)我的形象,(在 圖文書中)因而多少帶有類語言表達的特質。」17這個「我的形象」和文字的「我」一樣,他們 被閱讀、被理解「他們更趨近於符號的概念,而非形貌的相似。雖說這個外在的客體其實是創 作者內化後的鏡像—一個抽象的、觀念性的自我,但這卻是個體在敘事中察覺自我意識的先決

                                                                                                               

16

 

這篇文章探討「圖像小說」的自傳性,作者創作畫中主角時,畫中主角也正以同樣姿態在繪畫。文章裡一開頭便

是這個問題:「為什麼在圖像小說裡有如此多的鏡像畫面出現?」Why  are  there  so  many  mirror  moments  in   graphic  novels?  “Terrors  of  the  Mirror  and  the  Mise  en  Abyme  of  Graphic  Novel  Autobiography”  Michael  A.  Chaney,   College  Literature,  2011,  p21-­‐44  

17

 

原文是這麼説的:“Visual  self-­‐portrayal  thus  enacts  a  self-­‐understanding  that  is  at  least  partly  verbal  in  nature.”  

Charles  Hatfield,  “Alternative  Comics:  An  Emerging  Literature”,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05,  p117   圖  2  “Epileptic”  (2005)  David  B.,  p277  

(17)

  條件。」18這個「我的形象」被畫下來的同時,作者也在這些畫框中回憶片刻,從中理解記憶 中的我,透過經驗把感覺表達出來,David  B.在時代雜誌的受訪裡曾這麼説「我一點也不想畫 什麼真實的東西,要畫一連串的事件重建我可沒興趣,我更想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 而已。」19   至此,我們能更釐清圖像小說,從討論圖像小說的用語刻畫出它的特性;從創作者與觀者 的互動性瞭解它的圖像文學;對於創作者,在他設計下的畫框内,作者有意識地將圖像、語言 與概念視覺化,創作者本身的風格、世界觀、個人符號與生命經驗也隨之呈現;對於觀者,透 過閱讀的行為,內容因透過內化的轉換一一將畫框串聯起來意義重新給出。此外,自傳體式的 圖像小說在此作品形式裡也獨具一格,創作者提取陳舊的記憶,具象與抽象、符號的轉化或譬 喻,鏡像的本體,「我的形象」在一塊塊的框格中再次活躍,對作者的個人歷史與文化脈絡進 行安撫、回憶與理解。     2.3    由死亡而甦生                      小時候爸爸媽媽總會帶我和姐姐去澄清湖玩,我們去寫生、野餐玩遊戲。曾經一次我掉入 湖中,不知道是不是記憶的多重樣貌作祟,我總覺得自己在水裡的時候,看到一隻大魚,而且 是母性的,還對著我笑,那時候湖水是美麗的藍綠色,等到我長大再問母親這件事情後,母親 卻告訴我其實我很快就被爸爸從湖裡捉上來了,在水裡應該只是幾秒鐘的事情;但這個影像, 卻越發在我心中顯影,時間像是沖洗底片的顯影劑,越久影像越清晰。然而這不是回憶的作祟, 那時我確實看到了,前兩天和媽媽談到兒時的點點滴滴,媽媽説家裡都還收著我們從小到大用 的東西,如習作的等等的物品,媽媽管叫它寶貝箱,寶貝箱裡有一部份的童言童語文字手稿, 在那裡我找到了這篇關於掉入澄清湖的記憶,文章的名稱是「我最難忘的事」,原稿生難的字 使用了注音,括號裡的文字與逗點則是為了敘述的連貫性在此添加作為輔助,講述掉入的過程 裡我如此寫到,「我跟姊姊去(湖邊的)樓梯下面抓魚,結果我不小心掉到湖裡(,)那時後我好 怕(,)我又看到一隻非常美麗的魚,我趕快用手爬爬(,)我整個身體就爬上來了…」。  

                                                                                                               

18

 

原文是這麼説的:“Though  seemingly  “objective,”  the  outward  image  in  fact  mirrors  an  internalized,  abstract  self-­‐

concept—a  self-­‐consciousness  prerequisite  to  personal  narrative.”  Charles  Hatfield,  “Alternative  Comics:  An  Emerging   Literature”,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05,  p117  

19  David  B. 在此篇文章的訪談裡曾這樣説:“I  didn't  want  at  all  to  do  something  realistic,  says  David  B.  I  was  not  

interested  in  making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events.  I  prefer  to  tell  my  feelings.”  Andrew  D.  Arnold,  2005,   TIME  (http://content.time.com/time/arts/article/0,8599,1015442,00.html#ixzz2uINBCpSs)  

(18)

