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民健保中醫門診利用之研究; Analysis of th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under Nation Health Insurance in Taiwan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全民健保中醫門診利用之研究; Analysis of th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under Nation Health Insurance in Taiwan"

Copied!
1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中 國 醫 藥 學 院 碩士論文 編號:IEH-1214 全民健保中醫門診利用之研究 Analysis of th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under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in Taiwan. 所. 別:環境醫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賴 俊 雄 學. 生:梁 淑 勤. 學. 號:8965014. 中華民國 九十二 年 七 月.

(2) 誌. 謝. 因「教,然後知學而不足」提醒自己須不斷求進步,在中國環醫所 這兩年的點點滴滴將使我回憶久遠,並讓我在專業研究領域奠下了穩定 基礎。 論文撰寫過程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賴俊雄副 校長,在繁忙校務和教學之中抽空耐心指導我論文寫作及統計分析,並 讓我對於中醫醫療政策方面有了較深廣的認知。更要特別感謝梁文敏教 授對於統計分析方法的細心指導,與其相處常感受到她那股莫名關心學 生的熱忱,讓我即使在統計上有任何挫折感都能揮去如雲。同時非常感 謝中央健康保險局副總經理江宏哲教授和李采娟教授在百忙中細心審閱 論文,及口試期間所提供寶貴的意見,使我的論文得以盡善盡美。 另外感謝同窗二年的同學們,促使我重拾當學生的年輕氣息,及增 加我研究求知的動力。班上同學們除了課堂上和生活上愉快相處外,有 個地方時常會聚集了湘婷、玟玲、粹文、世青、詩婷---等快樂活力的種 子,使我每每無理由的想靠近,去感染大家那審慎思考的研究精神、卻 又不忘自娛的活力氣息。當然對於玉恩同學敏銳犀利的思考,幫忙我釐 清不少研究的相關問題,並激勵我很多的思考方法,更是感謝。其他, 對於專題討論指導老師陳世堅老師、陳秋瑩老師,研一淑玲、佳鳳學妹 及純全學長,在專題報告時不吝提出你們的意見供我參考修正,在此也 一併致謝。 最後要感謝我最愛的家人與朋友,感謝爸媽的養育之恩,感謝公婆 的體貼之心,感謝外子與二子的體貼之情,感謝同事於工作上的分擔, 有您們的支持與關懷,使我沒有後顧之慮,順利完成學位。 淑勤 2003/07. i.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分析我國全民健康保險中醫門診醫療利用之概況。資 料取自國家衛生研究院全民健康保險學術研究資料庫,利用 1996-2001 年中醫「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檔」與「醫事機構基本資料檔」進行串檔 歸戶,分析各項中醫門診利用情形。 本研究之重要結果如下: 一、六年期間中醫門診利用情形之變化:就診率 25.84%→28.37%;門診 量 方 面 總 就 醫 件 數 26,140,780→ 28,174,843 人 次 、 總 就 醫 人 數 5,178,886→6,142,829 人,大致隨時間增加而有遞增的趨勢;利用率 方面每人平均利用次數 1.30→1.37→1.30 次呈先增後降的變化、有就 醫者平均看診次數 5.05→4.59 次是隨時間增加而有減緩的趨勢。 二、整體中醫門診利用大約是在 1998~1999 年達最高峰,於 2000 年平均 利用次數均下降最多(期間經歷 921 大地震、E 卡政策及中醫門診總 額預算制度),至 2001 年又較為緩和情形。顯示全民健保中醫門診利 用有逐漸趨緩,至於未來是否漸呈穩定或降低情形,尚且需要繼續 觀察。 三、針對中醫門診有就醫者利用情形:依各年度平均看診次數均為 5 次 為劃分界限,每年平均看診次數在 5 次以下(包含 5 次)者佔 75%,平 均看診次數在 5 次以上者佔 25%。其中,一年僅就診 1 次的人數在 各年度均佔了 33%左右,應有待配合相關問卷探討之。 四、在 2001 年疾病別方面,以呼吸系統疾病佔 23.90%、脫臼骨骼損傷佔 17.46%、 關節肌肉系統疾病佔 16.53%、徵候症狀及診斷欠明佔 14.34%和消化系統疾病佔 10.83%等為中醫門診主要就診科別。 五、各年度中醫門診利用均以中區分局為全國之冠。以 2001 年為例,就 診率以中區分局 40.74%最高、台北分局 23.73%最低;就醫件數以中 ii.

(4) 區分局 8,386,621 件最高、東區分局 524,620 件最低;每人平均利用 次數以中區分局 2.10 次最高、台北分局 0.95 次最低。大部份分局就 診科別以呼吸系統疾病佔最高,但台北分局則以脫臼與骨骼損傷佔 最高,顯示當一地區的中西醫醫療資源非常充足時,民眾多習慣往 大醫院去看病,相對可能使去看中醫門診的感冒民眾減少,而改以 中醫針傷科為看診較多的疾病 六、各年度中醫門診均以年齡15~54歲之間的就醫件數為最高;一般每人 平均利用次數大致是隨年齡增加而遞增,至65~74歲達最高,之後下 降,但在2000~2001年間則不同,改以年齡35~44歲的平均利用次數 為最高。 七、性別方面,女性之各項中醫門診利用普遍高於男性;男女性的就診 科別比例大多相似,但女性就診泌尿科疾病的比例明顯高於男性。 八、縣市就診率大致隨每萬人口中醫師數的增加而有遞增情形;各縣市 的中醫師數比與中醫平均利用次數是呈正相關。 因為全民健保涵蓋了 96%以上的民眾,本研究利用全民健保學術研 究資料庫描述全國性中醫門診利用之概況,應屬國內民眾實際中醫醫療 利用結果,期能對於相關中醫政策之評估有重要之參考價值。. 關鍵詞:中醫門診、醫療利用. iii.

(5)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under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NHI) in Taiwan. We used the NHI Program Claims data to profile the ambulatory servic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tratified Analysis was by branch, age and gender. This is a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ll data was from Chinese medicine files and developed by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NHRI) from 1996 to 2001.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 (1) Th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increased graduately from 1996 to 2001. Outpatient visits have risen from 26,140,780 in 1996 to 28,174,843 in 2001.The number of person utilized Chinese medicine have also elvated 5,178,886 in1996 to 6,142,829 in 2001. (2) The trend of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average outpatient visit shows inverse U shape. It increases from 1.30 visits per insured per year in 1996 to 1.37 visits in 1999, and then decreased to 1.30 visits in 2001. Stratified Analysis by age and gender has similar results. (3) The percent of insured utilized Chinese medicine have increased from 25.84% in 1996 to 28.37% in 2001. However, female insured had a higher utilized percentage than did male insured. (4) The overall average per person was 5.05 in 2001.Twenty-five percent of insured were frequent users of Chinese medicine (more 5 visits a year). The average frequency of utilization per patient increased as age increases. The person ranged between 65 and 74 years old have the highest utilization rate. (5) The most treated diseases were respiratory system disorders (23.90%), dislocation and sprain (17.46%), muscular skeletal system disorders (16.53%), symptoms and ill-defined conditions (14.34%) and digestive system disorders (10.83%). (6) The results of stratified analysis by branch show that the Central branch of Bureau of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had the highest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from per year. (7)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the number of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per 10,000 people had impact on th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People living in region with higher Chinese medicine have higher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assist policy-maker as well as the manager of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iv.

(6) 目 誌. 錄. 謝.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 錄. 附圖目錄 附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四節 研究特性.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中醫納入醫療保險歷史簡介. 5. 第二節 全民健康保險實施現況. 7. 第三節 中醫醫療資源分布概況. 9. 第四節 醫療服務利用之概念. 15. 第五節 醫療服務利用之行為模式發展. 16. 第六節 民眾使用中醫醫療之認知、信念與行為. 25. 第七節 醫療資源與醫療利用之影響. 28. 第八節 健康保險中醫醫療利用率之探討.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4. 第二節 變項名稱與定義. 36. 第三節 資料來源. 37 v.

(7) 第四節 資料處理. 第四章. 38. 結果.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39. 第二節 中醫門診醫療利用之分析. 42. 第五章. 討論. 5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4. 第七章. 研究限制. 68. 參考文獻. 69. 附. 圖. 73. 附. 表. 77. 附. 錄 附錄 1: ICD-9-CM 與 A-CODE 編碼對照表. 95. 附錄 2:1994 年大陸統計中醫就診科別比率前十名. 95. vi.

(8) 附圖目錄. 圖 2-1:第一版健康行為模式(Adersen,1968). 19. 圖 2-2:第二版健康行為模式(Aday&Adersen,1974). 22. 圖 2-3:第三版健康行為模式(Aday&Adersen,1995). 23. 圖 2-4:第四版健康行為模式(Aday&Adersen,1995). 24. 圖 3-1:研究架構. 34. 圖 4-1:1997~2001 年各分局之中醫門診就診人口率. 73. 圖 4-2:1996~2001 年各年齡層之中醫門診就診人口率. 73. 圖 4-3:1996~2001 年性別之中醫門診就診人口率. 74. 圖 4-4:2001 年全國中醫門診就醫人數之年齡分布. 74. 圖 4-5:2001 年全國中醫門診就醫件數之年齡分布. 75. 圖 4-6:2001 年全國平均利用次數之年齡性別分布. 75. 圖 4-7:2001 年全國有就醫者平均看診次數之年齡性別分布. 76. 圖 4-8:1997~2001 年各縣市之中醫門診就診人口率. 76. vii.