                           從那之後我沒有再多去想這隻魚是什麼?而想了很多如果我沒有被爸爸從水裡抓起來會怎 麼樣?然後我長大了一點,和姐姐一起把飼養過死掉的小鳥埋葬,然後再長大了一點,進入社 交,常常孤獨的想消失,然後再長大一點,經歷了爺爺的死亡,然後再繼續長大一點,經歷了 那次的精神與身體的背馳與言和。所以…死亡到底是什麼?在余德慧的「生死無盡」書中如此 寫到:「這個問題(『不活著』又是什麼?)被提出來,是要把人的位置重新懸置到生死未決的 狀態,人才能瞭解他的『活著』不是『理所當然』的活著。20」而是「活在『死亡為立足點』 的生活,就是徹底的把生命無常當作『所住』。21」因為把無常當作所住,也就是「無所住」, 所以慢慢去理解「在無常之中漂泊於大地」的活著。22這樣的活著並不代表消極也非積極,只 是學習活著,去認識每一天,放下對過去的束縛,放下對未來的期待、恐懼,放下執著,看看 那些來又走的思緒,我是這樣的活著在世界上,我也是這樣的活著在大地的懷抱,大自然的物 換星移、生死交替,一切在關係裡生生不息。小時候在電影院看的第一部動畫是迪士尼的「獅

                                                                                                               

20

 

生死無盡,余德慧,  1997,p75   21

 

生死無盡,余德慧,  1997,p95   22

 

生死無盡,余德慧,  1997,p94  

23

 

“Circle  of  Life",  1994  from  animated  film  “The  Lion  King”,  composed  by  Elton  John  with  lyrics  by  Tim  Rice.  歌詞如

下:From  the  day  we  arrive  on  the  planet  /And  blinking,  step  into  the  sun  /There's  more  to  see  than  can  ever  be  seen   /More  to  do  than  can  ever  be  done  /There's  far  too  much  to  take  in  here  /More  to  find  than  can  ever  be  found  /But  the   sun  rolling  high  /Through  the  sapphire  sky  /Keeps  great  and  small  on  the  endless  round/It's  the  Circle  of  Life  /And  it   moves  us  all  /Through  despair  and  hope  /Through  faith  and  love  /Till  we  find  our  place/On  the  path  unwinding  /In  

the  Circle  /The  Circle  of  Life  

圖  3 我約七、八歲時寫的作文 「我最難忘的事」。

(19)

  子王」,那時對於歌詞的震撼不比那壯闊的畫面,長大後,不時地會回頭聽聽、看看這些歌詞 23,至今仍感動不已,和自然一起生活的記憶是身體本能的記憶,而「大地的生活與自然相應, 是重新把命運交到自然的生活裡,而不僅僅回歸於自然。」24對於我,那是牽動活著的存在和 死亡的本質。     2.4    相關作品的影響                    像是互補,又像是照鏡子一般,有些作品再看的過程中,或是閱讀後總會在我內心迴盪、 留下記號,我在這些作品裡找到自己的影子,如「惡童當街」和「Paprika」這兩部日本動畫, 又或在「及時的呼喚」這本書裡,尋覓出口與寄託,然後“Epileptic”的觸發使我創作了Idie。   2.4.1    宇宙與時間—旅程  

                   Medeleine  L’Engle著作的「及時的呼喚」(A  wrinkle  in  time)  是一部青少年的科幻小說, 故事是在説一個名叫瑪格的女孩和她的弟弟查理士為了尋找爸爸,與克文(瑪格的同學)一起 受到三位神祕人物的幫忙進行了一個超時空的冒險拯救出爸爸。其中一個非常引我注目的部份 是作者描述了穿越時空的旅程方式「泰沙瑞克(tesseract  )[…]第五度空間…把泰沙瑞克加在其他 的四個空間上,我們就可以很輕鬆的到處旅行,而不用走那麼遠的路了。以平面幾何的理論來 說,直線並不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25                    「及時的呼喚」是智茂圖書出版的一套紐柏瑞兒童文學得獎叢書之一,一直以來成套的紐 柏瑞都放在家裡書櫃上,雖說小時候曾讀過,從小也對科幻、外星人等等未知又帶有神祕色彩 的主題感到深深的吸引,但當我真的意識到這個故事是直到碩二有一次回老家又重新讀了這本 書,泰沙瑞克這個時空的概念以及利用摺疊(wrinkle)的方式來穿越時空的體現,對我當時在創 作的師生展作品有深刻的影響;那時對於時空是如何連續以及共同存在的思考了很多,同時也 在整理自己的心靈,每一次做比較深層且長時間的繪畫能讓我進入自己的心靈窺探、安撫與釋 放。   泰沙瑞克,第五度空間,我的意識因多了一個可能而再往前擴張,自己的內在也因意識的 擴展而更信任地往更深的地方摸索。   另外「及時的呼喚」對於其他星球的描繪對我來說也相當深刻,這些星球有存在美麗生物 的尤力星,有純粹的二度空間星球,有一切是灰濛濛在歐瑞星環上的星球,還有瑪格和查理士 的爸爸所在的卡米托星球。不同的世界從書頁中一幕幕浮現,雖然至今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絲 毫不減,但在這些科技與我們現有的知識以外,在哈伯望遠境還沒到達的地方,人們五感還沒