(9) 附表目錄 表 2-1:1996~2001 全民健康保險之全國投保人數. 7. 表 2-2:不同養成背景中醫師之執業比例. 10. 表 2-3: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療機構統計表. 11. 表 2-4:全民健康保險特約中醫醫療院所統計表. 12. 表 2-5:醫院附設中醫部(科)之家數─按評鑑等級分. 12. 表 2-6:1996~2001 我國中醫師人力分布統計表. 13. 表 2-7:國內健康保險中醫門診利用之相關研究一覽表. 33. 表 3-1:研究各變項操作型定義一覽表. 36. 表 4-1-1:1996~2001年投保對象-按年齡性別分. 77. 表 4-1-2:1996~2001年投保對象-按分局縣市別分. 78. 表 4-1-3:1996~2001 原始資料件數、各項遺漏值資料. 79. 表 4-1-4:1996~2001 全民健保中醫門診主要申報案件比例. 79. 表 4-2-1:1996~2001 全國投保人數、中醫門診利用量之年趨勢. 80. 表 4-2-2:1996~2001 全國中醫門診利用率之年趨勢. 80. 表 4-2-3:1996~2001 全國有就醫者看診次數之人數的分布情形. 81. 表 4-2-4:1996~2001 全國中醫門診就醫件數之科別分布情形. 81. 表 4-2-5:1996~2001 全國中醫門診就醫人數之科別分布情形. 82. 表 4-2-6:1997~2001 各分局中醫門診就診人口率. 82. 表 4-2-7:1997~2001 各分局中醫門診就醫人數的年趨勢. 83. 表 4-2-8:1997~2001 各分局中醫門診就醫件數的年趨勢. 83. 表 4-2-9:1997~2001 各分局平均利用次數. 84. 表 4-2-10:1997~2001 各分局有就醫者之平均看診次數. 84. 表 4-2-11:2001年各分局中醫就診科別之分布情形. 84. viii.

(10) 表 4-2-12:1996~2001 各年齡層之中醫門診就診人口比率. 85. 表 4-2-13:1996~2001 男女之中醫門診就診人口率. 85. 表 4-2-14:1996~2001 各年齡中醫門診就醫人數分布情形. 86. 表 4-2-15:1996~2001 各年齡中醫門診就醫件數分布情形. 86. 表 4-2-16:1996~2001 各年齡平均利用次數. 87. 表 4-2-17:1996~2001 男性平均利用次數. 87. 表 4-2-18:1996~2001 女性平均利用次數. 88. 表 4-2-19:1996~2001 各年齡層有就醫者平均看診次數. 88. 表 4-2-20:2001 年各年齡層之中醫就診科別分布情形. 89. 表 4-2-21:2001 年男女之中醫各科別就醫件數及百分比. 90. 表 4-2-22:1996~2001 各縣市中醫門診就診人口率. 91. 表 4-2-23:1996~2001 中醫師數比與平均利用次數之分布情形. 92. 表 4-2-24:1996~2001 各縣市中醫就診科別之分布情形. 93. ix.

(11)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全世界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依賴各國 傳統醫學來實現其初級衛生保健服務(1),台灣也不例外。中醫一直是中華 民族的傳統醫學,雖然中醫納入我國保險體制的時間較其他醫療為晚, 但從過去的相關醫療研究中,顯示國內利用中醫醫療的民眾一直存在一 定比例的人口、民眾對中醫需求有與日俱增的趨勢 (2-5)。 1983 年社會醫療保險開始逐漸大量介入中醫醫療體系,已有不少關 於中醫醫療利用和中醫需求之調查研究(5-9)。然大部份的研究資料均以較 小區域民眾之就醫回憶及問卷完訪率在 50%左右,且研究對象多為具有 經濟能力的就業人口而非包括全國各年齡人口。是故,欲將其推估並解 釋為全國民眾的中醫醫療利用可能會有相當的誤差。 1995 年 3 月 1 日正式開辦全民健保,使得全國投保人口及民眾各類 門診均快速增加。截至 2001 年 12 月底止,納保人數達 21,653,555 人, 佔應納保人口之 96.64%;健保特約醫事服務機構計有 16558 家,佔全國 醫療院所之 90.65%,目前有加入健保特約的中醫院所有 2269 家,特約率 87.67% (10)。所以全民健康保險可說是我國史上涵蓋層面最廣的醫療保健 政策,也是最具全民性的社會保險。 全民健康保險學術資料庫,係國家衛生研究院(NHRI)經由中央健保 局取得原始資料建置而成,所涵蓋健保的相關資料,種類眾多且內容豐 富完整。而全民健保一開辦即將中醫列入的支付項目,因此,分析此中 醫門診資料庫應是最齊全,也是最能代表台灣民眾中醫醫療服務利用之 情形。 1.

(1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由國內相關醫療服務利用之研究結果不難發現,有保險者之醫療利 用率高於無保險者,且全民健保實施迄今已邁入第九年,民眾在新醫療 制度下的就醫行為應已逐漸趨於穩定。回顧目前全民健保中醫門診利用 之研究,資料來源多取自 1996~1998 年間的申報資料庫,而此階段正值 全民健保實施初期,也是各類就醫頻率和醫療費用的壯大時期,因此可 預見中醫門診利用率呈現快速成長,及醫療費用持續高漲結果 (11-14)。然 全國民眾的中醫門診利用率在未來是否持續逐年的上升?或其他趨勢? 以及 2000 年 7 月實施中醫總額支付制度,是否影響中醫門診之利用?均 是值得持續關注的課題。 目前有採用全民健保之中醫門診檔的研究中,其主要分析的時間多 為數個月或 1~2 年短時間之抽樣研究。然大部份仍以分析國家的整體中 醫醫療利用概況,而對於區域(縣市)中醫門診利用的分布狀況及民眾就診 的疾病科別等資料則並不多。因此,若能以較長時間對於各地理區域的 中醫醫療利用狀況進行分析,以確實了解居住地區別的民眾中醫利用之 差異,相信對於控制目前醫療資源的快速成長與提升中醫醫療服務品質 層面應多有助益。. 2.

(1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利用全民健康保險學術研究資料庫提供的中醫門診檔,描述 1996-2001 年全國被保險人中醫門診醫療利用之概況。主要目的包括: (1) 全國中醫門診利用之趨勢。. (2) 各分局中醫門診利用之概況。. (3) 年齡性別分層中醫門診利用之概況。. (4) 各縣市中醫門診利用之相關分析 除了上述主要研究目的外,因本研究截止時間是中醫門診總額支付 制度推行後一年半左右,亦可呈現中醫總額實施前後門診量的變化情 形,最後將全民健保後的中醫門診實際使用情形呈現,期能提供作為未 來中醫醫療相關政策修訂之參考。. 3.

(14) 第四節 研究特性 一、全民健康保險學術研究資料庫,資料內容豐富及資料量是非常龐大, 其資料建構分為「申報總表檔」和「系統抽樣檔」二種類型的資料 庫。在過去全民健保中醫門診利用之研究,都是採用中醫門診抽樣 檔為資料來源;而本研究所採用的資料是全民健保中醫門診申報總 表檔,進行分析的則是被保險全人口母群體的資料,並無所謂的樣 本代表性之問題存在。. 二、全民健保資料庫乃全國中醫門診就醫之申報人數和申報費用,並未 包括民眾自費就診的部份,在解釋過程應另做說明。若以全民健保 納保率 96%以上之估算,且民眾大部分又是持健保卡就醫的次數為 多的情形,本研究結果應是最能代表台灣民眾中醫醫療實際使用情 形。. 4.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包括資料查證和文獻探討兩方面,共有八小節。資料查證 部份:第一節中醫納入醫療保險歷史簡介,第二節全民健康保險實施現 況,第三節中醫醫療資源分佈概況。文獻探討部份包含了醫療服務利用 之理論和中醫利用實證研究:第四節醫療服務利用之概念,第五節醫療 服務利用之行為模式發展,第六節民眾使用中醫醫療之認知、信念與行 為,第七節醫療資源與醫療利用之影響,第八節健康保險中醫醫療利用 率之探討。. 第一節 中醫納入醫療保險歷史簡介 中醫納入我國各階段各項保險體制的時間皆較其他醫療為晚,自勞 保試辦中醫傷科之後,方顯著了民眾對於中醫醫療的需求與利用是有逐 漸增加情形。為更了解保險介入與民眾中醫醫療服務利用的影響,以下 參考勞、公保險相關資料 (15-16),將「中醫醫療之保險史」簡略介紹如下: 1978 年勞保開始試辦中醫傷科一年,給付範圍限單純骨折與脫臼。 1981 年恢復試辦中醫傷科,並增加打撲、捻挫傷等給付項目。 1983 年台北市立和平醫院、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高雄市立中醫 醫院開辦勞保中醫門診業務,給付內容涵蓋內科、婦科、針炙 科。 1985~1989 年逐漸拓增了特約中醫醫院 162 家與傷科診所 13 家。 1988 年台北市立和平醫院、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高雄市立中醫 醫院開辦公保中醫門診業務,但需經公保聯合門診中心轉診。 1989 年取消轉診規定並逐步擴大特約醫療院所。 5.

(16) 1995 年 3 月正式實施全民健康保險,中醫醫療也納入給付範圍,中 藥給付依「臨床常用中醫藥方劑標準方」以濃縮中藥複方製劑 為主。中醫住院給付也規劃在內,但尚未實施。 2000 年 7 月全民健康保險實施中醫門診總額支付制度。. 6.

(17) 第二節 全民健康保險實施概況 我國於 1995 年 3 月開始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即以全體國民為保險對 象,一律強制投保,參加的被保險人數逐年增加中 (17)。如表 2-1 為 1996~2001 年全民健康保險之全國投保人數,截至 2001 年 12 月底止,全 國地區的人口數有 22,405,568 人,而納保人口數達 21,653,555 人,估算 全國的納保率約為 96.64%,顯示全民健保的高普及率。 表 2-1 全 民 健 康 保 險 之 全 國 投 保 人 數 , 1996~2001 時. 間. 全國人口. 投保人數. 納保率. 1996 1997. 21525433 21742815. 20041488 20492317. 93.11% 94.25%. 1998. 21928591. 20757185. 94.66%. 1999 2000. 22092387 22276672. 21089859 21400826. 95.46% 96.07%. 2001. 22405568. 21653555. 96.64%. 資料來源:台閔地區人口統計、全民健康保險統計. 以 2001 年為例,全民健保投保對象之年齡分布(參考 4-1-1),以 25~34 歲 3,686,046 人為最多,佔 17.02%;35~44 歲 3,676,415 人則次之,佔 16.98%;以年齡 75 歲以上 712,428 人和 65~74 歲 1,238,306 人為最少,各 佔 3.29%和 5.72%。全體保險對象平均年齡為 33.59 歲。其中男性有 10,805,834 人佔 49.90%,女性有 10,847,721 人佔 50.10%。 若 依 投 保 對 象 之 區 域 分 布 (參 考 表 4-1-2), 以 台 北 分 局 的 人 數 7,863,719 人為最多,約佔 36.32%,其次為中區分局的人數 3,995,589 人, 約佔 18.45%;以東區分局的人數 510,615 人最少,僅佔 2.36%。若按縣 市區分,則以台北市的人數 4,263,321 人最多,約佔 19.69%;其次為台北 縣的人數 2,828,310 人,約佔 13.06%;以金馬地區的人數 50,127 人為最 少,約佔 0.23%。 7.

(18) 2001 年全民健保門診費用申報總額共 206,917,533,763 元,其中西醫 門診申報 168,373,009,041 元,佔 81.37%;牙醫門診申報 24,802,226 元, 佔 12.91%;中醫門診申報 11,832,307,191 元,佔 5.72%。門診就診件數總 計 313,946,781 人次,其中,西醫門診有 260,969,712 人次,佔 83.13%; 牙醫門診有 24,802,226 人次,佔 7.90%;中醫門診有 28,174,843 人次,佔 8.97%。門診醫療的每件數平均費用為 659 元,其中西醫為 645 元;牙醫 1077 元;中醫為 420 元,顯示中醫門診的每件數平均費用較其他二項門 診費用為低。. 8.

(19) 第三節 中醫醫療資源概況 全民健康保險開辦之初,即將中醫納入給付範圍,同時也影響了中 醫醫療資源的變化,例如台灣地區的中醫師執業人數與院所數,皆隨全 民健保之投保人口數及民眾需求的增加而成長。以下本節將簡介中醫師 人力養成來源和中醫醫療資源的概況。 一、中醫師人力養成來源 參考國家衛生研究院(2001)出版我國醫師人力規劃政策建言書內容 (18). ,中醫師人力養成來源主要有三:中醫學系及學士後中醫系的畢業生. 和考試院舉行的中醫特考。這三種不同養成背景中醫師之執業比例如表 2-2。 (一) 中醫學系 中國醫藥學院每年約培養 120 位中醫系畢業生;長庚大學預計 2005 年 6 月將有第一屆畢業生投入中醫醫療市場。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的法令,中醫、西醫不得同時登錄執業,因此中 醫系畢業的學生皆須中西醫擇一執業。根據陳立德(1998)之調查結果(19), 中醫系 1-22 屆畢業生中,登錄執業中醫者有 16.3%;另在曾淑芬(2000) 之研究顯示 (20),中醫系 21-25 屆畢業生中,執業的畢業生當中有 22.98% 目前執業中醫,畢業生中有意願轉執的醫生有 18.63%,其中又有高達 93.33%以上希望從西醫轉執中醫,顯示該系執業中醫人數隨全民健保給 付中醫門診醫療費用而有增加趨勢。 (二) 學士後中醫學系 中國醫藥學院自西元 1984 年起招收學士後中醫學系學生,每年約有 100 名畢業生。依據表 2-2 的統計學士後中醫學系 1-8 屆畢業生中,執業 中醫者有 94.1%。 9.

(20) (三) 中醫特考 中醫師特考評分方式於西元 1997 年改變,及格率於不同評分方式有 很大差別。1995~1996 年時為 7.5%與 4.5%,而 1997~1998 年時為 1.5% 與 2.1%。若以 1950 年至 2000 年間 31 屆中醫師特考之人數及所計算之平均 及格率 5.81%來預估,每年將養成中醫師數為 98 人。依據表 2-2 統計, 1989~1994 年間特考中醫師及格者執業中醫之比率為 89.2%。 表 2-2 不 同 養 成 背 景 中 醫 師 之 執 業 比 例 畢業名冊總人數. 在中醫師公會. 百分比. 登錄執業人數. (%). 中醫系畢業(1-24 屆). 2137. 359. 16.8. 學士後中醫系畢業(1-8 屆). 374. 352. 94.1. 中醫特考及格(1989-1994 年). 502. 448. 89.2. 資料來源:陳立德,台灣中醫師學歷背景之研究,1998. 二、中醫師醫療資源的概況 在醫事服務機構方面,2001 年底台灣地區包括中、西醫、牙醫等醫 事服務機構總計 18,265 家 (如表 2-3),有加入健保特約醫事機構計有 16,558 家,特約率 90.65%。若只算中醫醫療院所總計 2,588 家,型態多 數為中醫診所 2,544 家、其他各型中醫院 44 家,其中有加入健保特約的 中醫院所為 2,269 家(診所 2225 家、中醫醫院 44 家),特約率 87.67%。雖 然中醫院所的特約率有逐年增加,但仍較全國醫事服務機構特約率為 低。在特約中醫院所之局別分布情形(如表 2-4),以中區分局 710 家為最 多,其次是台北分局 604 家,最少的是東區分局 41 家 (21)。至於西醫醫院 附設中醫部門方面,則引用「中醫行政要覽」一書,將目前西醫院設立 中醫科或中醫部之概況如表 2-5。. 10.

(21) 在中醫師執業人數方面,2001 年底執業中醫師數共有 3,897 人,多 數的中醫師分布在中醫診所有 3,369 人,佔 86.45%;其他則在中醫醫院 528 人,佔 13.55%。 在醫療區域統計中醫師人數之地理分布(如表 2-6),衛生署衛生統計 資料,顯示歷年中醫師比例最高為「台中醫療區域」 ,2001 年每萬人口為 3.4,「台北醫療區域」的中醫師比例約僅及其半數,為 1.8;而中醫師比 例最低的是澎湖及金馬兩個外島醫療區域,每萬人口僅有 0.43 及 0.35。 在各縣市中醫師之地理分布,由衛生署衛生統計資料,可知 2001 年 國內的中醫師人數,以台北縣和台北市共 1,085 人最多,佔 27.84%,其 次是台中縣和台中市共 844 人,佔 21.66%;最少的仍是澎湖縣和金馬地 區僅有 6 人,及台東縣 18 人,此三個地區的中醫師人數共佔 0.62%。若 與衛生署規劃之每十萬人口 22 名中醫師(22)相比較,只有台中縣、市、嘉 義市和台南市等四個縣市已達目標數,其中台中市甚至超過目標數的 2 倍之多。 綜合上述資料,全民健保實施後,中醫師執業人數和中醫醫療院所 均是逐年增加的趨勢,但一直有集中於台中縣市和台北縣市的現象,也 就是中醫師人力存在地理分布不均的問題,和台灣地區其他醫療資源有 患不均甚於患寡之問題相似。 表 2-3 全 民 健 保 特 約 醫 療 機 構 統 計 表 , 1996~2001 時. 間. 醫療機構總數 健 保 家 數. 特約率. 中醫院所數 健 保 家 數 中醫特約率. 1996. 16645. 15429. 92.69%. 2076. 1815. 87.43%. 1997. 17398. 15868. 91.21%. 2248. 1900. 84.52%. 1998. 17731. 16094. 90.77%. 2331. 1947. 83.53%. 1999. 17770. 16169. 90.99%. 2383. 2072. 86.95%. 2000. 18082. 16332. 90.32%. 2513. 2152. 85.63%. 2001. 18265. 16558. 90.65%. 2588. 2269. 87.67%.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中央健保局統計,1996~2001. 11.

(22) 表 2-4 全民健保特約中醫醫療院所統計表,1996~2001 (單位:家) 分. 局. 台北分局. 北區分局. 中區分局. 南區分局. 高屏分局. 東區分局. 1997. 526. 229. 571. 284. 256. 34. 1998. 508. 233. 602. 296. 272. 36. 1999 2000. 552 570. 235 251. 655 683. 294 293. 297 317. 39 38. 2001. 604. 266. 710. 312. 336. 41. 資料來源:中央健保局統計,1996~2001. 表 2-5 醫 院 附 設 中 醫 部 (科 )之 家 數 ─ 按 評 鑑 等 級 分 (單位:家) 醫. 院. 評. 鑑. 等. 級. 家. 數. 附設中醫部(科) 醫院家數. 醫 準. 學 醫. 中. 16. 7. 1. 1. 學. 55. 28. 學. 8. 2. 小. 計. 63. 30. 教. 學. 48. 16. 學. 380. 6. 小. 計. 428. 22. 教. 學. 120. 52. 學. 388. 8. 計. 508. 60. 學. 區 域 醫 院. 非. 合. 計. 中. 教 非. 地 區 醫 院. 心. 非 小. 教. 教. 教. 心. 資料來源:1.引用「中醫行政要覽」內容 2.資料取自行政院衛生署 88 至 90 年度醫院評鑑暨教學醫院評鑑合格名單. 12.

(23) 表 2-6 我 國 中 醫 師 人 力 分 布 統 計 表 , 1996~2001 醫 療 區 域. 每萬人口. 縣市. 醫療院所執業中醫師人數. 人口數. 中醫師* 北部區域. 1.66. 基隆醫療區域. 1.36. 台北醫療區域. 1.8. 基隆市.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9683378. 1,089. 1,230. 1,277. 1,350. 1,427. 1,559. 390,966. 36. 37. 48. 43. 48. 53. 6,244,054. 2.11. 臺北市. 2,633,802. 390. 430. 435. 472. 484. 523. 1.58. 臺北縣. 3,610,252. 396. 433. 450. 461. 495. 562. 宜蘭醫療區域. 0.99. 宜蘭縣. 465,799. 37. 45. 49. 51. 47. 46. 桃園醫療區域. 1.55. 桃園縣. 1,762,963. 150. 205. 209. 232. 251. 264. 新竹醫療區域. 1.37. 中部區域. 819,596. 0.9. 新竹縣. 446,300. 41. 39. 38. 36. 39. 40. 1.93. 新竹市. 373,296. 39. 41. 48. 55. 63. 71. 5645982. 981. 1,092. 1,178. 1,201. 1,260. 1,325. 560,640. 59. 59. 63. 61. 68. 73. 2.37. 苗栗醫療區域. 1.3. 台中醫療區域. 3.4. 苗栗縣. 2,485,968. 2.34. 臺中縣. 1,502,274. 246. 276. 291. 302. 316. 351. 5.02. 臺中市. 983,694. 349. 419. 452. 448. 478. 493. 南投醫療區域. 1.7. 南投縣. 541,818. 69. 77. 80. 84. 78. 85. 彰化醫療區域. 1.85. 彰化縣. 1,313,994. 184. 188. 220. 228. 241. 238. 雲林醫療區域. 1.14. 雲林縣. 743,562. 74. 73. 72. 78. 79. 85. 13.