                                                                                                               

24

 

生死無盡,余德慧,  1997,p99  

(20)

  能發覺的場域,那裡有無盡的智慧和可能。我把這些智慧視為帶領著這些小朋友穿越時空的某 女士、華特西太太還有神祕女,實際上她們的原型是無以言擬的,這些比人類還瞭解更多事情 的「女士們」,我深深相信她們對宇宙世界有著非常豐富的理解。   2.4.2    夢境、自我、意識                      盜夢偵探(Paprika;  パプリカ)  是一部日本動畫導演與漫畫家今敏改編自筒井康隆同名長篇 小說的科幻動畫片,故事的主軸圍繞在一個名為DC  mini的產品透過睡眠的過程讓夢境互通, 進而成為幫助心理治療的一種工具。但中間卻有人進入開發DC  mini的研究室盜取這個技術, 為了能進入他人的夢境惡意地控制人們,這個人其實就是這間開發DC  mini技術的社長,他想 得到的是控制人,以致能控制世界任意所為。                  盜夢偵探這部動畫處理了很多和夢有關的事情,不同的角色有他們各自的夢,夢中的夢, 聯繫在一起的夢,夢裡的符號、隱喻,現實創傷的夢等等的,非常深層且多元。我也常常會做 夢,夢的無限場域、時空、人事物總讓醒來的我感到無比驚奇,對我來說,睡覺做夢像是給我 體驗任一世界的特別禮物,一部份的夢和生活經驗有關,但另一部份卻是難以形容的,如果將 它具體化,似乎在那一刻就會崩塌般,那是各式新奇場域,像是一部部符號化的微電影,連續 的、斷裂的、回歸的、恐懼的各種經驗都在那裡,夢和記憶以及幻想的融合交織,現實和幻象 一浮一沈。                  動畫裡的女主角千葉敦子在DC  mini的裝置下,有了另一個分身Paprika(パプリカ),這個 夢裡的分身和敦子的性格有點互補互助,身為精神治療師的敦子成熟嚴謹,有些倔強,而 Paprika則是熱情奔放,自由的實踐者,其中有一段敦子與Paprika的對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敦子對Paprika問説:「為什麼你不好好聽我的話呢?你不是我的分身嗎?」但Paprika卻如此 反問:「你阿,從來沒有想過你才是我的分身嗎?」對於自己的夢,我總覺得那是另一個自己 存在的世界,而做夢就是讓她經歷她的世界,白天的我經歷的事情將有可能影響到她的去處, 而我也會因為做了奇異的夢而在現實中擴張自我。劇中還有一位粉川刑警,因為長久以來的恐 慌症(不安神経症)為了尋求改善,接受了接受DC  mini的治療,粉川因為曾經失去同伴,又放棄 曾想從事電影事業的夢想,以及自己經歷過的案件因記憶深刻,兩個事件融合在夢中不斷重複 上演,夢中的粉川和現實的粉川並沒有很大的差異,除了夢中自我的角色與場景變化多端以外, 每每到了最後的癥結處,粉川總會聽到他那大學時期拍電影的好夥伴「島」的質問「那接下來 要怎麼辦阿!」,夢有時也會反應我的焦慮,潛藏的陰暗,雖然我無法尋找出合理的解釋那些 從來在現實沒去過沒經歷過的夢境,但透過惡夢,我了解自己的狀態然後更往前面對現實可能 遇到的困境或煩惱。現實和夢,敦子和Paprika,粉川刑警和那在夢中緊追不捨的問題,他們 各自都是一個整體,沒有暗面或是光明面,只是剛好我們在現實的這一方能夠連續的、主動的

(21)