(24) 表 2-6 我 國 中 醫 師 人 力 分 布 統 計 表 , 1996~2001 (續 ) 醫 療 區 域 南部區域 嘉義醫療區域. 台南醫療區域. 高雄醫療區域. 中醫師*. 縣市. 醫療院所執業中醫師人數. 人口數. 1.51. 6412648. 1.48. 831,358.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724. 767. 824. 816. 900. 953. 0.76. 嘉義縣. 563,365. 40. 42. 37. 37. 48. 42. 2.99. 嘉義市. 267,993. 61. 61. 67. 75. 75. 79. 1.59. 1,848,243. 1.17. 臺南縣. 1,107,397. 89. 96. 102. 111. 110. 126. 2.2. 臺南市. 740,846. 135. 143. 147. 142. 146. 159. 1.57. 2,731,415. 1.34. 高雄縣. 1,236,958. 109. 117. 130. 120. 149. 165. 1.76. 高雄市. 1,494,457. 208. 217. 243. 236. 258. 260. 屏東醫療區域. 1.33. 屏東縣. 909,364. 80. 88. 95. 92. 109. 118. 澎湖醫療區域. 0.43. 澎湖縣. 92,268. 2. 3. 3. 3. 5. 4. 597,751. 44. 52. 59. 61. 58. 58. 東部區域. 0.97. 台東醫療區域. 0.74. 臺東縣. 244,612. 13. 17. 18. 15. 18. 18. 花蓮醫療區域. 1.13. 花蓮縣. 353,139. 31. 35. 41. 46. 40. 40. 65,809. 1. 2. 2. 2. 2. 2. 金馬地區. 合. 每萬人口. 0.3 0.35. 金門縣. 56,958. 1. 2. 2. 2. 2. 2. 0. 連江縣. 8,851. 0. 0. 0. 0. 0. 0. 3143. 3340. 3430. 3647. 3897. 計 1.78 22405568 2839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台灣省統計處 人口資料時間/每萬人口中醫師資料時間:2001 年底 *包括中藥商. 14.

(25) 第四節 醫療服務利用之概念 一、醫療體系之概念 醫療體系通常包括所有促進健康的信念、活動、科學知識,和該群 體成員,對這個體系所貢獻的技能。國內張珣教授對醫療體系的定義為: 醫療體系是一套信仰與行為,其對象是病人與醫治者(22)。而病人與醫治 者之間如何建立關係,又病人如何利用醫療服務之過程一直是被探討的 問題。. 二、醫療服務利用之概念 依據 Shortell(1984)對醫療服務利用的定義: 「當醫療需求轉變為求醫 行為時,其實際消費醫療服務之數量」 (23)。 Aday 和 Shortell(1988)解釋醫療服務利用概念,是在探討有那些特質 的人會接受醫療服務,由誰來提供服務,及使用醫療服務的方式及數量 (24). 。又將醫療服務利用分為型態、地點、目的及就醫時間間隔等四個項. 目來討論: (一)利用型態(type of utilization):指接受服務的形式及提供醫療服務機構 的型態,可區分為住院機構、長期照護機構、各類型門診(如:中西 醫或牙醫)及其他醫療設備等 (二)醫療服務的地點(site of medical care):指民眾接受醫療照護服務的場 所,如醫院、診所、護理之家或精神病院等等。 (三)求醫的目的(purpose of visit):指民眾就醫的目的,如預防保健、疾病 的早期治療或復健等醫療需求。 (四)就醫時間間隔(time interval for a visit):指某一時期內是否使用醫療服 務及使用的次數,可提供衛生主管做相關決策之參考。. 15.

(26) 第五節 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探討病人求醫行為的變因是相當複雜,因此用於解釋醫療服務利用 之行為模式很多。早期醫療服務利用行為的模式,包括有 1965 年 Suchman 之疾病行為階段模式(Stages of illness and Medical Care)、1968 年 Andersen 之第一階段健康行為模式、1974 年 Rosenstock 之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及 1978 年 Mechanic 之尋求協助的整體理論(General theory of help seeking)等四個理論,主要皆以個人的因素來探討健康或疾病行為模 式。 上述理論中,以 Andersen 第一階段健康行為模式是最常被引用及被 驗證為實際可行的理論模式;1974 年 Andersen 和 Aday 又將此健康行為 模式加以修飾、延伸,嘗試以宏觀的視野及系統性的方法來研究民眾醫 療利用之行為,其探討因素廣泛則經常被學者應用於評估醫療照護的可 近性(access)。 本節內容主要針對 Mechanic(1978)尋求協助的整體理論和 Andersen 等人所發展的一系列健康行為模式加以探討。. 一 、 Mechanic【 尋 求 協 助 的 整 體 理 論 】 1962 年 Mechanic 認為人類的求醫行為乃是藉由文化和社會的學習過 程所得到的反應,強調可由社會文化及心理社會層面來解釋個人對醫療 的利用行為 (25)。 Mechanic 於 1978 年提出個人尋求醫療協助的整體理論 (General theory of help seeking)(26),認為個體在發覺症狀到到開始就醫之前,會有 二個操作層次和十個因素交互影響到個人的疾病行為。其中二個操作層 次指的是疾病狀況的界定可由他人來界定(other-defined)或自己界定. 16.

(27) (self-defined);另外十個因素則是影響個人對症狀的反應,將其敘述如下: (1) 生病症狀是否容易被察覺、認知或接受。 (2) 對症狀嚴重度的認知。 (3) 疾病症狀對其家庭、工作與其他社會功能的干擾程度。 (4) 疾病症狀所出現的次數、持續時間或復發情況。 (5) 病人或症狀評估者(如家人或親友)對症狀的忍受程度 。 (6) 症狀評估者(指非專業評估者)所能運用的訊息、知識和文化背景。 (7) 有導致否認疾病的原因(例如否認家中有精神病患)。 (8) 與醫療需求相競爭的其他需求。 (9) 針對疾病症狀的其他解釋。 (10)治療資源的可用性(包括距離遠近、時間金錢花費、心理負擔、社會 距離、恥辱感等等)。 1980 年 Wolinsky(27)曾引述上列的(1)(2)(6)等因素是代表疾病症狀的 顯著性和病人對疾病的認知,此項目與個體的社會文化背景有密切關 聯;(3)(4)(5)等因素代表症狀的持續和疾病對個體及其家庭的干擾程度, 藉此項目可說明疾病造成個體功能的限制程度;(7)(8)(9)等因素即代表個 人對症狀的可能解釋和在其他方面的需要;因素(10)則包括社會心理之外 的其他因素。由此瞭解,Mechanic 闡述了個體從症狀認知到就醫行為的 反應過程和個人社會化的學習是息息相關,一旦有症狀出現時,必先經 過個人或家人親友的認知與評價之後,然後才決定是否就醫或該如何就 醫。. 二 、 Andersen【 醫 療 服 務 利 用 行 為 模 式 】 從 1968 到 1995 年,Andersen 和其他學者漸漸修正其健康行為模式, 總共發展計四版有關醫療服務利用的行為模式,敘述如後。. 17.

(28) (一 ) 第 一 版 健 康 行 為 模 式 圖一為 Andersen(1968)提出其最早期的健康行為模式,解釋民眾如何 利用衛生服務的行為模式,其強調以個人為單位來探討醫療服務的利用 行為 (28)。此模式包含三個組成,為「利用服務之傾向」 、 「獲得服務之能 力」和「對服務之需要」,每個組成中又包含了一群變項,使整個理論模 式之架構更為完整,茲分別敘述如後: Ⅰ 、 傾 向 因 素 (predisposing characteristics) 係指患者發生疾病前的家庭與個人特質,有那些較「傾向」於利用 醫療服務的特質。此特質分為三大類: (1)人口學特徵(demographic)-如年齡、性別、種族、婚姻狀況等。 (2)社會結構特徵(social structure)-如教育程度、宗教信仰、職業別等。 (3)對健康的信念(health beliefs)-如是否相信醫療療效、對醫療保健知 識與價值觀等。 Andersen 認為傾向因素是個人的基本特質,並不會直接影響醫療服 務的利用,謹代表個人特性的傾向而已。 Ⅱ 、 獲 得 服 務 之 能 力 因 素 (enabling characteristics) 係指環境中,能否促進患者獲得醫療服務資源的「能力」。包括: (1)個人/家庭資源(personal/family)-如家庭收入與儲蓄、是否參加健康 保險、是否有固定的照護來源等。 (2)社區資源(community)-如社區醫療資源的多寡、醫療資源的可近 性、交通時間、候診時間等。 當個人具有使用醫療照護服務的傾向後,仍須具備某些相關的資 源,才能夠讓其有能力去利用相關之醫療服務。 Ⅲ 、 對 服 務 之 需 要 因 素 (need characteristics) 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與態度,決定其醫療服務利用的「需要」 。包括:. 18.

(29) (1)個人對健康與疾病的主觀感覺(perceived)-自覺健康狀況、自述工 作損失天數等。 (2)疾病的臨床評估(evaluated)-由臨床醫療人員的診斷、醫師依疾病 症狀與檢驗評估個人的醫療保健需求。. 傾向因素. 能力因素. 需要因素. 人口學特徵. 個人家庭資. 個人主觀感. 社會結構特. 社區資源. 疾病臨床評. 醫療服務利. 健康信念. 圖 2-1: 第 一 版 健 康 行 為 模 式 (Adersen,1968). 從模式中,可顯示「需要」 、 「傾向」和「能力」三個層面直接或間 接影響「醫療服務的利用」,及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其中以個人主觀感 覺的「需要」因素對醫療服務利用的影響是最直接,也就是說,一個人 是否利用醫療服務是先評估其主客觀健康狀況再衡量其他方面的因素。 (二 ) 第 二 版 健 康 行 為 模 式 1974 年 Aday 和 Andersen 對其原創的行為模式重新修正,從個人行 為發展的系統性且考慮客觀性. (29). ,同時納入「衛生政策」、「醫療服務提. 供體系」和「消費者滿意程度」等三個變項,形成第二版「健康系統模 式」(圖二)。此系統模式的結構又可區分為過程(process)和結果(outcome) 二個階段,以「個人特徵」和「醫療服務提供體系特徵」代表過程面; 「醫 19.