  意識到這一切,但夢中的那一方,又帶著什麼龐大的訊息,這是我對於睡著的我和夢中的我這 中間的聯繫有很大的興趣之處。                    手札二〇一三年底,十二月六日,在阿姆斯特丹,那時我和旅友們從前一家青年旅館換到 在紅燈區不遠的另一家旅館,「從窗外往下看去的是和夢相接的記憶,夢和現實是連接在一塊 的,只有時間差的距離,又或是沒有距離,只是時空交界被打破更多而已。」我曾經做過一個 夢,夢見我坐在一個窗台上,頭埋在兩手之間放在屈著的膝蓋上靜靜的往外看,關於看著的是 什麼我已經不記得了,不過下面是街,一切都灰灰白白的,很安靜;那角度和高度和我在清晨 剛起來的那家旅舍望出去的窗景相當類似。夢和現實的重疊或結合好像在那一剎那間產生,像 是豆子從破了洞的袋子自然滑落那般,然後很快的隨著接下來的生活事件、記憶潮水給帶走, 那是一種很奇妙的經驗。     2.4.3    死亡與甦生                    惡童當街  (鉄コン筋クリート)  是一部日本動畫,從漫畫家松本大洋連載在小學館出版的ビ ッグコミックスピリッツ雜誌作為原型製成的作品。故事圍繞在兩位主角小黑與小白生活的城 鎮「  寶町」,在寶町的社會問題,其中牽扯到街坊勢力的拉扯,警察與黑道與兩位孤兒小黑 與小白他們在找尋生活之道,黑道派系被膨大的慾望佔據,以重新開發寶町打造一個「孩子之 城」為目標,佔據了他們的心也意圖佔據這個城市,寶町到後來演變成一個暴力、血腥且不安 的城市。小白和小黑相依為命一起生活就像是完全互補的兩個生命共同體,故事有一段因為小 白受了重傷,於是和他們相識的刑警就代小黑保護小白,小白和照顧他的澤田說到,「小白, 缺了很多螺絲…心裡的螺絲,失敗了,神作壞了好多,所以小黑,他也缺了很多螺絲,心的螺 絲…不過小黑缺的螺絲,小白有拿著」。小黑的過去並沒有在動畫中提及多少,但小黑在這樣 小小的年紀就「已經對生存絕望」了,兩個小朋友的性格如同他們的名字一般,一個像張白紙 天真浪漫,一個則如烏鴉一般潛藏著死亡的黯黑在光明與黑暗的裂縫中遊走。                    第一次看到這部動畫是同學在碩一動畫的課堂上分享的,那時對於其中一段印象很深刻有 種解放的感動,小黑因為了小白好,他覺得必須離開小白而開始斷裂,內心的黑暗完全籠罩著 他,引出了小黑的另一個陰暗面「鼬」,那時後小黑像是走入地獄一般,開始和鼬對話,畫面 與故事像是人作夢似的進入超現實,鼬對小黑説他不是小黑照印出來的影子,其實他也是小黑, 而在小黑掉入這個黑暗的渾沌裡,小黑聽到了小白,象徵平和的白鴿繞著小黑盤旋,經過一番 內心的拉扯,最後小黑選擇了小白後鼬對小黑説他永遠住在他的心中保護他拯救他,於是小黑 返回到小白身邊他們兩個都在的世界。   小黑:黑暗?  

(22)

  鼬:不可以懼怕黑暗。超越一切的力量。   小黑:超越一切?   鼬:…這將意味著死。     小黑:是夢?   鼬:是真實…把黑暗的力量拉出來吧…真實蘊於黑暗之中。     小黑:你究竟是什麼?   鼬:在光與暗之間彷徨的你引出了另一個你自己。   鼬:你所相信的究竟是什麼?   小黑:我...我,我相信小白!     鼬:別忘了你手上的傷,我會永遠住在你的心中。保護你,拯救你。   『惡童當街』(鉄コン筋クリート)                    惡童當街吸引我也影響我的地方在於小黑與小白兩個人的互補與相似,還有黑暗的小黑和 小黑面對面的時刻。小黑打架偷竊很上手,對於社會和大人,除了小白以外誰也不相信,小白 純潔天真最會做白日夢,對於事情的真相只有他看的最清楚,兩人好比一個人的不同面相守護 著彼此,當一方比較脆弱時,另一方便更為顯現去包容對方。此外,小白像是「生」的符號一 般,生命的美好與純真,如初生小寶寶身體的乳香,相信事情都會好好的,一切都「安心安 心」;小黑則像是「死」的符號,那是生命的另一個階段,黑暗的、爆裂的、愛與恨、社會的 遺棄與對世事的嘲諷,而鼬就像小黑原初的自我,完全的破壞性、全然的力量,對我來說鼬並 不是真正那樣邪惡,他只是小黑内心裡裝扮的另一個看似惡的根源,那個偽裝是為了讓失去小 白的小黑能夠寄託並繼續活下去的動能,小白與小黑的互相理解、分離然後再次回到彼此身邊, 整個過程就像是生命的再次循環,個體的心靈成長與蛻變。   2.4.4    影子                    Epileptic是法國漫畫家兼作家Pierre-­‐François  Beauchard,筆名David  B.的作品,故事圍繞

(23)

  在Pierre-­‐François的哥哥Jean-­‐Christophe的癲癇症,哥哥的疾病和全家的生活已融為一體,但 卻也因為這個疾病全家人也受到很大的牽動,六、七〇年代當時的醫療不像現在先進,為了治 療哥哥的癲癇,全家人四處尋找醫生,從西方精神教育、腦神經治療到東方的針灸與推拿,父 母竭盡所能的替哥哥找尋治療。一直和哥哥在一起成長的Pierre-­‐François和妹妹Florence直到 成年,都還深深的受到哥哥的影響,故事是自傳性的陳述,隨著哥哥的癲癇不斷地刻蝕著哥哥 和自己,Pierre-­‐François也像是活在患有癲癇的過程裡。人物角色也跟著時代的替換成長,同 時也有歷史的回溯與幻想的世界。「哥哥必須和癲癇對抗,而Pierre-­‐François也與成為一個藝 術家與作家對抗,兩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史詩需要完成,對抗自我內心的絕望。26」                    對於Epileptic我有一種深刻的連結感,原因不是我的任何親人有類似的疾病,而是  David   B.也就是Pierre-­‐François像是要逃離哥哥卻又與哥哥緊密的聯繫在一塊,我讀取到了這樣矛盾 的心理,哥哥就像是他的陰影一般但他卻是如此愛著哥哥,對David  B.而言,在畫這個作品的 過程,單純在把墨水畫到紙上的這個動作讓他感覺好一些,透過這個過程,他可以把傷痛留在 那畫上,就像是解藥般。27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如同看到自己些許的影子,激發了我想要創作像這樣的圖像小說。風 格的啓發在於他非常對比的黑與白,以及簡單明確又不失細膩的圖像,和我們熟知的日本以及 美式漫畫不太一樣,有著創作者的個人風格與獨特的視覺語彙,這也讓我決定畫出一部關於自 己的故事,Idie後來演變成一個半自傳體的圖像小說。  

                                                                                                               

26

 

原文是這麼説的:“The  two  brothers  are  locked  in  combat  with  each  other,  and  each  with  their  own  epic,  domestic  

battles  against  despair.”  My  face  would  be  yours,  Ian  Sansom,  The  Guardian,  Saturday  12  February  2005   (http://www.theguardian.com/books/2005/feb/12/biography.art)    

27

 

原文是這麼説的:“…putting  ink  onto  the  paper  makes  me  feel  good.  I  can  leave  my  pain  on  the  paper,  the  act  of  

drawing  was  like  a  medicine.”  Paul  Gravett  ,  David  B.:  The  Armour  Of  The  Night   (http://www.paulgravett.com/index.php/articles/article/david_b)  

(24)

  第 三 章  創作過程   3.1    熟悉漫畫與圖文書形式                    從小我曾看過漫畫,有時是電視播出的卡通,但我偏向喜歡看動畫的形式,因此當決定要 畫和漫畫類似的圖像小說時我也去熟悉並閱讀他們,然後嘗試著從四格漫畫畫起,題材是以研 究室的毛蜘蛛小桃子momo與蟋蟀(如圖4)為主題去發想的故事,雖然只練習了三張(如圖5), 不過在畫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使用的媒材、故事的敘述與呈現的形式,這些和我接下來要做的圖 像小說哪裡有類似的部份需要去注意,有什麼是我得捨棄掉的部份,什麼是我選擇留下的。                    繪畫小桃子momo的媒材我使用了muji的墨色自來水筆,雖然不像鋼筆用墨水那樣的黝黑, 但達到練習的效果並瞭解使用它繪畫呈現出來的感覺。使用自來水筆的好處在於它可以畫出明 確簡單的線條與方便塗黑,然而當需要強調細節時我仍然需要用一般的原子筆輔助做材質,於 是我重新思考我該用什麼媒材來創作這個作品,最後選擇了自己擅長且瞭解其性質的「鉛筆」, 對於自來水筆或墨水,一來是我不那麼擅長的媒材,而來是我發現自己無法捨棄掉那些能帶出 「感覺」的材質表現。這是我在畫這三張練習圖領悟到的第一件事。                            再來是故事該如何敘述,該怎麼用四個格子說出一個故事,而且還要有驚喜之處,發現到 四格漫畫沒有任何時間能讓畫者鋪陳,他需要驚喜,我發現這取決於畫者的表達方式與他能多 幽默,因為畫momo的目的除了練習以外,也同時想看看有沒有吸引人想看下去的感覺,我了 解到能想出普遍人們都會覺得有趣的故事對我來說是很難的,雖然這看似退縮,但我更確定要 把畫(話)好好的慢慢的說出來、畫出來。momo的繪畫練習就這樣到一個段落。     圖  4  和同學一起創的「小桃子日記」     http://momospider.tumblr.com/  

(25)