(30) 療服務的利用」和「消費者滿意程度」則代表結果面。茲將內容敘述如 後: Ⅰ、衛生政策: 包 括 財 務 (financing) 、 教 育 (education) 、 人 力 (manpower) 、 組 織 (organization)等各方面衛生計畫。此模式的架構以衛生政策為起點,因醫 療衛生政策將會影響民眾接近醫療資源的過程,並可藉此改善民眾獲得 醫療照護的能力。 Ⅱ、醫療服務提供體系的特徵: 包括醫療資源(resource),如數量(volume)、人力分佈(distribution); 及醫療組織(organization),如結構(structure)、病人如何進入(entry)組織的 過程。 Ⅲ、個人特徵: 即為第一階段模式中的傾向、能力及需要等特徵。個人某些層面的 特徵可隨政策改變,某些層面則否。如傾向特徵中只有健康信念易隨政 策改變,其他變項則不受影響;能力特徵則在某些家庭和社會的資源易 隨政策改變,如全民健保的實施時或醫療資源分佈多寡,會使能力特質 有所改變。 Ⅳ、醫療服務的利用: 屬於結果面,包含醫療服務的型態(type of utilization)、地點(site of medical care)、就醫目的(purpose)及時間間隔(time interval for a visit )。醫 療型態可包括傳統醫療和現代醫療;醫療服務地點如醫院、診所、藥房 等;就醫目的包括治療性及預防性;時間間隔則指就醫的次數等。 Ⅴ、消費者滿意程度: 屬於結果面,代表民眾利用醫療照護服務之後,對於醫療服務品質 之主觀性評估,包含使用醫療服務的方便性(convenience)、費用(cost)、. 20.

(31) 與 醫 療 人 員 協 調 程 度 (coordination) 及 其 禮 貌 (courtesy) 、 醫 療 資 訊 (information)是否充足及照護的品質(quality)。 此模式被廣泛應用於民眾對醫療利用可近性之調查研究。Aday 和 Andersen 認為某些衛生政策的制定,勢必影響到醫療資源的分布和個人 的能力因素(屬於過程面),再透過過程面間接影響了醫療服務的利用和病 人滿意度(屬於結果面)。同時,在醫療體系的特徵與個人特徵之間,或醫 療服務的利用與病人滿意度之間,彼此都有相互的關係。此模式以系統 性的觀點來研究醫療服務利用行為,因為變項較多,難以完整的方法驗 證整體的模式,大多數的研究者皆僅就其中一部分變項來研究。. 21.

(32) 衛生政策 財物(Fiancing) 教育(Education) 人力(Manpower) 組織(Organization) 服務提供體系的特徵. 個人特徵. 醫療資源(Resource) 數量(Volume) 分佈(Distribution) 醫療體制. 傾向因素(Predisposing) 可變的(Mutable) 不可變的(Immutable) 能力因素(Enabling) 可變的(Mutable) 不可變的(Immutable) 需要因素(Need) 自覺健康(Perceived) 臨床評估(Evaluation). (Organization) 如何進入(Entry) 結構(Structure). 醫療服務利用 利用型態 (Type of Utilization) 服務地點. 消費者滿意度. (Site of Medical Care) 求醫目的. 方便性(Conventence) 費用(Cost) 協調(Coordination) 資訊(Infomation) 品質(Qualist) 禮貌(Courtesy). (Purpose) 時間間隔 (Time Interval for A visit). 圖 2-2: 第 二 版 健 康 行 為 模 式 (Aday& Adersen,1974). (三 ) 第 三 版 健 康 行 為 模 式 1995 年 Aday 和 Andersen 將第二版的健康行為模式再修改如圖三, 強調醫療服務可用於維護及改善個人健康狀況,納入「個人健康行為」 和「外在環境因素」二個變項。其模式的架構包含「健康行為主要決定. 22.

(33) 因素」、「健康行為」和「健康結果」三個部分. (30). 。「健康結果」為模式. 中新增的測量變項,代表健康狀況結果的測量,包括個人對健康認知、 專家評估的健康狀況和消費者滿意度。茲將新增變項敘述如後: Ⅰ、外在環境因素: 強調外在環境的變化,會影響人們醫療服務的利用,例如政治和環 境因素等。 Ⅱ、個人健康行為: 強調個人健康行為影響健康結果,例如自我的照護、飲食與運動等。 健康行為主要的 決定因素. 人口特徵. 健康照護系統. 健康行為. 健康結果. 個人健康行為. 認知健康狀況. 利用醫療服務. 評估健康狀況. 外在環境. 消費者滿意度. 圖 2-3: 第 三 版 健 康 行 為 模 式 (Aday& Adersen,1995). 第三版健康行為模式的特性為包含了自我的健康行為和客觀的外在 環境,因此,對評估醫療服務之可近性的概念測量更為擴大。. (四 ) 第 四 版 健 康 行 為 模 式 1995 年 Andersen 整合 Evan、Scoddart 及 Patrick 等人之研究再提出 第四版的健康行為模式(圖四)。其最大特色是將醫療利用行為視為一種動 態及循環的概念,強調模式中各種因子的動態及交互影響。例如人口特 23.

(34) 質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健康行為和健康結果,而健康行為和健康結果各自 又影響個人特質的需要因素,如此持續循環回饋的模式。一般應用此模 式須謹慎考量各研究變項交互作用之間的影響。 環. 境. 健康照護 系統. 人 口 特 質. 健 康 行 為. 傾向à能力à需要. 實行個人 健康. 認知健康 狀況. 使用醫療 服務. 評估健康 狀況. 外在環境. 結. 果. 消費者滿意度. 圖 2-4: 第 四 版 健 康 行 為 模 式 (Aday& Adersen,1995). 綜合以上各學者論述,解釋醫療服務利用之行為模式相當多,其中 Aday 和 Andersen(1974)的健康系統模式仍是最常被引用的。此模式嘗試 以系統性的觀點來研究醫療利用行為,且理論上最為完整,惟因包含變 項範圍廣,在實證上則較無法用單一方法來驗證整體的模式。因此,多 數研究者是依據其研究目的而傾向於應用其中的一部份理論,本研究亦 是應用此行為模式中之傾向和能力因素、醫療服務系統等變數,來探討 其對民眾的中醫醫療利用量之影響。. 24.

(35) 第六節 民眾使用中醫醫療之認知、信念與行為 早期中醫醫療研究領域以民眾就醫傾向或態度作調查為多: 吳就君(1981)對台灣地區居民社會醫療行為研究顯示 (2):不論城市和 鄉鎮的民眾均採用西醫、中醫及民俗醫療三種方式,以城市中佔 63.6%, 在鄉鎮中佔 48.9%。 吳淑瓊等(1982)對 10 個立意取樣縣市的調查分析(3):採複向求醫方 式的個案佔 21.9%;其中以女性、年齡較大、教育程度較高者和傷病頻率 高者的複向求醫傾向較高。 劉素瑛(1989)對中部某醫學院學生調查時發現 (31):百分之八十的受試 者對一般疾病或急性疾病仍以西醫為第一優先考慮,唯在西醫告知無治 癒希望時,61.3%會希望採用中醫療法。 王廷輔(1990)調查台中地區居民中西醫療行為取向(32):一般民眾以西 醫之採用頻率最高;亦有 30.4%的民眾常求診於中醫內科門診。有三分之 二的受訪者認為中醫治本而西醫只能治標;中醫的藥效較慢而西醫的設 備好。對於長期、病因不明的疾病,一般挫扭傷、骨折脫臼及產後之保 養,民眾仍偏向採取傳統的療法。 邱清華(1990)對台灣地區中醫醫療狀況及需求之調查研究(5):受訪者 使用西醫門診的比例最高,佔 47.2%;求診中醫醫療者約佔 28%,且以 女性、年齡較大、教育程度較低者及慢性疾病為多。若中醫納入全民健 保後,民眾預期可能會去看中醫的比例高達 94.5%,且年齡愈小、教育程 度愈低者,表示可能利用中醫的比例愈高,性別則無顯著差異;此外, 原本採用西醫療法的民眾表示會轉看中醫者平均為 30.5%(慢 性 病 27.0%,骨折 28.6%,內臟疾病 30.2%,癌症 31.8%,神經疼痛 31.8%)。. 25.

(36) 李金鳳(1990)調查中西醫門診病患對傳統醫學的情意與行為意向顯 示 (33):年齡較輕、社經地位較高者、教育程度較高者,其對傳統醫療的 認知程度較高。教育程度較低、社經地位較低、中年人,其對傳統醫療 的情意與行為意向都較高。對於一般疾病,大部分病人傾向求診西醫, 但在肌肉骨骼疾病則有 50%以上的病患傾向求診中醫。 楊文山(1992)「台灣地區民眾求醫行為之分析」(34),針對 20 歲到 70 歲全國民眾抽樣調查的資料進行二次分析顯示:民眾的求醫選擇,不論 急、慢性病皆以西醫為主,中醫次之。急性病病患的求醫行為和人口特 徵、社會文化及態度無關;而慢性病病患的求醫行為則和人口特徵、社 會文化及態度有顯著相關。 康健壽等(1992、1994)調查中醫門診病人對傳統醫學的態度與行為意 向發現 (35):受訪者的行為意向最傾向中醫醫療的有「肌肉扭傷,關節脫 臼」與「肌肉關節酸痛,關節炎」 ;對中醫醫療的態度,有 78.7%受訪者 同意「西藥的副作用大,而中藥的藥性溫和不會有副作用」;77.3%受訪 者同意「西醫的治療時間短,中醫的治療過程較久」。以求診於教學醫院 中醫部的病患比一般中醫診所病患對中藥的認知較高,對中西醫藥理療 效的態度較偏向中醫。年齡愈大者,其態度與行為意向愈偏向中醫藥; 教育程度愈高者,對中醫的認知愈多,其對中醫藥的行為意向愈為負向。 康翠秀等(1998)調查台北市北投區居民對中醫醫療的信念與行為意 向顯示 (36):受訪者對中醫醫療的信念方面,並無顯著差異。在行為意向 方面,大部份較傾向西醫,而「肌肉扭傷、關節脫臼」及「產後保養」 則較傾向中醫。年紀越輕,對中醫醫療認知越高者,其行為意向越偏向 中醫。在醫療利用型態方面,只利用西醫者佔 68%,只利用中醫者佔 2.9%,中西醫合併利用者佔 29.1%。. 26.