                                         這段時間我也不時地翻閲Epileptic與日本漫畫家安倍夜郎的深夜食堂系列漫畫,雖然兩個 是截然不同的風格與主題,在嘗試畫四格漫畫後看了不同的漫畫題材與圖文小說,我便著手開 始書寫與繪畫第一次的故事與插圖。一開始因為只有「想畫一個小女孩的故事」這樣的想法, 所以就試著寫寫看故事,寫故事的時候也會浮現一些場景,我便將他們畫下來在事務用紙大小 的筆記本上,不過圖像與文字搭配著畫出來僅僅用了四個頁面,其中只發生了三個事件,故事 仍然不夠深入也還很模糊不完整,於是我再次地繪畫與書寫,第二次的起頭和第一次一樣都是 小女孩掉進了黑湖裡,並遇到一隻非常親切美麗的大魚,不過這次我選擇換在A5大小的紙張上。                    將文字和圖畫重新搬到A5大小的紙上後,故事就像住到舒適合宜土壤的種子,開始慢慢地 成長。   圖  5  由左至右為第一、二與三集。第一集為小桃子聽了身旁蟋蟀的歌聲肚 子餓了起來。第二集為身旁的蟋蟀們在跳Para  Para舞,開party,小桃子 受不了開始列下死亡名單(吃掉吵鬧蟋蟀的順序)。第三集為,蟋蟀皇后的 死去帶來新的小蟋蟀生命,小桃子開心的來做這些小寶寶們的爸爸。

(26)

  3.2    為期九個月的創作                    創作Idie的過程並不是每一天我都在創作,在前五、六個月我常會跑到圖書館地下室視聽 區,借上電影、動畫或是音樂,安安穩穩地坐在被區隔的小方桌前,攤開幾張先前畫的作品看 看故事要如何接續下去,有的時候我會被電影吸引住,就這樣看下去,有的時候聽著音樂睡著 了,有的時候一畫就畫了好幾張,有時只畫了一張就覺得今天必須到此為止,每天的進度都不 同,感覺也不同,開始畫畫之前像是一種儀式一般,我會細細觀察著前面的幾幅圖像是前情提 要似的,然後我再看著眼前的白紙,小女孩的身影和場景像是會自我顯現一般,與我腦中幻想 的敘事逐漸同步,那時圖便如是的從筆尖流出來。下面的這些作品是在那段時間使我富足的養 分(見附錄一)。                    不論是有意識或是無意識地吸收著這些電影、動畫與小說的故事,或是聽著音樂旋律然後 幻想編織出的各式場景,這些不同的藝術形式都擴張了我的意識與想像。同期,每個禮拜一次 ,我跟著同學們一同去交大的陶藝社捏陶拉坏,社團在那個時段只有我們與社長,位於餐廳後 方一個舊舊的大房間,大桌子底下佈滿了一袋袋硬掉廢棄的大土坏,架子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 素燒完或還沒素燒的器皿,杯盤、小物件,藝術作品琳琅滿目,還有各種輔助拉坏的器具,到 處都鋪著或沾黏著一層乾乾黃黃的土,每次去就像是掉入了一個時光暫留屋似的,只有土和手 的捏揉搓拉,除了放空的時刻,還有不時的音樂、聊天與談話,在認識一個親切的媒材—陶土 之間讓我能夠有力量再回去創作Idie。                    這段期間,除了持續用A5的事物用紙畫草圖外,與指導老師的談話與細心的叮嚀使我在做 一件事情的過程可以顧及到更多層面,像是到底要用什麼媒材去執行,筆和紙的搭配。關於紙 ,我挑選了幾種不同的紙樣,為了精稿要畫在什麼樣的紙上做準備,紙樣很多,但不外乎兩種 形態,一種是顆粒較大、不同顏色的美術紙、水紋紙等,另一種則是紙張非常光滑的紙,我後 來選擇了後者平滑的柔美紙,由於前者的顆粒太大紙面會凹凸不平,當鉛筆芯畫上去時會造成 斷裂的線或塗不均勻的情況,相較於過去繪畫的時候想要紙的材質,這次則是完全把他除去, 為了讓鉛筆的線條能更容易明確的界定出來,也讓細節鉛筆材質的部份容易呈現。              

(27)

                                   當草稿累積到一個階段之後,我開始草圖與精稿同時並進。由於之前已經確認好紙材,所 以借好繪製精稿的光桌,我先隨意將一張A5大小的草圖用尺規確認四邊平行的擺在光桌上,後 用紙膠帶將四個邊界確認出來,接下來再擺放另一張A4的事務紙在A5的紙上,繼續用尺規找 出兩張紙的正中間位置,確認之後也將A4紙張的四角用紙膠帶做記號,做完這兩個定位後一切 就緒,接下來就是將草圖一張張固定好在下面,一一擺上精稿的柔美紙,打燈後就能直接照著 草稿畫出精稿了。繪畫精稿時,我把文字檔輸出成紙本做再次的校稿,文字確定用手寫而非打 字,經過電腦軟體排版測試呈現的樣貌覺得不是我想要的感覺,於是就決定用手寫字,因此同 一個頁面裡,圖與文是用兩張紙獨立繪畫與書寫完成。就這樣,不斷交織著草圖故事的創作與 繪製精稿的日子,直到隔年的五月底畢業展前。                 圖  6  草圖 圖  7 完成的精稿

(28)

 

 

(29)

  第 四 章  故事、符號與形式分析   4.1    簡介                    Idie的故事是半自傳性的,不過這裡講的自傳並不完全是歷史性地敘述成長經歷,有重要 的部份是關於精神性的成長,夢境與生命經驗也是構成這個故事的要素。                    Idie是一個小女孩因為一次單純的出外走走,去到了村民都交代小孩子別去的黑湖,Idie 的好奇心將她帶入一個接著一個的世界,從湖裡大魚Magi「一」的世界,的進入到Magi的裡面 ,遇到了另一個自己並與之談話,接著又穿越入一個到處佈滿石像大頭的地方,大家都齊聲自 稱為傑克魔術師,在認識其中一位傑克魔術師後,Idie進入他的裡面體驗魔術,門口的大球 Paul帶領著Idie,在之間,Idie經歷了被施咒和解除魔咒的過程,後來她進入絕對之洞,在裡頭 Idie遇到了很多形狀,在她的堅持之下Idie最後保有她自己的意識,並和化解開的螺旋,也就 是響尾蛇一同處理絕對之洞,蛇將洞慢慢吃掉,進而也開始把自己吃了,在蛇從尾巴吃自己的 時候,Idie看到了圓中有自己在招手,便跳了下去,這是最後一跳,Idie很放心,最後的世界 是Idie內心的最深處,裡面的構成很簡單,有魚鳥和島以及天空和海洋,Idie花了六天理解並 存在於此,重拾兩個自我,精神的和身體的。接下來再以下做完整的故事解釋,另有Idie文本 的英文全文請參見附錄二;圖像小說圖的部份請參見附錄三。   4.2    故事內容與解析                    故事的一開始Idie自述地說出離開家,原因只是很單純的都沒人在家,所以她決定要和她 的兔子一起出去走走,Idie住的村子裡有個黑湖,雖然村民都教小孩別去那裡,但這天都沒人 在家,Idie決定自己去黑湖一探究竟。在這裡說的這個家,這個有著爸爸媽媽姐姐的家同時隱 喻了一個人的身體,小女孩決定要離開家好一陣子,身為作者的我的靈魂也決定要離開身體好 一陣子。           圖  9 面對著黑湖的Idie和兔子

(30)

                 來到黑湖的面前,Idie站在湖邊環顧後,於是探探頭進去那黑湖裡。面對人們(村民、大人) 所說的話,那些既定卻沒有理由的說法,什麼才是真實的?我要去試試看找答案。就這麼探啊 探地,當Idie伸手想碰觸那羽毛似的水草時,她掉進了黑湖,眼前的景像是從未見過的:一隻 美麗的生物,四周佈滿了水草羽毛、小魚、氣根似的細長根狀物與飛行發光的水晶石,在黑湖 裡並沒有從外表看上去那樣黑暗,在密佈著的氣根底下的這個空間是光亮的。美麗的生物開始 和小女孩對話,這個名叫Magi的生物為好奇的Idie解釋她現在所在名為「一」的地方。取名為   “Magi”  這個字是來自聖經Matthew第二章  “The  Visit  of  the  Magi.”  描述東方賢士們(magi)的稱呼 ,magi為拉丁文magus的複數,代表「精練的魔術師與占星家(skilled  magicians,  astrologers)

」28,magi擁有比人類多的智慧,在此我將這個生物取名為Magi,作為一個高智慧的集合放在 故事的開端,像是守護者的角色,期待帶領Idie與我平安經歷接下來的事件。                          

                                                                                                               

28

 

線上語源學字典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search=magi&searchmode=none

 

(31)