(37) 綜合上述,國內民眾普遍採用複向求醫行為,一般疾病的病患就醫 大多採西醫醫療,而長期、病因不明的疾病,關節扭傷、肌肉骨骼疾病、 呼吸消化疾病、產後保養或西醫無法根治的疾病則較傾向採用中醫醫 療,其原因可能與一般人認為西藥的副作用大、中藥的藥性溫和的觀念 有關。一般自覺健康狀況較差及傷病發生率高者,較傾向使用中醫或複 式求醫。人口特性一般以女性和年齡愈高者,對中醫醫療的信念與行為 較高;年齡越輕者,中醫醫療的認知影響其中醫醫療之行為意向;而教 育程度則隨研究對象的差異有不同結果。. 27.

(38) 第七節 醫療資源與醫療利用之影響 依據 Andersen 的定義,家庭資源(如收入保險、是否有固定求醫場所) 和社區資源(如醫療資源的多寡、醫師人口比、交通時間、候診時間)等皆 屬於能用因素。 對於國內醫療資源分布之概況,從 1989 年洪錦墩及李卓倫以 GINI 係數描述台灣地區醫師人力在 1975~1985 年間分佈情形,發現分佈情形 有愈形集中之趨勢 (37);1990 年胡幼慧在區域發展差異中指出,台灣地區 社會資源(包括醫療人力資源)之地理分布受地區社經發展程度之影響,差 異性隨著時間日益嚴重(38)。顯示國內的醫療資源在地理上之可近性並未 盡完善,而中醫醫療資源同樣有地理分布不均之情形。 Andersen(1976)當醫療資源愈多(如專科醫師人口比愈高),醫療利用 也愈多,顯示二個變項之間的相關性;國內多數的中、西醫醫療研究亦 顯示相似結果。以下同時引用中西醫療利用研究來探討中醫醫療資源對 中醫醫療利用之影響: 吳肖琪(1991)針對醫療區域網資源對醫療利用之影響發現(39):民眾是 否就醫不受醫療供給者影響,但就醫次數多寡則受醫療資源之可用性影 響。在西醫門診方面,醫療資源不足區,民眾的醫療需求隨醫療供給的 增加而增加;醫療資源充足區,則不受影響。在中醫門診方面,有保險 者亦不受影響;但若考量自覺疾病嚴重度和生病日數時,中醫醫療資源 可用性越好的區域,民眾利用中醫越多。 陳秋瑩(1999)於民國 80 年對台灣地區民眾使用中醫門診服務因素之 調查結果(40):以求醫偏好、有無固定中醫師及受訪前一個月是否生病等 三個變項會影響是否去使用中醫門診服務。其中,習慣看中醫者比不一 定看中醫者去使用中醫門診服務的勝算比為 2.28;有固定中醫師比無固 28.

(39) 定中醫師去使用中醫門診服務的勝算比為 5.84。 邱清華等(1990)對抽樣台灣地區中醫醫療狀況及需求之調查研究發 現 (5):勞保特約中醫診所三家以上之地區的使用量為三家以下之地區的 1.75 倍。 林芸芸(1992)對新店居民的研究顯示(9):有社會保險的民眾,以坐車 就診者是較常利用西醫醫療;且就醫交通時間愈少者的醫療利用率愈高。 羅紀瓊(1992)探討勞保被保險人中醫醫療利用之研究顯示(8),中醫師 愈多的地區勞保被保險人使用中醫的機率愈低,但有使用中醫門診的勞 保人口中,中醫師愈多的地區使用次數愈多,但二者均未達統計顯著水 準。 侯毓昌(1995)立意取樣台中市七家中醫醫院的門診病人探討中醫門 診病人選擇中醫醫療之影響因素 (41) : 受 訪 者 年 齡 以 20~39 歲 居 多 (67.4%),。受訪者的「三個月來的中醫門診次數」(7.58 次)比「三個月 來的西醫門診次數」(1.61 次)高,顯示受訪者利用中醫頻率較西醫多。 朱僑麗等(1994)對醫師人力供給多寡是否影響被保險人的門診利用 之結論 (42):地區內醫師數的多寡,對有保險者的門診利用機率及次數並 未造成顯著差異,其解釋可能的原因為,就醫可近性較差地區民眾已付 出較高的時間及交通成本以尋求必要的醫療。 賴芳足(1995)調查全民健保後民眾醫療利用影響因素 (43):比較醫療資 源充足地區與缺乏地區的民眾醫療利用,發現門診及住院次數上無顯著 差異,其結論解釋可能未考慮交通因素及鄰近地區醫療資源所導致。 賴俊雄等(1996)針對中部五縣市民眾之中醫醫療利用發現(44):每萬人 口中醫師與中醫門診成正相關。 翁瑞宏(2000)抽樣全民健康保險中醫門診醫療利用之研究顯示(13):投 保地區的每萬人口西醫師數愈少其中醫利用愈高;投保地區的每萬人口. 29.

(40) 中醫師人數低於 0.50 名其中醫利用則較低。 鄧振華(2002)台灣地區中醫醫療資源對中醫醫療服務利用之研究顯 示 (14):每萬人口中醫師數與醫療利用呈正相關。有固定中醫師者其利用 中醫門診之人數比率約 85.71%,未固定中醫師者約 46.81%;有固定西醫 師而又利用中醫門診的比率約 68.09%,未固定西醫師而又利用中醫門診 的比率約 56.44%,以上均具有統計上的的差異。 綜合上述多數的研究實證,(吳肖琪 1991)醫療資源的多寡並不會直 接影響民眾去利用醫療服務,但對於民眾醫療服務的利用量可能有所影 響。另賴、翁、鄧三人的研究皆同樣顯示每萬人口中醫師數與醫療利用 呈正相關之結果,和吳肖琪的結論是有相呼應之處。 再則,中醫門診是屬於基層的醫療服務,民眾較多傾向於在居住地 或其附近的範圍內就醫,因此地區醫療資源的供給與醫療服務的利用之 間,應有直接相關性。是故,醫療資源分布對民眾醫療利用之影響,可 能會因某些地區的特性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基於此觀點,本研究亦嘗試 探討各縣市中醫師人數比與中醫醫療利用率之相關分析。. 30.

(41) 第八節 健康保險與中醫醫療利用率之探討 當勞、公、農保及全民健保等醫療保險制度陸續介入後,有關民眾 中醫醫療的需求與利用得逐步反應出來,往後的中醫研究內容多偏向探 討保險介入對中醫醫療利用之影響。以下引述相關之文獻: 羅紀瓊(1991)於 1988~1989 年勞保中醫醫療利用調查顯示 (8):一年期 間有利用中醫的比率為 14.7%,複向就醫比率為 16.0%,年平均就醫次數 為 1.18 次,女性中醫就診比例大於男性,女性 40~44 歲及 50~59 歲平均 中醫利用次數顯著高於同一年齡層之男性。 李卓倫等(1992)在中醫醫療需求與供給之整合研究的分析(6):受訪者 平均每人每月就醫次數為 0.085 次,推估一年約為 1.02 次。另外,作者 同時也假設,如果公元 2000 年每個人皆有保險,則預估平均每人每月就 醫次數為 0.106 次,一年約為 1.272 次。 賴俊雄等(1993)立意取樣調查四家省立醫院附設中醫部及中國醫藥 學院附設醫院之中醫門診病人發現(45):受訪者過去一星期的中醫就診為 1.2 次,有保險者比無保險者多使用 20.6%的中醫門診。主要就診的疾病 有呼吸系統疾病(21.1%)、徵候症狀與其他疾病狀態(20.0%)、骨骼肌肉疾 病(15.3%)、損傷(12.5%)、消化系統疾病(11.4%)、泌尿生殖疾病(7.3%)。 蔡文全(1994)對公保各類保險被保險人中醫醫療利用之研究顯示 (46) 有三項:Ⅰ.被保險人中醫利用次數隨年齡增加而遞增,至 65~69 歲達最 高,之後下降;三個月的總平均就醫次數 0.462 次,男性平均為 0.414 次, 女性平均為 0.509 次。Ⅱ.中醫的利用比率隨年齡增加而遞增,至 35~39 歲達最高,之後遞減;三個月的總平均利用比率為 10.5%,男性利用比率 為 9.6%,女性 11.4%。Ⅲ.每就診人中醫利用次數隨年齡增加而遞增,至 65~69 歲達最高,之後下降;三個月的總平均就醫次數為 4.27 次,男性. 31.

(42) 平均利用次數為 4.23 次,女性 4.31 次。此外,主要就診的疾病有肌肉骨 骼系統(40.7%)、呼吸系統(20.0%)、消化系統(10.2%),共佔 70.9%。 賴俊雄等(1996)針對中部五縣市民眾之中醫醫療利用 (44):女性使用中 醫門診的勝算為男性的 0.645 倍,有慢性病的中醫門診勝算比為 2.103。 林致坊(1998)針對 1996~1997 年北區健保局中醫門診利用之抽樣研 究 (11):北區分局中醫醫療利用人口比率為 22%,平均每人每年利用中醫 0.96 次。 翁瑞宏(2000)針對 1997 年全民健康保險中醫門診醫療利用之研究 (13). :Ⅰ.中醫就診人數佔 25.7%,未利用中醫人數佔 74.3%;每人年平均. 利用次數為 1.29 次,有利用過中醫者的平均利用次數為 5.01 次;有利用 過中醫者,其使用中醫門診次數在 5 次以下者佔 67.3%,使用 5 次以上者 佔 32.7%。Ⅱ.性別方面,女性各項中醫門診利用情形皆高於男性;年齡 層 45~54 歲及 65 歲以上者之各項中醫門診利用情形皆高於其他年齡層。 Ⅲ.就醫科別以「脫臼,扭傷及拉傷」之利用次數最高;案件別以「中醫 慢性病」最高;有慢性病者中醫門診利用情形皆高於無慢性病者。 鄧振華(2002)台灣地區中醫醫療資源對中醫醫療服務利用之抽樣研 究顯示(14):平均每人每年利用中醫 2.35 次,有利用中醫者平均就醫次數 3.99 次。年齡、性別、家庭組成、醫療資源可近性、有無慢性病病等與 是否使用中醫有顯著差異。在不同疾病選擇中西醫方面:民眾以調理體 質者佔 43.52%、感冒者佔 35.47%、肌肉挫傷者佔 34.21%、咳嗽者佔 33.96% 是看中醫;而以感冒者佔 77.44%、咳嗽者佔 48.82%、腸胃炎者佔 33.51% 是看西醫。 李丞華(2002)針對全民健保中醫門診利用率之抽樣研究顯示 (47):以 2000 年為例之每人平均中醫門診利用率為 1.264 次,女性為 1.477 次,男 性為 1.051 次;年齡別利用率呈“ㄇ”型,在 35~65 歲呈現高峰,其年齡. 32.