                   在「一」的世界裡非常單純,他們有著簡單相互依存的關係,包覆於外層的氣根水草會製 造出飛行發光水晶石,水晶石是巨大美麗的Magi的食物,她攝取之後便能產生能量與熱量,同 時使她如海草的羽毛柔順舒適,羽毛便是這群魚朋友休息的地方,魚朋友會照顧氣根水草的生 長,如果水草不舒服或病了他們會去修復,其中還有一個太陽與月亮相連的觀守者,當有外來 物進入時,他們會警示的睜開眼睛,接著Magi會把外來物送到「一」的另一頭。關於這個單純 結構的「一」,他們像是另一個世界、另一種生態,一個永恆美好的象徵。                    被告知不能久留在「一」的Idie感到恐懼,對於未知的「另一邊」是什麼她感到害怕,但 Magi告訴她不需要害怕  ,很快的Idie就會穿到另一頭了,Magi並讓女孩帶了她的話當作保護, 話是這樣的「記得我們,記得我們的一,雖然我們僅能會面一次,你就是『一』。」然而小女 孩因為太好奇沒有遵守必須要閉著眼睛穿過去,她偷偷的睜了一隻眼想看清每個過程,就這樣 她陷入了無盡的黑裡,像是時空錯置般。在全然的黑裡,女孩唯一能不斷確認的,是單純地從 自己的身體作為基礎去思考,當Idie不斷對外吶喊呼喚,而外在完全無法回應時,這是她能想 得到的方法,而在那當下很多問題也浮現出來,在這無盡的黑裡「我死了嗎?」還是「我在夢 裡?」Idie摸摸自己,因為只剩身體能做參照的基礎,她還能感覺,打了自己一巴掌是如此的 疼痛,在這個過程之間Idie漸漸和緩下來,坦然接受了這個黑暗,面對黑暗她瞭解到的是如此 的少,只能正面迎對不用逃避,然後全身地沈浸在黑裡,當Idie安定下來靜靜的閉上眼、閉上 感官進入到屬於自己的靜默裡,這個原本是外在世界的黑暗便由她轉換入她自身幻想的黑暗, 如同Magi所在的「一」,Idie自己也是一個「一」,在Idie裡面她有能力轉化這個黑。                 圖  11  在黑暗的世界裡,Idie問了自己很多 問題,從而瞭解、轉化這個黑。  

(32)

                   Idie跳出黑暗後,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其實是Magi的內部,裡頭除了一些發光能製造出熱 能的漂浮水晶石外,四周全是不規則的水晶岩壁,是Idie看過最美的地方,就這樣女孩慢慢地 欣賞檢視著空間的每個部份,雖說這像是水晶岩壁,但如鏡子一般,Idie從中可以看到各個部 份的自己,Idie就這樣盯著每個自己的片段,看著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們(myselves)」就這樣 走了,望著不見的自己們,原來還剩下一個,然後這個鏡中唯一的自己開始和Idie交談起來。 鏡中的自己告訴Idie那些走掉的「自己們」是她們兩個同意放走的,「自己們」不需要待在那 裡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只是幻象,平坦如同張紙,消長快速如潮水(如圖12)。關於這個唯獨留下 來的鏡中Idie代表Idie的本我,而那些離開的影像則是應付外在世界的各種自我的角色,從黑 湖進入到此已經更深層的世界,在那裡可以直接和本我連結、對話。Idie跟隨了自己的感覺, 全然相信並投身入鏡中的Idie,在鏡中Idie的指引下,Idie必須要儘快穿越現處的空間,因為水 晶岩壁開始變動,兩個Idie的會面,Idie知道是Magi給她們的安排,這次的會面讓Idie瞭解她始 終都不是一個人,鏡中的Idie也因Idie潛意識地放下身上那些不必要的偽裝而顯現。現在他們 所在的空間變得相當不安定,Idie一步步往前,最後她走進鏡像Idie,而在接觸到的同時鏡像 Idie隨之消失,事實是與Idie再次重合。                       圖  12  Idie在水晶岩壁裡和另一個自己  

數據

圖	
  3 我約七、八歲時寫的作文   「我最難忘的事」。
圖	
  8	
  輸出的精稿需要再次校稿
圖	
  10 「一」的世界
圖	
  23	
  M.C.	
  Escher	
  作品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圖片來源 http://www.meridian.net.au/Art/Artists/MCEscher/Gallery/Images/esch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開始,老師先教我們認識 器材,後來就讓我們自己拍 照。我覺得拍蚜蟲的照片很 好玩,因為蚜蟲本來只有一

主持人 還有其他的嗎?. A5

她說:「來過了,給媽媽打了一針……她現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

星期天早上,媽媽跟我和姐姐說:「今天是美美百貨公司的

首先第一個是堅強 ,每當自己想放 棄做一件事時,我會想起孤兒們的 情況,我們也要學像他們一樣堅強 起來。第二個是 笑

我是一個很喜歡將事情拖延至最後一刻才做 的人。記得有一次,有一份作業,老師讓我們三天

中文科 宗教教育科 文化/社會層面 個人層面 文化知識和反思

然後利用 parametric model 來 evaluate 任何的 input image 是否為人臉的 image。我們用 PCA 來做這件事情,我們可以想像所有的 image 都是 high dimensional vector,然後 PCA 會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