(43) 分布迥異於西醫的年齡別利用率呈“J”型。 綜合上述,國內民眾主要中醫就診的疾病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徵候 症狀與其他疾病狀態、骨骼肌肉疾病、損傷、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生殖 疾病等等。實施全民健保前後之民眾中醫醫療的利用次數都是大致隨年 齡增加而遞增;女性的中醫利用率普遍高於男性;全國或分局的中醫利 用人口比率約佔 10.5%~28%,但仍可預期民眾在求醫行為上對於中醫醫 療的需求是與日俱增的趨勢。將歷年中醫利用次數與就醫人口比整理如 表 2-7。 表 2-7 國 內 健 康 保 險 中 醫 門 診 利 用 之 相 關 研 究 一 覽 表 作者. 年代. 研究設計. 研究對象. 次級資料. 1988~1989 年. 勞保中醫檔. 勞保保險對象. 羅紀瓊 1991. 就診人口率 年平均就醫次數. 14.7% 台灣地區. 李卓倫 1992. (推估 2000 年) 2,556 人. —. 多階段系統抽樣 次級資料. 1.18. 1.27 1992 年 8~10 月. 蔡文全 1994. (0.462*4) 10.5%. 公保中醫檔. 公保保險對象. 次級資料. 1996~1997 年. (投保類別. 北區健保局. 系統抽樣). 29,998 人. =1.848 (1997 年). 林致坊 1998. 22% 0.96. 次級資料 1997 年 翁瑞宏 2000. (投保類別. 25.7%. 1.29. —. 1.264. 全民健康保險對象 系統抽樣) 次級資料. 2000 年. 李丞華 2002 中醫門診檔. 全民健康保險對象.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3.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分析架構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中央健保局中醫門診的申報資料,進行分析全民 健康保險被保險人之每年中醫門診利用頻率。本研究分析架構乃依據 Aday and Andersen (1974)醫療服務利用行為的相關影響因素,但因資料的 限制而稍做修改,而形成如圖 3-1 之分析架構, 「中醫門診醫療利用」的 情形受到「個人決定因素」和「中醫醫療資源」二方面的影響。. 個人決定因素 n 性別 n 年齡 n 投保地區. n n n n. 中醫門診醫療利用 全國中醫門診利用之趨勢分析 各分局中醫門診利用之概況 年齡性別分層中醫利用之概況 各縣市中醫門診之相關分析. 中醫醫療資源 n 每萬人口中 醫師數. 圖 3-1: 分析架構 在「個人決定因素」方面,Andersen (1974)的醫療服務利用模式包含 傾向因素、能力因素及需要因素,但因資料本身的限制,無法和其他資 料串在一起,因此在傾向因素中只考慮年齡和性別﹔在能力因素中只考 慮投保地區如縣市別。 34.

(45) 在「中醫醫療資源」方面,考慮中醫師資源的分佈包括每十萬人口 中醫師數。 在「中醫門診醫療利用」方面,因全民健保現階段僅支付中醫醫療 門診部分,因此就中醫門診申報資料分析各層級的利用概況,包括全國 總量、各分局、年齡性別分層的中醫門診利用之分析,及各縣市中醫門 診利用之相關分析,以確實了解台灣地區民眾中醫門診醫療利用的變化 情形。. 35.

(46) 第二節 變項名稱與定義. 表 3-1 研 究 各 變 項 操 作 型 定 義 一 覽 表 變項名稱 自變項 年齡. 類別. 操做型定義. 類別變項. 性別 投保地區 申報案件. 類別變項 類別變項 類別變項. 為就醫者就醫行為當年年底時的年齡,共分為「4 歲以下」 、 「5~14 歲」 、 「15~24 歲」 、 「25~34 歲」 、 「35~44 歲」 、 「45~54 歲」、「55~64 歲」、「65~74 歲」、「75 歲以上」共九組。 分為男性、女性,由 id-sex(性別)得。 依地理行政區分為 24 個縣市,其中金、馬地區合計為一。 依健保局的申報案件分類,共分為「中醫一般案件」、「中 醫其他專案」、「中醫慢性病」、「中醫針傷科及整復」等四 類。. 依變項 就醫件數 就醫人數 就診率 平均利用次數 有就醫者 平均看診次數 疾病科別. 連續變項 連續變項 連續變項 連續變項 連續變項. 將每件申報案件視為一就醫人次,計算全年就醫件數 將同一身份證編碼的就醫資料進行歸戶計算全年就醫人數. 類別變項. 依國際疾病分類 ICD-9CM 並與 A-CODE 編碼對照合併使 用共分為 17 類診斷科別。. 全年就醫人數/年底投保人數 全年就醫件數/年底投保人數 全年就醫件數/全年就醫人數. 36.

(47) 第三節 資料來源 本研究採用次級資料分析,取用的是母體資料包括: 一、全民健康保險學術研究資料庫「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檔」、「醫事機 構基本資料檔」 由於 1995 年全民健保的就醫資料登錄較為不穩定,第一部份乃取用 國家衛生研究院提供之 1996~2001 年中醫「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檔」資 料,此檔案分別由該年度全部中醫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檔申報人次紀 錄。包括每次就診服務之內容:病人轉碼後之身分證號碼、性別、出生 年月日、就醫日期、就醫機構代號、診斷疾病別、處置、費用、案件類 別等資料。第二部份因 1996 年的醫事機構基本資料不齊全,只取用 1997~2001 年的「醫事機構基本資料檔」資料,檔案為該年度參加健保的 各類別特約醫事機構資料。內容包含:醫事機構代號、型態別及縣市區 碼等。 二、中央健康保險局保險對象承保資料 取用 1996~2001 年年底的投保對象依年齡、性別、地區別等資料, 及參加全民健保特約之中醫院所數值。 三、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資料 採用 1996~2001 年執業中醫師數與每萬人口中醫師數等兩個變項資 料。. 37.

(48) 第四節 資料處理 本研究資料處理是以 SAS 軟體進行資料庫之彙整,再利用 EXCEL 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資料內容處理分三部份: 一、年齡部份:依年齡間隔 10 歲分為 9 組,最高為 70 歲以上,最低為 5 歲以下。 二、科別部份:主要依國際疾病分類表 ICD-9 為判別依據,並對照 A-CODE 編碼共分為 17 類診斷類別(參考附錄表 1)。 三、分局部份:依中央健保局之行政劃分為台北、北區、中區、南區、 高屏和東區等 6 個分局。. 38.

(49) 第四章 結 果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一、研究對象特性 本研究對象為全民健保之所有被保險人,基本資料即是全國投保人 口的特性,將依投保人數、性別、年齡、投保地區及中醫師數分布等特 質來進行分析。 (一) 全國總投保人數 本研究時間自 1996 到 2001 年,全國總投保人數是逐年遞增的情形。 如表 4-1-1,全國總投保人數從 1996 年的 20,041,488 人,至 2001 年的 21,653,555 人,期間平均年增率為 1.56%。 (二) 研究對象之性別年齡分布 在性別分布方面如表 4-1-1,男女比例在六年期間略有變化,但仍維 持各半。前幾年以男性投保人數略高於女性,如 1996 年男性投保人數有 10,073,261 人,約佔 50.26%,女性投保人數有 9,968,267 人,約佔 49.74%; 期間女性的投保人數增加速度比男性快,至 2001 年男性投保人數有 10,805,834 人,約佔 49.90%,女性則有 10,847,721 人,約佔 50.10%,為 實施全民健保以來第一年的女性投保人數略高於男性。 在年齡分布方面,各年齡比例在此期間變化並不大。如 2001 年投保 人口之年齡分布,以 25~34 歲 3,686,046 人佔的比例最高,為 17.02%,其 次為 35~44 歲 3,676,415 人佔 16.98%;投保人數最少的是年齡 75 歲以上 712,428 人和 65~74 歲 1,238,306 人,各佔 3.29%和 5.72%;被投保人平均 年齡為 33.59 歲,主要年齡分布於 5~54 歲,共佔 77.44%。. 39.

(50) (三) 研究對象之投保地區 在投保地區別方面如表 4-1-2,各分局投保人數比例在此期間的變化 也不大。如 2001 年底投保人數以台北分局 7,863,719 人最多,佔 36.32%; 其次是中區分局 3,995,589 人,佔 18.45%;最少的是東區分局 510,615 人, 只佔 2.36%。若以縣市別區分,則以台北市和台北縣的投保人數最多,各 佔 19.69%和 13.06%;最少的是金馬地區和澎湖縣,各佔 0.23%和 0.36%, 而就台灣本島是以台東縣投保人數為最少,佔 0.95%。 (四) 各縣市中醫師數之分布 在中醫師執業人數方面,2001 年底執業中醫師數共有 3,897 人,大 多數的中醫師分布於中醫一般診所 3,369 人,佔 86.45%;其他則在中醫 醫院 528 人,佔 13.55%。 在各縣市中醫師之地理分布(參考表 2-6),如 2001 年以台北縣和台北 市共 1,085 人為最多,佔 27.84%,其次是台中縣和台中市共 844 人,佔 21.66%;最少的仍是澎湖縣和金馬地區僅有 6 人,及台東縣 18 人,三個 地區的醫師人數共佔 0.62%。. 二、中醫門診檔的遺漏值 各年度中醫門診申報案件的資料庫中,均有部份的就診資料是登錄 不完整(如表 4-1-3)。如分局方面的資料從 1997 年起,所登錄代碼才較為 完整,因此僅 1997 年有 4,629 件遺漏值外,其他年度遺漏值為 0 筆;在 年齡方面的遺漏值佔非常少數;在性別方面的遺漏值,以 2001 年 125,311 件為最多,佔總數 0.44%;而科別方面的遺漏值則是逐年降低,以 1996 年 355,545 件為最多,佔總數 1.36%。各年度各變項遺漏值佔母體的比例 均是非常的小。. 40.

(51) 三、中醫門診申報案件種類 表 4-1-4 為全民健保中醫門診主要的申報案件,有中醫一般專案(指 中醫診所之一般診療)、其他專案(指西醫醫院之中醫部診療)、中醫慢性 病和針傷科等四個類別。申報案件比例以中醫一般專案部份為最多,約 佔全民健保中醫門診申報案件的 64~70%;其他專案部份與中醫慢性病診 療部份,二項均有明顯逐年增加的情形;在針傷科診療部份,前幾年申 報的比例先下降之後又回升。. 41.

(52) 第二節 中醫門診醫療利用之分析 本研究描述中醫門診利用之概況,包括全國總量、投保分局、年齡 性別分層及各縣市等四個部分來探討。. 一、全國中醫門診利用之趨勢分析 在全國和分局總量方面,將分成中醫門診利用量與利用率二個概 念,中醫門診利用量包含就醫人數及就醫件數;中醫門診利用率則包含 就診人口率、平均利用次數及有就醫者平均就醫次數。 (一 ) 全 國 中 醫 門 診 利 用 量 之 年 趨 勢 表 4-2-1 為全國中醫門診利用量之年趨勢,顯示全國投保人數和就醫 人數方面均是逐年遞增;而全國總就醫件數大致是先增後減再增加的情 形。 在全國就醫人數方面,1996 年為 5,178,886 人,逐年增加至 2001 年 6,142,829 人,六年期間平均年增率是 3.54%。其中以 1999 年就醫人數的 年增率 5.63%為最高,而 2001 年的年增率 1.30%為最低,顯示中醫就醫 人數的成長率為逐年趨緩。 在全國就醫件數方面,1996 年為 26,140,780 人次,至 1999 年時就醫 件數達 28,880,485 人次為期間最高的,而 2000 年下降為 27,932,539 人次, 至 2001 年再上升為 28,174,843 人次。六年期間平均年增率是 1.55%。其 中以 1998 年的年增率 5.28%為最高,而 2000 年的年增率-3.28%為最低, 且是各年度之間差距最大的一年。 (二 ) 全 國 中 醫 門 診 利 用 率 之 年 趨 勢 表 4-2-2 為全國中醫門診利用率之年趨勢,顯示全國中醫就診人口比 率是逐年增加;每位投保人的平均利用次數是逐年先增後降;及有就醫. 42.

(53) 者的平均看診次數是呈逐年降低。以下分別說明: 在民眾是否利用中醫門診方面,以 2001 年為例,全國有利用中醫人 數共 6,142,829 人,佔 28.37%,相對地,全國未利用中醫的人數則約佔 71.63%。 在全國中醫門診就診率方面,自 1996 年就診率為 25.8%,逐年增加 至 2001 年的就診率 28.37%為最高,六年期間平均年增率為 0.51%。 在每投保人平均利用次數的變化,為先增後降而持平的趨勢,從 1996 年的 1.30 次,至 1999 年 1.37 次達最高,隨後 2000 年驟降至 1.31 次,而 2001 年再下降至 1.30 次,六年期間的年平均利用次數約為 1.32 次。 在有就醫者平均看診次數的變化為逐年緩減的情形,自 1996 年的 5.05 次,逐年降低至 2001 年的 4.59 次,其中以 2000 年的平均看診次數 下降為最多,六年期間的年平均看診次數約為 4.83 次。 (三 ) 全 國 有 就 醫 者 看 診 次 數 之 人 數 分 布 情 形 為何全國中醫就診人口比率為逐年增加,而有就醫者的平均看診次 數卻是逐年略減之情形,可從表 4-2-3 呈現更詳細的資料。表 4-2-3 為使 用中醫者看診次數之人數分布情形,各年度就診次數的人數分布大致相 似。本文以 2001 年為基準切割各項就診次之人數,發現各就診次之就醫 人數在各年度之間的差異均在 1%以內變化並不大。 有就醫者平均看診次數之分布,各年度中醫門診均以一年就診 1 次 的人數為最多,約佔 33%;一年就診 3~5 次的人數次多,約佔 25%。其 他一年就診 2 次的人數約佔 17%;一年就診 6~10 次的人數約佔 15%;一 年就診 10~15 次的人數約佔 5%;及一年就診 16 次以上的人數佔 5%為最 少。全體就醫者以年就診次數 16 次以上的人數是逐年遞減外,其他則為 逐年遞增情形。 同時,本研究亦參考過去文獻 (13)以全體有使用中醫門診的平均就診. 43.

(54) 次數大約 5 次(4.83 次)為切點,將一年平均看診次數高於 5 次以上者視為 高度使用中醫門診者,年平均看診次數在 5 次以下者(包含 5 次)視為低度 使用中醫門診者。結果顯示,國內各年度有使用中醫門診者的平均看診 次數在 5 次以下(包含 5 次)之人數均佔了 75%左右,而各年度平均看診次 數超過 5 次以上之人數則約佔 25%。 (四 ) 全 國 中 醫 門 診 就 診 科 別 之 分 布 情 形 表 4-2-4 為全國中醫就診科別的就醫件數,各年度皆以呼吸系統疾病 的就醫人次為最多。以 2001 年為例,就醫件數排序前五名的科別是:呼 吸系統疾病 23.9%、脫臼與骨骼損傷 17.46%、關節肌肉系統疾病 16.53%、 徵候症狀及診斷欠明 14.34%和消化系統疾病 10.83% ,五項共佔了 83.06%;就醫件數最低的科別是周產期病態 0.01%、先天性畸形疾病 0.07%、妊娠生產併發症 0.09%,三者共佔 0.17%。六年期間中醫就醫件 數有逐年增加的科別包括脫臼與骨骼損傷、徵候症狀及診斷欠明、皮膚 系統、腫瘤和血液系統等疾病。 表 4-2-5 為全國中醫就診科別的就醫人數,除了 2001 年是例外,各 年度大部份仍均以就診呼吸系統疾病的人數為最多。以 2001 年為例,中 醫門診就醫人數排序前五名的科別是:脫臼與骨骼損傷 2,181,525 人,呼 吸系統疾病 2,161,565 人,關節肌肉系統疾病 1,812,066 人,徵候症狀及 診斷欠明 1,529,350 人,消化系統疾病 1,139,218 人。六年期間中醫就醫 人數有逐年增加的科別包括脫臼與骨骼損傷、徵候症狀及診斷欠明、皮 膚系統、內分泌系統、腫瘤和血液系統等疾病。 民眾在一年中會因為不同疾病而求診中醫門診,也就是同一個人可 能曾經看診過兩種以上的科別,因此各科別的就醫人數會有重覆的情 形,若將各科別就醫人數的加總必是大於全部總就醫人數。因此,本研 究將就診各科別的人數除以該年中醫總就醫人數,可得使用中醫門診全. 44.

(55) 國總人數中之看診各類科別人數的比率。以 2001 年各就診科別人數比率 最多前五名是:就診脫臼與骨骼損傷的人數佔 35.51%,就診呼吸系統疾 病佔 35.19%,就診關節肌肉系統疾病佔 29.50%,就診徵候症狀及診斷欠 明佔 24.90%,就診消化系統疾病佔 18.55%;而就診人數最少的科別為周 產期病態僅佔 0.02%。. 二、各分局中醫門診利用之概況 各分局的中醫門診利用方面,將分別以各分局的就診率、利用量、 利用率及就診科別等四項來分析各分局中醫利用情形。 (一 ) 各 分 局 之 中 醫 門 診 就 診 人 口 率 表 4-2-6,圖 4-1,為各分局的中醫就診人口率,各年度均以中區分 局的就診人口率為全國之冠。2001 年各分局依就診率高低排序為:中區 分局 40.74%、高屏分局 30.03%、南區分局 29.22%、北區分局 28.70%、 東區分局 26.18%和台北分局 23.73%。六年期間各分局就診率的變化,除 東區分局有逐年降低外,其他分局均為逐年遞增情形。 (二 ) 各 分 局 中 醫 門 診 利 用 量 表 4-2-7 為各分局中醫門診就醫人數的年趨勢,各年度就醫人數均以 台北分局為全國之冠。如 2001 年各分局的中醫就醫人數依高低排序為: 台北分局 1,866,243 人、中區分局 1,627,824 人、高屏分局 975,326 人、南 區分局 890,112 人、北區分局 857,903 人和東區分局 133,663 人。期間各 分局就醫人數的年增率是互有差異,但大致呈逐年增加情形,而唯一不 同的,是東區分局自 1999 年以後就醫人數則持續呈負成長的情形。 表 4-2-8 為各分局中醫門診就醫件數的年趨勢,各年度就醫件數均以 中區分局為全國之冠。如 2001 年各分局就醫件數依高低排序為:中區分 局 8,386,621 人次、台北分局 7,457,631 人次、高屏分局 4,432,543 人次、 南區分局 4,214,411 人次、北區分局 3,159,017 人次和東區分局 524,620 人 45.

數據

表 2-4  全民健保特約中醫醫療院所統計表,1996~2001 ( 單位:家)  分   局  台 北 分 局   北 區 分 局   中 區 分 局   南 區 分 局   高 屏 分 局   東 區 分 局   1997  526  229  571  284  256  34  1998  508  233  602  296  272  36  1999  552  235  655  294  297  39  2000  570  251  683  293  317  38  2001  6
表 2-6  我 國 中 醫 師 人 力 分 布 統 計 表 , 1996~2001  每 萬 人 口 醫 療 院 所 執 業 中 醫 師 人 數   醫   療   區   域   中 醫 師 *  縣 市   人 口 數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北 部 區 域   1.66  9683378  1,089  1,230  1,277  1,350  1,427  1,559  基隆醫療區域 1.36  基隆市  390,966  36  37  48
表 2-6 我 國 中 醫 師 人 力 分 布 統 計 表 , 1996~2001 (續 )  每 萬 人 口 醫 療 院 所 執 業 中 醫 師 人 數   醫   療   區   域   中 醫 師 *  縣 市   人 口 數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南 部 區 域   1.51  6412648  724  767  824  816  900  953  嘉義醫療區域 1.48  831,358  0.76  嘉義縣  563,365  40
表 4-1-2    投保對象-按分局縣市別分,1996~2001         單位:(人、%) 分局縣市別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 )*  台北分局 7236228  7403981  7489169  7595056  7719599  7863719  36.32  臺北市 3989400  4057159  4072541  4108252  4195952  4263321  19.69  基隆市 316654  315851  31604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uthorized by the State Education Ministry,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CTCM) was established in 1992 within TUTCM..  It is in TUTCM where